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从事多年的幼儿教育事业,一直在寻找和摸索一套适合幼儿的教学方式,如何才能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数学的愿望,如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如何才能使孩子们拓展思维,灵活运用数学,使日后的生活变得更加容易?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
一、教师必须明确教育对象
我们不能用一般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孩子,幼儿阶段孩子的数学知识积淀几近空白,这时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一味地去教孩子逻辑的数学知识,首先要通过简单的数学思维,带孩子认识数学,认识身边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包含数量关系、图形关系、空间关系等,引导幼儿对数学的奥秘产生兴趣,让孩子内心产生动力去学习数学知识。老师要关注幼儿,获得孩子的学习兴趣点,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
二、采用激励及诱惑方式进行教学
在心理学上教育儿童时有一个原则,要漠视负向行为,鼓励正向行为,如果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可以暂时转移其注意力,等负向情绪消失后继续教学,切不可批评责备,否则会使幼儿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要理解幼儿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有耐心地去和孩子沟通,在孩子成功理解一些知识时给予适当的鼓励,肯定孩子的努力成果,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很好的,建立起孩子的学习信心,这点对孩子日后的成长非常重要。
在心理学上,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佳方式,他们通过游戏来接触我们的世界,掌握世界运行的规律与法则,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法来锻炼幼儿的数学能力,在互联网上有一些关于数学的小游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生动的画面以及过关的奖励,让孩子们对这种方式易于接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经常与孩子们做一些数学游戏,比如 :
小猫钓鱼
目的 :
(1)训练幼儿点数的能力以及知道在 1 的基础上添上 1是 2,再添上 1 是 3,再添上 1 是 4 ;
(2)训练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
内容 :
(1)家长先要准备小猫钓鱼的玩具一套。
(2)家长告诉幼儿。你今天扮演小猫,看看你能钓多少条鱼?幼儿拿起钓竿开始钓鱼(这种玩具是一直转动的,而且鱼的嘴巴一张一合,可以锻炼幼儿),当幼儿钓到一条时,家长就问钓到几条?幼儿会回答1条。当幼儿再钓到一条鱼时,家长说一条与再添上一条鱼是几条?幼儿回答2 条。钓到第三条时引导幼儿说出2 条鱼再添上一条鱼是 3 条鱼,当幼儿钓到第四条鱼时,家长问幼儿 :一共钓了几条鱼?并且让幼儿仔细数钓到鱼的数量,说出总数,3 条鱼加上 1 条鱼是 4 条鱼。
扔扣子(适合 4~5 岁幼儿)
目的 :使幼儿加深对数的认识和理解。
材料 :一些扣子(5~20 个)、1 个硬纸盒子、1 根标准尺或有黏胶的带子。
玩法 :把准备好的盒子放在一个空白的区域,老师指定孩子的站立方位,用绳子或划线与盒子留出适当距离,老师先做一次演示,之后让孩子站在自己的范围内将扣子投向罐子,每人限投 10 个扣子,投完后让孩子去数几个投进,几个没有投进,投进的代表所得成绩。这样做可以在孩子竞争心理的激发下深刻地理解数量关系。
三、根据不同的孩子制定不同的教育模式
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我们不能用一种教育模式,我们需要与每个孩子充分接触,了解其性格特点,发现并挖掘孩子们的天赋,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学习的难易程度,如果发现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可以对其进行培养,适当提高教学的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将孩子们的潜力尽可能激发出来。
四、培养和激发孩子们的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
篇2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思维训练是否会束缚想象力,希望能帮到你。
为什么一定要“讲逻辑”?采访中,也有家长认同帮助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观点,但并不清楚“逻辑”在思维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网友黄炯林说:“‘逻辑’是个外国词儿吧?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老祖宗就没讲过‘逻辑’。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逻辑呢?”
哪些方法简便易行?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阿芸比较认同对孩子进行科学思维方法培训的观点。阿芸说:“我们小时候从来就没有关于‘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不知道解决问题时该从哪里入手,尤其是在工作中遇到紧急、棘手的问题时,马上就手忙脚乱了,感觉很无力。”
“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了,有这么多培训从小就可以参加。不过这种培训班也挺贵的,动辄几千块呢。不知道在生活中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思维能力?最好能有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又实用,又省钱。”
专家看点
科学思维是成才关键家长究竟要不要帮助孩子训练科学思维方式呢?知名心理学专家肖计划教授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中国孩子最缺逻辑能力“逻辑思维是孩子日后学习写作和数学的基础智力。”据专家介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究感受性,容易陷入情绪而影响思考能力。逻辑讲求思维从准确的概念理解入手,遵循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的方法,用全面、系统的观点更理性、有效地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写论文,小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疼,或者数学成绩不好,其实都是受到了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影响。”
小学开始学最合适“一般来说,建议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从小学开始比较合适。”专家表示,学龄前的孩子们还处于知识的积累期,大脑中可供思考的“原料”还不够充足,并且具有“思维无限驰骋”的特质。过早地训练可能导致孩子的畏难情绪,也不利于开发孩子的想象力。“而入学后,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最大效率地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少走弯路,让孩子们更加自信。”
家长是引导关键现代研究表明,个体智能开发的程度与三个方面的能力有关,即:逻辑思维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专家认为,父母是孩子思维能力的启蒙老师,应该对孩子进行适时引导。“现在多数家长都了解从小培养孩子大脑潜力的重要性,也会做一些简单的教学,但往往缺乏科学性,而这其实是耽误了孩子形成正确思维方式的关键期。科学思维最好从家长做起,并且把对孩子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生活实践中。”
专家建议
培养思维从趣味性着手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锻炼准确表述—— 语言心理学专家林洁明建议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训练其“准确表述”的能力。因为语言表达是孩子日常交际和作文写作的基础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日常交际的自信心。“准确表述不仅能防止误解,而且能使思维更敏锐。准确辨别词意是项艰巨的智力训练。它能帮助孩子弄明白他到底在想什么。”专家建议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进行“绕口令”、“词语接龙”等内容的练习。
创造思考环境 ——敏锐的思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专家建议家长可以在与孩子去博物馆、一起阅读、看电视的时候,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促使孩子发挥想象力。还可以经常和孩子做“智力游戏”,如比赛谁能想到最多的“找到水”的方法,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
提出违常问题——“能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问题是趣味性强、令人迷惑的。”要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家长可以试试提出这类问题:“要是所有汽车全部漆成黄颜色的,会有些什么正面效果,反面效果?”
