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解

篇1

带领学生有效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也都提出了很多解读文本的策略与方法,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对课文前后内容进行对比,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的教学来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前后段对比,理清文章的结构

阅读教学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内容之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作者在表述内容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结构与顺序来写这篇课文的。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把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割裂开来,带领学生进行单独解读。这样的解读只是表层的解读。由于学生没有把每一段的内容与写作方法放在一起对比,在脑海中就不能形成清晰的印象。所以,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的前后段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每一段的表述方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大家已经把这篇课文通读了一遍,那么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济南的哪几个泉水,它们各分布在哪几个段落?

生1:主要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第二自然段介绍珍珠泉,第三自然段介绍五龙潭,第四自然段介绍黑虎泉,第五自然段介绍趵突泉。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阅读这几个自然段,看看它们都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些泉水的,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写。

生2:这几段都是先介绍泉水的位置,然后介绍这些泉水名称的来历。

生3:这几段分别介绍了四种泉水的特点。珍珠泉的泉水是从地下往上涌的。五龙潭是一个泉群,它的周围还有月牙泉、悬清泉、古温泉等。黑虎泉的水声喧腾,比珍珠泉的声音要大。趵突泉是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从泉底“咕嘟咕嘟”地向上冒。

生4:修辞都一样,都是运用比拟的手法来描写的。

生5:在济南的七十二泉中,趵突泉名列第一。

这样,通过前后段之间的对比,学生自主探索各段的描写特点,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二、前后句对比,品读表述之美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往往都有一句领衔全文的句子,甚至每一段都有关键句,它对学生解读文本起着重要的作用。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所以,如果教师抓住了这些关键句,放在一起比较,那么就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了。

教学时,教师出示了课文中的两个句子“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济南的泉水闻名天天,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师:大家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句话?

生1:第一句话说明济南的泉水众多,而后面的一句话说明把济南称为“泉城”的原因。

师:如果把这两句话的位置调换一下,好不好?

生2:不好,如果一开始就说济南的泉水闻名天下,不能让别人信服,因为没有凭据。而先说济南有七十二泉,可以激发读者探究这七十二泉的奥秘的欲望。

师:请你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济南泉水特征的关键句,并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在描写过程中都起到了哪些作用。

解读课文既要有表层的文字解读,也要体会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为什么要放在这儿,放在这儿的目的是什么,从而通过前后句的对比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前后词对比,掌握用词技巧

作者在写文章时,往往都会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来描绘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理解这些词语,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这些词语罗列出来,加以对比,那么学生就可以更好地掌握作者的用词技巧。

师:作者对泉水的描写用了很多形象、贴切的词语,请你们从课文中找出来对比一下,看看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词语来描写泉水的。

生1:“白浪翻滚、银花盛开、晶莹剔透、明珠散落、声音洪大、虎啸狮吼、声音低细、秋雨潇潇”。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了济南泉水的特征。“有的……好像……”“有的……听起来……”两种句式串联起来,给人一种结构美与和谐美。

师:如果我们把这个句式给改了,只用前半部分的词语,如“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有的晶莹剔透,有的声音洪大,有的声音低细”,这样描写好不好?

生2:当然不好了。比喻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帮助我们理解济南泉水的特征,如果把后面的比喻词给去掉,文章就会显得干巴巴的,没有可读性。

生3:“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等词充分地把珍珠泉的特征给表现出来了,而且每一个词都是由一对相反的字来组成的,这样的描写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篇2

一、《标准》的整体结构

《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标准》的框架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建议三大部分构成,具体结构如下(见“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结构图”)。

二、对“基本理念”的认识

《标准》提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是中学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中应当秉持的价值导向。中学教师应当用这四个基本理念规范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日常的教学行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既体现了对中国教师群体长期坚持的基本追求,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是传统与变革的有机结合。“终身学习”的理念更多地包含了信息社会背景下对教师专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⒈“学生为本”的理念

《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坚持一个“尊重”一个“遵循”,落实一个“促进”。即:尊重中学生权益,以中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最终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⒉“师德为先”的理念

师德是作为教师的第一要素。《标准》注重以师德为先,要求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热爱职业,即: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二是关爱学生,即:关爱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三是示范引领,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基本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内容专业理念与师德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专业知识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实施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院校中学中学教师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结构图

⒊“能力为重”的理念

教师的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标准》突出以师能为重,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实践能力,即: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二是专业化水平,即: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三是专业能力,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⒋“终身学习”理念

终身学习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标准》倡导终身学习,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先进理论,即: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二是提高文化素养,即: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三是形成终身学习习惯,即: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三、对“基本内容”的认识

《标准》的基本内容包含“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三个层次,即“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六十一项基本要求”。“三个维度”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每个维度下设若干领域,其中“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有四个领域,“专业知识” 维度有四个领域,“专业能力”维度有六个领域。每个领域又设了若干“基本要求”。

⒈“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

《标准》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领域,对中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提出了十八项具体要求。这些基本要求指向于造就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的合格中学教师,既体现了对“学生为本”理念的细化,也体现了对“师德为先”理念的细化。

