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标准物质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室标准物质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标准物质;管理;使用;核查
【中图分类号】R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105-01
标准物质一般用于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度,通过权威方法测定,或由多个高水平实验室协同定制,具有高度均匀、性能稳定和量值准确的特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依法管理的计量标准,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技术仲裁工作中的标准尺度。标准物质有着保存、复现和传递量值的基本特征,在确保测量结果时空上的连续性和可比性,确保测量结果的真实可靠性中具有着关键的作用。因而,对标准物质有效的管理,成为很多检测实验室最重要的课题。结合本人的实验室经历,对实验室标准物质的有效管理进行初步探讨。
1 标准物质的定义
标准物质(Reference Materials, RM)是具有均匀性和确定性的特性量值,用于物质赋值、校准仪器和评价检测方法或仪器性能的物质。
2 标准物质选择
标准物质的选择有一套规范流程,需从标准物质的有效性、溯源性、不确定度、供应量和相关费用等多方面考虑。
有效性:标准物质的有效性与其稳定性相关,稳定性高的则有效性长,反之则有效性短。有效性是贮存过程中,标准物质可否继续使用的重要因素,实际工作时,需注意监测。
溯源性:溯源性是联系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重要参数。很多分析结果通过标准物质溯源。在标准物质选择过程中,需注意该标准物质能否证明其对国家标准的溯源性。
不确定度:不确定度决定于被测物质测量值间的分散度,购买的标准物质应明确注明其不确定度。通常不确定度越小越好,但同时应结合检测实际需要,实际成本,供应状况,以及标准物质的理化特性等多方面因素考虑。一般而言,不确定度越小的标准物质适用范围较窄。当然,不应选用标准物质不确定度超出测量程序允许水平的。同时,为消除基体效应与干扰成分引起的系统误差,所选用的标准物质的基体应与处理材料尽量接近。
供应量:具有包装含量也是购买标准物质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通常标准物质一旦拆封,需尽快使用,不可重新保存。而对于瓶装气体类的标准物质,应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略有剩余,以免在使用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最小称样量:不同生产商的最小称样量会有不同。最小称样量是保证该标准物质均匀性的重要条件,小于最小称样量的使用,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度。
3 标准物质的采购
按ISO/IEC17025《测试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有关规定,购买标准物质时,应首选国家标准计量主管部门批准、颁布并授权生产的标准物质。仅当国产标准物质确实无法满足工作需求时,方才考虑购买进口标准物质,并应对经销商资质进行评估。
4 标准物质的验收
标准物质验收时,应有使用者和采购者同时在场。验收内容包括:标准物质的品种是否符合要求、数量是否足够使用、包装是否完好、标识是否清晰、证书是否齐全、是否在证书声明的有效期内。验收完毕,应按要求填写验收报告,并交由专人管理。对于进口的标准物质,应选取其中某几种成分,与国家认可的单组分标准物质进行对比,以确定质量符合要求。
5 标准物质的保存和运输
标准物质的运输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存放要求,对于需要低温冷藏的,应考虑配备车载冰箱或者其他低温措施;钢瓶装气体,应使用金属链固定;易潮解物质需至于干燥器内;易燃易爆和剧毒等特殊标准品的运输还必须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标准物质的分类存放的应首先符合贮存要求,其次应便于查找,配置专用使用登记薄,列出使用清单和使用记录。在标准物质管理的验收、贮存、使用等所有环节,都必须确保其标签和记录的清晰、完整。标准物质的使用过程中,需有专人统一保管,对于超出有效期的,必须当即清理,不得继续使用。
6 标准物质的取用
标准物质需登记造册,并列出使用清单和取用记录。领用前,应先确认标准物质包装完好、外观无异常。领取时,严格登记领用品的名称、数量、库存量等信息,归还时也应登记详细信息。
标准物质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对于易变质的应做一次性使用;对于采用大包装的,因严格操作,只取出使用量,密封保存,并应注意防止污染和泄漏;对于可反复使用的,应定期校准。
7 标准物质的核查
根据CNAL/Ac01:2005、CNAL/Ac05:2003、CNAL/Ac06:2003的要求,在有效期内的标准物质,应进行期间核查。标准物质的核查,既是对标准物质稳定性和均匀性是否合规,量值是否准确的考察,也是对有效期内,标准物质的贮存方式是否恰当的考察。期间核查是邻近两次校准期间内的核查,以确定标准物质是否处于校准状态。主动及时地发现标准物质的异样,可以有效规避鉴定结果的风险。
核查计划:标准物质的核查计划包括:核查种类、核查频率、核查参数、核查方法、核查人员、核查标准及核查结果的判定。核查计划应经由实验室授权的有资质的人员编制,并经过审批。
核查方法:核查应从本实验室实际情况出发,要求简便易行且经济合理。可选择送有资格的校准机构核查;进行室间对比;不同或同一生产商不同批次的标准物质对比等;用一级标准品对二级标准品进行核查,或重新测试最近检定结果满意的样品等。
核查频率:核查频率由标准物质对检测结果影响程度决定。对于一次性使用的标准物质,无须进行核查。经常使用的,应提高核查频率,严格核查标准,很少使用的,可采取使用前核查。已有有效证据显示,某标准物质稳定性较好的,可采取购进时核查的方式,以降低实验室成本。实行定期检查,一旦发现标准物质结果可疑,可追溯到最近一次核查。稳定性差的标准物质,至少每半年核查一次。
核查结果:核查结果应以核查报告的形式出具,并经过授权的,有严格资质认证的人员进行评估,提出相关评估意见。
8 标准物质的失效及废弃处理
超出标准物质证书声明有效期的应视为失效;虽在有效期内,但受污染或产生泄漏的,应视为变质;虽在有效期内,但核查结果显示已有部分分解或产生异构体的,应立即停止使用;可重复使用的标准物质,若不能回复原态,也应视为失效,做废弃处理。
参考文献
[1] 许浩. 理化实验室标准物质的管理、使用和核查[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0,22(3):164-165
篇2
关键词 物流管理 助理物流师 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一、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新兴的产业部门,已经成为整合经济资源和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3月10日 国务院颁布《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明确了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纲要。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在行业逐步成熟的前提下,社会对物流行业的整体需求持续增长,但目前,掌握现代物流实操管理技术的实用性人才的短缺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
二、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对目前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的要求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持证人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持证人求职、任职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的主要依据。物流专业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有利于保证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使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接轨,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深入实施,对物流专业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推进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笔者所在学院从推行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工作以来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仍存在着常规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培训双轨制、课程体系学科化、教学模式传统化、考核评价单一性等问题。为了适应我国物流行业业态变化快、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速度快的现实,据调查,我国现有的政府机构或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经济贸易部门共需要400多万物流管理人才。从市场供求情况看,目前我国从事物流管理的高技能人才不足万人,其中有管理经验、接受过系统理论教育、拥有资格证书者甚少。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要求高职院校不仅是加强理论或体系的学习,而且还注重案例和实际操作的培养。即如何去操作,如何才能胜任工作,遇到问题怎么处理等等。而目前,物流管理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存在脱轨,难以从本质上突出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的特征,需要进行根本性改革,使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又要让学生获得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学习能力。
目前,常规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培训双轨制、课程体系学科化、教学模式传统化、考核评价单一性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根据职业型人才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
三、物流管理课程具体改革思路
本文系统分析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对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改革进入深入分析与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具体方案:
(一)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理论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的知识点,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将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相关知识点中;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将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的三大模块穿插到教学计划中。要运用案例教学分组进行讨论,把学生带入到虚拟的场景中去分析,在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剖析案例,自己发现可运用的知识点进行思考、讨论、总结,培养学生进行物流业务分析、物流系统处理,物流管理理念和协作精神等能力,适用不同物流岗位的需要。
(二)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物流管理实践性课程体系的设置标准应与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相一致,在内容安排和实践考核方式上,应为学生获得证书提供方便。在各知识点学习完毕后,组织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模拟考试,将所有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为学生顺利通过资格考试做好准备工作。
