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和工艺美术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绘画艺术和工艺美术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绘画艺术和工艺美术的区别

篇1

关键词:新媒介;工艺美术绘画;应用

引言

媒介作为信息的承载者,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影响到一个时代的发展,对于工艺美术绘画也是如此。新媒介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通过各种电子产品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化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介的发展对工艺美术绘画有着巨大的作用,推动着工艺美术绘画的发展,使得工艺美术绘画的传播有了另一层次,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工艺美术绘画。新媒介的发展带给社会巨大的财富,给这个社会带来了很多的变化,同时也带给工艺美术很多的变化。新媒介在工艺美术绘画中的运用从而使得平常百姓能够欣赏到艺术的美、能够增添生活的乐趣,可见,新媒介的发展对加快工艺美术绘画艺术的平民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新媒介的发展,从事例中突出新媒介对工艺美术绘画的表现,并从中发现新媒介与工艺美术绘画的融合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

1新媒介的发展

郭炜华认为:“新媒介与传统媒介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1]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介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由于有新媒介的参与,工艺美术绘画在与新媒介的融合过程中呈现得更加具体和直观,声音和视频的运用使得绘画跳出了传统平面的局限性。同时也让读者可以直接与创作者进行对话,这是传统工艺美术绘画所做不到的。新媒介技术的出现不可阻挡地改变着工艺美术绘画,改变了美术创作者的工作方式,并对绘画具有开创性。新媒介的产生正改变着工艺美术绘画的发展,通过新媒介,工艺美术绘画的产生、传播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可以在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工艺美术绘画作品,使得工艺美术绘画作品的传播更快。工艺美术绘画作品的完成首先需要艺术家提出自己的想法观念,然后再由艺术家带来好的解决方法-即媒介,通过媒介将其完成。对艺术家而言,选择创作的新媒介不是任意的,而是选择符合自己艺术特点,并通过该新媒介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作品。艺术家要想表达自己的艺术,需要通过新媒介来实现,这说明新媒介在整个艺术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新媒介在工艺美术绘画中的应用

相比西方新媒介在艺术中的运用,我国的起步要晚的多。我国的新媒介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第一,新媒介艺术的混合形态;第二,新媒介艺术的统一形态;第三,新媒介的分离形态;第四,新媒介艺术的综合形态。在工艺美术绘画领域,艺术家通过新媒介的使用,创作除了很多“当代”和“另类”的作品,这使得当代艺术具有自身所特有的个性。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绘画中的新媒介的运用。蒙古族绘画发展史非常悠久,其艺术家多出于牧人家庭,在大草原中生活,工作主要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蒙古族工艺美术作品中的装饰绘画有着自身的特色,尤其是在工艺品瓷板砖、金银器等的使用,这些的绘画作品有着非常优美的意境,传播着蒙古族的绘画艺术,表达着蒙古族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新世纪以来,很多的工艺品不再仅仅强调与时代、生活的互动,人们更加注重各类新兴艺术的借鉴,如对非艺术作品的借鉴等。新时期的艺术家们强调对多种传媒技术的使用,对艺术创作的多元化结合,最终呈现完整的艺术作品。“综合材料”作为美术界的专业术语,是指一件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使用了各种材料,通常包含有绘画颜料以外的材料。通常,综合材料绘画作品也不仅仅再局限于二维平面的表现上,也包括三维立体空间的发展上。综合材料的使用使得人们在观看艺术作品时有了实体、立体的感觉,使得物质性的材料转化成情感的视觉材料。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中,新材料、新工艺的大量应用,不断地丰富着工艺美术的新样式。由于当代工艺美术作品新媒介的多样化带来工艺美术形式与观念的多元化。艺术家们挖空心思地考虑如何引进新的媒介,而不是致力于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创作,新媒介的到来带来了当代工艺美术至关重要的影响。工艺美术绘画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中,艺术家创作出的作品往往走向百姓家。比如瓷板画,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瓷板砖上的绘画,通过新媒介,艺术家的作品被带进千家万户,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艺术性。再比如金银器上的绘画。现如今的社会对艺术的审美要求高,对金银器的款式和样式要求也非常高,艺术家通过新媒介把自身所创造的艺术作品放进金银器的刻画中,使得金银器的艺术价值更高。工艺美术创作者通过使用新媒介把自己的绘画创作传播进千家万户,从而带动了人们生活的质量水平,也发展了工艺美术。

3新媒介为其带来的发展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艺术的发展正处于一个调整和转变的混乱时期。相比传统艺术而言,当代新媒介的发展对当代艺术作品的参与和影响比较深刻。媒介的改变,新媒介的到来,必然会带来很多的方法和技术规则的变化,从此可以看出,新媒介的到来带动着艺术的变革。这个时期的艺术家往往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制作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新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艺术评价的标准,从而使得新媒体艺术创作和实现的过程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参考。当代新媒介的运用,改变了人们对工艺美术作品的视觉经验,具体而言,新媒介被艺术家运用于工艺美术的创造,不仅丰富了传统的视觉形式,而且也改变了艺术的观念。新媒介的运用在艺术表现形式、观念表达等上面,都使得人类的艺术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新媒介的运用在工艺美术中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毫无疑问也给艺术史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然而,随着新媒介的发展,新媒介在工艺美术中的运用从单一的媒介到多元化的媒介,从工艺美术绘画观念的创新到工艺美术绘画形式的追逐,这些都是新媒介在工艺美术绘画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不断地叩问人们新媒介与工艺美术绘画到底该怎么结合,二者孰重孰轻?新媒介时代的到来,给工艺美术绘画带来而天翻地覆的改变,同时也带了很多的挑战和机遇。新媒介的运用对于工艺美术不仅仅是机遇,也是其自身的发展机遇。瓷板砖的绘画、金银器的绘画等工艺美术作品进入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生活的艺术感,增加了我们生活的情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对工艺美术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对新媒介的运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工艺美术的进步也间接地推动了新媒介的发展,给传统的工艺美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赵莹.新媒体的社会责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2]岳源.浅谈综合绘画材料与媒介[J].科技信息,2009(16):266+268.

篇2

关键词:原始艺术 产生和发展 影响

人是社会性动物,今天我们考察原始社会艺术的形成过程也可以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从最初思想交流和社会实践需要而产生的语言,在语言产生后会面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快消逝,这时产生了文字,当原始农业在进一步发展进步以后,随着人们思想交流更加的频繁,社会生产中关系更加紧密,慢慢的就产生了原始绘画,音乐,雕刻等等朴素的艺术形态,可以说原始艺术和文字,语言一样是为了社会生产生活服务所需的元素。

今天当我们来考察社会的艺术形态的时候会有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区别,工艺美术文化和工艺美术技艺,是两个完全不同,又相互依存的概念。工艺美术技艺是劳动者掌握的技能,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工艺美术文化则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二者不但有区别而且是可分的。一个景泰蓝打胎工,做个碗不费事;一个好的刻工,可以非常自信地说“我什么都能雕”。跟工艺美术文化没有任何关系。尽管工艺美术文化,有没有产生文人艺派的缺撼,但是并不影响工艺美术技艺的发展。一方面一代传一代,几千年上百代的技艺沉积;另一方面同时代工业技术的广泛渗透;行业内产生了一大批能工巧匠。没有文化没关系,靠在业内的耳濡目染,靠心灵手巧。谈到设计、创作就非常难了。说得透白了设计,主要靠“仿”;创作,主要靠“攒”。程式化的、概念化的、图解化的设计,依托的不是工艺美术文化,而是工艺美术技艺。而民俗文化是工艺美术文化的两大来源之一。于是乎,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地媚俗;于是乎,天龙捧珠、彩凤点头、祥禽瑞兽百般地颂德。极尽谐音影射之能事。这些能人真不易,在缺撼的工艺美术文化不能有效地反作用于工艺美术技艺的时候,在已经变化了的时代,仅凭借一个帝王文化,一个民俗文化,就打拼到了现在,尽管拼得非常惨烈。其中的一些人还被评为了大师。他们是掌握工艺美术技艺的人,也是被工艺美术文化的缺撼害苦了的人。更有甚者把弘扬工美文化的缰绳也套在他们的脖子上;最惨的是他们自己也自认为是掌握着工艺美术文化的人。鲁迅有一句名言“我以我血荐轩辕”,他们就是这样的人。

