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神经病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神经病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神经病学;导入教学法;中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4-0852-03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是专门研究人类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学科。神经系统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疾病的表现形式多样,神经病学检查复杂,诊断手段发展快速,它源自内科学,而又自成独立的体系。它是建立在神经科学的理论基础上,与其它临床学科有密切的联系,是具有高度逻辑性、理论性的一门临床学科[1]。目前,中医学生学习神经病学课程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吴宣富等[2]的调查结果显示,97%的中医学生赞同开设这门课程,分析认为从发扬中医的角度来讲,中医院校开设神经病学课程具有深远的意义。但神经病学专业性强,涉及面较广,教学难度大;同时,中医学生西医基础相对薄弱,对学习神经病学畏难情绪重,普遍反映神经病学“难学”,是一门“头痛”的课程,给教与学双方均带来很大的困难。所谓“导入”,是指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或深化、改换教学话题时,说的和做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段教学过程,以引导学生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一种行为方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笔者在对中医系学生教授神经病学的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导入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减轻学生对学习课程的畏难情绪,提高了教学效果。现就对中医学生神经病学课程教学的导入方法及其实践,阐述如下。
1神经病学导入教学法的必要性
神经病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神经病学导入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其特点有:①高度复杂性,高度逻辑推理性。神经病学一方面是建立在坚实的神经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同时,又与其他各相关临床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渗透、交叉融合而衍生出许多边缘学科如神经遗传学、神经免疫学、神经流行病学等等,均以神经病学为核心,因此一向被称之为既具有高度复杂性又具有高度逻辑推理性的一门临床学科。②领域广阔,基础要求高。神经病学是建立在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生化学等基础上的专门学科。它要求医学生必须熟练地掌握神经科学的基础知识,熟悉各种神经解剖通路、组织结构和功能,才有助于神经病学的临床表现及体征的理解。③内容抽象,理解困难。神经病学由于涉及神经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起来显得困难。特别是它那高深的神经科学理论和密如蛛网的神经传导路,更使许多医学生望而生畏。③发展迅速,教学量大。神经病学是所有临床学科中最有活力,也是未知数最多,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而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新疾病、新技术、新理论的出现,使需要教学的内容增多。同时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时间缩短,造成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矛盾。⑤实践性、操作性强。神经病学诊断是建立在完整的病史询问,神经病学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的基础上,神经病学体格检查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它要求操作规范、准确,增加了教学的难度。⑥理论和临床脱节:学生对《神经病学》的畏难其实主要表现为对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的遗忘,由于大一年级学习系统解剖后学生对神经系统就再无接触;同时,上课时囫囵吞枣,考试前死记硬背,未能很好地掌握神经病学的基础知识,更不能很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联系临床实践,因此到大四学习《神经病学》便感困难,使学生在学习时尤如面临一个全新的学科。中医学生西医基础相对薄弱尤为突出,尤其是西医解剖基础缺漏太多,导致神经病学的学习难上加难。吴宣富等[2]的调查结果显示,86%的中医学生认为神经病学学习的难点、疑点在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和神经定位诊断,另有12%的中医学生则认为疑难点在神经系统检查,仅有2%的中医学生认为学习的难点在神经科各种疾病。
2神经病学导入教学法的作用
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师如果一上课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心抓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带到教师的思路上来,而且可以使学生明确要求,集中精力,引发思维,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达到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神经病学难学的要点就在于对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缺乏认识,部分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学习兴趣下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传授知识、记忆型为主,只能是听取、背诵和再现,且枯燥、乏味,抽象难懂,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学中教师若通过恰当巧妙的富有吸引力的导入,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稳定学生情绪,把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地吸引到课堂上,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授知识的重要前提。兴趣是引起、维持和促进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对教师而言,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课堂实效的重要手段。其次,新颖的导入,可以把学生的大脑中前一节课的思维暂留瞬时切断,从而启动学习新知识的思维,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目的与要求,从而开动脑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此外,新旧知识之间无论在认识上还是思维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跳跃。所以对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也就存在着不同和差异。恰如其分地进行新课的导入,可以减少或平抑知识与思维的断层,降低其台阶。使知识内容过渡平滑自然,前后衔接紧密,为新知识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3神经病学导入教学法介绍
3.1以教师为中心导入教学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丰富的学识、生动的语言艺术、灵活的教学手段、甚至个人的人格魅力都是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3]。因此,教师在神经病学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以教师的导语引入教学过程显得十分重要。举例如下:①问题导入法:教师可采用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如在《脑血管病总论》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首先提出以下问题: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三大疾病是什么?脑的血液由什么血管供应?脑血管病是如何分类的?脑血管病的病因是什么?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脑血管病的症状和体征能否进行提纲契领的归纳?脑血管病如何预防?然后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原文逐一进行讲解。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探索性学习过程。②温故导入法:所谓温故导入法,即按照温故而知新的原则,教师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已学过的知识,或进行比较、或进行提问,以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一方面达到巩固已学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使学生对要学的知识“新”在何处有所了解,便于新知识的掌握。神经病学的定位诊断以神经解剖为基础,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与损害的解剖部位密切相关,如果学生头脑中不能正确建立神经结构间的完整、立体、统一的概念是无法学好神经病学的。对于神经解剖的相关知识,学生大多在低年级时都曾学过,但因神经结构精细且位置、走行、分支隐蔽,不易观察,比较难记,费解易忘,学生到了后期临床课学习中,大多已经遗忘。因此有必要花一点时间帮助学生复习神经解剖知识。如在学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可先温习解剖学所学的有关面神经的解剖知识,再温习面神经核上支配的特点面神经核下3/4受单侧皮质核束支配,最后提出教学中学生要掌握的新知识。通过复习,学生在短时间内很快地回忆起先前学过的知识,将前后的知识贯穿起来,从而能跟上教学的节拍,加深了学生对面神经麻痹临床特点的理解及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鉴别诊断。③病案导入法:病例导入式教学法以病例为中心,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研讨有关的基础与临床知识,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将“死”知识“活”学。这样可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以病案导入教学时,所选病案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有较好的相关性,最好选择自己的切身体验,讲解时才能信手拈来、生动活泼、具有说服力。李坚等[4]对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1998级5班50名学生,进行病例导入式教学脑血管病单元(对过去连续3年的学生试卷分析发现,脑血管病单元的得分率在所有单元中是最低的),经改革授课方式后,得分率明显增高,且超过了传统授课单元,差异有显著性。认为病例导入式教学适用于神经病学教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应逐步扩大其应用,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3.2以学生为中心 导入教学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大学生的思维已达到较高和较成熟、且具有一定创造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自由式谈话、讨论与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绝大多数的知识是靠学生自己积累的。