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研修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学科研修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学科研修计划

篇1

【关键词】机械设备拆装与维修课程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方案、资源 理实一体化教学成效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45-02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机械设备拆装与维修》课程依据我校机电及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是我校机电、机械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本课程在完成《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与技术测量》、《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钳工实习》等课程教学后实施。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典型机械设备拆装与维修工艺知识讲解、实操训练,培养学生从事机械设备安装、使用、维护职业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掌握一般机械设备拆装、调试与维护知识与技能,成为合格的机电、机械应用岗位从业人员。

二、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实施方案

(一)本课程的教学模式的选择

本课程学习需要具备机械制图、公差配合、金属材料、机械传动、机械零件等课程基本知识,也需要钳工基本操作、机械拆装工具设备的操作基本技能,具有专业知识综合性强和专业技能操作性强的特点。

用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开的教学模式有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不足。在理论课上,教师侧重知识讲解,纸上谈兵,枯燥无味,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听不明白,难以领会。在实习课上,教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主要教怎么做,不讲为什么这么做;学生盲目效仿,单调乏味,提不起兴趣,难以培养出他们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因而教学困难,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将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倡导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功能模块为载体,以技能学习为主导,应用专业知识支持技能的形成、解释动作要领、反映操作规范,通过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扎实地学习专业知识,训练操作技能。这符合本课程的特点,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也符合培养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的要求。

(二)本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1.本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1)课题讲解。教师对施教课题所涉及的知识、原理、方法、要求等内容进行讲解,边讲解边演示,通过实物、教学模型、多媒体课件、实际操作等内容的演示,让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成看得见、摸得着、易理解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这样,在知其然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知其所以然,既巩固了知识,又学习了操作技术。

(2)项目操作。按照讲解的知识和演示的内容,巧妙设计训练项目,做好训练的组织工作,并明确训练的要求、任务和时限,控制训练过程。训练内容可以是工具设备的应用方法、机器的拆卸与安装、零件结构特征的观察与测绘、失效机器零件的修复或更换操作等等。训练方式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完成模式,使学生互助合作,加强交流,也可以采取个人学习方式进行。教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学习问题进行及时的提示和引导。

(3)项目完成情况评价。项目完成情况评价分成组内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点评三个环节。通过组内自评,以评促学;通过小组互评,以评促团队互助;最后进行教师点评,从巩固知识和规范操作技能等目的出发,进行点评,分析得失,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对技能的领会与形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效果。

(4)强化知识与提高技能。在操作与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集体指导或个别辅导,学生进行反复实践,理解知识,教学中关注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联系,使学生真正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确保学生更快、更扎实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2.本课程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程是一门知识综合性强和专业技能操作性强的课程,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必须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了有效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形成操作实践技能,必须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建设以下教学设施、设备和数字化教学资源:

(1)建设“机械设备拆装与维修实训室”。按照教学模块、课题的需要,选择一个150平方米的教室,配置减速器、车床、数控机床、吊车、机械拆装工作台、常用和专用拆卸与安装工具、常用量具、投影仪、电脑、课桌凳等教学设备,建立“机械设备拆装与维修实训室”,使课程教学在真实的机械设备拆装与维修环境中进行,在操作实践中进行。这样,将教室与工作间融为一体、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感受情境教学的氛围,在课题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

(2)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团队。为有效实施本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组建一个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应具备丰富的机械设备拆装与维修知识和经验,熟练的实操技能,掌握理实一体化教学流程。为此,组建了一个由三人组成的教学团队,分别负责课程标准编制、教案编写、课程教学情境设置、教学实施等工作。

(3)制作本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使本课程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需要编制多媒体课件,把课题中设备、工具、量具等的结构、原理、应用等难以理解的内容用字幕、图象、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示出来,以增进教学效果。

(4)制作学生工作页。以课题为单位编制学生工作页,帮助学生在实施课题学习中,正确地操作、分析、思考、查阅参考资料。工作页包括课题名称、作业任务、工作过程、主要设备与工具、操作要领、注意事项、自评与思考、参考资料等内容。

三、本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情况与思考

(一)实施教学的专业及其班级、人数

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我们用上述理实一体化模式及资源,对2011机电(1)班等四个班级150名同学,实施《机械设备拆装与维修》课程教学,每班4周,合120学时。

(二)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表现

在本课程教学中,教师示范、讲解、组织、指导相结合进行教学,理实结合,直观生动,教导统一,丰富有趣。不再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学生按教学程序,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做得真实有趣,学得明了轻松。不再如听天书,枯燥无味。

在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变化:90%以上的学生能认真听讲,情绪兴奋,积极动手操作,没有上课睡觉的情况了;98%的学生上课都能按时到课,很少有迟到早退的情况了;100%的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作业,没有缺交作业的现象了;许多学生能主动提问、查问资料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了。

在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了明显变化:学生能积极响应教师的教学安排与指导。许多学生能提前看书,学习《学生工作页》,做课前准备;学生听课注意力集中,并能记笔记,认真回答老师提问;学生在操作训练中,能按工作页做,不怕脏,不怕累,抢着上手,还能互相配合,90%以上的学生都能完成规定的操作任务;许多学生遇到问题能认真思考,互相请教,或向老师请教,或查阅参考资料,表现出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作风;学生能按要求填写《学生工作页》中自评与思考的内容,培养自我评价、扬长避短的习惯。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法明显趋于规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初步显现。

(三)教学实施的成效

通过四个班级的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明显优化。在本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教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教学过程不断优化,教学资料不断充实、完善;学生学习热情得到激发,学习成绩优良。在150人中,结业综合测试成绩优秀的38人,良好的69人,及格的38人,不及格人数5人,优良率达71.3%,及格率达96.7%。教学质量大幅提高,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四)实施情况思考

从以上情况看,本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成效明显。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本课程教学内容与其它课程有重叠和脱节的现象,这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进一步整合相关专业课程,修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消除课程内容重复,使课程内容合理衔接。

2.本课程需用设备种类较多,现有设备较少,不适应学生学习内容扩展的需要。如能在现有的三种减速器、四种机床和一些常用拆装维修设备的基础上,添置一些发动机、电动机、机动车等设备,可进一步开发新的课题,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3.本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还需加强,现团队中只有一人有过企业机械设备拆装与维修服务经历,另两人尚缺乏机械设备拆装与维修专业实践经验,难以有效开展本课程事实一体化教学。可安排无企业实践经验教师到企业参加机械设备拆装维修工作锻炼,也可引进企业有经验机械设备维修技师、工程师,充实本课程教师团队。

4.本课程的内容、教学资源还存在一些局限,课题设置还要优化,学生工作页还应改进,课件需充实图象、动画、视频等内容,需要进一步开发,拓展广度和深度,增强直观、生动的效果,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

篇2

【关 键 词】 名师工作室;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

笔者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9月,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制定了《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2009―2013年)实施方案》,建立了“高校、市县培训机构、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三位一体的骨干教师培养体系,通过发挥高校、市县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教师工作室各自优势,形成全省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研究、发展共同体,发挥特级教师、名教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全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促进“主持人”自身专业水平新提升,实现“让骨干教师成名,名教师更有名”的双重目标,打造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标志性和示范性的领军团队,带动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升。刘军工作室成立一年来,积极实践名师工作室的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区域教师培训、学术沙龙、送教到山区等一系列教学研修活动,为名师工作室在促进区域教师的专业成长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经验,有力促进了省内、市内、区内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名师工作室的教研共同体,有效整合区域内名师和骨干教师优势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了区域内名师、骨干教师的强强联合

