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运动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艺美术运动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工艺美术;艺术设计;技术探讨
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是艺术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两者均有一定的艺术成分与艺术意义所在,具备一定的审美意义。近年来,各大高校也相应的开设此类专业,如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包装设计等。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是对立统一且一脉相承的关系,要想彻底区分两者之间存在的共性与个性,掌握各自的发展规律与趋势,则需对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本质与内涵进行深刻研究。
1.概念及其表现形式和发展
1.1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
在我国的古代便有工艺的说法。但,那时的工艺与现在的工艺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古代的工艺是“工”与“艺”二者合成的。工是指能工巧匠,有技术的人,而艺则是指才艺才能。发展到时期,工艺美术又被其他的名称所代替。如:图案美术工艺。直到发展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的各大院校纷纷设立工艺美术的相关专业,并且相关的工艺美术的服务也开始兴起,在我国工艺美术算是真正的确定了下来。在工艺美术的命名方面,后来也经历了几次变更,最终将工艺美术的名字确定下来。艺术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只有短短的二十年的时间,他的名字的来由是英文的 design.艺术设计的范围更加偏向于工业的生产。艺术设计是指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按照产品本身的特性,考虑产品的使用性能,添加相关的艺术的成分,使得产品更加的人性化与艺术化。从艺术设计本身来看,艺术设计具有艺术性,这是他本身的特性,但是它也具有科学性,因为艺术设计要根据产品的特性合理的进行设计。艺术设计来源于美术,使得艺术设计更加偏向于艺术性,也使得它的科学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1.2 内涵
关于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目前我国对于二者 的关系主要存在以下的两种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工艺美术的存在严重的阻碍了艺术设计的科学性,阻碍了艺术设计的发展,并且艺术设计更加符合现代中国的发展,所以工艺美术应当被抛弃。另一种认为艺术设计是在工艺美术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二者是继承的关系,但是关于二者应该如何发展也没有给出一定的方案。
1.3发展
“工艺美术”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当时,为了丰富市场交易内容,工匠们通过生活与美学结合的方式制造的手工制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极大的优势,这不仅对工匠的手工技艺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使得工艺美术自 身的发展技术得到不断的提高,促使设计者设计出色彩更加华丽、应用更加广泛,并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艺术作品。通过19世纪初欧洲爆发的“工艺美术”运动,人们提出了“工艺设计”这 一概念,直到20世纪初,包豪斯学院的成立才使得这个概念得以确立。十九世纪欧洲工业化的发展,给市场带来的负面效应促使造价低廉且质量粗糙的工业产品繁多,一些对产品要求严格的艺术家看到这一现象反映出设计方面的严重缺陷,开始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随后,“工艺美术”由英国转向欧洲,在欧洲其发展的形式为“新艺术”运动,接着又发展成为“装饰艺术”运动。直到20世纪初期,“现代设计”出现在人们的眼里,“艺术设计”这一观点才逐渐得以确立。包豪斯设计学院成立于1919年,该学院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钻研新的艺术形式与艺术手段,适应工业化时期市场的需求,加强产品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使其产品的设计更加满足大众的需求。
2.区别
2.1服务对象不同
物质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通过历史的发展与时间的筛选而确定其价值与意义所在。需求决定市场,市场决定价值,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需要。有些器物的设计与制作并不是很快被人们认可与应用,而需相当一段的时间通过试用来验证其价值与意义。各种器物的制造与应用有其自身的发展形式,相比而言,在我国封建自然经济与社会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商业活动与市场发展水平低下,信息传播速度缓慢,因此而造成工艺美术展示空间狭窄,面向社会不广泛,生产出来的手工艺术品多以宫廷及达官富贵所用。作为工业革命与商品经济共同的产物,艺术设计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功能不断的提 升,其产品设计与生产能够更好的面向市场与大众,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由此可见,工艺美术与工艺设计在其各自的服务对象上存在根本上的差别。
2.2美学价值不同
工艺美术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产物,是通过传统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及其价值模式的结合而产生,是集科学与艺术的精华所在;而艺术设计是现代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时代产物,是结合人性与时代特征综合而来,并且学科之间交流频繁。也正是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因此我国的艺术设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宗白华先生曾经说过:“懂艺术美学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艺术美学”,这也是对我国目前工艺美术的发展状态 仍以画室作业为主的具体阐明。
2.3研究范围不同
田自秉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告诉我们工艺美术的发展由器、织、雕、染、 塑、绘六方面组成;尹定邦的《设计学概论》告诉我们艺术设计参与的范围远广于工艺美术,其主要包括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产品设计三大类型。纵观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史,从时代的角度反映出艺术设计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提高而不断深入,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
3.结语
总而言之,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同源异流,工艺美术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是对艺术设计教学的指导,使得艺术设计教学在一种意识形态指导中开展,在学习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掌握渊博的工美术知识和文化。从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满足社会的需要,响应时代的呼唤,工艺美术转向艺术设计已成为艺术拓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白瑞.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探讨[J]. 住宅与房地产,2016(11):21.
篇2
关键词:设计艺术;工艺美术;工业设计;研究走向
设计艺术,也即是设计(Design),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由于设计、制造的分离而产生的新学科,在20世纪初就作为新式教育的学科引进到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主要以“工艺美术”的学科名称存在下来。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在中国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发展的产物,与西方主流的现代设计相比差异明显。
一.设计艺术的发展的两条主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设计艺术发展主干上开始出现“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两条分支,它们是设计艺术理论领域中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的主要理论思想、主要差异也都在“设计艺术”的框架下延续了下来,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仔细探究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的异同,对我们真正理解设计、理解现今设计的状况及走向是十分必要的。
1.工艺美术论
工艺美术的核心理论是张道一的“造物文化论”,张道一工艺美术理论的文化内涵大致上有三个源头:中国近现代的现代化过程中重视传统文化的思想,早期“图案”学科的文化品质,现代设计发展中威廉·莫里斯“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精神。
在中国近现代的现代化过程中,重视传统文化与主张全盘西化两种针锋相对的思想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张道一的设计理论无疑更倾向于前者。从世界范围的现代设计发展来看,与中国工艺美术最有思想渊源的是英国威廉·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他的核心理念一直指引着现代设计的发展,即艺术要为大众服务,艺术要用来改造机器生产。中国的工艺美术无疑延续了这一思想。艺术的社会责任,艺术要用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一直都是工艺美术先驱者们的理想。并且在艺术的终极目标下,手工时代的设计与工业时代的设计是相通的。设计艺术总是艺术与技术(工艺)的结合,不论是现代技术还是手工艺技术都只是设计的表面形式,其内在的目标是不变的。
2.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最核心的理论是柳冠中的“设计文化论”,其文化的含义包括文明、工业体制、生存方式等等广泛的领域,它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精神文明,又似乎指向了一种统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思维能力。它既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方法,指向目标的“文化论”与指向过程的“方法论”都统一在了其中。
以理性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中心,从文化的角度解决社会、经济问题,这些正是柳冠中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设计文化论”的主要内容。柳冠中的设计理论也正是文化与技术的统一体,是“文化论”与“方法论”的统一体。
柳冠中工业设计理论的“文化”是文化与技术的统一,是“文化论”与“方法论”的统一,它既具有认识的能力,也具有实践的能力,它主要是一种思维与观念。
二.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比较
工艺美术的“文化”主要是“造物”所体现出的审美趣向、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内容。它重视历史、重视传统、重视民间、重视艺术。工业设计的“文化”则是包括器物层次、组织层次和精神层次的整体文化体系,行为方式是文化体系的中心。
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设计艺术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主要思想。它们的差异构成了中国设计艺术理论的丰富性、多样性;它们的共通之处则构成了中国设计艺术理论发展的主要特征。
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都强调现代设计观念,反对纯美术观念对设计领域的侵蚀。不管是以张道一为代表的工艺美术的自我革新,还是以尹定邦、柳冠中为代表的工业设计的兴起,其主要的目标都在于此。
