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制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体制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体制的概念

篇1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非专业素质教育

“成功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有明确和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成功素质教育”这一词条,其内涵有诸多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就是成功地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级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的作品的见解,即由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著(以下称《赵著》)的见解。该作品在公开出版后就受到高教界一些知名专家,如周满生、周文斌、陈金明、陶梅生等教授的好评,他们的评议共同特点就是指出了《赵著》成功素质教育中“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性质和作用。诸项评价关键词就在于《赵著》中提出和强调了“非专业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从而使其成为得到较大成功的教学成果。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专业素质教育”而言的,因为大学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作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的“四有”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备“成长”、“成人”的德、智、体、美等基础素质,而大学教育则是在此基础之上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这里“高级”和“高素质”的人才必定具有特定的“专门性”素质,既是“专门”的,则其教育的特性尤其是在社会高度分工的条件下必须具有高度的“专业”特点;又因为是“高级”的人才,其教育性质是具有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所以,其培养目标是在“成长”、“成人”的基础上具有更高层次的“成才”、“成功”的要求,这就要同时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以外的综合素质即“非专业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由此可见,“专业素质是指人们为追求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性的优秀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方法以及在专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专业品格和专业观念等。而“非专业素质”是指不具备专业特性,但对人的成功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有时甚至是起到决定作用的素质。它是对专业素质以外诸多综合素质的提法,包括五大体系即观念(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拼搏、创新等特征)、品格(志向、胆识、心态、意志、性格等)、知识(专业知识以外的各种知识)、能力(如思维、创新、预见、适应、应变、沟通、协调等能力)、方法(主要指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在这五大素质体系中,观念是核心,品格是关键,知识是基础,能力和方法是重要方面。这五项素质相辅相成,形成一个非专业素质体系,又与专业素质相辅相成综合构成为一个具有更高层次性的成功素质体系。这两大类素质结构的教育活动,就是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对这两者予以同等重视、同步推进,就构成《赵著》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特色内容。

“非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之所以能成为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本质要义”和作为实践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这可以从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予以认识。

篇2

关键词: 中学体育 教学观念 教学质量

一、磨炼学生意志,逐步加强体能训练

在中学阶段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教师要做好教学指导工作,充分调动学生强化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良好师德和高度责任感加强学生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探索,争取以德育人,积极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大胆尝试教学改革,探索更有利于强化学生体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做好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体育训练中,“训”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练”。一个人的体能是在不断练习过程中逐步强化的,仅靠一朝一夕的锻炼提高体能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兴趣,磨炼意志力,立志为国。教师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上好体育课的兴趣,加强体能训练,在课堂上做好指导工作,把学生的激情激发起来,把精神凝聚到一块,让学生热爱体育活动,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做好体能训练工作。教师在做好基本的示范动作后,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提高学生上好体育课的兴趣,强化学生的体能训练。

二、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培养自信乐观的精神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并且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培养自信乐观的精神。体育活动项目为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提供了直接而有效的帮助,有利于学生有效实施体能训练,积极参与体育比赛,提高综合素质。在体育活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比如在教学跳绳和呼啦圈时,有的学生喜欢玩更多的花样,一个个都有自己最适合的跳法和转法。对此,教师要客观看待,一方面和学生讲清楚什么是标准运动法,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体育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热爱体育运动的信心和决心,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获得快乐,还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对待每一位学生。有时候一句赞誉学生的话,就像精神营养剂一样,能够激发后进生的学习信心,焕发全体学生的精神面貌。相反,在体育课上,有时候教师随意对学生批评一句,可能导致某个学生一整天不愉快,或者使学生产生对某一项体育活动的逆反心理,时间长有可能产生厌倦情绪,起到相反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而敏锐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和闪光点,并且及时给予正确评价和鼓励,让客观的评价语言产生强大的助推力,千万不要认为是学生就随意批评,否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客观而恰当的评价语言不仅仅由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决定,更关键的是由教师的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心理品质决定,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有任何私心。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是共同配合,协调发展,教师只有把自己的高素质渗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因为任何一项有价值的体育运动项目,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运动员的体能、智能和德能。因此,在做某一项难度较大的体育运动之前,可通过恰当的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轻松愉快地参与体育比赛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自信心。

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结合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的顽强斗志,使学生勇于攻克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做好重点指导,通过加强规范的体育项目训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探索兴趣,加强学生的良好体能训练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一言一行,时刻秉承以德育人的教育教学原则,为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上好每一节体育课营造和谐环境,在强化体育训练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思想品德。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机智勇敢、思维敏捷、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即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奠定基础。体育教学实践中,在加强学生体质培养的同时,要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通过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树立整体教育观念,注重学科间的配合,想方设法地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共同进步。在教授体育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规范化,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示范动作要正确,姿势尽可能优美,让体育教学在学生欣赏力与美的过程中完成。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具体、特殊情况。要关心学生,这既是体育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实现成功教学必需的。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对那些文化课学习成绩优秀而体育成绩稍差的学生,要当做重点对象培养其体能发展,争取培养成身体健康、成绩优异、品德高尚的学习榜样,带动全班学生努力学习,共同进步,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长期关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关注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发展,夯实体能基础,培养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小国.初中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J].学周刊,2011,(14).

