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装备行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药装备行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技术装备;中药工业;现代化
近年来,我国的中药在医药行业的地位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了解和认同我国的中医文化。但要真正实现我国中药“走出去”的目标,实现中药与西药地位的平等,就必须要加快我国中药工业的发展,利用新技术装备提高中药的制药质量和包装质量,从而推进我国中药工业的现代化。
一、我国中药工业发展现状
我国中药工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要想使我国中药走向世界,必须要研制出像西药一样保质期长、便于携带的中药药片或药丸,虽然现在已有部分中药能够被提炼出来,但仍有大部分中药只能采用现场熬制的方式,以维持其药性。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中药工业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制药机械生产国。但是,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制药机械创新性不高,很多生产厂家互相仿制,虽然机械的生产量居于世界前列,但却因为缺乏技术支持而摆脱不了沦为制造大国的命运。在技术方面,我国制造的很多制药机械技术含量不高,在药草清洗、中药提炼、药片烘干等方面仍旧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而这些都是我国中药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我国中药工业发展趋势
多年来,中药在我国医药行业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自身固有的调理性强、对肠胃刺激小、毒副作用小等优势使得中药在我国经久不衰。在西医没有流传进来时,中医一直起着主要的作用。虽然现在西医的发展迅速,相比较而言,中医的发展相对缓慢,但其发展前景是不可小觑的。我国政府正在加大对中医的扶持力度,通过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开发新技术装备等手段,努力发展我国的中药工业。
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中药工业的发展将趋向于集团化。而所谓集团化,主要是通过扩大企业的规模,使中药的制造更加专业化,更加规模化。目前,除了专门的中医院,其他正规医院一般是以西医为主的,而小诊所熬制中药比较普遍,但这种熬制方式耗时耗力,难以让中药行业得到规模化的发展。因此,建立规模化的中药制造厂,并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品牌,同时培养专门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中药制药工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便成为了我国中药工业的发展趋势。
三、我国中药工业中可采用的新技术装备
要使我国的中药工业得到发展,最重要的还是研制出新的高科技的技术装备并投入使用。在中药制药过程中,怎样快速的清洗药草、怎样将药物充分提炼出来、如何将汤药变为药片并维持其药性、如何快速烘干药片,都是制药中比较重要的工序。
首先,在清洗药草的时候,传统的做法是人工采药并清洗,这种做法在小诊所比较常见。自己采药并清洗,能够保证药材不出差错。但是在大型的中药制药厂中,如果人工清洗药草会增加工厂的人工成本,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需要清洗的药材量过大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是不现实的。而专业清洗药材的工具,如喷淋式转筒的产生,便解决了这一难题。当然这一工具也有部分不足之处。比如只能清洗药根,而不能清洗比较脆弱的药花。现在厂家对这一清洗工具有所改进,比如,将碳钢改为不锈钢,并增加水的压力,这样可以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并能将药材清洗的更干净。
其次,提炼药物是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现在投入使用的有超声波提取技术和微波提取术。超声波提取不需加热,避免了中药常规煎煮法、回流法长时间加热对有效成分产生的不良影响,适用于对加热敏感的物质。而微波提取术有提取快、损耗小的优势。
除了直接在原材料中提取药物,也可以通过将原材料变为汁液而后将其蒸发浓缩的方式提取中药材中的精华。将提炼出来的精华素炼制成药片,一般是利用聚四氟乙烯板制成带刮板的搅拌器,这样不仅有利于传质、传热,提高蒸发速度,缩短浓缩时间,还能减少浸膏的粘底损耗,提高浸膏得率。
最后,烘干药片便成为了中药制作程序中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我们现在一般采用的是微波真空干燥设备、双锥“三合一”干燥器和真空冷冻干燥器。微波真空干燥设备的原理为所提取出的浸膏直接吸收微波而整体加热,在真空状态下,微波的传递不受影响,浸膏中的水分容易排出,且需要的时间短,药物的有效成分损失小,最终炼制出的药丸药效较好。而双锥“三合一”干燥器的生产是全密闭式的,可以完全避免生产过程中药物对空气的污染,并能有效减少工作人员与药物的接触,从而降低药物对工作人员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相比较而言,真空冷冻干燥法是在低温低压下对提炼物进行干燥,有利于热敏物质保持活性,可避免药物在高温高压下的分解变性,同时保证药物中的蛋白质不会变性;且这一操作产品的封闭性强,可以有效避免在干燥过程中对提炼物的污染,保持药物最原本的药性。
结束语:
新技术装备在中药工业现代化中的运用,可以使中药工业得到快速的发展。虽然现在我国的重要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相信,凭着中药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人们会逐渐认识到中药的重要性。国家在加大对中药工业的扶持力度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对中药的宣传力度,并培养专门的科技创新人才,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技术装备的开发力度,从而使中药工业在新技术装备的助推下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郭维图.新技术装备助推中药工业现代化[J].专稿与综述,2014,(2).
篇2
中南建设(000961)联合体中标10.07亿元医院PPP项目。
腾达建设(600512)中标5.6亿元工程施工项目,公司2016年营收为15.28亿元。
银河生物(000806)拟现金收购远程心界66.776%的股权,交易对方愿意协调标的公司其他股东,争取使公司能够收购远程心界100%股权。标的公司总体估值在50亿至60亿元之间。远程心界是一家致力于远程心血管病专科医疗联合体的投资管理公司,是目前国内较大的心血管病远程医疗运营商之一。18日复牌后,公司决定继续推进本次重组事项。
隆基股份(601012)公告,2017年7月18日至12月5日,陕西煤业增持 公司4.99%股份,并于今年1月16日再度增持10.95万股,持股比例达到5%。陕西煤业的整体增持价格区间为每股17.19元至37.27元。隆基股份最新股价为33.43元。陕西煤业表示,增持是出于认可并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和业务模式,未来12个月有意继续增持。
康得新(002450)控股股东计划6个月内,增持公司股份不少于10亿元。
大禹节水(300021)实控人计划6个月内,增持公司股份不超过5000万元。
云铝股份、驰宏锌锗、云南铜业17日晚齐发公告称,控股股东正与相关方筹划重大事项,18日起停牌。云铝股份、驰宏锌锗的实控人为云南省国资委,此次重大事项可能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云南铜业表示,实控人中国铝业集团正与云南省国资委进行深化合作相关事项。
宁波韵升(600366)控股股东提议年报分配方案为10转增8股派3元。
维宏股份(300508)控股股东、实控人提议年报分配方案为10转增6股派2.4元。公司去年全年预增75%至95%。
开元股份(300338)预增27.9倍至28.2倍,因将恒企教育、中大英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等。
力源信息(300184)预增5.76倍至6.03倍,因半导体 及电子元器件 产业链产需旺盛,公司本部及各子公司迅速扩大销售规模,合并范围增加等。
三超新材(300554)预增105%至135%,因金刚线切割在多晶硅 领域迅速实现大规模应用,公司募投项目顺利实施及进一步扩产,产能迅速提升。
篇3
Abstract: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teaching should be based on social demand. Combined with indust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the college should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system, effectively raise student's innovation quality, establish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idea and strengthen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so as to cultivate qualified innovative talents.
