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理论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美术理论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美术理论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 艺术素养 学前教育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幼儿教师呈现学历偏低,专业艺术技能薄弱,艺术素养缺失等综合素质低下的状况。因此,加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艺术素养,在提高学生专业艺术技能的过程中,注重夯实学生的艺术素养,不断满足社会和各用人单位的需求。对于有效促进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良性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1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1 社会发展的需求

学前教育的发展来源于社会的现实需要,幼儿教师群体,是一个艺术综合能力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艺术素养深厚的教学群体,所以,加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人才竞争力的奠基环节。

1.2 学前教育事业的需求

就目前来看,社会不是缺少幼儿教师,而是缺少合格的幼儿教师,缺少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只有立足于我国高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提升幼儿教师艺术能力以及自身的人才培养水平,才能有效地促进幼教事业的蓬勃发展。

1.3 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长足发展的需要,这其中不仅包括专业技能的发展要求,也包括学生自身艺术涵养的内在渴望与需求。有了艺术的熏陶,专业学生将会在今后学前教育事业中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内容

将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内容分为理论和技能两大类,这种纵向的分类系统不仅忽视了不同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往往还造成了实施过程中实施人员的不知所措,从而降低了目标对于当前教育工作的指导性。

我们一般所知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素养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音乐方面: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需要在音乐能力素养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可以从音乐欣赏能力、表演技能、创作技能三个方面;(2)舞蹈方面: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特点,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逐步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开展舞蹈教学工作;(3)美术方面:学前美术教育是幼儿教师艺术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教育特色,培养个性人才。

3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不足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素养受到新的挑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诸多弊端日渐显露,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及其存在的社会价值。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虽然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实践能力上面却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程门类、学时相对较多,而专业艺术课程学时则相对不足,课程设置科学性较低; (3)艺术基础技能不扎实:目标的不明确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规格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艺术技能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4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

4.1 夯实基础艺术知识

采用有效的方法,将艺术理论生动地呈现,使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提升其艺术理论素养。高度重视并采用恰当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艺术发散思维的培养,并创造适当的机会,让学生在创新中体验到收获的喜悦。

同时,学生接受能力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把握好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训练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艺术知识。

4.2 强化艺术基础能力训练

完善学前教育各类艺术课程的设置,合理增加专业艺术技能的训练课程,促进学生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学前教育艺术课程的设置不应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基础艺术技能课程的教学与实训,还应该配以选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儿歌创编大赛、绘画技能大比拼、幼儿教师职业艺术技能实战演练等有益于职业艺术素养提高的实践训练课程,在提高专业艺术技能的同时,提升专业艺术素养。

4.3 着力培养艺术基础学力

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在夯实基础艺术知识、强化基础艺术能力训练的同时,着力培养、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基础学力。基础学力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基本学习能力,其中不仅包括学习新知识时所运用的方法与手段,还包括惯用思维方式以及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知识的良性循环要求专业学生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实践,优化知识储备,将理论动态地内化为自身能力的提升,从而为今后一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社会发展需要各行业专业的工作者,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更需要全面且综合化的高素养人才。我们希冀的方向并不是让要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而是希求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够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能够表现出良好的专业艺术素养,在实际教育工作者,能够各挥己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实践中做到知识、能力以及艺术的有机整合,这才是艺术教育真正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论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1995(2).

[2]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J].艺术教育,2002(6).

[3] 奚传绩.艺术教育与美育[J].艺术教育,2003(4).

篇2

关键词: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 教师专业技能 培养策略

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幼儿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挑战。“专业化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教育学的、心理学的以及有关幼儿发展的各类专门知识,需要自然科学的、工具性学科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素养,还特别需要丰富的教育艺术、教育智慧以及熟练的互动策略和技能技巧”。然而目前高职高专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以前的中师学生比较,虽有比较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但职业技能远不如中师生。这已成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严重影响到新《纲要》的贯彻实施。因此,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已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一、学前教师专业技能的涵义

作为一个特定的专业技术岗位,由于幼儿特殊的生命特征和生命规律,幼儿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教师专业技能,这样才能成功地对幼儿实施教育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师专业化研究与实践的日益升温,教师教学技能被视为与专业精神、专业理论等教师专业化的内涵相并列的“专业技能”,具体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并通过练习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依此类推,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是幼儿园教师在幼教实践中运用幼教专业知识和经验,并通过练习而形成的顺利完成幼儿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

二、学前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基本内容

目前学术界对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分类还没有公认的观点。根据新《纲要》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考虑学生个体素质的多元化发展和自我完善,结合教师专业技能自身的性质特点,可以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师专业技能划分为一般教育技能、基本教育技能和复合教育技能三个层面。

(一)一般教育技能。一般教育技能是指幼儿园教师指导学前儿童活动所必备的说、写、画、唱、弹、舞、做、用等方面的能力。

(二)基本教育技能。基本教育技能是幼儿教育活动实施阶段幼儿园教师行为的基本要素,包括观察了解幼儿活动的技能、检索和处理幼教相关信息的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体态语表达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技能等。

(三)复合教育技能。复合教育技能是指幼儿园教师在师幼互动中协调运用各种基本技能的教育行为,包括设计教育计划的技能、组织教育活动的技能、艺术教育和创编技能、评价教育效果的技能、创设教育环境的技能、家园沟通的技能、幼教科研技能,等等。

这三个层面教育技能的建构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的行为结构,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凸显了幼教专业的特色,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可行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三、新教改对幼儿教师职业技能的要求

(一)综合性。《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幼儿提出的问题来自于生活世界,这就要求幼儿教师的技能应涵盖文学、科学和艺术技能等领域,切忌教育内容学科化和片面化。

(二)趣味性。《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由于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他们主要凭兴趣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尽量直观、生动、具体,多用肢体语言引导幼儿学习,增强趣味性和艺术性,切忌让幼儿死记硬背。

(三)示范性。《纲要》要求幼儿园杜绝“小学化”的倾向,幼儿教师的主要职责不是向幼儿传授知识,而是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所以,幼儿教师要增强示范性,向儿童展现可供模仿的行为,使幼儿发现和获得新经验,切忌以向幼儿传授知识为主。

(四)实践性。《纲要》提倡:“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活动。”这充分说明幼儿教师学会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五)操作性。《纲要》要求教师引导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就要求教师杜绝传统教育照本宣科,脱离幼儿生活经验的做法,让幼儿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六)情感性。《纲要》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老师每天和幼儿在一起学习、活动、生活,教师的人格魅力、文化修养和知识的广度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幼儿,甚至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因此,幼儿教师还要具备情感性和人文性。

四、通过完善学前教育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一)在课程构成与设置上进行创新,为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打下坚实基础。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而且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尤其是艺术素质),以满足“教育好发展好幼儿”的需要。

有一项调查表明:幼儿园的园长们对于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尤其注重的是专业理论课程和艺术技能的学习,最担心或不满意的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理论不扎实,专业技能不过关,教学实践能力欠缺。这表明园长们对教师的专业素质的需求极为迫切。因此,适当调整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是创新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一项必要措施。其原则是: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发展为目标,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比例以各占50%为最佳。

