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的课程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的课程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前我国体育场馆建设飞速发展,社会对体育建筑管理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不仅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体育场馆管理相关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实际应用能力。如何培养通晓体育建筑工艺知识、具有较强体育建筑工程实践能力和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前体育建筑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自2000年创办了国内第一个旨在培养体育建筑管理人才的社会体育专业。但如何定位设计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如何构建与新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社会体育专业体育建筑管理方向迫切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与特点
(一)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根据体育建筑管理方向“培养具有社会体育和体育场馆建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组织管理、咨询指导、教学科研、体育场馆建筑运行管理以及经营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不同的需求和变化,结合建筑类院校自身特点,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体育建筑管理方向人才的课程体系。
2.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知识学习必须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培养学生体育建筑策划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知识体系的完备性。立足于体育建筑建设全过程及整体系统,以掌握体育建筑的客观规律为宗旨,以现行的建设法规、体育规则为依据,力求使学生通过学习对体育建筑管理领域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掌握基本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4.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原则。采用模块化课程的组合方式,合理安排体育建筑管理方向各个课程群之间的比例,拓宽基础学科的范围,体现学科的交叉融合。
(二)课程体系特点
1.以体育场地建筑为切入点,确立培养目标。针对体育建筑管理社会需求量大,能力要求高的现状,提出培养目标是具有大学本科水平的应用型、技术型,从事体育建筑管理的专门人才。学生在专业上应具有体育建筑管理能力,具有参与项目决策分析能力。
2.以教材编写为支撑,满足专业的建设需求。由于课程体系内的课程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开设前没有适用于本专业的较好的教学大纲或教材,因此根据专业的发展,以教材编写为重场戏,编写了主干课程急需的教材已满足专业的建设需求。
3.以课程整合为改革面,促进专业的与时倶进。在理论教学体系上突破传统教学和课程界限,突出专业的特色,实施模块教学。在专业方向课中提出以体育建筑识图为基础,以体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和体育建筑策划与施工管理为重点,以体育建筑管理主线,强调体育和建筑的结合。
三、课程体系设置
(一)课程体系内容和学时比例
依据现代课程理论,按照培养目标要求,以“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为主线以“目标设计,构建框架,重组模块,整体优化”为过程构建了以学科与术科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分为必修和选修2大类6个平台,总课时为3056学时,总学分为195.5学分;其中通修课程846学时,545学分占总学分的2788%学科基础课656学时,41学分,占总学分的21.00%学科方向课608学时,38学分,占总学分的19.44%通识课程144学时9学分,占总学分的460%选修课352学时,22学分,占总学分的11.25%实践教学28学分,占总学分的6个平台分别为通修课、学科基础课、学科方向课、通识课、选修课、设计、实习。通修课注重综合性、多层次;学科基础课突出基础性、技能型;学科方向课体现先进性、扩展性、专题性的特点。设计包括课程设计(体育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体育场地设计、管理设计)、毕业论文等。实习包括认识实习(规则裁判法学习)、生产实习(比赛的组织编排)和毕业实习。根据课程内容划分体育建筑管理类、体育传媒类、体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基础理论类、技术技能类等5个专业模块。如体育建筑模块包括体育建筑概论、体育场地建筑工艺、体育建筑策划与施工管理、体育建筑环境与设备。体育管理模块包括社会体育管理学、体育人力资源管理。体育领域计算机应用模块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场馆智能化控制。体育传媒模块包括体育新闻写作、体育摄影与摄像。
(二)课程体系实施的主要途径
针对体育建筑管理人才培养上的应用性特色,课程体系将人才培养划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和“方向阶段”两个培养阶段。学科基础阶段进行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的讲授,主要设置“通修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两个模块,用于解决“厚基础”的问题,教学时间约用4年的前1/2时间。方向阶段进行学科方向课的讲授和毕业设计实习,主要设置体育建筑管理类、体育传媒类、体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模块,以实践和实习课教学为主线,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社会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用于解决“针对性、适应性”问题,教学时间约用4年的后1/2时间。
学科方向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在学校理论学习较多,接触实际工程较少,对实际的体育场馆施工过程比较陌生,对于体育场馆结构、设备等也缺乏认识。我们在教学形式上采取课堂教学(含案例分析)+多媒体录像教学+课程设计+现场参观的模式,联系实际项目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或是拍摄工程照片通过多媒体方式向学生演示等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理解。
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中,注重将设计(论文)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选题紧扣实际。通过来自实际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的设计和科矾强调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甩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和创新的能力明显提高。
四、结语
经过几年探索和研究,结合建筑类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我们认为夯实基础知识、区分教学重点,如何把建筑与体育有机地结合是办好体育建筑管理方向的关键。建议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把“体育建筑管理”作为该专业的内涵和主题思想。在体育学科方面,重点放在场地规格和布局等方面;在建筑学科方面应着重突出识图、体育建筑施工管理、体育场馆环境与设备管理、体育场馆智能化控制等方面,从而使学生有较强的实际应用和动手能力。
篇2
【关键词】小课题;灵活性;互动性;针对性;教师成长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教研促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对于学科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而言,具有决定性意义。教研活动的展开,必须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在某种意义上,必须为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打造更丰富的、更合适的平台。而小课题研究,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教研活动,其对教师成长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育人才,其前提是教师应该具有教学的经验以及相当的知识储备,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教学活动推动教师对教学进行相应的研究,小课题研究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是丰富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水平的首选。