关键词: 制药工程;教学;自主创新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teaching;independent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265-02
0 引言
制药工程为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才开始在高校首次组建的新兴专业,目的是培养大量既擅长工程与管理、又精通制药技术的综合性人才,以满足国内医药工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至今,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全国已近200多所高校开设该专业。制药工程专业以药学、化学、工程学及生物技术为基础,并且是在上述专业技术的交叉领域形成的新兴学科,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制药工程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创新及实践能力,而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领域共a同面对的一大难题。本文重点就制药工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素质进行阐释。
1 制药工程专业特点
由于制药工程专业是各大技术领域的交叉学科,因此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课程:①与药物有关的专业基础课:如药理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微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等;②化学类基础课: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③化工类基础课:如化工原理、化工设备机械、化工制图、化工热力学、电工电子学、化工仪表以及自动化等,以上所述的仅是专业基础课程,掌握这些基础课程后还要根据制药工艺开设专业方向课程。整个制药过程包括原料、原料的预处理、反应与分离获得原料药、利用各种工艺制成制剂而最终获得药物,因此,根据药物的生产过程,制药工程专业应开设制药工程设计、生物工程、化学反应工程、制药分离工程、制药工艺学、制剂工程等课程,而这些也只是该专业的主要重点课程。由于制药工程涉及的领域较广,需要与多种学科结合并综合运用才能达到专业要求,所以,教学过程中还应开设波谱解析与应用、仪器分析、药物分析、药剂学、GMP、药事管理及法规、三废处理技术等大量课程。教学过程中,在突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应注重不同课程间的知识渗透与结合。
2 专业方向的体现
制药工程专业可分为生物制药、中药制药及化学制药三个专业方向,总体教学时应有意识淡化专业方向,而对于个体要充分体现专业方向。也就是说,教学时对于核心课程的设置及实践课程的安排,应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和掌握,不存在专业方向的问题,不同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应一致;而对于每位学生而言,他们都会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而有秘书的研究方向,教学时应考虑为个体专业研究方向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可向学生开设各种专方向的选修课,例如:对于化学制药专业方向,可开设药用高分子材料、有机反应机理、药物合成反应等课程;对于生物制药专业方向,可开设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发酵工程、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工程等课程;对于中药制药专业方向,可开设中药学、药用植物与生药学等课程。
3 自主创新素质的培养
3.1 自主创新素质培养是高等人才教育的关键 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等人才是我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战略核心,是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关键。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大学是培养高科技综合性人才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自主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校大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知识,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并且他们思维活跃、热情向上、勤奋肯学、求知欲强、兴趣广泛,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具备发挥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条件,是人生各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期,能够快速适应自主创新素质教育。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正是时候,也最为有效。
3.2 自主创新素质教育现状有待改善 自主创新素质是指由自主创新精神、自主创新意识及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形成自主创新行为的整个过程。自主创新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全面的专业知识、浓厚的创新意识、丰富的科学实践、科技综合与善于创新的能力、富有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坚强的意志、创新的勇气、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强烈的好奇心等。然而如今的大学生在自主创新意识方面与现实的实践行为能力存在很大差距,很多大学生虽然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培养方面具有较强的行为动机与行动倾向,大多强烈希望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然而当有机会参与实践活动时却缺少必要的积极性,懒于或不屑于参与实践活动,部分学生虽然开始时热情高涨,但由于毅力较差而不能持之以恒。特别是新一代大学生深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及自身特有的个性特征,成长经历相对单一,阅历并不丰富,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我开发能力,创新实践贫瘠,从而阻碍了创新素质的培养。这更进一步造成他们知识面较窄,思维方式比较单一,学科间的交叉点不能融会贯通,不能全面、灵活地思考和看待问题,他们在长时间的被动学习环境中早已习以为惯,创新意识极其淡薄。高校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倘若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大学生缺乏深入实践,不但起不到有效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素质的效果,就连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也不能融会贯通,出现知识“消化不良”的现象。
3.3 制药工程教学中自主创新素质培养是时展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而目前医药工业发展迅速,随着新版GMP的实施,大多数制药企业进行了改造或扩建,通过消化、吸收和革新,提高了我国制药工业技术和装备的整体水平,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生产工艺技术落后、制药设备陈旧、制药工程技术力量十分薄弱等。医药生产企业想在市场中生存,必须增强实力,形成规模经济,重视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研制开发。因此,缺乏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制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制药业面临的严峻现实。
制药工程大学课程包含了学生的各项专业基本技能、理解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及基础理论的培养,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及工艺操作技能的培养,操作和使用各种仪表、仪器能力的培养等。但由于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是普通中医院校,在校学生的工科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再加上实训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实验室不能完全代替工业化生产进行实训教学,教学效果还不理想。因此,中医院校如何克服各种现实困难,培养出拥有自主创新素质综合性人才,是急需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4 结语
教育的根本在于为社会输送符合社会现状和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制药工程教学应从社会需求出发,结合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加强教学制度改革,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素质,树立学生的创新观念,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申利群,夏璐,许海棠,杨立芳.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05).
[2]胡桂香.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
篇4
一、 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但医药产业仍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年均递增速度达到10.6%。2003年国际医药市场的总销售额只有4300亿美元,到2010年已增加达7000亿美元以上。在北美、欧盟、日本形成3个全球最大的药品市场,三大药品市场的销售份额约占全球市场的87.7%。药品销售多年来一直呈稳定增长势头。2005年欧盟市场增速达7.1%,日本达6.8%,拉美达18.5%,亚洲太平洋地区(除日本)和非洲为11%。目前排名全球前50名的大型医药集团均属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在新型生物药物开发中,化学小分子药物份额保持在80%上下。2000年以来,美国医药产业的研发费用持续增长,2008年尽管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研发费用仍达652亿美元,同比增长3.16% 。国际医药产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力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购并和重组,增强了对市场份额和销售市场的实际控制力。
在我国,目前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医药制造工业体系和医药流通销售网络,2009年制药总产值已突破10000亿元大关,2007年以来医药工业保持年均递增15%~20%的增速。我国化学制药工业目前可生产原料药1500种,产量达到110万吨,且有多个品种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如青霉素、维生素C、土霉素等约占全球产量的50%~65%。出口比重超过40%,占全球原料药贸易额的1/4。我国的原研产品青蒿素,在国际上疟疾高发地区被广泛使用,抗生素、激素、氨基酸等的产量,也都在国际市场占有相当份额。但从产业的角度看,我国医药产业仍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仍然存在制造业集中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生产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大等比较突出的问题。另外因投入不足,尤其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所以对新药的创新开发能力较弱,难与国际较强同类企业比肩和抗衡。近年来行业研发投入的比重平均为1.02%,新药生产能力仅占药品总量的10%。
