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汉字教学,不仅行之有效,而且事半功倍,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有助于准确掌握古代诗文的词义
汉字包括音、形、义三个方面,以今字而论,《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字,其形为“一”,其音为“yī”,其义有八条: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同一;全、满;专一;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作某个动作;书面上用作助词,和在某词前加强语气。古汉字也是如此,有时我们对其形不能分析,或不知其音,不解其义。
但是,如果我们写出古汉字字形,讲清其发展演变,一条条拉出义项,并加以总结归纳,就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文意思,能较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危楼高百尺”中的“危”,和《山市》中“惟危楼一座”中的“危”,很多学生难以正确理解。“危”是个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卩(卪,跪坐之人),从厃(表示高),会人直起腰来提高上身端坐之意,即危坐。古人跪坐,平时臀部放在脚跟上,腰微弯,是放松方便的姿势,表示恭敬警觉时,腰则伸直,上体高度自然增加,故称为危坐。隶变后楷书写作危。是“跪”的本字。谷衍奎先生认为:危,本义是指危坐、端坐;危坐是腿脚的动作,故又引申指腿脚,此义后来写作“跪”;又引申泛指高;危坐本来是敬惧行为,故又引申指“戒备不安”;进而引申为“危险”、“危害”、“危难”等。讲清了这些,上面两句诗文学生就能准确理解了。借助汉字知识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个实际问题,而且帮助学生归纳了一个文言常用词的用法及其义项,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助于准确阅读理解文段
初中汉字教学并不独立于阅读教学之外,相反,与阅读教学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进行汉字教学,并不是要开设独立的识字、写字课,而是要把对汉字形与义的剖析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经常性的行为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有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都建立在对汉字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之基础上。如教《关雎》一文时,我们抓住文中的“窈”“窕”两个字作重点讲解,不仅讲清字音字形,更讲透字义,心灵美为“窈”,仪表美为“窕”,形容女子美好的样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窈窕淑女”的形象,问题便迎刃而解。还可以采用单篇选点的方法加强汉字教学,即从所学课文中尽可能挖掘一个字,将对这个字的揣摩与全文的理解联系起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三、有助于辨别同音字和纠正错别字
日常生活中,由于写错别字而误事或闹笑话的事例屡见不鲜,写错别字使我们不能准确表达意思,顺利传递信息。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杜绝写错别字。很多错别字甚至语文教师都会写错,比如“男”将上部中间一竖与下部中间一撇连起来。这还是小错误,还有的少写“拜”字右边一横,“破釜”成了“破斧”,“脍炙人口”成了“脍灸人口”,“走投无路”成了“走头无路”等。究其原因,除了无视语言文字规范性,只求方便省事外,更重要的在于使用者未能真正理解这些字词的来源及含义。
此外,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常对一些同类字词的微妙含义把握不准。如“既”与“即”常常混淆,“园”与“圆”区分不了,面对“戊”“戌”“戍”三个孪生兄弟般的面孔,更是难以辩认……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如“既”与“即”,学生总是混淆不清,经常出错。“既然”写成“即然”,“即使”写成“既使”。其实,只要我们对学生讲清楚这两个字的渊源,问题就迎刃而解。这两个字都是一个人坐在一碗饭前,“既”的形象是人已经吃完饭,在扭头张口打嗝。“即”的形象是人对着碗正在吃饭。所以,凡表示已经完成之意的,皆用“既”;凡表示正在进行之意的,皆用“即”,如此一来就不会用错了。看来,如果指导学生掌握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尤其是扎实掌握这些字的本义,就能有效减少写错别字了。
四、有助于了解古代制度、传统、民俗等文化
中国的祖先按象形、指事和会意的方式创造了汉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件事或一则寓言。汉字,有不少是“活化石”,许多汉字都是对生活、对世界的诗意描摹,那里活跃着远古的人事、风景与习俗,充盈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信息,许多汉字里甚至沉淀着古人深刻的美学观与哲学观。从汉字构造中,我们可以窥见上古先民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聪明才智以及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如“水”,甲骨文、金文中的水字,像一条弯曲的水流。中间的弯曲斜线代表河道主流,两旁的点是水珠水花。所以水的本义当指水流或流水;泛指水域,如江河湖海,与“陆”对称;后来引申指所有的汁液,如药水、泪水、橘子水等。又如“心”,甲骨文就是心脏的象形,金文多了一层外包围,小篆的外包围分成左右两个心房。本义是指人的心脏,泛指动物的心脏。心是人体器官的主宰,古人误认为它是思维的器官,所以心又是思想、意念、感情的通称。心脏在人体的中央位置,故心还有中央、中心之义。凡有心和它的偏旁“忄”的字,大都与人的思想、意念和感情有关。汉字作为一种“形象”,还特别富有美感,中国书法的那种美学追求与人生追求、道德追求,往往是同质的,这都是相当奇妙的文化现象。
篇2
关键词:幼儿 语言教学 准确和规范地传递语言 形式多样地训练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人们说话、写文章等信息流通离不开语言。因此,如何正确而规范地使用语言,是幼儿教学工作中时时应注意的问题。幼儿教师正确地传递使用语言,实际上是将前人的文化(文明)信息及当时的社会现象准确地传递给幼儿的大脑记忆。幼儿语言教学涉及两个问题:一、在教学工作中,如何规范地传承使用语言;二、语言具有时代的特征性,如何判别、理解流行语言对幼儿教学工作的影响。针对这两个问题,现就个人在幼儿教学工作中的心得和体会做番梳理,试与诸贤商榷,交流探讨,共同促进幼儿语言教学工作。
一、读书识字不容易
前年参加一个教师培训学习,授课老师讲到美字,说“美,甘也。
据专家近期考证,美,从甲骨文的形态上看,非羊、大的合体字,而字形乃是一个头戴羽饰的人形,装扮得十分美丽。从形、义、语源的演变来看,美的本意来自以羽毛为装扮的舞蹈。 因此,美,起源于舞蹈。
美是日常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所传递引发的文化信息自然影响我们的人生观念,寻根溯源,一曰味美为“美”,是“物质享受”的范畴,可以解释为古人有好东西吃就是美丽的,美好的事情;一曰与“舞”同义,是精神层面的需要,追求人类精神上的文明。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经考证比较,立现语境格调的高低,因此对幼儿教师来说,训练幼儿语言能力,规范教学用语不是一件轻松随意的工作。
二、借我一双慧眼辨别时尚语言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网络语言更是把人看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是长期浸于电脑网络世界的人,看网络语言简直是看天书,例如:菜鸟(技术水平差)、MM(妹妹)、7451(气死我了)……面对这些语言,我们只能徒叹,借用一句流行歌词,“不是我不明白,实在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时尚语言的创造者主要是青年,传播和使用者也主要是青年。无庸讳言,时尚语言的流行,对一些青年幼儿教师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今年5月中旬发生的汶川地震,有位幼儿教师在课堂上讲起抗震救灾的故事,说有位大款捐了很多钱,突然有位小朋友站起来,问:“老师,什么是大款?”“大款是指有钱的人。”老师回答。“那我也是大款了,我口袋里有两块钱。”小朋友认真的样子让当场的老师们忍俊不住的笑了起来。
说来是个笑话,仔细思量,反映出我们个别青年幼儿教师说话用词的随意性,不规范。在平日,幼儿教师之间说话同样有此类似的现象,比较热忠于“旧瓶装新酒”式的翻新与改造;或者处于逆反心理,正话反说,把原来的意思换成反面理解。
但是,如果把这些时尚语言带到教学课堂上去,显然不妥,容易造成幼儿认知上的混淆。为此,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教学上,说话用词应与时尚语言保持适当距离,以规范的语言循循善诱,使汉语的魅力成为幼儿的吸引力。
三、形式多样训练幼儿语言能力
如何训练幼儿语言能力?如何准确地规范地将前人的文化(文明)信息传承给幼儿,是我们每个幼儿教师严肃思考的问题和神圣的工作职责。我认为,首先要了解中国语言的特征、内涵及运行规律。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如蜜蜂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即使读一些与本专业联系不大的书,也是有益处的,因为知识的本身有它的共性,万物同源,读书的过程既是精神享受,同时是引发工作灵感的源泉所在。
其次,结合幼儿兴趣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法训练幼儿语言能力,这里,就个人从事幼儿教学工作中谈点体会和见解。