⑴职业理解与认识。从中学教师对待职业的角度,《标准》提出了五项要求,落着点在于教师要明确自己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⑵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从中学教师对待学生的角度,《标准》提出了四项要求,落着点在于关爱、尊重、信任、平等对待每一个中学生。

⑶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从中学教师对待教育教学的角度,《标准》提出了四项要求,落着点在于明确要求中学教师要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⑷个人修养与行为。从中学教师对待自身发展的角度,《标准》提出了五项要求,落着点在于中学教师应该注重修身养性。首先,作为平凡人的教师,应明确哪些心性、品质、行为是适当的;其次,作为“教育者”应该融入哪些特有的心性、品质和行为。

⒉“专业知识”维度

《标准》从中学分科教学的实际出发,依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学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确立了国内外学界基本形成共识的教师知识构成的四个领域,即“教育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提出了关于中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十八项具体要求。

⑴教育知识。《标准》提出了六项要求,包括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班集体建设与班级管理的策略与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

⑵学科知识。《标准》提出了四项基本要求。作为中学教师不仅要知道所教学科的内容,并且要“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这是为了保证中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让学生感悟学科的基本思想。

⑶学科教学知识。《标准》提出了四项要求。在提出“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后,提出“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是要求中学教师能够把一般的教育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并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

⑷通识性知识。《标准》提出了四项要求。其中提出“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等,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中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是在素养方面对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

⒊“专业能力”维度

《标准》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六个领域,对中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二十五项基本要求,涵盖了中学教师应有的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教学能力涉及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等开展班级管理与其他教育活动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⑴教学设计。这是中学教师教学的主要工作之一,《标准》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要“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二是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三是要“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⑵教学实施。这是中学教师教学的中心工作,《标准》提出了五项要求。一是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要“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三是要“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四是要“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五是要“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应用到教学中”。

⑶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这是“教书育人”使命所决定的教师教学以外的基本工作,《标准》提出了七项基本要求。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针对中学生特点开展“德育活动”“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多方面发展,“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等。

⑷教育教学评价。《标准》提出了三项要求,落着点在于中学教师应该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引导中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⑸沟通与合作。这是中学教师应具有的人际交往能力,《标准》提出了四项要求,落着点在于中学教师的人际沟通与人际合作,在人际沟通方面要了解中学生,平等地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人际合作方面,包括与同事合作交流、与学生家长有效沟通合作、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等。

⑹反思与发展。这是中学教师应具有的自我发展能力,《标准》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为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要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二是要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三是要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四、对“实施建议”的认识

《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分别对教育行政部门、中学教师教育机构、中学和中学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

⑴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

总的要求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标准》作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

具体要求:一是要依据《标准》建立中学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中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二是依据《标准》制定中学教师准入标准,严把中学教师入口关;三是依据《标准》制定中学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中学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⑵对中学教师教育机构的要求

总体要求是:开展中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标准》作为中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

具体要求:一是要依据《标准》加强中学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二是要依据《标准》完善中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三是重视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四是加强从事中学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

⑶对中学的要求

总体要求是:中学要将《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

具体要求:一是中学要制定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二是要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是要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中学绩效管理机制。

⑷对中学教师的要求

总体要求是:中学教师要将《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

篇3

【关键词】师范特色;小学教育;教师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特殊需要具备的知识、经验与技能。不同类型职业人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各异。小学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为目标的,就应坚持师范特色,重视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教师职业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学习,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专业性基本能力,也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需要通过多途径的长期培养才能完成。

一、坚定师范培养目标,突出人才培养规格的专业针对性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在全国高校走综合发展之路的大热潮中,我们始终坚持这个专业是定性在教育的,坚持 “铸师魂,立师德,学师识,练师能,养师风”的师范教育办学原则,确定了“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并把“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有志献身小学教育事业,富有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能胜任小学多学科教学工作,具备小学班级活动的组织、指导能力;具有较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作为专业基本素质和能力。

二、坚持服务对象的定向性,构建能保证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并根据师范教育内部的层次规律、师范教育的服务对象及学校的具体情况, 确定小学教育专业是定格在本科层次的,因此应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学生的学识水平应该是本科层次的,具有能游刃有余地满足小学教育综合教育教学需要的知识体系。但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又是为小学儿童服务的。即专业定向是在小学,小学时期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其思维水平和性格特征使他们对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比内在内容更感兴趣,儿童潜在的多种发展可能性决定了对他们的启蒙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比其他教师有更特殊的要求。为此我们确定的课程体系包括了了以教育理论课程、学科类课程,教育技术类、艺术类课程等,保证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并突出儿童文化的学习及童心的塑造。

三、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注重教师职业素质的养成

教育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直接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的劳动与其他类型的劳动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教师不是使用工具去影响劳动的对象,而是用自己的思想、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名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的言行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在师范生培养中,教师应特别注重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日常行为规范、主张的教育理念、采用的教育方法、习惯的教学语言等方面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以发挥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避免消极不利影响。如在教学行为上应讲究教师职业道德,遵守教师基本行为规范,给学生树立榜样。在教育理念上应突出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等先进理——念,强调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把促进学生发展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

