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伦理行为规范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伦理行为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A1
1、“指导和帮助患者配合检查,耐心帮助患者查询结果,对接触传染性物质或放射性物质的相关人员,进行告知并给以必要的防护”是医疗机构哪种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
A、药学技术人员
B、医师
C、护士
D、医技人员
E、其他人员
2、下列不属于医疗机构其他人员的行为规范的是
A、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增强为临床服务的意识,保障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营
B、合理采集、使用、保护、处置标本,不得违规买卖标本,谋取不正当利益
C、刻苦学习,钻研技术,熟练掌握本职业务技能,认真执行各项具体工作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
D、严格执行财务、物资、采购等管理制度,认真做好设备和物资的计划、采购、保管、报废等工作,廉洁奉公,不谋私利
E、严格执行信息安全和医疗数据保密制度,不得随意泄露、买卖医学信息
3、医技人员行为规范包括
A、正确运用医学术语,及时、准确出具检查、检验报告,不谎报数据,不伪造报告。发现检查检验结果达到危急值时,应及时提示医师注意
B、严格执行医嘱,发现医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诊疗技术规范,应及时与医师沟通
C、认真执行医疗文书制度,规范书写、妥善保存病历材料。不隐匿、伪造或违规涂改、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不违规签署医学证明文件
D、格尽职守,勤勉高效,严格自律,发挥表率作用
E、遵循医学科学规律,不断更新医学理念和知识,保证医疗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合理性
4、下列条款不属于护士行为规范的是
A、格尽职守,勤勉高效,严格自律,发挥表率作用
B、提高综合素质,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为患者提供专业医学照顾,注重沟通,体现人文关怀
C、全面履行护理职责,正确执行疾病护理常规和临床护理技术规范,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D、竭诚协助医生诊治,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发现患者病情危急,应立即通知医师
E、严格执行医嘱,发现医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诊疗技术规范,应及时与医师沟通
5、下列哪项不属于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
A、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正确行使权力,遵守决策程序,推进院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尊重员工民主权利
B、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严格人事招录、评审、聘任制度,不在人事工作中谋取不正当利益
C、遵循医学科学规律,不断更新医学理念和知识,保证医疗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合理性
D、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医疗风险管理机制
E、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业绩观,坚持医疗机构的社会公益性,加强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创新进取,努力提升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高服务水平
6、根据《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下列定义错误的是
A、管理人员是指在医疗机构及其内设各部门、科室从事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决策等管理工作的人员
B、医师是指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机构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及临床科研教学等工作的人员
C、护士是指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依法在医疗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
D、医技人员是指医疗技术人员,主要包括医疗机构内各种检验检查科室技术人员、口腔技师、康复理疗师、医学物理工程师和医疗器械检验、维护人员等
E、药学技术人员是指依法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称,在医疗机构从事药学工作的药师及技术人员
7、医师行为规范不包括的是
A、规范行医,严格遵循临床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规范,使用适宜诊疗技术和药物,因病施治,合理医疗,不隐瞒、误导或夸大病情,不过度医疗
B、遵循医学科学规律,不断更新医学理念和知识,保证医疗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合理性
C、按规定履行医疗事故、传染病疫情和涉嫌伤害事件或非正常死亡报告职责
D、开展医疗新技术时,保障患者及家属在充分知情条件下对诊疗决策的决定权,不违规进行试验性医疗
E、严格落实医疗机构各项内控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合理调配资源,遵守国家采购政策,不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药品、医疗器械采购和基本建设等工作
8、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宗旨是
A、救死扶伤、防病治病
B、遵纪守法、依法执业
C、优质服务、医患和谐
D、尊重患者、关爱生命
E、廉洁自律、恪守医德
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医疗机构内进修人员不需要执行《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
B、医疗机构内的实习人员不需要执行《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
C、医疗机构内鉴定劳动合同但尚未进行职业注册的人员不需要执行《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
D、医疗机构内的进修人员,因根据其在医疗机构从事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类别,参照相应人员分类执行《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
E、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0、“正确运用医学术语,及时、准确出具检查、检验报告,不谎报数据,不伪造报告。”适用于
A、医师
B、护士
C、管理人员
D、药学技术人员
E、医技人员
11、《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不适用于
A、销售人员
B、财务人员
C、医师
D、药学技术人员
E、后勤人员
12、下列关于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违反《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的处罚,错误的是
A、由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优评职资格或缓聘、解职待聘、解聘
B、需要追究党纪责任的,由有关纪检监察部门按照党纪案件的调查处理程序办理
C、需要追究政纪责任的,由有关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政纪案件的调查处理程序办理
D、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由有关卫生行政部门依法给予警告、暂停执业或吊销执业证书
E、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13、关于《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的实施与监督,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医疗机构行政领导班子负责本规范的贯彻实施
B、医疗机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本规范的贯彻实施
C、纪检监察纠风部门负责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D、医疗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协助行政领导班子抓好本规范的落实
E、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贯彻执行本规范的监督检查
14、“配合医师做好患者用药使用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和使用方法的解释说明,详尽解答用药疑问”
是医疗机构哪种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
A、药学技术人员
B、护士
C、医师
D、护士
E、管理人员
15、下列医患关系中,属于技术关系的是
A、医务人员对患者良好的服务态度
B、医务人员对患者高度的责任心
C、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同情和尊重
D、医务人员以精湛医术为患者服务
E、患者对医务人员的尊重
16、构成医患之间信任关系的根本前提是
A、患者求医行为已含对医生的信任
B、患者在医患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
C、医生是仁者
D、现代医学服务是完全可以依赖的
E、医患交往中加入一些特殊因素
17、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医患关系应该以哪项为原则
A、四项基本原则
B、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C、人本主义
D、科学主义
E、实证主义
18、体现医患之间契约关系的有下列做法,但不包括
A、患者挂号看病
B、医生向患者作出应有承诺
C、先收费用然后给予检查处理
D、先签术协议然后实施手术
E、患者被迫送红包时保证不给医生宣扬
19、医务人员正确的功利观不包括
A、解除患者的痛苦,保障人民健康
B、肯定个人功利的同时去争取集体和社会的功利
C、以集体和社会功利为重
D、强调个人利益,集体社会功利与己无关
E、对集体和社会贡献大小
20、医患关系的内容包括医患关系的非技术方面和医患关系的技术方面,医生的服务态度、医疗作风属
A、医患关系的非技术方面
B、医患关系的技术方面
C、医患之间的社会关系
D、医患之间的伦理关系
E、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
21、医患关系要做到真诚相处,最主要的是
A、关系和谐
B、尽职尽责
C、平等相待
D、互相尊重
E、互相信任
22、医生在治疗中确诊一名肝癌患者,最妥当的做法应是
A、对患者绝对保密
B、向患者本人及家属宣布病情危重程度,
C、征求家属意见,尊重患者意愿,向患者家属如实交代病情
D、将诊断书直接交给患者本人
E、将假诊断书交给患者,隐瞒病情
23、患者,女,16岁,因咳嗽,咳大量黄脓痰,并有2次危及生命的大咯血,历经8年所在镇、县、市级医院,均诊断为左下支气管扩张,后来到一所三甲医院住院行手术治疗。手术前需较彻底地抗感染治疗,应用大量抗生素抗感染,并辅以支气管肺泡灌洗术(BAL)。在BAL术中,由于操作者的高度责任心,对镜下左下基底段支气管开口黏膜下隐约可见的可疑点进行小心的探查、分离、止血,终于诊断为支气管异物,并成功地取出已被支管黏膜覆盖的该异物,使患者免除了开胸手术,这一成功案例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为医学科研提供最真实、最客观的第一手资料。这所三甲医院获得了患者亲属的好评,这种评价形式为
A、社会舆论
B、内心信念
C、传统习俗
D、宣传报道
E、表彰
24、医疗不分贫富贵贱,要一视同仁,即使患者为妓也要视为良家妇女,不可不尊重。这是我国明代哪位著名医学家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
A、神农氏
B、张仲景
C、张杲
D、孙思邈
E、陈实功
25、公认的生命伦理学前沿问题不包括
A、卫生经济伦理学
B、女权主义伦理学
C、放弃治疗的伦理问题
D、生命伦理学发展的新阶段问题
E、关于安乐死和人体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
26、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产生于
A、美国
B、中国
C、英国
D、法国
E、意大利
27、医学伦理学基本理论不包括的是
A、人权论
B、生命神圣论
C、医学人道论
D、结果论与功利论
E、非结果论与义务论
28、在生物医学模式以及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医患关系呈现的倾向正确的是
A、法律化
B、行为化
C、利益化
D、表面化
E、固有化
29、生殖权利的两个独立要素是指
A、自然权利和法律权利
B、自然权利和社会权利
C、自然权利和行为权利
D、法律权利和社会权利
E、行为权利和法律权利
30、以下关于“医师有合理的个人利益”的正确理解是
A、医师的正当利益都应得到实现
B、医师的个人利益都是天然合理的
C、医师的个人利益在伦理上是成问题的
D、医师的正当利益能够得到医德的支持
E、医师的正当利益必须无条件服从患者利益
31、下面关于医务人员泄露医疗秘密,将会产生不良后果的表述,不包括
A、会酿成医疗差错事故
B、会引起医患矛盾、家庭纠纷
C、会引起社会某些人对患者的歧视
D、会使患者对医务人员产生不信任和恐惧感
E、会造成患者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引发自杀的严重后果
32、从总的方面来说,患者享有的保密权有两大内容
A、疾病情况和治疗决策
B、个人隐私和家庭隐私
C、不良诊断和不良预后
D、为自己保密和向自己保密
E、躯体缺陷和心理活动
33、不属于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的是
A、有利原则
B、公正原则
C、尊重原则
D、不伤害原则
E、生命价值原则
34、医患关系出现物化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医患交流中出现了屏障
B、医生降低了对患者的重视
C、医患双方相互交流的机会减少
D、医院分科越来越细,医生日益专科化
E、医生对物理、化学等检测诊断手段的依赖性
35、医患关系要做到真诚相处,最主要的是
A、互相尊重
B、互相信任
C、关系和谐
D、尽职尽责
E、平等相待
36、最能全面反映伦理学概念内涵的叙述是
A、研究道德现象的科学
B、研究社会公德的科学
C、研究职业道德现象的科学
D、研究政治道德现象的科学
E、研究婚姻家庭道德现象的科学
37、如果预见到人体试验有可能对受试者造成较严重的伤害,采取的正当措施应该是
A、按照试验主管部门的意见进行
B、不再考虑其他任何情况,立即停止试验
C、在确证放弃试验经济损失不大的情况下,可以放弃试验
D、请专家论证,如果确信造成较严重伤害的概率小于50%,可以谨慎地进行
E、分辨是精神伤害还是身体伤害,如果是精神伤害,可以在加强监护的基础上继续进行
38、符合临终关怀伦理的做法是
A、研制更加安全可靠的药物,帮助患者安详辞世
B、让患者了解死亡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
C、想方设法延长患者的生命,以使其获得更长的寿命
D、由于临终患者生命质量通常都比较低,没有幸福可言,应及早放弃治疗
E、努力减轻临终患者的身体疼痛和心理不适,提高其生命质量
39、教育者向受教育的医务人员传授医学道德规范的医学道德教育方法是
A、奖惩
B、身教
C、榜样
D、言教
E、引领学生进行实践
40、通过“对医学道德规范的意识”确定医学道德规范,这是
A、抽象医学道德评价
B、具体医学道德评价
C、具体医学伦理难题
D、社会医学伦理问题
E、抽象医学伦理难题
41、当妊娠危及胎儿母亲的生命时,可允许进行人工流产或引产,这符合
A、公正原则
B、尊重原则
C、自主原则
D、行善原则
E、不伤害原则
42、以下关于“生命神圣论的局限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历史性
B、有阶级性
C、只偏重于人口的数量
D、影响卫生资源的分配
E、不能把人的自然素质同生命存在的价值相统一
43、通过基因水平的操纵而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疗法
A、基因治疗
B、细胞治疗
C、分子学治疗
D、体细胞治疗
E、光量子治疗
44、以下关于“在人体试验中,以犯人为受试者”的正确观点是
A、应该按照公安部门的安排进行
B、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以犯人作为受试者
C、只要有犯人的签字同意,以犯人为受试者可以得到伦理的辩护
D、犯人是犯了罪的人,用他们作受试者,是给他们一个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改过自新的机会
E、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用犯人做试验的,即使使用犯人作为受试者,也必须首先考察是否具备受试者的条件
45、患者男,75岁,医生完成诊断后,患者到药房取某口服液,药房人员的下列言行中恰当的是
A、手拿药品晃动
B、“吃时摇一摇”
C、手拿药品晃动:“这样摇一摇再喝”
D、手拿药品晃动:“饭前半小时,喝药前把药瓶摇一摇,摇匀后服用”
E、无任何手势和说辞
答案部分
一、A1
1、【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医技人员行为规范
第三十三条 指导和帮助患者配合检查,耐心帮助患者查询结果,对接触传染性物质或放射性物质的相关人员,进行告知并给以必要的防护。
【该题针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08,点击提问】
2、【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B选项是药学技术人员行为规范。
【该题针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07,点击提问】
3、【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医技人员行为规范 第三十二条 正确运用医学术语,及时、准确出具检查、检验报告,不谎报数据,不伪造报告。发现检查检验结果达到危急值时,应及时提示医师注意。
【该题针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06,点击提问】
4、【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管理人员行为规范 第十九条 格尽职守,勤勉高效,严格自律,发挥表率作用。
