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具体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改革具体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篇1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

新课程改革条件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具体方法上,必须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突出“四个作用”。

(一)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要使学生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得到生动的德育教育,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师,应该善于以自己丰富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感情。在备课时,教师要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同时要善于把握住不同的时间和场合,灵活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在德育教育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自觉获取,这是能否取得良好德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三)突出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作用

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具有散布性特点,贯穿于整个教材中,有的容易被教师忽视。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科学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德育教育巧妙地嵌入到化学教学中。

(四)突出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依托作用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实验活动比较多。化学药品的观察、化学实验的操作和分析总结、日常生活用品的化学分析以及食品安全,都可以成为开展德育教育的活动途径。

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

中学化学的教材内容存在着丰富的品德教育素材。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体现了中学化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化学教学本身的客观需要。

(一)通过我国古今科技方面的巨大成就、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高一教材的绪言向学生介绍了化学学科的形成、产生、发展的过程,也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如古代,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著名的“侯氏制碱法”把世界制碱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2003年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上天;目前,我国的纳米技术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等等。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能够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化学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适时进行辩证法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进一步介绍天体、地球、生物和人体都是由氢、氧、碳、磷、钙、铁等元素组成的,进而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原则。在进行物质结构理论知识的教学中,通过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不停运动,明确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教育。

在“氧化一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中,氧化与还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它们存在于同一反应中,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学生可以从氧化还原反应认识到——满矛盾的运动,这是辩证法的核心。又如:溶解与结晶,水解与中和,加成与消去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实例。

量变到质变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元素周期律是量变到质变最典型的例子,即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又如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同素异形体性质的差异等都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

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如:无机物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机物中各种烃及烃的衍生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即使同一种物质分子里不同官能团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苯酚分子中,苯环与羟基的相互影响。此外,结合相关内容,还可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环保意识教育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所涉及到药品及有毒或有害物质,特别是有毒气体直接危害师生健康。因此,在实验中,老师应对学生强调,做实验时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安全教育

高中化学教材安排了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有些实验的试剂或产生物易燃、易爆、易挥发,有刺激性、毒性和腐蚀性,在操作时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防止实验事故的发生,保证实验正常进行,要对学生强调安全知识及急救措施的教育。

(五)挫折教育

认识挫折,是承受挫折、战胜挫折的前提。有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就自我放弃,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针对这种现象,可利用化学教材中的一些化学家的奋斗史,结合教材内容,开设第二课堂讲座,来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勇气。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07-01

1.前言

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高职院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课程。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大学生在高中时期甚至更早就已经接触到了计算机,但是由于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及各校的重视程度不一,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如何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学好计算机这门基础课程,而同时使基础较好的学生保持计算机学习兴趣,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目标。

2.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涉及到的范围十分广泛,但从总体上来说,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就是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理论性强、操作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具体说来,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主要有:

2.1慎选计算机教材,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在选用教材前,首先要深入调研企业、用人单位对于各个专业人才的要求,研究如何才能使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用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教学教材,确保计算机课程内容符合专业需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

2.2实行层次教学,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由于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实施分层次教学有利于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课堂中,层次教学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可以考虑利用网络资源对全班学生实施层次教学方案的设计和研究,便于有效开展层次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自学能力。

2.3完善计算机考试制度,全面反映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一般说来,计算机考试多采用纸质化考试的方式,笔试考试作为一种常见的考试制度已经沿用多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这种考试制度难以全面反映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同时这一考试方式也容易造就一批理论性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弱的学生。为此,已经有一些学校开始实行上机考试,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们认为,上机考试与笔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既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理论水平,又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行之有效的计算机考试制度。

2.4整合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全面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计算机教学的质量,针对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应进一步整合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整体素质。要在现有教师的基础上,招募更多的计算机专业出身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为现有计算机教学带来新鲜血液,还要对现有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加强专业学习,培训教学技巧,全面提升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培养高素质计算机人才奠定基础。

3.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途径探析

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应该与时俱进,急市场之所急,想市场之所想,为社会输送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创新教学观念。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应从教学观念的改革开始着手,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意义,了解计算机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性,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部分,强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分专业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程。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应树立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通用性和工具性意识,教学内容应与专业课程的学习联系起来,对于工程、水利、信息技术等专业可以加大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可以开设C++,VB,网络编程语言 Java 等计算机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从事本专业的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开发的能力;对于经济、会计、法律等专业的学生,则重视应用能力的教授,可开设Word,PowerPoint,Excel,网络应用等方面的实用技巧、动态网页制作、文档的上传和下载等具体的操作技能。这是学习专业课程的需要,更是用人单位对于理想化人才的要求。