如果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师范性特点不鲜明,师范生掌握的都是一些书本化、理论化、缺乏应用性的知识,不能有效应用于实践,去解决具体问题,会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因此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程如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应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紧密联系小学教育实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观察、考察或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儿童的观察和分析,用教育学原理来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状态。发挥教学对学生教育能力培养所应具有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教,给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以积极启示,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掌握实践技巧。此外教师在教学语言的应用上也应讲究表述的简洁、准确、幽默等。在板书方面则应讲究美观、明了等,给学生以示范。

四、构建专业能力培养的训练体系,明确教师职业能力构成

为了使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工作更具规范性和实效性,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专门训练和考核,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的训练体系,把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训练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将教师专业能力要求项目化。我们确定了作为小学教师必需的实用基本技能包括“能说会听、能写会画、能弹会唱、能编会演、能想会做、能问会导”。这“六能六会” 基本技能是搞好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条件之一,它们相互配合,形成小学教师的基本功,我们把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融入相关课程的实训项目、学生课外社团活动、竞赛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环节中,保障学生能力的有效培养。

五、开展多层次实践活动,促进师范生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迁移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中不能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师范专业学生感受真实的教育教学氛围,体验职业角色,获得个体直接经验的源泉,它是师范生职业能力形成和巩固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实习课程包括了一年二期1周的专业认知实习,三年级一期3周的模拟教育实习,四年二期8周的毕业教育实习。这样完善的全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接受全方位的实践体验,真正理解“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积累来自小学教育的鲜活经验。并能近距离地接触小学生,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基础。还能有机会深入开展教育调查,从而增强对社会、教师与教育的了解;使之在教育教学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自觉地将已有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升华,并转化为教育行为。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系统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制约因素及其调控方法,掌握教师教学、科研、班主任工作等环节的一般操作程序及其具体要求,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构建教师职业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从师范生专业能力向教师职业能力的迁移,使之获得更具个性化、更具实践性的教师职业能力,真正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适应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蒋爱英,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构成[J],科学时代2010,(7).

篇4

一、科学教育的基本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同时还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切实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人格尊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幼儿自主研究、自主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幼儿自身特点把幼儿的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将幼儿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栋梁。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要教幼儿的文化知识,更要培育幼儿的各方面基本素质;既要增长幼儿的智慧,又要增强其身体素质。教学中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过程的感与受。

三、科学教学的基本途径

科学教育并不是以培养科学家为唯一的目的,而是以应用及创新科技生活为基本。所以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中我们可以从这三方面主要目的来进行培养:

①幼儿对科学认识的能力;

②幼儿以科学探索的能力;

③幼儿对科学的认识与探索的态度;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践幼儿的科学教育呢?

1、正确的向幼儿提供直接的经验

众所周知,幼儿的好奇心极强,喜欢直接用其感官的方法对科学与知识的进行探索,所以,幼儿科学的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对其提供最直接且正确的知识或者对新事物的认识。所以,在我们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时,我们绝不可以完全依赖纸与笔进行教育。当然,幼儿由于对新事物的理解与认识有限,知识与意识很有限,也不可对其进行直接讲授教育。在对幼儿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生活特点,刻意创造科学的环境,可以让幼儿具体操作并运用相关的新事物新知识。如,观察、分类、比较、总结等。

2、科学的培养幼儿的基本能力

1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直接用人类的感观去了解事物的信息,是获得第一信息的直接方法,也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所以,幼儿老师应该多让幼儿用其感官来对周围的事物与信息进行探索。如,看、听、摸、闻、尝。可让孩子们用心去观察鱼儿在水中游,天上的月亮,星星等,不仅可激发孩子的对事物的探索兴趣,也能让孩子养成观察习惯。

2推理能力

当孩子们对周边事物有了新的发现,但由于其根本不知道事物的客观真实性,在客观上有可能其认识的信息是错误的,所以,当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对事物的逻辑、真实性、科学性进行推断。这不但提高了孩子的推断能力,也让孩子能够找到事物的客观真实性,还能让孩子养成科学推断的习惯。尽可能的提供一些适合幼儿特点的因果问题。比如:让孩子试着去探索太阳为什么会将湿衣服晒干?

3判断能力

判断就是对一件新事物在没有得出结论之前,用自己的思维与知识对其进行预测。在幼儿进行学习与教育时,老师应该多运用一些关于判断的手段,来对孩子进行培养,而且可以通过对事物的形像化,或者实验来揭示答案。从而提高孩子的判断方法,判断能力。在这方面,可以让孩子多做一些游戏,像让孩子数花朵,看其对数字的掌握程度,是否能够判断正确?

