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篇1

开展研究性学习目的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据此,探究性学习设计必须要科学。首先要考虑到学习者、目标、方法和评价,这四个因素构成了教学设计的基础。除此以外,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1.注意开展条件。开展探究性学习是需要学生参与的,要结合需要探究的主题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引导和指导,主题应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跳出教材,这样探究问题的价值才会更大。设计问题时要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实例来达到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真正目的。

2.课题研究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路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我们只有保证课题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不半途而废。所以,在课题选择上不仅要符合学生当时所具备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加深对于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

3.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的设计。写好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小论文是研究性学习所要求的一项内容。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习的全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也应采取其他辅助教学形式,例如,课前提出问题,在预习活动中开展研究;留为作业,在课下或假期中研究;小组的专题讨论;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去,通过一些社会实践,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应用一些数学思想等多种方式。

4.评价程序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完成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尽量使评价方式的多元性。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总体上:要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奖相结合、管理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重视过程体验和感受,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自我发现———欣赏自己的过程,以评价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及潜能、特长的发展,达到以“评”促“展”的目的。具体上:除了最后的研究报告和答辩,还要重视课题的实施过程,全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是评价的权重向量。不仅重视课题研究的直接成果,而且重视学生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多种收获和体验、多种能力和品质。通过研究结果,了解学生对原有的知识是“知道”还是真正理解,对其他学科的涉足情况,对知识的举一反三能力及在解决问题中的创造力和开放精神;以小组为单位,兼顾个人表现,对学科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尤其要注意研究性学习对其学习的影响。

5.教师角色的定位。在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中,教师的角色及责任是不断地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过程中给予适当地指导和协助,不可以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独立或和其他同学讨论完成。教师要充分地发挥课堂教学引导者的角色,要避免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大包大揽,又要结合学生的需要适时地予以学生引导和帮助,并且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二、结语

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自主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对学生的“个性要求”主要有其技术性、素质性、整合性和发展性,是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提高教学效果,反映信息技术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信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交流信息,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下面就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有关方面浅谈一下笔者的想法: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一)问题的提出、解决。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出问题是其关键。提不出问题,就无从谈及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无从知道围绕什么主题收集分析资料信息,更无从着手总结提炼研究的成果。俗话说:"人生识字糊涂始",讲的就是越是有学问、有思想、有能力的人,越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道理。 因此,研究性学习要求同学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研究性学习最终的结论和成果不是凭空得出的,它需要加工的原料。研究性学习的原料就是各种信息,先熟练运用各种方法工具获取所需信息,进行自主学习;再通过复杂的思维活动来主动探究处理信息,重新组织信息,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意和创意。

(三)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学会与同学间的交流和合作,学会与人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快乐和成果是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同学间相互融合在一起,体会无比的欢愉、研究性学习为同学们的人际沟通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在开展研究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发扬团队精神,学会交流与合作。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有多种角度,由于人们所选用的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设计有不同的表述,本文就其研究的课题对信息动手术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一)学生学习方式、学习任务设计。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共同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与共享。笔者认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题研究最为适宜,采取学生自愿组合的原则,将全班分成若干由3―6人组成的实践研究小组。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促使小组成员之间密切合作。例如,初一年级下学期,教师要求每小组学生完成一份电子报刊的制作(课题自选)。一个由4人组成的小组,选择的课题是《计算机的天敌一一病毒》,先由4人共同完成设计报刊的刊头、版块内容、样式,再由4人分别负责其中一个版块内容。分别是:“病毒的认识”、“病毒的类型”、“病毒的危害性”、“如何防御病毒”部分的研究,最后由小组成员集体完成电报刊的制作。

(二)教师任务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从执教者变为引导者、咨询者和资料提供者。笔者设计的研究性学致分为五个阶段:

1.信息技术研究性学讲座阶段。介绍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并了解学生的兴趣。

2.自报课题阶段。为学生提供多个课题,用布置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从其中选择或自拟课题。对学生所选的课题进行必要的引导及解释。

3.指导阶段。利用范例进行引导,使之了解研究性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4.实践研究阶段。各小组以“设计样式”、“收集资料”、“尝试制作”为中心开展实践研究。经教师多次指导、学生多次完善,完成电子作品。

5.演示报告及评价阶段。学生制作及演示电子报刊,并针对学生的研究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学生、教师的评价,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在展示、质疑、评价的过程中,不但使作报告的学生加深对所研究知识的理解,也促进他们进一步学习与探索。教师的评价主要应是正面鼓励,并为学生以后的研究提出建议。

三、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效果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变得鲜活。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干,每个学生在课下都作了充分的准备,通过亲身的实践研究,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及学习方法,训练了学生掌握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

(二)有些学生的课题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其他学科问题,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实施素质教育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研究的很多问题都超出教师的专业领域。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这种变化激发起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教师开始体验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在体验中求知,在实践中长智,拓宽了知识渠道。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主编: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 [J],课程・教材・教法

[3]徐学福:“研究性学习”之我见[J],课程・教材・教法

[4]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

篇3

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面对全球化市场的竞争,我们的综合优势还不明显。随着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一些以往我们忽视的问题逐步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然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于设计理论的研究学习的兴趣一直不高,相关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设置中对此也缺乏系统科学的培养思路和方法,它给这个专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甚至成了制约学科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教师与学生的失语症

随着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信息传播的途径得到很大扩展,知识获取的途径更为便捷,获得的方式也更为灵活。在教学中教师习惯了从网络中寻找相似或者适当的课程资源加以变通,成为授课方案的主要依据。学生的设计作业与课题练习也习惯了从网络中寻找可用的信息或参照。当面对项目设计任务时,一般的做法和现状就是: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在网上浏览了上千张图片,然而面对自己的课题时依旧是一片茫然,不知从何下手,这样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

首先是学生的失语。我们知道,只要在百度或谷歌中输入几个简单的字符,就会有数以万计的信息被罗列出来,这样的做法一开始或许是出于的资料搜集的好意,然而到了后来则变成了一种习惯和依赖,习惯在现有的东西里面去套用和所谓的借鉴。这个过程根本就不是一个设计的过程,而是一个筛选和比对的过程。它不是基于任务、功能、对象等要素限定下的主动思考和积极应对,设计过程也不是在一个完整有序的系统内进行,思维的状态是零散不成逻辑的,这与现代设计所强调的整体设计不符。这也就是学生在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时往往几句话就说完了。在简单说出用了什么材料,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之后,就再也讲不出任何有用和有价值的东西,至于这些效果依附什么样的思考和内在关系则基本一无所知,逼问到最后往往用个人喜欢或者它看起来很漂亮来搪塞过去。学生在对待设计关于规范性、可行性、适应性、功能性、可变性或可用性等设计基本构成要素的把握上往往是顾此失彼。

