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

篇1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地方广播电视 困境 出路

“全媒体”(omnimedia)的称谓来自于成立于1999年成立的美国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家政公司,该该公司旗下运营了很多报刊、杂志、专栏、书籍、广播、电视、网站等多种媒体,用于公司的业务宣传,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日渐融合互通,“全媒体”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它的称谓、内涵广泛被传播领域所接受,用以代指新旧媒体的互通与融合,并成为信息时代媒体发展的共识。

一、全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发展面临困境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比如信息传播海量、高速、快捷,信息获取、收集、整理、分析、更新、存储、共享、利用更加的广泛、高速、快捷,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和知识的传播与普及,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全媒体时代带来信息传播的巨大益处的同时,也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使其面临很多困境,不得不进行改革与转型,尤其是发展相对落后和闭塞的地方媒体,广播电视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

1、地方广播电视的发展思想还落后于时代潮流

全媒体时代,新旧媒体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的很多地方广播电视发展还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市场化程度低,很多广播电视是作为党政的宣传工具和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而存在的,地方政府的行政参与很明显,长期下来体制僵化、内容老套,流失了很多观众,广播电视没有充分的发挥其社会影响力。但由于受财政资金扶持,所以广播电视对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敏锐度并不高,部分广播电视台不思进取,没能及时的抓住发展的机遇和嗅到时代进步带来的危机。

2、资金缺乏,技术水平有限,改革困难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播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地方广播电视已经感觉到了危机,也明白了进行广播电视的发展改革需要紧跟时代潮流的必要性。但是,受限于当地经济发水水平的影响,改革之路非常困难。全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的发展需要依靠完善的技术、设备,比如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三改造与融合、计算机、电视光纤、电缆、网络的搭建,音视频的录制、转码、流转技术、光通信技术、TCP/IP协议设置等先进的设备与技术的实施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然而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政府、社会用于传统媒体的和新媒体的融合改革资金、技术投入还有很大缺口,尤其是中西部偏远基层。

3、缺乏先进的复合型广播电视发展人才

全媒时代下,新旧媒体的融合互通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这也对广播电视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具有传统媒体的职业信仰和道德操守,其掌握传统媒体的所有知识与技能,还必须拥有新媒体时代开放的思想、包容的胸襟,以及经营、管理、运作、策划等能力。传统的单一技能的广播电视人才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然而地方广播电视人才由于本身文化程度不高、知识水平有限,长期生活闭塞,思想和业务能力都比较单一落后,急需专业的、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给地方广播电视的改革c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二、全媒体时代下地方广播电视发展之路

新旧媒体的融合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总体来说,全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发展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机遇大于挑战,必须积极进行探索和改变,才能找到发展出路。

1、改变思想,迎接挑战

全媒体时代给社会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改变着社会的思维方式、发展方式,广播电视行业受到的冲击也是多方面的,地方媒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是多面的,要想尽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推进地方广播电视的改革与发展,发挥广播电视的影响力,地方广播电视必须积极迎接挑战,解放思想,勇于接受和改变,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积极的推动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将广播电视的文化性与经济性相结合,适当的引入市场化运作,增加竞争,丰富传播内容,立足地方特色,打造核心栏目和品牌,拓展媒体服务,多层次、多角度促进地方广播电视的发展。

2、加强地方广播电视改革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资金、技术、人才是推动地方广播电视改革的三个核心因素。国和地方政府应充分的认识到广播电视发展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价钱资金投入,为地方电网、光纤改造、计算机、音视频设备等提供充足的保障,同时,积极的加强现代计算机技术、光通讯技术、影视音像制作与传播技术的研究、培训、教育,为广播电视与其他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融合互通提供技术保障。

3、加强人才引入,培育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促进地方广播电视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必须充分重视。全媒体时代下,地方广播电视工作中心应提高先进人才的待遇,积极引入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经验丰富、具有专业的传统媒体知识与经验,同时眼界开阔、思想进步、掌握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运作、策划能力的综合素质高、职业道德规范的复合型人才,为地方广播电视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积极鼓励现有广播电视工作人员进修学习,加大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等先进技术设备的使用能力的教育、培训、考核等,多方面提高地方广播电视人才的综合水平和职业技能,为全媒体时代下地方广播电视的改革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结语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广播电视行业也不例外。全媒体给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文章解析了全媒体时代下地方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的困境,并从思想解放、资金和技术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了发展出路,为促进地方广播电视发展的革新与进步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1]李建国,李艾蓉.全媒体时代地方电视台如何与新媒体融合[J].西部广播电视.2016(02).

[2]朱超.全媒体时代广播资源整合与共享探微[J].中国传媒科技.2016(12).

[3]石万昀,石光宇,彭朵朵.新媒体背景下对地市级广播的探析[J].传媒观察.2017(01).

篇2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公共广播电视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很大的质疑和挑战。这些质疑与挑战既来自业界传媒,也来自公众与政府。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NHK曾经遭遇拒缴收视费运动①。在美国,对公共电视的责难主要来自政界和思想界的保守派,其批评的焦点集中于不满公共电视与创办主旨背道而驰,以及节目和报道有失公正性和平衡的原则②。在英国,屡受波折的BBC到1997年的观众份额只有39%了③。美国学者麦克切斯尼(Robert W. McChesney)认为,在过去的这十多年中,广播电视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公共服务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衰落④。

公共广播是指国家采用委托的方式由公共受托人来行使广播电视经营,一般是由政府任命或批准的一个半独立性的媒介机构,例如英国的BBC,日本的NHK等,但政府不直接经营日常的广播活动。在这种体制下,公共体系的经费来源主要靠电视机执照费以及部分国家财政拨款。国家一般禁止这类广播电视机构播放广告⑤。

从其发展史中不难看到,公共广播电视不仅仅是一种与商业广播相对的广播电视媒介制度,它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成型并得以重塑的,承载了传统欧洲社会中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多重使命,同时也营造了一个欧洲文化身份认同的空间。

但是,在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的综合作用下,传媒生态不断发生重大的变化。在商业媒介的夹击下,以BBC为代表的公共广播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公共广播电视制度一直处于不断的动荡与变革之中。

从媒介生态的视角看来,媒介和传播活动都不是社会生活中孤立的东西,媒介同人之间、媒介同媒介之间、媒介同信息之间、媒介同传播机构之间都有极为复杂的关系⑥。 BBC是世界公共广播电视事业的旗舰,关注它的跌宕起伏从某种程度上说具有一定的标杆意义。可以说,在社会、人、媒介机构构成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每一次改革都是BBC面临挑战和困局的因应。那么,值得反思的是,在不断变化的媒介生态下,究竟是怎样的原因使BBC不得不频频作出调整?

二、公共广播面临的理论困境

公共服务的理念是BBC第一任总经理里思(Reith)为BBC定下的核心价值观。公共服务广播的主要原则被总结为:A.普及(地理特点);B. 广泛需求(普遍兴趣);C.对少数群体的特殊关照;D.对民族和社区特征认同感作贡献;E.与既得利益保持距离;F.直接和普遍付费(不通过广告中介);G.就节目质量(“好”、“坏”)竞争,而非观众人数(“多”、“少”)竞争;H.对节目创作者的方针是鼓励创造,而非限制创造。⑦

但是,这样的公共服务广播的价值理论自身存在悖论属性,其实BBC一直在一种自相矛盾的原则下发展,在不同向度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困惑地游移前行。只不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全球化和商业化等外部条件的激化,这种相悖的内在属性外化,公共性的天然矛盾更加凸显。这些天然的悖论属性是公共广播面临困境的哲学内因。

1.公共广播的精英意识与争取目标受众最大化之间的悖论

自里思开始,BBC的管理理念中就一直贯穿着一种精英主义的哲学前提,认为普通公众是需要进行教育、引导的,BBC需要满足观众“公平、告知、娱乐和教育”的需求,因此作为社会公器的广播电视就应该自由独立地创作和传播高雅文化。里思曾经对公共服务广播的使命概括为告知、教育和娱乐。在他看来,娱乐是处于最后位置的,而且,BBC的娱乐是用于教育听众的,是要提高公众品位的,无论是告知、教育还是娱乐,都是志在训导公众的⑧。

