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钱保值增值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让钱保值增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医院;资产管理;增值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168-02
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中型医院尤其是一些三甲医院作为传统的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是希望能适度参与市场竞争。因此,这类医院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既向市场提供医疗服务,同时又是商品市场的购买者和消费者。事实上它们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卫生系统将向世界开放医疗服务市场,行业间竞争将呈现多元化格局。面对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医院必须通过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以最低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收益,才能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资产的有效管理,是提高医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为民众服务,支持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准确地进行医疗成本核算的首要条件。本文将在分析医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提高医院资产管理的途径。
一、什么是医院资产管理
1.医院资产的概念和范围。国有非盈利性医院属于国家事业单位,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医院的资产是指医院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其包括国家拨给医院的资产、医院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购买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济法律认定为医院所有的资产。医院的资产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2.医院资产管理的目的。近年来,随着医院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医院资产管理成为各级医院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医院资产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如何健全和完善医院的资产管理体系,保证账实相符;二是作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目的之一是如何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并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三是从财务管理的目的,如何对资产进行有关管理,通过资产管理为核心的医疗活动提供有力支持,从而为提升医院经济效益的根本目的创造最优化的条件。
二、当前医院资产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医院的领导和财务管理者对医院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欠缺从战略层面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管理层大多存在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局限思维。这直接导致了很多医院未能形成较为完善的整体资产管理体系,更难以实现整体的资产保值增值。
2.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有些医院对固定资产只设总账和二级明细账,没有按制度规定设立固定资产三级明细账和固定资产卡片。对固定资产长期都不盘点,一经盘点,许多医院存在账实不符现象,且账实不符的原因也无据可查,从而导致固定资产底数不清、增减无据、无人管理和损坏丢失严重等问题。
3.无形资产作为医院的重要资产内容之一,在很多医院未能被重视。 无形资产包括了医院整体形象,医院核心竞争能力及其在市场中形成的口碑。现在很多企业,或私立医疗机构都非常重视无形资产的累积和升值,但在事业单位性质的三甲医院中,却鲜有专门针对无形资产提升的机构和部门。这使得医院的无形资产长期被低估,无法在市场中得到合理的定价和变现,也无法衡量保值增值。
4.对资产的采购和处置的制度安排缺失。医院资产采购的存在一定的非制度安排,没有从全局出发统筹安排,仔细研究论证,而是各医院间互相攀比,形成了某些资产短缺和某些资产闲置并存的现象。在资产的使用过程中,有的医院不经过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审批,就任意处置固定资产;资产的报废、调拨和变卖不按规定的程序办理,有的甚至没有任何责任人批准随意处置。如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变动,不同程度地出现物随人走的现象。
5.管理人员缺乏。目前,许多医院是由财务部门兼管资产,但也有医院以压缩人员或财务人员紧缺为由,让不懂业务的后勤、总务人员分管这项工作,由此出现了固定资产已使用多年,但发票未到未结算,固定资产就不入账等现象,造成固定资产账面和实物不符。医院资产管理的这种状况与国有资产管理的专业性要求相距甚远,使资产管理的许多工作无法真正落实到实处。
三、如何改善和优化医院资产管理
1.强化医院资产管理意识。资产是为实现核心经济活动服务的,而反过来核心经济活动的目的又是为资产的保值增值服务的。医院虽然不是完全的经营性单位,但医院资产同样有上述特征,即为核心医疗活动服务,同时要求保值增值。
保值增值的前提是对医院资产的核实。因此,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就非常关键。医院领导和财务管理者充分认识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仅关注医院固定资产的政府采购行为,而且更加重视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处理好管钱与管物的关系,扭转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错误思想。按照国家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医院固定资产进行规范性管理和监督检查,从而有效地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2.建立医院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医院的资产管理应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建账建制,确保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首先,医院需要建立健全医院资产相关账目,具体包括核算总账、明细账、序时账、备查账,认真进行固定资产卡片的记录与登记,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严密核算管理。其次,医院需要建立健全资产购置、接受捐赠、内部转移以及资产处置的审批制度。医院资产的购置应成立专门的资产采购招标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医院资产采购的论证和配置,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医院资产的处置包括医院对所占用的国有资产的报废、有偿调出和变卖。无论以哪种方式处置国有资产,都必须要以相应的制度为依据,严格履行报批手续,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最后,医院有必要配置有会计执业资格的财务人员具体分管医院的资产,提高资产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要求,实行医院领导负责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使会计法和相关医院财务法规的落实,真正体现到资产管理的工作中来,对违反者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3.设立专门管理医院无形资产的部门。医院应从管理层重视管理其无形资产,设立相应无形资产管理部门,并由专人从事医院无形资产提升的日常管理活动。并进行定期无形资产评估,以正确衡量无形资产的价值。这有利于企业实现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
4.加强资产管理的内部审计。目前,许多医院成立了内部审计科,医院内部审计在资产管理的监督检查中,可以进行事前的资产采购预算监督,事中的资产管理检查监督,及时发现医院资产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分析问题的成因,提出纠正或加强的办法和措施。这样通过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加强管理,改进工作。
5.建立医院资产考核指标体系。医院要优化资产配置,做到物尽其用,并根据各医院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体系,才能充分发挥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益。在建立相关考核指标体系过程中,可以参考如下指标:(1)固定资产使用率:在用固定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总额×100%。该指标越大越好(但≤1),说明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好。(2)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率:期末固定资产总额÷期初固定资产总额×100%。保值增值率≥1,说明该医院固定资产增值或保值;保值增值率
这些指标可以与单位的年终考核挂钩;可以每年考核一次,也可以几年考核一次,作为一项制度执行。
总之,在医院经济管理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医院的资产管理。通过财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的严格管理,使资产管理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切实保护医院财产物资安全完整,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的落实;促进医院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经营目标的实现,更好地服务于医院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意,王芳.浅论医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规范化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5):216-217.
