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的作用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播电视的作用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广播电视的作用和意义

篇1

原告:自贡市公共交通总公司。

被告:自贡市五星广告灯饰公司。

1987年底,原告自贡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以下简称自贡公交公司)自筹资金,采用电动、声控技术,自行设计、制作完成了题名为《希望之光》的立体造型大型艺术灯组。原告以此灯组参加了1988年第二届中国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展出,并被自贡市人民政府于同年6月评为一等奖,选送到北京参加了北海公园龙年灯会展出,展出结束后,该灯组运回原告处存放。

1993年以来,被告自贡市五星广告灯饰公司(以下简称五星广告公司)未经原告自贡公交公司许可,将《希望之光》灯组录像镜头自制成电视广告,作为本公司“五星”版霓虹灯产品的广告片,同时在自贡市及市辖区的电视台上播放。该广告片中未指明所用灯组的名称和作者姓名,五星广告公司亦未向自贡公交公司支付报酬。

1994年8月31日,自贡公交公司向自贡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称:被告五星广告公司为推销自己产品的营利目的,未经本公司许可,也未向本公司支付报酬,擅自将《希望之光》灯组复制在自己的商业广告中,在市、区电视台上长期播放,此行为侵害了本公司对该灯组享有的著作权。要求法院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判令五星广告公司承担停止侵害、公开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被告五星广告公司答辩称:原告自贡公交公司制作的《希望之光》灯组是设置在室外公共场所的美术作品。我公司自制的广告片中,只是录下了原告公开展出的该灯组镜头,灯组名称和作者名称也赫然在目。我公司的这种行为应属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项所指的合理使用行为,故“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该行为并不侵犯原告对灯组享有的著作权。要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审判

自贡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自贡公交公司设计、制作的《希望之光》大型灯组,是以线条、色彩、灯光等要素表达主题并具有独创性的美术作品。该作品是专门为参加灯会创作的,灯会结束后即运回存放,不另在公共场所设置或陈列。被告五星广告公司未经原告许可,在自制的商业性电视广告中使用《希望之光》美术作品,不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行为,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应当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四十五条第(六)项之规定,该院于1997年2月15日判决如下:

一、被告五星广告公司立即停止侵害,并公开向原告自贡公交公司赔礼道歉。

二、被告五星广告公司一次性赔偿原告自贡公交公司损失15000元,限本判决生效后15日内履行完毕。

宣判后,双方均服判,未上诉。

「评析

这是一起将他人创作的立体美术作品录制后,制成宣传自己产品的电视广告在电视台上播放所引发的侵犯他人作品著作权的案件。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该种作品著作权的确认,公开展出的作品在哪些情况下的使用是“合理使用”。

一、原告创作的《希望之光》灯组作品享有著作权。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的规定,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其中包括美术作品这种表现形式的作品。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四条第(七)项解释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原告采用电动、声控等技术,自行设计制作的《希望之光》灯组,是以线条、色彩、灯光等要素表达主题,具有审美意义的立体造型艺术作品,它属艺术领域内具有独创性的并能以一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因此,受案法院将该灯组认定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美术作品,是正确的。

二、被告将《希望之光》灯组作品的录像,制作成自己的产品电视广告片播放,不属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行为。根据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二)项、第(十)项的规定,“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属于合理使用的行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本案被告使用《希望之光》灯组作品的录像,制成电视广告片播放,是为自己的产品作宣传,显然不是为了介绍、评论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而是为了营利目的。《希望之光》灯组作品参展后运回存放,不另在公共场所设置或者陈列,不能认定该灯组为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该灯组作品曾在室外公共场所设置或者陈列而公之于众,应属作品的发表。据此,被告的行为不属该两项规定所指的合理使用的行为,而属侵犯原告灯组作品著作权的行为,应依法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

责任编辑按:通过本案,我们应当对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项所指的合理使用行为有深刻的理解。

一、关于“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的合理使用行为。构成这种合理使用行为,应当符合三个条件:其一,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的他人作品,应当是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作品的发表方式多种多样,如本案灯组作品创作完成后,参加灯会展出,即是以将作品设置或者陈列于公共场所而公之于众的方式发表。所以,案涉《希望之光》灯组作品属已发表之作品。其二,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他人作品必须符合适当的量的要求,即“所引用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本案被告宣传其产品的电视广告片,是被告的作品,如果其中仅是偶而出现原告的灯组作品,并主要是作为一种客观现场背景,原告作品的出现就不会构成被告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如果原告作品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被告作品中,并是其电视广告片中的主要背景或主要构成素材,则原告作品的出现就构成了被告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其三,引用的目的限于介绍、评论被引用作品或其他作品,或者为了说明某一问题。本案被告的电视广告片中使用原告灯组作品的录像镜头,不是为了介绍、评论原告的灯组作品及第三人的灯组作品,也不是为了说明展览会活动或原告创作作品的过程等,而是为自己的“五星”牌霓虹灯产品作广告,很容易使人误认灯组作品就是被告的产品作成的,此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引用目的的。综上,被告未经原告许可,在其电视广告片中使用原告作品,只要有一条不符合该种合理使用行为的要求,就不能认定被告的行为是属该种合理使用行为,被告关于其行为应属此合理使用行为的辩解不成立。

篇2

关键词:数字时代;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

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对物质的需求也不断上升。科学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基于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问题也愈来愈明突显,并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数字时代广播电视的无线发射前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家用电器普及率越来越高,20世纪由彩色电视转变到液晶电视。除在电视材质出现巨大变化之外,电视广播技术也出现了新的革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各国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中起到的推动作用。电视广播的市场潜力非常大,所以不能忽视信息技术的关键作用。计算机网络的成熟使数字技术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与蜕变,且最后得以应用在广播电视当中。在对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的无线发射发展前景研究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对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推动。由于我国的发展水平不平衡,东西部差距显著,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收获的同时,百姓的生活水平难以从整体上得到有效提高,深处落后地区的人民无法共享到社会进步的发展成果。因此,广播电视的推广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但想要将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推进到全国范围内具有非常大难度,原因有二:一是我国地理区域辽阔,地势复杂;二是受我国地理条件影响,人口空间分布不平衡,数字化技术难以得到有效推广,农村居民对外界信息的了解上的时差。目前,在于这个信息化时代中,信息落后就意味着在知识吸收方面的速度缓慢与落后,会导致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我国对基于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有效解决数字电视及数字化在农村以及偏远落后地区推广和实施的难题,能够逐渐让千家万户共享我国经济发展成果。