篇3

首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高中英语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和定位,重视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性因素,加强运用英语语言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还要适应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以全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要根据本单元的话题设置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材料,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英语学习的计划,对自主学习的结果给予合理的评价,要及时赞扬学生,关注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新课改要求高中英语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与能力,正视自己英语学习和教学的习惯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师生互动及同事之间的相互听课、说课和研讨或校外观摩等方式,共同探讨交流教学成果,从而不断修正、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建立与学生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英语作为学生的第二语言,教师有责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满足感和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唤起学生和所授内容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我在教授必修ⅠUnit 1 Friendship时,利用课件插图讲述友谊的重要性,播放中外友谊方面的歌曲。

在授必修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时,让他们观看英语版电影《百万英镑》,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在课文的学习中对内容理解得很快,促进了本单元的学习。在教授必修4 Unit 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的 Reading部分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ur 时,给学生播放了电影《淘金记》,电影中卓别林的精彩表演赢得同学们的阵阵喝彩,学生们对英语版的外国文学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教师和学生成为好朋友,教师要彻底放下架子,以商量的口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常与学生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融入他们当中,成为他们的知己,这样在教学中就能更好地做到从实际出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拓展教材外延,开拓学生眼界。

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话题,仅凭单元里的阅读文,学生不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我们又是农村高中,学生没有条件经常上网,每授新单元时,我都会上网查阅大量的资料,补充本单元内容,利用名师优质课件和各种相关插图,使他们耳目一心,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培养了他们主动思考的精神。

在讲授知识时,我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深入研究教材的外延,借助丰富有趣的资料,引导学生把难以理解的语法系统化,难懂的句子简单化,枯燥的单词情景化,让学生感到英语不难学。在语法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句子的特征,感知其中的信息,自己总结其中的规律,对于学生想不到的再进行补充,最后精选一部分习题巩固所学内容,延伸教材。

第四,教后常进行反思,促进教学创新。

篇4

关键词:金融机构 融资能力 指标体系 影响因素

引言

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惯用资产抵押、第三方担保的方式来保障其三性原则中的安全性原则,因此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是部分企业由于拥有足够的资产进行抵押,或能够提供第三方担保而顺利取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但实际上其本身并不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最后使银行的安全性并未得到保障;另一种则在部分新兴企业中得以体现,这些企业本身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他们并不具有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提供抵押的资产或是第三方的担保,从而不能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而渐渐退出市场。这两种情形势必要引发我们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的安全性原则的标准是否适当进行思考。

笔者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衡量安全性的标准时应将融资能力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在继续适当采用传统的抵押担保方式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企业是否具备较强的融资能力,因为融资能力是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关键,是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又是商业竞争优势之源,能够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金融机构将资金提供给这样的企业才能使其资产的安全性得到保证。但目前对企业融资能力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刻,因此需要从融资能力的理论内涵着手探讨,进而根据其内涵建立判断融资能力大小的指标体系。

融资能力的内涵

前人对融资能力的研究鲜为少见。孙林杰、孙林昭、李志刚(2007)认为融资能力就是指企业结合社会资金供给状况、自身经营状况以及发展战略,在恰当时机、选择恰当方式和融资对象筹集资金的能力。廖俊平、罗党论、齐勇(2010)在其研究中也采取了同样的定义。印中华、宋维明(2011)则认为融资能力就是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而发挥的企业融通资金的能力。另外,史春梅(2009)从资金需求方的角度将融资能力定义为内源融资能力与外源融资能力的综合,从资金供给方的角度将其定义为企业的投资价值。

笔者认为以上学者都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研究融资能力,仅是从微观的层面进行探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有企业都是在一个大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当前的政治、经济乃至企业所在的行业、技术领域环境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对融资能力的研究应跳出企业自身的范畴,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重新看待,既要考虑微观环境,又要考虑宏观环境。另外还应思考是否存在中观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判断,笔者认为企业所处的供应链就是影响金融机构评价企业融资能力的中观因素。供应链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基于对供应链整体状况及主体企业实力的掌握,由银行等金融机构运用结构性融资工具发放给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的融资。我国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推出了此融资方案,在国外,供应链融资服务发展亦十分迅速。这是将融资企业及供应链上各企业看成一个整体来考虑,既不属于从宏观角度考察外部环境,也不属于从微观角度考量企业素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可将其列为中观因素进行考虑。综上所述,融资能力就是指企业在所处的经济金融宏观环境下,结合社会资金供给状况、所处的供应链现状,向金融机构展现出其盈利水平、发展战略等各方面实力并选择适当的时机、合适的方式使金融机构愿意提供其所需资金的能力。

