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程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轨道交通;乘客;安全管理;
Abstract; Passenger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safety control system of rail traffic in the whole process. Through analyzing the unsafe behavior and consciousness of the passengers, combined with the rail traffic to take in the passenger safety behavior culture, system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security management measure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passenger safety management.
Keywords; rail transit ;passenger; 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动脉,系统复杂、环境开放、空间密闭、客流量大、应急疏散难度大,一旦发生事故事件危害性极大。我国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经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评价”两阶段发展,逐步进入“全过程安全控制的系统安全保障”探索尝试阶段。乘客是轨道交通系统服务的对象,也是轨道交通全过程安全控制的主要参与者。对乘客不安全行为进行分析,强化乘客安全管理,对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意义重大。
乘客不安全行为分析
轨道交通的首要任务是保障乘客运输安全,但乘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轨道交通安全。纵观各类事故事件,乘客因素是运营秩序絮乱、一般安全事故的主要致因之一,乘客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乘客的安全意识淡薄还可能使事故得以发展或扩散。
1.1乘客不安全行为
目前乘客不安全行为主要有:不遵守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无应急技能或应急技能低、人为故意破坏。
(一)不遵守轨道交通乘客守则
乘客携带危险品乘车、紧贴车门站立、乘车不讲秩序、挤车门、不拉扶手、擅拉紧急拉手、站台车厢打闹嬉戏、候车跨越安全线、跳轨自杀等行为是主要的不遵守乘客守则的不安全行为。仅2012年上海地铁就发生十多起乘客跳轨自杀事件;还有乘客因同伴没上车1小时内2次拉动紧急拉手,造成数千人延误10分钟以上。
(二)无应急技能或应急技能低
乘客无应急技能或应急技能低,突况不会自救、互救,不听从轨道交通工作人员安排,慌乱中胡乱行为。如不知晓自动扶梯“紧急停机”按钮,无按压“紧急停机”按钮的应急技能等;有如2008年上海地铁某列车因故障迫停区间,故障处置中虽然司机不断广播安抚,但仍有20多扇车门紧急拉手被乘客拉下,一名乘客更是扒开车门进入隧道,步行至下一站。
(三)人为故意破坏
恐怖袭击、蓄意破坏、纵火、偷盗等乘客行为是主要的人为故意破坏的不安全行为。1995年日本东京地铁毒气恐怖袭击事件,造成12人死亡、14人终身残疾、5500多人受伤;2003年韩国大邱地铁乘客携带易燃物品乘车故意纵火,导致198人死亡。
1.2 乘客不安全行为意识
心理决定人的行为,行为显示人的意识。乘客的不安全行为可分为无意识不安全行为和有意识不安全行为。
(一) 无意识不安全行为
乘客无意违反轨道交通安全保障制度,但由于某些原因,在轨道交通乘降过程中产生了不安全行为。主要原因有安全意识不高、安全知识不足、行为有限理性。
安全意识不高
安全意识较强的乘客对安全隐患能够及时发现,果断应对,甚至通过有效措施化险为夷;而安全意识不高的乘客不能及时发现隐患或发现后措施不当,最终酿成事故,甚至可能使事故损失扩大。如2004年香港地铁人为纵火事故中,由于乘客安全意识高,及时发现有人蓄意纵火并果断采取阻止措施,虽然没能成功阻止肇事者,但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纵火行为实施;同时,纵火现场的乘客及时向其他乘客传递纵火事故警示信息,得以让其他乘客及时了解情况采取应对措施,这起事故只造成14人因吸入烟雾受轻伤。
安全知识不足
乘客具备一定安全意识,但因安全知识不足导致行为不安全。从不遵守乘客守则中部分不安全行为可以看出,乘客缺乏前后乱挤、强行上下、争抢座位、不拉扶手等行为会导致摔伤、踩踏等不安全事件的安全知识。源于安全知识不足,导致乘客只专注轨道交通的便捷、舒适,忽视了轨道交通的安全。
(3)行为有限理性
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乘客由于无法准确地认识和预测未来,从而无法按照结果理性的方式采取行动,只能依靠自身经验或跟随其他乘客等采取行为来减少不确定性,而这种有限理往往只关注个人利益,而危害了整体利益。如突况下乘客只顾个人利益,争先恐后无序疏散,就可能导致现场混乱或产生踩踏事件;又如列车迫停区间时拉下“紧急拉手”和进入隧道的乘客,只考虑到节省自身时间,完成不顾及对整体运营造成的延误。
(二) 有意识不安全行为
乘客明白轨道交通安全重要性,知晓相关安全保障制度,但在某些条件下,如受好奇、省能、侥幸、逆反等心理驱使,或追求经济效益,或其他动机,故意采取安全冒险行为或有意引发事故。产生这些有意识不安全行为的原因有安全习惯不佳、故意违规和有意破坏。
安全习惯不佳
乘客主观上不愿意出现安全事件事故,在稳定的心理活动下基本能安全乘降。但在不利的心理状态主导下,乘客由于安全习惯不佳,表现出不安全动机,实施不安全行为。如受好奇心理驱使有意触碰消防、行车等安全设施设备;受省能心理驱使翻越安全护栏;受逆反心理驱使与安全检查人员发生对抗冲突等。
故意违规
乘客安全道德水平低,只追求自身经济效益,为达到个人利益最优化,无视轨道交通安全保障制度,明知行为危险却故意违规。如为节省时间故意冲门;为等待同伴乘车故意吊门、卡门、拉下紧急拉手;为出行方便故意携带危险品乘车等。
有意破坏
乘客为达到发泄自身不满情绪、引起公众关注等个人目的,或造成人员伤亡、公众恐慌等险恶目的,利用轨道交通人员密集、社会影响大等特性进行有意破坏。
2轨道交通强化乘客安全管理措施
轨道交通通过全过程安全控制将“全员”安全管理延伸为“全民”安全管理。通过安全知识宣传、安全风险告知、安全技能提升等,强化乘客安全意识,逐步建立乘客安全行为文化;通过安全制度的健全、实施及控制等,强化乘客行为监督,逐步建立安全制度文化。
2.1强化乘客安全意识,建立乘客安全行为文化
安全行为文化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安全行为意识。轨道交通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强化乘客安全意识,提升乘客安全技能,形成乘客安全行为准则。
篇2
“五常法”二级生物安全管理模式内涵
1常学习生物安全实验室检测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经常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制定的《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消毒技术等,接受上级部门规定的检验人员岗位培训、资质培训和业务培训。对学习、培训和考核情况进行评价、如实记录,确保培训和学习有效,并能指导和应用到实际检测和操作中。
2常规范明确管理人员和检测人员岗位职责、行为规范,要求自觉遵守国家颁布和实施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并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检验方法进行体检、准入、防护、检测、消毒和记录等,对生物安全柜、压力灭菌器和其他检测用仪器设备按实验室认证认可要求进行检定、校准。让有关人员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生物安全规定规范化即完全彻底地执行,使各项操作和管理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和持久化。
3常清洁实验场所、实验仪器、实验物品和实验人员手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按照程序和规定的要求及时清洗、消毒或灭菌,做到清洁和无害化;实验废弃物应该及时处理,减少和防止污染的发生。
4常检查生物安全委员会、生物安全管理科室、科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监督员各司其职,切实履行监督检查制度。所有监督检查结果及时、实事记录,以便备查、改进,并对检查结果作出客观、独立评价。
5常改进常改进就是针对BSL-2现场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而展开的不断持续的行为规范的修正改善以及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包括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管理制度等)的不断修订、完善的过程,用不断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再来指导实验人员生物安全的行为规范,形成良性的、螺旋式上升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模式。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整改,消除隐患,确保安全。
“五常法”二级生物安全管理模式运行
1常学习中心实验室7名微生物检测人员均参加、通过了浙江省卫生厅组织的生物安全上岗培训和考核;压力灭菌器操作人员和艾滋病抗体、肠道致病菌检测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有效资格证书;生物安全管理科室--质管科每年组织生物安全委员会、检验科学习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病原微生物、传染病、消毒技术等知识培训,并进行书面考核;检测人员积极参加省市疾控中心组织的检测新技术培训;清洗、消毒辅助人员经过清洗、消毒操作专项培训。2011年全年参加生物安全相关培训共69人次,人均3次以上。通过培训,相关人员不断规范操作,提高了应急处理能力,强化了生物安全意识。
2常规范中心最高管理者—中心主任组织成立了生物安全委员会,明确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质管科为生物安全管理科室,质量监督员为生物安全监督员,每个实验室落实安全责任人。2006年8月生物安全委员会组织编制了《生物安全管理手册》,目前运行的是第2版,内容包括了组织机构、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行为规范等17个管理要素。另有生物安全仪器操作规程62个,病原微生物检测作业指导书63个,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清洗消毒、个人防护细则和制度8个,相关记录表格68个。在开展实验室工作前对所有实验室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采集本底血清标本并长期保存,检查项目包括HIV(1+2型)抗体初筛、HAV-IgM、乙肝三系和ALT。安排检测人员每年参加健康体检,实行系统监测。明确规定检测人员必须熟悉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并进行操作比赛;熟记实验室行为规范,掌握检测方法和消毒技术;并要求经常对照中心制定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了正确的操作习惯。
3常清洁检测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做到随时消毒和清洁。如撕开的试剂包装盒及时放入垃圾箱,保持实验台面清洁;用过的滴头放在配有消毒液的盛皿里;实验废弃物按照《实验室消毒灭菌要求》、《实验废弃物管理规定和处置要求》等作业指导书及时进行高压灭菌或消毒、记录。实验结束后实验台面和地面再用合适的消毒液擦洗一遍;实验人员离开实验室按照《洗手操作规程》正确洗手,实验室的空气使用紫外线消毒。对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检测,确保有效。消毒、灭菌过的物品分开存放、标记;消毒过的实验废弃物定点存放、定时运输,专人管理,防止了室内和室外污染。
4常检查检测人员每天下班前按照各自规定的岗位职责检查仪器设备、水、火、电、门窗安全并记录、签名;每个节假日科室自查,着重检查实验室设施安全及防护设施储备情况等;监督员对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及检测人员具体岗位职责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发现不合格项及时记录、上报,2011年共检查14次;科室负责人重点关注实验室消毒灭菌及实验废弃物的处置工作,质管科着重加强菌毒种管理;生物安全委员会全年集中、全面检查2次,包括人员健康档案、检验人员操作、个人防护、清洗消毒情况,生物安全仪器检定和校准状况、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管理体系修订和完善情况等。对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生物安全委员会年底全面总结、评价。
