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三农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三农工作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农经工作总结
我镇在县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根据我镇的实际情况,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目前,我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形势良好,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基本情况
《合作社法》颁布前,我镇就已建立有不同形式的农民专业协会,自XX年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后至今,已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7个,今年正在办理的5个,其中有三个村干部领办,合作社成员达到800多人,其中农民成员730多人,带动农户10000多户。其中金坝的虾蟹、陈浅的大米等六个产品已通过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金坝村在合作社基础上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并获省级先进合作社称号。
二、主要做法
1、强化领导,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保障
对于这项工作,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组”,由镇长李长华任组长、分管农经的人大主席方世平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农经站站长担任。镇长李长华等领导多次深入合作社指导工作,了解情况,宣传党在合作社工作中的政策法规,鼓励广大社员放心、大胆开展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心的决心。
2、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推动合作社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认真学习,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和培训。
二是加强内部管理,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我镇农经站及时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材料送县农业主管部门备案,并按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档案。
三是抓好典型示范,带动全镇协调发展。
3、制定优惠政策,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在县规定简化手续,减少费用的基础上,我镇经管站制定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施意见,开展宣传合作社好的做法和经验,还为办社农民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如与工商部门协调及章程的制定等。二是争取信贷支持。帮助合作社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协调,争取一定的信贷支持。
三、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工作打算
我镇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世纪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最有效的手段来抓,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切入点来抓,认真总结经验,树立一批典型,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一是对已注册的合作社加强引导,强力推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环境保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结合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舆论氛围,消除群众疑虑,坚定群众参与合作社的信心。三是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强化内部管理,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强化民主管理,从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支持。
农村土地流转
今年以来,为大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业的规模经营,积极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异常活跃。为推动此项工作开展,按上级要求,我镇建立了流转服务大厅,并做到人员到位、各项制度上墙,配备办公电脑,做到及时收集信息,并做到档案齐备。
一、基本情况
到2009年7月为止,我镇农用地流转面积为9619.9 亩,其中由外省市农民租用的面积为1500亩,用于退耕还林用地流转面积为2519.4亩。农用地采用流转方式用于建设用地的面积约为5600.5亩,其中镇村组道路用地为103亩,圩堤建设用地为30亩,县工业园区流转面积为5300亩,集镇、中心村用地面积为114亩,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53.5亩。
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由农民直接与用地单位签订流转协议的有68户,流转面积为1033.5亩;由镇、村与农民签订流转协议的有1137份,流转面积为5350亩。我镇建立了土地流转百亩示范片。
我镇农用地流转于一产的流转费平均每年每亩约80至200元,农用地流转于非农建设用地的流转费约为每亩800元。截止2009年3月,县、镇财政共拨付土地补偿金约5000万元,涉及土地使用面积约为5300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存在较多不规范的情况。在我镇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中,由于没有完全严格地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出现一些违反法律政策规定的情况,主要表现为:
1、除道路建设搞土地流转外,在其他项目建设中也存在把农村土地由农用地向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做法。
2、承包地的流转合同不规范,没有统一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范本,个别地方发生不与农民签订书面协议的做法,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得不到尊重,还发生“一田两证”的情况。
3、少数村组土地流转工作缺乏公开、透明的办事机制,进入流转程序的承包地面积、补偿或收益情况等重要信息,在流转过程中没有加以公布。共3页,当前第1页1
4、农民在流转中获得的收益较少。除农民之间自愿的流转补偿外,补偿的标准较低,每亩收益低于土地本身价值的附加值或我镇的农业增加值。集体建设用地占用承包地,个别村组也没有给予农民相应的补偿。
5、镇农经站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方面没有完全发挥其管理职能。
三、主要做法
(一)加大力度,学习宣传。
在《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工作上要注重面向两种对象,一是面向广大农民,继续采取多种方式和多样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对于这部关系他们切身利益法律的知晓率,增强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二是面向镇、村、组干部,提高他们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在宣传与学习中要让广大干部明确几个重要的观点:一是农村土地不等于农村耕地,它包括有宅基地、公共用地、自留地、耕地及非耕地(含杂边地、河道);二是在土地所有权性质上,农村的土地除国有以外,都是农民集体三级所有;三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财产权利,可以用货币来量化;四是除法定征用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以外,不得调整或收回农民承包地,不得以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的方式调整或收回农民承包地;五是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一定要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其中“依法”是第一位的。
(二)稳妥推进,保障权益。
