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篇1

【论文关键词】参与体验;循序渐进;启发引导;渗透思想;实际出发

新课标不仅重视知识的学习,亦注重学习的过程,重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初中物理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呢?

1.重在学生的参与及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现象、事物、生活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那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把握物理和生活的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学生掌握好物理,必须注意生活物理和物理生活这一辩证关系。如在教学初中物理新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如果提前一天布置学生在家寻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简单物体如木片、梳子、铃铛、纸哨、笔套、橡筋、纸盒等。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尽情地摆弄,想怎样玩就怎样玩,走进“声音的世界”,创设“生活走向物理”的情景。学生通过看、听、摸,动手做各种发声的实验,再经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得出物理结论: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然后注重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如让学生用手触摸自己讲话时的喉咙振动,观察和解释蝉鸣现象等,把学生得到的物理知识一般化。同时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物理就在身边,物理知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到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性,体现学生认识过程的特点,又要注意到学生认识过程与科学家认识过程的共性。学生学习中的探究活动和实际生活及科学研究中的探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的结论是已知的,后者的结论是未知的。从事这两种不同的探究时,心理活动不完全一样,体验也就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活动,不要求完美,重在学生的参与,重在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及学生对探究活动的体验,学生能够得出大致正确的结论即可,至于结论的完整性、表达的严谨性、在其他场合的适用性等不要作过多的强调。?

2.循序渐进学会科学探究

实际的科学探究的要素较多,而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科学探究的方法,即程序性的知识,拿到前台来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探究的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和方法。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使学生了解探究活动的过程,然后进行不完全的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不要“一步到位”,应经历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的过程。?

新课标八年级物理教程中,先安排探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并以旁批的形式标示探究活动的几个要素,使学生对探究过程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几个要素的探究活动,最后再让学生完整地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就是按照循序渐的方式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3.以生为本启发引导

初中生对大千世界有很强的好奇心,对物理现象很感兴趣,对实验有着天然的兴趣,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启发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活动。?

中学生对事物的现象喜欢问个为什么,学习过程中,可鼓励他们多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提出有意义的问题。针对这一年龄的学生喜欢幻想、有梦,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引导他们进行大胆猜想,做出合理的假设。利用中学生喜欢交友,好胜心强的特点,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合作和交流。?

下面是我在教探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

3.1 首先要学生观察电阻定律演示器上的几条电阻丝,提出:任意两条电阻丝之间有何区别?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材料、长度、粗细(横截面积)可能不同。?

3.2 让学生猜想影响导体的电阻有哪些因素,得出:影响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3.3 再提出:怎样探究导体的电阻跟长度的关系?并对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做出猜想或假设。由于学生首次接触控制变量法,就由教师对控制变量法做了讲述(若学生探究能力较强,可由学生完成)。至此,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应选材料、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两根电阻丝,并选出了实验需要的电阻丝。后面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学生也很快完成,得出了结论,达到了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4.探究思想渗透于教学之中

只要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或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各种方式的主动学习,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探究过程。因此探究式教学不一定非得要有实验活动,但是探究的思想,却可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加以实现。比如把讨论式的教学设计成探究式的教学,讲授课可以穿插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把讲授式设计成探究式,练习题中可以适当出一些探究性的题目、开放性的题目等,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地参与、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

如在教《升华和凝华》一课,讲到玻璃窗上的冰花时,提出冰花是出现在窗的内面还是外面(我地学生看不到冰花这一现象)?让学生讨论,还可让学生在课后查找资料再进行交流。在讲授速度时,向学生提出: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可这样引导学生:(一)在百米赛跑中,我们是怎样判断谁跑得快的?(二)怎样判断出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比行驶的单车快?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一)在通过的路程相等时,比较所用时间;(二)在所用时间相等时,比较通过的路程。?

5.实际出发进行探究

新课程强调探究式教学,是因为探究式教学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灵活地进行某个或某几个要素的探究,有些内容不可能,也没必要都上成实验课,重在突出探究的思想,不可机械地套用探究中的七个要素,搞华而不实的探究式教学。?

6.探究式学习讲究合作

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探究式学习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认知程度上的差异,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应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彼此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切磋,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论,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促进对所获得知识的正确、全面地理解,从而使自己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培养。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多方位、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要制造机会让同学们进行合作,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有很多实验必须要通过实验小组的合作才能完成,比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小组中的学生分工不同,有动手操作的,有记录的,有观察现象的、有收集材料的等。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合作的方式和方法,掌握合作的技巧,确保探究活动的成功。?