3.3利用现代化手段优化课堂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多媒体为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高职院校作为新鲜事物的先锋,更是实现现代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应顺应时代脉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优势进一步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某一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教学论坛、校内网站、E-mail、QQ等都可以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做贡献,比如学生可以给老师发送电子邮件,可以求教疑难问题,也可以和老师分享学习心得,还可以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等等,既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4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学习是无限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根据学校的条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与计算机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动画制作、PPT课件制作等,甚至以竞赛的方式进行,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刻不容缓。但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从事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应主动肩负起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之重任,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磊.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突出实用性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4)

[2]张帮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速读,2015(09)

[3]李梅花.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J],学周刊・B,2014(11)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分级教学;网络模式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的具体依据是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设计要“在照顾起点低的学生的同时,又为他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为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还培养了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分级教学为每一个学生营造了公平、合理的学习和发展环境,学生体验到付出与得到的公平感,这是“跳一跳,摘桃子”理念的另一种意义表达。分级教学主张水平低的学生按部就班发展,鼓励和支持水平高的学生跨越式发展。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体学习效果。我校坚持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坚持因材施教、差别化考核的原则,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坚持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并重的原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内外学习环境。当前,我校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教学新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深化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

一、基于网络模式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的目标、内容与实施

我校目标在于探索和完善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个性化的教学大纲、多元化的自主学习监控体系,实现个性化与合作化学习方式共同作用,为我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积累宝贵经验。

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深化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和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学新模式两方面。我校从2003级学生开始实行分级教学,2005级学生开始实行“视听说”和“读写译”两部分教学分开进行,2008级学生开始构建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即读写译面授课程+多媒体视听课程+小班互动口语课程+网络自主学习课。至今,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2003至2007级四级过级率提高了30个百分点。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我校充分利用网络等多媒体资源,对2011级全体学生实行“深化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学新模式”的教学改革项目。

2011级非外语专业学生根据入学后摸底考试和高考成绩,分成A级和B级两个级别,实行二级课程教学。对学生参加A级和B级的修读资格实行动态管理,在第一学期末根据期末考试成绩重新调整。A级和B级学时和学分相同,实行“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口语成绩、期末考试(20%+10%+10%+60%)”的综合评定方法。“大学英语网络课堂自主学习”课作为单独的实践课,单独记分。在“视听说”和“读写译”两部分教学分开进行的基础上,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学新模式,即课堂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学习相结合。光盘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网络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平台的建设;拓展“大学英语精品课”网站的资源:建立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运行可靠的多媒体语言学习环境;探索建立网络环境下的视听说教学模式;读写译课程的教学要为学生提供足量的阅读材料。开出必读书目、建议阅读书目和经过精心选择的网络读写资源。

二、深化改革建议

1 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为教学导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不仅要在行为上参与,更要从心理、思维和情感上参与。在新的改革方案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

2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带来了教学模式的变革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一改传统的“教师—学生”单向模式为“教师一多媒体—学生”的相互作用结构模式,具有交互性和动态开放性。新的教学模式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

3 增强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新的改革方案中,口语教学将在视听说课堂上得到加强。针对当前大学生听力比较薄弱的现象,新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4 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观念及素质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要加大进修和培训交流的力度,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教师。大学英语教师应勇于探索,掌握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保证语言教学的理论性不断提高,使自己尽快适应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转向实施“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能够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合理性的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有效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严明,分级动态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新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2).

篇4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stomer relationship theories and enterprise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practices,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s of the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have been in constantly update and perfect, for our marketing major nature and purpose of the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ourse,the thesis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teaching,for the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marketing major made som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it would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of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to some extent, and it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in broadening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way of thinking

Key WordS:model of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

《客户关系管理》是我院经管学院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特点在于基础知识涉及领域广泛,文理交融,具体内容跨度较大,需要理论与实践的适度结合进行教学。课程的重点是突出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为目标,课程的立足点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客户价值管理,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内容与需求对路。

《客户管理管理》教学目的是为了是学生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以客户关系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实际应用为目标,重点讲述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本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尝试了MOOC模式,让学生在体验新的教学模式下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1.《客户管理管理》网络教学模式探索