2数字技术无线发射的技术分析

欧美等国家的数字技术遥遥领先于我国,数字技术无线发射核心在于校正技术。欧美的国家对校正技术极其重视,由于在数字无线发射机中,对地理区域定位及对数字信息传输都需要用到相关校正技术,在此情况下,不断对校正技术进行开发和完善也是我国数字时代广播电视无线发射问题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针对计算机的大量运算和研究,无线发射无疑可以解决诸多问题;同时,校正技术的成熟也可以降低数字技术在分析和传输过程中对计算机的功耗,减少计算机及系统在使用当中所产生的热量,降低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因此,应该不断地对其在计算机方面的运用进行优化,将有效节省人力资源作为校正技术开发的主要目的,提高数字技术在无线传输及发射中的准确率和有效率。在无线发射当中,校正技术能够起到一定调节作用,其体现出来的主要区别是可以不断地对数字技术进行调整。校正技术有一个最优值的限定,所有优化均围绕这个最优值进行展开,也就是说,当我国对校正技术发展到足够成熟时,便可以调整这个最优值,进而取得一个理想的目标和预期。为此,在对基于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人们也应该看到其中相关的核心技术问题,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够不断推广数字技术,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并且让老百姓共享经济发射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校正技术,意味着更加精确和更加科学的技术的成型和发展;同时,只有重视和大力发展与此相关的科学技术,才能让校正技术真正在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中发挥最大作用,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在对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的分析时,不能忽略广播电视的模拟发射机问题,在信号发射中,需要对频率、发射速率和接收速率进行充分考虑,因此对其模拟发射机的改造也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模拟发射机的数字化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革新,数字化模拟发射机可以节省更多成本,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人力资源的浪费,在数字化中它意味着更准确的技术和更严谨的定位与传输。由于偏远山区经常存在着信息接收不好及信息接收失误等状况,所以在目前的科学技术当中,应该适当加强在该方面的研究力度,降低失误发生的概率。在改造模拟发射机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经济因素。改造小型台站时可以采取局部改造方式,以节约更新系统所需要耗费的大量资本。其次,使模拟发射机和数字发射机共存,以符合我国地区发展失衡的情况。最后,强调技术因素。数字发射机和模拟发射机对于部件的要求不一,且在我国多种类型的模拟发射机中,除因速调管外,其他种类的模拟发射机都适合进行改造,其中激励器是实现数字化必须具有的基础设备。向模拟发射机向数字技术方向的转变必然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各国都在不断完善数字技术,这一技术无论是在电视广播领域还是通信领域,都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推动广播电视模拟发射朝着数字化方向的转变,一方面是对其传输质量以及传输速度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现今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要求。数字化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功率信息传输和接收的需要,以及当今的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

3结语

探讨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问题是在当前科学技术的要求下的一次有益尝试,本文也是基于此进行展开。本文不仅对无线发射的核心技术进行了分析,还对发射载体——模拟发射机的数字化技术和应用进行了分析。在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因而基于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问题探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于成功.基于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

篇3

【关键词】网络技术 广播电视 优化 应用

前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正在一步步迈向小康社会,作为人们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广播电视可以向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更能使广播电视的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和应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阶段,广播电视已经成为了我国最重要的一种媒体,作为广播电视中的一个重要技术,网络技术的优化和应用在广播电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从事相关工作,对此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就广播电视中网络技术的优化和应用,谈谈自身一些看法,以求推动我国广播电视朝着健康、先进的方向快速发展。

一、国内几种较为常见的广播电视网

网络技术正逐渐渗透在各行各业中,在广播电视领域中的渗透尤为明显,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广播电视网络系统构建比以前更趋于完善。当前而言,我国广播电视领域中较为普及的几种网络系统分别是:卫星广播电视网、有限广播电视HFC网与地面无线广播电视网三种,这三种网络系统的应用,使广播电视的功能和效果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而数字电视,也将渐渐成为信息传输的主要设施之一。未来的广播电视将会拥有双向的传输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广播领域中接入宽带,使多种业务网的信息都能实现共享和互相的传输,真正实现广播电视的网络化。

二、广播电视中使用网络技术的优点

1、使新闻信息能够得到及时的编辑

现场性和时间性较强,这是新闻节目独有的两个特点,记者对事情现场进行新闻采集后,一般都要进行文章的撰写和编辑,如果将网络技术应用在新闻广播领域,可以让记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编辑新闻,或者将新闻以文字的形式,通过网络传输到新闻中心,这样的过程,能够大大提升编辑的效率,使新闻从采集、编辑和的周期得到有效缩短,保证了新闻的及时性。

2、使工作的流程加快,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网络技术的广播电视的有效联接,利用互联网,我们可以把资源整合起来,也可以和其他媒体进行资源的共享,能够大大缩短制作的周期,简化工作流程。在简化工作流程的同时,还能够降低广播电视的工作量,使工作效率获得显著提高,

除此之外,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更加便捷,在进行节目编排时,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随时对节目进行修改和更新,提高了员工的主导性。

3、能够进行节目的自动播放

广播电视联网后,不仅能使节目的播放更加快捷,还能让播放的方式简单化。还可以通过自动播放的设备,来有效的调整播放的内容、遍数与次序,如果广播电视播放中存在人为误操作,利用互联网可以对错误播放进行改正,还能够进行节目的自动播放,减少人为失误。

三、我国当前主流的几种电视网络技术

1、SDH技术

在我国,SDH技术已经是经验较为成熟的技术,SDH技术性能稳定、接口形式丰富,可以实现多种业务的接口。语音传输、视频传输和互联网等,都是其业务类型。SDH技术的使用目的就是要保证传输的质量不受到影响,可是,这种技术对于宽带要求较高,对于带宽动态范围比较广的业务,则会出现支撑不足等问题,互动电视业务就比较容易出现此类问题。

2、DVB-C 技术

DVB-C技术的开放性较强,该技术有较多的职称厂家,因此,广播中此项技术的应用较为常见,当前而言,数字调控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因此,也使DV8-C2技术标准的推广有了技术上的条件。

3、HFC网络

目前,1310与1550射频光传输系统技术在国内已经较为成熟,因此,基本上都能满足单向网络下的广播电视传输的相关要求,甚至而言,也能够满足双向网络的改造要求。可是,该项技术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无法满足全业务融合用户的接入支撑,因此,需要利用其它的技术来弥补该项技术的缺陷,实现用户信息的交互与双向网络接入。

四、广播电视中网络技术的应用

在电视中心节目制作过程中,网络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网络技术,可以随时存储节目、管理节目,实现节目的网络化和数字化管理。技术的性能价格比。在网络系统的构建中,一定要将系统的需求和技术的性价比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考虑,首先,我们要充分考虑的两个方面是网络技术是否先进与是否可靠,能否对其性能、配置进行灵活多变的调整。对于电视台而言,网络系统具有较为特殊的性质,图像数据和音频数据等数据文件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要实现数据的有效传输,电视台需要有足够的带宽来承载这些数据,因此,在进行网络建设时,电视台技术人员应该提高组网技术与产品的应用力度,使网络的先进性得以保证。在网络数据库构建过程中,好能使素材的存储路径和文件名称透明性得以实现,使数据无论在传输还是在存储上都会变得简单很多。可以利用采编、审片或公用一个网站来降低网络资金的投入,还能够使跨平台接入得到实现。多台录像机可以利用独立的上下载通道进行分别控制。

总而言之,网络技术的优化和应用在广播电视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实现广播电视领域中网络技术的优化,可以使多媒体设备得到有效综合利用,将网络的快捷性和实时性完整的发挥出来,让大量的信息处理工作不再是难题,让广播电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为我国公民构建更加丰富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蒋春柳.试述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系统中的应用[J/OL].网络地带.

[2]孙辉,温鸿翔.在三网融合中广播电视网络技术发展的探讨[J]CCBN,2011,3.