工艺美术的典型理论是“造物的文化论”,其“文化”是立足于本土、立足于传统、立足于生活的,技术、工艺是它的表现手段,艺术是它的存在形式。
工业设计的典型理论是“设计文化论”(设计事理学),其“文化”是文化与技术的统一,是“文化论”与“方法论”的统一,它既具有认识的能力,也具有实践的能力,它主要是一种思维与观念。
三.现今理论研究的趋势
在理论框架逐渐确立、知识体系逐渐完整的基础上,现今设计理论研究的一个显著倾向就是,对与设计实践密切相关的设计应用理论形成热点的专题研究,如感性工学、设计管理、设计中的符号学研究等等。还有对使用者认知的研究,设计实例的分析,研究设计教育流程的模型,设计管理的研究,设计管理的应用,设计中应用的方法,设计调查的方法,概念设计的方法,设计评估方法,工程中人类学的应用等。
近年来感性工学方面的研究以人的认知、感性为中心,试图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将这些捉摸不定的个人感受定性化、乃至定量化。由于有工程技术与数学模型作支撑,这类研究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当代设计理论的发展脉络大致如下:设计哲学—设计概论—设计体系—重点专题。此外,在这条主干上,还有横向上的两个层面的理论研究:也即是设计哲学层面上对设计本质、设计体系的宏观建构;与设计“知识”层面上对设计框架中子体系、子学科的充实与完善。前者着眼于从哲学、历史、社会的大视野去定义设计、规划设计、发展设计,后者则着眼于在具体的理论范畴、逻辑论证中去解释设计、分析设计、实践设计。
四.结论、当代设计艺术的反思
80、90年代的设计理论,其主题主要集中在设计的“文化”意义上,主要作用在于“思想”的启蒙。在当下,设计理论逐渐形成体系,各种设计(艺术)的“概论”络绎不绝的出版发行,相应的各种设计丛书纷纷出版。理论研究慢慢向“学术”的方向转变,即在“思想”大致划出的框架中作精细、规范、严谨的“学术”构建。尽管在设计理论研究的大方向上仍然存在不同的理解,但关于设计概念的内涵、外延及不同理解的区别已不构成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提倡创新、提倡成果转化的大环境下,设计理论如何指导、应用于具体的实践环节成为了首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拉斐尔前派;美学思想;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一、拉斐尔前派及其美学思想
1849年3月24日,“P.R.B”三个大写字母第一次来到大众面前。但丁·罗塞蒂将它签在自己的作品《圣母玛利亚的少女时代》这幅画的左下角。在随后的一个半世纪,这个签名将持续响彻英国。拉斐尔前派的创始人包括但丁·罗塞蒂、约翰·米莱斯和威廉·亨特,他们都就学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但是他们不满于学院派绘画的死板和空虚,而是对拉斐尔以前的中世纪艺术充满兴趣,认为中世纪的绘画艺术情感真挚、形象朴实生动,因此三人推崇拉斐尔以前的艺术精神,并希望用这种风格拯救当时英国的绘画。在拉斐尔前派成立之前,著名的思想家约翰·拉斯金在《现代画家》中对艺术家提出了师法自然的要求。拉斯金对透纳作品价值的重新解读改变了大家对透纳的认识。拉斐尔前派受书中思想的影响,将其奉为纲领。拉斯金曾经写道:“绘画的至关重要的原则,就是人必须用他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拉斐尔前派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具备两个为大众所公认的特征:第一是绘画方法上的精细,第二是具备诗意和浪漫的气息。我们可以从拉斐尔前派艺术家的艺术原则中直接感受到其对拉斯金美学思想的继承:“1,检验和藐视一切陈规;2真实地反映现实,特别是最简单、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3,主张艺术门类之间的交融,提倡学科互补;4,寻找新的绘画题材,特别是从经典的作家作品中寻找灵感。”
二、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及其美学思想
1851年,在伦敦水晶宫中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将工业与艺术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了。展览上的家具、生活用品等等由于工业化批量生产,只重数量和效率,设计水准却下降了。水晶宫世界博览会引发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忧虑,拉斯金认为,艺术家已经脱离了日常生活,只沉醉在过去的迷梦之中,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求手工艺与艺术相结合,要求工匠与艺术家的结合。新时期的设计必须基于对自然的观察,以及将观察的结果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威廉·莫里斯为代表的一批设计师将拉斯金的思想付诸实践,成立了自然主义设计风格的设计事务所和行会,莫里斯商会主要成员均来自于拉斐尔前派兄弟会或与兄弟会交往密切的群体,包括但丁·罗塞蒂、福特·布朗和菲利普·韦伯等7人。以莫里斯为代表的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注重曲线和装饰性,追求自然元素美感,追求精美,在流畅的线条下深藏着世纪末的怀旧情感。“它所倡导的民主主义思想和运用的精英主义态度,它的知识分子良心思想和执着精神,它的迷离精致的设计产品和展现出的乡愁一般的文化内蕴,都令这一运动具有唯美与感伤的美学和文化意义。”
三、拉斐尔前派美学思想对莫里斯商会的影响
(一)自然主义美学思想的继承
拉斐尔前派对自然的忠实学习和反映的原则,受到约翰·拉斯金的理论指导,并且被莫里斯发扬光大。在莫里斯商会的作品中,尤其是其壁纸和挂毯的图案取材于自然中的石榴、玫瑰、雏菊、向日葵等花卉,进行变形夸张和平铺处理。其设计的图样充满了有机的自然主义色彩,曲线繁杂动人,生机勃勃。比较米莱斯的画作和莫里斯商会的壁纸,可以更直观地感受两者在自然主义美学方面的继承和发展。莫里斯商会的作品无论是作为主体的大朵花卉和卷草,还是作为背景的小雏菊和细小的茎叶,都被细致地描绘,画面中没有直线,线条富有层次感。米莱斯的《奥菲利亚》,植物描绘逼真有层次。无论是前景中的水仙,奥菲利亚手中的花朵,还是背景中的百花,都毫无省略地精心绘制,并且层层深入,呈现出纵深感。
(二)古典题材和宗教色彩的偏爱
拉斐尔前派兄弟会的成员对古典主义泛滥的局势感到失望,放弃了学院派的绘画传统,而将目光投向拉斐尔以前的时代,亦即中世纪。虽然拉斐尔前派的作品因其风格惊世骇俗而备受指责,但是其题材却很传统,大多围绕宗教和神话故事。莫里斯商会制作的挂饰中,除了部分以植物纹样为主外,带有人像的挂毯主题均来源于宗教或古代神话故事。《圣杯》系列是莫里斯商会挂饰制品中最为著名的一个系列,创作与1890年到1894年。这一系列作品取材于亚瑟王的传说,表现了“寻找圣杯”的故事。亚瑟王的传说是英国文学和艺术的重要源泉之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莫里斯的复古倾向。《圣杯》系列挂毯和罗塞蒂的《圣母领报》,挂毯上中间白衣女子的形象与《圣母领报》中的圣母有几分相似。左数第三个手中执头盔的白衣女子,其相貌与发型可以让人联想到罗塞蒂一系列作品中的模特的神情。综上所述,诞生于19世纪末期的拉斐尔前派在充满革命和变革气息的维多利亚时代形成一股复古又创新的新风潮,受约翰·拉斯金影响,其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美学观念勇敢地与当时的艺术风尚相悖,预示着新时期的审美倾向。他们的观念随着成员各自的事业发展而融入到其后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中,将自然主义和中世纪复古倾向发扬光大,并成为现代设计的先声。
【参开文献】
[1]巴林杰.拉斐尔前派艺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拉斯金.前拉斐尔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蒲海丰.罗斯金与维多利亚时代文化思潮[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
[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设计艺术;城市化;艺术创作;文化建设;审美观念
中图分类号:J502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upon Problems of Artistic Design in Urbanization Process
ZHU Guang-yu
对于设计艺术,过去往往仅局限在比较窄的专业领域和操作范围之内,设计师所用到的也不过是比较单一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而传承的途径也比较单一,多是以师承关系确定这门技艺的延续轨迹。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变革的逐步加剧,城市人口的急速扩张等因素的加入,这种单一的设计生产方式逐步无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也就暴露出种种在变革过程中的弊端。这种弊端的表现不仅仅在设计艺术领域中,它们也和相应的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革紧密相连。
20世纪50至60年代,这一状况开始得以转变。这种转变得益于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中末期兴起,并广泛传播并迅速发展起来的“控制论”、“运筹学”和“系统工程”,这为设计艺术进入真正的科学领域奠定了一条理性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对于一系列哲学和心理学问题在设计领域下关注,引导着设计艺术向更加关注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再次,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急剧增强丰富了设计艺术更多理性的决策机制。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现代设计艺术学科,无论在单一学科的技术性局限上,还是普通设计活动的相关性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真正将“设计艺术”引入到了现代科学的范畴而加以探讨。
设计艺术,既然是一门以“人为事物”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①,他就必然要涉及到物质和精神的两方面问题,而归根结底,这种针对人为事物的创造活动还是建立在思想层面的。在这一点上,东西方的理解还是有些许不同的。西方是以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理念发展起来的一条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西方的理性主义和分析的思维方式占据主导,进而发展出“重分析”的思维模式,这也就决定了西方的设计艺术中理性分析的成分占据主导,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18世纪中叶的出版,更是将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以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为西方社会的设计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契约”在整体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这更进一步地加强了理性分析能力在整体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东方则是以老庄的道家思想发展起来的一条强调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和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这种混沌的思维模式直接引导着东方古代设计思想中“重经验”的研究方法和理解方法,在这种家族传承式的理念引导之下,“家族观念”通过历代王朝的更替,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上得以加固,使得人们对于传统的设计事物的理解更多地关注于其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上。“家族”,“亲情”的观念始终支配着传统设计艺术发展的脚步。
在工业社会时期,西方重视分析性的思维和机械性的标准形成了当时普遍的社会价值观。这种重视物质基础的工业社会的进步,其局限性在于就“物质”本身来进行设计分析,进而展开设计,而忽视了系统性的“结构”内在的制约力。随着城市扩大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脚步的加快,这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资源和能源的逐步枯竭,环境污染问题逐步凸显,经济活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而“理性分析”是否能解决设计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广受质疑。而东方以系统设计中的均衡性为设计理念的“整体性”思维,适时地弥补了理性设计的不足,特别是在网络信息化如此发达的当今社会,信息交互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支持,正以极高的效率和质量改变和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设计艺术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作品中“精神性”内涵的注重,它要求设计师不仅能够驾驭设计中的技术性和物质性的环节,更能从整体的“经济系统”、“环境保全系统”、“制度结构系统”等各个部分适应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发展方向。当然,东西方在思想领域的不同由来已久,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其设计观念和发展路径的变化。