二、医药产业研发创新情况
1.医药创新的分类
(1)仿制创新。仿制创新药的研发主要是运用一些公认、成熟的理论和技术,以及已有的装备和材料,研发出“价廉质优”的产品,实践中表现得最多的是集成创新。仿制创新主要是通过制备工艺的创新,突破产业化的关键技术,最终获得具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且制备成本低、产品质量优和生产环境较好的工艺路线。目前,国内很多仿制药物通过技术创新,已经达到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
(2) 改进创新。改进创新的主要特征是运用一些公知、成熟的理论和技术,规避已有的专利保护,发明和制造比母体新药更具治疗优势的专利新药。由于这类新药的作用靶标没有改变,临床风险较小,且是确立临床应用的成熟产品,因此研发成本相对较低。但这类新药拥有创新专利权,其创新程度大大提高。
(3)原始创新。是新药创新研发的最高级别。它以大量的重大科学研究成果,或以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基础,利用发现新的病因学机制建立新的药物筛选模型并加以应用。制造出全新结构的新药或先导化合物。这类新药研发投资大、耗时长,收益大但研发风险高。当前国际新药研发新宠是植物原料药,中草药的研发及产业化已成为热点,植物原料药开发不断涌现。与化学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相比,以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中药具有命中率高、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已成为世界各国新药研制的重要途径。
医药研发的三种创新模式中,仿制创新属于初级阶段,创新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但其占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原有成熟药品资源优势,对于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企业来说,不失为一条比较简单易行的创新渠道。
2. 国内医药产业研发创新概况
我国的医药生产企业,目前在创新方面主要集中在仿制创新与改进创新。在原始创新阶段,药物研发外包企业主要做的是新药研发的药物合成及优化合成路线和工艺的工作,这是新药创新最费时耗力的核心研究层面。国内药企一般通过低成本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以相对低廉的合同定价和优质的研发服务吸引海外医药巨头的订单合同,帮助其完成合成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在这种创新研发过程中,最终的药物知识产权属于合同发包方,即海外医药公司,参与创新研发的中国药企无专利享有权,即使你的合成方法和工艺非常先进,具有极高的创新价值,也不能在专利中分得一点点份额。
三、南京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1.南京医药产业的发展优势
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南京拥有众多位居全国前列的的科教和研究优势资源。高校众多,学科基础雄厚,研发力量强大,人才资源突出。市域内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11所名列生物医药研究领域前列的国家“985”和“211”工程知名高等院校,拥有14名两院院士,7名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奖获得者。去年以来江苏省还引进海内外97名国际生物技术产业领域杰出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南京进行创新创业。南京大学建设了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中国药科大学建立了国家级的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围绕新药开发,江苏在全省范围内还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的新药筛选、药物安全性评价、药代动力学和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等创新平台,基本形成了符合国际新药创制流程的研发及产业化技术体系。
2.南京医药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1980年南京市只有12家医药制造企业,2008 年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企业已达100多家,且有60多家已通过GMP国家认证。1981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不足一亿元,到2008年已达到70多亿元,年均增长率近20 % ,超过南京市经济年均增长速度。空间布局上,目前南京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浦口、栖霞(新港)、鼓楼三区,浦口和新港生物医药产业园、鼓楼医药产业创新中心已成为南京生物医药发展的“根据地”。新港医药工业园主要研发生物和中西药制剂,浦口医药工业园主要研发方向为抗感染、抗癌和生物基因类药物。浦口生物医药园还是第一家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成为从制药、包装以及医疗器械相互配套、功能完善的产业园区。南京新港生物医药园已成为省级三药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和新药研发基地,目前已有50家医药生产企业进驻。南京生物医药产业综合实力已跻身全国第三(仅次于京、沪)。
四、南京医药产业发展的探索
1.面临的发展机遇
我国医药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将带来1000多亿元的新增医保支付能力,预计在今后5年内,我国药品需求量将以15%~20%的速度增长,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极大发展空间。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芯片、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的突破,也大大加快了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步伐。同时,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也增加了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转移的现实可能性。南京在承接国际医药产业转移和服务外包方面具有区位、人才和先发优势,为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全球医药产业布局正面临新的大规模调整。面对激烈的竞争,医药公司出于缩短研发周期和降低研发成本的考虑,把医药研发和生产环节中的非核心试验部分通过合同方式交给其他有能力的研发公司和机构来完成。目前作为高端服务业的医药研发外包公司(CRO)已承担了全球近1/3的新药开发工作,预计2014年全球CRO市场将会达到3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
人力成本是医药研发成本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在医药研发外包中的竞争优势变得十分突出。印度、俄罗斯、巴西等人力成本相对低廉国家已经承接了大量的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而中国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日益受到国际医药公司的青睐,使中国医药研发外包市场规模与日俱增,同时也带动了中国医药研发产业链的成熟。
2.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医药公司大多从事于仿制药和原料药的生产,由于资金力量薄弱和成本承担能力有限的原因,新药研发一直是国内医药企业的软肋,严重制约了国内制药产业的发展。理论上新药研发的主体是医药企业,但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极弱,研发主体主要由高校和科研单位承担,这种研发体制急需改变。当前还普遍存在着医药企业与高校、科研、医疗机构的协作不够,产、学、研结合形成“双赢”意识不强,各医药企业间的分工合作、错位发展不到位,新药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医药企业参与国际医药创新研发的意识比较薄弱等主要问题。
3.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1)以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为核心,整合完善现有医药产业园区的资源,打造医药创新孵化平台和产业化基地,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关键技术,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大力发展高端化学药物、生物制品,选择发展低污染、低能耗和高附加值配套原料药、重要医药中间体;发展新型药用辅料和关键制药装备,积极推进医疗器械、诊断试剂产业发展。
(2)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引导作用,加快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努力按照国际制药技术的标准和规范,整合材料、化工、装备领域的技术优势,开展大品种药物的原料药工艺优化技术、重要医药中间体的绿色制备技术,新型药用辅料的开发技术等科技攻关,加强智能化药用发酵装置、节能高效提取纯化装置、一体化制剂装置生产线等关键制药工艺装备的产业化,打造在全国具有明显领先优势的原料药、中间体、药用辅料、生产装备等制药工艺产业链,构建立足我国、面向全球医药制造业辐射的制药基础产业集聚区。
(3)重点发展医药生产制造业,着力培育医药外包服务业。发挥南京高端人才积聚优势,紧盯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芯片、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前沿技术,加快生物诊断试剂产业的发展和高端生物制品的应用突破。加强植物资源有效部位分离与有效单体提取、质量控制与现代制剂技术等关键制药工艺的产业化突破,建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工程化技术平台,加强现代生物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产业应用。
篇5
农业:大稳定小调整
近期主要应该采取四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合理利用国际规则加强对农产品进口的管理,同时以出口退税、减免收费、提供低价运输工具、增加农产品促销专项经费投入等手段扶持农产品出口;其次,稳定最低收购价和临时存储双轨模式,探索实行国家按照最低收购价和市场价之间的差额直接补贴农民代替以最低收购价直接收购农产品;再次,着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农村经纪人队伍的管理和培训;最后,做好农业产业安全调研,加快建立国家农业安全保障体系。
工业:实施“三个战略”
今后两年工业的发展重点是实施“三个战略”。
一是装备更新引进战略。就是要通过加大对传统产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力度以及开展适应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需求的装备制造研发,带动上游原材料工业和其他制造业发展,促进工业的稳步回升和结构升级。
二是产业梯度转移战略。中国不同地区间工业化程度不同,工业发展水平存在巨大落差。今后一段时期内,要加快实施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为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提供新的动力。为此,东部发达地区要利用自身优势和国内外经济深度调整的时机,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西部地区应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进一步夯实工业化基础。