7.探究式学习离不开信息的整合

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传统的应试教育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上,而新课程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学的一个根本目标,因此大力提倡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教学。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呢?

一、转变教学理念

1、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生学习优劣常常以考试分数来论定,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事实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记得物理概念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看学生能否运用物理知识、原理去解决实践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是否有新的发现、有所创新。也就是说,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并不是追求掌握知识的结果,而是追求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有得到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发展。

2、重视个性的发展。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老师在备课中预设了教学结果,总是欧诺个同样的规格让每个学生一样的发展,个班的备课是同样的模式,上课是同样的教学方法,考试是同一的试卷,评价是同一的分数标准,学校就像一个“加工厂”,按照同一的质量标准去加工“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实际,而且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个性,导致了很多教学矛盾的产生。探究式教学要求老师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引导他们在探究活动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对于某些比较特殊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照与鼓励,努力使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承担一定的任务,并指导或帮助他们完成好任务。

探究式教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掌握收集信息、处理各种信息、分析问题、与他人交流合作、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优良的学习品质以及终身再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与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3、重视知识的应用。探究式学习并不重视学生识记了多少物理知识,而侧重于对物理知识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与启发教学、发现型学习有所不同。启发式教学与发现型学习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而探究式教学具有发现、探究两个特点,它带有更大的综合性,它侧重于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才能解决问题。它与一般性的掌握知识的教学方式相比较,更能让学生接近现实生活与社会实践,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比如,在学习物态变化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冰棍周围与开水的上方都会冒“白气”?家里的彩色电视剧,为什么能产生各种颜色来?学习了浮力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下轮船上“吃水线”,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地上看一下吊车等等的设备。这些例子很多很多,让学生处处留意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并努力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把物理与生活真正的联系起来才能学习好物理。

二、重视实验探究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物理教学中无论怎么重视实验多不为过。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习惯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希望他们能在考试中取胜,至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并不重视,部分老师喜欢在黑板上讲解实验,然后让学生记忆实验要领,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新课改特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在科学探究中逐步形成,只凭老师的讲解是无法得到的。比如,学生在探索密度概念时,需要通过天平等实验工具,多次测出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然后分析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假如学生没有严谨的科学作风,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不能认真的测量,他们就无法分析出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得不到正确的结论。老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要加强督促与指导,绝对杜绝个别学生抄袭他人数据、或者臆造实验数据的现象,否则,就无法培养好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常常有不一样的体会,出现不同的看法,这种感受、体验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体验,都能使学生重要的感受。成功了,会使学生感受到付出有回报的喜悦;失败了,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并不那么容易,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应该属于坚忍不拔、勇于攀登的人!

三、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针对的方法。有的问题需要实验去探究,有的问题需要学生去社会上进行调查探究,有的问题需要学生在家庭里探究、有的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者因特进行探究,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灵活利用多种手段,锻炼学生探究的能力,使探究式教学开展的丰富多彩,结出丰硕的成果。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告诉学生如何使用网络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也可以告诉学生将探究的结论对照因特网上的信息,甚至能用网络上的某种运算软件来处理自己的实验数据。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究,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自己探究的能力,才能更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要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进行探究式教学,这样是新课程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初中物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3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实验课;初中生物;课堂气氛

如何让学生能把生物学科当成正科认真来上呢?教师应当尝试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彰显学生个性的“场所”,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释放学生的个性,展现生命的活力――那就要合理上好探究实验课。但是,想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自己去实验,但由于时间有限(课标要求每周三节课,而实际上据我了解的多数学校都是只有两节课),做起来很困难。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初中生物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呢?是我们所有生物教师面临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以为:

一、初中生物是以陈述概念为主的一门学科,它主要选取了比较浅显易懂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回答“是什么”这些简单的陈述性知识。因此,初中生物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依赖性很强,那些缺乏必要的感性认知能力的学生,在学习初中生物时会遇到很大困难,往往导致机械学习。所以教师就更要有针对性的备好课,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分析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期准备工作,每个探究实验尽量制定好符合学情、特别是要符合本地实情的目标。只有这样,你的课备好了,内容充实了,又切合生活实际了,自然而然会略胜一筹,然后就是让学生对你的这节课感兴趣。并不是说你把课备好了,去上课,学生就一定会感兴趣,关键还是要看你上课的方式方法。可以配合一些肢体语言,添加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加上一些小笑话,有条件也可以搞一些小活动来缓解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那些枯燥乏味的课本,兴趣自然会提起来,有了兴趣再让他们学习就轻松多了。

