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特点

篇1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育;软式垒球

当前,国内中学已经进入了深化和巩固素质教育改革成果的关键阶段。新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于中学体育教育改革提出了全新的任务和要求,大力推动中学体育教育模式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在推进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很多体育教师面临着同样的疑惑,那就是在既没有固定教材、又受到很多主客观因素制约的情况下,究竟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选择何种体育运动项目,实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

在中学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任务不容忽视,那就是如何通过体育教育有效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提升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过程中,全面参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全面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亲身体验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才会真正树立对于体育的热爱。近年来,很多一线体育教师将软式垒球引入到中学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并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

一、软式垒球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1.软式垒球的概念

“软式垒球”的英文名字为“Tee―ball”,台湾地区称为“乐乐棒球”,最初是为推广棒垒球运动而设计的。“软式垒球”项目于2006年6月开始进入我国,由于其击球棒及用球都是软的,因此被命名为“软式垒球”。软式垒球的基本运动模式和规则都与棒垒球类似,保留了竞争性、观赏性和趣味性。“软式垒球”的主要打法是将球放在一个倒置的T形支架之上进行固定击打,并集跑、跳、投、打与一体,强调团队协同性和共同参与性,非常适合在中学校园内进行推广,是一项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体育运动。

2.软式垒球的主要特点

具体来说,软式垒球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一是规则简单。软式垒球最大限度地简化了传统棒垒球项目的规则,降低了运动的难度,但是却保留了传统棒垒球项目的竞技性,实现了“规则难度降低、保留项目精华”。二是广泛参与性。软式垒球项目改革了规则,因此进一步增加了项目的可参与人数,非常适合在中学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进行运用。三是安全性。软式垒球通过利用软式材料改良用球、球棒等,项目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对学生身体造成的意外伤害和运动伤害。四是经济性。软式垒球对于场地的要求很低,并不需要大量的设施设备投入,非常适合在中学体育教育中进行普及。

二、软式垒球对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软式垒球项目能够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软式垒球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学生在参与软式垒球项目的过程中,通过跑、跳、击、打等动作,能够对身体各个部位的机能进行锻炼。与足球、篮球等项目相比,软式垒球的总体运动强度不大,不会因运动过量而给中学生带来身体损伤,能够让体育锻炼强度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水平之上。

2.软式垒球可以有效提高中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智力水平

中学生在参与软式垒球项目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场上的实际情况,迅速准确地进行反应和判断,预见比赛的发展形势,这就能够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反应能力及高超的智力水平,而且可以实现反应能力和智力水平的均衡发展,这种优势是其他体育项目难以企及的。

3.软式垒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对于中学生来说,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要求。软式垒球强调团队配合,要求个人服从团队,通过彼此配合协作取得胜利,中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会充分体会到团队协作的乐趣,从而将在软式垒球项目中获得的经验和体会带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三、现阶段软式垒球在中学体育教育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项目,软式垒球在中学体育教育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制约着该项目的广泛普及和发展。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方面:

1.中学对于软式垒球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虽然软式垒球进入我国已经有10年时间,但是仍然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中学对于软式垒球项目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很多学校管理者和体育教师甚至根本不知道软式垒球这个项目,更遑论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加以普及和应用。还有部分学校和体育教师虽然对软式垒球的功能和作用有一定认识,但是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这部分教师还不愿意将软式垒球引入到具体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极大影响到了该项目在中学体育教育过程中的整体普及。

2.缺乏专业的软式垒球教师

当前,在很多开展软式垒球项目的中学之中都缺乏专业的教师加以科学指导。其中一部分教师是通过自学或者简单学习之后,开始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项目。由于没有接受系统的培训,教师在指导软式垒球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专业水平和能力严重不足,甚至还会导致一系列安全问题。

四、对提高软式垒球在中学体育教育应用水平的建议

笔者认为,为有效提高软式垒球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应用水平,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宣传

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软式垒球项目的宣传,通过组织全国比赛等形式扩大项目的社会影响力,通过编制宣传手册和教材等形式,在各中学中扩大宣传力度。与此同时,要及时发现和总结软式垒球项目开展状况良好的部分中学的做法和经验,对软式垒球项目的开展情况、对学生身体素质、健康状况、运动兴趣等方面影响效果等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出较为权威的结论。在中学体育教育标准的修订过程中,也可以将软式垒球项目列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提高项目的普及率。

2.提高师资专业化水平

各中学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方面通过定期开展培训等方式,让体育教师系统地接受软式垒球专业知识教育,现场观摩软式垒球比赛,并邀请专业机构和运动员为体育教师进行授课和规则讲解。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运动员和专家到校授课,为学生讲解软式垒球的规则及注意事项,现场指导学生比赛,不断提高软式垒球课程教学的专业水平。

篇2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德国科隆体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G807.4;K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5)01-0080-04

Cultivation of masters of sports for the aged in Koln Sports Institute of

Germany and its inspirations

DONG Lun-hong,XU Bing,SHEN G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Abstract: The master major of sports for the aged in Koln Sports Institute of Germany is oriented to cultivating application type talents.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ion are as follows: the curriculum system has 12 modularized curriculum structures; curriculum setup embodies “wide caliber”; teaching modes are diversified, the institute, enterpris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manage student education in a cooperative way; the institute values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Based on German experienc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s of sports for the aged in China, the authors derived the following inspirations: exert the functions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establish occupation qualification standards for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for sports for the aged; focus on the need of the aged society for talents of sports for the age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sports for the aged; open a major or direction of sports for the aged, build an education system that cultivates talents of sports for the aged in a diversified way.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master major of sports for the aged;curriculum setup;talent cultivation;Cologne Sports Institute of Germany