融资能力的核心要素

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根据上文对融资能力内涵的解析,笔者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提出外部环境、企业所处的供应链、融资企业素质三个核心要素,具体如下:

(一)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一般包括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行业环境、技术环境,它是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系统性因素。在这些外部环境中,自然环境对一些诸如环保之类以及主要依赖自然条件的企业的融资能力影响极大。政治环境对国家重点监控的产业领域的一些企业以及国家扶持的一些企业都会产生影响,会使前者的融资能力降低,后者的融资能力增强。而经济环境不同的生命周期对企业的融资能力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经济环境成熟期的后期以及衰退期,企业的融资能力较弱,而在经济环境的恢复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前期,企业的融资能力则较强。除此以外,良好的行业环境、较好的技术环境都能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反之则削弱企业的融资能力。

(二)企业所处的供应链

金融机构是将融资企业所处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当作一个整体,因此其融资能力就应与供应链的整体运行状况有关,运行状况越好,就越易获得资金。颜莉、刘迅(2011)认为供应链上的各主体企业的素质、与融资企业相邻的上下游企业的基本情况也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能力,各主体企业素质越高、上下游企业的基本情况越好,融资企业的融资能力就越强,反之越弱。

(三)融资企业素质

企业的素质对其融资能力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前人对这部分的研究已有很多,但还不十分到位。企业自身素质通常可以以其基础素质、盈利能力、企业规模、成长潜力、偿债能力、创新能力、交易及信用状况等来反映,企业的自身素质越好,金融机构的风险就越小,越易向企业提供资金,从而企业的融资能力就越强,否则企业的融资能力就越弱。

融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对融资能力内涵与核心要素的认识,全面评判、衡量一个企业的融资能力大小不仅是金融机构减小自身风险的方式,也是该企业发现自身问题提高其融资能力的途径之一,为此需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所遵循的原则

构建融资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合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备可获得性;与政策目标紧密相连;具有动态性,能够随时准确地评价企业当前状况。

(二)评价指标的确定

根据上述对融资能力概念及核心要素的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所应遵循的原则,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及本文的研究目的,提出初选指标,然后对初选指标进行筛选。对定性指标的筛选:凡超过80%专家认可的即入选;对定量指标则根据调研得到的相关定量指标的数据,经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到,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一级指标是从宏观、中观、微观环境的三个角度构建外部环境、供应链、企业素质三个大框架的指标体系;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进行的细分;三级指标主要是针对二级指标的细分提出的终极具体指标。

(三)评价方法

根据上述融资能力的指标体系及广泛运用的评价方法,目前针对融资能力水平的评价,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单项指标评价法,通过单项指标的对比,综合评价企业整体的融资能力水平,这个方法的缺陷就在于无法从多角度定量评价影响企业融资能力各因素的等级次序;另一种方法是综合评价法,通过对多个单项指标加权,得到综合得分,以比较各企业的融资能力高低。同时,这一方法也可对单项指标进行判定,从而确定影响融资能力的各因素的等级次序,但在确定指标的权重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笔者认为运用第二种方法对融资能力进行判定更准确,并力图在使用时减少主观误差,以便为各企业之间进行融资能力的比较提供依据。

1.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在构建的评价指标中,由于数值的不同,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否则就会导致对企业融资能力的评价不合理。企业的无量纲化处理主要采用归一化方法处理(见式(1)),其中x为归一化后的指标数值,x*为所有指标数值,x*min和x*max为该指标区域各评价个体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1)

2.指标权重的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就是指各个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科学合理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评价企业的融资能力强弱非常重要。由于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及地位不同,应根据各指标对其上一级的影响程度赋予权重。

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很多,较常用的是德尔菲法。德尔菲法也称专家调查法,是指采用通讯方式,取得彼此不相联系的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再将取得的意见告知各专家小组成员后再次征询,经过几轮后使预测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得出较为一致的预测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较为可靠,但其主观性太强,过于依赖人的判断。基于此,本文采用将主观性与客观性结合起来的方式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即采用专家调查法与变异系数法的组合。变异系数法是直接利用各项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通过计算得到指标的权重,它主要反映单位均值上的离散程度,常用在两个总体均值不等的离散程度的比较上。专家调查法主要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变异系数法主要依赖客观的数据,这种组合方法如式(2)所示,其中wi是第i项指标总权重,wiD是专家调查法确定的第i项指标的权重,wicv为变异系数法确定的第i项指标的权重,λ为主观偏好系数,1-λ为客观偏好系数,λ范围为0~1,由决策者根据偏好给出。

Wi=λwiD+(1-λ)wiCV (2)