在理论课程方面,最能体现师范性和促进儿童发展的课程要开足,并在比例与课时方面要充分反映,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下面三大部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这是专业课程中的理论基础课,是所有课程中的重点。

2.幼儿语言教育、幼儿数学教育、幼儿音乐教育、幼儿美术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幼儿英语教育等各科教学法,幼儿英语、幼儿文学、幼儿活动与游戏,以及包括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艺术素养培养课程等。这一类课程的教学,要特别注意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3.技能教育课程。这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八会”:会说、会写、会画、会唱、会弹、会舞、会做、会用。主要包括乐理、视唱、演奏、舞蹈、绘画、手工制作、教师口语等。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一定的弹(弹琴)、唱(唱歌)、说(讲故事)、跳(跳舞、做操)、画(绘画)、做(手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而幼儿英语课程可以考虑在学单词、语法和写作的基础上加开口语课,使学生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和开口能力。这一类课程在比例上要有所侧重,在课时上要切实保证,在教学上要注重实效。

在教育实践课程方面,要增加学生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在课程体系上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实践活动安排,促使他们按照课程体系的安排,积极参加,把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二)探索建立一套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要将技能培养和教育实践落在实处,抓出实效,就是要建立一套“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用的、以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为核心、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个体系中的核心应该是“实践性特色训练”。这个“实践性训练”可以概括为“两个训练”。

1.校内训练

(1)基础性训练。主要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必需的基本功训练。这项训练应该涵盖音乐、舞蹈、绘画、说话等几大方面,并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这是基础的基础。这种训练必须带有强制性。

(2)模拟训练。这一类的训练主要在课堂上进行。由任教老师进行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加,包括课前5分钟小表演、教学小竞赛、教学试讲等。

(3)课外活动。包括有计划有安排的专业汇报展示、专业汇报演出,不同年级或不同班级或不同寝室间的专业擂台赛等。这些训练可以是某一个单项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训练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和所学课程科目的不同而有针对性地相应举行。可以贯穿于整个在校学习阶段,使学生体会到所学专业的与众不同的特色,从而养成主动训练、自觉参与、逐步提高的良好习惯。

2.校外训练

(1)利用课外时间或双休日,定期到实训基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援教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深入幼儿园,深入教学第一线,亲身体会和感受来自教学第一线对专业的要求,从而树立强烈的专业意识,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努力学习,发奋学习。

(2)要求每一个学生从第二学期起,利用寒暑假回各自家乡的幼儿园担任不同年级的小老师,新学期开学时,每个学生要交出一份所在地幼儿园认可的教学实践报告。

(3)重新制订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方案。包括增加见习和实习的次数与时间,明确见习和实习的内容、具体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去了就行”的应付状态,强化教育实践的效果。

总之,培养出既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专业能力的合格幼儿教师是一项长期任务。上述论述中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去探索、去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颜晓燕.试论学前教育新师资的职业培养导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6,(7-8).

[3]蒋海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11.

篇3

1.学前教一育阶段是人的身体发展、智力与经验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假设:若以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loo,则4岁就已具备50%,8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8一17岁的9年中获得的。从脑科学的层面看,婴儿出生时脑重350}4008,为成人脑重的25%,1岁时达到成人脑重的50%,2岁时为75%,6岁时孩子的脑重为12008,已接近成人脑重(1350一14008)的90%o}’}因此,学前教育阶段是人身体、智力与经验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2.学前教一育阶段是人生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也是最易发展、最易受挫的时期

这一时段里,孩子从只会啼哭,到会爬、会走路、会奔跑,不但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所有的认知、经验与能力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论文百事通所以,在客观上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中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不顺应儿童自然的发展,而是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禁锢其思维,形成机械的思维定式,甚至连孩子们画笔下的太空飞船都是一样的,势必会阻碍儿童各种潜能的发展,错过儿童的敏感期,贻误天才的成长。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训练和装备心灵的阶段,它不仅为小学做准备,更为人的一生做重要的奠基,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命大厦的高度、广度和坚实度。因为,它涉及到儿童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要注重个性的彰显,又要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不仅要有教育家的智慧以引导、帮助幼儿培养各种能力,还要有专家的准确判断力、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各种潜能,把握不同幼儿的敏感期等。所以,在客观上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学前教育所要面对的是人类生命的塑造,是人类第二次生命的给予,任何轻微的、不适宜的闪失都可能会延缓或摧折生命之花的绽放。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已显露出来:幼师生科研能力较差,理论知识不够广博,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贻误教育时机。而传统的高校生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等弊端。只有极少数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走在前列。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2005年本科生的教育基础课13门,专业课21门,为学生奠定了广博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则探索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幼儿教师的培养并没有因为学前教育处于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而降低师资培养的要求。例如,法国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3十2的基本学历,即先通过3年大学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考人教育专业,进行2年的学习与实习,再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美国和日本对于幼儿教师学历的基本要求也均在本科以上,目前硕士、博士担任幼儿教师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而且非常注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的确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随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深人人心,“终身教育”、“全纳教育”等先进教育思潮呼唤“广基础、深专业、高学历、多能力、善研究”的创新型、多元化幼儿教师。在这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广基础”指具有广博的高等教育、教师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深专业”指具备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同时对学前教育专业课这一平台上不同专业核心课、技能课程进行深人研究,以达到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化的水平;“高学历”指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应建立在本科层次上;“多能力”指幼儿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诸如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等;“善研究”指科学研究能力较强,善于反思,善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能撰写出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

对此,下面主要从育人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i.育人理念

学前教育阶段除具有与其他教育阶段共同拥有的职业道德精神外,还应具有更为深刻的育人理念。这里的教育理念是指以儿童的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每个生命个体优化地成长为基本要求,抓住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把握儿童的敏感期,发掘天才,通过适宜性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活动等,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想象、思维、言表、创造、记忆等能力及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专长,为他们提供最适宜的可能的空间、环境与条件的支持,使每个儿童获得最大限度的潜能发展,在人生至关重要的时期能够获得既是全面的又是个性的优化成长,为人生的发展做重要的奠基。而且,这种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性认识和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理想追求是与时俱进的,因时空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当然,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责的完成需要耐心、恒心、坚定的信念来成就,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份视学前儿童、学前教育事业为自己存在全部意义的热爱。

2.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至少应系统学习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学前教育三个领域的知识。学习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知识阶段应广泛涉猎普通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卫生咨询等学科的知识,深化自身的理论构建,为专业课学习搭建一个知识平台。学习专业知识应广泛学习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游戏、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课程,同时应深人研究某一专业技能的知识,诸如绘画、舞蹈、乐器等方面的知识,使自身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当然,在有限的时间内广泛而深人地学习理论知识,教师还需要对众多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也可采用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方式,选修课又可分为限选与自由选择的课程修习方式。新晨

(2)能力目标。专业技能包括专业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技能,才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兴趣和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应包括:创设教育教学情境的能力,有效地引导、组织儿童的能力,准确地观察、发掘幼儿潜能的能力,行动研究的能力,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流畅的言表力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计算机和外语的应用能力等。