2007年德国学制改革将是本科、硕士教育分开,并开设老年体育硕士专业,培养学制为2年[1],2010年改名为体育和运动老年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是德国唯一一所开设体育和运动老年学专业的高校。我国高职高专及高等教育本科与硕士专业设置中都没有老年体育专业或专业方向。本研究通过对德国科隆体育学院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为我国开设老年人体育相关专业及开展老年人体育研究提供借鉴。

1 培养方案概况

1.1 培养目标及就业领域

德国科隆体育学院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培养目标为能运用心理学与社会学、生物学与生理学、运动和训练学相关知识分析与研究老年人体育活动,并能通过身体活力方法创新、老年社会问题分析,达到促进老年人健康与长寿、自理和生活的高质量[2]。学习的内容主要有:(1)老年体育的社会问题和政策制定;(2)体育促进单个老人的健康、长寿无痛苦基础研究;(3)整体寿命视野下社会整体人群的健康、自理和生活的高质量;(4)开发老年人获得身体活力和健康的新方法和创新产品。

主要的就业领域与岗位有:高校中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大众健康促进,包括公司中工作人员的保健和退休前的积极准备;在政府公共服务或者私人服务提供商等部门从事运动指导和人力资源管理(护理人员的培训和进修);在评估机构中从事健康项目的评估和健康质量测试;在老年人帮助中心和康复机构从事指导和管理工作。

1.2 课程体系

德国科隆体育学院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专业学制2年,学位课程在前3学期完成,由12个模块24门课程组成。第1学期为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学习生物科学、社会学、行为学以及方法论基础;第2学期为应用理论课程,主要应用基础理论与方法选择社会出现的老年体育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析;第3学期主要为实践课程,以项目课程的形式在科技、营养、老年病理、药理学/兴奋剂和管理等领域参与具体研究项目;第4学期主要用来完成论文以及参与一些相关的科研与实践活动。课程名称、学分与学时安排见表1。

2 主要特点

2.1 课程设置体现“宽口径”,以模块化设置课程

1)课程设置体现“宽口径”。由于社会需求的多元化,毕业生可能在体育组织与协会、康复和治疗中心、健身馆、大众学校和旅行社等公司和企业就业,因此设置课程跨学科,体现“宽口径”,如以生物学、社会学、训练学、心理学与老年学交叉设置课程体系。

2)以模块化设置课程。课程设计采用模块课程的开发方法,即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开发课程,将工作体系分解成独立的模块[4],每一个模块有自己的单独的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完成各模块需要通过各模块的考试,德国科隆体育学院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专业采用模块课程开发的课程内容体系由12模块构成(见表1)。模块课程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增强课程的实用性,通过课程学习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2.2 课程量大,教学模式多样

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专业学生在一年半时间要完成24门学位课程(全为必修课)的学习,以30学时/学分计算,共需完成90个学分,2 700学时。

24门课程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以不同的形式授课,主要类型有讲授课、研讨课、作业练习课、项目课程和综合课(研讨与练习课程、研讨与项目课程)等,其中研讨课最多,共15门,占62.5%;讲授型课和作业练习课各3门,各占12.5%;项目课1门,综合课2门,分别占4.2%、8.3%,体现了主体性教育思想。

2.3 与机构合作办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专业除开设有方法、工具类课程外,还有很多理论应用类课程,如统计与方法,老龄化中的感知、行动条件和行动学习,老龄化的身体和认知能力的训练,身体素质的实施和评估、协调性的实施与评估,老年人移动行为研究等理论应用型课程,以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如练习课、项目课与综合课共6门,加上硕士论文及2个月校外实习,总实践教学总学分达到53学分,占总学分的44.2%。

与校外机构合作开展教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社会组织间多方合作,教师团队有来自于体育经济和管理学院、生物化学学院、波恩大学和老龄研究机构等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其中课程模块6(老龄化过程中的行为能力)、模块9(老龄化过程中的社会能力)及模块11(干预项目III:完善和跨学科主题选择)等课程安排到校外机构上课。

3 对我国老年体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3.1 制定《老年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标准》

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于1983年,是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老年人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的唯一合法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均成立相应二级机构,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老年人体育组织网络[5]。但自协会成立起,其主要业务是强化举办老年人体育健身综合运动会及单项老年人体育展示比赛,虽然有效推进老年体育活动的开展,但没有承担老年体育指导员培训业务,使我国老年体育活动缺乏专业人才指导,不能满足特定群体的体育健身需求,缺乏老年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资格标准,阻碍了老年体育健身事业发展[6]。按《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应承担老年体育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认证与培训工作。根据老年体育活动的特点,从老年社会体育指导所应具备的从业素质、知识及能力采用模块课程形式进行开发,制定《老年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标准》和各类老年体育的培训课程,加强对老年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继续教育。