为此我们在教学时强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传授学生如何主动地去学习,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强行“灌输”。对于神经病学中至今争议较大又不能回避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自由讨论导入法导入教学过程。如在讲解《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吉兰-巴雷结合征)》治疗时,可以让学生先讨论:①本病可用激素治疗吗?②对第4、5版王维治主编的统编本科神经病学教材,对激素使用有何不同?③对循证医学的结果应如何理解?同时可结合吉兰-巴雷结合征的循证病例实践[5]进行讲解。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讨论的内容,再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引入主题。教学过程中学生讨论十分热烈,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自由式讨论时教师要应注意:课前安排好学生自学,使学生对讨论的内容有所准备;导入式讨论的目的和内容要明确,切忌跑题;时间要有限制,一般控制在10~20min之内;教师的阅读面要广,要深入到本学科的前沿,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对存疑的问题,疑在何处,要有交待,对多种观点并存的理由,应予阐明。通过自由式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要学好《神经病学》,仅仅依靠《神经病学》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尚需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课余阅读的习惯。该法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使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多层次对问题进行思考。
中华中医药学刊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诸多导入方法皆可通过多媒体形式进行。如在癫痫病的教学中,癫痫和痫性发作的概念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若借用多媒体的手段,在讲述时可采用巴西著名足球明星罗纳尔多及著名画家梵高独耳的画像,讲清梵高是一个癫痫病人,在癫痫发作时曾作出自残行为用刮胡刀割掉自己的一只耳朵。而罗纳尔多曾在法国世界杯上与法国队的决赛前,因承受不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发生痫性发作。在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后,对癫痫和痫性发作两个概念的特点、区别及联系进行讲解,同时,结合各种痫性发作类型的录像及同步脑电图改变,内容丰富,形象具体生动,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教学过程的导入环节如同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经过精心策划就能起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神经病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但要使导入技能能够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发挥它的作用,在设计导入时应遵循一定原则,如针对性、精巧性、趣味性、启发性、关联性、语言艺术性,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形成一个利教利学的课堂氛围,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针对西医课程及中医学生的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条件下,更好地让中医学生学好西医课程,教学方法很重要。高等中医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单位时间内授课的信息量,采用多样教学方法来拓展和充实课程内容以适应人类社会发展和医学科学未来的走向,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中医学生神经病学导入教学法可能是有益的探索之一。
参考文献
[1]罗海彦,胡长林.神经病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5):382-383.
[2]吴宣富,林兴栋,钟嘉熙 .中医院校开设神经病学教学效果调查分析[J].中医教育,2004,23(2):16-18.
[3]陈小茜.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课堂教学主体参与[J].卫生职业教育,2001,19(4):59.
篇2
【摘要】
目的 制作出内容丰富、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便学生记忆。方法 使用各种医学影像设备和电子器材采集多媒体素材,运用多种软件加工和处理多媒体素材,制成多媒体课件。结果 结合本科大纲要求采集大量国内外先进神经病学教学示意图、CT图片、MRI图片、DSA图片、解剖标本图片,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实际应用在本科教学中,师生普遍反应良好。结论 优质的神经病学多媒体课件制作首先需要收集好的素材,掌握多种软件制作方法,结合教学实际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跟踪目前神经病学最新理论和电子科技发展。教学实践说明多媒体教学是传统教学方法的辅助和补充。
【关键词】 神经病学;多媒体课件
神经病学的学习对医学生来讲普遍认为比较抽象,特别是结合大量的神经血管解剖,加之神经影像学发展,同时要掌握、理解比较困难,我们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经验,运用多种电脑技术手段,丰富的直观化多媒体教学课件,应用于本科生的课堂学习,获得满意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数字化X射线摄影手段、数字减影血管减影X线机(DSA)、CT机、MRI机、数码相机、电脑、本科教材,近期神经病学相关期刊。软件:①CT、MRI的处理软件;②DICDM看图软件;③平面图像处理软件;④动画图像处理软件;⑤初步编辑软件;⑥课件制作软件。
1.2 方法
1.2.1 方案设计
根据神经病学本科教学大纲的内容,确定多媒体素材的内容,包括文字、示意线图、解剖图片、X线图片、CT图片、MRI图片、DSA图片、病理标本图片。
1.2.2 多媒体素材的采集
对于数字化X线片摄影手段及DSA摄取的脑血管病平片、CT图像、MRI图像经转化复制用数码相机拍摄经USB接口传入电脑。对于书本的示意图和音像图可用扫描仪直接输入电脑。对于各种神经系统检查分析过程,又用摄影机拍摄后输入电脑。
1.2.3 素材加工
对用各种方法收集来的图像,其大小、比例、色彩、对比度、格式需要改变或需要添加标识者用photoshop进行处理。
1.2.4 课件制作
根据神经病学本科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合理的顺序和篇幅,使用powerpoint的母版功能按章节将文字输入并在合理的区域插入各种素材,使版式背景、文字、图片和谐统一,最后定义如幻灯片放映的动画方式和切换方式[1]。
1.2.5 教学实践
本研究中随机选择四个班,共210人。分为传统教学组和传统教学配合多媒体教学组各105人,分别给予传统教学和传统教学配合多媒体教学。
1.2.6 统计学处理方法
课程结束后给予同一考试试卷评分标准,考试成绩数据用±s表示,两组比较应用t分析,多组分析运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考试成绩:传统教学组为(90.46±4.53)分,传统教学配合多媒体组为(93.71±4.47)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t=5.23,P
3 讨论
神经病学复杂抽象,脑血管病更是教学难点,CT与头颅MRI如不结合图像更是难以被初次接触的学生理解。多媒体课件又把教科书中许多静态的文字、图像转化成具体生动的动画和视频,揭示其丰富内涵,使其直观化、形象化,从而深刻的挖掘出问题本质[2]。制作多媒体课件如软件工具可因人而异,选择自己熟悉的软件,图像处理应用photoshop。课件制作用powerpoint,容易操作,只要通过合理的图文搭配,也可制作内容引人入胜的多媒体课件。总之,神经病学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收集好的素材,紧跟国内外神经病学发展,不断更新内容,熟练掌握多种相关软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满足本科医学生的要求。经多媒体教学我们体会如下:①通过了解和掌握多媒体技术方便启发式、类比式、联想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②多媒体教学有极丰富的表现力和增强动态效果,能把许多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把复杂的内容简化,把时间拉长和缩短,对难点和重点任意更改,可反复观察深刻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③能把多种信息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声音、图像、动画、视频展示出来,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其丰富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创造出最佳教学环境;④多媒体教学可通过多种形式操作学习,主动地介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行调整学习进度,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⑤当然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医学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它们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方式,它是传统教学的辅助和补充,我们既要充分利用传统教学独有的优势,同时又要积极接受多媒体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方式,更好地降低教师讲课难度,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实效性、趣味性。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神经病学; 双语教学; 教学模式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scientific modern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of neurology ZHANG Ning,LEI Da,YANG Huan,et al.Affiliate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8,China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neurology knowledge,bilingual teaching and clinical practice pattern during ward-round has greatly enhanced the level of students medical English and promoted their study activity.Applic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the inmmal clinical practice will improve clinical practice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practice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The systemic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in clinical practice of hemotology is an effective model for clinical practice.It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 Neurology; Bilingual teaching; Teaching model
