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系统范文

时间:2023-03-31 15:1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管理系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管理系统

篇1

[关键词]工程管理;全寿命期;系统思维;工程系统分解结构

[中图分类号]TV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2-0036-05

一、引言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近几十年来我国工程界的关注重点,同時又是全社会的一个重大命题,涉及国家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投资体制、工程建设和运行的各方面,涉及各工程领域和各工程专业以及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它跳出了传统的以质量、费用和进度目标为核心,以建设过程为对象,以质量控制、费用控制、进度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工程管理套路,提出将工程的目标、对象、流程、技术等全部要素在全寿命期的维度上整合管理,力求实现工程全寿命周期整体最优的目标。

笔者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研究,在过程中深深感到:目前我国的工程界仍然只关注工程的建设问题,忽视工程运行阶段的管理,对工程全寿命期的基本规律的认识仍旧十分肤浅,如对工程建成后的健康状况、工程价值的变化和功能衰退的规律等研究很少,甚至缺乏基本的认识,由此导致了许多非理性的、不科学的,甚至是盲目的工程行为。而造成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程管理者缺少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没能从工程全寿命期的角度去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工程和工程管理的相关问题。

二、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的局限性

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以工程建设阶段为管理重点;以质量、费用和进度目标为核心,并将各目标按照实施阶段和主体进行拆分落实;以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和进度控制为主要管理内容;以管理方法为主体,重视管理工具的使用,如网络计划技术、概预算软件等。这种现实性的管理思维能够基本满足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但是其局限性十分明显:

1.以建设阶段为管理重点形成了以工程建设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工程价值观,容易产生“为建设而建设”的思想,导致不注重工程的运行维护的要求;对工程的认识是近视的,进而忽视运行阶段工程的安全、健康和可持续性等问题;对运行阶段工程功能和价值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促进工程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严重不足,并由此造成工程在运行阶段的风险管理,维修和更新改造决策,工程拆除决策等的研究缺失。上述现状也是造成我国大量工程“短命”的原因之一。

2.传统的三大目标的包容性有限,没能反映工程界的新发展与新要求,如各方面满意、“健康——安全——环境”等。并且,由于工程的价值和效用只有在运行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而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的阶段性、局部性,割裂了工程的决策、设计、建设和运行等主要阶段的内在联系,割裂了各阶段、各层次目标之间的联系,造成工程管理组织的分割、组织目标的不一致和组织责任的离散,造成管理过程不连续。工程管理者只是在工程的某阶段和某个主体或职能岗位上思考问题,参与者只注重局部利益,甚至为了达到局部优化而放弃或背弃了工程全寿命期的目标和准则,使工程的整体价值降低,无法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的总体目标。

3.这种面向工程建设管理和控制的思维模式导致近几十年来工程管理领域的主要研究和应用都仅仅面向建设阶段,定位于满足单一管理者、单一管理职能、单一工程专业。这种定位出自于人们对工程问题研究和解决的需要,使成果有明确的要求和很强的应用性。但视角较低,没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用更长的時间跨度和更大的系统性思考、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与工程有如此长的使用時间、承担如此之大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不相符合。

三、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概念

正是由于工程管理承担着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的整体最优,确保工程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并引领整个工程界的价值观的重大责任,因此,必须立足更高的角度、更大的视野、更长的時间跨度和更广的系统思考以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必须具有更高层次的思维。

系统思维(System Thinking)最早由切克兰德在著名的《Systems Thinking,Systems Practice》中明确提出,强调把握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强调把思维成果系统化,具有形式多、运用广、创造性强的特点。工程管理系统思维(Engineering Management SystemThinking)是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将工程作为一类特殊系统,根据不同类别工程的系统特征,从工程系统整体出发,面向工程全寿命期的系统过程,着眼于工程系统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将工程作为多方面联系的动态整体来加以集成管理,以期获得工程系统全寿命期整体目标最优的科学的管理思维方式。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是一种面向工程由构思到终结的全寿命期的系统过程(图1)的思维方式: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始终将工程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充分考虑内外部要素在全寿命期各阶段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研究系统要素、结构和环境的动态性、发展性和变化性,并试图揭示工程系统全寿命期动态变化的机理和发展规律。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强调在进行工程系统整体特性与各子系统特性的差异和关联分析的基础上,从工程系统目标的一致性、结构的合理性和功能的整体性三方面人手,通过贯穿工程全寿命期系统过程的管理活动实现工程全寿命期整体优化的总体目标。因此,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是按照工程系统及各子系统的目标、联系、结构、功能及其全寿命期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的科学思维方式,是系统思维在工程管理领域的继承和发展,是贯穿工程全寿命期的最重要思维方式和研究工具。

四、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下的工程全寿命期管理

(一)工程全寿命期系统分析

在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模式下,工程是人类为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应用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创造的,具有一定功能或价值的人造系统。它通常由在一定空间上的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系统、软件系统等构成,并可用一定的功能(如产品产量或服务能力)要求、工程量、质量、技术标准等指标表达。工程处于一定的自然、经济、社会、人文和信息环境下,在一定的時间和空间上建设和运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系统环境之间存在着许多交互(图2)。

系统环境是工程系统的边界条件,指在全寿命期中对工程系统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任何工程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统环境中。在工程全寿命期中,一方面,工程系统需要系统环境提供各种资源,包括土地、原材料、劳动力乃至工程文化等,这些输入是工程系统存在和运行的前提和保证;另一方面,工程系统通过向外界输出产品或服务以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時,也产生了废弃物等不利影响,还可通过工程价值观等无形输出影响着系统环境。

(二)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系统架构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在传统的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工程的策划决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维护和后期处理为对象的全过程管理,是从一个全新的高度和广度建立的工程管理系统架构(图3)。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在对工程系统全寿命期的基本规律进行研究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工程全寿命期的目标体系及相应的实现方式,最终通过与工程专业技术系统创新、工程系统集成创新和工程管理实践创新紧密结合,成为推动工程进步与发展的源动力。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涵义:

1.工程寿命期内各阶段的管理工作。按照工程寿命期阶段划分,工程管理可分为前期策划管理、工程建设管理、工程运行管理和工程善后管理;从管理内容上分析,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包括工程决策管理、工程投融资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技术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运行维护和健康管理等。

2.基于工程全寿命期的管理理念、理论和方法。工程全寿命期理念是指在工程的任何一个阶段的工作(包括技术和管理工作)中都要立足于工程的全寿命期,不仅注重建设期,更注重工程的运行阶段。在实施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过程中,始终以工程全寿命期整体最优作为管理目标,在保证工程全寿命期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的前提下,注重资源节约、费用优化、与环境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目标。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以集成为重要手段,把工程全寿命期的各个阶段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管理,形成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集成管理系统,最终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的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最优,使工程在全寿命期中都经得住社会和历史的考验。

