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基本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美术基本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美术基本知识点

篇1

关键词: 小学美术 微课 特性 翻转课堂

今天你“微”了吗?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微时代”的来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冲击,同时对教育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微课”热随之兴起。2012年秋季开始,教育部面向全国中小学举行微课作品征集评选大赛。“微课”迅速完成了从小学、中学、高校,直至社会大众的覆盖。什么是“微课”?微课有什么魅力让人们如此着迷?“微课”(Microlecture),即微课程,是相对常规课堂而言的一种微小的课程,通常由简短的微课视频及配套资源组成。最早正式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国内率先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胡铁生用“非常5+1”形容微课框架。“1”指微视频,以此视频为核心,整合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5”个配套资源,共同组成微课。由此可见,微课是一种在线教学微小视频文件,具有内容精、时间短、讲解细和数据小等特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小学美术为切入点,谈谈几点体会。

一、小学美术“微课”的“微时间”性

研究表明学生视觉驻留时间普遍只有5~8分钟,因此一节美术微课的精华必须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教师只需将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视频画面清晰、图像稳定、声音清楚、大小50M左右,这样方便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能重复使用,利用率高。

二、小学美术“微课”的“微语言”性

小学美术微课教学要求教师语言简练生动、逻辑性强、有节奏感、富有感染力,教师要做到尽量不重复,甚至不能有半点与本教学知识点无关的语言,并且要把握好语速。尤其在导入和结课时,常规课堂教学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常常花费好几分钟采取创设情境、猜谜语、讲故事等方式“绕弯子”、“讲排场”吸引学生,为上新课做好铺垫。而微课教学因为时间有限,要求切题迅速、收尾快捷。切题以简短的设疑或者引人入胜的画面快速进入正题,尽可能把时间用于讲授内容。收尾既精炼又简洁,干脆利索,达到既深化课堂,又使微课回味无穷的效果。如笔者在湘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石头说话》一课导入环节仅用50秒,师: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美术课堂,我是林老师。石头,人们都见过,会说话的石头,你一定没见过吧?老师这里有一堆呢。(出示石头图片)让我们把它们叫醒吧。(播放动画:石头变成大象爸爸和小象儿子对话)是不是很有趣呢?跟着老师一起来动动手指头,创造出“点石说话”的奇迹吧。(揭示课题:石头说话)简洁而富有童趣的语言,配上有趣的动画和精美的图片,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兴趣随之被激发出来。

三、小学美术“微课”的“微内容”性

小学美术微课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精炼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学中常见、典型、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因此,微课内容要短小精悍、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教学设计要在极短时间内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在设计湘版美术四年级下册《妙笔生花》拓展课题《指墨游戏》微课时,笔者将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感受墨色丰富的浓淡变化,学习指墨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重点:掌握运用各种指墨技法。难点:灵活运用手指作画,体现水墨浓淡变化效果。教学设计以“指墨游戏”为主线,并就“指墨技法”这一重点与“墨色浓淡变化”这一难点进行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显露内容主干,线索清晰明了,微课效果事半功倍。

四、小学美术“微课”的“微自主”性

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进行微课移动学习、在线学习与远程学习。美术教师利用微课为学生提供“自助餐式”的资源,教师课前做“厨师”为学生准备适合的可口“饭菜”(形式新颖、趣味性强),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随时访问,不受时空和观看次数的限制,不明白处还可以反复播放,课堂上教师则变成导演,采用讨论、互动、展示、评价、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使美术课堂教学更生动有效。像这样课堂上做过去课外的事,课外则做课堂做的事,师生用微课真实地把传统课堂翻转过来,就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国外已经被运用于中小学教学之中,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国内对该模式的运用还处于探索阶段,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适合运用于艺术课程,尤其适合小学美术中高年级的欣赏・评述课。比如:教科版艺术六年级上册《用生命挑战极限》,为了让学生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艰辛的创造经历及其主要艺术成就,体会做任何事情都应当投入热情并付出艰辛的努力才可以取得成功,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微课小视频:1.介绍米开朗基罗生平;2.讲述米开朗基罗创造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的故事;3.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及代表作《大卫》、《摩西像》等作品赏析。并且配置一份预习学案,放置班级QQ群,让学生课前在家下载观看,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展示评价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甚至请学生当小老师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米开朗基罗及其代表作,教师只需做适当引导。本节课与以往笔者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介绍米开朗基罗的生平与作品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思维更开阔,顺利实现微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课改理念,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能力的提高,达到“学生主动学、教师轻松教”的教学效果。

