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体育实践课程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体育实践课程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体育实践课程的特点

篇1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应有之义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相对健全和完善的教育体系。在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扎实培训的基础上,也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体育教育作为一门专业课之外的学科,对于挖掘学生自身发展潜力,开发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当中,高等职业教育中体育教育的开展现状与其应有之义的实现还存在一定距离,转变教育理念,推进教育改革,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过于传统,未能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和实践,对于体育这种综合性开发课程的创新能力不足,内容上仅仅是配合教育大环境之下的课程安排。因此,重技术、轻理论、内容竞技化成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通病[1]。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现有的体育教学仅仅延续了一种课堂教与学的传统模式,并未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的专门性的教学内容,使得体育教学内容上过于粗糙。

(二)教学方法陈旧,忽视高等职业教育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体育教学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时期的特点,互动性不强,有应付之嫌。参加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与之前教育阶段的学生有着较大的变化,对于体育在其学习和生活当中的需求也相对出现变化,陈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在学习接受方面有着消极的影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沉闷的课堂气氛,无法起到有效的过度衔接作用。

(三)体育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计划安排不合理

部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急功近利,不合理的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过于追求对专业技术的教授而忽视体育教育等其他综合素质的养成,使得体育教育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很低,部分体育工作者及管理者在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上停留在为教学而教学的误区内,对终身体育观、素质教育观等先进理念理解不够深刻[2],一方面造成体育教师的懈怠情绪,另一方面也在学生的观念上形成体育课堂可有可无的消极观念。

(四)体育教育物质支持不足,欠缺创新因素

对于体育教学科研的物质支持欠缺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体育教学开展困难的一大重要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因在资金来源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加之对体育教学科研潜在价值创造的预计不足,使得大部分院校都难以在体育教学科研上投入大笔资金,这无疑对引进优秀的师资,改善运动条件,创造良好体育环境产生羁绊。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体育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发挥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为高等职业学习打下基础

体育对于学生来讲的基础便在于强身健体,一方面缓解繁重的学业压力,另一方也可以以体育的趣味性来促进学生的能动性,使其能够保持充沛的精力来维持学习的耗费,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提供条件。另一方面,体育教学的内容与专业课程较为不同,因此,应让学生在枯燥无味的专业学习之外,使得体育课堂成为一个让学生放松心情,转换思维的平台。

(二)发挥体育的精神启迪功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体育课堂关注的不能仅仅限于教学计划的安排,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体育所担负的功能不仅在于健体和娱乐功能,还应当体现体育背后的价值,以体育精神促进开发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以更高更快更强等精神品质的自我转化,坚定人生信仰,辅之以思想教育,让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中不断突破,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通过有针对性的体育学习,为专业技术建立保障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体育教学应当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之上,注重区分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科研实验,能够通过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体力、智力及心理等方面的潜在能力,为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基础性保障。同时,也应当区分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使体育课堂真正的为同学服务,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服务。

(四)完善体育教育体系,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素质教育目标

体育教学的完成必须在教育计划和大纲内完成,而其实际的教学应当有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参与和完成,体育教育的这种互动性与实践性特征,要求要对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外部环境和内在机理都进行分析和总结,克服教育体系当中所存在的困难,弥补教育体系当中的漏洞,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体育教育的多元化,重学生发展,重学习过程,向着差异性教育转变[3],从而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伟.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职业.2011(10):143.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育教育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学校规模和在校人数都与普通中学大体相当。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决定了中职教育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因此中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要突出职教特点。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十多年,在中职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与选择上进行有益的改革与尝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简述了中职体育教学内容所具有的特性。

(一)健身性

中职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所谓健身性是指学生所从事的体育活动要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具有增强体质、改善机能、愉悦身心的特征。通过体育的健身功能,培养青少年强健的体魄、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成为具有现代化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他们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今年上海市中小学将原来的《体育与健康》改为《体育与健身》,简单的一字之差却寓意深刻,它更强调体育课程的首要、基本的特征,这一特征也是指导中职体育教学的根本原则。

(二)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在体育教学上尤为如此。中职体育实践课应选择锻炼价值高,有利于身体全面发展、学生兴趣浓厚、体现学校专业特点的运动项目。目前绝大多数中职体育教学模式选用普高体育教材,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中职没有必要完全上普通中学的教材。有些中学阶段学过的内容也不适合中职继续学习,如跳高、跳远项目,学生对这些重复性教材缺少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因为这些技术对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几乎没有影响,另外从体育教学的角度讲改变一种错误的动力定型相当困难,我们不能把有限的课时白白花费在改进技术上。锻炼价值高,趣味性强的项目易于接受,当然不能以学生意愿为准,教材的确定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的主体考率。一般说,竞技项目和现代流行的项目多为学生所接受和喜爱。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上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调查,将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分类;然后按教学计划将这些运动项目安排到每一节课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尴尬场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新生刚入学我们向学生公布我校近年已开设的体育项目,并向学生征求喜爱的项目,力求做到我校开设的运动项目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学生真正享受到体育课的快乐。

(三)实用性

中职体育体育内容的实用性特点是指学生在校学习与掌握的运动技能,走出学校以后,他们仍然能够有条件不间断地开展下去,达到学以致用。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健身项目的大众性、普遍性特点。近几年,我校已向苏南、上海输送千余名毕业生,笔者通过问卷回访毕业生表明:中职生工作之余可以开展的体育项目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舞蹈、健美操、健美、瑜珈、武术等。这为我们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实践证明,在苏南一些企业,我校许多毕业生已成长为本单位体育活动的骨干,组织指导本单位职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这主要得益于学生在校所学习了一些实用的体育技能。

(四)专业性

所谓专业性,就是中职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体育技能训练;从而体现中职体育教学的实践性、专业性,为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做准备。为此体育教师要联合专业课教师研究、分析确定专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活动特点及岗位对体能的适应能力的要求,从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生物力学、以及体育相关理论学的高度将体能素质的发展要素定位确立依据,设计训练手段,选择相关教材和竞技运动体育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并在体育教学中加以实施。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可谓门类齐全、专业众多。笔者曾深入研究中职学生所学专业与所需专项身体素质的关系,这种专项身体素质对学生以后的从业非常有帮助。例如,计算机专业是中职学校的热门专业,科学研究表明:长期从事计算机操作,容易引起脑神经疲劳、视力下降;且人体长期处于坐姿,脊柱处于压迫状态,造成肩酸背痛和下肢静脉曲张等症状。我们要通过体育课的开设,特别是一些针对性的身体练习,如头部、颈部、腰部的健身操以及向学生传授倒立的技巧,提高与专业相关的身体素质,可以很好地防治上述症状。

另外,中职体育教学针对专业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与职业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职业所需要的身体基本能力的训练,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职业环境和条件的适应能力。