篇4

【关键词】广播电视设备;技术维修;管理

1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媒体在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广播电视事业是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全国广播电视覆盖率已经超过75%。不断上升的人口数量和深入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广播电视设备的技术维修管理系统也在不断扩大,因此,提升广播电视设备的技术维修管理效率和质量迫在眉睫。

2对广播电视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的意义

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提供了便利,为受众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更广泛的商品、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受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受众对广播电视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广播电视的内容一定要是优质的和可靠的,广播电视的传播一定要是稳定的和正常的,这就要求广播电视设备保持健康良好的状态。所以,广播电视设备的日常维护变得十分重要。广播电视事业存在着诸多不同,为了能让广播电视在稳定、正常的环境下进行传输,相关的检查事项就需要得到强有力的保障,除了要求设备自身品质过关和检测仪器的精确之外,受众个人要勤于清理设备,修理人员则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掌握专业的技巧,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1]。对广播电视设备进行日常的维护,不仅能够保证其传播稳定,而且能够推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为日后的便利生活打下基础。

3广播电视设备常见问题

3.1光缆线路故障

导致光缆线路出现故障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人为因素和光缆产品的自带缺陷。人为因素包括工作故障、偷窃、刻意破坏等,再加上光缆自身的材质问题发生故障,以及受周围环境温度等影响使光缆变形或导致其他保护性材料受损而影响光线优良的传播。

3.2季节性突发状况

春夏季节,雷雨频发,雷电、潮湿对广播电视的危害特别大,广播电视设备只要接触到雨水和雷电就会停止,整个设备将不能运作,甚至会发生漏电、起火等事故。

3.3广播电视设备传输信号不稳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广播电视设备声画不同步,画面模糊,机体温度高,机器内部运作声音大等现象。设备处于长时间高速运作中,所用程序占内部比重大,难免会出现系统拥挤,运行困难的问题,长期下去,广电设备的寿命将大大缩短,不堪重负。3.4广播电视设备不运作广播电视设备属于高档型精密机器,在其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黑屏、无法启动等令常人束手无策的现象,这是源于机器自身的出厂设置和内部零件未经检测或检测时间久远,此时修护的难度就变得很大。

4广播电视设备技术维修管理对策

4.1快速处理光缆线路故障

光缆线路出现故障时要快速处理。以缩短因故障带来的不便时长为目的,不分昼夜,不分天气,不分维修地限,用最快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抢修传输系统,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面对故障的处理原则是:通过抢先疏通电路来进行修复;从发生故障的中心地出发,转向四周分散地;先顾全“大家”,再照顾“小家”,按故障严重程度进行排序后进行一一对应式解决[2]。

4.2维修的措施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及时调整

防雷电和防潮湿对广播电视设备的维护来说十分重要。在对广电设备进行分布时,要在空间上合理安排,将各区域的电压均匀分配,保证各线路之间距离足够安全。其次,地面能够有效避免雷电给设备带来的伤害,把电缆埋在地上,购买接地式插板插座,不仅可以节省空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减少了安全隐患。

4.3做好广播电视设备的日常保养

首先,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当广电设备温度过高时,会出现机器反应迟钝等现象,这时要及时检查并通知专业的人员前来修理,同时还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当,如果房间里太干燥,设备会产生静电现象,对其集成电路产生影响。对于广电设备而言,一个舒适的环境可以增加它的工作寿命。其次,设备的设置要明显简洁。在对广电设备进行整理放置时,要按其功能统一集中放置,方便工作人员的寻找使用和技术人员的维修,系统设备的线路也要选取最优良路线,尽可能的短,有效防止因线路杂乱缠绕而发生事故。最后,要做好防护措施。进入放置广电设备的房间要换上塑料袋或干净的拖鞋,每天打扫房间,特别是对机器显示屏、控制台进行除尘清理,防止灰尘进入设备内部。老鼠给设备和线路带来的危害也是很大的,它可能会咬坏电线,造成节目中断,甚至是停止播放,所以要防止老鼠的破坏。

4.4技术维修人员要加强对设备的日常检测

广播电视设备不再运作时,问题比较严重,这时就需要专业的技术维修人员进行修理。技术维修人员不能只在设备出现问题时进行修护,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护理。比如,检查线路是否接通、电线是否垂落、设备是否严重老化、防雷防潮设施是否完善;同时,还要定期调查用户中出现的个别问题,并进行记录和汇总,作为日后维修工作的参考。作为一名技术维修人员,熟练精湛的维修技术必不可少,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维修人员需要紧跟科技潮流,经常进行业务学习和展开评比讨论,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同时接触新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备。让广播电视设备更好的为受众服务是大家共同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就需要维修人员拥有良好的修理技术和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在故障检查处理工作中,技术维修人员必须时刻严格依照规定和标准进行操作。有效的广播电视设备的维护维修管理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推波助澜,保证电视节目能够高质量的传播开来。维修人员在工作中要虚心听取建议,积极积累经验,提升水平,发挥其在维护广播电视设备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5结论

在广播电视设备的维护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发现问题时,我们要迎难而上,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广播电视设备的技术维修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针对挑战出现的对策在一定程度上映证了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日益精湛的维修技术,它们既为广播电视的将来指出了道路,又满足了受众对广播电视的需求,都为维护维修的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永志,杨子雄,梁炜,雷裕辉,谢富球.电视台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视技术,2011(02):18.

篇5

关键词 广播电视;播出安全;防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6-0023-02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面临着相对复杂的状况。一方面,其存在具有必要性,不能放弃对其的管理与发展;另一方面,其本身传播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冲击,市场逐渐缩减,发展相对困难。在该种背景下,其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并且,广播电视本身对于节目播出的时效性与快捷性要求较高,因此,在整个播出过程中,其中间的某些环节,可能会受到忽视,使得一些不法份子有可趁之机,在播出的过程中,采取一些手段,使得信息不良化。因此,保证广播电视播出安全已经成为其节目质量保证的必要途径。

1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意义

1.1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才能保证电视节目的整体质量

随着近年来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出现,电视节目已经缺乏信息传输的优势。面对该种状况,要想保证其市场,就需要保证广播电视节目的整体质量。而这个质量不仅需要从内容本身来做出调整,还需要保证其播出的质量。所谓播出质量,也就是其播出的安全性。广播电视播出系统是整个电视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科学的考察行政管理以及指挥调度,从而保证其安全播出,使得广播电视的信息教育意义能够凸显出来。

1.2 保证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工作

虽然我国当前的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但是,其官方性较差,因此,在信息内容的传输过程中,可能不太具有权威性。而广播电视作为一种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是我国当前相对权威的一种信息传输与教育途径。通常,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也蕴含着一些党的路线以及方针建设等内容,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就可以对这些信息内容进行有效地传播,提高人们的政治意识。从这点来说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能够使得更多的法律法规、政策深入到群众之中,获得群众的理解与认可,从而促进我国社会建设的和谐与稳定。

1.3 保证广播电视的安全本播出是推动广播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的途径

广播电视节目所包涵的制作环节相对较多,随着广播电视内容的多样化,传统的一些制作技术与传播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其信息的传播。面对该种状况,广播电视行业为了保证其自身的发展,就必须不断的推动对其广播电视技术的研究,从而使得其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2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影响因素

2.1 播出环节流畅度不够

所谓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不仅要保证一个节目的播出,还要保证其播出过程的流畅性与播出时间的对应性。然而,由于我国广播电视播出环节相对复杂,涉及内容较多,而广播电视行业本身的管理层次明显度缺乏,导致整个播出环节的流畅度严重不足。再者,播放程序复杂性较强,需要对应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简化,我国的播放制度还是沿用早起的广播电视播出机制,其时代性严重缺乏。

2.2 不法份子的插入

本身来说,广播电视的播出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而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一些信息技术的操作。在实际的播出中,如果存在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自身对于信息技术的熟练度,来截取播出的信号,或者替换播出的内容,也是具有可能的。该种状况,就会导致播出的质量严重下降。

2.3 广播电视播出设备故障

我国当前的所有信息传播都需要对应的硬件设备才能够得以保证,无论是网络节目还是电视节目,其都需要终端、信号等设备。在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中,如果对应的单位缺乏对整体设备的检测,从而导致一些设备存在故障,而在播出中这个故障正好占据一定的作用,那么就会使得其播出质量受到影响。

3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防范措施

3.1 完善的广播电视设备

为了保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需要对当前已经存在的广播电视基础性设施进行全方面的检测,从而来确定其是否存在故障。另外,当前广播电视行业多以人力投入为主,然而广播电视行业不仅需要人才,还需要一定的基本设施来作为辅助,面对该种状况,必须要加强广播电视节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3.2 完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机制