3.2 加强老年体育学科建设,构建多元化老年体育人才的教育体系

1)高校开设老年体育专业或方向的可行性。

专业是学科与社会需求的交叉点,社会需求是专业设置的依据,我国老年产业的现实需求及老年人相关政策与教育制度为高校开设老年体育专业的可行性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如相关政策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及有关社会机构的作用,抓紧培训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开放型人才、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型人才,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供人才保障。”[7]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规定:“各高校要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落实和扩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自主设置,研究生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8]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生、本科、专科的目录设置中没有设置老年体育专业,为适应老龄社会不同层次老年多样化服务的需求,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老年服务人才培养的作用,可在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开设老年体育专业或专业方向,具体在本科的休闲体育专业、高职的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及研究生各专业中开设老年体育方向或专业方向,使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形成学科特色。

2)加强老年体育学术机构建设,构建老年体育学的学科体系,为老年体育专业设置奠定理论基础。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是对学科建设成果的延伸。开设老年体育专业必须加强老年体育学科建设,老年体育学术机构建设、老年体育学科体系构建是老年体育学科建设主要的内容。(1)成立老年体育分会。我国老年体育协会弱化了老年体育学术研究的功能,建议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下设老年体育分会,组织开展国内、国际老年体育学术交流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并与中国老年学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等学术团体建立横向合作联系;(2)建立老年体育学研究机构(所或院)。在高校或体育行政部门设立与老年体育研究所或院,形成一支稳定的老年体育研究人才队伍。重点对老年体育项目的开发,体力活动的干预,预防和治疗老年疾病,参与体力活动保持健康的晚年生活,运动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影响、现代技术环境和交通干预促进老年人体力活动(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和柔韧功能),体力活动对老年人的心理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等热点问题进行研究[9],促进老年体育学科发展。(3)构建老年体育学的学科体系。重点对老年体育学的学科性质、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内容体系上构建老年体育学[10]。

3)合理定位各层次老年体育专业,形成特色老年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各层次教育体系中,必须在培养模式上有明确的区分,对人才层次上作合理定位,专科层次的老年体育专业定位为培养服务社区体育和养老机构等一线的、老年体育指导与服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老年体育协会或老年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建立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形成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实践性与服务性。

本科层次的老年体育专业,定位为掌握老年体育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老年体育服务产业的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11],其课程设置“宽口径”,如设置老年体育基础理论课程、老年体育实践课程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12],实践课程以老年体育协会开展的综合性老年体育大会和单项体育项目为主,如开设健身球操、气排球、门球、网球、太极拳(剑)、健身秧歌(腰鼓)、健步走、乒乓球、钓鱼和柔力球等项目,其特点为宽基础与应用性。

研究生层次的老年体育专业定位为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研究型人才,要求在老年体育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13]。课程上强化老年体育的基础性研究和老年体育产品的开发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上产学研结合,将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参与更多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14],其特点是学术性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刘波. 德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4):77-79.

[2] Deutsche Sporthochschule K?ln. Studienplan M.A.Sport-und Bewegungsgerontologie (M.A.SBG)[EB/OL].

.

[6] 郝宏钟.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山东省老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3.

[7]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EB/0L]. .

篇3

关键词:高中体育;排球;课程体系

我国高中的体育已经开始深入发展,通过各方面的改革,我国的体育越来越完善。排球课程是我国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课程,在整个体育教育课程中居于中心地位,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体育人才是体育教育的核心。

一、高中体育排球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分析

1.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都在完善

在体育改革中,要求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有健康的体魄,能够使学生的体质增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能够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建立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方案,对排球教学的方法进行调整,对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从而能够提高学生对排球学习的乐趣。

2.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使排球运动的发展迅速

现在,我国提倡全民健身,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所以,人们会在业余时间学习一些体育项目,从而促进身体健康。排球运动能够展现出娱乐化的色彩。人们在排球运动中能够一边锻炼身体,一边使自己的身心放松,使人们可以享受健康的生活。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排球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教育理念不断更新

在高中排球教学中,体育理念是不断更新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够建立完善的排球课程标准。现在,素质教育日益完善,在“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的书籍中也提出了排球教学应该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都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排球的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掌握排球运动的技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发展。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排球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更新自身的观念,建立全面而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分层次的教学,也可以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以健康体育为指导,从而能够使学生在排球教学中收益。

2.课程设置的丰富性

现在,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更新,在高中排球教学中体现的是课程设置的丰富性。在传统的排球教学中,一般都是采用硬式排球的教学方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更加需要多元化的人才,技术比较单一的人才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所以,在排球的教学中,老师也应该坚持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进行综合性的教学,将不同的排球打法都讲授给学生,丰富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掌握全面的技术要领。老师在排球教学中还要坚持适应性原则,在排球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适应教学的内容。

在课程教学中,课程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课程设计,而且还要展现出课程的特点。课程的设置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让学生在学习排球中能够获得知识和乐趣。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排球课程体系的建立方法

1.指导思想

在排球教学中,应该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发挥出来,实现创新性的教学,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排球课程在设计时应该遵循国家关于体育教学的相关理念,要坚持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为根本,使学生能够养成每天锻炼的好习惯。而且,在排球教学中,要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不仅要有理论教学,还要让学生通过比赛的方式积极地参与到排球运动中,体现出排球运动的竞技性特点。在排球教学中,要呈现出一定的娱乐性,促进身心的发展。在排球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展现出来。