在工程系统全寿命期基本规律研究层面,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主要体现为哲学思维,表现为从全寿命期的角度探索工程系统的规律,对工程全寿命期的系统要素、环境、过程以及工程全寿命期的价值、代价、健康等问题的研究。在工程全寿命期的目标体系层面,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中的理性思维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从全寿命期的角度提出成功工程的要求,构建工程全寿命期的价值标准。在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实现层面,现实思维发挥着更大的作用,重点是通过各种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全面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目标。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工程管理相比,工程全寿命期管理面向工程全寿命期的系统过程,从工程系统总体出发,超越了工程的阶段性和工程的具体专业,并且通过构建集成化的工程管理系统,整合了工程相关者各方乃至整个社会的责、权、利,超越了工程中的利益主体角色和具体的工程管理职能。因此,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现代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发展的产物,它将工程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三)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协调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涉及多阶段、多主体、多要素、多专业的“大”管理,更是“超”管理。因此,如何协调错综复杂的系统内外部关系对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总体目标尤为重要。而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所强调的在系统差异和关联分析的基础上,以满足工程系统目标的一致性、结构的合理性和功能的整体性为抓手的工程全寿命期整体协调优化的思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1.目标的一致性协调。不同的工程系统虽然组成部分不同,但都服务于工程的总体功能。通过将各组成部分的目标统一于全寿命期的总体目标,能够为后续的结构和功能的协调提供前提保证。

2.结构的合理性协调。在目标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协调各部分和整体与系统环境间的相互关联,互相依赖与互相制约的关系,通过改善工程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减少内部界面之间的障碍,使之形成能够高效率运行的工程系统整体。

3.功能的整体性协调。在保证工程运行所需要的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实现内部各部分的空间大小和产出能力均衡,做到功能搭配合理,既不残缺,也不冗余,最终实现局部功能与整体功能的协调与平衡。

五、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实现工具——工程系统分解结构

(一)工程系统分解结构的基本理论

工程是具有一定系统结构的综合体,表现为由在规划和图纸范围内的许多分部组合而成。任何工程都可以进行结构分解。工程系统结构分解是指运用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在工程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按功能和专业(技术)系统将工程系统分解为一定细度的工程子系统而形成的树状结构,即工程系统分解结构(Engineering Breakdown Structure,EBS)。实践证明,工程系统分解结构是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必须遵守整体性、系统性和可追溯性的原则,必须体现工程系统和工程专业工作的特点。

工程系统分解结构可分为功能面和专业子系统两个层面(图4)。工程布置在一定的空间上,是由许多空间分部组合起来的综合体。这些分部也有一定的功能,被称为功能面。例如,大学校区由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实验楼、体育馆等功能面组成。每个功能面是由若干具有一定功能的专业子系统构成的。教学楼提供教学功能,它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供电、消防、通风、通信、智能化等专业子系统。功能面能够独立工作,而专业子系统不能独立存在,必须通过系统集成以组合成功能面而发挥整体功能。

工程系统分解过程中,通过提取工程的所有专业子系统,可得到该工程所包含工程专业的体系,如地铁工程包括四十几个专业子系统。实践中,设计图纸和规范的分类,设计和施工小组的划分都与专业子系统密切相关。同時,各个专业子系统在工程系统中具有的不同作用决定了各专业学科在工程的学科集群中,以及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各自地位和相互的内在联系。

(二)工程系统分解结构在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中的作用

工程系统分解结构能够实现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的全过程一体化管理,是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在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中的实现工具,在工程设计、计划、全寿命期费用管理,全寿命期信息管理及组织管理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工程系统分解结构能够保证工程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方案成果的系统性和完备性。通过基于工程系统分解结构的工程系统分析能够明确工程的组成,从而更好地把握整个工程,方便工程管理者观察、了解和控制整个工程实施和运行过程。

2.工程系统分解结构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依据。工程规划实质上是对工程系统分解结构范围内的各个功能区和专业子系统的定位、总体描述和在红线范围内的布置,而工程设计就是对各个专业子系统的技术说明。

3.工程系统分解结构是工作分解结构(WorkBreakdown Structure,WBS)的基础。在工程系统分解结构基础上,考虑工程建设过程各个阶段应完成的工作可得到工作分解结构。而工作分解结构确定了工程的范围,又是工程各个职能管理的基础,适用于工程管理全过程。例如工期计划、成本计划、资源计划、采购计划等的编制以及工程合同体系都是在工作分解结构上进行的。

4.工程系统分解结构是工程专业分工和建立工程管理组织责任体系的依据。例如大型工程通常按照功能面进行分期建设以及划分施工标段,工程设计按照专业子系统划分小组或分配专业人员,工程施工按照专业子系统划分分包商、供应商或者工程小绢。

5.工程系统分解结构是工程运行维护管理的依据。工程运行是各功能面和专业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则运行维护和工程健康管理的对象也是各功能面和专业子系统。

6.工程系统分解结构是工程全寿命期费用和信息管理的共同基础。工程全寿命期费用和信息分解结构体系都是在工程系统结构分解的基础上,将工程的各个阶段的费用和信息进行分解、整合,建立各专业子系统和全寿命期费用和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而得到各个专业子系统的费用和信息结构矩阵,为现代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平台。以某变电站工程为例,其各工程系统分解结构和全寿命期费用结构的映射矩阵模型如图6所示。

六、结语

篇2

1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如果要确保建筑企业能够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应当利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建筑工程的科学管理。信息技术不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其包含有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如下:1)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将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收集的海量数据信息加以储存,并且可以在非常短时间内完成相关数据信息的传输与处理,如此便能够保证管理系统的效能可以充分的发挥。2)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完成网络分析,也能够对施工周期以及施工进度加以管控,还可以对建筑工程的成本方案进行优化计算,从而选择最佳的工程施工方案,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并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3)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建筑工程施工效率,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能够顺利完成,加强建筑工程各管理部门的交流与沟通,避免建筑工程整个建设阶段出现非正常的损失。4)信息技术之中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应用,确保了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得以显著提升,能够实现在相同的时间中,完成不同项目的优化与控制。同时,也可以保证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展管理工作,能够对一些异地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实时的管控。

2建筑工程管理系统的设计

2.1建筑工程管理系统设计的原则1)系统界面友好性原则。由于建筑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素养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管理人员的数量相对多,所以,在进行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的确保系统简化,让人能够很快的学会如何应用系统,确保设计的管理系统拥有界面友好性特点。2)业务一致性原则。建筑工程管理系统对业务规范性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要想确保建筑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在设计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应当依照建筑行业相关准则,设计规范化的业务流程,确保业务能够达到一致性的目标。3)安全稳定性原则。对于建筑工程管理系统来说,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建筑工程管理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要尤为的重视信息安全问题。4)可扩展性原则。因为建筑企业自身的不断的发展,其管理模式以及业务也在一直发展,这就要求管理系统应当拥有良好的扩展性。进行管理系统设计过程中,要预先留置好业务接口,为今后新业务的开发提供便利。2.2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及系统架构设计建筑工程管理系统的功能是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服务,以提升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根据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把管理系统划分成8个不同的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在划分出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后,基于.NET技术,采用B/S模式,构建出三层结构的管理系统架构。1)表观层。我们通常将表观层叫做是用户操作界面,也是用户在使用管理系统的过程中,直接和系统接触的界面。用户可以通过表现层将相关数据信息输入管理系统,同时也能将数据信息从管理系统中输出。根据用户长期以来要养成的使用习惯,进行表现层设计时,仿照了Windows界面形式,把不同业务功能采用树形的方式加以排列。2)业务层。业务层属于建筑工程管理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其功能是完成数据信息的逻辑计算工作。业务层是在建筑工程管理系统架构的中间层,能够对表现层与数据访问层进行衔接。在管理系统设计过程中,应用低耦合架构,确保业务层可以更加快速、准确的完成相关逻辑计算任务,同时业务层还可以直接作用于数据访问层。业务层可以按照相应的规则,进行一定的操作处理,还可以直接的对数据库中信息进行访问,对数据库执行更改、增加或者删除操作,也可以对用户行为的合法性进行校验。3)数据访问层。数据访问层作用对象为数据库,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查询、修改等,同时还能把操作的结果经由业务层以后反馈到表现层之中,让用户能够查询到相关信息。