篇2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 财务思考
混合所有制是当下最热的舆论话题之一,有关专家学者、企业管理者从各个角度出发,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得到一系列新的认识。
一、国有企业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三个难点
(一)与谁发展混合所有制,选择难
充分竞争行业的国有企业发展方向之一是走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之路,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跟谁“混”、怎么“混”,“混”多少,如何不越“混”越差,都是摆在出资人和国有企业面前的大事、难事。当前,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一个很大的难点,就是国有经济决策者们不太敢和民营企业接触,因为政策性风险较大,把赚钱的资产拿出去“混”,老百姓会说国有资产流失了;把不赚钱的资产拿出去“混”,民营企业和其他资本肯定不愿意进来,根本“混”不了。同时,由于有的民营企业财务不透明,运作不规范,国有企业不敢“混”。像中石化油品销售板块进行重组(中国石化旗下最为赚钱板块之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当然不愁民营企业不参与,但对于投资大回报低的行业、过剩行业和资源性行业来说,选择难度就会增加。比如,川南城际铁路经过长达半年的引资窗口期,直到2014年2月底成立之日均无民间资本加入,令地方政府和铁路部门深为尴尬。
(二)文化差异和财务理念不同,融合难
在实际工作中,“混”难不仅难在产权融合,更难在文化融合。众所周知,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企业联合重组,融合失败者不乏其例,究其原因,大多数发生在文化理念冲突上。由于文化的融合不到位,致使发展理念产生分歧,在企业运营机制、金融策略、财务战略、企业家精神方面难以融合,导致矛盾难以协调,直至分道扬镳。如何让不同所有制、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融合成为一艘“航空母舰”,而不是众多“小舢板”的捆绑体?文化融合、财务理念融合是关键,也是难点。这需要融资环境、社会法制环境等宏观层面的不断改善,也需要各所有制企业的企业家精神逐步趋同,需要财务管理理念适应新体制的需要。
(三)国有企业的资产多,合理估值难
国有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绕不过去的就是资产价格,但资产价格如何确定是个难题。以宝钢股份为例,2013年12月31日每股净资产6.71元,而股票的收盘价是每股4.09元,搞混合制,资产以何种价格来定,是个难题。若这个难题没解决好,混合所有制发展要取得成功是一句空话。还有国有企业掌控了大量的矿产、土地和各类社会资源、无形资产,这些资产如何合理确定价格,则更难。
二、当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三个问题
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存在难点,民营企业状况又如何?据德勤中国的统计,对于目前提出的混合所有制,有60%以上民营企业家选择“暂不进入,等待制度明朗或先完善自身条件”;担心“开放股权比例过低,民营企业难有话语权”的企业家占66.7%。究其原因,固然有能否保护私有财产方面的顾虑,但也与两种所有制间不同的财务管理理念、监管模式有关。
(一)管资产为主的财务管理模式,不适应混合所有制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特点
多年来,国有企业经营目标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监管部门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国有企业围绕这一体系要求,建立起确保这一目标实现的财务管理体系,即以资金管理为核心、资产管理为主线的财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对保护国有资产,发挥了很好作用,但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资产保值增值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和自身的局限性。会计资产静态与经营的动态矛盾,资产营运、调整的不确定性,使资产保值增值不可能有一个科学和准确的标准。企业为了发展,有时要退,也要舍弃一些东西,时点上看,这时国有资产可能要减值。而一项战略投资,投资效益的释放有个过程,有的要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
二是仅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不重视其他股东利益的嫌疑,不利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三是以资产管理为主线的财务管理不能适应市场化、国际化要求。实际上,资产只是资本的一个方面,仅从资产的角度对企业进行管理是不全面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价值目标的实现。
(二)未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创造价值的作用,使得股东各方更加关注企业的控制权问题
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决策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个会计分支。管理会计是企业战略、业务、财务一体化最有效的工具。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国有出资人履行股东权利和义务存在层层委托关系,使得管理会计往往注重为管理层服务,为管理层实现经营目标提出建议,增强管控。而企业内部人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实质上掌控了管理会计行为,使得短期利益最大化成为大部分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导向,而对决策层战略财务管理缺乏支撑。
(三)当前会计信息满足不了不同投资者的需要
当前的会计信息基本可以满足单一所有制状况下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等报告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但在混合所有制情况下,如何满足不同方面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还有待于会计主管部门和理论界及实务界的探索。
混合所有制不等同于股权多元化,也不等同于股份制。首先,“混合”前提需要产权清晰,其特征是要求通过企业会计准确计量和报告企业产权,以保护各个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尤其是国有出资人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国有母公司也以管资本为主线的情况下,就更要通过企业会计报告来了解企业产权中国家权益的存量和增量情况。其次,“混合”有效运行的保障是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其特征是要求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准确量化产权投资人和债权投资人的权利和责任,从而使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债权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强调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企业投资者的双重身份对企业的不同影响,作为前者只能通过有关法规和政策间接地对企业会计进行规范;作为后者,则要求与其它投资人一样通过会计得到利益上的保护。第三,“混合”成功的关键是管理科学,其特征要求建立科学的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上,为企业优化战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提供有用的信息和管理支撑。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建议
(一)培育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促使财务管理理念创新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一项急需推进的工作,要进行正确的宣传和引导,让社会公众和企业都能认识到单一国有制或私有化都不符合中国国情,发展混合所有制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选择;让广大财务会计人员意识到以管资本为主线的现代财务管理,有利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时,也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改革中出现一些失误,多提建设性意见,不要一味指责和批评,为国企改革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二)抓紧做好顶层制度设计,早日出台《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指导意见》
制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施规定,明确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具体思路、发展重点、实施方式和配套措施;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为发展混合所有制提供依据和执行规范。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有效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加快出台财务管理指导意见,加强业务培训,引导广大财务人员转变观念,提升现代财务管理水平。
(三)做好资产的审计和评估工作,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资产的审计和评估是发展混合制经济的基础工作,资产的审计和评估要全、要实、要真。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和一整套公开透明的流程,及时向社会和公众公开资产评估结果和跟谁“混”、“混”多少、什么价格“混”等情况,自觉接受监督,使国有企业既能卖出好价钱,既能实现保值增值,又能实现更大的发展。让改革在阳光下推进,是保证混合所有制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保护产权,搭建交易平台,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市场手段引导混合所有制经济发挥协同效应。
(四)以管资本为主,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
国资层面的管资本意味着国有资产管理将从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中退出,站在资本投入者的角度对企业的资本使用效率进行管理和监督。企业层面以管资本为主线,以投入资本回报率作为最主要的考核指标,将有利于统一不同投资者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保护各方股东的权益,有助于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加强审计监督,重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