其次是教师的失语。当教师的知识信息也是大量从互联网来获取的话,那么教师和学生在此用了同样的方式来“应付对方”,只是二者的目的不同,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还是比较普遍存在的。教师用自己从互联网获得的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去比对学生的方案,面对一个班少则10几人多则30人的现状,作业讲评和方案评审到了最后老师已经无话可说。因为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大多数同学的身上,该解决的问题没解决,该关注的设计重点没把握,设计不能体现思考的结果,设计流于表面的形式,有些甚至连学生自己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教师被一轮轮眼花缭乱的效果图轰炸之后,在被所谓风格洗脑之后,只能是无语。如果说建筑学等专业还可以从规范与设计标准中找出问题,那么其他专业则只能依靠所谓的感觉。教师所能表达的就是:“尽管你已尽了你的努力,但我并不知道你的问题在哪?我只知道你给我的不是我所期盼的结果,它没能给我惊喜或让我对你方案的产生尊重”。这就是失语的尴尬。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设计教育教学忽视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设计方法学的研究,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教师更多的是依靠个人感觉和一些常识性的方法和技巧去指导学生,关于什么是设计的问题探究并不深入和深刻,设计从哪开始、到哪结束基本靠自己的经验判断和感性的认识,这里面所包含的个体经验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的教学方法是设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越发显示出它的危害性。

2设计教育的基本问题

一度我们都在强调创意对于设计的重要性,似乎创意成了设计的核心问题。无论教师和学生都强调自身的感受或是经验,这源于我们对设计基本原理和设计理论研究的缺失和学习,我??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假想的虚拟课题,如果我们再不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那么如何指导实践?一位年轻的教师在接受学院安排的设计史、设计调查等一些理论课程时,意见很大,理由是:我是搞设计的,对于那些枯燥的理论研究没有兴趣,也不是我的特长,我不想把自己满脑子的创意与灵感浪费在单调的文字分析上。

在设计教学中,创意设计和项目设计的训练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事实上,这两者的区别往往容易被混淆。同为设计,二者的训练目的、方式方法、课程评价都有明显的不同。首先,创意和设计动用不同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尽管二者并非有着清晰的界限,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状况。其次,作为教育教学活动要注意二者在训练、培养、提高和评价方面要采用不同的方式。目前,对设计教学研究的认识还不充分,尤其是对设计相关理论的研究作为艺术设计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缺乏基本的认识。教师和学生热衷于风格和形式的创意,地中海、新中式、简欧、美式田园成了他们津津乐道愿意谈论的话题,加上商业的推波助澜,在一阵眼花缭乱过后,什么是好的设计依然是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

乌尔姆设计观念与教育模式的核心之一是提出设计“不是一种表现,而是一种服务”。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与特征的表述。纵观从包豪斯到乌尔姆的延续与改变,反映出的是从课程体系与结构、理论建构与设计实践等方面对现代设计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如果说包豪斯确立了现代设计的基本原则,开创了设计现代教育教学的先河的话,那么是乌尔姆学院真正把设计融入了现代制造业,并在实践中回答了什么是现代设计的问题。设计“不是一种表现,而是一种服务”,它强调的是设计师作为社会性人的存在以及职业化的责任意识。它从根源上提出了现代设计必须贴近生活,准确把握时展的脉搏,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与包豪斯的教育理念有着明显的不同。

3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研究的意义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理论源于设计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反过来又影响或指导着设计实践和研究。

曾经有学生问,我们学习和研究艺术的起源有什么意义,你研不研究它,都不会影响我的艺术创作,我只表达我想画的和我想要表达的。一度我们认为艺术关乎创造,关乎个性,关乎天才与灵感。那么反过来看,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否都对应或应证了某一种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学说呢?艺术家能脱离现实的社会环境而成为其他意义的某种特殊的人吗?研究艺术的起源不仅只是研究形式这一基本问题,形式的探索永无止境,并不存在横空出世的大师。没有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形式的探索也终究会枯竭。设计师、教师不屑于研究和学习设计理论的原因,首先,是认识上的不足。一定程度上还不能跳出基于艺术家对艺术作品创作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对于什么是现代设计教育教学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更进一步的思考。其次,是一些水准不高的研究干扰了设计师的学习取向和价值判断。它反映出的是一种为理论而理论的倾向和理论指导实践认识上的狭隘与偏离。

再回到之前提过的那位年轻教师。经过了几个学期的理论讲授之后,他不好意思地对我说,看来当初让我去一些上理论课程还是大有好处的。简单来说是因为:(1)发现我比以前能说了,也会说了,失语症得到缓解。(2)发现自己的逻辑表达能力增强了,写东西好像没那么痛苦了。(3)发现逐渐有了自己的评价语言,常常会语出惊人,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明显提高。(4)发现自己常常有一种冲动,一种更强烈的从事设计、创作与创新实践的冲动。

根据以上问题,回看我们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是要确立理论课程的重要地位,在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中保持理论课程整体的合理性和延续性,教师对此要有深刻的认识。其次,要认真梳理理论课程的分类、研究学习的方式方法以及理论课程开设的阶段。再次,是要对一些理论课程做出相应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篇4

高职教育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具有特色、富有创新的课程改革可谓硕果累累。不过,在发展的背后,仍存在很多值得深思之处。首先课程改革往往针对独立课程,缺少关联课程的有力支持;其次课程改革侧重专业课程,并且教改成果很难在同行中应用推广,造成了优质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改变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片面性、局限性和表面性,高职课程改革应在前阶段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推行全面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系统性课程设计是一个教师团队针对课程体系中的相关教学环节而进行的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设计与创新,是针对一个专业的复杂而浩大的工程,呈现出教学主体的整体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教学环节的全面性三个特征。

(1)教学主体的整体性。一个专业的课程开发主体是教研室团队。课程设计是认识统一、能力相当和认真负责的教师团队集体智慧的碰撞和能力的汇集,而不是少部分教师针对独立课程的离散工作。

