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文化室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级文化室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村级文化室的作用

篇1

关键词:城市街道:文化:街道景观:设计策略

1 引言

每一座城市都是写满故事、刻满历史的空间驿站。城市街道就像这个驿站的窗口,也是人们阅读城市的线索和触摸“城市之魂”的通道。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文化趋同、生态脆弱、交通混乱、个性丧失等问题。如何才能营造出富有个性和文化内涵的城市街道,至今仍然是困扰设计师的顽固问题之一。

2 街道的概念

街道是随着城市的形成而产生的。当人们营域建屋后,为了相互间的往来穿越在建筑与建筑之间留下了一些线性空间,这就是最早的街道。《辞海》对街道的解释“旁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街道,作为交通的通道首先从属于道路,而街道除了交通的功能还担负着诸多的社会功能。雅各布斯对于街道的如下描述有助于我们更加形象的理解街道“一个都市街道的依赖是经由许许多多人行道上的交往接触所培养的,市民常逗留在酒吧问喝杯啤酒由杂货店那里打听点消息,或讲点消息给新来者,在面包店与其他顾客聊天,与路旁喝汽水的孩童打招呼,或等用餐时偷瞄女孩子等。”

因而,街道对于人类生活来说是一个多功能活动集合的带形城市生活空间,是一个交往的场所,一幕幕的人间悲喜剧在街道上不停地演绎着。因而,街道虽属于道路集合,它自身又是一个包容建筑、人、环境设施等内含的子集合,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街道作为城市中的线性结构,它把不同的景点结成了连续的景观序列。同时,由于街道是建立在人类活动的线路模式基础上的,街道本身就又成为城市景观的视线走廊。

3 城市街道储存文化的作用

“一条街。一串记忆,一种欲望,一份情缘,一次买卖,一段历史,一样心情,一打故事。……或许,在这条街上,我们还能偶遇一段荡气回肠的绝世情缘。因为一段爱情可以爱上一座城市,因为一条街道也可以爱上一座城市。热爱行走,热爱某个城市,首先要热爱这个城市的某条街道,因为那里有你最爱的酒吧、书店、爱人、阳光或者一杯咖啡。”0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街道对于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的重要意义。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伊利尔・沙里宁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城市的面貌中可以看到它主人的文化水平,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城市,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人。街道作为城市的主要部分和最有活力的一个环节,承载着城市的文化。由于历史的沿袭和文化的积淀,街道融入了该地区民族的环境特征、风土人情价值观念及文化思想。不论是经过规划的规则的街道,还是不规则自由形成的街道,历时上百年逐渐生长,呈现不同的文化气质。另一方面,街道界面无微不至的累累细节也是顺理成章的副产品。不同地域街道又都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这种地方特色既是自然条件、社会现象的集合又是时代技术和材料的具体表现,从而造就了多彩多姿的街道景观。

街道承传着城市的文化,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等非物质性的重任。街道不仅是连接城市各功能区的纽带,还反映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己成为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景观的核心。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列举了构成城市形象的五大要素,通路是处于首要地位的,它对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交通、城市景观、城市空间组成都有着重要意义。街道和城市的关系犹如人体和体内血脉一般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美国建筑师雅各布斯说“当我们想到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的是街道和广场。街道有生气,城市也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沉闷。”。可以说没有街道,不成其为城市。城市道路的地位及其交通功能很容易被人们理解,但随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道路在城市生活中将扮演更多的角色。

4 我国街道建设中文化要素的缺失及相关原因

4.1当前街道建设中文化要素缺失的现象

当前,在许多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人们都表现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极大关注,设计师更是积极地从城市的各种历史文化中挖掘和寻找能表达城市特色的要素,将其融入到街道景观设计之中。但是要把对文化的理解转化到设计中,并达到使其与环境相协调,直至升华其精神的目的,是非常不容易的,这需要设计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深入地研究地方文化和历史。现在街道景观设计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1对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表达不强

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景观中,这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历史文化现象非常繁杂,有形的历史文化即以物态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文化,容易被人们所触知,而无形的历史文化往往通过有形的物体才能被人们所认识和理解。因而表现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则是设计师更多地注重对那些可视的、有形的历史文化符号的借鉴和应用,而缺乏对那些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表达。

4.1.2缺乏时代精神

城市街道首先是为当代人所使用的,它应满足当代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应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反映在街道的设计中,就是要求城市街道景观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文化精神。当前,有些设计师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表达历史文化时,一味地追求历史感,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而忽视了时代精神的体现,这样的景观很难为大众所真正使用或喜爱。比如现今某些城市中刮起的所谓“唐宋一条街”

“明清一条街”等,和有些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格格不入。

4.1.3对文化元素的粗糙罗列

城市的历史文化最能体现城市特色,因而把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城市的景观设计中,是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径。城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一般来说,城市历史愈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愈深厚。面对城市众多的历史文化,许多设计师往往想将它们全部都体现在城市街道中,以为这样才能显现出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如在某市街道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师分别设计了三星堆文化区、蜀汉历史文化区、孔子文化区和古蜀道文化区四个景区,全部以历史文化为题材,共36个景点,这种又多又乱的做法给人以历史文化堆砌感。

4.1.4传统的街巷空间消失,引发城市特色危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市街道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却是传统街巷空间的消失:如有的城市为了扩路,砍去街道两侧百年古树;传统民宅被成片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方盒子建筑楼群;新建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雷同、缺乏特色。传统景观、风景名胜是一个城市特点的重要体现,如今一些城市的公共空间景观因盲目建设而变得平庸、失去特色。

4.1.5欧式化、模仿风

现在有些城市的街道建设,大量充斥着罗马廊柱、欧式建筑。许多正在建造的商业街,在广告语中喜欢打出“欧式典雅”“地中海风情”的时髦语言,甚至宣传要将某地建成东方的“法国的塞纳河”等。欧式广场、喷泉、拱廊、罗马柱等挤满了城市街道,似乎只有沾上欧式风格,才能提升环境景观品位。在域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出现一些欧式风格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一些潮流般的庸俗模仿,对我国城市街道空间景观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

4.2街道建设中文化元素缺失的原因

4.2.1交通工具变革带来的空间尺度的变化

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严重破坏了城市的原有肌理。狭窄的传统街巷因为不能适应小汽车的使用,而被整体改造。快速的交通工具大大缩减了通勤的时间,扩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城市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中出现了大量地能适应这种变化的主干路和快速路,城市的文脉、历史和文化被狂热追求经济利益的头脑所遗忘。人在街道空间中的主体地位被汽车所取代,街道中适合人体尺度的环境景观的重视不足,缺乏了人气的街道也不可能再有什么文化内涵。

4.2.2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城市地毯式的大规模改造,传统的街区被统一规划设计的方格网型街区取代。快速的大规模的建设必然导致标准化和模仿。在以满足各种规范为出发点的设计中,很难想象会有什么创新和文化的融合。城市中不利行车的河道被填平,阻碍交通的街巷被拓宽,位于交通千道的佛塔被拆除,一系列不顾城市文化和特色的开发,最终将破坏城市文化的根基。