名师工作室是以名教师为领衔人,以区域内同一学科名教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组成的一个集教研、科研、培训、学术活动为一体的社会教育资源共同体。他的组成员主要以区域内同一学科的名教师、骨干教师为主,名教师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源,如何运用好这批社会资源,让更多的教师、学生、社会、家长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到这份社会资源,名教师工作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名师工作室教研模式和骨干教师培训模式有效促进了区域内骨干教师向更高层名师迈进

1. 名师工作室教研、科研、培训带帮活动,能有效促进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工作室自身成员向更高层名师成长。名师工作室肩负着教研、科研、培训等特殊任务,同时他更是一种学习型的教师组织共同体,工作室成员与受培训骨干教师互相学习、共同研修是工作室的重要工作。除了自我学习之外,工作室还共同承担课题研究、教师培训、学科教研、课程改革等较多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这些教科研和教学活动,有效促进了工作室主持人和自身成员的专业素养,让工作室主持人和自身成员的更高层次名师迈进。

2. 名师工作室的教师跟岗研修模式,有效促进了区域内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培训区域内骨干教师,是名师工作室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广东省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调查数据显示,名师工作室跟岗研修环节是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最受欢迎和最具收获的环节,在传统的培训方式中,往往重视对培训者的理论指导和观念改变,培训者从自身条件出发确定培训内容,再对教师进行统一的集体培训。而一线教师最希望学习到一线教育经验和做法,特别是一线名教师成功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科特色品牌形成模式,以及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一些共性问题解决办法等等。名师工作室研修培训方式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名师工作室“以课堂为阵地,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培训方式”的培训活动,较好地解决了一线教师的实际问题,从而深受受训者的追捧和喜爱。

三、名师工作室的学科教研模式,引领了区域内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1. 名师工作室整合了区域的学科资源,工作室构建网络信息平台,为区域内教师提供理论自修和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工作室由区域名教师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名教师本身就有丰厚的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刘军工作室成立一年来多来,建设了工作室网站、工作室QQ群,工作室网站设有体育学科资源库,这些资源库学科资料绝大部分源自一线教师和身边熟悉名师,它集中了区域内名师的优势资源和一线教师的学科智慧。这些资源通过工作室网站无偿为区域教师服务,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目前,工作室的资源库在进一步升级建设中,争取吸纳更多的一线草根体育教师参与到资源库建设的活动中来。

2. 名师工作室的教科研活动,引领本区域教师的专业成长。工作室成立来,承办和举办了一系列教研活动,如名师学术讲座、名师的优质课示范、名教师的课题研讨等等,名师工作室以名师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为区域学科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引跑本区域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区域内学科教师通过聆听工作室名师的讲座,观摩名师的教研活动,参与名师工作室的课题研究,从学科理论、学科教学实践、学科科研等方面得到提升。通过参与工作室教研活动,普通老师会在课堂教学的观念、技能、操作与调控上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科领头人会在教育教学策略、学科教学管理、大局观念、学术研究视角与水平上得以更大限度的发展。

刘军工作室成立一年来,先后举办和承办了一系列教研活动:2012年10月,广东省省级体育骨干教师到刘军工作室进行了为期20天的跟岗研修活动,2012年11月,刘军工作室承办南海区体育骨干教师示范课例。2013年6月,工作室主持人刘军受邀在2013年广东省省级骨干教师班上讲座。2013年7月,工作室承办狮山镇大课间活研讨活动。2013年6月,工作室主持人受邀在南海区体育教师新课程标准培训会议上作专题讲座。2013年11月,刘军工作室承担狮山镇骨干教师优秀课例展示活动。2013年11月,工作室主持人前往上海黄浦区曹光彪小学跟岗学习。2013年12月,刘军工作室策划和组织了2013年佛山市冬季长跑启动仪式。2013年12月,刘军工作室、韶关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的名师大讲堂走进韶关(刘军工作室专场教研活动)送课到山区活动,来自韶关市八县三区体育教研员、体育教师参与了此次活动,工作室名师辐射引领的作用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这些教研活动,极大地活跃了区域内体育教师的教研氛围,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接受到工作室培训的体育教师达到800多人次。

3. 名师工作室为区域学科教师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区域内学科教教育信息互通。刘军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建立了刘军工作室QQ群和工作室专门网站,工作室成员定期在群上区域内教研信息和区域内体育教研动态,并不断吸引区域内教师加入交流群。工作室还制定了详细网络在线教研活动计划。刘军工作室学科QQ群,共吸纳省级骨干教师15人,区级骨干教师12人,佛山市学科教师300多人,他们利用QQ交流平台,积极进行学科专业分享,区域内学科教研信息共享、教学案例反思等各项活动,这些交流活动有效促进了本区域教师专业的共同成长。

四、名师工作室的导师制度,为高校教育教学理论和区域内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搭建了成果转化的桥梁

名师工作室实施导师聘任制度,导师主要以国内、省内高校学科知名教授。目前,刘军工作室聘有导师有四位,他们是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庄弼教授,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张细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院邓星华教授,佛山市体育教研员邵永海老师。工作室在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中,导师亲临一线为广大教师讲座、送教。在高校导师的指引下,工作室为区域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学科最前沿的理论支撑。名师工作室导师制度,为基础教育和高校之间成果转化构建了一座快捷的沟通桥梁。名师作室的导师,通过对工作室的工作指导,理论引领,让高校先进的理论知识转换为一线教育教学实践,名师工作导师制度成为了高校教育和基础教育之间联系的纽带。

名师工作室价值定位的核心词绕不开“教学”“研究”“团队”,即通过吸引一批相同领域、具有共同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的优秀教师参与组成教育研究合作团队,摸索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传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地区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发展。目前笔者认为,名师工作室应帮助更多的教师提升专业素养,让更多的教师成名、成才,让更多的教师加入到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队伍中来。“刘军教师工作室”成立一年来,工作室的为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做出了辛勤的付出。在这个学习习惯共同体中,大家教学相长,互相促进。

从学习习惯到教育理念,从精神成长到专业追求,从培养方式到行动策略,近年来,“刘军名师工作室”开展的活动有声有色,取得的成效令人鼓舞。我们既清晰地看到了名师们一颗颗不遗余力的心,又清晰地看到了“名师工作室”的积极辐射效应的凸显。在名师的引领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名师工作室”必将成为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发源地与聚集地,成为教师发展的引领团队,成为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旭. 团队领导对团队效能的影响机理研究[J]. 科研管理,2006(4):138-141.

[2] 维特根斯坦路德维希. 逻辑哲学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58.

[3] 沈祖芸. 名师再造[J]. 上海教育,2004:11-20.

[4] 吴举宏. 我是如何领先名师工作室的[J]. 中小学管理,2007(4):22-23.