(三)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项目驱动型课程体系改革。
在实践引领理论知识学习的思想指导下,对教学项目进行分析,把 3 个项目安排到各个学期中 总体上是以子项目为单位形成学习单元(课程),最终形成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作者: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产业组织与产业创新)
参考文献:
篇3
1.1为贯彻实施《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确保科学、规范地实施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为实验室资质行政许可提供可靠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准则。
1.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从事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授权、验收)的评审应当遵守本准则。
1.3本准则所称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是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实施的评价和承认活动。
1.4实验室的资质认定评审,应当遵循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统一规范、有利于检测资源共享和避免不必要重复的原则。
1.5对取得国家认监委确定的认可机构认可的实验室进行资质认定,只对本准则特定条款(黑体字部分)进行评审。同时申请实验室认可和资质认定的,应按实验室认可准则和本准则的特定条款进行评审。
2.参考文件
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86号局长令)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试行)(质技监认实函[2000]046号)
3.术语和定义
本准则使用《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和GB/T15481:199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中给出的相关术语和定义。
4.管理要求
4.1组织
实验室应依法设立或注册,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保证客观、公正和独立地从事检测或校准活动。
4.1.1实验室一般为独立法人;非独立法人的实验室需经法人授权,能独立承担第三方公正检验,独立对外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有独立帐目和独立核算。
4.1.2实验室应具备固定的工作场所,应具备正确进行检测和/或校准所需要的并且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临时和可移动检测和/或校准设备设施。
4.1.3实验室管理体系应覆盖其所有场所进行的工作。
4.1.4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4.1.5实验室及其人员不得与其从事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以及出具的数据和结果存在利益关系;不得参与任何有损于检测和/或校准判断的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不得参与和检测和/或校准项目或者类似的竞争性项目有关系的产品设计、研制、生产、供应、安装、使用或者维护活动。
实验室应有措施确保其人员不受任何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并防止商业贿赂。
4.1.6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
4.1.7实验室应明确其组织和管理结构、在母体组织中的地位,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
4.1.8实验室最高管理者、技术管理者、质量主管及各部门主管应有任命文件,独立法人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由其上级单位任命;最高管理者和技术管理者的变更需报发证机关或其授权的部门确认。
4.1.9实验室应规定对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必要时,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人。
4.1.10实验室应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和/或校准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
4.1.11实验室应由技术管理者全面负责技术运作,并指定一名质量主管,赋予其能够保证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职责和权力。
4.1.12对政府下达的指令性检验任务,应编制计划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适用于授权/验收的实验室)。
4.2管理体系
实验室应按照本准则建立和保持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并与其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阐明与质量有关的政策,包括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使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并有效实施。
4.3文件控制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文件编制、审核、批准、标识、发放、保管、修订和废止等的控制程序,确保文件现行有效。
4.4检测和/或校准分包
如果实验室将检测和/或校准工作的一部分分包,接受分包的实验室一定要符合本准则的要求;分包比例必须予以控制(限仪器设备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及特种项目)。实验室应确保并证实分包方有能力完成分包任务。实验室应将分包事项以书面形式征得客户同意后方可分包。
4.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对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选择、购买、验收和储存等的程序,以确保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
4.6合同评审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程序,明确客户的要求。
4.7申诉和投诉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申诉和投诉处理机制,处理相关方对其检测和/或校准结论提出的异议。应保存所有申诉和投诉及处理结果的记录。
4.8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实验室在确认了不符合工作时,应采取纠正措施;在确定了潜在不符合的原因时,应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类似不符合工作发生的可能性。实验室应通过实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持续改进其管理体系。
4.9记录
实验室应有适合自身具体情况并符合现行质量体系的记录制度。实验室质量记录的编制、填写、更改、识别、收集、索引、存档、维护和清理等应当按照适当程序规范进行。
所有工作应当时予以记录。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原始信息或数据的丢失或改动。
所有质量记录和原始观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记录、以及证书/证书副本等技术记录均应归档并按适当的期限保存。每次检测和/或校准的记录应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保证其能够再现。记录应包括参与抽样、样品准备、检测和/校准人员的标识。所有记录、证书和报告都应安全储存、妥善保管并为客户保密。
4.10内部审核
实验室应定期地对其质量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每年度的内部审核活动应覆盖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和所有活动。审核人员应经过培训并确认其资格,只要资源允许,审核人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
4.11管理评审
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根据预定的计划和程序,定期地对管理体系和检测和/或校准活动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管理评审应考虑到:政策和程序的适应性;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的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申诉、投诉及客户反馈;改进的建议;质量控制活动、资源以及人员培训情况等。
5.技术要求
5.1人员
5.1.1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验室应使用正式人员或合同制人员。使用合同制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监督,并按照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工作。
5.1.2对所有从事抽样、检测和/或校准、签发检测/校准报告以及操作设备等工作的人员,应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或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从事特殊产品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的实验室,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应符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要求。
5.1.3实验室应确定培训需求,建立并保持人员培训程序和计划。实验室人员应经过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5.1.4使用培训中的人员时,应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督。
5.1.5实验室应保存人员的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等的档案。
5.1.6实验室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应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称,熟悉业务,经考核合格。
5.1.7依法设置和依法授权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其授权签字人应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称,熟悉业务,在本专业领域从业3年以上。
5.2设施和环境条件
5.2.1实验室的检测和校准设施以及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
5.2.2设施和环境条件对结果的质量有影响时,实验室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在非固定场所进行检测时应特别注意环境条件的影响。
5.2.3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安全作业管理程序,确保化学危险品、、有害生物、电离辐射、高温、高电压、撞击、以及水、气、火、电等危及安全的因素和环境得以有效控制,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2.4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环境保护程序,具备相应的设施设备,确保检测/校准产生的废气、废液、粉尘、噪声、固废物等的处理符合环境和健康的要求,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2.5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5.2.6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应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