4.2.3国际式建筑思潮的冲击

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对传统城市街道景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国际式”景观泛滥,城市街道景观的识别性逐渐消失,市民对街道景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弱。同时,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标准化”广为传播,使城市的地域文化、景观的独特价值逐渐被漠视。

4.2.4市场经济环境下房地产业的开发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以追逐利益为目标的房地产业的开发,无视城市文化和历史,打着城市更新的幌子,对历史街区和文化遗产肆无忌惮的破坏。安徽某市街道周边由于商业开发使沿街建筑遍布整条街道,街道底侧界面被密不透风地包围起来,形式较为呆板,和其推崇的“山水之都”的城市口号不甚相符。

5 融合文化要素的街道设计策略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街道景观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应体现出社会对文化的追求和公众共同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街道景观只有正确把握和理解厢史文化及社会发展才可能得到公众的认同。历史文化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其表现出来的形式,而在于其背后饱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5.1弘扬历史文化,体现地域风格特征

城市历史文化是城市最重要的财富,是任何城市都不能复制的,是最能体现城市特色的地方。因为,在进行街道设计时,要从研究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手,这包括很多方面,如城市的历史建筑、城市的传统艺术、传统民俗等。只有首先把握住了城市的这些特色,将其应用于设计,才有可能创造出富有人气和文化气息的街道空间。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当前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的现象,使每个城市都能焕发出自己的独特魅力。

5.2建设具有生活意义的街道

文化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化的源泉。在进行街道建设时,首先要考虑将生活元素融入进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出现了很多只有通过的道路,街道完全成了小汽车畅行的通道。要使街道具有生活意义,首先保证街道功能的复合性,复合的功能将吸引更多的人来街道活动,保持街道长久的活力,进而促进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5.3历史街道景观的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道景观反映了城市发展的独特风采,是历史形成的商业文化积淀,具有地方与民族色彩。恢复、保护和再现历史街道景观风貌,要体现地域风格,挖掘名人文化资源,尊重和展现传统民俗文化,同时又要使景观凸显时代风格文化特征,赋予历史街道景观以新的功能和意义,使城市文化得以发展和延续。除了在物质空间的景观塑造外,环境气氛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持静态与动态保护相结合原则,对历史街道进行整体性保护。并有效保护历史街道上独特的文化行为场所,如商业老字号等。

5.4街道景观的文化多样性体现

我国城市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加之当今频繁的全球性文化碰撞,为城市街道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素材。一味地效仿或保持“本土”并非城市个性丧失的解决之道。对外来文化不卑不亢的正确态度是促进街道景观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根本。寻求景观中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现代文化的地域风格,才能促进街道景观文化多样性的良性发展。

篇2

一、目的意义

开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星级达标”活动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管理和使用工作,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综合作用,为农村创先争优活动提供重要载体的有关要求,着力破解少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功能不完善、活动不正常、管理不科学、利用率不高、资源闲置等问题,促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上档升级,真正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为集办公议事、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为民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综合性阵地,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载体。

二、主要内容

(一)“星级达标”活动的内涵

“星级达标”是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管理和活动水平实施“评星晋级”的管理办法,具体分为五个星级级别。星级以下为配套设施不齐全、活动开展较差、需整改整治的单位,一星级、二星级为活动开展较差或一般化的单位,三星级为达标,四星级为活动开展较好的单位,五星级为活动开展的示范标杆单位。主要围绕“十室、两点、一场”、“八有”、“五化”、“四规范”、“三推”来开展活动,努力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成为广大农村凝人心、聚人气的“好去处”,党员群众学科学、长见识的“大课堂”,谈发展、议致富的“大论坛”,显身手、展才华的“大舞台”。

(二)“十室、两点、一场”的基本内容

“十室”,即:有综合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团员活动室等),有村“两委”会议室,有书记主任室,有综治调解室,有警务室,有计生服务室,有财务室,有档案室,有图书室,有广播室;“两点”,即:农民服务代办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一场”,即:村级文化活动小广场。

(三)“八有”的基本内容

有规范的综合活动室,有配套的办公用具设备,有配套的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有配套的学习资料,有配套的文件档案资料柜,有规范的村务党务公开栏,有规范的国旗和党旗,有规范的民主规章制度。

(四)“五化”的基本内容

1、议事决策正常化,充分发挥办公议事中心作用。建立村干部轮值制、首问负责制、挂牌上岗制,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适时召开村“两委”会、民主议事会、村民代表会议等;定期对村内重大事务进行公开。

2、政策教育特色化,充分发挥教育培训中心作用。在坚持和完善“”等制度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党员开展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形势政策教育、普法教育等活动,结合实际,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学内容,确保政策教育开展有特色、有亮点。

3、科技培训实用化,充分发挥党员活动中心作用。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提高党员和群众的致富能力,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农村党校和农村实用技术学校,举办实用技术、科技文化等专题培训,大力推广致富带头人成功经验,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

4、为民服务便利化,充分发挥便民服务中心作用。建立健全农民服务代办点,全面推行村干部全程服务制,为农民群众提供宅基地审批、户籍管理、政策咨询等服务;定期向村民致富、外出务工等服务信息。

5、文化娱乐多样化,充分发挥文化娱乐中心作用。配套建设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等文化娱乐设施,并经常向党员和群众开放;依托活动场所,充分发挥妇女、共青团、民兵、老年等基层组织和大学生“村官”的作用,认真组织开展“新农村故事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喜闻乐见、情趣健康、雅俗共赏的文化娱乐活动。

(五)“四规范”的基本内容

1、资产管理规范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产权明晰,建立资产台账,有专人管理,有活动经费。

2、卫生管理规范化。有卫生清洁制度,并按卫生清洁制度轮值打扫活动场所,保持活动场所清洁卫生。

3、安全管理规范化。有安全防范措施及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安全规章制度实施,确保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4、

档案管理规范化。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健全完善,对各种活动档案实行分类管理,活动场所使用台账完整,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科学有效,相关活动档案记录齐全、规范。

(六)“三推”的基本内容

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推动干群关系的改善和农村、社区的和谐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目标任务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星级达标”活动从20__年10月起,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全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00%达到“三星级”以上,50%以上达到“四星级”以上,达到“五星级”的占一定比例。具体目标是:

20__年,80%以上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必须达到“三星级”以上,并培育一批“四星级”阵地,创建一批“五星级”阵地。

20__年,90%以上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三星级”以上,25%达到“四星级”以上,达到“五星级”的在20__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2014年,100%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三星级”以上,50%达到“四星级”以上,普遍开展争创“五星级”活动场所,并按照规定比例(5%左右)上报授予“五星级”匾牌。

四、星级标准

“一星级”标准:活动场所配套设施达到“六有”;各项规章制度基本健全,但管理不够规范,党务、村务、财务及村内大事务公开不及时;发动群众不充分,活动开展一般化,活动场所利用率不够高;工作效率偏低,不能按时完成上级党委、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务。

“二星级”标准:活动场所配套设施达到“七有”;各项规章制度基本健全,基本上能按时公开党务、村务、财务及村内重大事务,管理制度较健全;能利用活动场所正常开展相关活动,但发动群众不普遍;基本能按时完成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和党委、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务。