(2)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学习者的能力培养是系统化工程,为保证前后知识的延续性、连贯性和相辅相成,以及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实现课程间的准确对接与顺利过渡,课程设计要从课程体系入手,链接相关联的各教学环节同步改革,才能保证教学内容设计的系统性。

(3)教学环节的全面性。课程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组织、从过程管理到学习评价、从教室到工厂、从教师到学习者,涉及到方方面面,全面系统地整体推进。高职课程改革只有全方位推进,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1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整体化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和相应的技术思维方式。课程强调专业学习和综合职业能力开发的过程性、关联性和情境性。在行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在职业能力和工作分析基础上,源于工作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中提炼出来的系列学习任务。

1.1职业能力与工作分析

行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指出:职业能力和工作分析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化的职业资格分析。职业资格研究的实质是:以职业行动领域(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把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行动情境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整理,并描述相应的职业能力,从而帮助人们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完成课程开发与设计。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是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可反应该职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通常一个职业(或专业)一般包括10~20个典型工作任务,如机制专业的“零件加工”、电气专业的“设备电气安装”和电子专业的“电子产品装调”等。准确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明确的职业能力(知识与技能)分析是行为导向课程开发的关键依据。

1.2按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课程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要保证在“职业资格―工作要求―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就应按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课程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同时,兼顾职业成长规律、教育规律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行为导向性课程的开发可不与来源于企业的实际典型工作任务完全对应,可根据教育特点、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进行适当调整,甚至有一定的创新。在同时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时,课程体系结构要突现四个层次的能力教育,每个发展层次须配备相应的知识形态。第一层次是让学习者了解职业概况,初步建立职业认同感;第二层次提供与职业相关联的知识学习,让学习者对工作系统建立整体性的认识,初步建立合作意识;第三层次提供职业功能性教育,让学习者掌握与复杂工作任务相应的功能性知识,完成非规律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合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较高的职业责任感;第四层次是建立学科知识与工作实践的联系,开发学习者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只有科学的、渐进的能力培养过程,才有可能将学习者由较低发展阶段有序、有效地带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

2高职课程系统性教学设计的思路

典型工作任务通常是一个完整工作流程中的某项工作任务,一个经营活动中的环节工作任务,或者是针对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的局部工作任务。那么,通过一个由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来的课程学习,仅能使学习者处理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一个典型的“问题情境”。要培养整体化系统性的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还需通过系统化的工作历验和经验积累。因此,高职教育过程中应体现系统化综合性工作任务的学习过程。这样,需要以一个能串连多个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对相关连课程进行系统性教学设计。

基于综合性工作任务的系统性课程设计思路是:从一系列的典型工作任务中,提炼出能串联多个相关联教学环节的综合性工作任务,通过将综合性工作任务分解成多项工作子任务(根据教育的特点工作子任务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学习任务),各工作子任务(或学习任务)引至各课程,各课程的教学则围绕工作子任务的开展而设计,从而实现课程的系统性设计。基于综合性工作任务系统性课程设计的思路如图1所示。

2.1综合性工作任务的选择

作为系统性课程设计的载体,综合性工作任务的选择显得尤其重要。它应具备承载学习者系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特性,是开放性、设计导向性的任务,注重反映工作过程的全面性和完整性。综合性工作任务可以是一个系统工作流程(如制造业),可以是一个完整项目任务(如营销、管理),也可以是一个整体系统的设计、生产与装调任务(如电气控制、电子信息)。它能分解为多项完整的工作子任务,每项工作子任务对应一门课程(课程可以开发为行为导向课程、项目驱动课程或任务引领课程等),各课程则围绕工作子任务的开展而设计。

2.2综合性工作任务的分解

在综合性工作任务分解成工作子任务时,要保证工作子任务本身的全面性(包含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和独立性,但有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工作子任务还要体现出不同特征,从刚开始的单一、简单、封闭和模仿的任务,发展到组合、复杂、开放和创新的任务,为学习者的经验性知识积累提供有效的渠道。在学习过程按工作流程(即按各工作子任务的完成顺序)进行有效排序时,因此而建立起课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支承,实现课程间的准确对接与顺利过渡。

3基于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课程系统性设计应用

以机制专业(数控方向)基于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课程系统性设计为例。选择中等复杂部体的加工与装配(如减速器的设计与加工)为综合性工作任务,并按工作流程进行分解工作子任务:部件的结构设计工艺设计通用加工数控加工零件检验与部件装配。综合性工作任务、工作子任务、学习任务和课程对照如图2所示。以减速器的设计与加工为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课程系统性设计,串联了有关联的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及CAD、机械工艺及夹具设计、通用加工和数控加工、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等教学环节的系统性设计。

篇5

【关键词】研学后教;导学案;自主学习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过,学生的学习不能是被动的接受,应该是主动的学习、自主的学习。“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就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在开展“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导学案的编写要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设计总体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任务

自主学习首先要明白要学什么,然后再是怎么学习。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就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良好的自主学习离不开科学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在编写导学案时,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好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和价值观目标,以及导学重、难点,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目标的设计既要体现知识目标,也要有能力目标,更要有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2.加强直观操作,贴近学生生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着手,因此我们在编写导学案时,就从学生较熟悉、较喜欢、较好奇的方面着手,加强直观操作,吸引学生自觉参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学环境,达到思维境界。比如:黎老师把六年级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研学拓展设计为:就“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这一问题,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这些问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操作起来容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鼓励学生自己质疑

我设计的导学案一般会有“教师提的问题和我的疑惑”这个环节。关于“教师的问题”这一块,我一直本着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寻找不同问题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激活学生思维的原则,训练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促进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联想能力的发展。为了激励学生质疑,我在每课时都设计了“我的疑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由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果学生不能解决,老师再点拨,这样有利于鼓励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利用导学案有效落实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

1.研学后教既需要教师的“研”,也需要学生的“研”