2.教学目标

在排球教学目标建立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国家体育的相关要求和学生自身的要求,制定有特色的教学目标。课程的内容在设置时要根据学校的教学任务,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国家排球运动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排球运动的文化,掌握排球运动的规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排球运动技能,在教学中强身健体。此目标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现在,我国的素质教育在不断地深化,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改善方法,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而且通过排球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能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自己,在学习排球课程时能够激发出自己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大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及其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篇4

关键词:新体育课程;课程目标;评价体系;健康指标;行为指标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5-0095-02

Abstract:Through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objectives of the updat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evaluative system of new curriculum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health index and the behavior index are the key features emphasized.Also ,it present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evaluatio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Key words: new physical educationcurriculum; curriculem objectives ; evaluation system; health index ; behavior index

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全面素质教育。其主要特点表现为重视人的个性发展以及对社会和环境变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强调终身教育[1]。作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面临着怎样去适应的问题。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先后下发了《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高校体育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原则要求。

然而,纵观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历程,从注重“三基”教育到体质教育,到目前的健康教育,在思想理念、方法手段和实践上虽然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高校体育离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距离。高校新体育课程与传统体育课的区别究竟在哪里,高校新体育课程要达到什么目标,特别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高校体育的效果、评价哪些内容;这些问题困惑着当前高校体育新课程的建设与发展[2]。由此可见,在建立新型体育课程的同时,建立一套新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有现实意义。

1 根据新课程目标确定课程评价体系框架

评价任何一门课程,必须紧紧围绕该课程的目标进行[3]。新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它与传统的体育课程有明显的不同,即体育知识和技能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紧密结合,把学习体育技能和身体锻炼作为增进健康的手段,把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及行为结合到教学之中。因此,高校体育新课程的目标体系应包含3方面内容,即运动目标、健康目标和行为目标。

1.1 运动目标

运动目标由运动知识目标和运动技能目标构成。

(1)运动知识目标主要促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其中以掌握合理的运动负荷、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对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3个方面,构成了运动知识目标的3条主线。

(2)运动技能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1―2项自己较为喜爱的运动项目的锻炼方法,并在这方面形成一定的特长,为今后的自我锻炼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学习和掌握与体育相关的安全及自救技能,如游泳技能、攀登技能、在出现各种突发事件时保护自己和同伴的技能等等,这些技能是运动技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2 健康目标

健康目标由身体素质目标、形态机能目标、健身知识目标构成。

(1)身体素质目标要求发展与学生增进健康关系密切的身体素质,主要包括肌肉力量、柔韧性、协调性和有氧耐力等。

(2)形态机能目标要求学生的人体组成成分、身体匀称性方面达到或接近较理想的标准和要求;发展有氧代谢能力、增强心血管系统机能和心肺功能。

(3)健身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健身的原理与方法以及健身有关的保健、养护和卫生等知识,为达到身体健康目标服务。

1.3 行为目标

主要由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3方面构成。

(1)运动参与目标。体育的最为显著的特点是通过身体运动来完成和实现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因此,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他们能自主经常地参与锻炼,并能鼓励和带动周围的人一起锻炼,这是实现运动参与目标的前提。对于大学生来说,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对于今后从事终身体育锻炼尤为重要。

(2)心理健康目标。体育活动对于人的心理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强调素质教育、发展个性,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是新体育课程区别于传统体育课的重要方面。在体育教育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在情绪的调控能力和树立健康向上的自信心两大方面。

(3)社会适应目标。通过体育教育及体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体育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

根据以上新体育课程的目标,可以勾勒出新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图1)。

2 健康指标与行为指标是新评价体系的特征

当前,体育课程的评价在内容、方法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内容上看,以各类硬件指标(如身体素质、技能、技术等达标评价)占主导地位。从方法上看,以终结性评价作为主要评价方法的做法十分普遍。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锻炼习惯、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发展,以及形成良好健康行为等方面的软性指标很少涉及,这就不能充分体现新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也无法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正因为如此,健康指标和行为指标作为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现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近年来,国内有的学者提出了“显性课程”理论和“隐性课程”的理论,在理论上把体育课程的内容从传授技术、技能等直接的可量化的教学内容扩展到了行为、意识、精神教育等无形的教育内容,从情和意方面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个性和健康良好的品格。

健康指标和行为指标是体现“隐性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这些指标与各项硬性指标互相补充、互相依存,又相促进,在价值目标、内容方法等许多方面都是互相渗透、重叠和交叉的。各项硬性指标也强调了学生态度和个性的发展,而健康指标和行为指标中同样包含了体育知识和锻炼技能的内容,三者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该说,这些思想并不是十分新鲜的提法,但作为一项课程评价指标去衡量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来说,却是一个新课。这是因为,“隐性课程”也好、软性指标也好,作为教学的内容并不难,如作为评价体系指标,首先要从观念上有一个大的转变,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体育课程的内容与效果。完全以单一的、看得见的定量指标来评价体育课程的做法,已不符合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3 关于新课程评价原则与方法的思考

3.1 评价原则

由于新体育课程是以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用体育手段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一门独具特点的课程,因此评价该课程的内容必须围绕以下几个原则和要求来确定:

3.1.1 应有利于增进学生身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为目标

确立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内容与标准,首先应从素质教育的育人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综合进行评价;能反映学生所掌握的生理、营养、社会、环境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健身意识和锻炼习惯,能对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起指导作用,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HTK]