3.综合合成方法。本文拟采用线性加权和法,通过对三级指标中归一化后的指标数值线性加权后确定二级指标的评价值,再由二级指标的评价值线性加权后得到一级指标的评价值,最后再通过对一级指标的评价值线性加权得到评价企业融资能力大小水平的综合评价值(见式(3)),其中,S表示企业融资能力大小水平综合评价值,xi为标准化后的无量纲指标,wi表示相应指标权重。

S=∑xiwi (3)

4.主观努力程度等级划分。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已成为一个趋势,但各行各业对提高融资能力的主观努力甚至是沟通能力及技巧方面也是不一的,为了合理评价企业的融资能力,对企业提高融资能力的努力程度等级进行划分还是有必要的,但限于统计数据的欠缺、统计方法及标准又严重不一,使得难以对此进行准确划分。随着对融资能力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工作也将在未来逐步展开。

参考文献:

1.孙林杰,孙林昭,李志刚.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5)

2.廖俊平,罗党论,齐勇.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能力、经营效率与企业价值—基于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8)

3.印中华,宋维明.中国木材产业融资能力探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篇5

从教育体制来说,中国的教育体制是官本位教育体制,一切都以官的大小来衡量教育的成功与否。在大学,一个人当了教授不当官那是无本事,一个人当了官之后再当教授那是能力的体现。再有,如果校友中有官员在商海横游,赚得黄金万两,必然受大学官员追捧,以求为母校捐款捐物。如果校友中有官员能用权力为母校谋利,大学的校长和书记就得三叩九拜。官本位的大学输送给社会的必然是官本位的官僚,官本位的官僚必然回母校给学生作出一个官本位的榜样。

官本位体制的效果比云南白药都好用。当官的回来了,给所有的学生的巨大震荡是,学问一文不值,只有当官才能纵横四海,有官就有钱,有官就有路,有官不但可以光宗耀祖,还可以光校耀生,一官可耀大中华,何况学校乎?时间长了,大学里摆满了官员谱。

还有人说,中国的教育缺少了集体主义的教育。这个观点似是而非,集体主义教育是几千年的传统,教育出来的结果大都成了伪君子,真小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求助于群体,是安全的需要,因为一个人在中国战胜不了自然灾害,就是在战场,一个人的用处也大不到哪去。

现代的集体主义有历史传统,有现代的品位,但现代的力道不足。所以为了体现力道,让集体主义入教室、入课堂、尤其是入脑都是难上加难。因为讲集体主义的人不信,讲集体主义的教师只是为了混口饭吃,当然,并不排除有人真信,真信的人我也见到过,但是这种教师不多。即使是教师信了,把自己的理论和信仰交给学生,学生信的也不多。

官本位教育体制与集体主义教育一拍即合。因为官有价,个人无价,个人如果有价也只是官员的工具。中国的历史集体主义也是集体有价、个人无价,如果个人有价只有体现在集体中,而集体是需要有一个代表的,没有一个代表就群龙无首,这个集体主义的代表就是领军人物。

官本位教育体制与集体主义教育的后果自觉或不自觉地导致了对生命的冷漠甚至蔑视。这种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使学生们没有生命神圣、脆弱的概念,没有对所有人的生命的尊重,没有对生命的终极人文关怀,没有对人权的捍卫。当我们看到日本发生地震的时候,有的学生眼里闪烁的是复仇般的,而少了基本的人性关怀。

既然人是一个工具,那么他人就是为我而活的工具,当他人的利益影响到本人的生存时,他人死我活就是一个首选。药家鑫杀人、李颖赞扬,就是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的必然结果,这是教育的胜利而不是教育的失败,这样的教育才有这样的教育结果,是教育体制的逻辑延伸,不这样想,不这样做,反而显得不符合逻辑。

篇6

【关键词】公立;高校;转制;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词,叫“转制学校”,或者“公立转制学校”。它作为公立学校转制现象的描述词,已被人们所接受。由于“转制”是个过程概念,它不足以表示这类学校的性质。[1]所以,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方面,作为“新事物”的公立高校“转制”都还处于摸索阶段。

一、研究背景

(一)国际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公共部门治理变革。教育作为传统的公共部门的一个治理领域,民营化已成为其变革的世界性潮流。教育民营化本质上就是利用公民社会选择机制和市场机制来打破传统上政府及其附属机构对于公共教育的垄断,形成一种包括公民社会选择和市场机制在内的多样化的公共教育供给机制。[2]

目前,世界各国已呈现出个人、社会团体、合作组织、公司企业等非政府单位和部门大力兴办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教育机构,或积极参与教育运营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民营化的实践活动。近十多年来,许多国家运用市场经济的法则和机制管理公立性质的教育机构和单位,对公立学校进行“转制”,则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教育民营化发展浪潮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办学体制改革。

在高等教育阶段,“转制”学校较为典型的有日本的长岗造型大学,新加坡的SMU大学等。尽管世界各国对此类学校名称不一,且就资金来源、资源配置、运作方式、效率高低而言也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在国外较多的发达国家或地区,这类学校总体上因为适应社会的特征而获得了广阔的教育市场,呈现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