批评设计艺术中的“唯理性观”:赫伯特•A•西蒙于1969年首次正式提出了“设计科学”的概念,并于1981年出版《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一书,奠定了现代西方设计科学的理论基础。该书的主要从传统的自然科学领域以及工程设计规范这两个方面,将当时已经初见端倪的设计科学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今天,我们再次考察赫伯特•A•西蒙的理论,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设计艺术”和“设计学”是有区别的。前者还要求设计师更多地掌握一些艺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修养,往往更有助于设计师理解设计艺术的内涵,进而更有利于定位自己的设计方向和研究路径。
设计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为事物的科学,其研究对象的覆盖面是非常宽广的。不同学科对于设计的定义必然包含不同的理解和差别,而和艺术相结合的设计艺术,其研究对象必然是包含有艺术成分的人造物。这也可以看作是设计学在艺术领域的一种变异,而这种变异使得设计学融入了更多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同时,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发展,结合着声光电等电子器材的支持,设计艺术正在通过多媒体的手段,以崭新的面貌刺激着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乃至味觉,这也和艺术作用于人的基本方法有着微妙的共通之处。意大利设计师弗朗索瓦•布尔克哈特曾针对20世纪60年代德国“合理化赋予理性、系统性以及逻辑近乎无限的统治权”
②提出批判:“与唯理论的、实证主义观点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同样影响到设计,这种人文主义的思维方式产生于对灵魂深处世界及对自我的寻找过程,这是带有理想化和主观色彩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将感情和感觉推到首要位置。艺术性的生产是人类自由发挥的典型,在艺术家当中倾向于个性发挥。”
③
就现代主义阶段来说,设计科学中的“唯理性观”确实在其存在的历史时期,给予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发展以有力的推进作用,例如1927年在德国生产的法兰克福整体厨房,它为缓解当时德国的住房短缺问题,以及传统厨房与餐厅分离的空间浪费问题提供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整体厨房的空间利用率大大提高,设计师玛格丽特甚至在设计厨房色彩的时候,也是通过色彩测试得到统计数据,进而选取苍蝇最不喜欢的蓝色来设计厨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厨房的卫生问题。在整体厨房已经普及的今天,个性化的因素越来越多地融入到设计过程中来,业主不但可以根据自己生活习惯定制整体厨房的规划方案,更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材质和色彩。可见,这种依靠理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的设计方案,固然可以使得设计的适用性的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但同时它也抹杀了主观情感和人文情怀的文化气息。时至今日,个性化的设计方案越来越多地被大设计公司所采纳,用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
“市场”在设计艺术中的重要性:当前社会,设计师更加需要根据人的不同需求决定不同的设计方案和市场营销策略。因此,对于市场的重视也直接决定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的表达,在我们这个日益扩大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市场认可度。但是,市场的认可是否就意味着成功的设计?设计师的作品不但应该考虑“迎合”市场的问题,更多地还应该考虑到“引导”市场的走向。而这种“迎合”与“引导”的前提,当然是以市场调查的准确定位为依据的,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不用说引导,连起码的迎合都未必能够成功,这当然也是设计方案的无法通过或直接导致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设计师罗威(Raimond Ferdinand Loewy,1893-1986)“在阐述艺术设计特征时,强调艺术家、工程师、经济学家和消费专家的劳动不可分割地联在一起。在艺术设计中,特别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消费心理,因为产品即使设计完美、制作精良、价格合理,仍然可能销售不旺。只有当消费者确信需要这些产品时,需求才会产生。罗威把艺术设计师说成是特殊的社会活动家,其目的是发现劣质产品,以改进的产品替代它。”
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正流行“流线形造型”的设计风格,罗威所设计的流线型冰箱也将这种圆角弧面的造型风格引入其中,但冰箱顶部的弧线并不适宜于美国家庭主妇从冰箱中取出物品暂时放置于冰箱顶盖上的习惯,罗威在后来的设计方案中发现了这一缺憾并改正了他的设计方案,使得流线型冰箱在美国热卖。据此他也劝诫他的雇员“不要盲从时尚,脱离功能的形式,不论怎样美丽,也是毫无价值的。”由此可见,对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的把握,不但可以促进设计的完善和改进,更可以引导市场的走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到现在也不过才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很多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和法制建设还很不完善,这也同时影响到了设计艺术的“市场运作环节”。不重视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建设,而一味地停滞在技术层面的探索,必然导致设计方案的盲目性和市场运作效果不佳的状况。在针对设计艺术的市场化方向进行研究的同时,各种面对消费者和消费心理研究的设计理论应该也引起设计师足够的重视。我们知道,就单个的人来说,其需求大体可以分为“个体保存”和“追求”两个不同的层次,在个体保存的前提下追求审美愉悦是市场大众的普遍消费准则。从蒙昧时代逐渐走向文明社会的我们,逐渐由个体保存发展出“集团保存”,用来保护集团的整体利益不受侵犯,因此,不同的利益集团就要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持本集团的利益。当这种利益达到平衡时,双方可以相安无事,但当利益平衡被打破时,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战争。而战争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和重建。设计师正是在这种往复循环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无论是建筑师、工业设计师、平面设计师还是艺术家,其生存的环境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们创作的过程,这就更要求设计师有着长远的和发展的设计眼光,准确地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时间轴)、生存的社会环境(物质轴)和相关的制度体系、法律体系(制度轴),以及当时人们的消费心理和设计师应该具备的足够的思想层面的知识储备(精神轴)等有所把握,只有在这种多重轴向的分量定位中,才能真正做到“把握时代的脉搏”,做出更好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设计作品。
我国在设计艺术教育方面的探索工作,自20世纪初期以来,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得益于前辈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不懈努力,我国对于设计艺术教育方面无论在西方设计思想的引入,还是在本土化设计思想的延伸和发展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了废科举、兴学堂的命令。1906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的前身)创立,开启了中国新式美术教育的先河。当时仿照西方和日本的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的课程,在图画手工科开设了素描、水彩、油画、用器画、图案画,中国传统绘画等专业课,手工课还有金、木、竹、漆等门类的手工艺课程,其他课程还有外文、中文、以及与测绘有关的一些物理、几何课程等。此后,各地相继效仿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的做法,先后出现了保定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杭州的浙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广州的广东优级师范学校图画手工科等等。1918年,我国第一所由国家兴办的美术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成立,当时学校设立了中国画、西洋画和图案三个系。1928年,杭州成立了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1929年,学校又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设有绘画、图案、雕塑三个系。
在我国早期的设计艺术教育方面,一些留学海外的学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陈之佛于1918年留学日本,随后进入东京美术学校(即今东京艺术大学)工艺图案科学习,1923年回国后曾在上海、广州、南京等地担任图案设计科的教授工作,引入了日本对于设计艺术的一些先进理念。刘既漂、庞薰、雷圭元等留学法国,并陆续回国担任图案设计教育的工作,他们引入了欧洲的一些对于设计艺术方面的理论思想,都为我国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⑤。
我国早些年把“设计艺术”称之为“图案”、“工艺美术”或“美术工艺”。这里有必要对这几个概念进行澄清,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设计艺术”的概念在我国的切实意义。“图案”,顾名思义,即是“图形化的设计方案”之简称,《辞海》艺术分册中对于“图案”条目的解释是:“广义指对某种器物的造型结构、色彩、纹饰进行工艺处理而事先设计的施工方案,制成图样,通称图案。有的器物(如某些木器家具等)除了造型结构,别无装饰纹样,亦属图案范畴(或称立体图案)。狭义则指器物上的装饰纹样和色彩而言。”《现代汉语词典》中“图案”的条目解释则是:“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特点,多用在纺织品、工艺美术品和建筑物上。”
⑥我国二十世纪早期的著名图案设计家陈之佛先生于1928年应广州美术专科学校聘请,担任图案科主任,并在广州举办了第一次图案作品展览会,同年他也提出:“换言之,即使我们要制作用于衣食住行上所必要的物品之时,考虑一种适应于物品的形状、模样、色彩,把这个再绘于纸上的就叫图案。”
⑦雷圭元先生在其《图案基础》一书中对于图案的定义综述为:“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先设计。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生产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样,装饰纹样等方案的通称。”
⑧俞剑华先生更是在1929年出版的《最新图案法》总论部分写道:“图案(design)一语,近始萌于吾国,然十分了解其意义及画法者,尚不多见。国人既欲发展工业,改良制造品,以与东西洋相抗衡,则图案之讲求,刻不容缓;上至美术工艺,下迨日用什器,如制一物,必先有一物之图案,工艺与图案实不可须臾离。”
⑨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图案”的理解,在过去和现在的理解上是有偏差的。过去,我们沿用了日本学者手岛精一提出的“图案”的概念,这是为了改变传统手工艺中制作与设计混为一体、随意性强的做法,从而在工业生产中把图案(设计)和工艺明确地区分开来。
⑩这种对于图案这一概念的理解,显然不能完全适应当时的机械化生产的需要而逐渐被“工艺美术”(或称“美术工艺”)这一概念所取代。
