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

篇1

国家制定的幼儿园、小学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是对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标准”的制定无疑是系统、科学、合情合理的。但其中也有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是谁来对教师施行“标准”?施行者要不要履行“标准”如何监督?还有。“标准”主要是针对教师层次的,我姑且把它看成是规定了教师履行的“义务”,所谓有义务,必定也有相应的权利,否则不合常理。那么,教师能享受到同等的权利吗?如果仅向教师“推销”义务,而不给予相应的权利回报,想来没有哪个“顾客”会买账的。

“标准”的具体内容一目了然,在《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条款中有部分涉及,其中的不少条款教师早已知晓,但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没有按其执行呢?主要问题不在于教师,而在于相关的教育体制与监督机制甚至社会体制还有待于完善,至少我们的评价机制仍然不够健全,起不到激励教师工作与成长的作用,反而使不少教师消极怠教、心游业外。如果教育上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激发不了,此“标准”一出,只能增添一纸空文,而收不到规范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成效。

事实上,对教师的规范与完善机制已然不少,只是看不见、摸不着罢了。比如社会及民众对教师的认识观与期望值,认为教师应该“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这些标准无形中构筑起对教师舆论监督的文化氛围。教师在社会上“如履薄冰”,生怕触及师德问题,无形的标准俨然内化成教师对自我的监督与定位。实际上,仍有不少教师迷失了方向。其中存在诸多原因,教师成长的制度环境应当是重要的方面。如今“标准”出台,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尴尬的现状,还会有许多教师无所适从,或不屑遵从,因为它并没有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没有从教师职业幸福的层面衡量,反而平添了一些新的矛盾。

为什么无论是无形的“标准”,还是明文“标准”,往往都不能从实际上激励与规范教师的工作与成长呢?是标准出了问题吗?当然不是。而是评价机制没有紧随“标准”的脚步。那么如何完善评价机制呢?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尝试:第一,取消校长负责制,采取民主集中制。因为由某人或某个班子裁定,无疑仍是“人治”,难免有失公允,假如校长一人说了算,还要“标准“何用?第二,规范以学评教机制。产品好坏与否,得客户说了算,所以教师是否“达标”,主要得引导学生和家长评价。第三,奖罚分明,优胜劣汰。这是激励教师进步与成长的有效方法,如能科学实施,合理利用,定会收到积极成效。

因此,我认为,出台“标准”理应是好事,让广大教师有了方向感,但如何让教师拥有动力、充满信心地循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前进,还应营造适宜的教育环境,出台较科学的评价机制,一定要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操作,否则教师只能“望‘标准’兴叹”。能让教师获得专业成长和职业幸福感的“标准”将是公认的科学标准。我们将在“标准”之外期待合理的评价机制。

对《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几点建议 张阿龙

幼儿园、小学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是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教育教学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欣喜之余,我们不难看到,它还不是十分完善。为此,我们有必要去思考如何改进。下面,我以《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为例,谈谈我的想法。

一、标准的目标

该标准中主要强调了两点: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中学教师队伍。我认为这不够全面,在该标准中的基本理念部分已经提出了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可见,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以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最终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在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不能因为标准是教师专业标准而缺乏对学生的关注。目标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如果目标或者方向偏颇、失当,那么很容易出现实施过程中的浅尝辄止。我们不妨加上一点,就是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二、标准的内容

我们的标准主要由四大理念和三大基本内容构成,系统地勾勒出了未来教师的专业形象,明确了未来教师的专业追求和取向,但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它比较宏观、模糊、笼统,可能对于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教龄教师的评价与考核存在一定难度。通过我们这个标准,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全局性、统一性、综合性,而缺乏针对性。参考国外教师专业标准,我们应该进一步细化标准的类别和层次。比如美国的教师专业标准有30多套,其中22套已经成文。他们的专业标准非常详细,充分兼顾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澳大利亚的教师专业标准规定了教师教学专业技能达到的层级水平,为教师的自身规划和自我评价提供了依据。

三、标准的语言

作为国家的教师专业标准应该严密而系统,用词必须精练扼要,而在审视此套标准的过程中,我还是发现些许问题。

(一)产生歧义比如“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这一句,此句想表达的意思是要学习先进的中学教育方面的理论,但不仔细考量,很容易理解为学习先进中学的教育理论。

(二)用词不当比如“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一句,尊重一般是对人而言,而对于规律我们不仅要尊重,而且要按规律办事,所以改为“遵循”较好。

(三)笼统烦琐比如“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这一句,这与一些中小学校的学风何其相似,但出现在专业标准中却让人感觉一头雾水,学习什么内容是否有必要交代一下?再比如“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这确实体现了发展中的螺旋上升规律,但出现在专业标准中却显烦琐,不如改为“坚持不断实践与反思”。

(四)标点失当比如“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应用到教学中”这一句,渗透应用并不是一个词组,或渗透或应用。所以应该在两词之间加个顿号,意思就出来了。