(3)实践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

力,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加强实践活动。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跟踪学前儿童进行个案研究;也可以创设教育教学情境,进行模拟演练。当然,最重要的途径还是通过长期的见习、实习,在反思、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实践经验,提升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4

美国科学取向的基础教育改革

(一)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内容

1.重视国防教育。“二战”以后,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以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与应用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科技的发展要求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对于美国人来说,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无异于引爆了一颗重型炸弹,美国朝野一片震惊。美国政府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在培养人才、发展尖端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苏联。此后,美国的教育受到空前的关注,并于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该法案的核心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增加教育经费,加强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20世纪60年代,美国掀起了以加强科学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其主要特征是科学课程现代化。所谓科学课程现代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更新中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使其反映20世纪上半叶以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新的科学理论知识进入中小学科学教材;二是在科学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方面,以布鲁纳提出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为指导,强调科学课程的学科结构化、理论化和发现教学法。探究性科学教学便是在布鲁纳提倡的“发现教学”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随后,这次科学课程改革运动蔓延到许多国家,形成了“二战”后第一次国际基础科学教育改革的浪潮。

2.重视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和德国的经济快速增长,美国科技的领先地位再一次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教育质量的滑坡又一次成了美国在国际竞争中地位下降的原因之一。1983年,美国国家优异教育委员会发表的题为《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引发了美国历史上第三次教育改革及全民教育大讨论,使美国举国上下皆认识到,所有中小学的学生都需要接受更好的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1989年,美国公布了题为《2061计划:为了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以下简称《2061计划》)的报告。这是一份关于中小学教育中的科学、数学和技术知识目标的研究报告。它详细论述了全面改革美国中小学教育的设想、步骤、目标和科学依据,提出了未来儿童和青少年从小学到高中应掌握的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的框架。该计划是想通过科学教育的普及和完善来改革美国教育,它实际上有助于人们认清一个问题,即对于下一代人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知识及如何帮助下一代人掌握这些重要知识。

3.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1996年,在《2061计划》精神的鼓励下,美国国家研究院主持修订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SES)正式出台,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学教育标准。它不仅对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作出了十分具体的构想,也为美国教育系统地规划出实现这一构想所应采取的具体步骤,使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得到了更多关于国家科学教育改革的细节性指导。这部标准可以说是《2061计划》关于造就未来高科学素养人才原则的具体实施方案。作为美国全国科学教育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和基本标准,其追求的目标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标准。尽管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方式以及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因人而异,但所有学生都能掌握这部标准中所描述的那些知识和技能。制定这部标准的前提是:中小学生学习科学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要手脑并用,探究是这一过程的中心环节。学生在进行探究时要能够对事物和事件进行描述,能够提出问题,作出解释,并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对所做的解释进行检验,而且能够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传达给别人。学生们能提出自己的假设,能进行逻辑思维和作出判断,能考虑到各种可能的解释。这样做可以把科学知识与推理和思维的能力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由于这部标准的出台,美国各州、各地方的学校和社区便有了实行科学教育的依据,具备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准绳,各地的科学教育便可以步调一致、目标一致、首尾相贯、全面统一地进行下去。

(二)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成功因素

美国中小学的科学教育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坚实的理论基础。科学教育的目的是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以适应科技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此,改革者制定了明确的科学素养标准,为改革指明了方向。改革者以人本主义为教育学基础,强调科学是一种人类事业,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科学,鼓励学生追求自我实现;以建构主义为心理学基础,要求学生积极地、社会性地和创造性地学习,以掌握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技能,形成科学态度,从而使改革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2.合理的改革方式。美国的科学教育系统庞大、结构复杂、权力分散,为了处理好规模、差异性及权力这3方面的问题,以保证改革取得成功,采取了如下方式:所有科学教育工作者包括师范教育工作者、科学家、工程师、决策人士、研究者、教师等都要在改革中发挥作用,对改革负责,先对科学教育有一个共同的构想,接着制定包括长、短期目标的实施计划,然后密切配合,进行实际改革。这场以科学教育标准为基础的改革正是采用这种方式,到目前已将近20年。这与20世纪60年代那场由科学家编制课程,而把其他教育工作者排斥在外的学科结构运动相比,无疑更加合理。

3.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这主要表现在:通过多方协作制定了明了而具体的统一标准,各学区可据此进一步制定反映不同侧重点、体现地方特色的科学课程和教育计划,学生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和速度达到《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要求的学习结果;其配套措施符合实际,灵活多样,教师在接受适当培训和指导后,便可掌握之。整个改革显得井然有序,阵脚不乱。

美国中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

美国人对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的重视,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科学知识,而在于教给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使他们从小就能通过科学教育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自1996年出台《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之后,美国进一步加大了科学教育改革的力度,其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呈现出如下特点。

1.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对儿童的科学教育启蒙。美国对学生的科学教育从幼儿园便开始了。他们对如何开展幼儿阶段的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进行的研究表明,儿童学前阶段的经历会影响他们以后在科学、数学和技术学习中成绩的优劣。在这一研究结果的影响下,美国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重视丰富儿童对自然和社会的初步认识,培养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兴趣和求知欲,注重他们的智力开发,引导他们形成对人与自然的正确态度。幼儿园教师将幼儿科学课程内容分为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和综合科技3个部分。其中,自然科学又分为天文、气象、化学和物理;生物科学又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体知识。美国幼儿园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针对幼儿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儿童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了科学探索与发现的志趣。

2.课程目标方面尤为重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与科学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美国中小学科学课程在强调保证所有学生具备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强调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其中包括:借助于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计算和判断的能力;在处理日常技术问题时能仔细观察各种现象并运用常用材料和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准确、清楚地阐述和交流科学观点的能力;能用正确的方法鉴别真理与谬误的能力等。在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的方法上,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使学生通过科学课程,学会发现他人和自己论点的可疑之处,能用批评的眼光去审视那些论点,并使学生懂得科学不依赖权威,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要养成敢于质疑的勇气。学生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也是美国科学课程改革特别关注的一个方面,它要求教师在教授科学课程的过程中,让学生懂得世界的可认知性,科学设想是知识变化的原因,科学知识既具有持久性也有着不定性,科学不能为所有问题提供完整答案,科学需要预见与验证,科学研究要遵循道德规范,等等。科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判断科学领域正在发生的事情中哪些更多地受到道德、人性及自然规律的制约,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现在和未来生活的影响,能对科学技术的优缺点及伦理意义进行正确评价。