(五)终身性

终身体育的教育的理念已经提出很多年了,中职是“终身体育”实施的中间环节,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需要在校期间的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使学生终身受益。通过体育教学贯彻终身体育的意识,对中职体育教学的意义更加深远。我国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2-3年的学习,使他们走向社会成为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学生毕业即就业,以后接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在中职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突出终身体育理念,使中职体育教学充分利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在1-2体育普俢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专业与爱好发展学生的专项技能,使每位学生走出校园之后能够掌握一两项科学的健身方法,并坚持开展下去,为终身体育锻炼与娱乐打下坚实基础。

篇3

[关键词]优化备课;优化上课;优化说课

要使体育素质教育有效地实施,必须十分重视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因此,必须按照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上好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每一节课,把功夫花在优化课堂教学上。

一、优化备课

(一)“五有”脑中有“纲”,既要熟悉所教年级的具体教学要求,又要了解相邻年级大纲的要求,做到深浅适当且有全盘意识:胸中有“本”,对教材不仅要懂得,而且要很熟悉,能够了如指掌,运用自如:目中有“人”,课堂教学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能驾驭课堂,随机应变:心中有“数”,对学生学习过程要有预见性:手中有“法”,因课制宜制定出最佳的教法和练习法。

(二)“五备”备目标,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备场地、器械,良好的场地器械布置直接影响学生锻炼的兴趣、情感、信心、意志和运动能力:备重点、难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合理地实施组织教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备教学方法,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动作要领,掌握技术动作:备渗透,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通过练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目的,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以及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才能,从而使教师对每一节课都做好充分准备,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施。此外,集体备课对课的结构、时间分配、运动量、密度,重点、难点的确定,场地、器械的协调起到积极的作用等。

二、优化上课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双基”的主渠道,对体育教师提出了“四为’“四求”。“四为”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四求即求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求新,使学生有一种新异感,大脑处于积极兴奋状态:求实,讲解语言清晰、简洁明了、生动有趣、富有幽默感,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求活,教师要运用新颖、有趣、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常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求乐,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练有所获。

三、优化说课

(一)“三重”即重说理,说课的性质、作用、特点,从教育、教学理论,学生心理,教学实践来阐述“理”,阐述依据:重实效,说课旨在探索“轻负增效”的措施方法,是为提高教学效益服务:重创新,说课者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

(二)“三突”即突出重点,说清课中哪是重点教材,教材中什么部分是重点:突出难点,每个项目都有难点,突破了难点,问题就迎刃而解:突出特色,教学改革要勇于标新立异,要从实际出发,闯出自己的路。

(三),“三简”即大家都熟知的已形成常规的简述:教学过程要简,说课不是说教案,过程不要讲得过细:语言要简,教师要用简洁、清晰、准确的语言,且要合乎逻辑。

(四)“三讲”即讲普通话,用术语、不要生造字词:讲究说课艺术,说课在于说,切忌“读”与“念”或“背”,有表情,有风度,体现教师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讲究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说课富于艺术性和感染力。

四、优化评课

(一)克服两个“少数”,侧重全体性评价对于少数尖子,不能过多地围绕他们转,也不能人为地压抑他们的体育特长与个性发展:对于少数差生,也要看到他们点滴进步,对他们学习成绩评定,要侧重u价自身提高幅度和努力的程度。

(二)克服“片面性”,坚持全面性评价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到身体素质的训练与情感教育等,应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非智力水平: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

篇4

关键词:学校;健康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071-01

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并形成更好行为习惯,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把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坚持塑造完美身形和身体素质的同时,形成陶冶情操、意志坚韧、性格积极向上、理想信仰饱满等一些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实现内外兼美的全面发展。

1 简述健康教育在学校课程运用中的重要性

1.1 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健康教育中,更好地与身心健康结合在一起,开展班级篮球、排球、接力赛等比赛,形成学生之间非语言的间接交流和沟通,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1]。形成集体荣誉的感觉,学会保护,形成责任意识,在比赛的过程中,学会呐喊、鼓掌、感动,养成良好心理素质。

1.2 积极投入学习的现实需求。在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学习上有大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形成自我学习的动力源泉,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如利用墙报、黑板报及 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2 概述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的内容及作用分析

2.1 营造健康教育宣传知识全覆盖的氛围。在健康知识的内容把握上,可以从各方面进行宣传,围绕当前的主要健康知识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围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四个层次的知识,分析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譬如紧张、滥用药物、暴食、过度运动或缺少运动、不注意身体的警告、吸烟、酗酒等,同时注意对健康营养的普及,例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纤维素等的营养指导,加强对学生各种健康教育内容的全面覆盖,从校内外活动安全、消防安全、卫生防病,饮食家居安全、防震减灾安全等一些健康指数进行宣扬,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在学生心理形成对健康知识的基本了解。

2.2 发挥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的最佳作用。在全面宣传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无论是心理健康还是身体健康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能有效传播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改变个体和群体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促进整体上的健康发展。可以有效剔除学生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心胸狭窄等不良健康现象,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心情,选择幽静清新的环境或人多喧闹有趣的公共场所,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忘掉那些让人心烦的事情,实现健康心理的养成。

3 探讨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方式应用

3.1 结合体育项目特点进行心理引导。在学校健康教学中,可以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经常开展一些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项目的体育锻炼,形成对抗赛的形式,加强学生团队合作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形成,学会帮助别人,友善互助等。还可以开展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形成积极乐观、果断、坚韧的心理素质[3]。

3.2 管理上的科学合理。学校对教师健康教育活动实施过程进行评价研究,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立体化网络,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四个研究体系,通过这四个研究体系的全面完成,而这些研究体系的实施是完全具有可行性的[4]。创设学校体育、社会外部环境、家庭的三者研究体系,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方案,定期向家长介绍一些孩子锻炼的方法,组织家长观看优秀心理健康引导方面的电影,譬如《变形记》、《唐山大地震》等,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举行的体育亲子活动,同时邀请社会专家来学校围绕法制观念形成、社会责任意识、人生信仰等进行培训或者专题讲座,提升学生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

3.3 加强活动载体的广泛性应用。在健康教育方面,学校建立长效机制,形成长期抓、层层抓的良好局面,在活动载体的应用上,采取广泛的活动形式,在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将知识讲座、演讲比赛、趣味教学、生活化感染、历史故事、征文比赛等多种活动载体,形成浓厚的健康教育氛围,学校设立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围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师的健康教育手段上开展技能比赛,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效果,采取道德考核、身体素质考核等多种方式,细化标准,形成学校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4 总结

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对学生主体负责的教育教学课程,容不得半点的疏忽,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将身体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引导相结合,形成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势局面。

参考文献

[1] 孙雅萍.加强学校建设.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进家庭的探讨.文教资料,2007,第24期

