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学”的定义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基于网络的教学”的概念。上个世纪90 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不少美国学者对“基于网络的教学”这个概念进行定义。比如:“基于网络的教学是指以网络资源的特性为支撑的教与学”,“应用网络资源来建构一个用来加强和支持学习的学习环境”,“利用网络的特性和网络资源对认知导向型教学策略指令系统的应用”等。对上述定义进行归纳,就会发现“基于网络的教学”的共性,简单的讲就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网络资源为课程材料,以利用其便捷、海量的信息优势;二是以网络工具作为教学手段,以充分利用其信息技术优势。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或者网络信息作为课程材料的工作与利用网络的信息技术优势的工作是合二为一的,利用网络课程材料的过程就是运用网络技术优势的过程。接下来,对于“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学”的概念就比较清楚了,简单的说,就是以网络资源为课程材料,以网络技术为教学手段的探究式教学。
二、高职高专实施基于网络的思政课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思政课推行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学有以下积极意义。
1.有助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法“学科化”
一般而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院校,其思政课的教学应该有别于研究型的学科化教学模式。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似乎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实践中不自觉地嫁接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化”的教学模式,因而表现出一定的“排异反应”或“水土不服”。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严格按照从基本概念到基本原理逻辑进程,由于忽略了从学科化的课本内容向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转化,缺少了感性材料的有力支撑,使原本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阶段的青年大学生,面对干瘪缺乏生机的宣教更加‘望而却步’;授课方式追求完整的逻辑体系推演,不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课堂组织遵循以教师为主体的思路,常常表现为‘教师长篇大论,学生昏昏欲睡’,主要原因在于忽略学生主体的存在;考核形式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未能进一步锻炼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更加贴近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
正如高校思政课(概论)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主张的方针那样,“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目标的实现。探索具有较强实效性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以培养和利用学生兴趣为基石,坚持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的获得知识,形成德育体验,“才能使大学生喜欢上、乐于听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思政课,彻底改变大学生为凑学分、为考勤而被动上课的尴尬局面”。探究式教学是改变这种局面的一个基本方法,而在当前的技术条件和社会形势下,运用网络资源和网络信息技术手段适时、适当地开展高职高专思政课探究式教学,则是这种基本方法的一种比较巧妙的运用。
3. 为高职高专自主学习提供有效资源
基于网络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网络上海量的教学资源和日益发达的信息科学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传统课堂突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学策略上往往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被动接受训练,导致学生的依赖心理,缺乏积极进取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在网络课堂环境下,学生面对大量的交互性强的资源,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寻求知识,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基于网络的思政课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和帮助者,教师的角色正如著名的教育专家钱梦龙所主张的那样,真正实现了从“主演”到“导演”的转变。网络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不仅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终生学习”的能力以及适应学习型组织或学习型社会准备了条件。
4. 为高职高专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方法支撑
在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基于网络的高职高专思政课探究式教学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探究式学习是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学习资源和课程材料的大量掌握为基础的,而海量的网络多媒体资源正可以适应这个要求。与此同时,以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为基本内容的探究式教学,对学习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讲课的教学很难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使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探究。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环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不仅如此,“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少,大多来源于书本和教师讲授,这就限制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网络在教学中实现了资源共享。因此,网络教学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促进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
三、对基于网络的高职高专思政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解
1.基于网络的高职高专思政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事实上,对什么是学校教学模式,以及什么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目前还没有比较统一的解释。为了比较清晰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用企业管理模式来做一个类比。以与同属东方文化体系而在企业管理学的发展上又与中国联系密切的日本来作借鉴,从对著名的“日本管理模式”的理解中,提炼出一个可供借鉴的、关于企业管理模式的参照体系。
已有的相关研究对“日本管理模式”中的管理制度进行概括,但其中至少有“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企业工会”的“三大支柱”说和“包含了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禀议决策制、企业内工会制和合作型管理等主要内容” 两种不同说法。此外,对于企业管理模式中所包含的管理制度的理解,不仅在于其包含了哪些制度,更在于这些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有研究者从决策、管理、经营执行三个层面对“日本管理模式”中各项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然而,关于“日本管理模式”中所包含的管理理念的概括或理解则基本上是统一的。以前面概括管理制度的两种观点为例,前者认为是“体现出重视人、发展人的人本思想”,后者则对其人本主义内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不难发现,所谓企业管理模式,实际上就是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关于企业管理比较成型、稳定的且具有一定特色的管理体系。对某种企业管理模式的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大体上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第一个层面是一套看得见的、比较有特色的具体管理制度或管理措施。一般情况下,对管理制度或管理措施的理解不仅仅是“有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分析这些具体管理制度或管理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第二个层面是蕴含在这套管理制度或管理措施背后的管理理念。如果只讲第一个层面的内容,就是狭义的企业管理模式;如果两个层面的内容结合起来讲,就是广义的企业管理模式。同样的道理,教学模式也应该包括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组合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教学模式的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教学模式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结合本文第一部分讲到的“基于网络的探究是教学”的定义,我们大体上可以对“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作出如下概括:即以网络为资源和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的发现问题、自主的研究问题、自主的得出结论。
2. 基于网络的高职高专思政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形式
在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中,我们至少可以找到三种基本思政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第一种是四环节模式。该模式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吴旗宏“摸索了一套‘激活、诱导、深化、疏通’四环节有机结合的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力图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目标三者较好地统一起来。也就是将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归纳为:激活、诱导、深化、疏通四个环节。第二种是过程探究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注重探究活动的过程和对过程的设计和管理。例如:刘建国提出了“①创设问题情景,提出课题;②建立问题假设,明确探讨方向;③收集发现材料,学生独立思考,发现疑点、难点;④交流学习所得,合作学习;⑤验证探讨结果,学以致用;⑥综合评价,知行合一”的探究过程。也有学者将思想政治课的探究过程分为“①创设探究情境;②制定探究方案;③实施探究操作;④评价探究结果”四个阶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探究式教学是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问题情境的刺激、诱导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观点。其在实践中的基本环节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与分析—总结与评价—理解与运用。”这五个基本环节正体现了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第三种是以“活动”为导向的学习模式。邱英瑛在《谈探究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了以“活动”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在具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两种探究活动模式:“学生小组自学讨论”和“学生授课,互换角色”。
万变不离其宗,以上讲到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基于网络的思政课探究式教学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点,但目前的认识还较多的停留在教学模式的形式上。事实上,人们对于教学模式的认识,很容易抛开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而单纯地从形式上去理解教学模式,最终往往又被“模式”这一比较成熟的、比较固定化的教学方式所桎梏,从而在教学模式的运用上过犹不及,步入误区。在把握探究式教学实质的前提下,“教无定法”的原则是适应于运用网络资料进行的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大体而言,只要符合以下三条原则的比较成型教学形式就可以称其为模式。第一,这种比较成型的教学形式与“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学”内容的要求是相符的,与传统单向授课、被动学习的方式有本质区别就行。第二,与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是相符的。第三,与授课教师的风格是相符的。因此,基于网络的思政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形式,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个人与小组相结合,正式与非正式相结合等较宏观的形式问题的组合,也可以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技巧的组织,在这种组合形成过程中的构思、取舍、综合、运用,很明显地体现教学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Khan,1997; Relan & Gillami, 1997.