无论是教师的“研”,还是学生的“研”,其前提都是“自研”。小学生的“自研”,有课前的自研及课内的自研。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慢慢形成“自研”的能力,真正学会学习。让学生通过预习能够首先确定学习目标,然后按目标要求展开探究自学,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基本知识和完成基本训练。预习完,学生要登记好还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2.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预习。我要求所有同学课前先把学案上的课前准备认真做一下,把学过的知识复习一下,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通过自主学习课本的内容,不是简单的读一下,而是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其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基本内容,结合“导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问题逐渐理解教材中的内容,确实不理解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相互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同学提出质疑。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以达到每一位学生都会用“导学案”,乐用“导学案”。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解答,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上的自信心

通过学生预习之后在上课前反馈的疑难问题,让学习优秀的学生“认领”自己能讲解的问题,指导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要让每一个过程有理有据,争取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对于不能弄清的地方一定要问个明白。总之,老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

三、课堂上运用导学案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改进教法、指导学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容器,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我们的课堂更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重视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堂环境和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科学地指导学生学习,当好课堂学习的指挥,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实践活动。

2.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潜能充分地拓展

教学应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打破学生学习上的被动局面,才能为自主学习开拓充分的空间。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改教学为导学,给学生足够的课堂思考时间,每节课老师说的较少,多半时间都是学生说,学生活动,学生找资料,学生讨论,教师只是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上还要不断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倡思维的多元性,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医学论文和本科毕业 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3.及时肯定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就,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篇6

关键词: 社会调查实践教学 研究性学习机制 机制构建

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本科教育中“教”与“学”问题引起学者和公众的批判和反思。例如,大学办学理念混乱、定位不准;大学管理政治化、企业化、商业化;大学人才培养“工具化”,等等。这些批判和反思揭示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大学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如何提高大学教育质量?根据大学的基本理念和教育目标,构建研究性学习机制既是一种有价值的理念选择,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选择。

一、社会调查实践教学。

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指贯穿于社会学专业教育中,以社会学研究方法课程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直接参与和实施的所有社会调查过程。它不仅是社会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而且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主要途径。

在社会学教育的本科阶段,主要包括社会学研究方法等相关课程中的社会调查实践、论文写作等研究中的社会调查实践和专业实习的社会调查实践。本文的相关资料主要来源于西北政法大学社会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社会调查实践。

二、研究性学习机制。

研究性学习机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导向,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①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也是大学本科教育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近代大学之母”柏林大学的创办者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提倡建立研究型大学。他认为,大学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及学术自由,科研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人”(whole man)。“完人”从学术研究中获得理智和道德。因此,大学应该是一个探求科学与真理和培养个性与完善道德的场所。②德雷克·博克(Derek Bok)在考察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大学目标不能局限于智力发展领域,大学的责任是让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形成一些极为重要的素质。③更值得关注的是,他明确提出了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框架,提出了八项本科教育基本目标“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识、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全球化素养、广泛的兴趣、为就业做准备”。

在中国大学教育实践中,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模式大致有基础学科实验基地模式、“以项目为中心”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学科专业课程模式三种。具体形式有:实行小班化研讨的教学组织形式;导师制与导生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优秀到卓越的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与课外创新活动并存。④西北政法大学在社会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研究习惯,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了研究性学习机制的构建。

三、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在“研究性学习机制”构建中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机制是一种恢复大学科研职能和培养“完人”(wholeman)的教学与学习功能系统。社会调查实践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项目或课题,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仅在实现形式上与研究性学习机制相同,而且在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能够带动研究性学习机制的构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意识。这一点主要体现为学生课堂讨论和调查报告与论文写作过程中利用所学社会学理论分析现实社会现象的主动性和能力明显提高。参加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后,学生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讨论和辩论。在讨论和辩论过程中,他们常常能够结合大量的社会事实论证自己的观点。在一次关于教育政策的讨论中,由于曾经参加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和乡村小学的调查,他们从教学设施、师资配备等教学资源和家长与学生的主观态度等方面列举了大量实证资料说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现象,并结合人力资本理论论证了这种不平衡可能造成的影响与后果。

在论文写作与调查选题方面,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学院的题目指南,而是倾向于自主选题,所选题目涵盖的范围明显扩大。他们既主动关注传统文化,又关注城乡社会经济现象;既关注白领群体,又关注弱势群体。例如,关注皮影和秦腔的保护与继承,也关注城乡老年人养老问题;关注城市白领女性的家庭地位,也关注农村早婚女性群体和农民工、流浪儿童、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关注神木免费医疗保险的独特性与普适性,也关注农村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与成效。同时,他们还将目光投向那些新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和社会群体。例如,“娱乐至死”现象和网络作家群体。在论文写作方法上,他们越来越多地从以文献研究为主的理论分析转向以社会调查为主的实证研究,资料的处理和统计分析能力越来越强,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科学研究意识得到强化在表现为遵循和贯彻实证主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紧密结合社会事实理解和分析问题的同时,还注重对调查设计和调查过程进行反思。2011年兴平调查组一位组员对资料收集过程进行了如下的总结和评价:“总体来说,我个人认为我们此次调查是比较成功的。……但对于先前的问卷及发放过程,我认为其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一是问卷的问题内容价值不大,关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具体的解决措施,我认为此类课题就不适合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二是我对问卷的发放过程有些看法,因为这些问卷有些不是我们组员发放的,而是由我们其中一个组员的父母和老师完成的,在此我对他们表示感谢,但他们在对调查对象的选择和问卷的解释上可能是出现偏差的。”此外,他们对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客观的评估和分析。例如他们总结:“在实践调查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拒访的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我觉得要想降低拒访率,就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博取调查对象的信任;二是要注意称呼和表达适合和选择适当的场合;三是问他一些他可能关心的问题,让他觉得你站在他那边。”“访谈是了解调查对象想法最直接的途径,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在这其中,一个人的亲和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计划是永远赶不上变化的,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使我们不得不更改一些计划,而这时总会有分歧产生,在调查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想法自然不同,想要在统一意见很不容易,已经有了感受,再次访谈的时候所问问题角度也会不同,这对后来的材料整理很是不利。”如果没有参与社会调查实践,这些总结和体验就很难如此真切。

2.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有机团结的社会,强调团队成员的协作精神和能力。团队协作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团队工作效率能力的重要指标。不仅是个人能力,作为团队的一员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也成为企事业用人单位考察和录用人才的重要考量指标。社会调查实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需要每个小组成员都根据需要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在自己的职位上各尽其能、互补互助、通力协作。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领会团队协作的精神,而且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他们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生活中更需要的是一个团队的精诚合作。在团队合作的情况下才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奏响优美的旋律,舞出优美的舞蹈”。通过共同的工作和生活,他们学会了如何与同学相处,学会了尊重、宽容和信任,以及欣赏和沟通。用学生自己的话说,他们通过实践“收获了最纯最真的友情,学会了拥有爱和给予爱”。