[2] 高战儒.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第18期

篇5

关键词:小学生;花样跳绳;小本课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1.009

校本课程主要是突出学校的教学需求,在结合学校资源优势、教师条件、设备资源等方面的硬件与软件,并在思考小学生文化素质、体育素质与身体素质提升的综合考虑,充分发挥出小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并在小学生主体性教育作用下,形成知识性、趣味性与针对性的完整结合,真正发挥出校本课程的重要作用,并创新小学生花样跳绳的优势,更好地为小学生个性能力的增加提供良好的机会。

一、简述小学生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研究的重要性

(一)课程教学的兴趣引导

在小学生体育教学中,花样跳绳是一项合作性、综合性、趣味性的教学方式,通过花样跳绳的集中体现,可以全面激活小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对花样跳绳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加之在课余时间也方便组织与自我锻炼,因此,小学生对于花样跳绳的需要会很大。在校本课程的教学带动下,结合本校教学资源等,这样,采取多种方式的课程安排,在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形态、组织方式、跳绳效果等方面形成创新性的教学,可以多方面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花样跳绳之中,这样,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运动效果。

(二)团结合作的精神引导

通过花样跳绳的活动组织,学生会形成相互合作、团结的氛围,尤其是在整个活动之中,教师采用多种方式的组合教学,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合作,这样,学生能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以及在花样跳绳中配合的默契度。通过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研究,可以为学生在整个学习与运动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在小学生花样跳绳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考虑小学生的综合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跳绳这一项运动锻炼中,提升每一个小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譬如,在花样跳绳过程中,在教学之前,形成课前辅助教学的合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团结性。可以采取“青蛙跳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分成4个小组,围成两个小圈,学生自发设计荷叶,利用从这些荷叶中跳过的方式,提升学生相互配合的能力。并采取比赛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分析小学生花样跳绳校本课程教学的注意点

(一)项目选择要注重学校的实际需要

在小学生花样跳绳的校本课程教学中,跳绳是一项简单的游戏活动,可以采用随时随地的运动方式,是一项简便易行的运动锻炼方式。在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于一些偏远的、综合设备条件相对差点的学校,在这样的场所中 进行实际运动,要采用创新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校本课程教学。在结合学校综合资源的情况下,要创编出不同的教学模式,可以选用十多种不同的花样跳绳教学方式。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在学校领导以及教师重视的基础上,形成以花样跳绳为特色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创建出与学校资源相吻合的花样跳绳基地,丰富花样跳绳的内涵,并将这一项传统体育教学项目进行创新,赋予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将花样跳绳校本课程教学作为教学育人的一个重要方式,体现出校本课程与花样跳绳教学的连贯性。

(二)教学方式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小学生花样跳绳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对学生兴趣的引导。一如既往地抓好教师的带动性,形成“以大带小,形成梯队;狠抓基础,不断创新”的管理思路。通过将花样跳绳编成校本课程,采用课程教学的方式,这样,在继承与发扬花样跳绳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业余学习兴趣。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引导,让学生都参与到花样跳绳的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出花样跳绳在学生智力开发、思维训练等方式的优势。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引导,让小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增强学习能力。同时,花样跳绳作为一项有氧运动,可以有效地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校本课程中,通过体育锻炼的内容教学,让学生学会几十种花样跳法,并注重在跳绳过程中的一些注意点。在校本课程的详细叙述中,分段教学,对于不同年段的学生进行花样跳绳的花样学习,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出校本课程的综合优势。同时,在花样跳绳校本课程教学中,融入小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引导小学生树立积极乐观、面对失败、团结合作等方面的精神,形成小学生个性化的集中表现,这样,可以全面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材编写突出教学多元化

在小学生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编写中,要注重体现教学的多元化需要,注重围绕小学生在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等多方面的内容,并在整体设计中体现出教学课程、项目运动、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要求,在教学总目标上,要让学生锻炼好体质,在花样跳绳中提高自我活跃能力。同时,对于几十种花样跳绳的方法,要进行科学精准的描述与引导,采用科学认真的态度,对于花样跳绳中的技巧性包括摇绳、跳绳、上绳、下绳等,形成多方面思维的方式,学生在教材的带动下,能主动思维,多想跳绳的花样,更好地助推花样跳绳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品质培养中,乐观向上、合作团结、坚毅拼搏等,让学生能自我表演、自我训练,增强知识能力与技术掌握等。

三、探讨小学生花样跳绳校本课程教学的策略

(一)德育教育融入校本课程教学中

在小学生花样跳绳校本课程教学中,要发挥出德育教育的优势,将德育教育与花样跳绳结合起来,在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形成智力发展的有效性。同时,最重要的就是在花样运动中陶冶自我情操,培养多方面的意志品德,讲究团结合作精神。在课程教学中,形成阶段性的总结,让学生在实际运动中总结出自我多方面的不足,形成克服困难、增强技术性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在校本课程中,要全方位地挖掘出德育教育的资源,形成教学开发与实际运用的结合,并体现出学校的教学特色。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综合运用

计算机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在学习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许多知识和历史都是通过上网查询到的。通过在计算机课上学到的知识对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进行编辑、下载,加工,体现了真正的学习过程。体现了自主性。跳绳活动在中国民间健身运动项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跳绳运动的酷爱者,不断推陈出新,创出的大型集体网绳跳绳是花样跳绳中绽放的花朵。学生们自己创编的各种花样给校本课程增加了新的内容。校本课程力求体现“主体性、教育性、知识性、综合性与发展性”的特点。实践证明:校本课程从选择项目到教材的编写和评价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出发,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结合兴趣自由组合

学生有着共同兴趣与爱好,这样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就能更好发挥学习的作用,形成整体进步。譬如,为培养学生积极竞争的勇气和健康的竞争意识,可以从中选用具有竞争对抗性特征的体育项目;如抵杠、拔河、爬花杆、踩高跷、踢毽子、滚铁环、扳手腕、三人或五人穿板鞋接力等;为培养学生融入社会、融入集体、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可以选用集体性项目;如接龙、接力赛、游戏捉瞎子、丢手绢等;为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可以选择趣味性较强的项目引入体育课堂;如打花鼓、跳街舞、演木偶戏、打蹦蹦鼓、丢花包等。教师在活动中充当评价的主体,对学生的体育课程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并在实际教学中总结提高。将这些活动与花样跳绳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出团结合作的综合性效果。

(四)综合发挥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优势

在跳绳活动中,用各种技法启迪学生学习跳绳的兴趣,并将跳绳中的意志品质迁移到各科学习上,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创新的意识。美术课以跳绳活动为素材,创作了《课间十分钟》、《大家来跳绳》、《冲击基尼斯记录》等作品。在自然、科技课学习上孩子们大胆运用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老师们说:同学们创新意识的增强,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跳绳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学生利用跳绳活动中的情景编写数学习题,制作统计表。跳绳活动,外出表演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为写作积累了素材,提供了真实的心理感受。

四、结语

小学生花样跳绳校本课程教学是一项综合性、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需要与学校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花样跳绳的积极性,并创新教学模式,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身心素质,为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的综合发展提供良好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金龙,王晓刚.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

[2] 张仲景,郝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中国成人教育,2006.5.