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需要有相对完善的安全播出机制作为保障。然而,我国当前的播出机制,还相对传统,在这个机制的指导下,难以对其加以保证。因此,笔者认为,需要完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机制,使其能够按照该机制来进行节目的播放,且在这个机制中需要以指挥调度作为核心,明确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实现分工协作。再者,在该机制中,需要设定对应的应急系统,从而来有效降低播放故障产生的影响。

3.3 做好播出设备的检修工作

设备是播出的必要保证,做好播出设备的检修工作是保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提高对其的重视力度。在检修过程中,需要强化检修人员的责任心与专业知识,从而明确各种设备的属性与维修方式,使得其在检修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地了解与维护。另外,检修的时间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规划,通常分为,日常检修、故障检修与季度检修、年检修等,从多个方面,保证设备的各个元件正常化运作。

3.4 加强广播电视团队的管理

要实现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人员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需要加以重视。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的广播电视人才不断多元化,从质量与数量2个方面得到了提升。然而,这样给广播电视团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身广播电视行业就具有一定的时间颠倒与外出信息采集之类的风险。如果团队素质较低,或者团队管理工作没做好,就会导致团队协作能力低下,无法实现其节目的质量提高。在播放这种相对复杂的流程中,协作能力缺乏,直接会影响其播出质量。因此,笔者认为需要不断的强化广播电视团队素质,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较快,需要保证对应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能够跟上脚步。

4 结论

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不仅是信息传播,也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出现,广播电视节目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为了保证其应有的市场,人们一直在强调对其质量的提高。传统的质量提高多是针对广播电视内容质量的提高,然而,播出的质量也属于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人们不断的加强对其的认知,强化播出程序,保证其安全播出,实现其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晓光.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防范方法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19):233.

[2]杜巍.如何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防范工作[J].科技展望,2016(7):284.

[3]邢惟宏.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技术防范措施探析[J].科技传播,2015(12):80,136.

[4]李江涛,靳大千,王洪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研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5(8):136-141.

篇6

【关键词】5G移动光纤入户融合网络广播电视

一、光纤入户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1.1网络技术的发展

科技进步使得传统的广播电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有线电视网络包括有线电视网络的接入和光纤入户技术。光纤入户以其稳定的数字信号和高速的数据传输速度逐渐取代了有线电视网络发展,因此在家庭固网中光纤入户占据了绝对的主力。而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设备已经成为信息服务处理平台,用户直接在手机端看视频和视频聊天,因此,广播电视需要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网络才能跟上时展,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视频和信息供应。

1.2光纤网络

在小区中的应用光纤入户技术在小区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光纤入户提供的数字高清电视业务。数字高清电视是现阶段居民家中主要的电视提供形式,数字高清提供了比以往更为高清的电视画面和更为流畅的电视节目,同时还可以通过优先网络实现电视和观众的互动,观众可以进行电视节目点播、回放等功能,从电视节目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了信息接收的控制方,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主动选择接受何种信息,并且与服务提供商进行互动,而这种功能的实现需要光纤入户技术带来的高速稳定的网络环境,因此光纤入户技术在有线电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专网业务。光纤入户技术在小区中的另一个应用就专网建设,为大型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等提供大型的网络服务,因此广电网会根据不同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类型的专网,为用户带来多节点的信息服务。同时专网还可以提供VPN服务,比如高校可以搭建自己的无线网络,覆盖图书馆、教学楼和学生寝室网络在内的无线联网,为全体师生带来网络的便利,同时也利于学校进行管理,利用专网服务能够极大的降低网络设备的介入成本和运营成本。

二、5G移动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的探索

2.15G移动通信技术

5G通信技术是第五代通信技术,是结合无线接入技术和补充技术的集成方技术方案,因此5G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万物互联的概念,构建了一条高效稳定的信息传输通道,对于4K视频传输、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广播电视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在数据传输速度上来说,5G能够达到每秒10G的速度,因此成为移动网络和广播电视融合的条件,对于4K超高清视频的传输起到了数据传输量的保证。未来5G广播类业务可以实现三维立体,4k8k视频传输,多视角视频等业务功能,为广大用户提供新兴的广播电视业务、单播混合等业务,甚至可以使得传统电视节目更有互动性。

2.25G移动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

5G通信技术既有双向性的技术优势,可以实现传统电视节目和观众的新型互动模式,同时也在网支持单向广播的模式进行,能够实现通信资源的智能化模式调动,在单向和互动模式之间根据需要进行互调。传统的单向基站传输范围有限,因此与高功率的地面数字电视技术有差距,广播线路则在覆盖上有更加广泛的优势,因此5G移动和传统的电视广播能够进行融合网络的组网。融合网络的设计需要具有移动回拨、能够提供私人化定制服务,需要具备对目标用户的覆盖,采用基于5G架构的无漫游网络参考架构来搭建,LPLT采用5G的新标准,同时将HPHT和LPLT一起来部署完成无线通信部分,而有线网络部分则需要将控制面和用户面的功能分开,控制面用5G的服务架构,用户面则用5G的传输架构搭建,融合网络的数据来源由传统广播网络的前端构成,从而完成5G移动与广播电视的融合网络搭建。

篇7

关键词: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工作原理

随着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广播电视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进入到新时代。广播电视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广播电视发射天线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广播电视能否顺利传播信息。可以说,发射天线技术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行业,直接决定着广播电视行业的出现和发展。

1发射天线的基本概述

可以说,发射天线是一种变换器,它将导行波变换成电磁波,或者进行相反的变换。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的工作原理为:将发射机发射出来的电磁波经由发射天线转换为无线电波,对电波信息的处理,使无线信号可以被广播电视信号接收机接收,实现传输信息的重要目标。广播电视发射天线作为无线电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就是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主要性能为增益、极化输入抗阻。其中,增益是指发射天线产生的功率密度比,增加天线的增益和天线辐射范围,可以为发射天线增益操作质量提供充分的保障;而极化则可用来测量电磁波的强度。所以,作为转换电磁波的重要媒介,将其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特点

深入研究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特点可以发现,根据发射天线技术的本质,可以将发射天线的特点概括为输入和输出两个部分。其中,输入特性主要指的是发射机发射出来的电磁波,由发射天线转换为无线电波的过程;接收特性指的是利用信号接收机对于无线信号的接收。根据内容的不同,在描述输入特性上,一般将其描述为对于视频和音频信号的输入,而对于输出特性,主要包括输出功率、输出负载、工作频率等内容。在广播电视行业广泛应用的发射天线技术具体可分为广播发射技术和电视发射技术。当前,由于大多数电台使用的都是立体频道发射机,它具备直接调频和间接调频两种方式,功能优势比较突出,且这种发射机简单的操作和多频道调频功能,可以满足使用者对频道信息的各种需求。电视发射系统和广播发射系统都是对信号的输出和输入,在功能上具有非常强的相似性,而在电视发射系统中最重要的设备是电视发射机。主要是因为电视发射机需要对视频信号进行处理,而广播发射系统只需要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广播发射系统和电视发射系统不同的需求,赋予了发射天线不同的功能。

3发射天线技术在广播电视业的应用分析

在广播电视中,发射天线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广播电视行业依靠发射天线技术生存。主要是因为广播和电视都需要通过信号将信息传递出去,而发射天线作为接收和传输信号的主要介质,直接关系到广播电视的信息能否顺利传达。要想将其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业,促使发射天线技术充分发挥出重要作用,就必须加强对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管理和维护。

3.1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的维护

由于发射天线暴露于空气中,容易受风雪、冰冻等环境对发射天线的损害。在恶劣环境下,会使发射天线的寿命大大缩减,甚至会对发射天线发挥作用形成不利影响作用。面对这种情况,要想确保发射天线充分发挥出重要作用,就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例如,雨雪天气环境下,发射天线的接头和功能器容易受潮,导致短路情况的出现。针对这种情况,要先对发射天线进行全面的检查,找出故障部分的位置,然后根据故障出现的原因和修复故障部分的一般性措施,解决发射天线故障部分的问题。总之,通过及时解决发射天线的故障问题,确保广播电视发射天线可以发挥出重要作用。

3.2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的应用

目前,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在广播电视业的应用非常普及,尤其是随着日益提升的科学技术水平,数字化技术的出现给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带来了技术上的飞跃,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中,实现对发射天线技术的优化,对于提高广播电视的信号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结语

发射天线技术应用于广播电视行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根据发射天线技术的原理和特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加强对发射天线的维护,确保发射天线安全运行,对提高信号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金文洙,王虹娟.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管理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5,1(17).

