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改革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改革的核心

篇1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程改革

课 题:本文系教育部信息中心课题《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与职业素养提升研究》(课题编号CVCC14A01,课题负责人朱淑静)的研究成果之一。

课程改革关系到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程度,进而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质量和中国优质制造的实力,只有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才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水平。积极推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有利于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教师走持续发展的专业化道路。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的界定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职业特性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它能激发和坚定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有助于实现教师的职业价值。从现代信息控制论的角度来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由学习(包括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输入到展示(教育教学成果)输出,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并使教师专业素质持续上升,力求避免停滞、低落的科学系统。它贯穿在教育生涯中,教师通过继续教育提升专业思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从新手到能手,再到专家的专业成长过程。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包括观念意识、职业素养、专业素质三大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教师专业化发展以职业教育发展为取向,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更新观念,提升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以一种结构形态而存在,涵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它们受教育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影响,受教育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支配。上述因素互为作用,共同促进,协调发展。

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新动能

瑞士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有关教育和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是和师资培养的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的合格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必定在实践中失败。”诚然,新的课程要求教师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但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老化,部分中老年教师正处于职业倦怠期,对课程改革给自己带来的挑战感到紧张与惊慌,并出现潜意识的抗拒心理。因此,教育理念的更新将成为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在这种状态下的教学,课堂缺乏互动,学生缺乏参与,学生养成了知识等老师教,案例听老师讲,总结由老师做的不良习惯,并逐步形成了依赖心理,缺乏自信和独立意识,失去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决定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要引领学生主动探究、系统归纳、分享成果、及时总结,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职业素养的提升作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宗旨,需要教师通过环境的营造、指导学生“自主、互动、全面”地学习,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性、主体性、开放性和教、学、做三合一的新型教育理念。同时,尊重教师的个性特点,制定层次性、激励性、科学性的培养计划,加强课改的引领和指导,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创新培训形式和评价机制,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教学业务素质,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可见,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既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以构建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切实提升技校学生职业素养为改革的核心,整合课程内容,倡导教学方法的转变,倡导评价方法的转变。不断拓展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课堂教学组织和发展创新潜力等各方面能力获得提高,从而促进技工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独具特色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

三、职业核心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技工院校的内涵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进一步健全有效的驱动机制,进一步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唤醒教师的职业教育使命感、责任感,引领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教改,使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知识结构,才能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与成功。

1.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驱动机制

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教师专业化是动态的、个体与群体互动的过程,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处在一种不断成长的状态之中。因此,从学校层面来讲,健全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驱动机制是当务之急。笔者学校探讨由就业创业处牵头,以职业指导教研室为主体,学生处管理干部协同支持,形成职能明晰的职业指导管理机构。先后出台《关于构建职业指导科学体系的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毕业生职业指导的方案》《关于应届毕业生就业与创业大赛的方案》等,以制度规范职业指导的工作流程,实现职业指导网络化,进产业系、进班级,进课堂,并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加强就业跟服务。可见,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学校环境的支持,只有通过强师工程,构建全程指导、定向培养、竞赛锻炼、有效评价、绩效激励的驱动机制,建立教师人才梯队,才能以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保驾护航。

2.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鉴于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涵盖了多学科的知识,无论具有怎样教学经历的教师,都要面对自己不太熟悉的新课程,去构建适应新课程的新课堂;都要调整专业发展的步伐,修正自己的专业成长途径与策略。目前,技工学校职业指导课程大都由德育教师担任,部分教师是在师范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缺乏职业背景知识,很少深入人才市场和用工单位,对企业入职考核、岗位职责、技能要求、操作规范等要求不甚了解,创业经验仅限于理论知识,因此,对技校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素质养成、就业与创业指导等方面给予学生的指导效果欠佳。可见,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体,企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兼职担任指导的稳定队伍。为职业指导教师提供针对性强、科学精准的分层次、分类别和多功能的培训,定期选派教师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及行业的用人需求、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奠定基础。

3.职业指导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管理体系

职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倒逼职业指导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管理体系,一方面要掌握自我管理、职业沟通、团队合作、信息技术、社交礼仪等学习模块,也要拓展多学科、多维度、多层次的复合知识。另一方面必须重建新的能力结构,即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及教育教学能力。基于上述认知,职业指导教师逐步形成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即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从而实现专业自主发展。

诚然,职业指导教师还要从自主研习、教学反思、教研教改等方面,挖掘潜能,提升自我,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能力,拓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空间。

4.以自主研习为方略实现进步

课程改革促使职业指导教师努力适应知识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以学习作为专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作为教师成就自身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自主研习要求教师以崇高的职业使命感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激发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潜能,认真开展自我认识与评估,把握发展目标,确定行动策略。职业指导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水平,并有计划地考取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等专业资格证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力争成为通识型、技能型、专家型的职业指导教师。

5.以教学反思为方略实现自省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要成为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应当具备虚心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全心全意的投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职业指导大纲为依据,以教案为蓝本,因材施教,且教且反思。一方面,教师可采用回顾分析、批判自省、修正完善等方法,从课堂教学、专业水平、学习发展、教育现象等方面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积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思、所感及所悟。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以专家团队的方式开展有效的研讨与交流,形成建设性的质疑、批评和反思,从而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智慧的火花”,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厘清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办法与策略。

6.以教研教改为方略实现提升

教研教改是教驾驭教育教学的专业本领。通过参加各类教科研活动,“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职业指导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实现了“习得”,专业教学环境与教育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得到了提升,有力促进和带动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如通过开展一课三研活动,即备课研修、观课研修和议课研修,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采用“翻转课堂” “互动课堂” “微课慕课”等形式多样的方法,营造以生为本的和谐课堂。