篇3
内容摘要:本文从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的关系入手,分析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构建合理的后勤社会化体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设想。
关键词:高校后勤 资产管理 保值增值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使得高校后勤脱离学校走向社会,高校后勤经济实体与学校分离,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后勤经济实体(或企业),在面向社会服务的同时,为高校提供有偿的服务,以追求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为目标。为此如何管好高校的国有资产,不仅对于高校的发展,而且对于高校后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的关系
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高校的资产包括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是指不以赢利为目的,投入教学科研以培养精神产品和人才产品为目的的资产;经营性资产是指以赢利或取得收益为主要目的,以投资、入股、出租、出借等形式从事产品生产、商品流通和经营服务等活动。长期以来,高校对非经营性资产的使用率和使用效益缺乏考核制度,造成部分资产的利用率较低,有的甚至闲置浪费。高校通过后勤社会化的手段,对利用率不高的资产实行对外出租、出借、参股或联营、合资,从中收取租金或分享利益,从而盘活高校的一部分资产存量,达到更好地创造效益的目的,进而优化高校的资产配置。此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可以吸引社会投资,有效缓解高校后勤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同时,这些投资活动势必使资源的配置更加趋向合理化与最优化,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有利于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力度。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得原先以非经营性资产为主要成分的高校资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资产管理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不断改变资产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加大资产管理的力度,保护国有资产。同时,资产管理的合理化、科学化也有助于高校后勤部门逐步步入正规,早日成为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经济实体。
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进程中,高校与后勤公司形成甲乙方的关系,对国有资产拥有所有权的是学校,后勤只有使用权,实行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规范分离。后勤成为独立核算的经营实体后,会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来获取利润,并通过固定资产折旧费、上缴费用等形式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而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前,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动力,并且对资产的保护程度不够,也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计提折旧,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国有资产的保值,而后勤社会化则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关系不清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多数高校通过与后勤签订合同形成甲乙方的关系,并采取资产托管的方式将资产交给后勤使用,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后勤则采用各种融资形式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到学校后勤服务中来。在这种形式下,后勤拥有经营权,但是,资产的所有权、处置权却在高校手中,后勤无权对其处理,也没有法人资格,在与社会上其他法人签订服务合同时受到限制,更无法从银行获取贷款。同时,学校通过后勤在将非经营性资产转入经营过程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模糊,短期行为频繁发生,赢利时后勤赚钱,亏损时则要高校承担责任。
(二)管理体系不完善
由于高校后勤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人实体,不能以独立法人的身份从事经营活动,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高校是后勤资产的所有者,对其具有处置权,在资产管理上属于高校资产管理的范围,形成了多头管理的现象。在经营方面,由于后勤的财务监督和管理滞后,决策失误和运营水平低下等原因,各高校后勤普遍存在运营能力差,经济效益低的现象。在财务处理上,后勤仍然采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式,沿用事业单位的财务处理方式, 不提或少提折旧,资产耗损得不到补偿,造成投入多、产出少,国有资产难以保值增值。同时,由于相关政策法规出台滞后,对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的资产转移缺乏制度约束,造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难以实现。
(三)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其本身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而我国高校后勤至今尚未实现。高校在将非经营性资产转化成经营性资产过程中,应对其资产进行评估作价,注册登记,但是高校后勤大都没有进行科学的评估,或者有意低估,加之很多高校后勤管理不严, 使得高校要承担后勤实体许多损失的责任,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四)人员素质滞后
由于后勤是事务性、服务性的部门,工作累而辛苦,休息日也没有保障,更没有专心理论学习和集中精力搞科研的环境,再加上工作上是与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不仅辛苦而且还要受气,一些有能力的变着法跳出龙门。同时后勤需要承担学校的分流人员和教职工家属甚至土地征用工,一些岗位请的是临时工,更降低了这支队伍的稳定性。
构建合理的高校后勤社会化体系
(一)正确界定产权关系
资产是高校正常运转的基础,也是后勤正常提供服务的基本条件。要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最为关键的就是明晰产权关系,界定学校的资产所有权和后勤的法人财产权,后勤企业才能取得自主经营的财产权力,才能按市场的要求,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才能真正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才能更好地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要做到产权清晰,首先要知道究竟有多少资产,还要查清高校后勤所占用的资产数目以及高校投入到后勤实体中的资产数目,对高校自身和后勤实体的资产进行严格界定,明晰各自的范围,便于资产的管理。在对国有资产清查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对于明晰产权就显得尤为必要,在缺乏权威性管理机构的情况下,只有设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全面、科学、合理的进行国有资产的清查和界定,才会对不同的资产类别进行界定,达到明晰产权的目的。
(二)建立以价值管理为中心的资产管理新模式
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只有对资产实行价值管理,才能实现保值和增值的目标。建立这种模式,应把资产资源变成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利益的原则,在不违背国家财经政策和学校总体改革目标的前提下,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尽力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学校、后勤实体各为一方,以资产为纽带,形成制衡关系,以资本的优化配置和货币收益为中心,要求资产价值形态上的保值增值,追求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学校作为资产的所有者,不再过问实物资产的具体处置等细节,而以签署托管协议的方式将后勤资产无偿或以优惠价租赁给后勤实体使用,并针对不同资产的使用价值提出保值增值的合理要求。后勤实体作为资产的经营使用者,是将资产资源转换为经济利益的最终实践者,可引进企业成本核算的经营机制,强化后勤内部资产的价值管理,通过对设备维修或固定资产折旧费、上缴费用等形式,明确对固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后勤实体内部要分清经济责任,明确职责分工,将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业绩和价值消耗联系起来,分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范围和责任目标,并建立各种考核指标并使之制度化、量化,以量化管理促进科学管理。
(三)加强监督和约束机制
无论是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还是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都需要建立监督和约束机制。高校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运营监管,形成一套有效的国有资产控制机制。高校作为后勤的出资者和主要投资人,可以通过组建监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等方式,加强对后勤的日常经营以及资产运用,以便进行有效地、动态地监督、分析与评价, 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信息,并且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后勤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资产的合理利用。高校后勤资产仅仅是高校国有资产的一部分,高校日常教学中的许多非经营性资产在高校所有资产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通过合理的管理模式和监督机制来对这些资产进行管理,对于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也显得非常重要。
(四)提高人员素质