三是产业并购重组战略。今后两年要注重依靠市场机制,消除体制,积极鼓励和推动有实力的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并购重组,改善产业组织结构,促进经济要素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流动。
服务业:优化税收政策
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对生产业的战略性行业和创意设计、管理咨询、品牌营销等新兴行业以及老年服务等消费业的潜力行业,在―定期限内实行所得税优惠。建议针对服务业的特点,研究高新技术服务企业的认定标准,将无形资产和服务价值达到一定要求、主要应用高技术的知识密集型生产业,或主要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现代中介服务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的范围,享受其税收优惠政策。为鼓励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业引进高端人才,提高产业层次,建议在计算生产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对非股东工资按同行业前三年实际平均水平扣除;给予个人所得税抵扣优惠。对此类企业发生的非股东职工培训经费支出,按其实际发生额扣除。对鼓励发展的服务业给予土地税、房产税等税费优惠。
高技术产业:加大政府采购力度
篇6
而在现实中,生物医药行业的确呈现出庞大复杂的面目:繁多的产品种类、各异的研究方向、众多的细分领域以及无数的参与主体。面对这样的行业,我们该如何去选择和判断?特别是站在投资角度有没有合适的切入点?答案可能见仁见智,而单克隆抗体则被投资界普遍认为是未来生物制药行业重要的投资领域。
单克隆抗体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当细菌、病毒、异源蛋白等异物入侵人体时,人体的免疫体系会识别异物,并分泌特异性的抗体来结合异物,最后达到清除异物的目的。一般抗原以异源蛋白居多,通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识别抗原上面的多个位点,针对不同的位点会特异性地产生针对该位点的抗体来结合抗原,由此产生的抗体集合我们称之为多克隆抗体。而如果能够纯化出只针对单个位点的抗体,我们就得到了针对某个特定蛋白结构的抗体――单克隆抗体。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运用单克隆杂交瘤技术获得了抗绵羊红细胞的单克隆抗体,成为单克隆抗体应用领域的奠基者。经过30多年发展,单克隆抗体已经成为生物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继重组蛋白后,单克隆抗体引领了第二次生物医药产品浪潮。它在疾病治疗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被成功用于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等领域,成为生物制药最大的产品类别。
据统计,2006年底在美国和欧盟市场上销售的治疗性单克隆抗体有20种,其中包括4种鼠源性单抗、5种嵌合性单抗、10种人源化单抗和1种全人源化单抗。到2008年底,嵌合性单克隆抗体占有49%的市场份额,人源化单抗占有31%,全人源化单抗占有11%,鼠源单抗只有不到10%。
可以预见,由于人源化抗体和完全人源化抗体的副反应小、效价高,代表了未来单抗产品的发展趋势。
临床应用
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以下三个方面:肿瘤治疗、免疫性疾病治疗以及抗感染治疗。用于治疗癌症的抗体占有44%的份额,用于治疗关节炎和免疫性疾病的单抗占40%,而在进入临床试验和上市的单抗产品中,用于肿瘤治疗的产品数量占比大概为50%。未来用于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单抗将继续引领单抗市场,IMS预计这两类单抗销售额有望突破100亿和110亿美元。
单抗产品之所以能够发展迅速,是因为相对于小分子药物而言其最大的优点是“精确”,能够针对特异性的靶点进行治疗,降低副反应的同时增强了功效。目前,单抗产品的治疗机制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单抗本身与靶点蛋白的结合,达到利用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目标蛋白的作用,代表性的产品有基因泰克的美罗华和赫赛汀。另一类是将单抗与治疗用的小分子药物或放疗药物耦合,单抗帮助治疗药物找到病灶,以此来达到特异性治疗的目的,代表性产品有成都华神的碘[131I]美妥昔单抗皮试制剂。
以单抗产品使用最为广泛的肿瘤治疗为例,在传统的治疗中,肿瘤患者一般会接受化疗和放疗两种治疗,但是不论哪种方式都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在化疗过程中,患者一般会出现肠胃功能混乱、免疫力降低、造血功能受抑制等副作用,而放疗使患者本身要受到辐射伤害。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种传统治疗方法都是“广谱”治疗,也就是不论对肿瘤细胞还是正常细胞都会杀伤,效价较低。而单抗产品能够精确到细胞级别,针对病灶进行治疗,效价较高。
行业发展
治疗性抗体的发展经历了从多克隆抗体到单克隆抗体再到基因工程抗体三个阶段,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成熟,单抗产品已经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1986年第一个治疗性鼠源性单克隆抗体OKT3上市,然而其治疗效果并不乐观,抗体治疗在1988年到1993年间陷入低谷。为了解决免疫原性问题,其后诞生了各种人源化技术,2002年,第一个全人源化抗体Humira上市。到2006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已经批准了21种单克隆抗体药物上市,其发展又重新进入轨道。单克隆抗体是近年来复合增长率最大的一类抗体药物,1999年全球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市场销售额只有12亿美元,2002年已经达到40亿美元,2004年全球销售额大约为103亿美元,其中8种销售额最大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销售额达到101亿美元,其年均增长率超过150%。据FDA预计,单克隆抗体药物在未来10年内将会成为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主旋律,随着已上市品种的不断增长以及新品种的上市,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市场份额将会迅速攀升。
单克隆抗体药物近几年增长迅速,单克隆抗体产品已经成为一个全球销售额突破400亿美元的大产业,目前单抗产品的销售额占生物制药的比例已经超过30%,未来单抗产品将成为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主旋律。相比之下,化学制药工业新药的推出速度在逐步放缓,而随着新靶点的大量发现,单抗类药物的研发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未来单抗类药品有望成为主要的新药来源。
行业主体方面,由于单克隆抗体研发的技术壁垒较高、研发周期较长、需要强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因此大型企业在单抗技术方面优势明显。目前,国外的单抗产品主要集中在罗氏(基因泰克)、安进、GSK 、强生等公司,这些公司已经构建了成熟的单抗研发平台,在靶位基因的筛选、基因的测序、抗体结构的构建、工业化生产等一系列流程上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从目前已经上市销售的品种来看,单抗产品已经由初期的鼠源性和嵌合性产品逐步转向了人源化和完全人源化产品,大型企业在蛋白结构重组方面也有着自己的优势。
同时,行业内的并购机会明显增加,很多大型企业的单抗产品线都是通过收购获得的。早在1999 年强生公司就收购了Centocor,获得了其单抗技术平台;2002 年安进收购了Immunex;礼来于2008 年收购了Imclone;罗氏在早期就控股基因泰克公司,在基因泰克因生物制品大获成功后,罗氏更是斥资468 亿美金收购了基因泰克剩余的股份,不断发生的并购表明生物制药产业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
虽然单抗药物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仍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抗体靶抗原的不确定性,以及抗体自身的抗原性是主要问题之一。由于人们对很多存在于靶细胞和组织上的靶抗原的确切分布和功能并不完全了解,从而在临床应用上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并由此产生了安全问题,而这一点在免疫疾病的抗体治疗中表现尤为突出。
2006年3月德国TeGenero公司研制的抗CD28抗体TGN1412(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英国Northwick Park医院进行临床研究,6个健康志愿者出现严重反应,发生昏迷,在使用了生命支持系统和大剂量激素后才控制住,但发生的机制尚不清楚,而在此前的大量动物实验中却没有任何副反应的迹象。另一个治疗免疫性疾病的抗体药物候选者抗CD40,也在临床研究时出现了严重的副作用。可以看出抗体药物所存在的安全风险,针对同一靶分子的不同表位有可能介导完全相反的生物学效应。其他适应症的抗体治疗也存在脱靶可能,原因是靶分子也在其他组织中存在,而目前我们难以确定抗同一种靶分子、甚至同一表位的不同抗体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药效和毒副反应表现是否一致,这就为抗体的开发带来很大的临床风险,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药物在一期临床就失败的原因。
此外,抗体药物的开发生产成本也值得我们关注,它甚至被称为富贵药。成本是决定抗体药物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与其他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相同,具有巨大市场前景的产品在遇到难以克服的瓶颈问题时,一定会刺激产生替代技术或物质,如Aptmer等,都可以产生具有类似抗体特异性结合和亲和力的特征,但分子质量更小,生产更为方便和廉价。所以,抗体药物在未来有可能只会成为一类概念药物,新的更优良的分子药物会替代现有药物,当然这也是本身生物技术开发的风险。
目前在研产品基本以人源化和完全人源化产品为主,鼠源性的产品基本已经没有,这也表明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进步,单抗类产品的类型也开始升级。各大公司都有众多进入了II、III 期临床的产品,在研产品主要还是以肿瘤治疗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为主。肿瘤疾病的治疗类型较现有产品有所拓展,增加了针对实体瘤、黑色素瘤等肿瘤的治疗产品,但主要还是以淋巴癌、乳腺癌等疾病为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仍然主要以关节炎,哮喘和皮肤疾病为主,新增了针对老年痴呆症和糖尿病的治疗产品。
国内市场
国内主要的治疗性单抗产品市场仍然被进口产品所占据,进口产品主要以国外畅销产品为主。而国产单抗产品正处于起步阶段,早期产品以鼠源性产品为主,随着中信国健和百泰生物推出了自己的人源化产品后,中国单抗产品类型也开始升级,但是还没有国产的完全人源化产品。
目前,国内形成了北京、上海、西安等抗体药物的中试及产业化基地。北京基地以北京百泰生物技术公司和北京天广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为主形成;上海基地以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等为主形成;西安基地由第四军医大学和成都华神集团合作形成。
第一个五年:受益的公司将是目前已经掌握单抗生产关键技术并拥有丰富产品储备的公司:兰生股份(中信国健)、百泰生物、海正药业。
第二个五年:届时多个重磅单抗将过专利保护期,所以目前已经开始布局单抗的大公司,他们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并不惜重金力争引进国外的技术和科研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将产品投放市场,未来价格相对合理的仿制药以及原创药产品的销量能够借助公司强大的销售渠道实现快速增长,例如丽珠集团、一致药业以及海正药业、复星医药、华北制药、双鹭药业等。
篇7
当前,中药工业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提取分离工艺粗放、装备落后、质量控制手段贫乏、缺乏系统集成优化、自动化水平低,直接导致中成药质量和疗效不稳定、服用剂量大等问题,这是造成我国中药工业至今落后于世界天然药物制造业水平的主要原因。