中国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空壳泥丸、项链、玉器、陶饰、编织、骨饰等等工艺美术萌芽。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母体;是以物的形式艺术地表现中国文化及文化的现象。工艺美术为中国的主流文化所不耻,不耻就不耻吧,儒家骂也就算了,还不行,隋大业元年(605年)设立了科举制度,政教一体。官家和儒家穿起一条裤子来了。读书考官“学而优则仕”。考不上的,去做门客、去做“雅”事、去做“艺”事,就是不做工艺美术。文化人都不沾边的文化,真是不文化。等到科举制度被废除的时候,已经是1905年9月2日了。读书做不了官了,这回中国文人总有入工艺美术行的了吧。这帮酸人,宁肯蹲在邮局门口代人写信、办报纸、教书、务农、弃笔从戎去玩命……干什么的都有,干工艺美术的有没有?时间长了总会有。可是时间不长,十年后一场改变中国命运,而延续工艺美术不文化的伟大运动爆发了。这就是。提出了砸烂孔家店的口号,开创了。工艺美术真倒霉,好不容易等到取消科举制度,文化人做不了官,早晚有入行的吧。偏偏国学又被埋葬了。只能把最后一点希望,寄托在学过国学,又失去做官机会的最后一批文人身上。嘿!紧接着又打了四十多年的仗,把五四前学过国学的这批人给耗老了。再入行的即使有文化人,也是新文化培养出来的文化人了,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大部分人的《愚公移山》是从“毛选”里知道的,没有几个知道是出自《列子传》。

国粹文化被封存了快一百年了。其间不时地出现一股股逆流,提倡读经,要把国学、文昌文化再搬出来。为什么呢?因为那里确有精华。有人借用恩格斯的话:倒洗澡水时,把婴儿也倒掉了。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要不要捡回来,不要,也没必要。因为中国新文化体系,已经确立,已经与当今的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任何恢复旧文化的企图,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时代也不允许旧文化成为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文化。冷藏的文化就像是专门为工艺美术准备的一座宝藏。不使就白白浪费了千百年来的文化沉淀。时代会创作出一群能想到挖掘这座宝藏的人。怎么去使用?在目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事情。尽管在世的活人都是新文化培养出来的现代的人。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不指望挖出一具掌握着传统文化的僵尸来。现代文化人,就是开创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主力军。时代的发展使事情的解决,变得简单易行。在科学的基础上创造艺术。把有用的信息找出来,归纳综合成工艺美术有用的素材,使之与载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一门工艺美术的学问。

市场经济的二十多年,为我们锻造了工艺美术品生产链。我们抓住设计环节,走“随俗雅化和物以载道”两条设计道路。成本手段,市场游戏规则使工艺美术行业内的对手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谁能凭借着使中国传统文化向中国工艺美术文化转化的优势进行开发。创造市场经济中文商的类型。琳琅满目的工艺美术品市场中,想买工艺美术品的人却认为没什么东西可买,最大的文人工艺品市场是一块空白。这真是天大的市场商机。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宝库,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由于它的尘封使之既古老又新鲜、愈久弥坚,从中国文化中派生的工美文化是无限的。除非我们没能力,要么是爆发,要么是平庸。不能用“怕仿”来掩盖开发能力的低下,设计的空间是无限的。文化含量本身也是仿制的屏障。有人仿,说明我们有实力。当然还是有一个自我保护的问题。但这只是后续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

工艺美术文化是存在缺撼的文化,而恰恰是这种文化的缺撼,成为当代人今天大暴发的机会。一个工艺美术的文化时代不可避免地要到来,伴随而来的是如天文数字般的文人工艺品的产生。中国工艺美术的新时代的诞生,就像是孕育千年,蠕动于母腹,即将一朝分娩的胎儿。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年1期.

[3]、宋兆霖.《巫与巫术》[J],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01).

篇3

一、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的主要种类与特色

民族工艺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经过世世代代传承和不断创造的智慧结晶,凝聚着各民族的艺术精华,体现着各民族的意志和追求。内蒙古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多种文化相互交融,这些都是民族工艺美术发展的文化基础,而内蒙古丰富的动植物和矿产资源又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材料基础。因此,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主要归纳为以下几大品种。

(一)绘画工艺美术绘画工艺美术主要包括皮画、毡画、沙画、树皮画和木浮雕画。皮画选用优质天然牛皮为原料,采用皴、擦、刻、染、凹凸等工艺技术手法,经手工多次绘制、刻画、雕塑而成,题材多为草原风情和蒙古族传统图案,风格淳朴、粗犷。羊毛毡是游牧民族的特有产品,当代毡画继承了蒙古包用毡绣的传统,又吸收了木板烙画工艺,产品充满了异域风情,且容易携带,已成为内蒙古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二)雕塑工艺美术雕塑工艺美术包括牛角雕、驼骨雕、犴角雕、猛犸象牙雕、巴林石雕、佘太翠雕、兴安石雕、麦饭石工艺品、根雕、木瘤雕等。其中巴林石色彩丰富高雅,深沉润泽,内容丰富,俏色取意,深浅皆宜,是观赏石中的精品。

(三)金属工艺美术金属工艺美术主要包括金银制品和铜制工艺品。蒙古族的金银制品不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银碗是蒙古族传统的餐饮用具,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牛角镶嵌银质的牛角结盟杯、镀金的马等金银摆件及蒙古族银餐具系列。手工錾花工艺铜制火锅纹样细腻、工艺精湛,极具民族特色。

(四)民族服饰及刺绣工艺内蒙古各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姿,别具一格。蒙古族服饰艳丽美观,有头饰、长袍、腰带、蒙古靴四个主要部分,妇女头饰是最受人瞩目的装饰。诸如鄂伦春、鄂温克族的传统服饰均由兽皮制作而成,赫哲族有制作鱼皮衣的古老传统。蒙古族刺绣源远流长,应用范围广泛,色彩丰富艳丽,具有强烈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

(五)其他工艺美术其他工艺美术主要有皮革工艺品、牛角工艺品、三少民族的桦树皮制品、艺术挂毯、剪纸、仿辽瓷等。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开发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课程资源的意义

(一)有利于民族工艺美术的保护和传承当我们在庆幸全球范围的现代化所带来的快捷便利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商业文化的冲击,民族工艺美术所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也发生了极大的动摇。现代工业文明对民族工艺美术的冲击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无数珍贵的民族工艺美术正在逐渐消亡,选择其中有价值的品种进行保护已十分紧迫。然而,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的保护工作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具体表现为:一是传统民族工艺美术生存环境的恶化;二是一些独特的民间传统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在逐步消亡;三是一些传统民族工艺美术和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四是民族工艺美术资源流失严重。因此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刻不容缓。而民族工艺美术传统的传承模式已经不利于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要构建新的传承模式。为此,把民族工艺美术的内容融入到课程中,组织工艺美术大师和代表性的传承人进入到相关院校传授工艺美术技艺,充分发挥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加强民族工艺美术教育,办出自己的区域民族特色,对培养高素质的工艺美术专门人才意义重大。开展民族工艺美术融入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将其课程和教学内容实施于专业教学中,通过有效而多样的民族工艺美术教育方式,将其文化内化,使学生在了解了民族工艺美术的历史和现存状态后,从而更加珍视工艺美术文化瑰宝,产生传承、保护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的积极性,并主动地参与到民族工艺美术的传承中来,使其发扬光大。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艺术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总之,民族工艺美术要得以系统的传承,就要在高等院校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美术师资队伍去探究民族工艺美术的理论和技艺;通过构建系统的理论基础来支撑高校民族工艺美术教学;编写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工艺美术的课程教材资源。以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为平台,播下民族工艺美术的“种子”,使高校成为传承民族工艺美术的前沿阵地。

(二)有助于丰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接受的都是西方三大构成的设计体系和色彩观念,而对本地区传统的民间美术和色彩意识知之甚少。民间造型观念有着自身独特的观察和思维方式,是完全区别于西方的一种造型体系。民族工艺美术以其质朴的造型、深厚的内涵与现代设计艺术的某些观点形态息息相通,对它的学习将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通过收集、挖掘、整理、选择优秀的内蒙古工艺美术资源,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尝试把这些内容渗透进专业教学中,可让学生了解并初步学习和掌握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感受和了解内蒙古地区民族工艺美术的特色,深化、补充、延伸专业知识,让学生熟悉和热爱本地区的民族工艺美术,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美术欣赏和创作实践水平。在教学中要将内蒙古工艺美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人文环境中折射出的生活、生存方式加以表现,让学生们熟悉和感悟民族的美术思维方式,培养和树立民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本地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资源,引导学生调查与采访、设计与制作,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专业学习的多样性,从而塑造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主体。