1、在经济大开发、大建设的形势下,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首先要正确处理土地承包工作与经济建设用地的关系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在审批项目、制定政策、落实规划时,要重视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维护农民的承包经营合法权益,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一起来,重视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利益的一致性。
2、农经站要经常性地开展关于农村土地用途变化情况的调研,实事求是地解决土地承包与流转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做好农民在土地承包权益方面的代言人,做到管理与服务并重。
3、严格依法办事,规范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工作。首先要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制定和完善我镇有关土地和流转方面的实施办法;其次要适时调整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补偿规定,尽量从保障农民权益的角度,适当提高现行流转的补偿标准;三是坚决纠正实际工作中各种不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做法,把农村土地全部承包到户,把承包经营权证全部发放到户,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第二轮土地延包的其他遗留问题。
(三)、建章立制,规范运作。建议及时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法规和制度,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范围及操作程序,构建适应市场化及农村实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同时要建立流转台帐。要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体现土地经营权流转中自愿原则。流转时必须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签订由县农委统一印制的流转合同范本,报村集体经济组织、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备案。土地流转的期限应由双方协商约定,但最长的期限不得超过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应签订流转的合同,以合同的形式将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固定下来,流转合同应标明双方当事人的姓名、住址、流转期限、流转土地的用途、流转价款以及违约责任,使双方一旦发生纠纷,调处有据。
农业产业化
我镇农业产业化工作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总体目标,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揽,以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为基础,以打造全省水产养殖基地为突破,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扶龙头——壮基地——兴特色——保增收”的工作思路,坚持走产业化发展农业、标准化组织生产、特色化致富农民的路子,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基本情况
上半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8000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00%;新增农业种养大户20余户,畜禽规模养殖场52个;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面积2200亩;有三个特色产业村:杨庄村、汊河村、金坝村;金成米业为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诺乳业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杨庄村为省级专业示范村。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府职能,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抓领导。党委、政府调整了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二是责任制推进,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村的中心工作,建立领导干部责任制,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层层分解目标到村和有关部门,落实到人,保证了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健康运行。三是通力合作,搞好服务。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科技、信息、资金、物资等服务体系,政府各有关部门都拿出了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分工负责,通力合作,搞好服务,共同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抓引导。为巩固我镇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成果,使农业产业化保持持续发展,不断壮大规模,镇党委、政府以培训青年农民为重点,向种养殖大户无偿提供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镇上成立了技术服务培训办公室,办公室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组织召开种养殖业技术培训会。
3、抓服务。一是技术服务。 二是物资服务。搞好各类优质农资的送货下乡服务。三是销售服务。拓宽销售渠道,进一步探索“龙头+农户”或“企业+农户”的产销紧密链接的新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健全镇、村两级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共3页,当前第2页2
(二)、大力培植扶持主导产业,打造区域特色产业
镇党委、政府结合各村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稳粮增收的前提下突出“一村一品”建设,逐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带。
(三)、全面加快基地建设,力促产业化呈现亮点
以基地为依托,突出抓3个基地的建设,使我镇的农业产业化呈现了亮色。一是抓陈浅村的农业机械化基地建设。二是抓汊河村水产养殖基地建设。三是抓杨庄村芦蒿基地的巩固发展壮大。
(四)、切实增加农业基础投入,增加农业发展后劲
1、加大农业重点工程实施力度
篇2
一、20*年财政工作总结
(一)服务经济发展力度加大
在不断做大财政“蛋糕”的基础上,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合理安排财力,积极统筹其他政府性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此数据为1—10月份,如无具体说明,以下的数据均为1—10月份数据),支持工业平台建设、农村路网建设及迎宾大道等事关全区经济发展全局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筹措资金576万元,支持企业项目开发、挖潜改造、技术进步、产品升级,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退税1743万元,落实三资企业和福利企业退税、出口退税、财政政策性退税等各种退税政策,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二)支持“三农”工作全面推进