“**公司”自20**年成立以来,致力于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三大领域(提取、分离纯化和质量控制)八项技术的研究。一方面成功地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分子蒸馏等新型提取分离技术应用于中药新产品的研究及其产业化。另一方面通过开展项目合作,逐步在中药生产的关键工艺、技术和装备等方面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并进行推广应用。**公司的建设成绩及发展构想,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赞同。按照这个思路,**公司走出了一条注重自主创新,促进现代中药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之路。
一、充分发挥优势技术作用,打造技术品牌,确立学科地位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以罐组动态逆流提取技术-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作为我公司的核心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通过“现代中药提取、分离、纯化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的建设,成功实现了高新技术、先进制药设备与大产品的完美结合和创新,在中国制药企业起到示范推广作用。
(一)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为核心的中药提取分离成套新技术
该技术是**公司优势较强且较为成熟的技术。“八五”以来,广药集团一直从事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研究与开发,承担了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及广东省、**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项;在国内率先对近70多种中药开展超临界CO2提取工艺的系统研究,证明了该技术可用于中药领域,提出并总结了该技术在中药中应用的优势,并对设备的结构进行改进;在中间体、单味或复方中药的提取及新药开发、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丰富的经验;发表有关该技术应用于中药的论文70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成果奖励6项。有关的论文、成果和技术推广极大地推动了该技术在全国中药领域的应用。目前,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形成了以葛发欢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人才梯队。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了国内领先的2×300L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生产线(萃取系统采用自动化控制、萃取设备的工作压力设计在国产工业化装置中最高,萃取系统采用集成优化技术,集成了结晶、干燥等技术,与后处理设备形成了超临界萃取-结晶-干燥成套技术生产线),陆续将青蒿素、成熟品种成套技术进行产业化示范推广。
(二)以罐组动态逆流提取技术-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为核心的中药提取分离成套新技术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过与股东单位的强强联合,成功对中药水提-浓缩-干燥过程的关键技术和装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克服了传统水提醇沉存在的“用水量大、能耗高、劳动强度大”等缺点,同时重点解决了中药浸膏喷雾干燥出现“粘壁”的技术难题,其技术工艺及装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已先后在15个省市35个中药生产企业得到应用推广。并起草和制定了全国仅有的三项中药浸膏工艺装备标准,填补了我国中药工业生产无装备标准的空白,具备实现产业化的技术要求。
通过与四川中药研究所等单位的技术合作,对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进行了大孔树脂尤其适用于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精制分离。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1600吨/年罐组动态逆流提取技术-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成套生产线(二罐套用提取技术、全程自动化控制、关键工段实现闭路监控、有CIP自动清洗、自动报警、自动跟踪功能),并将成熟的品种及成套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二、在发挥成熟技术优势同时,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形成技术储备
密切关注国内外新兴技术的研究,选取适合应用于中药、天然药物提取分离的新型技术进行研究,建立技术储备,形成技术梯队。
传统的中药提取由于存在很多问题,急待升级。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提取分离新技术在其它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技术各具优势。**公司选择了有应用前景关键性技术、共性技术、适用性技术进行研究,包括:超声提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在线检测技术、指纹图谱技术等等。通过承担国家、省、市各级别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以**医药集团为依托,结合企业产业化的需要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
高技术企业发展很容易陷入过于追求高技术含量,而不重视产业化需要的困境,其后果是在盲目“烧钱”的同时,却收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最终导致企业走向衰退,作为广药集团下属中药企业重大产品研发平台,**公司的最主要任务就是为广药集团下属企业的产品升级,提高其产品科技竞争力,因此决定了公司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产业化。我们在注重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企业生产需要。我们已经成功地通过应用高新技术为广药集团下属企业**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奇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难题。通过与**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潘高寿战略发展技术合作委员会”,围绕企业“打造上呼吸道用药第一品牌”的发展目标,全面负责潘高寿药业的新产品研发、名优品种二次开发、新工艺与新剂型研究与应用、传统制药设备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升级等工作。在名优品种二次开发和新技术应用方面,**公司已与**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对名优大品种——清热消炎宁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开发,将指纹图谱技术、近红外在线检测技术应用于该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工业化大生产。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提升,受到企业的好评,也使得我们更加明确了发展定位:立足企业发展,实现技术升级。
四、实现高附加值产品的自主产业化,为公司的良性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赢利,有稳定的经济效益,才能保证公司的各项发展,所以,我公司在保证科研任务的同时,为了我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也选择一部分高附加值的成熟产品实现自主产业化,实现“青蒿素”、“广药牌灵芝孢子油软胶囊”的产业化,实现“自我造血”,为公司的发展及新产品开发提供经济保障。
被称为首创绿色提取青蒿素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提取青蒿素”于20**年10月已成功投产。该品种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20**年预计销售收入6000万。并按照**医药集团的青蒿素产业链战略部署,开展青蒿素系列衍生物的研究,该产品群将成为广药集团“十一五”新的经济增长点。
**公司独立研制开发的“广药牌灵芝孢子油软胶囊”成功产业化。**公司除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外,还就该产品的提取工艺申请了3项专利,利用核心提取技术将产品质量标准提高,成功阻断了行业内企业同类产品的注册,使“广药牌灵芝孢子油软胶囊”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目前唯一批准的灵芝孢子油类产品。该产品已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预计明年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
利用已建成的2×300L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设备及将建成的注射用蛋黄卵磷脂专用后理生产线将实施药用辅料注射用蛋黄卵磷脂的产业化。成功解决进口产品注射用蛋黄卵磷脂国产化问题。
充分发挥中药提取分离技术优势,为社会同行提供高技术含量的中药标准提取物。利用建成的罐组动态逆流提取—大孔吸附树脂-喷雾干燥的示范生产线已成功完成陈李济药厂风湿平提物的试生产。
五、利用自身优势,为广东省中医药振兴计划的实施发挥作用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提出并制定“建设中医药强省”的中医药振兴计划,给广东中医药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公司结合省政府的有关要求,依照本公司的技术优势及实际情况,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特色,取得突破:
(一)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推广技术平台:发展新型单元技术、在线检测与质量监控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集成与优化技术及装备;融合传统和新型提取分离技术,提供现代中药提取分离成套实用技术;加速推进现代提取分离新技术在中药新产品中的应用,促进传统提取分离工艺及装备的技术升级;实现工程化验证、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不断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工程化研究成果。积极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加速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提取分离技术,在中试和产业化规模上推出国产化的装备。为广东省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新型适用的技术及装备。
(二)中药新药研究及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的服务平台:利用自身优势,在多项工程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中药新药、天然植物药的深层次研究开发和应用及名优品种的二次开发。二次开发的重点放在广药集团名优品种上,目标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有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等,努力使广药集团的产品进入世界医药市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为广东省的医药产业提供高档次中药品种。