3.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关注社会的主动性,促使学生树立了社会责任感。如上所述,调查报告和论文的选题显示,学生关注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高。此外,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了社会调查实践的重要性,并以积极的态度以实际行动争取和参与各种社会调查实践。他们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收获的是比听更直观的经验,比看更深刻的体会,比想更透彻的感悟”。2010年神木调查小组一位同学写道:“通过这次神木之行,我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中去,走向田野方能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理论是工具,实践是手段。走出课堂,田野里有更广大的一片天地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2011年“西安市早餐工程销售人员的社会支持系统”调查小组一位同学写道:“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书本和试卷上,只有通过多次的实践才会更深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才会更恰当地和更灵活地运用知识。我们作为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在社会学业知识的学习中,更应该注重实践。只有这样我们的调查,才会经得起事实的考验,才会得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社会问题。不至于‘纸上谈兵’。”有了这些认知之后,学生们不再放过任何参与社会调查实践的机会,不仅积极参与学校团委、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的各种调查活动,还积极报名参加市级和省级及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活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用实际的行动来实践自己的价值。”这句为早期参加社会调查的学生作为自己实践的感受写出的总结性话语变成了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准则,为越来越多的学生认可和践行。

具备了这些能力和精神,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又有助于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和工作环境。根据目前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走向,参加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次数越多,参与程度越高的学生,其考研和找工作的成功率越高。根据反馈发现,通常这些学生无论是进入新的学习环境还是工作环境都能很快适应,与新的同学、同事和谐相处,并以较高的效率出色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

可见,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既符合研究性学习机制的理念,又符合研究性学习机制的实践要求,在研究性学习机制的构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王升,周志平.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68-174.

②[德]彼得·贝格拉著.威廉·冯·洪堡传[M].袁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76.

③[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8:39.

④张利荣.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D],博士论文库,2012:114-118.

参考文献:

[1]王升、周志平.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德]彼得·贝格拉著.威廉·冯·洪堡传[M].袁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8.

[4]张利荣.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D].博士论文库,2012.

篇7

关键词: “行为导向教学法”《Visual C++程序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

1.“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基本理论

计算机应用早已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渗透到了各行各业,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则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其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中,Visual C++语言以其易学、易用、功能强大、能够方便快捷地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等特点,深受使用者的欢迎。Visual C++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基于Visual C++环境下的软件开发,需要我们对软件进行需求分析及市场调研。如今计算机软、硬件更新换代较快,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的思想。对于这些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而使用强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人为本位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则能较好地实现。笔者在此就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探讨。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近年来产生于德国的一种职业教育新模式,其目标层次是培养人的行为能力,方法层次是人的行为活动,即:教育以行为为目标,教学以行为为导向,教学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全面的教学,学习过程是学生用脑、用心、用手来进行学习的过程。

“行为导向教学法”具有较明确的目标,即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对学习者来说,学习目的十分明确,即现在的学习是为今后的职业服务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通常是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开展的,是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为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订计划、作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在内的完整的行为模式。教师使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达到高校教育的教学目标。

2.“行为导向教学法”在Visual C++教学中的实施

(1)必要性

与其它学科式的教材一样,Visual C++重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教学大多以线性方式展开,适用于“循序渐进”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材《Visual C++程序设计》为例,语言基础、流程控制、过程与数组、窗体与控件、对话框设计、基础库、消息处理、多媒体、图形图像、数据库处理、网络编程等分章编排,在每一章的内容里也同样按线性方式展开。倘若教师在教学中按章节讲授,势必会降低课程的综合性与实用性,而且缺乏趣味性,这不但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双方都陷入困境,而且学生不知道如何在真实的情境中灵活地使用知识和运用技巧。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运用以课题或项目来开展教学活动的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淡化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更多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联系中学习知识、在综合运用中学习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程序设计知识本身,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运用Visual C++程序设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可行性

《Visual C++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知识涉及许多抽象的专业术语,如:类、对象、过程、语句、控件等,还有大量的开发工具的使用。以Visual C++的开发环境为例,其中包含:窗体设计器、代码编辑器、对象浏览器、属性窗口、工程管理器、工具箱、菜单、工具栏等。学生掌握和熟悉它们的最好途径,就是在不断地结合实际的“案例”(案例教学法)或“课题”(项目教学法)的操作实践中去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程融入两到三个综合、贴近实际的项目中,给出案例,再把这个项目分成若干个小项目(或模块)。例如:开发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综合项目。笔者首先给出案例演示,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再引导学生分别以“登录窗口”、“查询窗口”等为小项目进行设计开发。在自主设计开发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如:在设计“登录窗口”的项目中,学生可以掌握“文本框、标签、命令按钮、属性设置、变量命名规则、变量定义、变量数据类型、变量的声明语句、赋值语句”等相关知识群。学生在具有目标明确的项目驱动下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乐趣,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分类

行为导向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实际上包括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专业、课程、课型和训练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模拟教学主要通过在模拟的情境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其运用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模拟工厂进行,这多适用于技术类职业;第二种是在模拟办公室、模拟法庭、模拟公司等模拟情境或环境中进行,多用于经济类、服务类职业,如会计、饭店服务、旅游服务等专业和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等;第三种是计算机仿真模拟,如目前学校使用比较多的数控技术与应用仿真训练系统。

案例教学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建构专业知识,这在饭店服务、旅游服务、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等专业或课程中运用得较多。

项目教学是一种将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交给学生完成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几乎所有实践性强的专业和课程都适合这种教学方法。

4.教师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角色转换

行为导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是“双师型”的教师,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主持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咨询员、伙伴、朋友等角色出现,教学方法由注重“教法”转变为注重“学法”。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就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2)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可实践性,以保证学生可操作,并有收获。项目设计应采用结构化的方法,坚持自上而下、逐步细化的原则;项目实施则应采用自下而上、由易到难、逐步完善的原则进行。

5.“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

“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的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应通过在开展项目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想象力、创新能力。“行为导向教学法”包括计划、实施、检查、成果展示的全过程。它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整个过程的教学方法,在完成指定项目的同时,学生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真刀实枪”的演练。