“三星级”标准:活动场所配套设施达到“八有”;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为民服务体系完善,推行村干部全程服务制;管理规范,活动有记录、档案齐全,能适时开展各项活动,活动场所利用率高;有村级集体经济,能按时按质完成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及党委、政府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四星级”标准:活动场所配套设施齐全,有必要的活动经费,能较好地满足党员群众的需要;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并能得到有效落实;为民便民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推行村干部全程服务制效果好,能根据党员群众需要提供服务,并为当地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村级活动场所产权明晰,布置合理,干净整洁,管理规范;各种活动开展正常化、经常化,活动场所利用率高,活动有记录、档案齐全;能按时按质完成上级党委、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发展壮大,经济社会发展较快。

“五星级”标准:活动场所配套设施完备齐全、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活动经费充足;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完善,有关制度制作上墙,执行有力,效果显著;为民便民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效果好,能根据党员群众需要提供服务,并积极为当地群众解决疑难问题;村级活动场所产权明晰,功能区划清楚,布置合理,标识标牌醒目,干净整洁,美观舒适,管理科学有效,活动档案记录齐全、规范;活动开展规范化、经常化、有特色、有经验,“一室多用”的综合作用发挥充分,能起到较强的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超额完成上级党委、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务,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各项事业处于全县前列,工作有创新、有突破;村级组织和主要领导在群众中威信高、号召力强,公信度调查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

五、考评管理

(一)考评办法。“星级达标”活动每两年评定一次。“一星级”、“二星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不授牌,由镇党委考核评定,报县委组织部备案;“三星级”、“四星级”上报由县委组织部考核评定,报市委组织部备案;“五星级”上报由市委组织部考核评定。“三星级”以上将由市委组织部统一授牌。考核实行百分制,总分达到70至79分、80至84分、85至89分、90至94分、95分以上的,可分别申报“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申报为“五星级”的要综合比较、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已达标挂牌但不晋级的,下次按程序重新申报复核;未达标或需晋升星级的,按正常程序申报,不按时申报的视为不达标。

(二)申报程序。按县委组织部要求,“评星定级”采取逐级申报、分级评定的方式进行。各村党总支在自查自评的基础上,由村党总支分别于20__、20__、2014年10月底前向镇党委提出申请,镇党委复核后于当年11月底前向县委组织部申请。

(三)考核奖惩。“星级达标”活动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每次评定,根据申报情况,于当年12月底前,县委组织部、市委组织部考评组对“星级达标”活动情况进行复审。对申报为“一星级”、“二星级”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县委组织部进行复审,对申报为“三星级”、“四星级”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市委组织部进行复审,对申报为“五星级”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市委组织部考评组逐一进行复核检查。抽查复核达到评星定级标准的,市委组织部授予相应“星级”牌匾,达不到标准的,实行降一个星级或摘牌处理。评定为“五星级”的,除市委组织部将给予1万元奖励外,镇党委给予5000元奖励,对评定为“四星级”的,除县委、政府给予一定奖励外,镇党委给予20__元奖励。对被评为不达标等次或“三星级”以下的,村党总支必须制定整改措施,并认真抓好落实。凡未完成达标目标的,对村主要领导进行问责,并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和年底绩效考核为最低档次。对管理不善造成活动场所资产和设备流失、损坏或长期被占用的,对评选中弄虚作假的,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年底绩效考核奖。

六、相关要求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星级达标”活动是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各村党总支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加强领导。各村党总支要高度重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评星定级”相关工作,明确总支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切实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篇3

1、村级文化建设的现状令人堪忧。“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许多农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公共产品提供不足,自己又无经济实力购买文化商品,因此文化生活贫乏、孤单和枯燥,给农村消极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留下了极多的时间和极大的空间。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来自现代化和城镇化的理念极力要用都市文化来取代农村文化。同时,各种低俗和消极文化也乘虚而入,侵蚀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大量小调、农忙号子、民歌等无法得到传承,传统节目也在渐渐消亡,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在传统将失,现代价值却无法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农民几乎必然会被各种其他力量所吸引,其中的一种强大力量是各式。在不少地方,“黄、赌、毒”卷土重来,封建迷信活动日趋猖獗。更重要的是,农村文化落后,扭曲了农民的价值观念,令人堪忧。

2.农村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文化动力。农民增收乏力,农村发展缓慢,农业弱势地位难以得到解决,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问题尽管是复杂和多因素的,但农村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越来越不相适应也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村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村级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大多数村级文化专干和农家书屋管理员,都由村里临时干部兼职,不懂农村文化为何物,业务素质滞后,由于不是专职的文化专干,常为村里的闲所杂事困扰,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文化事业中。他们来从事文化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拥有一个身份,收入和待遇非常低下,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向前发展,没有专职的文化专干、文化管理人员成为阻碍农村文化发展的瓶颈。

2.短缺而低效的文化投入机制。一方面,村级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公共文化机构难以运转,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非常短缺。笔者所在的乡镇是城关镇下辖20个社区18个村,每年对村级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微乎其微,单就农家书屋这项基层文化工作来说,自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各村2009年共完成“农家书屋”达标(自建)建设的村、社区10个。 2010年初,按照上级要求提出要“深入推进农家书屋建设,今年内全面覆盖所有行政村(社区)”,2011完成“农家书屋”建设的村、社区28个(其中达标11个,自建17个。这项工作在上级强制推进下,才在各村初步建立了农家书屋,有的村还没有独立的村级文化室和农家书屋,书橱放在村会议室或村干部办公室中,不方便群众的借阅,书的数量和质量也远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

三、发挥村级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转换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未能把经营性文化和公益性文化区别开来,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要么是政府或某些组织输血式的拨款给农村,或者是造血式的“文化下乡”;要么就是简单地下达考核指标。“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送去的“文化大餐”却往往不合农民的口味,农民并不很领情。笔者所在的县文化部门每年2次送戏下乡到村,笔者作为文化站长每次都安排地点和人员观看,但是所送的内容不贴切实际生活,不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老套而失雅,导致观看的人寥寥无几。送电影更是形同虚设,我所在的乡镇有2个电影放映队,“一村一月一场电影”只是个口号,全年放不了几场电影。送图书下乡送的都是老旧书,重复书。弱势的农村文化发展必然要求政府的扶持,但政府对文化建设应重在引导而不是包办,特别需要与农村内生力量的接应。 充分发挥四个主体的联动作用:农民、政府、文化工作部门和文化中介组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四大主体。广大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主体,政府对村级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必不可少,而文化事业工作部门或团体和文化中介组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同样不可缺少,要使政府的推动力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力有机对接。从农民的需要出发,从当地的基础和条件出发,将政府力量作用于社会力量,将时代资源嫁接于传统资源,才能使政府力量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才能唤醒农民的参与热情,才能调动沉睡于乡野的文化资源,从而形成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力,有力地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篇4

一、文化行业扶贫基本情况

(一)乡镇文化活动站情况:

1、原基本情况:2010年-2011年期间县文旅局为使各乡镇文化站达到省规定标准,积极争取资金192万元,用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每个文化站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内设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健身室、办公室、储物室等。镇、乡、、、为选址新建,镇在计划生育服务站接层新建,、为改建。文旅局为新建、改建后的乡镇文化活动站阅览室添置了图书柜、图书、阅览桌、阅览椅;文化活动室添置了室内健身器材;办公室添置了办公桌椅及电脑等办公设施。各乡镇文化活动站完善功能后文旅局将建筑设施以固定资产转交给乡镇政府,由各乡镇政府进行管理。