陈之佛先生对于20世纪初期欧洲和日本的设计运动比较熟悉,他曾先后撰写《现代表现派之美术工艺》(1929年)、《现代法兰西之美术工艺》(1932年)和《欧洲美育思想的变迁》(1934年)等文章,介绍了西方的工艺美术运动和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的情况。“工艺美术”这一概念也随着欧洲“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逐步引进到我国。严格意义上来说,“工艺美术”是一个复合词,工艺在我国古代有专指,所谓“工”泛指工匠艺人、手工业劳动者。在古籍中单独用“工”字时,有工艺、工巧、精巧、精致、擅长之意。又作为官名,有时还特指从事音乐艺术的乐师。而“艺”呢,最初意为种植,后也指才能、技艺、准则、限度。美术则是一个外来的词语,泛指造型艺术。因此,在工艺美术一词的使用之初,还同时存在着图案、实用美术、实用艺术等异形同质的概念,人们试图对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说,而其本质和趋向则是一致的。而此时,中国正是新兴而薄弱的大机器工业化生产时期,工艺美术又在某种程度上被植入了“工业设计”的概念。当然,“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共通的属性:其一,从内在属性讲,它们都表现出技术与艺术的融合,需要一定的技术加工手段、物质材料和能源的支持,这就使得二者都表现出需要自然学科支持的态势。其二,从外延属性来讲,它们都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人文内涵的属性。
无疑,现代设计艺术的概念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成果――机械化大生产这一经济模式发展起来的,以传统的“图案”、“美术工艺”或“工艺美术”来限定“设计艺术”的概念已经不再够用了,尽管设计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曾经以不同的面貌在我国出现,但是今天“Design”(设计)的含义愈加宽泛了,可以说凡是具有目的性的改造人为事物的活动都能称之为设计。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将传统的“图案”、“工艺美术”(或“美术工艺”),甚至于伴随着机械化大生产而发展起来的“工业设计”的概念相互区分开来,更有助于理解“设计艺术”在当代视野下的发展状况。
传统的工艺美术与现代化大生产背景下的现代设计艺术之间,既存在着明显的区隔,也在某些层面有互通之处,厘清二者的关系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当代我国设计艺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今天为社会所普遍接受的观念是,设计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它是与工艺美术或传统手工艺直接对抗的。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上,暴露出了机械工业产品的粗制滥造,造型丑陋且无人情味的诸多弊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创始人威廉•莫里斯(1834-1896)提出了“只有艺术家动手做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完美的”理论,由此直接引发了新艺术运动,而且也对欧美大陆的现代设计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近展起来的机械化大生产的特点是以分工协作的“流水线”式的作业系统为基础的,这种作业系统的优越性是能够借助机械化的力量,快速高效地生成工业产品,以批量生产来满足社会最广泛的需求;然而,其缺憾也在于此,由于生产工序的僵化,工人生产方式的变化,原先存在于传统手工艺美术中那种温情脉脉的人文气息逐渐被抹杀,而造成了“工人”与“艺术家”的分野。
我国的现代设计艺术在不断地认知传统工艺美术和不断地扬弃20世纪以来的工艺美术理念中获得的,而这个过程从艺术院校的系名变化中也能窥见一斑,最先是工艺美术系,下设专业称为实用美术,有别于“纯艺术”(国、油、版、雕),包括:装潢设计、服装设计、染织设计、工业设计、环艺设计等,其后是设计系,现在是设计分院,而其下设专业基本保持不变。随着我国高考扩招政策的全面展开,设计类专业每年的报考学生数不断攀升,慕名而至的学生更是人数众多,但是在众多的设计类院校的学生中,恐怕对于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化机械大生产背景下的现代设计艺术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还是混沌的多于清醒的,工艺美术与设计艺术之间的这种互为依存、互为价值的,甚至可以说是休戚与共的关系,依然没有引起众多的从事设计艺术工作的设计师们的重视。因此,“对于传统的、经验型的工艺美术教育而言,设计教育新模式的建立具有革命和创造的意义。旧有的工艺美术教育带有浓厚的经验成分和偏重‘美术’的思想,不能适应大工业化社会对设计人才的培养的需要,毕业学生更多地偏向于‘艺术型’而不是‘设计型’,传统的工艺经验与以绘画代替设计的思想成为这种设计教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明确为大工业生产提供设计、提供设计人才的方向应当是设计教育的目标,如果培养的不是设计师而是画家,培养的不是面向大工业生产的设计师而是新的手工艺工作者,这种设计教育就应当是值得思考的。在设计教育中,必须树立设计的观念,即必须抛弃以美术为基础的教育方式,高度重视技术、科学、经济、生产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确立为大工业生产提供设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设计人才的方向,在培养和造就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制作能力、设计能力上下功夫。”
B11当然,这种“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和“大工业生产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之间的区别有时并非界限明显。工艺美术在艺术研究中不断被肯定,展现出独有价值的同时,也成为艺术结构分析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和参照系。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后出现纯艺术与实用美术的分野,一直到20世纪的艺术理论家发出“艺术在某一层次上就是技术”的论述,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对艺术的起源、艺术发展史、艺术家,甚至某些艺术现象的分析都不能完全分离对工艺美术的研究,因为它已经成为一面透射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镜子。它在物质性层面与现代设计艺术的互通,能更清楚地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这时的工艺美术不再局限在造物艺术的框架之内,它的枝蔓已延伸到民俗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使人们从文化的角度对工艺美术有了―个全新的认识。这对于设计来说无疑又打开了一扇拓展思路之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设计也是工艺美术体现存在和艺术价值的手段和方式。因为我们无法摆脱传统工艺美术思想的影响,而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又必需适时适量地对传统工艺美术思想进行修正,因此只有在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艺术中间找到一种可以相互磨合的平衡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当代设计艺术的优势。
毋庸置疑,当前的设计艺术是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中走出来的,因此,对于当代视野下的设计艺术,要理解它的深刻内涵,更需要从“现代主义”设计,甚至更早的工业革命时期的历史维度中去寻求发展的脉络。这不仅涉及到设计艺术自身的定位问题,更是每个设计艺术工作者体现其设计风格,把握自身发展方向的必由之路。
① 赫伯特•A•西蒙著,杨砾译《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②李砚祖编著《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③同上。
④凌继尧、徐恒醇著《艺术设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页。
⑤同④,第210-212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161页。
⑦陈之佛《陈之佛文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243页。
⑧雷圭元《图案基础》,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3页。
⑨转引自李砚祖《建立中国的设计艺术学》,《设计艺术学研究》,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篇5
摘要:被誉为“装帧之父”的威廉莫里斯在壁纸花样和布料花纹设计中多以自然界的花卉为他主要的图案取材来源。威廉莫里斯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深受奥斯曼艺术的启发,他很注重在壁纸、织物设计中融入奥斯曼艺术元素,对奥斯曼土耳其、古代波斯以及叙利亚等传统艺术风格下的形体构造手法格外青睐。
关键词:莫里斯;图案;奥斯曼;装饰风格莫里斯是工艺美术运动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工艺美术运动的奥斯曼装饰风格的样式和图形等对于欧洲艺术品视觉形式的构造助益良多;在诸如雕塑、绘画、文学等形体或叙事艺术领域,奥斯曼文化以更具象征性的方式显现在工艺美术风格中。奥斯曼文化为工艺美术运动增添的最重要元素主要有三个:对自然意义的强调,丰富的异域情调,鲜明的民族情绪。工艺美术运动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就是是强调自然意义。除此以外,对曲线条的精巧实用,也部分说明了工艺美术运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奥斯曼艺术风格的影响。
一、莫里斯及其经典作品
在牛津大学读书期间的莫里斯受到拉斯金的影响,表现出对现代文明的反叛。1861年与朋友创办了设计工坊,出产家具、壁纸、织锦、色彩玻璃和壁毯等装饰产品,旨在在工业化潮流中强调艺术与手工艺术的审美含义。其理念是:艺术家不应该脱离实际,而应该走入生活,将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从而创作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作品。他一方面对机械化、工业化风格持反对态度,另一方面也对装饰过度的维多利亚风格予以否定,反而是哥特式、中世纪的建筑、家具、地毯等的设计,在他看来才是“诚实”的设计。他尤其在壁纸花样和布料花纹设计领域享有盛誉,被誉为“装帧之父”,他的图案主要取材于自然界的花卉。
莫里斯的纹样设计可分为三个时期,在他早期的设计作品中主要体现出来的是亲近自然,色彩淡雅清新,格调高雅的风格。能体现他此时期风格的代表作品有《搁架》(1864)、《雏菊》(1866)和《石榴》(1867),可以说和中世纪精神密不可分。直到1870年左右,威廉莫里斯对壁纸的工艺相当成熟。最具有代表性的壁纸作品《茉莉》和《葡萄藤》年代分别是1872年1873年左右,图案设计中前景与后景完美地交织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副具有立体感的丰富多样化的画面。在他的印染纺织作品《郁金香和柳树》(1873)中有这一结构的巧妙使用。他在中期的作品设计中,用色稍显拘谨但却不失轻盈;装饰味道独特但却包含着对自然的深情。而到了后期,莫里斯的设计风格逐渐向宽厚庄重演变,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他大胆而富于青春气息的魅力。但是这并不是由于他对创作的热情不及以前,而是因为这一时期单纯质朴的手法是他更倾向于使用的,形式也更靠近传统。
可以简单的对莫里斯的作品风格和系列主张进行梳理: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认为并非只有绘画和雕刻才能体现艺术和美;强调手工操作的优异技能,不认可机械生产;主张新的设计形式的建立不应该忽视中世纪的价值;强调“设计制作一贯作业”的方式;主张设计家不能只埋首于设计桌,而应该走进工厂,学习和了解材料知识和制作技巧,仅埋首于设计桌只能闭门造车。莫里斯在装饰上对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特点持推崇态度。
二、奥斯曼装饰风格影响
莫里斯的作品中大量的运用的自然题材受到奥斯曼风格的影响。奥斯曼帝国信奉伊斯兰教。在伊斯兰植物图案中,精心观察和分析大自然中某些植物不同形状的各个组织,用抽象和象征的表现手法将单独的纹样或植物的某些特点进行有节奏的反复排列,使之形成造型讲究的植物纹样,再用对称、连续、辐射、排比等构图规律绘制出各种图案,同时运用比喻、联想、寓意、象征的比喻手段把自然界的美表现的活灵活现,增加了艺术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是艺术家们再擅长不过的了。植物图案纹饰的色彩是穆斯林根据装饰的实际需要和对自然色彩的感受,创造出许多富于浪漫情调的色彩组合,使图案显得更加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古朴优雅、多姿多彩、令人浮想联翩。
从奥斯曼图案中汲取的精华在莫里斯图案遗留的影子中多为花和蔓等植物形式以及图案整体的骨架。采用写实的手法,讲究严谨流畅的构图、古朴优美的造型,体现出典雅的风格,既对自然界的蓬勃生机和丰富性做了保留,又使得传统装饰中朴实、清新和谐的优势得以展现和发扬。如图a1奥斯曼瓷砖上图案整体构图呈曲线s形;a2莫里斯的植物图案中也借鉴了s形构图。如图b1中奥斯曼的结构呈漩涡形;b2中莫里斯图案汲取了此构图。如图c1奥斯曼瓷器上以花苞为中心两边的双鸟及藤蔓结构对称;c2中莫里斯图案也运用了对称结构,元素也有鸟及藤蔓这幅作品《偷草莓的贼》是莫里斯公司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如图d1奥斯曼瓷砖上的康乃馨形象被d2莫里斯所借鉴。