按照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要求,将财政支农工作放在财政工作的突出位置,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全年共安排农林水支出2329万元,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安排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1600多万元,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拨付447万元,落实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政策;投入371万元,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三)集中财力推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按照公共财政的支出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财政支出,在“保吃饭、保运转”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腾出财力支持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全年共安排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1687万元,重点支持“双高”普九教育、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除学杂费和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体系建设,安排专项资金165万元,用于卫生设施条件的改善;发放低保经费717万元,全面落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13134人享受低保补助;拨付资金229万元,落实石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政策;拨付资金100万元,支持救灾抗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及时拨付资金,确保“造福工程”、水利建设“六千”工程、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工程、农村“员”政府津贴、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等惠民实事的落实。
(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全面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以改革为动力,以监管为保障,以“阳光财政”为目标,将推进财政改革与加强财政监管统一起来,促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调整区乡财政管理体制,将财力向乡镇倾斜,特别是加大对贫困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在资金安排方面给予扶持,以缓解边远乡镇财政困难的状况,确保乡镇正常运转;认真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增强公开性和透明性;巩固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全区共纠正不合规经济业务91笔共48.5万元,退回不合理开支46笔共29.5万元,不断规范会计行为;结合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规范政府采购监管,全区通过政府采购金额达1110万元,节约资金133万元,节约率9%,不断提高采购效率。推广实行票据电子化管理,进一步强化非税收入征管,全区已有163个单位推广实行票据电子化管理,通过电子化管理系统核销票据共290449份,收取的资金额12883万元,核销的手工票据6*770份;开展“乡财区管乡用”试点工作,在20*年太平镇实行“乡财区管乡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年增加赤门乡试点乡镇,进一步扩大“乡财区管乡用”试点工作,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五)财政监管进一步强化
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加强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结合“五五普法”,贯彻《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福建省财政监督条例》,开展经常性财政监督检查,重点加强财政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监督,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努力实现对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动态管理;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基础资料核实工作,为化解乡村债务提供决策依据;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试点,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办法,强化对区直单位、乡(镇)、街道公有资产的管理与监督;强化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规范会计基础管理。
(六)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大精神。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以健全和落实管理制度为基础,以转变机关职能、改进工作作风为途径,以增强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全面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用制度规范约束行为。深入开展财政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坚持纠建并举、标本兼治,积极推进财政部门的职能转变和作风转变。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完善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彻学习实施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福建省财政监督条例》。
二、20*年财政工作计划
20*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更好更快发展,促进全面进步”的总原则,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力争全区财政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作出新贡献。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和我区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现行财政体制下我区支出需求和财力状况,20*年全区财政预算收支安排为:财政总收入预算安排41500万元,比上年增加5096万元,增长1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6978万元,比上年增加2890万元,增长12%;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和“保工资、保重点”的财政支出安排原则,20*年安排支出37471万元,增长20%。为实现以上的财政目标,20*年我区财政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进一步推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预算、税费、贴息等财政手段,促进有效投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千方百计做大财源“蛋糕”。一是要加大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投入,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继续支持重点和规模企业发展。二是积极会同税务部门落实好中央、省、市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继续执行好三资企业和福利企业、出口退税以及财政政策性退税等各项退税,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引导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激发民营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
(二)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城区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要继续保持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依法保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二要建立和完善农业投入的增长机制,确保支农资金稳定增长。三要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开拓农产品市场。四要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继续落实对农民粮食生产实行直接补贴政策,增加农民收入。五是推进中国农民补贴网建设,进一步加强种粮农民补贴管理。
(三)切实加强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一是精心组织收入。积极配合国、地税部门努力增加税收收入,并做好教育费附加等非税收入,特别是要做到“抓大不放小”,加大小税种、小税源的征管力度,确保应收尽收,保持各项收入的增长态势。二是改善收入结构,尽量增加可用财力。严格执行《税收征管法》,加强收入监管,严禁越权减免各种税费,杜绝“跑、冒、滴、漏”和虚增财政收入现象发生。