我国的出台是具有开创意义的。这里我只是提出一己之见,期望我们的“标准”能够给教师专业化带来更多的契机。

教师标准,定位需要更明晰 张德仁

教师专业标准作为一种从业规范,我认为,首先应定位它的目标标准,因为我们的教育是有目标的,而且这个目标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其次才是过程标准。目标标准应该明确,这是全体教师坚定不移的追求:过程标准应该是宽泛的,这样有利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具体实际,充分发挥地域、经济、社会及学校教师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使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调动各方面资源,形成教育发展的内驱力。

就教师专业标准而言,它提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

习“的目标,这是科学完善的。其又提到该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使人想到是不是帽子扣得有些太大了?教师职业有其准入的目标方法和标准,培训和考核应结合实际各有侧重。在社会发展如此迅速、地区发展还不是很平衡的中国,如果想找到一种一劳永逸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我想这无异于自欺欺人。

文中强调”生本”。我想,这应该从考核上强调。其实,于教育发展而言,还是要“师本”。因为,没有好的老师引导,就不能更大限度、更大范围地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是最基本的常识。没有教师的高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只能是一个想象而已。所以,既然是教师从业标准。就应该把它从课程标准和学生评价标准中区分开来,分别对待。要明确它们的目标、方法以及作用,使它们互相衔接,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促进教育发展的合力。就如我们教师给学生上课一样。目标要明确,过程要留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的余地。切入点越是细小,形成的效果越是深远。这就又重新回到了刚才提的因各种差异而允许有目标层次的差异,从而形成有针对性的不同。依据目标,制定相应的前瞻性、发展性评价标准,这应该是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效的准则。

总之,标准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和教师的重视、希望与要求。要把国家的这种需要同具体操作结合起来,需要科学缜密地制定目标,需要科学有效地实施,更需要连续不断的目标跟进,不断在更高目标的指引下科学向前。适应时代、地区以及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使教育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教师专业标准可增设等级制 刘进春

制定教师专业标准,能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改善教师资源配置,完善教师管理机制,能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从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如今,我国新制定的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不能只是单纯追求一致的标准尺度,而要考虑教师专业标准的普遍性与教师个人素质、地区教育状况的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因此。教师专业标准可增设等级制。

制定的教师专业标准,一方面。内容要详细,层次要清晰:另一方面,要有较强的操作性与适用性,要考虑教师、学校与地区的差异等情况,能真正适合各个地方学生的成长需求。我们要充分考虑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差异、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差异、先进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差异。只有在充分考虑上述差异的基础上,才能使标准具有更强的适用性。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进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

如今公布的“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四个,即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该理念先进。要求明确,导向鲜明;而基本内容和实施建议部分概括性过强,表述不够明确,在具体操作上会有一些困难,如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阐释过于细致,可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的行为上,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的等级。等级规定要具有实践意义,其规定要简约、明确,突出重点。当然,也不能把评定等级的标准定得过细。

制定合理的“教师专业标准”,会有利于教师时时对照自己的教育教学言行,是否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达到了哪一级标准,从而正确地认清自我,逐步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如新教师对照专业标准。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就会学习身边的优秀教师,在对照借鉴中不断完善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发展自己,在反思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在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的过程中武装自己。如果有不同的标准等级,教师就可以在等级的上升中增强自信心,汲取不断前进的力量。在此,笔者建议把“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内容与要求加入“教师标准”,充实不同等级的内容,使之更有可操作性,更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增设教师专业标准的等级体系,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各个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划分等级的教师专业标准,能明确教师专业素质要求,更好地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会促进我国教师专业水平的逐步提高。

提升师德水平要以“师”为本 范肖朋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把“师德为先”当做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在基本内容中还对师德的行为作出了具体的规范,例如”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等。“师德”在专业标准中成了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基本代表了我国传统的师德观念,教师这一职业历来都要求德才兼备。尊师重教这一良好的社会氛围。正是由于古往今来无数“春蚕……“蜡烛”默默地奉献所营造出来的。然而在今天,像“绿领巾””补习班”“红校服”等教育中出现的诸多不和谐的现象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道德的标准,这都让一个个本来不是话题的话题最终于又成为了话题。

“师德”成为关键词的原因。从大的方面来看,是经济社会转型期的阵痛,在这个过程中,过于追求效率与功利,让师德落在了后面。现在重提师德,无疑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的。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如何评价,以及如何在培训中使教师适应新标准中提出的师德要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如何评价师德就是一件难事。所谓“修台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老师们干的是良心活,大多数老师对师德都是高度遵守与自觉追求的,但也不乏有害群之马。但是,谁有资格作出评价,用什么方法作出客观的评价是需要探索的。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价师德的过程中简单粗暴,唯领导的好恶是从,说你好你就好,说你不好你就不好。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很难让师德水平真正得到提升。要想真正提升师德水平,就要从改革评价方式上入手,把评价权下放到老师自己手中和学生手中,通过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让学生、家长、同事和自己都参与评价,真正做到客观公正,让老师在评价中得到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从而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

