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教学内容

篇1

摘 要 本研究对常见的体育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以及为使德育教学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所应有的物质、制度以及情感环境的营造进行了分析,力图为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技能、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更好地完成德育目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德育 内涵

在体育教学中,丰富的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观念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掌握提高运动技能、强化身体素质的同时,道德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心灵得以净化,品味得以提升。作为体育教师要善于挖掘不同体育项目所蕴含的德育内涵与积极因素,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营造出良好的实施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在德育中的作用和功能。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德育内涵

(一)田径运动

田径演化于人体最基本的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各种体育项目的基础,也是体育教学中比重最大的内容,主要分为跑、跳、投三个部分。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追求目标的坚定信念和持久努力;障碍跑要勇于征服障碍,培养勇敢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接力跑展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短跑折射出人类超越空间的努力和对拼搏进取的崇尚;跳跃与投掷可以培养勇敢、冷静、果断、自信、勇于进取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二)体操运动

体操在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体操,如队列队形和徒手操、支撑跳跃、单双杠等,培养耐心、遵守纪律、团队合作的品质;单双杠,培养沉着、冷静、坚毅、顽强、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支撑跳跃,培养勇敢、果断、不畏困难、迎接挑战的进取精神等品质。在体操运动中个别动作需要学生相互保护与帮助,可以增强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安全防范意识。体操在塑造学生健美、协调的身体形态的同时,增强组织纪律性,提高注意力、自控力、自信心、进取心,培养刻苦、克服困难的精神,培养同学间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品质。

(三)球类运动

球类运动分为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集体类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和个人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等,可以培养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精神,提高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能力,调控心理状态与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个人项目则可以培养学生沉着机智、果敢、乐观向上的品质。

(四)健美运动

健美运动包括韵律活动和舞蹈,融音乐、表情、动作于一体,具有韵律感,具有活泼愉快、节奏鲜明、灵活自由、舒展大方的特点。健美运动能塑造优美的身体姿态,陶冶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健康、活泼、自我表现等心理素质,树立文明大方的行为举止,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美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精神。

(五)武术

武术强调内外兼修。体育教学中要加强武德教育,让学生在学练中磨练意志品质、陶冶情操,培养民族自尊意识、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武术礼节是中华武术精神文明的完美体现。抱拳礼、持器械礼表示对老师的尊重和求学的真诚,比赛和表演时表示对裁判员、观众和对手的尊重,心怀敬意。“习武先习德”是习武者的传统美德,绝不能以强欺弱,防卫时也只能点到为止。

体育的教学内容在具体知识、技术、技能外蕴涵着大量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法则的教育,然而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完成德育的任务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体育教学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性,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一般不能游离体育教学内容与教法而独立进行;其次,教学内容的教育性是潜在的,需要教师去挖掘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去启发、引导学生领悟其道德价值,并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精神,才能最终收到应有的效果;最后,道德教育必须与体育实践相结合,这种结合必须是有机的而不是附加的,是和谐的而不是生硬的,是确有成效的而不是形式主义的。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环境的营造

(一)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隐性课程的重要来源。要注意发挥体育设施的教育。根据教学的规模和学生人数的需要,尽可能增加投入,提供充足、优良的场地器材,器材摆放充足合理。同时,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统筹安排合适的项目、时间和场地进行授课,灵活机动地选择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使学生张扬个性、缓解心理冲突、真正热爱体育,享受到体育课的快乐,真正达到身体的放松和心灵的自由。

(二)制度环境

课堂常规是体育课堂教学所必需的一系列要求与措施,包括体育课上的着装、组织纪律、请假见习等基本要求;进行安全教育,防止伤害事故发生;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布置场地,保养场地,收还器材,以加强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意识;进行考试制度教育、杜绝作弊现象发生。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严格执行课堂常规的培养和训练,凡事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学生逐渐建立整体意识和养成集体观念,有效地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履行道德义务所需要的自我控制能力,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法纪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环境

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的众多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师要热爱学生、接近学生。情感是一种力量,它不但具有激起学生求知狱和愉悦的功能,还起到心理催化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应注意了解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心理变化规律,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升华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13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3GJYB13)。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在广大农村小学的推广,对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思路和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改变尤为引人注意。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育教育是个人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广大农村小学,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如教育观念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善等因素,使得新课改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1.缺乏正规的体育教育观念

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一直缺少现代体育教育的观念引导,而是简单地将体育和劳动等同而论。很多老师和家长都忽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重点都是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以应对将来的升学需要,体育课基本上以自由活动为主,配合简单的教学活动,缺少足够的投入和关注。

2.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农村地区小学分布广泛,尤其在山区或是偏远贫困地区,当地文化课的教学老师配置尚且不足,何况接受正规教育的体育老师。在其他普通的农村小学,由于获取的资源有限,没有按照新课改的要求配置相应的师资力量,师资力量薄弱是困扰小学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场地和体育设备不足

农村地区小学体育教育的落后,一方面是因为受到陈旧观念的影响,没有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另一方面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地方财政的投入不足,导致教学场地和设备严重不足,很多体育项目无法开展,严重制约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