【该题针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05,点击提问】
5、【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医师行为规范 第二十条 遵循医学科学规律,不断更新医学理念和知识,保证医疗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合理性。
【该题针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04,点击提问】
6、【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根据《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第二条 对医师的定义如下:医师指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机构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及临床科研教学等工作的人员。
【该题针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03,点击提问】
7、【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E选项的条例是属于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
【该题针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02,点击提问】
8、【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第四条 以人为本,践行宗旨。坚持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宗旨,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该题针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01,点击提问】
9、【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附则的内容
第五十一条 医疗机构内的实习人员、进修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但尚未进行执业注册的人员等,根据其在医疗机构内从事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类别,参照相应人员分类执行本规范。
【该题针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00,点击提问】
10、【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医技人员行为规范 第三十二条 正确运用医学术语,及时、准确出具检查、检验报告,不谎报数据,不伪造报告。发现检查检验结果达到危急值时,应及时提示医师注意。
【该题针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199,点击提问】
11、【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内所有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医师、护士、医技人员、药学技术人员和其他人员(指除以上五类人员外,在医疗机构从业的其他人员,主要包括物资、总务、设备、信息、统计、财务、基本建设、后勤等部门工作人员)。
【该题针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198,点击提问】
12、【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实施与监督
第五十条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违反分规范的,由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优评职资格或缓聘、解职待聘、解聘。其中需要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的,由有关纪检监察部门按照党纪政纪案件的调查处理程序办理;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由有关卫生行政部门依法给予警告、暂停执业或吊销执业证书;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该题针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197,点击提问】
13、【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实施与监督
第四十七条 医疗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协助行政领导班子抓好本规范的落实,纪检监察纠风部门负责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八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贯彻执行本规范的监督检查。
【该题针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196,点击提问】
14、【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药学技术人员行为规范 第三十七条 配合医师做好患者用药使用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和使用方法的解释说明,详尽解答用药疑问。
【该题针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195,点击提问】
15、【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A、B、C、E是医患关系非技术方面的具体表现,所以答案选D。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38,点击提问】
16、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医患之间要做到互相信任,医生取信于患者是主要的,是根本前提。所以答案选A。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37,点击提问】
17、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医德原则,所以答案选B。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36,点击提问】
18、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E本身是社会主义医德不允许的。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35,点击提问】
19、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医务人员个人必须依靠集体,服从集体利益的需要,把个人看做是集体中的一员,以保证医疗卫生这一共同事业的发展和病人的利益,所以不能只强调个人利益而不顾集体利益,故选D。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34,点击提问】
20、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题干部分已经限定了非技术方面和技术方面,答题时不要受C、D、E干扰,剩下A、B两个选项B就可以排除了。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33,点击提问】
2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关系也是信托关系,所以相互的信任是医患关系的支柱,只能选E。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32,点击提问】
2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A、B、D、E都违反了临床诊疗工作的基本道德要求,所以选C.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31,点击提问】
2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作为医德评价的社会舆论,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医德原则、规范,对医务人员的思想行为作出肯定与否定、赞扬与谴责的判断舆论,所以选A.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30,点击提问】
2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29,点击提问】
25、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女权主义伦理学不属于公认的生命伦理学。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28,点击提问】
26、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产生于英国,这是由于英国的社会背景和JohnGregory、ThomasPercvial等人努力的结果,1772年JohnGregory在他的《关于医生的职责和资格的演讲》一文中,首先对医学伦理学的本质进行探索,1791年,英国医生帕茨瓦尔为曼彻斯特医院起草了《医院及医务人员行动守则》,并于1803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医学伦理学》。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27,点击提问】
27、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一、生命神圣论二、医学人道论三、结果论与功利论四、非结果论与义务论五、医学伦理学基本问题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26,点击提问】
28、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在生物医学模式以及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医患关系呈现的倾向是法律化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25,点击提问】
29、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生殖权利的两个独立要素是自然权利和社会权利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24,点击提问】
30、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23,点击提问】
3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医务人员泄露医疗秘密,可能会引起医患矛盾、家庭纠纷;引起社会某些人对患者的歧视;使患者对医务人员产生不信任和恐惧感;造成患者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引发自杀的严重后果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22,点击提问】
3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21,点击提问】
33、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比较概括的具有指导性的原则,在运用时还要借助一些具体原则,以实现它的要求。具体原则包括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尊重原则和公正原则等。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20,点击提问】
3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医患关系出现物化趋势的最主要原因医生对物理、化学等检测诊断手段的依赖性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19,点击提问】
35、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医患关系要做到真诚相处,最主要的是互相信任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18,点击提问】
36、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的一门科学,它是运用一般伦理学的原则来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们相互之间、医学团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17,点击提问】
37、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如果预见到人体试验有可能对受试者造成较严重的伤害,应立即停止试验。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16,点击提问】
38、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临终关怀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同时,临终关怀还能够帮助病患家人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15,点击提问】
39、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言教是教育者通过语言向受教育的医务人员传授医学道德规范的医学道德教育方法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14,点击提问】
40、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13,点击提问】
4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不伤害原则:在医学实践中不伤害是指在诊治、护理过程中不使患者的心身等受到损害。当妊娠危及胎儿母亲的生命时,可允许进行人工流产或引产就是遵循不伤害原则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12,点击提问】
42、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生命神圣论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类也逐渐走向成熟,对生命的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已不再是满是活着就是一切的观念,并开始讨论生命的意义等问题,提出活得怎样?是幸福还是痛苦?人们对医学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诸如此类的问题使以生命神圣论为指导的医生陷入了为难的境地。
由于生命神圣论缺乏辩证性,过于强调生命的数最和生命的生物属性,以至丁使医学片面地追求维持生命数量,延长一切生命,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制约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与生命神圣论产生了冲突。
综上所述,生命神圣沦在医学发展的昨天、今天乃至明天,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但也不可否认,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命神圣沦也暴露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只有辩证地、历史地研究和继承生命神圣论,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11,点击提问】
4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基因水平的操纵而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疗法。基因水平的操纵主要包括用正常基因替代致病基因、封阻或剪断致病基因、修复被损害的基因和重建正常的基因表达调控体系等内容。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10,点击提问】
4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用犯人做试验的,即使使用犯人作为受试者,也必须首先考察是否具备受试者的条件
【该题针对“医学伦理道德”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11209,点击提问】
45、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综合分析选项D选项中的言行最为恰当全面,告知患者服用时间以及服用注意事项。
篇2
关键词:科学技术 伦理危机 科技伦理
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已经被世界各国所共识,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进程来看,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都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尤其是在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极大满足了人们物质文化的需要。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在某些情况下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和运用,也会导致恶的结果。如果失控,将会导致人类的灾难,为了克服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科技伦理在科技活动中的作用,通过科技伦理知识普及、教育、认识,不断深化科技伦理在科技活动中的影响,规范人们的科技行为,使人们的科技活动产生善的结果。
一 科技活动引发的伦理危机