[2]梁勇.高职院校思政课“问题式”教学模式探究[J].职业时空,2010(10).
[3]本书编写组.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23.
[4]教高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5]王玉珍,常玲.谈网络教学的功能及优势[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8(3).
[6]李莉.透视日本企业管理模式——论以人为本的中国企业适用性[J].中外企业家,2009(12).
[7]欧科良,黎利云.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人本内涵探讨[J].企业家天地,2007(4).
篇2
一、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及独特的特点,对其内涵进行科学界定,特点进行深刻剖析,有助于推动对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
(一)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与课外实践,即第二课堂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相统一的更为基础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在思政课课堂中渗透于理论教学而进行的实践教学。它本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运用丰富的“实践资料”(案例、影像等),和生动的教学手段(演讲、情景模拟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感知理论、体验“社会”,实现“内化”和“外化”、“知”和“行”相统一,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教学形式,它是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理论上如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创造性地学习。我国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大多以灌输为中心,以玄奥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思政课应有的育人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近些年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走向“社会”的课内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关注与认同。但是,它们大多处于探索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对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形式以及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特点及优势。与课外实践教学相比,课内实践教学的开展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内实践教学可操作性大。课内实践教学对经费需求少,对其他条件要求也不多,高校现有条件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而不需要兴师动众以及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2.课内实践教学针对性强。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实践教学形式以及具体实施环节,避免活动形式单一化和活动组织中出现“一窝蜂”现象。
3.课内实践教学实效性高。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段活泼,教师倾注全力进行教学准备与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教学,既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可见,探索课内实践教学既必要又迫切,它是目前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极其重要的途径。
二、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既反映了思政课教学规律和教学要求,又满足了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既能避免社会实践面临的困境,又能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一)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的本质特征,思政课本质上就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都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如同各个专业有一个课程体系一样,思政课的各门课程也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课程体系,共同实现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那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也应该和学生专业学习中的实习、实验一样,是检验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因此,包括课内实践在内的实践教学本身就应该是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把思政课课的理论内容渗透到课内实践教学中,有效践行思政课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激发大学生了解历史、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现实、关爱自身成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通过课内实践活动发现、尊重、释放以及完善学生个性,锻炼学生分析、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内实践中的小组活动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及早适应社会。可见,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又培养综合素质。
(三)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课内实践教学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合理、新颖、多样、信息量大,教学针对性强。通过这种“入脑入心”的课内实践教学,改变学生对思政课枯燥、乏味、远离生活的偏见,激发大学生在互动式教学中切身体验和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思政课“到课率”和“抬头率”,提升思政课的教学魅力,解决学生上课参与度不够、学习兴趣不浓的难题,真正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也为学校学风建设服务。
三、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形式应该是既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又可以促使学生广泛参与的教学活动。
(一)明确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制定课内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根据课程包括章节教学目标,制定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处理好课内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
制定体现课内实践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分配课时数(分钟),实现动态调整,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根据教学计划编写课内实践教学大纲。大纲内容翔实,实时更新。
(二)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
1.时事评议。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社会热点,或老师或学生提出。
2.案例评析。选取典型案例,精心设计,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评。
3.专题研讨。设计研讨题目,提前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发言稿并发言,教师点评。
4.情景模拟。还原历史场景或者创设特定情境,由学生扮演某种角色,感悟教学内容。
5.主题演讲。师生协商制定演讲主题,学生分组研讨、撰写发言提纲,制作PPT演讲。
6.影视观摩。选择有代表性、经过剪辑的、短小经典的视频,比如历史纪录片、现实国情片。教师设问,学生边看边思考,回答老师提问或写观后感。
此外有教师提问、红歌欣赏、诗词朗诵、拍摄DV、辩论赛、课堂讨论、征文比赛等形式。
(三)建立完善的课内实践教学辅助资料库。教学辅助资料的搜集是教师完成课内实践教学的必需环节,整理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工具书、参考书、影像资料、教学软件、光盘、时事新闻、录音资料等实物和数据资料,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四)完善课内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多元而又充满激励的评价考核体系是检验计划落实、督促过程实施、巩固实践教学成果关键的程序。建立完善的考核评鉴体系是保证课内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评定的具体要求是:重在学生的态度、过程的考核;根据效果区分等级。并与理论教学评价相协调。
(五)构建完整的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合思政课课程每一章节内容,构建完整的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注意内容的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科学性。
四、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要发挥实效,需要处理好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实践教学,课内实践教学与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教学的关系。
篇3
关键词: 中学思政课 中学思政教学 特点 规律
一、中学思政课概述
中学思政课全称为中学思政课程,是中学课程中的一门很重要的必修课。它对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学思政课教师自然要对这门课程的内容有相当的了解。但是,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中学思政教师对这门课有正确而深入的认识。然而,现实中部分教师对这门课的认识仍然存在偏颇。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工作了很多年,但是对这门课的了解仍处于较低水平。在中学中一些老师认为教这门课最容易,只要给学生读一读课本,让学生把知识点背一背就可以了。更有甚者认为中学思政课什么老师都可以教。
不正确的认识自然会对中学思政课教学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中学思政课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做深入探究,让更多教师对这门课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进而在今后的教学中获得更大进步。
二、中学思政课教学特点及规律
(一)把握中学思政课的教学特点
中学思政课教学的特点主要通过中学思政课程的特点表现出来。中学思政课作为学校课程中的一方面,除了具备其他课程的一般特征外,还独具特点。
1.生活化的特点
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为例。首先,我们可以从课程的命名中看出,每本教材都与生活密切相关。即使是必修4的哲学部分也在名称上体现了生活化这一特点。《生活与哲学》把哲学与生活相联系,把哲学融入生活中,使哲学更加生活化、通俗化。其次,教材正文中的探究活动也体现生活化的特点。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和途径。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大多选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事例。这样不但可以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还可以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和掌握教材要传达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解决,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
2.实践性的特点
这是中学思政课最突出的特点。思政老师不只是单纯向学生讲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更重要的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学思政课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等方面教育。这些理论和思想都是从实践中来并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最终得出正确认识。教师讲授这些知识时,要帮助学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反复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真切地体会这些思想的真正内涵与意义,最终提高实践能力。
3.人性化的特点
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的人性化是指教师的教学要和学生的学习相协调,即让教师的教学围绕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而展开。中学生充满青春朝气。他们积极向上,热情奔放,是国家的栋梁,是祖国的未来。但是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阶段的过渡时期。因此,中学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学,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展开。
(二)运用中学思政课教学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中学思政课教学自然也不例外。中学思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规律