3.课程内容方面注重基础性、实用性、生活性、综合性以及所选知识能否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科学课程改革致力于改变近些年来课程内容不断膨胀的现象,减少内容的绝对数,以确保所有学生牢牢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因此,学校应当选择那些对现在和数十年以后仍然具有重大影响、有助于为人生构建知识大厦打下永久基础的内容。这些内容既包括基本的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定律、科学模型等,也包括这些知识之间的基本关系。就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生活性而言,要求所选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发现、回答由好奇心引发出来的各种问题,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读懂报刊登载的通俗科学文章,并能参与评论科学结论的社交谈话,根据信息源和产生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识别国家和地方决策所基于的科学问题,并能提出有科学根据的见解,以及运用科学知识,明智地参与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决策和政治决策。在内容的综合性上,主张软化或消除僵死的科目界限,更多地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尽可能围绕一系列主题来组织内容,把各学科知识融合贯穿在相关的情境和主题之中。此外,所选知识能否能够满足、引导和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能否适应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和亲身经历,能否丰富学生的孩童时代,也是课程改革重点关注的对象。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亲自动手去做的过程,是探究知识、发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描述物体及其作用的过程,提出问题,获取知识,对自然现象作出解释,以多种不同方式对所做解释进行检验,最后把自己的看法传递给别人。要完成这一过程,学生必须亲自动手进行访问、调查和进行民意测验,必须做笔记、绘制草图、筛选和分类,必须使用放大镜、显微镜、温度计、照相机和其他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分析,必须借助相关的试验设备对结果的正确性进行验证。对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动手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思维习惯和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科学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新要求

美国中小学的科学课程改革所采取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就是教师培训。改革者认为,教师培训在教育改革中至关重要,没有它,任何教育改革都注定要失败。因此,他们从实际出发,对科学教师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培训。例如,在各州的许多学区大量设立“工作室”“辅导站”;或者在大学里举办假期研讨班,就如何按照标准的要求对课程、教学、评价进行系统改革的问题,定期对在职科学教师进行培训;或者向教师展示如何使用探究法。他们还举办电视专题讲座,举行现场教学等。总而言之,美国中小学的科学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

1.教师要不断更新科学知识和科学教学知识,成为终生学习者。由于人类掌握的科学知识会不断增加,科学的内容也会有所变化,因此,教师对科学的了解必须能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不仅如此,随着人们对学习过程、教学过程的重新认识,教师对这方面的新知识也要有所了解。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而且要不断掌握新的教学知识。这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

2.教师既要把自己的科学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又要用自己对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信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承担着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与促进学生完整人格成长的双重责任。

3.教师应能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从经验中学会对科学的学习目标、教学策略、评价要求、课程教材等方面的问题作出恰当的决断,不断加深自己对科学教学实践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

4.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校内的科学教育资源,还要善于开发和鉴别校外学习资源,包括通信、计算机技术、机修、运输、保健服务等领域的人力资源,以及学校所在地的高等学府、研究机构、实验室、科技密集型企业、科学中心、公园、博物馆、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等。教师要善于同当地的有关人士一起,把这些资源变成学生学习科学所需的财富。

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改革,其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使我国的科学素质教育办得成功,自然是值得研究的。我们似乎可以从美国中小学的科学教育改革中找到一些启示。

1.处理好科学与人的关系。科学不仅是一种专业或学科,更是一种人类事业或人类活动。亦即是说,科学是人们观察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科学离不开人。因而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科学教育,都要充分体现人性,在强调科学概念、科学过程和科学思维的同时,还要重视情感和价值观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制定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在内的全面的科学教育计划。

2.加强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再也不能脱离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而单纯地进行科学教育,而是应当理论联系实际,把科学发展史、科学技术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有关的科技问题融入科学教育中,加强探究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兴趣和需要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这样,系统而全面的科学教育方能落到实处。

篇5

高职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质量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的颁布,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自上个世纪末以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艰难探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获得了初步的经验,高职教育改革经历了从宏观发展(全国、省市地区院校布局)到中观(高职学院、高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微观(每门课程与每位教师)发展的完整过程。这其中,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微观层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随着高职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理论与实践界均逐步认识到,高职教育一切问题的核心是课程问题,无论是高职定位、专业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只有在课程中才能得到体现。在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来自于教师、学生、管理以及历史沿革等各方面的原因,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亟待教育者寻找解决策略。

一、提高高职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系统中,高职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是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且以此显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特色。学生通过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不同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各种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彰显职业教育的意义。因此,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成败,也是高职专业建设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研究课题。多角度、多维度、客观分析提高高职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质量的困境且寻找相关解决策略对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提高高职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质量的困难分析(以学前教育专业《美工制作》课程为例)

提高高职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直以来众多高职教育研究者也包括一线教师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但客观存在的许多不利因素,成为这一质量工程的绊脚石。这些不利因素使得高职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困难重重。

《美工制作》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为该专业学生未来成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专业技能训练。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备的美工制作知识和技能,为胜任今后的美工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合理地指导幼儿从事手工制作活动和教玩具的制作打下基础;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与进行综合宣传活动、艺术创作活动、环境创设活动的实际能力。由于来自教师、学生的各种原因,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存在一定的困难,客观分析阻碍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不利因素是探寻解决策略的重要前提。

1.来自教师的不利因素

来自专业技能课教师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为教师专业理论知识过硬,但专业技能不强,即便一些教师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不能做到很好的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融合,存在课堂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众所周知,越来越多的高职教师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是扎实、过硬的。但由于大多数教师的从高校学习到高校执教的个人成长经历,从而导致缺乏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对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不了解,因此,高职专业技能课程存在专业技能学习与实际岗位需求不匹配的普遍现象。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专业技能课教师的薄弱环节。

此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部分教师急于提高教学质量,一味设置高难度学习项目,而忽略了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效果不理想;而另一部分教师由于头脑中存在对高职学生的偏见,低估了学生们的实际能力,因此降低学习难度与强度,也不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组织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地位。随着近几年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队伍也快速壮大,相应带来了教师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现有的教师队伍的整体职业能力与职教事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间出现了较大的差距。高职院校能不能为当今社会的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关键在教师。因此,加强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建设刻不容缓。

2.来自学生的不利因素

来自学生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为学生对于《美工制作》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与不足。其中,优势表现为绝大多数学生有学习本门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且多数学生态度认真,踏实肯干。因此,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比较认真的完成基本课业要求。同时,来自学生的不利因素也导致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具有较高水平的突破。一件美工作品的完成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从而准确表现作品中的线条、色彩、结构比例等元素。因此,这里的学情不足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美术基础参差不齐且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够,多数学生不具备运用美术技巧展现美工作品精髓的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局限性使得一些学生过分依赖于教师提供的创作素材,上升空间有限,鲜有精品出现。

三、提高高职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解析

当前,新的教育观念更强调教师要通过课程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协作精神以及动脑、动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工制作》课程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宗旨,它具有理论性、实操性和师范性等特点。为了突出高职特色,强化应用技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该课程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学生在大量的手工作品的制作过程中,掌握美工制作的原理、方法、技巧等。从而塑造岗位能力,增长职业智慧。

1.科学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合理配套相关基础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并不是单打独斗的教学模式,很多课程的开展需要一些先修课程作为铺垫,从而保证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是系统的、规范的。以《美工制作》课程为例,该门课程在开设之前,学生应先学习《美术基础》等相关基础课程,在具备了基本的美术表现能力的基础之上再进行美工制作能力的训练,这无疑会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院校的系部单位应注重科学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这一工作环节,认真做好支撑专业技能的系列课程分析工作,合理配套相关基础课程。

