美术基本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基本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基本知识点

篇1

关键词:西方古典合唱;审美本质;中国合唱艺术发展;启示

合唱艺术是一种群体艺术,是不同音色、不同音高、不同旋律之间相互协调后形成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

西方古典合唱艺术的起源与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东欧希腊文化中,合唱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神话之中,据说宙斯之子狄俄尼索斯因善于酿酒,被古希腊人成为酒神。在祭祀酒神的活动中,古希腊人都要精心打扮,喝着葡萄酒、唱着酒神颂,来敬拜和祭奠他。而在基督教文化中,合唱艺术与基督教的礼拜息息相关。在礼拜中,教会有专门的唱诗班的带领众信徒唱歌赞美神,在这个过程中,合唱的雏形得以被发现。后来,经过众多合唱家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探索,使得西方古典合唱艺术不断发展,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

1 西方古典合唱的审美本质

古典艺术中,普遍存在着和谐、崇高、悲剧、优美等特征。西方古典合唱作为古典艺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具有这些审美特征,然而西方古典合唱的起源,又决定了它审美的本质是“和谐”“崇高”。

1.1 西方古典合唱中的和谐美

在审美学中,“和谐”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多样统一”的和谐,另一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和谐。在西方古典合唱中,这两个方面相互存在互相补充,使整个古典合唱达到整体上的和谐。

1.1.1 多样统一的和谐

多样统一的和谐,也称为和弦纵向结构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各个声部在音和旋律中等和声结构中达到和谐,这种和谐通常是以音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1)音与音之间的和谐。音与音之间的和谐,实际上就是“音程”关系的和谐。在合唱中,依据人的听觉感受到的声音的音程状况,可以将音程分为协和音程和不协和音程。

协和音程每一种音程的高低组合起来之后能够诗人心情平静舒畅,乐声虽高低不同,但总体上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例如在合唱中,纯一度和在一定程度上几乎完全合一的八度,这两种音程会让人产生空灵飘渺的感觉,这是渗透进人类心灵的组合,是极完全协和音程;而纯四度和纯五度在合唱中,声音融合在一起,同样沁人心脾,它们就属于完全协和音程;还有大小三度以及大小六度,它们虽然不是特别融合,但是能够使整个合唱曲变得丰满有内涵,这种就是不完全协和音程。

不协和音程顾名思义就是声音的音程组合过于不协调,甚至刺耳。不协和音程经常让人们产生烦躁、苦闷、讨厌等情绪,这些情绪直接影响着整个合唱的观赏质量。在音程中,大小二度、七度以及各种增减音程基本都属于不协和音程。

在西方古典合唱中,音的和谐尤为重要。甚至在西方社会早期,就已经有人专门研究“协和音程”,例如在西方封建社会晚期以及拜占庭帝国所写的音程理论之中,就清楚地将四度和五度音程分别归为谐音和附唱。在西方古典合唱中,音与音之间的和谐是合唱最基本的审美要求。

(2)演唱者声音的和谐。在合唱中,乐音和乐音自身情感的传递都要通过演唱者来完成,所以演唱者声音的和谐对于整个合唱的成功尤为重要。这里的和谐一般指的是演唱者的音乐功底,比如声音的平稳、圆润、有感情、不抖动等等。这种和谐感是观众用视觉和听觉共同感知的,所以更为直接。

1.1.2 对立统一的和谐

对立统一的和谐,一般是指乐曲中横向的和声的和谐。而对立统一主要针对的是协和和弦和不协和和弦之间。

不协和和弦、协和和弦,这两者之间本身是对立的关系。单纯的不协和和弦由于其乐音极度刺激人的听觉神经,如果用到合唱中,会使整个合唱在质量上大打折扣,同时也毫无美感而言。而协和的和弦能够安静人们躁动的心,陶冶人的情操,用到合唱中,提高合唱质量的同时,也传递着音乐自身的美感和情绪。

“统一”几乎是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趋势,协和和弦和不协和和弦也不例外。要实现和声的和谐,就必须使不协和弦与和协和和弦在乐曲中相互转化,之后达到“和谐”。这种方式在乐曲中很常见,可能够体现出两者的统一。

西方古典合唱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离不开和声。因为在原始的乐音中,音程的结构大都是一音对一音,随着音乐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用拉长或者持续音符等方法,是的声部的作用更加重要。之后,各个声部之间会一句音乐的节奏而相互穿插互补,这就形成了多声部,即和声。合唱本身是多声部音乐,它基本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和声的一种表现形式。

多样统一的和谐和对立统一的和谐,是西方古典合唱中不同的和谐之美的表现,也是这种兼有纵向和横向的全面的双重的和谐,促使西方古典合唱成为人类音乐的瑰宝。

1.2 西方古典合唱中的崇高美

1.2.1 创作目的的崇高

西方古典合唱起源于宗祭祀活动,多以它们的创作经常是为了歌颂或者祭拜神明的。在古希腊戏剧中,合唱一直是其主要的舞台表现艺术。而古希腊的戏剧经常是根据希腊神话或者传说创作的,并且在这些创作中,悲剧的艺术成就是最高的。这两个方面基本都是崇高的严肃的,所以作为戏剧感情传达载体的合唱,同样也是严肃的崇高的。

与此同时,基督教中的合唱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赞美神。比如四声部《Ave verum corpus6》这首合唱曲是文艺复兴时期伯德的代表作,但它隶属于基督教圣餐仪式中的歌曲。宗教本身带有的严肃崇高性,自然而言会感染伯德的创作,使整个合唱曲显得庄严崇高。

1.2.2 所表达的审美情趣的崇高

西方古典合唱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向世人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是真挚的坦诚的,并且能够揭示相关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概况。引导听众看清这些问题,同时能够透彻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状态。这种崇高在古希腊戏剧的歌队合唱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索福克罗斯的《俄狄浦斯王》。这是一个关于命运的悲剧,通过当时的歌队的合唱表演,向人们传达的是命运之事,这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也是崇高审美情趣的表现。