[3] 王红英,杨再淮.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7.6.

篇6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院校;素质教育

一、关于素质教育的简述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在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以增强民族素质为重要原则,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全方位发展的教学环境,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获得发展,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广大青少年成长的基本条件,因此高职院校务必要坚持“健康首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切实落实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锻炼自身的意志,在无形中提高自己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可以说体育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途径,因此新时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上必须科学结合素质教育,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的要求。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体育课结合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改变体育教学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更多的是采取“放羊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没有过多的关注,使得体育课形同虚设,更不用谈素质教育了。因此体育老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树立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教学理念,改变片面追求体育成绩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的体育老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深入贯彻“个别对待”的教学原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对于一些不爱运动的学生,老师应当主动地与其交流和谈心,让他们懂得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也能放松自我、调整心情。老师只有主动地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以人为本”,才能真正改变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让学生能够沿着正确的路径发展,塑造良好的人格,保证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性。

2.强化师德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由于近些年来高职院校不断地扩招,使得教师资源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导致一些高职院校老师不得不“兼职”,体育老师的不专业也是影响职校生素质教育水平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能够使素质教育更好地融入体育教学中,务必要保证体育老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有较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自己和提升自己,使得高职生的素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具体来说,老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流、互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使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3.重构体育教学结构,改革体育教学方法

在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结构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务必要坚持国际上课程设置的重要原则,包括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等,同时在校内逐渐实施选修课程,并且根据不同的年级来设置选修课的范围,使学生能够在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健身意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锻炼身体。具体来讲,体育老师可以构建“感知―理解―运用―评价”的教学活动结构,通过引入一些现象或者场景,让学生获得整体的感知,然后思考、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且将技巧和要领运用到实际的体育活动中,加深对体育知识的掌握,最后对自己的表现和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可以说学生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改变了过去麻木接受知识的现象,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变得更加主动和向上,不仅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且也能从学习中领悟知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老师只是采取单一的“我教你学”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对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感到厌恶,而且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收到较好的成效。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老师务必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效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真正地发挥体育老师的主动作用,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具体来说,老师可以采取“小群体”的教学方法,具有共性的学生组成学习群体,让学生在群体中“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相互帮助”,学生在交流与协作的过程中增强体能、陶冶情操,塑造更加完善的人格。体育老师也可以用“360评价法”来评定学生的表现,也就是使学生自己、他人、家长、老师等成为评价的主体,摆脱过去“成绩至上”的评价方式,从而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这对于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面对新时期的新要求,高职院校体育老师应当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使高职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而素质教育在体育课中的结合途径则需要广大高职老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师德,不断调整体育教学结构,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采取多样、综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发展更加全面、科学。

参考文献:

[1]梁美英.全球化时期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构建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02):242-244.

篇7

关键词:学校体育;理念;观念;概念

自上世纪末的后五年起,我国的相关文章中出现了“理念”一词。时至21世纪初的今日,各行各业均在使用“理念”一词。我们学校体育界也同样在频繁运用这个词。“理念”一词,含义是什么、为何如此受到人们的青睐?在人们还没有采用“理念”一词之前,类似的用词是什么?查阅学校体育的相关文章,可以发现是“观念”,再向前一段时间,就要算“概念”。那么这三个词语又有何种联系及区别?

本文试图就这几个问题作一探讨。作者力图从理性上把其作为一种学校体育的文化视点,结合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实践及理论来论述。更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同行关注。

1 对三个语词的考察

1.1 词意考查 理念1983年1月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还未收录“理念”词条。1992年版的《新现代汉语词典》将“理念”注释为观念,如民主理念、人道理念、经营理念。《辞海》指出,“理念”为旧哲学之名词,柏拉图哲学中的“观念”通常译为“理念”。而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中的“观念”指理性领域的概念,亦称理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哲学大师们并没有对“理念”有一个统一的概说,而却与“观念”、“概念”有着相似的用法;当代中国人仅在十多年前才开始使用“理念”的。

人们现在对“理念”的认识,剔除了古代哲人过分强调的哲学思辨及复杂多义的成分,把它相对简化为“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理念”:是诸理性认识及其成果的集大成。它既包含了认识、思想、价值观、信念、意识、理论、理性、理智,又涵盖了上述思维产品的表现物,如目的、目标、宗旨、原则、规范、追求等,而后者使“理念”这一抽象的概念具有了直观的形象,能更真实地反映和表现“理念”的内涵。这样一种界定也较好地解释了当今社会人们何以如此广泛地运用“理念”的词意原因。

观念《辞海》将其注释为看法、思想。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

概念《辞海》将其解释为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

1.2 学校体育界对三个词语的实际使用 20世纪80年代初,林笑峰先生率先提出了体育的概念问题,把体育定义为身体教育或体质教育。这对于后恢复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随之,引发了一场持久的体育概念大讨论。“概念”一词,是这一年代的热点词汇。

90年代初,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深人,许多专家学者从新的视野来认识学校体育,提倡从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念向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念转变。紧接着的又有终身体育观念、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探讨。“改革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成了人们的共同认识。

新世纪初,“理念”这个词被学校体育界内普遍使用。如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思考、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等。考察那些使用理念的文章,我们有这样的发现:多数作者在体育理念使用中,回避了对这个词语本身作必要的说明和界定。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有相当多的作者视体育理念如同体育观念、体育思想一样使用,自然不必解释。二是体育理念”一词的偏爱。念确实是个与体育观念等词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有着难以言传的新意。不管哪个原因,这种现象都显示了人们对“理当我们的视角锁定在“概念―观念―理念”的链上,我们可以捕捉到我国20多年来的学校体育改革的走向轮廓,而学校体育改革的实践又引领着人们使用热点词语的变化。这真是一个有趣而又耐人寻味的现象。

2 三个热点语词使用变化现象的探讨

2.1 社会大背景的影响 如果我们的视线上移到我国的社会大背景上,就会很清楚地看到整个社会的热点语词使用的变化。学校体育与全社会两者之间使用的热点词汇及其变化的同步化,显示了两者之间关系的紧密,也体现了学校体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

2.2 学校体育改革实践智慧的展现 近二十多年是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开放、观念更新带来了对诸如“体育”、“学校体育”的不同理解;处于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们对“体育”、“学校体育”又有不同的追求。然而,人们还是偏爱按传统的习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阐述“体育”、“学校体育”。这样就形成了相关的“概念”泛化,也造成了体育工作者的困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认识到这种“概念”的泛化,其实是各种人们观念的不同、追求的相异。于是人们开始相应地用“概念”、“观念”、“理念”这三个含义相近的语词分别来表示、称呼各自的见解及追求。