一、小课题研究的特点
课题研究是推进教育发展的主要手段,只有将教学和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得教育活动具有更加丰富的魅力。小课题研究是课题研究中的一种特殊研究方式,小课题研究是教学活动中非常普遍的教研活动。其主要特点有:
(1)灵活性。灵活性是小课题研究最重要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或者老师和老师都可以进行小课题研究。比如在课题上,针对某个问题,老师和学生可以临时组成一个小团队,对该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在科研组里面,也可以针对某些教学问题从简单的交换意见、交流心得体会等上升到深入系统的研究。这就是小课题的灵活性。
(2)针对性。针对性是小课题研究最鲜明的特点。课题研究最忌讳泛泛而谈,既缺乏理论深度又缺乏针对性,这样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还会造成大家对问题研究的不严谨。对于教学和科研都是没有意义的。而小课题本身针对的问题明确,能够集中大家对某个具体问题的热烈关注,由此推进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其成果就是具体问题的解答,即作为研究成果具有学理意义,又能在具体的教学中对教学有明确的推动。因此,把握小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就显得异常重要。
(3)操作性。课题研究一定要有操作性,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到研究计划,以及具体的形成研究成果的时候,也要体现论证的合理性和严谨的学术性。小课题研究完全符合操作性要求,因为小课题的问题明确,论证不会特别复杂,材料收集准备以及研究过程都比较好控制和操作,因此,小课题研究是最容易出成果的研究方式了,这都得益于其较强的操作性。
(4)互动性。互动性在小课题研究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学相长是一个共识性话题,但是如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对于高中语文老师来讲,不仅仅是一个考验,更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以及语文课本身的要求,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如果能开展小课题研究,这本身就是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小课题研究对于学生来讲,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参与热情,并在教学中培养了他们对于科学研究的素养,这种互动性一方面体现了小课题研究的优势,另一方面体现了小课题研究的互动特点,是教学相长的集中体现。
二、小课题研究对教师成长的积极推动作用
高中语文的小课题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考验,或者说是检验。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是仅仅是传授知识,因为从知识性这个角度来讲,对于高中语文已经不再是主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达到对文学艺术和语言能力的综合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中语文老师本身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理论水平和研究素养,才能将教学推进到更高的层次。而高中语文的小课题研究,就能够积极地推动教师相应的能力提升。
(1)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高中语文老师的理论水平,其实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写作理论、语用学理论和文学理论,高中语文主要涉及的理论问题都来自这些方面。
(2)提升教师的研究素养。很多高中语文老师成为了教书匠,完全失去了研究素养,这是一个可怕的现状。如果加强小课题研究,这样的问题将得到解决。小课题研究虽然在研究规模、难度上比较小,但是一种基本的研究素养却是必不可少的。
(3)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一个教师的生命线。教学能力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需要老师通过研究来不断提升其教学能力。
(4)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推动力,没有创新的教学是没有效果的。如何创新高中语文教学,小课题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式。比如针对某个古汉字,语文老师从词源学、音韵学、音律学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小课题立项研究,就能讲死板的古汉语课程讲解得更加生动、丰富,而且,这也是教学活动中最精彩的部分。老师在小课题研究中获得是教学之外的另一种创造,这中创造会促使语文老师在教学上创新方法,在教育理念上不断革新观念,在教学实践上不断推动教学实验。因此,小课题研究对于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意义也非常重大。把握好小课题的特点,更好地发挥小课题研究对语文老师能力的提升积极作用,是小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考物理试题;特点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1-04
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的高考成绩,也逐渐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考的物理试题形式也随之改变。与传统的还物理试题不同,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试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以下则是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物理试题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物理试题特点
1.难度适中,符合高中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考物理试题也逐渐符合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只有学生适应高考物理试题的难度,才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在做题时不会产生紧张情绪,而影响做题。[1]并且难度适中也会充分的体现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符合物理教材内容
传统的高考试题不符合教材的知识,使学生在做题时不能熟练地运用物理教材知识,学生在做题时感到陌生。而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物理试题把物理教材知识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做题时感到熟悉,从而有效地完成物理试题。学生在做题时也会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处的,而不会对物理失去信心。
3.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传统的物理试题内容理性化,学生在练习时不能够深度地理解,从而产生阻碍。而新课程改革的物理试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能接触到物理知识,自然而然在练习物理试题时就会轻松地完成练习。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跟不上高考物理试题的发展速度
尽管物理高考试题在逐渐的改变, 但是物理教学模式却仍然没有改变。物理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下降,做题方法老套,没有创新,致使部分学生在遇到高考物理试题时,感觉陌生,从而不能熟练地完成物理试题。[2]
2.物理教师缺乏对学生做高考试题的指导
物理教师在训练学生做题的方式上,仍采用大量的习题锻炼学生,而不能根据高考物理试题的特点帮助学生练习,从而使学生对高考试题的形式不完全了解,也就无法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针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物理试题提出的备考策略