西方古典合唱中中和谐和崇高的美,是其一直延续至今的法宝,也是整个西方合唱艺术发展的基石。相比之下,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就有些差强人意。

2 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状况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合唱艺术发源于夏商时代,至于其准确性,尚有待考证。可中国现代的合唱艺术却是在19世纪西学东渐时期发展起来的。如今经过约两个世纪的发展,中国的合唱艺术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商业化,渐渐失却其本质。

2.1 作品不能与时俱进

合唱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作品。然而近几年来,由于流行音乐风靡世界,专业院校中愿意从事合唱事业的人才越来越少,直接影响了合唱作品的创作。回想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无非就是《黄河大合唱》、《茉莉花》、改编的《听妈妈将过去的故事》等。除此之外,能够引起众人兴趣作品屈指可数。作品不能与时俱进,是造成整个中国合唱艺术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2.2 对合唱抱有严重的功利心

当前,中国各高校、各电视台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合唱比赛,这些比赛在宣传合唱艺术的同时,也摧毁了它。人们参加合唱比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能获得奖品、能为自己带来人气、能使自己更加有名气,这些都是将合唱作为一种工具,或者一种手段,借此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功利心使得整个合唱艺术界鱼龙混杂,有人达到目的之后直接转行,导致合唱队的人数缺乏,整个合唱事业发展艰难。

2.3 缺少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合唱艺术来源于西方,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然而,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合唱艺术中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日趋减少。这是整个中国合唱艺术的悲哀,念此令人痛彻心扉。

面对中国合唱艺术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寻根溯源,找到合唱艺术的本来面目,帮助中国合唱艺术发展,而这个根就是西方古典合唱艺术。

3 西方古典合唱对中国合唱艺术发展的启示

西方古典合唱从创作到整个演出都透漏着和谐崇高的美,所以中国的合唱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也要注重四点:一是要创作具有崇高精神的和谐的合唱作品,这是整个合唱艺术发展的前提;二是在演出的过程中,合唱队的成员们要尽量通过声音极其自己的肢体语言,将崇高和谐的美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常能够直接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到这个合唱营造的氛围;三是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合唱艺术,尤其是已经投身合唱中的人,应该纯粹地忠于合唱本身,而不是功利性地利用它;四是重要的也是最能促进中国合唱艺术发展的因素,即在合唱艺术中加入中国元素,中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能够为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创造坚实的基础。

合唱艺术本身不仅是艺术,也是群体凝聚力的象征,中国的合唱艺术之路还很长,需要更多人的支持和参与,我们期望中国的合唱艺术将来能在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田晓宝.西方古典合唱中的“和谐”及其审美本质[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2):394.

[2] 华山.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现状与问题解析――从合唱比赛的繁荣说起[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3):5860.

[3] 田晓宝.西方古典合唱中“和谐”的审美形态[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3):151154.

[4] 田晓宝.论西方古典合唱艺术的和谐和崇高美学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7.

篇2

【关键词】传统装饰艺术 设计基础教学 创新探索

传统装饰艺术引起了设计界的关注,由于传统装饰艺术源于生活,源于传统,而在设计上,它与现代设计在风格上也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因此,传统装饰艺术成为了现代设计创作灵感的宝贵源泉。设计本身是跨学科与综合性的知识系统,设计的"美" 和形式法则必须建立在特定的语境和限定之中才能产生效用;而设计基础教学的目标正是培养学生这种综合思考的能力和意识。

在视觉艺术领域,装饰艺术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代表着最普遍的潮流和审美特征。

中国传统装饰课程主要介绍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题材内容、艺术形式、装饰风格与特征,即对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及丰厚的文化内涵分析和阐释,揭示民族美术的悠久历史与广博精神,让学生领略本民族艺术及美学思想的丰富与璀璨,从而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艺术设计和创作中从民族传统美术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以利于本土当代艺术的创造以及审美文化的传承与延展。

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讲授,使学生获得有关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基本知识,并通过课堂练习、创作等多种方式的训练,逐步掌握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基本规律、并完成相关的设计及运用。在教师讲授中以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作为辅助,使学生全面而系统的掌握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发展脉络,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精神的感性认识,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进而增强设计的艺术内涵。

主要针对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专项的课题研究。 具体程序为学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面选择一个类别,按照选择的内容进行分组,学生从最初的临摹到后面的图案的再造直至最后的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都是对当初选择非遗项目的一个延续,贯穿整个课程,融入到每一次的作业中。断思考课程的设计,为经典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小到对于作业的描 述,大到整体课程的框架,都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课程中,在在各章节教学内容的环节知识点方面,着力把控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1、加大草图方案思维训练过程。

每一作业环节,均要求学生首先绘制多幅正规草图方案,并且要求多幅草图过基本关(证明理解了该知识点),然后挑选其中最为满意的一副绘制正稿提交。

2、几个作业环节同样是再造,同样是要求抓住事物本质,但教学中注重侧重不同要点,并强化执行。

1)提炼与概括。

这一环节教学,紧密把握三个必要环节――观察、研究自然;抽象、概括自然;引申、表现自然。这个环节让学生更多地学会观察事物、提炼其本质特征,进而学会抽象、概括这个特征;最后把它表现出来。总体来说这一环节的作业,是比较出色的,在把控学生是否提炼的同时,其实同时锻炼了学生对于线条、图底空间、图形节奏感、黑白灰关系的研究。提高其审美意识,锻造了他们的细致创作精神。

2)基本型变异。

“基本型变异”这一环节,更多地强调在抓住事物本质特征下,赋予一种多样性的变化,这个环节学生通过大量草图,然后进行筛选绘制。更多地注重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3)异形同构。

这一环节教学要求学生从不同的传统元素中寻找共性,更注重形与形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对画面整体结构的经营。它更多地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强调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意思维训练。课程体系内容及训练的设置,均注重其实践性及应用性。不能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独立地运用中国传统,找到利用中国传统装饰的方式方法。