人们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实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只不过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当事人对于利益的不同考虑和追求,才导致了科学技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结果。一项科学成果,一种技术手段,往往既可能被用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被用以满足某些人的邪恶需要。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不是所有的都按照人们的良好愿望行事,于是在发展过程中,给人类生存、社会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某些事物及客观规律的认识还处于“必然王国”阶段,在运用科技手段对某些事物及其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时,只预期到好的结果,没想到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当人们为取得的成果欢欣鼓舞时,往往会忽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苗头,当危害性充分暴露在大众面前时,往往积重难返。例如,由于工业化高速发展所导致的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等,都是人们认识不足所造成的,
(2)为了本国、本民族的狭隘政治经济利益,利用科学技术为手段损害他国、他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利益。例如,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利用自己强大的军事科技到处干涉他国内政,侵犯他国领土,把科学技术作为其称霸世界的工具。
(3)为了小团体利益,损害社会公众的、国家的以至人类的利益。例如:一些企业在利润的驱动下,在运用科技手段制造商品时,也在向自然,向江河湖海、向大气中排放出污染物质,从而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受到严重污染而恶化。特别是一些高污染企业,为了自身的一点利益,根本就不顾生产给自然、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危害性,造成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
(4)为了个人的私欲而使用科技手段造成对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损害。如电脑黑客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制造计算机病毒造成数据的丢失,系统的瘫痪或者闯入别人的计算机偷看别人的隐私,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社会生活。
(5)由于人类盲目地滥用、误用科学技术成果造成难以处理的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如生育技术、安乐死、转基因技术等等。特别是遗传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的滥用会带来生命伦理上的混乱,破坏人类正常生活秩序,后果不堪设想。
二 科技伦理介入的必要性
科技伦理是对于科技活动的道德引导,是调节科技工作者相互之间、科技共同体与社会之间诸种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等的总和。科技伦理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可以使科学技术的运用得到明确的道德理性的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出于邪恶目的利用科技成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作为道德理性的科技伦理又可以弥补单纯的科技理性之不足,增强科技工作者对于科技开发之后果的道德责任感,从而以道德理性的自觉来最大限度地消解科技理性在社会负面作用上的不自觉。
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有不少科技工作者科技伦理意识是非常强烈的。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向准备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青年人发出过这样的忠告:“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作为一个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他一生发表的关于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言论就有上百万字。他曾不倦地为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而奔波呼吁,以满腔热情投入反对原子弹屠杀当中。与此相反,也有不少科技工作者因为缺乏科技伦理素养,被世人所唾弃。例如,当前有“女疯子”之称的“克隆援助公司”总裁布瓦瑟利耶为了实现个人野心,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宣称已经在克隆婴儿,这种违反科学伦理精神的行为,遭到世人的强烈批判。两类不同的科技工作者事例,生动说明了科技伦理在科技活动中的重要性。
科技伦理虽然并非科学技术自身所固有,但它是科学技术外部的一种控制手段,科技伦理可以通过内化于科技工作者的途径,成为科学技术活动中的一种内在力量。科技伦理是一套具有道德涵义的规则系统,它可以告诉和教育人们:“什么样的科技活动是善的或者是恶的;什么样的科技行为是应该做的或者是不应该做的;人们应该通过科技活动为人民、为人类造福,而不应利用科技去作恶。”当这些规则系统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公认的调整人们在科技活动中的关系的行为规范时,绝大多数人就会自觉地按照这些行为规范去进行科学技术活动,自觉抵制不良的科技行为。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不断增强,共同生活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并产生协调相互关系和行为准则的道德标准。对那些于共同生活有利的科技行为,被认为是好的、善的、高尚的,要加以赞赏和表彰,给予某种荣誉,如我国着名水稻专家袁隆平由于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而对那些不利于或破坏共同生活的行为,如有人利用科技手段制造假币、假冒商品、窃取各种技术资料、利用电脑作案等行为,认为是不好的、丑恶的,人们就会加以鄙视和惩罚。科技伦理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评判,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如果有人违反了人们共同遵守的科技道德,社会往往就会通过舆论,通过批评教育等多种手段来对违反科技道德者实行帮助和“制裁”。
三 科技伦理创新
科技伦理是一种道德规范,它在人们科技实践活动中只能起到倡导作用,它并没有强制性力量, 如果有人偏要反其道而行之的时候,其规范、调整作用就显得苍白无力,因此仅靠行为人的自律是不行的,还必须靠管理、法律等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考虑把科技伦理道德上升到法律高度,通过法律的权威性来约束科技活动中的失范行为。管理的规范和法律的约束具有强制性、权威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能够从不同层面对人们的科技行为进行硬性约束,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它的直接作用就是惩恶。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就必须使科技伦理的规范作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使其发挥更好的导向作用。
(1)对于已经形成共识的科技伦理道德,要根据具体情况,将成熟的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道德准则上升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和规范,通过法律和规范的约束性来规范科技活动,避免科技活动超出道德的界线。如中国科学院制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律准则》,就规定了科学家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有利于正确科技道德观的形成。
(2)对某一些新的科技领域涉及伦理道德的行为,要根据已有的实践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尽快制定相应的条律条令,使人们的科技行为有明确的指导。如网络技术、安乐死、转基因技术、克隆人技术等等,都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引导这些新的科学技术,防止这些先进科学技术走向反面。在这些方面,一些国家已经走到了前面,如荷兰已经通过了安乐死法,美国通过了禁止克隆人的法律,这些法律对科技活动的发展已经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国家也必须加快在这方面的立法。
(3)世界各国应立足于世界人民的整体利益,加强政府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双边和多边谈判,制定有关科技伦理道德的国际法准则和国际惯例,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以伸张正义、遏制邪恶。例如环境保护、空间技术、武器的研制和使用(战略核武器、激光武器、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生化武器、基因武器)等等。这些科学技术都是关系到世界和平与稳定,关系到世界人民生存的根本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具有国际约束力的规范,这些科学技术就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必须加快在这方面的立法。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要更好的利用它,就必须重视科技伦理在其中的作用,必须把科技伦理所蕴含的精神贯穿于科技活动的全过程。通过科技伦理精神树立人们正确的科技观,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睦相处,和谐共存,同时也要通过人文学科、伦理宗教、社会舆论等诸多途径,逐渐祛除人性中的邪恶成分,增强其仁爱成分,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升华,从而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有理由相信,在面对21世纪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各种挑战中,理性的人类将高瞻远瞩,自觉建立起与21世纪高科技时代相适应的21世纪科技伦理观,通过科技道德的调控,实现对科技的“扬善抑恶”,使之朝着服务全人类、造福全人类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铭贤,科技与伦理:必要的张力,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
[2]甘绍平,科技伦理:一个有争议的课题,哲学动态,2000。
[3]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篇3
论文关键词:环境伦理;环境法;互动式;必然性;可能性
一、环境伦理和环境法的概念
(一)环境伦理的概念
环境伦理也称为环境道德,是指人们认为应当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因此所应遵循的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其中,环境道德态度主要是指有关环境保护的道德意识、思想、观念、感情和意志等,而环境行为规范则主要是指环境道德标准和它的基本原则及重要规范。环境伦理是人类在对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问题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历史与人类工业文明的进程紧密相关,最早可追溯到工业发展的初期。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环境保护无能无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伦理学随之得到了系统发展,各种环境伦理学说和流派纷至沓来。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环境伦理学说已分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流派。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环境道德的唯一相关因素是人的利益,因此,人只有对人类才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人对大自然的义务只是人的一种间接义务。而非人类中心主义则侧重于对人本主义的反思,提出将伦理学的概念及其范围扩大到人以外所有生物,弱化人类利益。
(二)环境法的概念
环境法是指调整因保护秘书科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环境法的产生是源于工业时期人们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和资源的疯狂攫取,导致了一系列污染物致害事件和生态灾难,产生了严重的环境危机,人们发现需要对这种无节制、无秩序的排放和开发进行一定的规范,以使人们的经济利益能够继续下去。环境法具有科学技术性、综合性和广泛性等特点。
二、环境伦理与环境法之间互动的必然性
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规范世界的两个维度。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的学界,通常认为法律与道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规范体系,一度非常强调法律和道德的界限,而进入现代社会,二者的关系正在悄然改变。法律和道德作为社会极为重要的上层建筑,二者联系紧密、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一方面道德对法律起促进作用,首先是法律正常运转的社会和心理基础,立法、守法、执法都离不开道德;而另一方面法律对道德也起着促进作用,法律用立法手段推进道德的普及,并通过强制力保证实施,用刑罚惩治非道德的违法行为,以弘扬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任何割裂二者联系的观点都是完全错误的,整合二者的优势,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组合功能和整体优势,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需要道德和法律的共同调控,才能事半功倍。
随着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人类也对传统环境伦理进行反思,重新考虑应当对待自然的态度。在此基础上人类开始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开始向人类之外的其他类的事物的发展。纵观发达国家的环境立法,现代环境伦理已经对环境法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调整范围的拓展。其次是价值观念的扬弃。再次是基本理念的重构。环境伦理是环境法律规范的始源,法律渊源之一就是道德。环境伦理中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秩序、环境安全、环境正义等一系列特殊理念构成了环境立法的法律精神。因此,环境伦理也成为了环境立法的价值评价标准。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中,除了要求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强有力的执法体制以及健全的的司法制度外,还要求符合环境伦理的价值评价。
同时,环境伦理的出现,也是人类在价值观上一次巨大转变,它标志着人类对于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对于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对环境和生态的价值都有了新的认识并形成了新的伦理观。环境法应当选择或者吸收环境伦理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并经过具体化的立法技术和处理。如“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是一种高尚的环境伦理的要求,其蕴涵的伦理价值是环境法认同的并加以吸收的,但是在环境法中直接规定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显然不会产生法律效用。由于环境法的稳定性与立法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加之社会现象的多变性与复杂性决定了环境法有它的漏洞和不足,一些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本应受法律制裁却无相应的法律规定。此时就需要运用道德对这些行为作出评价、引导和调整,以弥补环境法的空缺。
三、环境伦理与环境法之间互动的必然性
(一)环境伦理为环境法立法提供新的思考模式
长期以来,统治人类的主导价值观是人类中心主义,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观念的更新和思维模式的转变是解决问题的动力之源。环境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环境伦理的发展提出了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如何对待环境的问题,其思想能够为环境立法提供重要前提。反思过去的价值观念,那种以人类为中心主义,把自然仅仅看作被改造对象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它错误地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忽视了人类所无法改变的自然生态发展的内在本性,因而也忽视了自然环境存在的道德价值,但日趋恶劣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表明,这些价值观其实并不是那么值得我们效仿。我们必须要有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转变人对自然环境的态度,树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观念,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环境伦理可以促进环境立法的完善