1.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实际问题中的题型,并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样才能利用课本的知识进行分析,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重视物理实验教学的知识的复习
由于物理实验在教学中不能反复训练,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后,
要加强对学生对物理实验知识的记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实验中所学到的知识,而且教师要帮助学生复习实验知识,加深记忆,以便学生在试题中遇到相似的实验案例能够轻松的解决。例如:物理实验“电阻定律”,学生在通过自己操作之后,理解电阻定律的含义,并能够在做题时熟练地运用。但是,学生还要学习更多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忘记电阻定律的运用方法。因此,物理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复习所学过的知识。
3.物理教学应立足与课本
物理教师在教学时要立足于课本, 根据课本上的知识教学,要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课本知识。学生要在物理教师的指引下,把课本中的知识与试题相融合,从而能够准确、快速地完成试题。例如:在讲“牛顿定律”时,教师要使学生熟悉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进行教学,物理教师要使学生准确的理解牛顿定律的公式,并能熟练的运用。
总而言之,物理教师要重视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物理教学,在训练学生的物理能力时,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把高考试题的特点融入到学生的训练中。
参考文献:
篇4
摘 要 “职业实用性体育”是职业教育赋予体育课程设计的新标准,也是未来体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以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访谈为基础,对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分析湖南省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影响因素,提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的设想。对于深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教学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职业能力 高职 实用性 体育课程 现状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目标
从对各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中可得知,90%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程教学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身体。认为适应发展学生个性的体育老师占73.33%,认为能改善心理健康的占66.67%,认为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运动技术的占93.33%,这说明了体育教师认可了体育的本质作用,都能很好的在体育教学中贯彻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说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经充分得到了重视并认真在贯彻实施。认为高职体育教学目标应该贯彻职业体育目标,发展学生适应未来职业能力的老师目前只有6.67%,说明体育教师对于适应未来职业特点的目标认知很少,针对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特点,教师对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特点、职业对学生职业身体素质的需求并不是很清楚。
(二)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而且也应不断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过程中得到改革和优化。尽管各院校在普通的公共基础体育课进行了改革,补充了球类、武术类、健身健美、瑜伽等项目,较以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基本能够达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要求,但是内容还是过于单一,很少涉及到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职业能力方面的培养教学内容,实现高职院校体育目标的要求效果不好。
(三)教学方法
在对部分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体育老师主要以讲练为主,缺少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缺少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创新性、科学性。提高学生职业身体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尝试自己讲、自己示范、自己编排创新,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他们的自学、竞争等综合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还有相当程度的不足。
(四)教学评价
各院校对教学评价也进行了改革,成绩的评价由单一的技术、素质考核增加了出勤率和学习态度的考核,使教师由单一的结果评价改革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大部分的老师还是脱离不了以往的评价方式,只注重结果评价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态度、进步幅度及个体差异,缺乏对学生的鼓励和鞭策。如老师不及时扭转这种评价态度,只会给学生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学习压力增大,这样就无法达到“健康第一”的教学目标,并且失去了学习评价的真正意义。
二、高职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
(一)课程目标由注重运动技能的掌握向重视健康、职业能力方向的转变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在对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促进功能以外,更加注重的是职业实用性。它主要是通过专业性、针对性较强的身体练习内容来提高学生专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同时通过专业身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和掌握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职体育课程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单一必修课的体育模式向“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程模式转变
要全面提高学生体能和职业身体素质水平,必须经常坚持体育锻炼。不可能在每周必修的两节体育课堂内完成全面增强学生体能教学目标,只有把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体质测试、竞技运动训练、体育社团、户外拓展等活动融入体育课程体系,形成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课程结构,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能力。
(三)课程内容面向职业技能及综合运用发展
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符合社会需要,针对职业特点将有长期健身价值的体育项目引进课堂。授课内容要结合职业特点,根据职业特点对身体素质的需求,选择针对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开展体育锻炼,使学生身心健康和职业身体能力保持同步发展。
(四)课程评价面向“三位一体”发展
根据自身特点与时代需求,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评价应该面向“三位一体”课程评价,把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课程评价选择素质、技能、学习态度的综合评价方式,即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职业技能的掌握,还要注重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态度评价。