正是在这种精英主义的潜在原则指导下,BBC一直坚持奉行着“就节目质量(‘好’、‘坏’)竞争,而非观众人数(‘多’、‘少’)竞争”。然而,从上述BBC的基本原则中,“广泛需求”与“非观众人数竞争”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更进一步说,这种只竞争所谓的“节目质量”,而不争取观众人数的原则一方面体现了BBC精英文化的潜在前提,另一方面,这种“曲高和寡”的BBC节目是无法实现其“观众包括各阶级、各阶层、各社会团体的所有公民”⑨的。也就是说,所谓的高质量的追求与最广泛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悖论。当一个媒体不顾及服务群体的最大化时,其如何实现满足“广泛需求”的公共性是值得质疑的。

另外,尽管长期以来公共广播都坚持着一种对于“质量”的不懈追求,然而如何定义质量却往往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最初强调的避免以某些人,或者某些群体的文化趣味作为唯一标准的想法,实践起来似乎有着相当大的难度⑩。对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来说,其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的需求和使用动机是不同的,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公众的意见与观点逐渐趋向于多元化,所谓的“高质量”与“品位优雅”是相对的,很难就“什么是高质量”达成高度的一致,所以采取划一的高质量标准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从来都实现不了的。

⒉理论上的公共性与实际广播电视制度行政依附性的冲突

公共广播的悖论还表现在,从根源上看,公共领域的理念和媒体公共性的理念是公共广播思想的滥觞。在哈贝马斯(Habermas)看来,公共领域产生的基础是国家和社会的彻底分离,并且市民社会是作为政府的对应物建立起来的,这样,公共领域才能保持对国家政府的批判性。然而,在英国关于BBC的制度中,却普遍认为政府管制是维护广播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最好的保障。克劳福德委员会(The Crawford Committee)的报告曾经指出,只有在政府的批准下,BBC才能成为一个“为了国家利益服务的公共协会。”不可否认,政府的确是具有公共性的,但是政府并不能因此成为公共利益与公共话语的代表。恰恰相反,在缺乏批判与监督的社会语境下,政府却有可能成为公共利益与公共话语权的侵犯者。事实上,公共服务的思想不是天生与国家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而是与公众、社区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在最大范围的公众的基础上,公共的内涵被看做实行民主的一系列的社会过程,也就是促进整个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决策过程中的平等和最大可能的参与。

那么,当公共性的张力空间需要靠国家机器来保障的时候,一旦这种以民主的最大化参与为特征的公共利益与国家政权发生冲突,广播电视的公共性、独立性是否存在就变得非常可疑。因此政府与广播电视机构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就成了导致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原则崩溃的一个直接的原因。由于BBC在国家-社会关系结构中并不是完全独立自由的,在体制上仍然常常受制于国家,也不可能完全独立于行政架构,因此它承担的角色是两可的。这也正是一面是政府指责BBC 太商业化,而另一面是公众又指责BBC太政治化的原因。所以,有关BBC的职责,就可以在政策规定中看到这样自相矛盾的表达:“广播电视管理机构负有双重职责:一方面,要保证广播电视工作者服务于公共利益,听取公众的意见,特别是在议会中表达的意见;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广播电视工作者,避免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不合理压力。’”

总而言之,在实际的制度操作层面上,BBC为了保障广播电视的公共性而依附国家力量,而这恰恰与其公共性的理论基础相悖而削弱了它的公共性。

三、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给公共广播带来了新的考验

从媒介与媒介之间形成的媒介空间来看,BBC面临着新的生态考验。

⒈商业化与全球化的冲击

非商业性是公共服务广播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英国政府对BBC的基本设计模式。然而,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不断冲击与洗刷过程中,BBC的“非商业”特征在最初奉行多年之后也日渐式微,直至处于被消减、甚至完全被取消的境地。

从历史上看,商业广播电视机构的引入给公共广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由于商业广播电视的节目形式灵活多样,而且比较通俗,很快赢得了公众的欢迎;另一方面,由于商业广播机构不需要公众缴纳执照费,这就使公众在接触这些媒介时更加灵活方便,既不用为缴纳了执照费而有时被迫收看自己不喜欢的节目而烦扰,也无需为按户收取执照费这样的不公平收费而苦恼。

在公共服务思想体系中,公共产品必须由公共机构来生产,由不同于市场的机制来分配。然而当商业逻辑从市场向公共领域扩散时,公共广播和商业广播之间逐渐变得难以分辨。公共广播商业化意味着,公共广播公司正在破坏自己合理的公共资助的基础,并且最终丧失对公共服务的责任。尽管在观众减少的数量上一直有争议,但是,随着商业电视机构的兴起,BBC的观众数量减少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样就使BBC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如果BBC的观众一直持续减少,那么就不足以证明其收取执照费的合法性;而如果BBC为了提高收视率而效仿商业电视台的节目,那么BBC原有的形象也将毁于一旦。

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新自由主义政策已经成功地帮助以电视为中心的全球商业媒介市场的形成。公共广播电视也为了应对“狼来了”的局面,适应市场经济环境,逐步采取商业运作方式,加大商业运营活动和商业收入的比例。

市场的扩张和永不停息的利益追逐,给公共服务广播带来了持久的压力。即使公共广播获得大量的经济资助,即使它表面上似乎免除了商业的直接影响,但是,如果媒介的其他方面和宽泛意义上的文化从属于商业原则,公共广播要想保持公共服务的功能仍然很困难。相应的,从事公共服务的广播电视工作者所秉承的独立性原则,被商业理念不断地冲蚀,作为一种价值观的社会责任感渐渐被市场这个概念所取代。

当BBC在形式条件上渐渐丧失了其公共性外表的时候,其“为公众服务”的“优质节目路线”也恐难维持,尽管有辩解说“公共电视并不是以不播广告为形式条件,更是以节目路线为实际条件。”

而全球化对公共广播的冲击表现在以默多克新闻集团为代表的跨国集团,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最低的边际成本,成功地进入英国媒介市场。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美国式的商业广播电视理念也随之在全世界扩张。

经济的全球化与媒介的全球化将更多的外国(尤其是美国)的文化带到英国公众的面前。众多的卫星电视频道和有线电视频道给观众们展示了形形、琳琅满目的节目。再加上与灵活自由的收费方式相比,无论穷富、无论城乡、无论收看频率均需统一按“户”缴费的制度更是使公众感到难以认同。

⒉传播技术的革命性变化,直接削弱了原有的公共广播体制的立论基础

学者们普遍认为,传播技术的进步削弱了公共广播服务的立论基础。因为从20世纪20年代起,在英国的执政者看来无线频道和广播资源是一种稀缺的国家资源,所以理应被国家控制,以国家利益为重,并服务于全民。正是基于这种“频道资源是稀缺和有限的”观点诞生了公共广播服务的理念。然而,随着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数字电视等技术的出现与广泛运用,广播电视的传播频率与渠道似乎被无限扩大。再加上互联网广播、“网播”等新媒体技术方式更有可能使电视频道的数量再次成倍地增长。因此,在新的技术环境下,伴随着频谱稀缺这个传统的市场准入壁垒已经逐渐消失,公共广播的制度基础也就受到了质疑。

再加上直接付费的融资方式克服了广播电视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节目供应商缺乏来自消费者的信息和反馈。付费电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源,并且由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传输基础设施的改善,电视频道也以前所未有的数量增加,付费电视将使电视广播公司可以提供更丰富多彩的节目来更有针对性地迎合观众兴趣。

传播技术对公共广播服务制度的影响还有一个表现:观众直接付费的实现意味着公共服务节目的需求和供给也可以直接挂钩,从而不需要“被扭曲的”资金机制或公共基金来协调。在实现直接付费之前,无论观众是否愿意收看电视节目都必须统一付费,而且通过邮政系统缴费,并雇佣大量人员进行监控的机制占用了收视费支出的相当份额。而现在,因为加密技术的进步,电视产品的交换更加直接和透明,观众直接付费已经成为商业电视台一项日益重要的收入。