5常改进2011年共发现安全隐患2个,不合格项5个。针对存在问题,中心及时修订了《生物安全管理手册》1.5《生物危险/危害评估》和1.12《实验室消毒、灭菌要求》2个管理要素,完善、修改了生物安全仪器校核规程和生物样本检测作业指导书22个,新编制了《微生物实验室岗位安全作业规程》、分子生物学检测仪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8个,增加了相关记录和表格10个,明确了使用中消毒剂检测项目和检测频率,新配置了高温灭菌箱、低温培养箱等生物安全仪器和检测仪器设备5台,消除了安全隐患。
篇3
关键词:高校;药学实验室;安全;管理
一、高校药学专业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意义
(一)医药学专业实验室的重要性
理论知识需要用实践进行检测,药学专业实验室是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实验室不但是学生技能实训的重要场所,而且也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场地,实验室是学生和老师频繁使用的地方,因此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药学实验室涉及跨学科领域,同时也就配置大量设备和器材,其中部分器材、设备,以及化学药品具有危险性,如果操作不当后果则不堪设想,因此实验室的安全隐患较多,所以加强对药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是对学生和学校安全的负责态度。[2]
(二)医药学专业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意义
药学类专业是一个庞大又复杂的学科,本身涉及的领域众多,其中包括药学专业、临床药学专业、药剂学专业、药理学专业等。众所周知,大部分学生将来要面向医学类工作岗位,而医学类工作非常强调实践专业的操作能力,只有用大量的实验才能提高学生的医学技能,在药学专业中涉及有化学实验、医学实验、动物学实验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实验。同样道理,药学实验室中仪器设备和化学品等实验材料多种多样,其中部分材料属于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挥发的危险品,因此保证实验过程和实验后期处理等工作的安全是实验室的第一原则。
二、高校药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一)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高校药学实验室对于安全管理制度不够重视,墙上虽然张贴着安全管理条例,但是很多操作和管理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让张贴的“安全管理条例”成为了一纸空文,安全例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也没能及时整改,管理人员对整改检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走形式,给实验室的安全造成很大的隐患。实验性器材摆放不够合理、试验性器具操作未能按安全手册进行、清理实验室垃圾时不分类,危化品、易燃易爆品、有等废弃物乱放乱扔等相关问题,都暴露出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相关整改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安全管理问题。[3]
(二)安全意识淡薄
实验室中设备、器材、原料众多,是具有安全隐患的地方。在高校试验中部分老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只是看重实验过程,但是没有关注过实验本身的安全性,甚至低估试验品的危险性,怀有侥幸心理。人员在实验室进行操作就应该对实验室的安全隐患有一定的认识,要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也要对实验室的财产负责,也对周边的环境保护负责。部分老师和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在实验室工作和学习中常常麻痹大意,安全管理工作中,对不安全因素也视而不见。这样的情况给实验室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基于此,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安全意识淡薄是导致存在管理安全隐患的最主要因素,探寻有效的管理规范模式,提升安全规范操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实验室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根基。
(三)安全教育不足
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安全教育首先是让学生了解安全事故的危险性,在思想意识上加强学生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对学生进行危险情况应急处置教育,当危险临近时如何能将生命财产的损失降到最低,也要学会自救和救人的方式方法。同时也要加强对于老师的安全教育,老师在常年的教学中,自以为熟练掌握了安全知识,但是越是轻车熟路,就越容易放松警惕,提倡老师和学生一同学习安全知识,这是对老师的安全意识是一个加强巩固的过程。[4]
三、高校药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
(一)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管理体系是对实验室人员的一种有效性约束,制定完善的高校药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对于各种操作规程和废料处理环节加强管理。实验室操作要有详细的规定,并设立安全责任体系,对于安全问题层层管制、建立追责制度。对药学实验室定期进行抽查,并将发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通报批评,隐患问题要进行限时整改。在实验室明显部位张贴安全标示和安全标语,对于危险性操作和处理方法,要有详细明朗的操作规程。对于危险制剂的存储、搬运和处理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实验室人员可以感受到安全防控的严肃氛围,也能让学生和老师掌握和熟悉安全应急措施。[5]基于此,要探索构建现代安全管理体系,提升实验室安全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保障实验室安全。
(二)建立安全教育平台
对于实验室安全教育不能松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宣传和教育,建立实验室安全网络平台,让实验室人员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查询安全知识、了解安全规范,并设立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让实验室人员定期进行继续教育和考核,无准入资格的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加强实验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药学实验室可以将网络教育纳入实验室教学范围内,统一标准、统一考核、让所有人员进入实验室要先通过实验室网络安全教育考试,并定期组织安全演练活动,对于应急性突发事件做到事先预防。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如果说安全教育和安全规章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的“软件”,那么完善的基础设施就是实验室安全的“硬件”。实验室内、外必须要有相应的安全防护保障措施,例如实验室要配备灭火器、火灾报警器、消防通道、急救箱、通风设备、安全环保的下水通道、危险废弃品(包括包装盛放的容器)暂存柜、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的处理装置等。安全防护设备要在实验室易操作部位且保证没有遮挡物,并在设备上方或侧方有简单明了的操作方法说明。在安全教育平台上要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安全设备操作培训和考核。实验室人员初到实验室时要熟悉实验室门窗、通道、楼梯口和安全出口位置及等周围环境特征,了解室内、外安全设备用途和用法,不定期对安全设备实操进行演练,将可能发生危险情况的处置方法加强练习。
四、结语
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的实验教学是对科研活动和实践操作都有重要意义。高校中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关系到广大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也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最重要环节之一,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共同遵守实验室安全规程。高校药学实验室的管理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无论在器材摆放、实验操作规程、实验后的清洁等各个环节中都不能出现疏漏,我们要加强人员安全意识,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工作,不断探索安全管理最佳方式,坚持科学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张海红,沈军波.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87-88.
[2]刘旭明,刘放.国际视野下药学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方式与规范[J].药学教育,2018,34(6):68-72.
篇4
关键词 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安全风险源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154-03
1 引言
教育部在《中小学实验室规程》中明确指出:“实验室是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之一,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实验室应成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开展实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和科学启蒙园地。”
近年来随着教育装备水平的提高,全国各大城市中小学普遍建立计算机实验室,且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或已经实现网络化教学环境,从而满足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学校的办公自动化管理等需求。
计算机实验室发展的同时,对管理、维护特别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也提出新的要求。计算机实验室管理面临的问题一般表现为“三多三大三易”:设备多,软件多,使用人员多;使用人员流动性大,耗电量较大,管理维护工作量大;病毒容易传播,设备及电路容易老化,个别设备损坏容易被忽略。同时,计算机硬件及周边设备对环境的洁净度、温度、湿度和防电磁干扰都有较高的要求[1]。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实验室的工作在中小学中重视不够,管理者往往更注重硬件设备的扩充,而忽视与之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管理方法制度落后,安全管理流于形式的情况多有存在。
本文试对中小学计算机实验室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源进行分析,探讨导致这些风险的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
2 中小学计算机实验室安全风险源识别