4沟通能力

沟通不仅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也是在人们的思想交流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所以,当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老师应该多让孩子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沟通。如,肢体语言、直接语言、创作等方式。幼儿的沟通是一种对事物的理解的表示,他首先需要对事物进行理解,才可以用他特有的方式将自己的理解表示出来,也只有表示出来,老师才知道孩子是否对事物理解到位。同时,老师也要通过幼儿的表现,来对其进行分析。

篇5

高职舞蹈教育教学中,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学习效率是必要的。同时,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舞蹈表演技能,让他们更好适应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有必要创新教学策略,注重即兴舞蹈教学方式的应用。通常来说,即兴舞蹈是指人们闻乐起舞,在舞蹈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即兴”。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组织即兴舞蹈,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更好融入学习活动中,提高舞蹈表演技能,这是每个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目前在即兴舞蹈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表现为:学生的音乐感和节奏感较差,肢体动作不相协调,学生在即兴舞蹈表演中缺乏节奏感。如何有效破解这些难题,深化学生的理解认识,让他们掌握即兴舞蹈表演技巧,这是每个教师需要重点把握并关注的内容。本文结合高职舞蹈教育教学的基本情况,就即兴舞蹈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希望能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启示。

一、即兴舞蹈在高职舞蹈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通常来说,即兴舞蹈是指在舞蹈学习和表演过程中,在音乐旋律中随兴起舞,舞出的是心情,跳出的是情感。为取得更好的表演效果,学生必须具备深厚的舞蹈功底,并加强音乐修养,从而有效融入学习活动中,促进学习效率提升。具体来说,高职舞蹈教育教学中,即兴舞蹈教学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高职院校传统舞蹈教学中,通常由教师先进行示范,讲解动作要领,然后由学生进行训练。这种教学方式重在模仿,虽然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不利于调动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制约学生创新技能提升。而即兴舞蹈注重改变这种模式,让学生摆脱束缚,在音乐的带领下主动调节自己的肢体,学生可以自由创造属于自己的舞蹈。它能改变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高职学生主动学习并掌握舞蹈技能。

(二)促进高职舞蹈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虽然即兴舞蹈在整个课程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即兴舞蹈的动作简单,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并掌握,并且具有时代气息,动作规范精炼,形式新颖。教学中合理应用即兴舞蹈,能让学生吸收其他舞蹈的优点,创造充满活力的舞蹈形式,让高职舞蹈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艺术表演能力

音乐与舞蹈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兴舞蹈教学也不能忽视对音乐的学习和应用。采用即兴舞蹈教学形式,能让学生在不同的音乐环境中,深刻感受到情感的变化,让他们用心而舞、用情而舞。持续不断的舞蹈训练,能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激发他们融入舞蹈学习的热情。这对增进高职学生的音乐修养,提高他们的艺术表演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即兴舞蹈在高职舞蹈教育教学中的策略

虽然在高职舞蹈教育教学中,采用即兴舞蹈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但一些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创新不足,忽视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这制约了舞蹈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弥补这些不足,应该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完善措施。

(一)加强舞蹈基本功训练

基本功是即兴舞蹈学习的基础,教学中应该注重加强训练,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技能,促进学习效率提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基本功训练,让学生领悟舞蹈学习要领。例如,重视学生的形体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技巧,注重头部、身体、四肢的训练,确保训练准确到位,提高身体柔韧度和协调性,促进学习技能提高。基本功训练时,还要将舞蹈与音乐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艺术情境和艺术氛围,让学生在即兴舞蹈学习中,能够将身、心、情融入其中,促进学习和训练效果提升。

(二)坚持教学示范和引导

教师应该坚持言传身教,在即兴舞蹈教学中,注重语言讲解和亲身示范,这样既能增进与学生的联系,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在示范和引导过程中,要对即兴舞蹈的动作进行细致和深入讲解,让学生了解舞蹈的动作要领、基本内涵和人文思想,增进对即兴舞蹈的理解。教师还要用自身的语言和表现力、亲切的舞姿来传递思想感情,并注重增进自身文化修养和即兴舞蹈教学经验,调动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热情。教师在引导时要确保动作优美,引导到位,让学生产生膜拜感,更好融入学习活动中。教师在讲授即兴舞蹈时,要保证动作规范,前后一致,不得任意变换动作,确保示范到位,让学生更好观察和学习,促进他们的艺术审美标准提升,也让即兴舞蹈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并鼓励自主学习

即兴舞蹈教学中要将学生摆在首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推动即兴舞蹈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例如,即兴舞蹈教学中可以首先播放音乐,让学生对其中的意境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启迪学生思维。同时要鼓励学生通过动作来表达创意思维,有效融入即兴舞蹈教学情境当中。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加强引导,增进双方互动,妥善解答疑惑,增进学生开展即兴舞蹈训练的积极性。

(四)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本质上来说,舞蹈教学是艺术创新能力教育。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舞蹈创新思维能力,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舞蹈创编技能。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舞蹈训练环境,采用即兴舞蹈练习、舞蹈编排组合等方式,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断提高即兴舞蹈创编能力;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形象,激发舞蹈创编兴趣,抒感,促进即兴舞蹈表演技能提高。

(五)增进舞蹈与音乐教学的联系

加强高职学生音乐感知能力训练,让学生听到音乐就能够起舞,准确把握音乐的内涵,从音乐中寻找情感基调,并在即兴舞蹈中通过舞姿将情感表达出来。注重训练学生的舞蹈语言组织技能,增强高职学生的文化理论修养,增进对舞蹈艺术的理解,让学生在舞蹈表演中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师范生 说课 能力培养 试讲水平