本次教学改革选择了2012级市场营销专业1、2班作为改革试点班级,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课程考核四个方面尝试了一些改革,具体内容如下。

1.1教学内容的设计

本次教学以3节课为一个单元完成一个专题学习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如下,以客户的识别这一章为例:

步骤一:教师先拟定一个专题,并分配学习任务,说明完成专题学习的具体要求(35分钟)。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2)完成教师指定的知识点的复习;(3)观看由教师选定的网络课程视频;(4)每个学生根据学习成果完成课堂提问。

步骤二:对课堂提问的回答要求:

详细阐述,而非简单的知识点罗列。

字数:不少于300字

步骤三:教师及学生总结(15分钟)

教师总结上一次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本次专题学习中的难点与重点学习情况,学生个体表现情况,学生总结本次学习中的个人体会,尤其是学到了什么。

1.2教学方法的设计

在教学方法方面,本课程授课过程中,主要采用翻转教学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大数据时代大学教育要求。

教学方法设计应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目标,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角度分析:学生本能地对新鲜事物感兴趣,这种强烈的好奇心会促使学生在面对陌生现象时尽力探究其根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问题为载体,积极创设出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构建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竞争性答辩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

1.3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

(1)自主学习,探索任务为导向的“目标教学法”。本次教学中,完成6个专题学习,涵盖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史、客户识别、客户区分、客户个性化、客户互动等方面。具体内容专题如下:

①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史;②客户识别;③客户区分;④客户个性化;⑤客户互动;⑥客户满意和忠诚计划。

每个专题学习主题布置后,学生需完成资料查阅与整理、学习问题的回答、课堂演讲等多个分项任务,其任务目标在于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快速学习、问题分析、书面及口头表达、团队合作等多项能力,充分实现三本院校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功底的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要求。

注重过程测试。尝试全方位的考核办法。本次课程教师上传了21个关于客户关系管理的网络视频。课程考核为平时成绩40%+演讲测试(10%) +期末分组答辩(50%)。其中,平时成绩考试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勤率等,课堂问题的回答旨在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深度,演讲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期末考试则主要起到知识回顾的作用。多环节测试使得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更为全面和客观。将期末卷面成绩占总成绩比例从原来的70%减少到50%,而将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比例从30%提高到40%,这样让学生真正的把学习重心放在学习过程体验中,而非最后的一纸分数而已,也让真正认真学习的学生能脱颖而出。

(2)竞争性答辩环节

竞争性答辩是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整理出成果要点,制作演示课件,解释关键技术问题或管理策略,回答学生的质疑和提问.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和培育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是非常有效的.这些教学方法各有所长、相互补充,其中课程设计和竞争性答辩的作用尤为突出,课程设计能够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构客户关系管理知识体系;竞争性答辩要求学生必须撰写研究报告或提出分析模型,在压力驱动下,学生相互讨论、提问,学习的参与性明显提高。

1.4教学考核的设计

本课程成绩的评定基本模式:本课程的考核摈弃了传统的平时30%+期末70%卷面的考核方式,而改为:平时成绩40%+演讲测试(10%) +期末分组答辩(50%)。这种考核方式学生因为没有补考的机会,所以在面对期末毕业论文式的答辩阵势时格外用心,各个小组的案例收集以及PPT的制作都独具匠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2.本次课改实施中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第一,采用MOOC方式进行的改革,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无法进行适时的监督与量的控制,学生在课余学习的随意性较大。

第二,改革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次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全新的教学模式,但由于面对的是一群处于“兵荒马乱”下的群体,他们的心思已然一部分已经飞出窗外,想的是如何赶快结束课程,瞬间完成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所以,在改革中有浅尝辄止的味道,在下一次的改革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选择的视频质和量要进一步的提高和延生。

3.结语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门和企业管理实践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在当前形势下,教学内容体系需要不断完善;网络教学方法的有效采用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全面实施都会对该课程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这些改革和探索都将为《客户关系管理》这门课程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优秀课程的建设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习题课教学;分析与讨论

前言:高等数学是大学课堂一门十分基础而又被广泛运用的学科。由于这样一种学科特性,高等数学对于大多数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十分熟悉。但是由于大学的教育模式是分开的学院教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有的教学时间与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教学质量一直没能够得到应有的保证。而道等数学教学中的习题课作为一个单独开设的极具实践性的学科在许多高等教学的实践中受到忽视。面对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提出了改革的呼声与要求,本文就是就高等数学教学中习题课改革的有关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