从的认识论中我们知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并且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学思政课本上的内容都是一些理论性知识,要想让这些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能力,必须让学生把所学知识投入现实生活中接受实践的反复检验。思政老师在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树立实践意识,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意识。此外,思政老师应尽一切努力,利用身边可利用的一切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深入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
2.灌输与疏导相统一的规律
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词语,是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吸收借鉴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等人的理论而提出的。在中学思政教学中灌输则是指“对人们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通过正面的宣传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理论的基本观点,以达到影响人们思想和支配人们行为的目的”。疏导是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引导,使他们可以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中学思政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让学生掌握理论的基本观点,还要对学生进行疏导式的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3.书本知识与时政热点相结合的规律
在中学教学中,思政教师所承受的压力比其他学科教师承受的压力和挑战大很多。思政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能够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关注时政热点并把这些时政热点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对教材进行再分析和再理解,实现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思政教师要明白这不仅是教师的责任,而且是思想政治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不可有丝毫松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这一结合。时刻关注时政热点,从热点中挖掘知识和理论,并把这些热点运用到教学中,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
篇4
关键词: 思政理论课教学 多媒体技术 建议
近些年来,高校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而且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实践表明,思政理论课教师若能正确、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会给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有利于促进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就思政理论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相关问题谈几点认识和建议。
一、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制作的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和媒体,在现代教学实践和未来教育发展中具有革命性和创造性的作用。自从幻灯、电影、电视机发明以来,特别是20世纪后期计算机的问世和迅速发展,并在教学领域推广应用,直接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社会步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现代化教学系统应运而生,如:多媒体体语言教学系统、多媒体投影系统、多媒体教学平台、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在空间、时间、信息上为人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空中大学”、“网络大学”已广泛出现,远程教育系统在世界范围内正在蓬勃发展。我们所处的时代最大的特点是每天都有大量新的知识出现,而利用计算机网络是了解这些新知识最简捷、最有效的途径。因此,采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是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思政课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党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主旋律、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重要渠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却显得单一和陈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和接受。从以往的教学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来看,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满意度不高,甚至有不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颇有微词。具体而言,在整体教学效果方面,在如何引起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方面,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方面,学生对教学的评价都不令人乐观。这其中当然有教师自身的素质、思政课的内容特点等原因,但也不可忽视长期存在的单调、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影响。换句话说,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也要与时俱进,和变革时代、信息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求知特点相适应;要充分认识大学生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迫切性,满足广大师生热切要求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愿望。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动力所在。
目前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提倡互动,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融入,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学的多维互动,构建一种“逼真”的教学环境。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教学,有利于在教学中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积极主动的,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知识、资料、信息的海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和思考,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突出作用在于:(1)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穿透力,可以使抽象的理论观点形象化,并且适应具有不同思维特点学生的需要,达到集中精力学习,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2)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文字、图形、影像、动画等,具有清晰、动感等特点,学生能充分获得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使教师原本冗长、单调的教学活动变得引人入胜和充满魅力。应当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利于使师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思政课教与学的任务。
二、多媒体技术在我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近些年来,特别是思政课实施“05”改革方案以来,广东海洋大学的思政课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兼职教师,在学校教务部门和思政部领导的支持下,针对思政课的特点,结合学校精品课建设工作,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逐步实现思政课教学多媒体化。普遍实施思政课多媒体教学,不仅要有大批成套的、较高档次的多媒体“硬件”教学平台,而且要有适合教学需要的课件及其它配套的“软件”材料。为此,思政课教师在思政部的领导下,组成了若干个教学团队,并要求大家在精心备课、制作课件、社会实践环节等方面狠下工夫。譬如由我负责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我们结合校级精品课、省级优质课的建设,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在“软件”方面采取了分工合作、集体备课的做法,即在任课教师充分熟悉、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由参与精品课建设的任课老师分工承担各章任务(基本上是每人一章),负责教案的编写、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备用资料的搜集等,然后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或专门会议,由分担任务的诸位老师对该章内容进行“说课”,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和反复修改。尤其是对教学课件的制作,教研室要求老师结合课程特点、学校“三能”办学特色的实际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等,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样不仅实现了老师个人知识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有利于贯彻教学大纲的精神,有利于保证应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
教学手段的更新,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教学质量。从近两年学校组织的学生评教活动与问卷调查来看,目前我校学生愿意上、乐于学思政课的比例明显提高。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以往枯燥的理论讲解变成了直观形象的思想艺术演义,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对于他们深入学习和理解思政课的思想内涵、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很有帮助。而且从学生的实际表现来看,也令人满意和欣慰。大学生在面对国内、国际复杂形势时,能够冷静理智,明辨是非,表现出崇高的政治责任感;在我国重大自然灾难面前,他们更是能够充分表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踊跃捐款捐物,形成了关心他人、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
三、思政课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体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产生了明显的效果。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善于把握好事物的度,避免走极端,以利于充分发挥应有的功效。在思政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里择其要者加以讨论,希望引起相关领导和诸位同仁的注意。
1.课件内容要遵循教学大纲,不要游离教材太远。教学常识告诉我们,教学大纲和教材是备课与课堂讲授的基本依据,遵循教学大纲和注重教材依据是近现代教育和教学法对老师的基本要求。那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的条件下,我们还要不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基本依据进行课件制作、备课和讲授呢?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不顾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体系,由各个任课老师自由操作,各行其是,教学工作就很难管理,教学秩序就无法控制,教学目标就难以达到。尤其是思政理论课,还有政治教育目标和政治纪律的问题,假如众多的思政课老师都不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都按照个人的想法和喜好编制教案、课件,那么,大学的政治课堂上很可能会出现难以想象的局面。如此一来,可能显得很自由,很生动活泼,可是,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却难以在社会主义大学讲堂上得到体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就会落空。其实,有些老师在自己的课件中夹杂大量的所谓“新鲜材料”,用其它学科的东西对思政课实施过多的“包装”,看似独具匠心,但由于教学内容严重游离于大纲教材,使学生听起来摸不着头脑,学不到应有的东西,并不被学生认可。此种情况已在最新的学生座谈会上反映出来,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课件内容要“精”而“实”,不可盲目追求多样和好看。制作思想政治理论课件,其出发点和归宿在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以利于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政治素质。因此,老师在制作一个课件之前,应认真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形,力求做到有的放矢,不可把每一项教学内容都固化为课件,在课堂上大量演示庞杂的内容,由“人灌”变成“机灌”。目前,由于多媒体教学的素材库尚未建成,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往往要费时费力地搜集图片、动画、音像资料,甚至将一些与教材不大沾边的素材勉强拿来使用。然而,过多地、不加甄别地使用多媒体素材图解或演示教学内容,学生不仅会感到视觉疲劳,而且会产生堆砌、杂乱、肤浅的感觉。因此,一定要结合课程实际、围绕教学内容精选素材,即使有些素材是非常精彩的也要忍痛割爱,否则可能会冲淡主题,影响学生听课和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确有一些老师片面追求所谓的现代感和时尚性,将课件做得花里胡哨,在课堂上尽情展示华而不实的东西,明显忽略思政课的严谨性和严肃性。这些做法既没有注重发挥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又没有切实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功能。所以,课件内容的制作一定要做到精而实,注重实效。要知道,课件制作时髦、复杂并不一定效果就好,事实上有时会适得其反。制作课件要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与学生身边发生的问题及时引入课件,提高学生的思维、判断和认知能力。换言之,既要充分把老师的思路和意图表达出来,又要恰到好处,使课件真正符合思政课教学要求,体现思政课教学目的。