(二)国内背景

我国的“转制”学校实验首先从公立中小学开始。1992年,天津最早进行了公立学校转制试点,1993年,在上海市徐汇区出现了第一批公立转制学校。到1998年底,全国12个省市已有近1000家公立中小学转制学校。[3]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不同地区在转制试验的过程中,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形成了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基础教育阶段公立中小学“转制”模式。

由于公立高校所面临的困境与公立中小学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同时借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一些学者认为,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可以进行公立高校转制实验。学者们就公立高校“转制”的意义、可行性、概念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在实践上,国内则涌现出浙江万里学院、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等多形式的转制高校以及部分普通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等形式。近十年来,对少量公立高校进行“转制”的实践实际上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民营化在制度层面深入发展的集中体现。公立高校“转制”成为我国近十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二、公立高校“转制”的基本概念

概念反映事物的特征。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对公立高校转的到底是什么“制”的问题,业内学者则是仁者见仁。从搜集到的资料来看,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四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公立高校“转制”,转的是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它的核心是在国有教育资源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转变单一的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概括地说,就是学校的所有制没有变,变的是教育经费投入的来源以及政府、社会、家长和学校的关系。[4]李祖超认为,“转制”高校无论如何“转”,其性质依然是国有,即所有制不能转变。[5]

第二种观点认为,公立学校转制的目的在于建立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机制。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办学体制改革主要是针对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提出的,其关键在于没有建立基层监督机制,缺乏独立的负责的教育中介机构。“故真正需要转的‘制’,是缺乏学校自我监督与社会监督之制,是教育中介机构不健全、不独立之制。只要这些问题不解决,政府同学校的关系也就难望理顺,所谓‘教育体制改革’就得一直进行下去”[6]。

第三种观点认为,公立高校“转制”转的是所有制和运行机制。有学者认为,“转制”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所有制的改变,公立高校可以通过资产转移的方式,转变成完全意义上的民办高校;二是机制的改变,即不改变高校的所有制形式,引入市场机制改变其运行机制。[7]也有论者提出,“公立高校转制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转变投资体制,二是转换运行机制,三是转变学校资产的所有制。这三者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项都是不完整的转制,其关键是转换学校资产的所有制。”[4]

第四种观点认为,正是基于学校的产业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的考虑,才导致公立学校委托社会力量作经营——管理的探索,把这种学校简称为所谓的“转制学校”,也属于马马虎虎的提法。[1]

从上述四种代表性观点可知,转制高校的概念与性质主要涉及到产权归属和投资体制、管理体制等运行机制是否转变。关于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转变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分歧的关键在于转制高校是否要“转”所有制,即“转制”高校的产权姓“公”还是姓“私”。前两种观点尽管对转制的具体内容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都认为转制不能改变公立学校的所有制,不管如何转,学校的资产都是国有。第三种观点鲜明提出转换学校的所有制是关键。而第四种观点则从根本上对“转制”学校持否定的态度。

三、公立高校“转制”的意义和必要性

任何概念都无法自我显示,而以一定的词语为载体,“转制”高校从产生之初就是一个难以说清的概念。在(下转第28页)

(上接第9页)不同的环境中,都使用同一个词,产生了诸多概念上的问题,公立高校“转制”模糊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学校的区别。然而,概念上的不统一和持续地讨论,没有影响到学界对其意义和必要性的探讨,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转制”有助于推进办学体制多元化的教育体制改革进程

有论者认为,“转制有助于切实推进办学体制多元化,有助于理顺宏观管理关系;对扩大高校自主权将产生积极影响。” [8]

(二)“转制”有助于摆脱公立高校办学的低效率,高等教育经费供求尖锐矛盾的局面

有论者认为“在我国进行高等教育‘转制’的动因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教育供求的矛盾、改革传统低效率的高校办学、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等;内部因素则包括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提高有限资金的利用率、改善高校整体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等”。[5]

(三)“转制”有助于公立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竞争格局的形成

张乐天认为,“转制有利于促进公立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9]

(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更是为公立高校“转制”的运作提供了借鉴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等政策以及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公立高校“转制”提供了重大的机遇。有论者认为,公立高校转制后,其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必然相随而行。学校必须精简机构设置,裁减冗员和压缩非教学人员,同时也需要加强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学校转制后,也就“逼”到市场竞争的风口浪尖,必须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这样学校也必须更加重视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国有企业转制的成功经验给高校转制带来了启示。 [9]

然而,值得思考的是迄今为止,公立转制高校虽然为数不少,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关于改什么“制”,如何“改制”,眉目依然不清,有待研究的问题颇多。尽管学者们对公立高校“转制”的意义和必要性持肯定态度,但是在现实的舆论中,公立“转制”高校却是个不甚光明磊落的词汇。

四、结语

由上可知,公立高校“转制”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现行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实属大势所趋,自发产生公立“转制”高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尽管这类高校在其现实形式中带有一些弊端,然予以规范,可以使其成为现行办学体制改革中与民办高校异曲同工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桂生.中国民办教育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刘复兴.教育民营化与教育的准市场制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3]胡卫.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张兴.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研究[P].2002.