3实施效果

该管理系统能够满足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相关需求,可以完成数据信息的实施输入、储存、修改以及输出等工作,全部的业务采取分类管理方式,有效的改善了管理工作效果,拥有极大的经济价值。通过管理系统,能够完成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工作,可以实时的对建筑工程进行监控。另外,管理系统还可以完成成本管理工作,全面的管控建设施工过程中原料使用情况、资金周转情况以及设备运行情况,可以确保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更加的有助于资源价值充分发挥。而上述各种数据信息也是建筑企业管理人员掌握项目建设情况的重要途径,可以确保管理工作水平进一步的提升。管理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为下列几点:1)通过对建筑工程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让建筑企业中领导对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具体情况有更加清晰的了解,有助于建筑企业及时的进行项目建设计划调整,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升。2)管理系统属于综合性的管理系统,其包含有管理工作中各方面内容。通过应用建筑工程管理系统,能够加强不同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另外,通过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够避免分公司独立开发系统,防止数据信息不能共享与交流的问题出现。3)建筑企业如果想树立良好的形象与信誉,要求建筑工程可以按照合同规定保质保量的完成。通过应用建筑工程管理系统,能够预先设定预警值,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得以保障。4结语我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市场的竞争虽然逐渐激烈,但是却变得更加公平与公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增加,企业要想确保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必须要提升自身管理效率,使建筑企业的内部机制进一步优化,确保企业能够规范化的开展业务,达到标准经营的目标,这样才可以确保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现阶段,建筑企业开始转变自身经营模式,由粗放型不断的向集约型转变。要想确保在企业经营模式转型过程中,能够使自身的竞争力得以提升,要求建筑企业要对系统加以整合与优化,构建一个便捷、智能以及全面的管理系统,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保障企业可以快速、健康的发展。

作者:郭宏伟 单位: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宣传中心

参考文献:

[1]何中华.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山西建筑,2017,43(7):244-245.

篇3

(1)工程材料采购分析模块:主要是根据工程材料过去使用情况、当前使用情况、库存情况、市场供求情况、供应商情况、合同签订情况、工程进度情况、工程计划进度情况和业主材料供应情况决定材料的采购计划。

(2)材料领取分析模块:根据用户领取材料的历史情况、工程进度安排、工程计划安排及不同材料的损耗率等情况对用户将要领取的材料进行预测,并提前作好相应材料的准备,以免影响生产进度。

(3)库存材料优化模块:主要根据材料的历史、库存、市场供求信息在保证生产的情况下进行优化,以求压缩库存,节约资金,加速资金的周转,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工程进度模块:主要是根据工程计划、上报工程量情况、工程量的实际完成情况、工程款的收支情况、人事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情况、工程材料的供应情况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来决定工程进度的安排、工程进度的优化、工程进度的评价以及工程计划的安排和上报分析。

(5)工程款收支分析模块:主要是根据工程进度安排与完成情况、工程计划安排情况、工程量上报情况、业主的工程款实际划拨情况、工作人员的工资发放情况、工程材料的采购和使用情况对工程款的使用进行分析,以决定下一步的工程生产安排、工程计划的制定、工程材料的采购,优化工程生产。

(6)人事分析模块:主要是根据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进退情况、工程款的收支情况和工程材料情况,来合理安排生产和制定生产计划,决定各种人员的进退和不同工程项目的人事调动分析。

(7)工程预结算分析模块:主要是根据工程的实际进度、工程量上报情况、工程计划情况、业主工程款的划拨情况来决定和分析工程的清算工作,分析工程的运营情况。

2数据仓库多维分析模型的设计

数据仓库模型都是以多维数据模型为基础的。多维数据模型普遍采用一种非常重要的模式就是星型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随着事实表和维表的增加及变化,星型模式会有五种建模方式:简单星型模式、星系模式、星座模式、二级维表和雪花模式。星型模型包括事实表和维表。事实度量是星型模型结构的核心,由外键和用户需要了解的度量值组成;事实度量值是最终用户在数据仓库应用中所需要查询和分析的细节或聚集数据。维表保存用户查询使用的一个或多个层次关系、成员的类别属性等原数据信息,是相对静态的数据,通过它可以分析数据;每个维表通过一个主键连接到事实表中相对应的一个外键上。根据隧道管理系统具体情况:由工程量和工程材料两个事实表组成,且这2个事实表连接的维不完全相同,但又共享部分维表。管理系统的多维数据模型设计采用星系模式。事实上星系模式数据仓库中包含:

①施工事实表、上报事实表、工程款事实表3个有关工程量的不含冗余数据的事实表;

②工程材料入库和出库两个不含冗余数据的有关工程材料的事实表;

③供应商维表、地址维表、时间维表、合同维表、用户维表、工程类别表等6个维表。其中,材料入库和出库事实表共享地址维表和时间维表;材料出库和施工事实表共享用户维表;施工事实表、工程款事实表和上报事实表共享工程类别维表。材料入库、出库事实表、施工事实表、工程款事实表和上报事实表共享时间维表。时间维表中包含年、季、月、日信息;地址维表包含国家、省、城市、街道、邮编信息;合同维表包含地址、供应商名称、合同名称、电话信息;供应商维表包含地址、用户名称、所在单位、电话信息;用户维表包含地址、用户名称、所在单位、电话信息;工程类别维表包含工程名称、单位、工程部位信息。材料入库和出库事实表存放着与数量有关的材料数量、金额等信息;与工程量有关的数量信息存放在施工事实表、工程款事实表和上报事实表中。

3输入和输出

隧道工程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从SQLServerOLAP的数据立方体中取数据,立方体中的数据来自一个或多个关系表、数据仓库或其他形式的数据(如电子表格)。根据不同的数据挖掘任务和不同的用户需求,系统可用多种形式表示获得的知识。数据汇总(datasummarization)和特征化、概化规则、条形图、饼图、曲线以及其他的图形化工具表示。关联用关联规则表、关联计划和关联规则图表示。分类用可视化的决策树和决策表表示。簇用地图来表示(对于二维表分析而言),每个簇用不同的颜色,并用不同的颜色标识出它们的轮廓。该系统提供了观察概念层次和数据立方体内容的工具。概念层次用类似于目录/子目录结构的树来表示。数据立方体的内容用三维立方体的形式表示,立方体的每个方体的大小和颜色表示在一个三维间隔中所选的度量值的汇总数据。二维表可被看作二维的盒图,每个盒图表示相应间隔的数据离差视图(包含中值、第一个四分点、第三个四分点、须状点和孤立点)。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对输出的知识进行钻取、切块以及其他转换等操作的灵活性。例如,在对一个多维和多层次的组合进行关联规则的挖掘后,可以对任一维进行钻取,以便在新的数据集中得出关联规则。