识别风险源是任何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中小学计算机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风险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h境污染 计算机实验室人员集中,机器集中。人的呼吸和计算机设备的运转释放的气体会在空间有限的计算机机房内滞留并产生污染。此外,计算机实验室内学生吃零食、抽烟的情况亦有发生,由此产生的食品垃圾、水、烟蒂和烟灰等,会严重影响实验室环境卫生,进入电脑键盘、显示器、主机以及地板等部位,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易带来设备安全运行隐患,缩短使用寿命。
失窃风险 计算机设备价值较高,设备内部各板块的分离、高集成度和无螺丝化的发展趋势更为盗窃提供了便利[2]。除了有组织的大规模盗窃外,计算机实验室还可能面对部分学生拿走鼠标、键盘和硬盘等部件的风险。一旦失窃,不仅造成实验室的财产损失,影响实验室的正常工作,甚至可能造成技术和资料的外泄[3]。
火灾风险 计算机实验室用电负荷较大,超负荷运行、电源线路老化都容易产生火源,为清洁而设置的隔层地板、窗帘等室内附件则是火情蔓延的介质。此外,在机房内吸烟也是火灾隐患的源头之一。
硬件损坏 实验室中计算机硬件损坏的原因主要来自外部和内部。外部可能是因为实验室长期电压不稳、设备损坏导致的突然掉电,或雷击、地震等自然灾害。内部则可能是实验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操作不当,违反有关规程,从而造成计算机损坏。
软件损坏 软件损坏的主体是“人”,主要包括实验人员安装或卸载软件系统过程中操作不当;学生在实验室中使用移动设备,带来很多感染病毒;学生随意访问恶意网站,导致机器感染木马和病毒;还有个别好奇心强的学生把实验室的保护系统作为攻击目标,利用各种方法解开硬盘保护,设置BIOS密码、更改系统配置、破坏注册表等,从而导致计算机不能正常使用。
3 中小学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及分析
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 部分中小学的实验室处于从属地位,管理层及师生对计算机实验室安全问题重视不够,安全意识淡薄,对实验室使用和管理者的安全教育存在很大不足。“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制度性的、充分的安全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安全素质,是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3]。
由于认识不足,一些中小学根本就不开展针对师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培训,即使开展,也是内容贫乏、形式单一、考核要求不高,远不能达到教育培训的目标。安全教育不足的消极后果必然是师生与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一方面,中小学校的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差,工作消极,管理方式方法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另一方面,实验室的使用者不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导致计算机实验室设备故障率高,安全事故时有发生[4-7]。
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 由于对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很多中小学都缺少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缺少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如一些学校根本没有设置专门的实验室管理部门,安全管理工作只能由行政人员兼任;实验室安全负责人的指派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临时指定,甚至安全员本人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负责哪些内容;一些学校的安全规章制度生搬硬套,缺乏考查和论证,容易与实践脱节,还有的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制定,内容不够严谨、细致;一些学校的安全规章制度沿用很多年,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及时更新或修订[8];或对已有的安全规章制度不执行或选择性、应付性执行,导致安全隐患日益增加。
实验室建设中存在安全隐患 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学校在建设计算机实验室时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实验室的布局与设计缺乏完善的评估和论证,使得建成的实验室利用率低、扩展性差,各方面设施不够全面,从而为改建、扩建带来难度,也埋下安全隐患。还有一些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是由教室或其他用途房间改建而成,有些房屋设施陈旧,线路老化,且改建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消防、环保等安全条例,导致安全隐患多。此外,一些学校对安全方面资金的投入力度不足,必备的安全设施缺失或者陈旧,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率提高[9-10]。
实验室管理跟不上发展 中小学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普遍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偏低、专业素质不高、年龄偏大等问题[9,11-12]。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硬件和软件的更新换代都很快,这不仅要求实验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也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水平。很多中小学对这一问题、对实验室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够重视,人才配置不足、管理体制落后、奖励与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都会导致实验室管理及队伍建设不适应发展的要求。
4 加强中小学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
加强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教育培训 据统计,实验室安全事故中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事故比例为98%,这说明人作为参与实验室活动的主体,是实验室安全事故的主因。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行为的管理,除了通过规章条例进行约束,让参与者本身具有安全意识和自觉的安全行动,才能“防患于未然”,让安全事故从源头上得到遏制。
理顺安全管理体系,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中小学应在全校层面明确计算机实验室相关主体的责任,避免责任人交叉、责任人缺位、责任不明等问题。主要领导对全校安全负责,负责统筹安排学校的安全工作,确定安全管理和各实验室安全责任人,批准实施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等;实验室主任对本实验室安全负责,负责执行学校相关安全规定,指定安全检查员,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整改漏洞等;职工对本岗位安全负责,负责定期检查设备使用情况,确保实验室门窗、水、电等设施的安全,做好安全记录,及时上报安全问题等。同时,要设立以安全工作为首要职责的管理岗位,安排专人负责,而不再依靠其他岗位的行政人员兼职负责。
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及时排查安全漏洞 开展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监督检查和抽查工作是有效促进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手段之一。首先,中小学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检查的内容包括规章制度是否齐全并上墙,安全责任制是否健全,是否有应急预案,安全问题记录是否完整,是否有相应的操作规程,消防器材配备是否合理,消防通道是否畅通,实验室卫生状况是否达标,等等;检查的形式包括安全负责人的日常巡查,实验室内部自查自纠,部门经常性检查,学校全面安全检查,各学校间交叉检查,教育部门定期抽查等。通过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和责任意识,促进安全氛围的形成。
加强实验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 转变观念,重视实验室工作,从制度上保障和给予实验室人员在人才培养、待遇、科研立项等方面同其他人才的同等待遇;完善实验室在职人员培训机制,定期组织专职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培训工作要有针对性,应面向不同层次的实验室人员,并重点解决中小学实验室队伍中部分职工学历较低或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明确责任、择优聘任,鼓励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积极开展实验技术、安全教育方式方法、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制定和执行考核评价体系,设立安全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将安全管理考核评分结果与职工的业绩考核、职务晋升结合起来;及时补充高水平的科研和管理人才,为验室队伍注入活力。
借鉴成功经验,加大科研力度 目前,实验室安全已逐步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国内外各高校和科研机构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成果。我国中小学校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应积极利用现有的成果,在技术层面,更新知识水平,采用计算机安全的新技术,消除不安全因素;在管理层面,加强交流合作,学习借鉴、推广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成功经验。同时,加大对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研究力度,建立符合中小学计算机实验室自身特点的、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和监控体系。
5 结论
计算机实验室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对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紧迫,安全、良好的实验室环境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中小学计算机实验室风险源的识别和安全对策研究能够对症下药,有效地控制和消除风险,完善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如何更规范、更高效地做好中小学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仍亟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覃毅.开放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1(1):62-64.
[2]夏玉宏,孙玉珂.论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3):121-122.
[3]武晓峰,闻星火.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81-84.
[4]谷长栋,房迪,王育萍,等.浅谈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178-180.
[5]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68-173.
[6]吴林根.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0):10-11.