篇5
实践教学对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层次性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思考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2010方案”,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引导研究生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实践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研究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在学习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共同理想的认知与认同。
该课程在内容结构上采用教学大纲和“分专题”的框架模式,主要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来展开,这对于培养研究生实践研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重视课堂理论知识传授的本科思政课教学相比,无论在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了很大区别,重心由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向注重研究社会实际问题转移。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既是为了适应研究生思政课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研究生培养和能力发展的特点,以发挥研究生能够深入分析研究问题的优势,引导研究生在实践学习中激发思维活力和创新精神,促进知识增长和能力发展的双重目标的实现,帮助研究生在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同时,能够正确地分析思考和探索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实践问题。
2.有助于深化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社会实践的问题,而理论学习的合理性与否也需要在社会实践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中得到检验。实践教学模式深化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一方面,理论学习水平的提升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提炼课程教学内容、突出研究重点,引导研究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重点问题做深度的认知和掌握,从理论学习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到社会实践中去寻求解决方式和途径。因此,在实践学习中,每一次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理论学习的水平。另一方面,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进一步深化理论学习和升华思想认识的过程,因为对社会实践问题的总结必定会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去深化认识。实践教学在引导学生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甚至创新探索新的一般性规律和理论,形成新的知识财富来充实理论库。实践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化了两者之间关系,最终实现了研究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
3.有助于推动知识型学习向研究型学习的转变
实践教学为研究生思政课由知识型学习向研究型学习的转变提供了方法和途径。思政课教学的一般特点是侧重理论性和思想指导,显示出转化为实用技能的功能较弱。实践教学为思政课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供了途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研究学习的主体,实现了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转变,激发了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转变角色,“退居二线”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学习,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的顶层设计,以问题导向引导研究生深入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方法导向引导研究生运用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培养研究生的学习、研究和创新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通过引导研究生对实践问题的探索,真正实现从“学习”到“研究”的转变,实现了研究生知识层次和综合水平的提高。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层次性的基本途径
1.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实践
许多人在实践教学的理解上存在误区,以教学场所的不同区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认为在课堂教学以外开展的教学活动才是实践教学。实际上,实践教学应是“课堂理论教学以外的,借助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或由学生自主参与的一切教学形式。”[1]其中既包括课外教学实践,也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生思政课由于受到经费、场地等条件的限制,以及科研时间紧、集中性弱等特点,大规模组织课外社会实践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资源,通过案例教学、经典阅读、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实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为导向,引导研究生开放性思考和自主交流,并通过学生讲课、辩论赛、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多样模式展现,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讨论交流,从不同视角、不同方面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和能力。
2.广泛开展社会考察实践
广泛开展社会考察实践可以作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和亮点。相对本科生而言,研究生与社会的接触和联系更为密切,许多研究生还有实习和工作的经验,社会阅历丰富。因此,研究生社会考察实践要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提高实践学习的质量和层次:要将强化社会考察实践与思政课课堂专题式教学和问题导向式教学相结合,指导研究生精选专题,全面掌握专题内的相关知识,并结合兴趣和专长提炼出专题内热切关注且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由不同专业学生搭配组成调研小组,针对问题制定调研方案,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开展参观走访、社会调研、科技讲座、志愿服务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结束后,要将调研成果纳入课程学习考评体系中,量化实践学习的效果,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效果,推动思政课考评由侧重理论知识学习向侧重综合能力提高转变。[2]通过社会考察实践,引导研究生走出校园,体验国情民情,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成就与艰辛,培养社会责任感,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结合所学专业研究实践
当前高校中存在的研究生对思政课课程重视程度不高、学习积极性较低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思政课教育缺少与专业课教育的结合和互动。就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而言,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还是研究生的“主业”,思政课由于理论性、抽象性强而被许多研究生误认为脱离实际、与自己的科研、就业以及未来的发展没有关系。实际上,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指导思想,为具体学科建设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也为培育研究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牢基础。因此,研究生思政课要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的平台,将专业学习实践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专业分布和科研方向的基础上,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通过教学案例、开放式问题、学生专题讲课等方式,鼓励不同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学生从不同研究角度展开研究和探讨,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也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涵,注入了创新知识和理念。在课外实践中,可以鼓励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将思政课的社会调研与自己实习工作的经历相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在社会实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专业领域投身到企业、工厂、卖场、社区、法律事务所等社会各个基层单位中,得到良好的实践学习的机会。研究生在实习考察学习中,通过对社会的某一领域的特殊问题展开研究,借助自己专业知识和实习平台,运用思政课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考察,深化对自己专业领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
参考文件:
[1]刘玉新.浅谈实践教学的目的与方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篇6
一、关于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而校园网主要侧重的是硬件网络平台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显然要比校园网的概念所涵盖的范围要广泛。
据此可以认为,在数字化校园中,互联网不但是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学生与人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其主要特点表现为:
一是依托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输。数字化校园离不开现代网络技术,它综合了校园范围内的所有应用系统,既立足校内又面向校外提供服务。
二是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化校园的显著特征就是依托其在软件和硬件上的优势,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把现有的教育资源完全整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
三是教学过程中教学服务数字化。在数字化校园中,教师可以将教学课件和授课视频教师上传到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建立各种虚拟课堂、虚拟班级和虚拟实训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和交流,实现交互式教学。
四是实现一站式服务。便捷化的数字化校园集教学、管理、学习和生活等主要功能于一体,给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二、数字化校园推动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向深度发展
(一)突破了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丰富和拓展了思政课教学的内涵