2.重视教学组织形式设计,完善教法与学法的结合

围绕课程性质与培养目标及课程设计理念,专业技能课程的实施应重视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进一步完善教法与学法的结合。

(1)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注重教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处于缺乏实操技能的状况,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操作技能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对现有专业教师加强岗位实践和技能培训,使教师做到要求学生会的技能,自己先掌握,甚至更高一层。为此,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多深入专业对口岗位调查研究,采用岗位培训、挂职顶岗等多种方式,定期派专职教师到社会第一线了解岗位需求和信息,同时与用人单位合作进行开发、服务,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通过“真题真做”“项目实施”等活动方式,促进技能课教师得到实践锻炼,使教师由封闭、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岗位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专业技能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应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应用讲授法、观摩法、练习法、操作法、总结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且还应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此外,教师针对来自学生的不利因素,还应采用鼓励法、榜样法、小组合作法、强化训练法等教学技巧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上这些具体做法主要针对学情的不足而开展,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美工制作》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美工知识要点及造型规律的讲解和美工作品制作技巧、方法的演示与指导。教师应在课前充分准备大量鲜活、生动的美工作品实物用以进行展示,给学生直观、鲜明的感性认识,从而确保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在此,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法学习方法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布鲁纳强调直觉思维,他认为,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不同,它不根据仔细规定好了的步骤,而是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的。直觉思维的本质是映像或图象性的,它的形成过程一般不靠言语信息,尤其不靠教师指示性的语言信息文字。所以,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想边做。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法上的手眼脑协调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学习兴趣是学生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教师教学关系密切,教师应重点关注如何使学习活动充满乐趣。首先,教师应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选择或编写系统的、有趣的、能逐步掌握的教材、参考资料等。其次,教师应积极提高教学水平,客观分析学生的优势与不足,教学内容既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困难,要使学生在挑战中激起学习的兴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就会觉得饶有兴味,学习兴趣也会日益浓厚。

专业技能课程要求学生亲身参与到操作的全过程中。在个人或小组式的技能实操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针对《美工制作》课程教师应强调学生注意掌握知识要点及作品造型规律,并在其基础上动手实践。学生在制作美工作品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能举一反三,大胆创新,防止一味地模仿,让手工制作的活动真正成为手眼脑协调并用的有趣的创造活动。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立便利、完善的教学条件

为了保证专业技能课程的顺利实施,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创造便捷、完善的教学条件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美工制作》课程依托于学前教育综合实训室的建立与完善、系部提供美工制作工具与材料、设置校级美工作品展示橱窗、校图书馆提供的图书资料、校外实训基地(幼儿园、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建立协作关系)等教学条件,最大限度保证该课程的顺利实施。

4.重视作业设计环节,在强化中提高、巩固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课程的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环节的进一步完善。本着鼓励创新、分单元多个作品成绩评定、班级和校级展示、小组和班级评议、个人独立和小组合作完成等多项原则,最终形成独立、成型的美工作品。作业环节的设定使学生的美工制作专业技能得到了强化,教学效果明显。

作业完成之后的教师点评和同学分享环节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在高校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也有作业环节,但往往忽略了点评,学生只知道作业的成绩,却不知好在哪里,错又在哪里。教师点评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是否已掌握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水平。而同学分享可以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客观的评价,在分享他人的优点与不足的同时,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也得到了丰富,课堂的学习气氛也在分享中得到了进一步营造。

5.严肃考试环节,科学、灵活地制定考核方案

《美工制作》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课。它具有理论性、实操性相结合的特点。为了突出高职特色,强化应用技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科学、合理的制定考试方案至关重要。

(1)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考试方案是严肃考试环节的指导思想

《美工制作》是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美术手工作品的制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学生在大量的手工作品的制作过程中,掌握美工制作的原理、方法、技巧等。因此,对学生的考核应注重实际制作能力的检验与检查。最终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查成绩各占50%,平时与期末并重。

(2)设计思路以及执行计划使考试方案具有可行性

教学过程中的多个独立单元分别拥有作品的成绩,共同构成平时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50%,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期末考查,由教师规定作品内容选项,学生自由选择制作作品,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50%,从而达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科学、有效的结合。

(3)认真做好考试改革总结

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考试改革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学校对考试改革的鼓励促使教师致力于课程建设的探索,这无疑对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发挥了导向作用,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首先,《美工制作》课程的考试,实际操作成绩与期末考查成绩各占50%,实践与理论并重。这一要求使学生认真对待平时的每一堂课,竭尽所能掌握每一个单元的美工作品的制作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平常不认真,考试搞突击”这一学习陋习。其次,考试改革的内容涉及在期末考查部分,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自己创作,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大大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团队合作,并在准备与完成的过程中体会探索和创作过程的快乐,从而进一步产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再次,考试由于脱离了课本的死知识,注重美工制作综合能力的考核,无形之中就加深了考核的难度,学生在准备考试期间要经常性地与老师沟通,把握设计与创作的高水平,一方面这是一个难得的再学习过程,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进一步融洽。

参考文献:

篇6

福建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于2010年12月26日圆满落下帷幕,为期七天的大赛为全省中小幼教师搭建了展示教学技艺的舞台,500多名教学“高手”同台竞技,“巅峰对决”,集中展示了福建省中小幼教师的良好素质和精神风采,反映了我省近年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开展岗位大练兵,提升教学技能的成果。认真总结本次大赛成功经验,分析研究大赛反映问题,对推动全省中小学教师技能提升具有现实意义。

一、技能大赛概述

1.层次规模,前所未有

由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总工会联合举办,福建教育学院承办的福建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于2010年12月20日在福建教育学院开幕,26日圆满结束。本次大赛共有528名选手参赛,聘请评委259人次。大赛产生特等奖4名、一等奖57名、二等奖114名、三等奖159名,优秀组织奖6名。这是福建省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举办的规模最大、项目最多、规格最高的全省性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其目的在于检验各地开展中小学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的成绩,促进岗位大练兵活动的深入开展,引导广大教师更加重视提升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自身素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优质师资保障。

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总工会高度重视首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2010年11月9日联合下发《关于举办福建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通知(闽教人〔2010〕117号)》,对参赛对象、比赛项目、比赛分组、参赛方式、奖项设置等作了具体说明。12月20日上午,技能大赛开幕式在福建教育学院举行,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平主持,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郑传芳,省总工会副主席彭群芳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大赛组委会成员,各设区市教育局、总工会领导,参赛选手、评委等3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郑传芳在讲话中指出,由省教育厅、省总工会联合举办的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加强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对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一支教学基本功扎实、专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大赛既是对各地中小学教师岗位大练兵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也是对岗位大练兵工作的一次再动员、再部署,必将推动岗位大练兵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营造教师学业务、学技能的浓厚氛围,推动教师队伍教学能力的提升。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以本次大赛为契机,进一步掀起教师岗位大练兵的,达到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的目的,把岗位大练兵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抓实抓好。

本次大赛的层次、规模、规格为福建前所未有。

大赛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全省教师关注度高。福建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是在2010年福建省教育厅部署在全省中小学教师中广泛开展“岗位大练兵”的基础上,层层选拔推荐优秀选手参赛,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全省34万多各中小学教师的高度关注。