篇3

根据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工程总体部署和市教体局文件要求,我校积极宣传发动组织全体教师参加2014年远程研修。为切实保障培训效果,扎实做好研修工作,把每一件事落到实处,做到极致,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研修目标

今年远程研修创新点是自主选择课程的菜单式设计,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校本研修为基本组织形式,全体参训教师要充分利用山东省教师教育网远程研修平台,在学科课程专家引领下,通过观看专题讲座、学习文本资料、在线问题研讨等形式的对话交流,帮助教师诊断和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师合理设计与有效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提高老师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具体达成以下目标:

1.通过专家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增进教师对教学内容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2.通过专家指导开放性备课,为教师集体备课提供示范,为教师备课提供案例型资源;

3.通过典型课例分析与探讨,强化教师课堂诊断的意识,提高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能力;

4.通过远程网络平台的交流与分享,教师自身差异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反思、超越,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

二、研修对象内容

远程研修参训对象包括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和美术12个学科教师。以基于新课标的课例研究为主题,聚焦新课标贯彻和混合式课例研究,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基于课标贯彻和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学科教学问题与对策、贯彻课标的混合式课例协同研究、课例研究常态化及其变式应用等。研修共50学时,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36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14学时。分散研修阶段,旨在学习借鉴应用集中研修期间的成果,结合日常教学,进行课例设计与研究,并通过平台提交研修成果。

三、研修时间

2014年7月22日——2014年7月27日

上午7:30——11:30 下午:2:00——3:00

模式:上午集中学习,下午完成作业。

上午组织观看视频,下午3:00之前写作业、作评论,以备指导教师和专家推荐。

各学段提前2天开放平台,请督促教师提前熟悉平台,远程研修开始之后,将不再受理帐号登陆不上、视频播放不了等技术问题。

四、研修模式

研修模式强调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学习方式突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让老师经历理解学习、案例学习、创建学习的完整学习过程;教学评价方面注重基于数据可视化分析的过程性和质性评价。

五、研修地点 :各自办公室

研修组长

语文 :梁娜 数学 :刘玲 英语: 姚明田

物理 :李爱芳 化学 :朱志强 政治:高伟

体:刘家亮

1.对本学科的优秀作业和课例要及时传我校网站;对本学科的工作情况要及时把握,要办好简报,做好宣传(学校统计通报)。

2.各学科负责人(培训期间每人分别报道至少2篇 ,有文字有图片,内容力求新颖独特,切忌大通套、人云亦云。要让学科领导过目。

3.王江负责学校整体信息宣传报道

六、管理保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远程研修领导小组。

组 长:魏彦文 副组长: 陈志平 王树相

组 员: 孙春源 门泉航 陈宗剑 姚明田

宣传报道组:各学科研修组长(培训期间每人分别报道至少2篇 ,有文字有图片,内容力求新颖独特,切忌大通套,人云亦云。要让学科领导过目)

技术服务组:马玉军

后勤保障组:巩殿春

(二)严肃纪律,规范考核。

学校在研修期间实行签到制度,集中组织与管理,责任到人,确保网络畅通,确保人人参与,全程参与。按要求组织各科教师集中观看视频、参加讨论;分散研修,学校领导根据任教学科参与研修讨论。研修期间将严格考勤制度,无特殊原因不得请假,确实请假必须校长签字。

附查岗责任人(带参训名单点名,至少两次):

22号:陈志平 23号:祝焕利 24号: 王树相

25号:陈宗剑 26号:孙春源 27号:门泉航

各处室负责人负责本处室出勤学习情况。学校整体检查。

研修期间(上午学校组织观看视频,下午3:00之前写作业、作评论,以备指导教师和专家推荐),学校制定科学的奖惩激励措施,积极调动教师参训积极性,学校在上午7:30前通报前一天的学习情况,对未完成作业的教师要提醒督促;鼓励指导参训教师在完成数量的前提下重视作业质量,争取被省专家推荐或入选资源库,今年评选各级先进以作业质量为主要标准。要加大督导检查力度,重点检查参训教师出勤情况、看视频的纪律情况、服务保障情况、研修计划执行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敦促整改,要求凡报名必参加,凡参加必合格。

要严肃学风、学纪,提倡真实研修的理念。研修期间要指定专门人员对网上言论和参训教师作业进行筛查,坚决禁止发表涉及政治宗教等的不良言论以及抄袭作业、粘贴评论等现象,并公布举报渠道。对于举报的涉嫌抄袭作业、复制粘贴讨论等违规行为,一经查实,要作为研修事故及时、严肃处理。师德考核不得评为“优秀”。市教育体育局也将对各学校研修情况进行随机检查。

(三)宣传到位,争先创优

召开全体教师参加的宣传会议,首先让全体教师认识到远程研修对提升教师基本素养的重要意义,明晰远程研修的基本步骤和自己担任指导教师的基本职责,并召开全校参训教师参加的动员大会,明确分组,同时提出了互帮互助的要求,让老教师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对新教师负起责来,新教师帮助老教师解决网络上出现的问题,形成教研共同体。

(四)要保留原始档案

每位老师要在集中研修和校本研修后分别提交纸质研修总结报告。

要将研修期间的方案、点名册、优秀作业、精彩课例、每日通报、宣传报道、总结等存档,作为督导检查的必查内容。每位组长、参训学员要及时保存好所有文字材料(优秀作业、精彩课例、宣传报道、个人收获总结等),注意按照行文格式。在7月27号前交学科负责人,再交分管领导,最后集中给教研中心王江。这些是督导检查的必查内容

(五)全程跟进,及时反馈

研修过程中,校长、分管领导、各分管主任全程参与,和老师们充分交流,答疑解惑。同时组织技术人员随时服务,保障网络畅通。在研修期间及时组织教研组长召开碰头会,通过学校平台交流情况,分享成功做法。研修教师依据课程研修的要求,完成观看视频、撰写作业、参与互动、总结反思等研修任务。

七、考核评价

篇4

依据考试法规定,黑龙江省体育学研究生的录取都要依据考试成绩来进行。在初试结束后,对于达到复试录取分数线的考生择优进行复试,最后的录取是将考生的初试和复试的成绩折合一定的比例后相加为该生的最后成绩,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排名进行择优录取。考生在入学考试成绩达到合格标准的基础上,学校要对应试者的学习成绩、面试情况、思想表现进行全面考核,然后指导教师在征得指导小组意见提出录取人选,有关部门进行思想政治审核,单位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并经主管校(院)长批准。各院校录取名额和比例均由国家教委统一下达。黑龙江省体育学研究生每年的招生计划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制订和控制的。在制订上线分数上,外语的上线分数往往成为限制学生上线的主要问题,体育硕士研究生由于外语水平整体相对较弱,所以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考生因外语分数不够落榜。我国的《学位条例》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明确规定: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土作的能力。由此为依据,黑龙江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学术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中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和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黑龙江省体育学一级学科中,按二级学科设置专业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按三级学科设置专业研究方向,各培养单位就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体育研究生各专业培养目标不难看出,黑龙江省体育类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体育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

美国政府不参与体育科学研究生招生,招生权属于招生单位,因此,美国体育学科研究生招生没有全国统一考试。目前的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大多数非政府组织在发挥重要作用,如美国教育考试中心(ETS),美国法学院入学管理委员会(LSAC)和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这些组织是非政府组织,其运作美国政府没有做太多的干预。美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集中在阅读、写作和分析、逻辑分析等方面。这些问题反映了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目的不是要对学生基本知识测试、检查,而是针对学生个人能力测试。这种考试着重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运用,重点考查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可能性。在美国,体育学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对象是面向全球,为进一步拓展研发资源,美国的教育管理机构积极欢迎海外学生报考。为了方便这些海外学生,ETS遍布世界15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500多个考试中心。在对招考对象进行审查时并没有太多的限制条件,如年龄、种族、国籍的限制。所有这些表明,美国体育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一个开放的、通用的考试系统。美国体育研究生入学考试以契约的形式,相关学院指定共同实施,如GRE考试,LSA标准,是在统一的评价标准下对考生进行评价。因此,这样的标准下,不同的研究生招考机构形成了对这一标准的统一认识,便于考生对应不同院校提出入学申请。美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另一个特点是考试时间安排上的灵活性。考试一般一年安排进行几次,这样,研究生学位申请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入学考试时间,对一些在入学考试中发挥不好的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另一个考试的机会。虽然体育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数在美国体育科学研究生招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唯一的甚至是最重要的条件。体育学研究生入学的一个重要参考是有重要分量的推荐信,推荐信由体育界三位有影响力的学者对考生在本科期间的学习成绩、个人研修学位的目的和规划进行说明。这种多因素考量的考核方式,说明美国体育学科研究生招生、考核、录取工作是一种综合能力考量的过程。