1.音乐训练法。音乐是陶冶人的一种艺术,针对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我适当地将一些日常教学工作、语言学习的内容用音乐进行。
2.游戏训练法。要开阔幼儿的眼界,提高幼儿语言能力,就一定要把人类文化最精华的东西展现给幼儿,让幼儿在有限的时间里与唐诗宋词拥抱,与李白、杜甫、坡对话,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及自然和谐之美相交流。
3.讲、听故事训练法。幼儿爱听故事,掌握这个特点,我每个学期要花一个月时间进行“讲、听故事”主题教学设计。教学的方式:一是听老师讲,二是通过多媒体听故事,三是由幼儿复述,大家轮流“当一回小老师”,将故事的内容表演给小朋友看,目的是通过听、讲故事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嫦娥奔月”这则神话故事,我采用“模拟现场情景”进行教学设计,将故事的内容改编成四个剧幕场景,由七个小朋友以不同的角色完整地表述这则经典神话。
4.舞蹈训练法。中国文字和词具有形、声、意、音的特点,而如何用舞蹈艺术阐释中国的字和词呢?环视海内外,不乏勇敢的探索者和创作者,他们或在中国传统文化上注入现代元素,使中国古老的语言复活;或在现代艺术上加点传统元素,使人们看见祖先模糊的影子。其中杰出者,有台湾文化学者白先勇先生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有评注者云:戏剧活化石——昆剧复活了。这些勇敢的探索者和创作者,无疑是值得后人敬仰的。可我心中想到的范例,是由林怀民先生创立的现代舞蹈团——云门舞集,他与其他创作者不同的是,舞台上演员的形体语言、手法、灯光音响的装饰,完全是现代的,舞蹈的内容却展示如书法、水墨画写意、唐诗等中国最经典的艺术。
总之,中国语言的艺术美感及无穷的魅力,常常激发我教学设计上的灵感,同时是我们幼儿语言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创意是无限的,形式是多样的。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浙江教育报刊总社,2008(5).
[2]江西铜业教育.准印证考号(赣)第2055号,总第五十六期.
篇3
关键词: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40-01
阅读对于一般人而言意味着文字的理解,但是在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解释和意思。早期阅读到目前为主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对早期阅读具有不同的解释:儿童从一岁多开始在成人的朗读下参与的阅读;幼儿期以图画书为主要的阅读材料,注重开发幼儿对图画和文字的简单理解等,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园早期阅读做了解释。笔者认为幼儿园的阅读即早期阅读至少包含了婴儿时期的阅读和幼儿时期的阅读两方面,婴儿阶段是从出生至3岁,而幼儿时期是从3岁只6岁左右,从3岁到6岁的教育是幼儿园的教育,而这个阶段的阅读为早期阅读。
一、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现状分析
幼儿园早期阅读的现状应该从教师对幼儿阅读的指导、幼儿阅读环境的创设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教师对幼儿阅读的指导。教师是幼儿早期阅读的主要指导者,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幼儿早期阅读的目标、方法和相关的材料,这样才能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和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一,目前幼儿园教师对早期阅读的目标和目的不是很明确,而且没有采取相关的行动。早期幼儿阅读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符号和标记能够识别,利用幼儿书籍和图画书籍来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与技能。第二,教师在早期阅读方面侧重于幼儿显性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隐形能力的挖掘和开发。
其次,阅读环境对幼儿阅读的影响现状。阅读环境主要有室内阅读和室外阅读两种。室内阅读有阅读角、阅读墙和空间环境三种。目前室内阅读中教师为幼儿布置了丰富的知识墙,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幼儿在身心愉快中学习和成长。室外阅读的创设主要是在走廊设计的阅读环境,每个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特点综合多种素材,在走廊的墙上贴上幼儿主题的图片等。
最后,幼儿园对早期阅读材料的选择,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可以选择具有趣味性与教育性的阅读材料。目前幼儿园选择阅读材料的主要依据主要是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阅读材料的知名度、幼儿家长的建议、趣味性强和专家的推荐等几个方面,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公办的幼儿园、民办幼儿园高效幼儿园等都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阅读材料的选择。对阅读材料大多数幼儿园都是自行购买,但也有一些幼儿园自己制作阅读材料。
二、影响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1、教师指导对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影响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教师资源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公办幼儿园的教师大多数为本科学历的老师,而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则大多数为大专甚至中专学历的老师,而且民办幼儿园的老师比公办幼儿园的老师有更大的流动性,民办幼儿园的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因此使得幼儿园在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缺乏应有的人才以及教学的连贯性。
此外,现阶段幼儿园教师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幼儿的创造性、开拓性的培养不够重视,教学方式也没有结合幼儿的特点,影响了幼儿的长远健康发展。
在幼儿园早期阅读教师的培训方面,有很多幼儿园并没有对早期阅读有过针对性的培训,培训过的也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幼儿园的管理者对早期阅读活动的重视程度不高,对幼儿园教师在早期阅读方面的培训、管理和评价方面存在不足。
2、阅读环境的创设对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影响
现阶段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压力相对较大,其对自身职业素养的提高存在着疲于应付、流于表面的情况,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职业素质的高低对创设良好的幼儿园早期阅读环境的重要影响,也没有认识到幼儿园早期阅读环境对幼儿阅读的重要意义。同时,现阶段幼儿园的物质方面的条件良莠不齐,物质条件也影响着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良好的物质条件,能够有助于创设适宜的幼儿园阅读环境。
此外,幼儿家长们对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支持情况,也会对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产生影响。幼儿家长们要认识到早期阅读活动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幼儿园与幼儿家长要建立长期、紧密的关系,鼓励幼儿家长为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协助,将幼儿早期阅读的活动范围从幼儿园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去。
3、阅读材料的选择对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影响
阅读材料的选取对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起着非常直接的作用,首先要在阅读材料方面投入较大的教育资源,可采取有效的方式,使阅读材料在幼儿园内、甚至幼儿园之间流动起来,将教育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其次,阅读材料要科学、正确选择,要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童话故事、连环画、童谣、科学图谱等适宜幼儿早期阅读的材料形式,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让幼儿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且对幼儿不了解的事务进行解释,提高阅读材料的有效性,使阅读材料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润鱼 哀宝英.3_5岁幼儿早期阅读材料的选择与指导实验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35-36.