二、上生物课,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要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离不开宽松的课堂气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过今年的研修培训,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下学习积极性高、创造力强、思想活跃;相反在沉闷、压抑的环境下则受到束缚。因此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是上好每一节课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宽松的课堂气氛应该是循循善诱,提倡思考,精心设疑,引导讨论,互相尊重,融洽情感,严谨治学,松而不乱的教学状态。如何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有经验的教师常以各种幽默的方式开始每一堂课,教师始终是以愉悦的心情上课,而不是古板着脸,毫无激情或让学生见了就大气不敢出的凌人之势。对待学生应是用鼓励、友善、真诚的目光,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易于沟通,易于互动、易于激发其创新精神的思维。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趣味性的语言极富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与教材有关的游戏、成语、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术语等引入课堂,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课,才能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曾经有人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友谊的深浅,感情的好坏,对交流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对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显得尤为重要。教与学是师生双方的事,这种高级思维活动的交流,没有一个相互融洽,相互尊重的情感,就不会有默契的配合,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表扬应多于批评,即使批评也应力求含蓄,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生物教材中有许多要点需要记忆。有些知识内容繁多,不易记住,更难形成长期意识。在教学时可以编成琅琅上口的口诀,增添课堂气氛,优化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记忆。如:人体必须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有丝分裂时期可以将各个时期的特点编成五句话“间期:表面无状暗准备;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数目清晰赤道齐;后期:点裂数加移两极;末期:两消三现重开始”。五句话将五个时期的特点作了高度的概括,学生易记。又如:在讲“DNA双螺旋结构特点”时,我把三个特点用三句话来概括:“右双螺旋,反向平行;碱基互补,氢键维系;主链在外,碱基在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然口诀的运用不能太多、太繁,要做到少而精,否则这种趣味教学语言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篇4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措施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特征是问题性、开放性、自主性。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良好的效果。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一、体验是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感悟过程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对社会与生活的亲历与体验,其探究过程既是确定实施计划的过程,也是小组分工合作的过程。就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而言,它是一个全员参与、小组实施的探究过程,强调的是个人与团队合作的高度统一。

探究活动的实施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转变旧的教学理念,探究当代文化的发展与变更,吸收全人类进步文化的营养,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比如在探究唐代诗歌文化时,学生会通过网络在探究中发现新知识,会从心底里发出“了不起”“不简单”等由衷的赞叹,从而进一步探究唐代诗歌的成就,以及唐代诗歌文化对当代文化的影响。并以唐诗的人文背景、写作手法、表达内容等作为探究的核心问题。对“初唐”“盛唐”“晚唐”等三个不同阶段的诗歌进行比较,就诗歌的体裁、内容、主题等展开热烈的讨论,由此来揭示我国诗歌文化为什么经历了上千年却能历久弥新的背景原因,从而也完成了探究过程中的个体体验。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进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所教育的对象所处的年龄阶段,由于学生所处的阶段正是智力开发与基础教育的阶段,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在学生遇到不懂的诗词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词句的意思,要鼓励学生多读几遍,若还是不懂的话要学会使用学习工具,自己动手进行查找,解决疑难问题。通过学生自己亲手操作,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助于学生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在小学的语文教育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积极的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进而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以及其他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自主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为以后的语文学习以及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三、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

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这些资料,使之成为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如明天你就要带雨伞。又如你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竟跳楼自杀轻生,你会怎样想,你的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启示,如果自己也是一个承受力差、经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对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是不是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考试呢……一些怎样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认。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怀疑、既教给学习方法,有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李惠艳.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探索[J].甘肃教育,2008(17).

篇5

“探究性教学”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在高中教育教学中创造一种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轻松和谐的研究气氛与环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探究去“发现”知识,通过群体间的交流与反思去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使教师在活动方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得到教育体验。国内外众多的教育理论都强调要实现学生潜力的最大开发,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在日常教学中总结了探究性教学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包括活动、探究、交流、反思四个环节。

上述的“活动、探究、交流、反思”只是教学模式的主线,操作中并非四个环节逐个进行,就算一节课完成了。而是可以经历多次循环上升的过程,而且这四个环节在顺序上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操作中应注意其精神实质而非固定的程序。

我们认为,以“活动、探究、交流、反思”为主线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创造”的教学理念。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