本文作者:苏贵斌栾振昌刘传勤工作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篇5

激励;调节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9―0019―01

当人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出现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这种状态就是职业倦怠感。职业倦怠感一旦产生,就会导致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行为发生很大变化。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职业倦怠心理,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保持热情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让学生唤醒教师的责任与热情

无数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教师想要克服职业倦怠感,获得幸福感,除了有教育的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一颗理解家长的心。只有爱学生,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只有这样,工作起来才有动力,才会甘愿无私付出,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使自己在关爱学生中、在学生的成长中获得快乐与幸福。记得我刚担任美术教师时,由于条件受限,学生的美术课通常只能在教室里上。在一个雪花纷飞的午后,还没有上课,学生看见了我就问:“老师,今天美术课上什么呀?还是绘画吧!为什么美术课不能像上体育课一样,也上室外课呀?”学生的话音未落,我突然灵机一动,想:这节课正好学习的是“大家一起画”,我何不带领学生去室外画一画呀?于是,我告诉他们:“今天要到室外去上课,大家可以用树枝、树棍在雪地上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学生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地画了起来,整节课学生的兴致都很高,画出了小海龟、小鸡、小鱼等好多图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觉得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虽然自己辛苦一点,但是看着学生热情洋溢的笑脸,我感到自己很满足、很幸福。

二、在读书中充实自己,在科研中激励自己

1. 书,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想跟上时展的步伐,就必须不断读书、不断充实自己。读书的过程实际就是自我充实、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可以得到升华,性情可以得到陶冶,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才能找到心理的平衡点。通过读书,学会反思自己的工作;学会热爱自己的事业;学会知足常乐;学会笑对人生。

2. 教学科研是激励教师自我发展的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教学科研能帮助教师从实际出发、从教学实践的困惑出发,让教师把坚持个人研修作为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在研修思想的引领下,探究教育的未知领域,为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让教师在不断积累教育经验、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有所建树,在教育领域做到游刃有余,树立高度的自信心。教学科研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关键还要落实到行动上。经过多次教学实践,我发现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在上“穿花衣的热带鱼”这一课时,制作了各种各样美丽的热带鱼以及会说话的小鸭子等教具,还创设了蔚蓝的大海等一系列有趣的情境,这样的课堂很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我体会到作为教师就要多读、多写、多画,还要会读、会写、会画,这一过程是水到渠成的过程,是“慢功”,更是“内功”。它要求教师平时要不断积累、不断感悟、不断反思、不断操练,将枯燥化为充实,将单调化为快乐。

三、学会调节自己

篇6

关键词:公开课 体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05―03

1 前言

公开课泛指开放课堂,请同行、家长、领导或专家等进入课堂听课,特指有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有特别准备的课堂。几十年来,公开课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大多数中小学的研修组织,一直把公开课作为教师研修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我国从2000年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公开课成了教育教学的宠儿。各学科公开课的课例、公开课实录、公开课片段垄断了我们关于课堂教学的视与听。体育学科也不例外。然而,近年来由于体育公开课自身表现出来的矛盾使得体育公开课面临诸多批评甚至是激烈的否定。本文试图剖析新课程改革前后体育公开课的变化,用客观的历史的目光审视体育公开课,认清体育公开课何以受到“作秀”、“空泛”、“玄乎”等批评的原因,从而有利于体育教师研修工作的发展与进步,使体育公开课更好地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重要措施。

2 新课程改革前后体育公开课对比

2.1 教学对象的变化:Ak“本班上课”到“借班上课”

追溯体育公开课的历史,它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体育公开课是教师职业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基层体育组织研修的主要方式。体育教育行政部门也常常组织大型的体育公开课的观摩活动。此时的公开课中,授课教师都用自己学校、自己班级的学生,没有借班上课的现象。听课的目的是不仅听教师的教法,而且听学生的学法、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运动基础等等。如观察教师上课的教学程序;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教学手段、是否落实了体育教学目标、学生的反应怎样、是否达到了运动负荷、运动密度是否合理、运动中的心率是否达到了阈值等等。在高级别的体育公开课中往往还配备校医专门测量学生脉搏数以判断是否达到了运动负荷,专人记录各项活动的时间以计算体育课的密度。经过这样一番细致的研究和定量的测量数据分析,往往就可知晓一节体育公开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了。这种原生态的本班上课,真实地展现了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运动技能基础等等,并能让听课教师通过授课教师所展示与生成的教学信息来拓展自己有关的教学知识和技能。

但是本班上课容易将公开课上成“公演课”。为了准备一节公开课,往往会用本班学生反复演练多遍,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在某次体育课上,由于授课老师紧张,误将口令“向左转”喊成“向右转”,而学生仍然能按事先排练好了的程序“向左转”。随着教师对荣誉的重视,这种造假现象也越来越常见,为了杜绝这种“假课”,于是出现了难以回避的“借班上课”。加之从2000年开始,体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全面铺开,促进了区域性甚至是全国性体育教师业务交流。这种区域性和全国性的体育教师业务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体育公开课。于是,“借班上课”的体育公开课也应运而生。“借班上课”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因为此时的师生之间是一种临时关系。这种临时组合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无法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常常使教学演变成为教师个人的“表演”,一种教学的“时装表演”。一些顽皮的学生也由于不了解上课教师的特性和顾及班主任的再三叮嘱,往往在公开课上“言听计从”,不敢“轻举妄动”。无怪乎一位体育教研员曾说:“听了几百节公开课了,有种怪现象,公开课上学生都不调皮。总觉得体育课堂上少了顽皮,少了欢笑,孩子们就不像孩子了,倒像是被教师牵着的一只猴。”

“借班上课”的体育公开课在不断的批评声中不见颓势,也是有充分的理由的。因为体育公开课仍然能为听课教师提供鲜活的教学参考,传递崭新的课程理念,唤醒强烈的成长意识。特别是大型观摩活动汇集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不同学校或地区对体育教学理念的领会程度、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应用、对教材的处理方式都能从体育公开课中反映出来,从而给体育教师良好的学习机会。

2.2 教学内容的变化:从“规定教材内容”到“自选教材内容”

新课程改革之前,《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了体育课的必上内容,且主要是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甚至细化到每一个教材内容在全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中应上的时数。在体育教学大纲的牵引下,体育公开课往往是规定的教材内容,若是大型体育公开课竞赛,授课内容由教师抽签决定。在这个规定教材内容下,授课教师主要以传授教学技能为主,着重强调一个技术的动作要领。

随着体育课程的改革及“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提出,体育课的名称也从《体育》变成了《体育与健康》。这个变化着实让从事学校体育的人们感到兴奋。体育学科与健康促进拉起了手,体育与运动安全、营养、锻炼处方、保健等内容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未来生活中体育锻炼的各种问题都成了教育的主题。体育教学目标有了更宽广的视野,体育教学内容更丰富和明确。例如以前的球类教学主要强调动作的规范准确,而现在的球类课主要是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球类运动的乐趣,让学生喜欢上这些项目,把这些球类的游戏变成他们未来生活中的健康余暇的一部分,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健康维护服务。因此,新课改后的体育公开课多以自选的游戏为主。许多新兴的运动项目、国外流行的运动项目开始进入体育公开课课堂。如南京市人民中学的程智老师在2006年的全国体育教学评比中所上的《橄榄球》就是很好的例子,打破了“中国人不玩橄榄球”的看法。这些新兴的运动项目就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在促进身心健康、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更以一种文化的姿态改变人类的思维品质,拓展人类的视野,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这些新兴的运动项目对学生产生了心灵的振憾,激励、唤醒他们飞翔的愿望,让他们获得了积极的体验。