在高职院校普遍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课时因学生的实习或实训而受到挤压,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完成思政课的教学任务,也不能适应高职院校人才目标的要求。推进数字化思政课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充分发挥了高职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数字化校园的推进,无疑拓展了思政课教学阵地,延伸了思政课教学的领域,使思政课教学不受限制于规定的课时。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快速传播中,学生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数字化校园的优势,主动出击,通过打造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和自主学习平台,对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进行全覆盖,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地引导,抢占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充分发挥了高职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三)增强了思政课的时代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数字化思政课教学,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由于多媒体网络技术具有交互性、集成性、网络化等特点,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创设或者强化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路径
高职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数字化校园背景下,建设数字化思政课教学,不是把思政课的全部教学完全搬到互联网上去,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加强思政课教学活动,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一)以校园网为依托,构建三大教学平台
1.网络教学平台
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是基于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的一种教学载体,是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结合而设计出的一种有效学习环境,是集学习、考试、互动交流于一体的教学支持综合系统。
构建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应开通一些基本的导航栏:教学课件与教案、教学案例分析与点评、热点新闻点评、在线交流与答疑、班级论坛、网上考试、作业与提交、网上教学评价等,打造一个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全新思政课教学环境。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既满足了学生自主性、互、探究性的学习需求,又创新了思政课教学的理念。
2.自主学习平台
自主学习平台不是网络教学平台的重复,而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延伸。自主学习平台侧重的是思政课教材中精选各章节内容有关的历史素材、教师选取某一知识点讲解的视频(微课)、针对自主学习内容的在线考试、推荐阅读书目和观看视频、经典著作电子书、虚拟图书馆等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即时通讯工具平台
目前,学生中比较普遍使用的即时通讯工具有QQ、微信和微博等,通过构建即时通讯工作平台,可以把现有的众多即时工具整合起来,只需要使用一个账号和密码就可以将所有的即时通讯工具关联起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平等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个整合的平台向学生即时社会的各种热点和焦点问题的看法,牢牢把握话语权和制高点。
(二)依托互联网,构建视频资源库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缺乏对理论的认同感。在数字化校园背景下,可以依托互联网丰富的资源,构建海量的视频资源库。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得思政课教育变得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近些年来,我国涌现了一大批弘扬时代精神和主旋律题材的经典影视作品。所选取的视频必须突出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且时代性要强。这些视频既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也可以放在自主学习平台上,由学生自行点播。
总之,数字化校园背景下,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进行积极的探索,大胆地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学生的需求为切入点,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多媒体技术的使用问题
在数字化校园背景下,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来,既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适应数字化校园的要求。在思政课教学中,一些教师利用便捷化的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片面追求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忽略高职思政课的育人功能的特点,或者制作漂亮的教学课件,或者播放相关的视频,这虽然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但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教学课件设计或视频画面中,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输入和产出不成比例。高职思政课除了要传授知识给学生外,还具有育人的特殊功能。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片面追求多媒体技术本身,这并没有摆脱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窠臼,既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又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运用问题
数字化校园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师虽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在教学资源的选择、手段的运用上仍然是单一的,为学生创设自由探索的氛围和深层学习的环境还不够,没有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软件硬件的处理问题
不管是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许多高职院校在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不遗余力的,但是在问题的处理上还是滞后的。比如,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或校园网出现问题,由于思政课教师不是技术人员,无法对硬件或软件的故障进行处理,硬件或软件的故障将严重影响思政课的教学。
五、结语
篇7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构建
思政课是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n程。办好思政课、不断提高教育实效是高校专门思想政治教育机构的神圣职责,为此必须立足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立德树人目标,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运用学科前沿成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高校思政课更加契合党的教育方针,更加贴近社会实际,进一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
专题教学的内涵与特色
所谓专题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知识专题,通过专题式讲授把主要教学内容贯通起来,要求学生自学以掌握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中注意运用讨论式、案例式等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拓宽学生思路,提高教学实效。
1.教学内容的专题化。教材往往是对某一领域知识体系的全面、系统和权威的论述,各部分内容之间存在紧密的层层递进的联系,在教学中需要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由教师依次进行讲授,以保证学生学习和掌握。这是一种传统的讲授方式,多数课程必须采用这一方式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面对学习能力不强的低年级学生时更应如此。但是,当学生成长到一定阶段,尤其是对于一些在知识系统性上要求并不是特别高的人文社科课程来说,把教学内容具体化为学生关注的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就更具吸引力和有效性,由此也导致了专题教学方法的出现。
2.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由于专题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难问题进行深入的讲解,需要师生在反复的讨论中进行,因此这一方法从本质上是一种讨论式教学,这也使得同样具有讨论式教学特征的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均可以融入其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因此,专题教学并非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一个多方法的综合体,凡是有利于深化对专题学习的方法都可以采用,尤其是目前较新的慕课(MOOCs)、微课、翻转课堂等都可以在专题教学中找到一席之地。
3.学习过程的自主化。在专题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促使他们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知识则主要由学生在预习和课外阅读时完成,而且专题教学的学习过程一般要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两部分,不管在哪个阶段,学生的学习都是自主的,学生必须花较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能领会专题教学的内容,适应教师的节奏,才能进行良好的学习互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4.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由于专题教学不以知识传授为唯一目的,而是注重知识、能力的统一。因此,在考核上也不同于传统的知识考核方式。总的来说,专题教学的考核往往是平时考核与学习结束考核的结合。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总评成绩是由两种考核成绩加权构成的,一般来说,各占一半是一个较合适的比例。
5.教学效果的直观化。采用专题教学往往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表现在课堂上,由于讨论的经常性,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得到提高;教师为了适应专题教学内容深入的需要,也为了回答学生的提问,必然重视学术积累,教师的渊博学识更易引起学生尊重,从而增强教学说服力;学生通过深入实践,感悟加深,进一步提高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更能反映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体现他们的优势和努力,总体成绩也会有所提高。
构建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存在不足,亟须改革提升。一是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学内容偏重于教条式理论的灌输,但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难以做到入情入理的解疑释惑,不但不能说服和引导学生,反而会使学生对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二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有的教师仍停留在把思政课作为一般的知识传授的认识水平上,忽略了政治教育功能,致使课堂讲授成了满堂灌的“填鸭”方式,成了教师单方面的“说教”,学生完全是被动地听与记,教学的活力大大减弱。三是中班、大班上课仍较普遍。尽管教育部一再要求压缩大班课堂的数量,尽可能中小班化,即使大课堂也要实行小班讨论,但是,70多人的中班课堂也使师生在课堂上对话交流的可能性大大减少,难以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互动,无法引发学生的心理共鸣,使思政课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百人以上的大班授课效果更不理想。四是教师水平难以说服学生。[1]许多思政课教师忙于上课,无暇从事科学研究,导致自己知识陈旧,有的教师一个教案用几年甚至十几年,对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缺乏自己的思考,以其昏昏当然难以使学生昭昭。
2.大学生面临的困惑增多,需要高校思政课在专题教学中积极回应。当前已是网络时代,大学生既对社会现实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同时又极易受到网上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如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就很容易引起学生认同,从而误导学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各门思政课涉及的重大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设置专题,提炼内容,并在教学中把相关问题摆出来,和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有针对性地加以解释说明,帮助学生全面正确认识这些问题,避免犯主观化、片面化、绝对化的错误。