一、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应只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应把教材上例题、习题和公式、定理等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讲“同底数幂”的乘法这节课时,若从感知教材出发,则通常是像教材那样,先给出一些具体的材料,然后给出以字母为底数的例子,最后归纳出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这样的归纳实质上就法则论法则,缺乏启发性,难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法则背后的丰富思想内涵没有充分体现。如果先提出探究问题,即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学生中易出现两种答案。谁是谁非?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唤醒,纷纷计算、猜测、讨论,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办法。这样,由计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点(多项式乘法、有理数乘法、有理数乘方等)与当前的课题(单项式乘法)之间的冲突,不但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还为学生的探究性活动指明了方向,并与以后的单项式乘法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整节教材的探究脉络。

二、把教师教的过程设计成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取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

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成为学生主动从事观察、猜测、实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的主要素材。这些内容的呈现方式丰富多彩,构成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就意味着教学要体现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先操作示范,学生再模仿练习的做法。例如,教学“分母有理化”时,教师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计算近似值。有的学生通过查表得出答案,这时学生已感到了多位数除数带来的麻烦。教师乘机启发学生能否避免这种麻烦?学生的探究欲望被这个开放性问题唤醒,纷纷进行尝试。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和概括。学生讨论后知道,要避免麻烦的计算,应设法使分母不带根号,如何去根号呢?学生有的想到平方,但此时分式的值变了;有的想到利用分式的性质,把分子和分母都乘以相同的根式,则可使分配中的根号转移到分子上;有的则先优化分母,再计算,也作了类似的讨论。这时教师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自我构建,即找规律,找模式,形成表达式,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获得了简便计算后,教师要启发学生找这类问题的共性,即这时引入分母有理化和有理化因式这两个概念就水到渠成了。进一步启发则可让学生再探究如何计算。这样通过不断的探究,学生逐步建立了分母有理化的模型,思维得到了深化。最后,教师还要让学生交流总结,在小组或全班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成果,增进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的情况和成长的历程,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从不同材料的实际出发构建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是接受与建构并存的,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学生学习既不是单纯累积的,也不是纯粹建构的,而是接受与建构并存的。它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的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有效应用不仅需要学生观念上的认同和理解,而且需要经过一定强度的训练,使之达到系统化、结构化、策略化和自动化的目的。

篇6

一、营造探究学习的良好氛围。

在一个充满关爱的良好的集体中,幼儿身心愉悦,定会全身心投入他所要探究的问题中,这种氛围最初应由教师来营造,如活动中,教师对问题深入钻研的精神,与幼儿合作探究交流的平等态度,对幼儿能力的信任和对幼儿行为的真诚关注、支持,能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探究氛围,这种氛围让幼儿感到一种心灵上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从事探究学习的基础与前提。例如在“人体器官”的活动中,当教师以“病人”的身份融入到活动中时,让“小医生”量体温、测脉搏时,孩子们一扫开始时的拘谨和压抑,忙得不亦乐乎,玩得兴致盎然。

让孩子真正成为问题的发现与探究者这是科学教育活动的核心。在幼儿自主的活动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这些想法在他们头脑中原本是没有的,如果教师对他们多加管束,过度干涉,那么,他们就不能自由地思维,自如地运用材料,从而使他们的活动受阻,所以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放手”,一切让孩子自己来,即使是失败,也让孩子自己寻找原因,积累经验,再去验证经验。

在幼儿的科学教育实践中,为幼儿提供科学探索条件,营造良好氛围。我为大班幼儿提供了多只小乌龟,提供了观察记录本,供幼儿观察记录小乌龟的生长情况。有天早上,一名幼儿在观察时,忽然发现小乌龟不动了,他们互相议论,得知小乌龟在冬眠,所以不吃肉了,也不爱动了。这下子所有幼儿对小乌龟冬眠产生了兴趣,掀起了观察小乌龟的热潮。

二、提供探究所必需的基本资源。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多样:如实地参观、实验、观察、制作、访问、表演等,教师应根据预设计划,结合幼儿分组探究的主体兴致,发动幼儿、幼儿家长、同事和自己一起来收集、提供与探究活动有关的教育资源,这对于保证幼儿探究活动的顺利展开将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发现幼儿所需的资源一般包括三类,以认识植物为例:

1、物质资源:

其中包括探究工具,(如照相机、水彩笔、画板、测量尺),探究材料(如浇水壶、花籽),探究场所(花卉园、石家庄植物园)。

2、信息资源:

其中包括搜索各种植物的图文资料,参观植物园、花卉园,收看此类的电视节目或有关的DVD,VCD光盘等。

3、人力资源:

凡潜在的能为幼儿探究活动提供咨询与建议的人员均属人力资源,例如花鸟鱼虫市场的工作人员、做植物研究栽培的家长等。教师在活动中应能敏感地意识到幼儿从事各个主体的探究可能需要哪些种类的资源,其中有哪些资源是现有的,又有哪些资源是需要开发的。教师还必须有能力、有办法,发动幼儿、家长、社区有关人士、自己的同事等一起来创造条件,满足幼儿从事探究学习的需要。例如:在“认识天气”这一主题中,教师需要邀请有关专业的气象人员到园接受幼儿的访问,这对教师的对外联络与交往能力提出了挑战。

三、持续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

1、提升兴趣。

首先要鼓励、支持幼儿的好奇、好问,幼儿的好奇心,具体表现为对周围世界的注视、观察、探索等。好奇心驱使幼儿去探索,了解周围事物,它是幼儿学习的内动力和幼儿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幼儿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积极进取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喜欢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生动有趣的小动物。我们就经常带他们到大自然去散步。他们在观察动物时我引导他们提问题,丰富问题内容,例如:“老师,为什么小兔子前腿短,后腿长?”“麦子上面一丝一丝的是什么?”“为什么小鸡不会游泳?”等等。这时,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表露,于是我们就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激发其他幼儿提问的兴趣。

我们经常进行随机性科学探索活动。例如,XX幼儿问:“为什么凋谢的花瓣是枯的?”我立刻引导幼儿观察盛开的花朵,并借来一台榨汁机,通过实验操作幼儿发现鲜花含有水分,凋谢的花没有水分所以是枯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发现班上幼儿的好奇心越来越强烈。对科学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较长时间地、专心致志地进行科学探索。例如:幼儿在玩“摩擦生电”时,为了能使玻璃棒带电,反复用毛皮擦,即使受到干扰,也只是稍停一会儿,仍然继续进行操作,直至玻璃棒吸起小纸片而获得成功。这充分显示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恰当点拨。

恰当点拨是指教师对幼儿学习方法的指导,幼儿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才能积极主动地实施科学探究。例如:在“饮料”的探究中,幼儿要做关于颜色和口味的喜好调查,但不知如何调查,此时,教师就可以作适当的点拨,帮助他们制作表格,运用分类和集合的方法制作各种颜色、口味的饮料,这样,幼儿既能学会饮料的制作方法,又能与同伴分享,在探究过程中,幼儿具体掌握了什么知识是次要的,关键在于幼儿是否养成了某种良好的探究意识和习惯。

3、提供多种物品,训练幼儿的分类技能。

分类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探索方法。帮助幼儿学习分类,要让他们明白分类是要给予一定的准则的。如:车辆,依照车辆的外形特征可以分为大型车辆和小型车辆:依照车辆是否使用燃油可以分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依照车辆的使用功能可以分为救护车、消防车、警车……

进行分类时教师应允许幼儿出现错误或争论,引导幼儿在多次尝试中积极思考,修正错误,同时帮助幼儿分类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鼓励幼儿不断变换分类的方式,并阐明这样分类的道理。这样,既训练发展了幼儿的分类技能,又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认识到物品的特性。

4、巧用讨论。

在科学活动中,同伴间的讨论和互相合作,能开拓幼儿的思维,提高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水平,有利于幼儿的协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为此,应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比如在做沉浮小实验的时候,就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来做试验。在实验中,幼儿会发现“为什么你放的铁块沉了下去,而我放的木块会浮在水面上?”幼儿之间就开始了讨论,并将其他物品也放进水里进行比较,最后在相互合作、相互讨论中得出了结果。总之,老师要处处为幼儿考虑,做一个有心人,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让幼儿的身心在探索和操作活动中得以发展。

四、帮助幼儿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

篇7

关键词:教学目标;探究式问题;探究情景创设

教学作为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品质培养的重要手段,教学目标的设定,探究式问题的设置,教学情景的创造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的实际效果,我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出三条教学经验,于此与各位同行交流。

一、制定明确的探究目标,引领学生走进探究的殿堂。

明确的探究目标为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如果探究活动指向明确,具体目标就会不断被达成,层层吸引学生不断深入探究,学生会从内心生出成就感,这有利地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成探究教学的有效展开。那么,如何确定明确的探究目标呢?探究目标的制定要依据探究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特点。

首先,教师要根据探究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所处的位置,以及这部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那些能力来确定探究的具体目标。