(三)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兴趣,增进他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关注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在贯彻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保持地方资源特色,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民族工艺美术课程资源,是传承、弘扬内蒙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最好途径和方法。

三、艺术设计教学中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

如何利用这些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资源开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色课程,将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工艺美术融入到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中,使民族工艺美术得以更好的传承,现针对我区的情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理论教学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课程教学主要有基本理论讲授、课堂组织讨论答疑、考察与调研以及实践与创作四个部分,其中前两个部分为课堂理论教学,而后两个部分属于实践教学。基本理论讲授主要是通过介绍、讲解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的起源、发展和沿革,来使学生了解其品种、艺术特色、材料和制作工艺,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内蒙古民族工艺美术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概貌。最后,遴选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工艺美术作品进行赏析。通过欣赏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可让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本土文化。

(二)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实地的参观、采访,进行人文内涵考察,了解那些民族工艺美术的文化背景,系统地收集整理有关的理论和技艺,积极向老艺人请教、向民间艺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学其精髓。最后,选择其中感兴趣的民族工艺美术品种进行技法学习和实践制作,培养学生对不同材料的体验、感受。本阶段重在学生的参与,教师针对学生个别差异进行指导,侧重于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

篇4

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带有民族文化气息的传统工艺美术文化被更多的人提到了继承和保护的日程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成为响彻大街小巷的口号。在历史长河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奔流在悠久的时光中。从艺术的分类来看,传统工艺美术的范畴非常广,对建筑设计、服装服饰等都有所涉及。这些元素,单拿出任何一个都是传统艺术留给人们的文化瑰宝,带给人们深远的余味,足以让观赏者有“绕梁三日”的深切感受。传统工艺美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中的民间美术与传统手工技艺,是一种活态的历史文化资源。从现代创意方面来讲,它是一种迎合现代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精神实践,是面对当今消费市场的创意产业链条。由此可见,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创意的高度结合是现代艺术设计领域必须面对的课题。

1.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创意的发展和传承

需要规范由于市场经济的推动,广阔的消费市场使传统工艺美术得到了优化升级和高效利用。但从工艺美术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它的适应能力大大提高,却仍然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和完善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以及政策环境、法律规范的保障。由于经济利益的推动,一些人忽视了工艺美术作品的质量问题,打着“创新”的名号进行劣质的模仿,对传统工艺的形象和价值产生了负面影响。如,在天津杨柳青年画的正品门店销售中,一张2开纯手工绘制的传统年画价值为800~3000元,而部分假冒伪劣产品只要50~200元。其实,传统的年画需要制作人员进行长达数十道工序的手工绘制和加工。有些商家利用印刷的方法,仿制出外观与正品极其相似的复制品,降低价格,严重打击了传统工艺美术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即使有一些新颖、具有实践性的设计理念也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做好市场调配,长此以往,不规范的工艺市场会降低产品质量。因此,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待增强。

2.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创意的市场定位不明

晰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指的是在创作工艺美术产品时,相关的设计需要呈现日常生活中所看不到的惊艳创意。创作人员通过大胆创新,带给人视觉冲击力和设计美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和传承需要更加贴近生活。传统工艺美术的消费市场有着重要的发展特点。传统工艺美术普遍符合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大众审美,对消费层次的区别并不明显。但是,长久不更新的产品会让人们产生乏味的感觉,固守陈规就不能更好地扩大消费市场。为了加强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应该对工艺美术产品进行现代化的创意、升级和研发,以便迎合地区差异、文化差异所造成供求关系的变化。

3.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创意设计

结合的人才培养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美术,需要对该项目的人才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从传统工艺美术的大趋势上看,由于小作坊、家族式的创造规模所限,很多项技艺在一代代口口相传中流失。很多年轻人也看到了这样的情况,想参与到传统工艺的队伍中却又无门可循。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艺术类人才,是传统美术工艺与现代创意设计的绝佳结合。对设计创意类人才的培养需要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年轻人思想活跃,个性独特,想法新颖,掌握了现代科技和产业知识,是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工艺品设计的领头军。现代创意的价值在于其并非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建立在深厚理论基础上的创新。加强创意设计的人才培养需要系统性的规范。

二、加强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创意结合的相关策略

为了使传统工艺的运用能够更加广泛,要组建相关设计文化创意产业。从根本上说,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我国着力发展的高端产业,也为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加强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创意的相关结合,可以从模式改革、技术创意、人才强化几方面进行改革。

1.规范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创意融合的措施

在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过程中,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大传统工艺产品的科技含量。广大相关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引导企业产品的研发与设计,从而不断改进产品的适应范围。规范传统工艺美术的生产和设计,不仅能够促使企业进行积极主动的产品研发,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科技占领市场的销售份额。企业在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可加大生产力度,对于保护和继承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文化知识产权,形成严谨的市场规范非常必要。如,在苏绣的生产中,手工的绣品固然受到大众欢迎,但是相对高额的造价、较长的生产周期使其渐渐无法满足注重效率的现代社会的需求。在一些大型的苏绣生产厂家,厂方应用了大型机械和计算机操作程序,对产品的前期设计、配色、配图、配线进行机械操作。这样一方面大大节省了前期不必要的人工费用,另一方面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加快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只有对产品自身进行深刻认识,才能对市场具有精准的定位。

2.丰富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意文化基因

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创意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传统工艺品的创意,为现代设计、工艺跨界的创意提供了更广阔的方向。如,将手工生产的方式方法扩大,从而符合不断发展的现代生产和营销的个性化风格,不断满足现代人对文化和艺术享受的各项要求。在这样的设计和改革中,还可以参考国内外系列传统工艺美术的案例,如朝鲜族绘画、日本的陶俑等。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我国着力发展的高端产业,也为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丰富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意基因,对材料的选择应该适当改进。如,广州的牙雕原本是用珍贵的象牙雕刻,可是象牙在我国禁止销售,广州牙雕艺人改变了雕刻材料,使用质地较为相似的动物骨头,一方面解决了材料来源的问题,另一方面逐步提升了这一传统工艺的表现力,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了不同款式的雕刻产品,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融入现代创意丰富了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氛围,使工艺美术内部之间的交流和跨界更加融洽。

3.培养扎实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当今,人才的培养是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的重中之重。为了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对人才的培养要提到工作日程上。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学校的共同努力,从而形成浓厚的设计氛围。培养扎实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更需要建立精简的教育项目,相关教育部门和机构应该出台一些政策和措施,以应对市场的人才需求。

三、对传统工艺美术融合时代创新的几点启示

1.坚持进行适当的手工原创传统

工艺美术本质上是人们生活生产实践的产物,起到了美化生活的作用。一方面,传统工艺美术是生活的必需品,起到了生活工具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这些实践物品也具有强大的装饰作用,为装饰家庭环境提供了良好的辅助。传统工艺品要具有产品的文化性、历史性和情感性。传统文化的手工特点决定了它的独特性、创造性,同时它兼具了地域特点和人文特点。在普及机械化制造的今天,传统手工业被逐渐替代,手工创作的温情也逐渐消失。为了保护手工原创的设计,在时展的历程中,创作者应该不断加强创新,坚持适度的手工原创,守护手工艺术的独特发展,使其散发特有的魅力。