篇3
与家长共勉: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与孩子一起成长,是一种幸福,是一份的责任,更是一门科学与艺术!
高尔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而如何教育他们,却是一门艺术!
教育教育孩子要像事业一样重视和努力,并且要持之以恒,才能有好的效果!
为什么小孩的成绩不如一二年级呢?
从三年级开始,学习需要拿出真本事。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二年级的时候,有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三年级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常听有些家长说:我孩子一二年级一直考99、100分,怎么到三年级只有90来分、八十几分了,的确是这样,三年级是一个两极分化的阶段,由于学习内容多了,难度大了,孩子要保持高分,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马虎的话,成绩很容易大幅下滑。但是只要各位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抓住这关键的一年,培养孩子养成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一般成绩不会下滑,而且这一年保持了良好成绩的话,小学阶段以后几年的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
一、数学学习的改变
知识内容:广泛。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基础知识必须扎扎实实的掌握,还要拓展孩子的思维,从不学习方面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习方法:理解记忆。不再是低年级的以机械记忆为主,要向理解记忆转型。更多的以锻炼空间思维、抽象思维以及概括能力、想象能力等。
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独立思考:孩子发言时,随声附和的人比较多,独立思考习惯仍未养成;
2、计算能力不过关;会做的经常会出错,如加号看成减号
3、不打草稿(在书本、作业本上到处计算)或是打草稿马虎潦草,东倒西歪;
4、作业的完成情况(个别学生字迹潦草,不工整)
(1)漏做、少做数学作业。
(2)作业不够用心,不够投入,乱填答案。
(3)依赖性很强,不独立。
(4)错题不及时订正。
三、学好数学的五个好习惯
1、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
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在家里觉得自己的孩子挺聪明,而学习成绩则一般?为什么差不多的智力同样的老师同样的上课,学习悬殊会这么大?听课,是一个孩子最基本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上课时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数学成绩不会太差。
篇4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出,社会和家长对于学生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大,新型的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在现在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中老年教师是一个为数不少的群体,部分中老年教师如笔者面对这种情况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对于数学教学而言,其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又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如何与时俱进地提高这一群体的专业素养,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从目前农村小学中老年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农村小学中老年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
作为毕业于毕业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农村小学中老年数学教师,过去普遍被很多家长视为教学基础扎实、专业功底深厚。但随着今天时代的进步,很多过去传统上认为是优势的东西渐渐不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又难以掌握。部分教师难以与时俱进,这造成的目前教学中的一系列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理念落后,不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以教师为课堂的主题。而现代的教学理念更趋于以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交互式的学习为手段,以学生为课堂的主题。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的农村学生的信息来源丰富,思维比较活跃,传统的照本宣科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而部分中老年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是停留在早期的阶段。用目前流行的语言描述,就是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而非简单粗暴的知识传授。
小学数学知识本身相对于其他学科本身就有较为枯燥,乐趣性少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仍采用这种传统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很大的挫伤。
2.知识面较窄,难以进行融会贯通的教学
现代的教学理念更强调各学科的综合性。这就要求各学科的老师对于其他的学科都有一定的涉及。比如:教数学的老师要对语文、美术、自然甚至心理学等知识都要有一些了解。而部分农村中老年教师由于常年从事该学科教学,对其他学科关注不多,或者由于工作较忙,满足于将本学科的知识教会即可,或以自己年近退休,再多学习也无益。这种不良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3.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掌握不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一些新的教学工具和教学设备也逐渐地走进校园,多媒体教学这一新的学与教的方式应运而生。它彻底颠覆了我们传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单向知识传授转变为新型互动式的多媒体学与教的新方式,由过去的抽象文字语言表述,朝着具体的图文并茂的新方式转变。
很多农村学生对于电脑、学习机等使用非常熟悉,而部分农村小学中老年数学教师对这些新事物掌握不够,如有些老师对基本的电脑操作都难以掌握,更不用说制作幻灯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我们知道“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教师自己要有一壶水。”而目前对于这些新的教学手段的掌握程度,部分老师甚至不如学生,如何能够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呢?