7.以参加企业大学培训为方略实现突破

企业大学是站在实现组织目的的战略高度来预测并制定员工发展需要的学习计划和教育培训内容的战略机构。如华为大学、海尔大学等,它们的课程体系建设与职业指导课程的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通过参加企业大学的培训,通过案例研讨、互动教学、实战模拟等实效性教育手段,掌握职业选择的理论,职业角色的适应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充分理解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加强实践。

8.以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为方略实现腾飞

职业指导课程的改革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把做好扶持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和带动就业的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教师以专业发展为己任,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技能的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五位一体“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培育、创业实践、平台孵化”的新模式,开辟“绿色通道”服务,支持学生创业,营造创业氛围,优化创业环境。从转变观念、加强教育、营造氛围和强化实践入手,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双创精神品质,通过建立优质的孵化器,为有志创业的学生提供法律政策、团队合作、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等方面的支持,努力提升创业团队成员的创业技能。

综上所述,职业指导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讲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成功。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时展的需要,是教师成长的需要,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教研教改的需要。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技工院校顶层设计的创新发展,驱动机制、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教师只有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质,拓展专业知识面,提高专业能力,才能持续发展。可见,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载体,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朱旭东.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杜一凡,张晓军,张桂荣.试论建构模式下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J].职业教育研究, 2017.

[3] 魏建培.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

[4]方贤忠.教师专业发展的四项基本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篇2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安全防范行业在我国发展迅猛,目前市场对安防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是安全防范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以培养职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入安防及智能建筑领域相关标准规范,培养学生安装安防设备和调试系统的专业核心能力。

关键词 :就业;安防设备安装;核心课程改革;系统调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090-03

作者简介:汪海燕(1975—),女,浙江江山人,硕士,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安全防范技术专业教学与研究。

我国的安全防范行业迅猛蓬勃地发展,对安全防范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目前安防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系统安装维护、工程施工管理、系统设计助理尤其是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等岗位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非常欠缺。目前的状况是安防系统安装完全依靠毫无专业知识的外包工或者普通施工人员,系统的调试也是由一些非专业人士完成,导致系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客户意见较多,安防企业维护维修率高,因此“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这门课程应运而生。

“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围绕培养学生核心专业技能展开教学,以培养大专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普遍存在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课程内容与企业、行业和社会需要结合不够、设计过程不合理等现象,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普遍感到枯燥难学,不能体现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因此,笔者针对课程应用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高职教育的需求,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强化“任务驱动”思想,以各种形式的工程训练为手段,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设置

(一)针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需求分析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安防系统安装维护员岗位,由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分析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推演出对应的职业能力,如表1所示。

同时,在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环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内容以“安防设备安装、系统调试”中的典型任务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工程施工中设备安装和系统调试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安装、调试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和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等。与来自一线的安防行业专家探讨,围绕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重点,以安全防范国家标准与规范研究为先导,确定教学内容,选取了入侵报警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视频监控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门禁控制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系统联合调试四个学习情境,再将每个学习情境分为与工作过程相匹配的若干工作任务。该课程以任务为教学单元,真正实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满足高职高专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具体学习情境与工作任务关系,如表2所示。

按照从情境任务技能训练的思路进行实验内容设计,在任务设计中,拟安排“任务目标、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指导”四个循序递进的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一)基于工作实际和学习规律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突破传统知识体系结构,按照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工作流程的要求,组织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递进规律,由浅入深,组织教学,共设置了4个学习情境、21个工作任务。每一个情境的教学,每一个工作任务的实施,都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进行体现职业性与实践性;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以面向具体对象的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任务为载体,按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流程要求,安排各项子任务,针对不同的系统其各设计环节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并随着教学不断深化,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工作任务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二)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

教学组织上采用现场教学方式,教师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展开教学,学生以下达的工作任务为目标边学边做。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融入不同学习情境的实施过程中,做到实践部分有理论支撑,理论部分在实践过程中消化和理解,把职业素养的养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做”于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通过课程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学习的技能。

具体教学安排如表3所示(以学习情境1为例)。

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根据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在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实训室中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现场教学模式。注重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网络化辅助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利用实际工程案例和网络教学资源,使教学课堂得到有效沿伸。

(一)任务导向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安全防范典型各子系统制定一个安装调试任务,将安装的方法和要求及注意事项等内容融入到实训中,在实训操作中让学生具体体验理解相关知识点;采用“边学边做”、学做交替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通过安装调试任务的实施学会编制安防系统安装和调试说明书。

(二)分组讨论鼓励法

针对工程实施中的常见问题,设计讨论题目,分组对题目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安装调试方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灵活运用,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给出合理的结论。

(三)现场教学示范法

对工程安装调试的各个阶段环节(安装前工具准备、设备检测、现场安装、安装检查、调试)的部分内容采用现场教学法,使学生直接了解和掌握各阶段的工作方法、流程。边讲解、边操作示范,使学生熟悉安装调试的具体技法。

(四)引导文教学法

系统安装和调试任务相对设备安装与调试任务的工作量较大,难度也大,教师针对实施任务编写教学引导文,引导学生有效阅读系统技术文件,注重安装和调试中的工艺要求和注意事项,提高学习效率。

课程的考核方法

以考促学,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能力,课程的考核以学生平时训练中的过程考核为主,采用操作技能考核和集中笔试考核相结合的形式。操作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安防设备安装和系统调试能力;笔试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安防工程中设备安装和系统调试技术文件的制作能力。本课程的考核共分为三个模块:操作技能考核、笔试考核和平时考核。操作技能考核的标准,如表4所示(以主动红外探测器考核为例)。

结语

通过课程改革,让学生在各个工作任务的实现中强化安全防范系统的整体概念,使学生具有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能力,把理论基础知识与安防工程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目前在实践教学中已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复生,张芃,范文利.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1).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3]刘艳.案例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5).