2.将传统工艺美术设计

融入日常生活将传统工艺美术融入生活,并进行有效的创造,才能保持原有的意味。在对传统工艺美术进行创意发展的过程中,把握企业改革和创新的度非常重要,不能背离传统文化的本质精髓,从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上进行颠覆。创作者应取长补短,创造出适应现代生活的艺术之美。工艺美术是一门综合类造型艺术,将传统工艺美术设计融入生活需要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充分重视材料应用和技术创新。尤其是一些现代风格浓厚的家具设计、室内设计,要不断融入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运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进行各种样式的创新。一些本土的工艺美术加工机构在自身的艺术转型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如浙江黄岩工艺美术,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逐步实现了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的高效结合。这种“1+1>2”的绝佳融合实现了文化元素的多项互补,在提倡中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的同时,重视产品的时尚发展和创新。在项目研发中,传统工艺美术需要运用精巧的工艺技术征服大众,用现代的设计美感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在这样的项目发展中,转型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如,山东绢人的制作中不乏繁琐复杂的工艺过程,为了实现绢人玩偶的规范生产,相关责任人对绢人的制作进行了现代化经营。在模型初始阶段,进行流水化作业,在镶嵌掐丝等工艺上去繁就简,转变成更符合现代化审美的生产。为了使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得到继承和发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面掌握,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发展的大舞台。

四、总结

篇5

一、学生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学生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学生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学生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学生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学生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学生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篇6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 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 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 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 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 《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 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 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 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 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 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 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 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 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 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 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 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 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 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 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 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 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篇7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湘绣文化 湘绣产业

传统工艺美术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工艺美术需要保护、传承,一是因为传统工艺美术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审美情趣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特征;二是传统工艺品是纯天然材料创作而成,具有独特的材质美;三是传统工艺美术全凭艺人的心灵手巧,技艺难以掌握又容易失传。因此,要使传统工艺美术后继有人,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目前,许多艺术院校培养的大都是现代设计人才,而忽视了传统手工技艺的训练与实践,不能够从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做到中华民族基因的传承和发展。值得欣慰的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湘绣企业合作,在全国率先订单式培养专科层次的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建立一个保护、传承、发扬传统工艺美术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以现代学历教育的方法传授传统工艺绝技,培养真正的传统工艺美术接班人,并由此创立了“新湘绣”。

一、在时代嬗变中找准转型新思路

过去的一个世纪,湘绣创造了它的百年辉煌。昔日,它从民间刺绣母体脱胎而出,短短30年间,以“改蓝本”的创新因子大力拓进,迅速超越苏绣,在上世纪30年代达到第一个鼎盛期,以《罗斯福绣像》饮誉芝城为标志,成为国内“唯一产绣区”,赢得“湘绣甲天下”的美誉。此后,又在80年代达到第二个鼎盛期,成为四大名绣佼佼者,以鬅毛针狮虎独领,以双面全异绣尤其是黄淬锋仕女人物系列全异绣尽得风流,可谓誉满天下。

然而,在今天经济和社会形态的大变革中,传统手工文化已处在十分尴尬、脆弱的境地,湘绣亦不例外,它能够伴随并支撑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走到今天,已证明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它确实需要变革。今天湘绣行业的陈陈相因,在新形势下的无力应变,是不争的事实。

制约今天湘绣向前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绣稿题材完全局囿主流中国画和西洋画范畴,几乎不越雷池一步,这是百年窠臼;一是师徒相授的经验型人才培养方式,无法适应今天湘绣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这是有着农耕文明印记的千年模式。新湘绣,首先是在这两点上实现了突破转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湘绣跟其他传统刺绣绣种一样,面临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农耕文明传统养育的种种均发生了不适应。其中,面临最大冲击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传统身传型人才培养方式,以经验积累型的长期消耗完全无法吸引新一代年轻人参与其中,青黄不接是普遍现象。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最根本的就是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传承,不在这一点上突破,遗产不能保护,产业也无法获得持续的发展。因为,伴随着题材、技艺的传承创新,最终都有赖人才去完成。这一背景,催生了新湘绣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转型。

新湘绣之新的基本特征和核心本质,是引古润今。引古,是对湘绣千年传统百年辉煌之道的传承守护;润今,则是引守护传承的精髓,润泽与以往时代迥然有别的新时代的风华神采。这是有着深深农耕文明印记的传统刺绣,进入工业信息文明社会必然发生的转型。这是一场变革,但不是革命。因而它不是除旧布新,不是推陈出新,这是新旧古今充满善意的温暖拥抱和美丽对接,是变古通今。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艺术学院把传统师徒相授融入现代学历教育体系,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的新一代湘绣人才迎接这一转型挑战,主动对接湘绣产业,进行湘绣理论研究、产品创新研发,致力打造启示引领产业转型的“新湘绣”体系。

“新湘绣”是在吸引工艺美术大师、教授、艺术家、企业家参与革新的情况下,注重原创和产权保护,注重功能延伸,注重文化传承、融合、创新,注重工艺与艺术完美结合,在工艺总监和艺术总监全程指导下的创造性成果。“新湘绣”的作品,展示了学院思维介入传统湘绣带来的新面貌,展示了有着百年辉煌的传统湘绣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绣稿设计思维开拓,传统湘绣与当代绘画艺术直接对接多方面的实践与成果。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新、观念变,新湘绣就能跨上有着历史高度的台阶。

二、勇立时代潮头打造转型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变农耕文明传统的师徒相授模式为现代科班学历教育,从身传到课授,新湘绣率先在传统刺绣行业实现了千年华丽转身。

传统绣工培养都是师傅带徒弟,学艺者往往要“十年磨一剑”才能成才。新湘绣构建“专业+项目+大师工作室+产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学生作品即产品,培养新型湘绣人才。

2006年3月,学院在全国首开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9月招收首届湘绣班学生,为企业订单式培养湘绣人才,将传统的师徒相授融入现代学历教育体系。两年后毕业。

2007年9月,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刘爱云为学院兼职教授,指导教学、实训、研发。

2008年6月,成立刘爱云大师工作室。9月,首次开办大专层次的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开创刺绣史上高等教育新纪元。

2009年12月,与湖南湘绣城企业集团合作,建立湘绣设计研发中心。

2010年10月,学生绣制的8米长卷《锦绣潇湘》获第四届湖南省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金奖,3名学生获首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绣女技能风采大赛“金牌绣女”称号。

2011年6月,学院被湖南省文化厅、教育厅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传承与保护基地”,成立全国首家刺绣类艺术学院——湘绣艺术学院,成立湘绣艺术创新研究会。

学院以传承、保护、创新湘绣为己任,从人才培养、绣稿设计、工艺技法、理论研究、绣品研发、推广营销等全方位推进,创作了一系列独具特色、堪为标杆的“新湘绣”作品。在湖南省博物馆热展的“新湘绣”在观众中尤其是在业界内,引发了巨大反响。“新湘绣”以让人耳目一新之势冲击着传统湘绣多年“波澜不惊”的行业现状。出作品、出人才,催生学院意识,被誉为新湘绣的主要收获。

出作品:不少精品让人眼睛一亮,心头一喜,爱不释手,争相传颂。出人才:学院发挥人才培养的科班优势,创新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车间一体。催生学理意识:关于湘绣的研究已经进入省级课题,借重学院开始规划的工艺美术基地正在启动。当古老的湘绣工艺与现代教育、现代科技、现代传播、现代营销结合起来,给传统湘绣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新湘绣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实现了从身传到课授,从技艺到文化,从订单到定向的全面转型。课授,意味着湘绣的人才培养从理念到形式到方法到内涵的全面转型。

刺绣是手工技艺,丝色、丝艺、丝绝的创造,往往又不只是技艺本身,而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刺绣家韩希孟、丁佩、沈寿、杨佩珍都能诗善画,知书达理,才艺俱全,这是他们绣艺创造趋极的闪光所在。社会分工的细化,使今日绣女只能仰望大师。追根溯源,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新型人才培养,立足复合型人才方式养成,从而事半功倍,经典屡现,精品迭出。这是思路决定出路,心巧统领手巧的成功。

湘绣的精品文化就是绣画。学院培养的就是精品绣画人才,学生在刺绣大师和绘画名家的直接示范熏陶下,学习掌握绘画基本原理和技法,提高了审美修养,表现出极高的悟性和灵性,他们一般在经过半年学习后就开始了精品刺绣创作。《布达拉的阳光》《六骏图》等作品,一件件在他们手中呈现。

技艺纳入文化,技艺学习掌握事半功倍。湘绣创新研讨、刺绣高峰论坛、湘绣传承与保护讲座、学术报告、书法笔会等活动精彩纷呈,学院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国内艺术名家提供绣稿,工艺大师与设计大师同堂教学,艺术名家亲临指导,确保绣作的工艺与艺术水平。林凡、杨卫、林乐成、戴端等知名画家、艺术批评家、收藏家、设计师纷纷来访,以参观、座谈、讲座等形式为湘绣传承、创新、发展建言献策,共谋新湘绣发展之路。以新模式培养的学生为主体的绣稿创新,多头并进,大放异彩,显示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和无穷创造力。