莫里斯图案接受东方艺术的影响,在风格上主张浪漫、轻快、华美,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在平面图案追求三维空间的立体感,主张二维空间的形式,采用线条花纹来勾勒平涂色面和图案式的寓意或象征。莫里斯图案被看作自然与形式统一的典范。莫里斯图案以装饰性的花卉为母题,将所有对称的s形反曲线或椭圆形茎藤穿插于平涂勾线的花朵、涡卷形或琉璃型的枝叶中,紧凑的排列以及精密的结构使其装饰趣味强烈。莫里斯图案由于其“美的构成”和作为“生命与秩序的内在美”的典范,“富有与成长”的象征,对后来的“新艺术”和装饰艺术运动,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家用纺织品装饰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a1a2b1b2c1c2d1d2
参考文献
[1]高兵强.新艺术运动.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2
[2]河西.艺术的故事――莫里斯和他的顶尖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林曦.威廉.莫里斯与工艺美术运动的产生,2006.8
篇6
关键词:威廉・莫里斯;设计思想;社会主义思潮
威廉・莫里斯(1834―1896)是工艺美术运动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既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也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其设计思想与观点对工艺美术运动以及后来的设计发展颇具影响,更是对艺术领域发起一场真正的改革运动起到了决定作用。此外,他的设计主张和观点又与19世纪的社会主义思潮相契合,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在政治上,莫里斯是一位积极地社会主义者。他曾经讲道:“我不希望那种只有少数人的教育和自由存在,同时也不追求为少数人服务的艺术。”、“人既然要劳动,那么他的劳动伴随着幸福。否则,他的工作也是不幸的,不值得的。”以上言论体现了他主张社会平等和反对压迫的思想。他的这种思想一方面受早期社会主义者拉斯金的思想影响。后者的设计理论具有强烈的民主和社会主义色彩。他强调设计的民主色彩,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反对精英主义设计,亦如他本人所说;“以往的艺术都被贵族的利己主义控制,其范围从来没有扩大过,从来不去使群众得到快乐……与其生产豪华的产品,倒不如做些实实在在的产品为好。请各位不要再取悦于公爵夫人,而生产纺织品,你们应该为农村的劳动者生产,生产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他的这种社会民主思想也正是莫里斯所推崇的;另一方面,其思想也是对当时设计现状――两个重要问题的反映,一是过分装饰,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的漫延;二是工业化的来临。其中问题之二工业化的来临造成了不少社会问题,比如贫民窟的出现,城市底层人士生活水平的恶化,童工、女工的困苦生活等。此时,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非常恶劣,且无人来改变这种现状,如何解决以上问题,也是先进知识分子所关心的。以莫里斯为代表的艺术家希望通过日常的家庭用具、家具、衣服等价廉而物美的设计来改善人们的生活并滋润人们的心灵。他们认为如果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社会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得到解决。其设计思想反复强调两个基本原则“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其次,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劳动”也是为此。
针对批量化生产导致的部分设计水准的下降,设计师尝试用装饰来弥补产品设计的不足,如将哥特式纹样装饰到蒸汽机,在纺机上加大批洛可可风格的饰件等。凡此种种,表现出的是过分的装饰和对历史风格的参考。对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而言,他们无力购买因用材及装饰造成的昂贵产品。而莫里斯关注普通人的设计思想,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色彩。为满足大众的需求,莫里斯于1961年成立的从事家具、纺织品和日用品设计为主的“莫里斯、马歇尔、福克纳公司”其目的就是要生产手工制作且人人都买得起的用品。如他们生产了一种结构简洁的“一天完成”的家具,它的突出特点具有浓郁的民主色彩。他呼吁艺术家关注普通人的民主思想,为现代设计所引用,现代设计的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莫里斯反对繁琐的历史主义装饰,强调“为大众服务”以及简洁的造型。若按莫里斯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设计,确是可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不少问题,更可改善大众尤其是社会底层的生活水平。然事实却非如此,他高品质的设计和精致手工制作形成的产品价格并不能为平民所接受。也就是说,他的贵族出身和高雅风格也影响了他为大众服务理想的现实。这与社会主义思潮的追求相悖。
在莫里斯的思想中,他所推崇的是复兴手工艺,认为只有哥特式、中世纪的建筑、家具等设计才是诚实的设计,反对机械化大生产。虽然他后来认识到机器生产的发展趋势,在其后来的演说中承认应该尝试成为“机器的主人”,把它用作“改善我们生活条件的一项工具”,然而莫里斯对工业文明终生还是持否定态度。不难发现,仅靠手工艺生产,一方面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再者,其高昂的价格也只能为贵族所接受,成为贵族的设计。这与他提出的“我不愿意艺术只为少数人服务,仅仅为了少数人的教育和自由……”“要不是人人都能享受艺术,那艺术究竟跟我们有什么关系?”的主张背道而驰。建筑师韦伯为莫里斯在肯特设计的住宅――红屋,虽然摆脱了维多利亚时期繁琐的建筑特点,考虑到了功能需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部分吸取哥特风格细节,比如塔楼、尖拱入口等,在某种程度上与为大众服务存在一定差距。
从某种程度而言,威廉・莫里斯的观点与主张既有社会主义进步的一面,又有显而易见的不足。一方面他希望能够为大众设计的思想,主张为社会提供好的设计,改变设计中的矫揉造作的装饰,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民族色彩,成为了现代设计运动中最主要的内容。另一方面,他对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否定,与社会发展潮流相悖,过于对装饰的强调,而增加了产品的费用,也不可能为低收入的平民所享有,因此其产品也是象牙塔的产品,代表的是知识分子一相情愿的理想主义结晶。
参考文献: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70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54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56
[4]梁梅.设计现代设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7:5
[5]梁梅.设计现代设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7:7-8
[6]梁梅.设计现代设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7:10
篇7
北京联合大学的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0多所大学的分校,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为北京市属综合性大学。
经过35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现有经、管、文、法、理、工、教、史、医、艺等10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高职教育、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是北京地区规模的高校之一,也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现有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40万册,专任教师1600人,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近3万人,其中本科生2万余人,高职高专生5800余人、外国留学生1500多人以及一定数量的硕士研究生,还有各类成人教育学生4000多人,被誉为首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航母。建校至今,已累计培养19万余名毕业生,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专业介绍
本科(学制四年,艺术学学士学位)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本专业培养学生服装艺术创新设计、服装与服饰系列设计、服装陈列设计、服装品牌营销及推广、流行时尚信息的扑捉及综合分析、市场调研与分析及服装设计管理的能力。根据现今服装行业及学科发展人才需求方向,力求培养具有综合艺术创新设计能力和研究分析能力、具有较强艺术素养和市场预测意识、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及沟通技巧、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工艺美术史、流行趋势考察与分析、服装画手绘技法、中西方服装史、面料塑形、服装设计方法、服装配件设计、服装专题设计、面料纹样设计、服装画电脑表现技法、服装款式图表现技法、服装款型设计、服饰色彩设计、服装CAD、服装陈列设计、时装摄影、时尚买手、形象设计、服装结构设计、立体裁剪、服装工艺与制作、服饰图案、民族服饰传统工艺、民族服饰采风、手工印染、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可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饰品设计、面料纹样设计、形象设计、视觉营销设计、品牌市场推广、时尚买手等设计和管理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中外设计艺术史、艺术概论、大众传播学、广告学、美学、消费心理学、公共关系学、装饰与图案、图形创意、文字与版式、平面(印刷)设计与印刷制作、展示与陈设、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策划等。
就业方向:企事业单位的美术应用部门、广告公司设计师、出版社美术编辑、网站设计与维护、中小学美术教师、商业摄影工作室艺术总监等。
环境设计专业
本专业培养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艺术学院从事环境设计或教学、研究工作,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建筑设计史、世界建筑及环境设计发展史、建筑设计方法学、室内空间设计、室内外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人机工程学、制图、建筑模型制作与工艺、建筑及环境设计调研方法、数字化环境设计、CAD施工图纸设计、中外工艺美术史、设计学、造型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
就业方向:室内设计师,会展设计师,家具、陈设品设计师,各领域设计师助理、设计绘图员,以及设计监理员、设计研究员等。
产品设计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厚基础、重学养、精技艺”,具有扎实的产品设计基础理论及产品造型能力、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工作。
主要课程:创新性产品设计、产品改良设计、产品包装与陈列设计、产品策划与市场、导向设计、界面设计、民间工艺采风与实践、产品色彩设计实践、材料与工艺学、北京传统工艺实践、民用产品设计实践、自选课题设计实践、CAD制图及三维造型设计、数字化产品设计、产品设计方法学、设计学、产品调研方法与报告书制作、产品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等。