[2]邓凯,唐友喜,邵士海等.基于迫零检测的分布式发射天线V-BLASTOFDM系统中的载波频偏补偿[J].电子学报,2010,38(4).

篇8

关键词:广播电视叙事学语言学转向图像转向

从时间上看,广播电视的出现与叙事学的兴起均发生在同一时期。叙事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苏联,并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于60年代正式诞生于法国。这也正是广播电视从诞生到不断成熟的几十年。电视理论家萨拉•科兹洛夫(SarahRuthKozloff)在《叙事理论与电视》一文中指出:“广播电视从发明、问世到不断成熟的这几十年也是对新批评领域内一门学科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门新学科就是叙述学,或简而言之,就是叙事理论。”(Thesamedecadesthathavebroughtthegradualinvention,birth,andincreasingmaturityofbroadcasttelevisionhavealsoplayedhosttothedevelopmentofanewcriticalfield,“narratology”or,moresimply,“narrativetheory.”)(1)

这几十年间广播电视和叙事学的发展情形是怎样的呢?广播电视的发展与叙事学的兴起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广播电视这种新媒介在19世纪末期就已有雏形,而正式诞生于20世纪初叶。1895年俄国的科学家波波夫和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两位科学家经过各自独立的研究,研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收发报机,并先后成功地进行了长距离通信试验。1906年加拿大人费森登教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建立了无线电广播实验室,并在圣诞节前夕通过无线电波首次进行了声音传播。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诞生,这是由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广播电台,呼号为KDKA。

电视的诞生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1884年11月6日尼普可夫把他发明的一台叫作“电视望远镜”的仪器申报给柏林皇家专利局,一年后专利获得了批准。1924年贝尔德采用两个尼普可夫圆盘制作了一台电视机,首次在相距4英尺远的地方传送了一个十字剪影画,贝尔德本人则被人尊称为电视之父。1924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雷金的电子电视模型出现。1931年兹沃雷金又制造出摄像机显像管。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完全采用电子电视系统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这一天被公认为是世界电视的诞生日。1954年彩色电视在美国试播成功。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这是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1962年6月19日,美国发射了“电星1号”,卫星首次成功地转播了电视信号。

无可否认,电视这种新媒介的出现,对整个的社会思潮、文化研究、文学理论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如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言:“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2)

叙事学诞生在“语言学转向”的20世纪,而20世纪对西方文学理论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语言学转向”了。“语言学转向”(thelinguisticturn)一词最早是由古斯塔夫•伯格曼在一本名叫《逻辑与实在》(1964年)的著作中提出的。他认为,“语言学转向”发生的标志是哲学家们共同采纳了语言分析的方法。随后,这一用语主要由理查德•罗蒂编辑的一部题为《语言学转向——关于哲学方法的论文集》的书而被广泛传布。什么是“语言学转向”呢?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三言两语很难说透。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语言学转向”有两大特征,这两大特征又是相互联系的。之一,由历时语言学研究转向共时语言学研究。这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创立的,他认为语言研究的着眼点应为当今的语言符号系统,应该研究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去追踪这些成分之间的历史演变过程。之二,由语言学研究转向话语学研究。什么是“语言”和“话语”呢?“语言”一般被看作是一个由一整套固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完整体系,确定性、清晰性、规律性是语言的重要特征。“话语”则是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言语,话语意义的确定不仅要取决于话语自身,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境所决定的。语境的构成包括对话者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心理状态、文化修养等因素。因此相对于语言来说,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非规律性成为话语的一些主要特征。这种转向分为两个阶段,前者可以说是语言学阶段,后者是转向话语学阶段。如果说在本世纪前半期,西方文学批评得益于“语言学转向”,使得文学研究更加科学化,对文学对象的把握更加确定,那么到了本世纪的后半期,这种转向由于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得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文学语言学批评所确立的研究对象的确定性,变得不确定起来,甚至连语言的表征都产生了危机。人类文明赖以依存的载体变得不可靠起来。当代西方的文学批评,特别是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批评陷入了自我解构的困境。这便是文学话语学批评产生的开始。

“语言学转向”催生了一些新学科和新理论,叙事学便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叙事学最初起源于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排列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直接影响着叙事学的诞生并被公认为是叙事学的发韧之作。普洛普打破了童话故事传统的分类方法——按人物和主题进行分类,他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他按照不同的“功能”从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种类型,建立了一种被称为故事形态学的框架。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了法国。列维—斯特劳斯主要研究神话之中内在不变的因素结构形式,并试图用语言学模式发现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1945年列维-斯特劳斯在他的《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分析》一文中首先提出把音位学中的结构分析法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的观点。到了60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出现。格雷马斯和托多罗夫都开始译介俄国形式主义的论述。1966年,《交流》杂志第8期刊登了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标题的专号系列文章,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诞生。不过,“叙事学”一词直到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提出,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3)托多罗夫对叙事学的定义是:“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为了发现或描写结构,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现象分解成组件,然后努力确定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4)

受“语言学转向”大背景的影响,叙事学又分为经典叙事学或结构主义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两个流派。“经典叙事学旨在建构叙事学语法或诗学,对叙事作品之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用规律等展开科学研究,并探讨在同一结构框架内作品之间在结构上的不同。”“后经典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特征与读者阐释相互作用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作品之意义的探讨,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5)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的转变大概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受到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读者反应理论、文化批评等多种理论或者流派的影响的结果。三