三、结论与建议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与问题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未能充分贯彻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特点,教学内容上没有突出职业能力,教学方法单一,体育教学评价单一,根据以上问题与困境,提出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建议:贯彻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特点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职业发展的体育教学内容;根据高职院校不同职业特点,选择适合本校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做到因材施教;转变高职院校主管体育领导观念,重视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积极顺应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创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湖南省体育局体育科学学会一般项目(2014-Y35)。
参考文献:
[1] 蒋歌声,翁惠根.“课(校)内外一体化”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5):83-84.
[2] 陈青.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吉首大学.2012.
篇5
【关键词】职业体育课程教学体系 问题 特点 课程设置 目标定位
一、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教育观念陈旧
普通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学主要以传授某项运动项目的运动技能为主,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但是很多学生可能在考试后就停止了该项目的运动,终身体育意识没有得到贯彻,没能很好地与职业相结合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职业体育教育模式。
(二)体育教学目标未能与职业发展相结合
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体育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法上以增强体质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主要目标,忽略了与未来职业相对应的职业体育教学目标,未能降低学生职业病发生的概率,未能使体育锻炼技能和方法成为学生职业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使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三)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缺乏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依然是以各个单项的运动技能为主,没能将各个单项中与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锻炼手段和方法提取出来,形成与职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的示范、讲解、指导和学生的听、看、练等体育教学方法依然是主流,这种教学方法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性,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职业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一)职业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特点
1. 健身性
健身性是所有体育课程教学中都有的一个特点,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也应该突出这一特点,在单项体育课程教学中加入素质练习,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基本目标。
2.合理性
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量。比如:对于站立类的工作需要加强腿部和腰部力量的练习,可安排健美操、有氧健身操以及球类运动等项目;对于伏案类的工作需要加强颈部、腰部力量和手指灵活性的练习,可安排太极拳、健身气功、球类等项目。
3.终身性
选取不同项目的体育课程以及结合其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掌握多种锻炼方法和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为其终身体育锻炼打下扎实的基础。
4. 职业性
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应根据专业发展特点进行选择,使学生意识到体育课程的学习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是有所帮助的,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二)职业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目标定位
职业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目标可分为体育锻炼目标和职业发展目标。体育锻炼目标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锻炼知识和方法,能够制订简单的运动处方,掌握几项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职业发展目标应使学生掌握其职业群体身体和心理的负荷特征以及易得职业病的成因和预防知识,掌握增强职业体能的锻炼方法和途径。
(三)职业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
为实现职业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职业体育课程可由基础体育课、职业体育课、体育选修课、课余体育锻炼、体育社团和俱乐部等五个部分组成。在教学内容方面,可根据各个院校所开设专业对身心发展需要的不同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块。表1为我校所开设的三个专业,可根据其岗位需要的身心素质选择性地安排其教学内容。
表1中华女子学院高职学院专业岗位职业体育课程教学模块表
序号 专业岗位
类型 岗位需要的核心素质 教学内容
1 学前教育等师范类 手指灵活性,腿部、腰背肌力量,体育游戏,户外体育活动及小型竞赛活动 体育游戏、球类、形体、健美操、队列队形、体育养生知识和健身气功等
2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音乐表演等服务与艺术类 发展腰、腿及下肢静力性耐力,性格开朗、体形健美,形态气质佳,逻辑思维有条理,适应能力强,团队精神、交际能力 拓展训练,体育舞蹈、形体、礼仪、太极拳、体育养生知识和健身气功等
3 社区管理类 发展颈、肩、腰背肌肉静动性耐力,手指协调性、动作的准确性、触觉的敏感性,注意力的专注及反应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团队精神 体育养生知识、健身气功、按摩、太极拳、棋类运动和球类
1.基础体育课
基础体育课主要以发展学生基础身体素质,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的基础知识和方式方法,能够制订简单的运动处方。
2.职业体育课
职业体育课主要通过与其专业特点相结合发展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达到预防职业病,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
3.体育选修课
体育选修课主要是根据学校现有师资、场地和器材,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满足职业发展需要为目标而开设的课程,是基础体育课和职业体育课的补充。
4.课余体育锻炼
课余体育锻炼是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课程教学的延伸,主要是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的锻炼方式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结束语
公共体育课程应围绕“职业”二字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开设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课程,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必须以为专业服务为原则,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职业实用体育教学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高职体育专业必须对学生的专业性质、专业特点、就业趋势进行研究,开设有针对性、有实际意义的体育教学课程,使学生在职业实用体育教学中,学到适合社会发展的技能技巧,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学生之所以选择职业院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尽早走入社会,高职院校必须以就业为前提,开展学科教学。实用体育教育以其专业性质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很大的指导性作用,所以高职体育教学必须贯穿、融入职业实用体育。