(1)“行为导向教学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要求

①《Visual C++程序设计》用于学习一定的程序设计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教师应培养学生运用Visual C++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②学生能将Visual C++程序设计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

③该课程能与软件开发企业实际开发过程或开发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④学生有独立进行程序设计工作计划的机会,在一定的范围内学生可以自己进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

⑤学生应有明确而具体的程序设计成果展示。

⑥教师应引导学生克服、处理在程序设计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⑦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注重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而且要求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⑧学习和程序设计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2)“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应用中的教学步骤

①情境设置。笔者假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境,给出了原先所编的学生成绩处理程序,要求学生用函数部分的知识将该程序进行模块划分,再将学生引入需要通过函数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环境中。笔者所选取的学生成绩处理项目中,有成绩的输入、输出、求总分、求平均分、求最高分、排序等。这是一个贴近实际、学生比较熟悉、难度适合的项目,这样容易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②操作示范。笔者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知识迁移”为宗旨,选择合适的小项目,并示范完成项目的过程。笔者选择了成绩输入这个小项目,并示范用自定义函数来实现该模块的功能。

③独立探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成绩输入这个示范项目的解决要点,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学生要消化的要点主要有函数定义部分的参数定义、返回值的确定、函数的调用和函数的原型声明等。

④分组并确定各小组的项目。小组通过研究讨论,在笔者的指导下,将成绩的输出、求总分、求平均分、求最高分、排序等划分好的小项目分配给各小组。

⑤协作学习。各小组开展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调试运行,完成项目。在采取分组协作学习的方式时,每组人数适中,组员的个性、能力方面采取互补方式搭配好,设立一小组长,协调组内成员分工,以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最后各小组充分运用其他小组已编写好的模块集成出一个完全模块化的程序。因为本项目中的各个模块即小项目是由各小组分别用函数完成的,最后必须将各小组编写的集成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全模块化的程序。

⑥学习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工程项目的情况来衡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分三级来考核:第一级是由教师对小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定:能否共同协作,实现预定功能;程序的优化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第二级是由各小组成员根据各组员对本小组贡献的情况进行互评:组员的参与意识;第三级是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笔者综合三级评定情况来确定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首先,“行为导向教学法”需要一定的软、硬件支持,同时“行为导向教学法”使原有教材的编排难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这些都给教学带来了困难,需要教师改善相应的教学环境,这将是一个综合、全面的建设过程。其次,“行为导向教学法”需要一个认同过程。“行为导向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教学形式的改变会引起课堂气氛的改变,有时课堂气氛会比较热闹,但中职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短期内并不一定产生明显的学习效果。有些学校领导和家长对此难以接受,因此他们需要一个认同的过程。最后,“行为导向教学法”需要更多的准备,“行为导向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合作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比较自主的状态下能否克服以往的惰性和懒散的习惯,会不会造成“看起来很美”的效果,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前期策划”和“过程调控”。

参考文献:

[1]马玉青.机绘图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J].教育研究,2005,(10).

[2]卢湘鸿.Visual FoxPro 6.0数据库与程序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宋立智.举一反三――Visuaal FoxPro数据库编程实战训练[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4]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OL].

篇8

关键词:开放型教学;项目设计;工作室;产业对接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无可否认设计对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设计被视为解决问题、创造市场、影响社会、改变行为的手段。产学研相结合一直是设计教育界大力提倡的,在新的全球产业革命的浪潮里,广西高校设计教育还存在着课程体系不合理,与市场脱节严重,目标性不明确,师资队伍缺乏等诸多问题,如何开放型教学,有效利用和发挥市场的重要作用建立符合广西经济发展的设计教育体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广西高校设计教学现状

广西高校中开设了设计教育的院校不完全统计有61所。包括艺术专业院校、全日制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全日制专科院校和全日制职业技术学院等。专业设置大致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动画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家具设计、园林设计等。专业设计内容涵盖面非常广,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今广西高校设计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教学方式陈旧,仍然改革开放初期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单一、方法落后,教师授课被动,教学方式已经很难达到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加之各类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新理论、市场的新形势同设计教学都已经出现了脱轨现象。教师课堂上疲于应付、照本宣科,一些认识偏激的教师更认为技能就是设计,过多强调技能培养最终导致学生的设计能力低下,在市场上难以立足。

其次,师资方面,大多数设计教师都是处在高校封闭环境中,读书、毕业到从事设计教育没有离开高校,也没有从事相关的设计实践活动,缺乏实践经验和实战能力。广西高校教师的待遇与发达地区相差太大,有设计能力的教师将大量时间放在外面的项目上而疏于教学,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广西高校设计教学水平滞后的重要因素。

第三,在课程设置上,设计专业大致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实践课等。由于基础薄弱,一些高校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开设什么课程,随意性强,没有系统的专业体系,而实践基地也多为摆设。学生学习的评价多以任课老师个人偏好决定,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教学内容与市场脱节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就业后抱怨学校里没有学到知识的情况比比皆是。

二、建立设计教学开放型的教育模式

(一)建立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平台

广西的高校设计教育师资队伍相对全国来说比较薄弱,建立专业师资人才平台,高校在开展设计专业教学环节可根据需要邀请平台内的其他高校的师资力量进行联合教学。平台之间的高校也可以利用平台的信息开展高校之间的课程联合设计。也可邀请行业专业人才加入平台,这样更能推进教学设计的开展,这些企业的专业人才能够带来新的市场信息和专业技能。专业师资人才平台打破了校与校、校与企之间界限,对于人才缺乏的广西高校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尤其是基础薄弱的高职大专院校。

(二)建立项目设计环节

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在每个学期项目设计环节,在低年级项目实践课程主要是以项目入校为主,学生在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指导下完成项目设计,优秀的作品进入市场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四年级整个学年,教师带队学生进入设计企业实习工作,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参与企业项目设计,高校和企业达到了双赢。在没有项目设计期间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或进行自由设计、模拟设计等。企业也通过合作方式,招募大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企业与高校建立长久合作模式,让实践课程真正产生重要的作用,避免形式化。