“语言学转向”几乎渗透到所有的人文学科,就像电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一样。W.J.T米歇尔说:“罗蒂哲学史的最后阶段便是他所谓的‘语言学转向’,这一发展已在人文科学的其他学科产生纷繁复杂的共鸣。语言学、符号学、修辞学以及文本性的种种模式已经变成对艺术、媒介以及文化形式进行批判审思的通用语言。社会便是一个文本。自然以及对它的表征已经成为‘话语’,甚至连无意识也如语言一般结构而成”。(6)至此,我们会进一步追问:“语言学转向”是怎样发生的呢?导致这种人文学科“纷繁复杂的共鸣”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W.J.T米歇尔在《图像转向》一文中归纳了这种变化的原因。他说:“思想界及学术界的话语中所发生的这些转变,更多的是它们彼此间的相互作用,与日常生活及普通语言关系不大。这样说的理由并不见得有多么不言自明,但是人们似乎可以明白看出哲学家们的论述中正在发生另一种转变,其他学科以及公共文化领域中也正在又一次发生一种纷繁纠结的转型。我想把这一转变称为‘图像转向’。在英美哲学中,这一转向的变体向前可以追溯至查尔斯•皮尔斯的符号学,向后到尼尔森•古德曼的‘艺术的语言’,两者都探讨作为非语言符号系统赖以立基的惯例及代码,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不是以语言乃意义之示例范型这一假定作为其开端的。”(7)也许我们会再进一步追问:什么是“图像转向”?导致“图像转向”的原因又是什么?金元浦教授作了这样的解释:“美国学者W.J.P.米歇尔说,当下社会科学以及公共文化领域正在发生一种纷繁纠结的转型,而在当代哲学家的论述中,这种转向也是明白无误的。他把这一变化称为‘图像转向’。那么,图像的转型转向哪里?这不是向幼稚的摹仿论、形象化再现或图像的辅助解说转变,也不是向主体客体相互对应的理论回归,更不是一种关于图像‘在场’的玄学的死灰复燃;它是对图像的一种后语言学、后符号学的再发现。它从根本上动摇了长期以来由传播手段限定和形成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向,即文字长期居于独霸地位的现实。而是把图像当作视觉性、机器、体制、话语、身体和喻形性之间的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综合体来加以研究。因为重要的现实是,图像现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高深精微的哲学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陶东风教授说:“通俗报业的图像化,电影和电视的数字图像化、后成像术的出现和医学成像术的发展,成了转换的标志,更不用说互联网无休止的图象轰炸了。因而继文化研究,怪异理论和黑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之后,西方兴起了视觉文化这个时髦的、也有争议的研究交叉科学的新方法。视觉影像成了从事摄影、电影、电视、媒体研究、艺术史、社会学及其它视觉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中心。”(8)我们有理由认为,只有影像媒介的出现才标志着“图像转向”时代的来临,技术的发展和后现代的动力一道完成了“图像转向”的重任。维克多•维坦查说:“文字与图像谁更卓越,今天是图书和电视的卓越之争•••电视以其随机的不连续的图像与线性传统作对,打破了逻辑和思维的习惯。(9)

视觉和图像作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希腊以来就在文学艺术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如西方绘画与雕塑等视觉艺术的影响几乎在西方文学影响之上。中国的诗学也是很重视形象的,如“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之说等等。但是,“图像”在中西传统叙事中却未能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叙事方式,即使是近代电影的出现,也因为局限于“非现实”的艺术领域,其叙事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于德山在《视觉文化与叙事转型》一文中指出:“电视图像叙事真正创造、释放了‘图像’叙事的威力与作用,以电视图像为代表的视觉文化强势阶段开始形成•••以电视图像叙事为代表的视觉化叙事类型开始成为主导型的叙事类型,开始占据社会叙事格局的主流。电视叙事铺衍着社会的话语,构成了西方后现代现实典型而驳杂的叙事文本。”(10)萨拉•科兹洛夫说:“在当今的美国社会里,电视也成为最主要的故事叙述者。”(11)

电视作为影像叙事媒介,可以说是处处浸透着叙述,也可以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转换成叙事文本。萨拉•科兹洛夫指出:“大多数的电视节目——情景喜剧、动作系列片、卡通片、肥皂剧、小型系列片、供电视播放而制作的影片等等,都是叙述性文本。”同时,“叙述不仅是电视上起主导作用的文本类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叙述结构就像是座大门或一只格栅,即使是非叙述性的电视节目也必须穿其而过。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世界是由这一叙述话语规则构成的世界。”(12)电视叙事的包容性和整合性,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也改变着我们以前的经验。麦克卢汉在1961年就指出:“电视是一种整合性的媒介,它迫使长久分离和分散的经验成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13)

电视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叙事媒介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中,它已经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罗杰西尔弗斯通在《电视与日常生活》一书中也指出:“电视融入日常生活的明显之处在于:它既是一个打扰者也是一个抚慰者,这是它的情感意义;它既告诉我们信息,也会误传信息,这是它的认知意义;它扎根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轨道中,这是它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意义;它随处可见,这么说不仅仅是指电视的物体——一个角落里的盒子,它出现在多种文本中,——期刊、杂志、报纸、广告牌、书、就像我的这本;它对人造成的冲击,被记住也被遗忘;它的政治意义在于它是现代化国家的一个核心机制;电视彻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基础。”(14)我们有理由认为:电视的日常生活化的诸种意义也应该包括了对于叙事学这门学科的主导作用的意义在内。

以上是我们循着萨拉•科兹洛夫的思路,从广播电视迅速发展的几十年间在人文社会学科所经历的两大事件——“语言学转向”和“图像转向”的因果关系中,从电视媒介对于社会文化和对于整个社会生活的介入及其影响中,追溯了叙事学诞生的背景和主导成因,为萨拉•科兹洛夫的断言——“广播电视从发明、问世到不断成熟的这几十年也是对新批评领域内一门学科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门新学科就是叙述学,或简而言之,就是叙事理论”找到了一种事实上和逻辑上的因果链。

注释:

(1)SarahRuthKozloff:NarrativeTheoryandTelevision,inRobertC.AllenChannelsofDiscourse,the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1987,42。并参考麦永雄等译《重组话语频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版。

(2)(13)[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等编:《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226页,439页。

(3)参阅谭善明:《叙事学》

(4)Todorov.T:GrammaireduDecameron(M),Mouton:TheHague,1969,69.

(5)申丹:《叙事学》,《外国文学》2003第3期

(6)(7)W.J.T米歇尔:《图像转向》,范静晔译

(8)金元浦/陶东风:《视觉新景与文化焦虑——文化研究二人谈》

(9)熊澄宇编选:《新媒介与创新思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249页。

(10)于德山:《视觉文化与叙事转.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第3期。

篇9

众所周知,叙事学的诞生直接受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的影响。但是电视理论家萨拉•科兹洛夫却认为:广播电视从发明到不断成熟的这几十年对叙事学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本文拟从叙事学与语言学转向、语言学转向与图像转向、图像转向与广播电视的诞生等一系列的关系链中,探寻叙事学与电视媒介的关系。

【关键词】广播电视叙事学语言学转向图像转向

从时间上看,广播电视的出现与叙事学的兴起均发生在同一时期。叙事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苏联,并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于60年代正式诞生于法国。这也正是广播电视从诞生到不断成熟的几十年。电视理论家萨拉•科兹洛夫(SarahRuthKozloff)在《叙事理论与电视》一文中指出:“广播电视从发明、问世到不断成熟的这几十年也是对新批评领域内一门学科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门新学科就是叙述学,或简而言之,就是叙事理论。”(Thesamedecadesthathavebroughtthegradualinvention,birth,andincreasingmaturityofbroadcasttelevisionhavealsoplayedhosttothedevelopmentofanewcriticalfield,“narratology”or,moresimply,“narrativetheory.”)(1)

这几十年间广播电视和叙事学的发展情形是怎样的呢?广播电视的发展与叙事学的兴起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广播电视这种新媒介在19世纪末期就已有雏形,而正式诞生于20世纪初叶。1895年俄国的科学家波波夫和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两位科学家经过各自独立的研究,研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收发报机,并先后成功地进行了长距离通信试验。1906年加拿大人费森登教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建立了无线电广播实验室,并在圣诞节前夕通过无线电波首次进行了声音传播。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诞生,这是由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广播电台,呼号为KDKA。

电视的诞生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1884年11月6日尼普可夫把他发明的一台叫作“电视望远镜”的仪器申报给柏林皇家专利局,一年后专利获得了批准。1924年贝尔德采用两个尼普可夫圆盘制作了一台电视机,首次在相距4英尺远的地方传送了一个十字剪影画,贝尔德本人则被人尊称为电视之父。1924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雷金的电子电视模型出现。1931年兹沃雷金又制造出摄像机显像管。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完全采用电子电视系统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这一天被公认为是世界电视的诞生日。1954年彩色电视在美国试播成功。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这是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1962年6月19日,美国发射了“电星1号”,卫星首次成功地转播了电视信号。