拓宽艺术形式。将水彩画、色粉画、当代油画、现代新派国画等艺术形式融入绣稿,推出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湘绣新品,如《六骏图》等。同时,研发出了麻布系列绣品,产生了别致的艺术效果,获得了湘绣界好评。

创新绣稿题材、尺寸。研发了以新潇湘八景为内容、目前国内最长的湘绣山水组合长卷《锦绣潇湘》(8米×0.7米),荣获第四届湖南工艺美术产品博览会金奖。

开发名家原创系列。研发了毛焰、方力均等当代艺术名家原创系列、刘顺湘蛋彩画和油画原创系列、杜炜写意国画原创系列绣品。

丰富表现主题。推出具有时代感、贴近现实生活的时尚主题绣稿,如《布达拉的阳光》等。

洋为中用。吸取西方文化艺术精粹,研制了具有异域风情的绣稿,如俄罗斯画家希施金的《雨中情》等。

精品引领。研制中外经典名著人物、中外美术名家名作,如齐白石名画系列等高端绣品,引领绣品创新。

三、千年转身,百年起步,一朝成型

人才培养模式千年华丽转身,同样起步于百年前。沈寿的南通女工传习所,杨士焯宁乡大湖塘的“开馆授艺”,都是先行者的尝试。然而,大规模、成系统的真正完成,则是今天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艺术学院。

中国刺绣的悠久历史,虽然横跨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民间文化三种文化形态,并在三种文化起伏消长、合流融合中往前推进,但千年以降,其传承方式基本一以贯之,即以农耕文明形态的家庭手工业为主体,以师徒相授的个人经验浸染型为固态。楚汉时期的湖北江陵楚绣和长沙马王堆汉绣如此,唐、宋、元、明时期闺阁绣、宋画绣、明顾绣同样如此,与文人士大夫文化结合进入绣画文化的欣赏型创作时期,尤其如此。明顾绣的代表人物韩希孟,则完全是以顾名世家族方式传承而知名扬世。其后知名刺绣家沈寿、丁佩也包括韩希孟更是侧重个人文化修养的全面造诣。韩、丁、沈等大家处于高端;一般家庭妇女属纯技法层次,处于低端;聚会在刺绣工场的,则是中间层次。即使相聚一起施绣,其技艺传承仍是师徒相授,靠互相浸染熏陶而成。这一师徒相授千年模式,对应农耕文明形态,好处是积淀深,弊端则在于耗时长、效率低、传承慢,直接与工业信息文明时代诸种发展要求背离。

改变发生于百年前。沈寿创办的南通女工传习所,为突破千年传承模式的最初尝试。明确以人才培养而不是刺绣生产为主导,不再纯靠耳濡目染的“师带徒”方式了,南通女工传习所的开创意义世所瞩目。

继起的湖南宁乡画师杨士焯大湖塘开馆授艺,就完全是以办学冠名了,培养了不少知名绣女,最突出的有《罗斯福绣像》的刺绣者杨佩珍,以及杨厚生姊妹、肖咏霞、任依静等,这说明了课授的卓越成就。惜乎杨士焯与沈寿一样,逝世过早,这一同样寄望个人名望与个人操作的办学,没有蔚然成风,彻底动摇了刺绣传承千年模式。

今天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新湘绣,完成了先人的百年心愿,实现了中国刺绣人才培养的千年转身。一方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它完全实现了刺绣人才培养从师徒相授向科班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另一方面,它以人才培养的实绩,尤其以新型人才刺绣的新湘绣作品,实现了中国刺绣技艺文化的第三次转型,这就是由以江陵楚绣、马王堆汉绣的成熟日用装饰形态,向以唐宋闺阁绣、明顾绣为代表的纯欣赏性文人士大夫绣画文化转型;再由完全以传统中国画题材为主向沈寿开创的仿真绣融合中西主流绘画文化形态转型,今天的第三次转型则是再从沈寿开创的中西主流绘画文化形态向中西主流绘画以外现代艺术即主流边缘同时融合转型。两种转型的结合,完美地实现了一次千年华丽转身。这在中国刺绣史上有着开创性的导向意义,这种意义,随着时间推移,将越来越彰显出来。

(注:本文为2011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统湘绣绣画文化转型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1YBA114)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设计艺术;城市化;艺术创作;文化建设;审美观念

中图分类号:J502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upon Problems of Artistic Design in Urbanization Process

ZHU Guang-yu

对于设计艺术,过去往往仅局限在比较窄的专业领域和操作范围之内,设计师所用到的也不过是比较单一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而传承的途径也比较单一,多是以师承关系确定这门技艺的延续轨迹。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变革的逐步加剧,城市人口的急速扩张等因素的加入,这种单一的设计生产方式逐步无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也就暴露出种种在变革过程中的弊端。这种弊端的表现不仅仅在设计艺术领域中,它们也和相应的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革紧密相连。

20世纪50至60年代,这一状况开始得以转变。这种转变得益于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中末期兴起,并广泛传播并迅速发展起来的“控制论”、“运筹学”和“系统工程”,这为设计艺术进入真正的科学领域奠定了一条理性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对于一系列哲学和心理学问题在设计领域下关注,引导着设计艺术向更加关注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再次,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急剧增强丰富了设计艺术更多理性的决策机制。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现代设计艺术学科,无论在单一学科的技术性局限上,还是普通设计活动的相关性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真正将“设计艺术”引入到了现代科学的范畴而加以探讨。

设计艺术,既然是一门以“人为事物”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①,他就必然要涉及到物质和精神的两方面问题,而归根结底,这种针对人为事物的创造活动还是建立在思想层面的。在这一点上,东西方的理解还是有些许不同的。西方是以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理念发展起来的一条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西方的理性主义和分析的思维方式占据主导,进而发展出“重分析”的思维模式,这也就决定了西方的设计艺术中理性分析的成分占据主导,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18世纪中叶的出版,更是将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以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为西方社会的设计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契约”在整体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这更进一步地加强了理性分析能力在整体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东方则是以老庄的道家思想发展起来的一条强调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和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这种混沌的思维模式直接引导着东方古代设计思想中“重经验”的研究方法和理解方法,在这种家族传承式的理念引导之下,“家族观念”通过历代王朝的更替,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上得以加固,使得人们对于传统的设计事物的理解更多地关注于其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上。“家族”,“亲情”的观念始终支配着传统设计艺术发展的脚步。

在工业社会时期,西方重视分析性的思维和机械性的标准形成了当时普遍的社会价值观。这种重视物质基础的工业社会的进步,其局限性在于就“物质”本身来进行设计分析,进而展开设计,而忽视了系统性的“结构”内在的制约力。随着城市扩大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脚步的加快,这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资源和能源的逐步枯竭,环境污染问题逐步凸显,经济活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而“理性分析”是否能解决设计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广受质疑。而东方以系统设计中的均衡性为设计理念的“整体性”思维,适时地弥补了理性设计的不足,特别是在网络信息化如此发达的当今社会,信息交互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支持,正以极高的效率和质量改变和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设计艺术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作品中“精神性”内涵的注重,它要求设计师不仅能够驾驭设计中的技术性和物质性的环节,更能从整体的“经济系统”、“环境保全系统”、“制度结构系统”等各个部分适应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发展方向。当然,东西方在思想领域的不同由来已久,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其设计观念和发展路径的变化。

批评设计艺术中的“唯理性观”:赫伯特•A•西蒙于1969年首次正式提出了“设计科学”的概念,并于1981年出版《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一书,奠定了现代西方设计科学的理论基础。该书的主要从传统的自然科学领域以及工程设计规范这两个方面,将当时已经初见端倪的设计科学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今天,我们再次考察赫伯特•A•西蒙的理论,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设计艺术”和“设计学”是有区别的。前者还要求设计师更多地掌握一些艺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修养,往往更有助于设计师理解设计艺术的内涵,进而更有利于定位自己的设计方向和研究路径。