篇3

摘要:针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及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能力轻职业能力、缺乏专业区分、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等问题,在教学内容、课程实施、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职业核心能力

作者简介:樊晓卿,女,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专业教学;刘常炜,男,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3-0021-02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是面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近年来,高职院校针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不区分专业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均不区分专业对象,未能将专业特点和特色融合到课程教学之中。教学案例针对的是特定知识点,案例之间没有联系,缺乏创意。学生刻板地跟着教师练习,缺乏对课程的兴趣,学习上依赖性强。

(二)较少考虑学生间的计算机水平差异

由于高职学生来源于不同地区,他们在家庭背景、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别,计算机学习起点也参差不齐。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减少差异,使各种起点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满足学习的需求。

(三)没有兼顾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仍是以知识技能的学习为主,忽视了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的培养。

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在分析研究以上问题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方案,并于2013-2014学年选取部分实验班实施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程改革方案的核心思想是: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设计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项目任务,实行情境化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及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考核以能力考核为主,以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先教授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将每个章节的重点知识设计成一个或者两个小项目进行训练,由于各模块独立性强,项目较小,因而无法串联。笔者针对学生的专业,将整个课程设计为一个大项目,这个大项目由几个子项目组成,每个子项目又包括若干个工作情境。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为例,在分析该专业岗位需求、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可将整个课程设计为:XX集团企业文化馆的设计与实施。项目分为计算机设备采买安装、确定主题制定方案、预算竞标、实施制作、产品展示、竣工决算等六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可设置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典型性、可操作性的工作情境,如表1所示。

(二)课程实施改革

针对高职一年级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使每一组的学生学习水平大致相当。选定一名小组长,负责组员的任务分配等。在小组共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带动其他学生,形成小组中每个学生均有提高的局面,从而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他们再学习能力的提高。每一个子项目完成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同学向全班演讲、展示作品,由其他小组和教师进行评价,并将此环节作为考核成绩的组成部分之一。

(三)考核方式改革

篇4

【关键词】外汇技能;外汇交易;模拟软件

任何一笔外贸业务都离不开国际金融的配合。假如以合同为线索来考察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不管是进口还是出口,在签订合同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外汇风险,任何一个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足够的国际金融知识。

一、传统《国际金融》教学的不足

虽然大部分国际贸易类的专业,无论是研究生阶段是本科还是高职,都开设了《国际金融》课程,但是,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掌握的国际金融知识和技能远远不能满足外贸工作的需要。该课程理论性强、抽象难懂,学生们往往缺乏信心和兴趣,笔者经过分析总结了以下原因:

第一,与学科其他教材内容重复。《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但其中的内容与国际贸易专业的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屡屡发生。如《国际贸易》教材中的“国际资本移动与跨国公司”一章,和《国际金融>中的“国际资本移动与国际债务”一章。这两门课的这两章都涉及“国际资本移动”,都需讲授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间接投资。

第二,应用性的内容讲述不够。根据专业的需要,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满足外贸业务的要求为宗旨。在目前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货币汇率变化无常。人民币与外币的汇率也经常大幅度变化,这严重影响了外贸公司的经营。如何规避外汇风险、进行外汇保值操作,将成为摆在外贸公司面前的首要问题。而《国际金融》教材对外汇保值问题的探讨却零散地分散于“外汇业务”与“外汇风险”两章中,内容不集中,结构不紧凑,重点不突出。又如学生毕业在工作及生活经常接触到的结售汇制度、外汇核销制度却根本没有涉及。

第三,教学方法还没有突破课堂讲授的传统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用“五个一”来形容,即一本书、一叠讲义、一面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尽管用PPT课件代替了黑板和粉笔,但是基本教学模式没有变化。由于教学方式单一、落后,学生无法获得感性认识,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被彻底抛弃,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国际金融》课程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教技能。

在国际贸易专业中,像在国际金融专业那样全面、细致的讲授《国际金融》是没有必要的,也极其不可取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对《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

二、以外汇交易为平台整合教学内容

目前各个学校纷纷实行教学一体化改革,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很多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已经删除了《国际金融》课程。这是适应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细化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但是,“高深”的国际金融知识和复杂的国际金融技能又是外贸类毕业生必不可少的。一个可行的的出路就在于我们必须站在国际贸易专业的角度,重构国际金融知识,以“有用、够用”为标准开展国际金融的实践教学。问题的关键是,哪些内容是必须保留的,那么内容应该省略?

在外贸业务中涉及到的《国际金融》知识,主要是汇率折算、进出口报价、对外贸易融资、外汇风险防范、国际结算、结售汇等。这些内容都外汇交易密切相关。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经过调研的基础上,建整合出适合国际贸易专业的二大内容:

一是顺利结售汇外汇保值操作。围绕这一主题,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1)外汇与汇率,包括外汇与汇率的概念、种类、汇率的标价方法。(2)如何买入和卖出外汇?