2职业实用体育开展的必要性
2.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就业铺就道路
根据目前的社会现状,在职业院校发展职业实用体育能为学生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也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势在必行的方向。目前社会为体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多岗位,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又具有充沛的精力可以投入到工作之中,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预见,随着职业实用体育的发展,学生的意识会逐渐加强,专业素质也会显著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2.2发展职业实用体育是高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所以专业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必须以社会的发展趋势为指向。目前社会对体育锻炼有很大的需求,对体育指导者的需求量也大大提升,高职院校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才,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可以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适应未来工作的技能以及心理环境,为终身从事体育,终身锻炼奠定基础。为更好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设置职业实用体育课程势在必行,它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及需求、具有极大实用性的一门课程。
2.3职业实用体育优化了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和课程结构
职业实用体育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因为职业实用体育的发展很大程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也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力求高职院校完善,培养出优秀的社会服务人员,所以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体育课程是辅助专业课程来发展职业岗位能力的一大重要因素。因此,发展职业实用体育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并且可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合理课程结构的构建。
3构建实用性体育教学体系思路
3.1明确体育课程的目标
高职体育教学兼具职业性、基础性、终身性的三大特征,其课程目标的确立应与普通本科学校的体育教学区分开来,体育课程的实施要达成以下三个目标:其一,根据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的特点,设计开发立足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模式,达到预防职业病,提高学生职业体能,增加学生职业竞争力的目标;其二,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常规运动学习与健康锻炼的积极性,保证一定的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适应激烈社会生活的目标;其三,营造健康运动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掌握1~2项可以终身锻炼的体育技能,达到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和兴趣,树立积极运动、终身锻炼的体育态度。
3.2构建立足职业岗位需求的体育课程开发模式
职业性是高职体育课程最显著的一个特征,也是此次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应在广泛调查了解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环境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以学校体育教学环境为基点,在学校总体教学目标的规定范围内,根据教学的实际规律与特点来制定专业体育的教学大纲。建议根据课程目标,将两年的体育必修课程划分为几个模块,至少开发一个学期的职业实用体育模块,依据职业特点和职业体能的需要,以专业分类,选择适应职业体能要求的体育项目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训练。课程开发可以重点从职业精神和职业体能两个维度进行着力,通过教学中对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等体育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通过要求学生掌握健身及职业保健的基本方法,为提高学生将来工作效率及生活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体育教师应是职业实用体育课程的第一开发者,根据所在学校不同的专业设置进行有针对性的顶层开发,体现职业岗位的差异性和对身体素质的不同要求,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分工带来的岗位环境的复杂性。
3.3加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
体育课程资源是保证体育课程目标实现和体育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同时也是体育课程因素的天然来源和体育课程实施的条件,体育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不但取决于体育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拓展广度,更取决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体育教材是体育课程的主要资源,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入手合力编写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体育教材和教科书。除了传统的体育课程资源,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还要重视网上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在体育课堂教学之余,搜集和开发各种网络视频资源,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丰富学生学习运动知识技能的渠道,提高体育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成?檠?生与教师之间互动学习的无线社区。
篇7
关键词:高职体育 课程内容 改革设计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能够直接在服务、生产、管理、技术和第一线运作的高级应用型、高级技术型、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竞技类运动项目,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机械,缺乏健身类教学内容,与社会体育严重脱节,与学生的身心特点脱节。
为了让高职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高职体育专业技能,应该多开设能够迅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专业项目,以使学生拥有适应高强度工作所必需的身体机能和健康体魄,从而增强学生在未来就业后在工作中的适应能力。体育专业迅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途径是:根据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工作特点选择和设计具有职业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从而使高职学生具备提升适应未来职业工作需要的能力。
一、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组合设计