对高校资产合理、科学的管理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不仅能够真正在既有的管理机制下进行高效工作,还有助于高校在新的环境下根据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及时采取合理的资产改革方式,在对资产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转变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力度。因此,我们必须对后勤人员加强全面培训和业务考核,切实提高后勤队伍整体素质,形成精简高效、适应课改、服务师生、促进发展的后勤管理新体系。在培训中,我们建议实行“以老带新”方法。在岗位和人员确定之后,为了使各类人员尽快进入角色,有效地开展工作,实行传、帮、带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让有经验的老同志带新同志,在实践工作中进行手把手地教;另一方面是有专业知识的带未“入门”的新手,实行“师徒”制,让新人尽快成为“专业” 人士,成为工作中的骨干。
参考文献:
1.田士文.关于高校社会化改革问题的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5(4)
篇4
一、银色浪潮凸显了做实个人账户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首先,老人抚养比逐渐增大,养老金支出压力沉重。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到2017年少儿抚养比(14岁以下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仍高达26.4%,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却会超过14%。2030年左右我国退休高峰(60岁以上人口约占33500万,约占总人口的27%)来临时,退休费将占工资总额的36%,高出国际26%的警戒线10个百分点。
其次,空账规模严重,势必影响参保积极性。不久前劳社部有关负责人透露,2000年养老金空账仅为360多亿元,2005年底却达8000亿元(另据了解,这8000亿的亏空还只是为了供养少部分参加养老保险者造成的),而且每年以1000多亿元的规模扩大,而个人账户现有实际资金总额不超过500亿元。
再次,参保率很低。2007年5月29日中国社科院的2007年《社会保障绿皮书》显示,我国只有2亿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险(包括4000多万已退休人员在内),仅占7.6亿全体劳动者的25%。相对于近2.8亿城镇从业人员、4.2亿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覆盖面分别只有70%和45%。更令人堪忧的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中的参保者,2001年以来平均增速为4.04%,已低于离退休人数的平均增速6.64%;2006年缴费职工12242万名,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却达4100万。
以上表明,养老保险的扩面工作是个不小的难题。实际上,老龄化趋势和空账对扩面的潜力影响很大,在少儿抚养比居高不下、老年抚养比节节攀升的情况下,扩面工作单纯依靠降低缴费率和税收优惠等已很难奏效,而养老金替代率已几乎没有提高的空间。做实个人账户对没有参保的单位和个人吸引力则很大,特别是对那些私营企业人员,可以消除他们建立个人账户可能被国有企业统筹基金侵蚀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强其对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信心,提高参保和缴费积极性。个人账户做实之后,账户里钱多钱少将直接影响个人利益,这样会使参保者关心自己的缴费情况,提高自觉缴费的意识。
按照官方的说法, “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指做好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改革,建立待遇水平与履行义务更紧密联系的机制,逐步建立规范的省级统筹制度。可以预测,权利和义务联系更紧密后,覆盖率的提高就不应该是影响我国建立养老保险长效机制的问题。因为做实后的个人账户准确地说是个人的一种将来支取养老金的权利,而空账只能是名义上的。解决空账问题,不仅有利于顺利实现养老保险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变,也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需要。问题的解决虽非易事,但在我国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下,通过合理的统筹安排,多渠道筹集资金,最终会破解难题。
为了应对人口加速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支付危机,继2001年和2003年分别在辽宁和黑龙江、吉林进行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6年又在天津、上海、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和新疆等8个省区市开始试点,以期总结试点经验,取长补短,争取尽快在全国铺开。
二、做实后的个人账户首要问题是基金的保值增值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养老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两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债和存入银行专户,严格禁止投资于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然而,无论是银行存款还是购买国债都无力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主要是因为银行存款的利率很低,有时甚至低于物价上涨幅度,从而使养老金表面上保值增值,实际上却贬值了;国家债券品种较少,收益率虽略高于同期银行存款,但因缺乏完善的二级市场,吸引力不高。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统账结合的半积累式养老保险体系,统筹账户注重近期横向平衡,在财政上是现收现付,并不具备长期投资的条件;而个人账户则是长期的个人积累,是一生中的纵向平衡,具有可投资性,是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核心部分。如何确保做实后个人账户的保值增值是基金管理的首要问题。之所以如此,并不全是因为它占据着投资核心和主体地位,还在于做实后的个人账户规模并不是个小数。仅以试点城市辽宁为例,2001~2006年累计做实个人账户分别为13.3亿元、48.3亿元、88亿元、138.4亿元、201.1亿元、277.1亿元;个人账户基金运营收益率分别为1.88%、1.57%、2.19%、2.37%、2.71%、3.24%。如果全国像辽宁一样按8%缴费比例做实个人账户,那么个人账户将积累十分庞大的资产。因此,如何实现其保值增值,将是分账下个人账户基金运营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不能保证增值甚至出现基金不断缩小的现象,还不如不做实,因为不解决投资收益问题,就相当于做实后的个人账户坐等通货膨胀和工资增长的吞噬。到那时,损失更大于名义账户时的数额。令人欣慰的是,辽宁连续六年来,都基本保持了投资增长率递增的势头,我们姑且不问其投资渠道和对象如何,只是想强调,投资收益对保证做实成果至关重要。
三、投资式养老保险体系是实现个人账户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开放,引入竞争后,新的投资工具和对象必然要对养老保险敞开更宽阔的大门。对个人账户资金进行市场化投资是大势所趋。投资式养老保险是以市场化投资为基础,以多元化投资为原则(包括投资方向、投资工具、投资主体、投资搭配等的多元化),以多方利益群为监督主体,以此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和盈利。具体讲,可以将个人账户投资渠道从银行存款、国债,扩大到股票、债券等,投资方向可以从国内转向国外;可以仿效企业年金的运作方式,委托专业机构对个人账户资金进行管理和运营;可以将个人账户资金的投资管理模式由地方社保经办机构的直接管理,转化为委托外部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管理。当然,投资式养老保险体系按市场方式投资运营时,政府要制定规则、加强监管。总体而言,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投资原则上是安全性和收益性并重。与统筹账户相比,个人账户虽然也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但长远来看,它的获利方式是通过市场实现的,这要求个人账户投资过程中要分散投资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如,可以在国债、银行、债券、股票等投资比例和期限搭配上实现多元化;在短期内,可能还是要以债券为主,但是从长期看,加大对股票的配置比例是必然的;还可以选择将投资领域重点放在垄断性部门,因为这些部门具有建设周期长、规模效应明显等特点,相对来说,投资收益比较稳定,符合个人账户长期积累的要求。
(二)引入竞争机制,加强监管,增强运营主体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从国际经验来看,为了防范风险和提高个人账户多元化投资的效益,通过公开竞争招标的方式来挑选养老基金的投资机构(如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是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方式。同时,建立健全基金投资运营主体的市场准入制度,严格规范金融机构的运营行为,通过各种途径,选择资产效益好、专业性强和运营声誉高的金融机构,担当基金投资运营的重任。与市场准入制度相对应,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市场退出机制也很重要,当受托的投资管理公司不能履行义务,甚至违法经营,致使基金利益严重受损时,监管部门就必须介入其中以制止其错误行为或取消运营资格。最后,要建立预警和资产不良评估制度,严格进行事前监督,保证资金安全和获利。
篇5
家庭财政大权谁来执掌?家庭理财男人做主还是女人做主?
这是个老问题,也是新问题。
婚姻关系中必须处理“钱”
很多年轻的朋友在谈恋爱的时候都忌讳谈“钱”,觉得一谈钱就流于俗气。但在接受了众人的祝福、组建了小家庭、展开了另一段人生旅程之后,夫妻俩会发现,新的挑战也旋即展开。如何处理夫妻之间关于“钱”的关系是一项非常普遍的矛盾来源和争执重点。
家里的钱归谁管?重开源还是重节流?要不要买新房?生不生小孩?生完孩子以后如何积攒教育金?如果有房贷、车贷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两个人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消费习惯,往往容易在经济问题上产生分歧。
自古以来“贫贱夫妻百事哀”,财务上的不健全或对用钱的看法不一,就像隐藏着的炸弹,随时有可能彻底破坏双方的关系。而苦尽甘来、一朝荣华富贵后劳燕分飞的故事也时有所闻。所以,婚姻关系中必须处理好家庭经济问题,早一点在对待“钱”的态度上达成共识,总比糊里糊涂为了钱而争执甚至分手来得好。
确定好谁来当家,谁来做整个家庭的CFO(首席财务官),成熟理性地面对双方的财务状况,夫妻俩同心协力一起去应对人生当中的不可知与变量,才能实现更为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
“当家”含义有了新变化
不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家理财”的含义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在早些年物质较为贫乏的年代,如何节流是每个“当家人”最需要费心的事。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需要开销,而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就几十元、几百元,有些生活用品还需要凭票购买,一家人如何省吃俭用度过每个月是当家人最头疼的问题。每一餐花费几斤面粉、几两肉票,是上个世纪70年代当家人的主要功课;细细记下家中每天的开销账,自己家中率先拥有“自行车、缝纫机和电视机”这三大件,年底小有结余还买点国库券,是上个世纪80年代“优秀当家人”的典型评价标准。