就业方向:主要从事轻工业及日用产品造型开发设计工作、工艺美术产品和手工艺术产品设计、开发、教学与研究工作,旅游产品以及产品销售包装、推广策划宣传工作及与造型设计相关的装饰、装潢工作。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下设两个方向:数字影视特效设计和交互界面艺术设计。本专业面向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动漫设计、影视特效设计、交互界面与网页设计、游戏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等行业。培养具有扎实数字软件操作和艺术设计理论基础,掌握数字技术在影视、网络、多媒体等领域中的应用技能,能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中从事艺术创作实践、应用设计研发和艺术管理的复合应用型艺术创意人才。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等国内外知名艺术高校,拥有较强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专业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注重项目实践,强调校企合作机制。学生入学后以校企合作项目课题为课程主导,并提供专业化学习保障。每年有数十位国内外专家来校授课、讲座,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赴海外参加学术交流、夏令营及交换生等活动。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美学、中外设计史、设计概论、数字摄影、数字摄像、视听语言、数字图像处理、网络动画设计、动画角色与场景设计、数字绘画、视频特效与非线性编辑、MAYA动画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电视栏目包装、数字音频处理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的毕业生可在动漫、信息与交互、影视、游戏、平面广告设计等行业,从事各类以数字媒体为载体的艺术设计、创作研发及传播方面的工作。
绘画专业
绘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艺术造型能力及计算机应用技能,具备插画、原画、动漫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插画、原画的先进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掌握书籍插画创作、出版、广告与游戏等领域中的策划、编辑、制作等综合技能,具有较强的创作能力、手绘能力,并能适应市场变化,独立开展插画、原画创意造型与表现,胜任艺术创作、广告、出版、数字传播媒体、动漫企业、新闻出版机构及教育科研等相关单位工作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艺术人才。
绘画专业教师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国内外专业艺术高校,拥有强大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本专业课程强调对不同材质、不同艺术形式的实践应用,以工作室制为基础,强调校企实习合作、每年定期进行全国范围的采风实训、毕业创作等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课程:插画造型、插画色彩、三大构成、装饰基础、动画运动规律、动漫人物角色造型设计、漫画技法、图画书技法、中国传统装饰画研究、综合材料创作、国画技法研究、油画技法研究、二维图形设计、数字绘画艺术、多媒体辅助设计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出版机构、中小学教育机构、动画公司、影视公司、科研、企事业等单位从事脚本编绘、原画设计、插画与绘本设计、动画图形设计及美术教学等工作。
工艺美术专业
工艺美术专业以培养掌握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与现代工艺美术品设计的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同时具备软装与文化旅游衍生品开发、艺术产业企划与管理等相关专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工艺美术专业教师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等国内外专业艺术院校。课程专业采用主题式教学方法,注重项目实践,强调校企合作机制。学生入学后可双向选择进入不同专业方向工作室学习,提供学生专业化学习保障。建有配套成熟的工艺美术(非遗)实验中心,一流的校企合作工作室,与京内外多家企业签订培养协议,为学生实践就业提供保障。
主要课程: 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图案与装饰、构成、材料与工艺、金属艺术、纤维艺术、陶瓷艺术、首饰艺术、工艺美术品设计、衍生品设计、旅游商品设计、数字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多媒体辅助设计以及相关选修课程。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工艺美术和创意设计领域的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岗位工作,还可在艺术衍生品开发和艺术教育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音乐学(师范)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适应首都教育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教师素养,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能从事中、小学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和服务于区域文化建设“多能一专”的高素质应用型音乐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主要课程:教育学、心理学、中外音乐史、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舞蹈、和声、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专业课程;合唱与合唱指挥、艺术概论、音乐教学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作品分析、配器、MIDI音乐制作、钢琴即兴伴奏、手风琴、小提琴、二胡等。
就业方向:从事中专、职高、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幼儿艺术教育及社会音乐工作。
表演专业
表演专业设有表演艺术、综艺节目主持两个方向,学生在经过两个学期的表演学科专业基础及相关理论学习后,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并通过专业测试,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进一步深造学习。
主要课程:表演方向相关课程:表演基础元素训练、声乐演唱技巧、台词技巧、形体技巧、经典剧目排演、经典剧本解读、中外电影史论等。
综艺节目主持方向课程:类型节目主持基础、综艺节目主持、配音艺术、即兴表达、广播电视解读等,以及艺术概论、视听语言、影视制作、职业化妆、节目策划与采编等综合课程。
就业方向:戏剧、影视类的职业演员,文艺节目主持、策划及后期制作人员,满足基层文化单位需求的有创作能力的文艺骨干。
高职(学制三年)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
本专业面向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广告创意设计和平面设计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具备广告创意、设计综合素质和技能,熟悉广告设计和平面设计的基本流程,熟悉导示识别系统设计领域基本规范;掌握平面广告设计职位需求的专业设计技能;具备独立完成广告和平面设计项目的能力,从事广告设计制作或导示与识别设计方面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概论、设计基础、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设计的工程表达、字体与图形符号设计、VIS设计等方面的课程。一年级为专业基础平台课,二年级模块化教学可选择平面广告设计、导示与识别设计或企业定制模块发展。并可根据自己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选修艺术设计类相关课程。
就业方向:可在广告公司、企划公司、图文设计公司、出版行业、企业宣传策划部门及其他平面设计领域从事平面广告制作工作,或在展览策划公司、标识设计制作、会展设计或建筑环境设计公司从事导示识别方面的具体设计实施等工作。此专业学生均有机会择优参加专升本、中外合作办学及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的定制班项目,为学历提升、海外留学和直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
本专业面向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动画和影视行业或网络视频等新媒体设计领域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具备视觉设计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了解影视行业工作流程及基本规范,具备动画制作或影视制作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从事动画制作、影视编辑制作、栏目包装、数字媒体设计相关领域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概论、设计基础、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模型、材质灯光、动画、特效)、影视编辑、特效与合成、影视三维合成等。一年级为专业基础平台课,二年级模块化教学可选择三维动画、影视栏目包装或企业定制模块发展,并可根据自己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选修艺术设计类相关课程。
就业方向:可在动画制作公司、广播电视制作或相关行业从事三维动画制作、影视栏目包装或相关数字媒体应用系统设计与制作方面的工作。此专业学生均有机会择优参加专升本、中外合作办学、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的定制班项目以及北京市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项目,为学历提升、海外留学和直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
本专业面向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展览展示设计和交互媒体设计发展需要,培养具备视觉传达设计理论基础和相关知识,熟悉展览展示流程及数字内容设计规律和规范,熟悉互动媒体设计领域基本规范,从事数字展示内容设计、互动媒体设计方面设计制作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概论、设计基础、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设计的工程表达、三维设计基础、交互设计、VIS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展览展示设计、数字展示设计、互动媒体设计等课程。一年级为专业基础平台课,二年级模块化教学可选择数字展示设计、互动媒体设计或企业定制模块发展,并可根据自己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选修艺术设计类相关课程。
就业方向:可在展览公司、展览馆、企业相关部门和广告公司从事展览展示方面的工作,或在电子出版物、网页、手机等移动信息平台承担数字互动媒体设计方面的工作。亦可在网站规划设计、图片编辑方面发挥自己的专长。此专业学生均有机会择优参加专升本、中外合作办学及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的定制班项目,为学历提升、
三、2015年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层次 类别 学制 学费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湖北 湖南 广东 甘肃 新疆 合计 数字媒体艺术 本科 美术类 四年 10000元/年 52 3 3 3 3 3 3 70 绘画 本科 美术类 四年 10000元/年 21 3 3 3 30 工艺美术 本科 美术类 四年 10000元/年 21 3 3 3 30 表演 本科 表演类 四年 10000元/年 √ √ √ √ √ √ √ √ √ √ √ √ √ √ √ 60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美术类 四年 10000元/年 43 1 1 1 1 1 1 1 50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美术类 四年 10000元/年 18 1 1 1 1 1 1 1 25 环境设计 本科 美术类 四年 10000元/年 43 1 1 1 1 1 1 1 50 产品设计 本科 美术类 四年 10000元/年 18 1 1 1 1 1 1 1 25 音乐学(师范) 本科 音乐类 四年 免学费 25 25 广告设计与制作 高职 美术类 三年 12000元/年 35 35 电脑艺术设计 高职 美术类 三年 12000元/年 35 35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高职 美术类 三年 12000元/年 35 35
说明:
(1)表演专业计划省份设置中标注“√”的为招生省份。分省计划按照合格人数的4:1投放计划。对专业测试合格生源不足4人的省份,原则上不安排招生计划。
(2)招生专业及计划以各省招办公布的为准。
四、考点安排
考点 专业 报名及考试时间安排 报名及考试地点 要求 北京 表演 网上报名时间:2015年1月12日-2月27日 北京联合大学 表演专业不在京外设考点,考生一律到北京考点参加单独考试。 报名网址:zsxx.buu.edu.cn (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7号) 初试时间:2015年3月1日-6日 复试时间:2015年3月7日-8日五、报考条件