设计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为事物的科学,其研究对象的覆盖面是非常宽广的。不同学科对于设计的定义必然包含不同的理解和差别,而和艺术相结合的设计艺术,其研究对象必然是包含有艺术成分的人造物。这也可以看作是设计学在艺术领域的一种变异,而这种变异使得设计学融入了更多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同时,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发展,结合着声光电等电子器材的支持,设计艺术正在通过多媒体的手段,以崭新的面貌刺激着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乃至味觉,这也和艺术作用于人的基本方法有着微妙的共通之处。意大利设计师弗朗索瓦•布尔克哈特曾针对20世纪60年代德国“合理化赋予理性、系统性以及逻辑近乎无限的统治权”

②提出批判:“与唯理论的、实证主义观点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同样影响到设计,这种人文主义的思维方式产生于对灵魂深处世界及对自我的寻找过程,这是带有理想化和主观色彩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将感情和感觉推到首要位置。艺术性的生产是人类自由发挥的典型,在艺术家当中倾向于个性发挥。”

就现代主义阶段来说,设计科学中的“唯理性观”确实在其存在的历史时期,给予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发展以有力的推进作用,例如1927年在德国生产的法兰克福整体厨房,它为缓解当时德国的住房短缺问题,以及传统厨房与餐厅分离的空间浪费问题提供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整体厨房的空间利用率大大提高,设计师玛格丽特甚至在设计厨房色彩的时候,也是通过色彩测试得到统计数据,进而选取苍蝇最不喜欢的蓝色来设计厨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厨房的卫生问题。在整体厨房已经普及的今天,个性化的因素越来越多地融入到设计过程中来,业主不但可以根据自己生活习惯定制整体厨房的规划方案,更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材质和色彩。可见,这种依靠理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的设计方案,固然可以使得设计的适用性的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但同时它也抹杀了主观情感和人文情怀的文化气息。时至今日,个性化的设计方案越来越多地被大设计公司所采纳,用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

“市场”在设计艺术中的重要性:当前社会,设计师更加需要根据人的不同需求决定不同的设计方案和市场营销策略。因此,对于市场的重视也直接决定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的表达,在我们这个日益扩大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市场认可度。但是,市场的认可是否就意味着成功的设计?设计师的作品不但应该考虑“迎合”市场的问题,更多地还应该考虑到“引导”市场的走向。而这种“迎合”与“引导”的前提,当然是以市场调查的准确定位为依据的,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不用说引导,连起码的迎合都未必能够成功,这当然也是设计方案的无法通过或直接导致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设计师罗威(Raimond Ferdinand Loewy,1893-1986)“在阐述艺术设计特征时,强调艺术家、工程师、经济学家和消费专家的劳动不可分割地联在一起。在艺术设计中,特别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消费心理,因为产品即使设计完美、制作精良、价格合理,仍然可能销售不旺。只有当消费者确信需要这些产品时,需求才会产生。罗威把艺术设计师说成是特殊的社会活动家,其目的是发现劣质产品,以改进的产品替代它。”

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正流行“流线形造型”的设计风格,罗威所设计的流线型冰箱也将这种圆角弧面的造型风格引入其中,但冰箱顶部的弧线并不适宜于美国家庭主妇从冰箱中取出物品暂时放置于冰箱顶盖上的习惯,罗威在后来的设计方案中发现了这一缺憾并改正了他的设计方案,使得流线型冰箱在美国热卖。据此他也劝诫他的雇员“不要盲从时尚,脱离功能的形式,不论怎样美丽,也是毫无价值的。”由此可见,对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的把握,不但可以促进设计的完善和改进,更可以引导市场的走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到现在也不过才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很多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和法制建设还很不完善,这也同时影响到了设计艺术的“市场运作环节”。不重视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建设,而一味地停滞在技术层面的探索,必然导致设计方案的盲目性和市场运作效果不佳的状况。在针对设计艺术的市场化方向进行研究的同时,各种面对消费者和消费心理研究的设计理论应该也引起设计师足够的重视。我们知道,就单个的人来说,其需求大体可以分为“个体保存”和“追求”两个不同的层次,在个体保存的前提下追求审美愉悦是市场大众的普遍消费准则。从蒙昧时代逐渐走向文明社会的我们,逐渐由个体保存发展出“集团保存”,用来保护集团的整体利益不受侵犯,因此,不同的利益集团就要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持本集团的利益。当这种利益达到平衡时,双方可以相安无事,但当利益平衡被打破时,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战争。而战争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和重建。设计师正是在这种往复循环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无论是建筑师、工业设计师、平面设计师还是艺术家,其生存的环境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们创作的过程,这就更要求设计师有着长远的和发展的设计眼光,准确地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时间轴)、生存的社会环境(物质轴)和相关的制度体系、法律体系(制度轴),以及当时人们的消费心理和设计师应该具备的足够的思想层面的知识储备(精神轴)等有所把握,只有在这种多重轴向的分量定位中,才能真正做到“把握时代的脉搏”,做出更好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设计作品。

我国在设计艺术教育方面的探索工作,自20世纪初期以来,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得益于前辈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不懈努力,我国对于设计艺术教育方面无论在西方设计思想的引入,还是在本土化设计思想的延伸和发展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了废科举、兴学堂的命令。1906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的前身)创立,开启了中国新式美术教育的先河。当时仿照西方和日本的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的课程,在图画手工科开设了素描、水彩、油画、用器画、图案画,中国传统绘画等专业课,手工课还有金、木、竹、漆等门类的手工艺课程,其他课程还有外文、中文、以及与测绘有关的一些物理、几何课程等。此后,各地相继效仿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的做法,先后出现了保定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杭州的浙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广州的广东优级师范学校图画手工科等等。1918年,我国第一所由国家兴办的美术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成立,当时学校设立了中国画、西洋画和图案三个系。1928年,杭州成立了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1929年,学校又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设有绘画、图案、雕塑三个系。

在我国早期的设计艺术教育方面,一些留学海外的学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陈之佛于1918年留学日本,随后进入东京美术学校(即今东京艺术大学)工艺图案科学习,1923年回国后曾在上海、广州、南京等地担任图案设计科的教授工作,引入了日本对于设计艺术的一些先进理念。刘既漂、庞薰、雷圭元等留学法国,并陆续回国担任图案设计教育的工作,他们引入了欧洲的一些对于设计艺术方面的理论思想,都为我国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⑤。

我国早些年把“设计艺术”称之为“图案”、“工艺美术”或“美术工艺”。这里有必要对这几个概念进行澄清,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设计艺术”的概念在我国的切实意义。“图案”,顾名思义,即是“图形化的设计方案”之简称,《辞海》艺术分册中对于“图案”条目的解释是:“广义指对某种器物的造型结构、色彩、纹饰进行工艺处理而事先设计的施工方案,制成图样,通称图案。有的器物(如某些木器家具等)除了造型结构,别无装饰纹样,亦属图案范畴(或称立体图案)。狭义则指器物上的装饰纹样和色彩而言。”《现代汉语词典》中“图案”的条目解释则是:“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特点,多用在纺织品、工艺美术品和建筑物上。”

⑥我国二十世纪早期的著名图案设计家陈之佛先生于1928年应广州美术专科学校聘请,担任图案科主任,并在广州举办了第一次图案作品展览会,同年他也提出:“换言之,即使我们要制作用于衣食住行上所必要的物品之时,考虑一种适应于物品的形状、模样、色彩,把这个再绘于纸上的就叫图案。”

⑦雷圭元先生在其《图案基础》一书中对于图案的定义综述为:“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先设计。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生产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样,装饰纹样等方案的通称。”

⑧俞剑华先生更是在1929年出版的《最新图案法》总论部分写道:“图案(design)一语,近始萌于吾国,然十分了解其意义及画法者,尚不多见。国人既欲发展工业,改良制造品,以与东西洋相抗衡,则图案之讲求,刻不容缓;上至美术工艺,下迨日用什器,如制一物,必先有一物之图案,工艺与图案实不可须臾离。”

⑨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图案”的理解,在过去和现在的理解上是有偏差的。过去,我们沿用了日本学者手岛精一提出的“图案”的概念,这是为了改变传统手工艺中制作与设计混为一体、随意性强的做法,从而在工业生产中把图案(设计)和工艺明确地区分开来。

