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审美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的审美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设计的审美特征

篇1

关键词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经济的发展推动艺术的革新。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更加注重文化和艺术的精神需求。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较为贴近百姓生活的领域,它不仅能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快捷、方便、舒适,更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当代社会究竟对现代环境艺术的审美特征有怎样的要求。本文针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审美特征革新的时代背景

当代社会,信息化、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已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浪潮的冲击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急剧的改变。所谓审美观念是指在一定时期、社会群体和地区环境中所形成的对美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以及由此指导下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心理特征等。审美观念和社会的其它观念形态一样,受到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它又对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产生作用。

在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当代设计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现代设计的强调艺术性和审美内涵的同时,更注重和生活的关系,传统艺术的概念在这里也被颠覆和打破了。如艺术的形式和内容的问题,在后现代艺术家看来,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本来就没有任何区分,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内容也就在形式之中。所以,要探讨和研究现代设计的艺术审美特征,就必须对现代审美观念要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更需要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审美特征革新的时代背景有准确的把握。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2.1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现代环境艺术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即环境艺术设计完成后,需要达到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完备或者更加便利的目的,这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实用性的体现。但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人们生活中的其他生活系统设施的不同点在于,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即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性是建立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对适应性的延伸,它需要通过构造意境或者氛围来给予人们更好的审美体验。

2.2人文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它本身具备服务性的功能,所以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完成一个作品的过程是一个必须要尊重人的根本利益的过程,应该具有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方便人、爱护人、关心人。而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创作只有做到具有人文性,才能够满足人们追求良好的生活环境的目的。同时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对自然的依赖,环境艺术设计本身需要对自然中的物质进行合理充分的利用,认识到自然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并尊重自然才能够使环境艺术作品体现出应有的审美性。

2.3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的学科主要有:建筑学、城市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室内外设计、美术以及工程结构技术。正是因为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才构成了环境艺术的广泛外延和丰富内涵。

在对象与人群的局限性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满足不同对象或者人群的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以及设计思路和设计风格会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同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又具有整体性,即在面对各类人群或者应用不同的材料,环境艺术尤其自身的设计魅丽并且需要具有统一的、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

2.4积极性与无害性的统一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积极性是指现代环境艺术作品需要表现出正面的、肯定的以及歌颂的主体,所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积极性的要求下需要突出自然环境的纯洁与和谐,同时在设计中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来满足人们精神上对美好的向往,在这个过程中,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体现出来的是抵制低俗与丑陋,体现高尚与纯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无害性主要体现为环境艺术设计应当是一种科学的规划以及对审美的创造,它能够实现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和谐,无论对自然还是对人类都是有利无害的。

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

3.1实用性之美

环境设计必须首先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既功能要求。用一定的物质实现构成特定的环境。在使用上有着便利、安全、舒适、美观、经济的要求。比如卧室设计,需要良好的日照和通风,色彩也需柔和,这样才方便人休息;而城市广场则需根据其使用性质确定硬质景观的材质与面积、植物配置和造景。设计对象不同,设计要求和方法也不同。体现出来的实用性也截然不同。

3.2多样性之美

环境设计要满足人们创造优美舒适的感官要求,包括视觉、嗅觉和触觉等关系环境感觉等要素。人体视觉最为敏锐,接受信息量最大。所以在设计中应首先强调物体造型和点、线、面关系及色彩搭配,其次必须注重整体环境的风格情调,同时考虑观赏者距离与角度。要视设计风格的不同与业主的要求而选择相应的装饰材料。当人身临其境,置身于环境中,常有一种超乎各种感觉的体验,即对于环境的直接综合体验,这种体验因人而异,取决于个人的学识和修养。

3.3动态之美

现代环境艺术的社会服务性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体现出特定人群的生活特性,环境艺术是静止的状态,但是这种静止是相对的,因为环境艺术存在于人类生活的环境中,所以它并不是孤立静止的,比如在一个环境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环境艺术作品美感会产生变化。而即使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和同一空间下,不同的人欣赏同样一个环境艺术作品会具有不同的效果,而同一个人通过不同角度来看同一件环境艺术作品也能够看到不同的效果,所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动态美,但是受到不同审美能力以及审美角度的局限。

参考文献

[1] 赵书健.对环境艺术设计与色彩的研究[J].农家科技,2011(4).

篇2

关键词:明式;审美特征;中式;家具设计

明式家具脱胎于明代家具,沿袭明代家具的风格特色,从做工、手法、技艺等方面都有袭承。王世襄先生在其著作《明式家具的病》与《明式家具的品》中对于明式家具的艺术魅力有深刻的见解,如简练、圆浑、劲挺、空灵等。因此,明式家具也作为现代中式家具的主要借鉴,成为现代设计领域当中中式风格设计必不可少的一种设计理念,因此深入挖掘明式家具的审美特征,有利于了解现代中式家具。尤其是其一脉相承性,对于家具设计我们非常能够深入体会到传统工艺和设计理念对当代中式家具设计的重要性,通过一系列的对比与结合能够更加清晰地梳理出中式家具的全面特征。

1 明式家具与明代家具的审美特征

明代家具起源于明代中后期,到天启年间发扬光大,其中存世的作品有很多,朱漆夹头榫画案、黑漆嵌碎钿椅、彩绘描金案几等。其工艺追求无序、随性、洒脱、自然,但从造型上又偏向儒家思想,如在造型设计上比较注重:四方、对称、色比等。是集合审美飞扬与中庸造型于一体的作品,因此明代家具在中国家具史上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其轮廓简练舒展、金属饰件式样玲珑、榫铆结构科学精密、木材本身自然纹理突出、雕刻及线脚装饰得当等特性,对现代中式家具有很深的影响。重点突出了“随性、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中西结合”的艺术品性。这种艺术品性全面提升了明式家具与明代家具的特征,尤其是古代的设计理念和思维,如果不能够深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自然属性,对于这些内涵的把握也就无从谈起。

2 明式家具艺术品性表现

明式家具的艺术品性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随性,明式家具不同于其他古典中式家具,不走中庸之道更注重性情的表现,不尊崇人体工程学,比较注重视觉审美的体现。其次注重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在明代尤其到了嘉靖年间,道家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因此明式家具在设计过程中注重思想与物质的结合,从材质、品相等方面更为注重天人合一。例如,选材方面,不仅要考量当地材质的特性,还要考量近五年的雨份、干湿度等,就连制作时间也必须符合天干地支。再次,明式家具注重阴阳五行,一件好的家具一定要符合金木水火土的循环,如明式朱漆彩绘描金案,其中木质中的水分为水、木质材料为木、朱漆为火、描金为金、接地为土,每一样都不可或缺。最后,明式家具受到西方影响,在造型上相比中式家具更为夸张。近现代明式家具也向人体工程学的方向靠拢,在保证随性样式的前提下,更注重对于实用性的要求。综合来看,明式家具在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环境、地域的影响在逐渐发生着改变,这些改变造就了明式家具独有的艺术特色,因此研究其特色是对其审美挖掘的重要体现。