4.教学内容不规范

在农村地区的小学,由于体育器材匮乏和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上不规范。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跟随模仿,形式枯燥乏味,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成绩的评价上没有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仅仅只有一个简单的分数,不足以反映学生的体育教育情况。

二、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改善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理念

针对目前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学,普遍忽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广大师生和家长都要认识到体育教育反映的是现代社会公民的综合素质之一,要改变以往将体育与劳动相提并论的旧观念,顺应时展的要求。只有大家转变观念,才能认清小学体育教学的价值所在,才能让小学体育教学今后的发展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2.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

农村小学体育教育至今没有取得较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师资源匮乏,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大多学历较低,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尤其是体育教育方面,更是缺乏一支专业的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体育教学无法有序开展,学生无法接受良好的体育教育,不能获得全面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要制定相应的方针和政策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体育教师人才,让他们去农村地区推动当地的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3.加大对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投入

在广大农村地区小学基础设施的投入一直都无法与城市相比较,更何况不太受人注意的体育教学,所以农村地区的小学体育教学一直面临的问题就是场地和器材不足,今后对于体育场地和器材要加大投入,确保有足够的物质条件,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接受现代化理念的体育教学。需要注意制定合理规范的章程,确保体育教学有效合理的使用场地和器材,尤其是需要规范体育器材的使用和保养,消除安全隐患。

3.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很难适应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和现有的条件,结合教学经验,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小学生增强体质,磨炼意志,培养健全的人格。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体育理论教育,与技法并重,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完善广大农村地区小学生的知识结构。

4.规范教学活动

过去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体育课基本上是以学生的自由活动为主,这就导致体育课堂上存在安全隐患。当下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并且量化相应的教学评价细则。在体育课堂上,先要明确每一节课的目标,然后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按照他们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按照提前制定好的评价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尽管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学存在很多不利因素,阻碍小学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方面都相应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对于农村小学教育的改善,形势是非常有利的。当然不能忽视小学体育教学现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王春明.浅议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162.

[2]徐欣,康辉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3(3):78-79.

篇3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关注更多的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的研究,产生了许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却很少有人涉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明显感受到,教学内容不仅影响教学计划的贯彻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而且对教材的编写与实施,也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效果。因此,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行研究,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重视的问题。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各高校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确定并优化组合同体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体育教学内容。因此,确定体育课程各年级、各阶段在教学内容互相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实施过程的可操作性,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应该重视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体育课重复中小学体育课的内容。纵观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我们发现,大学体育课实际上成为中学体育课的简单延续,没有自身的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大学体育教学理论,体育院校有关学校体育的理论主要基于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大学体育教师普遍没有受过大学体育理论的专门教育。在这种状况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基本沿袭了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竞技体育项目为内容,以掌握运动技术为任务, 以考核为保证的教学模式。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大学体育教学的需求,尤其是一些大学生必修课的普及类运动项目基本上是中小学体育的重复,在教学内容上已经失去学习的意义,而且由于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与中小学体育课雷同,使大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学习兴趣。

2、缺少“以健康为主”的教学内容。健康教育思想,早在20世纪50年代欧美一些国家中就已经形成雏形,并提出了身体素质检测评价的新理论:一类是与运动能力有关的运动素质,一类是与健康有关的健康素质。健康素质主要包括心血管耐力、肌肉的力量、耐力、身体的柔韧性、身体中脂肪的百分比等五项。并认为健康素质的指标,能从健身这个角度反映人的健康状况,把与健康有关的人体素质突出出来,把身体素质理论进一步深化,使体育锻炼更加明确,锻炼的操作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锻炼的价值得到自然回归。我国高校体育课的教学基本是以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并形成了一整套教学方法、规则和要求。“竞技体育化”的体育课强调专项运动技术、方法和理论的学习,而淡化了大学体育课传授强身健体的方法与知识的功能,造成了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混乱,因而被认为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鉴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可按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实施学校体育必须“以人为本”。学校体育所强调的是育人育体、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情换情,以情育情,形成一个良好的情感环境,就能使每节体育课都成为育体、育心、育人的过程。另外,在学校体育的实施上,无论是课内体育,还是课外体育活动与课余训练与比赛,都应当保证提供所有学生同等参与活动的机会与指导。以教学为基础,广泛开展和推广校内体育活动,为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内逐步形成的传统项目,如健美操、武术等,在广泛普及的同时每年定期举办竞赛活动,使各项目均吸引大批爱好者、参与者,为进一步提高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一系列的成绩和几年来不断的实践说明,必须强化体育基础教学,并且将高校竞技体育建立在这个广泛且坚实的基础之上,扎扎实实地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道路。学生个体的天赋、爱好、性格及环境条件不同,学生表现出来的才华也各不尽同。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思考并开展训练,因材施教,才有可能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人才。

2、体育课内容应以快乐体育为主体。以往体育课程构建、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在以“运动技能”或“增强体质”为目标,还是在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前提下,都始终不能冲破以竞技运动为主线的思想观念束缚。社会的快节奏、高时效、高技术密集型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心理紧张加剧,体力耗能降低,人们对体育活动的要求提高。不仅要求体育活动能锻炼肌肉,更希望其能训练心脏,增强心力,消除心脑紧张。为适应这种需要,体育内容应以快乐体育为主体。快乐体育是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快乐体育成为主流,会使体育的趣味性增加,体育的艺术性提高。人们可以从身体活动中得到美感,享受身体的愉悦。