3、启用新的考核形式,学生思维过程一目了然。

上交试卷为四开卡纸,卡纸上必须包括四项内容:

1)利用的原中国传统元素(把该元素打印或手绘后在卡纸上);

2)再造后的图形设计(手绘,彩色表现) ;

3)应用载体效果图(手绘,彩色表现);

4)创意说明性文字(不超过100字)

通过理论讲授与实践设计操作,使学生不仅能够全面而系统的掌握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历史发展状况和各时期的装饰艺术的主要思想、典型风格及作品,增加美术理论知识,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还能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运用相关的中国传统元素进行改造、创新与应用,从而表达其内在的思想,为他们今后的艺术设计的道路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而系统的掌握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历史发展状况和各时期的装饰艺术的主要思想、典型风格,增加美术理论知识,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指导学生把平时所学融会贯通,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从而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运用相关的中国元素表达其内在的思想,为他们今后的艺术设计的道路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达到取其精华,古为今用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1]翁剑青 形式与意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回顾 传统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M]辽宁美术出版社,

篇3

《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课例,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传递我们的心声》中的第二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乔永明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围绕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和变化手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把握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创意表现。他运用小游戏、动画视频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一起探讨了美术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应用”领域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突出对功能性、实用性与创新性的重视。“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能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实施这一领域的教学,对引领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培养创意人才具有独特的作用。“2011年版课标解读”中对该领域学习提出:应该选择能够促进学生发现、创意能力提高的主题和方式;提供使学生感受各种相应媒介、材料和工具使用的机会;帮助他们体验设计、制作的环节和过程。本课也是在此框架下展开的。这里,我通过对课例的分析,以期开阔思路,对“设计·应用”领域的创新理念、课程建构、评价方式等有具体而微的解读与领悟。

一、设计亮点可取之处

(一)运用贴近生活的事实性话题,导入课堂教学

从学生身边事物与日常生活经验人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用学生熟知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带有装饰性的片头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也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广告、海报中的美术字;在“猜猜看”环节,以饮料、游戏、动画为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水煮鱼、面等形象生动的实例是学生易于理解的,使学生能结合实际生活来领悟变体美术字的独特价值。

事实性话题可以为课堂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话题从生活中来,通过对设计的基本规律的学习,创意的实践,再回归到生活应用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相结合,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

(二)围绕创意组织教学,顺应时代要求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应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的成果。

在这节课中,乔老师围绕创意组织教学表现在两个方面:—是在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中,要求学生在学习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变化方法时,通过脑力激荡以展开联想,从而理解创意是—个思考的过程,并能够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二是专门设计了创意空间,通过说创意、想创意、画创意等环节设计,一步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完成创意实践练习。

此外,乔老师的创意教学还体现在他围绕主题进行探究设计的思维过程的每个环节——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创作实践,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必经之路,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尚存不足有待改进

(一)融入学科知识,进行创意实践,统整学习主题

1.教学容量大,学生实践少

梳理课例中的结构与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①动画导入(《喜羊羊与灰太狼》)——寻入新课;②生活应用举例一小游戏猜猜看(可口可乐、梦幻西游、猫和老鼠)一世博会会标及含义;③基本变化规律—字形(球、峰)、笔画(闷、音)、结构(雨、错位)—动画视频片段(点、高、歪);④实践练习(胖、瘦、电、花、裂、震);⑤几种常见变化方法—象形变化(水煮鱼、寿、雪)—装饰变化(春夏秋冬、福禄寿喜)——立体阴影变化(土);⑥创意空间:说创意(飞)—想创意(面)—画创意,第一次基础上再设计、重新设计一点评作业;⑦小结、拓展、提升。

由以上可见,教学环节紧凑、知识结构合理、知识点丰富,从完整性看这些都是优点,但也存在有待改进之处。首先,由于课程信息量大,一节课时间有限,因而对学生的关注和学习的空间也有限,致使学生自主实践、创意思考的机会相对较少。建议精选既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又能迁移变式的教学内容。其次,因知识量大,为巩固刚学的知识,在讲解基本变化规律后,即安排一次3分钟的实践练习,“画创意”环节安排了5分钟实践作业,只有部分学生完成,课程便结束了,用于拓展提升的几幅公益广告字体也没能全部展示,学生在这节课中学习的效果难以保证。

其实,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教师为完成预定教学目标,呈现完整知识结构,就要含纳大量内容;另一方面,因为时间限定,在45分钟内,学生的思考、创意及作业均无法充分展开。

2.以主题学习统整教学内容

上述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知识讲授、创意激发与实践练习?我们可以主题学习来统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堂开始就主动地、有意识地对要完成的主题进行创意思考,知识也能有序地纳入实际情境中进行整合,这就不会成为分散的、没有关联的、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知识点。

主题式学习反映了建构主义与情境学习的教学理念,它是使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在真实性情境中建构观点,在深层次学习中整合知识,并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及日常应用中。

针对本课例,可围绕黄山绿色旅游、环保标示、导览图、文明旅游公告等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意字体设计。课前布置学生在网络上及生活环境中搜集变体美术字,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集、影像记录、生活观察、调查采访等方式进行变体美术字的认识与搜集。教师按变化规律与方法制作出展板,学生把搜集到的变体字贴到展板相应位置,着重从功能性、实用性、创新性等角度对设计内涵和文化价值作出深入的挖掘。进行自评、互评与师评,将学科知识融入主题学习中,可轻松地掌握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比起单纯掌握字体变化知识来得更有用,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它,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养成更有助益,因为这样可切实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可以达到改善环境与生活的目的。

(二)进行有效性评价,促进美术学习

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也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态度,以及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促进学习的评价,应关注课堂上学生体验创意设计的过程,通过方案设计创新方法、媒材工具选择等方面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观察记录、展览演示、录像日志、作品选辑、书面报告等都是有效评价的重要方式。有效性评价还应运用过程性评价、实作评价、表现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等多种策略。

具体来说,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实作评价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情景里,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表现的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整体判断的教学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是指观察及评定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表现的行为及学习结果的评价。多元化评价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以及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篇4