明式家具的特色分为造型特色、线脚特色、装饰特色、造型特色等,如线脚特色中,明式家具的造型多以“飞檐斗拱”的线条模式为主,整体线条浮夸而具有张性,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明式家具的独特特色,其工艺制作比较复杂,“固、梳、养、裁”等工艺手法到了近现代已经失传,所具有的都是清代末期改良后的工艺表现。单对比明朝家具的传统工艺,现代工艺虽然在结构、对接、组合等方面有较为突出的表现,但是缺少洒脱的特性以及时代赋予的张力。再如明式家具的装饰手法善于提炼,精于取舍。主要通过木纹、雕刻、镶嵌和附属构件等来体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工艺水平。在选料上十分注重木材的纹理,凡是纹理清晰好看的“美材”,总是放在家具的显著部分。雕刻手法主要有浮雕、透雕、圆雕以及浮雕与透雕结合等多种方式。有人认为还有平雕(又分为阴刻和阳刻),其中以浮雕最为常用。镶嵌方面有用木、骨、螺、瓷、玳瑁等平镶或凸镶。雕刻纹饰题材广泛,大致有卷草、莲纹、云纹、灵芝、龙纹、螭纹、花鸟、走兽、山水、人物、凤纹、树皮纹、竹节纹、吉祥图文、宗教图案等。刀法细腻,线条流畅,生动形象,极富生气。雕刻的部位大多在家具的背板、牙板、围子等处,通常仅做小面积的雕刻,细致精巧的装饰反而更加引人注目。

3 明式家具的审美特征与现代中式家具设计

明式家具具体表现的特色以及艺术品质对于现代中式家具的设计有几大的启发。首先从品质表现来看,明式家具突出地表现欲望,能够清晰地表达设计者对于自身设计的理念要求,体现了人的思维理念与物的完美结合,更能彰显魅力。结合到现代中式家具的设计中,中式家具主要更偏向于文化感的传承,对于与现念结合方面稍有欠缺,模式固定、样式统一,缺乏明式家具的“侵略性质”。同时现代明式家具总是在自身打上文化标签,以与现代家具设计有所区分来彰显自己的主题性,忽略了与时俱进的表现。其次从设计特色上看,明式家具并没有被“中式”这一名词压抑,而是极具突破能力,无论是15世纪的明朝,还是21世纪的当下,明式家具的设计理念在于与外界联系的时候都具有绝对的主动性,能够快速吸收与借鉴外来艺术思想,并运用到自身的设计当中。综上所述,明式家具的美在于对局限性的突破;在于将中国文化与艺术特征相互融合的理念;在于没有拘束,敢于将社会文化、民生文化、国家文化、学院文化相互融合。在一件简单的明式家具中,能够看到突破局限后彰显的魅力,能够看到文化的相互融合。笔者认为,这样的美学表现才是现代中式家具应当学习的方向。

4 结论

明式家具的审美意义在于对其“大胆、夸张又不失内敛的研究与学习”。在近现代文化中,一件工艺品能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不多,明式家具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因此,我们在品评中式家具的设计理念时,不妨加入明式家具的审美眼光,以与时俱进的态度看待中式家具设计。明代家具对于中式家具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顶峰,不论是对文化的传承还是形式上的设计都体现出了明代家具的历史性。尽管中间有清代对于传统家具式样的一种变革,形成了清代独有的家具特点,但是对明代家具特点的传承依然融入了清代式样的根骨里。现代中式家具是融合了现代性与古代性的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其更多地展现出的是一种现代化家具设计理念下对传统的回归,更多地展现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怀念,同时也大量剔除了其中的复杂设计,是传统与简约的结合。纵观全文对明代家具特点和现代设计理念的讨论,整合和统一是这两部分内容的关键词,在某种程度上两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我们研究和探讨两者的相似性,实际上是一种追溯,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过往繁荣的怀念。

参考文献:

[1] 盛春亮.明式家具成因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21.

[2] 张胜欢.基于Solidworks的明式家具三维参数化模型库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33.

篇3

一、园林式餐厅空间导视设计艺术的时代诉求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园林式餐厅从无到有为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品格的提升增色不少。园林式餐厅以自然物以及相关设计艺术为基础,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体工程学理论、艺术设计学基础理论、经济学基本理论、生态建筑学基本理论的发展与完善而逐渐发展起来。我们在对于成功经验进行总结的同时,也应当对于目前我国城市园林式餐厅空间导识设计艺术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园林式餐厅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园林式餐厅的空间导识设计艺术的时代诉求应当包含哪些方面呢?

(一)满足客户内心的体验

园林式餐厅空间导视设计艺术要能够满足客户内心的体验。即在具体的园林式餐厅的空间导视设计艺术之中,一方面,要能够对客户饮食喜好以及审美文化修养保持尊重;另一方面,在满足客户“食欲”的同时,又要能够给客户带来较好的精神享受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之中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他看来,人类对于外界的需要主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面。由此可以看出,在园林餐厅的空间导识设计艺术过程之中,要对于不同人群的需要进行充分的分析,进而满足不同客户的内心体验。例如,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在园林式餐厅之中,可以通过满足客户较高的内心体验来提高园林餐厅的知名度与消费金额。如果将花木与具体的山石相结合,则往往会给客户带来“山石”与“花木”以外的新鲜感受,满足了人们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如果将普通的盆景通过设计成不同种类的造型并加以隽秀的文字,则可以使客户在就餐之外得到更好的内心体验。从经济学上来讲,“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约等于消费者获得的满意度”,笔者认为在园林式餐厅之中客户内心体验即是消费者满意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如果园林式餐厅中的空间导视设计艺术能够促成客户较高层次的需要的实现,则消费者能接受的产品定价也越高。客户如果能够在园林式餐厅空间导视设计艺术之中得到较好的体验,则直接会影响到其就餐心情与消费程度,这对于以商业利润为主的园林式餐厅而言,无疑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满足商家的投资规划

园林式餐厅的布局以及各种设施构建均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对于园林餐厅空间导视设计艺术而言,商家的投资规划直接影响到其最终实现。对于商家而言,“最高的经营效益,最省的经营投入,最好的空间效果,最快的实施速度”具有着重要意义。在具体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不同商家投资规划的可适性。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商家的投资力度会选择不同的空间导视设计计划。园林式餐厅最大的可控成本是环境设计控制的运行成本,因此,在具体园林式餐厅空间导视设计中要找到其与商家投资规划之间的“黄金分割点”,这样才能够平衡投资规划与设计完美程度之间的关系。

(三)满足功能性模块要求

园林式餐厅空间导视设计过程之中,要充分考虑到空间与功能性模块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从利润角度以及审美层面来看,将空间导视设计与功能之间相结合,是最优化的选择。目前,对于部分园林式餐厅的观察来看,其在此方面做得较好。同时,从功能性模块理念来看,在整个园林餐厅空间导视设计过程之中,加强对于功能模块理念的实践,使得客户能够更准确、更舒服地享受在园林餐厅就餐的乐趣。例如,部分园林餐厅空间导视设计过程中,采用温室技术作为基础,采用多种设计风格以及技术手段,将就餐的整体过程之中实行功能性模块分区(如,就餐区、餐后甜点区、休闲娱乐区等等),并且将每区设置得各具特色,营造了景色优美、环境舒适的就餐场所。部分园林式餐厅在导视设计过程之中采用了大规模、多品种的植物种植,这使得客户在就餐时提供了更多接近自然的机会。

(四)与地域文化特征相吻合

从具体的设计实践经验来说,园林式餐厅空间导视设计应当与地域文化特征相吻合。即在园林式餐厅空间导视设计之中,应当加强对于本地区的文化内涵的深刻解读,并融合于具体的设计之中。这样则可以使客户在就餐过程之中,在领略“山水”之间,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而这种感觉的形成将直接促成客户对于园林餐厅的亲切感,进而对于园林式餐厅的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参观欣赏部分著名的园林餐厅导视设计,发现在园林式餐厅导视设计之中融合当地文化精髓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同时,一些园林式餐厅导视设计大打民族特色“牌”,直接刺激了园林式餐厅的发展与壮大。