3.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展迫切需要专题化教学。要讲好思政课,关键靠教师,但是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其面临的最突出困境是受学术水平制约职业发展空间狭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专题教学是一个可行出路,专题教学能够引导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研究专长,确定研究方向,形成研究优势,在某个专题上积累成果,成为专家,也会使其承担的专题在讲授时更有广度和深度,能够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解疑释惑,从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融合、促进,也可以使自己的职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4.现有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仍需要改进完善。目前,已有一些高校采用了专题教学模式,如北京联合大学学院2011年以来开展了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模式的探索,通过构建“课堂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考试考核体系”相统一的专题教学模式,[2]实现了全课程、全过程、全员的专题教学,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学院的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这一方法也得到了领导、学生、同行的认可,并获批了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方法“择优推广计划”培育项目,也入选了北京市思政课示范点。但是,专题教学还没有完全树立全方位、专题化的理念,往往侧重于某一方面或环节;在专题凝炼方面还缺乏权威论证,专题设计侧重点不一,限于教师的水平讲授效果也差异较大;在考试考核和社会实践方面也缺乏较一致的认识和做法。这种情况虽然是探索中必然出现的,但也表明这一改革还是初步的,亟待深化,也亟须加强理论上的研究。
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
1.明确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模式。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模式应该包括如下要素:树立一个导向:问题导向;围绕一个中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达到一个目标: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坚定信仰有机统一;抓住两个重点:专题凝练及专题化教案撰写;着眼三个体系:课堂教学体系、社会实践体系、考试考核体系;实现五个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与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结合、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结合、与学科前沿结合;打牢三个基础: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学科平台。典型的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应该由这些因素所组成,但其特色可以在其中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体现出来。
2.把握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工作重点。一是统一思想。目前,对专题教学不仅从领导层面有不同认识,就是普通教师也有抵触情绪,认为变动太大,工作量增加,能力难以达到,对此必须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充分研究讨论,认清专题教学的优势和改革的必然性,主动投身改革,提高教育教学实效。二是开展专题凝练。专题凝练是专题教学的重点,也是起点,只有专题凝练既体现教材内容,又融入学生疑惑,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而且专题凝练也是教育教师的过程,要引导广大教师参与这一工作,经过大家的充分讨论确定专题,使大家在教学中认同专题教学,积极主动地运用专题教学,有效化解一些教师尤其是部分老教师的抵触情绪。三是撰写专题教案。撰写教案是L饨萄У墓丶一环,是对专题设置的细化,也是专题教学规范化的必然要求。要鼓励引导教师都参与到教案撰写中来。教案撰写既要注重执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要充分体现专题教学的特点,体现“精要”“易懂”“前沿”“有效”四个原则。四是严格要求新晋教师。新教师在专题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他们刚刚走上思政课教学的岗位,单位如何要求对于他们如何在教学上发展至关重要。要对新教师明确专题教学的要求,并鼓励他们参与到专题教学改革中,由专题教学示范教师带动,督促他们完全采用专题教学方式,对于表现突出的要给予奖励,使新教师都逐步适应和习惯这一教学方式。随着新教师的成长和成为主力,专题教学也会逐步固化和深化。五是抓好科研和学科建设。科研和学科建设是专题教学的有力支撑,只有加强理论学科建设,提高广大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分析问题,才能使专题教学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3.进一步拓展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思路。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应该随着实践探索的开展,进一步拓宽思路。由于专题教学是一种从理念到行为、从内容到方法、从课内到课外、从教学到科研的全方位创新,因此在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创新中要把眼光集中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高校都应立足自身实际,争取在整体推进专题教学的情况下,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形成特色,为专题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例如:北京联合大学借助于立项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北京的实践研究”,在进行北京改革发展的基本理论、基本进程、基本经验研究的同时,注重成果应用,组织编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北京的实践研究(大学生读本)》,作为四门思政课的辅助教材,同时把大量案例融入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更好的“知北京、爱北京、荣北京”,成为一个有益的探索。相对而言,这样的创新还太少,全方位创新的格局还有待真正形成。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2016年度教改项目“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研究”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化理论研究与教育宣传协同创新中心”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海稳.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
篇8
关键词:思政课;专业课;对接途径
思政课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改革也一直在进行,并取得很大成绩。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其教学效果并未得到有效发挥,这个问题在高职院校较为突出。高职院校强调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技能性,专业是其发展的品牌,因此对专业课建设高度重视,而人文基础课则逐渐被边缘化,尤其是思政课。大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与不同专业学生的切身利益、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联系不多,没有贴近高职生的思想实际,学生们认为思政课理论性过强而实用性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就行,思政课和将来找工作关系不大,这是形成思政课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重点研究如何将学生所需与思政课所求相对接。而实质上二者本就一致,学生希望未来在社会中能发挥所能,有好的发展;而思政课是以育人为目的,求的是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为社会服务。那么,二者的对接也就有了坚不可摧的根基,即就业。本文就以“以人为本”为原则,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专业谋发展,对思政课与专业课的一体化建设进行研究。
一、更新理念,正确认识高职人才培养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择业自由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可见,高职院校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问题上,是坚持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则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思政课的改革也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更新理念,一切以学生为本,把高职生所需与思政课所求真正结合起来。思政课如何能摆脱目前的不利因素,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育人目标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形成联合育人的人才培养观念,积极融入到高职人才培养的“大思政”教育中来。
“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看法和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让思政课不再是孤立的课程,而是要对思政工作全方位、立体式的主动占领。要与一切与学生培养相关的课程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要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专业课教师相结合,增加思政研究厚度;要将思政部门与其它相关部门结合,把思政教育工作纳入学校人文教育大系统中;要将思政教育与企业、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提高教学实效性等等。只有将思政课置于更大的环境之中,才能提升其影响力,达到效果最优化。
“大思政”教育中的思政课与相关课程、部门、团队、企业、社会相结合的主线就是将学生所需与思政课所求有效对接。无论结合的对象是谁,只有将思政课、专业、企业、社会的需求融为一体,进行四位一体的建设,才能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教育融为一体,才能让学生在思政课中得到有价值的东西。为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必须本着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理念进行课程改革,使思政课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立足专业,与专业课建设有效对接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思政课就必须把握住这一关键点,立足专业,将高职职业性的典型特点在思政课中突显出来。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建设之间融合度不深,甚至脱节。许多思政课教师不清楚或不甚清楚自己教授的学生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将在什么岗位上工作,这些岗位对从业人员有什么具体要求,这势必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不喜欢思政课也就很正常了。
而事实上,思政课和专业课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一致的,有共同发展的基础,二者均要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体现出职业要求。思政课只有立足专业,与专业课建设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发挥它们之间的互补效应。这样才能贴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政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和职业素质培养融为一体,也才能让学生真正找到在思政课中所需要的东西。思政课如何能与专业课建设有效对接,可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一)深入了解学校主要专业群
既然专业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品牌和灵魂,专业的设置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那么,思政课教师对学校设置的各大专业群就要先有总体性的认识,再结合自己所教专业进行具体对接。对学校主要专业群的了解可从三个层面:社会和行业、专业课教师和学生。
1.结合社会和行业深入了解。学校的所有专业都是针对行业、为服务社会而设置的,而社会和行业又总是在发展变化着的。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不断从宏观上了解本学校各大专业群的发展趋势,并及时引入思政课相关内容中。
2.结合专业课教师深入了解。专业课教师无疑是对所教授专业最为了解的,对各大专业群深入了解的直接途径就是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与学习。专业课教师会对各专业有具体的了解,将从微观上给思政课教师了解各个专业进行指导。
3.结合学生深入了解。一般来说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相对浅显和具体化,很多学生选择专业时,了解的只是这个专业未来的就业率高不高,将来会从事什么岗位,多注重这个专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待遇,而忽略该职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不利于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深入了解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看法和认识程度后,才能有的放矢,结合社会或行业需求、专业课培养方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创新思政课与专业课建设结合模式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已能体现出思政课与专业课建设的结合,但在实践效果上不尽如意,所以在有宏观架构的基础上要对具体的结合方式进行创新探讨与实践。目前思政课基本上采取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教学实效性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融入专业课建设,将会真正显示出思政课的生命力。