2、现乡镇综合文化站情况:分三类:第一类文化站功能保留完善有独立的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第二类文化站部分被占用,文化活动室与大会议室综合利用,有独立图书阅览室,未达到国家验收标准(如:镇、、、镇);第三类文化站已全部被政府占用,没有独立的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如:乡、镇)。

(二)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情况:111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大同小异。基础建设均以村部为基础,但因整体面积较小,大多都与会议室、便民大厅、村干部办公室等综合利用。111个行政村村部面积均达到160平方米,其中21个村的村级文化活动室是独立的,占19%;90个村文化活动室与会议室合用,不独立,占81%;43个村的村级图书室是独立的,占39%;68个村图书室与会议室合用,不独立,占61%。

(四)广播电视和通讯情况:通讯设施达到111个行政村,广播电视实现户户通。目前农户收看广播电视主要有三种方式:吉视传媒有线电视、电视台无线发射覆盖、安装卫星直播装置等。

二、整改目标

经过整改,到2019年底,真正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乡镇全面提升,达到免费开放相关要求,阵地作用发挥明显,有力指导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当地群众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明显增强。

三、整改任务

(一)乡镇综合文化站:有的乡镇综合文化活动室被挤占、挪用;有的乡镇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被完全占用,只剩办公室,强制要求当地政府从文化站楼内搬出,收回被挤占办公场所。

(二)村级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活动室、图书室面积偏小;没有图书室、书柜,存书量偏少,图书室堆放杂物,活动室和图书室悬挂标牌要规范;要完善行政村文化设施建设,建有文化台账。

(三)贫困户收看广播电视:行政村户户收看到电视。

四、实施步骤

(一)制定方案。结合县实际情况制定行业扶贫大排查反馈问题整改方案,部署整改具体工作任务,进一步明确

整改的时间,在2019年6月20日前完成。

篇5

张治林主任告诉记者:2005年村级组织换届以来,农村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巩固形成团结高效的村级领导集体,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大课题,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建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级班子处于农村最基层,肩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责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党委、政府在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都需要村级干部的工作来体现。可以说,村级班子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基石。在张治林的带领下,筹措资金350多万元先后建成1860平方米的多功能教学楼,修建排灌区2000米,解决岭上浇地、人畜吃水管道、修路3.5公里。张治林主任如此说。

村级班子是党在农村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者。村干部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第一线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农村,村级班子充分发挥着组织动员和宣传引导的作用。国家的一些涉农法律,诸如计划生育、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都是通过农村“两委”干部的言传身教来贯彻落实的,通过他们以身作则、依法施政、按章办事引导群众学法、守法,从而保证清中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由于班子团结,积极筹措资金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解决农村宅基地,新建村民公寓。在公寓建设招投标的过程中,全程邀请上级纪检部门和村理事会共同监督。据了解该村民公寓的建成,对符合年满18周岁的村民具备条件购买,并且镇政府还会按照规定补助5000元/套,解决了长期因宅基地纠纷的大难题。

张治林主任说:村级班子是农村社会稳定的维护者。我们每天都和村民打交道,能够及时发现村里的各种苗头性问题。成立清中村社会治安调解组织,以“平安村”创建活动为抓手,实行矛盾纠纷排查机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因此,只有建立有较强战斗力、凝聚力的村级班子,才能够有效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村级班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者。“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村级班子。有了好的“领头雁”,就能抓住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机遇,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全村发展规划,并发挥组织协调和引领示范作用,以自身致富的成果引导群众谋发展、创大业。

村级班子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者。在反对封建迷信,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等方面,村干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去年以来,该村以党员干部教育工作为龙头,以“文化大院”为基础,充分利用原有农民学习室、文化宣传长廊等阵地,有效发挥村文化大院的作用,用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思想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丰富了农村党员群众的精神生活,树立了良好的村风民风。

篇6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资料,是丰富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加强xx县农村文化建设,5月下旬,县财政局与县文广新局组成联合专题调研组,深入全县14个乡镇,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

一、xx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素有“梅花鹿之乡”和“农民画之乡”美誉的xx县是东北黑土地上的一颗明珠。它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属“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半山区,是著名的“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绿化先进县”。县域面积2522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229个行政村,总人口40.8万,其中农业人口近28万。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xx县的农村文化建设也有了长足提高,全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蓬勃健康的发展势态。

1、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日臻完善。

近几年来,xx县以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扎实有效地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日臻完善。为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新建扩建了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县乡镇文化站建成率达100%。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一向高度重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等文化阵地建设的基础上,近年来,该县立足为农村群众供给更多更好文化服务,将组建各类文体社团、协会和村级文化大院建设作为繁荣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构成了“县有文化中心、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发展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县14个乡(镇)已建设农家书屋229个,文化大院229个,实现了行政村农家书屋和文化大院建设全覆盖,并在229个行政村都配设了文化志愿者。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小广场78处,室外活动场地面积达28万多平方米。

2、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服务体系,农民文化生活越来越精神。

xx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能人层出不穷。多年来,一些农村文化能人依托自家庭院或村级活动场所,自发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文化大院应运而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下,全县文化大院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县委、政府一向关注民间文化的发展,把发展群众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进取引导广大群众组建各类业余社团、协会、演出队伍,把文化大院建起来。一是整合文化资源。引导各乡镇利用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书屋,充实文化大院的资料。利用村委会闲置房屋或公用场地,经过整修粉刷,绘制文化墙,建成文化大院、活动广场。小四平村利用村中闲置的一块低洼地,平整出了1500平方米的广场,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二是整合人才资源。发挥乡村文化带头人组织和建设文化大院,带起一个甚至几个村的文化活动。北屯基村的“张家文化大院”集中了戏曲、书法、绘画、舞蹈等各类人才,常年开展文体活动,涉及周边多个村组,吸纳聚集和涌现出了众多的文艺人才,构成了“能人”建大院、大院出“能人”的良好机制,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供给了广阔的舞台。三是不断加大投入。县财政与文化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使用上,顺势推动,经过政府采购集中为文化大院配发秧歌服、音箱、锣鼓镲唢呐等器材,吸引了广大农民进取参与,用最简单、最普通的活动方式,让老百姓跳出健康、舞出欢乐。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农村群众文体活动组织500多支,常年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农民有近5多万人。这么多的队伍于劳作之余排练节目,在节庆或农闲时进行演出活动,不仅仅丰富了农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也进一步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受群众欢迎。此刻农村文化大院已经成为了各村村民的娱乐健身、学习休闲的好地方。我们在对xx镇的调查中,了解到该镇活跃着神鹿艺术团、中老年艺术团、喜洋洋秧歌队、火苗健身舞队、太极拳、广场健身操队、诗词协会、读书协会、农民书画院等30多支队伍,每支队伍都在50人以上。每当夜幕降临时,参加文体活动的人们,脸上洋溢出喜悦的笑容,手舞足蹈,欢声笑语,如痴如醉地享受着幸福生活,与围观欣赏的群众喝彩声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一提的是xx镇的神鹿艺术团所演出的文艺节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主要是针对个别群众出现的封建迷信、不赡养老人、邻里不团结、赌博、酗酒等陋习和群众中涌现的礼貌新人新事来编排节目,所表演的资料在群众中有原型,深受群众喜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像小四平镇的小阳村、那丹伯镇屏风村、南屯基镇的张家大院在村干部