从已有的立法经验上来看,西方某些国家的传统环境法由于局限于传统的环境伦理精神,决定了它无法最终有效解决环境问题,迫切需要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环境法,并对它进行革命性地彻底变革。而这一迫切需要就使得人们不断的寻找新的哲学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对环境法进行理论上的再造。当新的环境伦理获得社会广泛认同时,原有环境法就会因为与社会发展不符合而显得落后,必然要求对立法进行修改,所以说环境伦理会推动环境立法的完善。而这一过程就是指立法者按照立法程序将环境道德理念、规范或规则用法律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包括将一定的环境道德规范直接上升为法律规范,规定环境法律主体必须遵守一般的环境道德规范。这其实就是环境道德规范的法律化过程,这也是好的环境法律由此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但若环境法直接把环境道德规范加以吸收,则需要经过具体的立法技术处理。同时在我国立法现状滞后的情况下,通过宣传环境道德,还可以对个体起到教化作用。通过人的道德自制,在小范围内推动环境保护事业。
(三)环境伦理可以促进环境立法的实施
社会伦理和法律规范都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法律规范主要表现为国家的强制力,社会伦理则是从存在于们的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中的道德中提炼出来的。为了更有力的保护和改善环境资源,应该将环境伦理和环境法律结合起来,既不可能只靠伦理本身就足以保护和管理环境,也不可能只靠法律本身就足以使法律实施。而环境伦理可以促进环境法制的实施效果,主要表现为环境法律规范的道德化过程。即环境法律主体把环境守法化为一种道德义务,以环境道德义务替代环境法律义务,从而能够自觉遵守环境法律。当环境立法所规定的具体义务逐渐内化为人们心中的道德义务时,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环境伦理时,这种法律行为规范就会成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伦理,从而获得人们自觉履行的效力。
四、结论
篇4
一、信息伦理的内容构成
1.存在基础
信息伦理的存在基础,首先来源于信息活动的伦理需求。需求产生创造的动力,经济活动和精神活动无不如此。近三十年来,由于计算机特别是网络活动的日益频繁,伦理规范的需求随之产生。先是网络问题频频发生,一是信息使用的不平等。网络建设力图平民化、普及化,但还是难以做到最终平等,而一旦“信息高速公路”变成某些人的“高速信息私路”,那么对其他信息使用者肯定是不道德的。二是道德冷漠。信息的生产责任淡薄,垃圾信息大量产生,浪费网络资源;信息使用者有偿意识淡薄,极力免费使用有偿信息,损害商业秩序。三是人际情感疏远。人机交往频繁,导致人际接触减少,从而疏远了人际感情联系。四是道德冲突。信息的生产、传播超越物理空间,导致民族国家伦理冲突。五是信息污染、信息欺诈问题严重,个人的隐私和身心健康受到侵犯。这只是网络活动一个方面的问题,在更广泛的信息活动中,问题同样大量产生并存在着。由于这些问题的大量产生和普遍存在,人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伦理秩序,以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抑制这类问题的发生,这样就使信息伦理有了最初的存在基础。
2.本体定性
信息伦理的本体定性,也就是信息伦理本质的规定性。这就引出两个问题,一是信息伦理是什么?二是信息伦理学研究什么?前者回答信息伦理的内涵问题,是信息伦理的本体定性;后者解决信息伦理的外延问题,是信息伦理在理论上的深化与升华。关于信息伦理的本体定性,吕耀怀指出:“信息伦理又称信息道德,它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这里,主张用伦理调整信息关系,意在强调伦理与法律的区别,即不靠法律强制而是依靠舆论的力量,来维持信息关系的平衡。关于信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沙勇忠指出:“信息伦理学的本质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的伦理学,是一门以信息伦理为研究对象,探讨信息伦理的生成、本质、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2]信息伦理学以信息伦理为研究对象,这没有什么疑问。论者又进一步指出,它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学科,这至少抓住了信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本质,即它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3.实践价值
信息伦理学是一门实践哲学,这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问题。在更广泛意义上说,伦理学就是实践哲学。信息伦理学是在伦理学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哲学,自然它也是实践哲学的一种。就信息伦理来说,一方面它是从信息活动的实践中产生的,是信息实践活动需要信息伦理规范调整,信息伦理应运而生;另一方面,信息伦理对信息实践活动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同时它本身也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实现自身不断强化,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说明信息伦理具有很大的实践价值,实践也是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4.发展前景
信息伦理无论是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还是作为一个实践哲学范畴,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一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或准备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活动正在开始或可能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美国和欧洲的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甚至成了支柱产业。美国首富比尔・盖茨作为成功人士,他就是靠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微软帝国。那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把传统制造业向境外转移,而用信息业来填补制造业留下的空白。二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成功经验表明,信息产业的支撑不可忽略。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香港、台湾,在经济的崛起过程中,信息产业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是发展中国家在进行新兴的工业化过程中,信息产业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如今在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中,信息化建设是同步进行的。四是信息产业是一个十分宽泛的产业集群,它不仅包括信息通讯、网络等新兴迅速崛起的行业,而且还包括报刊、出版、电视、广告等传统行业,所有这些行业的发展都可看作是信息产业的壮大。五是传统产业的发展进步,也离不开信息业的支持和帮助。所有这一切表明,信息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同时标志着信息伦理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经济运行需要合适的规则来规范,信息伦理就是信息经济的合适的规则。
二、信息伦理的结构构成
1.理论构建
信息伦理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理论形态,它是由计算机伦理学起步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授W.曼首先发明并使用了“计算机伦理学”这个术语。他认为,应该在计算机应用领域引进伦理学,解决在生产、传递和使用计算机所出现的伦理问题。1985年,J.H.穆尔在《元哲学》发表《什么是计算机伦理学?》论文,对计算机技术运用中发生的一些“专业性的伦理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同年,德国的信息科学家拉菲尔・卡普罗教授发表题为《信息科学的道德问题》的论文,提出了“信息科学伦理学”“交流伦理学”等概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探讨了信息伦理学的问题,包括信息研究、信息科学教育、信息工作领域中的伦理问题。他将信息伦理学的研究放在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知识等背景下进行。他认为任何伦理理论都是对人的自由反映,通信与信息领域的伦理也是如此。1986年,美国管理信息科学专家R.O.梅森提出信息时代有4个主要伦理议题:信息隐私权(Privacy)、信息准确性(Accuracy)、信息产权(Property)、信息资源存取权(Accessibility),通常被称为PAPA议题。20世纪90年代,“信息伦理学”术语出现。1991年,D.福勒和G.帕拉迪斯共同出版《信息系统中的伦理学》专著。1995年,斯皮内洛出版了《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专著。两部专著的中心论点仍然是伦理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将视点置于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90年代中后期,将信息技术和信息伦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方向发生了变化,信息伦理学研究发生了本质变化。1996年,英国学者R.西蒙和美国学者W.B.特立尔共同发表《信息伦理学:第二代》的论文,认为计算机伦理学是第一代信息伦理学,其所研究的范围有限,研究的深度不够,只是对计算机现象的解释,缺乏全面的伦理学理论,对于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有关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认识。1999年,拉菲尔・卡普罗教授《数字图书馆的伦理学方面》,对信息时生巨大变化的图书馆方面产生的伦理问题加以分析和论述。2000年,他又论述数字时代的图书馆的伦理问题,指出:“作为一种描述性的理论,信息伦理学揭示了一种权力结构。这种权力结构对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的信息观念和传统观念的态度产生影响。作为一种不受约束的理论,信息伦理学开创了对道德态度和道德传统的批判。”随后,他又发表题为《21世纪信息社会的伦理学挑战》论文,专门论述信息社会的伦理问题,特别讨论了网络环境提出的信息伦理问题。他将信息伦理学从计算机伦理学中区分出来,强调的是信息伦理学,而不是计算机伦理学。我国的信息伦理学研究起步较晚,但最近几年发展很快,2002年以来,我国陆续出版了多部信息伦理学专著。从1998年至2004年,信息伦理学论文已达218篇。
2.行业规约
行业规约是信息伦理又一个外在表现形式。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的10条戒律,为其成员规定了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具体内容是:你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你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你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你不应用计算机进行偷窃;你不应用计算机作伪证;你不应使用或拷贝没有付钱的软件;你不应未经许可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你不应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你应该考虑你所编的程序的社会后果;你应该以深思熟虑和慎重的方式来使用计算机。
美国计算机协会还希望其成员支持下列一般的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避免伤害他人;要诚实可靠;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财产权;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秘密。
有些机构还明确划定了被禁止的网络违规行为,如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协会指出了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表现:有意地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入网络及其相联的系统;商业性或欺骗性地利用大学计算机资源;偷窃资料、设备或智力成果;未经许可而接近他人的文件;在公共用户场合作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动;伪造电子邮件信息。
1996年2月,日本电子网络集团(Electronic Network Consortium)了《网络服务伦理通用指南》,旨在促进国内网络服务健康发展,避免毁誉、诽谤及与公共秩序、伦理道德有关的问题的发生。[3]
2002年3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制定并且正式实施《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2002年11月,《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试行)》开始实施。
3.学科结构
建立完善的学科结构,也是信息伦理成熟与否的外在标志。程现昆指出,信息伦理在我国尚未引起广泛关注。其根据是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在这一文件中,有两处可以列入信息伦理学,但没有列入。一处是“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列有7个一级学科、18个二级学科,未列入信息伦理学;一处是“哲学”的二级学科“伦理学”,列有8个二级学科,也未列入信息伦理学。由此,程现昆认为,“十几年以前,信息伦理学尚未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出现这种情况也在情理之中。现在,我们有必要将伦理考量的视域由信息技术拓展到信息社会的整个社会信息活动,以此来形成信息伦理的学科追求,并以此作为把握信息伦理学的学科性质以及构建学科体系的基础与前提。”程现昆进一步认为,“信息伦理学是植根于信息实践活动,在信息与伦理双重视域及其背景学科的交叉结合中,研究现实社会的信息道德问题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4]
程现昆的研究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但有两处值得商榷,第一处他说“将伦理考量的视域由信息技术拓展到信息社会的整个社会信息活动”,笔者认为应删去“信息社会的”这一限定语,理由在于一是信息社会在我国尚未到来,而是“整个社会信息活动”内涵很大,既包括信息社会的信息活动,也包括非信息社会的信息活动,这样再用“信息社会”加以限定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还影响信息概念的准确表达。第二处,信息伦理学的学科结构图中,上部的三个层次排列不准确,第一层次“信息哲学”,第二层次“理论信息伦理学”,第三层次“应用信息伦理学”,将理论与应用(实践)看成母子关系,不够严谨科学。
4.社会影响
信息伦理是社会伦理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仅是学者们纸上谈兵,因而社会影响对它来说特别重要,甚至是决定它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社会伦理是什么?是可以在社会上普遍应用的伦理。信息伦理也要在社会上普遍应用,所以要注意其社会影响研究。事实上,信息伦理是在社会上受到普遍而深刻关注的伦理。首先,信息伦理受国际社会的关注。信息伦理的产生和发展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国际色彩。信息伦理学的许多会议和活动都具有国际性。其中,最重要的国际会议当属1997年、1998年和2000年召开的第一、二、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伦理学国际大会。这三次国际大会的规模逐渐扩大。第二届国际大会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伦理学虚拟论坛。这个论坛由来自德国的R.库勒恩教授主持,共召开了两轮讨论会。第一轮讨论会的主题是:(1)信息伦理学的概念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作用;(2)信息伦理学的社会与政治方面,包括信息富有与信息贫穷、作为公有和私有商品的信息;(3)全球信息市场的伦理方面,包括信息的可行性、所有权和合法性,网络的隐私、秘密、安全,仇恨和暴力。第二轮讨论会的主题是隐私、信息鸿沟、科学与教育、信息市场和公众的作用。大会提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做的8项工作。第三届国际大会将会场分别设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使更多的学者能够参与,参与者和论文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前两次。各大洲的会议分别提出了代表各自利益的信息伦理学建议和宣言。与会者提交的论文反映了各地信息伦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水平,更代表了世界范围内信息伦理学的理论进展。这次国际大会总的精神是强调公平、公正地进入信息社会。大会探讨了新的信息环境下信息伦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与此同时,在与信息技术、计算机、伦理学(特别是应用伦理学)、网络及法律有关的各种国际会议也安排了信息伦理学的内容,由此可见信息伦理学在国际学术活动中占据的地位和所取得的成果。其次,信息伦理在我国也得到关注,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对信息伦理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主要表现在于一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2000年10月,我国在北京承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亚太地区信息伦理研讨会。二是积极进行理论译介和理论研究。国家、地方、大学和有关单位近年来资助了多个信息伦理研究项目。三是积极制定和践行信息伦理行业规约。四是积极进行信息法律和信息伦理的对接。从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看,我国已经部分实现了信息伦理的法制化,对信息伦理的成长和发育无疑具有重大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吕耀怀.构建数字化生存的伦理空间.光明日报,2000-08-01.
[2]沙勇忠.信息伦理论纲.情报科学,1998,(11).