[2] 黄娟娟.认字、识字就等于早期阅读吗:2_6 岁婴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案新探[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篇4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明确将语文课程定性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且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各年段综合性学习都有具体阐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然而综观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情况,停留于表面化现象比较突出,有的当做常规语文课来上,有的则又当做课外活动对待。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这一新型课程的本质特点、现实意义认识不足,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就小学高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指导策略展开研究,以期与广大专家、同行商榷。
二、课程标准中与综合性学习相关的主要表述
本部分将梳理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的表述,阐述对小学高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认识。
1.“课程性质”部分
课标将语文课程性质定性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课程基本理念”部分
在第三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具体表述中提出 “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3.“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
“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一起被列出,其中第三学段(5~6年级)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与内容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及开放性。
4.“教学建议”部分
第二条“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中有这样的表述:“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题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具体建议”中更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5.“评价建议”部分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态度。”并新增分学段评价重点,第三学段的评价要“多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力。”此外还提出“对有新意的思路和表达以及有特点的展示方式,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除了老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综合以上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的表述,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以下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综合性、活动性、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等特点,应贯串语文学习的全部过程。
三、小学高段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策略
基于以上对小学高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笔者认为小学高段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采取多样的活动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活动,并从多元角度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习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
(一)多样活动方式
1. 社会活动策略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在观察与交往中体验社会生活。
2.虚拟活动策略
互联网是一个偌大的虚拟世界,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虚拟的活动中收集资料、讨论合作、制作网页、交流欣赏,从而体验合作和成功的喜悦。 3.模拟实践策略
指通过模拟的物化世界,让学生去实践。如在班级中开展“图书跳蚤市场”活动,同学们在自制宣传海报、拟定宣传口号、撰写书摊广告、设计售卖标签各个环节中均自行策划、组织,很好地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语文能力。
4.角色活动策略
指利用角色效应,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表演等言语实践活动中,获得对学习的体验和对学习材料进行积极的智力加工形成的学习能力。
5.专题研究策略
指让学生综合运用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等资源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围绕“祖国在我心中”专题编排,学生们围绕这个专题进行了综合性学习,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当然,以上各种活动模式并非截然对立,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根据具体需要,是可以有机渗透与综合应用的。
(二)多种途径开展
1.与课堂教学整合。
(1)与阅读课整合。
六下第二单元中的《和田的维吾尔》这篇课文,我们在学习时就是确立了“民风民俗”这个学习主题,课前通过搜集资料等途径了解维吾尔族人民的民族风俗,在课堂上把这些资料结合课文来学习,效果非常好。
(2)与习作课、口语交际课相结合。
作文的题材也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时作文的题材也可以是我们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所以我们可以让作文课与综合性学习整合。
2.与校内活动结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开展。
3.与学校特色结合。
我们在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中,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确定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如我校大力推广课外阅读,每年都举办“书香满豫章,乐读迎新年”的读书节活动,等等。
(三)多元角度评价
小学高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眼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探究。在评价中做到:
1.评价主体多边。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我采取学生自己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师长评价,家长评价或四者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主要让学生自主评价,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认识,谈体会,谈收获,同时能够明白活动过程中自己的不足,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还应进行对同学的评价,根据合作小组各个同学的表现、交流的成果情况,评出本次学习活动的优秀者。因为有些活动是在课余开展的,所以也视活动的情况让家长参与评价。
2.评价指标多元。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参与意识:能否积极参与活动。
(2)合作态度:能否组内合作,取长补短,发挥才智。
(3)问题意识:能否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运用能力: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5)创新能力:能否根据课内外占有的材料,形成自已的假设和观点。
(6)展示能力:能否将学习成展示交流。
3.评价方式多样。
(1)建立“个人综合性学习档案袋”
篇5
关键词: 国学基础类课程 高师院校 教育价值
国学是传统文化之根本,是中华文明延续几千年的精华之所在。自清末西学东渐以来,国学地位不断饱受挑战和打击,以至于有一蹶不振之象。然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一股对于国学重视和研究的潮流却悄悄兴起,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在这种国学热的影响下,各地有关国学的各类教学机构和研究院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的弘扬绝不是以社会上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热情便能完成的。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不仅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还需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完成。正如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所说:“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①只有在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渗透,才能让国民不忘传统,才能让民族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因为高等师范类院校有着为国家教育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作用,所以在高师院校中开设国学基础类课程,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它不仅是维系民族团结的向心力,更是民族屹立于世界数千年而依然不倒的精神源泉。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不管愿不愿承认,也不管是不是喜欢,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之中,并以自己的言谈行为显示着这个传统的或优或劣的特色。而国学作为固有文化传统深层的部分,已经渗进民众的心灵,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现代生活。”②
传统文化的精华包含在国学当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需要通过国学的教育和传承来实现。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大学是一国青年教育之根本,是国民素质养成的摇篮,高校既是培养人才、研究学问的主要场所,更是传承文化、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推进国学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验,能够最直接地影响整个社会,让传统文化的观念深入人心。高师学生是当今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将国学教育推行至高校在校学生可以让传统文化能以更快的方式传播,也能以更深远的方式进行传承。国学课程的开设,并不仅仅是某部国学经典的学习,而是要通过国学课程的开设和传授引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让传统文化理念通过大学校园传播到整个社会。
另外,高师学生将来是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只有在他们的身上实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积累,将传统文化传至整个社会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我国高校师范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面向将来的中小学教师,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目的便是为将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或大学教师。从这个方面来说,高师学生的身上背负着为国家教育下一代乃至下数代的神圣使命,如果连他们都没有很好地接触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甚至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将来整个国家教育的前途堪忧。所以,只有从教师后备力量的培训基地——高师院校开始,增设国学基础类课程,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德、审美情趣首先通过高师学生来传承,再通过他们继续传承到中小学学生中去,这样才能从教育的根源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有利于高师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对于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学生而言,获取国学中古代文学及文化类相关的知识是他们提高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及从教能力,国学基础类课程的开设显得尤为必要。
1.国学是中文专业学生学习和提高的基础。中文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深入接触过经典的原典作品,只靠从教材上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今在研究生以上层次的教育和教学中,原典的精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中文专业,其他文科类专业的导师也都非常重视研究生对于原典的深入理解和剖析。但在本科阶段,目前高校中文学科课程设置中课程越设越多,导致专业越分越窄;各类概论、通论设置过多,导致学生只会用教材上面的观点应付考试,而很少读甚至不读经典作品,以致空疏学风日盛,踏实作风渐衰。