2.3 科学术语单义化的趋势 从十九世纪中叶起,西方学术典籍和现代科学技术被大量介绍到中国。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填补汉语文言词汇中巨大的术语空缺,学术界就创造出大量的新式词汇,从而形成了现代汉语。正如王力先生所总结的那样:“现代汉语新词的产生,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尽量利用意译;第二个特点是尽量利用日本译名。”本文中频繁出现的“概念”、“体育”,也都是直接从日本译名借用过来的。但这个造词的过程也是充满了用词的矛盾、混乱:往往同一语词,几乎用之者一人一义,十人十义,令人迷离恍惚。不过,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一批科学学术术语在译成现代汉语过程当中已出现少义化及单义化趋势。正如刘立群博士说的:英语“1aw”词分别被译为现代汉语的“法律”、“规律”、“定律”等词,就是这种单义化的突出表现之一。“概念”、“观念”、“理念”这三个语词的同时存在并且为人们热用,也正符合目前科学术语单义化的趋势,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进一步对这三个语词做出单义化假定的课题。

3 对三个语词的剖析

3.1 三个语词的单义化假定及其关联 从哲学的角度看,语词主要有三大类:专名、类名、理论术语。古代《墨经・经说上》称:“名:达、类、私。”专名(私名)仅指一个特定的对象。类名则指一类事物、一类性质、一类动作等。理论术语即指人们在进行各种理论探讨中所发明、使用的语词,亦称达名、哲学术语。同样从哲学研究层面上看,语词主要存在三类词义:字面义、内涵义、外涵义。专名有两层词义:外涵义和字面义。类名有三层词义:外涵义、内涵义和字面义。大多数理论术语只有两层词义:内涵义和字面义。对于类名及理论术语中的合成词来说,其内涵义与字面义往往会不一致。“概念”、“观念”、“理念”这三个语词属于理论术语。现对这三个语词作如下单义化的假定。

概念一词中的“概”为要略、概括;“念”为考虑、念头。“概念”一词的字面义是头脑中所概括出来的一类东西。其内涵

义是反映、概括一类实际存在事物的特有属性。观念一词中的“观”为观察。“观念”的字面义是观察事物的总看法。其内涵义是人从某一视角观察事物的总认识。理念一词中的“理”为理想、理应。“理念”的字面义是理应的看法;其内涵义是对事物理性的思考及其向往、追求。

上述三个语词有着不同的含义,但又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可简约示意为:

概念(事物的实然状态之抽象)一一观念(视角转换下的界定)一理念(事物的应然状态判断)

某一概念,是在原有观念视野下对事物的实际状况的抽象表达,也隐含着相应的某种理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视点会变化,视角会转换,继而产生新的观念,也会相应提出新的理念。虽然,只有当某一概念所指称对象的实然状态普遍地发生变化之后,概念的内涵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若非有识者不断向原有的观念提出挑战,不断地提出新的理念,原有的观念就难以改变,更难指望新的概念的出现。进一步也可以这样说,对诸如“什么是体育”问题(即概念内涵义问题)的追问,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模式”中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暂时的回答,在不同的“社会模式”中则会有不同的回答。

3.2 三个语词的分说

3.2.1 反思“概念” 正确认识、运用体育概念,有利于体育学科建设及体育学术交流。改革开放之初的体育概念的讨论所引发的学校体育改革即显示了这方面的作用。但体育概念讨论至今,尚无一个定论、体育这一概念有多重含义、常易发生歧义等又昭示了概念的复杂性。依照本文以上论述的思路,与其说概念的复杂性,毋宁说以往在使用“概念”、“观念”、“理念”这三个语词上的混淆。

体育这一语词,是一个类名词。其字面义是身体的教育。体育发端于工业革命时期,原先称呼为体操。当工业文明跃过其早期的偏颇(即指人类智力在文明发展中地位急增,而人类肢体、体力功能被机器工具等取代,导致“体育”在社会中地位的衰落),日益走向完善之时,以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目标的现代教育体系应运而生,并从中产生出作为教育范畴的现代体育概念(P.E)及其实践形态――学校体育。这时的体育概念的内涵义就相当于其字面义。但是,20世纪初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开始使体育溢出了教育的范畴。特别是近30多年来,国际上不仅体育教育面目一新,大众体育异军突起,竞技运动更是突飞猛进。整个世界的体育面貌已是今非昔比,“体育”一词的内涵和外延都已起了变化。周西宽先生认为,原有的“体育”(P.E)成了狭义的体育概念,事实上存在着一个总概念的体育,并把其简述为:“体育是人类以自身运动为主要手段改造自我身心的行为。”此时的体育的内涵义就与其字面义不一致了。

从哲学、逻辑学方面来说,概念作为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内涵只能根据它所指称的对象的“实然状态”规定,即对既成事实的概括,然后按照逻辑学下定义的规则,提示它与同一属概念下的其它种概念之间的差别。这就是科学理论中的概念,或者说是概念的一般定义。但是,在实践理论中另有定义性的陈述。而这种定义性的陈述与概念的一般定义是有差别的。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他的《教育语言》一书中认为有三种定义性陈述。1)规定性定义:指创制的定义,也就是所下的定义,在同一著作中要求被界说的术语始终表示这种规定的含义。2)描述性定义:指适当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3)纲领性定义:它或明或暗地说明“事物应当是什么”。据此,教育家陈桂生论述,许多不同的教育著作对同一教育概念(如课程、教学)所下的成打的定义,其实未必都是真正的定义,而是关于某种教育问题的新价值观念。它们实际上是不同学者倡导的“好课程”、“好教学”观念,是关于它们的“应然状态”的判断,属纲领性定义,也属于对课程和教学的理念的表述。陈先生还进一步指出,在教育学陈述中出现的教育诸概念“泛化”现象,主要原因是教育“理念”与教育“概念”的混淆,尤其是以教育“理念”代替了教育“概念”。

我们学校体育界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体育是身体教育或体质教育”,这不能算是对体育下的一般性定义,而是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的定义,是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学校体育的“应然状态”的一种体育理念。这种理念,在实践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也必然要被另外的理念所取代。又如,“竞技运动”的概念,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理论界把其定义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身体能力、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比赛。”实际上,这是一个规定性的定义,有其使用的限定范围。科学的定义应是对历史的现实的竞技运动全部事实的概括。正如周爱光先生所指出的,竞技运动的(科学)定义,应把“大众竞技运动”和“学校竞技运动”包括进去,解释为:“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及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活动。”再如,有这么两条有关篮球的定义。我国教科书上是这样陈述的:“篮球是用手投篮,以得分多少决定胜负的集体运动项目。”而美国NBA教练员托尼来华讲学时说:“美国NBA认为篮球的本质是通过篮球运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际上,前一条定义是属于描述性定义;后一条定义应属于纲领性定义,表述的是一种篮球运动的理念。