和文化带头人的组织下,纷纷建起了农民秧歌队、广场舞表演队、二人转小剧团等。只要“喇叭一响”,男女老少齐上阵扭起大秧歌、跳起广场健身舞,全村的村民都进取来参加,已经成为村里主流娱乐方式,使得各村多年来没有发生治安案件,邻里关系更加融洽,整个村组在一片和谐中欢乐的生活着。这些看得到、摸得着的“文化惠民”措施的深入实施,让全县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精彩。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xx县的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必需看到,当前的农村文化发展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重点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存在地区差异。在调查中,xx镇、小四平镇的总体情景远远好于拉拉河镇和三合乡,在xx镇湾龙村我们不仅仅看到该村有报栏、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室、村民活动广场,并且该村还建有健身路径和篮球场。另一方面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伍发展不平衡。我们在调查村组里是否有文体队伍的问题时,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比如南屯基镇、横道河镇、xx镇基本上每个村组都有2-3个民间文艺体育组织;而文化基础条件不好或没有团体经济收入的村组,如二龙山乡、大兴镇等,一个村里仅有1支文体队伍或者只停留在庭院活动中。

二是免费开放资金尚未到位,缺少文体活动设施器材。国家要求乡镇文化站每年免费开放资金不少于5万元,应由县级配套的25%资金始终没有到位,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乡镇文化站的正常业务工作及开展活动。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文化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异常是村组一级的文化建设,至今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严重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在对各乡镇村级文化设施调查中,目前现有的农村文体活动设施器材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群众需求和农民的“求知、求富、求乐”的愿望,有的文化大院虽然配发了音响、乐器和服装,建设了文化大院小广场,但对于更多的农民群众需求(比如一个村有多个组有秧歌、健身舞蹈队)还只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更高的要求。

三是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文化人才。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资料不丰富,形式单一,范围不广泛,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有的乡村开展活动,也只是平时组织农民扭扭秧歌、跳跳广场舞,或三五个人搭个土台子,唱一唱戏,农民在劳作之余从事较多的活动是看电视。调查中发现,与农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大、参与热情高相比,农村文化培训工作尚未跟上,农村文化人才缺乏、素质不高、成员年龄老化等现象在许多乡镇存在。尽管此刻有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已配备了乐器、音响、灯光、电脑等文化设备器材,但由于缺乏懂得使用专业人才,而使这些文化设备器材闲置。另外大部分的文化带头人专业素质低下,活动手段过于简单,形式过于陈旧,活动资料缺乏创新,可供给的文化服务的资料和文化资源严重匮乏。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提议

1、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针对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统筹城乡文化,进取推进城乡互动。一是要推动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加快推进落后乡镇村级的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把一些群众基础好、建设进取性高、贴合项目建设场地要求的村组作为重点示范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点。建设资料包括一个标准的小广场、一个文艺舞台、一栋公共服务楼、组建一支或多支农民文艺队伍和健身队伍。二是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薄弱乡村组建文艺组织扶持力度,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不断壮大农村文化大院文化队伍。三是加快推进村级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经过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为广大农民供给公益性文化服务。

2、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调动农民参与活动的进取性。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群众是主体,农民参与度高了、主动性强了,工作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一是切实发挥好村级文化公共平台作用,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民俗和各种文化节等节日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竞赛活动,调动农民参与活动的进取性。二是充分发挥县文化广播站、文化馆、艺术团和民间文艺团体的“传、帮、带”的作用,深入农村与农民观众同台演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这样的演出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演出活动的进取性,又使农民在娱乐中受到了潜移默化教育。三是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加的五好家庭、礼貌户、模范夫妻等礼貌创立活动,用农民亲身经历的形式,容易理解和理解的方法,促进礼貌新风进万家,这样的礼貌创立活动既增强了活动的感召力、渗透力、吸引力,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活动的进取性和主动性。

篇7

随着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不断发展,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在预防和控制重大动物疫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村级动物防疫员是实施动物强制免疫,畜禽标识加挂,免疫档案建立,动物疫情报告等重要防疫措施的主力军;在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畜牧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当前动物疫病形势错综复杂,动物疫病防控任务艰巨而责任重大,旧的传染病抬头,新的传染病不断发生,严重地威胁人类健康。然而,保靖县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滞后,已不能适应动物防疫发展的需要。本文就保靖县村级动物防疫体系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分析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供大家参考和交流。

一、保靖县畜牧业生产状况

保靖县位于云贵高原东侧,武陵山脉中段,湖南省西北部。辖16个乡镇,196 个行政村、10 个社区、人口31 万。2014 年全县生猪饲养量25.64 万头,出栏生猪15.45 万头;牛饲养量3.96 万头,其中出栏0.643万头;山羊饲养量17.63 万只,其中出栏9.76 万只;家禽饲养量117.48万羽,存笼64.49 万羽,出笼52.99万羽。主要以农户散养为主,动物防疫任务重,工作量大。

二、村级防疫体系建设现状

1. 防疫体系发展落后,不能满足养殖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全县村级动物防疫仍然沿袭过去旧有模式,每个村配备一个防疫员,只在春、秋防疫期间进行集中防疫,这种方式不能及时按照畜禽生长进程进行有效的疫病防控,难免会出现抗体水平不达标现象。村级防疫员工具和设备落后,疫苗保存不规范,药棉、针头、注射器等消耗品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一针多畜的情况在农村普遍存在,使动物疫病在家畜中传播的可能性增大,疫苗变质引起防疫抗体水平不达标,甚至出现免疫应激反应,导致畜禽死亡,严重阻碍养殖业的发展。

2. 防疫技术水平低, 呈现老龄化,工作人员断层现象。全县共有196 个行政村10 个社区,通过对206 个村动物防疫员走访调查,村级动物防疫员大中专学历以上的为0,初中学历占,18.6%,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占81.4% ;60 岁以上村级动物防疫员占25.7% ;50 ~ 60 岁之间村级动物防疫员占64.9% ;40 岁以下占9.4%。村级动物防疫员都是由年纪大的村民组成,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仅仅靠经验、间断地开展动物防疫工作。由于防疫工作脏、累、环境差、工作量大、报酬低等原因,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项工作,选择外出打工,导致防疫工作出现青黄不接,人员老龄化和断层现象比较严重。

3. 防疫工作重,工作待遇差。

村级动物防疫员每年春秋两次集中免疫,强制免疫,畜禽标识加挂,免疫档案建立,疫情报告,养殖信息统计上报等任务,工作量大、时间集中、任务重。调查显示:每个村级动物防疫员每年平均防疫90 d,平均防疫15 000 头(只、羽)畜禽次,而防疫人员每个村每年平均工资仅1 000 元,日平均报酬不到12 元,村级动物防疫员都是村民,他们没有社会保险、工伤意外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