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分为下列几大类:基础体育必修课程、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程、职业相关体育选修课程。
基础体育必修课程包括下列五个方面的内容:体育态度、体育知识、体能发展、体育心理发展、运动技能,通过基础体育必修课程的教学,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体育必修课程内容选择上力求体现“身体活动”这一职业课程的基本特征。鉴于高职学生毕业后需要从事高强度的工作活动,基础体育必修课程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类别,设置与其相适应的体育必修课程。
职业相关体育选修课程的设计,应该建立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之上,力求扩大高职学生的体育视野,提高高职学生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
笔者学院与国内大多高职院校一样,教育模式为三年制。依据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课程开设的规定,笔者学院体育课程开设内容和时间安排设计为: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基础体育必修课程,28课时,采取自由选课形式,运动项目技能课程内容;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基础体育必修课程,32课时,自由选课形式,运动项目技能课程内容;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程,32课时,按专业限定选课形式,职业身体训练课程内容;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设体育选修课程,32课时,自由选课形式,专项运动技能课程内容。
二、精心设计高职体育课程职业相关必修课内容
目前,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开设针对职业特点实用身体训练的体育教学内容在我国高职院校还极少,现行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大多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高职教育目标不一致。结合高职毕业生的未来职业特点,笔者学院对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专业特点加以整合,开设了身体运动技能课程、技能操作课程、身体体能素质训练与身体形态训练等课程,加强了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如针对笔者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生,职业岗位要求学生身体灵活、动作准确性高和反应速度快等特点,体育课教学应多开设乒乓球、田径投掷和器械健身等。
三、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想
布卢姆等人认为:学生的学习领域分为情感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认知学习领域三个方面。依据高校体育课授课内容的特色及布卢姆的学习分类法,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认知内容、锻炼内容、技能内容。依据高职体育课程设计的主要思路,技能内容和认知内容是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锻炼教学内容是实现高职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手段。
篇8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体育课程
特殊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发展上有缺陷或残疾的少年儿童。与普通教育一样,特殊教育也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自不待言,体育也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改革也异常活跃。特别是小学、中学体 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使学校体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可是,相对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有些滞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理论研究不够,特教学校体育实践缺乏理论支持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特点缺乏认识,实践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等等,照搬普通学校,甚至以普通教育来代替特殊教育。其结果,违背了特殊教育的规律,阻碍了特教学校体育的发展。 为此,本文以普通学校体育为参照系,从教育对象、学校体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体育师资、场地设备等分析了特教学校体育特点。目的在于科学地认识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为特教学校体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一、特殊教学学校的体育目标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目标在我国,特殊教育按其学段属义务教育阶段。特 殊教育学校体育目标与九年义务教育的体育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学校体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教学校体育目标又有别于普通教育,突出表现在特殊教育学校把功能缺陷补偿与康复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教育部颁布的 《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 特殊教育学校要培养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补偿自身 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
二、特殊教学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校体育课程更强调,“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普通学校相比,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更要体现残疾儿童(少年)的身心特点。 第一,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等需求的同时,更追求其缺陷补偿与康复的功能,使教学过程与缺陷补偿相统一。第二,特教学校体育课程内容针对性更强。同是特教学校,盲生、聋生、智力落后学生的体育课程内容差别也非常大。在保证残疾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科 学文化知识、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同时,对盲生,应突出培养正确的定向和运动能力、坐立行走正确姿势的课程内容;对聋生,锻炼其视觉、触觉、运动觉和 残余听觉能力,集音乐、舞蹈、体操、游戏等为一体的律动内容的比重要大;对智力落后的学生,则要发展其大肌肉群的活动能力、反应能力的协调平衡能力,自然,与这方面相关的课程内容相对要多。
三、特殊教学学校的体育教学方法
对竞技项目进行“教材化”加工时也应该充分体现上述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教学组织与教法目前,基础教育正面临着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的转变。就差异性教育而言,特教学校较之普通学校更为突出。如智力落后儿童既有智力落后程度和性质的差异、神经活动类型的差异,同时又有需要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和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的差异。即便是智力缺陷程度完全一样,也可能由于不同原因而表现出对体育的不同需求。而对视觉和听觉缺陷的学生,除了有低视力和全盲的差异, 重听与聋生的差异外,还都交织着其它身体与心理的差异。因此,实施个别指导是特教学校体育教学组织教法运用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四、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师资配备