一、明确游戏美术教学目标

从各大游戏公司的游戏美术人才需求分析,游戏美术对从业者有以下要求:(1)掌握游戏美术岗位基本制作技术与制作流程;(2)具备良好的美术基础,有较强的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3)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具备一定的创造力。针对上述需求,游戏美术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绘画基础与游戏美术制作技术相结合的综合素质上,然后通过项目实践强化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力、以及自我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强调团队合作精神。

二、加强师资力量

1、引进资深游戏美术专业人才。由于游戏美术专业是新兴专业,教师极其匮乏,大多数院校只能从其他美术专业抽调教师来组成教学团队,这些教师对游戏美术缺乏认识,虽然有较高的美术素养,但缺乏游戏制作技术和项目实践能力,导致学生培养达不到行业要求。因此,应积极地为游戏美术专业引进具备多年从业经验的游戏美术人才,通过对行业人才的吸纳来充实教师团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建立、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校方可通过专业培训、公司合作、引进项目实践等方式,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自身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开展课程全面建设、改革教学模式

1、合理设计游戏美术课程。游戏美术是电脑美术,是用电脑提供的操作软件和工具作为创作手段来从事美术创作。游戏美术制作流程复杂,涉及软件众多,同时又对从业者美术基础有着较高要求,所以课程设计主要针对传统绘画基础和游戏美术制作技术两方面,必须做到艺术与技术并重。美术是游戏美术制作的基础,并且需要长期培养,所以在传统绘画基础方面,绘画基础课程应贯穿大学四年,为学生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针对一、二、三年级安排素描、色彩、速写、艺用人体解剖等课程来不断强化学生的造型能力、色彩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毕业学生能力获得一线游戏公司认可。电脑软件技术是游戏美术得以实现的工具、手段。由于电脑技术的发展,游戏美术的分类和制作技术变得更加复杂,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游戏美术制作课程需牢牢抓住技术核心合理安排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游戏美术制作课程分为软件应用和游戏美术制作技巧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二年级安排少量的软件课程如Photoshop、Maya等,让学生掌握游戏美术专业课涉及软件的基本应用。第二阶段是在三、四年级以游戏美术专业课为主,就目前主要游戏美术分类进行课程安排如:网络游戏美术设计、次世代游戏美术设计、多媒体移动平台游戏美术设计等课程,该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游戏美术类型的制作流程,掌握相应的制作技巧。

2、改革游戏美术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价值取向的变化,美术教育开始有意识的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的教学模式[3]。游戏美术课程的教学实施,应采用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根据课堂内容、知识点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调集大量的视觉信息,达到优势互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具体教学流程如下:教师先通过赏析游戏美术作品案例提高学生热情,再讲解游戏美术理论知识点,然后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示范案例制作,最后安排学生时间进行制作实践。在整个教学过程有两方面是重点,一方面是教师示范案例制作,由于游戏美术制作技术性很强,光靠理论知识学生难以掌握,需要教师针对案例要点一一演示,如果涉及到较为复杂的软件操作可使用录屏软件将教师示范、讲解同步录制成为视频,发送给学生便于学生反复观看学习。另一方面是学生制作实践,当教师示范完成后,应辅导学生完成操作实践。辅导形式可多样化如个别辅导、集中辅导等,在这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不能解决可展开小组讨论,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和实践能力。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让学生走出课堂,如安排学生参观游戏公司,一方面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增长见识、拓宽专业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机会,为学生明确专业学习目的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确立了努力的方向。

3、课后实践。课程结束后,学生只是掌握了该课程的基本知识要点和相关技能,在技术上、经验上还缺乏积累,教师应结合游戏美术行业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后实践。课后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性的,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各项游戏美术比赛,将学生组成团队根据游戏美术比赛要求设计创作比赛作品,除了提高制作技术水平,积累经验以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创作,管理、团队合作能力。再者,教师可以与游戏公司合作,引进各类游戏美术制作项目,让学生直接接触到到最前沿的游戏美术制作理念和技术,可以非常方便地交流,同时也便于指导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总之,通过课后实践,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学科的关联性,为综合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篇5

关键词:信息素养;高效化信息技术课堂;新型课程模式;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整合

一、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要明确

面对末来的要求、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学计算机教育目标的新定向,我认为现阶段中学计算机教育应明确如下几个问题:

1)知识性目的。知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和。在此,就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知识性是中学计算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通过计算机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适应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活动所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知识。这就是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知识性目的。那么,那些计算机基础和操作知识是恶怎样获得的呢?这要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无数次的教学实践,人们将不断地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知识系统化好、条理化提炼而成,也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从而组成了中学计算机课本这一特定的体系。

2)操作性目的。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知识三个方面,都是属于知识性目的的范畴。操作性技能目的即将三种知识在计算机实践中运用和转化。这种技能是通过练习操作而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一种基本操作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关系是:掌握基础知识是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知识是技能形式的内在基础。在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又能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领会灵活的应用知识。这就是计算机教学为什么要搞好“双基”的道理,二者同样重要,不可偏废。

3)能力性目的。这是计算机教学目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首先明确什么是能力?能力是人们将大脑技能与某种活动相适应,并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状态。是探索与运用知识本领,是人的活动成效的决定因素。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是将来从事任何工作所需要的。

4)思想性目的。(1)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树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远大理想。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阐明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在信息社会,计算机已经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到社会胜过的各个领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方法和思维方法,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这也是我国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操作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需要,树立远大志向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才能保证教学目的的全面实现。(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方法也是学好计算机所必须的。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来阐述计算机的知识和科学事实,逐渐的树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教育目的。由于计算机科学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因此,中学计算机教学的任务在于以唯物论为依据,通过对计算机的产生、发展以及对计算机思维的辩证特征的认识,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揭示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获得这些观点,促进他们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计算机的工具性和综合性