无可否认,电视这种新媒介的出现,对整个的社会思潮、文化研究、文学理论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如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言:“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2)

叙事学诞生在“语言学转向”的20世纪,而20世纪对西方文学理论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语言学转向”了。“语言学转向”(thelinguisticturn)一词最早是由古斯塔夫•伯格曼在一本名叫《逻辑与实在》(1964年)的著作中提出的。他认为,“语言学转向”发生的标志是哲学家们共同采纳了语言分析的方法。随后,这一用语主要由理查德•罗蒂编辑的一部题为《语言学转向——关于哲学方法的论文集》的书而被广泛传布。什么是“语言学转向”呢?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三言两语很难说透。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语言学转向”有两大特征,这两大特征又是相互联系的。之一,由历时语言学研究转向共时语言学研究。这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创立的,他认为语言研究的着眼点应为当今的语言符号系统,应该研究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去追踪这些成分之间的历史演变过程。之二,由语言学研究转向话语学研究。什么是“语言”和“话语”呢?“语言”一般被看作是一个由一整套固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完整体系,确定性、清晰性、规律性是语言的重要特征。“话语”则是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言语,话语意义的确定不仅要取决于话语自身,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境所决定的。语境的构成包括对话者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心理状态、文化修养等因素。因此相对于语言来说,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非规律性成为话语的一些主要特征。这种转向分为两个阶段,前者可以说是语言学阶段,后者是转向话语学阶段。如果说在本世纪前半期,西方文学批评得益于“语言学转向”,使得文学研究更加科学化,对文学对象的把握更加确定,那么到了本世纪的后半期,这种转向由于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得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文学语言学批评所确立的研究对象的确定性,变得不确定起来,甚至连语言的表征都产生了危机。人类文明赖以依存的载体变得不可靠起来。当代西方的文学批评,特别是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批评陷入了自我解构的困境。这便是文学话语学批评产生的开始。

“语言学转向”催生了一些新学科和新理论,叙事学便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叙事学最初起源于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排列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直接影响着叙事学的诞生并被公认为是叙事学的发韧之作。普洛普打破了童话故事传统的分类方法——按人物和主题进行分类,他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他按照不同的“功能”从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种类型,建立了一种被称为故事形态学的框架。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了法国。列维—斯特劳斯主要研究神话之中内在不变的因素结构形式,并试图用语言学模式发现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1945年列维-斯特劳斯在他的《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分析》一文中首先提出把音位学中的结构分析法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的观点。到了60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出现。格雷马斯和托多罗夫都开始译介俄国形式主义的论述。1966年,《交流》杂志第8期刊登了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标题的专号系列文章,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诞生。不过,“叙事学”一词直到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提出,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3)托多罗夫对叙事学的定义是:“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为了发现或描写结构,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现象分解成组件,然后努力确定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4)

受“语言学转向”大背景的影响,叙事学又分为经典叙事学或结构主义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两个流派。“经典叙事学旨在建构叙事学语法或诗学,对叙事作品之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用规律等展开科学研究,并探讨在同一结构框架内作品之间在结构上的不同。”“后经典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特征与读者阐释相互作用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作品之意义的探讨,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5)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的转变大概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受到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读者反应理论、文化批评等多种理论或者流派的影响的结果。三

“语言学转向”几乎渗透到所有的人文学科,就像电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一样。W.J.T米歇尔说:“罗蒂哲学史的最后阶段便是他所谓的‘语言学转向’,这一发展已在人文科学的其他学科产生纷繁复杂的共鸣。语言学、符号学、修辞学以及文本性的种种模式已经变成对艺术、媒介以及文化形式进行批判审思的通用语言。社会便是一个文本。自然以及对它的表征已经成为‘话语’,甚至连无意识也如语言一般结构而成”。(6)至此,我们会进一步追问:“语言学转向”是怎样发生的呢?导致这种人文学科“纷繁复杂的共鸣”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W.J.T米歇尔在《图像转向》一文中归纳了这种变化的原因。他说:“思想界及学术界的话语中所发生的这些转变,更多的是它们彼此间的相互作用,与日常生活及普通语言关系不大。这样说的理由并不见得有多么不言自明,但是人们似乎可以明白看出哲学家们的论述中正在发生另一种转变,其他学科以及公共文化领域中也正在又一次发生一种纷繁纠结的转型。我想把这一转变称为‘图像转向’。在英美哲学中,这一转向的变体向前可以追溯至查尔斯•皮尔斯的符号学,向后到尼尔森•古德曼的‘艺术的语言’,两者都探讨作为非语言符号系统赖以立基的惯例及代码,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不是以语言乃意义之示例范型这一假定作为其开端的。”(7)也许我们会再进一步追问:什么是“图像转向”?导致“图像转向”的原因又是什么?金元浦教授作了这样的解释:“美国学者W.J.P.米歇尔说,当下社会科学以及公共文化领域正在发生一种纷繁纠结的转型,而在当代哲学家的论述中,这种转向也是明白无误的。他把这一变化称为‘图像转向’。那么,图像的转型转向哪里?这不是向幼稚的摹仿论、形象化再现或图像的辅助解说转变,也不是向主体客体相互对应的理论回归,更不是一种关于图像‘在场’的玄学的死灰复燃;它是对图像的一种后语言学、后符号学的再发现。它从根本上动摇了长期以来由传播手段限定和形成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向,即文字长期居于独霸地位的现实。而是把图像当作视觉性、机器、体制、话语、身体和喻形性之间的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综合体来加以研究。因为重要的现实是,图像现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高深精微的哲学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陶东风教授说:“通俗报业的图像化,电影和电视的数字图像化、后成像术的出现和医学成像术的发展,成了转换的标志,更不用说互联网无休止的图象轰炸了。因而继文化研究,怪异理论和黑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之后,西方兴起了视觉文化这个时髦的、也有争议的研究交叉科学的新方法。视觉影像成了从事摄影、电影、电视、媒体研究、艺术史、社会学及其它视觉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中心。”(8)我们有理由认为,只有影像媒介的出现才标志着“图像转向”时代的来临,技术的发展和后现代的动力一道完成了“图像转向”的重任。维克多•维坦查说:“文字与图像谁更卓越,今天是图书和电视的卓越之争•••电视以其随机的不连续的图像与线性传统作对,打破了逻辑和思维的习惯。(9)

视觉和图像作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希腊以来就在文学艺术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如西方绘画与雕塑等视觉艺术的影响几乎在西方文学影响之上。中国的诗学也是很重视形象的,如“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之说等等。但是,“图像”在中西传统叙事中却未能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叙事方式,即使是近代电影的出现,也因为局限于“非现实”的艺术领域,其叙事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于德山在《视觉文化与叙事转型》一文中指出:“电视图像叙事真正创造、释放了‘图像’叙事的威力与作用,以电视图像为代表的视觉文化强势阶段开始形成•••以电视图像叙事为代表的视觉化叙事类型开始成为主导型的叙事类型,开始占据社会叙事格局的主流。电视叙事铺衍着社会的话语,构成了西方后现代现实典型而驳杂的叙事文本。”(10)萨拉•科兹洛夫说:“在当今的美国社会里,电视也成为最主要的故事叙述者。”(11)