正是由于高师院校中大部分中文专业的学生对传统国学原典接触过少,导致基本专业知识不够牢固,知识面既不深厚,更不宽广。笔者通过对数所师范院校文学院的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学生甚至连四大名著都没有通读过,更遑论对其他经典原著的阅读。而且即便有部分学生对于四大名著有所了解,对于其中的基本梗概和重要细节也没有印象,透露出当今中文专业学生对于原典的精读、细读远远不够的现实状况。
反观我国近现代优秀的学者、文学家,他们无不具有良好的国学功底,如鲁迅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十批判书》,朱自清著有《经典常谈》,闻一多著有《古典新义》等优秀的传统文化研究著作,其他如巴金、老舍、冰心、茅盾等人,也都具有深厚的传统国学功底。国学经典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精练含蓄的语言表达,细致传神的描段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数千年的文化积累和精神沉淀造就了国学经典作品的浑然天成,使其既覃思深致,又简约易懂。加强国学基础类课程的开设,让中文专业的学生从整体上对传统文化有更好的了解和把握,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作为将来的中小学生语文教师,如果缺乏国学根底,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不仅无法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而且无法满足日常教学。在当今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国学基础的教育和启蒙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曾经明确提出:“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从小学教材中的识字启蒙诗《一去二三里》,到高中教材中《左传》、《论语》的选篇,人教版、高教版等主流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国学经典作品在中小学教材中所占的比重随年级的增长而逐渐递增,包括古典诗词、古典散文、杂剧戏曲、明清小说在内的国学经典作品几乎占到部分年级课时的百分之五十。如果教师对于这些国学经典没有透彻的认识和了解,深厚自身的国学底蕴,就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需求。因此,面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比例增大的实际问题,在高师院校中文专业中增设国学基础类课程,是提高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有利于高师学生的师德养成
师德是教师教育的灵魂,良好的师德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这就意味着,要想将高师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教师,单纯教会他们高深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师德培养,让他们在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具备良好的师德。对于高师院校学生而言,在大学过程中形成高尚的师德,是他们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师德教育可以让高师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明确教师的职业职责,加深对于教育和教师职业的理解。
当前的高校师德教育主要通过开设专门的师德课程如《教师职业道德》、《师德修养》等对学生进行师德方面的教育,然而这种仅仅希望通过一两门课程的道德学习便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想法不仅是不可取的,而且是相当不负责任和危险的。因为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是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实现的,单一途径的教育很有可能变成纯粹的道德说教和道德灌输,这样不但难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还很有可能引起学生的漠视乃至反感。所以,高师院校一定要通过多个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师德方面的教育。
国学基础类课程的开设,除了让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使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国学课程的学习了解前人的智慧外,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师德教育的压力。因为中国古代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教育,它是“以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③比如,《论语·述而》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孔子的教育中,作为知识的“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对于德行的教育则占了三个方面。《论语·述而》中也将德行列为孔门四科之首。
另外,在国学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当中,不仅可以学到孔子、荀子、朱熹等古圣先哲教育的方法和教育的理念,而且可以学到很多中国古代教育家的优秀品德,从而对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树立产生积极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论语》中孔子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及“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及教育中“身教”的重要意义。又如通过《礼记·学记》的学习,从中领会教学相长的思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另外,古代师生之间交往的佳话如孔子对学生的接济、对生病学生的探望,以及朱熹带病教学等典故也都可以在专门的师德课程之外引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师德教育。
注释:
①张之洞.劝学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42.
②袁行霈.国学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篇6
作者简介:张丽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广州/510420)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机制研究――以大学生志愿者为研究对象”(CIA110155)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服务学习是增强职前教师实践和体验的一种方式。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中引入服务学习契合了新加坡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社区参与的需要及职前教师准备计划的要求,其在实践中呈现出国家支持有力、学校响应积极;专业强调、服务兼顾;规划细致、任务明确的特色,这些为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提供了有意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新加坡;服务学习;职前教师教育; 职前教师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学生问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学这个有什么用”?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依据现有的经验无法体会到所学知识和理论有什么价值,这往往带来他们对于自己专业的否定情绪以及未来职业选择的困惑。另外,教师职业需要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以恰当的方式影响学生。所以相比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发展职前教师的关心、服务和志愿意识的价值观同样重要,而这种价值观的培养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完全实现的。面对职前教师培养中课堂教学带来的困惑及教师职业本身特性的需要,加强职前教师的实践和体验显得非常重要。
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中,学生获得实践和体验的途径主要来自于教育实习和教学见习,除此还有来自于志愿组织的“义教”活动。教育实习和教学见习关注于职前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义教”活动则关注于对社会的服务,它们各执一端。而服务学习建立起了学业目标和服务的桥梁,实现了学业和服务的连接。它走出了依赖教室培养职前教师的方式,让学生服务于社会,并在服务中认识、理解教师职业,得到学业和服务的共同发展。服务学习是加强职前教师实践和体验的一种有益尝试,其正在高等教育机构和学校中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从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中引入服务学习的缘由、案例和特色来看新加坡对于服务学习的深入实践,以期对我国的职前教师教育带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服务学习的含义及作用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一词是在1967年由美国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al Board)首先提出来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素质,率先把传统的社会服务转向服务学习,把学业学习和社区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原先设定的学习目标。
服务学习走近职前教师教育并非偶然,其“实践和体验”的内核精神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早期杜威在进步主义运动中提出的“学习者中心教学(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1]。杜威倡导经验学习,指出学生的经验是教育的核心,学生不仅从课程中学习,而且也从参与的活动中学习。学生不仅在体验活动中学到了许多在课程中不能提供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体验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将各学科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机会。同时,泰勒(Ralph Tyler)在阐述“泰勒原理”时也指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产生的,是学生在学习中所做的一切。其后科尔伯(Kolb)在杜威的基础上建立了在服务学习课程开发中广泛使用的经验学习模式,指出一个学习循环包括了4个部分,分别是:具体经验、反思经验、综合和抽象概念及在新情境下检验概念。[2]
服务学习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雅各比(Jacoby)将服务学习界定为一种经验教育――除了参与社区活动、满足社区需求外,还需精心设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3]丹尼尔斯(Daniels)等人把服务学习当作教学参与的一部分,他认为服务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能够将有意义的社区服务与教学和反思整合起来以丰富学习经验、增强公民责任感并加强社区联系,这种教学策略对于培养学生公民责任感、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帮助。[4]
服务学习可以和多种学科结合,如科学、历史、心理学、语言学。目前,许多教育机构使用服务学习来促进职前教师发展,加强社区建设及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弗里德曼(Freedman)强调了职前教师参与服务学习对于多方参与者的积极作用。[5]维克斯(Vickers) 指出经历过服务学习的职前教师对于未来学生的多样背景及多元发展需求有了更多认识,对于学生的社会情感有了更深理解,并获得了对于职业的现实看法。[6]服务学习对职前教师的学业作用也很明显。以语言职前教师服务学习为例,在多元文化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是在学习者发展与社区的关系中自然发生的,在社区中,为了更加深入有效的交流,职前教师会本能地提出有关语言和文化的问题,寻找答案,并将获得的新知识运用到真实、具体的情境中。服务学习提供给职前教师将语言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实际语言技能的机会。正是由于服务学习对于职前教师发展的积极作用,职前教师教育中引入服务学习为职前教师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和可行选择。
・理论探讨・ 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中的服务学、新加坡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实施服务学习的缘由服务学习在1999年由新加坡国家青年委员会(National Youth Council ,NYC)引入,其后得到了新加坡教育部的支持及各种教育机构的发展。为了推进服务学习在新加坡的实践,教育部为青年和青年工人出版了有关服务学习的手册,并为青年开展服务学习项目提供资助和奖励。国家青年委员会专门设置了服务学习的国家最高奖――服务学习青年奖(Youth Service-Learning Award,YSLA),授予卓越、创新的服务学习青年。那么,新加坡为什么要引入服务学习?为什么要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实施服务学习呢?