3、学校体育应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方向。体育教学改革,首先是体育教育思想上的变革。要着重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学到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培养体育意识和兴趣,养成运动习惯。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往往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这就促使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体育教学大纲中把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求,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三、结论和建议

普通高校体育面向全体大学生,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锻炼层次、条件等都与中小学有很大的差异。从年龄心理来看,大学生喜欢主动地、有选择地锻炼,而中小学更多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动地参加;从锻炼的基础来看,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体育教育,具有良好的体育意识、基础与经验,能在较高的起点上选择符合个人需要的锻炼内容与形式。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和体育部应针对高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校实际,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开设若干门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既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又能改进和促进学生体质发展。一些高校已开始着手此项改革。体育课将不分年级,只分高、中、初三级,学生可以从30门专项课中选择,简化体育考试,但毕业时应达到“会长跑、会游泳、会武术一类”的要求。学生从运动中找到乐趣,就会喜欢体育、喜欢体育课,这也是体育教学的目标。因此,诸如此类的改革值得各高校体育工作者探索,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值得推广和实施。

参考文献

篇4

一、农村体育教学内容及方法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内容选择方面

1.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无目的性。

体育课程标准由于对教学内容没有做具体的要求,教学中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很大的自,因此有不少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只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球类、游戏等项目,而把田经、体操、武术等项目置于一边。这样虽然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如果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容易导致学生愿意上体育课 .

2.“落实学生体质健康锻炼标准”现象

中学时期的学习很紧张,学生都特别希望能参与一些轻松、趣味的活动来缓解他们紧张的学习压力。可体育课也为了升学,又一些教师就是不停地测试、达标,弄得很多学生都怕上体育课,起码是不愿意上体育课。试想这样怎么达到“强身健体”,又怎么能达到娱乐身心?

3.没有一点责任感的体育课

在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队伍中,还有许多教师思想松散/无奉献精神,上课随随便便,一上课干脆来个“放羊式”,“一个哨子几只球,晒晒太阳吹吹牛,老师学生都自由的体育课”。

(二)、农村体育教学方法实践应有一定的局限性

1.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感受。

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手段,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一样的要求,一样的负荷。教师只注重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对如何发展学生的智能方面缺乏培养,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致学习兴趣不浓厚,积极性不高,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就不要说有什么创新精神了.

2.农村体育教学方法单调,师生间情感交流少

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发挥学生主体的关键.而目前的体育教学中模式单一, 体育课往往把教学过程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模式上,即“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无论授什么教材都是“讲解――示范――讲解――练习――讲解――练习”这样一个程序。其实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课的结构,不应当也不可能总是局限在一种模式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学生动作不到位,速度够不够快等客观因素'而没有注重学生的内在的情感体验.因此造成学生敬畏体育教师,因此降低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

二、 优化教学内容,争强体育教学实效性

(一)、 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体育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根据新的体育与健康教材和实际情况, 在体育课程安排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性的进行教和学,以便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从民间传统体育中移植

民间传统体育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一些内容作为新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时不能一移了之,关键还在于植,要以新课程的理念从新加以培植,使民间传统体育的内容焕发出新的光彩.

(三)、根据生活实际从适应社会目标上进行创编

生活实际是体育教学的源泉.随着各种体育项目的不断涌现,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不断创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内容,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三、转变教学观念。

(一)、为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改变“三基”教育的传统目标,突破以传授竞技体育项目技术为主的教学体系,树立以终身体育为主多种体育形式并存的教学观念。

(二)、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意识、能力、习惯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不能脱离了学生身体发展的需要,背离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对体育有基本认识和积极态度,懂得健身的意义,树立终身健身的观念。掌握健身的知识和方法,能运用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进行经常锻炼,同时要具有独立进行健身的能力和习惯。

(三)、教学组织多样化,去除根深蒂固的“遗传型”和“灌输型”教学观, 尝试选项教学、小集团教学、体能分班教学、个人特长分班教学等形式和方法,以努力弥补传统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把“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指导思想正体现到体育教学中去。

(四)、优化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以“教”、“灌”为主的方法体系,注意引导和启发。体育教学要由过去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同时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搞简单的“一刀切”和“强制命令”,确保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都有提高。

(五)、体育教学评价多元化

篇5

关键词: 公安院校 体育教学 一体化

公安院校是培养警务人才的专门学校,培养的公安专业学生也是从一名基层优秀警官所应具备的素质出发来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的,在教学与训练内容中时刻体现公安院校的办学特色,强调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高校必须开设大学体育课,全国公安院校分别在公安与非公安两个专业开设了大学体育课程。湖南警察学院组织以大学体育教研室为主的教师进行教学,完成全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任务。公安专业安排一年大学体育课,第一学期为体能训练,第二学期采用四个区队五到六名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安排体育项目进行选项教学。公安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与非公安专业一样,他们的选项也与非公安专业的选项一样。笔者从事警察体育与大学体育教学多年,本文旨在以湖南警察学院为例,通过对湖南警察学院大学体育课的调查,从理论上探讨警察体育、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一体化,以提高学生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逻辑性,使公安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既反映人才培养的需要,又反映学生个体需要,为制定科学的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提供参考。