尽管在社会的发展、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的过程中,商业化与技术进步的确在公共广播服务的削弱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正是BBC所秉承的公共服务理念自身具有无法调和的悖论缺陷,并且这样的立论基础在现时社会条件下不但无法实现转换与调整,而且还成为了无法抵御商业化与技术进步攻击的软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广播电视产品的公共商品属性的彻底改变,恰恰相反,市场可以提供更多的东西,可是往往提供的是更多相同东西。因此,我们在关注对公共广播服务的外部冲击时,也应该对公共广播服务理念自身有所反思,有所扬弃,对当前的广播电视体制的改革有所借鉴。

注释:

① 倪燕、赵曙光:《西方公共电视的节目评估:收视率悖论》,《国际新闻界》,2004.2

②杨瑞明: 《大鸟还能飞多远?──困境中的美国公共电视》,《国际新闻界》,1996.6

③冯雁:《英国公共广播体制的尴尬――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的冲击》,《中国电视》 , 2006.07

④同2,P321

⑤赵月枝:《公众利益、民主与欧美广播电视的市场化》,《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

⑥段京肃:《追求人与媒介的完美结合-浅论媒介生态与媒介素养》,传媒学术网,/academic_zjlt_lw_view.jsp?id=5177

⑦马克・莱伯伊:《世界公共服务广播的形势:俯瞰与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2

⑧同7

⑨非亚、冷凇:《BBC该不该完?――西方公共传媒服务的价值演变》,《当代电视》,2004.6

篇3

资源决定格局。城市台要立足区域发展,就必须集聚资源力量,实行资源突围,形成科学发展的战略纵深,走一条化“危”为“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区域为定位拓展传播疆界

不管是哪个地区的城市台,都存在着本地市场空间有限的先天缺陷。这种缺陷除了使得收视人口规模和广告增加额面临极限以外,节目成本也居高不下。要想弥补这个缺陷,只有走出去。

1.捕捉机遇,打造区域媒体。在目前行政政策推动和市场利益诱导下,从地方经济转向区域经济已形成潮流,如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圈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区域经济摆脱了原有行政地域的束缚,以资源、文化等为依托,进行产业规范,合理安排生产要素,以达到市场空间的最大化。面对区域经济潮流,城市台必须敏锐把握机遇,及时调整媒体定位,走区域化道路,打造区域媒体龙头。城市台首先必须转换视角,跳出城市的边界概念,从纯粹的城市台向区域媒体过渡,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互融共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次必须实现地理、技术和文化上的扩张与融合,突破行政限制,积极放大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合纵连横,打造共同市场。做强自身的城市市场,这是守;联合区域城市广播电视打造共同的节目和共同的传播平台,这是攻。近年来,各地城市广播电视纷纷举起“合纵联横”的大旗,为的就是突破已有的局限,提升自己的影响力。省级卫视在联盟合作方面动作较大,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四省卫视以“星四军”的联盟形式高调亮相。在城市台方面,武汉成立了“1+8”城市台协作体,江苏13家城市台、江西11家地市台等分别以联盟形式出现。可以看出,无论是省台还是城市台,推出联播平台或联盟的概念,目的就在于打造一个区域性的收视市场。城市台协作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和培育统一、开放、规范的共同市场,搭建共同的节目播出平台,让各城市手、连体、连心,共同发展。

以生存为坐标延伸产业链条

城市电视要突破传统的竞争模式,走出目前的经营困境,还必须重新寻找自己的生存坐标和市场空间。在城市电视的生存坐标上,仅有省级电视作为参照物是远远不够的。城市电视生存坐标上的参照物应该是所有电视、全部传媒甚至整个文化产业。只有在更宏大的系统背景下观照自己,城市电视才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

1.向新媒体进军,重塑城市台生存形态。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加速扩张,正在对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形成巨大冲击,一场重塑生存形态的传媒变革正拉开序幕。新媒体领域是未来传媒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据权威机构统计,互联网视频用户已经突破1.7亿,其中30岁以下的约占75%,相当多的年轻人已经形成在网上收听收看广播影视节目的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讲,抓住了新媒体,就抓住了年轻一代,就赢得了未来。为此,城市台要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新媒体的行业、内容、人才、品牌优势,让新媒体成为广电系统继广告创收、有线网络运营、电影票房收入之后的第四大创收来源。

2.谋划战略布局,打造新媒体产业链条。CCTV、新华社、SMG和凤凰卫视近年来都致力于新媒体的建设和发展,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电视新媒体产业链、网络新媒体产业链、手机电视产业链的战略格局。城市台可以借鉴上述成熟经验,对新媒体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延伸拓展原有产业链条。近年来,武汉广电在新媒体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是加快推进数字电视建设,积极打造交互、互动的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增强业务;二是加强门户网站建设,成立多媒体运营部,统一协调新媒体、多媒体的发展;三是抓住武汉广电作为全省手机电视第二大股东(20%股份)的有利契机,积极做好发展手机电视、移动电视工作;四是积极与地铁集团推进地铁电视发展合作,积极筹备地铁电视的运营工作。在跨媒介、跨产业融合的全球传播新格局下,城市台在打造新媒体产业链时,可以进一步尝试通过战略结盟,整合内容、技术、渠道和终端资源,突破“内容为王”理念的“路径依赖”,避免沦为纯粹内容供应商的风险;引进外部资本,依靠资本化、市场化、公司化的手段整合产业链;品牌化主导,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导权,创造多方共赢的市场新格局。

3.发挥内容优势,把住产业链的主动权。新媒体就本质而言是一种新的内容平台和分发渠道。纵观原上海文广旗下的百视通和杭州的华夏视联,无不是依托强大的内容采购、生产能力,逐渐确立起在新媒体领域的地位。另一方面,诚如默多克所言:“杰出的内容,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将是媒体王国里的国王。”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物理网络运营格局形成、市场持续拓展等,新媒体运营的重心将不可避免地过渡到内容和增值服务的运营上来,其成败的关键还得归结于能否为不同终端用户提供有足够价值的视频内容。城市台可以发挥内容运营的核心优势,针对用户需求和新媒体特点,打造视频数据库,从而在新媒体产业链条的上游环节――内容运营层面进行有效战略布局,牢牢把住产业链条的主动权。不仅如此,通过构建一个面向多个终端的网络视频平台,城市台还可通过媒体协同效应达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果,将节目制作和购买版权的成本分摊给多个信息接收终端和不同的受众群体,多个终端也可给广告投放和品牌推广带来增值效果,从而增强对广告商的吸引力和议价能力。

以项目为支撑加大政府投入

以项目为支撑加大政府投入,使城市台增加公益服务的财力。大众传媒为大众。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广播电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公共服务能力、公共服务水平是检验和衡量广播电视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对于城市台而言,着力推进“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和进城农民工电影放映工程,大力开展公益爱心活动,积极服务公益事业,可以使广播电视更好地惠及最广大市民。同时,作为城市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点,城市台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设备更新、网络升级改造、广播电视覆盖等项目都急需政府加大投入。因此,必须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争取把城市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家和地方各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并按项目需求加大财政投入。

篇4

一、广播电视台人事管理的困境

目前,广播电视台正处在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过渡的阶段,这期间一系列的历史遗留问题会对广播电视台的运营带来很大困境。为了解决人员需求问题,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广播电视台一般实行社会招聘或校园招聘,阶段性缓解了人才匮乏问题。但招聘制的推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如新老人员的身份差别形成不同的等级,这些等级又不能随意变动,这是一种新的身份管理,限制了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其实广播电视台进行人事改革,目的是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按需设岗、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充分挖掘员工潜能。但改革没有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缺少科学、客观的聘用、考核机制,不利于人才的良性流动。同时,人事管理中没有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人事管理中,员工在工作中得不到精神层面、心理需求上的满足,势必会影响员工积极性。

(一)员工素质问题

广播电视台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这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人才引进机制及培训问题。首先,过去的广播电视台人员来向主要是毕业分配、部队转业安置等几种方式,一些员工并没有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导致人职不匹配,难以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力,也难以调动其积极性。虽然后来广播电视台进行了全面改革,但由于管理上的不规范,还存在用工形式不规范、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岗前培训等问题,这不利于广播电视台的持续健康发展。其次,广播电视台在人才招聘方面还缺乏完善的计划和相应的配套机制,往往在招聘人才时很认真,一旦录用后就不太重视,导致人才浪费,这是因为引进机制与用人机制出现脱节。再次,广播电视台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广播电视台的工作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对员工能力要求很高,再加上当前传媒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更对员工的知识更新提出了新标准。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健全培训机制,不仅应该对新进员工进行入职培训、上岗培训,而且也要对已有的在职员工进行定期、不定期的业务培训。