[7]武晓峰,闻星火.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81-84.
[8]赵赤鸿,武桂珍.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浅探[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3(3):321-323.
[9]张定贵.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9(18):51-53.
[10]王枫,严加平,竺建伟.上海市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现状调研[J].上海教育科研,2016(1):44-49.
[11]赵旭.关于中小学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5(31):186.
篇5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 ; 实验室 ; 生物安全 ;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009-02
生物安全(biosafety)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由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主要指转基因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可能构成的危险或潜在风险。广义生物安全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指人类的健康安全;二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三是指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涉及到预防医学、环境保护、植物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农药、林业等多个学科和领域,而管理工作分属各个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国内对生物安全的认识很多还局限在狭义的概念里。虽然国际上对此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一些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在实际管理中已经应用了生物安全的广义内涵[1]。生物安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所涉及的具体内容有一定的时空范围,随着自然界的演进,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变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危害,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公众的伤害,同时为了保证实验活动的科学性还要保护被检测对象免受污染。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就是指以实验室为科研和工作场所时,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2]。
近年来,随着禽流感、疯牛病、艾滋病、SARS事件、甲流疫情等疾病的出现和蔓延,以及炭疽病毒等生物恐怖事件引起的恐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加坡、我国台湾以及北京的实验室相继发生的病毒泄漏造成工作人员感染的事件,使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隐患变成了现实损害,这些隐患不仅是实验室的局部问题,而且已经涉及到环境安全(如危害物的泄漏、排放等)和社会安全(如危险品的逸出、丢失等),给各级各类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的安全防护问题敲响了警钟,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3-5]。特别是2011年3月至5月,东北农业大学27名学生和1名教师,相继确诊感染了布鲁菌病,轰动全国。医学院校实验室和研究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的工作场所,操作者在进行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学的涂片、染色、镜检、培养、鉴定等操作,临床检验中的生化、血清分型等不同实验操作时,都要接触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危险因子。而在实验过程中一些操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非常淡薄,自我保护意识或意识不强,对生物安全相关法规、业务知识了解不透彻,对来自实验室的各种阳性标本往往认识不足或存在侥幸心理,对生物安全的重视不够[6]。因此,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1.确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 依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2007年的被国际上公认的生物安全通用标准的《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5版),根据生物安全水平的等级及从事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将生物安全实验室分为4级,即BSL(Biosafety level)l、2、3、4级,我国称为P1、P2、P3、P4级实验室。①P1级:其中的实验室结构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接触不会引起疾病的实验室,应配备消毒设施等,如用于教学的普通微生物实验室等,具有1级防护水平。②P2级:其中的实验室结构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接触会引起发病但不严重的实验室,应配备生物安全柜等,并有明显的标识,具有2级防护水平。③P3级:其中的实验室结构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会引起严重甚至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实验室,具有3级防护水平。④P4级:其中的实验室结构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引起严重疾病且造成个体间传播,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法的致病微事物及其毒素的实验室,具有4级防护水平[7]。P4实验室是生物安全水平等级最高的实验室。目前,医学院校的实验室多属于P1、P2级。
2.建立健全、严格执行实验室规章制度 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颁发《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临床实验室废物处理原则》、《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条例》、《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管理办法》等国家标准和有关法规。建立健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制订并严格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程。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实验室安全检查,开展生物安全自查自纠,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手册中详尽记载生物安全有关的安全知识。在掌握实验室所涉及的实验标本的来源、微生物致病力、传染途径、稳定性等有效的预防措施等基础上,制订有效的实验室清洁消毒、实验室废物的处理、实验室微生物菌种的保存和使用等细则。建立实验室事故应急预案和处理制度[8]。
3.加强师生的生物安全教育 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培训;自学为主、培训为辅;从易到难,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9],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法规文件,加强技能培养。要求实验室工作人员重视生物安全,严格按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工作,学生实验亦把生物安全放在第一位,确保实验过程中不发生任何差错。
4.优化实验室布局 实验室的整体布局应符合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同时根据本实验室生物风险评估结果、专业特点、样品污染程度不同,科学规划布局,建立合理工作流程。在科室内部应划分污染区和清洁区,清洁区、污染区之间应有物理隔断,同时在各个不同区域有清晰明显的标识,做到人流、物流分开,清洁、污染区无交叉。如:清洁区包括办公室、学习室和库房等,半污染区主要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及送检标本人员的公共走廊,污染区包括所有开展样本检测活动的实验室、洗消室。
5.配备安全设施设备 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对设施设备的要求各不相同。医学实验室多为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室在安全设施上起码应满足:(1)实验室的门应有可视窗并可锁闭;(2)在靠近实验室出口处有洗手池;(3)实验室围护结构内表面及实验台表面应易于清洁、不渗水、耐化学品和消毒剂的腐蚀;(4)实验室如有可开启的窗户,要安装纱窗;(5)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和应急照明。实验室最主要的生物安全设备就是生物安全柜和高压灭菌锅,实验室可根据所开展的临床检测项目和处理的检测样品种类进行选择和配备生物安全柜。在操作病原微生物样本的实验间内一定要配备生物安全柜。安装生物安全柜的位置一定要选择远离人员走动及有潜在干扰气流的地方,以确保安全柜的生物安全屏障作用。废弃标本及实验后器械置于耐用、防漏密闭的容器中,通过实验室进入洗消室,高压消毒后方可统一销毁。
6.建立健康档案,加强个人防护 为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防止传染病的传播或扩散,维护公众的健康权益和社会稳定。应定期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至少一次健康体检,体检结果和病史归人工作人员健康档案。预防接种是提高机体对某些病原体的免疫力有效措施。充分重视防护装备的使用,做好实验人员手部、身体、面部、足部等防护,正确使用帽子、口罩、手套、护目镜、洗眼器、防护服等防护用品[10]。
7.定期进行生物风险评估 医学实验室生物风险评估是在样品采集、运送、处理及检测过程中,对各个环节可能带来的生物危害以及检测全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引起的风险进行评估[11]。实验室应严格按照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定期评估。查找实验室风险的来源,确定不同类型的标本、不同危害程度的微生物应处的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级别,明确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进行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有效对抗风险威胁,最大程度避免风险的发生,努力实现实验室零感染。
参考文献
[1]曲萍,刘利兵,陈健康,等.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1):85-86
[2]周惠琼,汤一苇.科学认识医学实验室安全[J].中华传染病志,2007,25:129-131.
[3]张朝武,姚玉红,王国庆.从SARSCoV实验室感染看生物安全的重要性[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5):656-660.
[4]白淑萍,阎爱莉.浅谈基层微生物实验窒生物安全防护[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21(1):88-89.