(一)服务学习与新加坡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契合
服务学习强调对于学习者的社会服务意识、公民责任感培养的积极作用,这与新加坡政府提倡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全面教育相吻合。2009年新加坡教育部启动了21世纪能力框架(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ompetencies Framework)(见图1)。该框架呈现了以发展价值观和品性为核心的全面教育的内容和层次,中心是核心价值观(尊重、责任感、坚韧、诚实、关心、和谐),中环是社会和情感能力,外环是全球公民素养和技能。中环和外环的能力与技能都是建立在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一框架的指引下,新加坡政府希望年轻一代能够培养起积极的品性,成为自信的人、自我引导的学习者、积极的贡献者及关心的公民。
图121世纪能力框架
(来源:新加坡教育部,2010。)
(二)服务学习与新加坡重视社区参与契合
新加坡的学校通过公民课、德育课及社会、历史、地理、文学等科目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除此,更多是通过与社区建立联系和互动的服务与体验学习来完成。新加坡政府积极推进学校参与社区服务计划(the Community Involvement Programme ,CIP),该计划在1997年全面推向了新加坡的所有层次的学校,要求学校通过承担小型的项目来参与社区以帮助建立社会联系及公民责任感。可见,服务学习成为新加坡增强公民参与社区生活,建立对新加坡社会归属感的载体和重要途径。通过服务学习,学校与社区建立联系并反哺于社会。
(三)服务学习与新加坡以价值观为驱动的职前教师准备计划契合
在向学校推进CIP的过程中,各级学校非常需要有能力和富有经验的教师来指导,这对教师及职前教师教育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培养21世纪的教育从业者,在寻求教师准备计划与学校的需求相结合的过程中,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①采用价值观驱动(value-driven)的教师准备计划,围绕三种价值范式(value paradigms)进行:学习者中心、教师身份认同、服务于专业及社区,这些价值观形成了VSK②模式的基础,为21世纪教师专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打下了坚实的价值基础,其含义如表1所示。
为了培养21世纪的学习者,需要培养出21世纪的教师,服务学习凸显了VSK模式及21世纪能力框架中强调的特性,为职前教师了解自己和社区创造了机会。通过服务学习,培养了职前教师关心、尊重、合作、职业精神等品性,发展了反思、教学、合作、协助等技能,并习得了包括自我、学生、社区、学科内容及多元文化知识。
由此可见,新加坡从职前教师的服务学习入手,培养出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教育从业者,再到培养出以价值观为基础的21世纪的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职前教师进行的服务学习建立起了职前教师与未来学生的桥梁,形成了从发展职前教师到影响未来学生素质的一种必然逻辑。
三、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中的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是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职前教师准备计划(preservice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me)的一部分,从2005年7月开始要求所有职前教师进行服务学习。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明确规定通过服务学习需要达到三个目标:参与社区并满足当地的需要;发展在正式的课程中无法充分达到的价值观和技能;为成为真正教师后担当社区参与计划的领导角色做准备。国立教育学院的服务学习计划中以“团体服务学习”(Group Endeavors in Service Learning,GESL)著称,它已成为职前教师在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第一年的必不可少的经历。每年大约2200名职前教师和130名指导教师参加到服务学习项目中,项目分别在1月和7月开始,持续9个月,期间需要他们与选择的伙伴组织进行服务学习的规划、组织和实施。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的服务学习中既有大规模的学生参与,又有众多教师的密切指导。职前教师需要同指派的指导教师就小组工作中的问题、服务项目的规划、实施等于每个星期进行两个小时的讨论。小组需要至少20小时直接参与到伙伴组织中,切实了解他们的需求以便开展有益的项目。指导教师根据服务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再加上小组的协作性及同社区的交流来对小组进行评价。最后,在由国立教育学院组织的“服务学习日(ServiceLearning Day)”上庆祝服务学习项目的完成、展示小组的过程表现及成果,并配以展览展示。在开展服务学习的过程中,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的学生志愿服务学习社团――服务学习俱乐部(NIE’s Service Learning Club ,SLC),为服务学习的开展也提供了有益的支持和帮助。
新加坡职前教师在服务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多样,涉及到的主题有社区建筑和发展、环境保护、动物福利、品格塑造、识字教育、社会福利及音乐和艺术。受益者包括儿童、青年、学生、残疾人、老年人、弱势群体、环境和动物。
以下我们从具体的服务学习案例中来看服务学习在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实践。
近年来大量外国工人涌入新加坡,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针对此问题,GESL设计了一个服务学习项目来帮助社区中的外国工人发展在新社区中的交流技能。服务学习小组希望以此建立起服务项目和英语教学的联系。[7]他们经过精细设计、实施,成功完成了服务学习项目。该服务学习项目的设计环节和描述如表2,实践效果如表3所示。表2服务学习的设计
设计环节 具体描述服务学习目标 通过超过3个星期的6节系列课程
提高外国工人的英语语言技能来改善他们的就业能力及独立性;
使外国工人具备表达一般健康和工作事宜的词汇和短语;
使GESL的小组成员能运用英语课程知识和技能来设计和组织服务学习;
使GESL的小组成员更加关心新加坡外国工人的生活。服务学习内容 在事先咨询伙伴组织后确定英语日常会话、健康、疾病、工地安全和购物等主题,并针对工人在听、说、读及交际技能上的不同水平进行区分。服务学习实施 每节课中,都有一位中文翻译和一位泰米尔语翻译在旁边,当小组遇到了新词汇和不熟悉的语法结构时可以求助于他们帮助翻译。为了应对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差异,小组用言语和非言语方式来表达“接受”、“鼓励”、“支持”和“尊重”。设计的课程中包括了图片手势、角色扮演和语言提示,以便不同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更有效交流,表达情感。服务学习反思 在6节系列课程中,小组成员主动反思课程需要怎样讲授及怎样修改能更好地加强理解和提高有效性。
注:根据NIE进行的服务学习成果汇报整理而成。
表3服务学习的效果
职前教师 在英语教学中同外国工人的互动使得职前教师改变了他们对外国建筑工人的看法,小组成员意识到许多外国工人遇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对英语语言的理解造成的。
对于新加坡社会中来自于不同国家的居民和文化有了更深理解。