1.习题课的具体内容与地位

习题课作为一门强实践性的学科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需要依赖于高等数学这样一门基础型学科而存在。在具体的高等数学教学中我们需要学生在学习以后掌握微积分与微积分方程、级数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与运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运算方面的能力、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相关的逻辑思维的能力都会得到应有的提高与锻炼。面对这样一种教学目标与要求,进行专门的习题课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习题课的主要内容是针对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知识的巩固与强化,主要是对那些数学公式与运算过程进行熟悉和联系。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对于理论课堂的一种延伸,既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过程也是对新知识的一种准备。它的主要的作用是为了实现新旧知识的一种衔接与过渡,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掌握已经学过的运算技巧与知识,最终获得整个知识层面上的融会贯通。正是由于习题课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受到学生以及授课老师的高度重视。

2.高等数学教学中习题课改革的必要性

之所以要对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习题课教学进行改革主要是处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从高等数学本身的性质与特点上看,进行习题课改革是十分必要的。高等数学从北确定为基础课程的那天起就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极强的系统性与应用性,这些性质的综合作用所导致的结果就是这门学科对于一般的大学生来说具有相当水平的难度。这种难度突出表现在对思维的高要求上,这样一来就需要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相关的思维水平。

二是从学科的实践特点上来看,高等数学教学中习题改革势在必行。正如前面所讲,高等数学教学对学生提出了极强的四位能力方面的要求,但这种思维模式的训练和形成则需要学生切实的实践,而这一实践过程正是多年来高等数学教学所忽视的。只有学生在学习中积极的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来,学生才能切实体会搞定数学教学中暗中巧妙的思维方法的精巧之初,才能切实感受到高等数学教学中“在学习中研究”的魅力,从而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因此在整个大的高等数学教学环境中进行相配套的合理的习题课教学方面的改革是十分有意义的。

3.习题课改革的主要要求

作为高等数学教学中理论课依附的习题课也有自身的特征与性质,我们在进行习题抗日改革时也要有重点。本文对习题课改革的主要要求进行了以下三点的总结:

一是在习题课教学中必须要保证教师在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上的匹配程度,讲课与联系的时间分配要合理。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对示范性立体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要给学生保留充分的练习时间。总结起来就是要注意立体的选用和讲练时间的安排。

二是习题课主要是配合实际理论课堂进行的,要与实际的理论课堂的教学内容相适应。习题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公式定理进行熟练运用的水平与能力,因此在习题课上的练习要尽可能的多样化,各种类型的概念、技巧、公式、定理都要涉及到,保证学生在习题课上尽可能的巩固理论课上的学习成果。

三是在例题讲解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具体说来就是在具体的习题宣讲中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对于乃邪恶一题多解的练习题我们在解题方法的介绍上要以学生常用的解题方法为主进行讲解,对那些学生不常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有选择的放弃,有的放矢,这样才能保证大多数学生水平的提高。

4.高等数学教学中习题课改革的具体内容

在习题课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我们进行改革的重点,因此具体的改革活动的内容也是围绕教学方法展开的,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把握主学生和老师的共同主体地位。学生和老师在各种教学课堂中都应当是共同主体,而在具体的习题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应该得到强调。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起到的作用是引导,要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

二是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保证充分活跃的教学氛围。在习题课教学中,老师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和联系,因此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老师应当给学生充分的自,自主地进行学习。

三是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地丰富教学手段,采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采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就是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采用多媒体向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具体的解题过程,最终达到提高讲解效果与效率的目的。

5.结语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习题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要重视习题课的地位与作用,在习题课的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好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达到我们提高教学水平与效果的目的,推动整个高等数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昌本.高等数学解题过程的分析和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篇6

关键词:微课;中职语文;教学改革

微课是属于信息时代的产物之一,其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微课放置于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通过课本与微课有效联合的教学方式,可有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丰厚教学资源,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当掌控微课的运用从而增强语文教学效率,促使语文教学发展。

一、微课教学涵义

微课,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采取在线视频的方法讲解其所要传授的某一个知识内容,除了要观看视频,还要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而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属于教学信息化的表现之一。微课教学方式的诞生,满足了学生对于教学需求的多样化,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