3.1.2 应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大学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觉锻炼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重新构建的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有助于新体育课程真正达到竞技体育娱乐化、趣味化、健康化,有助于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强化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体现大学体育的作用和价值。[HTK]

3.1.3 应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促使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关注的核心着眼于满足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让整个课程设计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的地位。传统的强调整齐划一、高度规范化,而常常导致刻板无趣令人生厌的体育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3.2 评价方法

体育课程评价方法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每一项具体的评价内容,都要通过适当可行的评价方法来实施。在新体育课程的推行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决定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因此,评价方法的制定必然是一个细致复杂,难度很大的新课题,但也是必须组织力量攻关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

在制定评价方法总的思路上应考虑两个方面的有效结合:一是硬性指标(定量指标)与软性指标(定性指标)相结合;二是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参考文献:

篇5

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坚强刚毅的品质。体育教育中多以竞技比赛最为常见,在比赛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在比赛中获得成长,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培养认知能力,学会尊重,养成坚强不屈的品格。

二、高校体育教育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素质的途径

(一)、强化体育教育本质属性

为塑造大学生的健康素质开展的实践活动被认为是体育教学的本质。我国教育学家王策三在他的《教学论稿》中指出“专对学生如何保护身体健康和如何科学锻炼提供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是之所以专设体育课的根本职能所在。至于学生运动和体制的发展,在每周的限定运动中产生的影响则是第二位的。”但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仍然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为目标,由于受到各种资源的限制,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就只是体育知识、技能理论的教育,如果这种教育方式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无法保证的。因此高校在变革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开展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有目的性的对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比如可以建立各种形式的娱乐部或体育社团等,使学生在在这些体育活动中释放压力,调动积极性与热情,充分享受体育教育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如果在高校开展这些体育教育方法,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也提升了体育教育的功能。

(二)、重视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不仅是教育的主导者,还担任着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引导者的身份。因此,体育教师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我国,体育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十分突出,但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方面的知识还很匮乏,并没有将国外先进的培养模式应用到我国的教育体制中。真正发挥教师真正的主导者的作用,学要提高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意识,从自己做起。学校也应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需要的不仅仅是有很强心理专业知识的老师,而且还需要学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依靠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为其保驾护航。

(三)、深化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

1.体育教育要以学生个性的培养作为重点。个性是一个人心理的外在表现,积极性上,乐观开朗的个性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的大学校园,通过课程体制改革,随之带来的课程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改变了以往教师看待学生的态度,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会针对每位同学的特长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努力使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个性品质的培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自由,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活动场地,活动器材,让学生自己选择,自由支配,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在体育运动中养成积极向上,坚持不懈,勇于拼搏的良好个性品质。

2.体育教育还应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化培养。学生的个体社会化过程是指,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往,严格的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并认识掌握社会标准,独立的参加社会生活。学生的心理也会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不断的成熟。在体育教育中,学生会参加一些竞技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比赛规则,社会生活就如同竞技比赛一样,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处理好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会尊重他人。因此体育教育对学生社会化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3、体育教育应加强对学生的意志品德的培养。对抗性,竞争性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特点。很多竞技比赛项目,需要学生具有顽强拼搏,机智勇敢,行动敏捷的特点,学生总是会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坚强的意志参与体育锻炼。因此,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敢拼搏,自立自强,谦虚谨慎的良好品质,在集体活动中,培养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大学生 逆商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41-01

1 逆商的主要内涵

逆商(AQ)又称为逆境商数,所指的是人们在面对逆境时候多做出的反应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面度挫折时,个人摆脱困境,战胜困难时候的能力。逆商与智商、情商被称为人们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更有专家将成功幻化成公式成功=20%IQ+80%(EQ+AQ)可见逆商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必须情商、智商、逆商都具有较高的数值与平均数,在智商与别人相差无几的情况下,逆商就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因素。

在对于逆商的测验之中,一般主要考察以下四个方面,即为,控制力,归属感,延伸力,以及忍耐力。控制一般指自己面对逆境时有多大的控制能力。归属是指逆境发生的原因以及愿意承担的责任与改善后果的情况。延伸是对于该问题影响生活、工作等方面的评估。忍耐主要是针对认识到问题的持久性以及他对于个人的影响所持续的时间段。

2 高校大学生的特征

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主要时期。同时大量的数据资料显示,当今社会,事业的成功,人生成就的达成不仅仅取决于智商与情商,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逆商。笔者现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特点,分析一下逆商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

一方面,从大学入学阶段开始,大学生就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思想上无时无刻不处在紧绷状态之下,在当代大学生面前,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在学校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的考研,以及面对社会情况的不确定与不适应等方面。对为大学生带来了逆境出现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大学生步入大学,正处于青春期,缺乏一定的人生经验,在这个阶段他们普遍抗打击能力不强,应对挫折的能力不高,同时也缺乏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大学生在面对困境与压力的时候,经常会在消极之中不能自救。很多大学生在面临诸如失恋、成绩下降等困境的时候,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问题,甚至有的大学生还出现了精神失常以及丧失求生意识等现象。

所以,很多高校都积极展开了对于大学生逆商培养的教育活动,促使其在逆境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逆境改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反应方式,从而促进自身情况改善,形成良好的效果。最终促进大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3 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商培养的策略