⑩这种对于图案这一概念的理解,显然不能完全适应当时的机械化生产的需要而逐渐被“工艺美术”(或称“美术工艺”)这一概念所取代。

陈之佛先生对于20世纪初期欧洲和日本的设计运动比较熟悉,他曾先后撰写《现代表现派之美术工艺》(1929年)、《现代法兰西之美术工艺》(1932年)和《欧洲美育思想的变迁》(1934年)等文章,介绍了西方的工艺美术运动和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的情况。“工艺美术”这一概念也随着欧洲“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逐步引进到我国。严格意义上来说,“工艺美术”是一个复合词,工艺在我国古代有专指,所谓“工”泛指工匠艺人、手工业劳动者。在古籍中单独用“工”字时,有工艺、工巧、精巧、精致、擅长之意。又作为官名,有时还特指从事音乐艺术的乐师。而“艺”呢,最初意为种植,后也指才能、技艺、准则、限度。美术则是一个外来的词语,泛指造型艺术。因此,在工艺美术一词的使用之初,还同时存在着图案、实用美术、实用艺术等异形同质的概念,人们试图对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说,而其本质和趋向则是一致的。而此时,中国正是新兴而薄弱的大机器工业化生产时期,工艺美术又在某种程度上被植入了“工业设计”的概念。当然,“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共通的属性:其一,从内在属性讲,它们都表现出技术与艺术的融合,需要一定的技术加工手段、物质材料和能源的支持,这就使得二者都表现出需要自然学科支持的态势。其二,从外延属性来讲,它们都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人文内涵的属性。

无疑,现代设计艺术的概念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成果――机械化大生产这一经济模式发展起来的,以传统的“图案”、“美术工艺”或“工艺美术”来限定“设计艺术”的概念已经不再够用了,尽管设计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曾经以不同的面貌在我国出现,但是今天“Design”(设计)的含义愈加宽泛了,可以说凡是具有目的性的改造人为事物的活动都能称之为设计。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将传统的“图案”、“工艺美术”(或“美术工艺”),甚至于伴随着机械化大生产而发展起来的“工业设计”的概念相互区分开来,更有助于理解“设计艺术”在当代视野下的发展状况。

传统的工艺美术与现代化大生产背景下的现代设计艺术之间,既存在着明显的区隔,也在某些层面有互通之处,厘清二者的关系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当代我国设计艺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今天为社会所普遍接受的观念是,设计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它是与工艺美术或传统手工艺直接对抗的。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上,暴露出了机械工业产品的粗制滥造,造型丑陋且无人情味的诸多弊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创始人威廉•莫里斯(1834-1896)提出了“只有艺术家动手做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完美的”理论,由此直接引发了新艺术运动,而且也对欧美大陆的现代设计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近展起来的机械化大生产的特点是以分工协作的“流水线”式的作业系统为基础的,这种作业系统的优越性是能够借助机械化的力量,快速高效地生成工业产品,以批量生产来满足社会最广泛的需求;然而,其缺憾也在于此,由于生产工序的僵化,工人生产方式的变化,原先存在于传统手工艺美术中那种温情脉脉的人文气息逐渐被抹杀,而造成了“工人”与“艺术家”的分野。

我国的现代设计艺术在不断地认知传统工艺美术和不断地扬弃20世纪以来的工艺美术理念中获得的,而这个过程从艺术院校的系名变化中也能窥见一斑,最先是工艺美术系,下设专业称为实用美术,有别于“纯艺术”(国、油、版、雕),包括:装潢设计、服装设计、染织设计、工业设计、环艺设计等,其后是设计系,现在是设计分院,而其下设专业基本保持不变。随着我国高考扩招政策的全面展开,设计类专业每年的报考学生数不断攀升,慕名而至的学生更是人数众多,但是在众多的设计类院校的学生中,恐怕对于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化机械大生产背景下的现代设计艺术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还是混沌的多于清醒的,工艺美术与设计艺术之间的这种互为依存、互为价值的,甚至可以说是休戚与共的关系,依然没有引起众多的从事设计艺术工作的设计师们的重视。因此,“对于传统的、经验型的工艺美术教育而言,设计教育新模式的建立具有革命和创造的意义。旧有的工艺美术教育带有浓厚的经验成分和偏重‘美术’的思想,不能适应大工业化社会对设计人才的培养的需要,毕业学生更多地偏向于‘艺术型’而不是‘设计型’,传统的工艺经验与以绘画代替设计的思想成为这种设计教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明确为大工业生产提供设计、提供设计人才的方向应当是设计教育的目标,如果培养的不是设计师而是画家,培养的不是面向大工业生产的设计师而是新的手工艺工作者,这种设计教育就应当是值得思考的。在设计教育中,必须树立设计的观念,即必须抛弃以美术为基础的教育方式,高度重视技术、科学、经济、生产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确立为大工业生产提供设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设计人才的方向,在培养和造就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制作能力、设计能力上下功夫。”

B11当然,这种“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和“大工业生产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之间的区别有时并非界限明显。工艺美术在艺术研究中不断被肯定,展现出独有价值的同时,也成为艺术结构分析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和参照系。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后出现纯艺术与实用美术的分野,一直到20世纪的艺术理论家发出“艺术在某一层次上就是技术”的论述,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对艺术的起源、艺术发展史、艺术家,甚至某些艺术现象的分析都不能完全分离对工艺美术的研究,因为它已经成为一面透射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镜子。它在物质性层面与现代设计艺术的互通,能更清楚地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这时的工艺美术不再局限在造物艺术的框架之内,它的枝蔓已延伸到民俗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使人们从文化的角度对工艺美术有了―个全新的认识。这对于设计来说无疑又打开了一扇拓展思路之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设计也是工艺美术体现存在和艺术价值的手段和方式。因为我们无法摆脱传统工艺美术思想的影响,而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又必需适时适量地对传统工艺美术思想进行修正,因此只有在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艺术中间找到一种可以相互磨合的平衡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当代设计艺术的优势。

毋庸置疑,当前的设计艺术是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中走出来的,因此,对于当代视野下的设计艺术,要理解它的深刻内涵,更需要从“现代主义”设计,甚至更早的工业革命时期的历史维度中去寻求发展的脉络。这不仅涉及到设计艺术自身的定位问题,更是每个设计艺术工作者体现其设计风格,把握自身发展方向的必由之路。

① 赫伯特•A•西蒙著,杨砾译《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②李砚祖编著《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③同上。

④凌继尧、徐恒醇著《艺术设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页。

⑤同④,第210-212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161页。

⑦陈之佛《陈之佛文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243页。

⑧雷圭元《图案基础》,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3页。

⑨转引自李砚祖《建立中国的设计艺术学》,《设计艺术学研究》,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篇9

挪威艺术首饰源起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各国首饰作品的材料,工艺和形式就更加广泛多样表现了艺术家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首饰艺术家在自己的工作室内控制首饰制作的每一步,直至作品完成。许多艺术首饰常常跨界于艺术,工艺和设计的边缘。这一类首饰被称为“艺术首饰”,以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首饰和古董首饰。

相比英,法,意大利等国以奢侈品而闻名的商业首饰,挪威的艺术首饰以其平易 民主的设计思想,表现出挪威首饰艺术家对自然的热爱,对材料及其材质的探索运用。

当今,挪威的大多数金属与首饰艺术家都毕业于奥斯陆国立艺术学院,国立艺术学院的艺术与设计部分成立于1818年,是欧洲最古老的艺术教育部门之一,从这里已经走出多位世界著名的首饰艺术家。

传统金属工艺影响深远

挪威的首饰艺术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传统金属工艺的理解和继承――探索传统金属工艺的现代意义,如何从传统工艺中发现新的设计和创作方法。

奥斯陆国立工艺美术学院金属艺术教授莱弗・尼尔森是挪威当代最优秀的金属艺术家,银器设计和制作是他的主要方向之一。作品(左上图)的设计沿袭斯堪地那维亚造型传统,使用欧洲传统银器镂空工艺,从工艺的角度去理解器物的造型和设计。不但在银器设计和制作上有很丰富的教学和创作经验,而且还很好地掌握了锻铁和木工艺技术。

海迪桑德不仅是位优秀的首饰艺术家和国立工艺美术学院教师,而且还从事金属艺术的创作,作品(左下图)表现出极强的构成主义风格,曲线或单元的重复,产生很强的节奏感和审美韵味,显示出女性艺术柔美,清秀的风格。她的许多作品仅仅使用“锯”工艺。因为长期研究挪威传统图案,她的作品极富装饰感。