1.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编制存在的问题,公安专业学生人才培养对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要求。

1.1公安专业大学体育课教学内容没有考虑与警体课教学内容的衔接。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是学校体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湖南警院四年制公安专业警察体育、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一体化是指各学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安排,使其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警务技能水平的提高,使各学期的教学更加有特点、有重点,使教学效果更佳的工作。然而,公安专业四年制本科专业自开设大学体育课程以来,很少考虑与以后所上的擒拿格斗、射击、战术指挥课程内容相衔接,和非公安专业学生一样学习一些普通体育运动项目,而且真正学习运动项目的时间只有一个半学期,这样少的学习时间只能学点体育项目的皮毛,不但没有掌握与健康有关的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技能,对日后警体课的学习也没有多少帮助。

1.2公安专业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非公安专业相同。

从大学体育课程本身来讲,学习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等这些体育项目的知识、技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编排的教学内容与非公安专业一样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例如:第一学期安排的是体能课,公安专业招进来的学生入校前必须进行严格的体能测试,并且每天都出早操,第七节课还要进行体能训练,体能明显要优于非公安专业学生,公安专业学生安排一样的运动量,如果运动密度和运动负荷不够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没有什么帮助。第二学期安排选项课,一个学期学习这些运动项目的知识、技能时间太短。与非公安专业一起上大学体育课,因为同样的教学内容,经常会出现体育器材短缺,体育场馆拥挤,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的情况。

1.3公安院校学生人才培养对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要求。

公安院校是所培养警务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在教学与训练内容中,强调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公安专业学生也是从一名基层优秀警官所应具备的素质出发来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的,因此,对待公安专业学生,大学体育课程应该贴近公安实战有效利用学院师资、教学场地、器材资源,安排教学内容,以实现培养合格警务专门人才的目标。

2.警察体育、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一体化构建的基本思路。

2.1建立包含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警察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以目标统领内容。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教学目标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的目标,是每个单元、每节课甚至每个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从制定的依据来看,教学目标制定依据是具体教学内容、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从制定的主体来看,教学目标主要是由教师来制定,相对课程目标而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在目标的制定方面除了重视学科特点、社会需求以外,更应该重视学生的特点。从适应范围来看,教学目标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依据,它对局部的教学产生导向、激励和制约作用。教学目标最具实践性和实效性,它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有计划的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活动所要实现的教学成果,它是推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课程教学目标体系包括总的教学目标和各阶段教学目标,总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从课程教学内容本身和学生特点的整体角度来考虑,它根据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而确立的。例如:根据公安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警察体育总的教学目标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掌握和提高基本技能;熟练运用专项警务技能;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作风。

在确立了总的教学目标之后,就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各学期有所侧重地确立阶段教学目标。例如:第一学年,有针对性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第二学年,掌握和提高擒拿格斗基本技能;第三学年,掌握和提高警用射击技术;第四学年,掌握查缉战术基本技术和提高战术实战水平。通过上述步骤警察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就基本完成,它是警察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基础。

2.2精选、优选实现警察体育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

在构建好教学目标体系以后,要确定哪些学习内容,要掌握何种体育知识、健康卫生知识、运动项目技术能通过第一学年大学体育课程学习,形成意识、能力,实现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与警察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由于实现同一目标可供选择的课程内容很多,特别是有关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等方面的目标,因此应从能实现目标的所有内容中精选、优选,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2.2.1实战性。选择教学内容要考虑公安专业的特点,在学生选项时不再安排篮球、健美操等健身类选项,而应安排散打、摔跤、拳击等对抗实战性项目,训练学生摔、打、擒、拿等基本功。

2.2.2基础性。选择能为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一定的素质技能基础,例如:选择第一学期体能课教学内容,会用警体实战中更注重的腿部力量、手臂力量、耐力、腿部柔韧等体能训练内容代替一般体能训练,为以后警体教学打基础。

2.2.3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课程内容应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反映体育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同时应从不同的地域、气候、学校场馆设施和器材等实际出发,注重实效。

2.2.4体现学生的主体需要。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适应学习对象,为学生所用、所好,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结论与建议

3.1公安院校警察体育、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一体化是指对公安专业的警体和大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安排,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使各学年的教学更加突出重点,加强连贯性,使教学效果更佳的工作,同时也提高公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逻辑性。

3.2警察体育、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一体化构建的基本思路应是:首先,根据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学目的,建立包含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警察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以目标统领内容;其次,遵循实战性、基础性、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需要等原则精选、优选大学体育教学选项和内容,实现警察体育教学内容与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3.3公安院校大学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编制过程中,发挥课程本身选择性和灵活性的同时,还应考虑公安专业警察体育教学内容和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加强对其的理论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篇6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 内容设置 学生体能