(一)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报名基本条件;
(二)身体健康,符合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对相关专业的要求;
(三)文理兼收,限招英语语种考生,无单科成绩限制;
(四)各省设有统考的须通过省统考相关专业考试;
(五)高考填报我校美术类专业须通过本省美术类专业统考,获得相应层次的合格证,报考本科专业考生的文化成绩需达到生源省份普通二本线的65%,报考高职专业考生的文化成绩需达到生源省份艺术类高职投档线;
(六)高考填报我校表演专业的考生须通过我校专业考试并取得合格证,文化成绩需达到生源省份艺术类本科投档线;
(七)高考填报我校音乐学(师范)专业的北京考生需通过在京招生公办院校的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或舞蹈表演专业的本科层次校考并取得合格证,文化成绩需达到生源省份普通二本线的65%;
(八)报考音乐学(师范)专业的考生女生身高不低于155CM、男生身高不低于165CM,且高考体检信息符合《北京市教师资格认定体格检查标准(试行)》的相关要求。
六、报名要求
参加表演专业考试的考生必须在北京考点参加考试,均须采取网上报名的方式。
1、考生网上报名后直接在网上支付报名考试费、上传照片。成功后生成准考证,考生打印准考证,按规定时间、地点持准考证、身份证原件参加考试即可,不必现场确认。
2、网上报名时间见《考点安排》。
七、考试内容
专业考试及合格线划定
(一)专业考试
考生持准考证、身份证原件,按规定时间到指定考场参加考试。建议考生自带放音设备,因使用学校放音设备与考生的光盘、U盘等不能匹配,无法读取而影响考生考试的,由考生个人负责。
考试阶段 考试科目 考试内容 要求 总分 初试 朗诵 小说片段、诗歌、散文等 2分钟 100分 形体 舞蹈、体操、武术等 2分钟 自带伴奏 声乐 无伴奏歌曲一首 2分钟 复试 小品 根据主考教师出题进行 考生任选一项参加考试,3分钟 100分 即兴评述 根据主考教师出题进行(二)专业合格线划定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我校表演专业将分别按照京外本科、北京地区本科招生计划的4倍左右划定合格线。按照合格生源与计划比原则上为4:1的比例安排招生计划。对专业测试合格生源不足4人的省份,原则上不安排招生计划。
凡专业校考合格的考生可于2015年3月底在北京联合大学招生信息网上(网址:zsxx.buu.edu.cn)查询专业校考成绩。我校将向各省高招办报送合格考生数据,不再单独向考生寄发书面校考合格证。
八、录取办法
1、美术类专业录取办法
按文化成绩(含政策性加分)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2、音乐学(师范)专业录取办法
按文化成绩(含政策性加分)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3、表演专业录取办法
按校考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4、理科考生按照:高考成绩× 的公式换算文化成绩。
5、新生入学后进行体检和报考条件复查,如发现不合格或不符合招生条件和报考手续者,学校将取消入学资格,退回原籍。
九、联系方式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7号
咨询电话:010-64900013、64900915
网 址:zsxx.buu.edu.cn
E-mail:ldzs@buu.edu.cn
腾讯微博:t.qq.com/buuzsb
新浪微博:t.sina.com.cn/buuzsb
篇8
【关键词】女性角色 手工艺 技艺传承 遗产保护
一
人类知识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文字系统来表述的,即我们平常所言的书面知识。另一种则难以用一种系统语言来表述,多表现为口头和物质文化形态。前者我们可以称其为显性知识,后者则称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即是指“隐含在各知识主体手中和头脑中的,体现为技能、技巧、诀窍、经验、洞察力、心智模式、群体成员的默契等文化形态。①我们所说的传统手工技艺明显属于第二种知识范畴。第二种知识系统最容易受到时代和社会因素的冲击与改变。
手工技术是人类在直接面对自然环境的初期阶段,逐渐累积起来的一种生存智慧和生活观念。因为手与人体的直接关联,以及器官进化与人脑的相互促进,手工技艺在生产技术的层面之外,充满着人文的智性因素。手工技艺与工业技术的最大区别,首先在于行为主体的不同。有说法认为机器可以视作人手的某种延伸,但一种工具的独立性成熟,也将会带来与人性的背离。工业技术是一种程序、规范和标准,它几乎不执行作为个体生产者的情感与智慧,而只执行一种相对共性的技术法则。手工技艺是伴随着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相协调的过程而生发的,它与人的生理性相关,也与人的社会性相关,所以,在手工技艺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有艺人的个体情感与智慧,也有通过技艺而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信息。
手工技术的形态很庞杂,从手艺者的性别角度来区分,自然可以分为男性手工艺和女性手工艺两类。无论在母系还是父系社会,男子大多从事耗费体力和危险性相对较大的劳动,妇女则主要担任相对稳定、耗能较低、危险性和活动范围较小的劳动。这是从男女性别的生理和心理角度进行自然分工的结果,从而逐渐形成了男女社会分工的基本形态,并逐渐从生理分工转向了社会性别的技术分工。或者说,手工技艺的性别分工是生物学力量和文化力量之间复杂作用的结果。“男耕女织”是中国农业社会的模式写照,是在生理分工的基础之上,经过社会历史的筛汰与优选而确立的生活方式。手工劳动与家庭空间的结合,进一步推进了手工性别分工的社会意义,由此衍生出来中国文化的基本脉络与特征,并在文化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内力的平衡机制。
二
手工业的发展是以农业定居的生活方式为基础的,在人类社会的长期积淀中所形成的男女社会分工,极大影响了中国民众的社会文化心理,使工艺美术品的审美有了性别之分,这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在以男权为核心的时代,男性从社会伦理的角度为女性设定了很多行为的规范,女性所从事的手工技艺具有明显的封闭性特征。比如中国传统的女红艺术,虽然其技术形态与女性的体能技巧和审美心理相吻合,但明显带有封建社会的男权意志特征。
只有在中国女性那里,一种手工技艺才可以牢固到与人的一生相关联。从夏、商、周三代开始,中国传统女性就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只有极少数女性能够获得一些非正规途径的家庭教育。在非正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女性,无疑会受到诸多限制,教育内容主要是围绕妇女社会和家庭角色所涉及的伦理和家政的两大主题。
女红手艺集中展现了女性手工艺的种种特征,是一种具有社会整体规范的手工技术形态,虽然主要在家庭空间中传承,但却具有较为开放的传承方式,其准入规范几乎是面向所有的适龄女子。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女红工艺大多并不进入市场,而是作为家庭内部的自产自需或亲友相赠。所以女红手艺的传承,大多不属于家族性封闭传承,而是属于半开放式的社会性传承。其手艺规范多不对外人进行保密,这就形成女红手艺传承的多样化方式。
而在很多具有家族式的商业性手工艺形态中,一般秉承家族式的封闭性特征,所以女性大多被排除在外。家族传承是指在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人群中间进行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授和修习,一般秉承“父传子”、“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传媳不传女”、“传本姓不传外姓”的家族规矩。②在这些不同的家族性手工艺规范中,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基于以男权为核心的家族利益为考虑的,男女角色的社会差异在这里一目了然。“传男不传女”是出于对女性婚嫁事实的考虑,女性相对特殊的人生轨迹和社会角色特征,对于手工艺的传承会形成较大的影响。传媳不传女”则表明了婚姻对于一个女人在社会角色归属上的定位,女人在婚嫁前,有归属上的不确定性,所以一般不会被作为技艺的传承人,只有通过嫁入的方式才能更加确认这种传承的有效性。当然,以上所言是就家族式封闭性手工技艺而言的。随着社会风俗的变迁,家族式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有所改变,因为在日益浓厚的工业化语境中,要保证手艺的传承,有时必须要对传承的旧规做出一些让步和调整。
在学院、企业或开放性作坊等传承场域中,女性和男性的差异性并不太受传统家族意识和伦理道德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会借用官方的主流意志,建立起来具有社会普遍评价体系和行会性质的师徒机制。传统的手工艺行业重视师承关系,徒弟的技艺与品行会影响到师傅的社会信誉,反过来,师傅的声望与地位也会给予徒弟谋生的资源外力。这种不同于旧有家族性的传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拘囿于对女性的传统偏见,使一些有志于从事工艺美术行业的女性逐步介入到行业之内。在传统的女红、学院手工艺和现代手工艺等领域中,已有逾来越多的女性加入进来,成为工艺美术行业中一抹亮丽的色彩。
琳达・诺克在其著作《女性、艺术与权力》中写到:“……女性被认定为脆弱而被动,是满足男性需求的性目标,女性被界定为具有理家和养育的功能,被认定为属于自然的领域;她是艺术创作的对象,而非创造者;她若试图通过工作或以政治抗争的方式,跃跃欲试地把之间插入历史的领域,便是自取其辱――所有这些观点都建立在一个更普遍、更具渗透力的性别差异的前提之上”。③很多不具有明确性别特征的行业往往自然被视为男性的领域,女性在进入这些行业时,往往早被定位在一种边缘地位上,而且男性往往一致地认为他们在创造性上是必然超越女性的。而在另一方面,很多女性由于长时间的社会意识积淀,也形成了对于男性主体的依附,从而加强了这种社会意识的存在,这种惯性的思维也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女性的实际贡献。
三
傅立叶有句名言:妇女的解放是衡量一个时代人类解放的尺度。传统手工艺中所粘连的伦理因素,已经随着世界范围内女权主义运动的推行而被逐渐剥离。当今人们看待手工劳动的角度已经很少带有封建时代的偏颇了。当然,同时也带来一个新的问题:手艺中的信仰因素大打折扣。今天人们看待手艺的态度大致有以下三种变化:1、手艺是作为一种工业生活方式的调剂状态;2、手艺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途径;3、手艺已与具体的生活发生疏离。这几种变化,是传统手工精神瓦解又重组的结果。现代手工艺与传统手工艺不同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新的手工艺景观,在这种语境中,手工艺的娱乐性被加强,传统手工艺中的精神规范和物质规范被打破,这是手工艺试图进入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必然变化。手工被视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消费形态被重提甚至追捧.所以,在现代手工艺中,手艺的沉重感被消解,在这种精神氛围和价值取向中,女性的艺术审美意识也顺理成章地介入进来。
当下,手工艺逐渐衍生为旅游文化消费、文化创意产业、都市休闲文化模式等现代文化产业的重要元素,女性在其中担当着重要的社会职能。2008年11月4日,世界手工艺大会开幕式暨世界手工艺发展国际论坛在中国杭州举行,从与会代表的性别比例可以看出,在当代工业生产的语境中,手工艺生产方式与女性在生理和社会心理等因素方面有着现实的契合。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局限和现代社会的就业压力,使手工的产业形式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从而形成工业产业的有效补充,同时在提升地方经济,安顿家庭和乡村单元,缓解社会压力等方面都有着切实的作用。尤其手工艺产业投资少、风险小、组织灵活等特点,适宜于在家庭、社区等空间中实施,也符合农业社会长期形成的“女人主内”的传统家庭模式,于是可以将女性抚育家庭的社会职能更优地发挥出来,从而起到优化社会基本单元,稳固社会底层规范的现实作用。
笔者从自己从事制陶行业和女性角度的一些感悟,建议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进行此项工作,并以此求教于有识之士:
1、强化女性在手工艺创作方面的意识。各种工艺、美术及相关政府机构、社会组织要有意识地通过主题性的、不同形式的活动,不断促动女性从业者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开阔专业视野,寻求新的文化信息,开发创作潜能,使其产生具有女性独特审美的作品,优化和培育女性意识。
2、从女性身心特点及其需求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关文化遗产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对策。对于某些女性手工艺产业集群的从业人员结构,要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引导、帮助和扶持,调整集群的发展导向。尤其像女性相对集中的刺绣、剪纸、服装、纺纱等产业形态。