(二)员工积极性问题

首先,要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就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目前,广播电视台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没有具体的考核指标,考核评定的主观性较大。目前的考核项目设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广播电视台年终考核涉及到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每一项都包含很多,如“德”包括职业道德、廉洁自律等方面,思想道德还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很难给出具体的考核指标。其次,广播电视台存在薪酬管理不规范的问题。目前,多表现在薪酬水平差距较大,薪酬管理缺乏透明度等方面。作为传媒机构,薪酬管理公开化、透明化,更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再次,广播电视台晋升通道主要是专业技术职务,但这方面由于受到名额限制等原因会出现晋升通道不畅问题,也不利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

(三)思想工作问题

对广播电视台来说有时会出现岗位调整问题,这是为了充分发挥员工的个人特点和所长,但有时会出现不配合的情况,一些员工长期在一个岗位上,形成了一套工作模式,不愿意尝试新岗位。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人事管理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能使员工放下心理问题,愉快的接收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与人事管理的目的是一致的,这就必须了解人的经历、知识水平等,只有结合实际针对性的交流,才能让员工感受到被尊重,真正理解岗位调整等做法,从而遵守各项纪律规范,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二、改进广播电视台人事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人才引进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这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招聘制度,实行公开招聘,真正引进有能力的优秀人才。这就需要确定统一、明确的识人标准,按照科学的聘用标准,推行全员聘用制,彻底改变人事管理的随意状态。可以说推行全员聘用制是解决论资排辈的最有效途径,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电视台人员队伍中专业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的问题。从大环境来看,要因岗设人,采用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对急需、高学历的优秀人才要放宽条件,制定有吸引力的政策,积极引进人才。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机制,否则会挫伤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广播电视台应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激励手段可以有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发展激励,物质激励主要是物质奖励,偏重的是物质层面;精神激励偏重的是心理方面;发展激励是指为员工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以人为本进行培训

广播电视台对员工的知识更新要求很高,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员工培训机制,开发人才潜能,把人才培养纳入到整个管理规划中,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使培训活动有序可依、有据可查。广播电视台应设立专用培训基金,加大培训投入,切实发挥培训作用,通过进名校、出国考察等方式,使员工接触最新的信息,引入最新的电视制作理念。广播电视台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针对普遍问题进行集中培训,也可以针对个别问题进行分散培训;可以长期培训,也可以短期培训,使培训工作有计划、有制度的开展。

(四)建立健全的用人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如何用人。广播电视台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才能留住人才。合理用人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对所有聘用员工,切实做到任人唯贤,按绩效定薪酬,这更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五)融入思想政治工作

篇5

文章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对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冲击,阐述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困境,并对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走出困局的有效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新媒体;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电视新闻记者;困局;策略

一、引言

在新媒体来势汹汹的形势下,传统电视新闻传播如何突破“你说我听、你播我看”的信息传播模式,成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对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冲击

新媒体时代,指的是以互联网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为主体的媒介形式开展新闻信息传播的时代。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来说,新媒体时代是一个逐步发展转变,涵盖了互联网延伸、无线移动及技术革新的传播范畴。在知识经济逐步深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产业、网络化构筑而成的信息文化,势必会对电视新闻传播带来或正面或反面,或即时或持久的影响。[1]凭借新媒体自身无可替代的优势,可将新媒体时代的冲击归纳为:第一,传统电视新闻传播以大众传播模式为主,新媒体则具备大众媒体、人际媒体双重优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展人际传播,可促进媒体传播效果的优化。第二,新媒体使新闻有了全新的含义、属性。不同于传统电视的单项传播,新媒体具备全天性、实时性、互动性及传播迅速等特征。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新媒体凭借自身优势对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构成极大冲击,并以其特征优势一时间抢占了新闻报道先机,给传统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严峻挑战。[2]

三、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

1.受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受众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但仍旧存在细微的区别。传统媒体受众是习惯并坚持使用传统媒介工具的中老年受众及部分新媒体受众,传统媒体受众不存在较高的选择需求,只要能够观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便是受众;而新媒体能够更自由地选取受众,通常在领域论坛传播,受众多为业内人士。2.传播方式。传统媒体可理解成一种全面、重复及广泛的传播,就好比报刊、电视等;新媒体则是通过针对、灵活的方式来展开传播。前者是借助传统媒体展开有依据、相对真实的传播;后者是利用互联网信息的繁杂、即时性展开良莠不齐的传播。

(二)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所处困境

1.传播主体与传播模式缺乏多样性,受众主动性不强。传统电视新闻传播主体以各级电视台为主,传播模式主要为单项输出模式。这使新闻受众在获取信息期间难以进行更多的互动,受众基于传播载体的主动性、个性不得体现。新媒体的诞生则扭转了该局面,新媒体时代下,受众可以得到更多的权利。这是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相较于新媒体面临的最严苛挑战。2.传播渠道不足,受诸多因素影响。现阶段,电视新闻传播主要是借助卫星、有线两类方式获取信息接收终端,也就是电视机。由于传播渠道不足,现阶段电视新闻的覆盖范围受到很大制约。电视新闻传播还会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从而使信息传播效果遭受影响。但利用新媒体,该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新媒体能够打破时间、空间壁垒,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效开展新闻信息传播。

四、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走出困局的有效策略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电视新闻记者势必会面临各种困境,实现媒体融合是新闻传播的必经之路。在时代全面发展的新形势下,电视新闻行业要与时俱进,大力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理论,不断优化媒体融合。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想要走出困局,可以从以下策略着手。

(一)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应对策略

1.强化电视传播媒体交流,促进资源整合、优化。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实现宽带通信网、互联网及数字电视网的三网融合发展。[3]在全面建设数字化的背景下,应不断丰富传统电视新闻的传播途径,构建起有效的多频道、数字化的电视系统,构建起有效的电视与广播有机融合的多路型网络电视,构建起有效的交互式电视系统。2.凸显电视本身优势,促进媒体融合。电视新闻传播自身具备一定的优势。因此,在发展创新期间,应当全面结合电视传播的优势,提升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同时借助媒体融合手段,促进资源优化。电视新闻传播的构成成分包括不同的频道、节目及专题栏目等,在新闻传播期间,可利用这一特征促进新闻信息的广泛传播。

(二)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转型的策略

1.加强学习,正确认识新媒体。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领域均有了较大的发展。基于全新的媒体发展思想,媒体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形式,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流行媒体融入新闻中,开拓了新闻发展的范围。鉴于此,电视新闻记者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好各式各样的新闻制作手段,伴随电视新闻的转变作出及时调整。2.熟练跨媒体协作,掌握多媒体技能。新媒体时代对电视新闻记者提出的要求不再单一,不仅要求其运用多媒体终端展开新闻稿件写作,还要其学会新闻的制作,从而促进电视新闻的有效发展。

五、结束语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电视新闻记者势必会面临各种困境,实现媒体融合是新闻传播的必经之路。为了让传统电视新闻传播走出困局,相关人员必须不断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新媒体时代对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冲击,清楚认识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困境,“强化电视传播媒体交流,促进资源整合、优化”,“凸显电视本身优势,促进媒体融合”,“加强学习,正确认识新媒体”,“熟练跨媒体协作,掌握多媒体技能”,积极促进传统电视新闻传播与新媒体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杨秀娜.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研究——以各省、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改版为例[J].魅力中国,2010(16):162-163.

[2]赵靳秋.从BBC的国际电视发展战略试析国际一流电视媒体的主要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6):38-41.