通常微课教学中的视频其时间是有限制的,所以教师其在传达知识的时候也是言简意赅,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在重、难点内容时,教师可按照具体教学内容,科学录制几段小视频,并联系实际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接受强弱度去进修自主的学习。微课的教学方式直接体现了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当主角的地位,并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讨能力的培养。

二、微课教学特征

微课教学特征,意为“微”。一层面而言,说的是其教学时间短,通常在5~7分钟,学生易集中注意力。另一层面,指其教学内容精细,通常微课内容只是传授很小的知识点,亦或是针对一个小问题。但微课在学习进程中,不单是将微课当作简单的视频材料,而是让其纳入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根据微课进行一定的互动和讨论,让微课起到一定的引导效果,改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分析中职语文教学现况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组成条件之一,按照其教学性质可以了解到,在中职教育工作中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一直是学校教育工作关注的要点,而中职语文在公共课程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生源繁杂,基础水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严重缺乏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且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而言,其与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并无产生直接的联系,学生易忽略,从而也就降低了学习积极性。

另外,中职语文教学课程在开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合理的定位;第二,中职语文教师教学没有一定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灵活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且在语文课堂上缺乏与学生交流,课堂氛围对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存在弊端,致使教学效率低下;第三,中职语文教学资源缺乏。因中职院校没有给予语文课程高度的注重,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也明显不够。与此同时,网络上上的免费资源也存在限制,使得严重影响了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

四、微课视域下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相关举措

1.运用信息技术,备好课

要想让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那么对于课前的备课工作是必须要做好的。因为备课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知识传授效果,如备课充分则可以对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清晰的划分,且教学思路也会更加明确。而在微课视角下的备课工作,可以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可结合中职语文的一些具体内容,适宜的查找一些相关背景资料,让教学资源显得更为广阔,完善。与此同时,为更好地进行中职语文教学工作,教师在开课前设计一些有关的微课小视频,但需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微课进行制作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第一是确保内容简洁。微课时间少,所以教师在制作时需把握好重点,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理解。第二是落实师生间友好互动。借助微课的过程,挖掘学生探究能力,针对具体内容指导学生积极加入到教学工作中。第三是把握好微课视频语速。尽管微课时间短,但教师要把持好授课语速,给学生一定的反应时间和接受知识时间。

2.应用网络技术,创建教学情境,改善课堂氛围

教学情境的设计通常是需应用一些有趣的事物来对学生产生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有效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用配上与教学里与文章有关的有趣音乐,亦或是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助力学生更好地走进语文的世界,进而发现语文的魅力。另外,应用多媒体,创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自身其中,这对于语文课程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与此同时,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按照不同教学内容,对问题情境进行不同的设计,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探究的能力,进一步促使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3.灵活运用微课设施,指导学生对难点进行突破

微课设施的优势在于可以将教师所要传达的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语文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可以对学生的思考起到一个启迪的效果,促使其更易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在让学生正确认识文章写作特点和语言特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展现一些有关画面,且提出思考题,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助力学生去辨别及掌握该两者间所存在的差异性。

4.影视并用,还原场地加深对原文的理解

近几年来,有部分语文教学作品被拍成为影视作品,所以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可考虑将影视作品巧妙地放置在教学中,助力学生可以更好地对教学内容给予理解,且具有深度的细挖原文的相关背景,进而更深层次的掌握文章内涵,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当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采取播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视频材料,让学生可以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环境等有一个大量的了解,从而为后期的教学工作展开创建有利的条件。并且,播放相关影视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善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显得语文课堂更富有生机。

综上所述,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植入微课模式,除了对学生教育主体地位有一个充分的展现,还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利于中职教育的整体发展。所以,在后期的教育工作中应当积极科学应用微课模式,从而展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国家职业资格;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一、课程改革背景

教育部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职教育理念“应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的设计,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同时,还应立足于国家职业资格要求的素质,达到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与国家职业资格素质要求的协调统一。

二、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根据国家职业分类及企业岗位需求的调研结果,本课程设定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编制工作说明书、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筹划实施招聘、培训员工、管理绩效考核、管理薪酬、处理劳动争议的能力等,并为学生获得国家职业资格奠定基础。

它所对应的职业是企业的中低级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如企业的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岗、招聘专员岗、薪酬专员岗、人力资源经理助理岗等,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课程目标设计

本课程的目标包括能力、知识和素质三个方面。课程首先依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及相关岗位的职责,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要求的素质,分析提炼出课程的能力目标;依照能力目标,选择主要支撑知识,提炼出知识目标;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考虑其需要的其他能力或素质,确定出素质目标。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三)基于国家职业资格素质要求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项目设计及教学安排