实现双语教学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必然要求。开展和推广双语教学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大医学院校的不同专业、临床医学不同阶段纷纷开始了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1,2]。很多医学院校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后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因为教学基础、师资水平和学生层次不同,不能盲目照搬现有的教学方法,而应积极寻找适合本校的双语教学模式。近年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科在临床实习中开展双语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体会和存在的问题作一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教改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实习的8年制2005级、2006级以及5年制2006级、2007级的临床医学本科阶段共9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男生43名,占43.9%;女生55名,占56.1%。选择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丰富,且在英语听说读写方面表达能力强的高年资主治医师以及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来承担双语教学任务。
1.2 实施方法
1.2.1 实施岗前培训 对即将进入神经内科实习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熟悉和掌握神经内科常用英语词汇、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的特点、科室交班及查房的注意事项等。
1.2.2 采用双语交班 要求当天交班的学生尽量用英语交班,包括患者主诉、主要症状、阳性体征、诊断及鉴别诊断,交班前由上级带教教师针对英文交班加以指导。
1.2.3 进行双语查房 教师于教学查房前1周选择l~2种神经内科常见病例,通知实习学生预先收集相关资料。使学生对该疾病的相关英语医学词汇,如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及家族史等的表达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进行双语查房时,教师先用英语对疾病要点及其中可能涉及到的医学专业词汇进行讲述,采用特定的英语表达方式,对疑难部分配合中文进行讲解,从而保证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能对该疾病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以达到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掌握。并且在整个查房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使用英文提问和发言。
1.2.4 查房后及时小结 针对查房所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重点和难点。整个过程均要求学生尽可能的用英文表达,且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部分内容使用多媒体配合进行,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临床知识的理解。
1.2.5 英文病历书写 每一轮实习学生结束实习时,书写一份完整的英文病历,并交带教老师批阅。
1.2.6 开展问卷调查 在神经内科实习课程结束时,对使用数据通过频数分布来描述和分析,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随机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98份,收回98份,回收率100%。问卷采用自我设计的结构式有效问卷98份。问卷内容包括:教材方面,幻灯制作,授课情况,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对临床知识掌握的影响,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以及对神经病学授课的满意程度和对神经病学双语教学的认可程度等方面。
2 结果
2.1 结合图1~5,可以得出以下结果:(1)从教材的来源角度看,绝大多数的学生倾向于中英对照及中文统编的教材,而较少选择英文原版和英文汉化的教材。(2)对于幻灯制作中英文所占比例,以及对授课方式中采用英文讲解比例,大多数人都选择在25%~50%。(3)在授课方式的提问方式以及临床联系方面,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问讲参半,以及病例引出的方式,而不喜欢老师照本宣科的讲解方式。
2.2 结合图1~5和表1可以发现,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1)课件制作的质量;(2)授课的中英文比例;(3)教师英文水平;(4)专业知识的传授;(5)教材来源。
2.3 由表3可以发现,学生在对神经病学临床实习双语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双语实习模式有助于提高其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仅少数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占用大量实习时间学习英语,临床实习受影响;90.3%的学生认为英文病历书写值得推广,仅有9.7%的学生认为书写英文病历没必要;74.8%的学生认为双语交班值得推广,25.2%的学生认为价值不大;74.5%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查房值得推广,25.5%的学生不赞同双语教学查房。
3 讨论
3.1 双语教学在神经病学教学与研究过程中的体会
3.1.1 应强调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主张第二语言在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方面全方位的交互,尤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通过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问病史、查体和查阅英文文献,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实习模式,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在双语查房时,应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询问学生对该部分学习内容能否较好的理解,从而了解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1.2 应注意把本专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结合,因材施教,按照先进性、学术性和易接受性的原则,将查房病历提纲,如脑出血、多发性硬化、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疾病提前一周发给学生预习。同时让学生将预习教材时涉及到的较难的医学词汇单独标记出来。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病种注意做到以下两点:(1)适宜教材的选择:主要包括自行制作的课件和讲义,以及借鉴或直接选用已经出版的部分国外英语医学教材;(2)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的选择:通过采用图片、多媒体、录像等方式,尽可能把医学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直观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医学专业知识。
3.1.3 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神经内科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这不仅是神经病学理论课双语教学的延伸和深化,而且通过该模式的合理运用,能使学生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帮助他们强化专业词汇,也培养他们医学英语运用能力,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也能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临床实习模式,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性较强,学会了主动学习,认为收获也很大,英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总体效果判断,该教学模式达到了神经内科教学的目的。
3.1.4 应努力克服由于语言环境缺乏对双语教学造成的不利影响。社会和家庭都缺乏语言环境,这是限制双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讲,中国人学习英语的不利因素太多,而有利因素太少;此外,语言学习要讲究语境,着重于应用,而双语教学正好缺乏这一点[3]。
3.2 双语教学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2.1 师生双方的素质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推广 目前大多数参与临床实习教学的带教老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双语教学培训,只具备本专业的授课能力,应用外语讲授专业知识的能力相对欠缺,教师对外语的应用能力不高,英语表达水平也不高。虽然很多教师都有硕士或博士学历,甚至一部分还有国外留学的经历,但对神经病学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进行讲解时在课堂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仍然显得力不从心。有资料研究,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满意度不高[4]。学生普遍反映大部分老师只是照本宣科,不能展开讲解。同时,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教师本身的授课能力和学生的外语基础水平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双语教学查房顾虑较多,认为费时费力,收效不大。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相应改进措施,注重专职教师的培养,如要开展双语教学高校应该具备专门的双语教学教研室,并要求有高素质,较高专业外语水平以及神经病学专业知识水平的教师队伍。另外还可以聘请有资历的外籍教师充实到双语教学的队伍中,组织教师讨论交流双语教学的心得体会,通过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同时请有经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进行实习观摩活动,加强经验交流;也可开办教师英语提高班,进一步提升英语能力;也可组织一些医学英语专题讲座,使学生逐渐熟悉用英语来接受及表达医学专业知识,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以提高学生医学英语应用的水平[5]。