5.3检测和校准方法
5.3.1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检测和/或校准活动。实验室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5.3.2实验室应确认能否正确使用所选用的新方法。如果方法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进行确认。实验室应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
5.3.3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标准、手册、指导书等都应现行有效并便于工作人员使用。
5.3.4需要时,实验室可以采用国际标准,但仅限特定委托方的委托检测。
5.3.5实验室自行制订的非标方法,经确认后,可以作为资质认定项目,但仅限特定委托方的检测。
5.3.6检测和校准方法的偏离须有相关技术单位验证其可靠性或经有关主管部门核准后,由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和客户接受,并将该方法偏离进行文件规定。
5.3.7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计算和数据转换及处理规定,并有效实施。当利用计算机或自动设备对检测或校准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实验室应建立并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该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数据输入或采集、数据存储、数据转移和数据处理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5.4设备和标准物质
5.4.1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和/或校准(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所需的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包括软件)及标准物质,并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
5.4.2如果仪器设备有过载或错误操作、或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其他方式表明有缺陷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加以明显标识,如可能应将其储存在规定的地方直至修复;修复的仪器设备必须经检定、校准等方式证明其功能指标已恢复。实验室应检查这种缺陷对过去进行的检测和/或校准所造成的影响。
5.4.3如果要使用实验室永久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租用、借用、使用客户的设备),限于某些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或特定的检测设施设备,且应保证符合本准则的相关要求。
5.4.4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技术资料应便于有关人员取用。
5.4.5实验室应保存对检测和/或校准具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档案。该档案至少应包括:
a)设备及其软件的名称;
b)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c)对设备符合规范的核查记录(如果适用);
d)当前的位置(如果适用);
e)制造商的说明书(如果有),或指明其地点;
f)所有检定/校准报告或证书;
g)设备接收/启用日期和验收记录;
h)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适当时);
i)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记录。
5.4.6所有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都应有明显的标识来表明其状态。
5.4.7若设备脱离了实验室的直接控制,实验室应确保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检查并能显示满意结果。
5.4.8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5.4.9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实验室应确保其得到正确应用。
5.4.10未经定型的专用检测仪器设备需提供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证明。
5.5量值溯源
5.5.1实验室应确保其相关检测和/或校准结果能够溯源至国家基标准。实验室应制定和实施仪器设备的校准和/或检定(验证)、确认的总体要求。对于设备校准,应绘制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方框图(适用时),以确保在用的测量仪器设备量值符合计量法制规定。
5.5.2检测结果不能溯源到国家基标准的,实验室应提供设备比对、能力验证结果的满意证据。
5.5.3实验室应制定设备检定/校准的计划。在使用对检测、校准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的测量、检测设备之前,应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进行检定/校准,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5.5.4实验室应有参考标准的检定/校准计划。参考标准在任何调整之前和之后均应校准。实验室持有的测量参考标准应仅用于校准而不用于其他目的,除非能证明作为参考标准的性能不会失效。
5.5.5可能时,实验室应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没有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时,实验室应确保量值的准确性。
5.5.6实验室应根据规定的程序对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期间核查,以保持其校准状态的置信度。
5.5.7实验室应有程序来安全处置、运输、存储和使用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以防止污染或损坏,确保其完整性。
5.6抽样和样品处置
5.6.1实验室应有用于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抽取、运输、接收、处置、保护、存储、保留和/或清理的程序,确保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完整性。
5.6.2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实施样品的抽取、制备、传送、贮存、处置等。没有相关的技术规范或者标准的,实验室应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抽样计划。抽样过程应注意需要控制的因素,以确保检测和/或校准结果的有效性。
5.6.3实验室抽样记录应包括所用的抽样计划、抽样人、环境条件、必要时有抽样位置的图示或其他等效方法,如可能,还应包括抽样计划所依据的统计方法。
5.6.4实验室应详细记录客户对抽样计划的偏离、添加或删节的要求,并告知相关人员。
5.6.5实验室应记录接收检测或校准样品的状态,包括与正常(或规定)条件的偏离。
5.6.6实验室应具有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标识系统,避免样品或记录中的混淆。
5.6.7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设备设施贮存、处理样品,确保样品不受损坏。实验室应保持样品的流转记录。
5.7结果质量控制
5.7.1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监控检测和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监控和/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b)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
c)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或校准;
d)对存留样品进行再检测或再校准;
e)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5.7.2实验室应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断依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
5.8结果报告
5.8.1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要求和规定的程序,及时出具检测和/或校准数据和结果,并保证数据和结果准确、客观、真实。报告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5.8.2检测和/或校准报告应至少包括下列信息:
a)标题;
b)实验室的名称和地址,以及与实验室地址不同的检测和/或校准的地点;
c)检测和/或校准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如系列号)和每一页上的标识,以及报告结束的清晰标识;
d)客户的名称和地址(必要时);
e)所用标准或方法的识别;
f)样品的状态描述和标识;
g)样品接收日期和进行检测和/或校准的日期(必要时);
h)如与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相关时,所用抽样计划的说明;
i)检测和/或校准的结果;
j)检测和/或校准人员及其报告批准人签字或等效的标识;
k)必要时,结果仅与被检测和/或校准样品有关的声明。
5.8.3需对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做出说明的,报告中还可包括下列内容:
a)对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节,以及特定检测和/或校准条件信息;
b)符合(或不符合)要求和/或规范的声明;
c)当不确定度与检测和/或校准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有要求,或不确定度影响到对结果符合性的判定时,报告中还需要包括不确定度的信息;
d)特定方法、客户或客户群体要求的附加信息。
5.8.4对含抽样的检测报告,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a)抽样日期;
b)与抽样方法或程序有关的标准或规范,以及对这些规范的偏离、增添或删节;
c)抽样位置,包括任何简图、草图或照片;
d)抽样人;
e)列出所用的抽样计划;
f)抽样过程中可能影响检测结果解释的环境条件的详细信息。
5.8.5检测报告中含分包结果的,这些结果应予清晰标明。分包方应以书面或电子方式报告结果。
篇4
关键词:实验室 检测 质量检验
质量检验就是对产品的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进行观察、测量、试验,并将结果和规定的质量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质量特性合格情况的技术性检查活动。技术机构的责任就是向社会出具科学、公正、准确、可靠的数据,所以做好质量检验工作对于技术机构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阐述一下:
一、人员
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科学、公正、准确、可靠的数据是在实验室人员的检测活动中直接得出的,所以,实验室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第一,实验室管理者应确保所有操作专门设备、从事检测、评价结果、审核或签发检测报告的人员的能力。检验人员必须熟悉样品检测方法、设备操作规程、数字修约规则等;而审核或签发检测报告的人员则更要熟悉从样品领取、样品制备、样品检测到出具报告整个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在签发检测报告时及时发现不符合事实。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应该加强对于实验室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使他们熟悉与检验有关的各个环节。对于所有从事抽样、检测、签发检测报告以及操作设备等工作的人员应按要求对其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第二,实验室应定期对其人员进行监督,尤其使用新进人员或培训中的人员时,更应对其进行适当监督。第三,就是应该不断提高实验室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想先学会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无论是一个组织还是一个团队,道德素质直接决定他们的成败。