而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随着市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每家每户日常的生活用度已经基本不用发愁,每个月能结余下上千元、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家庭也越来越多。如今,丈夫要去买个数码产品,妻子要去做个美容,基本已经不需要“报批再审核通过”,“房子、汽车和保险”成了“家庭新三大件”。
当家,这个数千年前已经有的名词,已经悄然从简单的记流水账把握家庭开支,慢慢演变为内涵更加丰富的“如何理财,如何投资,如何让家庭资产保值增值”。
“当家好手”能力要求更高了
时至今日,当家的含义有了变化,对善于当家的“好手”要求,也逐渐有了变化。
从传统上来看,女性当家的比例较高,因为国人都认为女性心思细腻,而且仿佛天生有一种“量入为出”的本领,通常善于安排家用。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管理模式长期成为一种主流。但是,女性优柔寡断的天性,却让她们在大的家庭投资决断中显得力不从心,她们对于国家经济大势的不敏感也容易错失一些投资机会。
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渐放开,债券、股票、基金、人民币理财、外汇理财、黄金、收藏等投资品种、理财手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性,这对于“当家人”的投资理财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篇6
关键词:个人 投资理财 方式 技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对于这些财富何去何从,却始终困扰着很大一部分人民大众。如何理财就摆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属于幸福的烦恼,但也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惑。理财对我们来说来讲,就是罗列的人生计划,就是给钱做个策划方案,让她在良好的环境下能保值增值,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
一、个人投资理财的含义及方式
个人理财,又称个人财务规划,是个人为了实现财产的最优化配置和实现财产创收的有效途径而制定、安排、实施和管理的一个各方面总体协调的财务计划的过程。一般来说,个人投资理财就是在了解个人的财务状况、生活水平、各类投资产品的风险及个人偏好的基础上,明确个人特定的理财目标,运用一定的投资方式,如储蓄、购买保险、购买证券与股票等理财方式来管理自身的财产,从而规避风险,以期达到个人收益的最大化的活动。
对于个人来讲,理财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财富,可以为我们的财产增值和保值,也有助于我们获得更加有品质的生活,实现人生的目标。要想实现有效的投资理财,必须考虑多种因素,整合有效信息。首先,个人结合实际,设定理财目标。其次,了解个人所处的理财阶段,做好自我鉴定。最后,测试个人风险承受的能力。完成以上三步,个人就可以合理分配各种金融产品了,按照自身实际情况,投资相关的产品,购买相应的理财产品,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使个人财产获得有效的保障和高效的增值。
二、个人投资理财存在的误区
个人投资理财,简单地说就是开源节流、管理好自己的钱财,理清楚自己钱的用途,有效发挥它的作用。当今社会,理财显得极为重要,通常我们经常遇到的,如:结婚、购房、汽车、教育、各类保险、看病、养老、债务管理等。成功的个人理财不但可以使其资产增值保值,增加收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还可以改善个人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因此个人理财不只是为了生钱,也是为了提高个人生活品质,这才是个人投资理财应有的正确心态。然而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人们的理财观念还存在种种误区,具体表现为:
第一,存在贪念。经济学说上讲到,每个人都是经济人,都是自私的,都想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我们来说,每个人都想拥有更多的钱财,并且可以让现有的财产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了财产的增值和保值,人们有可能会做些不理智的举措,如非法借贷、非法集资等,这些一招不慎,就会倾家荡产。
第二,喜欢广撒网。一些投资者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余钱,但只要遇到觉得可以挣钱的机会都会参与其中。于是房地产、股票、期货、基金、收藏统统拿来做,但由于财力和精力有限,很多的投资理财方式都会收效甚微,甚至亏本。
第三,过分自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有些人只要了解到一些基本的理财信息,都会不假思索的去盲目投入,不能做到“三思而后行”,拍脑袋就轻易的做了不理智的举动。还有的人,毫无主见,不加分析,一味的去听从理财专家的知道,说到哪就打到哪,人云亦云,不考虑自身实际,实行不切实际的理财行为。
三、个人投资理财的技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也是增长迅速,在个人财产增加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财产的保值和增值已经摆在老百姓的面前,可以说也困扰着不少人。人人都想让现有的财产发挥应有的作用,都想让财产在安全的环境下有个好的去处,这就造成在市场上个人投资理财的重要性更为突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面对众多的社会问题,老百姓已经苦不堪言了,在就业、住房、教育和医疗上的不安全因素,都激其老百姓必须理财,并且要实现钱能生钱。个人为了防范风险,实现财产的最大化,就要求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投资理财的方法和技巧。
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要想实现资产的增值和保值,实现有效的个人投资理财,就必须拥有一定的理财习惯。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是理财的基本要求,这久需要每个人做好财产登记,如果对自己的财务情况模模糊糊,一无所知的话就不可能做到高效的理财。制定理财所要达到的目标,为目标制定详细可行的计划,使其理财具有现实性和操作性;掌握自身的产出和花费,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信息,个人才能针对性的依据自身实际,做好投资理财工作;做好自己的预算,按照预算,做事情要切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个人投资理财的前提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需求在哪里,哪些是必须做到的,哪些是合理的、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实现的消费需求,哪些是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的需求。必须清点现有财产和负债,对自己的财产做细致的分析和评估,以确定自己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以便于寻求合适的投资理财产品。在投资理财过程中,要尽早投资,享受复利带来收益。我们知道,投资具有很大的不安全性,所以很多人自动放弃了高风险的投资产品和投资行业。但是,我们也明白,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高风险的投资产品会给我们带来高收益。
四、 结语
总之,对于所有人来说,理财都是必须的。没钱的人更需要做好良好的财务规划,甚至零资产的人也需要理财,个人理财服务现正在成为中国百姓关注的热点和银行业竞争的焦点。我们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全面进入国内市场,并且随着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逐渐成熟,个人理财服务市场将日趋活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前景将是十分广阔诱人的,且随着同业竞争的加剧,个人理财服务也将更趋专业化。对于个人来讲,更新投资理财思想,与时俱进,采用一定的技巧,一定会实现资产收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7
从总体上看,全国的养老金有少部分盈余,但这部分盈余大多积累在人口结构相对年轻,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而在那些老工业基地,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却存在着巨大的社会保障基金缺口。但如果将一个地区的社保基金结余调配到其它地区,又与“基金积累”的制度目标相冲突。
对社会保障基金存在地区结构性的巨大缺口的问题,中央有关领导提出要减持部分国有股,变现部分国有资产来补充社保基金的思路。但是,由于国有股一直处于不能流通的状态,且所占的绝对数量巨大,操作中必须考虑诸多难点。
养老基金和保险资金入市实现保值增值
一方面是国有股流通缺乏相配套的资金流入,另一方面以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等形式存在的“保命钱”又因投资渠道受到限制而难以实现保值增值。
据世行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养老基金总额将达到1.8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三大养老基金拥有国,如何让养老基金进人证券市场实现保值增值是将来社会保障体系和证券市场改革的一大课题。
新近出台的管理办法允许保险公司通过基金间接地参与股票投资,投资股票的资金总额上限为保险公司资产总额的10%。但由于目前我国的基金均为封闭式基金,存在着不能随时申购和赎回基金份额的流动性限制、交易价格与基金单位资产净值分割的双重风险和对基金经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强等缺陷,保险公司投资的基金的资金总额实际不及许可限额的五分之一。尽管现在我国保险业尚未进入偿付高峰期,但投资渠道受阻已经显现出保险公司未来偿付能力不足的隐患。
两种“保命钱”亟待增值的需要要求为两金打通一条进入证券市场的通道。而这两种基金的共同特点是对投资的安全性要求极高。相对而言,开放式基金存在着更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一些优势,可见,让社保基金和保险基金入市也可以通过设立开放式基金为中介。设立多个“保险基金”,发行基金股份或受益凭证。募集社会上的养老保险资金(包括各省市县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机构管理的基本养老基金和各企业工会组织管理的企业补充养老基金,甚至个人的储蓄养老资金)和保险资金,委托专业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组合投资。设立多个基金并委托多个基金管理公司经营的目的是在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允许投资者在不同的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之间自由地转移,以竞争来保证社会保障基金和保险资金的安全保值增值。
国有股与入市的“保命钱”以限制
开放式基金为媒,实现双赢目标