篇6

2012年2月召开的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orld Radio Communication,,简称WRC-12),为数字无线广播电视的未来埋下了伏笔。大会明确告示:非洲、欧洲及部份亚洲(如俄罗斯)地区国家的700MHz频段,到2015年将划为电信专用。届时非洲及部份亚洲国家的广播电视服务,将不再是694-790MHz频段。而由国际电信联盟所定义的全球移动电信服务(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IMT)亦被优先纳入未来规划。

事实上2007年的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就已决定将800MHz的频段规划为电信专用,其频率资源来自于无线电视的数字转换,即所谓的第一波数字红利。目前欧洲的700MHz亦多被无线电视专用,且使用期限较长。倘若700MHz以后划为电信专用,必将限制无线电视产业未来的发展。

WRC-12所以会有此番决议,主要是因为非洲与部份亚洲国家的无线电视尚未完成数字转换,故700MHz的频率暂时无法转为电信专用。此外,上述区域的国家又已规划800MHz作为电信专用,因此计划让无线电视数字转换后所增生的频率资源,可视为非\亚两洲奠定国家数字红利基础之举。

DVB-T组织目前在欧洲大力推广DVB-T2发射技术,借以提升频率使用率。但原本由无线电视使用的700MHz频率,却在WRC-12会议后失去了使用的第一顺位。此转折对无线电视实乃一大打击,DVB-T组织反应,倘若700MHz需要与电信运营商共享,产生的影响有二,包括:

1.损害无线电视收视用户的权益

为了避免通信与广电接收设备相互干扰,原收看无线电视的民众,需要更换新的机顶盒。以英国为例,政府已规划790-862MHz频段为4G(即LTE)移动通信服务使用。然此举带来的后果却事与愿违,因为频段本为无线电视使用,若再导入4G服务,将产生信号干扰无线电视收视的问题。目前预计会受到干扰的家户约为76万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英国政府已编1.8亿英镑协助受干扰的家庭更换天线与机顶盒,用以改善干扰问题。

2.限缩无线电视的发展空间

由于频率资源有限,一旦频率资源再被稀释,将连带限制无线电视未来的发展,包括3D电视、Super/Ultra HD等。一旦服务形式无法创新,无线电视将难以与其他的传播媒体竞争。DVB组织建议无线电视运营商需要在更换执照前提出因应方案,取得频率分配的主导权,避免频率资源转为他用。

2011年,“Future of Broadcast Television,简称FOBTV”论坛成立,该组织拟联合全球无线电视运营商,借以改进全球数字无线电视技术、发展营运策略及合适的产业政策。目前的参与运营商包括:

中国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NERC-DTV,China)

美国高级数字电视系统委员会(ATSC,USA)

加拿大通信研究中心(CRC,Canada)

加拿大公共电视台(CBC,Canada)

欧洲数字电视广播标准组织(DVB,European Union)

欧洲广播电视联盟(EBU,European Union)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ETRI,Korea)

美国电子与电机工程师学院(IEEE,USA)

美国全国广播电视协会(NAB,USA)

日本NHK广播电视协会(NHK,Japan)

美国PBS公共广播电视台(PBS,USA)

巴西TV Global电视台(TV Globo,Brazil)

2011年4月FOBTV论坛于中国上海举行高峰会议,并宣布论坛正式成立。2012年FOBTV移师美国NAB会场,由论坛会员共同签订合作备忘录,确定论坛未来发展目标,包括:

1.研拟数字无线广播电视营运模式、法规与技术指标。

2.发展下一代数字电视系统,借以结合无线广播与宽带上网服务。

3.串连全球各无线广播电视实验室。

4.推广合适的无线广播电视技术。

5.通过合适的标准制定组织,标准化全球的无线广播电视技术。

面临这场即将到来的频率资源战,DVB组织与EBU在2012年美国NAB大展中,分别提出以下因应策略,包括:

1.改进发射技术,提升频率使用率

DVB组织认为,欧洲拥有的频率资源有限,仍须通过传送技术的升级,借以换取频率资源。在此前提下,DVB组织大力提倡DVB-T2传送技术。但DVB组织同时警告,升级传送技术固然可提升频率使用效率,但对才完成数字转换的国家而言,若再马上采用DVB-T2技术,则须评估二次转换所须耗费的社会成本。一般来说,刚刚完成数字转换的国家,政府不会贸然要求民众与业界再采用DVB-T2技术,反而是通过长期、无隙且无痛的宣传与诱导,让DVB-T2成为下一代的传输标准。

2.广播结合宽带,发展非线

EBU则表示,无线广播电视运营商不仅需要在传送技术与服务内容上有所突破,亦同时需要思考如何配备有线与无线宽带技术,发展非线。

有关无线电视结合无线宽带的建议,EBU在2011年,曾发表“无线广播电视的未来”(The Future of Terrestrial Broadcasting)报告,从中列出各类发展策略。其中,EBU以“线性/.非线性”、“共同使用/个人使用”两种特点,描绘出现行无线广播与无线宽带竞争现况(表1)。

以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无线电视目前可主导“共同情况”与“个人使用情况”中的“线性/收音机广播”、“线性/电视”服务(黄色区块)。然而在“个人使用情况中”的“固定接收”与“移动接收”的电视与电台广播服务,已出现汰化的迹象(黄色区块)。主因广播型的移动电视服务在欧洲发展状况不彰(如DVB-H技术几乎已被市场所淘汰)。移动广播方面,亦只有英国发展的DAB数字广播有较好的成绩。这几年无线移动宽带大行其道,已逐渐抢去这两种服务形式的市场。非线性类服务(蓝色区块)则夹带互动增值服务的优势,逐步占据传统无线电视的市场。

对此EBU提出三种发展模式,包括:扩散模式(expansion)、递减模式(reduction)及淡出模式(phases-out),各发展模式说明如下(仅指电视发展现况):

(一)扩散模式

从附表来看,无线电视的强项目前仅限于“共同使用情况”下的“线”。EBU对此状况表示,应该将现有的服务扩散到“个人使用情况”及“线”。该模式当然是理想状态,只是采用此模式仍需考虑不同的条件,包括如政治气候、是否有足够的频率、是否能发展出商业模式(businessmodel)等。对此EBU认为,广播电视运营商应该寻求异业结盟,借以截长补短,将核心能力扩展到不同的范畴。并以影响“技术规格的标准化”及“法规制定”为切入的途径。然而过程中,亦须掌握节目服务的版权,借以因应跨平台传播环境下,各类新媒体服务的独立性。

根据EBU的观察,未来同一区段无线电频率,将同时提供无线广播电视及电信服务使用,因此混合式(hybrid)的接收终端设备(即同时能接收无线广播与宽带的信号)将可望问世。无线电视运营商,应该尽全力介入此类终端设备技术规格的制定,以确保无线广播服务能不被排挤在外。无线电视运营商也应该开始寻求与电信运营商合作,通过站址\站台资源的共享,或考虑建构共同传输网络,借以提升频率使用效率,并以稳定的信号品质,涉及更多的用户。

(二)递减模式

所谓的“递减”,包括递减无线电视所提供的节目内容(content)、覆盖率(coverage)、容量(capacity)及市场比例(market share)。在此前提下,EBU预计,原无线电视运营商在“共同使用情况”中所提供的“线”,将逐步萎缩。

有此结果,主因市场中提供同性质服务的平台太多,且用户的媒体使用行为,已多偏向于非线性的服务。“个人使用情况”中的“线”亦退居为与电信运营商互补的态势。而所有的“非线”,则皆由电信运营商所主导,无线电视运营商无法在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EBU表示,无线电视若走向递减模式,该平台所能提供的服务,主要会以公共广电服务为主,其次为免付月租费的无线电视频道。但EBU也指出,递减模式仍需有政府公共政策的支持,方能正当化无线电视运营商使用无线电频率的适法性,并确保家电厂商愿意继续提供市场机顶盒。

(三)淡出模式

报告中提到,淡出模式未来可能将来自于政府意欲收回无线电视所使用的频率。政府所持的理由,则受以下因素影响:

1.无线电视的市场占有率严重下滑

2.特定的政治因素

3.缺乏频率

4.无线电视运营商已转移去其他传输平台

5.其他的传输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可超越且取代无线电视

6.维持无线电视的基础建设已不具经济性基本上,以淡出模式为发展策略的无线电视运营商,尚未出现在欧洲国家。

篇7

公共媒体与商业媒体如何定位

在公共性与商业性的判定中,限制或者禁播广告似乎成为了一种标志,而从广告盈利向政府补贴的转向,在很大程度上又引发了回归计划控制的担忧。有学者指出,在没有风险投资和外资运作的情况下,广告已经成为唯一的供血机制。否定广告的实质就是否定市场经济,否定三十年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①而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是目前中国电视节目市场竞争经营的主要部分,属于市场化、商业化改革最前沿的领域。对这两类市场运作的限制,又引发了对电视媒介产业化进程的质疑。

公共电视具有公共性,不播广告;商业电视具有商业性,以广告盈利,是一种简单的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方式。将广告、政府补贴视为市场或者政府的一种影响手段,进而影响公共性和商业性的判别实际上并没有触及二者的本质,仅是流于表面的考察。

公共电视与商业电视之间,从宗旨原则、组织结构、内容生产、财政来源、商业模式、社会角色等,都有着完全不同的规制与运作。即使在基本宗旨和原则上存在共同之处,不同国家的公共服务电视体系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大部分公共电视系统的收入来源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多元或者混合结构,其经费来源主要有收视费或者执照费(非政府收入)、政府资助(政府补贴)、广告(商业收入)、其他收入(赞助、捐赠等)四种。这种收入来源的不同是公共电视服务的主要分类依据。完全依赖非政府收入如收视费的国家,如英国BBC、日本NHK等是“纯粹的公共广播电视”;收入结构为混合型,但以收视费为主的国家,如德国电视台ARD,德国电视二台ZDF则是“公共主导型广播电视”。②

从上表可以看出,商业广告或者政府补贴并不是公共电视的禁忌,在很多国家公共电视运作现实中广告都有某种程度的存在。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一定范围的引入广告补充收入来源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而政府补贴公共电视的做法,并不意味着取消了独立性,而是帮助公共电视在一个媒介市场化的环境下,或是获得主流地位,或是获得生存可能。③

政治控制与市场诱惑双重压力的现实存在

欧洲作为公共电视的发源地,其核心理念在于,垄断的公共广播电视能够更好地保证电视服务的质量和信息的多样性。④为了保持公共广播为公共服务的有效性,早期的大部分公共电视都获得“垄断的强制力”,但事实上后期欧洲各公共广播体制国家的市场化转型,除了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之外,更深刻的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政治气候”。政府一直以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不同程度的介入公共媒介的运行。德国联邦政府一直想成立一个商业电视台与德广联竞争,但被法院判为违反宪法。直到1984年,在联邦政府的努力下,德国的第一个商业电视台出现,德国开始实行公共和商业双轨并存的广播电视体制。1968年,法国的国营电视台从完全靠电视机执照费生存到开始接受广告,逐渐开放了政府垄断的电视市场,允许成立新的私营电视台,1986年更是把国营的法国电视1台出售给了私营资本。这些变化大都是在政府的政策或法令的倡导与支持下进行的,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政府因素的影响。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主要的欧洲国家如法国、德国、荷兰、英国都开始采用双重的广播电视体制。公共电视为了争取观众,开始迎合大众收视兴趣,在评价标准和社会角色上更多地向市场取向靠拢,放弃了坚守的公共使命。德国多项针对公共电视和商业电视频道结构和内容分析的调查结果表明,公共电视ARD和ZDF大大增加了对大众有吸引力的虚构类节目(如影视剧、戏剧等),减少了信息类节目的播出时间,有向商业竞争者靠拢的单方面适应行为,并没有履行宪法赋予的“基本供给”功能。⑤英国BBC面对商业电视对观众的分流和市场的挤压,艰难地做出选择平衡,新闻时事栏目淡出黄金时段,让位于娱乐节目。BBC《九点新闻》、BBC1的《大全景》都被推迟到晚上10点,BBC1在黄金时间不再有新闻或时事分析节目。⑥2009年4月,英国国会文化、媒体和运动委员会指出,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商业活动扩张已经失控。

公共电视这种变化被喻为“功能丧失”,导致其前途更加迷茫。从世界范围来看,逐渐开始迎合观众趣味的公共电视正出现与商业电视合流的趋势,公共电视面临的已经不是因为经济困境而被边缘化的问题,而是因为角色的改变导致彻底消失的危险。⑦社会责任和公共使命并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理想,而是需要通过确保较高的观众份额来得到贯彻和实现。公共利益的评价标准在商业化的浪潮中,已经被市场标准消磨的黯淡无光。正如德国科隆大学广播电视经济研究所博士考伯斯所指出的:“公共电视定位于公民社会之中,有来自两个方向的威胁:市场方向只追求商业利益,政府方向希望通过大众媒介确立和保障自己的政治权力,因此公共电视的因素被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双重挤压。公共电视必须寻找接近市场和政府的方式来获得完成使命必须的资源,同时他们必须与两极保持足够距离。”⑧

公共电视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积淀和不断改革的过程

我们怎样看待媒介以及媒介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媒体应该如何服务于政府和人民为基础的。对于电视机构来说,在不同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中,必然体现出多样化的媒体运作模式。

这实际上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从国家的宏观电视媒介体制来看,公有公营还是公私双轨运行,或是国有国营、私有私营,政府与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政治环境中呈现不同程度的作用方式,从而影响各国的媒介体制的定位。二从电视机构的微观运作来看,单个电视台或者一个频道的公共性与商业性定位,绝不是广告盈利或者政府补贴等几个简单的因素可以决定的,更多的涉及到对具体媒介体制下的宗旨原则、组织机构、内容结构、盈利模式等多方面的考量。

对媒介体制的比较要基于不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对公共电视的角色设定,尤其是经济基础和新闻自由的框架设置。不同的国家对理想社会状态的见解不同,特别是对政府在媒介体制中的作用各有分歧,与中国国情相符的我国广播电视体制肯定与德国的电视体制不同。

欧洲的公共电视体制和公共媒介机构的运营依赖于最初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制度设计,并呈现一定的路径锁定的发展规律,同时不可避免的在各种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变化影响下不断地修正与改革,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大多数西欧国家从单一的执照费收入支撑的“纯粹的公共体制”,经过混合收入的“公共主导体制”,逐渐演变成为了“公共与商业并行的双轨制”。虽然如此,公共服务广播电视系统在欧洲历经80余年,至今仍保持着商业电视无法撼动的坚实地位。

在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中,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按照“公益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为标准进行原则上的区分,如出版领域除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等之外全部转制。但是在传媒领域,“两分开”却难以找到合适的标准。中国的传媒一直同时承受着政治压力、市场压力和社会文化压力,传媒1978年以来的改革经验——“增量改革”“边缘突破”“先做再说”等,其特点在于它总是在离“体制核心”或“意识形态核心”最远的地方,先从边缘突破,再从边缘扩展至中心。⑨在传媒研究领域,有相当研究认为,传媒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直接履行着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职能,维护着国家统治的合法性。⑩如果仅按照意识形态的强弱对传媒的划分,一方面传媒的特殊功能如何实现?因为舆论宣传和引导是建立在“注意力经济”基础上的,另一方面公共利益的定位和公共服务的功能,如何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寻求一种资源和距离的平衡?在政治压力和市场压力之间,电视公共性定位尚难找到合适的解决之道。

合理而有效的广播电视体制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多方力量博弈均衡的产物。在欧洲媒介的平衡生态中,商业电视作为公共电视的补充力量存在,而美国正好相反,公共电视是高度商业媒体市场的补充。不同国家的鲜明对比说明,形成公共服务广播电视系统的充分理由并不是所谓的频道稀缺论或公共服务论,社会、政府期望公共广播电视系统扮演的角色以及符合本国实际的收入补偿机制,才是决定不同的公共电视特征的核心要素。即使刻板执着于公共电视体制本身,也并不能充分保证“公共性”的实现,政治控制与经济基础决定了公共电视“公共性”的生存空间。

综上所述,广告与否或者补贴与否,并不是一个需要过多刻意关注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政府、社会、大众对媒介的社会角色的设定和期待,以及媒介对此期待的现实行动回应。对公共性的追求是长期持久的动态演变过程,并不能拿来就用或者移植照搬,必须找到符合国家和媒介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本文是同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中期成果,同时受到德国学术中心促进对德交流基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心基金资助)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注释:

①喻国明:《否定广告的实质就是否定市场经济》,http://,2012.2月浏览。

②Kops,Manfred,何勇译:《公共广播电视及其经济来源分析》,《媒介研究》,2004(1)。

③吕新雨:《政府补贴、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电视的公共性——重庆卫视改革刍议》,《开放时代》,2011(9)。

④Alfonso Sánchez-Tabernero,《Competition between Public Service and Commercial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in the European Market》,6th World Media Economics Conference, Canada May, 2004.