2.3 教学功能的变化:从“样板示范性”到“探索研讨性”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各种体育研修组织者在“典型引路”的指导思想下,以提供“样板课”、“示范课”为己任。其公开课的功能主要是提供教学基本模式示范、专家型教师教学示范以及教学水平认证示范。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人们对公开课的“作秀”、“示范性”的质疑,各种研修组织开始慎重地使用“示范课”,而将公开课称为“研究课”、“研讨课”。从“样板”、“示范”到“研讨”、“研究”的转变,说明体育公开课的功能在发生改变。

新课程改革之前的示范主要是教学基本模式的示范。教学基本模式的示范能使新手教师迅速掌握领会基本教学思路、教材的使用意图与使用方法,从而使新手教师能够观察到教学的理想状态。而专家型教师公开课能帮助教师建立起某种“专家模式”,对理清教学思路具有很好的帮助,使新手教师看到自己教学生涯的未来。但专家型教师示范的模式往往与常态的教学课堂没有可比性,这种示范给人一种高不可及的感觉。因此,良好的模式可以引导教师去教学,但不能代替教师的思考,需要教师借鉴这个思路,将其融于自己的课堂,需要教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为此,这种纯“模式示范”的公开课开始退出了2000年起步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取而代之的培训内容主要是《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体育课程新评价标准》以及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讲座,如构建主义、多元智能等等。这也说明广大体育教师开始重视体育原理的学习,开始深入到榜样的本班课堂去观察与体会,将公开课上看到的特殊教学事件还原于原理,于是“研究课”、“研讨课”应运而生。

3 基础教育改革对体育公开课的要求

3.1 把体育公开课变成“校本研究课”来探讨新课程教学

《体育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方式,将许多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和新兴运动项目以及各种简单易行的内容引入体育课堂,而且“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也不同于以往教学大纲的年级目标,这样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需要体育教师用心体会,揣摩与探索。而不爱动脑筋的教师往往会发出“新课程目标下,我都不知道体育可怎么上了?”的感慨。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方式的变更都是体育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这些新课题没有现成的榜样,必须靠自己摸索,此时应发挥公开课的研讨功能。通过公开课来探讨新课程教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先让一个教师准备一节课,所有听课教师听课后对这次课提出改进意见,上课教师在修改意见的基础上再上课,然后再议,如此这般观摩加研讨,最后形成一些共识,从而化解新课程执行的瓶颈。

3.2 把体育公开课变成“靶子课”来促进教师的成长

在以往的体育公开课评价过程中,听课教师往往顾及授课教师的面子问题,害怕提出批评意见时对授课教师难堪,所以在评价一节公开课时,只说好的,不说不足之处。这也是体育公开课出现“假课”的一个重要因素。授课教师在这一片赞扬声中沾沾自喜,很难进步与成长。为了避免这一“假”的现象,我们应该把体育公开课当作靶子来射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比如:在体育公开课的观摩中,进行硬性的规定:听课教师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公开课发表意见;再如,学校和研修组织在公开课后通过Rh平台、网上论坛等形式,让教师对公开课发表意见。这种匿名的网上讨论,增强了教师畅所欲言的机会;再如,规定同一教学内容,由两位不同的教师来上,即“同课异构”,让听课教师在比较中来评判优劣。这些体育公开课的评价方法,其出发点并不是给老师以难堪,而是搭建教师自主判断、自主思考的平台,让教师在自己的思考中实现自主、富有个性的成长。

3.3 把体育公开课变成“艺术课”,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在一般人看来,体育课不就是带着学生玩吗?在毛振明老师的一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关于“玩”的课例,北京的一位特级教师用“低头看天”和“比谁座得快”两个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完成了前滚翻的技术教学。原来对运动技术的教学可以是这样的精彩!原来体育教学充满了智慧和乐趣。这个课例使我对体育教学中关于“玩”的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玩”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我们的体育教学是否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身体,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是否在玩的过程中让学生锻炼了意志,品味了人生,是否在玩的过程中融入了他们的智力与体力。那种将技术教学通过各种玩的形式来表现,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教学是我们所向往的体育教学,是创造性的运用教学规律的能力,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只有这种艺术性的体育公开课才会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宋翠翠.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与经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5).

[2]卢筹.借班公开课社会效应质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4).

[3]程智.公开课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研究形式[J].中国学校体育,2006(12).

篇7

关键词:创造教育;登攀;海南小学

中图分类号:G42

海南小学是一所古老而年轻的学校,“创造教育”是一个经典又时尚的命题,“登攀”是海南小学特有的一种“信”①[“信”,指对于教育的信任、信心、信念和信仰。]与“行”②[“行”,指学校教育生活。]的文化现象。海南小学携手“创造教育”,建设“登攀”文化,既是对优良办学传统的大力弘扬,也是对学校发展朝向的智慧选择。

一、创生“办学思想”,启建“登攀”文化

办学思想对一所学校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海南小学在独立建制之初,把科学、准确地凝练、创生办学思想,当作学校建设与发展最为关键的一项奠基性工作。

1.创造“登攀”新校训

海南小学前身是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小的南校区。2006年1月,笔者曾组织南、北校区全体教职工开展了一次专题大讨论,主题为“叩问附小精神”。因为那时的百年老校需要亮出一种精神,践行一种精神,才能更好地光大附小品牌。经过大讨论,大家真切地感到这种精神就是“攀登”精神。2006年8月,海门师范附小南校区独立建制,海南小学怀着对百年老校的一份眷恋,对百年底蕴的一种传承,将“登攀”作为海南小学的校训。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认为,登攀是一种精神,一种不畏艰难、一往无前的可贵精神;登攀是一种姿态,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超越的追求姿态;登攀是一种历程,一种披荆斩棘、勇攀高峰的艰辛历程;登攀是一种体验,一种勇于创新、痛并快乐着的幸福体验。登攀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登攀就是创造适合师生发展的教育,让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创造“登攀”新路径

基于学校的传统特色和未来发展,海南小学选择了“创造教育”作为“登攀”的个性化路径。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一贯十分重视科技教育与童话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与创造人格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因为创造是人的基本品性,教育本身就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要办好学校,做好教育教学工作都离不开创造。

创造教育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耳熟能详的教育专用名词,一般都把“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人格的教育”称为创造教育。从词性上看,一般都把创造教育视作偏正词组,理解为“创造的教育”。而我们对创造教育的内涵理解,也是富有创造性的。我们从语义学视角出发,把创造教育更多地作为一个动宾关系的词组来加以理解。这样,创造教育就不再仅仅是“创造的教育”,而是“去创造教育”。

我们认为,创造教育既可以表征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精神和教育智慧,也可以体现为一系列创造性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新举措”。创造教育不仅是指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同时还涉及到学校管理、队伍建设、课程实施等方面的教育革新,是一种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创造。一句话,创造教育就是创造适合师生发展的教育。[[1]顾卫兵.创造教育:创造适合师生发展的教育[J].陕西教育,2010(11).][1]

3.创造“登攀”新范式

“中小学教育为国家根本大计,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研究,实地试验,方能免入歧路。”[[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30.][2]笔者认为,无论是校长办学还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最理想的工作状态,应该是“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自独立建制以来,我校始终坚持“科研先导”“科研强师”“科研兴校”办学方略,用实施中陶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陶研会“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和新教育实验“十一五”“十二五”课题,统领学校建设与发展,引领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做到了管理、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一体化”,实现了“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行动目标。