二、园林式餐厅空间导视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

园林式餐厅是将餐厅结合餐饮空间室内装饰设计工程、园林景观设计、种植技术,营造出一种优美的生态自然景观环境,使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在品尝健康美食的同时,又能远离城市喧嚣,欣赏别具一格的自然美景。无论是从其参与性、趣味性及其自然幽雅性而言,都是传统餐厅所无法比拟的。园林式餐厅导视设计艺术在发展之中,逐渐受到关注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是与其自身建筑空间设计特征、室内装饰设计、植物设计艺术美学特征等密切相关的。

篇4

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1.纪实性

对于摄影艺术来说,纪实性是一种本质特征,是将摄影艺术与其他的艺术门类区别开来的重要基础。有了先进的科技手段,摄影艺术就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以及自然环境等变成一幅幅能够将其准确记录和再现出来的图像作品。纪实性指的是在记录和反映现实生活时应当以尊重客观的事实作为前提条件,并且需要融入摄影师本身的审美情感,以便与欣赏者达成心灵上的共鸣,这也是摄影作品蕴含的一种重要的审美价值。

2.图像性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并与之交流的最简单且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图像。无论摄影作品属于哪一种类型,其表现纪实性的主要方式都是图像,形象性是其主要的审美特征。要成为优秀的摄影作品,除了摄影设备要先进,创作视角要新颖之外,图像也应具备生动形象性,直观的向人们传递生活的美感,从视觉上刺激欣赏者,让他们能够直接观察到图像的美。所以,图像性也是摄影艺术必不可少的一个审美特征。

3.现场性

摄影艺术在创作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拍摄现场所处的自然环境与条件,换句话说,创作摄影艺术的过程指的是在观察、比较以及选择拍摄现场的特定事物、特定对象以及特定环境等基础上进行加工与提炼的过程。在创作过程中,摄影者需要对拍摄现场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为创作构思、发掘题材、酝酿主题、合理运用和处理摄影艺术的造型手段等奠定基础。现实生活十分复杂,拍摄现场也处于动态变化当中,摄影者应当对现场已有的条件进行利用,打破一切限制,避免因拍摄现场出现突况而手忙脚乱或一味等待而失去抓拍机会,时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4.瞬间性

世界上任何一样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当中,摄影艺术只能将其中某一个片段或瞬间记录下来,很多宝贵瞬间稍纵即逝,一不注意就会错过。要创作一幅成功的作品,就需要准确抓住决定性的瞬间,所以对于摄影者来说,敏感性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在拍摄时,摄影者需要能够展开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联想,掌控好各种突况,并对审美观点与标准进行合理运用。

5.技术性

摄影艺术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并不断壮大,这主要依赖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可以说,艺术的发展实际上是艺术与技术的共同发展。在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动下,摄影艺术逐渐从湿版发展为干版,从黑白发展为彩色,经过了多次的创新与变革。随后我国进入数字化摄影时代,科学技术对摄影艺术来说变得更加重要。要创作一部成功的摄影作品,就需要充分利用摄影器材和摄影的技术与技巧,否则是无法实现的。

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分析

1.摄影艺术的造型语言

作为视觉性造型艺术的一种,摄影艺术与绘画、音乐以及雕塑等艺术之间存在着一致性,但同时它们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独特的造型语言。对于摄影艺术来说,色调、光线、线条以及影调等是构成其造型语言的主要因素,它们是摄影作品产生美感的重要前提,也是增强摄影作品表现力的基础条件。摄影者通过对摄影艺术所具备的造型语言进行充分利用,以此来构建出作品的艺术美感,从而让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时能直接感受到作品的美。

2.摄影艺术的寓意

摄影是在深入挖掘社会和人类本质的基础上来将客观事物准确的记录与再现出来,使得作品能够突破有限的表象形式的限制,揭示人类的心理特征,表达出更加深刻的寓意和内涵,它可以从视觉上满足人们对愉悦、对美的需求。一直以来,摄影艺术不断追求的就是让作品能够体现出美的寓意。目前,在人类的审美意识影响下,摄影作品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物化的形态,它蕴含了摄影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与态度,如摄影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因此,摄影作品所蕴含的寓意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的:第一,摄影者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环境;第二,摄影者所处的时代,实际上,摄影作品所蕴含的寓意会受到摄影者的主观意识、生活体验和审美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高度凝练,使得欣赏者在理解作品的画面使能够领悟到更深层次的含义,并产生丰富的联想与公民,从根本上保证摄影艺术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

结束语

篇5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42-01

舞蹈表演结合了肢体语言、音乐节奏的变化以及丰富的情感因素,因此使得舞蹈艺术的展现丰富多样,也使得舞蹈艺术得以广泛传播。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了舞蹈作品的艺术高低,而为了更好展现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就要增强对艺术创作的创新力,无论是题材主题的选取,还是情感因素的融入,都需要标新立异,给予舞蹈艺术绝佳阐释。

一、舞蹈艺术的独创性

独创性是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同时独创性也赋予整个舞蹈作品独立空间,要求舞蹈艺术的题材以及主题都必须能够展现出与众不同,能够体现出舞蹈艺术的新意。这就要求作者在舞蹈艺术创作构思环节必须要重视创新,改变原有死板硬套的方法,突破固定的舞蹈艺术创作模式,只有创新才是舞蹈艺术得以永存的条件,并让舞蹈艺术获得更多人的欣赏,使得欣赏者获得良好的审美感受。

另外,独创性还赋予舞蹈作品极强的延伸力。站在舞蹈艺术本质的角度对美感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舞蹈艺术新作品必须要在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这样才能够让广大观众对这一新作品产生良好的审美感受。在一个舞蹈作品当中,主题思想是十分关键的,而在舞蹈创作手法的切入之下也更加真实而感人。广大舞蹈工作者必须要秉承舞蹈艺术的创新精神,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绎方面都要体现出舞蹈艺术审美特征当中的独创性,让舞蹈的魅力真正绽放。

二、舞蹈艺术的抒情性

抒情性是舞蹈艺术审美特征的一个关键点,也是拓宽舞蹈艺术范围的有效手段,无论是舞蹈的创作还是表演都要融入抒情性特征,这样才能够使得舞蹈艺术形式更加生动和独特。舞蹈艺术的支撑是人体的动作,但同时也会对舞蹈情感的表现产生一定束缚,因为舞蹈和语言及表演是大不相同的。人体动作需要跟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进行规律性的变化,在这一过程当中必须要融入真实动人的情感,运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内心感情,并将舞蹈艺术作品当中的情感用动作的形式传递给观众,这样观众才能够获得美的享受。肢体语言是舞蹈艺术表演特征的绝佳体现,而音乐节奏以及韵律又能让舞蹈艺术能够连贯表达,不断美化肢体动作才能够促使情感的融入。舞蹈艺术的表演形式主要是通过音乐节奏来营造,并通过设置的相应场景为舞蹈提供自由发挥的舞台,为了避免台词缺失对舞蹈情感的束缚,要求舞蹈工作者需要对舞蹈作品进行多层次的揣摩和反复演绎,用肢体语言为观众带来舞蹈艺术的审美魅力。

三、舞蹈艺术的技艺性

舞蹈艺术主要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阐述的,而且目前舞蹈题材以及主题数量都大大增加,这就要求舞蹈艺术能够全面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而舞蹈艺术的技艺性就是实现舞蹈艺术蜕变的关键因素。舞蹈作品的内容往往是日常生活以及神话传说,而舞蹈主题的突出和表现就需要高难度的舞蹈技艺对其进行升华。舞蹈的技艺性需要通过表演者完成,这就要求表演者掌握高超的舞蹈技巧,尤其是在表现高难度动作时更要体现其技艺性。同时,舞蹈动作的设计以及场景的布置也要体现出舞蹈艺术的技艺性,细致全面地展示舞蹈艺术结构,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从而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不断提高舞蹈艺术的美感。随着舞蹈作品技艺性的提高,给观众带来的震撼效果也会增加。