(四)确保重点支出需要,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在“保吃饭、保运转”的前提下,继续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对重点支出项目保障力度。一是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支持和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二是落实“科教兴区”战略,支持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三是集中财力办好区委、区政府确定重点项目,抓好资金落实,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全面深化财政改革,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
一是完善部门预算管理改革。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完善部门预算编制方法,对部门预算单位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筹安排。完善财政供养人口基本信息库,将人员经费编准、编实,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理性。
二是全面推进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实行非税收入“单位开票、银行收款、实时入库”的管理模式;加快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部门、单位征收激励机制,挖掘非税收入潜力,促进非税收入应收尽收。
三是完善政府采购体系。推进政府采购预算和政府采购资金国库集中支付。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严格招标程序,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篇3
【
一、基本情况
今年上半年,我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围绕“四个中心两个平台”建设,按照抓基地、壮龙头、活机制、保供给、保增收的工作思路,以发展省会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为目标,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为重点,以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基地)为基础,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力求在更高层次上全面推进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加快实现农民组织化、生产标准化、分工专业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经营规模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市农业产业化实现集中突破,整体跨越。
(一)创新农业发展载体,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以工业的理念和方式发展农业,用抓工业园区的办法抓农业园区(基地)建设,用抓工业企业的办法抓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大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加强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整合资金,创新管理机制,全力推进项目农业管理。全市上半年已启动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花卉加工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呈贡绿色产业创业基地三个国家级农业园区(基地)和*市林产品加工区、官渡小哨绿色养殖示范区、华曦生态养殖小区,晋宁宝峰农产品加工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园区(基地)。
(二)健全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增强市场服务功能。
扩大幅射面,着力改造和完善呈贡龙城农产品批发市场、斗南国际花卉市场、康茶叶批发市场等8个农业部农产品批发(专业)市场;新建和改(扩)建云南现代物流信息中心、云南农投农资连锁超市、*骏骐商贸干菜副食批发市场、云南农产品电子信息交易中心、嵩明杨桥农产品综合市场、*普照兽药饲料市场等一批农产品批发和专业市场。对*农产品市场情况作了多次调研,代市政府起草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配合*市规划局完成了《*市农产品市场建设规划》,进入评审。
(三)扶优扶强,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通过外引内培,今年全市组织申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6家,目前已通过初步评审的220家企业,正进行公示。能够确保完成今年国家级10个、省级30个、市级18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任务。
(四)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鼓励新办种苗、植保、农机、农资、营销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全方位、高标准、“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今年继续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个,申报工作全面结束,共有87个合作组织申报。
(五)开展农商对接,建立健全产销衔接机制。
全面落实市政府关于开展农商对接的意见,把产业化工作的重点放在产后加工和流通服务上,在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商对接机制,今年先后开了四个农商对接会议,力争在农产品促销上取得新突破。
(六)搭建投融资平台,推动龙头企业做强做大。
一是今年上半年,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的通知》,多次召开银农、银企座谈会,开展银农合作。据初步统计,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半年利用银行贷款约4.3亿,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农业产业发展。二是配合省产业办,完成了发行“滇集合债券”的申报工作。全市共有11家企业参加申报,申报债券资金6亿元。
(七)加快花卉、蔬菜、肉类、野生茵等冷链物流建设,积极培养有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出口品牌。
努力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巩固和扩大农产品出口份额,力争全市农产品出口额高于上年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市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虽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业层次低、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小、布局分散、特色不够鲜明、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变为产业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偏小,优势特色农产品不能以订单的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中整体规划不够,小而全的传统生产种植模式在一些地方依然突出;企业生产基地建设与农户生产结合不够紧密,导致企业加工外销原料不足,而农户产品积压的情况时有发生,资源优势未能形成产业优势。