1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依据

1.1学生的身心特点

中学阶段的学生在身体以及心理上都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身体方面,各个器官逐渐开始成熟完善,中学体育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这也是中学开展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所在,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设置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在进行教学内容制定时,首先要考虑到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特征、心理变化特点,根据这些特点的掌握,制定出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案,学生在课堂上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获取掌握方式也需要教师及时的做正确的引导,避免因为盲目而导致错误的行为。另外,还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要尽量满足不同学生体质需求,提高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1.2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

中学体育教学多以课外实践为主,不同于其他理论性的学科,有自身独特的特点,首先,它注重的是学生自身的运动实践,理论性的指导是起引导作用的;其次,体育学科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这可以通过外在表现出来;最后,体育教学的内容设置具有“一项多标”和“一标多项”的特点,在进行新的教学内容设置前需要对内容的设置进行明确,按照需求层次进行划分,把“必须的”、“可有的”、“不需的”进行合理区分,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所定,这样的设置方式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得到熟练的掌握,促进身心发展。

2教学内容设置的原则

2.1强化学生主体的原则

新课标要求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重视学生自学能力,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制定。因此,体育教学就需要在这一原则下把握三个方面来制定教学内容,一是教学内容要具有生活性,把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二是要保证教学内容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在接受时自身的主体体验;三是人本性,要以人文理念来制定教学内容,人性化教学。

2.2运动负荷的合理原则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的关键阶段,各方面的身体机能还不是很完善,因此,体育教学内容的制定要牢牢把握这一原则,以学生的身体运动标准限制为主制定内容,不可以过高也不能过低。

2.3安全性原则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很多的运动项目对于学生来说是较为适合较为感兴趣的,因此,学生的参与欲望会很强,在运动中往往会因为享受带来的乐趣而忽略了安全,特别是群体项目的训练,因此,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就要对各个项目的实施考虑到安全性,不能因为学生的强烈参与感而忽略了安全问题,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3教学内容设置与学生体能方面的研究

3.1把握好体育与健康两者的关系

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学生体能的训练,训练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体能的提高,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学是学生发展自身体能保持健康的重要途径,而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形成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就要把这两项内容作为重点来抓,通过日常必需的运动方式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另外,通过一些有利于身体保健的运动项目制定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可以得到训练,而且在平时的课下生活中也可以形成锻炼的意识,从而有助于体能的提高,促进健康的发展。

3.2因材施教,科学教育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及时的创新并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各个学生的差异化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于不同学生的身体特点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科学化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教学中在体能方面得到提高。

3.3明确教学目标,有序化教学

初中体育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务必要简单明确,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保证学生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教师要根据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学生的基本状况以及课程安排制定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学体操的内容制定,就要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课程安排和身心发展状态,设计合理协调的动作要领,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体育的乐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体能,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4以兴趣为切入点

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把枯燥的运动学转化为具有一定兴趣的活动,让学生有很大的兴趣参与进来,这在一些较为难掌握的运动内容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只有学生自身切实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愿意参与,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结语

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改革发展,对于体育教学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要求和规划,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成长和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身体体能以及日后的身体素质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理论的指导及时的改变教学思维,并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的差异化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确保协调高效性,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这也是学生体能发展的客观性要求。

课题名称:中学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实验研究;立项编号:L140115005。

参考文献

[1] 曾学东. 初中体育实施身体锻炼与发展体能的浅探[J].成功(教育),2013,(04):254.

[2] 井玉辉.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体能训练[J].学周刊,2014,(14):185.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

前言

本文就从中学体育教学中田径教学内容的新课标实施情况谈起,共同探讨新课标下教学内容实施的作用,以及体育教师如何适应这种改革,以何种手段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才,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概念。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仪征市四所中学:仪征市实验中学仪征中学仪征市第二中学仪征市第三中学

仪征市实验中学初三女生80名,其他三所学校学生90名。

1.2研究方法

1.2.1 实验对照法:通过两个月的教学对本班80名学生实施新课标下的田径教学内容,对实施前后测试成绩进行对比。

1.2.2文献资料法:通过国内颁布的《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了解其具体内容,同时通过各大体育教学杂志及体育报刊了解其在中学的具体实施情况。

1.2.3 调查法:教学期间,利用其他学校体育教师对所在中学的学生进行访谈式调查,综合各点调查结果,分析具体实施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统计结果

调查学校4所,其中3所学校实施新课标,其具体落实率为75%。

调查学生90名,共有65名同学听过或上过新课标下的田径具体教学内容,其普及率为72.2%。

2.2对80名实验者测验结果分析

新课标田径教学内容实施后具体作用分析如下:“模仿不同人物、动物、情景走”内容对发展学生的柔韧素质起作用,且能愉悦身心,激发学习兴趣;“变换各种姿势的徒手或拖、抢、捡各种轻物的走和跑”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能力起作用,且能愉悦身心,激发学习兴趣;“不同姿势组合的迎面接力、简单障碍跑、追逐跑”内容对发展学生的速度素质有作用,能愉悦身心,激发学习兴趣,且能增强积极性、适应力和竞争力;“稍长距离的图形耐力跑、自然地形跑”内容对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起作用,能增强积极性、适应力、竞争力,且能培养坚强意志力和吃苦耐劳能力;“在不同状态下的起跑、起跑后的快速跑、途中跑”内容教学对学生的速度、灵敏、协调素质的提高起作用,能愉悦身心,激发学习兴趣;“各种形式的迎面接力跑、换物接力跑”内容能愉悦身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与荣誉感;“徒手或持不同轻物钻、绕、跨过一定障碍的跑,趣味性的合作游戏”内容对学生的速度素质提高有帮助,能愉悦身心,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积极性、适应力、竞争力,培养坚强意志力、吃苦耐劳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2.2.1从提高女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测试结果分析