4系统支持的挖掘任务

4.1系统支持以下的数据挖掘任务

(1)OLAP分析器:这个功能是通过钻取、切块、切片和其他的OLAP操作,从不同的角度的多个抽象层次展现数据立方体中的内容。其输出可以用多种多样的可视化或图形的形式表示。此外,借助数据离差分析得到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以及其他分布情况,可以作为OLAP数据的注解。OLAP可以对综合数据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钻取、切块以便做进一步分析。

(2)关联:该功能从多维数据库中挖掘一系列关联规则。这样获得的规则可用于市场分析、相关分析等。用户可以指定元模式以限制对规则的搜索。

(3)分类:该功能对一组训练数据(即一组已经确定分类的对象)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的特性,对每一个分类构造一个模型,再根据测试数据对模型进行调整。用决策树或决策表来表示模型,并利用模型对其他数据分类,以便更好的理解数据库中的数据。

(4)聚类:该功能将一组选定的数据对象,分成若干簇,使得簇内的数据相似度高,而不同簇中的数据相似度低。高维聚类也可以在多维数据库中完成。

(5)预测:该功能将一组选定的数据对象的丢失或未知数据的值或值的分布进行预测。这涉及到选择一组与感兴趣的属性相关的属性(借助于某些统计分析),一组与选定对象类似的数据,然后作出值分布的预测。例如,一个雇员的可能的工资可以根据公司中与他相似雇员的工资分布而作出预测。

(6)时间序列分析:这个模块包括若干个分析功能,例如相似分析,周期分析,序列模式分析,趋势和背离分析。

4.2对任务和方法选择的支持

通过一个基于窗口的图形用户界面,用户使用挖掘向导选择各种不同的挖掘任务,或者与挖掘结果进行交互,在其它的维及层次上进行挖掘。根据用户的输入,系统产生一个挖掘查询供用户检查。图形用户界面利用Java语言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以及Java语言与SQLSever数据库的连接完成。

4.3对KDD处理过程的支持

由于该系统是与数据仓库一起工作的,若有必要的话,某些知识发现的先期处理工作可以由底层的数据仓库系统完成。这些工作包括数据清洗,数据集成,数据综合(按多维和多层次聚集成组)。数据的选择作为系统挖掘查询的组成部分来完成。在系统中,对挖掘出的知识进行后期处理的大部分工作被集成到数据挖掘过程。这是因为数据挖掘查询不但指定了与任务相关的数据和挖掘任务,而且也指定了兴趣度量值(例如像支持度、置信度、噪声等挖掘阈值)和期望的规则模式。数据挖掘和模式评价的集成减少了搜索空间,使用户将精力集中到挖掘过程。

5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篇4

【关键词】管理系统 实施效果 存在问题

1电力工程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

1.1总体思路

电力工程管理系统的总体思路是针对我局多年来工程项目建设的实施情况,规划一套可以跟踪、控制在建项目的安全状况、统计分析质量、技术状态、保证工程的相关信息能够及时传递,且便于信息浏览查询的工程管理系统。系统主要功能定位在信息的收集和统计、文件网上流转、网上审批;主要目的是通过信息系统的平台,最大可能地收集工程管理的各类原始信息,再通过人工或系统自动的整理分类归档,在企业的工程管理过程中实现信息共享,通过文件网上流转、网上办公等功能,全面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1.2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

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主要是为工作人员不用深入工地就可以对工程现场进行跟踪检查服务的,要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就要求安全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的将有关信息录入电力工程管理系统,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及时更新,实现管理系统资料与工程现场情况一致的目标,并对参与施工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登记在册的工作,将在现场工作的每位安全管理人员的联系方式、负责区域和队伍组成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公布,方便有需要的工作人员与负责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1.3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

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整个电力工程施工的重点,电力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根据国家的相关规范进行的资料整理与收集,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在于可以对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及时检查,还能保证工作质量不受到破坏。要想使这些目标得到真正实现,就需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会议进行及时记录,掌握施工现场的周信息和月信息等,并通过相关的考核制度、奖罚制度实现对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管。并要求相关负责人填写考核表及奖罚通知单。

1.4电力工程的技术管理

由于工程施工地域总部相距较远,经常出现工程在施工前期缺乏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工程进行管理的情况,工程技术监管人员又常常是一人同时对多个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在工程建设中需要经过批准才能实施的文件只能依靠在线传输,才能文件传回总部进行审核,从而实现文件命令的传达与执行,所以电力工程的技术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这种网上传输文件的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保证了文件能够及时进行处理。在进行文件传输时,主要包括对竣工图的文件处理、工程往来审批的处理。如竣工图文件可以使总部直接了解到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是对工程进行正式验收的依据。

2工程管理系统的实施效果

首先,提供了高效率的信息沟通工具,加强了工程信息的传递,明显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工程管理系统提供的这个信息平台,使得企业管理者、工程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移动办公、工程各类文件都可以得到及时的办理。其次,实现了管理数据的集中存储,使得管理者可以更方便地查询信息和获得服务。系统集中了工程管理的各类数据信息,施工现场的各参建单位根据信息管理规定,按时进行文件流转和数据录入,保证了信息收集的完整性和及时性最后,优化管理流程,规范管理行为,提升管理水平。借助系统的实施对现有管理进行规范,并进一步简化现有业务处理流程,实现业务闭环处理,加快事务处理过程,促进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流程化,全面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3电力工程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工程管理系统作为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进行规范和改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会发现很多问题存在于电力工程管理系统中,这就需要我们从电力工程管理系统的内容入手,挖掘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力工程管理系统缺乏对财务、CAD等软件的相应接口,当施工现场与总部需要对此类工作进行连接时就无从着手,使工程监管系统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现有工程管理系统没有建立与工程管理的其他软件之间建立系统接口,使各项管理工作之间出现了断层,工程管理与资源投入、投资控制、质量检验和资料收集等许多工作之间无法建立联系,工程管理系统软件成为了“孤岛”,整个系统没有形成一个互动、协调、有机运作的整体,使得整个工程管理系统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亦使管理人员感到使用不便。此外,在工程管理系统中还缺乏数字签名技术,使需要进行签字、盖章的文件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只能将这些文件打印出来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这样不仅增加工作人员的负担,还使文件不能在第一时间的到回复,降低了工作效率,针对这种情况,就应该引进先进的数字签名技术,解决文件管理与在线审批的矛盾。

4结语

电力工程管理系统的应用为工程管理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使信息得到了有效的传递,明显增加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但在实际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希望有关部门给予重视,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李享.电力工程管理的操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03(64):154-155.