篇5
关键词:法制建设;行政伦理;体制;行政伦理规范
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而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行政人员以及行政构件等方面的道德伦理建设对我国的建设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对我国行政伦理规范和完善是必须首要着手解决的大问题。然而,行败和行政伦理缺失规范以及行政执行失衡等现象还普遍存在于我国大部分行政人员身上,从而延伸出很多社会问题。从现实角度来说,由于我国对行政伦理及法制建设的投入和力度不够,才导致出这一系列的问题。而伦理道德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程度的先进与否,也是制度在国家能够无误运行的阳光和土壤。所以,关于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的研究,是对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特定时期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行政伦理的规范
伦理一词原意是源自古希腊语的ethika,原意是指动物经常进出的地方或久居的地点。后来又代指人的习俗和习惯,或者由风俗习惯养成的品行性格。因此,“伦理”主要是指人的行为的具体规范和原则。行政伦理又称行政道德,它是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行政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行政伦理是行政管理领域中的角色伦理,是针对行政行为和政治活动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行政伦理法制化则是把行政主体必须遵守的基本的伦理规范上升为法律,使行政伦理同法律一般,在对行政人员的监督和执行上有等同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二、加强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的力度
加强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的力度是我国现阶段行政规范的必然选择。对于在社会交际中的基本的道德准则,是从古至今在一切社会文明中都被赋予了强制性。然而这些道德准则的约束力,是通过将其转变成法律法规来实现的。因此,在我国行政伦理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伦理规范也必须上升为法律制度才能有效规范行政秩序,才能对行政行为起到有效的监管和督促,进而对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而行政伦理规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步,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还不足于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所平衡。所以在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的进程上还存在着很多缺陷与不足。
1.与行政伦理的相关的系列尚未上升为法律效力。就目前而言,我国宪法仅在宏观角度上规定了我国行政机关、行政人员和人民的关系,而没有更详细的规范行政伦理在行政主体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所起的监管和约束作用。如若我国宪法在对行政主体腐败或行政行为规范上有明确性的规定,那么对于我国行政伦理立法、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和执法程序有了根本的法律保障。也对我国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起到了积极效应。所以,当前我国明文规定的法律在对行政伦理道德建设的相关方面还有所缺失,而这一缺失所带来的行政诟病是对我国社会转型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
2.对行政人员的伦理价值观建设。伦理价值观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的重要标准。那么对于行政人员的伦理价值观建设,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引导。首先是廉政,行政人员在行政行为过程中应当时刻保持清廉守法。不假公济私,不,不贪图私利,从内心对法律保持尊重和敬畏。这也是行政人员的最根本的底线。其次是勤政,是行政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精神,时刻保持对工作的热忱,对事业的热爱,有高度的责任感。最后是良政,这是对行政人员高层次觉悟的要求,是对行政人员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追求,是塑造模范行政人员的无上限标准。
3.将行政人员的纪律、义务与行政伦理规范混合在一起。在现实的行政行为中,行政人员的纪律,应担负的责任与义务以及行政伦理规范没有统一而明确地规定,这使得在行政活动过程中这些方面既不全面,也不明确,极易引起行政主体对行政伦理规范的忽略,从而导致行政行为的偏向和行政效率的降低,如果不有所改观将会影响行政人员和行政主体间的间隙,让人民权益得不到合理的维护和保障,将会加大行政执行难度。
四、加速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有效方法
如今,世界各国在执行行政管理工作时,行政伦理法制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而在信息全球化,资源全球化的今天,行政伦理法制化已成为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规范的统一走向。那么借鉴国外先进的一些经验,再结合我国国情,在完善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的进程中,有以下几个方法值得考虑和借鉴:
1.强化行政伦理立法。规范我国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伦理缺失情况,加强行政伦理道德观念的建设,使行政主体或行政客体在心理或行为上对行政伦理规范有高要求和高标准。从而推进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普遍认可度。然而,仅有社会认可对行政伦理道德的监督和约束所用起不到根本的保障作用,在没有以法律形式存在的规范准则都是容易被人违背和践踏的。所用,除了我国宪法、行政法和刑法典等以外的现有行政伦理规范以外,应当制定有针对性、强制性和约束性的关于行政伦理的法律法典以及具体实施细则,其中要涵盖对行政人员的权利及义务,具体行为规范和行为合法性。
2.建立监督行政伦理规范执行的专门机构。对行政主体的道德层次的提升是加强行政伦理建设重要条件,必须对行政主体的人才吸纳和考核标准进行革新和监管。政府应当建立较完善的针对行政人员的道德规范的监督体系并且不断进行优化完善。那么在拥有相关行政伦理法典的同时,也应当建立与之匹配的行政伦理监管体系,这样才能使法律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缺失行政伦理监管部门,这样阻碍了行政活动的顺轨进行,缺乏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达不到事后监督和制约的效果。因此,设立专门的行政人员伦理道德检查机构是我国行政伦理法制化建设的必要选择。
3.满足行政人员的个体保障需求。行政人员不仅是人民的公仆,同时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当然就需要一定的利益的满足,这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对于行政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行政伦理观,建立一种适当的公平竞争机制,并把行政伦理作为行政人员任职、升降、奖惩的重要审核标准之一,从而促进其“权、责、利”的统一。我们还可以学习和借鉴新加坡“高薪养廉”的方法,从待遇和福利方面提高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作者:白英平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乔晓雯.对我国社会转型期行政伦理建设的思考[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2]郭扬.浅析中国行政伦理建设的实现路径[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
[3]周奋进.转型期的行政伦理.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4]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包正华.略论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与克服途径[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
[6]傅小随.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7]普永贵.行政伦理道德制度化:公务员角色和责任实现的必然[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1).
[8]吴清军,王琳.防范行政伦理失范的制度途径分析[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6,(04).
[9]张薇.行政道德建设中的制度伦理向度[J].中国行政管理,2003(4):41—43.
[10]孙玉姣.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推进构建和谐社会[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2).
篇6
会计信息资源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非常重要。生产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的行为是否适当,将影响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财富的分配,会计信息质量对其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如何规范、优化会计人员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 完善会计人员行为规范体系的意义
会计人员行为规范就是通过对会计人员的约束和限制,抑制其将不良动机和可能的操纵空间转化为现实的操纵行为。它是来自会计人员之外的约束力量,完善会计人员行为规范体系的能够提供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活动时所应遵守、执行的标准;提供了对会计人员行为优化的一种激励机制;协调会计人员与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的关系;确立了对会计人员行为进行评价、监督的依据。
新《会计法》第二章第九条就明确指出:“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或资料进行会计核算。”这就对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技术活动提出了要求。我国新老《会计法》除了对一系列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关罚则和法律责任外,还规定“对认真执行本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奖励与惩罚的合并适用,无疑增强了该项行为规范的激励功能。会计人员行为规范可以协调会计人员与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关、社会公众、单位领导者的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会计人员与这些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只有通过规范会计行为,才能使这些关系达到协调,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利益冲突,使各种关系得到巩固与发展。会计人员行为在不正当利益动机驱使下常常导致不正当行为的发生。一种会计人员行为的发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需要有一个判断的标准。会计人员行为规范就是判断的依据或标准。
会计人员行为规范包括会计技术行为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会计法律行为规范。作为会计人员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其具有公认性、权威性、技术性和统一性的特点。我国的会计人员行为规范主要在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中规定的,如会计技术行为规范和会计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主要体现在财政部制定的有关会计规章中,包括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会计法律行为规范主要是在会计法、税收征管法、审计法、公司法、刑法等法律中规定。
2006年财政部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此次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会计技术行为规范。
二、会计人员行为规范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尽管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会计规范和制度,但还存在许多不足。
1.现行的会计人员行为规范体系在具体内容上与国际会计规范体系有一定的差异,会计基本准则较为笼统,不能直接指导会计业务处理,使会计操作人员常常无所适从。
2.不能完全满足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日益发展的要求,有必要按照国际规范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
3.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我国还没有颁布一套标准的会计职业道德标准。只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有相关的规定,总括来说,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保守秘密和强化服务。在完善会计人员行为规范体系时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健全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它只是单纯地提出了要求,而没有为这些要求的达成提供保证,也就是缺乏道德冲突解决的框架。一个完整的职业道德标准不仅仅是提出各种道德原则和规则,更重要的是在承认会计人员道德困境不可避免的前提下,为会计人员衡量利弊得失和解决道德冲突提供可行的框架和指导。
三、完善会计人员行为规范体系,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人员职业品质、职业作风、职业纪律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是用来约束会计人员的不良行为的隐性制度。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除了必须对会计程序、方法通过诸如会计准则等进行规范外,还必须对会计人员进行第二次规范。这种规范就包括在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规范,它是会计人员行为规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立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监督评价机制,优化会计人员行为
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监督评价机制的建立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实践中不断摸索。
针对我国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监管不力的事实,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监督考评机制。目前,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可以依法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监督检查,但效果并不理想。企业财会人员诚信从业管理是一个盲区,税务部门能够发现财会人员的违法行为但没有处理、处罚的法律权限,财政部门能够依照《会计法》实施处理、处罚,但缺乏有效的渠道及时掌握财会人员的违法行为。
建立会计职业道德监督评价机制的一种办法是学习国外经验,可以在中国会计学会下可以考虑设立道德委员会,专门负责会计职业道德问题。另外还应建立会计职业道德的追踪评价体系,对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进行评价以达到抑恶扬善的目的。目前,财政部门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档案实行计算机管理,这为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提供了便利。因为会计人员的流动、晋升、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表彰、奖励以及违法违纪处罚等情况都输入电子档案。这样不仅可以作为政府监管会计人员的依据,还可以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开放,可通过舆论媒体等形成和维护一种健康道德文化的支持系统,这对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我国尤为必要。
利用诚信档案对会计人员的诚信情况进行评价,将诚信评价结果作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年检的重要依据。对于诚信的会计人员可以简化年检手续、晋升和职称的评定要优先考虑,通过激励措施使会计人员讲诚信,营造良好的会计职业环境。对于失信的会计人员可以采取取消晋升和评级资格、不予年检、在相关网站上点名批评及严重违法的驱逐出会计行业等惩罚措施。只有对失信者给予严厉的惩罚,使会计人员的失信成本上升到难以接受的程度,才能有效地遏制会计失信行为的发生。采用这种方法使那些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诚信会计人员得到褒奖,有不正当行为的会计人员付出惨痛的代价,督促、约束和激励会计人员严格自律,从而规范和优化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