4. 村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差,技术手段落后。一是无固定工作用房。全县196 个行政村10 个社区没有一个拥有村级动物防疫室。二是设施设备差。防疫资料无法保管,疫苗质量难以保障。多数只有保温箱,无消毒锅、电热炉、小型冰箱,疫苗保管和使用存在隐患,质量难以保证。三是技术条件差。由于消毒设备缺乏,注射器具难以按要求进行消毒。四是服务物资紧缺。常用的酒精、碘酒、消毒药棉不能常备,注射消毒工作难以开展,特别是免疫救治药品紧缺,不能及时对免疫副反应动物进行紧急救治。

5. 农村动物养殖方式落后,基础免疫难度大。保靖县畜禽养殖模式大多为一家一户散养,养殖规模小,管理粗放,生物安全水平低且禽类养殖很大一部份没有笼舍,栖身于住宅周围或放养于农田,本身给动物免疫带来很大难度。加之免疫副反应救治迟缓、免疫副反应死亡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严重挫伤了农民接受免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甚至公开抵制免疫工作的进行,加大了免疫难度。

三、村级动物防疫建设体系的对策和思考

1. 充分认识村级防疫体系建设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和完善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改善村级动物防疫服务条件,提高村级动物防疫服务能力,对于预防控制重大动物疫病,提高村级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水平,保护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遵循现代畜牧业“发展在规模,成败在防疫”的理念,将村级动物防疫体系纳入政府的工作目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安排,切实解决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村级防疫员队伍素质,增强村级动物防疫功能。

2. 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素质。加强村级动物防疫队伍技能素质建设是保靖县动物饲养方式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要求。动物免疫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时效性要求很高的工作。针对村级防疫队伍的现状,采取多种形式:一是材和培训师资。按上级业务部门编写的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教材,在每年春秋两次集中防疫工作前,进行集中培训;二是联合大中专院校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

考核合格颁发专业技术文凭;三是乡镇动物防疫站建立定期专题辅导培训制度,组织村级动物防疫员进行专题性培训,加大村级防疫员的学习力度;四是摸索建立职称评定制度等。使村级动物防疫员中等达到动物疫病预防加治疗水平,从而建立起一支适应现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求的能打战,敢打战的村级动物防疫队伍。

3. 提高村级防疫员待遇,稳定村级防疫队伍。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已成为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公共卫生的基础,要认真研究村级防疫队伍工作的激励机制。一是将村级防疫员纳入村级干部管理序列。二是增加村级防疫员财政补贴预算。在财力增长,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应逐年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待遇;三是增强村防疫员的服务能力。业务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手段,使其成为动物健康服务能手,增加服务项目,医疗服务、常见动物疫病的预防免疫服务、兽药饲料的经营和配种服务等增加收入;四是提高保障能力。要结合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规定,为村级动物防疫员买人身意外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逐步解决村级防疫人员的后顾之忧,保持队伍稳定。

4. 做好村级动物防疫室建设,改善村级防疫员的工作条件。村级动物防疫室是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基础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增强村民的防疫意识,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将村级动物防疫室建设的投入纳入县级动物防疫预算资金。将村级动物防疫室建设列入当年动物防疫财政预算资金,每年从动物防疫预算资金中拿出10% ~25% 投入到村级动物防疫室的建设上;二是将村级动物防疫室建设纳入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在养殖专业村的设立村级动物防疫室,将村级防疫室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三是每年定期补充防疫设备与物质。

5.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村级防疫员管理制度。一是加强领导,落实村民委员会对防疫的管理责任制。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是政府行为,其组织形式必须是政府来主导。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动物防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动物免疫上,切实做到“政府保免疫密度, 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二是建立完善村防疫员的考核细则,增强防疫员的责任。

篇8

关键词:贫困山区;畜牧业;动物防疫;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585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4-0050-03

畜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动物疫病防控关系到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畜牧产品质量安全,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笔者通过工作实践和调查研究,发现贫困山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存在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供同行参考。

1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主要问题

1.1动物防疫人员少、素质不高。待遇低

1.1.1人员少有些乡镇兽医站人员只有1-2个人,要负责动物防疫和动物检疫等工作。人员少,工作多,工作起来有心无力。无法完成好上级交给繁重的动物防疫工作任务。

1.1.2村级防治员素质不高,年龄老化村级防治员非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例较高,部分技术人员专业知识缺乏,技能操作不熟练,个人素质、文化程度差异大。同时,部分村级防治员还是留守的老人,年纪比较大,在村中开展动物防疫工作很困难。

1.1.3村级防治员的待遇低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收入主要是每年参加春、秋季集中免疫补助以及奖金等,每个防治员年收入约有3000-4000元左右,相当于外出打工2个月的收入,待遇比较低,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1.2畜禽分散饲养数量大,防疫工作困难

一些村屯偏僻,公路不通,养殖量少分散,突击免疫注射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给防疫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因此,有些村级动物防治员只完成春、秋两季的集中免疫工作,平时的月月补针不能及时到位,存在应免未免、补栏不能及时补免等现象,这些村屯极易成为漏防对象,给动物疫病防控埋下了隐患。

1.3疫苗毒株与当地病原毒株不符。没有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由于近年来,需要免疫的动物疫病种类越来越多,病原变异快,同一种病原的有多种毒株,因此,会出现注射的疫苗病原毒株与实际感染的病原毒株不一样,没有起到防疫效果。

1.4疫苗保管不当

一些边远村级防治员到乡镇兽医站领取疫苗回到家后,在使用前未能按照疫苗说明书上规定的温度保存,或者没有能达到疫苗保管条件所需的设施保存,将疫苗存放在疫苗保温包和水缸旁,致使疫苗失效,影响免疫质量。

1.5免疫操作不规范

1.5.1免疫注射部位不正确

有些防疫员没有保定好免疫注射动物,疫苗没有注射到肌肉层而是注射到了脂肪层或皮下,造成疫苗没有能全部注入动物肌体内,人为使免疫剂量不足,影响免疫效果。

1.5.2免疫注射时疫苗使用剂量不足有些防疫员免疫注射时打飞针,疫苗从针口处流出;有些防疫员则是怕出现应激反应,减少疫苗使用剂量,导致免疫失败。

1.5.3免疫过程中不注意摇匀抽剂疫苗防疫员在使用油剂疫苗时,只在使用前把疫苗充分摇匀,而在免疫过程中不注意继续摇匀疫苗,有的乡村防治员将当天没有用完的疫苗放入冰箱保存,过几天后又拿去使用,导致总体效果差。

2对策建议

2.1强化防疫工作,量化考核,出台动物防疫责任制,并督促责任制落实到位

严格考核各级政府及业务部门是否按动物防疫责任制的要求做好各项防疫工作,是否按《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的要求,制订和完善当地动物防疫规划,做好应急防疫物资贮备,以应对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同时,建立责任追究制,对不履行防疫责任,工作不力甚至工作失职,导致防疫措施不落实,造成疫情扩散蔓延的,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2.2提高动物疫病防控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水平

2.2.1增加乡镇兽医站的编制,充实队伍对于人员少,工作量大,不利于动物防疫工作开展的乡镇兽医站,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增加编制,增加人员,充实队伍,以利于乡镇站工作的开展工作。