概念的一般定义就是概括实际存在着的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属性(即其内涵义)。那么,总概念的体育能否成立,关键就要看其包括的各对象(即其外延)有否共同的本质属性。对此,有不少的研究者都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并且也尝试做出了基本一致的一般定义。如张洪谭教授定义:“体育是旨在强化体质的一切非生产性的人体活动。”又如博士生唐炎近期做出的概括:“体育是以发展人的自然属性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在总概念的体育确立的条件下,学校体育的描述性定义是整个大体育在学校中的反映、缩影;一般定义是通过身体活动进行的教育。

3.2.2 重视“观念” 小概念的体育(P.E)发展成为总概念的体育,这是基于事物发展、变化后对其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抽象之结果。同时也可以说,这是人们从过去主要从生物学、教育学层面去认识和界定体育(P.E),转移到从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视角来综合观察和界定体育总概念。正如刘吉同志所说:跳出体育看体育,这是对体育加深认识的重要方法。所谓跳出体育,主要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对体育这个社会文化现象,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全息”透视。

3.2.3 善用“理念” 人们广泛使用“理念”一词,除了上文提到的词意方面的原因外,还跟当今社会的转型、知识观的转变及改革实践的深入相关。以前,我们常被提问或自问:“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知识”、“什么是体育”。结果是非但回答不准,而且还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定义,并由此发生了无结果的争论。久而之,谁听到这样的问题,内心都不免心烦、困惑、胆怯。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了其根源在于我们一时说不中那个惟一的本质,而人们却偏爱于用下定义的方式来回答。“什么是某某”,这种问法本身省略了任何的语境,不是期望一个具体的人带着个人的成见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期望一个具体的个人一下子能够超越任何语言、文化背景的限止直接切中“某某”的惟一本质。于是,人们聪明地转变了提问方式。上述的问题被转换为:“你对某某是怎样理解的”。这样一来,谁都乐意或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这个问题了。“理念”一词,正好承担起这样的回答,人们纷纷使用“理念”,来展示他们的思想观念、理想追求。

人们在使用理念一词时,也要注意:一是与概念一词相区分,二是要善用理念。2004年第6期的《中国学校体育》发表了卷首文章:试论学校体育新理念中的“度”。此文针对当前实践中一些同志在更新和落实理念时产生的种种不当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要正确把握理念的“度”,也就是要善用理念。

篇8

关键词:武术体育教学优势

1武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1体育教学缺乏对武术的充分重视

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缺乏对武术的充分重视,未能充分发挥武术的教学应用优势。多数学校体育教学缺乏科学统筹和整体规划,未能针对武术教学制定详细具体的合理计划,导致武术教学流于形式。同时,多数学校负责武术教学的教师缺乏专业的教学技能,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多数学生缺乏对武术的正确认识,加上体育教师缺乏对武术教学的重视,导致学生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态度散漫,缺乏对武术教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难以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武术教学内容的精髓。

1.2未能彰显武术的独特优势

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未能充分彰显武术的独特优势,导致武术教学极易被其他体育项目替代。中学生承担着繁重的课业压力,参与体育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未能充分彰显武术的独特优势,未能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武术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和搏击、健身思想,未能充分体现武术教学的不可替代性,导致武术教学呈现出枯燥性,导致学生缺乏对武术的学习兴趣,导致武术教学形同虚设。

1.3武术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

多数学校体育教学沿袭传统滞后的武术教学内容,武术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陈旧,缺乏创新性。体育教师未能实时关注武术发展的前沿动态,未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武术教学技能,未能充分借鉴吸收先进的武术教学方法,且在日常的武术教学过程中,未能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未能充分考虑各个学生的武术学习和接受能力,未能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武术教学效果。

2武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长期发展,集合了搏击、健身、养生等多种锻炼功效,是一项良好的终身体育运动[1]。当前,武术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具有诸多应用优势。武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2.1具有广泛的学生参与基础

武术教学具有广泛的学生参与基础。受武侠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对于武术较为青睐,在体育教学的有效引导下,极易对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形成广泛的学生参与基础。为充分发挥武术的这一优势,要求体育教师加深对武术的认识,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有效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2.2能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良好实现

武术不仅包括套路项目,还包括搏击训练内容。学生在积极参与武术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能有效增强自身的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能有效增强自身的灵敏度和协调性,还能增强自身的反应速度,能锻炼自己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勇猛坚韧的意志品质。武术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呈现出较强的攻防技击特点,且武术入门较为简单,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相对较低。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并组织严格的训练考核,能有效增强体育教学的规范性和有序性,能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良好实。现[2]

2.3对教学场地和相关器械的要求较少

有一句著名的武术谚语,“拳打卧牛之地”。这句谚语是说,武术练习占据的空间相对较小。在体育教学中,武术对教学场地和相关器械的要求相对较少,武术教学不会受到各类客观因素,诸如教学场地、训练器械的严重影响。[3]因此,在体育教学经费不充裕的条件下,发展武术教学更为切实可行。

2.4具备了一定的师资力量

经过多年来的体育教学发展,武术教学课程已经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必修课。多数学校具备了一定的武术教学师资力量,能满足基本的武术教学需求。多数学校配备了专业的武术教师,并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武术教学体系。另外,在新时期,学校体育教学日益重视武术教学,普遍注重通过优厚的薪资待遇招聘专业的武术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武术教学的师资力量日益增强。

2.5能培养学生的武德观念

武术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武德观念,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武术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武技”是武术文化的外在体现,“武德”则是武术文化的深层次内涵。所谓武德,是指武术练习者在为人处世的社会实践中应该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应该追求的道德情操,武德涵盖武术礼仪、心性修养、精神境界和道德作风,贯穿于武术相关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在参与武术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武德观念的熏陶,并促进对自身人品的净化和人格思想的升华。[4]

2.6能促进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精髓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道德精神,并形成了相对系统的武德观念。武德观念融合了儒家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理念和道家道法自然、无为无恃的思想文化,对国人的精神架构形成了至关重要的影响。[5]自强不息是儒家刚健有为精神体现,厚德载物是儒家推己及人、宽厚待人的处世理念。学生在参与武术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武德观念的熏陶,并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品质,且有助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道法自然和无为无恃作为道家思想的精髓,具有超凡脱俗的精神力量,能实现对习武者心态的良好调整。学生在参与武术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能逐步形成良好的理性意识和无为心态,“无为而无不为”。

3加强武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3.1从整体上提升武术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

加强武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要从整体上提升武术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学校要通过优厚的薪资待遇招聘高素质的武术专业教师,充实现有的武术教师队伍。同时,学校在招聘武术教师的过程中,要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招聘标准,严格招聘具有较强的武术专业教学能力,且教学经验丰富的武术教师,确保后期的武术教学质量。学校要加强对现有武术教师的教育培训,引导武术教师深刻认识到武术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督促武术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并对武术教师的各项专业教学技能实施定期考核。