基于国家职业资格素质要求,按照工作系统化要求,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岗位及任务,设计出课程的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细分为多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的训练都针对相关岗位及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力求在项目化教学的同时,兼顾学生的考证需求。课程具体项目设计及教学安排如表2。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

篇8

论文摘要:以课程编制理论为依据,采用文献法、专家调查法,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际,构建了学科研究对象清晰明确、课程结构合理、内容完善、棍念术语规范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

1问题的提出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波及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一6年给)体育与健康(7一12年级)课程标准》的试行,就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成果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在岗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师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体育学作为培养学校体育教师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必须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改革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就成了高等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 1研究对象

以高等体育专业的学校体育学课程为研究对象.

2. 2研究方法

2. 2. 1文献法

收集、分析、研究了1990年以来在国内体育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学校体育学课程方面的文献40余篇(部).

2. 2. 2专家调查法

通过专家问卷调查,解决研究效度及学校体育学课程目标及其权重、课程内容构成问题.效度查验见表1.

3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3. 1学校体育学课程目标及其权,的确定

依据1997年国家教育部文件规定的学校体育学的课程目标“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的原理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具备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在专家调查的基础上,把学校体育学的课程目标操作化为6个子目标并确定其权重(见表2).

3. 2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的确定

在文献研究和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在上述学校体育学课课程目标下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主要由学校体育学总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管理和学校体育科研四个部分构成.具体内容是:C(1)学校体育学总论;C(2)学校体育教学;C(3)学校体育锻炼;C(4)学校体育训练;C(5)学校体育竞赛;C(6)学校体育管理;C (7)校体育科研.学校体育学课程具体内容与学校体育学课程目标值: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的贡献度)、各具体内容之间值: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总的关联指数)的关系见表3.

根据课程编制理论,对T值和D值均较大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应该做优化考虑,并应保证其在课程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比例;对T值和D值均较小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C(s)和C(,)应该做淡化考虑,并应减少其在课程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比例;对T值较大而D值较小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Cc6)要注意加以保护,因为这一课程内容是具有一定基础性的课程内容.对T值较小而D值较大的课程内容的处理需要进一步分析关于子目标的可实现度信息,即各个子目标的可实现性指数(尸值).计算结果如下:P(1)=14. 4707 , P ( 2)=14.4118,P(3)=14.6471,P(4)=12.4706,P(5)=12.8823,P(6)=12. 8825.这说明若将课程内容Cc3>剔除,则有3个课程目标的P值较小,即P(4) = 12.4706,P ( 5 ) =12. 8823 , P ( 6 ) = 12. 8825.这些课程目标实现可能性会进一步削弱.因此T值较小而D值较大的课程内容C(3)应保留.

3. 3学校体育学课程新体系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按照篇章节的结构构建了学校体育学课程新体系(见表4).

3.4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的特点

第一,明确了学校体育学课程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学校体育学总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科研与管理四大部分内容组成,具有兼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并侧重指导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的以应用为主的学科.

第二,结构更加合理.在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构成上,篇、章、节的结构被普遍认可,并一致认识,以学校体育总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和学校体育科研与管理四篇的结构更合理.

第三,内容更加完善.从细节的内容上看,对原有的内容结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材统一归为体育教学过程一章;在学校体育学的总论篇,增加了学校体育思想、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内容;在学校体育教学篇,增加了学校体育课程,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等内容.从而使内容体系在更加完普的基础上全面更新,逻辑层次更加严谨.

第四,概念、术语规范化.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统一使用了学校体育教学、学校体育锻炼、学校体育训练、学校体育竞赛、学校体育科研、学校体育管理等概念,克服了以往课余体育锻炼、课外体育训练等概念使用上的不规范现象,从而使学校体育学课程在概念、术语使用上更符合逻辑学基本要求.

4结语

改革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是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培养基础体育发展需要的体育教师,必须进行学校体育学的课程改革.