1 师范生开展说课活动的意义。所谓“说课”,就是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各学科相应的教学规程,采用讲述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同行或专家阐述个人对大纲的把握、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分析、对教法的构想、对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等方面的内容,然后由大家评议,互相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活动。高师院校对师范生开展说课训练,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是实现专业教育目标的需要;是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对师范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基础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理论水平。“说课”要说清楚“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理论在说课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整个说课活动的灵魂和核心。没有理论依据,没有理论水平,“说课”活动便没有分量,没有生命力,就变成了简单的复述教案。这就促使师范生必须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并能运用理论去指导“说课”训练活动及教学过程,从而避免课堂教学陷入盲目性和随意性。

1.2 有利于提高师范生驾驭教材的能力。为了把课说好、说活,师范生必须学习和把握新课标,正确理解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实施建议;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刻苦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所说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结构以及教学手段与方法等。并要对学生情况、教法与学法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这样在说课过程中,师范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能力无形中就会得到提高。

1.3 有利于提高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能力。目前,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相关课程教学论讲授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进行教学试讲和教育实习。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了解基础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熟悉和掌握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流程,注重的是教学的外部行为规范。而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教育理论知识,是否具有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去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还是一个未知数。而“说课”训练活动正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措施,是对师范生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与实际能力的有效检验。通过开展“说课”训练活动,不但可以让师范生零距离接触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和模式,尽早解决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脱节的问题,而且也给他们提供了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时间与机会,能够切实有效地帮助师范生主动适应与胜任基础教育教学的需要。

1.4 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说课”者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是说课的评价标准之一。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是每一位师范生走上讲台、当好教师的一项必备的基本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说课要求师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教学思路。为了能帮助师范生取得较好的说课效果,高师院校平时就必须要求师范生勤学苦练,努力探索,力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生动形象,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5 有利于促进师生双向交流,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应变能力。开展“说课”训练,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教学思路,大大提高了试讲效率。学生“说课”和师生评课相结合,实现了双向交流,利于学生个人经验与集体智慧有机结合。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常常受课堂气氛、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缺乏思想准备,师范生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会措手不及。而“说课”活动一方面可最大限度地预料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另~方面通过指导教师和学生模拟提问,可培养师范生冷静地处理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应变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2 师范生开展说课活动的内容。

2.1 说教学大纲与教材。说教学大纲,就是要说出课标对本课时提出的教学要求,以及自己对这些要求的体会和想法。说教材,就是根据课标的要求,分析教材的地位、特点、技术要领及其作用,科学准确地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说课”首先要对教材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清本节教材的内容在课程标准及某册、某章、某节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清它的重要性、特殊性和它对前后内容的承启及联系。主要介绍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了哪部分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是前面所学的哪些知识的应用,又是后面要学习的哪些知识的基础,它在整个知识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知识的来龙去脉,它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形成方面有哪些作用,以及对将来的学习还会产生什么影响等。可从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材、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实际能力等方面考虑,科学准确地确定出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2.2 说教学重点与难点。在讲述某一教材内容时,师范生必须认真分析影响学生学习该教材内容的心理障碍,结合教材形成的特点、结构体系、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等,有针对性地确定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确定的依据要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等方面来说明。教学难点确定的依据要从造成学生难理解、难接受的原因来说明。重点、难点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又有区别,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重、难点确定后,要根据学生学习该门课的规律、特点及教学条件,说出引导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与措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目的。

2.3 说教法与学法。说教法,应说出“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主要从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学科特点、学生特点、教材、设备等方面来说明。说学法,就是针对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说出学生宜采用怎样的学法来学习它,最重要的是从能力目标、学生基础和年龄特征,以及教法选择与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说明,如何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既“学会”又“会学”,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4 说教学小结与课堂反思。好的教学小结与课堂反思不仅能够反映教学的全过程、知识的结构体系及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且能对加强学生感知、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小结与课堂反思是为了展示“说课”者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处理及“说课”活动的轨迹,听者可以借此更清晰地了解“说课”者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和对教材处理的科学性及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并以此来评判“说课”者的“说课”水平。此外,教学小结与课堂反思总的要求是文字准确、精

练,重点突出,结构严谨,富有启发性。

3 培养师范生说课能力的基本模式。培养师范生的“说课”能力,基本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但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师范生“说课”能力的培养应集中时间进行,要加强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改变传统的中教法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增加“说课”训练内容,时间大约占中教法课时的四分之一。其培养模式为:学生学习理论―专业教师辅导一学生自主训练一实践巩固提高。

3.1 学生学习理论。从事中教法教学的教师应在师范生掌握了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并学习了教学论以后,给学生开展“说课”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专题讲座,并引导学生学习课程标准,深刻理解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及教学实施建议等内容,把握所说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采取的教法与学法、教学手段及多媒体辅助方法等,然后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说课”的特点,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区别和联系,说课的内容、要求及其相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说课”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3.2 专业教师辅导。教师要在学生学习掌握“说课”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辅导学生完成说课的流程和内容,并对各项内容提出具体要求,使每一位师范生均能准确熟练地说出某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明确本节课的内容与上下节及整个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教学目标,说出所选择的教法与学法,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设计过程。

3.3 学生自主训练。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时间,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说评训练,这是“说课”的主体和重点,有条件的可利用多媒体反复训练,要求学生既要说出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堂结构,又要说出课程结构中各部分的内容和组织安排与时间分配,使整个教学程序动态化。同时还要说出“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使教学有理有据。整个训练过程要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轮流说课,同时指导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评议、交流和总结,帮助“说课”者寻求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