3.2.2 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较低 虽然大部分学生都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考试,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已经通过英语六级考试,但这仅限于普通英语,其听力和口语能力仍相对较弱,专业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神经病学专业词汇较多且复杂,其基础理论知识又十分抽象,加之神经传导径路的复杂性以及神经病学体格检查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强等特点,即使老师能很流利通畅地用外语讲解,甚至用母语讲授,学生理解都比较困难,故神经病学双语教学的难度较其他学科更大。针对上述问题,应该注重在学生普通英语提高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其专业英语水平。着重培养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增强他们接受双语教学的信心。医学课程有其系统性、联系性,虽然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但其以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等很多学科为基础的,更与其他临床学科有广泛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相应学科的词汇,才能更好地通过双语教学学习神经病学。因此,这就要求学生从入学初开始,积累专业词汇,努力培养学生对神经病学专业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利用现代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组织同学之间的讨论,学习和交流心得体会,循序渐进地诱导学生产生对神经病学学习的兴趣。
3.2.3 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对专职神经病学双语教师的培养受限。目前该学科的教学任务主要由各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来承担[6]。各高校都缺乏有资历的能通过双语来任教神经病学的教师,因而存在教师少,需要授课的班次多等情况,故在课时的安排上不足。从而导致教师备课时间缺乏,课堂时间不足,进而出现有为完成教学任务仓促宣读等状况存在。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理解、消化吸收应该掌握的知识,从而影响了神经病学双语教学的效果。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增加双语教学的课时,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对神经病学知识系统的掌握;(2)完善相应的考试制度,给学生适当的压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使用统一的教材、复习题等,从而有利于学生预习和复习之用[7];(4)使用板书和幻灯片相结合的方法,既详略得当,又图文并茂,从而有利于学生接受并掌握。
3.2.4 缺乏切实可用的双语教学教材 临床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属实验探讨阶段,没有固定、标准的教材、大纲、方法和格式。因此,不同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差异很大,有的是国外英文原版教材,有的是节选英文教材,也有的是教师自编的讲义,版本和内容不完全统一,教学随意性较大。此外,教材难易程度不同也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部分学生反映查找资料耗费时间,毕竟是专科实习,以后用处不大。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依据本专业特点,参考国外教材,根据学生各自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编写适合学生的双语教学讲义,辅以典型病例分析,并组织双语查房及病例讨论[8]。
3.2.5 语言环境缺乏 社会和家庭都缺乏语言环境,这也是限制双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讲,中国人学习英语的不利因素太多,有利因素太少;而且,语言学习要讲究语境,着重于应用,而双语教学正好缺乏这一点[3]。针对上述问题,应该努力建设好大学校园的英语角,英语角是学生或老师通过英语进行对话交流的地方,虽然大多数英语角在建立之初都会聚集一些外国留学生,外籍老师和想提高口语水平的学生,尽管聚集的人很多,但绝大多数都是光听不说,张不开嘴。目前很多大学都有这种英语角,应该有组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其能发挥最大作用。从而解决语言环境缺乏的问题,以利于提高课堂上双语教学的质量。
总之,通过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导入双语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师生的专业英语水平,紧跟医学前沿研究形势,与国际医学相接轨,从而促进医疗、教学、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而且有益于培养既有较强的临床能力,又有高水平专业英语水平的国际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同时,对医学人才培养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在临床实习阶段双语教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如何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其探索工作仍是复杂和艰巨的,加之目前我国的神经病学双语教学的探索还处在比较困难的初始阶段,神经病学又因其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双语教学的难度很大。双语教学需要利用语言对神经病学专业知识进行通畅流利、融会贯通的讲解,从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专科知识,这不同于普通英语课,仅要求对语言本身的掌握。因而这不但对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高的要求,更要求教师和学生对神经病学专业这门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实践,认真地加以分析和研究总结,才能将双语教学更有效地进行下去。
参 考 文 献
[1] 王晓艳,沈守荣,张梦玺,等.内科学临床实习双语教学优化模式的探索[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4):1297-1299.
[2] 王芳,潘世扬,黄瑕琚,等.《临床检验免疫学》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32-334.
[3] 陈立章.推行“双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5):106-107.
[4] 陈立杰,刘冰熔,王维治,等.对七年制医学生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3,3(4):45-48.
[5] 陈明伟,任辉,钟秋玲,等.临床医学内科学双语教学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126-128.
[6] 宁天舒.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原则和条件[J].高教论坛,2003(3):95-97.
[7] 向静,杨清武.神经病学双语教学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10(9):570-572.
篇4
关键词:神经病学;精品课程;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精品课程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具有一流教师团队、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现代化教学教育方法、技术手段的改革和应用,使用优秀教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的探究和创新等能力。经过几年来的建设,我院神经病学精品课程已成广西壮族自治区精品课程[1]。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表现并实施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方法先进、可自主学习、资源丰富、交互扩展的特点[2] ,是精品课程重要表现形式。为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互动的、共享的、自主的学习平台,解决神经病学难教、难学的教学难题,我们建设了神经病学网络课程,并在教学中应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一、网络课程构建
(一)课程设计开发
把握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3],即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多元而又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与协作性。同时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便于学生有目的性的学习。
我们以现行教材贾建平主编的《神经病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为蓝本,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加工后的网络课程内容深入浅出、重点突出、通俗易懂,便于网络课程的制作、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任课教师收集文字、动画、图片和视频等素材,对素材的要求是:(1)文字精炼、准确,如脑梗死而非脑梗塞;(2)动画科学、准确、形象,有较强的表现力,并配以必要的文字或声音解释;(3)图片清晰、逼真、美观、层次分明,大小控制在30k左右;(4)视频文件中的音频与视频图像同步,视频窗口能够清晰显示图像细节。素材收集后进行脚本编写制作,然后交付技术人员制作构建网络课程平台。神经病学网络课程开发投入使用后,由专职人员定期维护、更新课程内容。
(二)课程的结构
神经病学网络课程按功能结构分为九个模块,分别是教学大纲模块、教学课件模块、课堂录像模块、临床教学模块、课程资源模块、在线考试模块、师生互动模块、学科前沿模块、职业考试模块。教学大纲模块呈现的是完整的、现行教材的教学大纲,这是网络课程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使学生学生能够有重点和有目的地自主学习。教学课件模块我们提供了优质的多媒体课件(此课件在2009年第七届广西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中获奖),供学生课前或课后学习。课堂录像模块精选了我们学校拍摄的黄瑞雅教授、李雪斌教授等教学名师的精彩授课录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身临其境般地听课,进行知识的多次吸收和消化。课程资源模块中图文并茂,用逼真的Flas、精彩的脑血管造影诊疗视频、丰富的临床病例录像生动直观地阐释教材关键知识点,使学生有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感受,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相关知识。在线考试模块收录神经病学各章节的典型习题、病例分析供老师上课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课后检测学习效果使用,具备在线评分和反馈等功能。在师生互动模块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在线提问和解答。学科前沿模块与时俱进的介绍本学科的进展和前沿,拓展和扩大学生的知识。职业考试模块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有关职业医师考试信息,未雨绸缪,为毕业后1年的执业医师考试做好准备。