篇5

1.1系统背景

配电网是保障电力“落得下、用得上”的关键环节,是加快城乡建设的基本保障。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了“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推进电网智能化”的部署,把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重要任务,为推进配电网建设和改造,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有力的措施保障。配电网规划与设计是配电网建设和改造的基础和前提,规划设计成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配电网的建设水平及投资效益,不断提升配电网规划设计成果质量是提高配电网运行效率、供电可靠性的基础,也是保障电能质量的客观需求,同时对整个电网的发展至关重要。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务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化简、协调和选优,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果的过程。标准化建设是电网企业实现科学高效管理的重要基础手段,有助于提高规模效应和工作效率,提升电网建设和维护质量与安全,促进电力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长期以来,配电网建设缺少远景目标规划,配电设备种类繁多、通用性差、装备水平低,设计方案标准和设计水平差异较大,这些都是进行配电网规划和设计标准化研究所面临的挑战。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在以下三方面开展配电网规划和设计标准化研究:一是构建涵盖各电压等级、一次二次、网源荷相协调的模块化配电网规划供电模式;二是编制统一、系统的配电网工程设备规范、典型设计及造价方案;三是将信息和计算机技术与配电网标准化建设成果相结合,实现配电网工程设计标准化、信息化管理。

1.2系统需求分析

配电网工程标准化设计管理模块所需要功能可以针对当前国家电网公司的典型设计方案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能实时更新相关的标准规范,其总体需求功能如表1所示。针对配电网标准化建设工作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多次向下属的网省公司了相关意见及政策文件,同时也通过OA、邮件方式每个月收集各网省典型设计的应用情况。系统需要满足统一收集各网省工程设计成果文件,经过审核后,自动生成典型设计应用情况要求。配电网工程标准化设计管理模块应能建立起各网省的配电网工程项目库,对配电网工程信息进行归类和管理,并对工程所带的设计成果档案进行管理。

1.3目标

(1)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适应“三集五大”体系全面建设要求,总结提炼前期配电网标准化成果,建立健全公司涵盖中低压配电网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维检修、物资采购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体系。(2)充分考虑配电网实际情况,优化设备序列,简化设备型式,完善典型设计,统一施工工艺,规范工程造价,强化运检管理,提升配电网发展质量和建设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3)贯彻国家电网公司相关要求,实现各项标准化成果在相关工作中的应用。实现软件平台各模块协调,科学建设,使标准全面化,流程逻辑化。

2系统体系架构

2.1总体架构

配电网工程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了设计标准的和审核,再依据设计标准对设计成果进行管理。该系统是基于国网统一的SG-UAP平台开发的,与电网GIS以及ERP等现有的系统集成,对配电网工程的设计、实施进行全过程管控,总体构架如图1所示。

2.2业务架构

该系统的业务架构由国家电网公司统一制定标准,通过标准化设计管理模块强制同步到标准化设计应用模块,完成工程设计后,设计图纸、材料清单等成果上传回标准化设计管理模块;同时在工作流程中工程管理模块执行相应或拓展的管理功能。

2.3应用架构

配电网工程标准化设计管理系统是二级部署,配电网工程标准化设计管理系统支持ISC(统一权限)及原有组织机构的接入,并针对个别系统提供个性化组织机构。系统的标准化设计应用模块可引用GIS系统的地理图、现状电网图等信息;标准化设计管理模块可将设计的材料清单和概预算导入到ERP系统中,供物资采购申请用;工程管理模块可实现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执行任务下达与成果收集,以及同ERP系统互通相关数据;要考虑后期与GIS系统的接口。

2.4技术架构

系统的技术架构分为客户交互层、系统展现层、公共逻辑层、业务组件层、数据访问层、数据资源层。

3系统建设技术路线与特点

3.1技术成果与创新点

配电网工程标准化设计管理系统建设缺少远景目标规划,配电设备种类繁多、通用性差、装备水平低,设计方案标准和设计水平差异较大,这些都是进行配电网规划和设计标准化研究所面临的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技术创新需要在以下三方面开展配电网规划和设计标准化研究:一是构建涵盖各电压等级、网源荷相协调的模块化配电网规划供电模式;二是编制统一、系统的配电网工程设备规范、典型设计及造价方案;三是将信息和计算机技术与配电网标准化建设成果相结合,实现配电网工程设计标准化、信息化的管理。

3.2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能够为电力企业节省工作当中的人力物力,提高业务操作效率和供电可靠性;同时技术标准统一,可以提高电力输送效率,降低配电网损耗,节约成本;设备故障时可以准确地维修更换设备,大大节约系统运行成本与维护成本;标准化设计可以减少对输电网的投资。(2)社会效益。供电可靠性与电力系统安全性得到保障,为人民的生产生活用电提供了有效保障;按照运行管理要求,可以在突发状况或危机状况时,抢占恢复的最佳时间,及时做好配电网应急抢修管理,为国家和人民减小损失。

4结束语

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国外,管理体制,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choose in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for reference and analysis, the article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broad, management system, and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国外一些比较发达国家水利公司对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程度已经达到非常科学化的水平,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管理经验,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特别在水资源管理体制上面更值得我们借鉴。下面将择优选择部分发达国家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进行借鉴分析。

二、 分析英国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英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是以英格兰和威尔士两地区为代表的水管理体制。分为国家级、区域级、地方级这三个级别。

1、国家级机构:英国没有专管水利的国家级行政部门,水利由环境、运输与区域等有关部门进行分管,主要部门有环境、运输及区域部、国家环境署、水服务办公室。

2、区域级机构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自1970年开始,水管理体制发生了两次变革。第一次是根据1973年议会通过的水法,实行按流域分区域管理,合并、整顿,改组原来1000多个大小水管理机构,成立了10个水务局。流域内不再按过去的行政划分和受其管辖权的限制,每个水务局对本流域与水有关的事务全面负责、统一管理。水务局不是政府机构,而是由法律授权的具有很大自、自负盈亏的公用事业单位。第二次大的变革是八十年代中期,英国政府大力推行私有化政策。顺应这一政策的要求,1989年水务局实现私有化,改为水公司。英国的水工业私有化目前仅限于英格兰和威尔士,而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至今供水管理部门还是国营公共事业机构。

3、地方级机构

郡、区、乡镇地方级不设水管理机构,只有地方议会负责管理排水及污水管道。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在英国农村地区成立内地排水区。该排水区由农业土地和建筑物使用者(即交纳排水税者)成立用水用户协会,选举一个董事会进行管理。

三、分析日本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1、在管理体制上日本国家属于“多龙治水,多龙管水”的管理模式,水资源开发管理分别由建设省、国土厅、通商产业省、农林水产省、厚生省按准公益性政府赋予的职能进行管理

2、依法治水管水的鲜明特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1949年开始日本相继制订了有关促进水资源管理的法律,如:国土综合开发法、水资源开发促进法、自然环境保护法、水防法、下水道法、工业用水法等。从六十年代初期开始,日本开始编制全国综合开发、规划,陆续指定里簧川、淀川、吉野川、丰川、根川、筑后川、木曾川等七大水系作为水资源开发的水系。其范围覆盖了大半个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工程建设。到了八十年代水资源工作继续深入,《21世纪水的供求》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制订和发表,标志着日本水资源开发、管理达到了新的高度。