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困难。我市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处于建设发展的初期阶段,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建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存在较多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公经济投资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能力弱,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贷款存在困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以非公经济投资为主的生产、加工、营销实体,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决定了企业流动资金的前期投入;同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订单收购农产品不能给农民打白条,一些企业由于基础设施用地产权不属已有,无法用固定资产进行抵压贷款,致使企业生产、建设资金明显不足;多数企业依靠传统的自我积累发展模式,难以开展大项目建设和实施产业化深度开发,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变为产业优势,严重制约了龙头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四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相对滞后。从事农业开发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多,而产业基础好、带动辐射面广、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许多企业以生产、加工初级农产品为主,加工设备、工艺技术落后,大量农产品以原料和初级产品销售,交易成本高,市场风险大,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潜力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同时,产品包装档次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质量卫生安全水平急待提高。我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总体水平还不高,全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近几年虽有较快发展,但距国家提出的“十一五”期间食用农产品全面实现无公害化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提高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六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市场开拓能力还不强,知名品牌不多。高端农产品的种子、种苗大多依赖省外或国外,生产环节和进入国外市场的环节多受制于人,部分花卉、蔬菜生产出口企业不得不花外汇购买国外知识产权保护品种;多数农产品局限于省内、市内、县内销售,品种布局雷同或集中上市,均会造成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落;能叫响市场和规模生产的知名品牌不多,市场开拓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七是地区间非公企业发展不平衡。受自然地理、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等因素的制约,地区间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不平衡,北部五县区农业产业化非公企业不足全市的四分之一,推进北部五县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任重而道远。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抓住*进入工业化加速、城市化提升、市场化转型、国际化拓展的关键时期和城乡要素纵向交流及外来要素交流扩大带来的良好机遇,以加强农业基础为核心,以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和实现新农村建设“九有”为目标,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四大工程,通过抓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抓大户带动和政府推动,抓农村经纪人队伍和技术服务队伍培育,抓市场取向和老百姓意向的结合,抓高商品率和高复种(养)指数模式的推广,抓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的结合,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努力放大区位优势、市场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谋求发展。
市委要求*市的解放思想要从农口开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按照市委关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的要求和部署,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努力探索实现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以思想大解放促进工作大发展,在“三化”化“三农”、带“三农”、服务“三农”上破题,全力推进农业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深程度的对外开放,在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上实现新突破,在“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上实现新突破,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紧扣今后的重点工作,从“抓落实、见成效”入手,结果倒逼、进度倒推,对现有的体制机制、领导方法、工作模式逐项进行重新审视,找准阻碍发展的问题,突出地方特点、部门特点、行业特点,坚决破除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坚决破除因循守旧、狭隘封闭,惧怕困难、畏首畏尾的思想,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于负责的观念,确保实现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改革现行体制中存在的不利于“三农”发展一切体制、机制,减少内耗,形成合力,推动各项工作向前发展。打破部门之间的工作界限,推行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以基础设施为重点,以项目实施为载体,探索涉农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及项目运转管理机制,对小项目、散资金进行聚散为整,实现支农资金放大聚合,集中财力办好大事。
按“一事一议”的要求,尽快探索建立筹补结合、多方投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形成政府补助、部门帮扶、社会捐赠、企业赞助、乡村自筹和农民筹资筹劳相结合共同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新局面,正确引导农民自愿筹资筹劳,依靠农民群众发展农业、致富农村。
(二)力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上取得新突破。
认真落实好市委九届四次、五次全会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新农村建设“九有”目标,大力实施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四大工程”,通过抓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抓大户带动和政府推动,抓农村经纪人队伍和技术服务队伍培育,抓市场取向和老百姓意向的结合,抓高商品率和高复种(养)指数模式的推广,抓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的结合,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实现*农业产业化“五个”提升,即提升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科技水平,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产业化带动力,提升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结合度,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围绕“稳粮、优烟、提畜、扩菜、强花、特果、推林”的目标,抓好“六个一”的逐项落实。尽快修订完善《关于广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的意见》和《*市农业产业化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完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同时,认真落实好产业发展的责任。市级要抓好规划的制定、政策的完善等服务性、引导性工作。各县(市)区突出县抓品牌、乡抓产业、村抓协会的要求。市、县要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突出特色,重点抓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基地和名牌产品;乡镇要重点抓龙头企业带动,抓劳动力培训转移和土地流转,抓产业基地规模化建设。村级要围绕“一村一品”,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生产营销大户。抓好“农业产业化创建活动”。在开展农业产业化20强乡镇、特色产业基地100强村、龙头企业50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佳、1000名规模经营大户创建活动过程中,依据创建目标要求、条件和绩效,建立严格的综合评定和考核激励机制,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组织公开评选,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