二、提高农村小学中老年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
农村小学中老年数学教师作为一个群体,人数还有不少,随着退休年龄的延长,这一群体仍然将长期担负着一线的教学工作。对于时代的变化我们不能再视而不见、固步自封。因此这就要求这一群体与时俱进,积极转变观念,提高专业素养。使自身的专业素养能够满足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需要,能够不负社会和家长的期望。提高专业素养,不仅仅是教师要掌握多少知识,学会多少教学技能,对于中老年数学教师更重要的学会转变观念。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中老年数学教师,要提高具备哪些专业素养呢?下面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1.转变观念,接受现代的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孩子的信息量也在大幅增加,思维也越来越活跃,从传统的教学理念看,就是“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其实这正是农村小学中老年数学教师思维的误区。学生思维的活跃,尽管表现可能有些调皮,但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而现代的教学理念更趋于以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交互式的学习为手段,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农村小学中老年数学教师更习惯以知识传授为目标,以单向的授课为手段。很多老师认为这才是对孩子好,其实这恰恰是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提高孩子自身的能力才是真正为孩子好,以交互式的学习手段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
农村小学中老年数学教师对着孩子的学习很负责,但正因为如此,才应积极转变观念,以孩子的需求为需求,更加积极的拥抱而非排斥现代的教育理念。
2.学会生活化数学教学手段
数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很多高精尖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应用数学的发展。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知识可谓无处不在。但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来说,基础概念知识相对于语文、自然等其他学科稍微显得有些枯燥。照本宣科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唤起孩子的求知欲。这种情况造成了部分孩子对数学学习的畏难、厌学的不良倾向。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手段是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年轻教师最这些手段较为熟悉,易于接受,实施起来得心应手。中老年数学教师更应迎头赶上,利用自己生活经验较为丰富的优势,积极实施课程的生活化设置。
举例来说: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哪些是三角形的,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为什么新载的树木要用三根棍子支撑,用两根行不行?这些提问启发了孩子的思维,锻炼了孩子应用数学的意识。如果只是干巴巴的告诉孩子三角形比其他形状稳定,那学生也仅仅只是掌握了一个知识点而已。
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意识,最终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学习其他学科知识
现代的教学理念对学科的综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不可能用一种方法来解决一个科学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表现为数学、物理、化学的综合。数学教师也应掌握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语文、美术、自然知识等。备课时应从大课程出发,经常思考其它学科教学中的数学问题。比如在科学、语文中有不少的数量问题,如古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比如在美术课中会遇到不少的几何问题,在体育课中的测量距离、测量速度等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大胆进行思考,寻求解决的方法。其次,重视数学课上的相机引导,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逐步使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对于小学中老年数学教师而言,掌握这些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掌握这些知识,才能更有利于数学教学的开展。对于孩子的发展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4.掌握现代的教学工具的使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这一新的学与教的方式应运而生。它彻底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单向知识传授转变为新型互动式的多媒体学与教的新方式,由过去的抽象文字语言表述,朝着具体的图文并茂的新方式转变。
农村中老年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往往在这方面掌握较差,作为中老年数学教师,不能自外于时代潮流,应该认识到这些手段对于教学更为方便,对于孩子的知识掌握更加具体直观,更有利于孩子数学能力的提高。应该抽出时间学习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达到能够熟练应用的程度。
5.懂得数学学习途径,善于了解学生,引导学生
作为教师首先要知道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如果教师不知道如何学好数学,怎样推进数学学习?不知道阻碍数学的关键因素在哪儿,那么数学教学就变得盲目,脱离学生,因此,教师要能从自身的学习体验中找到如何学习数学的办法,并利用这些办法帮助学生学习。
善于了解学生也是教师的必备的素质,这意味着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询问,分析作业,调查等途径窥探出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观点,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意识到学生的困难,知己知彼,才能配合默契,学生才会对数学产生积极的反应;了解学生的能力,还包括能在课堂上及时反馈,根据所得的信息,调整教学,课后能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以检查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并且为确定新的教学作准备.
篇5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则是孩子的首位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孔融四岁能让梨,这和家庭平时的教育和影响有直接关系。现在,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有望子成龙的思想,因此对孩子的知识抓的比较紧,而对孩子的思想品德、纪律法制教育、课外活动抓的比较松;一些家长对孩子是替代有余,鼓励不足,宁愿自己受苦不让孩子受屈,对孩子关怀备至,唯恐不周;有些家长很少考虑孩子的性格、爱好、个性、兴趣等因素,而是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设计模式对子女实施教育,也有些家长采取训斥、打骂、甚至体罚或者娇爱的教育方法。这一切都是家庭教育观念缺乏理性、缺乏科学性。
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望子成才的过高过急的心度,使家长的教育观念有了强烈的主管意念和浓厚的个人感彩,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更很少考虑怎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孩子的精神需要。理解、尊重、信任、鼓励已成为孩子对家长的迫切希望。