二、课程特色
(一)课程导航设计清晰、明确、简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网页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对一些重要的导航点,在主界面的导航中提供直接的导航,单击其上的超链接,便可直接进入对应的界面之中,方便使用。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是以有良好导航结构的WEB页面为主,课程内容设计时加入交互方式,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在知识点解说上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通过视频、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形式阐释教学内容。
(三)网络课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习的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有网络课件、硬盘资源包、网络开放资源等课程资源载体。提供了课程学习、答疑、交流讨论、练习巩固、考前辅导等形式,立体化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具有延续性和多面性学习的功能。利用网络资源无限扩展的特点,拓宽了课内外知识容量。专人负责课程内容的维护和更新,保证了网络课程良好运行和持续发展完善。
三、课程的应用及效果
神经系统复杂的解剖比较抽象难懂,教师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网络课程通过图像、动画、视频使教学内容表现得直观、生动、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更主动学习。在讲授脑神经结构和功能时,给学生呈现脑神经核在脑干中的各位置图、脑神经传出三维动画、视频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建立脑神经的空间定位概念。
神经系统疾病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多样,学生难以理解容易混淆。使用课程后,很多学生对典型临床表现印象深刻过目不忘。例如在帕金森病一课中,静止性震颤、慌张步态、面具脸等症状表现的文字描述抽象,通过课程资源库中患者的照片和摄影资料,让学生真正“看到”临床表现,而非单凭文字描述的想象。癫痫教学中癫痫有多种发作形式如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失神发作、部分运动性发作,文字图片同样难以描述清楚,但通过临床癫痫发作视频学生更加直观和形象地理解各类型的发作。网络课程以科学直观的视、音、图、文等实现了教材内容的数字化、交互功能的智能化,多角度、多维度地呈现教材内容,学生学习兴趣性得到培养、主动学习性得到激发、学习效率自然得以提高。
知识爆炸的时代,网络等教育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知识更新,但教材却不能将这些知识内容随时编入,致使教材知识内容滞后和陈旧;另外教材页码范围有限,可容纳的知识内容有限。利用网络课程具有开放特性等特点,能够实现内容的知识扩展和及时更新。使用本网络课程后,学生普遍反应知识面广,知识新更快。
四、小结
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网络课程在神经病学中的作用越显重要,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广西健康新闻频道.黄瑞雅教授 《神经病学》精品课程专题[EB/OL].[2011-5-27 ].省略/kwshtml/huangruiyajiaoshoushenjingbingxuejingpinkecheng.htm.
[2]高云飞,张世华.交互式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6,14(4):69-70
[3]刘进志,刘进.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2:107-108
[作者简介]蒙兰青,副教授,硕士生研究生导师,神经病学教研室副主任,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篇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笔者采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对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为期12周的治疗观察,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近年来本院门诊和住院的2型糖尿病DPN病人65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35例中,男17例,女18例;平均年龄58±10岁。西药组30例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7±9岁。两组糖尿病病程3个月~5年,平均2.3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周围神经病变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传导速度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慢性并发症》[1]、《糖尿病学》[2]制定如下标准:①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BG)≥7.0mmol/L;或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h血糖(2hPG)≥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②周围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四肢感觉异常(包括痛觉、温度觉过敏或迟钝,肢体麻木,末端有束感、袜套感、踩棉花感,针刺样疼痛、钝痛、灼痛感)或行走不稳或肢体活动受限;神经电生理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减低;除外其他因素(如遗传、酒精中毒、尿毒症、感染、营养不良、药物及重金属中毒等)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血糖保持平稳至少3个月以上(HbAlc<7.5%),原用治疗神经病变的药物停药2周以上纳入观察。
1.3 排除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下或70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有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以及中度感染者;有严重心、肝、肾等并发症,或合并有其它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其它原因引起的神经病变。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饮食、运动疗法及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等基础治疗。中药组予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汤剂:黄芪12g,知母、花粉、僵蚕、银花、紫草各9g,玉竹、地龙各6g,丹参、桑叶各15g,黄连3g,白附子5g,全蝎 2g,鬼箭羽、桑白皮各30g。每日1剂,早晚饭后分服。西药组予甲钴铵(500μg/片),每日3次,每次1片,口服。两组均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不再给予其它治疗药物。
3 观察指标与方法
3.1 神经电生理检测:测定正中、胫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正中、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用药前后各测1次(由本院肌电图室协助检测,仪器为OXFORD Medelec Synergy Multimedia EMP/Ep)。
3.2 足背静脉及食指微循环血流检测:测定右足背静脉及右食指微循环的血流灌注量(Perfusion unit,PU)和流速。用药前后各测1次(由本院中医研究室协助检测,仪器为瑞典产的Periflux 4001型激光多谱勒血流仪)。
3.3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液流变学,采用普利生自动血流变仪。
3.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处理,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4 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3]:显效:主要症状消除,神经电生理检测改善在10%以上;有效:主要症状改善,神经电生理检测改善在5%以上;无效:主要症状及神经电生理检测改善未达到上述标准。
4.2 治疗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中药组35例中,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0.0%;西药组30例中,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4.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比较:详见表1。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后MCV及SCV均有提高(P0.05)。
4.4 两组治疗前后足背静脉的血流灌注量及流速变化:详见表2。中药组治疗后足背静脉的血流灌注量及流速均有较明显提高(P
4.5 两组治疗前后右食指微循环的血流灌注量及流速变化:详见表3。中药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4.6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详见表4。中药组治疗前后比较全血粘度(高、低切)、血浆粘度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5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其发生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尚未完全阐明,也无特效的药物。祖国医学认为其属“痹证”、“周痹”、“不仁”、“麻木”等范畴。多认为本病消渴日久,由肺胃津液之伤,渐至肝肾精血之损,肝阳化风,旁走四肢。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精血亏耗,标实为瘀血阻络、虚风内动。故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是本病的治疗大法,活血化瘀贯穿于治疗的始终。方中黄芪益气健脾,气旺以促血行;黄连、银花、知母、花粉、玉竹、桑叶、桑白皮清热滋阴;僵蚕、地龙活血通络;白附子、全蝎祛风止痉通络;丹参、紫草、鬼箭羽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功。现代医学对血瘀证的认识,主要有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血栓形成,血液流变性异常等。本研究结果亦显示,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在神经传导速度、足背静脉的血流灌注量、右食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血液流变学等方面均有较为明显的改善,而且治疗组疗效优于西药组。故笔者认为,在基础治疗中加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中药治疗本病,具有标本兼治、通补兼施、刚柔相济的特点,确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6 参考文献
[1]沈稚舟,吴松华,邵福源,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07.
[2]许曼音,陆广华,陈名道,等.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5.