3.2加强对武术教学的宣传

学校要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加强对武术教学的宣传,引导武术教师和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武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并重点宣传武术具备的独特优势,激发广大学生对武术的学习锻炼兴趣。学校之间可加强合作,共同举办武术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对武术进行切磋交流的过程中,相互砥砺,共同提高对武术的学习兴趣。另外,学校要通过加强对武术的宣传,引导武术教师和广大学生形成对武术的正确认识,并转变对武术的教学学习理念。

3.3加强对武术教学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

学校要深入考察自身的武术教学现状,明确自身武术教学存在的缺陷,并采取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措施加以改进。学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武术教学,并科学制定武术教学的具体目标,并从整体上对武术教学进行科学统筹和合理规划,针对武术教学制定详细具体的教学计划,增强武术教学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学校要制定配套措施和相关奖惩制度,督促体育教师严格执行武术教学计划,并对武术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考核,增强武术教学的有效性。

3.4创新武术教学内容和方法

学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逐步摒弃传统滞后的武术教学内容和陈旧的武术教学方法,要对武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创新。体育教师要严格遵循武术教学大纲要求,明确武术教学的预期目标,并深入挖掘武术教材,明确武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并依托互联网等途径丰富武术教学资源,采取多样化的途径开展武术教学。例如,教师可加强微课和翻转课堂等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利用微课教学视频,引导学生学习规范的武术套路,提高学生的武术套路学习水平。同时,武术教师可引导学生观看武术比赛,总结武术搏击技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借助护具组织学生开展散打搏击比赛,强化武术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武术实践中积累搏击经验。武术教师要实时关注武术发展的前沿动态,并充分借鉴吸收先进的武术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实现对武术教学的优化改进。

篇9

在我国,对于幼儿教学概念的理解,最初主要受原苏联学前教育学的影响,幼儿的教学被当作对幼儿实施智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幼儿教学就被定义为:为了发展幼儿的认识能力,用系统的基本知识武装他们,按《幼儿园教育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培养他们的技能和技巧的有系统、有计划和有目的的过程。受这种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学前教学观的影响,我国幼儿的体育教学活动长期在这种教学观指导下,幼儿体育教学过程就相应的被认为,是以关于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由外向内的“内化”过程,这种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被视为是由老师讲解示范、幼儿进行练习的直接教学产物。

虽然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强调幼儿的“主动性”,当这种“主动性”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教案本里,同时,对它的理解更多地是从受动性的角度加以考量与运用。因此,幼儿园体育教学中对游戏引入常常是仅仅出于调动幼儿体育练习积极性为目的,而“沦为”幼儿园体育教学过程的“装饰”。忘却了游戏的内涵,使得体育游戏仅仅被视为是教师传授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手段,被当作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

情景体育游戏创设情景并改造一般的体育游戏,以求更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这类游戏极强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极富特色,深得幼儿们的喜爱。这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由教师语言指导、学生角色扮演、情绪体验、规则强化等成分构成的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训练方法。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的操作性上,情景体育游戏训练都能够成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训练方法之一。

2情景体育游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1)社会性发展与情景体育游戏的关系。

有资料显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游戏水平,具有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幼儿的社会性与游戏水平的发展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根据本研究的实验设计,研究的实验结果需要从社会性发展得分和游戏水平得分这二个因变量来考察情景体育游戏对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这里主要从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变化、游戏水平发展变化及其与情景体育游戏的相关分析等三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进行 t 检验。前测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总分及各项得分,经统计学差异性检验,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在社会性发展程度上具有同质性。从实验结果验证的角度来看,如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在实验后测时出现了差异,就可以认为是实验自变量――情景体育游戏所产生的训练效应。

实验显示,实验组游戏水平得分高于对照组游戏水平得分,且具有显著性差异。这验证了情景体育游戏训练效果的有效。因为豪威斯游戏量表主要考察的是幼儿社会性游戏行为,该量表划分幼儿游戏水平的根据是幼儿在游戏中的社会性水平,因此在本研究中的游戏水平的高低代表的是游戏中社会性水平的高低,它与社会性发展在本质上考察的是同一方面,即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只不过它是从游戏的角度来考察,因此在本研究中用来作为社会性发展的效标。同时作为一种游戏量表,它还可以用于检测情景体育游戏训练的效果。

(2)情景体育游戏训练能提高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方差分析和独立组 t 检验显示:幼儿经过情景体育游戏训练的实验组在社会性发展总分及各分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显现出显著性差异。再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社会性发展提高幅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我们可认为情景体育游戏训练对提高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效果上是显著的。情景体育游戏之所以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如此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是由于情景体育游戏在趣味性和娱乐功能上独具特色,并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这就使得幼儿乐于参加情景体育游戏,在实验进行中,我们对被试幼儿进行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幼儿都非常喜欢情景体育游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幼儿们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兴趣和热情,他们甚至会创造出许多新颖的玩法,会一物多玩;另一方面,从交往的视角看,情景体育游戏所特有的自然伙伴关系,使得幼儿同伴间的交往非常丰富,一些社会性发展程度差、内向、游戏水平低的幼儿也能够被带动到情景体育游戏活动中,还有一些社会性发展程度较好、游戏水平也较高的幼儿自愿甘当小老师,指导、帮助游戏水平不高的幼儿。因此情景体育游戏活动在充分满足幼儿内在需要的同时,在客观上实现提高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目的。最终使游戏的内、外在价值得以实现统一。

(3)情景体育游戏训练能提高 幼儿的游戏水平

实验前对幼儿游戏水平测得的数据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幼儿的游戏水平的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可以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游戏水平整体上是等质的。实验后,测得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游戏水平的数据并进行 t 检验,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前后测的 t 检验,实验组的前后测差异均具有显著性,而对照组的前后测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情景体育游戏训练在提高 幼儿的游戏水平上是有效的,游戏训练的效果是显著的。

3情景体育游戏训练与幼儿原有游戏水平和社交类型的影响

(1) 原有游戏水平对情景体育游戏训练的影响。

游戏水平和社交类型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前测时,幼儿游戏水平的主效应显著,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游戏水平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由于社会性发展与游戏水平两者间具有明显正相关关系,而前测时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游戏水平和社会性发展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游戏水平的主效应显著只说明了一个问题:由于豪威斯游戏量表测量的是个体游戏中的社会性水平的高低,个体间的游戏水平高低说明了个体游戏中的社会性水平不同,以及个体间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高低也不同。后测时,实验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和游戏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游戏水平前测、后测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游戏水平前测、后测结果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可以视为,这是情景体育游戏训练带来的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原有的游戏水平整体上并没有影响游戏训练效果。因此情景体育游戏训练整体上并不受原有游戏水平高低的影响。