二是防范外汇风险。如果不采取相应的外汇保值操作,可能会出现做一笔外贸业务不但不赚钱,反而还亏损的业务。这就要求外贸从业人员应该掌握外汇保值的原理、方法及操作等。围绕这一主题,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1)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包括基本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2)外汇管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外汇管制和我国的外汇管理。(3)外汇保值措施,包括即期、远期、掉期、期货、期权等外汇保值交易。

以上内容都与外汇交易相关。为了让学生集中掌握以上内容,我们认为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可以加入专门的课程《外汇交易理论与实务》;如果不开设专门的课程,那么可以在相关的课程中加入完整的外汇交易实训,以便让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进出口贸易融资、出口信贷等相关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

三、以外汇交易为核心的《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

随着利率市场化、汇率机制的改革和电子化技术程度的提高,对外贸行业从业人员岗位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基本素质会产生很大影响。在新形势下,外贸从业人员不仅要懂得国际贸易的管理、政策、法律,还要了解银行的信贷知识.还要知道企业的融资投资知识。因此,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未必要很高的专业知识深度,但一定要求很有知识面的广泛宽度。随着我国国家化的加快,金融风险日益突出,因此,新的课程应突出外汇风险的管理及其防范。

表1

项目 主题 案例举例

项目一: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对经济的影响 20XX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项目二:国际储备 国际储备的规模 20XX中国的国际储备规模构成

项目三:外汇汇率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及对经济的影响 美元为何会持续贬值,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的外汇制度是如何变迁的?

项目四:外汇市场与外汇业务 衍生产品交易的两面性 1995年巴林银行时间、2005年中航油事件

......

表2

情景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

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务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真正理解国际收支平衡与失衡的含义。

教学内容

给出若干笔国际经济交易,要求学生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判断国际收支是否平衡,是顺差还是逆差,计算各种国际收支差额,并分析失衡的原因。

必要说明

简单介绍复式记账法。

情景二:汇率计算的实务练习

目的和要求

通过模拟练习,使学生对外汇汇率的标价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能进行各种汇率的计算。

教学内容

基本汇率与交叉汇率的区别与计算;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与中间汇率的区别与计算;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区别与计算。

必要说明

利用软件进行;可开展技能竞赛。

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心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为此设设计了以下项目及(下转第239页)(上接第236页)若干子项目:

项目一:国际收支(子项目一:外汇与国际收支;子项目二:国际收支平衡表;子项目三:国际收支的调节;子项目四: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实训));

项目二:国际储备(子项目一:国际储备的构成;子项目二:国际储备的管理)

项目三:外汇汇率(子项目一:汇率及其标价方法;子项目二:汇率变动及其影响;子项目三:汇率制度;子项目四:外汇汇率的计算(实训));

项目四:外汇市场与外汇业务(子项目一:外汇市场;子项目二:外汇业务;子项目三:外汇业务(实训));

项目五:外汇风险(子项目一:外汇风险概述;子项目二:外汇风险管理;子项目三:外汇风险管理(实训));

项目六:外汇管制(子项目一:外汇管制的内容;子项目二:我国的外汇管理);

项目七:国际金融市场(子项目一:国际金融市场概述;子项目二:欧洲货币市场;子项目三:亚洲货币市场);

项目八:国际金融组织;

项目九:国际货币体系。

四、课程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一)案例分析法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项目都要有案例做引导。这要求学生自行查找相关资料,在了解案情的基础上,结合国际金融的相关知识,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交分析报告。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利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国际金融”案例教学中选取的主要案例如表1。

(二)模拟教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模拟教学的作用。为此,我们选取了以下内容(列举了两个情景)开展模拟教学(见表2)。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柳燕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研究与课程开发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3]李建元.证券、期货、外汇模拟实验[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 综合创新训练实训课程 改革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如今教育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大都以理论课程讲解为重点,这是应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学生能够获取到非常高的学习分数,但是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的能力缺失。由此,综合创新实训课程被提出来,并在不断改革,这是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实施改革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面将重点阐述创新训练目标、意义以及改革内容。

一、设置综合创新训练课程的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对人才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高校不断创新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我国在2010年正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改革,在项目中将10年卓越培养目标纲要制定出来,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变革与发展,是传统教育向工程教育转折的一个举措。工程训练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作为中心,更是培养优秀工程师必不可少的途径,在这种背景下,综合创新训练课程改革方案被提出来,对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训中提高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真正成为一名创新型人才[1]。

二、综合创新训练课程教学目标

很多技术类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比如,某航天大学工科专业开设了几门必修课,这些必修课融合了电控、机械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指导,学科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非常强。课程建立在工程训练基础上,融合机、电、控等专业设备,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通过学习这些课程需达到以下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系统工程的认知与操作,熟练运用电控一体化技术,使学生掌握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的运行与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技术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三、综合创新训练课程改革主要内容

(一)改革教学内容

过去,工程类教学一直将机械设计作为重点,为了达到课题目标就会不断加强设计教学内容,但如果课题智能化强仅依靠机械工程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由此,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增设了监控与电控两项技术内容,课题学习不再单纯以机械设计为主,使学生各方面知识得到均衡发展,实践技能掌握更多[2]。

(二)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学生制作课题的方式,其他学生仅对内容进行创新训练,而将“个性化培养”作为改革的实训模式与核心内容,就是学生先申报一个课题,可以是教学科研课题,也可以是课业的拓展课题或者企业科研项目,教师对学生一对一指导教学,使学生独立完成课题方案设计、硬件设计等,能够自主调试与测试软件、系统。在完成以上实训以后总结实训方法、知识,完成论文编写与答辩。