3、日本水资源开发公团的作用

根据1961年制订的《水资源开发公团法》,于1962年创建了水资源开发公团。公团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国家的各项长期规划和地方政府的远景规划,对日本的七大水系统一进行开发、治理,调整各方面的关系、筹集资金、统筹全国的水资源开发事业。

四、分析美国田纳西流域开发管理模式

通过资料了解得知,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VA)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良性循环的管理机制、条件、流域经济运行、开发模式等,这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美国流域管理的政策与法规及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的先进经验,能有效促进我国长江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并形成可行的流域管理建设系统。

1、TVA的机构组成

TVA是根据TVA法案成立的,制定TVA法案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田纳西河及其支流的航运与治理水灾、促进田纳西流域的植树造林和流域内贫瘩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从而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此目的需成立一个单一的政府机构来进行管理,对整个流域内所有的资源起到管理监督作用,同时将政府权利及服务与社会动机与营利的私有企业灵活性与主动性有机的结合起来,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支持农业地区的迅猛发展。TVA的组织结构,由董事会按照明确职责和提高效率的原则自主设置。

2、 TVA的职能

根据TVA的法案,TVA拥有主要职能如下:独立的人事权、TVA有权在田纳西河及其支流上进行建设、对土地具有征用权、 TVA有权生产新的农用肥料、TVA有权生产并销售电力。

TVA用美国政府名义行使用和征用土地,并以征用或购买方式占用不动产。TVA可以在田纳西河及其支流上建设水库、大坝,在田纳西河上形成水深2.7米的河渠,维持供水,改善田纳西河和密西西比河发生破坏性洪水,TVA在田纳西河及其支流上兴建电站、动力设施、输电线、通航工程以及附属设施,并通过输电线将各种发电设备联网成为一个或若干个电力系统。TVA还可以生产新的农用肥料,并进行推广促进当地经济飞速发展。TVA所辖的水坝主要是促进航运和防洪,其次是发电。

五、结束语

研究表明,国外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启示与借鉴之处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的流域管理依法治水

国外流域管理的模式属于多样化的管理,建议加强对国外流域管理和我国流域管理体制的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符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要求的流域管理体制。

3、创新多种融资方式

水利事业是全国人民的事业,水利资金的筹集需要有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其数量才有保证。积极动员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是加快水利行业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国外较早对水利资金的融资开辟可间接融资的方式,允许水利项目开发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债券以及政府出面发行水利建设债券,并以其收益、收费、政府财政性补助资金还本付息。我国只有采用这样的多种融资渠道保证水利资金有足额配置量,才能有力推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尹艳青;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篇7

关键词:城市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

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还不够完善,因此,有必要再次分析城市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法和步骤,提高建设的水平,从而为城市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一、目前我国城市建设项目信息化的基本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项目管理的推进,我国的许多企业在企业内引进项目管理方法,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建立项目管理系统。国内许多大型的企业,以及大型、特大型项目也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投入。表现在购置了很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以及项目管理的应用软件。但就笔者所做的调查和与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院、施工企业一起研究开发企业的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觉得其中成功的,并能够有效运行的并不多。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不少相关企业中,已经成功建立了信息网络,并将信息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和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有的企业开发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的管理工作搬到计算机系统平台上来进行;更多的企业在工作中使用了各类专业软件,例如专业设计软件、招投标报价软件、进度计划管理软件、合同管理软件、材料管理软件乃至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总体看来,虽然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明确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快地实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二、建设项目信息管理原则与环节

建设项目信息管理是指建设项目信息收集、整理、处理、存储传递与运用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其实质是根据信息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信息沟通,以保证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达到正确决策的目的。为此,要把握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信息的来源,信息的分类,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正确应用信息管理手段,掌握信息流程的不同环节。

对建设单位、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总承包单位来说,其信息种类、信息管理的细节等有所区别,但信息管理的原则、信息管理的环节基本一致。为了提高信息的真实度和决策的可靠度,信息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及时、准确和全面地提供信息,以支持决策的科学性;应规格化、规范化地编码信息,以简化信息的表达和综合工作。

2、用定量的方法分析数据和定性的方法归纳知识,以实施控制、优化方案和预测未来。

3、适用不同管理层的不同要求。高层领导制定战略型决策,需要战略级信息;中层领导是在已定战略下的策略性决策,需要策略级信息;基层人员是处理执行中的问题,需要执行级信息。自上而下而言,信息应逐级细化,自下而上而言,信息应逐级浓缩。

4、尽可能高效、低耗的处理信息,以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和效益。

信息管理的主要环节是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存贮:(1)信息获取,应明确信息的收集部门和收集人,信息的收集规格、时间和方式等,信息收集的重要标准是及时、准确和全面;(2)信息传递,要保证畅通无阻和快速准确地传递,应建立具有一定流量的通道、明确规定合理的信息流程以及尽量减少传递的层次;(3)信息处理,即对原始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过程,其目的是使信息真实、更有用;(4)信息存贮,要求做到存贮量大,便于查阅,为此建立贮存量大的数据库和知识库。同时,完善信息库,是发挥信息效应的重要保证。为此应合理建立信息收集制度,合理规定信息传递渠道,提高信息的吸收能力和利用率;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使信息充分发挥作用。

三、系统设计

1、系统设计的原则

进行信息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必须是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具有先进水平的。因此,在进行设计时,除了一般性的“先进性、实用性、维护性、扩展性”等原则之外,还应遵循:

(一)全局性原则:站在城市建设管理的全局高度,突破单个部门的局限;

(二)全面性原则:综合了解各职能部门的业务要求,进行全面的需求分析;

(三)资源共享的原则:除了硬件、软件、信息资源共享外,还有应用共享;

(四)分步实施的原则。

2、数据信息安全共享

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多个单位和部门共同使用的系统。在一个数据库系统平台上,将同时存在多个业务数据库。业务数据库中不同的数据资源是由不同的部门产生、维护和更新的,而其它部门只能使用这些数据,无权做任何的修改、变更。因此,信息的共享就是要保证信息安全共享这一目标的实现。

3、应用系统设计

(一)应用系统组成

城市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由若干业务处理分系统和交易中心管理系统组成。其中,交易中心管理系统既是一个独立的子系统,又与各业务处理系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是各业务处理系统面向客户的一个窗口。系统的划分突破具体机构和部门的限制,只针对业务。因为无论机构的设置和它们的职能如何变化,但业务总是必须的。例如,企业与从业人员管理,它是由多个业务部门共同使用的系统。

(二)系统功能简介

(1)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管理系统。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管理系统是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对工程项目从工程报建到工程验收各办事流程进行管理的系统。按照工程报建、施工图审查、施工发包、合同备案、在建工程的质量监督备案、安全监督备案、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工程竣工备案的流程,计算机系统将完成各阶段的管理业务,自动存储业务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并按照预先设计的规则对流程进行控制。