[5]苏虹.关注实验室生物安全[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5):476-477.
[6]冯修猛,闫海润,李凯军.医学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及防护[J].实验室科学,2010,13(3):174-176.
[7]王宗军,刘辉,台凡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思考与建议[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0,(22)2:94-96.
[8]刘华荣,侯春梅,刘海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现状及对策[J].中国城乡食业卫生,2008.12(6):73-73.
[9]朱昌平,侯志红,李文红,等.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状况实证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11-14.
[10]杨萍,陈前进,曹春远.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J].福建医药杂志.2008.30(5):130-130.
篇6
摘 要: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是个经验积累、不断改进的过程,实验室对已识别的危险源及其安全管理方式,随着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的不断运行,要进行定期评价,总结分析,并进行更新,以求更加合理,控制方式更具有可操作性。本文阐述了在建材检测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必要的工作程序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建材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
1 加强建材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目的
加强建材检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具有巨大的作用与意义,不仅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对周边地区的危害也随之降低,而且能够使实验室达到标准,建立安全的工作环境。建材实验室的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下面我们就来具体阐述下这些危害,以使工作人员更加明确安全管理的目的与必要性。建材危害主要集中在有些建材物质有些本身易燃易爆或者是有刺激性(油漆涂料、建筑玻璃、建材化工原料等),遇到某些物质会发生爆炸或者是火灾,另外一些建材中的一些物质还是造成慢性中毒积聚的载体,会产生一些致癌的物质等等。物理危害主要是一些烫伤、机械伤害、噪音或者是采光异常等等。关于建材实验室,已经有明文规定:实验室里的工作人员、机器设备以及设施环境、检测方法等要严格遵守规定,明确了建材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方面,这些都说明了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目的是将安全隐患及时找出,并将其及时排除,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2 建材实验室可能出现的危险源
2.1 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淡薄。常常在实验课程前,教师都会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但是经常是流于形式,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未真正重视。此外,当发生事故后,有些教师缺乏必要的救护知识,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便手足无措,不能使事故消灭或控制到最小程度。
2.2 烧伤
在进行化学分析实验时,皮肤的烧伤,常常是由于接触具有腐蚀性或刺激性的药品,火焰、电流等而引起的。各种烧伤的主要危险性是身体组织损伤。
2.3 样品接收、搬运,可能存在搬运方式的不合理使样品跌落或倾倒而造成的伤害;由样品形状(如尖角、毛刺等)可能造成的伤害。
2.4 中毒
由于某种物质侵入人体而引起局部刺激或整个机体功能障碍的疾病都称为中毒。例如试验中常见的毒气体是硫酸烟,盐酸蒸汽,硝酸或氮的氧化物,硫化氢等。
2.5 渗漏水灾
有些学院的实验室分布安排不够合理,一些精密仪器或化学药品实验室安放位置靠近窗户,一时疏忽忘关窗户就会造成雨水飘散,上一层实验室忘记关闭水龙头,就会造成屋顶渗漏,损坏下层实验室仪器的现象发生。
2.6 试验操作
拉伸过程试样夹持不牢、试样异常断裂引起试样坠落可能造成的伤害;试样放置不稳或设备配重没拿稳坠落可能造成的伤害;冲击后试样飞出、冲击摆锤摆动可能造成的伤害;低温冲击用的冷却剂可能造成的伤害;试验前安装样品不慎、试验后样品飞出可能造成的伤害;抗弯试验时试样发生脆断,造成样品飞出可能造成的伤害;杭压时,加载速度太快或样品为脆性材料引起样品脆裂飞出可能造成的伤害。设备卸荷复位、卸下(移开)样品时可能存在机械伤害等。
2.7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事故分仪器伤人和设备损坏。引发事故的原因是缺乏保护装置和设备老化、超负荷、超载使用造成的。特种设备的使用不按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或防护措施不当就会引起事故。
2.8 火灾及爆炸
实验室失火的原因,主要是对加热设备和电器设备使用不当或对易燃物的保管和使用不当。常用的易燃液体有乙醚、 酒精、丙酮、笨等。这些液体容易气化, 蒸汽遇到火焰就可燃烧。
2.9 其它因素
外来人员的现场参观、或客户的现场目击试验可能存在外来人员对风险来源不了解可能带来的触电或机械伤害等。
3 建材检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3.1 健全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是进行各专业实验教科研的重要场所,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点内容,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安全管理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例如: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安全应急预案,实验室意外事故具体处理办法,压力容器安全使用管理办法,放射性防护管理制度,实验室“三废”处置管理办法,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品管理制度以及实验室定期安全排查制度等。
3.2 保持实验室内部环境
试验室要保持安静、整洁的环境和良好的秩序,试验室内不准吸烟、不准乱放杂物、不准堵塞安全通道、不准私拉乱接电线、不准违反操作规程、不准将消防器材挪做它用、不准违规存放易燃易爆药品、物品。
3.3 加强安全知识培训
实验室负责人应加强本室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学习,安全防护教育放在首位,从理论知识培训学习到试验演示性操作,反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实验时根据试验的情况和性质进行必要的防护。根据试验可能发生的危险事故佩戴必要的防护工具,在进行有可能碰、 刺激或烧伤眼睛的工作时,必须穿好实验服,戴好橡胶手套,防护面具,防毒面具等。
3.4 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安全管理
为了实现建材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化,提高效率,消除隐患,在工作上,应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建材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手段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技术将实验室中设备、仪器、药品、资料等各种涉及安全的资源进行信息化处理的辅手段。在该系统内,建立实验室明细账,按总账及仪器编号顺序一物一页记账,详细登记仪器的品名、规格、产地、来源、数量和金额等。
3.5 安全有序、科学合理、整齐美观地存放试剂药品
管理人员应按以下三个要求贮存种类繁多的化学试剂药品:一是按贵重品、腐蚀品、易挥发品、易爆品、易燃品、剧、麻醉品等方面属性,严格区别化学试剂药品的性质。二是先按固体、液体试剂药品分类,后按有机物、无机物、危险品、低温贮存品等方面属性再次分类,分别按类按序整齐排列,造册登记。三是主动地根据各自性质采取差异性措施,科学、合理地把各类化学试剂药品存放在由耐腐蚀、避光、防尘材料制成的贮存柜。贮存柜应摆放在远离明火且消防器材、设施完备的安全位置。首先,使用具有密封塞或加盖后蜡封的容器保存易受潮、易挥发、易氧化、易变质、易失水风化和易吸收二氧化碳的试剂。其次,避光保存见光易氧化、分解、变色的试剂。再次,在远离火源、阴凉通风的位置分别专柜单独存放腐蚀品、易燃品、剧、爆炸品等,同时,对于这类药品中的危险品,应内存于保险柜,双锁管理,建立一览表和领用登记册,严格控制取用量,并回收和保管好剩余部分;在低温干燥的位置保存高活性试剂。值得注意的是,不得把灭火、防护方法与化学性质相互抵触的化学危险物品存放在同一柜或储存室内。
结束语:
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规律性,不是偶然和难以预料的,往往由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造成。我们对安全问题绝不能存侥幸心理,应针对建材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深入探究事故隐患,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做好安全事故防范措施,确保万无一失。
参考文献:
[1]如何做好高校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J]. 李吉海. 化工管理. 2014(24)
[2]化学实验室火灾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探讨[J]. 蒋军.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3(03)
篇7
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管理,提高临床检验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是指对取自人体的各种标本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等检验,并为临床提供医学检验服务的实验室。
第三条开展临床检验工作的医疗机构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规范临床实验室执业行为,保证临床实验室按照安全、准确、及时、有效、经济、便民和保护患者隐私的原则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第二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的一般规定
第六条卫生行政部门在核准医疗机构的医学检验科诊疗科目登记时,应当明确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诊疗科目设定临床检验项目,提供临床检验服务。新增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或超出已登记的专业范围开展临床检验项目,应当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七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提供的临床检验服务应当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保证临床检验工作客观、公正,不受任何部门、经济利益等影响。
第九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集中设置,统一管理,资源共享。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保证临床实验室具备与其临床检验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场所、设施、设备等条件。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保证临床检验质量。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并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负责人应当经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临床检验质量和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卫生部规定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卫生部公布的停止临床应用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临床检验项目和停止临床应用的临床检验项目由卫生部另行公布。