变现国有股为社会保障募集资金是证券市场上可供流通股份的供给增加,社会保障基金这一巨大的场外资金投资证券是证券市场上对流通股份的需求的增加,而处理这两类历史遗留问题的关键都是要尽可能性地减少对市场的冲击,实现平稳达渡。由此,我们可以设想成立这样的若干个指数基金,在此暂且称其为“国有股变现基金”,将部分国有股组合到指数基金中,向公众出售受益凭证,并优先向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配售,委托有实力的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托管人经营管理,这样国有股就变成了投资人持有的基金份额。
基金管理公司再根据二级市场的走势情况分批、分阶段出售持有的国有股,并进行新的投资组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基金初始时持有的国有股会自然与社会流通股混合并轨。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国有股流通中的市场资金承受能力问题,指数基金的长期成长性也为两大基金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有利于降低两个基金入市的操作成本。在此,需要着重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基金应采取一种限制开放的形式。虽然开放式基金更有利于两大基金安全性投资,但“国有股变现基金”的投资组合中的国有股受到分阶段流通的限制,流动性较弱,这不符合一般开放式基金为了应付随时可能的赎回请求而对基金资产流动性的高要求,所以不适宜设立完全开放式的基金。另一方面,目前存在的全封闭式基金因前文提到的种种缺陷又缺乏对广大投资者的吸引力。港府在出售官股时,为了解决类似的问题,盈富基金以封闭式基金的形式存在,但提供了一种特别赎回功能——只要投资者持前基金单位在100万份以上,就可以随时赎回相应的恒生指数。这样,对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这样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可以根据基金经理人的业绩决定是否赎回基金份额,同时,基金存在市场价和赎回价(以股票计)两种并行的价格,当基金单位的市场报价与指数之间存在折扣或溢价时,机构投资者就可以获得套利的机会。套利功能的设计有助于基金的交投活跃,反过来,又提高了个人认购者投资于基金的流动性,增强了个人投资者的兴趣。
2、基金的发行价格和初募发行量应由市场决定。与众不同的是,这样的“国有股变现指数基金”是先有投资组合后有基金公募发行,投资组合是以未流通的国有股为主体,没有市场价格作为基金的净资产价值的参考依据,基金的发行价格乘以发行量就是基金投资组合中国有股的价值总量。
关于国有股的变现价格,证监会公布的国有股配售方案曾规定国有股的配售价格将在净资产值之上,市盈率10倍以下。而按市场经济原则减持国有股,市盈率应根据股票的成长性决定,成长前景好的股票,市盈率高一些也无妨,而成长性差的股票,10倍市盈率已经过高。有观点认为,国有股变现就应以净资产价值为基础,但在此何为“净资产价值”,是以历史成本法计量还是重置成本法计量?选择过程中显然也存在难以消除的人为因素。
由此,笔者认为由市场的认购者竞价投标的结果决定的基金发行价格和初募发行量是最符合“公
篇8
(一)拓宽财力渠道,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将税收收入、社保基金收入、非税收入(含政府性基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和政府性债务资金全部纳入财政管理,统筹安排运用,统一监管和资金调度,增强政府统筹能力。
二是积极推进跨类别、跨部门和部门内的财政性资金大范围整合。将同一使用方向的预算内、预算外资金和政府基金等整合到一起,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管理的同一类资金整合到一起,形成合力,集中用于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项目,解决重点问题。
三是适度经营财政专户资金。要用经营的理念指导国库改革、促进财政专户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可以在确保专户支出的前提下,采取财政专户资金存款银行招、投标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以实现国库闲置资金余额最小化,投资收益最大化。
四是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健全公共支出制度,按照公共财政和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清理和逐步剔除不属于公共财政范畴和不符合统筹发展方向的支出,盘活资金存量,用好资金增量,坚决砍掉那些无明确用途和明显效果或作用不大的资金项目,集财力办大事。
五是既要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信贷资金,又要有防范财政风险的意识,积极稳妥地利用银行信贷资金,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以补充地方政府对项目投资财力的不足,壮大地方经济。
六是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和管理机制。要按照改革要求抓紧研究建立绩效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对“大事”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项目执行单位进行奖惩,促进财政资金绩效水平的提高。
七是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完善转移支付体系,构建乡镇(街道)财政自我发展、自求平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特别要针对事业经费中“人头费”支出比重大、真正用于统筹发展支出比重小的现状,完善“增人不增补助,减人不减补助”的机制,鼓励乡镇(街道)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压缩行政成本。通过财政经费“倒逼”机制,逐步解决财政供养人员过多、增长过快的问题,从体制上保证把财政的钱实实在在地用于促进统筹发展和为老百姓服务。(二)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建立国有资本投资经营新体系
一是彻底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存量资产管理体制。首先将目前各行政事业单位存量资产所有权属变更,统一变更为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所有;其次由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对变更后由其统一所有的存量资产进行统一配置;最后由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委托或成立资产经营公司,对搬迁后以及目前闲置的资产统一进行出租、出售经营,经营收益直接上缴财政专户。
二是用市场经济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对国有资产进行集聚、重组和运营,充分利用产权市场盘活和优化资产,通过存量吸引增量,使国有资产充分运作起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前,许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程大、耗资多,单靠财政投入显然独臂难支、难以为继,只有采用资本营运保值增值、滚动发展的办法,才能使有限的资金实现效益最大化。政府对需要财政性资金投入的项目,应尽可能由原来的直接拨款改为通过投资公司进行投资。政府在项目建设初期投入一定财力,待时机成熟后通过转让股份成功退出。投资公司不能仅以融资为目的,而应以融资为手段,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以投资参股、授权经营等形式参与相关项目建设,并通过“投入——运营——增值——退出——再投入”的运作方式,变一次性投入为循环投入,扩大政府资金的滚动放大效应。
二、对“经营财政”理念的基本理解
财政是代表政府经营所辖区域内国有钱、财、物的一种管理活动,从这一点讲,财政不仅要守财,更重要的是要生财,要用资本运作的方法经营财政。“经营财政”从理论上讲,就是把政府的资产、资源当作资本来进行市场运作,通过营运来实现国有资产、资源的转换和增值,实现财政增收、资本裂变的财政行为。通俗点说,是让一切国有资产、资源在市场化的运转中实现保值、增值。“经营财政”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不单指经营国有资产资源,更包括经营财政资金、政策,让公共财政最大限度地发挥对整个社会生产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和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换句话说,就是让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和“小马拉大车”,无限放大资金使用功效。
二、充分挖掘政府资源潜力,抓住新的收入增长点
政府资源是政府直接掌握的最大财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政府资源能够快速有效的转变为财政收入。
一是加强政府对城市土地供应的调控,全面建立起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由政府统一规划、征用、开发和出让,并加强和规范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征收管理,把土地收益真正集中到政府手中。
二是盘活城市无形资产,如对城市出租汽车经营权、重要公共建筑物冠名权、城市道路及路牌冠名权、重要公共场所广告权等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公开推向社会,实行有形化运行,开发城市资源的潜在价值。
三是对全市矿产资源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拿出矿产资源使用规划,统一事权、统一管理,规范拍卖程序,缩短转让期限,提高拍卖价格。
三、发挥财税政策杠杆效应,聚集社会资金
一是要把各类经济扶持政策整合起来,建立绩效评估体系,讲投入产出比,算政策效益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政府先行投入启动资金或以财政贴息、担保等办法,带动民间投资,实现“政府资金搭台、民间资金唱戏”,提高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从而促进地方经济振兴和发展。
二是清理和规范部分财税优惠政策。要对先行的税收优惠措施进行合理性论证分析,取消一些无效的优惠项目。对合理的减免优惠应尽量法制化、规范化,避免随意性。
财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政策手段,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要有强大稳固的财政作保障。面对宏观调控的日益趋紧,面对严峻的土地政策,要保障今后五年发展的资金需求,我们财政部门必将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统筹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增强我市财政实力,建立“大财政”格局,做好“经营财政”这篇文章,为打造“富裕阳光之城”开好局、起好步,做出应有贡献。
【摘要】财政是代表政府经营所辖区域内国有钱、财、物的一种管理活动,财政不仅要守财,更重要的是要生财。笔者结合自己在财政工作的实际,就如何有效运用“经营财政”理念,通过对各类政府财力资源的综合运用和合理安排,扩大资金运筹总量,切实解决“钱从那里来”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财政经营财政财政收入
参考文献:
[1]王文婷.完善财政资金管理的具体对策.财政监督,2006,08.