四、对改革综合创新训练实践未来发展的思考

即使机电一体化创新实验已经成为机电学院的一种创新体系,也是重要的实践训练基地,但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创新设计上依然存在很多不足,设计实验的条件以及实验管理都需要不断完善,进而从实验为主转为探索性实验模式。要想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创新实验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就要先对过去“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思考动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将课程体系创新实验条件及其相关实验体系建立起来,先将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学科相关实践环节打通,更好地依据机械原理对机械设计和创新实验条件进行完善,使机电产品设计课程体系关联的实验系列开设出来,比如,驱动部件设计、机械装配、驱动部件设计、传感器测量技术、控制器接口技术等,还要掌握控制编程制造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机电一体化技术知识获取更加系统。

其次,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比如,自主研发或者设计,体会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更好地掌握机电系统运行与装配方法[3]。比如:SPCE061A单片机音效彩屏液晶显示贪吃蛇游戏:这是一款益智类游戏,主屏幕显示一条贪吃蛇,随机获得食物,游戏玩家可以操作键盘对贪吃蛇的方向进行控制,每吃到一个食物便增加相应分数,一旦贪吃蛇碰到边界,游戏便失败。游戏使用了单片机功能,贪吃蛇每到一个位置计算坐标;两个键盘玩的游戏是创新内容。项目创新总结:在完成了项目研发以后,学生要对项目做出总结,学生运用了在综合创新训练实训课程中学习的知识与操作方法,边研究边查阅资料,逐步分析各个研究难点,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了游戏制作[5]。最后总结出:“获得的创新想法来源于实践,创新成果服务于实践。”

五、结束语

本文结合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探讨了综合创新实训课程的意义、课程教学目标以及课程改革方案。可见,素质教育改革下只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学习与工作,使教学改革作用得以真正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牛锁良,李平,张纪勇,等.基于“培养创新思维”的线切割实训中教学模式的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31-34.

[2]邵文冕,都维刚.电气工程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电工技能训练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8):179.

[3]安健,张鹏,赵媛,等.舞中医知识与文化底蕴双翼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访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张伟荣教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07):1-4.

篇6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改革;高效教学模式

教与学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教加学的关系,而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现代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对当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教育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一些学校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以新课程理念为引领,积极投身到教学研究与改革之中,创立自己的新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各地区学校也掀起了改革的热潮,建立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但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使不同区域的学校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使教学改革走上一条健康和谐的生态之路,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实践中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与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和互动。

从内外因的关系来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外因作用,在相同条件下教学工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学生,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不容挑战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师,还要做个导演或者医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帮助每一个学生搞好学习。

在看待教与学的关系上,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其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关系,不能孤立起来,也不能割裂开来。只有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尽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已经根植于课堂教学之中,如果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把握不够,会使课堂上缺少有效的训练,导致课堂上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不断出现。

1.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存在很大差异

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很多老师固守传统理念,应用老的教学方法走新课程的道路,如,“仓库式教学”“粗放式教学”“结论式教学”“模仿式教学”“训斥式教学”等。产生新倾向的“形似神异”,在教学中,出现“低效”和“无效”现象,如“自主”没有落到实处,“合作”存在无效现象,“对话”理解不够全面,“赏识”需要教师真诚等。

2.学习方式转化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手段的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流于形式。比如,把对话变成问答、为夸奖而夸奖、把自主变成自由、有活动没有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探究的泛化和神化、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抛弃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课堂过于吵闹,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巧;教师不明确自己在教学方式转变中的角色。

3.教学方式转化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式转化存在的问题:(1)当今的课堂教学多“牵引”,少正确“引导”;(2)当今课堂教学缺少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系统反思。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许多教师上完课以后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写出随笔、碎思之类的教学感悟了。

三、有效教学和高效的教学模式

1.有效教学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有效是教学的生命,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高效的课堂要帮助孩子寻找失去的问题意识,课堂上学什么内容、怎样学习都是老师备课设计的,学习过程被老师控制,加上课堂的时空、纪律等各种限制,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高效的课堂不是教师给学生讲明白了多少,而是体现在引导学生想明白多少,通过学习,学生吸收了多少,又产生了多少问题,学生自己又能够提出多少问题,进而寻找解决办法,才是高效教学的标志。

2.高效的课堂上老师该做些什么

我们建设高效课堂,提倡发动学生学习,教师少讲,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教师少讲,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究竟如何体现?如何做导师,如何服务于学生的学?要清楚讲与不讲的问题,必须要知道究竟应该做什么。知道了做什么,才能知道不做什么,课堂才能高效。

(1)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2)教会学生如何学习;(3)给学生搭建一个攀登知识高峰的梯子;(4)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5)构建班级的学习小组和竞争文化;(6)整合教材;(7)有效备课;(8)组织有效课堂。

实现高效教学,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要着力构建好四种课堂:情感课堂;和谐课堂;互动课堂;高效课堂。

3.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没有模式就没有标准。高效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但究竟学什么、怎么学、怎么教,必须有一个抓手,这个时候就需要模式。高效课堂建设需要模式,但随着对模式本身的熟练运用,模式自然就会消失,即无模之模,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的课堂艺术。

在教学改革的热潮中,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建立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使不同区域的学校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使教学改革走上一条健康和谐的生态之路,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首要解决的问题。

(1)提炼式(归纳法)。先实践后感悟型。是基于教学经验的总结,是教学经验的规范化与理论提升,这种方法生成趋于操作化的模式,给操作提供了具体的程序步骤,如“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