随着对微课的深入研究和总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微课将更系统化、规范化,并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广泛运用于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也许有一天,同学之间的问候会是:“今天,你上微课了吗?”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

篇2

通过多年的小学美术教学和研究,笔者认为:美术课堂需要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极大的乐趣和求知欲。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内容,采用适应小学生的美术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进行反思。小学美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改变了传统的美术教学内容,立足于全体学生和老师,充分体现了开放性与立体性,突出了让学生在“做”中“悟”的教学反思之路。因此,作为美术教师不仅仅是引领学生动手画、动手制作、动脑欣赏,也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展开想象,在活动中反思,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

一、引领学生在造型表现中“反思”

学生的认知活动一旦伴随着造型表现情感,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就会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主动深刻。造型表现的内容之一是绘画,因此,在绘画课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和感受绘画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引领学生克服绘画障碍,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使美术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例如:六年级美术上册第二课《风景写生》中,教材提供的内容是把美丽的景色留在我们的图画纸上。强烈的绘画求知欲迫使学生想知道“写生”是怎么回事。为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先从复习透视知识开始,通过教材上的图例和收集到的图片,讲解有关风景构图知识以及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制作一个取景框。在学生解了风景写生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后,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章丘绣源河的堤坝上,通过不断提醒和帮助让学生练习风景写生。学生在画画中感悟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体会简单的构图知识,做到画面的完整和富有美感。这种感悟使学生难以忘怀。在这个内容教学中,教师把静态的教材变为动态的过程,通过学习风景写生知识,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通过到校外实际观察绣源河的风景,自由推进认知过程,经历了风景写生的产生和构图过程,满足了自身的求知欲望,留出了创造的空间。通过回顾一点透视、二点透视的构图知识、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让他们充分体验画面完整、是否有美感的“反思”和成功乐趣。

二、引领学生在手工制作中“反思”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有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三句话用在美术教学中,它强调动手制作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实践证明:学生的智慧在手上。学生利用各种相关材料,设计制作各种图案和造型,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形成准确的表象,从实践中去体验美术、形成概念、探究规律。在设计应用课中,以具体形象的实物促进学生探究对美术知识的内在感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不断地完善认知结构,并在制作过程中使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宇宙之旅》时,教师播放一段中国航天员上天的影片,让学生观察影片中的宇宙飞船的形状特征;通过讲述“神舟八号”发射成功的过程,调动学生兴趣;然后,学生分组讨论有关其他宇宙飞船的知识。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总结并讲述宇宙飞船的多种造型特征与设计原理;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知识,对学习航天知识和制作宇宙飞船产生了积极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分组绘制草图,利用废弃材料制作各种宇宙飞船。让学生亲手操作、亲手制作,感受动手动脑、制作宇宙飞船的乐趣,感悟宇宙飞船的基本造型特点。在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对宇宙飞船的认识生动真切,记忆深刻,这为学生以后学习有关航天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教师给学生增加一些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会留给学生无穷的想象空间,丰富他们的亲身体验,帮助他们建立准确的设计应用空间概念,既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内化,又发展了学生的造型能力。课余时间,教师和学生共同回忆利用材料制作各种宇宙飞船的过程,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航天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反思”精神。

三、引领学生在综合探索中“反思”

篇3

美术学科方法型网络资源

1.含义

方法型网络资源是指美术学科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互联网采集数字化资源。

2.作用

(1)学习兴趣更浓

就美术学科学习方法而言,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教师以及学生个人条件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现在的互联网上,有很多用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资源,如小动画等,不需要很复杂的制作,只需要一个小小的GIF格式的动画人物,就可以吸引全班学生的眼球。

(2)丰富教学手段

小学美术学科中,包含了水粉画、水彩画、版画、剪纸等很多比较专业的美术技能。对于教师而言,不可能对每一种专业技能都掌握得很好。因此,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搜索,找到相应的资源,如一些讲解绘画步骤的视频,其他教师制作共享的课件,这样就弥补了自身的不足,使教学手段更为丰富。