由于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的特性,使得计算机课能够跨学科教学,计算机课程越来越向综合课程方向发展。在这里,强调的不是计算机知识点本身,而是对知识的使用方法,对知识的整合创造的能力。例如键盘练习和英语学习的结合;用“画笔”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贺卡制作;用WORD进行作文、版报、校刊的编排;用WORD、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的制作;用POWERPOINT制作专题演示软件……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的多次重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课程内容的设置

1)中学阶段课程内容不应涉及太多的概念与原理

对大多数使用计算机的人来说,信息技术显然不包括修计算机的技术在内。我们使用一种工具时并不一定需要清楚了解它的构造。就如对于电视机只要能在需要时使用它就行了,至于它完成工作的原理对使用者来说并没有很大的意义。信息技术课程也是这样。

2)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层教学

低年级学生一般通过动手实践认知事物。课程可以是画图、制卡片、排小报、作曲等充满创意的内容。知识点本身难度不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使用计算机的习惯。高年级学生基本上能够严谨、有效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正逐渐形成。因此高年级的课程以提供一些具体的问题,例如小专题研究,创设某种情境为主。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形成自己使用计算机的方式方法。

3)根据学生的兴趣不同设置课程内容

对于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的限制,以活动课的形式,分别学习不同的内容,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等等。

4)课程内容的设置紧跟时展

课程内容的设置应紧跟新技术的发展,并培养学生跟踪新技术发展的能力。

四、教学模式灵活多样

面对瞬息万变的计算机技术和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单一不变的“传道”式教学模式已不再能完全解决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结合多媒体技术的个别化学习模式解决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组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相互学习,协作完成任务的团队精神等等。

篇6

【关键词】 高职高专 美术教学 教学策略

人才培养目标适应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大院校都有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并且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做好各专业技能教学工作,培养适合社会的技术人才。而培养具有这些素质和能力的人是各个学科教育者必须承担的共同责任。现今,有很多院校不仅仅是为学科的课程改革而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为解决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上存在的一些疑点提供了依据。下面,我结合多年来对高职高专美术教学的思考与运用的教学策略谈几点教学体会,与同仁们交流探讨。

1.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

这门课程是通过美术学科教学论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现代美术教学观念,了解美术教学的构成、过程、策略及环境等基本的教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际的美术教学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地、科学地、创造性地掌握现代美术教学技能。一是培养美术兴趣,掌握基本知识和技法,在运用美术媒体的过程中体会乐趣。二是培养感受能力、绘画能力和创造意识,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三是了解人类美术遗产,扩大文化视野,培养美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四是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提高生活质量。五是我们特意将培养美术兴趣列入美术学科教学中,旨在与美术教育的情意性动势相谐,并将它设定为一个目标,会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去实现这一目标。

2.美术学科的教学模式及内容要求

美术学科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是越来越丰富,所以,对美术的学科知识,我们必须慎加选择。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美术课程中,分类是不同的,大体上有这么几种方式:一是美术创作、美术史、美术评论和美学(美国)。二是表现和欣赏(日本)。三是美术知识、美术创作和美术与生活(中国香港)。四是表现、鉴赏和实践(中国台湾)。五是绘画、工艺和欣赏(中国内地)。尽管这些分类的方式不同,但涵盖的学科知识大同小异。相同的包括绘画、印制、工艺、设计、建筑和欣赏等,相异的有的还包括书法、摄影等。应该说,这些学科内容的涵盖大体是不成问题的,关键是要降低其要求和难度。而且,其中一些内容的取舍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教学内容要求上应体现出一种弹性,让学生主动地选择。我们知道,学生是具有极大差异性的群体,一种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其中的一些学生肯定是不公平的。一般而言,学生可以分为一般、较好和较差三个层次,当然教学内容要求的制订,主要针对的是一般层次的学生。但这种教学要求对较好和较差的学生仍是不公平的,前者吃不饱,后者吃不了。所以,教学内容的要求应该具有一种弹性,尽可能地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

3.对美术教学的思考与策略

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职责日益扩大,综合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生纷纷加入教师及其他行业的竞岗行列。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美术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相对偏低,在竞岗中综合实力偏差,就业率低,其美术教育面临危机和压力。因此高职院校美术教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美术课程还面临一种分散的环境。美术课在小学每周为两节,在中学为每周一节,在大学总合起来只有几个星期。在这样一个周期里,要进行众多的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校外和家庭以及其他的各种活动,学生的情趣和思维并没有专注在绘画美术上。当度过这一周期之后,他们再次面对美术绘画的时候,我们煞费苦心所设计的课程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还会存在多少呢?学生的绘画激情自然就少了。所以,我们要思考,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具体课题的精心设计上,让他们肯去学、去画,并且于每一次美术课中均有所获。

4.对未来美术教材的构想

课程构建的直观体现是教材,我们在对未来美术教材进行构想时,应突出下面几个特点。

4.1 精选的知识内容与生动有趣的课题形式相结合

这套教材在适当注意美术教学内容大的逻辑关系的前提下,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每一课题的精心设计上,从学科的基础性要求出发,选择那些对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材的基本知识点,并将它们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新颖活泼、生动有趣的课题形式结合起来。用形象的说法,就是要给良药裹上糖衣。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再苦的药如果裹上糖衣,也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如果干巴巴地只给学生灌输知识和技能,容易让他们产生苦涩和单调之感;如果只让学生自由不羁地宣泄一通而一无所得,同样有违学科教育的目标。学生只吃苦药不行,只吃糖衣同样不行,而将苦药裹上糖衣再让学生吃方为良策。

4.2 以突出学法统领教材编写

现行的美术教材,大多主要展示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既不体现教法,更不体现学法。应该根据学生美术学习的规律,在每一课的设计中,展示学生思考问题、掌握技法的过程,即通过质疑、设问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思考接近正确的答案。要改变以往教材只重视演绎路径而忽视归纳路径的现象,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并更加重视归纳路径。演绎路径主要依靠的教材和教师提供的现成答案,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提高,而归纳路径则强调由学生通过思考,主动地获取答案。因此,教师一般不要轻易地将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可以向学生提供另一本参考性质的书,提供更为详细的背景资料和参考答案。这本参考性质的书为师生共用,而不必为教师单独另编一本教学参考书。这样,体现了教法与学法的一致,学生的学法实际上就是教师的教法。