四、舞蹈艺术的综合性

舞蹈艺术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不能脱离其他艺术而存在,舞蹈艺术的发展已经逐步演变成综合性的艺术门类。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突出和强调了综合性,主要原因在于舞蹈艺术源于生活,而它的美也体现于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事物。在体现舞蹈艺术的综合性时,不单单要结合不同的艺术形式,更主要的是要将音乐元素、文学元素等变成舞蹈艺术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舞蹈本身结构的基础之上,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使得舞蹈艺术获得质的飞跃。舞蹈作品的内容、人物等都会影响到舞蹈艺术风格,而且形成的综合性也会有高有低,只有全面了解舞蹈作品艺术构成,才能真正展现出舞蹈艺术的综合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传播,究其原因,在于舞蹈艺术具有极强的审美特征和极佳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能给人的心灵带来震撼。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决定其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舞蹈创作者和表演者需要牢牢把握住作品的审美特征,让舞蹈艺术完美绽放。

参考文献:

篇6

(一)人性化理念

传统的环境设计受到科学技术滞后以及落后观念的制约,人们难以真切享受艺术之美,而今随着人类进入到高科技的信息化时代中,互联网的枢纽日益显现,人们的环境意识与生活方式也随之经历了一次大范围的改革,对居住环境的重视也使得人们真正步入以人为本的时代之中。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性化理念需要设计师在追求审美理想的同时更应尊重地方历史背景、文化风俗以及人文环境。因此,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的认识不应该只停留于传统的、纯粹单调的人机工程之中,而应引入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人类本身的生理需求、社会需求及其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共享关系置于重要的位置上。

(二)集思广益理念

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社会活动,环境艺术设计需要依靠雕塑、建筑、环境设计以及规划等各相关行业人员的共同合作,因此,组织多学科的团结协作进行集思广益是环境艺术设计在实际操作之中的重点之一。环境艺术设计中集思广益理念的进步性在于能够有效地改变了以往传统设计师、规划师、建筑师以及环境设计师各行其是的想法与行为。在为环境设计集思广益的过程中,通过多方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差异较大而混乱不堪、鱼龙混杂的艺术设计作品,并且可以实现去糙取精、取长补短的目的,从而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

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生态化、绿色化设计的表现之一,其内涵是对自然环境中资源的加以关注以及加强对环境环保问题的重视,它是新时代背景之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环境观。人文与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生存质量水平的全面优化需要将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主要的依托点,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五项原则分别是建立生态基础设施、制定生态保护战略、将自然融入城市、重建居民生活标准以及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环境艺术中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目标是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以及身体健康的质量水平,其要求科学合理地将阳光、气候、植物、动物、水体、土壤等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相互融合加工,并在此基础上依据自然界生物学的原理来设计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艺术设计作品。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

(一)风格美

不同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之中都蕴含着设计师的审美思想与审美观念,因此每一个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都富有其自身独特的风格。环境艺术设计中风格个性化的审美特征要求设计师们重视人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融合,针对不同的环境背景设计出别具一格的环境艺术作品。例如,在城市化的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北京、青岛、西安等城市是我国境内富有典型特色的城市代表,而巴黎、威尼斯、罗马、雅典等则是欧美城市之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代表,其各自的风格都以浓厚的自然风情与人文内涵作为铺垫,从此可看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主要建立于人类历史背景、文化风俗的基础之上。

(二)动态美

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来源于人类日常的生活环境,因此环境艺术一直处于运动的状态之中,而并非孤立静止的,设计师则需要根据特定环境与人群的生活特征、审美心理来进行符合动态审美的艺术设计。由于受到审美角度与审美观念的制约,环境艺术设计动态美的审美特征在主观以及客观之中都会有着不同的表现:首先,随着空间与时间的逐渐变化,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审美看法;其次,即便处于相同的空间、时间与地点之中,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艺术作品也会有着一定程度上差异的审美观念;再者,同一个人若通过不同角度来观赏同一件艺术作品也会有着不同的审美效果。

(三)和谐美

新时代的背景之下,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无法脱离整体的意识,设计素材之间的和谐关系是艺术设计表现力的重要保证之一。无论是一个大城市还是一个小型的艺术馆,其环境艺术的设计都需要建立在实现整体和谐美的基础之上,尽量避免混乱无章、差异冲突艺术设计作品的出现。例如,在广场的设计之中需要考虑到草坪、树木、座椅、花坛以及周围建筑等各个个体与广场整体之间相互的审美协调以及相得益彰,从而使得每个个体都能成为整体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和谐美的审美特征,可以进一步地使人们体会到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和谐美,从而赋予现代环境艺术作品更具审美特征的表现力。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布艺玩偶;创意设计;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41-01

一、布艺玩偶概述

人类自从脱离蒙昧时代走进了文明时代,布艺就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应运而生。最初布艺的产生是出于人们生活实际的需要,渐渐地布艺的装饰性增强,集实用和装饰为一体。布艺产生于民间,它是以布、绸、绢、缎为主要原料,以民间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题材。在我国出现以布为材料而制作的缝制玩具,现已挖掘出土最早的时期是魏晋时期,至此,我国布艺玩偶的历史随之拉开帷幕。

二、布艺玩偶形象的创意设计

(一)布艺玩偶的造型设计

布艺玩偶的造型设计是服务于消费者的整体形象设计,围绕着孩子对产品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从而获得普遍的认同感。对玩偶形象的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涉及到人的感官因素等,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在玩偶设计中大胆夸张,同时进行拟人化设计,能够吸引孩子的视线,增进亲近感,更易于接受这个布艺玩偶作品。也就是说,结合人与产品的关系进行设计制作,并以此为基础,对布艺玩偶的形象设计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夸张的造型能够加强印象,突出玩具的主要特征。其造型千变万化,来源于古老文化的沉淀,来源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来源于艺术家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因此,在设计作品过程中,在设计上大胆创新,使公众更易于接受。

(二)布艺玩偶的功能性设计

玩偶的基本功能就是满足人们娱乐的需求。随着社会技术、经济的发展,现在布艺玩偶的功能应该有具有娱乐功能、教化功能、陈设功能等。

娱乐是布艺玩偶的基本功能,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教化功能,指玩偶作品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在满足孩子的娱乐需要的同时,兼有对儿童的教化功能。其次,在现在生活中,玩偶已经不只是孩子们的专利,许多成年人也开始喜欢和关注布艺玩偶,布艺玩偶的艺术功能被挖掘,作为摆件来装饰空间,达到玩偶的陈设功能。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各种文化不断交织、融合,布艺玩偶的其它功能也许会逐步挖掘出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玩具的功能包括实用功能、教育功能及陈设功能,调节人们在视觉审美上的要求与满足,同时玩具的趣味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布艺玩偶的审美特征及人文情感

(一)布艺玩偶的审美特征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反映生活,折射出现实生活的魅力。布艺玩偶能够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状态,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生活。它产生于大众,流行于民间,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产物和智慧的结晶。在漫长的实践中,人民群众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加以艺术化、典型化,从而创造了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布艺玩偶有着稚拙古朴的艺术神韵,同其他高雅的艺术相比,这种稚拙古朴艺术的形成,主要是由民间的共同创造并反映民众共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同时也和它在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长期的文化积淀有关。具体来说,一是因为民俗艺术来自民间,二是因为审美意识影响了人们的欣赏习惯,是布艺玩偶之所以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原因。