⑤何 勇:《德国公共广播电视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p128-150。

⑥钟 新:《边缘化与大众化:英国电视新闻走势分析》,出自《世界新闻传播100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P356。

⑦何 勇:《由德国模式看双重体制下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困境》,《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⑧Manfred Kops,2005,Working Papers of the Institute for Broadcasting Economics,Cologne University.

篇8

关键词:媒体融合;电视新闻;新闻记者;转型困境;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的新媒体行业,为我国传统的新闻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对电视新闻记者日常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在新环境中确定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顺应时代的发展,是当前阶段电视新闻记者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媒介融合正处于起步阶段,融合新闻的处理能力也一直在不断完善当中。因此,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只能通过自身在工作当中不断的进行摸索,寻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1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转型的困境

1.1融合壁垒提高信息共享难度

作为电视新闻报道的核心组成部分,新闻信息是支撑整个新闻行业的基础。而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如何有效的获取新闻信息,对于电视新闻记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每一位电视新闻信息会有固定的信息获取渠道,然后经过筛选、加工、审核等流程之后的信息传递给大众;相应的这些流程执行的过程,也就人为地构建了产业融合壁垒,提高信息共享难度。同时,随着社会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拥有了更多了解实时新闻信息的途径。假设某一家新闻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新闻信息,则该媒体总能够受到社会人群的喜爱。就我国传统新闻媒体来说,其主要负责的区域是周边城市区域,在本地信息传递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但是,对于国内或者国际新闻来说,则会受到人员、环境等诸多因素造成新闻更新不及时。当然,也存在部分电视新闻记者独自一人出现在采访现场,但是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假设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时能够与其他记者进行合作,达到新闻信息的共享,常常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固有管理模式阻碍记者转型

基于新环境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对于电视新闻行业来说,其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定相对完善的新闻管理体系。但是,随着与新环境的不断融合,无疑是将原有稳定、独立的新闻系统进行破坏。不仅需要在传统新闻载体的基础上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需要不断的添加新媒体元素。客观上,我国传统媒体领域的新闻媒体都在不断地提出改革创新,但是就新闻市场中各个媒体的发展来说,并没有取得相对优异的成绩。而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其自身已经形成了符合其自身工作特点的新闻制作模式,如果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在短期内完成转型,显得非常不现实。

1.3传统媒体观念削弱记者能力

基于传统媒体视角下,电视新闻因具有视频画面的“显示优势”,可以为受众带来更具冲击力、更生动具体的视听体验,这是广播、报纸等媒体形式无法比拟的。也正因为如此,形成了一种“画面为王”的传统媒体观点,深刻地影响着记者工作思维,并导致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媒体融合背景下,传媒内涵逐渐突出“内容为王”的特点,互联网流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电视才有视频画面的垄断地位。并且,融合理念下的传媒协作模式,造就了一个“人人是记者”“人人有话语权”的时代,电视新闻记者依旧抱着传统媒体思想展开工作,会严重落后于受众需求。例如,一个突发性新闻事件出现之后,现场手机、相机等都可以成为“新闻源头”,这些内容通过网络途径及媒体融合模式,会快速在整个互联网“发酵”,形成完整的新闻链条,以供受众观看。而在传统媒体观念下,电视新闻记者需要采访现场人员、相关部门等,然后在进入后期剪辑制作,等到新闻已经过了热点时期。

2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转型的策略

2.1加强专业理论的掌握

狭义上的“媒体融合”是指不同媒体形式、产品、内容的融合,它的“不可逆转性”来源于互联网技术对社会各产业方面的渗透、应用,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媒体也必然借助信息化技术优势,而“融合”是信息技术的一大特征;所以,电视新闻记者需要深入了解相关要素,并明确传媒“融合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一方面,电视新闻记者要重新进行专业知识学习,重新认识、了解、掌握互联网传媒生态下的新闻传播特征,并结合所从事新闻类型,积极挖掘新观点、新方法。另一方面,电视新闻记者应具备新时期电视新闻工作的理论素养,在工作中,促使电视新闻内容随时代、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墨守陈规、固步自封。

电视新闻节目包括“前期采访”和“后期制作”两个部分,针对前期采访工作而言,电视新闻记者经验较为丰富,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工作模式。结合电视新闻内容在媒体融合形态下多渠道的播出需求,也要求新闻记者积极参与到“后期制作”中来,客观上,掌握一定的跨媒体编辑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其中较为重要的两种能力分别是“文字编辑”和“视频编辑”。一方面,文字编辑属于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能力,要适应“媒体融合”下的记者工作转型需求,就必须掌握多元化的语言编辑风格,如传统电视新闻的文字内容编辑,强调系统化、深度性,而互联网语言则简洁化、碎片化。另一方面,获取视频资源的工具逐渐增多,以智能手机为例,完全可以取代摄像机的新闻资源收集作用,电视新闻记者掌握一定视频编辑能力(如软件应用、艺术处理等),可以有效提升新闻画面质量,满足跨领域传播需求。

2.3提升新闻记者创新性

“创新”是任何一个行业得以生生不息发展的原动力,媒体融合时代的来临,要求传统电视新闻记者积极转变思维,提高对本职工作创新的认知。可以从电视台管理机制改革入手,帮助新闻记者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瓶颈,结合市场需求,科学、理性的分析问题并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相应地,对于一些存在抵触心理或消极心态的新闻记者,应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促使满足媒体融合背景下岗位需求的条件。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作为电视新闻记者,如果仍然停留在行业自身的“原始阶段”,抱着维持现状观点,不顺应时展潮流,不接受新鲜事物,就会面临淘汰的局面。文章主要从电视新闻记者的转型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其关键在于“创新”,而创新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转型要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郝靖.媒体融合视野下电视新闻记者角色转型探究[J].今传媒,2015,23(7):117-118.

[2]张乃文.论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转型的困境和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5(3):36.

[3]安静.论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转型的困境与策略[J].理论观察,2013(10):85-86.

[4]刘智贵.论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的转型[J].西部广播电视,2015(19):127-128.

篇9

创新经营理念

媒体经营的共性之一,是受众量带动广告收入。报纸发行量的多少,其首要条件是内容以及印刷质量等是否能赢得读者。我们有半垄断性的电视节目表资源,再辅之所发行地区读者所需要的内容和好的印刷,争取到一定的读者量,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这里主要的问题不是坚守节目主阵地或向某类报纸(如都市报)靠拢,而是应注重经常地深入调查和监测,根据实际适时地调整所办报纸。近几年来,《淄博声屏报》多次采用问卷调查和 座谈等方式了解读者的需求,及时地调整版面和栏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以说,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构成要素之一。经营理念的另一个构成要素是隐性知识。与一切可以在各种媒体获得的显性知识不同,是属于个人思维的体验性的东西,诸如经营实践体验、关系、价值和地方法律法规、地方习俗等。它有助于我们了解所服务的受众需要以及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更多地关注自身的环境,尽可能汲取隐性知识并将其与有关的显性知识融合运用,是经营理念创新的必要条件。

过去经营理念的失误之一,就是贪多求大、盲目扩张。有的报社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广播电视报是小型企业,做强主业是它的方向。分工专业化必须牢牢地植入经营理念之中。当然,从市场不完善细分不充分的角度,我们又要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例如,各地的文化习俗等等不同,读者的阅读欣赏兴趣就有差异,照搬外地报纸的办报方针,也会导致发行量的下降。因此,正确的经营理念,是报纸经营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明确经营策略