篇6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内容相对抽象复杂,要求医学生抓住临床实践机会,培养和提高运用所学理论进行逻辑思维与临床实践的水平。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衔接基础理论与临床实习的桥梁,对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医患交流能力、临床技能、临床意识等具有重要的作用[1]。
神经内科临床见习在神经内科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向医生角色转变的必经历程。我围绕临床见习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结合近几年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临床见习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综合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
传统的临床技能培养模式以带教老师为中心,在查房时带教老师针对患者进行讲解,一般多无精心准备,讲解不系统;学生一味接受,不懂得融会贯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其学习热情削弱。
1.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可能对神经病学理论知识了解清晰,但面对具体病人时,由于缺乏临床经验,不能全面系统地收集病史材料,遇到病情复杂的病人更无所适从。
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实现从课堂思维方法向临床思维方法的转变,完成一个科学的临床思维过程。
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注重教学查房。在教学中,以患者主诉作为临床思维的切入点,教会他们如何分析,如何鉴别。
不能只停留在检查患者和更改医嘱的层面上,而应针对具体病人,从主诉、现病史讲起,结合专科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最后给出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意见;(2)积极参与病例讨论。
鼓励学生参与病例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神经病学理论知识解释并解决临床问题,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
2.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医院、脱离病人,则很难掌握诊断、治疗与预防的知识和技能。神经内科临床见习与其他课程相比,最大特点是直观性与复杂性并存。
现代临床实践教学需要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先复习该堂临床见习课中要求的理论知识,带着理论知识观察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做到有的放矢。围绕常见病的典型病例,从问诊开始,由教师指导书写病例,组织讨论,启发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教学意见[2]。
在实习教学中采用以提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加强了对该疾病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模拟临床实践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和发展了自我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横向、纵向地联系起来[4]。
3.突出临床基本功训练
3.1神经系统查体。
神经系统查体是神经内科临床见习的较重要内容之一,内容较为复杂繁多。实习生需要严格训练,使医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各项基本技能。神经系统疾病总是先定位后定性,而定位的第一步就是规范正确的神经系统查体,这有时甚至能直接帮助医生确定诊断。教师手把手纠正错误,使实习生完全掌握后再独立操作,使学生树立信心,防止因过于紧张而造成操作失误。
3.2增强病历书写能力。
病历书写是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病例书写过程是以往所学疾病理论知识的回放,也是临床搜集资料的归纳。每个患者都有特殊性,病例分析就是一份病例的精华,是病历书写的重中之重,是一个优秀医师的基本功,在对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中应加以重视。
4.教学总结和评估
篇7
摘要:定位定性诊断是神经内科诊断的关键之一,是学习神经科入门的一块重要的敲门砖。脑梗塞致残率致死率高,是神经内科里常见疾病。在脑梗塞的教学中,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师通过真实的临床病例,以学生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寻找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显示学生熟练掌握神经科定位定性诊断,PBL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定位定性诊断;PBL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192-02
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更容易的掌握学科。PBL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方法。PBL(Problem Based Learn)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创立,国内近年来逐渐兴起[1]。它在本科生医学教育中被认为是一种创新的学习方法[2]。PBL是指在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主动探究和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学习问题背后的知识,继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
通常而言,神经病学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而言是相对较难的,而定位定性诊断是学习的关键。定位诊断是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提供的线索,确定神经系统疾病损害部位。定性诊断是在定位诊断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史特点等做出的诊断。目前脑梗塞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是每一个神经科临床医生需要掌握的疾病,对医学生而言,脑梗塞是学习定位定性诊断较好的案例。在脑梗塞的学习中引入PBL教学模式,探讨其在该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
首先明确教学目的:
1.掌握脑血管的基本解剖结构及各区域血供;
2.掌握神经科定位定性诊断思路,学习定位定性诊断的过程;
3.掌握脑梗塞的治疗原则,急性期静脉溶栓的适应症、禁忌症,熟悉静脉溶栓的方法。
第二步 根据教学目的设计PBL实施过程:
1.设计问题 以一例突发意识障碍2小时入院的患者为例,首先介绍病史,然后由浅入深,逐一提出以下问题:a.定位诊断(需要掌握《解剖学》脑血管相关解剖结构);b.神经科定性诊断(复习了解《诊断学》昏迷的原因);c.脑血管病的病因分型;d.卒中急性期的治疗(掌握静脉溶栓的适应症及禁忌症,了解静脉溶栓的方法);e.针对病例扩展丘脑梗塞的症状、丘脑的血供。
2.学生查阅资料及讨论 学生了解病史后,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教科书、互联网、图书馆等知识载体查阅文献,通过自主学习,各自对所提问题做出初步解答,再进行分组讨论。各组将各自的知识相互共享,对各自的解答相互提问及指出不足,及时进行补充。教师作为指导者,不参与讨论过程,但对同学们的知识中存在的不足予以补充,对错误之处予以指出,介绍最新的知识点及前沿研究情况。
3.考核方式 通过A.主要指标:教师对所设计的问题的答案的准确性以及回答问题的深度、广度等学生学习效果做一评判;B.次要指标:a.教师对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氛围、学生能动性等方面做一评判;b.课后发放问卷,师生满意度调查。
4.教师总结 学习及考核结束后,教师归纳总结讨论的要点,围绕教学中的各种问题,结合学生回答的问题,系统讲解脑梗塞的定位定性诊断、病因分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最后针对此患者的情况讲解丘脑梗塞的症状及丘脑血供的变异情况。
PBL教学效果
主要指标中PBL教学模式的学生对所设计的问题的答案较其他同时期入学的同学准确性高,对神经科的定位定性诊断接受速度较往届要高,且对问题的回答更有深度及广度。在此次教学的这一病例中,学生通过查找文献,寻找该患者昏迷的原因,并找到了该病例影像学中双侧丘脑梗塞的解剖变异,做到有理有据,掌握了脑梗塞的治疗原则,并掌握了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静脉溶栓的适应症、禁忌症。总体而言,此次教学对教学目标完成程度较好;教师发现PBL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氛围深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深度挖掘,讨论环节大家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面部表情轻松并愉悦,学生间感情得到进一步培养;课后发放的问卷显示教师对这种教学方式的结果非常满意,但部分教师表明教师需要在课程设计上花更多的时间,部分临床教师表示在这一部分上时间不允许,但可以选择部分课程使用这种方式;问卷显示学生满意度较教师更高,在是/否乐于接受、学习过程吸引人/平淡、是否有利于成绩提高/相仿、学习结果记忆更深刻/一般等几个问题上,多数学生答案选择前者,表明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接受度高,对教学的成果也是满意的,且部分学生表明该教学方式较传统教学方式新颖,对于这种变化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动力。
讨论
通过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初步掌握了神经科定位定性诊断的基本思路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学习要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学生对所设计的问题了解更深,记忆更深刻,同时这一过程还能对自身学习中的不足、漏洞加以补充;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了解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指出及引导寻找正确的知识,讨论过程增进了师生及生生间的关系,使教学过程更加和谐。学习结束时,每个学生均掌握了脑缺血静脉溶栓的禁忌及适应症,对神经科定位定性诊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能够对神经科简单的病例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师生对PBL教学反映良好,教师认为这种方法更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同时课堂学习氛围活跃不死板;而学生方面,均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法,认为这种学习过程更加有趣生动,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效果明显,且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深入及记忆深刻,同时提高了学习的能动性,师生、生生间关系更加融洽。师生间的互动更多,课堂气氛活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学习的压力,学生心理更加健康。鉴于部分临床教师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繁忙,而部分教师反映PBL课程设计上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结合本研究的结果,本文认为可以适当运用PBL教学方法在神经病学的教学中。
本文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300115]的资助。
参考文献:
[1]WR Chegwidden.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pathway for medical students:improving the process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Annals of the Academy of Medicine Singapore. 2006,35(9):642-6.