其次,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和学习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准备指的是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学习特点主要指的是基础知识、学习习惯。例如学完二元一次方程组后,教师以《请你配置盐水》的服务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进行探究:现有含盐30%的盐水40克,含盐80%的盐水30克,另有足够的纯盐和水,要配制含盐50%的盐水60克。要求:试设计多种配置方案(需计算出原料取用量)试对你的各种配置方案从不同角度(用纯盐最省,用盐水最省,配制方便)做出评价。

这样的实践操作,有利于发展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反思能力。使学生能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二、创设合适的探究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合适的探究问题的创设,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重要动力,良好的引导具有水到渠成的功效。引导学生切身体会所遇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这样就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合适的问题创设将学生所学知识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由此学生体味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逐步养成“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价值观念,激发学生“好知,乐知”的学习态度。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问题设计中应遵循以下三点:

第一,探究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用贴切、感性的生活素材来启迪学生的探究欲望,不仅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运用坐标知识找人。引导学生设想如果自己在一个很大会场中央,有朋友来找,启迪学生设计各种坐标标注,并身临其境第以有趣的方式介绍清楚自己所处位置。

第二,设计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实践证明设计出稍高出学生现有水平,具有一定难度又能激发学敢于探索的问题,就如同引导学生“跳一跳摘苹果”那样具有强烈的激发力量。

例如先引导学生解决有关圆的问题:已知圆的直径是13cm,,如果直线和圆心距的距离分别为4.5cm;6.5cm;8cm时,求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在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为学生出示生活实例:据气象部门预报,一台风中心在直径是50千米的A市正南40千米处,沿西偏南30度方向前进,问该市是否会遭台风袭击?并说明理由,并画出图形演示。通过这样的改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第三,发挥多媒体优势,创设生动问题情境。多媒体技术是容影像、声音、动画等为一体的一种技术,具有将抽象事物具体化、视觉化、感知化的特点。它的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更容易吸引学生有意注意。例如:引导学生对圆周长、弧长的公式进行抽象理解后,设计出相关的问题:若是用一根钢缆圈绕着地球赤道一圈之后,再将钢缆放长13cm,让学生求证此时在地球与钢缆圈之间的缝隙,是能让一头大水牛通过,还是一只小狗通过?随后以多媒体技术将这一问题制成动画:先将钢缆绕赤道一圈,让后放长13cm,动画展示大水牛和小狗激烈争论的情景——小狗对大水牛说:“我能过去你不能过去。”但大水牛却说:“我们都能过去。”激发同学们思考、通过计算进行判断。

三、创设宽松、愉悦、包容、激励的探究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实践。

宽松愉悦的探究环境是探究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的探究环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潜质,才能活跃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探究过程是耗时的、复杂的,具有尝试性、反复性,结果具有不定性、差异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出现的失误,教学要以激励、引导为主。对于学生所采取的不同探究方式和取得的成果,要因才取绩,肯定学生的付出和成果,对于进行自主探究有难度的学生要给与积极的帮助和恰当的引导,绝不可以成败论英雄,探究过程本身就是成长过程,成长是多样的,所以探究式教学也要因材施教。

总之,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适当的问题,生动的情景,有层次的问题预设是成功教学的良好助推器。课堂探究是锻炼学生探究能力的阵地,生活殿堂是学生展示探究能力的天地。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探究教学呢? 研究探究教学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探究问题的选择策略

首先,探究问题的选择要符合认知适度原则,这一方面指的是工作量上的适度:探究的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不需要太长时间进行探究;也不能太过简单,学生很容易得出结果,失去探究的兴趣。每一次探究中,一般只含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一次探究循环过程即可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适度性原则是指难度上的适宜。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探究问题的难度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即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可以进行探究并得到结果。

其次,探究问题必须具有一定价值,或具有知识建构价值,或具有能力发展价值,或具有社会发展价值。

二、探究问题的形成策略

探究式教学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模拟,无论是探究的广度、深度、复杂程度或耗时长度,都难以与科学探究比拟。探究式教学中的很多现象和规律通常是人们已发现的,只是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目标。

“疑问是提升求知欲的催化剂,是放飞思维的钥匙”、“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因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是那么神秘,尤其是对于高中学生,我们不要求他们提出的问题像科学家提出的那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在高中阶段倡导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只要学生有体验、有实践就会提出相应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充分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捕捉现象;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不断地把新现象和自己的认识相联系,增强质疑意识。在课堂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这是使学生发现和提出一系列有价值问题的突破口。

如探究课题“探究食盐(或海带)中碘元素的存在及存在形式”问题的形成,教师首先通过图片和资料片给学生展示课题研究的背景知识:碘是人体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碘缺乏可导致多种严重疾病,海产中含碘量高,适量食用可防碘缺乏病。为了人民的健康,国家规定在缺碘地区售加碘盐。但社会上一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利将一些不加碘的食盐在市场上销售,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形成一些问题:“加碘盐中碘的存在形式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食用的加碘盐会不会是假盐?如何验证?”