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师资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从事的是一般体育教育工 作,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从事的是特殊体育教育工作。面对特殊的学生、实施特殊的体育课程、采用特殊的体育教学组织与方法,为实现特殊的学校体育目标,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不仅具备普通学校体育教师所具备的体育专业素质,还要掌握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际技能。如学习和掌握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教育学、有关盲、聋、哑残疾儿童的病理学基础、康复医学基础,特殊体育教育教学组织与方法,以及盲文、手语等。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满足残疾儿童的特殊体育教育需求。
五、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
篇9
摘要 高职院校是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机构,这就要求高职体育教学必须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使体育课程内容的选取必须符合课程目标、职业特点、专业设置、就业岗位等要求,确保课程内容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还要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基于此点,本文在确定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对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选取进行思考分析。
关键词 高职体育 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 实用性
一、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
近年来,我国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得体育功能的开发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这也为多元化体育课程目标的确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同时这种多元化的课程目标体系使传统体育课过于重视技能、认知,却忽视对学生自身情感、态度以及个性培养的弊端有所改变。但在具体构建课程目标时,还应充分考虑到体育教学在完成一般教育功能上所具有的局限性,所以必须要与其他学科相协同,并与家庭及社会等教育途径相协同,这样有助于高职体育课程一般功能的有效实现,进而防止目标泛化的现象发生。因此,在课程目标体系的实际构建过程中,应对学科目标和超学科目标进行区分,并根据这两个目标所要达到的具体效果来分别确定出各自的效果目标。其中主目标应包括职业实用身体素质、现实身体健康和终身体育;次目标则应包括心理健康、认知策略以及智慧技能。
二、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选取
(一)根据课程目标选取体育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应当是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出发点,并兼顾学生个体差异、职业需要以及未来发展。因此,可按照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对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划分,主要包括基础体育和职业体育必修课以及其他一些选修课。首先,在选取基础体育必修课的内容时,应当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体育能力为核心,课程内容应包括体育运动技能、体育知识、体育态度、体能和心理发展等,这些内容能够为学生今后锻炼身体、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内容的选取上,应充分体现出身体活动的课程特征,其次,职业体育必修课的内容选取应考虑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对其身体素质的需要,按照不同的专业选取不同的课程内容;最后,应结合社会体育的特点来选取选修课程的内容,这样可以突出学校与社会体育的联系。
(二)根据职业特点选取体育课程内容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于高强度的一线岗位工作,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足够的职业保健知识,从而满足工作岗位的劳动需求。所以,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必须充分考虑专业设置和职业特点进行选取。首先,根据不同职业对就业者身体素质的不同需要选取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与专业设置相适应。再次,根据职业对保健知识的需求选取课程内容。例如,在进行生理和保健课的教学中,除应让学生对自身的生理特征有所了解之外,还应让他们掌握预防职业病的方法,并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三)根据实用性原则选取体育课程内容
高职体育课程的内容选取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实际体育的需求,根据职业教育特点选取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内容。首先,确保选取的课程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高职体育课程要重视传统体育项目的功能,始终保证篮球、足球、排球、田径、健美操等项目课程内容不变,使这些课程内容既能锻炼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又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形象和气质;其次,确保选取的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别差异。由于男学生和女学生对于不同的体育项目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所以体育课程应根据性别差异对课程内容的选取有所侧重。高职体育教育应当让学生了解当前最新的体育项目,掌握前沿体育项目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调动起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如选取攀岩、瑜伽、网球等较为流行的体育项目,将其作为课程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对新体育项目的学习要求。
(四)根据就业岗位需求选取体育课程内容
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的选取要满足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使学生不仅达到就业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更要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技能,为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工作状态奠定基础。所以体育课程应选取器械体操、器械健身、乒乓球、田径投掷、保龄球等内容;对于导游、建筑监理、勘测等户外活动类就业岗位而言,其对应的是工民建、城市园林、楼宇、旅游等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好体能,较强的平衡能力、应急能力、跳跃能力,所以体育课程应选取攀岩、野外生存、游泳、体操技巧等内容;对于设计开发、会计、文员、内勤等办公管理类就业岗位而言,其对应的是设计、行政、会计、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腰背力量、肩带力量,所以体育课程应选取羽毛球、网球、下肢力量训练、集体项目练习等内容。
参考文献:
[1] 曾永忠.董伦红.赵苏喆.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构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4).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50-02收稿日期:2016-05-10
作者简介: 成国华(1987―),男,广东广州人,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教师,助教,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一、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育课程定位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办学呈现出生源充足、学校扩招扩建的特点。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不成熟,并且在办学过程中,有些高等职业体育教学盲目向普通高等体育教学模仿,致使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培训目标模糊。
2体育课程课时无法保证