(二)布艺玩偶的人文情感

布艺玩偶显示着人类生活轻松美好的一面,具有启蒙教育、开发智力及审美功能的布艺玩偶,是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做为布艺玩偶,有着原发性、集体性、传承性、区域性及工艺性特征。它的造型和装饰充分体现了设计者与消费者的审美心态和情感因素,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感。

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但并非所有情感表现都是艺术。那些单纯发泄情感的活动如哭、笑、咆哮如雷或者奔走跳跃等并不是艺术创作活动,那些是情感自在形式而不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的表现,不是无意识地自动完成的。相反,它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让几千年的文化成为我们设计作品的思想来源。

四、结论

布艺玩偶已溶入了人类的最基本的情感,中国的民族文化经历着多次的扬弃与充实,几千年的传承后,已经深深暗藏到人的内心,活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中国人特有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一个永远也利用不完的巨大宝藏,设计者应该善加利用,牵动民族文化情感的设计作品必会给人以温馨感。

篇8

所谓汉派喜剧小品,通俗一点说,就是指喜剧小品中的武汉流派,再具体一点说,就是指这种小品具有某种特定的地域性艺术审美特征。正是这种审美特征的独特性,使它与其它喜剧小品在审美上得以区别开来。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我们现在称之为汉派喜剧小品,但并不是说这种小品在艺术上已经非常成熟,在审美特征上一成不变。恰恰相反,汉派喜剧小品目前还处于成长期,可塑性非常强,正在走向审美风格化的路上。

说到汉派喜剧小品,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相关的代表作品、代表演员、表演风格、审美特征以及这类小品的传承发展历史,只有综合考察这些因素,我们才能对形成流派现象的喜剧小品进行整体把握,基于这样的判断和分析,我认为,汉派喜剧小品目前正处于从萌芽期向发展期过渡并快速成长的阶段。毕竟,喜剧小品作为一个艺术种类在我国的舞台表演艺术实践中,其历史非常短暂,前后不过三十余年,汉派喜剧小品的历史就更短暂了。对汉派喜剧小品有了这样的定位和认识,分析其艺术审美特征才不会脱离艺术实践。

汉派喜剧小品作为一种年轻的、处于成长期的艺术种类,在审美上有哪些艺术特征呢?

其一,生活的真实美。“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是艺术具有生活美的重要原因。汉派喜剧小品具有一般小品的普遍特征,即生活美。但是,在生活美中,汉派小品又特别注重生活的真实性,与通过荒诞、扭曲、搞怪,甚至恶搞出丑的喜剧小品不同,真实性使汉派小品艺术与现实生活保持血脉联系,汉派小品不仅仅是纯粹的娱乐和逗笑,逗笑在汉派小品的表演中,只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段,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把小品故事中蕴含的生活真实显现出来,是汉派喜剧小品的艺术追求。

生活真实性是汉派喜剧小品的重要审美特征。著名美学家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如果说在汉派小品中也有这样的“理念”,那么这个“理念”就是生活的真实,这种真实也就是生活本质,即我们平常说的生活的道理,汉派喜剧小品是用喜剧的方式讲道理的小品。具体分析,汉派喜剧小品呈现的生活真实美,主要是通过小品的题材、内容、人物形象等几个方面来表现的。

从题材上看,汉派喜剧小品主要是城市社会题材,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城市的社会问题,这与北方小品主要的农村、农民题材具有显著的区别。如《招聘》《五十块钱》《送奖》《走错门》《诊》等,均是取材城市社会问题。而且取材的视角以普通市民视角为主,解决小品戏剧矛盾的方式也是市民习惯或熟悉的方式。这种取材上的偏好与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及文化具有重要联系,因为一个商业社会最直观、最真实的问题就是城市社会问题,而武汉自开埠以来,商贾云集,贸易繁华,形成了浓厚的商业文化氛围。因此,汉派喜剧小品在取材上特别注重挖掘城市社会题材,注重贴近生活的真实。

从内容来看,汉派喜剧小品十分关注商业生活,主要是抓住商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利益的矛盾或纠纷展开,其立意承载着某种社会道德意义。正如美学家康德所说,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汉派喜剧小品内容在商业矛盾的外表下,其实蕴含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具有显著的“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北方喜剧小品从内容上看,主要还是关注农民生活。当然,无论关注商业还是农业,从小品内容上讲,并没有高下优劣的分别,但艺术的内容与艺术的形式是相互辩证统一的,所以这一差异也导致了汉派小品在艺术形式上显著区别于北方小品的特点。

从小品人物形象上看,汉派小品中多为市民人物形象,多表现为聪明、机智、幽默、洒脱、世俗的人物性格特点,而以农民为主要人物形象的北方小品,则侧重于表现农民的憨厚、热情、真诚、胆小、怯懦的性格特点,甚至出现了丑化农民的不良艺术倾向。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印象,北方小品中的农民人物,不是很傻就是很笨,不是智障就是残疾,这难道就是真实的农民吗?不是。农民在这类小品中成了一个被人们拿来消遣娱乐的概念,真实的农民形象已经模糊不清了。但是,在汉派小品中的市民人物形象,不会出现极端的精明,也不会出现刻意的愚蠢,舞台上的市民和我们生活中的市民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市民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汉派小品中的市民人物是真正接地气的,因此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具有强烈的艺术生命力。从汉派小品的总体风格看,在题材、内容、人物形象上,围绕生活的真实性构建故事,使小品在审美上呈现出比较强烈的生活真实美。

其二,艺术的形式美。喜剧小品有文小品和武小品之分。所谓文小品,一般是指通过耍嘴皮子制造笑料的小品,和相声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武小品主要是指强调喜剧结构,以结构的戏剧化来制造笑料的小品,与话剧具有类似之处。从总体特征看,汉派喜剧小品应该属于武小品。汉派小品艺术形式美集中表现在结构形式、人物语言中,这也是与表达特定的市民生活内容密切相关的。

从结构形式上看,汉派小品比较强调营造一个首尾一贯的喜剧结构,也就是让故事本身具有戏剧化的喜剧结构,有开端、发展、、结局,结构上强调完整性。因为重视结构,所以在具体的结构手法上比较擅长利用意思的误会、人物关系的错位、性格的冲突、形象的对比等等,也就是说汉派小品的故事结构本身就具备了较好笑料,张三、李四、王五都能通过表演将小品故事的笑料抖出来,如果表演者具有更好的表演艺术功底,那喜剧效果就会更加显著。如果不强调小品的故事结构,那就只能主要依赖人物的表演,让演员把观众“演”笑、“逗”笑,而不是小品故事的戏剧化结构让观众发笑。同一个小品,可能张三演笑料百出,而李四演却让人笑不出来。北方小品的故事也具有结构特征,但不像汉派小品这样,对结构具有强烈的依赖,它更多是依赖演员的表演风格。所以,从结构形式上看,汉派小品与话剧具有更多相似之处,而北方小品与相声、二人转具有更多联系。

从人物语言看,汉派小品中的人物主要以方言形式表演,北方小品更多是以普通话或接近普通话的方言表演,在语言风格上,汉派小品中的人物比较擅长利用反讽、自嘲的语言进行交流以制造喜剧效果,而北方小品中人物比较习惯用夸张、讽刺的语言来交流。这种差异也体现出地域文化心理和习俗的不同,因此对小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形式也产生了影响。