在服务学习中他们挖掘了自己的能力并加强了相关的教学技能,为他们未来的教学生涯做了更好的准备。
课程的规划和实施为小组提供了设计具体教学的机会,他们将《英语语言课程研究》(Curriculum Studies in English Language)课中学到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社区中(这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小学或中学课堂的实践)。在服务学习中主动使用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常用的技能,如教学中分步游戏、角色扮演和引发兴趣的道具等。服务对象 外国工人很好地掌握了服务课程并在他们的工作中能用英语自信交流。
注:同表2。
四、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中服务学习的特色从以上新加坡引进并实践服务学习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中服务学习的一些特色。
(一)政府支持有力,学校响应积极
服务学习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不仅给学生学业带来了“学以致用”的收获,而且带了公民素质提高等丰厚的社会效益。正是基于对服务学习的充分认识,新加坡政府给予了服务学习有力的政策支持,无论是“21世纪能力框架”、“社区参与计划”及青年服务学习国家奖,这些来自政府的宏观政策和声音给予了服务学习极大的支持。另外,作为新加坡唯一的教师培训基地――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积极响应政府对服务学习的倡导,将服务学习纳入到职前教师教育计划中,作为职前教师的必修课,为他们未来作为教师实施社区参与计划做好准备,形成了以职前教师的价值观培养促进新加坡21世纪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
(二)专业强调,服务兼顾
新加坡的职前教师教育得到了教育实证研究的支持,形成了以服务内容与教学准备相整合的优势。新加坡的服务学习和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强调职前教师在服务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技能来设计服务学习。如在对外来工的英语培训的服务学习中,明确将《英语语言课程研究》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在新的社区教学环境中,这种突出职前教师专业特点的服务学习,为职前教师“学以致用”搭建了实践和体验的平台,形成了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呼应。在这个过程中职前教师一方面增强了社会服务意识,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专业理论和知识的情境化促进了他们对于教师职业及教育理论的理解。
(三)规划细致,任务明确
新加坡的服务学习对其目标、内容、实施方法等环节都有明确设计和精心准备,并且要求在服务学习中进行积极地反思。另外由于服务学习涉及到的参与者较单纯课堂教学复杂,因而新加坡的服务学习中明确规定了教师每个星期指导的学时、学生参与服务的学时,及指导教师评价的依据和方式。这些细致的规划和明确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服务学习目标的达成。
五、启示
新加坡职前教师教育中的服务学习为职前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师和公民角色的转换提供了教育平台,也为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提供了新路径,这为我国的职前教师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服务学习是我国增强职前教师实践与体验的一种补充
2011年10月,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将“教育实践与体验”作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8],这从宏观层面上确立了“实践与体验”对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性。
尽管如此,教育实践现实仍不令人满意。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都会在大四进行教育实习,除此之外,每年也有诸如“三下乡”(“义教”)的志愿服务,但是这些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前教师对实践与体验的需求。虽然教育实习让学生走到了实际的教学中,但由于现实中的教育实习往往处在学生临近毕业――又要找工作,又要写论文的紧张时期。尽管学生也会在教育实习中习得很多教学实践知识,但是很快就被毕业前的种种事由冲淡了,或者说学生还没有机会去进一步将自己获得的新知识去实践和检验并体验就匆匆结束了职前教育。而志愿“义教”活动往往时间很短(一般只有十几天),参与的学生虽普遍认为可以了解穷困地区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但是因缺乏规范的程序、专业指导及深入反思,这些志愿活动的实施效果也比较有限。所以为了加强“教育实践与体验”,除了改革职前教师的培养模式,加强志愿活动的管理外,服务学习也应该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尝试。
(二)实施服务学习还需注意我国社区发展的现状及文化
篇7
针对宗教改革运动中国王干涉问题,路德发表《论世俗的权力》,规定了国王权力的限度。路德说,只有上帝与人的灵魂得救有关,因为人内心是人难以看见、知晓、审判、惩罚和改变的。因为灵魂只受上帝所辖,所以假如世俗权力擅自为灵魂制定法则,就必然侵犯上帝的统治,只会将灵魂引入歧途而毁灭。他认为国家应避免使用暴力干涉信仰,异端邪说从来都不能以武力征服,只能以上帝的话来进行争论。1545 年, 路德还进一步阐述了世俗政权无权干涉上帝领域的原则。再者,在国家和人民的关系上,路德主张人民必须服从世俗政治权力。路德认为国家的存在来自于神的旨意,君主的权力是上帝意志的体现,是绝对的。君主的权力是神授的,而教皇的权力则是人为的。包括神圣罗马帝国在内的世俗政权都是上帝创立的。它的成立是上帝慈爱的工具,同时也是上帝愤怒的工具。路德认为,既然世俗权力是上帝的佣人与人,是合法的,那么人人必须服从世俗政治权力,这也是对上帝的服从。任何对世俗政权的反抗都是有违上帝,即使君主不公,也不得反抗。服从是良好的品德,反抗是最大的罪恶。基督徒生活在上帝统治的宗教国度里,同时也生活在依法治理的世俗国度里,顺从一个不公正的君主实际上是人在尘世中必须背负的一个十字架和必须承受的苦难。同时,路德也认为:由于世俗权力是上帝意志的体现,故此世俗政治权威也应受到限制。路德强调诸侯必须负责地行使上帝授予的权柄,虔敬地服务臣民,保护和促进臣民的和平与富足。路德提倡因信得救和“君权神授”,根本否定了教会的教权至上论,并对世俗政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充分论证,是当时西欧正在萌发的民族意识的反映,为民族国家和民族教会独立于罗马教会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后,罗马教会在德意志的神权统治江河日下,德意志新教诸侯势力大大加强,以诸侯国为中心的地方性民族统一倾向日趋增强,为 19 世纪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民族教会思想