2.参赛选手和比赛项目多、影响大。全省参赛选手528人,抽调评委259人次。比赛的学科涵盖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4个学段33个主要学科组。比赛的项目有教学设计、片段教学、板书设计、课件制作、玩具教具制作、命题简笔画、综合素质(现场答题和试卷答题)7大项。

(1) 教学设计 中小学参赛选手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提供的学科教材及教学内容要求,编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幼儿园组参赛选手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提供的福建省幼儿教师教育用书(领域活动),编写一个领域活动计划。时间,60分钟。设计必须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并符合教学设计的要求。幼儿园组必须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依据,体现《纲要》理念,并符合教育活动设计要求。

(2) 片段教学 参赛选手根据编写的教学设计(幼儿园组参赛选手根据编写的领域活动计划)及规定的教学内容,面对评委进行片段教学。时间,15分钟。片段教学按照课堂教学要求进行,不涉及实验、计算机等操作类内容,不用多媒体设备。

(3) 板书 参赛选手根据提供的板书内容进行黑板板书。时间,5分钟。要求按照课堂教学要求进行板书。板书内容与学科有关,包括文字、图形、图表等。

(4) 课件制作 围绕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求,根据提供的相关学科课程资源,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上机完成一份与学科教学相关的演示文稿。时间,60分钟。着重于选手的课件设计能力及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制作能力测试,能整合学科的资源,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应用PowerPoint完成一节课的演示文稿制作,具有一定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

(5) 玩具教具制作 根据指定的主题和提供的材料,现场独立制作完成教具或玩具作品一件。时间,60分钟。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制作一件符合题意的教具或玩具。

(6) 命题简笔画 根据命题和提供的材料现场在白纸(A3)上用线条表现紧扣主题的简笔画作品一张,形式不限。时间,20分钟。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现场完成符合题意的作品。

(7) 综合素质 现场答题和试卷答题两项,“现场答题”要求选手根据提供的问题,短暂思考后现场回答,时间,20分钟,现场答题主要考察选手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等方面知识。“试卷答题”要求选手在试卷上作答,时间,40分钟,试卷答题主要考察选手教育教学类综合知识。

3.持续时间长。赛事持续一个星期。从20日开始,至25日学段比赛结束,26日进行各学科第一名决赛,决出高中、初中、小学各学段第一名。

4.奖项层次高。除设一二三等奖及组织奖外,设置可申报“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的特等奖项。有老师称之为教学比赛 “史上最牛奖”。本次大赛共设一、二、三等奖,特等奖和优秀组织奖。

(1)每个学科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分别按各学科参赛选手数的10%、20%、30%确定获奖名额。获奖等次按同一学科选手四个比赛项目的总成绩从高到低依次确定。

(2)每组设特等奖1名,从本组各学科一等奖的第一名获得者中产生。幼儿园组一等奖的最高分即为特等奖获得者;小学、初中和高中组各学科一等奖的第一名获得者需按组参加综合素质项目比赛,比赛得分最高者为该组特等奖获得者。特等奖获得者按规定程序申报“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3)优秀组织奖3名,授予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设区市组织竞赛活动以及参赛选手获奖情况取前3名,授予福建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和“福建省五一先锋岗”称号。

(4)获奖选手和单位由主办单位发文予以表彰,并颁发证书。

2.组织实施,缜密高效

2010年11月9日省教育厅和省总工会联合发出了《关于举办福建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通知》,对全省组织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明确了大赛的宗旨目标、参赛对象、比赛项目、组织机构、参赛方式、奖励设置等。在全省正式拉开了福建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序幕。

11月下旬,省教育厅决定由福建教育学院具体承办福建省中小学小学教师技能大赛工作。福建教育学院决定举全院之力做好大赛的组织实施工作。成立了竞赛现场组织委员会,由院长赵素文任主任,院领导林德泉、黄家骅、郭春芳任副主任,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精心研究制定了福建省首届中小学小学教师技能大赛具体实施工作方案。学院提出大赛组织工作要做到公正、缜密、有序、优质、高效,达到“零差错”、“零投诉”的目标。在大赛期间学院动员全院150多名教职员工做好大赛服务工作。具体成立了竞赛组织委员会、仲裁委员会、专家指导组、赛会工作组开展工作。在赛会工作组下又分为总协调联络组、竞赛组、命题组、考务组、教材组、设备维护组、接待组、后勤组、宣传组、保卫组、保管组、财务组等13个小组,细化工作,实行定岗定责,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和实施细则,全面搞好赛务、宣传、安保、后勤服务与保障等环节工作。为公平公正做好竞赛组织工作,学院重点加强四个环节工作。一是加强专家把关指导工作。学院聘请省内陈日亮、李必成、王云生等八名专家、名师担任专家指导组成员,加强比赛细则、评分标准等赛事把关指导工作,确保赛事安排科学公正。二是做好大赛评委抽调工作。坚持保密、回避、地区均衡等原则,从特级教师专家库、百名名师培养人选库、各设区市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熟悉基础教育的高校专家教授中抽调259位评委。三是制定严密的工作流程。学院制作了《工作人员手册》、《评委服务指南》和《参赛选手服务指南》3本手册,使工作人员、评委和参赛选手明了大赛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确保大赛工作有序高效进行。在高中组、初中组、小学和幼儿园组、综合素质项目组四批选手和评委报到当天,召开选手预备会,明确比赛程序规则、注意事项等参赛须知,加强参赛心理疏导,减轻比赛压力;召开评委培训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任务职责、命题要求、评分细则、现场考核、工作纪律等考评须知,确保大赛公正、缜密、有序、优质、高效实施。学院还加强工作人员、评委和参赛人员的教育工作,加强工作纪律、廉政纪律、保密纪律、宣传纪律的监督检查,确保大赛评判工作评出正气、评出服气、评出水平。

3.技能检阅,引领提升

教学技能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必备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和进行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基础,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具体体现。教师教学技能通常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等方面。从另一角度也可以把教师教学技能理解为基本教学技能,如语言技能、讲解技能、板书技能、演示技能、媒体应用技能等;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如导入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强化技能、结束技能、教学组织和课堂纪律管理技能等;教学准备技能,如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技能。国家教委教师司[1992]39号文件对教学技能曾作出明确规定,主要是指普通话技能、口语表达技能、三笔字书写技能、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等。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总工会选择“教学设计、片段教学、板书、课件制作”四项作为全省性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项目,选择“现场答题和试卷答题”作为综合素质加赛项目,从大赛宗旨、大赛组织、可操作性等方面看,是比较科学的。具有层次性、时代性、实战性和针对性,向全省中小学教师清晰地传达了教师基本技能提升的内涵和方向。