三、猜想假设的提出策略

学生的探究过程要经历猜想假设过程、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猜想假设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一定事实和已有知识对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的尝试性解释。假设的基本思维过程是根据所观察、发现的事实,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该事实的成因或结果作出推测,进行解释的过程。也可以从大量的观察、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材料中推断产生,故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要重点考虑:①选取恰当的事例,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事物作出相应的假设,掌握假设的基本方法。②提供必要的辅助资料,让学生经历依据一定的事实进行假设的过程,进而明白“假设”不是毫无根据的“瞎猜”。如上述课例中的猜想、假设与解释是:

猜想①:食盐中含有碘。

假设①:食盐中碘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碘单质常温下为紫黑色固体,且加热容易升华,若食盐中含碘单质,则烹调时碘容易遇热升华而流失。仔细观察食盐,取少量加入淀粉溶液检验碘单质的存在。

假设②:食盐的碘以碘化物形式存在。则食盐中含有碘化钾或碘化钠等,碘化物中的碘元素为-1价,易受多种氧化剂作用而产生单质碘,碘单质遇到淀粉显蓝色,此时淀粉起指示作用。

假设③:食盐的碘成分一般是以碘酸盐形式存在。则食盐中含有碘酸钾或碘酸钠等,碘酸盐中碘元素为+5价,起氧化剂作用,能与多种还原剂反应。

猜想②:食盐中不含碘。

假设④:与淀粉反应不显色,与假设②、假设③所用的试剂不反应。

四、探究方案的论证策略

探究论证过程实际上是各成员合作寻找实证、同化、顺应的过程,比如可以上网查阅资料或查阅文献,还可以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设计实验来检验猜想与假设。还是举上面的课例为例,在进行猜想和假设后可以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碘—淀粉指示反应的灵敏度很高,因此可以用淀粉作为本实验的指示剂。

①用淀粉溶液可检验食盐中是否有碘单质存在。

②碘化物的检验:选择高锰酸钾、双氧水为氧化剂,滴加在食盐上,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有碘单质被氧化生成。并可用碘化钾溶液与氧化剂反应后,滴加淀粉溶液做对比实验。

③碘酸盐的检验:选择亚硫酸钠等为还原剂,滴加在食盐上,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有碘单质被还原生成。并可用碘酸钾溶液与还原剂反应后,滴加淀粉溶液做对比实验。

当探究的方案设计完成后,教师关键是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实验。要想全面认识某一问题,仅凭个人的力量一时难以解决或难免以偏盖全,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合作探究实验,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加以点拨和诱导,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深入和拓广,以达到解决问题的问题。在上述课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来完成①②③,并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要到下面去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的错误操作,在学生实验中遇到困难时且无法克服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学生顺利进入下一步印证。

五、探究总结的交流策略

篇9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效益最大化,我认为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多进行变式教学.原因有几点:第一,可以加深对某些数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第二,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第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促进教师和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那么如何进行变式教学呢?有的教师在讲解完一道例习题以后,紧接着就列出一道变式题,但两者之间联系确不大,变式显得牵强,变得没有“水平”.实质上就是题海战术的翻版.那么如何进行例习题的变式教学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改变原题的部分条件.条件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命题的题设进行适当的改变,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某种条件或方法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式.举例如下:

【例1】椭圆定义:在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讲完椭圆定义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变式1:在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等于│F1F2│)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分析得出是线段│F1F2│.

变式2:在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呢?通过师生共同探求可得轨迹是无任何图形.通过变式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椭圆概念的理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如:讲解双曲线定义时可以把椭圆定义中的“和”变为“差”来引入.这样既突出它们的联系又显示了区别,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例2】:已知方程在有解,求a的取值范围.

变式1:已知不等式在上有解,求a的范围.

变式2:已知不等式在上恒成立,求a的范围.

通过对这三个小题的探究,在求解方程的有解问题,不等式的有解与恒成立问题时,主要通过分离参数的变形手段,将问题转化为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问题.

可见条件变式教学可以有效的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认知和明辨是非的水平.