4.3 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篇7

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中,设计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是由素描、色彩及构成课程所有部分。随着对国外设计专业教学方式的学习和借鉴,我们发现所谓的基础平台并不是对课程的归类,而是要求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多方面进行整理和分析,建立起如流水线一般体现相互协作,严谨统一的一套教学体系。在这样教学思路的引导下,我们已经完成了对课程内容的融合,把原有的三大部分融汇为素描构成表现和色彩构成表现课程两大块。但如何协调新课程在基础平台体系中的相互关系,解决协作和统一成为现在我们进一步教学探索的目标。

目前的色彩构成表现课程主要是在内容上把传统色彩课程及色彩构成表现课程进行了融合,以传统色彩为基础,结合科学的色彩分析知识,教导学生从感性色彩到理性色彩的转换。课程内容上从传统绘画、到色彩构成方式最终回归到学生的自由创作,在训练方式上以学生绘画为主,教师辅导为次。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立足于学生原有知识很好的构建了从绘画到设计之间的专业引导,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最终呈现的作品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对理性色彩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但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有待改良。最大的问题便是并没有达到基础平台课程的相互协作要求,课程依旧相对独立,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的知识点并没有和前期所学有效的结合,也缺乏对后期学习的引导,课程的教学方式及后期的作业评价等缺乏创新和统一,并没有体现出基础平台体系的优势和特点。因此,对色彩构成表现课程的教学需要进一步进行完善和探索。

二、 基础平台体系中色彩构成表现课程的教学探索

针对现有色彩构成表现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进一步的教学探索中,不是简单的理解为某一课程的创新,更多的时候是要立足在基础平台教学的深入发展,使其能和其他课程在平台中相互贯通,协调合作,把基础平台的作用达到最大化;同时,也紧密结合学生,在教学中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1. 教学内容的调整

课程现有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三大块,一是色彩基本知识,二是色彩构成,三为创作色彩。在传统的教学中,三块知识的比重为等量化,而根据专业需求来看,课程中的第二部分需要加强,而第一部分需要弱化。这种内容上的调整才更为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后期专业要求。同时,在明确的框架下,结合基础平台中的素描构成表现课程来看,课程中现有的知识深度应该各不相同,所选案例也应该和前期知识有所结合。在课程中除了立足本课程知识点,也是对素描构成表现知识的巩固,加大课程间的衔接,使体系中的各个知识点没有重复,而是在逐步深入反复运用。

2. 教学方式的转换

色彩构成表现课程始终是短期集中教学为主,教师讲解为主的一种教学方式,整个过程紧凑单调,学生容易感到疲劳,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并不透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较为被动,并没有看到学生自身的自学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检验。一周多天的教学安排,虽然保证了学生在短期内进行密集的训练,但从长远来看,容易出现学生知识的断层,没有与其他基础课程相互协作,且由于学时安排较为紧凑,学生课后根本没有时间去对知识进行消化,也没有较长的时间去对作业创意和质量上进行推敲和考究,作业出现抄袭严重、质量粗糙的问题。而在新的教学中,首先在教学方式上,不在是教师的单向讲解,会在前期通过布置一定的自学内容,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件中也由传统的定义到案例,一种顺向的框架,部分转化为从案例——定义——案例这种从感性体会,到自我归纳成理性知识,再回归到实际的应用,反复在理论和实际中进行训练,加强学生的理解;其次,将把教学安排改为一周一次,一次四学时,保证课程与其他基础课程同时开设,更容易进行知识间的相互融合,加强了课程间的衔接;同时,一周一次的教学虽然拉长了教学周次,但却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课后时间,对于知识的消化和作业的完成都有积极的意义;最后,缩短了的一周四学时,也将改变过去连讲四学时的教学方式,缩短实际的讲授时间,保证学生不会出现长期聆听产生的疲劳感,使得学生在上课中能保持较为清醒的学习状态,对于课堂效率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

3. 作业类型上的创新

传统的作业虽然也是围绕知识点的要求展开,但形式过于单一,难免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同时,作业的布置都是只立足于色彩构成本课程,并没有去和同时期开设的素描构成表现课程进行衔接。在新的教学创新中,首先,除了要求学生不断的进行绘画,在部分知识点的学习中,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其他手段去进行学习,例如通过学生自己的摄影去捕捉生活中的色彩然后来进行分析,这种形式比传统的绘画更为的有趣,也更锻炼学生自主思维。其次,在作业的布置上除了要在作业中体现知识点的运用,更多是时候是会从整个课程知识点的连贯以及与素描构成表现课程知识点的衔接,使学生作业在难度和合理性上有所提高。例如在进行构成色彩的训练中,画面构图就可以直接借鉴在素描构成表现中构图部分完成的作业,在其基础上再进行完善和深化,使课程间的知识点得到链接。

对于整个基础平台教学而言,课程的教学是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的。我们现有的探索只是其平台体系完善中的一小步,只有立足让学生广泛学习的基础上,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对色彩构成表现课程进行完善,才能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后期的专业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周至禹设计色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篇8

通过多年的小学美术教学和研究,笔者认为:美术课堂需要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极大的乐趣和求知欲。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内容,采用适应小学生的美术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进行反思。小学美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改变了传统的美术教学内容,立足于全体学生和老师,充分体现了开放性与立体性,突出了让学生在“做”中“悟”的教学反思之路。因此,作为美术教师不仅仅是引领学生动手画、动手制作、动脑欣赏,也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展开想象,在活动中反思,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

一、引领学生在造型表现中“反思”