二、设备
设备的技术指标和运行状态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在质量检验中如果检测方法、环境以及其他方面符合标准要求,但是设备条件如果达不到标准要求,那么所得出的数据是完全不可靠的,所以设备对于检测结果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第一,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所需的相关设备。在购买仪器设备时,一定要确保设备的各项技术参数满足检测方法的标准要求;第二,每年都要按照设备的检定或校准周期将其送到具有资质的设备检定机构按照检定规程对其进行检定或校准,并且在校准之后,要确保校准产生的修正因子得到正确应用;第三,就是在平常的质量检验工作当中加强设备的管理,每次使用设备都要认真填写“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并且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且做好记录。第四,使用频率高或者易偏离的设备应该在两个检定周期之间对其做一次期间核查。
三、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是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和很好确定了的特性值,用以校准测量装置,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材料或物质。标准物质在实验室中可以用来校准仪器、评价方法和质量控制,所以标准物质的可靠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使用标准物质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要求实验室使用标准物质进行测量时,只要有可能,标准物质必须追溯至SI测量单位或有证标准物质,附有证书的标准物质,其一种或多种特性值用建立了溯源性的程序确定,使之可溯源到准确复现的用于表示该特性值的计量单位,而且每个标准值都附有给定置信水平的不确定度。第二,所使用的标准物质一定要在有效期内。一般来说,有效期是标准物质的研究者将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经稳定性试验证明特性值稳定的时间间隔作为标准物质的有效期。第三,在使用标准物质时应当考虑到预期分析结果要求的不确定度水平。
四、设施和环境
实验室的检测设施以及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另外,实验室应确保其环境条件不会使检验结果无效,或者相关的规范、方法和程序有要求,或对结果的质量有影响时,实验室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对诸如生物消毒、灰尘、电磁干扰、辐射、湿度、供电、温度、声级和振级等应予重视,使其适应于相关的技术活动。
五、检测方法
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检测活动。实验室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则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另外,实验室应确认能否正确使用所选用的新方法。如果方法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进行确认。实验室应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
六、结果质量控制
篇5
控制好实验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
HVI仪器的性能与环境条件有关,棉纤维的长度、断裂比强度、线密度、马克隆值等指标都随着实验室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而变化。实验室温度、相对湿度的控制水平严重影响实验室仪器校准数据和检测数据。实验室的校准、检验工作都必须在实验室温度、相对湿度达到标准并且稳定的情况下进行,这样才能保证HVI仪器校准的有效性,有利于保持实验室检测数据的长期稳定性。如果实验室温度和相对湿度控制不好、波动较大,这样频繁出现HVI仪器校准检查不能通过,需对仪器进行校准的情况,不利于保持实验室检测数据的稳定性。在实际工作中,实验室要经常清洁恒温恒湿机组的过滤网,做好恒温恒湿机组的维护保养工作。在开展检测工作时,要经常对温湿度监控设备进行核查,做好温湿度监控设备的检定工作,做好温湿度自动记录,保证实验室的检测环境满足工作要求。
重视实验室仪器操作人员的培训
棉花质量仪器化公证检验,人员是关键。仪器化公证检验实验室应高度重视人员培训,必须在实验室管理仪器操作等关键岗位上配备技术过硬、责任心强、基本素质好的人员。在仪器化检验工作中有手工操作的环节,对操作人员的手法也有要求。为减少人为误差,实验室要对关键岗位操作人员进行有效培训。仪器操作人员要持证上岗,勤学苦练,使之能够正确按照《HVI大容量棉花纤维测试仪校准规范》的规定对仪器进行校准和校准检查,能够根据校准检查数据判定设备的状态,避免因校准和校准检查操作方法不正确产生的测试数据不准确。
注意实验室内HVI仪器的维护保养
HVI仪器是用于检测的主要设备,仪器的工作状态对检测数据有重大影响。在仪器状态不稳定的情况下对HVI仪器进行校准是没有意义的。HVI仪器有些部件需要经常进行调整,而有些部件使用一段时间要及时更换。这就要求实验室仪器设备维护人员要制定详细的维护保养计划,严格按照维护保养计划做好HVI仪器的维护保养工作,使其一直处于良好、稳定的工作状态。
做好实验室标准物质管理工作
篇6
摘要:物理新课程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之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就对实验室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实验室的设备、资源整合、管理模式、实验人员的整体素质等因素就构成了实现物理课程目标的重要物质保障。
关键词:课程标准;实验室;课程目标;物质保障
物理实验室是师生进行科学实验和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完成物理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物理新课程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之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就对实验室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实验室的设备、资源整合、管理模式、实验人员的整体素质等因素就构成了实现物理课程目标的重要物质保障。加强实验室的物质保障,为顺利完成实验教学创造条件。
第一、加大实验仪器设备的投资。我校共有理化生三学科共5间实验室和3个准备室,分别是两间普通物理学实验室、两间普通化学实验室、一间生物实验室。为了配合新课程改革后的实验教学,去年我校新建了一间数字化实验室,供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共同使用。
由于新课程改革对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优化,强调在学的过程中的探究行为,同时重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对原有的实验设计和步骤进行了改进,因此,新增了很多的实验内容,原有的实验器材由于老化陈旧,同时耗材的种类和数量也无法满足新增实验的要求,就需要对各学科的实验器材进行补充。学校非常重视在实验教学方面的资金投入,去年再次投入上百万对实验设备进行了更新个补充,同时新建了一间数字化实验室,采购了三个学科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能够满足新课改教学的需要,同时与学科教师进行了细致的交流,了解教学需求,以备实验室及时对实验需求做出安排。
第二、提高实验员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是顺利推进新课程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在新课程标准中,物理实验内容的增加,实验要求和方式的变化,对实验员素质相应地提出了新要求:实验员要熟悉新课程的理念,掌握新教材的内容,不仅仅是一个实验的准备员、管理员,更应是一个实验的研究员、新实验的开发者,进而发展自己成为物理实验的专家;要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能运用计算机及其他新的实验设备开展创新的实验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的发放、使用和管理制度。
第三、完善实验室的管理机制。实验室管理必须从学校工作的整体出发,确立“服务于教育,发展于需要,一切为了育人”的指导思想,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为教学服务的功能。我校建立了实验室目标责任制,明确了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和实验员的职责,理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实验室教学仪器使用管理制度;学生实验规则;实验室实验员职责;安全制度等。落实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责任心的过程。
第四、充分发挥实验课程资源的作用,向学生开放实验室。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最多的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探究活动。实验室应向学生开放,让学生随时熟悉并接触各种实验仪器,以便选择适当的仪器和器材进行科学探究。开放实验室,可以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做自己想做的、感兴趣的实验,自己探究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例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可自行提出问题:除了课本上学习的“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外,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测定本地区的重力加速度?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去动手测量。学生会使用纸带法、落球法、滴水法等多种方法去实际操作,这样就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篇7
关键词:县级;环境监测站;做好;质量管理
Abstract: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s is the laboratory's quality management refers to laboratory personnel in the experiments which use of the appropriate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so that the analysis results to achieve the greatest degree of precision and accuracy, and there is a strong traceability. In the metrological certific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has played a crucial rol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s at the county level,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o implement the difficulty is even greater, the author of its own for many years in quality control of the county-leve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s, analysis of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he laboratory quality control work of county-leve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s. and propose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management capacity in county-leve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s.