3、各级妇联可以与相关的专业和行业机构相合作,设立独立的服务机构,为女性从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4、开展对女性性别意识及其群体的研究。作为女性性别意识研究,在社会学、史学、文学、民俗学等领域都已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成果,而美术学,尤其是与手工艺相关领域的女性研究工作还远没有展开。我们应该借助其他学科的经验,在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进行具有史学意识的女性角色研究,以作为他项工作的重要依据和辅助。■
参考文献
①王文杰,《手艺――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及其获得机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1)
②徐艺乙、董静,《中国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报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5)
篇9
【关键词】美术 感悟美术 美术学习
一、美术教学首先要感知美术
美术,指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一般指除了建筑艺术之外的造型艺术的通称。“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也称“造型艺术”。按照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即: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
二、分类
在艺术分类中,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
1.绘画。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绘画种类繁多,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从工具材料看,绘画可分为水墨画、油画、壁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从题材内容看,绘画可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从作品的形式看,绘画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插图等。不同类别的绘画形式,由于各自的历史传统不同,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征。中国画又称水墨画,它在世界绘画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是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在工具材料上,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在宣纸、绢帛上作画的,它讲究笔墨,着眼于用笔墨造型。在表现方法上,中国画采用一种散点透视的方法。在画面的构成上,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油画是西洋绘画的代表,它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在工具材料上,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的。在表现方法上,传统的油画家采用焦点透视法作画。在画面构成上,它讲究画面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自然的真实境界。
2.雕塑。雕塑是用可雕刻和塑造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雕塑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从制作工艺来分,雕塑可分为雕和塑。雕是从完整而坚固的坯体上把多余部分删削、挖凿掉,如石雕、木雕、玉雕等,塑是用具有粘结性的材料联接、构成为所需要的形体,如泥塑、陶塑等。从表现形式来分,雕塑可分为圆雕、浮雕。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中国陕西何家湾和辽宁凌源、建平等地发现的5000~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雕、骨雕、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动物的崇拜以及认识人本身、认识世界的过程。
三、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篇10
关键词:东南亚;文学价值;民间美术;审美
文学和美术一直以来都是最活跃和最具有文化精神的文艺类型,人类的涂鸦冲动和诗文禀赋,自古就相伴相生,相得益彰。文学诉诸思想情感的丰富性,美术则诉诸视觉表现的审美性,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一、文学与美术的血肉关系
在所有文艺门类中,文学是位于于首位的,文学被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语),这是因为它的表现题材最为广泛,表现力度最为强烈,且社会作用非常之明显。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以语言为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感情,是一个时代思想和精神的集中表现,任何艺术门类无不受到当时文风的影响。美术泛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空间开展的诉之于视觉的一种艺术形式,十七世纪欧洲开始使用这一名称。文学最重要的形式就是文字,然而众所周知,文字最早源于图画,以美术的形式产生,譬如中国的文字的产生,最初就是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各种图形。换言之,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文学与美术早就已经有了根深蒂固的“血缘关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须臾不可分离。文学和美术虽然属于不同的文化门类,但它们都受到相同的艺术规律影响,因此它们之间有许多的共同及相似点。文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较自由地、多方面地展示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从而对美术产生巨大影响。美术可以根据文学提供的题材和情节来进行创作,直接而具体的描绘与显现社会的图景,在审美表现手法上更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美术和文学还有一种更加内在的联系方式,这就是诗与画的相互融合,画面上诗和画妙合而凝,契合无间,浑然一体,构成一个诗情画意,相映成趣的有机整体。古希腊诗人西蒙奈底斯就曾说过:“诗是有声画,犹如画是无声诗。”中国宋代文豪和文人画家苏轼苏轼更是在评价王维时说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无论古今中外文学里有美术的的美,美术里有文学的韵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美术历来有“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之说,美术可以为文学添枝加叶,增加文学作品中的美术意蕴,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伯敏先生说得好:“美术与文学的关系,就是菜与油的关系,白铁锅炒青菜也可以吃但是不好吃,加了油水炒,就好吃了。”中国当代美术大师吴冠中先生在谈到自己的从艺之路时也曾谈到,自己喜欢李清照、李煜、李商隐,一直想成为一名有力度的作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走上美术绘画之路,但其内心精神上一直要攀援的,恰是鲁迅那样的文学高峰。
二、民间美术的文化特质
在美术的海洋里,民间美术可以说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分支,她存在于人们的衣、食、住、用、行当中,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斗争中,民间美术反映着人们对生活的感受、爱憎和愿望,贮存着可贵的知识、情感和技术因素。《辞海》里说:“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民间美术以家族或师徒的方式进行传承,在题材、造型、色彩和技法的传授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将一种根深蒂固的审美意识、趣味和标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可以说,民间美术凝聚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国家人民所理解的真、善、美,正像马克思说的:“在某种意义上还存在着一种规范和不可企及的标本的意义。”民间艺术就地取材,因材施艺,非常强调实用性与审美性,传承性与创新性以及民族性与时代性的三统一,充满诗性智慧,拙中见巧,与文学精神妙合而凝,深刻地反映了人们的世界观、文化观和价值观,当之无愧地成为民众自己的“大百科全书”。
三、东南亚民间美术融艺术性和文学味于一体,构筑纯出美的场域和境界
东南亚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和文化区域,东接太平洋,西毗印度洋,南临澳大利亚,北与中国接壤,各个国家多数文化相通,风土相近,但都有自己的文化艺术特色。总体而言,东南亚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汇,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地方,民间美术的种类繁多,灿若群星,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东南亚国家大多笃信宗教,因此民间艺术的宗教色彩都十分浓厚,常运用象征、寓意和祈望等手法,将民族传统的、伦理思想和审美意志结合起来,最终达到装饰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文学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如泰国的民间绘画,多取材于一个个佛教故事:菩提树下诞生、萨唾太子出游、三魔斗法、六象朝拜、舍生喂虎、舍生贸鸽、鹿王本生等,也有直接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叙事史诗的,当中有许多情节性的描绘,体现出绘画的文学味。同时各种民间传说、生活故事、叙事长诗、歌谣曲艺等民间文学也与民间美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互为存在的时空场景,反映出泰国的社会历史生活。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途径,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和思想,构筑出美的场域和境界,形成了基于民间文化沃土的情感宣泄渠道和审美表达机制。文学与美术都是人们心灵的内在表达,民间美术所呈现的是个静观的空间和时间中的运动,一个民间美术师要超脱匠人而成为真正的艺术,就必须从姐妹艺术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而首先要请教的便是文学。因为文学是获得纯正审美趣味的内在本源,文学性存在于艺术话语的表达、叙述、描写、结构、意象的思维之中。在民间工艺美术表现上,东南亚风格同样继承了自然,单纯而又质朴的“纯正的文学趣味”,大到空间造型,小到细节装饰,都体现了对民间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手工艺制作雕琢的崇尚。东南亚的民间工艺美术集各类装饰特点之长,强调传统性与现代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衍生与综合,更是对东南亚本土文化和自然条件的自觉选择。她们是社会和时代的产物,是特定民族特有的气质和精神在文化上的反映,有着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充溢着特有的文气和格调,处处闪烁着美好的文学情怀和睿智灵动的审美品质。沉淀着东南亚人民的生活经验和乡土智慧,保持了一分纯朴刚毅和逍遥自在,譬如老挝山地部落的民间刺绣,独出心裁,讲究纹饰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以丰富的创造力表现出惊人的装饰趣味,为自己民族所独有,将老挝人民质朴而自然的审美取向有机地融入到衣食住行、耕牧渔猎、春耕夏耘及秋收冬藏的生活场景和时空坐标之中,展现出极具文学特质的纯情之美和恣意之术。
结语
文学与美术,前者将形象诉诸与想象,后者则把形象呈现在眼前,从形式到内容两者殊途同归。东南亚位于世界地理的要冲,是一个各种文明交汇聚和文化艺术多元的区域,探究其民间美术的文学价值,对于深入研究和剖析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内涵,以及加强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艺术交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为. 文学与艺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
[2]蒋廷瑜. 铜鼓是东盟古代文化的共同载体[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基金项目:
- 上一篇:电商活动方案策划
- 下一篇: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