电视作为影像叙事媒介,可以说是处处浸透着叙述,也可以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转换成叙事文本。萨拉•科兹洛夫指出:“大多数的电视节目——情景喜剧、动作系列片、卡通片、肥皂剧、小型系列片、供电视播放而制作的影片等等,都是叙述性文本。”同时,“叙述不仅是电视上起主导作用的文本类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叙述结构就像是座大门或一只格栅,即使是非叙述性的电视节目也必须穿其而过。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世界是由这一叙述话语规则构成的世界。”(12)电视叙事的包容性和整合性,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也改变着我们以前的经验。麦克卢汉在1961年就指出:“电视是一种整合性的媒介,它迫使长久分离和分散的经验成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13)

电视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叙事媒介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中,它已经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罗杰西尔弗斯通在《电视与日常生活》一书中也指出:“电视融入日常生活的明显之处在于:它既是一个打扰者也是一个抚慰者,这是它的情感意义;它既告诉我们信息,也会误传信息,这是它的认知意义;它扎根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轨道中,这是它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意义;它随处可见,这么说不仅仅是指电视的物体——一个角落里的盒子,它出现在多种文本中,——期刊、杂志、报纸、广告牌、书、就像我的这本;它对人造成的冲击,被记住也被遗忘;它的政治意义在于它是现代化国家的一个核心机制;电视彻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基础。”(14)我们有理由认为:电视的日常生活化的诸种意义也应该包括了对于叙事学这门学科的主导作用的意义在内。

以上是我们循着萨拉•科兹洛夫的思路,从广播电视迅速发展的几十年间在人文社会学科所经历的两大事件——“语言学转向”和“图像转向”的因果关系中,从电视媒介对于社会文化和对于整个社会生活的介入及其影响中,追溯了叙事学诞生的背景和主导成因,为萨拉•科兹洛夫的断言——“广播电视从发明、问世到不断成熟的这几十年也是对新批评领域内一门学科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门新学科就是叙述学,或简而言之,就是叙事理论”找到了一种事实上和逻辑上的因果链。

注释:

(1)SarahRuthKozloff:NarrativeTheoryandTelevision,inRobertC.AllenChannelsofDiscourse,the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1987,42。并参考麦永雄等译《重组话语频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版。

(2)(13)[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等编:《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226页,439页。

(3)参阅谭善明:《叙事学》,/

(4)Todorov.T:GrammaireduDecameron(M),Mouton:TheHague,1969,69.

(5)申丹:《叙事学》,《外国文学》2003第3期

(6)(7)W.J.T米歇尔:《图像转向》,范静晔译,

(8)金元浦/陶东风:《视觉新景与文化焦虑——文化研究二人谈》,/chinese/s15_wxs/qianyan/whyj/11.htm

(9)熊澄宇编选:《新媒介与创新思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249页。

(10)于德山:《视觉文化与叙事转.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第3期。

篇10

【关键词】广播电视;多媒体;应用;计算机

当前很多电视台都引进了多媒体科技,利用多媒体科技使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化、精彩化。多媒体科技的应用提高了音、视频图像的质量以及工作的效率,真正的实现了网络化、科技化。多媒体科技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发挥了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将摄制、录入、编制等整个系统实现了真正的网络化,切实的为广播电视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1.多媒体型的广播电视系统

如今,多媒体的数据广播电视系统已经成型,可以更方便的为千家万户输送多媒体的信息,切实的建立起了一个有效的传播信息渠道,并且会发展的更加成熟与完善。多媒体类型的广播系统原理是将图文、音视频、动画等诸多数字信息经过数字化的处理之后,通过网络向用户发送。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上所安装的接收卡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处理,如语音、文字、图像等等。

就当前来说,数据型的广播业务不仅符合我国的有线电视广播网现状,还符合电视广播信道特征与应用的条件,并不需要对当前的网络进行过多改造就可以实施。数据广播电视的业务也符合目前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网络化、数字化及信息化需求。数据广播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变用户消费观念,使收费模式逐渐成熟,还可以从条件接收,运营模式,信息源等多方面促进多广播电视行业的交互式发展。

2.网络化在广播电视行业中的优势

通常来说,每个电台都有一些演播室,播出机房与后期的编辑机房等。这些机房分布的地点不同,通过采取网络技术之后,能够把所有点都连为一个整体,从而真正实现素材和资料的共享,加速工作的流程,最终缩短制作的周期、减少工作的环节、避免重复的劳动。

在音视频制作的过程中,通常需要查询多种资料,如文字、图像、声音等。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查询资料十分简便,可以在本地的工作站对服务器和资料库进行访问,查出所需要的信息,对其直接进行调用。节目后期的制作过程当中,可以将字幕、视频编辑等在不同机房进行制作,最后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它们合成为一个完整节目,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工作的效率。

网络化的实现,可以让制作人员切实享受无损失的编辑所带来的诸多好处,纵使多次对编辑意图进行修改,节目最后的质量也不会受到影响,这样可以消除制作人员的后顾之忧。制作人员可以将全部精力放在节目的创意与制作之上,以便创造出最为精美的电视节目,提高节目的质量。

2.2无磁带的播出方式

广播电视系统联网之后,使节目自动播出变的更加方便和简单。自动播出的设备可以调整播出顺序与内容,甚至可以在节目播出前最后的几分钟里更改播出的节目单。

许多电视类节目的现场性与时间性都非常强。在采集现场新闻时,记者能够随时将所拍摄的资料素材下载至易于携带的非线性编辑器中进行编辑,这就提高了后期的机房编辑效率。有时候,还可以对资料进行联机处理、编辑,进一步使电视节目的制作周期缩短,并能够在专题片、新闻、电视剧等节目制作当中发挥巨大作用。

远程编辑模式之下,相关编辑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将电台素材库中质量比较低的素材下载至家中的编辑系统里,进行草编。在草编完成后,将其传送到广播电视的制作中心统一进行合成,当前这种技术的发展受到了广域网带宽的制约。网络科技的发展对于远程编辑的实现起了很大帮助,会促进广电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3.媒体网络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影响

媒体网络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发展进步的里程碑。传统电信网是基于电路的交换理论的,广播电视的网络则是模拟频分单向分配的理论。传播理论与交换理论的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与互联网间的融合会对人们生活的方式产生极大影响。

新一代网络可以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宽带数字的应用平台。这就使得原来传统窄带的网络上所不能实现的数据交换及多媒体的应用可以通过简单操作完成,对于促进网络的用户发展有很大作用。新型网络技术中间件的基础理论突破了中间件的关键机制与体系结构,建立起了中间件的核心平台。新型网络技术提出了面向新型的中间件技术分布式的系统开发形式与开发方式,可以为基于网络分布式的计算机系统提供支撑。

4.多媒体在广播电视行业中的应用价值及科学意义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与互联网的相互融合可以对信息产业的结构产生极大影响。二者融合可以为全业务的提供者切实创造良好机遇。全业务的开展要求在地理上进行网络扩展,在市场上进行全覆盖和终端的业务方面进行融合,因而导致不同行业间的业务扩展与兼并。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会对下一代的网络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将传统电视与电视业务、数据业务融为一体,从而构成了现在的新型网络系统。新型网络将会对在同一高性能平台上运行的业务提供支持,以满足未来的数据、话音、视频等应用要求。通过不断的优化设计,切实合理、高效运用网络信息资源,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5.结论

单一的多媒体设备并不能影响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多媒体,真正的实现多媒体化,才能够有效的处理各种信息,促进广播电视业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科技发展必将越来越成熟,也会在广播电视业中体现出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多媒体的数据广播将不会再受带宽限制,将会为整个社会提供全新的、交互式的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房广利.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1998,(03).

[2]周福录.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C].广播电视与制作,2002-03-11.

[3]钟玉琢,杨士强.多媒体技术及其在广播影视行业中的应用[J].中国传媒科技,19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