Keywords: county leve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s; do; 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环境监测系统中普遍认为:质量保证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而环境监测又是环境管理的依据和基础,所以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质量保证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是监测站所有活动的根基所在。县级环境监测站要开展工作,必须要以质量保证为前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加强日常宣贯,使实验室所处数据具有令人信服的准确性和溯源性。
1、县级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质量体系文件宣贯不力,监测人员质量管理意识不够
不少县级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建立只是为了应付临时的检查或计量认证,体系文件的精神根本无法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对质量控制的概念不理解,平时只是纸上谈兵,不重视抓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宣贯不到位使有些工作人员未能树立起应有的质量意识,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难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质量管理体系无法得到应有的修改和完善。
1.2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且流动性大
县级监测人员一般文化素质低,业务水平难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在监测过程中搞质控,被认为是“加活”、“费力”,致使实验室质控无法有效进行,造成数据失真。
1.3质量体系文件的制定不能与实际相结合
一些县级环境监测站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只是生搬硬套,而且过于教条,该有的没有,有的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只注重形式,不注重与日常工作相联系,比如一些表格设置过多,长期实施致使增加大量不必要的工作量。
2、如何提高县级环境监测站的质量管理能力
2.1加强体系宣贯和实验室管理
意识决定行动,体系宣贯工作是质量管理的第一步,首先让工作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才能顺利开展下面的工作。在实验室管理方面,要注重环境、仪器、药品、标准物质、样品等几方面:
一是实验室的环境。实验室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行规范化管理,在满足工作要求的同时尽量减少实验室环境对工作人员的危害,一些容易交叉污染的实验要合理分布空间。要设置环境条件记录,水电管道要布置整齐。
二是仪器设备的管理。实验室要配置与所承担监测项目相匹配的仪器设备。仪器设备要设专人管理使用,维修,检定并建立仪器设备台账和档案。所有仪器设备要有状态标志,及时检定,并做好期间核查,不属于强制检定的要做好自检、自校。
三是药品的管理。药品要有专门的药品柜盛放,并需专人管理,药品的购买时间和有效期要登记在册,各类试剂要分类存放,如剧毒试剂要存于保险柜,并有两人分别保管钥匙。
四是标准物质的管理。标准物质要有专人管理发放和保存的等工作,计算机管理标准物质使我们更方便的了解标准物质的库存量和有效期。
五是样品的管理。样品状态区要设置合理,如待测区、已测区,还要对有毒有害的废液进行管理,设置废液桶,样品标识要齐全。
2.2加强人员培训与考核。
一是加强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呢。质量管理涉及到实验室监测的各个环节,采样点的设置、样品采集、运输、样品交接、实验过程、数据处理、审核等环节都应重视质量管理。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更多实用的质控手段,培训除技能培训外,还要注重道德和素质培养,树立实验室人员的责任心,能够自觉进行质量控制,从而更好的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在培训的同时加强考核,完善考核制度,建立奖惩机制,充分调动监测人员的积极性。
二是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水平。质量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环境监测业务方面的知识、熟知相关标准、规范及技术方法,还应该了解管理学、心理学、计量学等学科的知识,以便于更好地进行质量管理,从而全面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质量管理人员还应做好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并监督完成整改措施。
2.3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可行的体系文件
持续有效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县级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的关键,这些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质量手册对质量体系作概括表述、阐述及指导质量体系实践的主要文件,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活动应长期遵循的纲领性文件。程序文件是具体操作的方法,通过作业指导书的指导,实验人员就能较好的完成工作。因此,要想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必须结合站内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体系文件,同时避免繁琐、重复、教条化,由于现场监测情况多变,在制定体系文件时要适当进行必要地详细规定,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结束语
县级环境监测站是环境监测系统的基层单位,实验室则是环境监测站的核心,加强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尤为重要,好的质量体系文件在实验室管理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促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确保监测数据公正、准确,能够提高监测报告的质量,在工作中减少各种因素造成的误差。
参考文献
[1]邢建,池靖,徐琳.开展实验室能力验证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6(3).[2]彭刚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2006(2).
[3]牵守春,于凤,陈国美.关于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国计量,2007(10).
[4]吴鹏鸣,刘培哲,章亚麟,等.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增补版),2009,11.