逆商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大学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而具有实践性特征,以及操作效果的体育课程俨然已经成为了其中不可或缺的促成部分,所以笔者希望从体育课程的教学出发,来探索对于大学生逆商的培养。

首先,利用体育课程,设立逆商的教学目标,对于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来说,其主要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锻炼体育技能,保持身体健康,最终的终极教学目标是促进心理健康的形成,适应社会的发展。其中在心理健康的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改善心理的状况,克服心理压力,并且在体育运动之中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通过运动改善自我情绪,在运动中体会与同学合作的乐趣,战胜困难的勇气,与调节自身的情绪,同时在体育课程之中培养自身的体育道德精神,同时也有与同学之中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正确的处理体育运动之中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并将这一点延伸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当中。

其次,在体育课程之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逆商,虽然在一个人的成长之中,尤其是在学习生活的成长之中,智商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所学习的主要课程可以是针对智商进行培养的。情商也是如此,在大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都有针对学生情商进行培养的课程,但是针对逆商进行教学的课程却少之又少。而在大学阶段,各个高校开始重视对于大学生逆商的培养,体育课程也就肩负着相当的重任。通过对体育课程的目标以及逆商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体育教学之中对于逆商的培养可以通过体育锻炼以及体育教学活动,认识逆境,并且培养战胜逆境的能力,同时实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教学目标等方面入手。

再次,在体育教学过程之中,注重对于大学生逆商的培养。逆商的教学在大学阶段属于隐性的教学课程,而体育的教学课程则属于显性的教学课程,而在大学阶段,隐性的教学课程与显性的教学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学生在学校之中形成的优秀品质,以及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与学生在学校培养的学习能力,知识体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体育教学过程之中隐性课程具有着更为有利的条件,在体育教学之中,利用体育运动,很容易进行隐性教学活动。通过联系手段,运动设计很容易对于隐性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同时使得隐性课程进一步显性化。从而在教学之中实现逆商目标的培养。

总之,逆商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当中贯彻这一教学目标,进行逆商的教育以及培养,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希望通过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逆商的培养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实现对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巍.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S1).

[2]周伟,周静.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S1).

[3]文锋.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思考[J].华商,2007(28).

篇7

【摘要】小学阶段是身体机能培养与形成的关键时期,同龄学生在身体发育和体育学习能力上会出现一定的差距,出现一批“体育弱势群体”。鉴于此,本文对我校“体育弱势群体”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其存在的比例,类型及成因进行分析。并实施“体育治疗”的探索,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以促使“体育弱势群体”的健康转化。

关键词 体育弱势群体;实践探索

1.前言

独生子女的弊端在体育课程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孩子因运动锻炼少而肥胖、协调性弱;因运动强度小而耐力差、肺活量低、吃不了苦等等!文本结合学校小班教学的多样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对“体育弱势群体”的健康转化进行实践与探索。

2.研究对象、方法

2.1研究对象:以我校一至六年级18个班中的“体育弱势群体”(根据教师的观察、体育课成绩、身体形态及机能而定)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调查分析法:调查小学学生和其中的“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活动的兴趣度、平时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等内容来判断体育弱势学生群体的现状,分析其主要特征并初步归类。

2.2.2实践研究法:对“体育弱势群体”健康转化的教学实践进行过程性的分析评价。

3.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汇总和教师调研观察,发现体育教学中的“体育弱势群体”从总体上来看,具有退缩保守,文静内向和易于紧张忧虑的个性心理倾向,正是由于这些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使得大多数学生一般都不喜欢或不乐意去参与。

3.1“体育弱势群体”的类型及成因分析

3.1.1形态发育弱势型

“小胖墩”型:受困于自身的身体形态,体形较大这类学生天性很乐观,平时很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可是因身体的原因做起动作来却老是在同学面前出洋相,经常会被同学嘲笑,久而久之就不敢尝试了、退却了。

“豆芽菜”型:体形较小,这类学生身体发育较晚,体形上较瘦小,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对于一些竞争性较强的项目往往是只当观众的份。

“林黛玉”型:体质较差,这类学生由于先天的疾病或某方面残疾而体质较差,他们因为身体原因,经常缺课请假,或不能参加某些项目的锻炼。

3.1.2内在动力弱势型

这类学生性格较内向、敏感,很在意别人的评价,有些时候会产生自卑感。他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主动积极性很差,不愿多与人交流,不敢在众人面前示范动作。

3.1.3运动技能弱势型

这类学生般属于身体形态正常、心理健康的群体,只是运动能力起点较低,协调能力较差。

3.2“体育弱势群体”的心理分析。

“体育弱势群体”除以上的外在表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学生的心理状况。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弱势群体”的健康转化。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

3.2.1运动积极性不高,自暴自弃

在我们调查的“体育弱势群体”中就有近30%属于这种情况。此类学生主要是由于家庭、认识等因素影响,认为只要文化知识好就行,不认真参与体育活动,考核不达标也无所谓。

3.2.2自尊心过强,意志力薄弱

从这次的调查研究中我们也发现这类学生也是较为典型的例子,他们自尊心过强,不愿在大众广庭下“出丑”,不愿意参与运动,甘愿放弃体育学习;这类学生主要是由于家长的溺爱而造成这一状况的较多。