(2)打造式(演绎法)。先理论再实践型。构建者从一定的教育理论出发,提出假设,设计出模式然后在实践中逐渐成熟并最后确立起来。这种方法往往生成比较理性化的模式(完成理论到实践的回归过程),给实践的灵活性提供了空间(这种表述方式运用较少),如“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3)改造式。移植外来的模式,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回避原模式的不足,同时加以创新性地改进,生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4.构建优秀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策略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在结合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本校优秀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理解教学模式,熟悉发展现状,掌握共性要素,提高科学性;从学科做起,生成示范效应,增强稳步性;推进中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新生成的问题,突出过程性。

在构建适合本校优秀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学习主动化,关注学习目标的清晰化,促进教学过程的动态化,保证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关注学情反馈的及时化,把握知识点拨的关键化,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关注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把握教学策略的综合化,重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大力加速推进课程改革,促进质量整体提升,促进理论成功运用,促进教学艺术创新;提供实用教学程序,促进课堂生动高效,凝聚升华集体智慧,生成学校教学特色。

篇7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基本思路 改革内容 具体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22-02

教育部在教高[2012]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工作。2011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了《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和《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基本要求》两个文件。文件明确提出,当前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通过每门课程的每一节课加以落实的。通过认真学习和领会文件精神,山西金融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利用暑期进行专业岗位设置及人才需求调研活动,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统筹规划教学内容,最终共同开发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岗位化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人才质量

课程体系改革应植根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为基本原则,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实践能力为核心,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构建和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改革的内容与具体实施

在对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新的课程体系要侧重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加强实践环节,以职业岗位需要为指导构建教学内容,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增加技能模块比重,教学环境尽可能仿真,做到学校与学生将来的就业环境“零距离”,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实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

(一)积极开展专业调研活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岗位设置及工作任务

对于各类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岗位设置情况,学院安排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对企业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研,调研活动主要采取走访校企合作单位、发放调查表、网络收集的形式进行。调查对象主要涉及制造业、商品流通业、房地产建筑业等;调查人员包括出纳、基层会计人员、会计主管等;调查单位性质主要为民营企业、中小型国有企业、服务业等。另外对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了解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并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岗位群人才需求现状、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进而确定了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中小微企业、基层金融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从事会计、柜员、纳税申报、统计、审计、库管、采购、销售等工作的会计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调研了解到中小企业的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如下表所示。

(二)校企合作开发分岗位核心课程

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学院组织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对各岗位的工作任务、知识、技能进行了分析,行业专家指出高职课程的设置应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以特定的能力要求作为教学目标,使课程结构体系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企业专家认为应把职业岗位训练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会计职业岗位需要何种知识,就学习该种知识,训练该种能力,突出职业性,重视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本专业学习领域的核心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在进行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知识、技能、素质及职业标准的要求,按能力要求和职业标准将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将学习型工作任务与企业中实际工作任务相对应,课程内容依照职业标准和认知规律,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转换成适应企业能力要求和职业标准的课程。重建后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出纳岗位实务》、《总账会计岗位实务》、《成本费用岗位实务》、《会计综合模拟》、《主管会计岗位实务》、《税务会计岗位实务》及《会计电算化》,实现了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的岗位技能相对接,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取代了学科体系下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

(三)系统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会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实践性的特质。不仅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理论知识与岗位技能相结合,开发出理实一体化课程;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实务操作、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的比重;在能力培养方面,积极倡导学生参加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实习的实践活动,将实践项目的考核纳入教学管理;在实验实训条件方面,更新完善实训设备,改善实训条件,提供仿真的职场氛围。

在实践实训项目的开设上,通过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实现了分岗位组织实训教学,不仅实现了教学要求与岗位职业技能要求对接,而且使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同步结合,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更有针对性,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循序渐进,逐步养成。

按照职业岗位开设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项目均来源于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实训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而且使其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基本能够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

之外,每门核心课程都将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设计课程标准、实践教学大纲、实验实训实施方案和考核方案,使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料逐步得到完善。

三、结束语

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课程体系将进一步突出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操作技能,体现针对性、对接性和实践性,使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提升,实现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在新的课程计划中,初中“分科型”的课程计划将逐步向“综合型”课程计划转变,而当前培养出的初中教师都是“分科型”的。我想――各个学科之间要进行有效的整合!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课程部会临时委员,早稻田大学安彦忠彦教授强调日本的初中阶段课程定位既不是“学科中心型”,也不是“兴趣爱好型”。初中课程的总体结构应当从三个板块体现出来:

一、人格发展领域

包括心理辅导,情绪发展,集体咨询,教学集体,人际关系,探究学程,兴趣活动,课堂讨论与自学,保健体育,校内外竞技活动与课外活动等。

二、沟通、学习技能领域

1.阅读及其相关的学习技能,其中阅读技能不仅指读解的技能,还有信息收集、综合、提要等技能。2.听、说、问的技能。具体表现在口头陈述和做出指示、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有效而明确地提问和参与讨论的能力,正确听取他人语言以及充分传递说话者意图的能力。3.写作技能。把所要表达的意思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处理、编辑。4.数量化技能。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5.常用学习工具的使用技能。6.问题解决与迅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学校的课程体系

它由主要学科和综合学习组成,主要学科为语言、数学、理科、社会;综合学习为跨学科学习和专题学习等。

结合我国的课程改革情况来看,新课程的设计需要“学科群”的理念,以此探讨各学科及其各阶段目标与标准的适切性,课时分配的合理性,实际操作的可行性等问题。

在审视学科动态性与综合性的过程中,我们不妨作出如下假设:

1.学科是有助于学生主体活动的教育内容。各学科在知识点的挖掘上需要下工夫,把知识的外延和内涵充分地展示出来。

2.学科要注重知识之间的整合,谋求人的整体发展,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也要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