1.层次性、时代性

举办省级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就是要发挥检查、促进、引领作用,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目的。即检阅各地中小学教师岗位大练兵成果,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引领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方向。其中引领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通过技能大赛,引导教育观念的更新、育人理念的确立、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最优选择、引导探索最佳有效的教学模式等等。大赛就像一个“指挥棒”、“方向标”,倡导什么,期待什么,学校和教师自然而然就会侧重什么,随即而来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等也在变。因此,大赛的项目设计应具有时代性、层次性,教学设计、片段教学成为本次大赛的核心项目。纵观本次大赛,从县区到设区市、再到省,通过层层选拔,多次操作演练,体现层次性、时代性的教师基本技能展示项目教学设计和片段教学已在全省中小学教学中轮训了一遍,教学设计和片段教学能力获得普遍提升,起到了很好的引领效果。相信这两项赛事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考核、检验中小学教师能力水平的常规项目。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以获得最优化的教与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规划的过程。福建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教学设计是指某一课时所进行的课堂教学设计。从所提供的目前我省所使用的教材中选取某一课时教学内容,参赛选手根据该课时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设计参考格式进行教学设计。要求各学科教学设计,以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提供的教学设计参考格式编写教学设计,鼓励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或教学风格的设计;参赛选手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按照指定的片段内容进行15分钟的片段教学。

教学设计是挑战性最强的比赛项目,只提供教材中某一课时教学内容,没有课标和其他任何教学参考资料,选手事前也不知道教材版本。这就要求选手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至少有两轮以上的高中或初中或小学学段的学科教学经历,熟悉整个学段课程标准,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

(2)片段教学

片段教学是近年来刚兴起的教师素质水平考核和教研活动的新形式。由于其是模拟现场教学,相比于说课,更能体现执教者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技能技巧和实际教学水平,正在逐步取代说课。省教育厅于2010年特级教师评选中首次选用,并作为百名名师遴选考核内容和首次技能大赛项目。预计片段教学会成为今后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选拔或评选的主要手段。

片段教学一般分为节选式与专题式两种类型。节选式片段教学是从教材中选取某一片段进行教学,执教者根据节选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实施课堂教学。能反映选手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选手较易操作,层次较低。专题式片段教学是从某节课中抽取一个专题(或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或一个教学环节)让教师施教,执教者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专题式片段教学不仅能反映选手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而且能较全面反映其教学能力、教学素质。较难操作,层次较高。

福建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片段教学是节选式片段教学,与前一比赛项目教学设计密切相关,即从组委会提供教学设计的某一课教学内容中选取某一片段进行教学,选手根据前一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实施只面对评委的课堂教学。因可操作性关系,选取片段不含实验和计算机的操作性内容,不用课件。也称为节选式、虚拟式(只对评委,没有学生)现场片段教学。

片段教学是大赛的核心项目,占有总分40%,主要是现场考核执教者教学能力和实际水平,即会不会教,教得好不好。实际比赛表明,15分钟的片段教学基本上可以区分执教者的教学水平。

2.实战性、针对性

教学技能是教师的职业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高低,直接涉及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育人水平。“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课堂上的真功夫在大赛中的体现就是实战。本次大赛选择“片段教学、黑板板书、课件制作、玩具教具制作、命题简笔画、现场答题”作为比赛项目,充分体现比赛的实战性和针对性。

(1)片段教学

片段教学是最具竞争、展示选手教学技能真正实力的项目。要求执教者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从教学内容的局部入手,寻求最佳的角度切入,安排恰当的教学活动,这与平时的课堂教学完全一致,但更需要讲究教学艺术,更富有挑战性。通过片段教学,可以考察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课堂教学的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综合评价远比说课更为客观。本次大赛528场的片段教学检阅了我省中小幼中青年教师真实的教学水平。

(2)黑板板书

黑板板书也是实战性和针对很强的项目,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之一。板书是教学中所应用的常规教学媒体,与教学有关的板书考核评价在片段教学中已有体现。单独设置板书项目的目的在于考核片段教学中没有涉及或难以涉及到的板书内容,如图形、图表、公式、符号、实验装置图、简笔画等,除了板书考核外,还有板画内容。从实战情况反映出部分学科比赛选手黑板板书水平差别比较大,如高中地理最高分92.4,最低分22分;高中化学最高分88.2,,最低分58.8,初中化学最高分85.4,最低分72.6,初中地理最高分90.2,最低分71;小学思品最高分91.4,最低分64;小学综合最高分91,最低分74.6。

(3)课件制作

课件制作主要是考核选手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应用水平的项目,具有实战性和时代性。如要求选手根据目前我省所使用的教材中选取的某一教学内容和指定相关的课程资源,在规定60分钟时间内,通过上机完成一份与学科教学相关的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一课时)。从实际比赛看,参赛选手围绕命题,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提交了不俗的作品,较真实地反映了目前全省中小学教师的课件制作技能水平。由于时间短,课件制作水平整体不高,部分选手甚至没完成任务。

(4)综合素质考核

综合素质考核是为技能大赛特等奖评选提供依据而设置的比赛项目,更是体现整体教学实力的比拼,实战性更强,素质要求更高。根据大赛计划,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各学科组第一名通过现场答题和试卷答题两个项目的比赛,向省总工会推荐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各一名优胜者申报“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实际上是一次选拔比赛,只取第一名。基于此目的,大赛主委会选择以主要考察选手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等方面知识的现场答题和考察选手教育教学类综合知识的试卷答题进行考核。

① 现场答题。选手按抽签先后进入考场,根据答题内容作短暂思考后现场回答。如果说教学设计、片段教学、板书、课件制作是考核选手“会不会教”,“教得好不好”的话,那么现场答题则侧重考核选手“有没有研”、“研得深不深”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考核选手口头表达、逻辑思维及反应能力等。本次现场答题两道:

试题1:谈谈你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试题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请谈谈你对“业务精湛”的理解和认识。

20分钟的现场答题,充分展示了选手的理论功底、内在潜质、教学风采。也有不少选手时间没用完,最少的讲不到5分钟,反映参赛选手之间的差距。

② 试卷答题。统一集中进行答题考试,在试卷上作答。试卷答题涉及面很广,涉及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教育教学法规、时事政治、课程改革、规划纲要、科技科普常识、古今中外、历史名物、现代名人等,基本上不涉及具体学科,无法突击准备,要靠平常积累,也没有偏题怪题。正如选手所说:“这次跨学科比赛与以往任何一次比赛都不一样,笔试涉及面宽,根本无法突击复习”; “这次比赛的试题,大事抓得住,潮流捕得着。试题很能抓住国家的教育重点和大方向,既重视老师基本素养,还给参赛者很多发挥的空间,体现教师教学思想、观念、能力等方面”;“试题涉及面广,很检验教师的综合素质。对规划纲要考核的量比较大,很细化”。33位选手最高分84,最低分52分,平均69分。

从公布的综合素质比赛成绩可知,获得综合素质比赛第一名的选手,其试卷答题都是最高的,现场答题也是最高或排在前四名内,达到了遴选目的。

(5)简笔画和玩具教具制作

简笔画和玩具教具制作为幼儿组独立设置比赛项目,类似于中小学黑板板书和课件制作项目,实战性、针对性强。

纵观本次8个项目比赛,充分反映了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件制作、板书设计基本能力状况,不少教师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众多选手说,这是苦练基本功的结果,这些基本功绝非临时抱佛脚所能具备的,而是平时长期的积累。要在1个小时完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许多选手从来没有体验过,片段教学也是第一次经历,紧张激烈的拼争令不少选手感到了自己与其他选手的真实差距,激发了提升教学技能的紧迫感。