2.2.2选用素质好、技术精的村级动物防治员

一是选择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为村级动物防治员。因为他们经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和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能规范完成动物防疫基础免疫、疫情监测等工作;二是选用热爱动物疫病防疫事业,能够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的动物防疫政策,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肯吃苦,勤学习、爱钻研,能够经常深入到养殖场(户)了解实际情况,同时能做广大养殖场(户)的知心朋友的知识青年做村级动物防治员;三是选用一些文化程度高的村干部通过培训兼职村级动物防治员。

2.2.3抓好培训,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村级动物防疫员是畜牧生产第一线工作人员,执行着国家动物强制免疫等相关任务,其政治素养、系统的业务能力、操作的熟练程度、相关法律认知度等直接关系到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效果。因此,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培训工作,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选派防疫员到大中专院校学习等,将有关动物防疫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传授到村级动物防疫员中,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业务知识和理论水平,适应当前动物防疫不断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法律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

2.3加强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学防控水平

2.3.1建立和完善市县级兽医实验室

兽医实验室是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平台。从疫苗免疫效果测定到疫病的监测、病原诊断、疫情处理效果的评价等一系列技术手段都离不开兽医实验室。因此,建立一个功能较为齐全、设施较完善、能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县级兽医实验室,既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务之急。

2.3.2建立村级动物防疫室,提高免疫注射补助费,调动村防疫员积极性设立村级动物防疫室,配齐冰箱冷链设备和防疫器材;增加村级动物防治员免疫补助经费,由村干部带领和宣传发动,防疫员具体操作,共同完成突击免疫注射等重大动物防控工作,这样可更进一步使动物防疫工作透明化,有利于加强管理,为高效开展动物防疫工作创造条件。

2.4加大防疫经费的投入,确保各项防疫工作有效开展

根据动物防疫工作实际需要,将动物防疫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和禽畜养殖数量的增加而逐年增加,以保证疫苗配套、免疫注射、疫病监测、疫情排查与处理、防疫物资贮备等经费的需要,确保动物免疫、疫情监测、以及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处置等防控工作顺利进行。

2.5做好疫情监测,组织与当地病原相匹配的毒(菌)株疫苗供应

建议动物疫苗组织或者采购部门和当地动物防疫管理部门及时做好疫情病原的监测,及时掌握当地动物疫病病原毒(菌)株的变异情况和发现新毒(菌)株,可灵活调整计划,快速组织与当地发生的疫情相匹配的毒(菌)株疫苗供应,防止疫苗注射后产生的抗体与病原毒(菌)株不匹配,造成免疫效果不佳,仍发生动物疫情的情况出现。如:某地发生疫病的O型口蹄疫病原是缅甸98株,而当地组织采购的O型口蹄疫疫苗是缅甸93株,当地注射O型口蹄疫缅甸93株疫苗后仍发生O型口蹄疫疫情。

2.6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让养殖户主动配合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墙报、标语、网络等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开展动物疫病防控知识,为提高贫困山区群众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认识和实施强制免疫的自觉性,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自觉配合动物防疫的良好氛围。

2.7规范建立动物防疫档案,使动物疫病可追溯制定落到实处

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建立本村屯散养户的免疫档案,将本村所有的农户都记录在档案簿上,对养殖动物的散养户要及时、详细、准确记录其畜禽存栏、出栏及免疫等情况,特别要做好免疫用疫苗种类、生产厂家、批号、有效期、免疫时间等内容的记录。未养动物的农户要注明未养有动物。避免村级防治员仅记录己免疫注射的散养户,防止漏免、虚报免疫情况的发生。

2.8公示散养户的免疫注射情况,让养殖户监督强制免疫工作的开展

为达到真苗、真打的目的和避免漏免及村级防治员虚报免疫数字的现象的发生,当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注射工作结束前,要求在每个自然村的村民平常喜欢聚集的地方将该村的免疫注射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给漏免的散养户有报免的机会,而使春、秋两防突击免疫的免疫密度真正达到100%。

2.9针对山区不同情况,采取符合当地的免疫方式,提高免疫实效

根据各地的地形情况、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评估以及饲养量情况,制定符合当地的免疫程序。

篇9

开展行政村建档工作是维护农村稳定、服务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6月中旬,我们对全县村级建档工作通过深入乡镇、村实地调查和电话询问的形式,就村级建档工作现状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调查和统计,为进一步摸清**行政村档案工作现状,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村级建档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工作现状

截止20xx年6月底,全县34个乡镇154个行政村,有68个村完成了村级建档任务,建档率为44%。其中沟坝乡镇村级建档工作开展得比较好。普基镇7个行政村,完成7个,建档率100%;花山乡4个行政村,完成4个,建档率100

%;**镇6个行政村,完成5个,建档率83 %;螺髻山镇7个行政村,完成6个,建档率86

%。总的来说,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人员高度重视,措施有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为行政村建档创造了较好条件。20xx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行政村建档工作作为档案工作一项主要内容列入各乡镇党委、政府议事日程之一,建立了对各乡镇、村的档案工作考核机制,将任务完成情况和干部年终考核挂钩。

2、典型引路,为行政村建档工作树立了样板。20xx年,全县第一个村级建档试点在普基镇下坝村成功试点后,县档案局积极争取乡镇、村各级领导对村级建档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注重和发现培植典型,加强宣传推广,充分发挥“档案示范村”的幅射带动作用。20xx年普基镇下坝村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达到省三级标准;20xx年普基镇正街村、城关社区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达到省三级标准。目前,树村、**社区正积极开展达标升级工作,这些示范村的涌现,促进了我县村级档案工作的开展,提升了农村档案工作的水平。

3、积极探索,快速打开村级建档局面。在我县村级经济基础薄弱、建档意识不高的情况下,如何使村级档案建起、管好,一些乡镇党委政府在档案局的配合支持下,采取“统一整理、统一保管、统一利用”的措施,将全乡镇各个行政村的档案集中到乡镇档案室统一保管。这种

“村档乡管村用”管理模式,创造性地推动了村级建档工作快速发展。

4、主动服务,档案部门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为把行政村建档工作抓落实,县档案局克服人手少、经费紧张的困难,深入村镇上门服务,送档案柜、档案卷盒装具和送指导,帮

助各建档村共清理各类文件资料1万多份,归档整理482卷(盒),有力地促进了行政村档案工作的开展。

二、存在问题

1、村级建档进度不一,发展不平衡。到目前为止,部份乡镇村级建档工作尚未真正启动。在同一乡镇各行政村之间也发展不平衡,交通便利、条件较好的地区,村级建档工作发展迅速;交通不便、条件较差的偏远山区,村级建档工作发展迟缓。

2、对档案工作认识不到位,文件材料收集困难。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档案意识淡薄,对村级建档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不注重平时的收集与管理,任其流失;另一方面表现为由于保管条件制约,村里的文件材料基本上都由村干部分散保管。要将分散在多人手中的文件材料收集起来,难度较大。

3、乡镇监督指导作用发挥不到位。由于我县乡镇档案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多数乡镇没有按照《档案法》第六条的规定,指定人员负责保管本机关的档案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乡镇党委、政府的档案尚且长期依靠县档案部门,对村级档案工作监督和指导难以到位。