篇9

关键词:商业空间设计;审美;营销;生态

前言

根据现代营销理论,产品链的整个生产销售推广等环节都需要基于统一的营销理念,才能使品牌营销效果最大化。商业空间是商业经营的基本要素,商业空间的设计也要为营销服务,在设计中贯穿营销理念,可以使商业空间设计成为营销的重要节点,推进品牌营销,因此对商业空间的设计必须通过商业空间自身的功能发挥而成为营销策略的一部分。商业空间是指用于商业用途的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提供具有审美意味的商业建筑空间是商业空间设计的目标。审美是商业空间除却使用功能外最重要的功能,因此商业空间设计可以通过审美创造促进商业空间营销目标达成。近年来,具有民族特色的商业街、餐饮空间、民族风情园等民族商业空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民族商业空间的营销压力越来越大,基于空间审美的营销逐渐成为商业空间营销关注的内容。商业空间审美源于设计,进行审美营销渗透是商业空间设计适应市场需要的必然选择。虽然商业空间设计对审美和营销一直有所兼顾,但是直接以营销为目的的审美设计在现有研究中少有关注,本文对此方面相关问题的深入剖析,不仅有助于民族商业空间营销的全面实施,同时也可为商业空间设计创新提供新的视角。

一、民族商业空间的审美需求

商业空间是指用于商业用途的建筑内部空间。商业是商业空间的基本属性,也是商业空间设计规划的基本出发点。满足消费者多元知觉需求,吸引消费者兴趣,促进消费者消费是商业空间设计规划的基本原则,另外,市场经济下的商业活动,必然不能避开商业竞争。商业空间的审美功能需求主要源于以上两个方面,民族商业空间的审美需求也不例外。[1]首先,从消费者多元知觉需求来说,虽然民族商业空间定位于民族风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商业空间的消费者仅仅限定于民族民众,特别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更多的外部民众进入到民族地区,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商业空间的消费群体。不同消费群体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商业空间需要综合考虑消费者的审美特征。作为消费者群体,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是需求、动机和经济基础、消费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提供消费场所的民族商业空间必然要结合促成消费的各种因素来构建审美,从刺激消费者消费需求、消费动机和消费心理等主观意识需求出发,通过空间的色彩、空间布局、氛围、声音等情境要素的设计,形成满足消费者视觉、味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审美,最终达成和消费者一致的审美效果。其次,从商业竞争来说,市场经济下,挖掘民族特色文化,打造差异化商业空间,吸引消费者眼球是商业空间的共同追求。随着民族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各种不同特色、不同风格的民族商业空间遍地开花,民族度假旅游村、民族餐饮、民俗村及内部的各种营业空间越来越多,这些基于不同民族文化打造的商业空间一方面需要通过民族文化的差异区别开来,另一方面还要在特色化的民族市场竞争中保证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各种各样的民族商业空间必须通过审美建构来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

二、民族商业空间设计审美营销策略的两个支点

审美是民族商业空间的基本功能,但是基于审美的营销策略要在商业空间设计中渗透,就需要民族商业空间设计必须找准立足点,才能使基于审美的营销策略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得以实现。民族商业空间是指以民族文化积淀为资源而形成的具有民族文化内涵、民族风格的商业空间,包括民族特征的卖场空间、娱乐空间、服务空间、旅游区商业等。结合民族商业空间的基本内涵和功能界定,在民族商业空间设计中进行审美营销渗透需要基于民族和市场两个支点来着手。

(一)民族属性

民族特色是民族商业空间的基本风格,民族商业空间和其他商业空间的区别主要是通过民族风格区别开来,民族商业空间的审美必须体现出民族审美意味来,才能使商业空间的民族定位和空间的最终效果实至名归。虽然在本文中提出了要基于审美促成营销,但这只是对商业空间审美的功能进行定向,并不影响民族商业空间的民族基本属性。民族性是民族商业空间的基本属性,也是民族商业空间市场竞争的差异化策略实施的关键支撑点,因此对于民族商业空间审美营销的实施仍然需要基于民族性来阐发,这是民族商业空间设计审美营销策略实施的前提。

(二)市场心理

营销的本质是通过产业链中各种要素的共同作用刺激、吸引消费者,并促成消费者的消费忠诚,市场心理是营销策略的轴心,也是营销策略展开的逻辑起点,民族商业空间设计的审美营销策略同样也是如此。[2]虽然民族商业空间定位为民族风格,但在本质上仍然是以商业活动为中心,促成商业交易是民族商业空间不变的主题。市场经济下,众多商业空间共同在市场中竞争,民族商业空间不仅要和类似民族风格定位的商业空间竞争,同样,也要和普通商业空间竞争,激烈竞争下,民族商业空间必须紧紧把握市场心理,引导市场需求,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因此民族商业空间基于审美的营销策略在设计中的渗透必须以市场心理为出发点,根据市场心理进行空间的审美设计,才能促成空间的审美营销策略。

三、民族商业空间设计审美营销策略的基本构成

简单而言,审美营销策略是以审美为基础、以营销为目标的策略活动,结合以上分析,民族商业空间设计的审美营销策略需要一方面来保持民族定位,另一方面要贴合市场心理,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在具体设计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来促成空间设计基于审美的营销目标达成。

(一)促成民族审美

民族商业空间一般分布于民族地区,在审美上和当地市场环境融为一体是民族商业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民族市场的审美在根本上就是民族审美,因此民族商业空间的审美设计必须和民族审美达成一致。另外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空间竞争激烈,商业空间设计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力,来形成与其他商业空间的审美风格相区别。[3]而对于拥有少数民族文化或习俗资源的民族商业空间来说,民族审美在天然上与其他审美有区别,民族文化独特的审美是其独有的优势,因此民族商业空间设计需要依托民族文化审美的渗透而形成自身独有的审美风格和其他商业空间进行区别。对于这一点,当前大部分民族商业空间都做到了这一点,如新疆的二道桥市场和云南、贵州等地的民俗村都富有当地民族的审美特征。[4]对于在商业空间中的民族审美表现可以从多个方面来体现,首先是引用民族文化元素,少数民族大多有民族特色的事物,这些事物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已经成为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符号,如蒙古族的马头琴、藏族的哈达、鄂伦春人的鱼皮衣服,这些民族文化符号一方面表征了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是民族审美的产物,在民族商业空间中的引用不仅有助于民族商业空间形成民族风格,也有助于商业空间特有的民族审美形成。其次,按照民族色彩喜好装饰商业空间,色彩喜好是民族审美最突出的表现形式,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色彩喜好,蒙古族人喜好蓝色、白色,拉祜人崇尚黑色,而苗族人靛蓝的服饰也说明了当地民族对蜡染蓝色的喜爱,依据不同民族色彩喜好在民族商业空间中对色彩的应用,也是民族商业空间体现民族审美的重要方式。最后是民族审美文化的外延设计,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于民族审美在商业空间的渗透不仅是对现有民族审美特色事物或色彩的应用,同时也表现在依据民族审美习俗在民族空间设计上对相关审美特征进行外展延伸,从而使商业空间在整体上的审美设计和民族审美一致,又有所创新。少数民族丰富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民族商业空间设计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审美,而这种审美不仅使得民族商业空间和普通商业空间区别开来,同时也满足了当前消费者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在对消费者审美满足的基础上,自然也有助民众进入商业空间进行消费,这是民族商业空间审美营销策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坚持自然审美