卫生部定期新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并由医疗机构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临床检验报告发放制度,保证临床检验报告的准确、及时和信息完整,保护患者隐私。
第十七条临床检验报告内容应当包括:
(一)实验室名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病历或者门诊病历号。
(二)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和单位、参考范围、异常结果提示。
(三)操作者姓名、审核者姓名、标本接收时间、报告时间。
(四)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
第十八条临床检验报告应当使用中文或者国际通用的、规范的缩写。保存期限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诊断性临床检验报告应当由执业医师出具。
乡、民族乡、镇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诊断性临床检验报告可以由执业助理医师出具。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提供临床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咨询服务。
第二十一条非临床实验室不得向临床出具临床检验报告,不得收取相应检验费用。
第三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
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临床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和检验仪器的标准操作、维护规程。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使用的仪器、试剂和耗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保证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对需要校准的检验仪器、检验项目和对临床检验结果有影响的辅助设备定期进行校准。
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绘制质量控制图。出现质量失控现象时,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详细记录。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质控品的选择,质控品的数量,质控频度,质控方法,失控的判断规则,失控时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质控数据管理要求等。
第二十七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按照《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指南》(GB/20032302-T-361)执行。
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参加经卫生部认定的室间质量评价机构组织的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
第二十九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应当按照常规临床检验方法与临床检验标本同时进行,不得另选检测系统,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对于室间质量评价不合格的项目,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医疗机构应当对床旁临床检验项目与临床实验室相同临床检验项目常规临床检验方法进行比对。
第三十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将尚未开展室间质量评价的临床检验项目与其他临床实验室的同类项目进行比对,或者用其他方法验证其结果的可靠性。临床检验项目比对有困难时,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方法学进行评价,包括准确性、精密度、特异性、线性范围、稳定性、抗干扰性、参考范围等,并有质量保证措施。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标准按照《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GB/20032301-T-361)执行。
第三十二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质量管理记录,包括标本接收、标本储存、标本处理、仪器和试剂及耗材使用情况、校准、室内质控、室间质评、检验结果、报告发放等内容。质量管理记录保存期限至少为2年。
第四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要严格执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
第三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并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与安全操作规程。
第三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安全教育,并每年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根据生物危害风险,保证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达到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
第三十七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建筑设计应当符合有关标准,并与其生物安全防护级别相适应。
第三十八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生物防护级别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正确使用。
第三十九条医疗机构病原微生物样本的采集、运输、储存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严格管理实验标本及实验所需的菌(毒)种,对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应当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送至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检验。
第四十一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四十二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医疗废物。
第四十三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制定生物安全事故和危险品、危险设施等意外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临床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第四十五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按照核准登记的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诊疗科目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二)未按照相关规定擅自新增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
(三)超出已登记的专业范围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管理、质量与安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存在质量问题或者安全隐患时,应当责令医疗机构立即整改。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举报、投诉后,应当及时核查并依法处理。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进行现场检查,了解情况,调查取证;
(二)查阅或者复制临床实验室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有关资料,采集、封存样品;
(三)责令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规定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及其人员停止违法违规行为;
(四)对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四十九条卫生部可以委托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等有关组织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检查与指导。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具有室间质量评价能力的省级临床检验中心或者有关其他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检查与指导。
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临床检验中心或者有关其他组织,在检查和指导中发现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存在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问题时,应当及时向委托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五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临床检验中心或者其他组织开展的对临床实验室的检查和指导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五十一条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质量、安全管理等情况进行通报或公告。
篇8
【关键词】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流程
医学检验人员长期接触的生物危险性血液、体液等各种标本,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传播疾病。因此,检验科人员应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规范医疗废物管理组织和制度,坚持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抓,避免医学实验室感染,在诊断治疗病人的同时保护好自己不受传染。
一、加强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教育
1.1加强生物安全基础知识及危险教育:有资料显示,在现有的医护人员中,对有关防护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仅占10.8%,而我们有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但却不了解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这正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学科建设理念上重要的差距之一。由于我们医学教育的缺陷、教育理念的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部分检验人员对生物安全常识和危险性了解不多,重视不够。特别是临床实习、进修人员对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的不熟悉以及清洁工人医学知识最少,其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严重缺乏,但是他们又是临床接触医疗感染物机会最多,所以是最易受伤害的人,应将培训重点放在他们身上。要加强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让实验室人员和了解生物安全知识,熟知各种可能的危害。