如何对学困生实施教育转化,解决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教学质量问题,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融入学习中,是历年来不断深入探索的课题。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让学困生重拾学习数学的信心呢?我想从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来粗浅地探讨一下数学教学的有关策略。“学困生”的学习成绩虽然差些,但他们与其他同学一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他们受到同龄同学的嘲笑打击后,他们可能不再举手发言。“学困生”虽有强烈的自尊心,但因为自己学习成绩差因而同时伴着严重的自卑感。这可以从日常的学校生活中观察到:在课内沉默寡言,请他们起来回答问题时情绪紧张,声音低沉,怕讲错。这种自卑心理如不及时得到解除,就会压抑他们的进取心,束缚思维能力的发展。
篇6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
数学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的抽象性特征,使得它在幼儿教学中成为难点。如何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规定的任务,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在幼儿园活动中体现数学
新《纲要》的字里行间也无不向我们透露着“整个世界就是孩子的课堂”,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任何物体,任何现象都与数学有着密切关系,教师要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真正做到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利用生活的间隙时间,我们开展“我的飞机起飞了”的游戏,以同伴之间的问答形式展开。“我的飞机起飞了。”“飞到哪里去?”“飞到10号家里去。”10号幼儿站起来问:“我的朋友在哪里?”这时10的两个相邻数9号和11号小朋友就得马上站起来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以反应快的朋友担任下一个起飞者。以此类推。这个游戏开始时会有些难度,主要是复习数的相邻数以及训练幼儿思维的敏捷性。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因为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应在各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将数学内容与其它课程整合,让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提高。例如,在绘画、泥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形状、对称意识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健康活动中,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形成空间方位意识;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数学美的物体,如贝壳、花朵、蝴蝶、向日葵花盘等,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与和谐美,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
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例如:孩子们发现方向盘是圆的,很多房子的屋顶是斜的,幼儿园的玩具形状、颜色、大小不同。上下楼梯时数阶梯,进餐时将碗筷一一对应,整理玩具时可按形状、颜色分类。散步时可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互外活动时可说说自己所处的位置等等。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生活情景中获得了数学知识和经验,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应随机地引导幼儿学习数学,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一些初浅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在幼儿的一日生活环节之中如:早上来园、晨间活动、区域活动、常规、教学活动中随处有数学的影子,这时我们就要及时的捕捉,为孩子所学。如:晨来园中,来的孩子的多少,就让孩子知道了一个量;男生多少,女生多少,就让孩子知道了多与少,甚至学会比多比少的感念。如在常规喝水、洗手时让幼儿明白1个小朋友用1个杯子、1块毛巾并知道小朋友和毛巾、杯子一样多。如果有一个小朋友没来就会多出一个杯子、一块毛巾。在进餐时通过分勺子让孩子感知一一对应的方法。如:分手工纸或画纸,老师便请每组一个幼儿先数一数自己组的人再按自己组的人数数出相应的纸张并分发给每个幼儿。这其中也感知到数与量的对应。学习数学就是要在实践中拿来用的。值日生工作不仅培养了幼儿为别人服务的劳动意识,而且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也考验了他运用数学的能力。开饭前将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5-6人,每次选出一位值日生,要求点数本组人数,说出总数。接着按本组人数点数碗筷,要求做到每人两个碗一双筷。训练幼儿点数、总数及做事的条理性。值日生轮流做,开始会出错,慢慢地情况就越来越好了。在户外活动中学数学。拍球游戏时,我们班进行了比赛活动。谁拍球多谁获胜,在拍球的过程中其他幼儿数数,然后做好记录,决出胜负,孩子们在活动中都非常认真。这个活动既锻炼了幼儿拍球技能,也锻炼了幼儿数数能力。在发放饼干的时候,我让幼儿数一数饼干上的花纹有几个,然后再吃掉它。孩子们数完后进行了交流,然后开心地把饼干吃掉,这也锻炼了孩子数数的能力。
三、结合幼儿实际,培养幼儿主动学习数学
整合课程下的数学活动,不应看成是单纯的教师讲授、演示,孩子们倾听、观看的灌输式教学过程,而应该是有机的灵活的将数学活动融入主题,强调教师为孩子们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并鼓励和支持孩子们自己动脑动手,大胆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过程。例如,认识相邻数。我们在“我的朋友”主题中,设计了“数字宝宝”找朋友的活动,老师扮成数字宝宝“2”嘟着嘴在发愁,怎么了?原来她找不到自己的朋友了。她的朋友是谁呢?孩子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将找到的朋友送给“2”宝宝,通过讨论和探索,孩子们知道了,原来“2”宝宝的朋友是她的邻居,是离她最近的数,也就是比她大1和小1的数。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把数学教学渗透到幼儿园各科教学中去,使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兴趣,也陶冶了幼儿的情操。如,在“神奇的10元”教学中,教师首先和幼儿一起在美工区制作各式糖果,并标上价钱,然后,在教室的另一角布置成糖果店,最后,展示1、5、10元,让幼儿分辨他们的不同并介绍之间的关系。给每个幼儿10元,活动结束时,请幼儿说说买了什么糖果?花了多少钱?剩下多少钱?帮幼儿把买糖果的货币组合记录在白板上。
篇7
一、案例简介
活动开始,教师首先以提问导入“请小朋友们猜猜老师的鞋有多大?”问题激发了孩子们的活动兴趣,大家开始纷纷猜测……一分钟左右后,老师请个别孩子对自己的鞋样进行测量……几分钟过去了,孩子们虽然各有各的方法,却始终没有得到一个较准确的答案。
接着教师用描鞋样,再用画有格子的纸条对鞋样进行测量的方法,进行了一次示范,并将测量结果进行了记录。紧接着老师请孩子们测量自己的鞋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测量的,最后要求孩子们将自己测量的结果记录在小卡片上。任务一布置下来,孩子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很多孩子更是迫不及待的脱下了自己脚上的鞋子,全神贯注的开始描起鞋样来。如果某个孩子在描鞋样时出现了描不好的情况,立即就有其他的孩子来帮助他们,两人一起合作相互为对方描出准确的鞋样。在自由测量的过程中,孩子们大多数都能充分的利用操作材料,如小棍、绳子、尺子等,想出不同的测量方法,只有少部分的孩子是参照老师的示范,用画有格子的纸条进行测量的。从这个活动环节,可以看出该班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好地独立思考的行为习惯。