(二)构建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群体氛围,优化会计人员行为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会计人员行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必须从抵制不良环境影响、净化会计行为环境开始。净化会计行为环境还有赖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与协调,各行各业都应提高职业道德意识,从而营造出建设会计职业道德的和谐环境。当然,我们也不能坐等外部环境净化之后,再来谈会计职业道德问题,会计人员也绝不应因环境差而放弃道德修养。“出污泥而不染”仍应是会计职业界的一种高尚追求,这也是最终赢得社会尊重、提高行业信誉的重要保证。构建会计职业道德的群体氛围,可以采取在公司的治理机制中建设有利于会计人员执行道德机制的环境的方法。如在董事会下设立道德委员会,建立会计人员申诉制度,避免从会计人员个体角度来强调职业道德来维护公众利益而形成“孤岛现象”。
(三)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优化会计人员行为
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是规范会计人员行为的目标,但还必须加强会计道德主体的配套建设。加强会计职业道德修养要求会计人员从自身作起,开展自我批评,严于剖析自己。会计人员要在会计职业活动活动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同时要精心的保持自己的善心和善行,使其聚集起来,并发扬光大,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蓄过程。会计领域是充满各种“诱惑”的地方。某些人为了非法的谋求一己私利,往往把会计人员作为攻击的目标,会计人员应当努力作到自我警戒、自我克制。在履行职责时要自律谨慎,不管财经法规、制度是否有漏洞,也不管是否有人监督,领导管理是否严格,都要按职业道德的要求去办。会计人员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经常进行反省检查用会计道德原则和规范严格剖析自己,从剖析中找到自己在职业道德方面的不足和问题,并努力加以克服,逐步提高自己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会计人员要使自己在道德上不断进步,就不能没有勇于接受批评的精神。运用这些方法加强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优化会计人员自身的行为。
总之,知识经济下我国会计人员行为规范体系的建立应该是根据会计法的有关规定,结合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与会计法相配套的会计法规、制度及其实施细则,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的会计人员行为规范体系,使各项法规更具有可操作性,使会计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保证会计法各项规定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陈汉文等.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341-342 528-529
2.陈少华.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256-264
3.叶陈刚等.商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80
篇7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道德规范;文本;分析;道德品质;职业规范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9841(2012)05—0056—06
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必然与各种人建立起人际关系,形成各自的利益与冲突,尽管如此,人也总会遵循某种美好意愿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向,并依据自己所认同的律令行事。为此,道德,这种既蕴涵着人们对善的行为的认识,也能促使人们依照形成的律令行事的滋生物,就成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康德认为,道德就是出自“善良意志”的“绝对命令”。因而,道德不仅以意识、情感、理想和信念反映人类社会精神,还以规范、准则、律令等形式调整人的行为,并以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等方式提升人的德性品质。教师职业道德,在我国,简称师德,是一般社会道德或职业道德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在教师的职业实践中形成,反过来又指导着教师正确地处理教育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成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美国的全国教育协会制定的《教育专业伦理规范》都属于教师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的载体。透过这两者,我们可以窥见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期待、职业道德内涵、职业道德品质等内容。通过对文本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状况和方向,改善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文本表现形态;完善我国的师德建设体制并有效地指导教师自我道德修养水平的提升。
一、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文本特征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版)的文本特征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版)(以下简称《道德规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修订的过程。1985年由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联合制定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文本,这是其最初的形态。1991年,全国教育工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对其进行了修订,更名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后,又分别于1997年和2008年两次对其进行了重新修订。《道德规范》(1997年版)由8条目(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和51条行为准则(略)组成。《道德规范》(2008年版)由6条目(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和59条行为准则(略)组成。《道德规范》(2008年版)的文本特征为:
第一,从形式上看,精简了原有版本的条目,但内涵更加丰富;增加了“教书育人”和“终身学习”条目,旨在强化教师职业的专门性。尽管条目从1997年版的8条减为6条,但涵盖了1997年版的所有内容,如1997年版中的条目:“依法执教”、“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和“严谨治学”分别成为2008年版“爱国守法”、“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中的行为准则。所增加的“教书育人”条目和相应的准则:“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很显然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职业性和专门性的强化。
第二,从内容上看,较为完整地辐射到了教师职业中的各类人际关系,具体是:教师如何对待教育事业,对待学生、对待教师群体、对待家长以及自己。《道德规范》对教师如何处理这些关系有明确的规定,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等。
第三,从任务上看,力求使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和信念、职业道德原则和教学活动行为准则融为一体,所发挥的是思想境界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水平提高和行为准则遵循的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功能。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体现的是教师应具有的职业道德理想和信念,“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体现的是教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原则;“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体现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第四,从表述用语上看,《道德规范》的每一条款用的都是短语,采用的是以正面引导和行为建议为主的表达方式,如“关爱学生”条目下的各款:“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都是对教师行为具有引导性和建设性的规范,不具有法律效力般的强制性。
(二)美国《教育专业伦理规范》(1975年版)(Code of Ethics of the Education Profession)的文本特征
美国现行的《教育专业伦理规范》(1975年版)(以下简称《伦理规范》)是在1929年的《全国教育协会的全美伦理规范》(Code of Ethics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States)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形成的。从1929年版到1975年版,历时50余年,美国教育协会先后对其进行过六次修订,版本变化七次:1941年版、1952年版、1963年版、1968年版和1972年版。总体上看,各版本关注的焦点始终在学生的责任和教育专业责任两大方面,时有对教师在处理与家长、与社区的关系和其他关系方面的规定。1975年版沿用至今,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导言:对教师职责性质和该规范所具有的法律效力的阐释和相应的行为准则;对学生的义务及规范(阐释和8条款);对教育专业的义务及规范(阐释和8条款)。其文本特征表现为:
第一,从形式上看,《伦理规范》三大部分都由阐释和具体行为准则构成,包括:阐明行为理由,明确行动原则,规定应该或不应该的行为准则,如:导言首先以教师职责的性质为理由:“因为相信每个人享有其价值和尊严,所以教师的第一天职即为求索真理,达至卓越,享有民主”,然后明确指出教师的行动原则:“要达成这些目标,核心是确保学与教的自由,让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再规定教师应有的行为准则:“为人师者的责任就是以最高的标准恪守这些伦理原则”;在对学生的义务条款中,先阐释应尽的职责:“教师应努力帮助每一位学生,挖掘其潜力,实现其理想,成为有价值的公民”,然后明确提出工作的原则:“因此,教师工作就是要激发他们的质疑精神,提高其理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目标”,再规定教师不应有的行为,如:“不应该毫无理由地限制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探索;不能毫无理由地阻止学生获得不同的观点”等共8条款。
第二,从内容上看,《伦理规范》是基于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待以及教师在职场中涉及到的人际关系两大维度的考虑制定出来的,彰显的是教师职业的社会性和专业性,如,在对教育的义务条款中指出:“公众普遍认为教育职业是值得信任的,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最高的专业服务理想。公众认为,教育职业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高,教师应该尽力提升专业标准,积极营造氛围,鼓励教师进行职业判断的训练,创造条件吸引值得信任的人加入到教师队伍当中,力争将不合格的人阻挡在教育专业门外”;导言中指出:“教师无不认为其责任蕴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之所以要追求并维持高标准的道德行为,动机便是出于对同事、家长和社区的尊重和信赖。”因此,在教师对教育的义务中,对涉及学校教学活动中的人和事的行为作了明确规定:“不应该在申请教师职位时故意作虚假的陈述或者隐藏与其能力和资格相关的事实”;“不应该利用工作之便公开同事信息,除非是出于专业需求或者为法律所允许;不应该故意对同事发表错误的或者恶意的言论。不应该利用工作之便接受任何可能损害或影响专业决定或行动的馈赠、礼品或恩惠”。
第三,从任务上看,《伦理规范》强调指出它只是对教师职业道德底线行为的规定,是教师不良行为受到处罚的依据。如导言中阐释:《教育专业伦理规范》既是全体教师的抱负,也为其行为提供了评判依据。全美教育协会提出的具体条款及因为违反条款而应受到惩罚的补充规定具有全部法律效力。未经协会许可,不得擅自变更。”也即,尽管《伦理规范》有对各条款的制定理由的阐释,但其意图是在推出具体的行为准则,其作用是为了避免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不良行为并使对各种教师的失范行为进行处罚时有据可依。
第四,从表述用语上看,《伦理规范》的用语清楚、明了、针对性和专业性强。每一条款以“不应该”引起一个完整句子,每一条款只针对一类行为进行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如:“不应该故意羞辱或贬低学生;不应利用专业关系之便,谋取私利;不应该帮助不合格教师从事未经授权的教学活动;不应该故意对同事发表错误的或者恶意的言论等”。每一款规定都蕴涵着法律般的强制力,而且专业性强,表述的方式是完全把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与一般公民道德规范和其他职业的道德规范区别开来了的。
二、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本的意蕴解读
我们选取了四个维度对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现行文本特征进行了描述,可以看出两者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两者差异的根源在哪里?哪种文本表现形态更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实践上的实效性?这就需要对其深藏的意蕴进行揭示和解读。
(一)侧重职业道德与职业品质的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我国的《道德规范》更多是对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要求,而不像美国《伦理规范》的重心是在行为“规范”上,这一核心的文本特征差异显而易见。这与我国社会历来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以及现代学者们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学理上的探讨有关。在我国的传统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教师职业有很高的期待,教师不仅是一项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更被认为是一项崇高的事业,《道德规范》中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表述就是这一认识的集中体现。社会对教师也有着“榜样”和“模范”的期待,因此,要求从业者具有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远超于其他职业。我国《道德规范》侧重职业道德与职业品质的文本意蕴也是社会对这一职业道德的诉求。
在理论上,我国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了探讨,如顾明远的界定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处理各种关系、问题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包括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信念、对事业的态度和情感、有关的行为规范等。”朱小蔓的界定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必须具备的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中、同事交往中和师生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表现。”张行涛、郭东歧将教师职业道德界定为“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一定社会条件下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概括与基本要求,是调节教师与集体、他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唐凯麟、刘铁芳的界定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显然,我国学者都强调师德由外在的职业规范和内在的教师德性组成。师德的目标应既包含更好地服务于教师职业的规范和准则,也应包含有助于完善教师个人品质,提升教师个体修为等任务;师德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待学生、教育事业、自身以及教师集体中需要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无论在形式、内容、任务上还是在表现形态上都是这些理论认识的体现。但应该注意的是由于我国《道德规范》强调的重心是在道德而不是规范上,由于道德成就的是“好”、“善”的理想,它对主体的道德实践只具有建设性和自愿性的性质因此,因此,它不像美国的《伦理规范》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和法律效力。
(二)专业性与约束力均强的美国教师专业伦理属性