篇9

一、国家及云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特点分析

(一)云南省政策与国家政策的契合度不高,从比率看,只能达到60%。

按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与云南省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的比率来看,国家(从2000年起至今)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现收集到的)共有15个,云南省根据国家政策相应出台的具体方案有9个,云南省相应方案数量占国家总政策数量的60%,在这60%的范围里,云南省对应国家政策出台的相应方案最多达3个,最少为1个。

(二)具体规定资金的政策内容较少,只占所有文件的22%。

云南省相应的9个政策中,2个政策提及资金方面的具体内容,资金政策内容约占云南省这9个政策的22%。

政策名称

具体内容

《云南省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意见》

从2000年起,每年从地方公派留学专款中划出25万美元。

《云南省接受外国学生管理暂行办法》

①第二十三条 积极争取国家奖学金,同时设立云南省政府奖学金。

②第二十四条 鉴于周边国家经济较为贫困,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接受周边国家学生时可采取提供部分奖学金的办法,但幅度须在常规收费实际额40%以内。

(三)较多政策提及建设“国际人才培养基地”,比率达到56%,但是未找到具体规定“人才培养基地”的内涵、形式与具体实施程序。

在9个云南省政策中有5个政策提及“在云南省建立国际人才培养基地”,约占比例为56%。

政策名称

具体内容

《关于加快推进高等院校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若干意见》

通过积极培养小语种人才、建立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孔子学院等多种方式,与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教育合作关系。

《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的力度,加速境外孔子学院(课堂)和汉语培训中心建设

《云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海外特别是南亚、东南亚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

《云南省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实施非通用语种教学基地建设,建设云南东南亚国际文化学院,通过多种形式建设10所国际学校和50个国际部。建设12个国际化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心、5所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学院,吸引世界500强和跨国企业来云南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或成为第一车间。

《关于加快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意见》

在境外、国外建设10个孔子学院和一批汉语中心,建成10个国际人才培养基地。

(四)“专业设置”是政策中较受重视的问题,比较偏重文科语言类的专业设置。

9个政策中,4个政策提及具体的“专业设置”的内容,约占比例44%。

政策名称

具体内容

《云南省接受外国学生管理暂行办法》

第十六条 学校接受外国学生的专业必须是对外开放专业。为外国学生单独设立新的学历教育专业,经云南省教育厅审核后报国家教育部审批。

《云南省接受外国学生管理暂行办法》

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培养人才,各级各类学校接受周边国家学生可适当放宽专业标准。

《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进一步推动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继续开展高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

《关于加快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

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开展合作研究,弥补我省特殊人才的不足,填补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特殊专业设置空白。

二、云南省高校高等教育政策的特点分析

(一)在现有的59所高等大学中,有22所大学与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有相关合作,与此同时在能查到的学校中,几乎都存在与国外大学的合作。

(二)在现有信息的38所大学中,有14所能够查到学校关于留学生的“留学生入学须知或管理办法或招生简章”的正式文件,其余24所暂时空缺,只具备一些项目合作的文件或者合作协议书。

(三)文科类大学的留学生的留学项目主要以“汉语言学习”为主,理科类院校的留学项目较丰富,涉及面较广。例如,云南师范大学设置国际汉语教育学院以语言课程为主,西南林业大学与昆明医科大学的留学项目就不仅局限于语言学习,涉及更多的本校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周文鼎.高等教育国际化界定及内涵[J].理论月刊,2010,(9).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篇10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工程热力学;启发性原则

作者简介:耿凡(1982-),女,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电力工程学院,讲师;王迎超(1982-),男,山东滨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中国矿业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改革资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126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76-02

工程热力学相关的热工技术和节能环保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工程热力学”教学改革需要深入。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清晰地理解并掌握抽象概念,把工程实际问题更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对高校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挑战。因此,开展研讨式授课的教学模式改革被提上日程。[1,2]

一、研讨式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及作用

1.指导思想

根据“工程热力学”课程的内容及特点,研讨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按照课程要求在教师的教学指引下,对具体的热工理论及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必要的实验及模拟手段,探究其知识的发生过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实施原则

研讨式教学体现的主要教学原则是学生主体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及和谐性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学生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中成为学习行为的主人,始终处于稳定的自主地位,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思考,多动手、多分析、多总结,积极发掘自己的创造潜力,有意识地占据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

(2)启发性原则。教师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下以启发为主,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要求教师有全面、深刻、独到的见解,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并且有熟练利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的能力。[3]如“门窗紧闭房间可否用电冰箱降温”,据笔者亲身授课经历,这一问题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贴近生活。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3)循序渐进原则。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进行,便于让学生顺利进入状态,从而逐渐调动其积极性并提高其研讨的兴趣;另外,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对设置问题的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也要针对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对一个问题设置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多个梯度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由少到多、由个体到班级逐步理解问题。