(三)工作室创作实践

学校开设设计研究所,下设各个工作室,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通识科目,主要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的,涉及到艺术、人文、历史、心理学、科技、实务、商业、法律、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或企业专职人员担任。工作室通过实践获得的资金由负责人支配管理。工作室常年向学生开放,没有时间限制,工作室导师负责制,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实践的需要联系工作室学习创作,工作室的经历可作为学生毕业学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开放型产业人才的培养

创新性的产业人才的培养是需要高校和企业共同完成。这就要求广西高校有灵活自主的教学导向,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大纲范围内积极联系相关企业,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培养实践型的产业人才,真正体现开放型的人才培养方式。教学辅助部门建立就业调查反馈,定期向用人单位了解产业需求,不断研究设计市场发展方向,合理调整教学结构和管理体系,使广西的设计教育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

四、结论

目前广西正在大力发展北部湾区,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广西高校设计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快速的经济改革步伐,教学与市场之间缺乏联系,大量的学生实践经验不足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这无疑将影响到整个广西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创新创业的时代要求。开放型设计教学能让教师将项目设计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学生利用丰富的创造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学生有高昂的积极性投入学习过程中,多方收益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馨月.广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经济之互动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04.

[2]黄铮.环境设计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2015.09.

篇9

关键词:建构;认知结构;元认知能力;合作学习;创新思维;自主探索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教育观念在教学领域的体现. 它具有学科综合程度高、学生自主性强的特点. 笔者结合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相关内容及价值定位与思路梳理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于研究性学习专题的研究

1. 研究的基本内容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方式,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从而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2. 研究的基本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一个学习过程,它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问的能力,提供解决问题的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 课题应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不是学生靠理解、记忆就可以解决,而是需要学生去主动学习、研究才能获得一定的成果.

本课题首先是为了解决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由于过多地机械学习、被动学习,形成不了有活性的认知结构,主体性不断丧失. 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应试教育”的功利化影响外,从数学教学本身看,封闭性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自我创新、自我学习的发展空间. 因此,通过研究要明确这样一种理念,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兴趣,使学生亲身感受探索学习的激情和愉悦.

3. 研究的基本设想

显然,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及其结构体系的构建应当兼顾现实性与前瞻性. 以上述理论为指导,本课题的基本设想如下:

(1)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探索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和一般模式,使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开展得科学、有效.

(2)改变学生以被动地“接受性学习”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功能.

(3)首先,把外在的诱因转化为学生的唤醒方式,让内驱力自发产生,把学习活动变成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其次,把外在强制的学习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责任,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给自己学知识,教师仅仅是引路人.

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定位与思路设计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自主、探究和合作”. 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情景的创造者、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 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的探求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亲自寻找并实践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研究性学习在教学改革中都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它的价值定位和思路设计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持主动探究兴趣

中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是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的,学生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完成知识再发现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要提供背景问题后,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不应做过多、过细的指导,以防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使学生成为机械地被动接受的机器.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源自内心的热爱,是创造的灵魂,它可以促使学生为达到某一目的而不断追求、探索. 激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重要的途径是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设计中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容量,设计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手段不一的例案和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融于生活而感到真正学习数学的乐趣性,从而让学生在欢悦、愉快的心情下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向学生提供一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 这些知识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成为学生主动从事观察、猜测、实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的主要素材.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尝试探索,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体验数学活动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个人自己决定的,学习并非是简单地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主要是学习者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对被感知物全面、多方位体验而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因此,对抽象的数学把握,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体验性学习是指学习者亲自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体验性学习,教师首先就要建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型教学观,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还给学生体验的权利. 教师要树立“学生是主体”的理念,从而保证在实施体验教学的过程中“不越位”、“不缺位”、“要到位”.

(1)教学“不越位”就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分获得体验的时间、空间和权利,让学生通过研究体验,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2)建构“不缺位”,就是教师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除了关注教材和教法以外,还要备学生,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经验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状况.

(3)教师的点拨“要到位”,就是要使学生的体验富有成效,而缺少正确指导的体验,其体验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

3. 创立合作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为基础,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而学生由于知识背景的不同,看问题往往是肤浅的、片面的.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认识到问题的不同侧面,一方面需要教师的适度指导,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在共同学习过程中,由于交流的需要,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解题思路通过语言外显化了,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思维监控,可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高.

合作交流强调开展丰富多彩、多角度的教学活动. 学生有了学习目标后,围绕系列问题通过自学、练习、实验操作等思维活动,反复把外来的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比较,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新信息的含义,逐步改变原有的不清晰或不正确的观点,努力吸收新知识,并改造加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对系列问题的独到见解.

研究性学习立足于对学生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的强化,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小组学习,促使学生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合作学习方式是学生们交流与表达的一个平台,它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减少心理压力;又有利于改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4. 强化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独立思考是在强烈的求新、创造意识之下改组已有经验,获取新颖知识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智能活动,它是发现、突破、创新的前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中学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那么,让学生在哪些方面思考,又如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呢?一是对知识形成的背景、过程及作用思考;二是对解题时的策略作思考;三是对解题后的回顾作思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一是分类指导,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教育学生,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 二是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创设情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三是留有余地,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四是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5. 建立数学认知结构

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直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 它包含三种主要成分:①数学经验和数学知识系统;②数学认知活动操作系统;③数学元认知系统. 它不同于数学知识结构,因为数学知识结构是数学知识本身的结构,是独立于学习主体而客观存在的. 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结合的产物. 其关系图如下:

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可以使学生:(1)能够迅速地吸收新知识;(2)能够灵活运用知识;(3)能够产生、创造新知识.

从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看,一方面,数学认知结构是从数学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良好、全面的数学知识是建立良好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基础. 另一方面,数学认知结构是在学习主体主动认识、深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主体认识的状态是建立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是建立全面的数学知识结构,形成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初步框架. 其次是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最后,要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观念和创新思维的载体.