美国《伦理规范》中有两个核心词的蕴意是其文本特征形态的重要形成因素,即:伦理规范和专业伦理。在美国,伦理规范与伦理准则通用,关于这一概念,美国学者皮滕杰认为:“一项伦理准则,或者说行为规范,是一套由一群人建立起来同时也规范着这一人群的准则。”迪布(Dibb,1991)等人则认为,伦理规范“与对决策和行为的道德评价有关,是在社会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的基础上的是非判断”。可以认为,在他们看来,伦理规范就是基于群体道德评价之后而形成的群体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关于“专业伦理”概念,美国学者费尼(Feeney)称其为某一专业的道德规则,“是指在工作领域中判断行为对或错的标准,同时也能帮助个体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道德困境。”显然,他们所理解的无论是伦理规范还是专业伦理都最终指向行为,并强调对行为的约束,在他们看来人的思想是无法掌控的,也无法判定其好与坏,善与恶,唯有表现出的行为是可以有好恶之分的,也是可以调控和约束的,这不难理解为什么其专业伦理规范以各种明确的行为准则来表现。另外,在西方国家的人士看来,专业是职业发展到专业化的阶段,本质上还是职业,在他们看来与某种职业相联系而形成的伦理规范就具有强制性,因为职业与义务相连,而不与人的喜好相关。马克斯·韦伯认为:“每一项职业者有它自己‘内在的准则’,并且应当据此准则来完成。在履行其工作职责时,一个人应当专心致志,要排除任何不是严格适合其职业的内容——特别是他自己的爱和恨。有影响的人格并不会通过试图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对每一件事情都提出‘个人感受’的方式来显示自身的存在。”一旦主体承诺了某种义务,他就有责任或“应当”履行这种义务。义务既可以取得道德的形态(应当),也往往以法律形式(强制)表现出来。法律强制下的义务,每每以“必须”为其形式,其重心就是对行为的约束。在强调义务上,我国的规范强调“应当”而美国则强调“必须”。
显然,西方国家人士对规范的理解通常指适切与不适行为的规则(rules),它告诉实践者什么可以做、应当做、必须做,以及什么不可以做、不应该做或不能做。在西方人看来,尽管现代社会中教师越来越有着其特有的专业性,但教师工作本质上还是一项职业而非我们理解的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因此,他们理解的职业道德更倾向于强调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对教师专业伦理的规定中更主要以“必须”的形式表现,重视的是“规范”而不是“伦理”(道德),而教师的伦理品质或道德水平通常强调通过一般公民道德或教师个体道德品质来提升,因此,他们在《伦理规范》中只强调最低层次的职业行为准则也是符合他们的理论认识和社会现实需要的。
(三)神、形相离与神、形相聚的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我国的现行《道德规范》属于神、形相离的状态。该文本把道德与道德规范完全混同。严格地说,规范就是行为准则,就应该是不能违背的行为底线,但我国的《道德规范》却被赋予了更崇高的任务,力图把传统的道、德、行都用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既破坏了道德的意蕴,又失了应有的“范”。中国传统认识中的“道德”概念是“道”与“德”的分别含义。“道”是指人的一切行为应当遵循的基本的、最高的准则;“德”则指人对“道”的领会与理解。具有路向和规律的涵义;“德”与“得”相通。所谓德,实际上反映的就是个体的“得”,就是“得道”。道是德的根据,因此,道德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实践中,我国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期待远远超越规范的范畴,因而,《道德规范》无法承载如此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取了规范之形作为“道”与“德”的外形,必然出现神、形难守的局面。道、德、行需要与其内涵相匹配的外在形态。而《道德规范》既要服务于“师道”,又要对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品行——“师德”负责,还要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有所指导,实在很牵强。
在美国,专业伦理也被认为是一种专业不可或缺的行为指标。公众和学者们所期待和认识的《伦理规范》就是用于指引学校教育工作者如何担负起专业上的义务,使教育专业人员的权利和责任相配合,规范其专业行为并获得社会对此专业的依赖和认可。事实上,其文本形态和其能发挥的功能是与其内在的规定性完全吻合的,因此,我们认为美国的《伦理规范》所获取的外在形态是与其内在的规定性一致的,也即《伦理规范》取得了神形相聚的形态。
道、德、行与责、权、利,这些伦理学范畴在中美两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都分别有所侧重,我们在此无意对其进行价值判断,我们认为两国的文本表现形式、关注的内容和需要完成的任务都是各国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和期待的产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三、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本分析建议
合理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文本表现形态应该是神形相聚的,这就需要首先明确规范的目标和任务,然后结合传统的认识和现实需求形成良好的构想,再以有效的形式和内容,特别是科学的表达方式进行呈现。为此,特建议如下: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职业道德的外在形式,应具有普遍的律令特性
尽管任何职业道德规范都应是其道德观念、思想、信念和原则的反映,但既然它取得的是职业道德的外在形式,因此,它就应以具有强制性的律令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准则的面目出现,如此才与规范的作用相匹配。另外,职业道德与一般道德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对责任和义务的强化,这就要求道德主体理所当然地“必须”尽职尽责地完成相应的任务。既然规范的作用在于强制和约束,因此,它的责任范围就是对职业道德底线准则的规定和失范行为的避免。我国现行的《道德规范》存在如下主要问题:第一,一般社会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混同。如在“为人师表”条目下:“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这一规定也是公民应有的道德,实际上属于一般社会道德。第二,崇高的“师道”境界与为师的“师德”底线并存,如“爱岗敬业”条目中:“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的“师道”,与“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的任职基本要求并列在一个条目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特性体现不明显,其行为约束的功能也很难有效发挥。第三,一般公民的修养与教师群体的修养兼顾,如“终身学习”条目和其行为准则:“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属于每个现代社会公民和每种职业人都应具有的修养和品质,出现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很难体现教师职业的专门性。就此来说,我们不应泛化对《道德规范》功能的要求,而让它负担起规范应负的责任即可,在这点上,美国的《伦理规范》的制定原则、方法和表现形态值得借鉴。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能替代职业道德品质及养成任务
如果说“规范”是基于义务和社会对职业的现实需要而取得的职业道德的外在形式,那么“品质”就是道德主体基于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价值判断和情感认同而对职业道德的内在确认,是职业道德的内在形式。完整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建立既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约束而达到形的具备,更需要通过教师主体内在的确认而聚敛相应的品质,达成神的具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应是内外皆修,神形兼具的。就此来说,我国的《道德规范》无力也不应完成内在的职业道德品质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任务。教师法、教师任职资格和标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各种类型的文本形态应携手完成师德的“形”的塑造任务,而师资的培养、师德建设和教师个人修养等教师内力提升的途径和方式应完成教师“神”的具备任务。当前,我国《道德规范》无法有效发挥其应有作用的根源在于它被赋予了较多无力承担的重任,它更不能替代职业道德品质及养成应具有的独有渠道和途径。
篇8
关键词:低碳技术;技术伦理;哲学思考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人类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的问题有了越来越多关注。大量消耗大量化石能源以及不断增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使得全球气候出现灾难性的变化,“低碳生活”一种全新的环境保护新概念出现就变得恰到好处。而对于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活不仅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的降低能耗缩短开支,还主张人们在生活中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上做出适当的简化。只有在全民总动员的环境背景之下,加上适当的政策引导才能使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真正实现降低。其次“低碳技术”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电力、交通、化工等部门,在一些关于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的勘探开发上也有充分的应用,在油气资源、煤的清洁利用这些方面也略有涉及。不得不说,“低碳技术”取得重要发展是全球经济能否取得快速发展的关键。
一、自然界和自然规律都具有客观性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自然界和自然规律都是具有客观性的。自然环境资源在人类肆无忌惮的使用下已经开始匮乏,并不像人类想象的那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环境资源更像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我们人类生存于这张网中,从这张网中吸取营养同时也受到诸多限制。能源匮乏必定会使我们的发展受限,同时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困扰。在人类所掌握的有限资源的条件制约下,必须要谨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现在这样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下,要不想人类自身走向灭亡必须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要想更好生存,就必须学会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必须用长远的目光去衡量问题,并在发现问题之后及时提出补救措施,应该自觉自律的维护我们周围的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其实归根到底还是保护人类自身。
在过去的几百年来,发达国家以大量矿石能源消耗和大量碳排放为标志的工业化过程,在碳排放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虽然工业化过程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但是也令它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长期以来习惯于“高碳” 模式,并形成了全球的“样板”, 最终导致其自身和全世界被“高碳” 所绑架。在首次石油危机、继而在气候变化成为问题以后, 发达国家对高耗能的生产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 理念才幡然觉悟, 有了新认识。他们逐渐抛弃“高碳”的生活消费方式, 回过头来治理污染。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们不应重蹈覆辙, 要尽量循环利用资源,运用低碳技术,选择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才是明智之举。
二、低碳技术伦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技术意志剥夺了人的主体性
现目前低碳经济中的技术意志在无意间剥夺了人的主体性,把人类变成了机器。就以目前的状况分析,技术意识的眼中一切生物甚至是人类都是一种工具,其存在的价值就仅仅是存在工具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的自动性、控制化都变得越来越接近于人的工作,更多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甚至能够做到比人的工作更加精确,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工作都被机器所替代而人类也自愿被机器所取代。这导致人类在工作中的自主判断能力越来越低,迟早会变得麻木失去属于人的生机与个性,创新精神也在不断失去,到最后发展到只会听从指令办事,失去了属于人类自己的意志的地步。当技术拥有技术的时候人类就会失去其意志,这是现代技术中存在的理性悖论。
(2)低碳技术的科层制
现代的低碳技术早已不仅仅活跃于生产领域,它早已延伸至政治与社会中的领域,而这一切都使得低碳技术形成科层制这一理论制度。科层制的建立基础是依据严格等级秩序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制度,即上下级之间存在的一种“需要命令”,它是科层制中最主要的管理思想。它代表着客观思想上的权力表现范围,属于客观的权利矩阵。在这样的权力矩阵当中,所有职员以及各部门官员都被纳入这个权力矩阵当中,充分体现出权力的使用与服从的关系。它给政府和社会带来的逻辑规范就像装配线给生产企业带来的逻辑规范一样。正因如此,政府和社会都成为了一架有庞大结构的机器,只关心“机器”运行的效率却完全忽略工作 的效果,严重控制了社会心理。人的自由意志、追求真理精神、批判精神将会慢慢被腐蚀掉。
(3)技术工具理性与道德价值理性之间发生断裂
从时间角度来讲,技术面向未来,才使其具有先进性。然而伦理面对的过去,才使其存在难得的稳定性。因此,技术的“真”以及伦理的“善”之间存在巨大的断裂地带。其次,从空间的角度来讲,技术具有其独特的开放性以及前瞻性,正因为这些特质使得技术能获得足够的利润,使研发工作得到顺利开展。而伦理却具有一定封闭性及保守性,以获取自身意义上的归属感以及安全感。简而言之,就是技术中存在的“利”与伦理的“善”之间产生了断裂。要想弥合这种断裂,需要人类高超的智慧,需要缓和技术及其伦理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建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平衡关系。
三、伦理视角下低碳技术的哲学思考
(1)政府行为规范
截止到现在,我国都没有制定相应的“低碳生活”法律规范,没有明确的“低碳生活”条例,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居民已经在实际中实践着“低碳”原则。而这一现象的出现,多少得益于我国传统思想中的生态和谐观,这些在古时候就提出的行为规范直至现在都为现代生态文明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并成为可持续性发展计划的理论基础。我们伟大的执政党也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项决策充分说明了我国党和政府完全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对发展实践中的许多新课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得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新矛盾中就包涵了“低碳”这一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提倡低碳生活及低碳技术的运用,势必能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促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真正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2)企业行为规范
对于高碳企业来讲,在低碳技术日新月异的时期,高碳企业必须开展适当的低碳技术创新活动。合理的低碳技术创新还能使企业在诸多方面获益,虽然也使企业面临新的风险。高碳企业应加大新技术开发力度、促进结构优化调整、构建企业低碳技术伦理文化。虽然技术不断研发的过程中会使得企业短期的收益较之平常会有所降低,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一定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的回报。
(3)个人行为规范
地球是我们懒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实行低碳生活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优先选择并合理使用低碳技术产品、自觉抵制高能耗与高消费生活方式、树立低碳生态价值观,做低碳生活的拥护者。将科学使用资源、保护地球家园、节能降耗的低碳生活方式自觉贯穿到每一位公民、每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去。每一位公民,都要终身学习低碳生活知识,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形成低碳生活共识;积极宣传低碳生活理念, 带头推广低碳生活行为,增强低碳生活自觉性,做低碳生活的先行者。
低碳技术对我国目前发展贡献是十分大的,在相关政府的技术开发、引导、推广作用下,企业科学合理借鉴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发相关低碳技术,做到国家发展低碳,企业发展低碳。人在社会中的能动性无可厚非,在生活中个人也应该遵循低碳生活原则,以做到“绿色地球,人人有责”。
结束语:
在生态危机、资源匮乏的今天,要想保护生态环境就必须认清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的关系,要明确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低碳经济的顺利可持续发展是保持低碳技术不断取得进步的基本保障。不断改革低碳技术,加快低碳经济发展步伐,是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要确立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用低碳生活及低碳技术实行的价值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形成强烈的生态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简朴、本真、绿色的低碳生活更大的普及。
参考文献
[1]张倩.低碳技术的价值伦理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2,(2):174-177.
[2]高春花,张一弛.低碳城市建设的伦理规制[J].伦理学研究,2011,(6):98-102.
[3]毕克新,黄平,马婧瑶等.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技术观[J].中国科技论坛,2013,(9):107-112.