(三)成为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利用国家工程中心已建立的专业培训机构,作为中药提取分离现代化工程技术应用、技术改造、产业管理的人员培训基地。同时与国内外一批著名的大专院校联合培养中药工程技术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为广东省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中药提取分离现代化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
六、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一点体会
用短短4年的时间,**公司从一家注册资金仅百万元的地方性研发机构发展成为国家和地方中药现代化创新体系中一个重要坐标,戴上了“四级中心”的桂冠———“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医药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市政府“十五”规划“十百工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之一、“**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这得益于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部门的引导及在建设过程中给予的关注和监督。也有赖于广药集团公司领导对当前行业发展的充分认识及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准确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中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中药产业近年来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提取分离技术严重滞后于制剂技术,不仅工艺粗放、装备水平和自动化程度低、缺乏有效的质控手段,而且制造过程以落后的单元操作为主,远未实现整个工艺过程的集成和优化,严重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发展及国际化。为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优先解决单元工艺技术、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集成优化等关键技术及装备,迫切需要建立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系统地研究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技术,通过工程研究中心的运作和辐射作用,建立中药工业过程先进技术研发体系,全面提升中药生产技术及其管理水平。
根据《广药集团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方案》,依托**公司“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条件基础,将**公司发展成为广药集团所属企业中药现代化提取技术攻关及实施中药大项目研究创新与产业化平台。
篇8
关键词: 藏药 藏文化 文化营销
在现今医药市场上,虚假广告泛滥,其夸大功能、疗效的手法使消费者在经历上当之余,也越来越期望有一种药能够真正满足疗效好、功能强的需求。而来自青藏高原上的藏药就在这时悄然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全国藏药企业有百余家,西藏、青海的藏药企业较多,甘肃、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有不等的分布。据西藏自治区卫生厅数据显示,仅西藏,现已有藏药生产企业19家,在工商管理部门正式注册的藏药商标有20余个,藏药品已进入国内20个省、市、自治区市场。2006年,西藏17家通过GMP认证的藏药生产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3亿元,销售收入6.27亿元,上缴税费0.93亿元。在这一形势下,不少专家表示,未来的藏药企业应该向着现代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其中,一批优秀的藏药生产企业脱颖而出,如奇正藏药、晶珠藏药等已在全国各大市场上都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却未能真正打响藏药的旗号,并且绝大多数的藏药企业还未能成功走向市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大关键的阻碍要素。
一、营销观念的落后
长期以来,西藏的相对闭塞使得医药行业一直处于欠发达的状态,传统的营销模式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法宝。大多数藏药企业在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普遍落后的前提下,也无心于产品的宣传和营销管理。抱着“药好不怕巷道深”的传统观念,以为仅凭药效好就可以卖得好。殊不知内地市场竞争早已异常激烈,多元化的渠道网络、节假日的特色促销和信息完善的数据库营销等,都已成为医药营销必不可少的有力手段。而这些营销手段所需投入的高额费用,是藏药企业从来不曾预想到的。一时之间,很多企业无法拿出资金,进退两难。
二、藏药行业出现严重内讧
藏药行业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生产企业众多,难以形成品牌集中度较高的品种。一些企业为了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无视药用植物的生长周期规律,对其进行过度、无序的开采,使得不少藏药资源面临枯竭的局面,这些都加剧了藏药行业存在的严重的市场分散、品种散乱的结构不合理现象。
三、藏药价格相对昂贵
青藏高原地区生长着上千种的野生药用植物,藏药植物以其抗寒、抗旱、药用有效成分积累高、生物活性强等特性成为其他药用植物难以替代的稀奇药物资源。另一方面,由于藏药在炮制过程中严格遵守每一道工艺,因而所制藏药均为真材实料。这两方面都决定了藏药较一般药物的昂贵价格。
四、技术水平落后,科研能力较差
对技术改造的投入不足、缺乏科研创新能力,是大多数藏药企业长期存在的弊病。研发与生产的脱节,导致大多数藏药的科技含量和技术附加值低,由此企业的竞争力较弱。虽然我国是以仿制药为主,但是大多数医药企业已经开始重视研发能力。未来的医药市场是高技术壁垒产品的天下,如果藏药企业一味地墨守陈规,那么将很难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
五、通过GMP认证的企业较少
GMP作为医药行业的强制性认证,对医药企业整体的管理、生产等方面水平提升起着的重要的作用。GMP认证是针对所有医药企业而言的,然而,相较于内地医药企业来说起步较晚的藏药企业,在资金不足、生产体系不完整、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的情况下,很难进行GMP的认证,也就很难向药品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因此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篇9
对国外物流技术应用现状的观察
因九州通集团物流中心建设以及对外物流系统集成的需要,近两年我们考察了欧、美、日多个现代化物流中心。据我们了解,国际先进物流中心的技术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物流中心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的企业自动化程度达到了90%以上,意味着同样的作业量,他们所需要的人员不到国内企业的10%。例如,在国际先进企业的物流中心,使用悬挂小车载托盘运输,只需要人把物料放到托盘上,然后由机器臂来进行操作,效率非常高。
第二。物流中心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采用方便的故障监控与远程处理系统,可以实时显示设备运行状态,自动化设备发生故障时自动报警,并可进行远程处理,十分便捷。我们曾看过在物流中心里出现问题后,在控制中心里的工作人员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即时看到现场情况,还可以通过语音系统和现场作业人员直接对话,了解现场出了什么问题,大部分的问题在远程控制中心里面就可以进行遥控处理,将来的设备甚至具备实现自修复功能。
第三,物流中心订单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单个物流中心每日拣货能力超过100万订单行。例如,TGW给德国一个医药物流中心做的一个货到人拣选系统,15秒能够处理9个订单行,每小时的平均作业量是800订单行。
国内物流装备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
趋势1: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呈普及趋势。一是从烟草、白酒等部分行业向全行业普及,其中医药、服装、食品等行业都在加速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的发展助力现代物流技术应用井喷式发展。二是物流技术应用从外资企业、大型国企向所有企业普及。其中,在医药产业,新版GSP要求所有企业要发展现代物流;同时人力成本大幅上升、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等因素,对现代物流技术的普及也起到很大推动作用。三是物流技术应用从东部沿海、大城市向全国范围普及。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从点状发展迈向而上的更大发展范围,中西部发展也很快,例如成渝经济圈值得关注。以九州通为例,我们投资了两个做医药、物流、信息系统和资讯集成的公司,其中一个是在四川遂宁,这是一个西部小城市,地级市,下辖380万人,经济在四川省靠后,但是九州通发现在遂宁有很多的企业要做现代化物流的提升,市场前景很好。还有一个案例,升和制药,规模不是很大,但也有发展现代物流的意识。
趋势2:用户更加重视整体解决方案。一是从单纯购买物流设备、信息系统转向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很多物流中心负责人越来越重视整体规划设计,而不是单纯注重局部某个设备的好坏、某套系统的价格。二是从生产、物流相互独立转向整体设计,这卫的整体设计指生产自动化、物流自动化逐渐相互结合,生产企业日渐重视原材料和成品的物流,并使之自动衔接。三是从物流作为职能部门转向商流物流紧密结合,体现在众多物流园区开始构建商流+物流的大平台,很多企业(例如几州通、京东)也确立把现代物流能力打造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九州通认为建筑是一个外衣,是为躯体服务的。九州通发现从建没一个物流中心到运营,90%的节省来自于前期的规划设计。现在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规划设计。如今几州通对外做系统集成,规划设计方案也能收得客户的认可和价值,一个规划方案也可以有几百万的收入。
趋势3:从信息化、自动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全世界的物流中心都在不断降低人工成本,直至完全无人作业;国内的现代物流建设刚刚起步,适合走跨越式发展道路;物联网、云计算、机器人等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现代物流技术的加速发展。
那么,而对市场对物流技术装备的需求,物流装备企业应如何抓住这个发展机遇?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第一,要打造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在当今市场环境下,单纯做OEM难以获得较大发展,要更加重视研发,打造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第二,要构建全国的布局。我国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各个企业都在加速发展,要想做大企业,应当抓住机遇,全国布局,这已成为有志于成长为全国性的企业迫在眉睫的事情。第三,要更加重视与集成商的合作。甲方需求客户将来更多是与集成商对接,因此物流技术装备企业与集成商紧密合作,可以找准市场方向,提升自身价值。
九州通物流技术发展经验
篇10
最近,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全自动驾驶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里程碑决策,承认计算机也是一种新型司机。在人类手握方向盘一个多世纪之后,机器即将在美国的道路上代替人类来驾驶车辆。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消费者将从根本上转变对汽车行业的态度。尽管目前,汽车行业中的问题仍然多于答案――什么样的商家、出售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才能盈利?