二、大赛成绩统计及简析

1.中小幼各学段前三名分布统计

本次大赛四个学段共设34学科组,各学段各学科成绩前三名分布统计如下表(表1)。统计结果表明,在中小幼34个学科组第一名中,厦门市一举夺得15个学科,占学科总数44%,福州市5个,莆田龙岩各4个,漳州、南平、宁德、省直各1个;在4个特等奖中厦门占了2个。

表1 各学段各学科前三名成绩分布

2.各设区市参赛选手成绩统计

按参赛选手人数的10%、20%、30%确定一二三等奖获奖名额,根据获奖选手和参赛全部选手实际得分,各设区市各学段成绩和总成绩统计如下表(表2)。统计结果表明,各设区市所有参赛选手总成绩厦门明显占优,福州、莆田、泉州、龙岩、三明相差甚微,漳州和南平差别不大,宁德偏弱。

从表1和表2反映了各设区市教师的参赛实力。厦门市取得骄人成绩得益于2007年4月以来全市中小学教师岗位大练兵,全员参与,包括教育理论大练兵、教育技能大练兵、课堂教学大练兵、教育科研大练兵、班主任工作大练兵等五项十方面内容。要求农村幼儿教师必须学会教玩具制作,35岁以下青年教师必须参加“两笔一画”(钢笔字、粉笔字和板图板画)的考核等。厦门市夺取将近一半学科组第一名,取得选手总分第一名实至名归,真实反映了厦门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实力。这也再次验证“机遇总是给予有准备的人”这句老话。

三、成效、不足与建议

1.达到 “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举办福建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受到全省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响应,全省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校区县市层层选拔,参与选拔的每位选手都在大赛中尽力展现教学技艺和风采。大赛共有528名选手参与省级角逐,300多名教师获省级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表彰。许多选手非常重视和珍惜本次参赛机会,从准备到逐级参赛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勇气和信心。参赛中,尽管有些选手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充分展示出个人的真实水平,排名比较落后一些,甚至没有获奖,但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以及和其他高手之间的差距,找到了努力的方向。通过这样一次难得的高水平竞技锻炼和难忘的经历体验,对每个选手今后的教学技能的提升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大赛实现了“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2.引领全省教师技能提升的方向,推动教师队伍教学技能提升

首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设置的比赛项目具有层次性、实战性、时代性,立足教师基本功,凸显岗位大练兵,引导全省中小学教师基本技能提升的内涵和方向,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据悉,不少设区市及县区召开了经验介绍、交流、研讨会,许多学校纷纷将此次大赛模式移植于本校,开展校内岗位大练兵。福建教育学院闽派特色教育研究所举办“福建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启示录”全省征文大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提升教师基本技能已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大赛的成功举办,必将大力推动岗位大练兵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营造教师学业务、学技能的浓厚氛围,促进全省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3.积累了全省技能赛事组织实施经验

大赛组织严密、有序,实施科学、规范、高效,评比公平公正,树立了大赛的权威,积累了大规模技能赛事组织实施经验,为今后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规范化、常态化实施奠定了基础。

4.发现了不足,需要加强培训提升、专业引领

由于首次举办全省性技能大赛,参赛人员多,竞赛学科和项目多,时间紧等因素,本次大赛也存在不足之处。

(1)选拔程序不够完善。部分设区市选手选拔的范围较窄,没有完全进行层层选拔,导致众多优秀教师失去参与竞赛的机会,一定程序上影响了部分设区市的成绩。选手选拔程序尚待进一步完善。只有建立从学校到县区、设区市、省层层选拔制度,才能真正达到岗位大练兵,提升技能的目的。

(2)部分学科特点缺损。本次比赛所有学科竞赛项目都一样,没能关注体育、音乐、美术学科技能和理化生的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有待下一届更能体现学科特点。

(3)教学设计、片段教学理解认识未到位。不少选手第一次经历教学设计、片段教学,从未体验过这两种新颖的技能展示形式,在准备和竞赛中产生误解或把握不到位,影响比赛成绩。教学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为所有比赛项目之首。设计要素不完整,如学情和教材分析,目标与依据分析,教学重难点确定与分析等核心要素中,缺乏分析或依据不足或确定不当等。教学过程设计不完善,有的缺少设计意图;有的不完整,只限于参考格式所指项目,不会发挥增加必要要素内容;不会使用简洁明了的流程图等。重难点确定与分析不全面或有误;字迹潦草,涂改多且不整洁。虚拟式片段教学挑战性较强,习惯了面对学生场面,突然改为面对几个评委,有的选手临场紧张、无所适从,甚至怯场,表现失常;不少选手用不完15分钟。

教学设计理论性、专业性强,层次较高,片段教学特别是虚拟式片段教学技术性很强,这些都有待各级培训机构加强针对性培训和训练,加强专业引领,需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理论水平,提高驾驭片段教学的能力。

(4)板书板画技能偏低。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在过去是每一位师范毕业生最低层次要求的基本技能。本次比赛却出现了不少低级错误:漏字或漏图;出现错别字;字写得太小或太大或歪斜、不美观、过于拥挤;符号书写不规范;板画水平低。个别选手的板书板画能力实在不敢恭维,令评委哭笑不得。因而,有必要建立中小学教师退出或转岗机制,基本技能太差的教师不宜继续站在讲台上,以免贻误学生。

(5)课件制作水平不高,PPT制作项目难以反映选手课件制作真实水平。课件制作着眼于考核选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涉及计算机设备、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素材等诸多因素,如何真实体现选手实际水平,与比赛项目选择、工具选择、呈现方式选择有关系;也还与是否便于比赛操作有关。PPT幻灯片制作是层次比较低的比赛形式。本次大赛PPT幻灯片课件制作水平整体不高,信息技术学科选手的作品质量普遍不高,甚至不如其他学科老师,可能与信息技术教学从不使用课件有关。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6)教研技能有待提高。现场答题主要是考察选手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口头表达、逻辑思维及临场应变能力等方面素质。与“有没有研”、“会不会研”关系很大。“对‘业务精湛’的理解和认识”现场答题,不少选手没什么话可说,20分钟时间没用足,最少的讲不到5分钟。反映参赛选手缺乏教学研究,理论基础知识欠佳。在今后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中应加大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训力度。

5.希望完善赛事项目,建立全省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常态机制

福建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在全省中小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线教师呼吁探索、改进和完善诸如大赛项目设置、参赛选手逐层选拔程序、组织实施等方面工作,建立建全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规范化常态化机制,树立技能大赛品牌,使之成为“提升教师教学基本功、专业化水平”的常态项目。

技艺有高低,练兵无止境。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岗位练兵活动,是快速提升教师技能的有效方式。首届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表明福建省在落实《规划纲要》精神,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教师队伍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如何将此次大赛产生的影响和积累的经验转化为推动我省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动力,仍需继续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总工会关于举办福建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通知》(闽教人〔2010〕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