实验前、实验后的速度(50M)成绩分别为:9.3秒、9.1秒;耐力(800M)成绩分别为:4分23秒、4分10秒;柔韧(坐位体前屈)成绩分别为:5厘米、7厘米;爆发力(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为:1.66米、1.74米。

从实验前后的数据中可看出经过两个月的课上练习,学生的素质都有普遍的提高,其中耐力和柔韧进步较快, 其次为速度和力量也有一定的提高。

2.2.2从学生的兴趣及身心愉悦状况(身体健康)分析

由于改变了枯燥的跑的形式,学生对大部分的内容较有兴趣,且普遍心情愉快放松,动作掌握较快。

2.2.3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分析

图形及自然地形跑增强了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了积极性、竞争力,为学生走向户外、踏入社会提供了基础。

2.2.4从学生意志品质的提高着手

经过多形式的长距离耐久跑,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意志力及吃苦耐劳的能力有所提高,对800M等测试不再有惧怕心理。

2.2.5从运动参与分析

较多的合作及接力游戏后,同学间的交流密切,团结协作及集体荣誉感增强,

2.2.6从课堂操作设计着手

如相同的教学内容“快速跑接力”

操作A:教师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后,安排一定距离,全班分四组进行接力,看哪组所用时间最短。

操作B:教师提出教学内容后,运用“报数比赛”的游戏完成快速跑接力。各排学生左右间隔一臂,教师发出口令后,由排头1依次报数至排尾10后,10迅速跑到1的右面重新开始报数,看哪组最先恢复到原来顺序。

课中练习情况可看出操作B的学生积极性明显高于A,课堂整体气氛较活跃。操作B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快的速度而且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如果一个学生注意力分散可能就影响到团队的最终结果。

3.教学过程中关于新课标尝试的几点建议

3.1改革体育教学中的集合方式和队形

教师可在上课集合前放一段学生喜欢的音乐和歌曲,把学生吸引到老师身边来,这样,用放音乐取代刺耳的哨声来进行集合,集合队形既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2改变中学教学准备活动方式

在教学中可尝试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由骨干学生或特长学生带头领做健美操或游戏,老师从旁协作;也可采用每个小组轮换着在课前合编一套健美操,上课时由几个同学来领做等形式,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合作能力。

3.3改变教学中传统的思维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一味注重某种技术的传授或延续性,而是要以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掌握情况为基础,介绍多种技术方式,由学生自己选择,以适应各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发展要求。

3.4改进传统的评价方法

新课标要求我们对学生采用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由教师、学生、自我三方面综合评价,不仅看学期结束时的体育测试成绩,也要看学生的进步幅度、积极的态度,从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和行为、情感和意志、合作与交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4.结论

4.1 实验结果表明:学生耐力、柔韧等各方面都有普遍提高,由此看出新课标对学生身体素质起了一定的作用。

4.2实验过程显示:学生兴趣增强,参与率提高,适应力及意志品质都有所加强。

4.3新课标下田径教学内容实施学校不多,仍需进一步加强推广。课程改革后,体育课的教学重点从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和机械学习,改变为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索,为此教师只要在知识、技能的补充、更新、拓展和提高,知识结构的完善以及创造思维和创造力开发的基础上,从课程理念与目标的实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教学评价完善等方面积极实施新课标内容,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开发其创新能力,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从而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体育教学

篇8

一、注意教学内容的分层性

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一个学生“平等受益”。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兴趣、爱好、心理特征、运动能力等,尽量让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达到教学要求。同一教学内容行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划分层次,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比如,在上前滚翻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让运动能力强的同学做前滚翻分腿起,运动能力弱一点的同学做前滚翻抱腿起,这样一来大多数同学都能参与其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又如在讲三步上篮时,对于个子矮小的同学来说,可以让他四步上篮,这样会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既增加了学生的信心,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二、注意降低技术动作的难度

对于初中生来说,不必在教学内容上过度强调技术动作,因为我们不是在培养专业的运动员,我们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在继承传统的教学内容的同时,通过改变教学方法,降低技术难度,面对全体学生创编出适合本校学生运动的教学内容。大家都有所体会,田径项目是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上的,但又不能不上的教学内容。上好田径项目有利于为学习其他体育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只要我们用心思考,改变教育手段和方法,是可以让学生喜欢的。比如,对50米跑、100米跑、中长跑、铅球等趣味性差、技术要求高、难以掌握的体育项目,可进行适当改造,把短跑变为各种奔跑游戏,起跑改变为各种姿势的快速启动和各种躲闪练习,用实心球代替铅球,开辟简易保龄球道,用实心球作保龄球掷等。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体育运动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发生着变化,就连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因此,体育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素质,选择一些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兴运动项目。例如,开展健美操、街舞、韵律操等新兴运动项目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运动兴趣。还有我们一些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也是很受欢迎的,如高脚竞技、打陀螺、踢毽子等。当然,我们不能只追求时尚,要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的喜好而定,有些新兴的体育项目比较成年化而不利于初中生的学习。