推动汽车产业的三大趋势众所周知:无人驾驶与汽车互联以及共享经济都将引出新的商业模式及其相关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来源。福特汽车CEO马克・菲尔兹(Mark Fields)1月预计:仅交通服务领域的年销售额就将达到5.4万亿美元――远超传统汽车市场的销售规模。
究竟用何种方式挖掘这方面的需求?未来将会怎样?这些都是热议的话题。长远而言,就纯电动车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或者二者将共同成为科技动力型运输工具这一说法,业内人士尚未达成共识。因此,OEM和供应商们被迫多管齐下,继续将其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所有这三个领域中。一种可能的结果是:一辆辆纯电动汽车成为小型的、分散的发电厂,被人们用来平衡城市对于能源的峰谷需求。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实现零排放的点到点运客;而在停运时将插头插入电力网,将可再生能源产生的多余电量存储起来,并在需要时将之释放回电网。
汽车行业颠覆性情景
汽车行业在过去100年中从未发生颠覆性变革。从产能过剩、(特别是制造方)遗留成本,到不断增加的 CAPEX(资本支出)需求和研究费用等,各种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根深蒂固
尽管当今汽车仍以私用为主,但未来可能出现的一种情景是:到2030年,全自动驾驶的电动“机器人出租车”供应商将抢占超过三分之一的全球机动汽车产业市场。这听起来像一个颠覆性的时代变革,但就汽车行业而言,这项变革将在不足两个产品寿命周期的时间内完成。由此可见,一旦开发出可用的技术、培育出服务供应商为满足客户机动性需求而定制个性化产品的新市场,客户需求会大有不同。
到2025年,对于传统汽车共享和点对点(P2P)交通的需求仍会增长,但这些交通方式随后将被自动驾驶机器人出租车所取代。自动驾驶机器人出租车的成本优势会彻底消除叫车和传统拼车的需求,乃至整个市场的需求。虽然仍将保留一定规模的汽车租赁需求,但大多将以较大规模交通打包服务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机器人出租车将会在很多区域中减少一家两车的现象。
通过审视销售收入和利润来源我们可以洞见系统内部的转变。OEM(本文的OEM均指整车制造商)和OES(Original equipment supplier)的总销售收入份额将下降。汽车行业的独立零售、售后和金融服务也同样如此。这些传统领域利润开发的前景会更加黯淡。在这种情况下,到2030年,OEM和OES的利润将分别下降16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大量证据表明,企业亟须重新进行自我定位。
市场参与者必须考虑在最具发展潜力的部分重新分配资金。大批量汽车制造商面临的挑战最为严峻,因为它们需要极大的成交量来补偿低利润车辆销售额导致的低收入。
汽车行业在过去100年中从未发生颠覆性变革。从产能过剩(特别是制造方)、遗留成本,到不断增加的 CAPEX(资本支出)需求和研究费用等,各种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根深蒂固。
其他行业的利润率使得汽车制造商相形见绌,这也不是什么秘密。这一问题对主流汽车厂商而言尤为严重,部分厂商甚至无法收回资金成本。2014年,汽车公司的投资回报率(ROIC)仅为8%,而其他重工业制造商的回报率都相对更高,例如,化工公司达到13%,药品制造商达到19%。而且汽车行业的营运业务利润率也不及其他行业。
同其他重工业制造商相比,这种较低的盈利能力直接降低了汽车行业的长期估价。用资本市场和个人投资者通常所采用的权值作为衡量标准,大批量汽车制造商表现不尽如人意。这些企业的平均估值只是其息税折旧及摊销前收入(EBITDA)的4倍。再次以化工和制药产业为例,相比之下,这些行业的市场估值更高,分别高达11倍和13倍。换言之,如果OEM试图为其资金计划筹集新的权益资本,它们根本无法获得与制药商同等水平的“通货”资金。
车企转型才刚开始
面对产业的不断转变,汽车企业需要重新解读自己既有的业务模式,而不是简单地优化目前的业务模式?迄今为止,汽车制造商只是刚刚开始尝试围绕其核心产品提供新的服务
汽车制造商的资金绝对不够充裕,所以,为在不断变革中的市场求得生存发展,优先投资必不可少。汽车企业收入前景渺茫,而当前的变革还在进一步加剧问题的严重性。首先,中国作为汽车制造商的一方乐土,汽车生产持续放缓,这将对汽车制造商产生巨大影响。
迄今为止,中国的市场结构具有“倒置”的特点,大型、高利润轿车和越野车比小车型更加畅销――欧洲则相反,在欧洲,A/B款车辆占年销售额的近40%,而这个数字在2015年的中国市场仅为20%。但是未来随着定价压力的加大,中国的销售回报率将降低并趋于正常化,而且随着更小的汽车在市中心地区以及近郊区域的销售,大型车销量减低,汽车制造商业务状况将进一步恶化。
因此,汽车制造商就必须制定解决根本问题的计划――15年后的客户是哪些人?彼时的客户需求将是怎样?