[5]李祖超.对我国公办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断想[J].教育研究,2002,(10).

[6]陈桂生.“民办公助”质[J].民办教育动态,2001,(2).

[7]唐安国,陈飞.部分高校实施转制试验的思考[J].民办教育研究,2005,(1).

篇7

本文对现代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定义,主要是建立在以下三种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要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建立新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的研究形成的一些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根据逻辑学的要求,对某一概念的定义必须满足数加种类的公式。

(一)“教学过程”本质探究。

一般而言,人们对一事物本质的认识都会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决定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点及人们对教学过程本质认识的复杂性。目前为止,对教学过程本质这一问题虽已经过很长时间的讨论,但仍没能达成共识。由于教学过程问题认识的复杂性,延续到对现代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必然延续对上面问题的研究讨论中的问题。对于现代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现代各家各派虽都从不同方面触到了其中一些内容,但都不是全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到目前为止所有这方面理论对教学过程的认识都是特殊的,但都不是教学过程的唯一本质,而且对于教学过程的本质认识都是片面的、不全面的。目前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比较公认的主要有两点:教学过程是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

(二)“现代教学过程”内涵厘定。

首先“现代教学过程”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的,它是为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社会实践发展而提出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传统教学过程或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完成教师“教”的任务,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主体需要和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且,这种程式化的教学过程不利于教师能力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对现代教学过程可以形成的比较客观公认的内涵为:教学过程是教学的实施过程,即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即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二、重塑教师能力是现代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并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教师发挥好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的角色。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国都把教育摆在了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整个世界掀起了教育改革的热潮,以使教育更好地适应本国社会现实和时展的需要和要求。我国当然也不例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大小小的教育教学改革可谓进行了不少,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总体和实践来看,成效不是很大。走进我国现代许多课堂,主要教学方式是:教师的主要角色和职能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展示自己知识的平台,学生只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学生主体性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或处于被忽略的现实状态。因此,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的最主要能力并不是教师拥有多少知识,有多么好的教学方法,而是具有如何充当好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的角色的能力。

(二)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适应这种发展,新型教师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1.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得信息渠道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高深的专业素养而且通晓其他学科乃至各个方面的科学知识。2.现代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能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展开学习的环境。3.要树立现代教师意识:现代新型教师应通过以“导”为主的教学理念,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选择适当的语言,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持久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断增强学习信心,不断超越自我。

三、现代新型教师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

我国进一步教育体制改革,最关键是关注教育体制改革的实现机制。回顾我国以往教育体制改革,往往是对应该如何做的理想探讨比较多,但对实现这些理想的约束条件研究较少,结果就出现了非常有意义的教育理想目标无法落实的问题。因此,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进行,不仅要有价值追求,还要更多地关注实现价值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条件。尤其要考虑到教师作为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能真正调动他们改革的愿望和热情。

篇8

——Auckland Grammar School(AGS)的校长John Morris

新西兰的教育体制被视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制之一。新西兰人很小就开始接受教育并且可以在一生中不停地学习。新西兰的学校非常重视所有学生的成功和成就。新西兰有一套很完善的由政府出资的教育体系,从学龄前教育直到高等教育。新西兰教育的主要特点有:绝大部分孩子5岁生日开始上学,公立学校不收费,但家长需要为校服缴费并为孩子提供午餐,学校可从政府得到部分经费,同时收取学费和其他额外费用。所有16岁以下的孩子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有些孩子可选择接受教育至18岁。

一、教育体制安排

(一)幼儿教育

大多数为1~5岁的孩子。为学龄前儿童开设的服务项目包括幼稚园、托儿所、游乐中心、家庭保姆。教育设施分公立与私立两种。公立的幼稚园和托儿所一般需要提前预约时间进入。幼儿园主要为3~4岁儿童而设,而其他组织则可以接收从初生儿直到学龄前的儿童。如果3岁以下的儿童不与父母居住在一起,按照托儿条例这些儿童必须得到照顾。许多幼儿教育中心都归社区所有,但有些托儿中心则由私人经营。这些机构全都接受政府的拨款或补贴。幼儿园和托儿所工作人员要接受师范学院的培训。专门接收毛利族学龄前儿童的幼儿园和相关机构建立了自己的培训基地,并为托儿所工作人员制定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培训计划。

(二)中小学教育

新西兰儿童从6岁到16岁为法定入学年龄。但多数孩子都入学更早(一般是5岁),毕业离校也更晚(一般要到18或19岁)。新西兰的小学教育5~12岁8年;小学毕业后进入中学,在新西兰,学生一般从13岁开始就要进入中学学习。