篇9
关键词:社保基金 监管 完善
我国社保基金监管体系是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行政监管为主,加以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银行监督、内部控制和社会监督的有机配合而建立起来的。表面上,社保基金监管体系看似完备,但是由于政出多门(强调部门利益)、彼此权限或存在真空或存在交集(可能导致消极监管)等方面的原因,所以只要熟悉并掌握这一体系的“薄弱环节”,就完全有可能加以利用、谋取私利,这也是为什么社保大案频发的原因所在。当然,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应当看到并承认,这一监管体系是我国国情的客观体现,是目前“不最坏”的选择。在既有的客观情况下,如何完善社保基金监管,真正保障人权,值得深思。
一、树立社保基金监管相关原则
社保基金监管原则既是对以往基金监管经验的总结,又是建立和完善社保基金监管制度的基础。依笔者看来,下面三大原则尤其重要:
1.依法监管原则
我国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以行政监管为主的社保基金监管活动当中,秉持依法监管的原则是行政机关遵循宪法、依法行政的应有之义。
依法监管原则首先是指社保基金监管机构的设立及其职责都必须是由法律明确规定;其次,社保基金监管的对象及其范围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再次,监管的内容、监管的标准、监管的方式和监管的手段,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最后,因社保基金监管而引发的法律救济和法律问责机制,也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而实际上,《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1年5月18日,以下简称《办法》)第四条也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应遵循客观、公正、合法、效率的原则。”《办法》中提及的“合法”,理应作此理解。
2.独立监管原则
社保基金直接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能否从形式上到实质上对其实行的公正监管,保护好这份老百姓的“保命钱”,是检验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行政效能高低的重要标杆,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事项。而独立监管正是寻求公正监管的必经之路。
独立监管原则是指社保基金监管机构在法律、法规赋予的监管权限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独立地行使行政监督权力,而不受其他任何部门、个人和组织的干预,以确保监督的公正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办法》中所称的“客观、公正”,除了强调依法监管之外,另一个体现就应当是独立监管了。
3.审慎监管原则
社保基金运营的一大困境就是如何在现有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现保值增值,这也正是有些地方政府官员为追求个人政绩、利用监管漏洞违规使用社保基金结果导致事态恶化的症结之所在。对于社保基金监管机构而言,如何在日常监管活动中很好地贯彻审慎监管的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审慎监管原则是指监督机构应按照基金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三大原则,合理设置有关监督指标,进行评价和预测,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促进管理运营机构自我约束基金运作行为,但同时,又要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鼓励和支持运营机构积极地探索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新领域。简单地说,就是既要“抓”,又要“放”。当然,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实现“抓”与“放”的统一呢?
监督机构必须进行谨慎监管,谨慎的定论与处理,做到宽严适度,创造一个良好的监督管理环境,才能确保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而社保基金监管机构的管理重心,应该放在为经办机构和基金管理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和运营创造适度的、市场化的竞争环境,防范经营风险的发生。
二、社保基金监管的完善思考
1.加大社保基金监管的投入
(1)如前文所述,我国社保基金监管赖以建立的法律基础层次过低,直接导致因违法成本低下而出现大量的挤占、挪用甚至是贪污社保基金的行为,监管力度已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国家应加大立法投入,尽快依照宪法制定社保基金监管的基本法律和配套法规,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质问题上,最大程度地整合现有的法律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必定都是能够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
(2)各级行政机关在追求GDP增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应当加大对于社保基金监管的行政投入。应当看到促经济和保民生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促经济不能以牺牲民生作为代价;而保民生,是为促经济作必要的准备和重要基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理应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被尊重和被重视的因素,社保基金作为关系民生的重要一环,绝对应当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更多的投入。
2.创新社保基金监管的制度
(1)完善现有的社保基金监管制度
在现有的社保基金监管制度当中,预决算制度和审计制度应当是两项被期待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监管措施。通过合理而科学的预决算,可以最大程度的控制社保基金运营过程中的风险;而独立的审计又可以保证和促进社保基金运营的安全。但是如同“上海社保案”一案,各地的社保案件通常都是能够事前通过当地人大的预决算和事后通过审计部门的审计,这就很是说明问题。因此,各级人大应切实加大监管力度,完全可以考虑有针对性的设立专门的、常设的社保基金监管委员会;至于审计部门,虽然是直属机构,但是鉴于其与地方政府的地缘关系,可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实行异地审计。
(2)淡化政府监管,引入专门监管
在目前的社保基金监管体系当中,政府监管是居于主要或者说核心地位的。应当承认,政府所掌握的行政资源对于社保基金监管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事实上我国大部门地方政府的监管还是得力的。但是,也应当看到,政府(社保基金监管机构实际上是政府的一个机构)在整个社保基金的运行关系中,地位非常奇特。它既负责社保基金征收,又负责社保基金运营,还负责社保基金监管。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在这样的情形下,虽然行政效能和监管效能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挥,但是权力的过度集中以及自我监管的存在使得社保基金运营活动和监管活动的风险非常大。因此,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考虑让政府更多地从宏观上对社保基金监管进行控制和引导,从而逐步退出微观的监管环节;同时通过设立专门的、专业化的监管机构来负责具体的监管活动。这样的专门监管既不会因为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某些天然的联系而让人对其公正性产生怀疑,又能够通过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来推动社保基金监管的良性发展。当然,专门监管机构的地位、组成、职责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仍是有待于相关法律的出台和明确规定。
3.拓宽社保基金监管的渠道
篇10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试点,对策
一、问题提出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而关键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超过总人口半数以上的农民现在及将来的生活习惯、方式与质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阶段分析和可行性分析上面,并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责任主体,更多是的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而对某一个区域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涉猎甚少,尤其是作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要区域——县域更是如此。而《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农民实行属地管理。因此,以浦城县为例,调查并掌握浦城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与问题,积极寻求浦城农村养老办法的对策举措,对完善浦城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解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内容与特征及其意义
(一)新农保的内容及特征
新农保,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其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考虑到当前农村的实际,低水准起步,筹资和待遇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载力相互适应;二是考虑权利与义务相适应,政府、集体、个人合理分担责任;三是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民普遍参保;四是先行试点,逐步推开。与老农保制度相比,新农保具有支付结构和筹资结构两方面的创新,支付结构创新主要体现在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筹资办法;筹资结构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实行政府补贴、集体补助与个人缴费相结合的筹资办法。
(二)新农保试点推行的意义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国家在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惠农民生政策,无论是从社会和谐进步角度,国家经济发展角度,还是从农民心理结构角度都有着非常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亿万农民,为起建立由国家财政全额支付的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有利于鼓励农民给更多的消费,进而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国家的整个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经济发展压力;据有关统计显示,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相当于城镇的三倍以上。建立新农保制度,可以直接增加老人收入,减少贫困老人的数量,有利于缩小城乡老人的收入差距,从而改善农村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减少因病致贫情况的发生;新农保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农村老人的家庭地位,促进家庭和谐。目前农村老人到了一定年龄完全成为子女负担,受到虐待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是道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因素所致,新农保增加了老人的收入,可以降低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有利于形成敬老爱幼的风气与更为和谐的家庭关系。