二、创立“校本共识”,奠基“登攀”文化

我们认为,教育信仰、教育追求等核心的教育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走进校园,虽然首先看到的不一定是它们,但是它们却是一所学校最根本性的东西,学校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它们的基础之上,它们是指导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教育信念与行为准则。

1.创构南小“核心价值观”

每学年初,我校都要开展共建“核心教育价值观”研讨活动,全体教师在学习、交流与分享中,重温并建构起一系列科学的关于教育、课程、教学等根本问题的核心理念,形成南小共同的教育信仰和核心价值观。每周的“登攀文化”讲坛,都安排教师从德育观、教材观、学生观等方面讲述“我的教育观”及其某一方面的教育教学实践。

2.创构南小教育行走理念

理念是被人们内化了的思想和观念。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就有怎样的教育追求、教育状态与教育行动。为促进教师又好又快地发展,笔者提出了五大教育行走“新理念”,以培塑“职业自珍、师德自律、专业自豪、业务自强”的“登攀者”。

(1)“教育生活”的教育行走理念。教育工作是一份特殊的工作,异于其他许多行业,不可以白天忙工作,下班就是“自由人”。教师职业的一大特点,就是无法将白天的工作与下班后的生活绝然分开。下班后的家访、自我专业阅读等既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把工作当作事业去追求、去奉献,自觉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千方百计地发展自我、成就自我。作为教师,我们的生活是“教育生活”。

(2)“自我规划”的教育行走理念。“凡事预则立”。“规划”是发展的蓝图,是发展的愿景与目标。自我规划发展目标,是激发自我发展意识与内驱力的有效手段。我校每位教师都要制订《“登攀者”专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登攀者”专业发展学期计划》,填写《“登攀者”专业发展行动记录单》,每位教师都建有《“登攀者”专业发展电子文档》《“登攀者”专业发展档案袋》。

(3)“自主发展”的教育行走理念。发展人,首要的是发展人的主体性。针对我校青年教师占比大,教学业务能力亟待提高的实际,笔者提出了“夜研修”思想。所谓“夜研修”,就是教师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主动地有计划地从事与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相关或旨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活动。爱因斯坦曾讲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我校的“夜研修”分在校“夜研修”和在家“夜研修”,各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

(4)“既教又研”的教育行走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文件中指出:“在当今,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来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面对众多的教育教学难题,我们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既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又能使我们自身得到不断的发展。“问题即课题,教室即研究室”。

(5)“能力极限”的教育行走理念。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成长有一个“最近发展区”,在教学时教师要力求做到“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其实,我们自身的成长也一样,教师发展的最佳状态,就是将自身置于工作能力的极限地带,在教育“拚博”中成长。要深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3.创构南小《公约》

笔者认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不但能对教师的工作方式与工作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而且还有引领和激励的作用,能发掘、引爆教师的发展潜能。规章制度既是校长教育思想、工作作风、领导艺术的具体反映,也是衡量学校全部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陶行知把规章制度称为“我们共同的约言”,而海南小学则把它简称为“公约”。

海南小学根据学校实际以及《海门市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等,组织全校教职工群策群力,创造性地研制和健全了20多项校本化《公约》,如《“登攀者”每日一课公约》《“登攀者”博客公约》《“登攀者学社”活动公约》《“登攀者”教育骨干特殊津贴发放公约》《“登攀者”教育科研成果奖公约》等,使《公约》成为一盏照亮师生自律、自省、自强的“登攀”明灯。我们坚信,好的《公约》能塑造一群有战斗力的优秀教师。

三、创设“给力机制”,夯实“登攀”文化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需要“登攀”精神的引领和《公约》的激励,更需要创造与建构起一套内蕴校长办学思想,适合教师发展的校本化管理机制。

1.专业研修与实践反思机制

研修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主要活动平台有:(1)名著名篇共读与教育沙龙;(2)教学“基本功”训练;(3)“登攀者学社”活动;(4)网上课堂;(5)每日一课;(6)周三展台;(7)教学开放日;(8)教学展示周活动;(9)“登攀杯”课堂教学评比;(10)“聆听窗外声音”;(11)人人“开博”;(12)项目攻坚。

2.考核评价与业绩奖惩机制

考核评价与业绩奖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明确的导向、约束与激励作用。每学期末,学校都要组织教师整理“登攀者”专业发展档案袋,上报“登攀者”专业发展电子文档,对照《“登攀者”教育教学与服务质量奖发放公约》《“登攀者”教育科研成果奖公约》《“登攀者”专业成长津贴发放公约》等,开展自评与综合考评,依据实绩进行奖惩,并组织评选出“十佳登攀教师”。

四、创优“教育行动”,丰厚“登攀”文化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中介,课程设置与实施水平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海南小学一方面通过“打造理想课堂,提升教学质量”,高水平地实施好现有课程;另一方面通过探索和搭建学生成长“新平台”,补充、丰富和完善现行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创造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1.理想课堂打造行动

目前,我校正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中积极实施“学程导航”教学范式研究。“学程导航”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3]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关于进一步加强理想课堂建设的指导意见,2010.3][3]

“学程导航”教学范式体现了“以生为本”和“创造教育”的理念。教学设计时,要求教师以学生与学习为焦点,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教学时,要求教师尊重、信任和依靠学生的学习本能,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少教多学。“学程导航”教学范式,有效地改善了教与学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利于自主学习、自能发展的课堂,一种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积极体验的课堂,一种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课堂。

2.“小公民”教育行动

(1)常规教育。

(2)主题教育。

(3)完美教室打造。

3.阅读行动

(1)营造氛围,书页飘卷香更浓。

(2)建章立制,书声琅琅香致远。

(3)成果展示,书韵绵绵香漂流。

4.阳光体育行动

5.个性发展行动。

五、创新“建设举措”,彰显“登攀”文化

学校发展常常是为钱所掣、为钱所困,这是现实,更是窘境。但是,善于奋飞的人,天上有路;敢于登攀的人,创新中有路。我们通过创新办学建设举措,“借别人的钱办好了自己的事”。

1.邀请企业家为学校建设体育馆

在海南小学校园的西南角有一块80米见方的体育馆预留地,因学校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资金短缺,已经荒芜了很多年。去年,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即邀请企业家来校投资建造体育馆,体育馆建成后在教学日的教学时段供学校使用,其它时段供投资者向社会开放,自主经营文体项目培训,同时政府给予投资者一定年限的建造成本贴息和体育馆的经营年限。这一想法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首肯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学校体育馆建设工程已启动前期准备工作,预计明年年底将竣工投入使用。

2.邀请企业家为学校建设足球队

前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了解到运动员出身的海门市百强骨干企业“舒利珀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有意组建青少年足球俱乐部的消息,就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联系,促成了足球俱乐部的成立,我校也就成了俱乐部的基地。俱乐部高薪聘请了两名国内资深的专职少儿足球教练驻点我校,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对足球队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六、创积“学校成果”,增亮“登攀”文化

“创造教育”的实施,不仅赋予了海南小学“登攀”的动力与活力,而且展现出了海南小学发展的魅力。

六年多来,我校海门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由原先的13人增加到今天的36人,培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1名。在各级刊物发表教育论文250余篇,在各类教育论文评比中300余人次获奖。2009年3月,3名教师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自己的教育专著。在全国、省和市级有关教育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评比中,20人次获一等奖,徐杰主任执教的公开课登上了国际研讨会的舞台。350余篇学生习作在全国各类刊物上发表,在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以及航模、车模比赛中近百人次获奖,2010年2月李睿同学参加国家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得书法类一等奖……

学校先后获得了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实验基地、中国陶行知研究实验学校、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学校、全国科技教育示范单位、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南通市创造教育特色学校等70余项各类先进荣誉称号。先后接待了河南省焦作市、重庆市长寿区、郑州市中原区以及江苏淮安、无锡等90多个教育考察团,办学经验在全国陶研会实验学校校本课题现场会上以及省、市有关会议上交流,并发表在《陕西教育》《特色教育探索》《名师之路》《学校管理》《行知研究》等刊物上。

创造无际涯,登攀不言止。

注释

①“信”,指对于教育的信任、信心、信念和信仰。

②“行”,指学校教育生活。

参考文献

[1]顾卫兵.创造教育:创造适合师生发展的教育[J].陕西教育,2010(11).