该系统对各环节程序进行统一设计,以建设工程项目这条主线,对建设项目进行数据处理,消灭项目信息重复填写、重复录入的现象,一点录入,多处使用,减轻报建人员负担,提高办事效率。系统中所需要的企业信息、从业人员信息、评标专家信息等,应全部来自各业务处理系统。另一方面,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系统各环节的信息也全部提供给相关业务处理系统直接使用,使各业务系统不重复录入系统中已经存在的项目信息。之所以将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管理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子系统是因为目前我国各城市都设有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并且绝大多数建设工程交易中心都建有或正在建立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管理系统,而且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城市建设工程管理中最基础、最具体的表现,各个项目都与各业务管理系统相关联:各业务管理系统所处理的数据只有与工程项目紧密联系,其数据才有实际意义,其数据才有实用价值,也才能保证各业务管理系统所管理的数据的一致性,同时各部门管理的数据来自项目,处理后的数据又将在项目交易管理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2)业务处理分系统。业务处理分系统按各业务部门业务管理要求设置系统功能,对工程建设项目、企业与从业人员进行动态管理,满足各部门对各项数据的处理要求,并对各项数据提供信息查询与统计、档案资料管理等功能。

(3)综合统计分析系统。在各业务处理系统已经建立,并且已经实现了信息充分共享的基础上,为各部门领导和决策人员提供全面的综合信息分析,更好地为管理和决策服务。

综合统计分析系统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据的综合。将各业务处理系统产生的信息进行提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按照数据库的原理和一定业务的规则,建立起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数据库;二是按照管理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有价值的、有指导意义的结果,为管理和决策发挥辅助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建设的方法和原则,进而构建出更加科学的城市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建设工程的运行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松,帅传敏.中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0)

篇8

关键词: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系统

1导言

在当前的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管理中,很大程度依附于建筑工程进行项目管理,但是这种管理方法并没有重视成本管理的内容,导致成本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降低了企业的利润收入。随着机电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电安装工程得到改善,人们对机电安装工程在设备安装与设备流通过程中的信息整合和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

2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系统的构成

在新形式下,针对其施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构建合理的管理系统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对于施工成本管理来说,它是指在保证机电安装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对工程建设需要的各方面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进而,使工程建设的总造价最小化,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利润。想要完善工程施工成本管理,要以网络技术为纽带,构建合理的管理系统。相应地,下面是机电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系统结构图。

总的来说,该系统是由这两部分组成的,成本管理系统平台、工程各个项目成本管理的子系统。在施工成本管理方面,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因而,在施工成本管理系统中,各项目成本管理系统是其主要导线。以它为基础,分解成本管理过程的各个工作职能。就其工作职能来说,它并不是由单一元素组成的,比如,成本预算、成本考核。在这些构成元素中,实施成本又包含了多个组成因素,比如,施工管理、资金管理。在成本管理系统中,各个工作职能处于统一的整体中,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比如,在这些工作职能中,成本实施是整个成本管理系统的核心因素,各方面工作的进行都不能偏离这一轨道。比如,成本管理的指挥系统便是成本决策。在系统运行中,以成本分析结果为导向,对工程管理中各种活动进行决策。又比如,关于成本调整。以成本分析结果为依据,以工程施工过程的变化为导向,对工程已制定的成本预算和计算进行合理的调整,实现工程施工成本的动态管理。

3施工成本管理的优势

施工成本的管理,需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并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保证施工成本管理,充分利用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管理具有远程传输功能,有利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从而解决施工成本管理中信息处理缓慢等问题。管理能够保证信息的共享和互访,并为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相关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降低信息在传递受阻的可能性,增强人员管理和决策的准确性,提高机电安装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在项目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管理是施工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管理模式更加规范、透明,并增加了管理力度。管理,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收集和传输工程动态数据,并进行有效分析,从而显示施工成本管理的实时情况。这种做法能够使管理层在第一时间,做出有效决策,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和资料的传输,简化施工成本决策过程。

4该系统的组成要素具体分析

在机电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系统中,包含的要素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都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因此,本文作者对其中一些要素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4.1成本分析

在施工成本管理系统中,成本分析是它的技术性工具,但它也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对于成本分析来说,它是由多个元素组成的。一是:成本计划分析。在对成本计划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对施工过程中各种变化因素加以分析,如施工条件的变化、施工设计方案的变动、施工材料价格的波动。以这些变动因素为基础,对成本计划进行仔细地分析,看其是否需要调整,避免工程建设成本的增加。二是:成本实施分析方面。对于这方面来说,它也是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的,比如,机电安装成本分析、设备采购数量分析。如在施工材料、设备采购量方面,要先对工程建设已经采购的数量进行统计。并把得到的数据和计划数量相比较,看其实际采购数量是否在预定范围内。一旦发现其实际采购量大于计划数量,要及时分析相关原因,并进行合理地处置。

4.2成本控制

在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方面,成本控制是其核心因素。对于成本控制来说,是在比较成本信息的基础上,发现工程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客观地分析这些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对策来解决对应问题。最终,使工程建设成本能够有效地控制在所制定的成本计划范围内,避免施工成本的增加。

在机电工程建设中,主要是对采购、工程量、材料耗量这三个方面进行成本控制。其成本控制方法主要体现在制度管理和技术手段方面。一是:关于制度管理方面。在制度管理方面,以设定的成本控制目标为基准,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比如,建立责任制度,明确施工人员的不同岗位职责,承担对应的岗位责任,避免施工成本的增加。比如,完善考核方法。在合理制定目标责任书的基础上,加强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考核。以成本分析结果为依据,完善考核方法,使其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二是:关于技术手段。在施工成本管理系统中,采用技术,比较分析成本管理中的信息数据。对其出现的成本偏差进行考核,使工程项目的建设费用能够控制在预期范围内。

很显然,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组成元素分析。比如,成本调整方面,要对施工成本进行动态管理,客观分析成本管理信息,合理调整施工成本。

5成本管理系统中施工材料采购方案及成本核算分析

一是:成本管理系统中采购方案的确定。第一、向企业内部的成本中心、采购中心提交采购单,按订单发货。第二、进行库存调拨。主要是根据市场需求、使用情况,对库存进行相互间的调动。第三、盘点施工材料。定期或者周期性对施工材料进行盘点,并做好记录。第四、不同企业间物料的采购。在成本管理系统中,会以订单为基础,输入相关信息。通过跨越不同企业边界,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可以不断增强自身的优势。二是:成本核算方面。在这方面,主要是采取这几个环节对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第一、计划模式。在成本管理系统中,会从机电安装实际情况出发,对施工材料制定长期的采购计划。第二、库存控制方面。以产品销售订单为媒介,避免购买过多的施工材料,达到零库存的目的。第三、施工物料方面。在材料清单中,要设置合理的材料耗损率等方面的参数,使施工材料的使用成本更加准确、合理。

6结论

综上所述,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模型的建立是保证管理顺利实施的基础,相关人员还应做好管理的设计,明确管理系统的应用技术数段,这是施工单位提供管理水平的关键。随着我国计算机水平不断提高,机电安装工程应做好施工成本管理的管理,加快工程的实施进度,提高工程的整体效率,达到增加工程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汤利兵.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的信息化管理[J].建筑,2013,12:42-43.