高职院校的培养特点是强调实训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课时数一直在缩水,甚至有的和实训课时呈现一比一持平的现状,很多院校用削减公共基础课的课时,来弥补和保证专业理论课的课时,体育课首当其冲,体育课课时被裁减,致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需求无法满足。并且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学生人数和体育老师的比例也一直不协调,体育课程的课时和上课质量都无法得到保障。
3体育课程内容陈旧,方法单一
从教学内容来看,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基本类似,仍以竞技体育中的田径、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等为主体课程内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缺乏长远性与针对性。
4体育课程资源缺乏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如教材、网站、有针对性的加强身体锻炼的设施比较缺乏。如体育课程教材单从数量、品种上来说有很多,但其中的内容与普通高校体育教材雷同,对体系梳理并体现高职特点的极少。各院校、出版社往往各自为战,大多数院校是自编自用,质量不高。
5体育课程成绩评价方式落后
目前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依旧还是采用以往的教学评价方式,即为学生各项体能测验与学生平时出勤率的综合。在评价中采用绝对的终结的评价标准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而且评价内容单一,对学生的体育兴趣、情感、习惯等方面严重忽视。
二、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趋势分析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高职体育课程属于整个学校体育课程范畴,不仅具备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共性,它自身也有其鲜明的特性。但每一位教育工作首先必须认同高职体育课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许多学者和体育工作者对体育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有了较大共识,即认为体育课以掌握运动技术为主的教学思想应该改变,尽快建立以健身为目的的终身体育指导思想。“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教育”,依据人体生长发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系统地、完整地将体育贯穿于人生全过程。
3围绕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
学校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课程改革都不能背离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根本,高职体育课程更是如此。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必须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必备条件,通过体育课程改革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高职教育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1体育课程目标
坚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并把它作为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标。高职教育目标的确定,明确了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起点和方向,在体育课程建设和内容体系安排方面表现为岗位针对性,确定体育课程开发的重点和教学发展的方向,并通过设计建立一个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体育课程设置,突出体育课程的职业培养能力和体育职业教育特点,并贯穿于整个职业体育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之中的实践教学大纲,提高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需依据高职教育的要求,结合课外体育锻炼,设置学生课外体育参与目标,使学生学有所依、练有所照,从而保证课程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
2体育课程内容
一般来说,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和习惯。高职院校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的专业类型,掌握一些从事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学习职业保健等职业核心的体育素质,有效将体育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融合。体育课不仅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结合学校实际,可创新体育教学计划,对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进行研究,加强体育课程的针对性和独特性,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体育课程学习内容要着眼于对未来发展的需求,提出前瞻性的体育课程设计方案,使其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动力,也使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在内容、时间、形式上都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更使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在专业特色具有时代性的生命力。
3体育课程教学方法
在体育课程的安排上要充分体现连续性,学生对技能的掌握遵从由浅入深的原则。在选修课程的安排上,应重点凸显课程的大众性、趣味性以及普及性,以便有利于尽可能多地吸引学生加入学习。在对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全面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要强化对新型体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应结合高职院校自身专业的特点,积极研究和使用与之相适应的、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例如:把与职业岗位有关的身体素质练习“嵌入”普通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去;合理将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引进”体育教学中,更能够贴合学生未来职业的特点;“针对性”设计一些身体练习内容,借助体育项目的练习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课后为学生搭建多姿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舞台,完善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例如通过早操、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富有特色的体育讲座和报告会、体育节、体育表演等形式吸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4体育课程评价
评价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学生的入校基础及录取质量、智能水平及教学环境等。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确立,必须考虑到以上诸多因素,力求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体育课程评价指标应反映学生的体质、知识、技能、能力的状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体育教学也应侧重评价对学生职业能力的促进效果,采用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来考查学生的成绩、技能掌握程度等。
参考文献:
[1]施伟忠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改革探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8).
- 上一篇: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
- 下一篇:图像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