学生的认知活动一旦伴随着造型表现情感,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就会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主动深刻。造型表现的内容之一是绘画,因此,在绘画课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和感受绘画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引领学生克服绘画障碍,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使美术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例如:六年级美术上册第二课《风景写生》中,教材提供的内容是把美丽的景色留在我们的图画纸上。强烈的绘画求知欲迫使学生想知道“写生”是怎么回事。为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先从复习透视知识开始,通过教材上的图例和收集到的图片,讲解有关风景构图知识以及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制作一个取景框。在学生解了风景写生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后,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章丘绣源河的堤坝上,通过不断提醒和帮助让学生练习风景写生。学生在画画中感悟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体会简单的构图知识,做到画面的完整和富有美感。这种感悟使学生难以忘怀。在这个内容教学中,教师把静态的教材变为动态的过程,通过学习风景写生知识,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通过到校外实际观察绣源河的风景,自由推进认知过程,经历了风景写生的产生和构图过程,满足了自身的求知欲望,留出了创造的空间。通过回顾一点透视、二点透视的构图知识、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让他们充分体验画面完整、是否有美感的“反思”和成功乐趣。

二、引领学生在手工制作中“反思”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有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三句话用在美术教学中,它强调动手制作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实践证明:学生的智慧在手上。学生利用各种相关材料,设计制作各种图案和造型,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形成准确的表象,从实践中去体验美术、形成概念、探究规律。在设计应用课中,以具体形象的实物促进学生探究对美术知识的内在感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不断地完善认知结构,并在制作过程中使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宇宙之旅》时,教师播放一段中国航天员上天的影片,让学生观察影片中的宇宙飞船的形状特征;通过讲述“神舟八号”发射成功的过程,调动学生兴趣;然后,学生分组讨论有关其他宇宙飞船的知识。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总结并讲述宇宙飞船的多种造型特征与设计原理;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知识,对学习航天知识和制作宇宙飞船产生了积极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分组绘制草图,利用废弃材料制作各种宇宙飞船。让学生亲手操作、亲手制作,感受动手动脑、制作宇宙飞船的乐趣,感悟宇宙飞船的基本造型特点。在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对宇宙飞船的认识生动真切,记忆深刻,这为学生以后学习有关航天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教师给学生增加一些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会留给学生无穷的想象空间,丰富他们的亲身体验,帮助他们建立准确的设计应用空间概念,既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内化,又发展了学生的造型能力。课余时间,教师和学生共同回忆利用材料制作各种宇宙飞船的过程,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航天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反思”精神。

三、引领学生在综合探索中“反思”

篇9

1理论教学

1.1课程目标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内容包括HTML、CSS+DIV、JavaScript、Photoshop、Flash,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掌握HTML基本知识,熟练掌握静态网页制作技能;2)使学生能够掌握流行的CSS+DIV网页设计技术,适应网页设计社会最新需求;3)使学生能够用Photoshop进行网页效果图的设计并能够切图输出;4)使学生能够用Flash进行网页动画的简单设计;5)使学生能够掌握JavaScript简单程序设计,能够实现网页的各种动态效果。

1.2课程内容

1.2.1HTML网页设计重点包括网页设计基础知识、用HTML设置文本和图像、列表、超链接与框架、表格、表单、网页制作工具Dreamweaver的基本操作,网站管理、Dreamweaver模板等。在进行课程设计时,突出HTML代码的教学,而对制作网页的工具Dreamweaver则着重于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我们的目标。

1.2.2DIV+CSS网页设计DIV+CSS是目前网页的主流布局方式,DIV+CSS网页设计技术使得网页的表现与内容相分离,提高了页面浏览速度,并且使得网站易于维护和改版,因此,在网页设计教学中DIV+CSS成为核心的内容,并将对传统的网页设计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该部分重点知识包括CSS基本语法、用CSS设置文本、图像样式、用CSS设置超链接与导航、用CSS设置表格和表单样式、CSS盒子模型、盒子的浮动与定位、CSS+DIV布局方法剖析。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实际应用,反复的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CSS+DIV的精髓,并体会其在设计网页方面的优越性。

1.2.3Photoshop图像处理重点包括Photoshop基本工具的用法,选区操作、图层操作、图像变换、色彩调整、文字操作、绘画工具、通道、路径、融合、图层样式、文字样式及滤镜等,目的在于能够用Photoshop设计美观、清新大方的网页效果图并且能把网页效果图切片导出。注重学习工具的使用和图片的处理方法。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网页设计重在创意”的理念。尤其对于动漫广告等专业要发挥学生们美术方面优势,将计算机技术与美术相互渗透和融合,将网页作品当作一份具有生命力的完美艺术品。

1.2.4Flas制作重点包括层的概念,工具的使用,逐帧动画制作、运动渐变动画制作、形状渐变动画制作、引导动画制作、遮罩动画制作,元件的使用,基本动作的使用,在网页中使用Flash的目的是让网页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因此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更要注意网页动画的组织形式,与网页协调。

1.2.5JavaScript程序设计JavaScript是目前Web客户端开发的主要编程语言,也是Ajax的核心技术之一。该部分重点知识包括JavaScript编程基础,变量、数据类型和表达式,流程控制,函数,对象编程,文档对象模型与事件驱动,窗口、文档和表单对象,级联样式表(CSS)技术,动态对象和Cookies及安全等,JavaScript中的XML、Ajax技术以及JavaScript实用技巧与高级应用。

1.3教学方法

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性较强,知识覆盖面广,在教学中要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参与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过程中大胆运用模块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1.3.1模块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将整个《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使学生熟悉并掌握HTML语言;第二阶段重点在于CSS样式表以及CSS+DIV布局方法;第三阶段在于利用Photoshop进行网页效果图的制作,并将图片切片输出;第四阶段在于利用Flash制作动画;第五阶段在于JavaScript程序设计;每一阶段要给据内容不同、重点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第一阶段,要学生学会并熟记HTML标记的用法,这就要通过大量小实例练习;在第二阶段主要进行页面整体布局的练习,学习如何把整个网页分成不同层次的块,然后再学习每一块的设计方法,只有通过全面的练习,才能掌握丰富多彩的网页设计方法;第五阶段则主要学习最新流行的网页效果的设计,重点在于网页程序的设计。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完成后,在机房组织小测验,以实现分阶段达标,最终使学生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任务。