艺术家的自然体验

在挪威,自然和风景直是艺术家的灵感源泉,作品的结构和制作常能反映种种自然现象。奥斯陆国立工艺美术学院首饰专业教授因耶尔哈内巫德,在她的最近的作品中使用了许多自然花草(上左图),用细密铸造的方法再现这些植物并用于胸针设计。她认为当代社会的进程和现代化的步伐使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繁忙的工作使城市中的人们很少有时间和心情平静下来观赏自然状态下的花革,它们的姿态,表情。于是,她用首饰作品,让人们重新关注自然,欣赏它们的美。

首饰艺术家关注首饰艺术性的同时已经把首饰的材料拓展到“草木皆兵”的地步。生活中的许多题材都可以被他们用作首饰创作。而这些变革挑战着传统的首饰概念及工艺。现在,许多非金工和首饰出身的艺术家,如雕塑家,纤维艺术家,时装设计师,都在创作首饰作品。对于他们而言,金属工艺的技术也许并不重要,审美,创作方法和观念更有意义。

一些金工和首饰出身的首饰艺术家,使用皮革、纤维、塑料、木材等创作首饰作品,如利维・柏拉瓦普一直创作木工艺首饰作品(右下图)。特别是利维・柏拉瓦普的作品风格植根于挪威的木工艺传统,同时受非洲艺术的影响,而作品优美光滑的表面映射出北欧现代木质家具的特点,一些作品表面被绘制或漆成红 黑的色彩,甚至令人联想起中国的刻漆工艺。她的项链以其独特的雕塑造型语言,呈现可佩戴的艺术。

另一位挪威著名的首饰艺术家托尼・维格兰,出生于艺术世家,其祖父古尔斯塔夫维格兰是挪威著名的雕塑家,曾是大雕塑家罗丹的学生和助手。托尼在造型上的造诣,通过她的首饰作品表现出来,她早期的作品延续维京首饰的风格和传统哥特式造型。(图1)近期作品中则可以看到钉子、螺母、弹簧、电线等工业材料(图2,3),映射出她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奥斯陆现代化的急速进程。上百颗小钉子有规矩的排列,使作品的造型,表面肌理和边缘产生微妙无穷的变化+钉子灰黑的色泽以及手工锤炼的痕迹,其视觉效果,让人联想起挪威嶙峋的地貌及冬季早晨迷漫的雾霭。

表达自我的载体

在当代艺术大行其道的今天,许多挪威当代首饰艺术家把首饰作为一种表达自我艺术观念的载体,更多关注的是艺术性而非功能性,有的作品甚至只是一个想法,首饰作品影响着自身的姿态,情绪――当自我被关注,被欣赏,甚至被爱的那一瞬间,

篇10

【关键词】漆画 工艺性 绘画性

中国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漆画工艺,在古代漆画逐渐由实用向审美转变。漆画的特殊材料和工艺技术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已经成为了一个能够独立的新型画种,被纳入第六届全国美展的参展行列之中。漆画的双重属性,为它作为一个新型而又独立的画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漆画制作的过程中只有将绘画和工艺完美地结合,才能使漆画这种新型的画种更好地发展下去。

一、漆画艺术的概述

(一)漆画的概述

漆画是使用生漆为主要原料的艺术创作,除漆以外,还有铜丝、沙硕、木屑等其他各种材料。入漆颜料有淡黄、钴蓝、钛白、群青等。根据不同的制作工艺,可分为漆雕、堆漆、漆镶嵌、彩绘和磨漆等艺术种类。漆画是我们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沉淀了千百年来的精品,它汇集了传统艺术和手工艺的艺术优势,结合传统绘画和现代脱胎漆器的生产工艺,使漆画具有色调鲜明、强烈的立体感和光滑平整等特性。

漆画不仅是艺术品,而且还是实用的家居装饰品,例如壁挂装饰、屏风和壁画等。我国是一个产漆且用漆比较多的国家,漆画既能作为一种纯艺术品来供人欣赏,又能作为装饰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二)中国漆画艺术的由来

漆画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进行演变。根据史书记载,漆画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所以漆画艺术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它是工艺的、实用的。与此同时,漆画独特的工艺和材料也证明了漆画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这也正是它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特殊性。

最初生产的漆器大都是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直到后来随着时间的延续,人们才更多地关注到它的装饰特性。根据史书记载,集中在民间的漆器主要以实用为主,而集中在宫廷内部的漆器往往都是具有装饰效果的。在封建社会,皇家工匠精心设计各种精美的宫廷漆器,不管是在技法还是艺术上都算得上精品,代表着那个时期的工艺水平。

二、漆画制作工艺的技法及绘画

(一)漆画的制作工艺

漆画的技法有多种,主要技法有以下几种:1.镶嵌。在平面上采用镶嵌技法,使用金、银、铝、铜等金属线或蛋壳、贝壳等天然材料,用清漆或需要的色漆涂在画面所需要的相关位置,通过与其他的装饰材料结合后,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质感、纹理和色彩等特殊效果。2.罩明。也就是用透明的清漆涂在不同的底漆上,因为有较多种底漆颜色,所以还有“罩黄”“罩朱”等制作手法。3.莳绘,即莳粉彩漆。莳粉当中包括金银粉和干漆粉,使用推光漆或着彩漆做底漆,在画面未干时撒上所需之莳粉。4.彩绘。有平绘和研磨彩绘两种形式。在完成的底板上进行彩绘的手法叫做平绘,在塑料薄膜上面刷上色漆,干燥后研磨成细粉状,再撒在画面当中。5.变涂。主要是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在油漆尚未干时,制作出较为随意且具有一定规律的自然肌理和纹理的技法,其中主要有纹漆、变涂斑漆、汽油变涂等。6.堆漆。就是用漆堆出来的纹案和肌理,像浮雕般高低起伏,其中又分为高堆和平堆。

漆画工艺的制作程序。1.底层绘制程序工艺:①底板的处理。光滑平整是底板处理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②镶嵌类技法。镶嵌类技法一般是在制作的开始期间,也就是在底层绘制阶段的实施技法。3.磨显类技法。主要分为预埋、罩髹、研磨三个环节。这个表现出漆画技法的特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2.中层绘制程序:中层绘制层工艺的重点。①色漆髹涂。分为镶嵌、预埋、莳绘等类型。②金属类。分为飘银、细银、箔银、粗银、泥银、晕银等类型

上层绘制程序。这是漆画制作工艺技法的末尾阶段,画面的基本色调由它决定,该阶段主要有髹涂法、罩明法和多层法。在不同阶段根据需要进行局部或全部的研磨打磨。

完成绘制程序。传统意义上的漆画,是需要好几道工序的,在打磨完之后还需要推光,如果仅仅使用大漆绘制的话还需要楷清。根据所制作的不同种类漆画,有的漆画在最后完成之后还要在上面罩一层透明清漆,以此来保护画面的效果,还能延长作品的保存期。

(二)漆画制作绘画性的表现

漆画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过程。从7000年前新石器时期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被指定作为一个新的独立画种而存在,也就在那个时候才改变了一些艺术家长期以来对漆画的看法。之所以说漆画是独立于国画、版画外的一个新画种,是因为漆画有着自己独特的绘画方式。

漆画是绘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种,它的材料技法、风格形式以及精神的内涵都必须作为它的根本条件。虽然现代的漆画在技法上仍继承了一些传统工艺,但它也在绘画方面有了新的理解和诠释。绘画的图案不在拘泥于人物,而是更多地选择以社会人生为题,手法也比古代多。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漆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本身所具有的两种特有的属性,既可作为纯艺术品的表现形式,又有作为工艺作品的特性,所以漆画也被人们所关注和喜爱。同时,漆画集现代与传统的表现手法为一体,越来越具有收藏价值。漆画的独特魅力也正是它能够立足于画坛的基础,这种独特的魅力是来自大漆本身的特性,就像油画需要建构在油彩基础之上一样,漆画也是需要大漆作为主要的基础材料来进行创作。

参考文献:

[1]乔十光.漆画技法与艺术表现[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2]王琥.漆艺概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3]郑益坤.郑益坤漆画选[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