[4]张宏武,尹嘉慧.我国低碳技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3,33(5):33-38.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创新
当今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深刻的变革,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管理模式,我们发现二者的交互性、渗透性在不断的扩大与强化,尤其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的实践与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更加突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功能。服从和服务于现代管理伦理创新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管理创新相融合的可能性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管理创新具有相同的价值目标和对象
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创新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即实现主体思想价值观念的塑造。从宏观上来说是实现主体人的全面发展,从微观上来说是实现组织及组织成员思想与行为的改变以期具体价值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和重视人的主体意识的发挥,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鼓舞人,引导个体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协调与平衡,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改造主观世界,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管理的一部分是管理创新实现的价值目标的导引,调动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的践行;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现代管理创新坚持“把人看作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以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行为规范来规范和激励个体行为的转变,管理者不能只关心生产,把“关心”员工当作提高生产率的手段,而是要真正关心员工,以实现员工个体的发展来最终实现组织的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创新不仅有共同的价值目标,而且还有共同的对象,即主体存在的人。它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思想政治工作调节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它虽然不直接参与组织对物的管理,但它以价值引导来改变组织各主体的思想与行为,从而间接实现对物的有效利益,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思想政治工作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关注与现代管理发展的方向、目标是一致的。现代管理创新最终的价值目标是要实现效率逻辑和情感逻辑的动态平衡,这正好契合了思想政治工作所倡导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与关心人、理解人的统一。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管理创新在内容上具有相通性和互补性
现代管理创新是以文化的转换为背景的,从“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到“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假设,再到“文化人”假设,管理学家们把“人”从“物”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确立“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管理不再将人视为仅仅是获取利润的一种生产要素,即类同于机器的一部分,而是对人的单层次式的物理意义上的管理上升到丰富的社会层面上,注重人的需要、本性、行为动机以及生产中的人际关系,从而使管理中的人回归到社会环境里,人是社会的人”。管理与文化紧密关联,并在文化的演进中孕育出与之相关联的道德准则和制度规范,推动着管理理论的革新。同样,思想政治工作作用于“人”的过程肩负着“政治性”与“文化性”的双重使命。一方面是实现“自然人”向“政治人”转化的过程,彰显其“政治性”、“阶级性”及政治目标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是实现“野蛮人”向“文化人”的转化,通过塑造人的文化心理实现文化价值的传递,即实现“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的思想政治工作作用于人的过程,是“自然人”首先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的研究领域”,所体现的依然是对“人”的关注。现代管理创新离不开对组织中人及人际关系的协调,而思想政治工作正是协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这种复杂关系的有效手段,是社会制度得以确立与巩固的思想基础。思想政治工作这种特有的政治文化在不断地人性化,它与现代管理伦理创新发展相通、互补。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管理创新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管理创新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与管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两大基本职能,而这两个职能恰恰是现代管理创新的价值目标,通过“思想引导”与“行为规范”实现组织管理的目标;二是思想支配行为,行为体现思想。“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饥渴引起的,并且是由于同样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饱足而停止。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内在统一性使任何行为都可以找到它的深层次的思想根源。因此,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还是管理工作其核心都是通过个体思想的塑造来最终实现组织行为与个体行为的改变。管理创新不仅在于对行为主体进行必要的思想“灌输”,以使其确立与时代特点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观点和立场,而且还要特别关注个体行为的校正。在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要求的共同作用下,强化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认知,校正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行为偏差。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也是管理的内容,只不过是蕴含于管理过程而已。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现代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和现代管理模式的变化,二者在内容、价值目标、工作对象等方面的交互渗透性不断强化和扩大,使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发挥有了现实的基础。
(一)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导向功能,推动管理过程新的行为规范的产生和重塑主体价值观念
作为对人的思想价值观导向,思想政治工作在管理创新中首先体现为对主流文化的倡导与坚持,以主流文化思想引导和推动管理过程人的理念更新与新行为规范的产生。主流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导向,反映着社会文化的性质和面貌,规范、制约着社会中各行为主体。现时代的主流文化是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吸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为人民服务的,科学的和民主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过程的加剧,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也逐渐浸侵于企业或组织的管理之中。文化价值观念,尤其是对人自身的认识是推动管理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管理过程中新的行为规范产生的重要诱因。
作为对人的思想价值观导向,思想政治工作在管理创新中其次表现在对主体价值观念的塑造。“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是一切美好的行为规范从言说变为实践的根本性前提。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与价值导向功能使它成为管理创新的“剂”,通过对组织行为主体“思想的”而较为通畅地完成从价值理念到为行为规范的转换与适应。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对以人为立足点的新的关系达成认识与行动的统一,则会大降低规则运行的社会成本,提高组织管理效率。
(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功能,平衡、协调管理创新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行为
作为主体存在的人是从两个角度来观察与认识自身的。一方面,人作为“感觉世界的成员,服从自然规律,是他律的”;另一方面,人作为“理智世界的成员,只服从理性规律,而不受自然和经验的影响”,是自律的。“有理性的东西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道德规律为基础,正如全部现象都以自然规律为基础一样。”他律与自律都是调节主体行为的手段。良好的制度设计都需要一定的思想价值观念作为支撑。思想政治工作协调功能的发挥就在于灌输一种为行为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制度伦理观念”,为和谐、稳定秩序的形成奠定文化基础。霍桑实验揭示出在企业或组织内部存在着两种形态的组织形式,即正式与非正式的组织,前者是以追求效率为目标指向的实体性制度建构,后者是情感慰藉为目标指向的价值伦理秩序的建构。二者在组织运行有着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维系与推动着组织的存在与发展,缺一不可。如果只根据效率逻辑来实施管理而忽视价值秩序的建构,则不易平衡、协调与调控利益主体的行为。思想政治工作则关照和引导着价秩序的建构,从而起到效率管理所起不到的平衡、协调和调控各行为主体的作用。
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利益分配上的差别与冲突。面对这种差别与冲突,一方面需要采取强有力的制度措施去调控、平衡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思想的疏导使人们正确认识与对待利益的差别。毋须讳言,现代管理模式的创新必然会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政治工作对缓解矛盾以及对利益主体行为的协调和调控作用是其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三)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激励行为主体在伦理转换中的行为的转变
激励是指通过主体的需求、动机、欲望的激发,从而形成某种具体的价值目标并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保持积极、持续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发挥潜力,从而达到预期目标。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引导其正确动机和恰当的行为。它的激励功能表现在“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人格与个性的升华。现代社会已基本摆脱物质需求匮乏的束缚,组织中各行为主体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文化管理正是切合时展在管理伦理方面由突显对“物”的追逐转向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关怀。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正是在满足组织中各主体的精神需要,调动个人积极性和完成转换的必要措施,也是完善管理,促使关系依据时代特点自觉协调、主动提升的保障。激励功能的发挥本身就包含着某种价值评价,它是对主体行为在道德上的肯定。
思想政治工作在管理转换中的激励功能的发挥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把握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度。主体行为的激发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需求与外在满足的契合程度。用精神激励来提高物质激励的格调,用物质激励来为践行新的行为伦理提供物质基础,二者缺一不可。若只强调精神激励而忽视物质激励既不符合“人性”的基本要求,也不能使激励效用持久地发挥;若只讲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则不能体现管理创新的价值诉求,会导致“见物不见人”的旧管理弊端。二是提升管理的水平与境界。单纯的行政命令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它必须伴以说服教育。伦理道德赋予管理行为及其结果以特定的道德内涵,一方面可以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升华(赋予更多的情感,而不是庸俗的功利),另一方面提升管理的水平,树立组织的道德形象,这是组织取信于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基础。
参考文献:
[1] 史广成,王玉敏.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130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页.
[3] [美]英格尔斯著,殷陆君译.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4] [德]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 企业伦理; 烟草; 建设; 方法和途经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128-01
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蕴藏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伦理关系、伦理意识、伦理准则与伦理活动的总和。它表明了一个企业为什么存在,以什么方式和途经存在,是企业内部的微观道德规范,反映企业最基本“真、善、美”的价值判断。企业伦理越来越被社会,烟草行业是专卖专营体制下的特殊行业,其企业伦理建设更为重要和必要,它是未来烟草企业持续健康共同发展基础性保障条件之一。
一、烟草企业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烟草专卖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烟草企业伦理建设的重要性。烟草属于特殊商品,吸食有害人体健康,但又是人们的嗜好品,全面禁烟很不现实,因此,国家采取“寓禁于征”的政策,实行烟草专卖体制,烟草的生产经营在烟草企业里封闭运行,其它任何行业不得生产和经营。垄断经营体制形成了烟草的高税利,烟草企业的快速成长,烟草职工的高收入,使这个行业备受社会的关注。烟草专卖是国家专卖,这一特殊体制,决定了烟草企业以国家利益为主,自觉承担起为国家财政税收贡献的责任,维护卷烟市场的稳定有序,为卷烟消费者提供日益健康安全的卷烟产品,维护消费者利益,这也是烟草专卖立法的宗旨,因此加强企业伦理建设是烟草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性条件之一。
(二)烟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决定了企业伦理建设的必要性。烟草行业从1982组建成立,到目前已走过了30年,给国家建设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特别是近几年,实现税利每年以近千亿的速度递增。其原因除了行业加强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自身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的卷烟消费者提高了卷烟吸食的档次,减少了吸食的危害,提高了烟草企业的销售结构。烟草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来源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广大卷烟消费者信任支持的结果,必然烟草行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同时加快科技降焦减害的步伐,加大科研创新投入,肩负起技术为民减害的责任。
(三)烟草企业“两个至上”的价值观助推企业不断迈上更高的伦理道德境界。烟草企业从2005年开始,提出“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把责任烟草,诚信烟草、和谐烟草做为企业的发展愿景,潜心做事,低调务实,承担烟草专卖法赋予的行业责任,烟草税收一年一个台阶,为国家建设作出显著贡献。
二、目前烟草企业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一些烟草企业认为赢利是企业的目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天价烟”,即1条烟千元以上,甚至达到三、四千元每条。虽然有市场炒作的嫌疑,但的确在社会上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与一些烟草企业对卷烟产品的过度包装追求高利润有绝大的关系,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这些高价烟成为奢侈品,成为社会行贿的礼品,而不是真正满足市场需求,维护消费者利益。
(二)重视服务社会,忽视员工成长。烟草企业以“两个至上”价值观为最高的行业共同价值观,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烟草企业高度重视市场的服务,从工业企业到商业企业,给市场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营销服务,配送服务、烟草种植服务,得到了广大烟农、卷烟零售户的认可,然而在行业的伦理观念的建设中,缺乏对自身员工的关心关爱的部分。
(三)重视企业快速发展,忽视社会环境保护。生产卷烟所需的烟叶是单一用途的商品,烟草企业加速发展,必然带来对烟叶生产质量和数量的要求。烟叶生产占用了大量的农田,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农药,对农村的生产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烟草企业没有注意到,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当地的生态环境是一个重要的企业责任问题。
三、烟草企业伦理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魂,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之根。烟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依托企业文化不断培养企业伦理使其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推动烟草企业伦理建设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完善企业价值观,加强理念引导。企业的价值观导向,直接决定着企业的伦理观念。烟草企业有“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地完善。应从关心社会效益,关心员工,关心环境的角度,丰富企业的伦理观念,把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回报社会支持公益,救助贫困等社会责任,写入自身的价值观理念当中,把企业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和谐统一,使企业实现最大的发展。要把关心关爱职工的理念更多地体现在价值观当中,只有员工全面良好发展,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要把更多地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理念融入到企业价值观中,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主动增加对环保所承担的责任鼓励无害环境科技的发展与推广等等。要加强员工的理念引导,让这些价值观正直变成员工和组织的积极行动,而不是停留在理念层面。
(二)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加强制度规范约束。企业价值观确立后,要体现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这种体现仅凭个人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是需要制度来监督规范的。烟草企业可以建立一套企业伦理督导制度,成立督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督查,引入外界力量为企业严格把关。制度中要对相关问题进行明确界定,那些人因那些方面丧失了企业伦理应承担怎么样的责任,那些人维护了企业伦理,及时给予表彰奖励,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强化,建立起一套科学、公正的考核制度和惩恶扬善的奖惩制度,成为员工的行动指导,让伦理道德方面的奖惩措施,发挥出积极的倡导和警示作用。烟草企业在制定制度的同时,制定一些行为规范,将企业伦理外化为员工的伦理行为,包括领导者行为规范、员工行为规范、服务规范、权仪规范、人际关系规范等等,约束员工的伦理行为。企业要对员工个人形为进行及时的、连续性的反馈,发现违背企业伦理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否则,员工发生不符合企业伦理的行为,其损害远不止是效益,很可能使企业多年积累的企业形象,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培训教育。企业不追求伦理建设带来的损失有时不是直接的、明显的,烟草企业的特殊性要求自身要有危机意识和末雨绸缪,居安思危的思想,顺社会要求和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展一些主题活动,不断加强企业伦理建设和管理。
1.开展企业伦理教育培养活动。美国约80%的大公司制定了正规的伦理规则,其中44%的公司为员工提供道德培训。
2.开展企业伦理实践活动。企业伦理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实践中去完善。
3.开展企业伦理决策调查活动。按照美国教授莱兹尼克提出的问题式模型,烟草企业可以对以前所做的决策及将要制定的决策进行符合道德标准的调查,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企业伦理标准。
- 上一篇:机电电气自动化就业方向
- 下一篇:村级科普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