3.类型

(1)情境创设型

例如,讲授《美丽的花》一课,可以找一些动画片中美丽场景作为背景,配上音乐。学生们在这节课中不仅仅能学会画出美丽的花,更能充分体验到画画的快乐。

(2)交互活动型

例如,讲授《画太阳》一课,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个Flas,在学生观看之后,请学生尝试为太阳添上一个合适的表情。从学生最后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很多人受到了这个动画的启发,绘制出了更多更生动的太阳。

(3)审美情趣型

审美教育是美术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美术课的重要任务。在互联网上,有一些专门介绍画家及其作品的网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浏览这些网站,这样既可以了解画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还能看到世人对这些美术作品的评判。

美术学科知识型网络资源

1.含义知识型网络资源是指教师和学生利用计算机通过互联网所获取的所有含有美术学科基本知识点的数字化资源。

2.作用

(1)有助于完善美术学科知识

美术的学科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除了美术发展的一般历史,还有国内的、国外的著名画家、代表作以及不同时期绘画流派的绘画风格,等等。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美术历史和信息,使我们的美术知识更为完善。

(2)有助于开拓美术学科视界

通过网络资源,我们可以不断了解新的绘画表现形式,对于学生而言,多看多学,更有利于拓展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今后各方面的发展。

3.类型

(1)理论型

理论型资源是指那些比较专业的美术知识、美术理论,如世界上比较早的和美术有关的著作,也有像我国南齐时谢赫的著作《画品》。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知识进行专题讨论,丰富自己的艺术理论水平。

(2)操作型

操作型的美术网络资源,往往都带有指导性和实践性。这些资源可以是几幅示范步骤图片,也可以是小视频。通过这些资源,可以学到很多绘画的技能与方法,如一些儿童绘画网站上就提供了一些简笔画人物、动物、植物、景物的绘画指导步骤,学生参照这些,也能学到不少的绘画技能。

美术学科练习型网络资源

1.含义

练习型网络资源指的是在互联网上能够被运用于美术学科教学活动,以及能够让学生进行美术学习、操作,掌握美术技能的信息资源。一般来说,美术学科练习型网络资源包括在互联网上很多共享免费绘图软件,如金山画王、我型我秀等。

2.作用

(1)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在互联网上有许多可用于美术教学活动的软件平台,内容丰富,易学易会。学生们在运用这些美术或者说是绘图软件的同时,掌握了一定的绘画知识技能,又拓展了知识面。

(2)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传统的构图、涂色训练,较为枯燥和复杂。通过教学和绘图软件,可以随意调到多种图形进行训练,方便且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创意,这样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运用美术网络资源的注意点

由于网络资源良莠不齐,在选择、合理运用资源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资源获取

网络资源很多,需要教师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选择一些对美术教学有用的资源。进行选择时,应注意四个特征。

(1)典型性

网络资源应紧紧围绕美术学科设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典型意义,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例如,一位画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画出具有不同风格特征的作品。所以在对某位画家的某一件作品进行欣赏时,可根据上课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艺术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这样能更好地说明问题,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2)生动性

网络资源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动画以及学术观点。总之,形式应该多样,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拓展性

所选网络资源应该有启发性和拓展性,如网上博物馆、网上画廊,网上美术知识宫之类,这些更利于学生美术思维的拓展。

(4)技术性

再好的网络资源,也要量力而行,如果选择的网络资源过于复杂,超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会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操作性问题,影响教学实施效率。

篇4

一、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现状

(一)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现状分析

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前教育目的一个不可缺失的内容,它不仅是为传授美术技能技巧而进行的教育,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审美能力乃至健全人格的教育。反思当前独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现状,建立新适合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是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一项迫切的任务。

1.美术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比较特殊,它主要培养将来面向幼儿园的教师基本的美术技能,不是艺术家,对于一些技能“实用、够用就行”课程内容难度既不能非常专业,又要适用于幼儿园需求。目前没有难度适宜、循序渐进有梯度的美术基本教材作为课程支撑,多是教师自主划分学习内容,制定学纲,没有统一标准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幼儿教师,这样美术课程的培养方式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也没有准确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目标,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美术实际应用能力来胜任未来幼儿园工作需要的。