3.4 实践巩固提高。“说课”终究是“说”,而上课才是真正实施教学过程,检验师范生教学水平和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是上课。上课不但能检验“说课”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而且能为说好课提供反馈信息,同时上课经验的积累又可以巩固提高师范生的“说课”水平。在上课实践中出现的理论、技术、方法等问题也必将迫使师范生进一步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教学中的成就感也将激励师范生开展“说课”活动的信心和意志。因此,只有通过实践、评议和总结,才能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说课能力,进而提高试讲水平。

总之,“说课”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上好~节课的总体构思。师范生只有通过不断学习“说课”的理论知识,积极投身“说课”训练活动。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实力,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邱学华,教学基本功训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吕健,师范生说课能力培养的探讨[J],华北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1)

篇7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和谐教学 原则 模式

近年来,我国对课堂教育进行了大量改革,在教育体制的改革过程中,各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情感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和谐教育等。这些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为我国教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我国教育教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谐教育模式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要求而诞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已经被我国社会认可,对我国教育教学效果的增强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和谐语文课堂更注重文与道的关系,这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是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工具性内容,也是语文教育教学和实践运用过程中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同时文与道是各科教育教学中的入门性工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工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及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和谐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要求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生命和生活,通过语文教育教学满足人们的情感、离职及各种不同的需求,进而实现学生的价值。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和谐教育要求将人文性和道德性统一结合起来,让文与道贯穿于整个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就是说在注重知识的学习中,同样也要注重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最基本的要素,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也就是既有不同之处,又是互相联系的。这三者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相互作用、交换能量和信息,形成了语文教育教学的动态系统性结构,也就是语文教育教学过程。

巴班斯基在经过对教育教学模式及教育教学过程的大量研究之后,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指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成效,而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学校在校时间所规定的标准”。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需求之后,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和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处理,使之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和谐教学的原则

(一)整体建构原则

整体构建原则的出发点是人的基本认知规律,也就是说在和谐语文教育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然后通过个体的体验和自身的理解消化这些知识,将这些知识转变为自身内在的知识。在和谐语文教育教学中,首先要把教育教学看做是一个整体和系统,整个教育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求学生整体感受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然后通过举一反三等各种思考活动将知识内化。

(二)愉悦原则

和谐教育要求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完成学习,愉悦性气氛的构建能够大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节学生的情绪,对于增强课堂教育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愉悦是一种心理状态,能够培养学生自助学习的意识和学习能力。因此,在和谐语文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注重愉悦性课堂的构建。

(三)民主原则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民主学习的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此处所讲的民主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的民主关系;二是学生能够积极地、自由地在课堂中发言。

(四)公平原则

公平性也就是平等,这是和谐教育教学的前提条件,没有平等就没有和谐。公平性原则就是说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才有可能营造融洽、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大大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效率。

(五)互动原则

互动是现代教育教学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和谐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动能够促使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和谐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构建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建立和谐的课堂关系和社会关系,通过各种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教师及教材等多个课堂要素之间关系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和谐语文教育教学模式

(一)和谐教学模式

和谐教学模式:准备(知识、身心、学习情景)――导学(自学、讨论、点扮)――评价应用(激活练习、推荐作业、发挥创造)。和谐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创造教育教学活动的美,促进学生和谐人格的发展。

(二)启发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启发―发现教学模式;启发―创新教学模式;启发―建构教学模式。

(三)集体性教学模式

篇8

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2—0019—01

学校的教育科研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教育科研。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特色优势和自己的教科研氛围。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落实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的种种疑惑和困难,既有理念上的、宏观的,又有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具体的。因而不能仅仅依靠听几场专家报告、看几节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优质展示课、搞几次有影响的研讨活动,必须以教育科研为主要抓手,必须植根于日常的教学实践,必须依赖于持久深入的校本教研。

对此,教科研工作,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真正地融入到新课改中去,引领一线教师一道实践新课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下面,笔者就根据本校实际做法,谈几点思考。

一、理念要明确,定位要准确,形成教科研的主攻方向

新课改以来要逐步吸纳新课程的思想,形成教科研工作的基本理念,即“三个服务”:为促进教师发展提供服务;为教育教学发展和实践提供服务;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决策提供服务,而且要把为促进教师发展提供服务作为核心理念。这一理念使得教科研有了明确的主攻方向和目标,赋予教科研工作更大的发挥空间,对促进教师发展形成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教师对教科研的理解、接纳和重视,增强了教科研工作的务实性和实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从这三个基本理念出发,可以明确地理清我们教科研工作在推进课改中的思路和重点,即做好两个层面的工作:①学习研究:更新观念(新理论的学习、认识,新理念树立)、专业研修(新课标、新教材和新教法等的研修);②继承重建:课程设置开发(必修、选修、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开发)、制度继承重建(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考核评价制度、学生选课制度、走班制管理、学分制、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等)。核心还是教师的学习研究、教师发展的问题。而人的转变是最难的,教师的转变虽然有明确方向,但实现转变需要时间、需要环境、需要教师自身的主动努力,这也是课程实施的最大难题,也成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最大课题,说到底,依旧是如何促进教师理念转变的问题。