建立一个独立于罗马教廷的德意志民族教会是路德宗教改革的目标,也是路德民族思想的核心和宗教改革的关键环节。路德民族教会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路德主张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信徒只有信仰基督才能获救。路德进一步提出了“平信徒皆为祭司”的主张。他说:“每一个基督徒都是祭司,但并非都是牧师,要想成为一个牧师,必须有一个职位,承担相应的工作,才能使他成为牧师及教师。”在《公开书》中,路德抨击教会依靠的三道墙:属灵权高于属世权;教皇有解释《圣经》特权;教皇有召开教会会议特权。路德否认特权属灵阶级的存在,否认神职人员与平信徒有本质区别。他认为每个基督徒都是属灵的阶级,除了职务不同,没有其他差别,每个基督徒的祭司身份都直接来自基督,有形教会中的神甫是由大家选举执行公务的职员,是受大家之托来完成施洗、行弥撒、宣赦和传教等活动的。路德认为只有教皇才能解释圣经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并指出人对上帝的信仰不需要任何中介。路德还说唯独教皇才可召集教会会议这种说法也毫无根据。路德论证道,《圣经》中和历史上的几次重要教会会议,大都是由使徒、长老或皇帝召集,并非由教皇。甚至最著名的尼西亚会议,也不是由罗马主教而是由君士坦丁皇帝召集批准的。他呼吁德意志贵族致力于宗教改革,德意志教会从罗马教廷的控制下独立出来,并号召全体德意志人团结起来反对罗马,建立以德意志总主教为首的国家教会。
路德强烈主张建立民族教会。路德特别反对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干涉和掠夺,号召教皇在德意志的教皇权。在宗教改革初期,他甚至号召市民、贵族、诸侯大张旗鼓地惩处罗马教皇和主教。从维护民族利益的立场出发,路德提出了建立民族教会的一系列原则。路德宣称,国王有权管理和处置教会财产。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不受罗马教廷统治的民族教会和异于传统天主教的新教制度。路德极力否定教皇在教俗两界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尤其是在信仰中的决定权。他强调教皇不得干涉皇帝的权力;教皇应当放弃那不勒斯、西西里、波伦亚、拉温那等领地,不得享有任何特权;德意志的宗教不能是罗马的臣属,德意志的牧师、僧侣应享有自己的宗教权利。路德拟定的改革计划包括:完全废除高踞于国家权力之上的教皇权力;民族教会的宗教会议是德意志的最高上诉法院,并像帝国议会代表德意志那样代表德意志教会。路德还提出改革教会内部管理制度及活动方式,建立德意志的廉俭的民族教会。#p#分页标题#e#
在《公开书》中,路德提出 27 条改革计划,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司法等方面,主要有:废除教皇权力;建立民族教会;宗教当局只能掌管属灵事务,凡属世俗事务均归世俗当局处理等;每一教会推选一个主教,并有神甫或执事做助手,以传道和圣礼来治理教会;减少托钵僧和流浪汉数量;允许修士还俗和教士结婚;改革大学教育。路德认为改革教会应属于世俗君主而非教皇的职权范围;废除教会神职人员的特权和教阶制度;废除教士独身制;教会应是教徒自愿结成的组织;减少朝圣和节日;只保留洗礼、圣餐和忏悔;取消兄弟会、赎罪券、放任状、许吃奶油状、享受弥撒惠益状、特许状等。路德还努力革新崇拜仪式。路德将拉丁文《圣经》译成德文,鼓励信徒读《圣经》。路德认为讲道才是圣餐聚会的重心。路德提倡一种新的崇拜仪式,并于 1523 年制订出第一套崇拜仪式《弥撒和圣餐的仪式》,将讲道(德语)列于中心地位,并鼓励以德语唱圣诗,而非拉丁文;删除弥撒中由神甫代替信徒献祭仪式,由信众直接领圣餐;以德文进行整个弥撒程序。1526 年,路德修订德文弥撒,编写德文《教义手册》,1529 年,编订了两种教义问答书。这些都大大推动了新教会的民族化。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平信徒皆为祭司”的主张,了罗马教皇统治的合法性及教会的救赎理论和教阶制,为德意志及各国建立民族教会提供了理论论证。1525 年撒克逊约翰公爵领地建立路德教会,教会首领为约翰公爵所控制,并用德语进行圣事活动。这是德国及欧洲历史上的第一个民族教会。此后黑森、梅克伦堡、波美拉尼亚、普鲁士等相继建立邦国教会,虽然此时德意志还没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但在诸侯支持下成立的新教会本质上属于民族教会。随后丹麦、挪威、瑞士民族教会也建立起来,最后扩展到英国和其他国家。
经济自主思想
德意志政治分裂,国力削弱,罗马教廷不惜任何手段对德意志进行剥削,征收贡赋和什一税,出卖圣职、圣徒遗物,兜售赎罪券。16 世纪初,教廷年收入的 1/2 来自德意志,德意志成了“教皇的奶牛”。路德认为改革教会应首先从经济上割断德意志与罗马教廷的一切联系。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路德发出质问:“为什么今天教皇的财富比首富克拉苏的财富还多,为什么教皇不用自己而用贫穷信徒的钱建造圣彼得大教堂呢?”訛譼路德认为罗马教会的奢侈靡费源于对于意大利、德意志的掠夺。教廷对各主教区、修道院进行搜刮,以征收首年捐、出售赎罪券、颁发特许状等手段劫掠德意志。路德主张世俗政府应当废除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一切政治、经济司法特权,剥夺他们的一切骗钱权利,如圣职任命权、免税权、什一税等。
在《公开书》里,路德主张禁止向罗马缴纳上任年贡和一切其他收入。在1520 年 6 月发表的《论罗马教廷对莱比锡最著名的罗马法学家的攻击》一文中,路德抨击了罗马对德意志的经济掠夺,指出德国的王公贵族若不尽快行动起来,德国将变为不毛之地,人民就会被迫彼此吞噬,而这将使罗马教廷引以为快。这些罗马人视德意志人为禽兽,并嘲讽道:要千方百计榨取那些德国蠢货的钱财。路德说,每年罗马从德意志搜刮的现金达三十万钱币以上,而德意志人得到的只有侮辱和轻视。路德痛斥说:“德意志人为什么要容忍教皇对自己的财产这样掠夺榨取呢?法兰西王国已防止了这等事,为什么德意志人还要忍受呢?”路德还抨击教会:“每当他们假装要打土耳其人时,就派出人敛钱,并常常打着同样的旗号发行赎罪券,他们认为我们德意志人将永远是大傻瓜,会继续供给他们金钱以满足其无穷贪欲。其实我们很清楚,无论是上任年贡或赎罪券款以及其他钱,都没有一文用于打土耳其人,全落入了他们无底的私囊。”路德要求各地教会经济活动自主,由政府官员进行管理,实行教会税收国有化。君主应当防止其土地和人民被无故劫掠。路德抨击罗马教皇高价出卖主教职位,越权管理各种基金,向各国兜售赎罪券,搜刮全世界的钱财。德意志每个诸侯、贵族和城市应坚决停止向教皇缴纳首年捐。所有教士职位都应由德意志人自己担任,由世俗君主任命,脱离贪暴的教皇,使圣职俸不再流归罗马,并取消赎罪券。
由本国主教管理修道院。修道院的基金和钱财不能再送教皇。教皇无权颁发特许状,其家属和红衣主教都应用自己的费用维持。路德建议政府组织管理经济,制定规章制度,发展民族经济。在市场管理方面,他认为主要是规定物价原则,由政府指派贤明公正人士先将所有的货物评价,然后再公平定价。路德建议政府必须制定法律反对德意志民族的奢侈和奇装艳服,有许多贵族和富人因此贫穷。“上帝赐给了我们充足的羊毛、纤毛、亚麻和其它各物,我们无需花费更多的金钱去购买丝绸、鹅绒、金饰和其他外国货。”为防止国家资财外流,路德主张限制香料贸易及其他外贸。他说,若德意志不用英国的布匹,英国不会有那么多黄金;若不用葡萄牙的香料,葡王也不会有那么多黄金。同时还要约束富格尔等资本家及类似公司。
司法自主思想
在司法权方面,教皇牢牢控制着最高裁判权。格里高利七世的《教皇赦令》规定唯有教皇一人具有任免主教的权力以及制定法律、划分教区、设立新教区的权力。因此,德意志不仅应当在经济上和组织管理上,而且在司法上摆脱罗马教廷的一切控制。路德提出改革建议,要求摆脱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经济、政治、宗教、司法等方面的控制,建立一个独立的德意志国家,司法自主。凡属世俗问题的案件都应当归世俗当局审理。把世俗的案件送到罗马会损害一切国家的管辖权,是坚决不能忍受的。路德强调说,每一个国家都可用它自己简单的法律来治理,因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殊性质。这些国家在帝国法律没有制定之前,就是这般治理的,如今许多国家也是这般治理的。在《公开书》中,路德痛斥教权至上论,主张取消教廷的最高司法权,取消罗马任命德意志神职人员的权力,驱逐教皇使节,废除其特权。并应颁布一种帝国法律,规定今后凡主教的礼衣和一切圣职的按立都不得从罗马领受。罗马只管信仰之事,有关金钱、财产、生命等事由世俗当局负责,不再送交罗马。在教士任用上,他提出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自己的教会,不受罗马教廷的统治。叙任权属于国王,教皇不得干预。教会不应享有独立的司法权,教士不能妄作胡为而不受惩罚;神职人员和教徒在本质上并无区别,教土只是教徒的公仆。#p#分页标题#e#