2.美术课程注重技法教法传统单一

目前担任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的教师,很多是专业美术学院毕业,有较好的美术专业背景,知识结构都偏重美术技能的掌握,这些教师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也沿用艺术院校传统的培养教课方式和教学风格,更注重美术技能训练,而忽略了学前专业美术课程及学生特点。例如素描的练习、单纯的卡通图案的临摹或简笔画的学习,上课也多半是“学生画教师看,教师示范学生画”,随着技能技法训练的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减弱,还会有部分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学生需要通过比较长时间的练习、领悟和积累,才能总结体会出美术的审美经验。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学生来说,非常的困难、单调、枯燥,没办法激发出学习美术的热情和兴趣和主动性。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特点及对艺术类课程评价、需求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艺术类课程的建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就业十分重要,艺术能力是支撑学生职业生涯的重要支柱。以下通过对学生特点的分析,深入的访谈,及首届毕业生的调查问卷反馈,探索学独立学院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调整的依据。

以独立院学前教育学生的特点为例,男女生比例不均衡,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女生显著多于男生,他们录取分数普遍低于普本的录取分数,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独立学院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不强。表现为他们缺乏学习兴趣,上课精力不集中,知识点掌握不扎实等特点。同时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大多数的学生在艺术方面学习更是零基础,大多数学生在艺术技能方面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训练几乎零基础。与此同时,个体能力差异较大,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并有一技之长,喜欢参加各级各类文体比赛活动中,并在比赛中能够取得较好的名次和成绩。由于存在学费较高的特点,所以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家境较好的家庭。他们大多自信心足,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力,在就业竞争中相对占有很多优势。

三、幼儿园教师艺术素养需求

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外关于的相关理论,结合独立学院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编制了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跟踪调查问卷。通过调查分析,结合教师的访谈调查,我们发现幼儿园教师在艺术领域工作遇到的困难包括有缺少艺术素养及艺术基础知识,不了解艺术领域幼儿年龄阶段特点;艺术技能、技巧方面不具备完成工作的能力;无法顺利引导幼儿完成艺术领域的教学;艺术专业技能与幼儿园需求脱节。我们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调整,对学生进行培养,重点从艺术素养及艺术基础知识和艺术技能、技巧方面抓起。

四、构建适合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艺术类课程模式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艺术特色教育、早期阅读、特色体育等新的幼教理论不断涌现,学前教育呈现多元发展态势,迫切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多样化的幼教专业人才。为进一步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的需要与市场需求,对独立学院学前专业艺术课程作了如下调整。使学生掌握较宽广的艺术基本知识,形成扎实的艺术技能,培养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和艺术教育能力,并能把自身所形成的艺术素质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

(一)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之初,教师就应该明确整个美术课程的实施目标,其中关键的是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组织美术教学内容。美术教师要始终坚持将美术活动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只有树立一个准确的教学方向,才能把握好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和学习的任务。教师要抛开学院派美术学习的教学目标,不能始终把技能训练放在首位,也不能以此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只有明确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且从理论中学习和认识幼儿美术独特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幼儿审美心理发展,才能在今后的实际美术教学中发挥作用。

(二)调整学前美术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期安排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内容不能仅依赖于几本美术教材,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筛选和更新上要充分考虑当前幼儿园发展的需要,贴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考察驻地幼儿园美术教学的情况,学习内容要体现美术使用性。借鉴美国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美术课程体系《Art education》 内容,在课程内容之初,首先要解决什么是“美”,怎样理解“美”的问题,要让我们的学生从艺术课程最初就建立起美的意识,从根源上理解和感受“美,”在生活中发现和积累“美”。才能在日后的工作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发现和体会生活中美继而用美术技能表达美,这样的“审美意识”要贯穿学前美术课程始终。

(三)探究学习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美术课程的学习非常适用于这种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教师所需做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事物的特征并启发学生用自己方式方法来描绘出事物的状态,体会其中的审美经验,而不是单调、机械、乏味的反复临摹练习或照葫芦画瓢真情实感的绘画创作。

(四)不断完善美术考核及美术教学的评价体系

在美术作业考核方面,因为学生个人能力和个性上的差异,统一的作业要求可能对一部分爱好美术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感觉简单不能满足表达的欲望,而对一些基础较差能力较弱对美术又不是很感兴趣的同学,作业就变成了一种负担,打消了他们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评价形式应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的课程改革,体现了艺术教育要为其内在价值而教的宗旨,打破了教师教学长期形成的惯性,完善艺术课程评估体系,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我们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积极探索艺术型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现代幼教人才。(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参考文献:

[1]滕守尧主编.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冯晓霞主编.幼儿园课程[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