最后老师提出建议:每个人一张记录纸不方便共同查看,能否请大家一起设计一张统计表,把记录到的所有的鞋码进行整体的统计?建议很快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孩子们无论是对统计表的设计还是对统计数据的填写形式都显得很有想法,各抒己见。虽然最后在实施过程中,孩子们做的并没有如他们说的那样精彩,可这一环节仍然是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整个活动步骤清晰,环环相扣,衔接得自然而又合理。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得非常的投入,对活动兴趣浓厚,同时也很好的体现出了该班孩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基本素质。
二、活动的几点启示
1、寻找幼儿感兴趣的生活经验是幼儿数学教育的依托
对于孩子来说,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建构,往往都要基于自身经验。鞋子从孩子出世就开始使用,谈论有关鞋子的问题是他们感兴趣的。在他们学会走路后,更多的女孩子会表现出喜欢妈妈的高跟鞋、男孩子则爱爸爸的大皮鞋,总喜欢穿一穿,走一走。《测量我的鞋子》正是抓住了孩子的这一年龄特征,巧妙的将这一真实的生活经验运用到了“测量”这一抽象性的“数学问题”上来。由此可见,教师对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是独具匠心的。
如何利用一个简单的提问,立即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这一点正是幼儿教育中最需要好好把握的东西。其实不光是鞋子,只要是生活中跟孩子有密切关系的东西都能很容易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他们坐的小椅子,睡的小床,吃的零食等等。这些在家长和老师看来简单的东西,在孩子们看来却有着天生的无穷乐趣,他们想知道这些东西与自己到底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如何去引导他们学习的最好的素材。
对比我们以往组织过的一些数学活动,内容的背景似乎就显得有些牵强了,如同样的测量活动,选择的测量对象往往是教室的黑板、门窗之类。虽然这表面看起来也是以生活为背景的取材,可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些黑板、门窗的尺寸大小是孩子关心的问题吗?知道它们的尺寸对孩子的生活有什么帮助?作为活动材料,门窗、黑板之类的物体是否略显大了些?孩子们拿着他们手中的小尺子、小木棍好测量吗?孩子即使当时记住了这些数字,这些数据在他们的脑海里能停留多久?我想,这些疑问应该都是值得我们好好推敲的,这类型的选材也许恰恰说明了我们并没有完全理解“孩子的生活经验”的真实含义。
2、把握孩子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策略是数学教育的重点
《测量我的鞋子》活动中,教师选择用“小棒”作为测量工具,看似不够科学、严谨,可它却相对适合孩子使用。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就好比给孩子打开了一扇游戏乐园的大门,里面到底是什么?是好玩的魔术城堡还是可怕的妖魔怪兽?这时我们选择的操作材料就好比是一个导游,渐渐地把孩子引进这个充满希望的大门。要让孩子学习,就不要有太大的难度,最好是直观的东西,而不是刻满数字的尺子。孩子虽然好学,也乐于思考,但他们的年龄特征以及相对较简单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同时解决多个难度较高的问题。因此对于鞋码都没有概念的他们,还要先去弄懂尺子的奥秘,就好比让他们去摘一个“他们跳起来都无法摘到的桃子”,如此一来,孩子虽然会为这个摘不到的“桃子”而不断努力,可他们将是何等的辛苦?他们会有收获吗?
对比以往组织过的测量活动,我们首选的工具便是尺子。我们总认为既然是测量,就应该力求准确,尺子是当仁不让的,况且黑板、门窗那么大的物体,不用尺量用什么呢?因此,我们往往不会去考虑孩子的心情。其实,看看孩子们辛苦的模样,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孩子其实并不乐意使用尺子,原因很简单:首先,过长的尺子孩子用起来吃力,太短的尺子记数时太麻烦;其次,大部分孩子都不认识尺子上的刻度标记,使用它时很多孩子会在无形中形成一定的压力,从而感到一些紧张,虽然这不会过多的表现在他们脸上,可仔细回想会发现,孩子在活动中只是一名工作者,他们并不是十分快乐;再则,孩子们由于辛苦,不快乐,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对数学活动的误解,认为数学活动一点儿也不好玩,很枯燥,久而久之他们便对数学活动不感兴趣。即使是我们在后来的一些活动中采用毛线来替代尺子,可毛线的局限性、不 稳定因素过多,也会使孩子无法得到相对准确的答案,而在活动中出现无所适从的状态。这也是我常感到孩子在数学活动中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分神,相对其他活动难于组织的一些原因之一吧。
3、引导幼儿自主选择、探究是数学教育的有效手段
作为科学领域的一部分,在数学活动中贯穿科学的精神是很有必要的。科学探究要引导孩子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以往的数学活动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数学的逻辑性强,对形象思维为主的孩子来说,要掌握好它是很难的。过去,我们往往会选择填鸭式的教,目的是想通过孩子机械记忆好的特点来弥补抽象思维的不足,并且片面地认为孩子记住了,就是学会了,至于孩子在活动中有无自由探索的空间并不重要。教师也往往不会刻意去设计一个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环节。其实孩子学习数学的目的与成人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大相径庭的,成人学习数学在乎如何更好地通过捷径掌握更多的知识,而孩子学习数学的目的却是为了培养他们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测量我的鞋子》的活动中,教师虽然示范了一种测量的方法,却并没有要求孩子模仿,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继续对鞋子进行测量,并说出这些测量的方法,然后设计一份统计表进行记录。不难看出,这既是教师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支持、鼓励了孩子大胆探索行为的具体表现。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教师给了孩子探究的空间,尊重了孩子的想法,虽然教师之前有测量的示范,可老师并没有因此把自己的做法强加给孩子,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同时给了他们自由的探索空间。让孩子设计统计表,并进行记录——对于这样的过程,我认为并不是每一次的数学活动都适合采用,但如果能如案例中那样安排得恰如其分,却也能在培养孩子归纳总结能力的同时,对他们提出挑战,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因为在设计统计表的过程中,孩子大部分会对表格的表述形式有不解,因此他们会以不同的形式来解决这些问题:有的孩子会选择寻求老师的帮助;有的孩子则会相互协商解决;能力更强的孩子则会通过反复地思考后,解决问题。不管孩子用的何种方式,教师设计这样一个环节的目的就是让他们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同时也较好地构筑了一种师幼互动对话、共同构建的平台。
对比以往组织的活动,在测量方法上,我们往往会很早的就将我们认为正确地测量方法传授给孩子,然后再让他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对各种物体进行测量,整个活动其实就是在一种机械的重复中完成的,孩子没有任何过多自己的想法,完全就是依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活动结束时,得到的也仅仅是学会了一种测量方法而已。或者我们也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但总会不由自主的更多关注那些与老师用了相同方法的孩子,打心眼里认为这样才是真正学得好的孩子,无形中就在评价上有着或多或少的先入为主的偏袒性,而忽视了对孩子想法的尊重。这样一来,是以孩子为本位还是以教师为本位的学习,就显然有些本末倒置了。
4、突出主线,有机整合,让数学更贴近生活,是幼儿数学教育的价值体现
生活中的事物是瞬息多变的,也绝非单一存在的。生活中的问题也常常因此而产生,孩子的数学活动亦是如此。因为数学活动的逻辑性,许多孩子无法很好的对它理解,而它特有的性质,常常会让我们组织起来显得有些乏味而枯燥。回顾以往,设计活动总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个点上,用一些机械的模式让孩子反复强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自然特点。孩子喜欢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学习,喜欢灵活多变的活动内容,吸引他们的是他们能理解、有趣的知识。