3.学科的名称、结构和内容要随时代的发展和地域的不同而变化;学科的框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教育课题不同而呈现多样性。

4.学科的界限不应当是实线、直线,而应当呈虚线、曲线或螺旋状。整体的良性发展才是真正的进步,注重各学科的协调、补充和完善。

总之,在实现课程“综合化”的进程中,我们切忌本位主义,一切从本学科出发,静态审视问题,这些甚至会导致某些学科的“自我膨胀”。

参考文献

篇9

这两年中考命题的明显变化和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出台,中考试卷将不再拘泥于教学大纲,会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水平的考查,题目让学生比较容易入题,而随着答题的深入,题目难度逐渐增加,所需知识点也越来越多。那么在中考数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备考呢?本文就此作了探讨。

1 回归文本,夯实基础

在认真学习研究课标的基础上回归课本,夯实基础,近年来中考考试数学试题有许多新题型,多数试题取材于教科书,试题的构成是在教科书中的题型、练习题、习题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衍生性或扩张而成的,也就是说,教科书中的例题,练习题为编拟中考数学试题提供的丰富的题源,所以,我们的教学要回到教材,认真研究教材,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数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思想方法是教学知识的核心,也是总能力的基础,因此,在授课阶段要不断强化课本上习题的训练,课本上的习题是基础,只有把握好基础题,才能够举一反三,向更高的题型扩展。

2 教师应该明确在新课程改革下中考命题的变化,更好的备考

初中数学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强调学生有计划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注重数学知识产生的 历史 (即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内容从基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转化为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的学习,教学背景是仿真的或现实的,教学媒体是多媒体,师生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多项交换。新课程的显著特点是不确定性,包括教学目标、结果、对象、内容、方法、过程、评价等的不确定,给教师留下更多的创新余地。另一方面,新课程注重微观结构的研究,提倡设立数学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等校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数学史的介绍,展示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重视数学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是一种数学意识,一种基本观点和态度”,恰当的应用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考命题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注重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从近年的中考试题可以看出,由于中考是高中阶段的学校招生考试,具有一定的选拔性,因此,在试卷上重视对“双基”考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数学能力,就是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概念和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强调应用性,开放性与创新意识,试题新颖,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例如,新华商场销售某种冰箱,每台进货价为2500元,市场调研表明:当销售价为2900元时,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而当销售价每降低50元时,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商场要想使这种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达到5000元,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多少元?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要理清进价、销售价、利润之间的关系:利润=销售价-进价。

(2)解题思路:当销售价为x元时,每天售出冰箱数应为

(4+4×■)台,这时每台冰箱的利润为(x-2500)元,则每天的总利润为(x-2500)×(8+4×■)元。

解答过程:设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x元,根据题意得:

(x-2500)×(8+4×■)=5000。

解这个方程得x1=x2=2750。

所以,每台冰箱应定价2750元。

解题后的思考:用方程解答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是理清数量关系,找到相等关系。这道题的等量关系是:每台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销售冰箱的数量=5000元。

2.2注重对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获得知识的考查

近三年来,全国中考数学命题遵循“在考查学生基本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同时,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结合现实情况的一定问题,设计一定数量的开放性问题,不人为编造繁难的计算题和证明题”的命题要求,增加了开放性试题的题量,同时在内容和形式上,立意更加新颖,注重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考查,不少试题贴近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尤为引人注意的是研究性试题也在中考试卷中“崭露头角”,这类试题题型多,形式活,能给学生提供研究问题的背景,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再拘泥于“学什么,考什么”的老模式,而是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对推动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和今后的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例如,(1)请同学们在已三角形中截取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相似。(2)已知一条河流的同侧有A、B两村庄,如果要在河边建一供水站,应如何选址才最节省通水管?这些问题,都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学生只有灵活地掌握数学知识,才能运用这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篇10

【关键词】包装集成服务;包装设计;改革;实践;教学

当前包装行业发展迅速,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过去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知识社会。自2003年开始教育部就提出高等教育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根据就业和社会需求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包装设计教育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社会现实出发,贴近经济社会,变革教育理念,根据市场发展规律培养人才。在包装设计课程方面,将“包装集成服务”融入叫进来,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不断推行教育改革,从专注培养设计理论人才转变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素养的包装设计人才。

一、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与市场发展现状

(一)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之发展现状

从调查研究来看,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外,几乎所有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都开设了包装设计课程,但几无特色可言。陈旧、封闭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当前包装设计课程的主流,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数十年如一日没有根本性变化,普遍存在教学问题:教学大纲大而无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基础理论教学比例过大,实践环节薄弱,教学与实践脱节;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缺乏高精尖人才;包装设计教学配套设施不足,教学设备、器材、实训基地等都较为匮乏。在目前教学现状下,包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受到了严重制约,很难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基地和求职氛围。

(二)包装设计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

在现有包装设计教学模式下,以教学为中心,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弱,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从教学现状来看,学院缺乏职业素养培养意识,实践条件单一,致使学生综合素养不足,所学理论知识也与市场脱节,很多人并没有掌握项目设计技术,其创作作品多注重产品的外包装,至于与市场开发紧密相关的产品属性、包装原料、产品造型、加工技术、包装回收、生产预算以及市场需求等没有纳入设计范围,实用性很差,难以进入消费流通环节。一旦毕业走入社会参加包装行业工作,就会因为缺乏专业技术素养而不得不回炉重造。很多包装企业急需“复合型人才”,然而大多数毕业生既不具备专业技能,又缺乏能力拓展,职业前景堪忧。