6. 增强学生应用意识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能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直接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数学课程应该取自于学生周围环境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懂得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世界,就能发现处处都是数学,数学原理是那么贴近生活,从而激发他们通过在现实中的应用来理解数学概念,进而解决现实世界中发现的问题.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带动学生去研究周围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让数学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地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要注重从生活走向数学的理念,即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从生活走向数学的实施策略有:(1)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选择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切入点,从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始,将他们引入数学知识的殿堂;(2)研究数学需要的生活. 一个数学知识如果能到生活中寻找到可供学生攀登的生活阶梯,则知识的接受与理解的难度都会降低;(3)在生活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由生活走向数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对经历的生活形成有利于建构数学知识的表象――思维加工对象,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 这样才可以促使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电子商务;课程体系

一、国内高校电子商务课程建设现状

(一)电子商务课程设置偏重理论

电子商务教学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它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商务技术,而且更注重在网络上的商务实践,它要求学生能够适应和进入电子商务实务环境,能够熟练操作和运作电子商务活动。许多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不宜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而应侧重于电子商务实践。而我国有些高校认为电子商务专业是“文科”性质的专业,在电子商务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大量的讲授课时,而实验实践课时非常少,这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出校门后,真正能干活的人不多。

(二)教学教材良莠不齐

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中的课程设置的统一性、权威性与教材编写的规范性一直受到各院校及教师的普遍关注。如果说昨天的电子商务还是沉湎于网络和信息化过程所带来的变化,那今天的电子商务则更强调它所衍生出的创新、创业、创意成果以及所产生出来的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2000年左右出现的很多关于电子商务介绍的书籍、教材及教学软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笔者曾一直担任物流课程的教学任务,深有体会,大多物流教材大同小异,主要内容都依据2001年颁布的物流标准术语,而2006年新修订的物流术语却很少被采用。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而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又恰恰是目前高校最主要的培养形式,教师努力地教,学生被动地学,这也是影响学生最终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佳木斯大学招生的电子商务学生中,有很多是文科生,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能力要弱一些。这些都给实践教学的实施增添了困难。

(四)电子商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力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师队伍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目前应用型大学从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管理、经济、计算机等专业转行而来,电子商务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同时也缺乏电子商务的实践经验;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规划。目前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文化环境、角色转换、职称晋升、课堂教学等诸多问题,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因此需要为教师制定长远的专业发展规划。

二、应用型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及课程体系的建设

技术和商务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为了提升应用型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应以实施创新教育为主线,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建立“基础+核心+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复合型、创新型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综合创新型课程体系建设

各高校应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将电子商务专业开设方向分为商务类、技术类或商务与技术综合类,并分清方向实施重点教学。在2001年5月召开的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作会议上,各院校代表重点讨论了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2002年4月的首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联席会议上,经过讨论、磋商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提出电子商务专业的10门专业必修课程,并指出各高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侧重地选择6门主干课程。

在开设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制定的电子商务专业10门核心课程:网络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管理、网络营销、网上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物流、电子商务系统、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和电子商务经济法的基础上再突出本学校的优势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差异。如以佳木斯大学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为例,在开设公共课的基础上,又开设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如电子商务概论、网上支付与结算、VB程序设计、ASP程序设计、网页设计、国际贸易与实务、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等共20余门课程,还包括商务与会计方面的课程,如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会计学基础、经济法、财务管理等课程,全方位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商务的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国外高校如香港大学的电子商务课程涉及的面很广。除了技术和商务的基础课程外,国外高校和香港大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意识,以及引导同学们关注电子商务经济、政策和社会战略环境。耶鲁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都开设了电子商务战略环境的课程,耶鲁大学还开设了电子商务将来发展趋势的课程,香港大学开设了电子商务改革的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让学生拥有一个战略的眼光,能够加深对电子商务的理解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的经济趋势。

(二)电子商务专业实验课程建设

电子商务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应用性,这就要求实践项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在课程安排上,本课程每个教学单元都使用“实践项目推动理论理解”的方案。每项实践环节都设有基本操作任务和课外任务,课外任务满足有较高素质学生的学习要求。实践项目采用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相结合的特点,引导学生将课堂实践任务延续到课外,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本课程的学生具有多专业和多层次的特点,实践课程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层次,设置有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实验。课程实践内容即有基础性实验、验证型实验,又有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和基本技术的理解,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我们把概念和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设计的实验,学生能够对实际的电子商务系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电子商务的流程、系统维护等方面会有切身的体会,加深了电子商务相关概念的理解。

(三)电子商务专业教材建设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专业,教师们可以借鉴的教学经验不多,教学资料也不完整,这就要求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比其他专业教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在教学上。应用型大学应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向应用型转型,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教材改革,如鼓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授课经验来编写适用电子商务专业的教材,佳木斯大学本专业教师已经与清华大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知名大出版社合作,出版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概论等教材,为今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

(四)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由于电子商务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应用型大学要大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密切与企业、行业的关系。教师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而企业则为教师提供实践场所,校企双方通过全方位的合作达到双赢。通过校企合作既解决了实用性及与市场同步的问题,使得教师具有了如何使教学贴近实际应用的经历,同时又为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起到了正确的指导作用;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与电子商务、物流、营销与策划等实践工作,既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也为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还可选派部分青年教师参加电子商务师有关课程的培训,到开展电子商务教学较好的大学进修,并适时地参加各种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等,提升教师素质。2010年8月17日,第五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作会议暨第九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教育与学术研讨会、第三届网商及电子商务生态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杭州召开。会议指出杭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电子商务之都”,是发展电子商务的“风水宝地”。杭州的网商城市竞争力排名位于全国省会城市首位,并正努力打造成为“世界电子商务之都”和“世界互联网经济大市”。据了解,一年一度的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作会议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教育与学术研讨会,已经成为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学生以及企业界代表,探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开展电子商务领域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平台。

(五)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

在对电子商务学生进行专业课培养的同时,大力鼓励学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学生可自由选择与专业有关的电子商务师、物流师的培训或其他等。佳木斯大学相继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陆续建立了“一所、三站、一基地”,即佳木斯大学职业技能鉴定所、电子商务师职业全国统一鉴定考试站、佳木斯大学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网络编辑员全国统一鉴定考试站、黑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到目前为止已开展了计算机维修、汽车维修、秘书、物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财规划、电子商务、物流、营销、网络编辑员共10个项目的职业技能培训,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与本专业相符的电子商务师培训,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其他职业资格培训,如物流师、理财规划师、会计师等,这对培养新形势下复合型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有着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有些高校已经打破专业界限,鼓励在校学生可以跨专业选课,据调查,有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最初选择的专业不太满意,想转专业又很难,通过鼓励学生自由跨专业选自己喜欢的课程,这对培养新形势下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对大学生的未来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红.沈阳工业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2010(20).

2、黄晓涛.电子商务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15).

3、李琪,张仙峰.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