《测量我的鞋子》虽然以测量为主线,却巧妙地整合了语言、美术、统计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恰到好处的相互穿插、渗透,让测量活动变得更生活化、趣味化。让孩子描鞋底,看似是便于让孩子对自己的鞋进行测量,其实,它要求孩子能手眼一致的进行描画;让孩子讲述自己的测量方法,在尊重孩子的同时,也是对孩子语言的一种锻炼,因为它让孩子懂得,要让别人能听懂并认同自己的观点、方法,就必须清晰、有序、完整地表达;让孩子设计统计表,测量中熔入统计,突破了我们以往对数学活动组织的惯有模式,同时更体现了生活化的宗旨。我们之所以会感觉以往刻意分离出来的数学活动有些单调乏味,是因为生活的知识原本就不是独立存在的,各个领域原本就相互牵连、相互渗透,完全独立的学是不存在的。违背了自然也就违背了生活,对于孩子来说也就失去了乐趣和吸引力。
三、活动后的思考
对于测量鞋子这样一个活动,的确很生活化,也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可仅仅靠这么一次活动,肯定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对于“测量”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那么在以后的巩固复习活动中,如何同样适合的选材,才能更好的让孩子理解测量的含义、掌握测量的方法呢?我们是否能在以后的活动中让孩子们也测测自己的书本、量量自己的身高、比比自己的鞋子和爸爸妈妈的有多大的差别。
同样的,生活中的数学元素还有很多,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孩子们喜欢的食品,设计分类、统计的相关活动;引导孩子们用分组结伴的形式,让他们理解数的分解与组成;启发他们用描述生活中事件的方法,学习编写应用题……只要教师善于发现,乐意思考,就一定能找到更多数学教育的契机,设计出更精彩的活动方案。
教育需要持之以恒,不能凭借一时的兴趣和冲动;教育更需要细心观察,深入研究。人的感慨往往能激发一时的激情与行为,热情过后,一切开始趋于平淡。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行为不能这样,我们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进取,不断地深入,才能获得不断地提升,否则只会停留在原地;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善于发现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善于思考,把自己的发现溶入教学内容,有机地整合,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孩子的视觉看问题。“挖掘生活,发现数学”的同时,更多的做到“挖掘生活,发现教育!”(作者:杨薇 长沙市政府机关第三幼儿园)
参考资料: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20__ .
[2]《幼儿教育》教师版 . 20__ .
篇8
近期,王金战老师推出新书《培养最具竞争力的中学生》和《培养最受欢迎的孩子》,在书中,他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孩子的前途是家长设计出来的。家长要在孩子成长的不同关键期进行关键培养。
到底该如何设计和培养,王金战给出了详细的回答。
智慧型家长要懂得
为孩子设计未来
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都很重,如何能让孩子既过得轻松,还能走得更高更远呢?这就需要家长按照孩子的特点和高校改革的动向,提前考虑几种最适合孩子走的路。
如果准备让孩子以后出国留学,那就要多关注留学政策;如果是在国内上大学,家长更需明了,高考政策已经是一座更宽泛的立交桥,而非只看成绩的独木桥。比如北京大学2008年招收的学生中,自主招生、保送、艺术特长、体育特长这四块加起来,已经超过了录取人数的50%。由此看来,如果孩子没有特长,进一流名校将越来越难。这就需要家长用心研究,把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当前的政策结合起来,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设计适合他的道路,不然等到孩子高三再去设计就来不及了。
关键期的关键培养
孩子的成长是分阶段的,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家长要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期给予关键性的帮助。
第一关键期(0~6岁):
要培养最受欢迎的孩子。主要还是让他享受童年、童真、童趣,在享受童真的过程中去张扬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兴趣,然后发现孩子的特长。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在这种氛围下,孩子往往性格比较阳光,兴趣比较广泛。
这个阶段也是培养特长的最佳时机。因为此年龄段的孩子,一般压力不大,他如果有兴趣去干一件事,外人看似辛苦,其实他自己很快乐。
而且我觉得孩子的特长开发和培养应该是越早越好。比如,一些乐器如初中学就来不及了,很多靠的就是童子功。6岁之前也是学舞蹈的最佳状态,孩子的身体柔软,模仿性强,学起来也不累。他直接锻炼了身体,也在练习过程中变得昂首挺胸,体型好,身体健康,性格也会变得阳光,而且各个大学都要舞蹈专业的特长生。一举几得就挺好的。有的家长让孩子学很多,结果特长无法突出,反而把孩子累得够呛。最好是保证一项重点发展,其他的顺其自然。孩子轻松,而且由于特长突出,他以后反而发展得更好。比如,很多家长给孩子报电子琴班,但各个大学都不要电子琴专业,但各个大学都有二胡专业,与其给孩子报电子琴,为何不让他学二胡呢?同样为孩子付出,为什么不让他学一个对未来更有用的特长呢?这就是一种设计。
14岁之前,是一个人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孩子的智力开发达到95%。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孩子被逼着学他不感兴趣的东西,智力就会得到巨大的摧残。如果学到感兴趣的,他的潜能和智力将会得到巨大的开发。家庭教育最大的误区就是,孩子不想学,但家长一定让孩子学,结果适得其反,将孩子摧残掉了。
一个天真可爱,同时具备特长的孩子,往往性格阳光,自信满满,敢于发言,与人交往的能力也比较强,这样的孩子是最受欢迎的。
第二关键期(6~12岁):
要培养最具潜力的孩子。这个阶段最需要培养的,第一是孩子思维的开发,第二是良好的阅读兴趣。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严格来讲,思维的开发,数学承担着很重要的任务。一个6岁到12岁的孩子,如果对数学不感兴趣,他将来到了中学学习就会比较费劲。
让孩子多玩数学游戏,比如玩拼图、扑克牌等。
让孩子多解一些趣味数学题。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可以让孩子做一些稍微具有思维挑战性的题,不是难度而是思维的挑战性。这样的题目并不难,但它培养你的机智和严谨。举个简单的题:“甲乙两个人爬楼梯,甲到第三层,乙到第五层,问甲爬到第四层时,乙到第几层了?”这里就有一个陷阱,甲到第三层,实际上他只上了两层楼梯。孩子就会觉得原来我还是考虑不周,这对他是一种很好的激发,能让他感觉到数学的魅力。
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比较调皮,精力旺盛,所以家长也应该引导他广泛去阅读。孩子找到他感兴趣的点后,就不会再折腾,而且还能给未来做一个很好的铺垫。一旦形成了读书的习惯,他自己就会不断要求买书。家长要做的就是经常带孩子去书店,让他挑选感兴趣的书。
这个阶段,需要继续发扬孩子阳光健康的个性。家长需要学会放手,孩子有能力去干的事,就让他独立去做,让他多在班里表现,敢于发表主见,充满责任之心,孩子向上的个性就培养出来了。但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孩子听话、老实,不允许孩子犯错误,犯了错就将孩子完全否定。这是一种很错误的教育理念,作为家长一定要和老师沟通好,保持住孩子的个性,不能老师说孩子如何不行,家长就认为他真的很差。
第三关键期(12~18岁):
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竞争力。竞争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包括他的情绪状态、意志力、耐挫力、学习专注程度等等。这个综合素质也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很多家长认为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一是孩子聪明与否,二是孩子用功与否。但孩子成绩不佳,可能是意志力不坚定或心胸狭窄,容易患得患失。作为智慧型家长,要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要培养一个心理素质顽强、具备责任心、性格开朗阳光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般都会轻松搞定学习。