1.2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实验室要制定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让医务人员掌握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和要点;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的使用等。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考核并合格后才能上岗,形成普遍预防的观念。
1.3加强技能培养。在形成防护意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室人员安全防护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广大的临床实验室检验技术人员,成为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清洁工人和临床实习、进修人员是最关键的人群,要采取现场培训,对口培训。如在收集运送过程中,要防止锐器的刺伤和污染,教育他们锐器一定要放到利器盒内,收集人员收集垃圾时一定要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这样培训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措施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措施,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保障。因此,要建立实验室各项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建立好实验室相关安全档案。
2.1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清洁与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正常到位的清洁与消毒才能保证在安全环境下安全工作。在实验室设计中、在购置仪器设备时,要首先考虑生物安全的问题,与后勤部门协作,共同设计保障安全的实验室,提供合理的设施,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如安全警示标志、带盖的医疗垃圾筒、感应式水龙头等一些细微的改变,来改善实验室的整体面貌。
2.2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要加强生物安全防护,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如人员培训制度、登记制度、实验室准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消毒灭菌与废弃物处置制度等。还要有详细的进行安全防护流程操作手册以及应急处理一系列机制,为了不让制度、流程架空,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督查,对结果进行合理强硬的奖罚,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真正做到管理到位是硬前提,工作落实是硬道理。
2.3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对一项检验项目的操作应有明确的操作流程规定。流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实践中检验和进一步完善。针对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及时实施协调管理,与相关部门共协商,杜绝遗漏。
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血液体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我国是乙肝感染和发病的大国,近年来,爱滋病的发现与流行对每天与血液、体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尽量减少检验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这些标本的可能。应使用与仪器匹配的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试管。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同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如定期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体质。全面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的理念,使用安全可靠的检验用品。
三、强化法制观念,做到依法防护
生物安全管理不仅与医院感染息息相关,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环境、社会发展。目前,我国生物安全管理已初步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实验室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家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通知、条例。注重法律法规学习,是加强生物安全防护的基础。加强与重视生物安全管理的理念,增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确保自己安全,确保实验室安全,确保环境安全,是我们医学检验界广大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小容.医护人员自我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29-32
篇9
自我防护意识不足一些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行有生物危害的试验时不按规定穿隔离衣,不戴手套、口罩和头套,试验完毕后不洗手消毒。有些人甚至在实验室内吃东西、存放个人用品,这些行为常常对其造成危害。
不正确的实验室操作安全的实验室操作是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保证。一些检验员在处理标本,进行致病微生物分离、培养、鉴定过程中,仅凭经验而不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工作,用嘴直接吸含致病菌的液体,不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高致病性细菌分离鉴定,试验后对接种环不进行彻底消毒。这些不安全的操作均使检验员暴露在潜在生物危险之中。
实验室菌(毒)株管理措施不足一些疾控机构实验室无完善的菌(毒)株管理制度,菌(毒)株购买、入库、传代、使用、存储均没有相关的记录,菌(毒)株保存柜无温度记录与安全锁,这些危险因素导致实验室菌(毒)株有流失而造成重大危害的风险。
感染性废弃物消毒处理不严格一些实验室对产生的高危废弃物不进行高压灭菌就直接处理,感染性废弃物不按规定进行标识,实验室污水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就排出,装感染性废弃物垃圾袋无生物安全警示标志,实验室无废弃物转运交接记录和有毒有害废弃物消毒记录,所有这些都使疾控机构实验室内致病生物因子存在扩散的风险。
加强组织管理,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要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起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是指为实施生物安全及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职责、过程和资源。建立体系,就必须在疾控机构实验室对生物安全管理实行法人责任制和项目责任制,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疾控机构主要领导应担任委员会最高管理者,并担任第一责任人,负责审查和制定生物安全手册等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对本实验室工作涉及的各种致病微生物进行风险评估。相关实验室应制定具体的实验室准入制定、人员生物安全培训制度、特殊工作区域管理制度、菌(毒)株保存管理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等。
健全并严格落实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查堵安全隐患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是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前提。要切实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关键是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定期与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和抽查活动是有效促进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疾控机构实验室应建立监督检查和自查机制,通过组织相关部门、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实验室内亦应建立自查和日常巡查制度,通过自查和巡查找出管理漏洞,发现安全隐患。检查工作应注重实效,严格按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要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大胆纠正工作人员错误操作行为,避免和杜绝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改善硬件设施,减少交叉污染疾控机构实验室应按规定配置用房面积,并对布局按国家建筑要求进行合理安排。实验室要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工作区与生活区须明显区分。微生物实验室应按具备BSL-2实验室相关要求配备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等设备,实验室内应有自动感应洗手池、洗眼器、紧急冲淋器等安全防护设施。因为良好的硬件设施是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保障。
强化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和管理,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实验室应安排一定时间集中学习《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定期对学习内容进行考核,通过学习培训强化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有助于提高其个人防护意识和安全操作技术水平。
篇10
关键词:高职;生物理实一体化实训;环保与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015-02