同时废除教会神职人员的特权和教阶制度。路德认为,在民族国家的新教教会中,君主应牢牢掌握对高级教士的续任权。路德说:“续任权在古时候本来是属于德意志皇帝的,在法兰西和其他王国,还是属于国王的。”訛譾续任权的丧失,意味着德意志教会经济权益的丧失和独立地位的丧失。为了维护德意志民族教会的独立,凡神职都不得受任于罗马,在职人亡故或其他原因均不应成为罗马剥夺其神职的理由。应当废除主教对教皇宣誓效忠仪式,这种宣誓使德意志主教沦为教廷的奴隶。凡涉及教士职位和俸禄的案宗,无需送交罗马处理。德意志的大主教有权设立教会法庭,内设审计官和大法官,成为德意志人上诉的最高法庭,这个教会法庭负责处置德意志人的上诉,并接管由罗马控制的施恩所、裁判所。路德还主张凡涉及教士职位、俸禄的案件应由主教、大主教和国家大主教审判。还应该废除教会法,罗马的司法权应受限制,不能及于其他各国。1520 年 6 月 26 日路德发表《论罗马教宗制度》,敦促王公贵族将罗马派来的歹徒们逐出他们的城市,使其主教的披肩和职俸不再横行于他们的邦国。
国民教育思想
新教改革的关键就是信徒通过直接研读《圣经》与上帝交感,以取代教会作为人神间交流的唯一中介,这就决定了新教教育改革和新教改革必须同步进行。然而,“仁慈的上帝,我看到了什么苦难,”路德写道:“老百姓知道对所有的基督教教义一无所知……令人遗憾的是,许多牧师几乎不熟练教学能力。”訛譿路德深知教育是摧毁罗马教会的强大武器。同时,路德还强调教育也是适应当时民族国家兴起的时代需要。路德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和《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这两篇专门阐述教育问题的论文中。第一,国家办学与强迫义务教育思想。1524 年,路德发表教育论文《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阐述了宗教与世俗二重教育目的论、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等观点。路德既重视教育必须服务于新教,培养真正的基督徒,使人们虔诚信仰基督而使灵魂得救,又注重教育对世俗政权、社会和个人的意义。路德强调教育对国家的繁荣昌达、城市的安全幸福和个人利益及尊荣有重大影响。教育培养男人们善于治理国家,妇女善于养育子女,照理家务。他呼吁必须给儿童一定的教育和抚养,必须不遗余力地教育青少年,把对青少年的教育视为市长们和市政官员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家长应尽的义务。教育必须由国家负责举办,任命教师,保障经费,提供良好的学校和图书馆,培养学生成为能干、博识、聪明、正直的公民,把最聪慧的学生教育成为最具才华的教师。
1530 年,路德发表《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进一步阐述了强迫义务教育的思想。他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主张:全国儿童,不分贫富、男女,一律入校受教。他认为平等受教是儿童应享有的权利,只有人人掌握知识,才能阅读《圣经》,直接与上帝交感。路德强烈呼吁各邦诸侯和城市统治者关心教育,兴办学校,负起教育组织者的职责。他声称,发展教育不只是为了教会的利益,也符合国家的利益。他指出:“市民的幸福,不仅取决于大量的财富、坚固的城垣、华美的房屋、战争的武器……城市最大的幸福、安全和权利,乃在于有才能、有学问、聪明、正直和有文化的公民。他们能维护、保全并利用各种财富和优势。”訛讀有必要通过教育把最聪明的儿童培养成为教会和政府机构所需各类人才,包括布道者、法学家、牧师、医生、教师等。国家、教会及家庭都要负起对儿童强迫义务教育的责任。国家要像战时迫使臣民履行军事义务那样强迫父母送子女入学受教,让所有儿童都可能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成为精神和世俗世界的统治者。1526 年 11 月,路德上书萨克森选侯,要求选侯应负起教育青少年的责任,培养他们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政府应该像筑桥梁、修道路那样承担起学校的费用訛讁。第二,重建国民教育体系思想。在《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和其他有关论述中,路德就新的基督教学校教育体系的教育体制、学习科目和教师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路德认为,教育体制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初等教育、拉丁学校和大学教育四个阶段。路德极其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教会和国家建立在家庭基础上,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父母对儿童的良好宗教和道德培养是建立良好政府和社会福利的重要条件。家庭教育最主要的是宗教教育。路德认为每周都要询问孩子《教义问答集》中的内容是做父亲的职责。
路德还强调家庭道德教育应和世俗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培养优秀的家庭成员和启迪开明的政府联系起来。路德关于初等教育的论述也很精辟。他认为儿童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没有精力进行教育时,就必须送他们到国家开设的初等学校去进一步接受教育。主要学习宗教、各种语言、历史、数学、体育和手工艺课程。路德非常重视学校对儿童的德语教育,主张运用国语来学习拉丁语、希腊文和希伯来文。拉丁学校相当于中等教育机构。主要从初等学校中选拔优秀学生继续深造,将之培养成为教师和教士。路德主要精力是在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以把统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牧师、教师和官吏。他认为只有中、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方能在与天主教的斗争中起到领导组织作用,向广大人民宣传新教思想。大学主要培养教会和国家未来的领导者,学生主要来源于拉丁学校的优秀者,以更深入地学习在拉丁学校中已涉猎的各种课程。此外,路德还深刻认识到培养优秀的教师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强调选拔最聪慧、最贤良、最能干的青年培养为博识、懂音乐、态度和蔼、教法独具的优秀教师。路德教育思想最深刻的意义是把文化教育当做国家的职责。1525 年,路德在艾斯勒本创立新教学校,德意志各地也都先后建立了各类新教学校,实行新式教育。这样在德国出现了最早的国家教育,促进了德意志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民族语言思想
直到宗教改革时,德语仍然未被教会公开承认为正式语言,拉丁语在教会、高等学府和世俗政权中仍为通用语言。起初,路德也是如此,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就是用拉丁语写的。后来路德逐渐意识到拉丁文是一种外国语和死的语言,而且在宗教改革中路德发现使用一般民众人人都懂的普通民间语言———德语的重要性,便毅然改用德语。他说:“我愿意说德语,而不是拉丁语,也不是希腊语。”輮訛輥同时,路德认为每个普通教徒直接与上帝交往的途径就是都能亲自阅读《圣经》。过去,神职人员可以随意解释《圣经》,现在应该把《圣经》原原本本地交还教徒。路德极力赞成把《圣经》翻译成各种民族语言,使民族语信徒各自去理解。路德开始将《圣经》译成德文,他说:“翻译中必须使用地道的德语,而不用拉丁化的德语。”主旨是为了给所有德国基督徒提供一部各地各阶层人人看得懂的《圣经》,以实践他的“平信徒皆为祭司”、“因信称义”的信条。他还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翻译原则:避免使用时尚和宫廷的表达方式,选择通俗易懂、可吟唱和有民风的表达方式,内容清楚明了,忠实再现原意,但诗人不必奴役般地拘泥原字原句。#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