(4)和谐性原则。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的问题给学生指出方向,并适时启发学生思考,而学生在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中要靠自己来解决问题,这种导与演的情境创设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环境,呈现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3.作用

研讨式教学包括对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解决各方面,主要或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开阔其视野,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体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点:研讨式教学体现了以学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够解决“工程热力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依托“工程热力学”课程设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着重培养其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研讨式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从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来看,研讨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可行的。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能够通过课程教学了解和掌握了“工程热力学”的相关知识,但由于课堂及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对于抽象概念认识模糊、对主要热工问题的认识不深,思路不清晰,解决问题能力十分有限,不少学生对此课程失去了学习兴趣。尽管引起该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是其重要原因。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十分重要。

“工程热力学”的研讨式教学打破讲授为主的模式,预期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问题、以互动为主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认识过程去掌握知识结构,从而掌握“工程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计算,并让其具有对各种“工程热力学”问题进行初步定性定量评价的能力和分析解决热工技术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工程热力学”研讨式教学初见成效后,可将其逐步推广到“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等课程中去。

三、研讨式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开展“工程热力学”研讨式教学的具体做法很多,本文拟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常规教学为基础

教师应对当前典型热力学教材进行详细阅读,科学编辑,根据学科发展对课程内容进行部分更新和调整,优化课程内容。在已有的较扎实的“工程热力学”课程教案的基础上,制作与授课专业相符的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图、文以及动画等形式为课程教学提供多样化、多视角、立体化的教学信息空间。[4]

2.实例研讨作穿插

教师在课堂讲述中适时引入工程和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在讲“湿空气”时,让学生思考简单问题:“为何什么阴雨天晒衣服不易干,而晴天则容易干?”由此展开研讨式教学,通过教师对实例启发性的分析,把枯燥的理论变成具体的实际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完成查资料、讨论、分析、提出整改措施、总结经验教训的一体化学习过程。

3.热点问题当点缀

教师结合当前的热工领域的热点问题,如提高热机效率、节能降耗、低碳环保以及日本核电事故等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学生课后试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问题,或者借助模拟实验手段,鼓励学生多途径分析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分析并撰写小论文。

4.课程本身问题

另外,在学生逐渐学会分析、解决、总结问题的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总结本门课程的学习,把课程本身作为一个问题去对待,学生要逐渐学会自己分析总结重点、难点和规律等,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认识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疑点问题,在及时反映给教师的同时,要能够独立思考,并通过查资料、分析总结进而消除疑点问题。

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从而多角度地体会学习的过程。

四、实施方案

1.实时改进教学内容

教师要搜集“工程热力学”方面的教材、课件及教学改革论文,学习前人的教改思路和方法,深入分析兄弟院校的“工程热力学”课程建设经验及精品课程,取长补短。在大体保持传统内容及学时基础上,对教学体系和内容作进一步调整,适当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内容,简化或删去部分比较陈旧的内容。

2.构建实例和热点问题资料集

教师搜集国内外“工程热力学”相关实例和典型热工问题,如针对性地引入日常生活常见的散热器管片、电冰箱和空调等生活中常见的电器循环、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热点问题,并运用“工程热力学”原理对具体热工过程、设备及工程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形成与课程相配套的实例资料集。结合构建的实例集,增设课程实例研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重视交流

教师应根据“工程热力学”大纲,明确课程定位,在教学过程重视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兴趣、理解与接受能力。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及疑点问题,鼓励学生根据所学有针对地加强相应习题的训练以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4.习题训练

教师针对每一章的重点难点,构建相应题型,通过课题提问形式进行课堂讲授,并针对性地布置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使其独立解决问题,让其在作业同时实现对重点难点的及时掌握和有效巩固。同时,在课后多布置一些和实际生活相关的或者没有唯一答案的题目,例如“试分别举例说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对生产活动或日常生活的指导作用”等,通过对这些题目的思考与分析,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也活跃了学习的气氛。[4]

五、总结

研讨式教学在“工程热力学”课程的应用,可以调动课堂授课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集思考、行动、分析、总结于一体,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开发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具体的实施细节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和完善。研讨式教学不仅对“工程热力学”教学改革有积极作用,对其他课程的改革也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龙文希.研讨式教学法的实践与体会[J].广西教育学院学,2002,

(5):116-117.

[2]王默晗.“工程热力学”教学方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

(3):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