3.2.3自卑、害怕心理

一些学生因对自己没有充分的信心,总觉得自己不行,因此放不开手脚练习,从而限制了能力的发挥;或者是觉得自己即使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他学生,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

3.3促进“体育弱势群体”健康转化的对策

多样性和针对性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为体育弱势群体进行健康转化开出了一道良方。因为它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有丰富的体育活动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这正是体育弱势群体进行健康转化的基础条件。

3.3.1发挥优势项目,呈现闪光点,树立自信心。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树立起自我激励的自尊与自信。

3.3.2增设集体项目,体现合作性,实现自身价值。

“弱势群体”中的学生常常是自尊心与自卑感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处于反复无常的心理动荡之中,从而常常游离于集体之外,对教师、同学自我封闭,有不信任的自卑心理。教师分析了他们各自的优势与兴趣,在体育活动中利用集体项目,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心理因素,消除了孤独感、自卑感。

3.3.3运用竞争项目,认识自我,增强上进心。

在学校组织学生体育活动时,教师针对他们的特点,把握他们的心理承受限度,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其潜能,发挥其优势,激发学生的活力,增强上进心,让他们全面了解自己,认清他人。

3.3.4坚持针对性原则,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提高有效性。

由于我们对待的是特殊群体,这群体中的个体也有很大的差异,我们需针对每一个学生为其开副药方。在教学和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要对他们更为耐心细致的重点辅导;其次,要根据他们实际,降低活动内容难度和学习要求。在考核评价上,应以他们努力与进步的程度为主,而不应死照平时体育课上的标准。

4.结束语

体育教学能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但他更能使“体育弱势群体”实现他的健康转化,让他们找回健康,找回自信。看!校园里热火朝天运动场面就是很好的证实,操场上那灿烂的笑容就是回应,全校共584人体质测试达到99%的合格率就是有力的数据。

参考文献

[1]李自平.新课程研究[J].基础教育.2008,4

[2]李明.回归生活的小学教育评价[J].浙江体育科学.2003,6

篇8

调整前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是,《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初中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意见》(云教基〔2009〕34号)规定的《云南省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

该方案自2009年秋季入学的学生开始实行,已试行5年。其主要内容是,把过去长期进行的中考改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具体内容为: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形式分为考试、考查两种。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其中,艺术(或音乐、美术)为学校考试科目,其他为统一考试科目。考查科目为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及技术教育)、地方与学校课程、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其余各学科卷面原始分值满分均为100分。

简单说,由中考改为学业水平考试,学生参加统一考试的科目由原来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体育7科改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等13科。

调整前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是促进学校贯彻课程方案。“考什么,教什么”是基础教育的普遍现象,由于中考只考7科,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活动,特别是九年级的教学活动完全围绕中考科目进行,一些对学生综合素质来说重要的学科,比如信息技术、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被边缘化,改为学业水平考试后,课程方案要求的所有文化课都要进行考试或考查,学校必须认真开设所有课程,必须贯彻落实国家颁布的课程方案。

二是促进学校的软硬件建设。要开好课需要一定的软硬件条件,如必要的教师队伍,基本的教学实验设施和必备的计算机网络设备。通过试行学业水平考试,促进全省教师队伍,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小学科”,如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队伍数量增幅明显,质量提升较大。学校的计算机和实验设施设备也得到有效的补充。

三是考试分散进行。按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规定,根据课程方案结束课程学年末考试,所以生物、地理、信息技术三科在八年级学年末考试,其余学科在九年级学年末考试,使每一届学生的考试由一次变两次。

四是各州市的自主性得到提高。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规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学科的成绩按照百分制呈现,这一结果在高中录取中所占权重由各州市自行决定,有效调动各州市的工作自主性。为什么要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进行调整?

通过5年的试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对我省的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篇9

【关键词】 大学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特点 建议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而且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采取符合体育教学任务的方法,指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锻炼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在其教学过程中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 1.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 体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其共同点表现在两者都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体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一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和体育锻炼的技术、技能,主要还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使其熟练掌握各种体育技能,锻炼其身体,增强其体质。由此可见,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是:

 1.1 体育教学以传授体育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

 学生学习体育这门课程。最终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建设祖国。达到这一目的主要手段是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以及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就决定了体育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将体育的技术经过反复实践而转化为技能。同时促使学生掌握锻炼方法。当然,还要学习体育科学知识,以指导身体锻炼。

 1.2 体育教学以机体参与活动为特征

 和文化课程的教学一样。体育课教学也要通过思维活动,但同时学生还要进行懈动。在机体活动过程中,通过肌肉感觉,把信息传递到中枢,经过分析、综合,去达到对体育技术、技能的认识。没有机体的参与,是不可能掌握体育技术教学内容的。机体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条件刺激,建立起条件反射。掌握体育技术。这个过程既是学习体育技术的过程。同时又是增强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过程。

 1.3 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体育教学是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青少年的身心都处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活泼好动。而且一个由几十人组成的班集体,男女生性格各异,素质水平、活动能力各有差异,还有环境的干扰和场地、设施条件等的制约,这许多因素就决定了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 1.4 体育教学以对学生品德、心理品质培养的特殊作用,显示其鲜明的教育功能