篇8
科学开始揭示这5种感觉最深奥的秘密。今天人们知道,实际上我们并不是在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触摸感觉,也不是用舌头品味。秘密在于大脑,感觉的经历越丰富,大脑灰质的工作效率就越高。
反过来也一样,反映到大脑的情况,也会反映在这5种感觉上。一个人患了某种精神疾病,可以改变味觉和嗅觉。
尽管多种感觉的准确原理仍是一个谜,但是神经病学家已发现了一些关键因素。例如,已知道在很多情况下,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变化。大脑感受着环境中的变化。静态物体与环境相协调,它们可能不被大脑感受。
这样,就出现了某人在某种时刻听不见日常的响声这种情况,同时也感觉不到每天衣服在摩擦身体。但是,当我们的周围起了某种变化,警报信号就拉响了。
如果某人意外地触摸了我们,接受触摸者就会通过脊椎把信息传递给大脑,在大脑里,位于感应系统上某一点的神经细胞就被激活。
黑暗中的一束光线刺激视网膜,视觉器官的神经细胞就会把这种刺激变成电流信号传送给大脑。在大脑,几乎所有的信号都会停住,首先它们到达丘脑,然后到达大脑皮层中的基本感觉区域。
大脑向肌体任何一个部位传送信息的时速可达360千米。这样,从大脑传出的神经冲动需要五分之一秒才能到达双脚。
每种感觉都有它的使冲动得到调节的区域,然后这种冲动传向大脑的高级区域。在这一过程中,大脑解释并认识着信息。
神经病学家认为,人的大脑是最复杂、最有条理的,是宇宙间已知最迷人的物质结构。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构成我们大脑的将近1400克物质被封闭在头颅里,在现代探测方法出现之前,科学的眼睛是看不透它的。现代探测方法使科学家们投身于研究大脑的内部结构而不必掀开头盖骨。
如今科学家们知道,大脑容纳了100亿至1000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细胞在所有学习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记忆来说也是不可替代的。每个细胞与它周围的细胞进行连接,形成一个网络。
科学家们也掌握了在大脑产生感觉的时刻为大脑拍摄照片的技术。随着对大脑的探测与研究,科学家们已触及视觉、嗅觉和听觉的实质了。他们为使丧失这些感觉能力的人受益,已发明了恢复视觉、嗅觉和听觉的仪器。
70多年前,科学家们首次进行了人脑表面电极试验,以研究大脑活动对光线和声音这些刺激作出反应时的变化频率。
从那时以来,这3种感觉成为研究工作中的重点。不少科学家已经开始向着创造出真正的人造眼睛、耳朵和鼻子迈步。
篇9
学科建设是医学期刊发展的基础,而医学期刊的发展也会助推学科建设。可以说,医学期刊与学科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目前的现实情况却是,医学临床或科研以及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认识到甚至不知道医学期刊编辑对学科建设的作用,而医学期刊编辑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发挥或挖掘自己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或角色。作为医学编辑,我们只有更好地理解两者间的互动关系,才会对医学编辑本身应担当的学科角色有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1.1学科建设是医学期刊发展和孵化的基石
学科建设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平台,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特色都是通过学科建设层面的提升得以体现。在学科建设评价的诸多指标中,人才队伍建设是根本,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关键。而医学期刊的可持续、高质量、特色发展不能脱离本学科的发展。首先,学科建设中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医学期刊的特色化和专业化奠定基础,没有强大的学科建设提供支持,期刊的特色将是无源之水,其未来发展也将受到很大限制。其次,学科建设中人才梯队的组建为期刊的发展形成水平较高的作者队伍,学科领域中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代表该学科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这为期刊提供了优质的内容。医学期刊只有在全面了解其相关学科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前进,才能寻求提升期刊学术质量的突破点,提出更多的新策略和新途径。总之,医学期刊发展不能游离于相关学科建设。
1.2医学期刊是学科建设的助推剂
医学期刊多以反映临床诊疗、医学科研成果为主,是刊载学科创新成果和科技信息重要的载体之一,是学科发展的发表者、推广者和推动者,直接影响到学科发展和成果转化,担负着发现和培育医疗科研人才以及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要职责。促进学科建设是医学期刊的责任或使命,医学期刊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期刊作为发现、扶持、培养学术新秀的媒介,推动学科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最基本的任务;同时,以期刊为窗口和纽带,加强和扩大同兄弟院校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可以促进医学学科进一步发展。医学期刊见证和记录着医学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小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在不断的积淀中为学科建设的发展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理论基础。以笔者所在的《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为例,医学期刊与医院学科的关系可窥一斑。神经免疫学是19世纪中期崛起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横跨免疫学和神经病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尽管当时医学学术期刊众多,但尚无一本较权威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与神经免疫学相关的杂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于1994年创刊。《中国神经免疫和神经病学杂志》充分发挥在学科建设中的窗口和桥梁作用,坚持以神经免疫学为办刊特色,紧密配合承办学科发展的需要,将期刊的学术发展方向与医院(学会)的学科发展相呼应,刊登了大量神经免疫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研究进展,通过检索“知网”1994~2012年发表的典型的神经免疫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和多发性硬化的文献共9019篇,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文献共有493篇。而我刊共刊登相关文献409篇,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文献共59篇,在30多种同类期刊中均排列第一,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获取神经免疫疾病相关情报信息的重要来源,为我国从事神经免疫学研究的人员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神经免疫学的发展。由此可见,医学期刊离不开学科建设的支持,而学科建设也离不开学术期刊这个重要的工具和平台。
医学期刊与医院学科建设紧密结合,除医院学科建设的相关人员认可和支持专职编辑的工作外,编辑在二者的互动共进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医学编辑应该将自己视为学科建设的一部分,提高学科意识,切实融入学科建设的浪潮当中。这就要求医学期刊编辑除做好传统编辑角色和具备编辑的基本素养外,还需要注重适当参与临床实践和科研活动等,多角度提升自己的学科素质。编辑学者化是大势所趋,在学者化的基础上实现更高一层的职业化。如此,医学期刊的编辑才能站在研究前沿,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才可能辨别出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使刊物成为反映高水准学科研究成果的园地,才能真正融入专业研究领域,进而引导和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科发育和成熟。
2.1参与学科临床活动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参与临床实践活动,对日新月异的临床知识没有基本的认知,即使在高学历人才纷纷加入到医学编辑行列的今天,也很难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医院的大环境为医学期刊编辑参与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编辑人员在时间安排上相对灵活,在不影响正常编辑工作的同时,可以参与临床相关病房的查房活动和病例讨论会,这样能巩固所学的医学知识和更新知识库,同时锻炼了临床思维,及时了解到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关键问题。《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和《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值得借鉴。该期刊编辑们结合自己分管的学科,在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情况下,定点与科室联系,参加医生查房及门诊诊疗等临床实践活动,及时把握学科的新进展,发现新的报道课题,积极从事组稿活动,发现优秀的作者和审稿人,邀请他们对其专业中疑难临床问题作综述,或展望,或制定标准,极大提高了期刊的学术质量。