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安全管理与环保是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1]。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目前高职高专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建设大都学习德国、新加坡等地职业教育中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教学模式(即以项目化教学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故“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成为教师从事理论、实验、生产性实训教学的主要场所。自2011年我院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运行后,理实一体化实训项目增加、实训室开放力度的加大,各种实训教学安全隐患日渐突出。而针对这类实训室资源的特殊性,做好实训室生物安全管理既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也是确保实验人员安全、健康,规范实验室管理的重要途径,更是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2,3]。本文根据三年来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工作实践,结合我院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目前安全与环保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探析,旨在为改进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管理提供参考。
一、高职院校生物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现状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教学场所的多功能性、复杂性和流动性大等特点,是正常意外伤害的最大隐患。故实训室安全管理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制定安全管理条例才能从源头上对高职院校生物实训室的安全管理起到作用。生物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是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场所,实训内容多且很少重复,所用微生物菌种、生物材料以及化学试剂种类不同,所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多,成分复杂。目前所排放的污染物来源可分为:
1.学生作品。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技能操作能力的提升和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学生实训作品一般没有实用价值,主要是为了训练某项操作技能或为了验证某项理论而设置的,故大多是废弃物。
2.陈置试剂和回收溶剂。凡溶剂使用量较大的学生实验,操作规程中一般都有回收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也确实是“回收”了。问题是这些简单回收的溶剂纯度不高,一般不可直接再利用。其中一部分用来清洗玻璃仪器,洗后随水流入下水道,最终还是成为废弃物,仅有少部分被回收利用。积压、陈置试剂是由于各种意外的变动或未使用完全而造成的,久置造成氧化、分解、聚合等化学变化而不可再使用。
3.实训本身产生的三废。实训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操作不当,如仪器装置不严密使低沸点试剂或溶剂的蒸汽挥发出来,逸散于室内,污染环境。生化分离和纯化有关生化产品或产物之后,剩余的残渣、废液等,总量不多,成分复杂,回收再用的价值空间小,也是造成污染的主要来源。
二、规范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基础设施建设
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的安全与环保设施包括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选址、建筑结构、给排水和供气、电气与自控、通风与净化、装修、空调、消防、实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3,4]。自2005年以来,我院非常重视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安全与环保建设,在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验、实训室建设与改造中投资力度大,把安全与环保建设标准纳入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中,经过建设,生产车间和各专项实训室布局合理,功能较完善,使实训基地的安全与环保防范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完善各实训室安全、环保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生物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等若干安全环保管理法规和政策,结合我院实际,制定系统、周密、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健全安全、环保管理运行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内部管理。
1.建立健全生物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与环保制度。制度科学合理、完善健全、切实可行,实训室的安全建设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1,5]。主要包括实训车间及实训工程规章制度、守则、6S管理要求、文明公约、奖惩条例等。根据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特点,制订完善了《安全与卫生管理制度》、《生物、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细则》、《压力容器安全管理细则》、《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开放管理办法》及《各室人员的岗位职责》等27个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落实安全管理实施方案,做到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环保管理有章可循。
2.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与环保管理环节多,部门职能交叉,安全意识薄弱,监管难以到位[6]。学校制定了各实训室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师生并未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存在实验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放等情况。应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逐级建立安全责任制。
四、加强安全教育与培训,创建实训基地安全文化
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与培训,是提高实训室管理的关键,也是培养教育主体社会责任感的需要。目前实训基地已将安全文化渗入到每一项规章制度、工作规范、标准和要求当中,使师生形成共同的安全价值观。
在实训基地安全文化建设中,重点以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人文修养等方面的培养教育为主,从教学情境设计、实训过程指导、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安全思维、意识、心理和行为,使每位进入实训场地的师生在安全观念上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在安全控制上由处理事故向预防事故转变,在安全行为上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在安全管理上由领导管理向全员管理转变。安全观念的植入,也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1.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安全教育是防止事故发生的基础性工作,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教育包括:提示教育、警示教育和示范教育。提示教育是在实训场地以宣传展板、图片、标识的形式布置常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温馨提示或安全格言警句等,既短小精悍又富有哲理、意寓深刻,使学生既容易记忆,又乐于接受。
2.规范操作,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规范的实训操作和安全防护措施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学生往往忽视对自己的安全防护,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综合实训、开放实验、创新实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规范操作管理难以到位,不规范操作损坏仪器、违反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环保制度和实训操作规程的现象普遍。针对此问题,要求所有学生在实训前熟悉所用器材、试剂的性能、危害性、安全性及安全使用方法,对使用大型精密仪器、高压容器和进行有可能产生人身危害及造成事故的实训项目的人员,必须进行专项指导和培训,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后方可进行独立操作;进入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必须穿着防护服,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在各项实训中,教师都要将规范操作教育贯穿始终,避免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犯常识性错误,提高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五、加强对实验设备的定期检查和检修
实训基地各实训室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应定期检查和检修,重点检查仪器连接导线的导通性及破损情况,以及是否有仪器外壳带电等潜在不安全因素,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修。
六、加强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日常管理
实验室日常管理涉及防火、防毒、防盗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是日常管理的主要内容,更是确保安全的重要手段。日常管理包括每周末检查、学院定期检查、系部每月末组织检查并进行小结,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解决,将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对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经常化、制度化的监督检查,确保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消除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隐患。
高职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与环保管理在创造安全和谐的实训环境和保障教学、科研顺利进行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基础工作。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安全环保工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宗旨,确保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国家财产的安全和校园环境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徐建斌,赵涛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9,(4):164-165.
[2]张建功.新形式下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6(10):112-115.
[3]齐龙.浅谈高校生物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76-178.
[4]彭兰.加强高职高专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3):3655-3656.
- 上一篇:普通家庭理财方式
- 下一篇:对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