四、注意选取健康教育的内容

健康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健康需要,选择能够增进学生健康的内容,发挥体育运动应有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解国内外体育大事及有关新闻报道、体育健康理论知识,讲关于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体育明星的光辉形象和模范事迹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人陈镜开,中华民族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摘取奥运桂冠的第一个炎黄子孙许海峰等。如此,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健康的基本知识,为健康服务。

总之,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是为学校体育教学服务的,在选择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通过学校体育的学习,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锻炼习惯,提高与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总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体育教学的实处。

参考文献

[1] 周兵,孟文砚.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篇9

【关键词】民办教育 心肺功能 体育教学 大学生体质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3科学研究人文社科项目(2013JK0526)研究课题。

前 言

陕西省目前有各类民办高等教育机构37所,其中本科院校8所(西安外事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国际商贸学院、陕西服装工程学院、西京大学、西安培华学院、西安思源学院),在校学生超过了26万人,发展规模和教育质量在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为陕西省的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随着陕西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长,省内民办院校的招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给民办高校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民办高校的体育课程建设工作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困难。研究者通过对陕西六所民办本科院校(西安外事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京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培华学院、思源学院)体育教学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心肺功能指标的调查研究,分析影响学生心肺功能指标的关键因素,探讨民办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发展对策,为进一步搞好陕西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陕西民办高校的20多年历史发展,其体育教学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混乱期、传统的“三基”式、“选项课”式、“三段型”式四个时期。目前,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与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如: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不规范性;体育教学改革模仿和照搬公办院校,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身体素质、心肺功能指标下降;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肺功能作用不明显;学生对体育课程失去兴趣;教学内容的更新程度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等。

六所民办院校体育教学状况

1.课程设置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文件是陕西省民办高校设置体育课程的主要依据。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大学生体育课程方面提出了基本的要求,这是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进行体育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主要依据。它把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对广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经访谈得知,六所民办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构建的,教材采用自编教材。但是,体育教师在具体执行体育课程目标时往往只重视基本的运动技能目标,忽略了民办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简单地把完成运动技能目标和教材内容当成体育课程目标的全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目标及社会适应目标却缺乏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具体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去执行。

2.教学内容

由表1可以看出,六所民办院校都开设的体育教学内容有11项,其中基础课4项,包括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其他7项为六所院校都开设的选项课教学内容,从项目特点来看,充分说明这些项目在民办院校体育课的基础较好,学生兴趣浓厚,项目开设有一定的时间,形成了项目沉淀,开展起来简单易行。

由表2可以看出,各个院校的开设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除了表1中有的项目以外,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场馆设施开设了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项目,从调研中得知,西安外事学院在基础课中增设了广播操和体育游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既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创新精神;选修项目中的擒拿与防身,在实际选课中学生出现了大面积扎堆现象,出现了“爆棚”,还有西安翻译学院、思源学院的网球也出现类似现象。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民办院校的学生更是如此,个性突出。还有西安翻译学院和培华学院开设的柔力球,比较适合女生的生理特点,选课场景也异常火爆;欧亚学院的啦啦操在民办高校中也有一定实力,曾多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奖,学生基础较好,这也离不开欧亚学院的场馆建设,轮滑是现代体育新兴的项目,对教师教练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以及轮滑装备有一定要求,还有欧亚学院的体适能项目,很有特色,学生可以比较自由地通过最简单,原始的锻炼方法实现自己的健身目的。

从教学形式上六所民办高校各有不同,西安翻译学院、培华学院、思源学院、西安欧亚学院体育教学工作采取全部选项课教学;西安外事学院、西京学院是在一年级采取普修基础体育课、二年级采取选修体育课的形式来进行。这两种教学形式的不同,带来的是学生对体育课兴趣选项的不同,两者各有优缺点。然而,选修项目课在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项目需求方面有积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兴趣。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六所民办院校的体育选修课项目只开设了球类、操类、武术类等11个小项,许多新型的学生兴趣浓厚的项目由于师资力量、场地器材等原因没有开设,比如野外生存、瑜伽、街舞、轮滑、游泳、攀岩等项目。如果选不到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就会造成学生上体育课的动机就是为了拿到必需的学分现象,大大影响了他们上课的积极性。所以,在设置体育课程项目时,民办院校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3.教学方法、手段和评价

六所民办高校体育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基本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传授基本运动技能,学生练习。这种方法是建立在“技能先导”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健康第一”思想上的,它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作用,过多地强调运动技能的学习,考试时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锻炼积极性。