如果前两个关键期,孩子培养得不错,到初中阶段孩子的竞争力就会体现出来。竞争力不是到初中才培养的,是因为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做了一些比较好的铺垫,养成了比较好的习惯,思维得到良好的开发,阅读兴趣很广泛,而且孩子的特长也基本确定,这样到了中学他的竞争力就很强。家长也基本上可以放手不管,因为孩子已经进入正常轨道,孩子一旦把学习当成乐趣,自立自强、自尊自信,到中学阶段基本就能保证他沿着正确的方向走。
如果家长错过了12岁之前培养的关键期,那就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去弥补,需要他们潜心在教育上多研究多学习,愿意为孩子多花心思和时间。很多家长都自认为关心孩子,却不去研究孩子的需求,为孩子舍得花钱,但不舍得花时间,智慧型家长一定要愿意花心思琢磨孩子。
【小贴士】
1.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特别是幼儿园、小学,孩子的班主任对他的影响力更大。不管学校校风如何,家长应该关注老师的状态,和班主任多沟通,让老师更了解孩子,更能对孩子施加好的影响力。
2.关于幼升小政策、小升初政策,家长可以不用过度关注。因为孩子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上一个好大学,家长只看眼前,可能就会迷失方向。比如,因为学奥数能上好的中学,很多家长就会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逼着孩子去学,结果把孩子的学习兴趣摧残了,智力扼杀了。到初中孩子一事无成,这样的现象很普遍。
篇9
华罗庚先生曾提出,学生在数学表达上要“想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干净”。“欲善其事,先利其器”。但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在作业中很难用准确、规范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笔者总结日常的教学工作,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学生不能流畅地、恰当地使用数学语言。那么,是什么原因制约了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训练?如何有效地体现作业的价值?如何让学生的书面作业成为他提高表述能力和梳理知识的有效途径?如何让学生的书面作业成为教师洞察孩子内心世界的主要途径?这些都成了我反思、研究和实践的主要内容。
我们对本校五年级学生的作业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只知答案而不会写出解题理由或过程的占15%,准确、规范使用数学语言写出解题的数学过程的学生占15.4%,5%的学生存在表述含糊的现象,使用能力一般和较差者占69.6%。这些数据说明,学生的数学语言使用和表述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数学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应用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很重要,对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和素质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教研组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①教学现状受到数学课堂教学“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和“只需会做,不必阐述”的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②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多培养孩子的数学说理能力,让孩子多说、多回答问题,就能提高孩子的数学表达能力。③受作业批改时间和效率的限制,许多教师不重视、不强调学生作业本上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需准确、规范地表达。④学生本身有惰性,也就更加不会主动写出相应的解题过程。
许多教师都采用课堂提问或课堂论辩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但它只能培养一部分孩子的数学表达能力,无法实现让班级授课制下的所有学生总体提高。如果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举手表现的机会很少,导致教师在一堂课中无法做到让每个孩子均有发言、提问的机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思维拓展、数学表达便会形成一定的障碍。
所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而且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求学生的平常作业应写明解题过程
要达到学生的知、情、义的统一,必须让学生在书面作业中写出一定的解题理由。如摸到单数有1、3、5、7、9,摸到双数有2、4、6、8,摸到单数的可能性是5/9,摸到双数的可能性是4/9,说明此项游戏规则不公平。只有有根有据地写出孩子的“心声”,才能确定孩子的思考方法是否有数学依据,以及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可行。
二、训练学生的解题过程应该准确、规范
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每个数学概念、术语都有精确的含义,数学的结论对 错也很明显,很少有含糊不清或让人产生歧义的现象。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语言又是教师授课的主要手段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一特殊的语言,需要一定量的训练。很难设想,一个不懂数学语言的学生,将来能在数学及相关学科中有所作为。所以,学生在书面作业的训练中也应该是言简意赅,不需要在作业中堆积许多华丽的辞藻,而应做到语句简洁,不拖泥带水。例如,用木条做成一个长方形框,长18厘米,宽15厘米,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有变化吗?可以让学生这样书面回答:①拉成平行四边形后,4根木条的长度没变,所以周长没变,但平行四边形的高变短了,面积变小了。②周长没变,面积变小。因为四根小棒的长度不变,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图形的长,高却短了,所以面积变小了。
三、教师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有统计表明,一个数学教师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孩子的语言、行为以及为人处世方式会受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对于教师的讲解及习题的解答过程,孩子也会跟着模仿。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做到用词准确,叙述精练,前后连贯,逻辑性强,避免用日常用语代替数学专业术语,也不要为了说话方便而以简略的形式代替完整的语句,结果遗漏了概念和定理的重要条件,从而造成学生印象模糊,不能很好领会教师所讲内容,甚至是错误理解。数学作业需要学生对数学中的抽象符号加以加工、重组,合成新的语言,再凑合在一起表达。如周长相等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面积也相等吗?请说明理由。可以这样训练学生:周长相等的两个平行四边形,不能肯定它们的底和高一定相等,因此面积不一定相等。这里用上了不一定、可能几个词语,让问题的表述更有科学性,更合理化。教师引导学生避免模棱两可的数学表达,而应用更科学更规范的数学描述。数学表达并不需要过多的反复重申,适时的总结和概括,能提升数学表达的逻辑性和层次感。
三、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数学表达中训练最优化思维表述