二、为保障教科研理念的转变和有效落实搭建平台

1.搭建活动平台。学校层面赛课——构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赛课活动旨在培养新人,确立教学骨干,提升教学骨干的学术地位,发挥学科带头人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赛课活动要:①突出专业性。即围绕教师专业发展要素设计评比内容,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等。②突出过程性。即注重历练“教学基本功”、锤炼“教学策略”和提炼“教学思想”等重点。③突出导向性。让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和智慧型”教师方向发展,成为“师德高尚、学养深厚、关爱学生、有思想、有个性、有追求”的教师。④突出资源性。要求被评为“优质课”的教师作教育教学报告,展示教学观点、策略和思想,供老师们分享。

2.搭建队伍平台。

(1)两支教育科研队伍——构成学校科研骨干力量。教学研究员由教学骨干组成,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由青年教师组成,两支队伍既是教科研骨干力量,又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教学研究员的亮点是探索课堂教学和承担教育教学报告会,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的亮点则是以教学专题探讨为主的“青年沙龙”活动。

(2)一个考试评价命题队伍——炼就过硬的学科专业考试评价命题素质。考试评价命题队伍由精选各学科有命题经验和能力的教师组成。一方面,磨炼整支队伍,提升成员命题能力。另一方面,要求队伍成员以研究者的角色,进入考试评价命题的研究和命制,提高命题的科学性、针对性,特别是命题对教学的导向功能,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教学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影响、有利于“学案导学” 课堂教学的落实。

3.搭建课题平台。

(1)课题的选题上应突出问题性,要立足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和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课题或在立项的总课题方向下设法寻找与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有关的子课题和实际问题进行研究,避免“有课题无问题”的现象。

篇9

为了了解和掌握在校师范生和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认识与意见,以及他们对该课程的需求,笔者特进行了问卷调查.

1.1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的调查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主要从对“教育学”“心理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的认识进行的.81.5%的教师认为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能够促进教学, 是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知识.62.3%的教师对于课程、反思型教师、教学设计、综合性学习等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紧密联系的知识比较熟悉,而对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建构主义理论、隐性课程则比较陌生.为了适应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师认为自己急需提高的方面有:科研能力(71.2%)、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51.4%)、学生学习理论、学习策略和心理知识(50.6%)、课件制作与多媒体的使用(49.4%)、获取信息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方法(39.6%).有78.3%的教师认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师范院校应对师范生加强说课、模拟课堂训练,增加实习的时间与次数,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师范生走进小学课堂,亲临教学现场,缩短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1.2对师范生进行的调查25%的师范生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对培养小学语文教学技能作用较大;12%的师范生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与教学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63%的师范生认为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联系不够紧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不是很好;54%的师范生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设置不够合理有效;42%的师范生认为教学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渗透不够.可见,对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困境

2.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进入新世纪,随着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的蓬勃兴起,增加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性学科,淡化“师范性”与“非师范性”的界限,“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界于语文与教育学的边缘性学科,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有些院校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进行整合,归属于教育学专业;有些院校将其挂靠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处于不被重视的边缘地位.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学科专业课程,忽视其他教育类课程,一般在学科专业课程之外,另加“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三门课程,并将其当作点缀课程.教育课程门类单一、教学时间偏少,忽视师范生专业发展的需要.专业课程受到公共课程挤压,课时一再减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不合理,选修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教育教学缺乏针对性,没有形成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立体发展模式.

2.2专业教师队伍力量薄弱“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由于设立该学科硕士点、博士点比较晚,大多数教师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知识结构不完整.一般情况下,该学科教师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担任,其汉语言文学知识扎实,但对“课程与教学论”理论知识缺乏深入的理解与把握;二是由教育院系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师担任,对课程与教学论理论分析得深入而透彻,但缺少基础教育教学经验,教学中缺少鲜活的课例,理论教学脱离教学实际;三是由来自中小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担任,具有丰富的基础教育教学经验,但习惯于用实践代替理论,缺乏理论层面的提升.[3]因此,缺少具有教育教学理论高度,又具备学科专业背景的优良师资.3.3教学内容脱离教学实际通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应使师范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把握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了解教学改革的前沿动态,形成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但教学中,缺少具体、可操作、可量化的课程培养目标.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对于教学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则不够重视;重视知识的获得与经验的积累,忽视广博知识的掌握与个体的整体发展;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忽视教学实践能力与教学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主要采用讲授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过于注重规律与原则的教学,课堂教学缺乏师生双边活动和信息的双向交流,新课改教学理念涉及较少,侧重讲授课程论部分,而淡化教学论部分,所授理论知识空洞,缺乏针对性,缺乏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联系.师范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活动很少,备课、试讲以及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活动也很少.没有充分拓宽教学视野和课程空间,很少结合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合作探究等,深化师范生对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4教学实践措施不够扎实有效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然而,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技能训练,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实践.很少结合师范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长期扎实的教学技能训练.很少结合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等活动,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即使训练,也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与讨论交流,缺乏相应的检查督促手段,教学技能训练、教案设计、模拟试讲等也只是走形式,致使教学技能训练不到位,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语言表达能力差,缺少逻辑性,缺少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不能真正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不了解小学语文的知识结构,搞不清教材中知识点的前后联系,不会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不会分析教材,照抄教参与教案“.三字一话”基本从教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仅仅限于理论上的感知,谈不上熟练掌握,有关课件制作更是大多数师范生的知识盲点,难以满足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教育实习时间短、方式单一,师范生难以培养起相应的教学素养.