篇8
关键词:环保;实验室;运营费用;方略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当下经济社会在进步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进行环境的保护成为急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在解决环境问题上与环境监测密切相关,而实验室是获取监测数据的重要单位,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十分重视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设立和运营,在环境监测上注入大量的资金。环境监测工作量大,任务重,社会上好多私人公司也筹建了环境监测实验室,并取得实验室计量认证资质,作为第三方服务社会,为客户提供监测数据。但因实验室经管不完善或者有的实验室属于新建立的,缺乏经验,经管能力很小,随之就出现运营费用特别高的情况,收入远远抵不上支出,财政上处于被动状态,如何规范管理实验室以至于降低运营费用,成为实验室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为了能够与世界相接轨,适应经济制度的革新及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的准求,环境监测部门不约而同的开始进行了实验室认可工作。实验室认可的进行,促使我们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系统建设从单纯的规章制度管理逐步发展成为全面而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从而形成了包括组织机构、工作程序、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资源信息等在内,实现全程序控制的,且具有自我监督、自我完善功能的质量管理体系,极为有效地提升了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
二、 环境监测实验室运营费用构成
环境监测实验室运营费用主要包括员工工资福利、仪器设备(包括折旧、维修、周期检定)、药品试剂、标准物质、玻璃器皿、能源消耗、人员培训、一般办公用品、通讯等费用。
(一)员工工资和福利
实验室一定要具有确保经管系统的运营、检测/校准数据和结果的出具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资历和职称不同,工资福利明显也不同,资历和职称越高工资福利也自然越高,所以员工工资福利是实验室开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仪器设备(包括房屋和环境设施)折旧费
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每一个国家都开始对环境保护非常的重视和关注,对于环境监测数据上也有了更高水准的要求。一定要出具精准的统计数据,除了监测科学技术高以外,还需要良好的仪器设备及监测环境,对于资金状况良好的实验室,通常选用进口监测仪器设备,价格昂贵,但这些都有使用寿命,就产生了仪器设备(包括房屋和环境设施)的折旧费,也是实验室运营费用的一种。
(三)仪器设备维修费(包括更换配件)
在仪器设备的运用当中,无论是质量再好的仪器设备及怎样有效的运用,运用好时间长的话不可避免的会有故障或性能下降的情况出现,仪器保管人就应提出维修申请,一旦维修就必然产生费用,有时更换配件也少不了的。
(四)仪器设备、玻璃器皿周期检定费
根据国家现行法律的规定,属于国家强制检定目录内的工作计量器具,应依法送检。环境监测实验室里大部分的仪器设备及某些玻璃器皿每年都需省或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进行检定,检定费用由实验室来承担。
(五)药品试剂、标准物质、玻璃器皿的费用
环境监测实验室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药品试剂和损耗一定量的玻璃器皿,通常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也要用到大量的标准物质。作为有个有资质的实验室,出具的数据具有法律意义,对药品试剂、标准物质和玻璃器皿的要求相当高,显然价格就贵,这笔费用也是实验室每年必不可少的开支。
(六)水、电、气等消耗的费用
水在实验室里可用来冷却、清洗、制蒸馏水、制纯水、配药品试剂等;电是实验室必不可少的能源,其中耗电大的有加热炉、大型仪器设备、空调,电机等;原子吸收仪、气相色谱仪,原子荧光仪等需要用到乙炔、氢气、氮气或氩气等,有些监测项目需用到相应的标准气体来校准以及做标准曲线。
人员培训费
对实验室人员的培训也是需要很多的费用的。只有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才能够更好的为实验室的工作尽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一是强化人员培训。质量管理工作关系到实验室监测工作的整个过程,监测各点位的布设、采集、样品运输、数据处理、审核、评价及后勤保障等各环节都不应忽视质量管理,任何一个环节中,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等,都将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因此,要通过上岗培训、技能教育、继续教育、专题培训等形式加强全员培训,从而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切实增强实验室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与使命感,自觉参与质量管理,让这项工作得以正常开展;二是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质量管理行业从业人员不但要掌握监测业务方面的知识、熟悉相关标准、规范及技术方法,还应了解管理学、心理学、计量学等学科的知识,以便于更好地进行质量管理,从而全面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
实验室应确定培训需求,建立并保持人员培训程序和计划。实验室人员应经过与其承担的任务相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无论是实验室要求,还是职称评审及能力提升的需要,实验室人员都需参加各类培训,培训经费一般情况也是由实验室支付。
(八)办公用品、通讯等费用
办公用品包括电脑、打印机、笔、纸、计算器等,这些都是由实验室统一购买,电话费、上网费、快递费等自然也是实验室的日常开支。
三、降低环境监测实验室运营费用方略
(一)做好实验室招聘工作。人员素质和水平对实验室是至关重要的,提高进入实验室工作的门槛,招聘综合素质高的人员,素质高的人不但完成工作量多而且好,大大节省了实验室的人力。
(二)做好仪器设备(包括环境设施)日常维护工作。仪器设备日常维护好,不仅仅是使用寿命延长,在平时的使用中出现故障的概率也小。
(三)做好仪器设备、玻璃器皿检定计划工作。检定计划有助于保证仪器设备、玻璃器皿的有效使用,同时有助于避免仪器设备、玻璃器皿的重复检定,实验室应当按照检定计划认真落实。
(四)做好药品试剂、标准物质、玻璃器皿的购买及使用工作。实验室应该对药品试剂、标准物质、玻璃器皿的供应商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供应商的信用、产品质量和价格等,并对这些消耗品做好使用登记。
(五)做好内部培训工作。内部培训和交流相对费用较低,也是一种提高能力的途径,加强内部培训和交流,提高实验室人员整体素质。一旦人员的素质高了,各项工作就开展得顺利,实验室运营费用就降低了。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只有切实可行的实践才能够检验出之前的理论是否正确,环境监测实验室运营费用构成是较为复杂的,所联系到的范围也比较广泛,运用上述减少运营费用的方略,有助于减少实验室运营费用,而且有利于实验室的经管,致使实验室经管系统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1
篇9
[关键词]化工实验 质量控制 探讨
[中图分类号]TQ0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51—02
检验是化工企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对于产品质量的判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检验过程中,由于检验时所使用的仪器、采用的方法以及检验的环境条件和操作人员的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检验结果往往与真实数值有着一定的误差。
如何使误差减少到最小程度,获得比较准确的检验结果,这就需要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有效的质量控制。化工实验室质量控制主要由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价组成。
1内部质量控制
1.1检测环节的质量控制
1.1.1人员的管理
检验人员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实验室技术能力相当大程度体现在人员素质上,特别强调人的技能和经验,它是直接影响报告质量的要素。检验人员要具备与其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操作水平。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比对实验是提高人员技术能力的有效手段,应鼓励检验人员掌握新技术、新方法,通过量化考核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能力。
1.1.2仪器设备的管理
任何检测都要通过设备来实现,化工实验室应配备性能良好、灵敏度满足检验标准要求的仪器设备。凡对检验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影响的仪器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校准或鉴定,并定期送计量部门检定或按规程自检。建立完善的仪器设备档案及仪器设备使用、维护、核查记录制度。
1.1.3实验材料的采购
实验材料包括试剂及消耗材料等的采购是整个检测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影响检测质量。实验室应对实验材料采购实施控制,选择有资质和能力的服务方,并获得相应的证明性文件。建立合格供方名录,从而保证实验材料的相对稳定性。
1.1.4检测方法的选择
制定标准收集、发放、备案、跟踪制度。优先采用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的方法,或知名技术组织或有关科学书籍、期刊公布的,或有设备制造商指定的方法。实验室采用的方法,应首先征得客户同意,经过适当的确认后才能使用。方法确认的内容至少包括方法检测限、线性范围、回收率、准确度和精密度等。
1.1.5环境条件的控制
具备必要的环境条件并进行有效的监控是保证检测工作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环境条件要确保适应以下方面的要求:标准/规程的要求、特殊精密仪器设备的需要、人员本身的需要。应对可能影响检测的环境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记录,对不相容的检测活动进行有效的隔离,使设施和环境能满足检测需要,有利于检测的正确实施,并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1.1.6标准物质的溯源