中学也分为初中、高中两个阶段,在进入中学之后体制安排有所差别。新西兰的中学是5年制,2年初中和3年高中:新西兰的初中两年分别称为9、10年级,高中3年分别称为11、12、13年级。

新西兰的中学通常分两种类型:

1.公立学校。

公立学校由新西兰政府拥有和资助的,并由新西兰教育部管理。新西兰的大多数学校是公立的。

2.私立学校。

私立学校相对于其他学校来说是独立的。这种学校大多有着优良的教学质量和设施,管理也比较严格。但是你也需要为此交纳高额学费。

新西兰大部分学校是男女同校,也有专门的男子学校和女子学校。男女分校是英联邦国家的学校传统之一,通常更为注重学术成绩。但是也有部分单性别的学校在高年级的时候也招收少量其他性别的学生。在老师的构成上,男校偏重于使用男性教师,女校则偏重于使用女教师,但是也保持一定数量的异性老师。男女混校则没有任何限制。全新西兰大约有25%的学生选择上单性学校学习。一般学校的规模在500~1000人左右。

部分学校有,在教学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如一般的天主教学校便会要求在午间休息的时候朗诵圣经和颂诗等。

(三)高等教育及其他成人教育

主要培养对象为中学毕业后的青少年。

新西兰共有8所国立大学,执行两项功能——教学与研究。大学有导师、讲师和教授,并有职员专职于指导研究。所以大学在两个意义上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是教育学生;一个是提供激发新思维的氛围。8所大学都提供大学本科及研究生文凭,专业从艺术、科学到商科、医科,设置齐全。

二、学制安排

和国内中学相同,新西兰中学一个学年一般也分为两个学期,但这个学期的概念在当地人的心中会较为模糊。新西兰中学的每个(学期)又分为两个小学期。换句话说,新西兰中学学期设置里面,一年有两个大学期,又分成为四个小学期。每个小学期中间都有假期,当地学生会更愿意接受小学期的概念。

新西兰中学新学年一般是2月份左右开学,结束于年底12月份,学制安排和自然年度略有相同。四个小学期的开学时间分别为:2月份、4月份、7月份和10月份左右。

第一个和第二个小学期之间,第二个和第三个小学期之间,第三个和第四个小学期之间分别有两周的假期。其中第一个和第二个小学期、第三个和第四个小学期之间的两周假期叫学习假期,假期期间中学生可以不必去学校,自由安排时间,可以利用假期温习功课,也可以选择去旅游度假;而第二个和第三个小学期之间的两个星期假期称为寒假;第四个小学期和来年第一个小学期之间有两个月的长假,这个假期就是暑假了。

三、选课制度安排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要学习的基本学科:健康与体育、艺术、社会研究、工艺、科学、数学/统计与英语。从七年级到十年级的学生除了学习以上科目外,还需要学习另一个语言课目。

篇9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课堂教学;环境因素;环境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7)12-0104-036

一、引言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眼下是一个高科技竞争和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人才的激烈竞争,英语作为一种获取各种专业知识和信息的工具已显得十分重要。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各行各业直接面对国际大市场,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越来越高,如何培养综合素质高,外语交际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探索和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一次较大范围的、轰轰烈烈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于1999年颁布实行,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陆续出版。人们期望大学英语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语法为纲”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交际法教学模式,英语课堂也应该更为“互动”。然而,实际中的大学英语课堂并没有发生较大的转变,学生们不能适应强调师生互动的交际教学法,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教师、学习者、师生关系、学习动机等都会对课堂产生影响,然而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即学习环境,本文将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学习环境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大学英语是一门把语言内容转化为具体行为能力的课程,它潜意识地把语言的学习和语言的运用结合在语言的整体行之上,它是一种特殊行为和能力的结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愈加感到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化交流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这一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从小学到大学,虽然教师、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但效果却不如人意,究其原因:

1教师和学生就如何“教书”和如何“学习”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重知识传授与学习,轻能力培养与训练,结果是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再精彩,学生充其量只是装知识的“容器”,被动地听,被动地记笔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形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其结果是教师愤然,学生茫然。

2随着招生数量逐年增加,生源质量每况愈下,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能力也差。导致了学风方面的种种问题。

3学习与运用脱节,导致了教学双方的消极互动,使学生经历了学习失败的消极体验,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使教学难以获得满意成效。

4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手段传统单一,抽象化,程式化,缺乏语言学习的氛围,激发不起语言学习的兴趣。

5教学缺乏研究,“重教学,轻教研”的倾向在教师中普遍存在。他们只注重埋头上课,不重视教学理论、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总结和研究。上述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扭转大学英语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不良局面,我们的思考与对策必须围绕“教”与“学”的问题展开研讨,应从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质量管理五个方面人手深化教学改革。