1.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教学互动制度化,共同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思政课作为基础课中的分支与专业建设间相对独立,教师间交流甚少,即使有交流,也未形成制度化。思政课侧重德育,专业课侧重技能,各展所长,但是,在共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上却存在欠缺。现在的用人单位既看重学生“知识、技能”这样的硬实力,也越来越看重“沟通能力、性格”等软实力。如何让这一硬一软相得益彰,首先就要使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间的互动不是浅尝辄止,而是要形成制度化固定下来,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计、实践活动、考核评价的互动都需制度化。其次在此基础上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团队老师共同确定教学目标、共同选取教学内容,根据专业所需重构课程内容,关联性较强的内容可相互融入彼此的教学设计中。
2.结合专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模块化。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导向,针对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补充,进行模块教学,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将教学内容分为思想、道德、法律三大模块,再将每一模块的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程对接,以学生未来的岗位需求为选取、补充教学内容的依据。在安排实践教学模块时,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设计,突出职业性。活动方案的设计以解决好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尽可能地把服务、学习、教学结合起来。只有结合专业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思政教育不是空洞说教,而是与他们的未来密切相关的重要环节,能为他们适应企业、立足社会提供强劲动力。也只有学生主动融入思政课教学,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同时对专业课建设起到服务和支撑作用。
3.结合专业引入企业文化,教学过程情景化。一般专业课教学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多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对于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目标、价值观、职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很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技能上并不差,但在职业素养上却有所欠缺。因此,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需要思政课的大力推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企业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首先,课堂教学中引入的案例要贴近企业生活。思政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最常使用的,如果选择的案例是发生在企业中或与企业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学生则会被吸引其中,产生共鸣。其次,教学课件中引入的图片、视频展示企业文化。现在一般学校的教学都会借助多媒体,图片和视频能生动展示出企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去企业实习、实训前能接受到良好的企业文化熏陶。最后,实践教学组织的活动中渗透企业文化。以调研、讲座、辩论、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的实践活动能够以企业文化为主题,将企业生活的情景模拟再现,这样能够大大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总之,只有将思政课与专业课建设相融合,立足专业谋发展,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只有让每一个学生觉得思政课有用、实用、好用,学生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思政课教学才能如春风化雨,逐渐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实现全过程育人,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身份转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 意见[Z].2010-03-19.
[2]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2009-01-14.
[3]邵建平.论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职思政课教学 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1,(7).
篇9
[关键词]思政课 梦想 美乐 智慧
1背景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学生价值多元,对和党的方针政策有诸多怀疑,从而更容易让学生觉得思政课只是说教,枯草乏味,所以当今的思政课上很多学生来上课会觉得无聊,所以对老师上课所讲的不以为然就成为一种常态。因而用“梦想”引领,用“信仰”坚定正确方向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与年轻人谈到中国梦时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中国梦将在青年一代的未来发展中成为现实。所以必须要“伟大美好无私”的梦想引领大学生使大学生“有方向、有力量、有希望”。
在自媒体的环境下,学生可以轻易的快速的通过诸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获得信息,所以一些学生认为老师“你讲了我们知道,你没讲实际我们也知道,你懂我们也懂,你不懂我们还懂”的错位现象,认为老师传授的只是知识而已,对老师所传授的根本提不起兴趣,因而使课堂“美乐”,使学生在“美乐”中学习,首先需要的是一种简约却深邃,创新却传承,植入并融入,生根并开发的喜闻乐见的多元化表达方式,融入渗透式润物无声;其次要能综合网络文化的多方功效,不断创新与拓展思政课的内容与形式,利用新媒介开发思想政治文化产品,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如动漫、微电影等新型表达方式,创新性地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向大学生讲好中国事,传播中国声,实现提出的“四个讲清楚”的目的。使教育真正成为触动心灵的行为。
当前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愈来愈重视大学毕业生的情商智慧修养,如何优化课程结构,增强思政课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教育,将梦想、美乐与专业技能技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以“梦想引领人,以美乐塑造人”引导学生树立梦想,使个人的梦想和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梦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感受美,感受快乐,感受幸福,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的知觉能力,是思政课教学中需要研究与探讨的内容。
2现状分析
思政课是一门公共必修的基础课,是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全国所有高校都材的课程,有好多学校对这门课的教学也尝试着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优化,如在传统的传授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多媒体的运用,以及网络,及多种自媒体,微课等的表现,这些内容的增加和创新都大大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内涵和层次,丰富了思政课教学的课堂内容。而作为一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已经有20余年经历的一线教师,本人认为:思政课作为一门公共的必修的基础的理论课程,现有的教学改革已打破和超越了传统的课程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如果从整个思政课学习来看,仅仅只是觉得书本有什么我们教什么,片面追求授业解惑的单一功能,把思政课教育就完全沦落为一种工具,最终使思政课在整个教育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前思政课要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重要讲话精神中关于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强调党性和人民性相一致,强调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强调借鉴与坚守相统一,强调全员动手统筹兼顾等五个“强调”为重要遵循,促进师生健康发展。由此可见,思政课宣扬的是一种思想,一种推动力,是一个“梦”,是“美和乐”而不单纯是一门公共的必修基础课程,更不是一门传授技艺的课程,而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发现“梦”发现“美乐”、引爆学生智慧,成就学生幸福人生的课程。
3思政课的改革与优化
3.1教学理念的提升:教育应该是触动人的灵魂的,要触动学生的灵魂,首先触动我们自己老师的灵魂;教育应该是引爆智慧,而绝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我们的“概论”课要走进学生的灵魂深处,去引爆学生本自具足的智慧,提升学生的灵魂。
3.2教学内容的优化:联系实际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理论体系的情况下,落实的“四个讲清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树立“伟大美好无私”的梦想,以孝为根,以爱为本,成为一个与时代相符合的人。讲道,“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要教育青年大学生永远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3教学方法的丰富:手段上更多的采用多媒体,微课,以及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使学生能在“美乐”进行学习。采用专题讨论、多媒体教学、社会考察、论文写作、演讲比赛等。一句话,让“概论”能够进大学生头脑,得到学生们的认可,起到积极的效果。提倡小组学习或集体学习,故思政课教师应组织和引导学生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该群体成员应共同鉴别和比较围绕中心概念和问题的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先由成员个体进行独立思考、自我争辩(即内部协商),然后再由所有成员一起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即相互协商)。可借鉴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做法,“让学生按照程序要求进行一定时间的讨论,以检测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说服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等”。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群体成员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成员完成意义建构,最终达到完善知识结构、培养思维观察能力和坚定信仰三者统一。
3.4考核内容的多样:思政课教学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其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贯穿整个学习(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如学习态度、学习手段、资料收集以及团体交流和合作等方面的状况),同时还包括对学生的发言、学习作品质量的评定。同时,社会实践能力的考察亦为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学生在校的所有的行为都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是一个全方位的考核。并且评价的立足点由“教师单纯评价”向“学生自评、互评和师生共评”转变。
3.5让学生每天坚持做“两一”“三三”“一连接”:“两一”日行一善,日送一个祝福;“三三”日写三条感恩日记,每日总结自己满意的三件事,每天总结三件可以改进的事;“一连接”:每天留5分钟以上时间通过冥想和自己内心连接,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等等。
4改革与优化的意义
4.1使思政课,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课程,使思政课成为引爆学生智慧,激发梦想的课程。使学生成为有信仰,有梦想,有孝心,有爱心的幸福的人。
篇10
高校思政课是宣传和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政府和各大高校十分重视思政课教学。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生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程度不尽如人意,思政课教学难度增加,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为提升教学效果,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出了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和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简易、操作性强的对分课堂,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思政课教学困境及原因解析