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的现状、面临的困境以及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认识上存在误区和实践上缺乏重视.

3.1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一:对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的关系认识不恰当.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忽视对广博的基础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学科专业课程,忽视其他课程以及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教育理论课程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与教学设计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导致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地位下降.没有紧密结合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特征和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特点,构建科学的学科体系,以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化水平.误区二:对掌握知识、获得经验与提高能力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恰当.当前很多师范院校,追求综合化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办学理念,削弱专业课程,弱化专业基础,师范教育边缘化倾向日趋严重.师范性决定了实践性,师范生既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而经验的获得与理论知识的指导密切相关,需要实践中的锻炼与积累.然而,师范院校注重师范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对于教学技能训练则重视不够,缺乏实践中的锻炼和能力的提高.教学中,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突出实践环节,体现教育实践以及教学技能的培养.误区三:对专业课程与专业基础知识的关系认识不恰当“.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应结合基础教育的需要,为基础教育服务.理论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教学中应精讲基本的、适用的理论,结合教学实例,降低师范生接受理论的难度,增补实用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师范生内化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对师范院校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处理不当,盲目的向综合性院校看齐,没有将为基础教育提供合格师资的任务落到实处,没有充分体现培养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

3.2实践上缺乏重视从实践过程来看,缺乏扎实有效的训练体系,主要表现为:(1)教学实践目标不明确通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应夯实师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语文课程的现状,关注语文教育发展的新动态,学习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经验,掌握从事语文教学所需的基本技能,了解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独立进行教学设计,掌握教学评价的意义、内容和方式,能够选择恰当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然而,“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没有体现明确的教学实践目标.(2)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课程论部分,应通过分析教学论中呈现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加深对课程理论的理解;教学论重在培养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强化教学能力的理论支撑与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教学中,应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科学的方法论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教学案例进行点评分析,以帮助师范生掌握、理解、运用理论知识,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链接,基础理论与实用知识的联系,使本课程能够有效的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架构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然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没有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语文教学技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记忆,增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专业技能训练不到位教学基本技能,如语言表达、板书设计、组织教学等,没有形成训练制度化,缺少针对性,没有定期组织师范生进行试讲.忽略对师范生读书的指导,忽略读书能力的训练,解读文本能力较差.缺少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能力较差,没有有效地吸纳新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实施和评价教学方法陈旧,没有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没有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自身特点等进行独立、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引导师范生理解、分析、把握、处理好教材,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学.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

一、《学前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地位

《学前心理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具有基础性、指导性和应用性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能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为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

通过该课程教学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

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表现及特点的基本知识。

3.掌握学前儿童注意、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智力、创造力、情感、个性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知识。

4.掌握学前儿童游戏、学习等活动心理的发展。

(二)职业技能目标

1.能运用学前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区分不同年龄段具体幼儿的心理特征。

2.初步具备根据幼儿心理特征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培养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能力。

(三)素质养成目标

初步形成对幼儿的喜爱之情,培养研究幼儿心理及行为的兴趣,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打基础。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教学现状

《学前心理学》课程性质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该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和能力,为将来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因为本门课程知识较为抽象,使得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课程教学重理论讲解而轻实践能力培养。一方面,从学时分配上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实训学时远远低于理论学时。另一方面,课程实训环节比较薄弱,形式比较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较少。

第二,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系统性而轻应用性。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的应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又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实际工作相脱节。

第三,课程教学偏重教师教而轻学生学。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教”的主导

作用,相对忽视学生“学”的主体性,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积极参与和互动较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导致毕业生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又由于所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支持,表现出人适应困难。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如何根据幼儿教育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建立突出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函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目前,《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已引起高职院校重视,但从总体上看,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学前心理学知识的教授以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对学前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和分析幼儿园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较少。针对以上问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升《学前心理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学生真正热爱和学好学前教育学,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体验幼儿园的生活,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书本理论知识,真正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学的价值,进一步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目的,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真正认识到学习学前教育学重要意义,增强他们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让学生共同参与,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乐学、好学。

第三,课堂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树立学生的科学教育观。为学生展现典型案例,可配以图片或文字,尽量形象生动,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觉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第四,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幼教理论知识融入幼儿的真实生活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增设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练习,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布置班级环境;组织学生表演智力游戏;根据一定的要求自制玩具等。第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时间,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技能。学生实习的内容可包括幼儿园每日生活的观察、对幼儿及教师行为的观察、观察幼儿教师的互动环节、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开展幼儿游戏等。学生在实地观察可以对幼儿园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与幼儿的接触,发现自身的幼教兴趣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徐灵芝.略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学科实训[J].南昌教育学院学院学报,2013(4):94-95.

[2]胡雪芬.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4):33-38.

[3]李雪岩.基于全实践理念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J].时代教育,2016(4):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