由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可知,六所民办院校学生心肺功能状况不容乐观。从抽取的1200份测试数据看,大部分学生处于良好和及格等级,优秀率较低,3项测试优秀率最高的肺活量体重指数指标(男)也只达到11.4%,优秀率最低的为女生800米跑指标,仅有3.8%,这与冯勇和张宗国等人的研究较为一致。从整体上来看,女同学不及格率要高于男同学,长跑项目差别尤其明显,这可能跟女同学较少从事剧烈体育活动有一定的关系。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陕西民办院校大学生心肺功能状况不容乐观。从抽取的测试数据看,大部分学生处于良好和及格等级,优秀率较低,女生的不及格率高于男生,这可能跟她们的锻炼和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关系。

(2)体育教学内容开设选修项目不足,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运动需求。在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上因循守旧,致使学生上课和锻炼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满意感不是很高,女同学尤其明显。

(3)六所民办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学历和职称偏低,教师工作量巨大,工作前景不清晰,满意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

2.建议

(1)在保证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课余体育锻炼,采取一定措施调动其锻炼积极性,保证体育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间,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2)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在保持自身优势运动项目的同时,各民办院校相互取长补短,积极开设新型运动项目,满足学生不同体育运动需求。

(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并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解决体育教师的实际困难,在劳动保障和职称评审上予以民办高校教师优惠,消除其后顾之忧,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13号.

[2]陈秀菊.高校学生公共体育选修课选课的价值取向[J].南昌高专学报,2009,(1):152-154.

[3]李养丽.市场经济体制下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比较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8,(4):108-110.

[4]史蒂坚等.大学生心肺功能监测方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5):58-60.

[5]冯勇.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0,(3):318-319.

篇10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身心特点 体育教学内容与方式 改革

一、“90后”大学生身心总体特点

(一)“90后”大学生普遍思想早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创造性强

“90后”的大学生成长于一个网络普及,信息丰富,教育民主化程度高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新观点,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理论权威、主流观点敢于质疑,经常求新、求变,不甘于被动的接受教条式灌输,更倾向于通过自身实践和感知来接受或否定已有结论。

(二)个性独立,自信张扬与脆弱敏感的特质同时并存

“90后”大学生的个性独立表现在自我选择性很强,纪律观念和集体主义意识淡薄。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90后”大学生在自我设计、自我发展道路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追求个性独立,时尚、潮流等成为他们共同的符号。但在张扬着个性的同时,在呵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90后”,面对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在升学考试、就业压力、贫富分化、人际交往等现实问题面前也表现出脆弱敏感的一面。

(三)“以自我为中心”的“90后”大学生缺乏责任感与团队合作意识

自我主体意识强烈是“90后”大学生较为明显的共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自我崇尚和对自身价值、自身利益的追求上。由于“90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呵护下成长,大多数人都是物质条件优越,衣食无忧,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有求必应的价值观。非常在意维护自己的权利,要求形式上的公平、自由、民主,却淡化甚至忽略了对应的义务以及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很少将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相对于过分追求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团队忠诚度和协作精神则明显有所欠缺。

二、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内在局限性

由于受到传统苏式教学理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比较强调教师“教”的主导性而忽视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一些高校体育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技能方面的教学与训练,而不看重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启发、引导和培养。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能够严格遵守教学大纲的要求,却缺乏应有的灵活变通和创新,无法体现出时代特点和趋势;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整齐划一、规范有序,每个环节都强调统一性,致使体育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教学组织形式僵化,严重抑制了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降低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甚至产生畏惧逃避心态。这类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90后”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与探索成为当务之急。

三、有针对性开展体育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的研究

(一)注重运动技能、锻炼习惯及意志品质的综合培养

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没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就无法从锻炼中获得乐趣,也就不能真正领会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更加谈不上在此过程中对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培养。相反,如果大学生们掌握了一定运动基本技能和技巧后,就会在灵活运用各项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体会到运动带来的乐趣,会以更积极的态度和热忱参与进来,逐步养成自觉运动和主动锻炼的良好习惯,在不断的坚持与提高中培养出坚定的意志品质。

(二)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注重个性化发展需要

“90后”大学生兴趣爱好广泛,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中应有意识开设他们感兴趣的体育知识和运动项目的选修课,在赋予学生更大选课自由度的同时,鼓励学生针对个人的兴趣爱好、体能和技能基础等实际情况,自主学习,通过选择最佳的练习内容和方法,在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下,使自身特长和兴趣得到充分发展,最终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

当前的体育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希望通过教学中的互动,激发出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热情,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借助现代化多媒体的技术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常常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进行体育运动理论课程的传授中,借助以多媒体视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资讯平台和网络平台,主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改革,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为“90后”大学生所喜闻乐见,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程中来,真正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互动模式。

(四)改进考试和评价体系,变单一的结果导向为过程导向

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体育运动理论和生理、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现在的体育考试制度还存在着很多形式主义的弊端。改进体育课程的考试方法和评价体系,成为当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一大课题。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打破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变单一结果导向的考核方法为过程导向的考核方法,以学生切实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为主旨,弱化死记硬背的要求,使考试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对过程的一种总结和梳理。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Z201143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