量值溯源是保证测量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标准物质应能溯源到国家或国际计量基准,即SI单位的复现值,它是全球一体化和互认的基础。若标准物质不能溯源至要求的计量基准,应通过比对实验、能力验证等方式证明量值的正确和溯源。
1.1.7样品的管理
检测样品是否具有代表性,直接影响到总体样本的质量。应制定严格的样品管理程序并按规定进行传递、制备和储存。如果实验室涉及取样,须制定取样计划,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并对采样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采样地址、现场条件、采样布点、采样容器、采样介质、采样数量、样品标识等。实验室应配备符合样品保存要求的样品库,以避免样品在检验或保存过程中发生丢失、变质、损坏或交叉污染。
1.1.8分析过程的控制分析过程
从样品的前处理、操作分析到检验报告的出具,都要按照检验标准的规定执行。另外可以通过人员比对、留样复检、平行双样测定、全程序空白值测定、考察加标回收率等多种方法,从不同方面对分析过程进行控制,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可靠性。
1.1.9客户抱怨的处理
客户有抱怨,说明质量体系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对于抱怨(申诉)一定要严肃认真、查清事实、及时处理。若因质量原因给客户造成经济损失,实验室应承担民事和法律责任。
1.2实验室活动总体控制
实验室应建立完整、有效、适应的质量体系,使实验室的所有质量活动都处于受控状态。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具备良好的管理,职责分工明确,相关部门岗位衔接协调;按计划定期开展内部评审和管理评审等”】。
1.2.1对检测各环节进行有效监督实验室技术负责人、质量监督员负责对本科室的检测工作各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并识别、记录、报告和分析,使之得以及时纠正。
1.2.2对检测数据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室应采用统计技术对检测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若出现偏差较大的点或在同一侧出现几个连续递增的偏差点时,就要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影响因素,当发现这些影响因素可能已发出错误的报告时,立即追回已发出的错误报告进行纠正,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
1.2.3定期开展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内部审核是一项有计划的活动,计划须涉及体系所有要素和实验室所有部门。内审发现的不符合项须落实人员制定、实施纠正措施并进行跟踪审核,通过内审,可纠正体系或实施的不足,进一步确保管理体系与标准的符合性及实施的有效性,对检测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2外部质量评价
2.1实验室认可
认可是由权威机构对实验室资格和技术能力的正式承认。一个实验室若希望证明自己运作了质量体系,有技术能力,且能出具技术上有效的检测/校准结果,就应该按要求来规范自身的工作。从以下方面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实验室的能力(包括实验室人力的知识和技能、设施设备、质量控制、操作程序、出具准确结果等方面的能力)、个人职责、方法的科学性、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溯源性、可重复性以及实验过程的透明性。
2.2室问比对实验
通过实验室间的比对实验可以消除实验室的系统误差,这一误差是重复实验、同一实验室由不同人员操作的比对无法消除的。通过此比对,找出发生偏差的原因,及时纠正与改进因操作、温湿度环境条件及设备因素等引起的各种偏差。
2.3能力验证活动
实验室能力验证也称为实验室水平测试,是检查实验室能力和水平的一项活动,是确定实验室进行某些特定检测或测量能力,以及监督控制实验室持续能力的重要工具。要真正使实验室的检测能力上一个台阶,还须参加认证认可机构或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能力验证实验。只有通过能力验证,才能了解自己在该检测项目中的真实水平,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及早纠正和整改。
综上所述,化工实验室质量控制过程中,必须扎实开展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积极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通过实现全面的质量管理,实验室出具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可比性才有了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篇10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是疾病预防控制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工作质量的保证是通过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来实现的。“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实验室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借鉴《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相关知识和要求,完善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最终达到不断提升业务技能和服务质量。
关键词:疾控实验室; 质量管理体系; 服务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23-02
进入21世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既面临着良好发展机遇。也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发挥优势,谋求发展,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应对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摆在每个实验室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特别是2003年我国发生SARS、禽流感、疯牛病、艾滋病等疾病的出现和蔓延,使生物安全的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验室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应急能力的重点。下面根据“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中的运用”展开进行研讨供同行参考。
1 质量管理与质量体系的关系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工作质量的保证是通过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来实现的。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评审准则》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其有效运行,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贯彻质量管理和保证国家标准实施的关键。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实施质量管理,并使其实现和达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更好的、更实际的方式指导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设备及信息的协调活动。实际上,质量体系包含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两者缺一不可。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而言,硬件部分是指必须具备相应的检验条件,包括必要的、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实验场所及办公设施,合格的检验人员等。软件条件是指通过与硬件资源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分析确定各检验工作的过程,分配协调各项检验工作的职责和接口,指定检验工作的职责和接口,指定检验工作的程序及检验依据方法,使各项检验工作能有效协调的进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质量管理通过质量体系的运行实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运行,是质检机构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满足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全面性、有效性、适应性。
2 质量体系的建立
2.1 确定质量方针和目标: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应规定质量方针,并形成文件、质量方针是质检和机构达到用户要求的意图和策略,目标是实现方针的具体要求,方针是目标的框架,目标是方针的细化。
2.2 质量要素分析:
质量要素是构成质量体系的基本单元。对检验报告形成全过程中的相关要素,要分别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些要素分为管理要求11个要素(组织、管理体系、文件控制)检测和/或校准分包,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合同评审,申诉和投诉,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改进,记录,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技术要求8个要素(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检测和校准方法、设备和标准物质、量值溯源、抽样和样品处置、结果质量控制、结果报告)[1]。考励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面向社会的检测工作较多,所以我们可以对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要素进行细化,分析每个业务环节涉及到的要素和相关要求,明确哪些要求在哪个环节控制。一些涉及较少的要素即可简化。
2.3 建立质量体系结构:
明确质量体系结构单元、设几个科室,每个科室设几个岗位。一般来说,疾控机构至少设立10科1室,业务科(职能科7个)、检验科、技管科、后勤科、中心办公室。根据组织机构设置情况,把质量要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绘制职能分配图。
2.4 撰写质量体系文件:
质量体系文件是质检机构工作的依据,是实验室必备的规章和规定,也是实验室各种工作的适时质量监控的记录和保证。一般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四个层次。疾控中心实验室工作中,较低层次的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较为实用。
质量手册:质量手册一般对质量体系各要素做原则性描述,包括实验室拟提供的服务范围,实验室管理层对实验室服务标准的声明,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规定对质量体系有影响的管理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对实验室工作质量的承诺等。还应明确各种活动的行动准则及具体程序。
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一个实验室正常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疾控中心实验室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与工作相关的程序文件。程序文件一般不涉及纯技术性的细节,需要时可引用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对每个操作者,每一件仪器设备运行进行具体的描述并以文件化形式加以确认,以保证每一次操作设备的运行规范有效,目的是保证质量,并适时记录加以保证。实验室可以制定两方面的作业指导书:检验方法及仪器设备。
质量记录:质量记录分为管理记录和技术记录两大类。记录贯穿于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能完整地反映质量体系的运行状况和产品质量状况,是质量活动的见证性文件。记录一般以表格的形式出现,此外也可以是文字等其他形式。原始记录中应包括足够的信息,以便能再现检验过程。注重记录的实施和管理。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涉及较多的是技术记录。
3 质量体系的运行
一个已经建立的质量体系的良好运行需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工作环境,是管理体系运行的物质基础,没有资源实验室建立管理体系就是“无米之炊”。二是领导重视;三是全员参与;四是建立监督机制;五是建立自我评价制度,促进质量体系不断改进[2]。
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标志是:凡是影响报告质量的各种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以减少和消除质量问题的产生。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迅速反馈,予以纠正,以防止问题再发生。
4 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主要应加强各部门工作密切相关的质量控制具体措施的合作落实[3]。
4.1 实验室人员配备和职业技术能力培训:
实验室应根据工作需要配备足够的管理、监督、检验人员。各类人员的资格要求要有明确界定,包括任职条件和上岗条件。检验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无证人员不能上岗。
对质量监督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实验室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应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种对检测样品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每年年初由实验室技术负责人提出培训计划,培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考试考核、组织技术交流会,外出学习回来传授相关知识。对新分配、新公招、新调入、转岗的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对在质量体系内部审核、能力比对试验等过程中发现严重不合格的人员或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不适应本岗位工作需要的人员,应组织其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达到了规定要求方可继续从事检验工作。
实验室应切实保证检验人员的培训,使知识与技能不断的得到更新。制定完善的各类人员培训计划,记录执行情况,评价培训效果。
4.2 样品处置:
样品处置方案制定的主要依据为:例: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GB4789-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2010最新食品安全检验方法及生产规范》等样品必须根据要求,按照适用、有效的抽样标准确定抽样方案,保证抽取样品的代表性。抽样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抽样依据、抽样时间、地点及人员、质量等级水平。抽样必须由至少2人进行,其中包括检测人员。抽样人员应保证抽取样品的客观性、代表性。抽样必须按规定相应的样品确认手续,保证样品的有效性。
抽样工作的有关记录是检测原始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包括完整、正确的全部有效信息,归档保存。
样品的代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必须对样品的接收、流转、贮存、处理以及样品的识别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对样品进行验收,确认样品记录是否完整和检测的适宜性。对所有样品张贴唯一性标识。不同样品通过编号予以区分识别。样品所处的检验状态,用“未检”、“在检”、“已检”标签加以标识。对受理的样品妥善保管。样品管理诸环节应有必要的工作记录,并归档保存。定期对样品贮存场所的环境进行监控,并加以记录,保证样品的安全储存。
一般样品在检验结束后,应保留1个月。特殊样品的保存期和处置应按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样品应在低温条件下保存3个月。
4.3 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实验室应对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流转、维护、维修、报废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大型精密仪器或影响检测结果的仪器设备都必须制定操作规程。所有的仪器设备要得到正常的维护。主要仪器设备需专人维护,设置仪器设备管理员岗位。容量器、水分仪、天平等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应确保在有效检定期内。通过有效的运行检查,确保仪器设备的计量性能正常可靠、检验结果准确有效。标准物质应是国家有证标准物质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4.4 检测和校准方法:
实验室应执行现行有效的检验方法标准对样品进行相关项目的检验。检验人员按有关检验细则及操作规程的规定进行操作,并认真、全面、真实地填写检验原始记录。
检验过程中发现停电、停水或其他异常现象,使检验工作中断的、检验员应对有关的检验数据的有效性作分析和判断,判断能否在恢复供电,供水后继续检测。在原始记录中注明停电、停水或其它异常现象的记录,并分析其不构成影响的依据。
4.5 现场检验质量检测:
技管科要承担验收样品的责任,必须到现场进行检测。为了保证现场检测的质量,必须对现场检测时的环境、人员、设备、样品等实施有效控制。现场环境条件应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根据工作需要对到现场进行的检测工作,实验室提前做好准备,确定相关的检验人员、试剂、仪器设备。现场检测前,对检测所处的环境条件要进行检查,确认符合所需环境条件后,方可进行检测,并将当时的环境条件记录在检测原始记录上,记录应作到整洁、清晰、完整。任务完成后,应及时将相关仪器设备、材料等送回放置好。
4.6 检验原始记录与检验报告:
认真做好原始记录,是保证检验数据准确可靠的重要条件,使报出的检验结果具有可追溯性。全部数据应是第一手资料,是拟定检验报告、判定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是执行国家标准和食品安全法的具体体现,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客观证据,同时也反映了检验分析人员技术水平高低。原始记录的记录、校核、更改及移交,应符合有关规定。
检验报告是检验工作的最终产物,必须保证其数据准确、可靠;结论正确、严密。报告编制的格式、内容均应合理。检验报告应采取法定计量单位,信息全面。由于任何原因导致报告的有效性发生疑问时,应调查核实并提出意见,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负责跟踪验证。
5 结论和建议
对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来说,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每一项要素的内容都很重要,其他诸如还有积极参加能力验证与对比试验、注意保密、实验室安全、文件控制、量值溯源、申诉和投诉、设施和环境条件等方面,都是提高实验室工作质量必不可少的内容[4]。本文仅涉及到实验室主要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目前我国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与国家规定和社会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运行较好的、质量较高的、建立起一整套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验室尚属少数。因此,各级各疾控中心实验室应充分重视实验室质量管理。重视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认真做好这些工作,使实验室建设逐步实现规范化,只有实验室工作质量提高了,检验人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检验人员的能力提升了检验水平就得到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就能保证为社会和服务对象的服务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1,2(5).
[2] 唐孝富。卫生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15(5):56-58.
- 上一篇:国外资产评估行业现状
- 下一篇:制药工程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