(三)全面推行项目农业建设。
探索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以现代新*建设为契机,在“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上,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整合资金,以项目为载体,按照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的要求,把各生产要素组织起来,进行优化配置,打造优势特色产业示范新亮点,重点扶持发展产业基础好,有区域发展新特色,发展势头好、对当地农业发展有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改变以往扶持企业散、扶持资金少的撒胡椒面的现象。按工业化的方式,对项目可行性进行评审、筛选和推荐,加强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及时掌握项目建设动态,年终进行综合考评。到2013年全市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80%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推进土地流转50万亩,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四)做强做大龙头企业。
按照扶持大龙头、组建大集团、发展大产业的目标,重点扶持一批产业基础好、带动力强、产品有市场、竞争有优势、生产(经营)管理有标准、研发创新有基础、产业发展有前景的优势产业和重点龙头企业,着力培植一批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优势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和龙头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布局,着力培植一批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外销量。扶持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形成区域性市场、专业市场、产地特色市场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市场在实现交易、价格形成、标准制定、信息、引导生产和带动加工、保鲜、包装、运输、解决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效促进农产品流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定及产品认证,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畜禽标准养殖小区,推行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作业规范(GMP)和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HACCP)管理体系,积极开展GAP、GMP、HACCP和地理生产标识认定,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建设与农产品流通密切相关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国内驰名商标和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到2013年,着力培植一批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优势产业,新增市级龙头企业100户,吸纳转移农村劳动力20万人。力争国家级龙头企业达10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30户,促进产业升级和龙头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五)大力引导“三资”投入农业领域,推进农业产业化。
*地处“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作为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经济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圈、“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的交汇点之一,随着国家门户枢纽机场、泛亚铁路和昆曼、昆仰公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将由对外开放的末端变为前沿,农业对外开放空间广阔。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我市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实施好农业的大招商、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农业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深程度的对外开放,全方位开放农业投资领域,全面推行平等准入政策,全方位开展资金技术合作,广泛吸引各类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投资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物资源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各类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品种开发、现代农业物流市场、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参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增资扩股、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在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上实现新突破,借助外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优势农产品、优势产区及优势产业化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加政府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总量,支持优势产区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优势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重点解决优势农产品收购、营销、加工及流通环节的贷款,支持优势产区种植、养殖大户进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结合推进滇池流域实现城乡统筹,先期启动滇池流域内种植业、养殖业东移(宜良、石林)、北转(北部五县)战略。为承接滇池流域畜牧业及蔬菜、花卉产业的转移,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加大对优势农产品产区农田水利、高稳产农田及设施农业的建设投入力度,建设一批水、电、路、沟、渠及设施配套的标准化农业生产示范区。
(七)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在昆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农业与科技的合作,搭建农业研发、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平台,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江苏、南通等农业研发机构的合作,进一步完善科研开放的创新机制。重点抓好农产品安全生产、水源区环境保护、产业开发、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支持农业优质新品种的引繁选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装备水平提高等方面的开发;支持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实行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展技术合作、向农户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对涉农企业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的加工生产设备,认真落实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政策。扶持新建一批技术领先、有自主知识产权、对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后劲有积极促进功效的农业研发基地。
(八)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 上一篇:农村村干部工作思想汇报
- 下一篇: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