三、社会建构主义模式的环境观

社会建构主义是MarionWilliam和iLobeL,Burden在分析和综合了人本主义、认知学说、建构主义和社会互动论(socialinteraclaontheory)之后提出来的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他们认为,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有四个相互影响的因素: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这四个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反映自己教学理念的任务:学生选择相对于个体而言有意义的方式理解任务:任务则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连接界面(interface)。此外,学习发生的环境对学习者的知识构建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情感环境、物理环境、学校环境、乃至更大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可以看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四个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个动态平衡,四个因素中间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因素,而打破整体的平衡。他们认为,语言学习所处的环境对个体的学习会产生深刻影响。学习环境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首先是微观课堂物质环境以及课堂人际关系:其次是国家的教育体制及其教育方针;最后是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本文将分别探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体制这两个较高层面的环境因素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四、社会文化环境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任何学习都发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Oxford和An-derson在1995年指出,“学习活动和文化影响同所学的内容密不可分,而学习风格同文化价值观和文化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William和Burden指出,“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偏好与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如能考虑到这一点将会有效地促进学习”。Cook也注意到了文化与课堂的关系,她提出,“就社会而言,学生和教师对课堂的期望取决于他们的文化”。课堂教学的方式因文化而异,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考虑到社会的特点和适应社会的需要。李敏在2005年以一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调查为基础,从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对外语课堂教学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她从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对外语课堂教学的影响:第一,较大的权力距离(LargePowerDistance)。中国文化中,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父母的角色,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教师是知识的化身,也是权力的化身。教师具有鲜明的榜样和权威形象,课堂内的等级观念很深,在课堂上,学生习惯于安安静静地聆听,接受教师所传输的知识,并且深信不疑。第二,群体化倾向(Collectivism)。中国属于“集体意识”较高、“自我意识”较低的文化群落,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群体概念和归属意识较为强烈,在课堂上则表现为不愿意“拋头露面”,而更愿意以隐蔽方式回答问题。第三,较强的不确定性回避倾向(StrongUncertaintyAvoidance)。中国文化强调不确定性因素回避,不鼓励冒险或偏离常规。在课堂上。学生喜欢有组织、有准备的学习,希望问题都有正确的答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非常注重对词汇、语法等的准确解释,在他们看来,只有掌握词汇、语法等系统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外语。所有的这些社会文化因素,无疑都会影响中国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以及英语课堂教学。

五、教育体制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的环境观,国家的教育体制会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影响。很显然,各国之间的教育体制及其目标与方针各具特点,而处于不同的教育体制之下的学习者的学习及课堂环境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考试一直是教和学的核心。尽管近年来,在英语教学中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善,开始注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也开始尝试一些诸如交际法、视听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进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语言产出技能的实践: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项目也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主观题的类型和比例,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实行英语口试。但从整体上看,大学英语教学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这种教育体制和应试教育迫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语法和词汇等语言知识上,使他们“处于一种浅表式的学习方法”。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学习者不会被动地接受传授给他们的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各自学习和吸收那些他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中国的语言学习者在英语课堂上表现出的诸如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注重细节的学习方式、习惯于正规的课堂等特点都与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

六、结语

篇10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数学教学 存在问题 效率 质量

从现实情况看,陈旧落后的教育体制和观念以及教师教育水平不高束缚了数学教学的发展。信息时代是一个讲求实效,讲求创新精神,需要开拓进取精神的时代。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数学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责任。信息化的数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传统教育体制对数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障碍

数学教学滞后的内在原因在于陈旧落后的教育体制和观念以及教师教育技能水平不高的束缚。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思维扩展比较狭窄,很多抽象的概念不能很实际地体现出来。一提起数学课,很多人的印象是一枝笔、一张纸、一块黑板、一张嘴。这样的教学是教师满堂灌教学,不但老师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对学生的思维开发极其不利,它在极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信息化在工作中的不断深入,使传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上的应用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二、信息化教学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教学中,用多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巧设练习、巩固新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1.信息化的数学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设计成生动、灵活、形象、多变的过程,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掌握知识。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

2.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信息化教学的核心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只有在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3.信息化的数学教学能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巩固知识

运用信息化教学能够增加课堂容量。大信息量、大容量,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事先在电脑上准备好上课要用的例题、习题、图形,甚至于一些解题步骤,在讲授过程中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并会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练习,保证了教学中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多练,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信息化的数学教学能形象、直观呈现数学思维过程

数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更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问题、创新问题的能力。数学中每一个概念的产生,每一个法则的规定和每个公式的获得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一味地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法则和公式,学生就会感到茫然,就更谈不上拓展法则、公式的本质属性了。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善于运用信息教学媒体和语言进行设疑、引思、导思和拓思,运用涉及的实物形象及过程再现到课堂,就会使教学过程由静变动,并收到积极的效果。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育也在不断进步。信息化的数学教学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化的数学教学将成为21世纪学校进行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化的数学教学,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