篇8

成主要来自八个方面的内动机制。

1、心理需要的驱动机制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欲望。科研是教师在课改中的一种高级需要。职业惰性人皆有关之,教师也不例外,每个教师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后,随着婚姻、家庭、子女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且长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势必不同程度不地对工作产生厌倦心理或一种安于现状、自我满足的心态。在要求高、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的教育科研面前,教师更容易产生退却心理。但不论任何人在从事任何职业的过程中,都具有惰性消极和积极需求心理活动的双重性,作为管理者应想方设法驱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科研欲望,鼓励教师迎难而上,消除科研怠惰心态,树立教育科研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这是教师个体科研素质生成的根本。

2、观念更新的内化机制

教师能否搞好教育教学科研,关键要更新观念,真正领悟教育科研的价值。从目前教师结构来看,教师急剧老化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大多数没有受正规的师范教育,缺少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主要凭经历积累起教学经验,为此越来越难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只能固守在“教书匠”的樊篱中,难以跳入课改的新天地,“穿着新鞋走老路”仍是这类老教师行走的主体方式。而一些师范毕业的教师,尽管科研基础较强些,由于师范学校原学知识与课程改革之间存在诸多不适应,也常常在艰难矛盾中被动开展一些科研活动。为此老、中、青教师都存在各自科研观念更新的困惑,“教书匠”模式积累积淀所形成痼癖思维、方法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怎么办?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要想方设法形成观念更新的内化机制,可引导教师自身通过“问题审视”、“差异审视”、“个案审视”认清老方法、老模式的弊端,加强自我反思和自身学习,在科研中转变观念,实现角色转变。这是教师个体科研素质生成的支撑点。

3、读书研修的能量机制

科研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和不断发展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不断通过学习充实自身的知识。而读书研修是补充能量的最好途径。过去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而在课改的今天教师是“学到老,才能活到老”。教师不读书,观念就会落后,就难以适应当前的课改需要。有道是一年不读书自己知道,两年不读书同行知道,三年不读书学生知道。教师应自觉加强读书研修,要有自觉的读书计划、任务、目标;自定的时间、内容、方法。自我加压,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这是教师个体科研素质生成的基础。

4、教学反思的实践机制

教师的科研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离开教学这个主体则科研一事无成。过去认为,抓好教学常规工作,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就算完成任务。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如对学生的课堂情绪、学生课堂生成问题、学生作业、考试等缺乏反思;对学生的学习情感缺乏反思;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缺乏反思,致使教师的科研缺乏原动力。因此应鼓励教师多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的能力,这是教师个体科研素质生成的主体。

5、问题思维的自省机制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遇到林林总总的知识问题,也会在自省过程中对种种现象提出许多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就是一个科研的过程。教师只有经常性地通过对问题的研究,进行教育反省并不断提出或发现新问题,才能不断提高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源于问题,这是教师个体科研素质生成的源泉。如有所学校在20世纪90年代末大力推行学校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针对以往的体运会耗时耗物较多且检验素质教育面不广的问题,在深入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变体育运动会为素质教育运动会,效果非常好。获得团中央、全国少工委的肯定。

6、个案分析研究的使然机制

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处处会遇到一些预料之中或始料未及的事件、故事或现象等,这就是个案。教师通过对这些个案的认真分析、总结,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并能促进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自然形成良好的个体教育科研习惯。开展个案分析是教师个体科研素质生成的使然机制。如针对学生中的打架吵口现象,教师可通过调查事发原因,针对学生的心理及个性特点,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同时依据个案总结出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

7、行动研究的方法机制

新一轮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要尽快成为“研究型”教师。然而中小学教师并非专业的科研者,因此应在实践中多进行应用研究,而应用研究又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体。行动研究从教学范畴看有教的行动、学的行动;从人员范畴看有领导行动、教师行动;从学校工作看,有管理育人行动、教学育人行动、

环境育人行动、服务育人行动等;从教育层次上看有学校行动、部门行动、班联行动、组队行动、个体行动等;从学校人员的活动内容看,有师生教学行动、师生工作行动、师生生活行动等。教师可从实际出发,分别从针对以上范畴不同角度开展行动研究,或采取整体着眼、个体入手,或面上发现、点上入手等等。这是教师个体科研素质生成的主体。

8、课题研究的承载机制

篇9

转眼间,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已结束。回首这一个学期的工作,有收获亦有不足,特作个人工作总结如下。

一、分管的工作总结:

1.学科教学

本学期,我分管的学科是语文、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心理、体育等,在语文教学方面,重点放在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在重视学生基础的同时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晨读时学生一起背诵《弟子规》。中午十五分钟的练字时间,学生都人手一本字贴,在班主任的巡查指导下进行书写练习。建立了班级图书角为学生们补充了许多课外阅读书籍,既增进了班级的文化氛围,又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便利。对于阅读和习作的指导,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好的阅读方法和习作方法上。在课文教学中,要求语文教师重视阅读技巧和习作技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习作水平。唐玉玲老师作为小学部年龄最大的一线教师,承担着四年级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她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耐心地辅导待优生,是我们小学部全体老师学习的榜样。慈志华老师,指导学生训练认真有科学性,在全市的田径运动会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颜晓囡老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她指导的马嘉瑶同学,在荣成市校园朗读者比赛中获得小学组一等奖的好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她指导的张景怡、曲函林两位同学都入围了“创新作文大赛”最后的决赛。马秀梅老师在工作之余积极上进报考心理咨询师且顺利通过,成为小学部第一位拥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班主任。

2.继续教育

重视继续教育学分认定工作。依据学期初制定继续教育项目及计划进行逐项完成,实行过程性管理。对数量、质量严格把关。每次,老师上交上来的学习资料,我都一一进行过关及记录,没有上交的及时督促。我们重视了继续教育学分的认定,在市局的学分认定时,给予了我们资料齐全的肯定,圆满地完成了继续教育学分的认定。颜晓囡、唐玉玲、梁爱妮三位老师的培训记录每次都是书写最认真的。

3.督导评估不足与改进

上半年的督导评估中科研、心理、综合实践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在下半年我想这样改进:

科研:开课题研究会议,确定各人分工与责任,跟进督导研究进度,研究资料及时上传网站课题研究栏。

心理:设立一位专项心理管理教师,切实做好心理健康工作。开设学校心理咨询服务项目及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各班设立一位心理危机监查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综合实践:重视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效性,及时搜集各种资料,学校开展的各种实践活动,积极在综合实践网站投稿,把综合实践活动落实在实处。

二、新学期分管工作措施

(一)教育科研工作:

措施:

1.严格落实研究计划中的各项研究任务,并与课堂实践相结合,辅助教学。

2.跟进督导研究进度并记录年终的百分考核中。

3.所传文章必须为原创,不得在网上照搬,若发现有此情况,文章予以删除并通报记录在百分考核中。

(二)教师教育方面

措施:

1. 校本培训实行培训签名制,每次培训由老师本人签名,不得让人代签,以确保受培训老师的到位。严把质量关,每次培训的内容要求老师认真地在培训纸上写满。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次,并记录年终的百分考核中。

2. 参加市局培训,要按时参加并认真记录学习内容,培训后要上交四份材料(培训通知、手写内容、培训相片及培训作业)存档,以备市局检查。

3. 远程研修按市局要求今年每人都要有两个工作坊,且不少于30分的数据。过程性督导老师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定期统计学习情况。按市局要求的时间截点前,督促没有完成的老师尽快完成。

(三)特色建设

我们学校的特色是自信教育。我分管的有心理部分、田园探秘、快乐读写。在这几方面,我准备这样做。

心理部分:

小学部以心理游戏为主,每个年级开设6个心理小游戏,由马秀梅都主导,各班主任实施。马秀梅老师负责五个年级的心理小游戏与辅导,与班主任一起实施小游戏,并就实施的资料及时搜集,每个年级形成一个小系列,最后把五个年级的做成一个大的系列。

快乐读写:

快乐读写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种。必修课以语文老师为主导,以课堂每节课前5分钟来进行口头讲述、复述、演讲。写除以书写外,另外以课堂小练笔、时事新闻小感悟、细节小描写等来进行自信教育。而选修部分,小学部以故事吧、经典读诵校本课程为依托。

田园探秘:

篇10

全体中小学教师(含幼儿教师);截止到20*年6月31日,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上者,鼓励自愿参加。

二、培训目标

通过本周期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和校本研修,着力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1、树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准确掌握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编写特色与内容,运用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进行教学。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举止文明,以学生为本,依法施教。

3、信息技术未达到初级水平的教师经过培训,全部达到初级水平。已经达到初级水平,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省、市级骨干教师达到高级水平,并且进一步提高已经达到高级水平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4、拓宽学科知识领域,更新学科知识结构,使广大教师的学科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提高,并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力求成为创新型教师。

5、指导教师学会自主学习。立足校本,积极主动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师自主成长,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教师自主成长的培训机制和必要的规章制度,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6、使教师立足本地,放眼全国和世界,逐渐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三、集中培训内容和学时分配

本周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分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和教育实践活动、远程教育等形式。其中集中培训的时间不少于240个学时,具体内容和培训学时分配为:

1、师德教育:32学时,4学分,这是贯穿整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主要通过举办讲座,组织优秀教师报告团,看《师德启思录》,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及师德教育论坛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法制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抓好文明礼仪教育。所学课程为:《教师礼仪》《探究教学论》《中小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若干意见的读本》。

2、新课程培训:42学时,5.5学分。这是本周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精心组织,使教师在进入新课程之前接受不少于42学时的集中培训,在此基础上,转入校本培训。所学课程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走进新课程》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课标解读及教材。

3、信息技术培训:60学时,7.5学分。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继续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和考核工作,不断提升我区教师信息技术的层次和水平。信息技术已达到高级水平的教师,可以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培训,发挥在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所学课程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上、下册》。

4、学科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培训:88学时,11学分。具体内容包括新知识、新理念在本学科教育技能训练中的培训。按照基础教育课程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知识为基础,针对不同学科的要求,开展素质教育理论和新知识的学习,使教师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结合我区的教育教学实际,重点抓好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和课堂教学技能、学科教学技能的训练工作,把教学技能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所学课程为:

(一)小学教师用书:

语文:《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新课程教学论,小学语文》、《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小学语文》。

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改革》、《小学数学参与培训教程》、《新课程教材教法》。

品德:《新课程教学法丛学》(品德与生活)。

体育:《体育新课程教学法》。

音乐:《音乐课程与示范教学案例》。

美术:《美术教学实施指南》。

(二)中学教师用书由市教育局和培训院校确定

5、地方课程:24学时,3学分。培训教材由市教育局根据教师的需要另行选定。

四、培训时间安排

根据省市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部署,20*~20*年,全区中小学教师已有90%参加了新课程通识性培训,1、2、7、8年级各学科教师已参加了课标、教材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区教师运用新理念推进教学改革的能力。为确保我区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的顺利圆满完成,拟定于:

1、20*年4月23日开始举办小学教师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班,首先组织小学1~3年级全体教师分语文、数学两个学科进行培训。中学教师由市教育局组织开始分批分专业的新周期继续教育培训。(中学教师的通识培训由区师训中心负责)

2、20*年暑假对走入新课程的1~3年级、9年级教师进行课标教材培训。并按照新课标、新教材逐年推进的安排,有计划地组织完成小学4~6年级教师的新课标、新教材培训。

3、定期组织教师到中小学听课、评课,开展课题研讨,加强学习反思,有效指导我区课程改革的实施。

4、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制定我区校本研修的指导意见和评估管理办法,确立校本研修培训基地,并认真总结推广经验。

五、培训要求

1、树立先进培训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终身学习和教师专业化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师培训理论和实践,总结以往教师培训经验,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重视教师主体参与、开展实践反思、加强合作学习、体验成果分享,突出研训一体,发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学习型团体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使教师培训的过程成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过程。

2、更新培训手段,变革培训模式。以信息化带动教师培训的现代化,充分发挥网络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坚持培训与教研、教改相结合,集中研修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短期面授和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集中培训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观摩、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把讲授与研讨交流、教学反思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不断完善推广专题讲座式、“菜单式”、“自助餐式”,送教下乡等培训模式。校本研修的学时数与集中培训学时数的比例应达到2:1以上,针对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新问题,通过自修反思,研讨交流等形式进行,把学校建成教师终身学习的学习基地。积极探索以参与式为主的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六、保障措施

1、加强培训基地的师资、设施建设,整合培训资源。

根据省市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卫东区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全区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培训任务。多年的师资培训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在新的培训任务中,师训中心将在先进培训方式的实践、新理念与中小学实际的联系、校本培训的实施、反思型教师的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师训中心、局教研室、电教站的资源有必要进行有效整合,不断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方式,优化培训手段,大量运用电化教育设施和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开展培训教学。同时为提高培训者的素质,师训中心还将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培训者培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通过听课指导、学习反思、课题研讨、切实增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的圆满完成提供保障。

2、严格培训的管理、考核登记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长,要支持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止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努力探讨教育教学规律,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

考核坚持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查相结合,平时考查与作业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估相结合。

考核内容包括培训要求的各门课程,以开卷考试,闭卷考试,撰写论文、课题研究、教育教学实践等方式灵活进行。学员学完全部课程,考核合格,经市教育局审核验收后发给继续教育培训合格证书。

3、落实各项措施,保障培训经费。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各级政府的职责,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按照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分级负责,确保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逐步完善中小学继续教育经费由政府、学校、教师个人共同负担成本经费的机制。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解决办法》的规定,本区参加新一轮继续教育的教师需交纳的培训费如下:

1)、中学教师参培院校由市教育局决定,其培训费用由所培训院校确定。

2)、小学教师参加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规定为,预交书费、证书费160元,培训费240元,(除政府补助外应交160元)(已参加通识性培训者交书费100元,培训费110元)

七、有关政策

1、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进修期间在原单位享有的一切待遇不变,学员学习期间各单位要按有关规定酌情给予生活费和交通补助。

2、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费原则上由学员所在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书费、证书费等由学员个人负担。

3、持有新周期继续教育合格证书者,在晋升职级、评先表优等方面各单位应给以优先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