由于其产品开发周期较长,汽车产业一般很难适应消费者偏好的快速变化。从设计师开始绘制一种新车型的草图,到最终为市场上的后来者所取代,整个过程大约会经历五年的时间。传统汽车行业市场准入门槛较高,令人羡慕。制造业属于成本密集型行业,拥有庞大的固定成本基础,但其利润回报率仅不到10%。向客户交付产品又需要构建和维护密集型分销网。因此,由于财务问题,过去几十年涌现出的大部分汽车制造商已经不复存在。就像运营自己的航空公司一样,各国政府通常认为拥有自己的汽车产业是战略利益问题。
从表面来看,通过推出一系列新举措,汽车制造商已经为未来做好准备。但是,哪些企业已经真正将这些举措整合为自己的核心业务呢?哪些企业已经充分转型?最重要的是,面对产业的不断转变,哪些企业准备重新解读自己既有的业务模式,而不是简单地优化目前的业务模式?迄今为止,汽车制造商只是刚刚开始尝试围绕其核心产品提供新的服务。
以戴姆勒为例,戴姆勒正式推出拼车服务 Car2Go,并一直通过小规模兼并收购GlobeSherpa、FlixBus、RideScout和myTaxi等企业来进一步扩展其名为“moovel”的交通解决方案。今天,斯图加特的客户可以在当地的地铁系统预订旅途的部分交通方式,然后通过Smart ForTwo预订其他部分并通过moovel应用程序全部以电子形式集中支付。奥迪正在与 Amazon Prime 和DHL合作,尝试直接交付用户车辆的打包解决方案。
受Uber超高人气的启发,通用最近将向美国一家快速发展的拼车公司Lyft投资5亿美元,来构建灵活车辆的综合网络。
从另一件事实我们也可以窥见范式转移的趋势,德国三大激烈竞争的高档车制造商(即奥迪、宝马和奔驰)决定共同集资,兼并高清地图供应商 HERE。虽然表面的原因是为司机提供精确的地图,但三巨头的真正目的是避免这个前诺基亚子公司落入Uber等公司之手。
在与硅谷竞争的同时,汽车制造商也在调整自己的管理模式,使之更易为管理层接受。特别是德国汽车零件供应商博世的CEO沃尔克马尔・邓纳尔(Volkmar Denner),他已然成为小型灵活团队的主要拥护者。
现有企业最初低估了特斯拉等新的市场参与者。尽管Elon Musk运营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产量非常低,但其无论在形象还是创新方面都已成为德国高端品牌的强有力竞争对手。特斯拉的成就表明,从零开始制造具有竞争力的全电动车辆是可行的。
去年,特斯拉Model S在美国的销量超过了梅赛德斯奔驰S级车的销量,更超过宝马7系近一倍,也是奥迪A8的四倍。2015年前九个月,特斯拉损失了5亿美元,且其股价随着油价的暴跌创两年以来新低。但是,资本市场对特斯拉期望仍很高――从其200亿美元的估值上可见一斑。
作为市场上为数不多的专营豪华车的制造商之一,宝马公司虽然同期轻松赚得50亿美元,但估值却只在500亿美元左右。如果特斯拉的迅速崛起只是挑战的前兆,那么一旦谷歌和Uber等硅谷大型公司带着取之不尽的资源进入市场,汽车产业将陷入完全的混乱。
未来五个基本主体
交通服务供应商。在未来的汽车产业生态系统中,交通服务供应商将占据价值链的“利润优厚端”。他们可以接触各类用户、获取最大销售收入和利润
未来汽车产业有五个基本主体,这个局面与通讯行业和消费性电子行业类似:服务供应商掌控价值链并迫使装备制造商退居幕后。
1.交通服务供应商。在未来的汽车产业生态系统中,交通服务供应商将占据价值链的“利润优厚端”。它们可以接触各类用户、获取最大销售收入和利润。其中的大部分是“轻资产”企业,它们相信汽车只是满足移动出行需求。利用客户群体的网络效应,这些企业有办法快速发展并且制定市场新规则,为其目标群体提供定制化交通服务的平台、算法和智能解决方案。
2.设备制造商。如今我们了解的很多OEM可能只是设备制造商。这些公司的经营模式可能仅限于制造和销售车辆。但是,将来并非每家公司都有能力维护复杂的汽车零售系统。因为能够直接接触客户,其中大多数企业会向交通服务供应商销售汽车,或者更有可能出租汽车。这种情况提示我们:只有强势设备制造商品牌才能在交通服务行业保持优势地位。
3.基础设施厂商。汽车产业未来的生态系统必须具备互联性。因此,收费系统、交通控制系统、电动车辆收费站、公共事业设备、停车场等有形和虚拟基础设施的运营商将成为交通服务供应商的业务伙伴。与通讯行业网络运营商相似,智能交通系统供应商可以寡头垄断结构运营和发展,并从未来汽车产业生态系统中收获稳定可靠的销售收入。这些企业的产品能够预测需求、优化车队路线、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管控城市交通、防止交通拥堵等。此外,根据消费结构使用收费基础设施将成为一笔重要业务。这意味着基础设施企业将制定其他企业的活动框架。
4.设备组件厂商。即硬件和软件的供应公司。随着机械和电子零部件厂商等压力与日俱增,擅长软件、半导体和复杂蓄电池技术的公司将在这一领域提供附加价值。
5.基础设施组件制造商。此外,我们希望找到能够交付基础设施上数据流和互联技术的新企业。未来,该领域将成为新兴企业的练兵场。
目前,大部分OEM更倾向于向综合交通服务供应商的方向发展,但汽车产业的企业文化变革大有深意,转型过慢让很多汽车企业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使其无法真正采取任何举措。大多数汽车制造商注定无法赢得服务业的竞争。
交通服务供应商领域的竞争将会激烈。新型企业比传统企业准备更充分:首先,新型企业的资源并不受固定资产和生产设施的阻碍,这些企业能快速地就消费行为的突变做出响应,而传统企业仍需要考虑产品寿命周期。传统企业意图将其生产制造业务与交通服务相结合的想法会成为一种阻碍,削弱其敏捷性和增长潜力。有这种整合意图的企业不会在参与竞争的设备生产商中选择最优目标作为合作伙伴,反而会优先保证利用自己的生产能力。如果想要变得更加敏捷灵活,传统企业就需要从功能性封闭系统转型为开放式生态系统。
其次,传统企业目前缺乏数字相关的知识和结构。很多未来的竞争对手都将是互联领域中提供服务的数字原生代企业。这些企业的组织机构专注自己的服务行业,其复杂的框架已然构建完成,而这项工作对传统企业而言却必须从零开始。
决定性变革是什么
虽然工程学是当今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的核心竞争力,但未来,该领域的技术并不见得能够保证企业在交通服务业中取得成功
在自动驾驶车辆领域,政策允许的、为了“驾驶乐趣”而购车的个人用户将越来越少。例如,新加坡明确声明不希望私人拥有的车辆在城市中出现,而奥斯陆计划在十年内禁止私车出现在市中心。为了应对雾霾,北京实行单双号限行。其他大都市也在思考减少拥堵、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日常出行的效率和便利性将成为汽车产业生态系统新范式。
未来汽车生态系统会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从汽车特色到智能服务、从产品开发到制造工艺优化、从实体产品工程学到更偏重软件分析的专业知识等。
如果在未来汽车产业生态系统的价值来源是服务而非产品,那么交通服务供应商的创新活动模式应准确反映出这一状态。创新模式的建立需要交通服务项目和工艺流程。这里我们讨论的是数据科学,成果将包括新的应用程序、大数据的智能算法或者重新界定不同交通基础设施供应商。
在这个领域中,设备业务和服务业务的延伸最为明显。设备业务方面的创新举措通常针对工艺效率和制造优化,这是一个机械工程学问题。虽然工程学是当今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的核心竞争力,但未来,该领域的技术并不见得能够保证企业在交通服务业中取得成功。客户知识是关键,而且不会随着汽车和单一品牌的消失而终止。在出现交通需求、多渠道体验、特别是移动数字市场营销的情况下,社区建设专家将受到狂热追捧。新的业务需要熟悉资料所有权、大数据和分析学的专家。目前,在最受欢迎的领域,传统车企尚未成为重要的人才雇主。
如今,CEO需要明确哪个系统将来最具发展前景。OEM决策者应自问是否有意愿、有能力成为交通服务供应商。自己是否真正了解其资源库将受到的影响?例如,是否选择成为单纯的装备制造商,进而集中在开发和制造环节?OES 应明确自己能否要提升能力,成为装备制造商,或者,也许成为汽车行业的“富士康”更为合理?
- 上一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特色
- 下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