相较于人为加工的审美,自然审美由于自身的独特性、生动性和原始性更容易引发民众情感上的共鸣,特别是在当前各种装饰美、加工美等人工美包围下,自然美的自然原始对民众有独特的吸引力。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便是民族商业空间设计审美营销实施的基础。消费者对自然审美的追求,自然要求民族商业空间设计时必然要把空间的自然审美效果作为审美设计的一个标准。另外从民族商业空间的民族定位来说,自然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民族文化相较于当前大众文化的一个优势特征。自然性是大众对民族事物的共性认知,其对于民族商业空间的青睐自然也包含着自然审美的推崇。消费者对于民族风格的自然内涵认定,以及其对于商品消费的自然审美推动,意味着民族商业空间设计要基于审美营销,就必然要把自然审美纳入设计的标准中。对于民族商业空间设计中的自然审美实施,一方面在于空间构造的材质的自然特征,另一方面则在于其在整体上所形成的自然风格。对于前者,便是在民族商业空间营造时,使用各种天然材质,利用天然材质的原始纹理、色彩和气味营造商业空间的自然审美特征,如西南部分民族地区盛产竹子,在商业空间中心设计时对于竹子材质在空间中的合理应用很容易使商业空间表现出自然审美特征。对于后者,则是对商业空间整体自然风格的要求,商业空间风格分为多个类型,复古、田园、时尚等都是当前商业空间设计时常用的风格,民族美,并不是在其工业技术先进,而是美在其天然无雕饰,在民族地区的商业运作要和当地的自然美保持一致才能使当地的审美在整体上保持一致,而这种自然审美在商业空间中的运用,所形成的和当地环境的协调一致美,可以使商业空间满足消费者潜在的自然审美需求,吸引消费者的进入。

(三)倡导生态审美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作为崭新的文化形态,逐渐成为驱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生态文明下,环境的审美也由之前自然美的欣赏上升到生态审美。美的生态性、生态均衡的美、生态意味的美、生态公正、荒野审美是生态审美的主要内涵,和谐、公正、生态、自然是生态审美的主要特征。生态审美的发展使得民众在消费时不自觉地便会用生态审美的标尺来衡量其消费的事物或环境。民族商业中心是在原有传统民族场景基础上所进行的社会长期重构,是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标志,也是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导向标,在生态文明成为社会审美的潮流时,民族商业空间自然也要把生态审美作为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和消费者潜在的生态审美吻合,引导消费者进入商业空间,并促进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发生。[5]鉴于生态审美的内涵,民族商业空间设计在实施审美营销渗透时,需要以空间的生态美、和周围环境的生态均衡及蕴含生态意味作为商业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来执行,最终使商业空间形成倡导生态审美的效果。商业活动本身是人类活动的一种方式,人类活动和生态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商业空间设计以生态环境的均衡保持、体现人性化特征、展示生态之美时,已经意味着生态和人类活动的有机结合,民族商业空间设计自然便会和消费者的生态审美需求契合。生态问题一直是民族地区的重要问题,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生态问题愈发突出。民族地区的原始和自然美,以及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高度协调一直是外部民众对民族文化的推崇之处,在民族地区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当下,民族商业中心对于生态审美的倡导实际上也是对大众对民族地区良好生态期望的正面回馈,有助于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因此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倡导生态审美同样也是民族商业空间设计审美营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民族商业空间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民族商业空间的成功运作得益于市场定位、市场营销、运作管理等环节的共同作用。市场营销贯穿于商业空间运作的整个过程,包括商业空间设计环节,在当下民族地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越早越全面地进行营销策划有助民族商业空间更好地与市场对接。商业空间审美贯穿于民族商业空间运作的整个过程,也是影响消费者消费的基本要素,在民族商业空间设计中依据市场心理需求渗透审美营销理念,形成审美营销策略,是民族商业中心营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商业空间设计新的突破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晓林.民族商业空间的审美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2,(35).

[2]王浩澂,熊曦.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业与居民消费能力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6).

[3]毕曼.商业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差异化表征[J].南通大学学报,2015,(1).

[4]顾海英.新疆少数民族商业社区的变迁研究———城市化进程中民族传统经济模式的取舍[J].贵州民族研究,2015,(5).

篇10

[关键词]当代美国;真人动画;审美特征

自从1900年美国动画之父莱克顿创作了电影史上第一部真人动画电影之后,真人动画的发展之路也就此展开。真人动画电影与普通电影的发展史近乎相同,但是前者却经历了更加戏剧性的变革过程。所谓真人动画电影,就是运用特殊的摄影技术将真人演员与动画形象结合在一起的电影表现形式。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原本是不相干的两种电影类型,真人电影以写实的故事情节和电影画面为主,力求记录或还原真实的世界;而动画电影则侧重虚幻的表现形式,虚拟的动画形象在虚构的时空中演绎故事。看似矛盾的两种电影形式相结合,碰撞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真人与动画的结合,不仅能够凸显真情实感,而且还能表现动画特有的夸张和趣味,而呈现的电影画面也虚实结合、亦真亦幻。美国真人动画电影对世界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前者的发展史也是世界真人动画电影发展史的缩影,研究真人动画电影,美国无疑是很好的范本。文章从童话性、喜剧性、奇观性三方面出发,分析当代美国真人动画电影的审美特征。

一、童话性

真人动画电影凭借着将真人演员和动画形象相融合的特殊摄影技术,向观众展示了亦真亦幻的全新的电影世界。此类电影中所涉猎的丰富的动画元素,自然使其被赋予了浓重的童话色彩。而当代美国真人动画电影的审美艺术中,童话性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特征。

首先,当代美国真人动画电影主题的选取具有童话倾向。真人动画电影可以通过卡通动画形象和虚拟的动画空间场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想象世界,而最具浪漫气质和幻想氛围的当属其讲述的童话故事。童话不仅塑造了想象和夸张的角色形象,而且充满了曲折离奇的情节,使观众不知不觉便沉迷其中。美国真人动画电影的主题思想在进入当代后便发生了改变,20世纪40年代以前,电影中的卡通动画形象仅仅是用来戏谑和取悦观众的,而40年代后,动画角色在电影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并且不断向童话性质方向转变。以2010年上映的根据路易斯・卡罗的同名童话小说改编的真人动画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为例,电影版本完整地保留了原著中的童话特质,除了将文字转换成视听画面外,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角色塑造,都依从童话美学的审美要求来进行电影制作。其实早在这部电影上映的几十年以前,迪士尼便将其拍摄成真人动画电影,只不过由于摄影技术的落后使得当时的影片是无声的黑白短片。虽然两个时代的电影拍摄技术相差甚远,但是对这部电影的童话性审美追求却是始终如一的,可见童话性的主题对于美国真人动画电影来说,无论在哪个时期都是不可或缺的审美特征。

其次,当代美国真人动画电影中塑造了众多童话性角色。从童话美学的角度分析当代美国真人动画电影的审美,除了其电影主题的童话性这一显著特征,另外值得提及的便是此类电影中所塑造的童话性角色形象。童话主题的电影必然离不开童话主人公,它们不仅要有夸张和充满想象力的外形,还要有童话特性的行为语言。对于真人动画电影来说,要想塑造成功的童话性角色,真人演员很难完成这个任务,所以卡通动画就当仁不让地成为最佳选择,起用动画形象的便捷之处就在于可以根据角色和剧情的需要进行任意大胆的高难度创造。同样以《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例,这部童话真人动画电影中塑造了形形的童话形象,头脑聪明却又胆小怕事的兔子先生,非常淘气但拥有超能力的妙妙猫以及身材矮小肚子圆圆的双胞胎兄弟,这些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却在童话性的真人动画电影中成为讨人喜欢的重要角色。另一部真人动画电影《蓝精灵》(The Smurfs,2011)中,则塑造了六个通体蓝色,身材只有三个苹果般大并且有着不同个性的蓝精灵,他们不仅有智慧,而且善良勇敢。蓝爸爸是蓝精灵一族的大家长,他也是蓝精灵中唯一身穿红色裤子、头戴红色帽子的角色,他的形象与圣诞老人有几分相似,而他拥有的魔法和智慧使他充满了魅力。而蓝妹妹则是蓝精灵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她本是格格巫制造出来假蓝精灵,在蓝爸爸的魔法下,才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蓝精灵。类似的,聪聪、笨笨、厌厌、勇勇等角色,也是性格鲜明,各具特色。虽然仅仅列举了两部电影,但是足以证明当代美国真人动画电影对于塑造童话性的角色形象的情有独钟。