第二,改变原题需要探求的结论。结论变式教学是指对命题的结论作合理的改变,而题设不变而得到一个新的命题的教学。举例如下:

【例】 .

分析:利用两点之间距离的几何意义将问题转化为求(0,0)与(x,y)两点间距离的平方的最小值.

变式:求的取值范围.此题可以利用斜率的几何意义求解.总结形如这种类型的均可用此法求解.通过以上变式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几何法的重新认识.对结论进行改变而条件不变的变式教学考验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以及综合各方面知识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转贴于

第三,改变题目的解法.也就是一题多解.这是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更能扩大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思维.

【例】(苏教版必修二p98页例3)已知的顶点坐标A(4,3),B(5,2),C(1,0),求外接圆的方程.

法一:设圆的一般式方程为利用待定系数法进行求解.

法二:设圆的标准式方程为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解法一与解法二虽然都是用待定系数法但解起来却有难易之分,显然法一较好.这时候可以提出问题:本题还有其他解法吗?提醒学生能否分两步:先确定圆心坐标,再求r.那圆心坐标怎么确定呢?进而引入第三种解法.

法三:先由线段AB与BC的垂直平分线联立方程组,解得圆心坐标(3,1),然后利用两点间(3,1)与(1,0)的距离再求r,即可.这种方法真是巧妙!此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法四: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种更一般的方法,设圆心为M(x,y),则由MA=MB且MA=MC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通过解方程组的方法求得M的坐标.

法五:引导学生画出图形,通过观察猜想.好像是特殊的三角形.由条件可知所以,即三角形的外接圆的直径就是线段BC.那么圆心和半径就容易求解了.

篇10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问题情境;验证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往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学校教育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化学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科,化学教师要在教学期间有意识地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来

提高教学效率。

一、化学课中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立一定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研究和探索,进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探究式教学的意义主要在于:(1)在教学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要转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可以多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探索,这样不仅可以对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进行运用和巩固,而且学生在对探究性问题进行研究时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解决了问题之后学生的成就感就会上升,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教师在给学生设置探究性问题的时候,要积极帮助学生学习,使他们更多地感受到化学知识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中就有了强烈的动力。

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化学教师在组织实施探究式教学过程中,一般要将整个学习活动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提问阶段,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根据课堂中化学教学内容设定一个问题情境,这种设定情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利用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把握,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2)化学实验所表现出来的直观性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这也是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最常用的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3)与平常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着眼于现实中所遇到的化学问题,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更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2.信息搜集阶段,学生要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在明确了问题之后就可以进行资料的搜集工作,他们可以通过书本以及网络等手段,在搜集的过程中要注意所搜集到的资料的有用性和完整性,因为收集的资料对于解决问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搜集的有些资料对解决问题根本没有帮助,从而浪费了学生的精力,教师在一旁也要进行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加工,方便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直接使用。

3.信息整合阶段,学生要提出假设和猜想

假设是化学探究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提出假设的过程对自己来说,一方面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另一方面又是一个超越原有知识进行深入理解的过程。假设是学生根据已知的知识对未知知识进行推断和解释的思维过程,因为化学是不断发展的学科,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界的各种理论都在进行相应的发展,所以,学生需要尊重现有的化学知识,并且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假设。

4.对假设进行验证

建立在充足材料上的假设需要验证,化学教师在这个阶段就需要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验证方法,具体做法是: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探讨有效的验证方法,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逐步引导学生设计正确的验证方案,做到验证方案的最优化。

三、探究式教学成功实施的条件

1.创设适合探究式教学活动的环境

要进行探究式化学教学活动,首先要有适合实施的环境,学

校要配备探究式教学中需要的硬件设施,包括教学仪器、教学工具以及进行探究式教学所需要的活动空间,因为,探究式教学活动在前期的资料搜集或者是后期的推理验证中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的支持。

2.化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有一定的提升

要进行化学探究式教学,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总结出一套适用于现代化学教学的方法,对于在探究式教学中如何进行提问,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等要有深刻的把握。

3.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内容安排要有一定的梯度性

化学探究式教学由于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所以,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要求比较高,化学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各个学生的情况,分别设置不同的问题,并且在开始进行教学探究活动中设置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根据活动慢慢地发展再不断增加难度。

探究式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进行活动时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而且通过探究活动会大大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加强。所以,高中化学教师要根据化学课的教授任务,适当地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活动,

提高化学课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于鹰,宋心琦.关于课堂实验与探究性学习的一点看法[J].化学教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