三、浦城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浦城县政府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于2011年4月启动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基本全覆盖所有农村农民的形式,新农保筹资实行政府补贴、集体补助、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政府补助来形成利益激励机制,提高农民对于养老保险的支付意愿与支付能力,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民收入水平高低差异较大相适应,新农保坚持自愿原则,农民根据家庭条件、个人判断来决定是否参加;缴费数额、支付标准都有弹性,缴费标准划分为多个档次,目前全县统一的缴费标准为每年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元12个档次,农民可以自主选择;同时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向上或向下增设缴费标准,充分体现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实行缴费补贴和待遇补贴双向补贴制度,个人缴的越多,补贴标准越高;个人缴的年限越长,政府补贴越多。这种政策的施行也极大的提高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近年来,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调查显示,浦城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实现全覆盖。浦城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参保人数为174894人,已参保人数169084人,参保率达96.68%,社会发放率100%。
浦城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然而还有一些因素制约工作的开展。为深入了解浦城县新农保存在的问题,本人在浦城县的农户中进行了随进的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农户的收入情况和消费模式,参保缴费档次等。所设计的调查问卷一共涉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18个问题。调查显示,主要存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保障水平低。由于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在缴费标准上实行12个档次,大多数参保人员都选择低档次缴费,基金积累数额较少,达到养老年龄时领取养老金的标准也较低。
二是适龄参保人员中,45周岁以下的年轻人参保意识淡薄,参保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有顾虑,看不到回头钱;二是不着急,等到了45周岁以后再说;三是在观望,你不缴我也不缴;四是缺动力,感到政府补贴太少;五是年龄小,今后参加企业保或农保不确定等等。目前持观望态度的绝大多数是45岁以下的农村居民。这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务工,并不在家乡,而他们是整个家庭成员是否参保的重要决策者,因此如何使这部分人及时了解新农保政策尤为关键。对于跨期很长的养老保险,年轻人的参保意愿本来就比较低,而新农保对45岁以下的居民要求的缴费年限为最低15年,加之新农保制度刚刚开始实施,制度设计和执行还存在一些不足,出现这一现象比较正常。随着这部分居民年龄增长,随着政策的完善和成熟,他们的参保意愿会更强烈。
三是新农保的养老金额不足以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第一档次的参保人比例最多,特别是60以上的占83.3%,45-59岁所占比例为61.8%;越是青年一代越能领会多缴多得的好处,他们会倾向于选择其他档次。养老保险水平太低,起不了保险作用所占比例最大,对政策不了解和有子女赡养或足够自养的次之。他们对收益程度的感觉一般,所起作用很小,所占比例达到76%,没感觉的18.5%。
四是政策宣传解释工作还不到位。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认识不够,仍然当前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由于农民受获取信息通道和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部分农民对新农保政策了解不深,理解不透,只是盲目地随从参保,对自身享有的权利及义务没有知晓;部分农民受过去“老农保”的负面影响,担心政策变化和参保资金的安全性;部分农民认为规定的缴费标准低,没有考虑物价上涨因素,以及“养儿防老”传统观念;年轻农民觉得养老问题遥远等等,影响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此外还有因征地拆迁、村级组织换届等原因形成的隔阂户、老上访户,因尚未意识到新农保的好处,有意阻碍乡镇和村协理员开展“新农保”工作。
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隐含的问题及浅谈完善策略
任何一项制度在最初的试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各种问题,即使在新农保全面铺开之时,也会出现例如个人参保金的保值增值、新农保基金的监督机制等各种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在试点全面推行之时,借鉴老农保的经验教训,端正态度,关注关键,破解难题,切实达成政策试行的目标。
(一)充分考虑农民享受新农保金的实际购买力及个人参保金保值增值问题
1、新农保个人参保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十五年是新农保政策规定的农民最低参保年限,这就预示着新农保参保人的个人账户里将逐步积存起来一大笔资金,如果将这笔资金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不仅是资金的极大浪费,而且也难以保证资金不会受到各种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损坏资金的收入平衡,因而 如何合理有效的管理使用这笔资金,确保个人参保金的保值增值就显得尤为关键。通常的做法是将个人账户投入到各经营活动,用于各种形式的投资项目中购买国家、地方政府部门发放的债券、投资国家重点工程、开办工厂、矿山等各种经济实体,委托投资公司进行投资,收取委托资金等等。总之要做到在保证资金专款专用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合法渠道进行周转实现其保值增值目的。
2、新农保金的实际购买力。我国目前采用的确立收益额度的方式是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相同的算法,也即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例如,若个人缴费选择每年300元,地方政府每年补贴50元,缴费30年,平均年利率为3%,到60周岁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为16651元,除以139,每个个人账户养老金为120元,加上国家规定的基础养老金的55元,年满60周岁的农民在新农保制度下每月可领取175元的养老保险金,对亿万农民来说,这是国家重大的强农惠农政策。
但是我们也应该考虑到一定数量的货币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换句话说,今天每月100元的生活保障标准可以给予农民养老以基础性支持,但十五年后等到年满60周岁的农民可以每月领取养老金的时候,同样的100元却已经失去了在当前社会的购买力,也就失去了当前的对农民养老的基础性的作用,这需要引起理论界与实务界的足够认识。
鉴于以上这种隐含的问题,各试点单位要防患于未然,积极探索,设法依据当地实际运作情况,建立动态的计算方法。例如,可根据几年的该地区的经济报告数据,找出参保金额和当地消费水平指数之间关系的规律性,建立模型,得出函数关系式,这样就可以以当年的当地消费水平指数来确定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缴费标准,地方财政支出的标准,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新农保政策,以保证农民养老保险的受益额度的实际购买力的现实价值,从而保证农民的最基本的生活质量。
(二)健全新农保基金的社会监督机制,以确保新农保基金的安全。新农保基金安全,主要是指新农保基金的运作机制的规范化和新农保参保金的保值增值机制的低风险化。要把确保基金安全放在第一位,就必须是养老金的管理尽量的透明化、科学化,降低宝贵财富流失的风险。因此就要求各试点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地方政府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协作,构建农保基金的安全运行机制。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议各地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顺利推进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2.政府应主动自觉实行阳光账户工程,除了定期进行新农保基金状况的公开之外,应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定期审查农保金账户和保值增值情况,并向区域内的农民公布。公民监督委员会的构成应包括相关专业人员,可通过聘请等方式产生。其他成员可由公民组织推荐,通过民主方式产生,以体现公开化、平等化的特征。
3.为确保新农保基金安全和合理使用,无论是政府补贴、个人缴费还是集体补助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自足,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全国统一的新农保基金财务会计制度,要按照国家现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做好新农保基金的财务管理工作。
4.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加强新农保基金的管理,制定完善新农保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定期披露新农保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保证领取养老金人数的精确管理和动态管理,加强社会监督。
(三)探索最需要新农保却无力参保问题的解决途径,确保新农保政策涵括最需要群体。一般而言,农村中对新农保最为关注、最为需要的群体,是农村中相对弱势的贫困者,越是贫穷、年龄越大的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越强烈。但是,目前的政策恰好相反。现实农村养老保险走的是一条“保富不保贫”的路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农民自愿的原则,即鼓励具备投保条件的农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因此,目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大多数是比较发达的地方,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几乎都是农村的富裕村民。他们即使不参加养老保险,今后的养老也不会成太大的问题。未来养老将面临困难的恰恰是那些养老保险未覆盖到的不发达地区和没有能力投保的贫困村民。这种“保富不保贫”的养老保险制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
政府应加强整体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在新农保试点阶段进行卓有成效的制度创新,加大财政投入,富裕地区以地方财政补贴为主,贫困地区以国家财政支持为主,补贴标准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平均收入的一定比例确定,补贴计入农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这样既能提高农民参保缴费的水平和将来养老待遇水平,调动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又可增加基金来源和抗风险能力。
当然,新农保的试点阶段需要关注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以上所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区域间的三方筹措额度比例的确定、地方政府筹措部分来源,以及如何避免地方政府筹措资金时对农民变向的剥夺等,均会影响新农保政策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稳定,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德政工程,做好这一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也会越来越完善,最终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科学建立基金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让更多的农民改变过去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的观点,所以专家、公民组织、农民群体和政府应加强沟通,多元参与试点工作,方能够为新农保在全国的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清照。现阶段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优点与缺陷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经济,2009(03):152-154
- 上一篇:高中绿色化学的核心
- 下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