2.2参与学科科研
编辑亲身参与学科科研工作是全面而及时地跟踪学术前沿的最直接的途径。目前国内外许多科技期刊编辑多具有特定学科的专业背景和较高的学历水平,一些科技期刊的编辑仍从事科研工作,从而具有较强的学术判断力和洞察力,不断掌握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依托医院的医学期刊,具有与医院科研平台紧密结合的优势,医院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均为医院编辑参与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较多可从事科研活动的优势资源。编辑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积极参加相关学科课题申请或科研工作,提高自己的专业学术水平,掌握更多本领域的学术前沿信息,培养编辑对学科热点敏锐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否则,很容易陷入“见玉不识玉”,守着聚宝盆却不能为我所用的尴尬境地。作为医学期刊专业编辑,可从事的科研活动途径和方向非常广泛,例如参与编辑类科研项目、相关学科的科研项目等的申请和实施。医学编辑在充分了解相关学科专家研究优势的基础上,也可以为学科研究项目牵线搭桥。因此,医学编辑可以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多尝试,锻炼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素质。
2.3参与或组织学科学术活动
密切关注国内外本专业的学术会议是医学期刊编辑掌握学科研究动态和热点的重要渠道。编辑应该根据自身工作需要,有选择地参与重要的学术活动。首先,通过参加学术活动,不仅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发展动态,而且有机会和相关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促进感情,进而有利于进行组稿和约稿工作。其次,医学编辑在长期的编审工作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本学科理论知识、科研设计知识、统计学知识以及编辑经验等,也可以受邀到其学科举办相关知识讲座,这不仅可以加强学术期刊与一线学科的联系,也可以为学科建设中的学术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编辑参与学术活动时应注意要广结善缘,充分与本学科专家学者交流,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另外,目前我国许多医学期刊是由学术团体或协会为主办或协办单位,期刊可利用协会或学术团体的资源优势和人员优势共同开展学术会议,不少知名学术期刊甚至亲自策划组织此类的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该学科的知名专家,对当前的学科前沿问题进行讨论,这不仅可以为医学期刊打造品牌,同时也可以推动该学科的互动交流。通过开展学科交流与碰撞,也为医学期刊的编辑提供大量优质的稿源。
3结语
篇10
关键词:中风穴;董氏奇穴;中风;针刺
Abstract:Objecti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points stroke sequelae of stroke treatment.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stroke sequela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ie stroke hole group) 30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ie general point group), 30 cases were observed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Stroke points; Dong odd hole; Stroke; Acupuncture
中风的临床症状主要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病情较轻者无昏仆,只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临床以针刺中风穴与针刺普通穴位治疗中风后遗症做对比研究,观察本穴的临床效果及相对于普通穴位的治疗优势,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2014年5月~2015年9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病房确诊为中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为25岁~62岁,病程为3d到10d不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和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诊断标准[2]参照第六版《神经病学》中风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脑出血、脑梗死、混合性脑卒中的诊断;②均经头颅MRI或CT检查证实。
1.4 排除标准 ①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及混合性脑卒中;②具有严重的心、脑、肺、肾合并症,全身状况较差,病情不稳定,不能坚持针刺治疗者;③急性期脑内器质性疾病引起偏瘫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即中风穴组)取穴:用于治疗中风的董氏奇穴有:正会、灵骨、大白、八关、木火、下三重、下三皇。(穴位:正会穴为百会穴。灵骨穴,以合谷为参照,推至拇食指叉骨间之终端、第一二掌骨结合处是此穴。大白穴,即大肠经之三间穴。八关穴,常取中指八关、中指掌侧第一节两侧赤白肉际中央下2.5分处。木火穴手背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二三节间横纹中间处,临床常取中指木火穴。下三重穴,一重穴在外踝尖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处,二重穴在一重穴直上二寸处,三重穴在二重穴直上二寸处。下三皇穴,包括天皇穴或肾关穴、地黄穴、人皇穴,天皇穴、阴陵泉直下一寸处,肾关穴、天皇穴直下1.5寸处,地皇穴、胫骨内侧、内踝尖上七寸处,人皇穴、即三阴交穴。)
刺法:正会穴向前斜刺一寸,八关穴向掌侧斜刺五分,木火穴用三棱针刺血,余穴均直刺。治疗时间为40min。1次/d,10d为1疗程,共2个疗程,1个月为随访记录。
2.2 对照组(即普通穴位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同治疗组中的中风的董氏奇穴取穴与操作方法。取穴:百会、风池、风府、翳风、大椎、曲池、尺泽、合谷、列缺、阳陵泉、足三里、绝骨、三阴交、太冲、太溪。足内翻配申脉、足外翻配照海、失语配哑门。刺法:百会斜向前刺一寸,风池、风府、哑门斜向下刺一寸,大椎、列缺、太溪斜向上刺一寸,太冲斜向下刺一寸,申脉、照海直刺三分,余穴均直刺一寸。治疗时间为40min。1次/d,10d为1疗程,共2个疗程,1个月为随访记录。
2.3 疗程 两组均治疗 1 次/d,10次为 1 个疗程。,治疗 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
3.1.1 疗效评定说明 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百分数折算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表示。
3.1.2 疗效评定标准:基本恢复:≥ 81%,6分以下,显著进步:56%~80%,进步:36%~55%,稍进步:11%~35%,无变化:
3.2治疗结果
从表I可见,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现代中医学的认识已有5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中医内科学发展迅速,中医内科学术在中医内科学迅速发展、众多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中医内科学建设及古医籍整理等的基础上水平越来越高。近年来,临床方面已经越来越明确、深化的认识诸多疾病的病因病机,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进一步的阐明了一部分疾病的病因病机,并给出新的见解,有关理论更基于完善。针对中风疾病,应充分利用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及实验医学手段,准确判断中风疾病的范围,防止与其他疾病混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在1990年3月印发的《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前言中指出:“中风病限定脑血管病。”即现代医学中所说的急性脑血管病,在CCD(TCD)编码上中西医一致,并且,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病理学上中风病与风、火、痰、瘀、虚等致病因素有关,中风病的病变种类主要有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中风病的基础病机主要为气血逆乱和脑髓神机受损,利用这个理论指导临床治疗中风病,提高了中风病的防治水平。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3]孙增华,杨玉金.中风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2):110
[4]杨维杰.董氏奇穴针灸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
- 上一篇:如何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
- 下一篇:农牧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