二、“包装集成服务”为核心的《包装设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般来说,“包装集成服务”都授权给专门的包装企业去做,这是当前市场发展的大势所在。这种做法从美国开始流行,逐渐盛行于全世界。自改革开放后,这种理念也逐步为国内一些先进企业所接受。然而与之相配套的包装企业并不多,这方面的人才也非常缺乏。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包装集成服务”理念的渗透教学,培养通晓各类包装服务的包装设计人才,让学生通过学习意识到包装设计课程不仅是对产品进行外包装,还要有内在的设计理念与完整的配套设计,从为包装而包装的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确定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以适应当前商品包装发展的新趋势。在教学实践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自主意识,特别是动手能力。为强化学生实际水平,要增强师资力量建设,由专业教师和公司设计师共同培养学生,这样能够让学生了解生产实际需求,设计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学校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推行学校与社会、企业联合培养的新思路,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方面。这就要求转变现有的包装设计课程理念,实施教学改革,这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也是包装设计专业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综合素养较高的职业技术人员,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

三、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一)增加“包装集成服务”知识学习,重新制定教学大纲

包装设计发展一日千里,因此将新兴理念与知识纳入教学大纲很有必要,这其中“包装集成服务”是教学扩容的重点。在教学改革中要明确目的,理顺思路,完成授课准备工作。

“包装集成服务”,即产品包装一体化解决方案,包括包装设计、包装材料的生产与供应、包装技术指导与服务、包装产品的储运、包装材料的回收与利用等全周期、全方位、全过程的一体化集成服务,世界包装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具体将“包装集成服务”概括为早期包装设计、中期包装生产销售和后期包装回收三大块知识要点,结合包装服务企业的优秀商品包装设计案例,加入包装理论教学中;强化包装结构、容器造型、材料和印刷工艺理论设计内容。包装设计课程要突破原有的思维惯性,从包装外观设计向专业化、一体化包装设计出发,增加实践内容,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市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二)课堂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和“包装集成服务”相关的理论知识晦涩难懂,一些学生对此可能会有抵触清楚。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要将现实社会中的企业发展案例纳入到教学中,以理论剖析实践,以实践带动理论学习。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一般来说,课本中出现的教学案例都落后于市场发展,因此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接触包装设计市场,搜集典型案例,增加授课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教学中,除积极应用多媒体、使用信息工具以外,教师也可以把一些案例成品带入课堂,请学生揣摩其中的含义,讨论设计者的意图,分析设计利弊。把单纯的授课活动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讨论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验证前面讲过的包装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一举多得。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学习视野,让他们在学习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三)以“包装集成服务”为指导完成包装设计课程实践项目制作

以往包装设计实践项目制作,强调包装常用结构运用和外部装饰设计,包装结构和容器几乎没有创新,设计作品与市场脱节,作品美观大于实用;强调包装的实物制作,通过电子设计稿件制作完成(1:1比例)手工包装实物。这种方法有利有弊,好处是能够通过绘画、制作、校对电子稿件等活动环节,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做事效率;也有一定的弊端,会产生相当数量的包装“垃圾”。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设计能力有限,上交的作品有很多是不具备设计感或材料选择失误的实物,那么在完成教学评价后,这些作品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却很难处理掉。

新的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包装项目制作从构思到设计稿件完成始终以“包装集成服务”为指导,强调商品包装的全程,不只做单一的设计。要求包装项目制作过程完整合理具体内容体现在:包装内外整体结构创新、外观装饰设计、包装成本核算、新型环保材料运用与印刷生产、包装回收利用,延长商品包装的生命周期,重视设计的经济性、实用性和环保性。实践项目制作不再强调包装实物(1:1比例)制作,多建议学生以电子作品展示学习成果,设计成品按比例缩小,这样也符合当前包装设计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效减少委托设计方的审查压力,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设计成品不再是1:1的实物样板,也节约了材料,节省了作品制作时间,减少了学生的金钱损耗,当然,也降低了实物设计变成垃圾的比例。

(四)引进设计竞赛和真实设计项目案例

在全国第四届大学生广告大赛颁奖典礼上,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丁俊杰副主任着重指出,为应对当前包装设计行业发展趋势,设计竞赛的开展是很有必要的,把设计竞赛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能够检验教学成果,进一步促进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所以,在今后的包装设计课程中引入竞赛,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将是

未来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包装市场的人才需求出发,本着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设计一系列的竞赛主题,并以此为重点展开授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认真参与竞赛设计,从设计方案到实物作品都不能忽视,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也要参与,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这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竞赛环节,重视设计环节,关注创新意识,使教与学紧密结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竞赛中,能够积极关注市场需求,锻炼包装设计技能。而参赛者来自不同院校,更有助于他们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综上所述,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以“包装集成服务”为核心切入点,让学生深入包装设计内在空间,改变过去除了包装外设计一概不知的陈旧教学模式,形成系统的、专业化的、实用性较强的包装设计系列服务,这一点,在教学评价机制中也有明显体现,纳入评价细则中。“包装集成服务”作为先进包装理念,在市场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高校如果真正做到引入包装集成服务理念,实施以竞赛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就能够提前培养精通平面设计和通晓各类包装服务的人材,为平面类学生扩大就业范围,这是新课改下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罗兵,张晓波,徐军.高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J].包装世界,2012,06:48-51.

[2]张伟杰.高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校区为例[J].职教通讯,2014,09:30-31.

[3]蒲军.艺术设计专业《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究[A].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ina.Proceedings of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Volume 8)[C].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ina:,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