1.3.2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精心挑选案例,明确提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操作技能,以案例带动知识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比如在讲解HTML的<img>标记时,图片的路径学生很容易出错,通过一些小实例讲解该标记在网页实际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就很容易掌握;HTML基本标记学完后,通过一个综合实例——具有多个网页的网站的设计,综合应用HTML语法,达到复习和融会贯通的效果;再比如在讲解JavaScript程序设计时,理论的讲解贯穿在许多流行的JavaScript实例中讲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程实践

2.1实验题目的设计

结合理论教学,设计配套的实验题目,对巩固课堂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上文提到的五个阶段,分别设计相应的实验题目。

2.1.1HTML网页设计实验1HTML基本标记练习、实验2框架与超链接、实验3表格练习、实验4表单练习、实验5HTML综合实例。

2.1.2DIV+CSS网页设计实验1CSS文字排版、实验2CSS网页布局、实验3背景设置、实验4CSS导航菜单设计、实验5综合实例。

2.1.3Photoshop图像处理实验1图层的实验、实验2选区的练习、实验3图像的绘制练习、实验4图像的编辑练习、实验5文本的应用、实验6综合实例。

2.1.4Flas制作实验1Flash多种工具的使用、实验2变形动画的制作、实验3运动动画的制作、实验4引导(路径)动画的制作、实验5逐帧动画的制作、实验6综合实例。

2.1.5JavaScript程序设计实验1JavaScript程序设计案例、实验2用JavaScript制作网页特效、实验3JavaScript内置函数和对象、实验4JavaScript事件处理、实验5Dom操作实例。

2.2自学模式的创建

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自学环境。我们建立了该课程的课程网站,学生可以下载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相关学习文档、视频讲座资料等,课程网站还提供大量的题库,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设计题,学生登录后可以自由练习,从而达到了消化课堂所讲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这种做法丰富了教学手段,开辟了学生自学天地。

2.3参与教师科研,以研促学

鼓励和吸收成绩优秀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以科研促教学。学院自行开发的学院网站、学生评教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都有学生参与,同时,学院的许多活动开展后,都安排学生设计相应的网站,这样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2.4成立网页兴趣小组,拓宽知识面

组织成立网页课程的兴趣学习小组,具体活动包括:1)举办讲座:资深开发人员的经验报告,网页知识讲座;2)举办竞赛:我院已成功举办两届网页与flash设计大赛。这些活动的开展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激发了学生对网页设计技术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程实训网页的制作

不仅要求制作者有熟练的网页制作技术,还要有一定的艺术设计能力,因此在掌握网页设计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课程实训主要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创作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需要独立完成一个表达特定主题的网站,要求参加实训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网页效果图的设计并切图输出,最终在Dreamweaver中布局成网页。实训主要内容包括素材的搜集、网页整体布局设计,网页代码的编写、调试。实训时间是32学时,实训结束后,学生不仅要提交设计报告、Photoshop制作的网页效果图和网页代码,还要进行现场答辩,这些对学生都是很好的锻炼。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所交作品的效果、原创性、复杂性等情况进行成绩的评定。平时实验课上学生总是按教师给定的素材,给定的效果进行实验,主要注重的是设计方法和网页代码的学习,在实训中,素材需要学生自己搜集,效果图需要自己制作,网站的制作方法自己确定。这就要求他们上网查询大量的资料,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课程实训不仅巩固了学生网页代码的设计能力,更是从网站策划、网页的界面设计,网站的风格、配色、布局、Photoshop软件的应用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训练,为学生能够做出美观而又实用的网页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篇10

1.1深刻领会与贯彻“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绪言课中就提出本学期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明确总的学习任务与目标。以后每一堂课都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解决好学什么,为什么学的问题,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如:为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以布置机器设置任务,可以规定什么样式的墙纸,屏幕保护程序,机器日期等。也可人为的设定一些软故障让学生修复。对任务完成的评价可从多个角度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充分应用赏识性教育,发现学生作品中的优点,如学生学做网页色彩搭配不行,但也许构图较新颖,也许能用一些好的技巧等。

2.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把握基础兼顾广度与深度

教师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讲解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如病毒的讲解在上课时讲清其概念、特点、传授、防治,至于当前出现的一些病毒以及防病毒软件则可让学生搜集,用少量时间供其,这样既拓宽的知识点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再如一些基本操作可精讲基本的,更多的让学生上机时发现,老师可以适时总结同学的发现,这样用利于学生对本知识点广度的掌握。

3.优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3.1比喻法;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概念性的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极为重要。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例如在介绍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时,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和课件来演示,把电脑比作一个家,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等比作是家中的家具,如桌椅、橱子等等,至于抽屉里,橱子中放的许许多多不同的东西便是我们的应用软件。诸如此类的比喻,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2直观感知法;信息技术课对初学者来说,还是一门新兴的、新颖的课程,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硬件,因而对计算机更是充满着一种神秘感,很想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主机箱内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现场实物展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什么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然后再简单地解释其作用,让他们看得清楚,弄得明白。通过直觉的感官认识,学生就会对心中的疑团有所解开,并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个对计算机基本结构的模型。

3.3游戏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而它作为把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技能的手段。

3.4对比讲解法;在讲Windows基础知识时,经常可以用到对比教学方法。如讲授资源管理器,可通过观察教师的电脑来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窗口界面的不同,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再如讲述中文录入,可先用拼音码、五笔码、区位码录入同一个汉字,然后调用高级程序语言自编的机内码换算程序进行演示,让学生明白,无论何种输入法,在同一个标准汉字库下其机内码是唯一的,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各类汉字输入法,无外乎就是音码、型码和数字这几种而已,从而打消他们对输入法难学的畏惧心理,并通过自己的练习与老师的分析比较,使学生很快选定各自喜爱的汉字输入方法,更快进入到文字录入的学习状态。

4.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