在广告的经营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若只顾短期利益而做成“广告报”,其灾难性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美国报刊的一个惯例是新闻、广告的页码成正比,广告越多,留给新闻的页码越多。因此广告版面必须有限定,如果广告较多,可以扩版,宁可成本加大报纸售价也不能变。近几年来,《淄博声屏报》通过不定期扩版,在保证了收入的同时,也保持了报纸的良好声誉。这应是一项长期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也不能不顾自身实际,与其它媒体打价格战,主要是通过营造自身的品牌效应,去争取客户。换句话说,就是要以我们阅读频率高、有一定受众量的优势,去构建市场影响力,而避开出版刊期少的弱点。否则,价格一旦失控,广告经营将受到毁灭性打击。此外,广告市场也有相对的淡旺季之分,淡季促销,也有很多可能的方式。诸如采取赠送版面、创意有奖评选等办法,拉动广告销售。优质的服务及科学的流程管理,是广告经营的另一关键因素。近几年,我们利用自有照排,开展了免费设计的服务,并在版面安排、创意策划等方面尽可能地提供支持;人员也按流程作重新配置,从而增强了本报广告的竞争力。

发行方面,我们曾在市场开拓、零售管理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加大投入。每年除正常的发行费用外,另拨付30余万元用于有奖销售等开支。现在看来由于电视受众缩减,采取像福利彩票一样的滚动式、每期都设的有奖销售,会争取到一部分可买可不买报纸的读者。二是建立了零售信息支持系统,进一步完善零售网络,适时监测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三是将进行“洗楼”式的上门订报试点,同时改进订阅方式、方便读者。四是加强与邮发系统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扩展销售渠道。五是采取多种形式,如招聘总发行人等,强化目前尚很薄弱、但有潜力的市属县的销售,并考虑用“挤进挤出”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占领和培育这一市场。同时,我们加强了发行方面的人力、物力,在政策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与必要的投入,刺激销售的增长。

改革管理方式

篇10

县级广电行业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法规和政策不明给县级广电行业管理带来的影响。

1.法律空白,条规滞后。广播电视管理工作牵涉面广,意义重大,然而到目前却没有出台任何一部法律,让基层广播电视行业管理工作无法可依,由此在管理过程中出现“腿软”“腿短”的现象。此外,目前广电行政执法的法规依据分别有《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这几部国务院令。其中《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还是1993年10月颁发的,而广电行业已是几个层级的发展换代,相关规定或滞后不变,或没有相应出台新法规。没有“法”和条规滞后,条款不够具体明确,实际操作性不强,导致广电执法时苍白无力;对户外视频管理,总局只有一个加强管理的通知,在具体管理时,却没有发现哪一条广电法规条文比较适用,给基层广电行业管理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难题。

2.法规和政策相左,基层管理夹缝中行走。法规与政策相左,让基层广电行业管理部门无所适从,管理工作在政策和法规中摇摆。例如,《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第九条明确规定,个人不得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但广电政策是要让群众收听收看好电视。现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民看电视的办法,就是设置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没有其它更多更好的办法。这样的话,让基层广电行业管理部门是想管管不了,想管腰不直,处在两难境地。

3.许可审批高置,管理使用都不便。广播电视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权力大部分在省局或总局,县级行政管理部门基本没有行政许可审批权。农户如需简单设置一套卫星地面接收设施都要经省级部门批准,经过层层上报,再层层审签,农户就会觉得很麻烦,由此给基层行业管理造成了很多不便。例如,户外大屏幕播放广播电视节目,广电总局的通知是必须报总局审批,但不少投资商却因审批麻烦未批先建,且地方政府因其为市政工程、公益事业予以默认。对此,广电管理部门也只能予以默认。

(二)机制体制不顺给县级广电行业管理带来的影响。

1.横向不统一、纵向不协调。一是横向不统一,有系无统生混乱。各个地方的行业管理做法不统一,五花八门,处在混乱当中。如乡镇广播电视管理部门有的地方是广播电视站,有的地方是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有的地方是广电部门自己销售,有的地方就可随便在商家购买;审批设置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已取消收费,但有的地方却仍在收费。有的地方简单化,直接把稽查大队交给网络公司,被其“豢养”,成为网络公司的“查黑户”专业队,其它职能抛在一边。这种横向不统一、地方各自为战的混乱现象,不但严重影响了广电系统的形象,而且因为没有一套具体的管理办法,使得县级广电行业管理部门因为各种原因越来越“不务正业”,难以保证广电行业管理在规范和科学的轨道上运行。二是纵向不协调,顾此失彼举步维艰。纵向不协调,就是上级主管部门实施一些办法时,没有充分了解到县级实际,由此产生上下不协调的现象,让县级实施起来左右为难。如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把住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生产、销售的源头,而县级广电行业管理部门面对遍地开花的违规销售、安装、使用行为,实在是管不胜管。2007年的“转星”工作及2009年的“村村通”工程,政策要求是县级广电垫资出力为群众转星服务,给农户免费发放安装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设备,而且要主动为其办证,造成的后果就是让非法安装使用变合法,使以后的行业管理更加艰难。又如网络公司的整合,各省做法不一,有的欠科学规范,导致广电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司发生矛盾冲突,行业管理的一些职能有意无意间被淡化或放弃。

2.机构萎缩,队伍弱化。一是机构萎缩严重,乡镇广电阵地“沦丧”。广播电视从事行业管理的部门在基层正逐步萎缩,处在最基层、又是管理重点的乡镇随着机构改革已逐步取消了广电站,虽然有兼职机构,但实际上已经名不存实亦亡,基本没有管理人员;县级广电局也随着机构改革而被合并。一般一个县广电稽查大队只有几个人,而乡镇只有一个兼带广电职能的文化综合机构,一个编制一个人兼多个岗位,实际上有不少乡镇还空缺,广电行业管理服务工作无人问津。二是队伍职能弱化,管理方式粗放。机构不规范,人员身份参差不齐,很多基层广电部门在无奈之下不得不将行业管理抛向社会,用执法所得来维持正常运转,这样下去,执法怎么能规范?

3.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不分。广电行业管理肩负着对广告播出的监管工作,然而由于大部分的县级广电基本都实行局台合一制,县级广电行业管理部门是行政执法部门,由于经费保障不足,需要依靠广告收入来维持运转。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管理主体的行业管理部门为保广告收入,无法履行正常的监管工作,也分不清哪个是管理主体哪个是管理对象。

4.管理环节多,独立权不多,责任主体不明确。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管理,生产和销售这些重要的源头环节由其它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安装和使用环节才由广电部门管,源头泛滥,后面的管理事倍功半。例如,互联网视听节目的管理,必须依靠互联网管理机构才能实施,让你眼睁睁干着急却无可奈何。

强化广电行业管理工作的建议

出台行业法律,完善条例法规。建议尽快出台符合基层广电实际的广播电视法律,对滞后的法规要尽快按新形势下的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让基层管理部门在管理中有坚强的法规后盾,并且有更好的执行力和操作性。比如,对《卫星广播电视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的修改,要让其更符合现时期的社情、民情,生产、销售环节的管理规定应更加规范、细化。户外公共新视听节目媒体的管理办法要尽快出台,要确立公共视听载体的概念,并拿出规范管理的方法。

理顺体制机制,编织联动网络。要提升行业管理的地位,规范建设好基层广播电视行业管理机构,把乡镇广播电视管理人员纳入管理机构编制,对广播电视行政执法人员按照国家公务员制度或参照公务员管理办法管理;理顺广电政与企的关系,尤其是明确对网络传输公司的关系定位;理顺工商、公安等外部关系,构建“左右协调、上下联动”的稽查管理工作体系,建立稳固和有效的横向行政协调机制,形成完整的联动执法网络。

强化源头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现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是由多个部门管理,生产、销售的源头控制不到位,造成管理脱节,因此广电部门要对直播卫星的专属技术环节加强控制和管理,使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从生产到使用都有广电部门管理或者从生产源头真正控制住,从而达到节约管理成本、事半功倍的目的。

简化审批环节,下放许可权限。有线广电网络在农村发展较慢,依靠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仍是大部分农户的选择。建议进一步简化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管理审批环节,将许可权限下放,这样才能真正履行管理职责,方便广大农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