 体育运动有它自身的特点,体育的竞赛性可以培养学生具备当代社会的竞争精神。体育的规则,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守纪律的品质。运动要克服自身生理负荷和器械、环境、自然条件的困难,可以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意志。体育活动具有群体特征,可以加强人际交往,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当代社会需要年青一代具备的品质,是许多学科所难以做到的,体育运动自身的特点。对学生品德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作用。在跨世纪的人才培养中,体育教学显示了其鲜明的教育功能。

 2.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 2.1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

 所谓终身体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终身受益,促进其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展。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树立终身体育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体育教学充分体现现代体育发展特色。同时,体育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体育实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在活动中产生兴趣,达到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特别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要把学生课余自我锻炼的习惯当作一个重要课题来开展。

 2.2 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

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 2.3 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 道德指的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可以具体化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和法律意识等。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例如,结合目前我国承办的奥运会的准备工作,通过介绍奥运知识、特别是中国、台湾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中国健儿为国争光的典型事例来阐明综合国力的强盛与竞技体育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集体主义教育。教师可通过一些集体项目,如拔河、接力等。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他们亲身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充分证明自己的力量。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再如民主和法律意识。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比赛法,并结合学生的体育课成绩考核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民主评议、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教育。同时进行自觉遵守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中的法律,即比赛规则教育,从而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适应社会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 2.4 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体育项目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的品质,克服胆怯心理、自卑意识、保守观念、封闭思想、社交恐怖症等不健康心理。

 2.5 加强教师素质培养,优化课堂教学

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此,要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并与实际需要相结合,不断完善自我。体育教师应端正教学思想,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有效利用课外活动,使课堂教学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篇10

关键词:体育文化;体育教学;构建策略

高职的体育教学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在体育教学上的改革已有一段时间,但是结合优秀的体育文化建设的体育教学改革还未有突破性成就。因此,笔者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成果如下。

一、高职体育文化的特殊含义及特点

(一)高职体育文化的特殊含义

高职学校的体育文化既有别于中学的体育文化又有别于大学的体育文化。它是在高职这一特殊的学校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广义的体育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学校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体育工作等体育活动形式中所形成的思想行动内容的总和。狭义的体育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体育道德、体育思想、体育精神、体育道德观念、体育价值观念等。它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体育竞技、体育教学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高职体育文化的主要特点

高职体育文化的主要特点有:鲜明的导向性,高度的开放性,深度地教育性,科学准确的定位,教育的传递性。鲜明的导向性是指在高职的体育教学中一直贯彻着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实行全民健身计划。

高度的开放性是指高职学校实施的大多是开放性教学。师生受到的体育文化思想多种多样。不仅有乐意接受的,也有十分反感百般阻挠的。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下,高职体育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呈现出高度的开放性。

深度地教育性是指在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体育教学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方式。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教学,体育教学都是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

科学准确地定位是指高职的体育文化教育根据高职师生的特点进行的针对性教育。体育设施,师资力量,图书资料等体育文化构建元素都与高校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又不同于中学。因此,它拥有自我特定的地位,有利于高职学校建设拥有自我层次的独特的情感追求与品位追求的特色体育文化。教育的传递性主要是指体育教育具有终身性,而体育文化又具有健身和文化传递的功能。

受过体育教学的人会在自我体育文化形成之后影响身边的使之也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

二、构建优秀体育文化的体育教学措施

(一)优化教学管理模式,革新体育教学内容

为了满足优秀的体育文化建设的需要,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高职体育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兴趣进行适当的改革。不仅是体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而且还要对体育教学的内容进行革新。在新的规范化、法制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下,规范体育活动和体育竞技。对学生展开的是积极科学的体育教育,有利于促使学生开展高品质、高品位的体育文化活动。同时,使体育教学集技能教学与兴趣教学于一体,让学生在感兴趣又放松的同时获得相应的体育技能。另外,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体育技能基础情况、锻炼习惯等等进行分别对待,采取分组分层次小组教学法,使得体育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课程。这样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有效融入体育文化的观念,对学生的体育文化观念进行教育和影响,达到优秀体育文化构建的目的。

(二)宣传与活动并行,理论结合实践

社团是高校建设体育文化的方式之一,高职院校也可以借鉴,组办一些健身俱乐部,鼓舞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在增强自我身体素质的同时亲身感受体育文化。建设体育俱乐部必须在领导的重视下,大势宣传让学生能够投身进来。然后,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健身兴趣,并在锻炼活动对学生进行身心的影响从而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逐个教育使得整个高职校园形成体育锻炼热,达到体育文化建设的目的。体育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育文化构建具有深远性的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对体育文化构建的影响都是着眼于长远利益,极具时代意义。

(三)承办各类体育赛事,丰富学校体育文化

出了常规的体育教学之外,举办体育文化节或者承办其他单位的一些体育文化活动都有利于学校体育文化的构建。体育文化节参加人数多,运动员激情高。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积极进行锻炼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体育竞技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切实理解体育文化精神。例如:“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更高、更快、更强”等体育文化的真正含义。

另外,通过承办一些公益性质的体育娱乐活动,可以充分利用明星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带动更多的学生对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以丰富校园的体育文化生活,构建具有高水平的优秀体育文化。

三、结论

高职时期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段,优秀的文化会给学生造成终身性的影响。体育文化是大众性文化队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十分积极的影响。通过体育教学能够将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引向科学、正确的方向,帮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适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