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低下已成为高校师生公认的事实,结合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造成思政课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社会思潮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落后的、消极的思想对青年的心灵和健康成长起着侵蚀的作用,容易造成青年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极大混乱”[1]。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为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渠道,“海量信息传播对大学生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2]。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对思政课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巨大冲击。
二是学校重视不够。近年来,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还存在犹豫、观望现象,一些具体政策措施没有落到实处,个别高校工作出现反复”[3]。有些高校过于注重专业教学,忽视思政课教学;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忽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三是思政课教师自身素养不足。思政课教师自身素养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队伍长期存在着教师不专业的问题,很多思政课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还有一些教师虽是科班出身,但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到思政课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能力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是以知识、技能、道德伦理规范等为媒介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如果课堂教学无力或者乏力,则很难实现思政课“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这一最终目的。
四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学生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学习成为学生谋取个人利益的一种工具,学生以实用性来衡量和裁定课程的重要性,而思政课被学生视为“无用”的课,因此,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的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是被动的学习,直接导致思政课效果低下。
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不断提出教学方法改革,认为教学改革是最为直接快捷的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近年来,基于新科技、新技术的现代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然而这些教学方法需要先进的教学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操作起来比较难以控制,因此,难以普遍推广。基于传统课堂和现代课堂的优缺点,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简单易行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提升高校课堂教学实效性。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理念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目前已被?V泛认可、传播和应用,其应用已经覆盖了大学、中学、小学,参与应用的学科专业也几乎覆盖了文、理、工的各个专业和学科,对分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已在众多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得以证实。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是在时间上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简称为PAD课堂,其核心理念就是将课堂时间一半分配给教师讲授,一半分配给学生进行讨论学习[4]。在讲授阶段,教师不再像传统课堂那样穷尽教材内容进行灌输讲授,而是向学生指出课程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知识基本框架,向学生推荐课后的阅读材料。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灌输理论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学生的任务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根据教师提出的基本框架主动探寻、理解、吸收知识。内化吸收阶段设置在课后的学生自学阶段,学生根据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通过查找阅读相关资料,解决课程当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吸收内化知识点,并总结课下学习成果,参与下次课的讨论,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在讨论阶段,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对疑难问题进行重点解答,通过讨论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又促进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对分课堂的考核机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教学效果。对分课堂强调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让学生自由确定学习目标,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复习的现象。
对分课堂是为了改善高校课堂教学效果而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主旨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具有深层次的主旨内涵:第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教师讲授之后,自主查找资料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和内化,这就需要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按照一定的线索或者逻辑重新整合,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将知识与经验结合在一起,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形成长时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锻炼了思维能力,并能指导其以后的学习。第二,注重学生的人格成长,让学生尝试主动解决问题。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合作和共赢。在对分课堂中,真正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实现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材料,以教材为体系自由组织学习材料,发现、提出问题,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在学习的同时实现自我的成长。整个教学模式以基本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思想,通过讨论、小组互助、主动发言、提问等活动,巩固、提升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三、对分课堂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
笔者依据“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在2016级5个教学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上开展教学实验,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讲授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内容,将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点罗列,重新设计教学计划和进度,将教学过程细化为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其他章节内容按照原有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形成对照。
具体过程为:每次课两个课时,第一次课和第二次课的第一节讲授绪论内容和课程介绍,第二次课的第二节向学生详细介绍对分课堂的授课及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提前做好思想准备。第三次课讲授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将本章的重难点知识点按照前后逻辑顺序提出来,向学生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概念、主要观点以及本章的主要教学目标,预留20分钟给学生快速阅读本章内容,并根据教材结合现实提出问题,形成讨论的话题。课后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自学材料(包括教师指定的学习材料和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材料),仔细研读本章内容,通过对分易中的微信平台进行交流和探讨,并要求学生将学习心得体会上传至对分易平台的作业中,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本组对本章内容所形成的见解的PPT。第四次课的第一节课,学生按小组展开讨论,根据课后的学习分享学习心得体会,各组同学提出本组讨论的问题,邀请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解答,进行思想碰撞,拓宽思路,相互学习;第二节课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经过同学讨论仍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解答,并总结阐释本章的重难点内容,最后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组学习成果,教师点评优秀学生心得体会。教师以同样的模式完成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教学,之后各章仍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关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
在课程考核方式上,通过学生在微信平台上的讨论交流以及提交的学习心得体会,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与以往传统的考试成绩评价相比更客观、更具有说服力。这种教学模式既突出了教师的教也突出了学生的学,实现了对教学中的师生双主体的重视,实现了教学相长,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教材、教师教学、学生认知的有机统一,真正提升了课堂实效性。
四、对分课堂在思政课教学应用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既减轻了教师的授课负担,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在实施对分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教学环节
一个完整的对分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每章授课提前设计好这三个教学环节是对分课堂取得成功的前提。讲授阶段,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好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热点问题,规划好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以及讨论的问题。根据本门课的特点,在内化吸收阶段,笔者采取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上留下少许时间给学生学习教材的内容,在课后自学由教师所提供的自学阅读材料。在讨论阶段,设计好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又有约束地在拟定范围内进行讨论和发挥。每一个环节所用时间都要规划好,并按照计划开展教学活动。
(二)准备教学材料
在备课过程中,要准备好课堂讲授内容,列出需要学生课后阅读的书目和材料以及浏览的相关网站。这个过程是对分课堂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必须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罗列清楚,并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具有引导性的阅读材料,才能够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真正从学习中获得知识、促进成长。
(三)教师自我提升
对分课堂的一个潜在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具有丰富知识储备的教师,虽然减少了课堂教师讲授的时间和内容,但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却更高了。在这种开放式的课堂上,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具有指向性和引导性的阅读材料,也给出了既定范围内的讨论问题,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发达,学生每天接触到海量的信息,思维十分发散,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必须丰富,能够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同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要应用对分教学,教师首先要注意提升自我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教学技能,以应对课堂上的各种突发状况。
(四)监控教学过程
对分教学中,用于学生自学和讨论的时间相对较多,在自学和?论的过程中,教师肩负着监督和督促的职责。在这个环节,教师只需在教室内巡视,督促学生自学或者参与讨论,对于学生所讨论的具体内容和问题不加以干涉,不参与学生的讨论,不回答学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