二、喜剧性

童话性的审美特征,不仅使得当代的美国真人动画电影在银幕上呈现出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童话美景,而且能够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地重温童年的趣味。而真人动画电影的另一种审美特征是喜剧性,其既可以愉悦观众,又可以传达一定的现实意义。这种寓教于乐式的手法,也是当代美国真人动画电影审美特征中值得研究的一项。

当代美国真人动画电影具有喜剧性的创作思维。由于真人动画在创作之初主要面对低龄观众,所以内容呈现喜剧倾向是其必然的选择。随着真人动画的不断发展,对喜剧性的选择,则不仅仅是面对低龄观众。电影作为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本身融入了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传达出更多层次的内涵和意义。喜剧性的电影有很多种类,但是,无论何种喜剧性质的影片都不仅仅是以博观众一笑为最终目的,喜剧创作是为了彰显电影的艺术魅力以及对现实的反思,尤其是面对成人观众时。美国真人动画电影在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也开始关注并逐渐形成深层次的审美意识,新颖创意加上喜剧性的现实意义是当代美国真人动画电影发展的一种趋势。《泰迪熊》(Ted,2011)作为一部经典的喜剧电影,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约翰和他心爱的玩具泰迪熊之间的一系列逗趣的故事。玩具泰迪熊陪伴约翰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但在成年后,约翰还是和泰迪熊混在一起,相依为命。他们抽烟、喝酒、吸大麻,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使得约翰成年后变得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约翰与泰迪在河边的公园漫步时,泰迪甚至轻佻地捏了捏蹲在他身边的红衣女孩的胸部。虽然影片的内容让观众笑声连连,但是在搞笑的同时,这部电影也在传递着富有深意的信息,不仅通过各种情节影射着现实社会,而且在欢笑中让观众进行自我反思。泰迪实际上代表着约翰不愿意长大的一面,他不愿面对成人社会的钩心斗角,也不想承担成人的社会责任。喜剧性的效果只不过是电影创作者表达自我情感思想的手段,在每一个笑料之中,都融入了其预设的创作思维。

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当代美国真人动画电影,其喜剧性的审美特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40年代的繁荣、50年代的冷却以及60年代的再度发展才在不断地积累经验和吸取教训中逐渐成熟起来。即使电影创作前期已经设定好了喜剧性的思维,但是仍然需要相应的审美取向的配合才能实现最终的效果,而所谓的喜剧性审美取向在真人动画电影中主要表现为互动性,独角戏很难呈现出精彩的表演,只有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以《猫狗大战》和《泰迪熊》这两部真人动画电影为例,《猫狗大战》中既有真人实景、傀儡模型,还有立体动画,虽然三者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互动,但是通过电影的科技制作它们被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全新的动作喜剧,这就是在创作思维的主导下向互动喜剧方向聚拢的审美取向。同样,在《泰迪熊》中也是以约翰与动画泰迪熊的互动为故事主线,人格化的泰迪熊和约翰一起抽烟、喝酒、吸大麻,他们之间的频繁互动有时会让观众忘却其虚拟的身份。

三、当代美国真人动画电影的奇观性审美特征

美国真人动画电影的审美特征不断流变,但无论是哪个发展阶段,其所表现出的审美风格都离不开奇观性,即震撼的视觉效果这一最能够体现它与其他类型电影区别的专属特点。视觉奇观是观众走进影院欣赏真人动画的重要原因。现代社会的高节奏,使生活其中的人们一直面对着巨大的压力,而看电影则是放松心情的手段之一。电影必须提供观众所需的娱乐性,才能吸引观众的观看行为,而视觉奇观是娱乐观众的不二法门。虽然奇观也会带来形式大于内容的诟病,但只要有市场,电影中的奇观仍会持续下去。纵观好莱坞的大片,无不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真人动画电影在这一点上也不能免俗。

以前文提到的《蓝精灵》为例,在影片中,蓝精灵居住在中世纪小山村的梦幻森林中。影片开头就以骑在大鸟身上的蓝精灵的飞翔场面带给观众视觉冲击,随着鸟儿在丛林中穿梭,它们进入了森林中的秘境――蘑菇屋营地。营地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村落完全不同,房子都是蘑菇的形状。在这里,蓝精灵齐声歌唱,准备庆祝“蓝月亮”节。片中,观众可以看到帕特里克・温斯洛一家与可爱的蓝精灵亲密互动,而蓝精灵则在大城市纽约上演冒险,再加上片中华丽的魔法元素,使观众在受到视觉冲击的同时,感受轻松愉悦的心灵冒险。为了强化视觉奇观,美国真人动画电影还在着力由二维动画向三维动画转变。如《加菲猫》(Garfield,2004)中的加菲猫,以及《鼠来宝》(Alvin and the Chipmunks,2007)中的花栗鼠们,都在技术处理后变身为3D立体动画。三维动画的发展是真人动画视觉效果最突出的进步,虚拟性但是逼真的动画形象是新时代的必然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三维动画的过度使用也为真人动画电影带来了弊端。由于高逼真度的三维动画使电影定位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变形金刚》和《阿凡达》等大量利用CG技术的电影已经被排除在真人动画电影范畴之外。所以,当代真人动画电影要想保留自己的视觉风格,CG技术的使用也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

真人演员虚拟化,则是真人动画视觉奇观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真人动画电影由真人实景和动画形象虚拟世界两部分构成,其所展现的奇观画面也是同样由两者共同实现。因此,真人动画电影令人称奇和拍案叫绝的视觉效果,除了越来越逼真的动画形象外,便是电影中偶尔被虚拟动画化处理的真人形象。与动画形象三维化的发展原因一样,动画版的真人形象也是为了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在《空中大灌篮》(Space Jam,1996)中,作为真人形象出演的乔丹,在电影中其身材被进行了夸张的拉伸。为了配合影片中众多的外星壮汉,乔丹在他们的面前变得矮小。而与自己的队友相比,乔丹仍是颀长的身材。经过科技处理后的乔丹虽然仍被认定为真人形象,但是与原有的真人动画电影中的真人概念已然不同。可见,无论是《加菲猫》和《鼠来宝》一类的高度逼真的三维动画形象,还是《空中大灌篮》这样鲜有的动画化的真人形象,都为当代美国真人动画电影形成独具一格的奇观性审美特征做出了贡献。

综上,真人动画电影作为如今影坛重要的影片类型,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童话性、喜剧性以及奇观性只是其中几个方面。美国真人动画电影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其成功经验值得我国电影工作者借鉴。我国在真人动画方面起步较晚,《捉妖记》是这一类型中较为成功的影片,但真人与动画角色之间的配合仍有略显生硬之处。有鉴于此,文章研究美国真人动画电影的审美特征,以期对中国真人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基金项目] 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青年基金项目“文化传承视域下的黑龙江地域中国画创作研究”(项目编号:2015C049)。

[参考文献]

[1] 曾耀农.美国动画电影的审美内涵[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 魏爱民.后现代视域中的动画审美特征[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9.

[3] 姚旭.理查德・林克莱特真人实验动画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