新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作业中更应该体现这个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爱上作业,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创的个性化的表达方法。例如,在一个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该圆的面积约是正方形面积的( )%,这个填空题如果凭空去想象,可能不着边际,有些学生把内圆的直径设为一个普通的数,如3、5,但计算比较烦琐,有些学生采用正方形面积和内切圆的比为4r2:πr2=4:π去思考,有的学生则这样表述:假设这个圆的直径是10厘米,那么正方形的面积10×10=100平方厘米,内圆的面积=3.14×52 =78.5平方厘米,78.5÷100=78.5%,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数学表达无疑是促进数学考试简单化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表达的一次次改进中促进数学思维的最优化。
四、持之以恒地把它作为教学的常规工作来抓
篇10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思维;障碍;成因;突破
一、初中生产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原因
1.教师授课方式因素
初中生产生数学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教学方式不当。现在中国的教育仍然是处于应试教育阶段,也是一个大的教育背景、教育环境促使老师不得不采取一些比较机械化、“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很多老师由于受课程进度的约束,受升学率、学生成绩考核的压力,不得不加快上课进程,每天安排满满的教学任务,将很多知识和公式、定律单向地硬塞给学生。而学生每天要记忆很多的公式、定理、定律、原理等,还得做大量的题目,开展题海战术。不顾学生的接受程度、消化程度,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这会使学生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与精力,也不想去思考。每天用大量时间用来背公式定理,做大量的题目、作业与试卷,学生的思维也已经疲倦了,不想再发散思维,有效地进行创新性的思考。这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禁锢与扼杀,不利于学生形成发散的、科学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与学习成绩的提高。
2.家庭教育方式因素
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一部分是学校因素造成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是家庭教育造成的。现在的小孩子压力很大,家长的压力也很大。家长一方面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与成才,另一方面是不想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家的孩子,要保住自己的面子,还有一方面是从众心理。现在很多家长都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报各种补习班,甚至从胎教就开始安排学习计划了,有一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于是,家长从小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比如奥数班、语文班、书法班、舞蹈班,等等,孩子的时间被各种补习班和学习任务所充斥,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娱乐。这样孩子就会对学习产生一种厌倦的心理,而且孩子缺乏足够的娱乐和与同龄孩子嬉戏玩耍的时间,导致学生的思维不够开放、不够发散、缺乏创新。很多家长也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让孩子将精力一心一意放在学习上,别的都不用管。这样势必难以掌握好度,极有可能导致物极必反,事倍功半,不利于孩子宽松开放创新的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
二、初中生如何应对数学思维故障
1.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老师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的重要角色,在数学授课中,老师要结合实际改进与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良好的数学思维。在教学中,老师要根据知识的难易及层次,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环环相扣,注意各个知识板块的有效衔接。比如学解方程,要从一元一次方程开始学起,然后是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这样先从容易的学起,容易让学生更快地理解新的知识板块,能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也能为接下来的更高一层次、更难一点的内容学习奠定基础,能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有序地进行理解与消化。老师在教学时也应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有不懂的或者遇到不会的题目,不要立马告诉他答案,要让他自己先进行思考,回忆老师讲的内容、回忆解题思路,自己找到解题突破点、切入点,如果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仍然无法解题,那么老师可以给点提示,告诉学生解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解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数学思维。比如“1+2+3+…+99+100=?”这个题目,如果一个一个加法计算的话,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但是老师可以告诉学生采用首尾两两相加的方式,这样解题便简单多了。
2.多开展一些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活动
人的思维是发散的,是不受空间限制的。但是,人的思维也是需要激发才能不断发散的,需要后天的锻炼、训练与培养,人的脑子越用越好,越不用越荒废,思维越退化。在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时,老师可以多开展一些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活动。比如,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发散思维的题目,还有一些益智的趣味题,还可以设置一些脑筋急转弯、猜谜语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数学知识竞赛、数学模型比赛、数学趣味运动等,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能够与老师有效地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思维敏捷度、发散自己的思维。这有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在解题时能够打开自己的思路、发散自己的思维,能够多角度看待题目,能够用多种方法解题,有利于学生良好数学思维的有效形成。
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断地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而是应该切实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利益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全面型人才为目标。教师应改进完善自己的数学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从而提升整个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洪云龙.“三态分析模式”突破化学平衡移动的思维障碍[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1).
- 上一篇: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内容
- 下一篇:对神经病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