4、经费困难。在乡镇经费普遍困难的情况下,有的乡镇连购买档案装具的经费都无法解决,建档工作难以开展。档案部门也由于经济困难无力投入,且无交通工具,档案工作指导难以覆盖到村。

三、解决措施

1、提高认识,深化服务。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要进一步深刻认识档案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认真抓实抓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档案部门一方面要不断加强档案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增强农民档案意识;另一方面要创造性地开展村级档案工作,帮助村级组织把涉及民生的档案及时建立起来,为农民的衣食住行和就医、就学、保险、田地、林权等提供档案服务,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2、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各乡镇要依照《档案法》要求,切实履行对所辖村档案管理和监督指导职能。同时,扶助一定专项资金资助行政村建档,努力使档案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融为一体,促进乡镇、村两级档案工作健康发展。档案部门和涉农部门密切合作,从各自的职能出发,结合业务工作特点,切实加强对村级档案工作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确保20xx年全面完成村级建档任务。

篇10

一、繁荣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三个有利条件

1.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全县16个乡镇中有13个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总面积达8222平方米,藏书3.87万册,文化站阅览座位375个。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366个,占全县总村数的57%,总面积约3.4万平方米。建有基层文化示范户624户,其中省级84户,市级63户,县级173户。现有“丽水市山花乡镇”7个。特别是2009年壶镇镇成功创建“浙江东海文化明珠”,进一步提升了我县文化创建工作的档次和品位。

2.文化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据初步统计全县有村级文化联络员639人,全县有组织、有名称、有场地、有活动的群众文化队伍就有694支,人数有3.5万之多。每年县、乡镇两级都要开展民间文化队伍负责人、文艺骨干、文化带头人和文化经纪人等各类培训,达1500以上人次。他们作为群众文化的领头雁、排头兵,特别是广场舞、集体舞等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3.文化活动开展呈现新亮点。~是借势开展各类文化下乡活动。围绕“百场演出、千场电影、万册图书”文化下乡活动,结合实际每年我们都要开展主题文艺巡演活动。二是依托主要节庆、重要时段、重要部署开展文化活动。三是广泛搭建平台开展文化活动。如搭建乡乡一台戏、乡镇文艺汇演、农民艺术节和卡拉0K大奖赛等舞台,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成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表演者和享受者。广大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呈现普及化、常态化发展趋势,农村处处出现了“小孩闹、妇女跳、老头笑”的欢乐场景。

近年来,我们通过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抓文化设施、文化阵地、文化队伍和文化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可以集中归纳为“三个”初步解决。一是初步解决了基层群众看电视难、听广播难、读书看报难、参加大众文化活动难的问题:二是初步解决了一些偏远乡镇村文化贫乏的落后面貌,逐步改变了“早上昕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不是看电视搓麻将就是吃饭睡觉”枯燥生活方式;三是初步解决了基层群众“文化脱贫”问题,正逐步向“文化温饱”、偶尔也能吃一顿“文化饱餐”方向挺进。

二、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三大因素

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不相适应,存在设施陈旧、功能落后的现象。按照县有两馆(县文化馆、图书馆)乡有一站(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有一室(村级文化活动室)的总体要求,我县严重不足。从县本级来说,“两馆”建设推进缓慢,或者说是“蜗牛式”推进,项目尚未落地。从乡镇角度讲,目前还有三个乡镇文化站尚未开始建设。从村级角度讲,距离85%的村具有文化活动室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2.农村文化人才的数量少、素质低与农村文化工作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存在青黄不接、能力欠缺的现象。从县里角度讲,我们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目前文化馆还不到10个人,真正能到基层辅导、讲课的人也不是很多。从乡镇角度讲,全县文化员基本都是八、九十年代转正的招聘干部,文化员队伍人员紧张、年龄老化、人才断层、青黄不按现象比较严重。全县45名文化员中,46岁以上的就有34人,占文化员总数的75%。文化员专职不专干的情况比较突出,绝大部分文化员被乡镇党委、政府当作乡镇脱产干部使用。从村级角度讲,民间文化缺乏领军人物、缺乏创作人才、缺乏辅导人才。

3.农村文化的发展机制与农村文化的地位不相适应,存在投入不足、保障乏力的现象。全县已建的13个文化站,除壶镇镇比较正常运行外,其他的至今未能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个别乡镇文化站站舍被占用,设施被挪用现象。还有一些乡镇文化站成了乡镇干部的专用场地,普通老百姓没机会接触、使用。文化站为什么没有保持正常运行?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缺乏正常的运转经费。一旦正式开放,势必要产生水电费、人工费、设备添置维修更新等各项费用,而目前的文化站财务不独立,依附乡镇,一分自有资金也没有。再如群众跳广场舞的音响设备基本都是个人掏腰包,产权属个人,政府缺乏有效引导、服务、支持和援助。

三、把握农村文化建设三大关系

1.正确处理“高”与“低”的关系。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着眼点要高,着力点要低。着眼点要高是指强调农村文化重要性一定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农村文化这块阵地不能丢,丢不得,也丢不起,一丢就要出乱子,出大事。着力点要低是指要根据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不能用专业化的标准要求农民。不能把农村群众文化搞的太深奥,要便于操作和推广,让农民易懂、易学、乐学。

2.正确处理“软”与“硬”的关系。硬件主要包括文化设施、文化阵地、财政投入等方面。软件主要包括文化队伍、文化活动、文化品牌、机制体制、制度管理等因素。文化活动离不开必要的硬件设施,但光有硬件设备没有文化活动,硬件就会成为摆设。如何处理好软硬关系呢?

一是夯实基础,阵地建起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建设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村级文化活动室要再扩大覆盖面,标准化、规模化建设,提高吸引力上做文章。努力实现85%的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工作任务,继续加大对“浙江东海文化明珠”和“丽水市山花乡镇”的创建力度。

二是打造名片,品牌亮起来。品牌就是旗帜,品牌就是生命,品牌就是效益。文化品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县农村文化积淀深,底蕴厚,内涵丰富,对打造文化品牌、特色文化、精品文化,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县真正有影响力、有传播力的民间文化品牌还不多。《缙云钢叉舞》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是我县不可多得、常年活跃在农村文化市场的一朵奇葩,是我县挖掘、整合文化资源的一次成功尝试。《缙云钢叉舞》的成功先例值得效仿,成功模式值得借鉴。我们可以聘请专家、老师对本地的文化资源重新进行深度挖掘、整理、编排、创作、展演,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努力建设一批“特色文化村”、“特色文化家庭”和“特色文化队伍”,不断提升“一镇一品”的内涵和外延。

三是狠抓队伍,锣鼓响起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资源理念。文艺骨干在繁荣农村文化、普及农村文化、推广传播农村文化中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繁荣群众文化当务之急,就是要健全文化队伍建设,培育更多更强的农村本土文艺骨干和富有魅力的农村文化领军人物。有魅力才有吸引力。有吸引力才有影响力。今后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民间文化队伍负责人、民间文艺骨干、民间文化经纪人的培训力度,努力打造一支撤不掉、搬不走、乐奉献、扎根基层的文化骨干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