篇9

主观:公路工程管理的发展与人的主观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公路管理人员认为继承下来传统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对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的管理有着极大的帮助,一味的去按照传统管理方法去实行。导致公路工程管理停滞不前,缺乏创新。客观:客观影响质素之一是公路工程的监理影响。是公路工程建设管理的第三方,是推进公路工程建设管理的创新体制之一。它可以独自对公路工程进行项目的审查与管理。但是由于它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工程管理操作中起不到实际作用。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就是我国政府公路单位对部门管理监督力度不够。

二、高速公路工程管理信息的内容

高速公路工程管理信息化是指是信息化的引导下,借助工程项目管理思想,把信息系统开发技术与网络技术综合在一起,结合高速公路管理的实际状况,开发研究出合适的管理信息化平台,并通过信息化平台达到降低成本资源、提高公路管理运作的效率。

三、高速公路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结构

公路工程建设的类别可划分为:资金信息、质量监督信息、工程项目进度信息、合同信息、档案信息、日常办公系统信息、监控信息、人员考勤信息、征迁信息。(一)资金管理。资金管理是指整个公路工程建设的资金流向与结余的信息和预算工程资金的使用、审批、支出的信息及工程中每一笔资金计划的信息说明和记录。(二)档案管理及征迁管理。档案管理是指在公路工程建设里相关的档案信息。项目预归档信息,项目文件详细资料信息,移交接受档案信息等。征迁管理是指在工程项目建设中需要征地、拆迁信息,征地以及拆迁的经费文件信息。(三)日常办公管理及监控管理和人员考勤管理。日常办公管理是指在公路工程建设中一些公文、行政指令的处理信息。比如监督办信息,开会笔录信息等等。监控管理是指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及时收集、施工过程与结果信息。根据工程施工的情况对现场采集相关信息。人员考勤管理是指记录公路工程建设中的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信息记录。

四、公路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效果

公路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是高速公路管理平台的理论基础。在整个公路工程建设时期中,确保工程的质量,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合理的运用资金为目的,按照管理者的要求和内容,运用信息化系统将工程各类的结构体系组织在一起。应用公路信息化系统管理后,使公路管理达到了精细化的程度,提高了对公路工程的管理力度,节约了时间与成本,也使公路建设更加的人本化,防范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公路隧道是公路工程中最多发事故的地方,利用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最大程度的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应用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最显著的改变有三方面,一是质量监督管理,它是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监督信息。国家规定的工程质量法规、政策、以及项目建设的质量标准信息,质量控制信息,项目工程质量抽样检查信息,质量事故信息和事故处理报告。可以使业主以及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快速准确取得工程质量信息,控制工程质量。二是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是指建设施工计划进度的信息。工程项目建设总进度计划信息、计划进度目标信息、风险分析信息、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偏差,工程进度控制流程以及工作制度信息及时发现工程进度产生的偏差并采取措施。提高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质量与效率,增强辅助决策能力。三是合同信息管理,是指在公路工程中的各类合同信息。是主要职能之一,包括公路工程招标文件信息,施工承包合同信息,合同签订信息、变更信息、执行以及索赔信息,工程建设物资供应合同信息等等。合同的信息量非常巨大,使用合同管理系统可以辅助管理部门快速有效率的实行工作。

五、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注意事项

注意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网络具有虚拟性,它的安全性能有时候会出现问题。应注意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对网络系统中的用户采取访问权限的设置,用防火墙等技术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加强对各方资源的深入了解,整合资源信息。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需要最先进和新的技术作为基础,因此,需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公路工程管理人员提升了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带动整体素质,工程信息化系统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来。

六、结语

篇10

[关键词]建设工程;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255-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我国建筑市场的日益发展,现有建设工程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符合信息化时代需求的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2011年5月18日,我国住建部在已经印发的 《2011 - 2015 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提出:“十二 五”期间,应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并加快建筑信息模型 (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推动信息化标准建设,推进工程造 价信息化。

一、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如今,我国对项目工程造价的信息管理主要是以国家和当地政府管理为主,由国家和当地的政府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有关项目工程造价的信息,然后,集中对其进行处理,最后向社会。然而在项目工程的造价体制进行变革以后, 国家对项目工程的造价管理发生了变化,由以往的国家直接管理逐渐地改为了间接管理。国家对工程造价计算进行统一的制定,另外,对全国的项目工程编码进行了统一的编制,由各省市及社会上的公司进行严格的遵守,并且建立当地部门的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地向社会行业的政策以及工程的价格信息。

1、 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不全。目前,我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仍然只停留在网页数据层面,资源开发相对落后,工程造价方面没有统一的规则和编码。其次,工程造价的工作人员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应用好这个信息系统,从而导致工程招标、投标丧失了准确性,影响了建设工程后续工作的开展。

2、信息和处理不及时。这是由于信息技术中数据库的操作存在漏洞造成的,在信息的同时,数据库与各地区信息网站并没有做到有效的整合和统一,从而导致信息处理不及时,对后期信息收集、价格预算等过程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

3、工程造价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差。现行的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系统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网络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量工程造价数据的输入、加工和有效运行。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人员长期缺乏专业的信息收集技术和处理能力,又缺乏相应的培训考核,对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二、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步骤及方法

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 (缩写为 CCMIS,Construction Cos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 是将计算机信息系统运用到工程造价管理中,工程造价管理信息与计算机处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收集、传输、加工、维护等子模块,用积累的工程造价管理数据和资料来预测、分析项目工程未来造价变化和发展的趋势,以达到数据精确、控制有效的目的。

1、 信息的采集。利用工程造价的网络信息平台,建立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循环机制。切实将这个工作量巨大的信息收集渠道和平善好,从而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和筛选、统计、分析及汇总。

2、 建立工程管理、工程招标系统。构建该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构建该系统;第二个步骤是建立一个工程造价的信息筛分系统,通过它来满足符合招投标和建设企业的需求,为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服务。

3、 建立工程量计算系统。利用基于施工图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处理方法将图纸详细输入到计算机作图软件中,通过计算机处理系统得出工程量的计算方法,对工程量进行严格精确地计算,为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4、 建立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造价管理的过程相当繁杂,不仅要将甲方、施工方和造价咨询机构的资质进行单独地分类管理,而且还要详细地监管工程造价全过程,所以,要在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中构建其基本的功能模块。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要包括造价资质管理、造价过程管理和工程造价的文件管理三个大的模块,这三个模块相互统一,相互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注意事项

1、加强造价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培养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不仅是提高工程造价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是工程造价、信息系统顺利推广的重要途径。

2、完善工程造价数据库资源。管理人员应着眼于工程全局,从整体出发建立鼓励机制,尽可能的从各相关行业和单位获取相关信息,丰富和充实造价工程的信息管理系统。

3.建立健全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机制。为了加快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保证信息、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首先,要构建能独立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部门和机构,安排专人负责;其次,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出台一系列与工程造价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查询、管理制度及办法。

参考文献

[1] 毕文雄.试论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及运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03)

[2] 王冲.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及运用[J].企业经济,2013,(2)

[3] 孙健.构建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思考 [J] . 吉林 交通科技, 2007, (2).

[4] 郭保江,郭强. 工程造价信息化的系统功能模块研究 [J]. 科技资讯, 200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