(2)情景体育游戏训练的主效应受社交类型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前后的测试数据表明,幼儿社交类型与游戏水平的交互效应均不具显著性,但社交类型的主效应均具有显著性(p

理论上讲,情景体育游戏训练完全符合社会性发展训练的原理,从实践上看,情景体育游戏训练在提高幼儿社会技能上是有效的。因此,作为社会性发展训练的一种方式,情景体育游戏值得在幼儿园普遍推广,同时操作起来也很方便。

虽然情景体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在游戏中,他们能够根据创设情景所赋予的角色,坚持和巩固角色意识,并且使幼儿在游戏交往中懂得并能够使用角色身份完成游戏,但在游戏活动中应当赋予他们更多的权力,要放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兴趣去发展游戏的情景内容。游戏中要让所有的幼儿都动起来,游戏要实现以强带弱、相互影响,社会性的学习离不开群体意识的增强。

篇10

关键词:动作技能;烹饪;刀工;教学

一、动作技能及其结构、形成阶段

动作技能,即“通过练习形成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和智力操作系统”,指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与理论知识不同,动作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一系列动作的组合;这些动作不是随意的,而是协调的,具有一定规律的;各种动作技能不是一种本能,是通过学习和练习而形成、发展,乃至熟练掌握的。日常生活方面的写字、行走、骑自行车;体育运动方面的游泳、体操、打球;生产劳动方面的锯、刨、车等活动方式,都属动作

技能。

动作技能的结构,主要按照动作的范围、维度、力度、精细程度、连贯程度、方法程度等各种动作结构特点及类型进行细化分析,从中寻求各种动作目标实现的途径,动作结果或效果的评价方式,以便在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展开,使之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的形成,主要包括动作定向、动作模仿、动作整合、动作熟练四个阶段。

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在烹饪刀工技能教学中的运用

掌握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并合理运用在动作技能教学中,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成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应动作技能的相关理论,我们可以把烹饪刀工定位成精细、连贯、封闭环路、器械型的动作技能,并将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与烹饪刀工教学合理结合,以指导实践。

1.烹饪刀工动作定向阶段

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定向映像包括各个动作的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包括对各种动作以及动作的衔接的认识;还包括对各种有关和无关的内外刺激的识别,如哪些反馈信息可以利用,哪些信息对动作执行有害等。学习者了解了这些信息,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种心理表征,即起到定向作用的心理映像。烹饪刀工动作定向阶段,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学习刀工意义,了解刀工基本知识,区分不同刀工的适用范围与方法,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所要达到的技能水平,并调动学习积极性,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在此阶段,教师首先要做示范,要求动作准确,由整体示范到分解示范,并对相近的刀工动作进行区别。其次,学生要进行主动自学,抓住刀工技术的基本点、重点与要点,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再次,要利用课余时间向他人学习,相近基础的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补充、交流,取长补短。

2.烹饪刀工动作模仿阶段

一般在动作技能的模仿阶段中,由于学生还未建立起稳定的、清晰的内部调节系统,还缺乏充分的动觉经验,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动觉控制能力也较低。因此动作的稳定性、判断性、灵活性较差;动作之间的协调、衔接能力较低,经常出现烹饪原料大小不一致,不符合烹调成型所需要的现象;不能主动地发现与纠正错误;而且完成某一动作的时间较长,花费的精力较大。此阶段的学生,会出现右手下刀犹豫、左手扶料不稳、左右手配合不协调、容易紧张与疲劳等情况。针对此阶段的情况,学习者首先必须继续加强对于之前动作定向映像的检验、完善与巩固,更加重视刀工技能中的细节结构特征,区别各种刀工的运用条件、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与区别点,由易及难,规范各项基本规范动作,其次,必须注重从持刀到下刀过程中的动作定向,进一步体会每个动作的含义并及时纠正错误动作;最后,学习者要戒骄戒躁,克服紧张心理,加强自我积极暗示,重复或模仿师范行为,逐步体会提高动觉水平。模仿阶段,更要重视图片、幻灯、影像以及操作说明等方法,加强定向映像的指导。

3.烹饪刀工动作整合阶段

在动作技能形成阶段,整合阶段是从模仿到熟练的一个过渡阶段,是调整、适应的阶段,是为娴熟自如的动作技能打基础的阶段。其特点为: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动作的感觉比较轻松,不像模仿阶段那么紧张,知觉范围扩大,发现错误的能力增强,动作的各个环节趋于协调、连贯。但动觉控制还不够稳定,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动作可以精确、灵活。一旦外界条件发生变化,视觉控制仍先起作用,动作就会出现时快时慢,不熟练、不稳定。而在烹饪刀工学习阶段,此时的学生会出现视觉控制减弱、动觉控制加强,但运刀时快时慢、精准度、灵活性不够稳定的现象。此时,学生应在加强稳定性练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练习,要加强持刀右手的灵活性,扶料左手的稳定性以及视觉的判断性,真正做到双手协调、手眼并重,并整合到完整动作中,保证刀法稳定、指法稳定、原料成形稳定以及整体动作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动作速率和成料效果。

4.烹饪刀工动作熟练阶段

动作技能形成的熟练阶段,学生的动觉控制增强,视觉范围扩大,能准确地察觉到物体在运刀情况下的变化,并随时调整动作方式;动作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各种方法变化条件下都能顺利完成动作;各动作间衔接流畅、协调,多余动作消失;动作具有轻,心理和体力消耗都降至最低。动作的自动化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和熟练。当然动作仍需要意识的支配,但不需要意识的高度控制,动作自动化的内在机制是在大脑皮层中建立了动力定型。此阶段,烹饪刀工学习者应熟练掌握多种基本刀法,形成高质量的操作技能。具体来说,在面对不同组织结构、质地、状态、大小、形状的原料时,在出刀之前,学生已在脑中明确运刀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成料效果,在运刀过程中,能够合理运用批、剁、切等多种技能,做到方向准确、力量适度、动作稳定、速率提升。此时的练习,更集中于精确与速度的结合,大幅度提高动觉水平,强调对动作操作的内感和领悟,并将实际训练与心理训练相结合,加强纠错能力与改进能力,多采用竞赛法(如批干丝比赛、气球上切肉丝)等手段,加强刀工动觉不断提升的同时,继续保持兴趣与稳定。

综上所述,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掌握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并合理运用在动作技能教学中,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成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尝试对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对于烹饪刀工技能学习中的运用进行一次探索,期对包括烹饪刀工技能在内的高职专业技能学习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白宏伟,董倩玲.浅析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J].教育探索,2002(9):77.

[2]肖凤翔,马良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程序及原则[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2-166.

[3]李雪.简述动作技能自动化与训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22-424.

[4]杨征东.浅谈刀工技能一体化教学课的结构与方法[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2):185-187.

[5]丁俊武.动作技能学习理论的演变及发展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4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