新的教师专业标准的提出,对于广大普通教师来说,必然意味着新的认识高度与更清晰的行为目标,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开展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在师德的宣传与学习中,我们也得更新观念,创新做法。在传统的师德教育中,往往过多宣讲“安贫……“奉献”,一说起师德,一定要讲教师带病工作啦。顾学生不顾家啦,甚至还有离开高烧的孩子而上课的典型,不能说这不是师德。但这样的师德过于工具化、枯燥化。让人望而生畏,不是我们理想中的师德。事实上,高尚的师德并不仅仅存在于悲剧性的“春蚕”“蜡烛”形象之中,教育事业也不仅仅是只成就被教育者的事业。也可以是教育者自我成就的事业:教育者在奉献,也在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在照亮别人,也在照亮自己;能温暖别人。也能温暖自己。这样的师德才是真实的、阳光的,具有吸引力的。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6.010

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师生关系呈现单边化、教学内容形式化、与社会需求相背离、与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期望差距较远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合时宜。在理论思想与实践方面,在素质教育提出了数十年,现在体育界中又出现了以“健康第一”为准则的“终身体育”“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等,这些所谓的新理念反而与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渐行渐远,流于形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思想认识较低,表现为缺乏民主的单边性,中小学体育文明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一再被质疑;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凸显出来的是学生缺少自由发展的平台,更不能体现平等、公正的因材施教原则;与教育部近期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相辅相成,着重提升青少年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的敬业精神、学生的诚信态度、师生集体的友善氛围。解决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不平衡发展问题以及各方面影响要素,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健康第一为准则,明确为何教、教什么、怎样教的体育教学方法论问题。

1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

中小学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学科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构成了现代化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完善优良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体系,为培养现代化优秀知识青年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助力。

著名教育家先生在体育教育方面曾有过深刻的论断,提出了“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思想,他主张通过体育运动提高公民的道德和修养。那么在当前形势下国家、社会乃至个人对体育的追求是怎样的?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基本包含:个人对身体运动的价值追求,对生命安全的价值追求,对集体归属的价值追求以及对满足生活兴趣的价值追求;社会对体育教学的要求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驾驭和支配业余活动时间的能力和信心,来更好的为社会建设服务的价值观念;国家对体育教学的期望则上升到了更高的一个层面,就是要以满足学生和社会对体育教学的需求为基础,有效提高青少年的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能,满足人生最高价值的追求,完全学生的人格,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高质量的后备人才。从教学价值取向到身体教育,进而发展到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各个层面主体的价值追求。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就是着力培养人,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2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影响因素

2.1 体育教学主体

依据教育学的理论,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关系中首先要体现的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单边性主要体现:(一)体育教师的教是一种机械式的教学方式,教与学没有实现相互依存的发展形式。缺乏积极的创新理念,教学方法相对保守,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相背离,没有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二)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体育教师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以及情感态度与学生的兴趣、动机、知识水平缺少一致性,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工作态度与学生的期望和需求相背离。

2.2 教学环境及教学组织形式

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主要由体育教学的经济、文化、教育资源等环境组成,一方面表现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经济环境涵盖了体育教学的设施、器材设备、相关教材的购置、场地设施的修缮与维修,均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为支撑;另一方面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教育资源环境涵盖了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活动(过程、内容、形式、评价)、天气、学科重视程度、资源支持的力度。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社会环境受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制约或影响。主要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观念、思想观念、精神风貌以及教育观念的影响。

曾强调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结合,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我国中小学的经济环境,比如中小学教育的经费大部分依赖于政府的支持,但在一定程度上针对体育教学方面的经费往往被其他项目占据,很大程度上倾向于所谓的“文化学科”。因而中小学体育教学方面的经费只能依靠市场化的运作,例如:吸引企事业单位来中小学举办运动会、招商引进体育经营项目、与大型公司合作以提供赞助的方式开展学校的体育竞赛活动。对于以上诸多市场化运行机制,经费的问题解决了,但青少年丧失了足够的运动场地甚至体育教学的基本场地设施的使用权利。所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矛盾又转化为场地设施缺乏与青少年对体育运动需求之间的矛盾。

3 中小学体育教学彰显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3.1 以人为本,传承创新育人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第一,“民主”,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的追溯,一方面是在近代西方育人思想体系中,其主张用“人性取代神性,用人权取代神权”,核心思想就是把人的价值或地位放到首要的位置;另一方面在中国人本主义思想流传千年,道家思想:“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重要性。可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是体现在人是最为重要、最为根本的。因而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践行核心价值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第二,“公正”,构建和谐的体育教学体系。在中小学体育教学系统中,主导者体育教师及其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主体学生及其学习的行为方式与态度、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共同构成了复杂的体育教学体系。例如:体育教学中对于小球类(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运动技术的教学,同属隔网对抗性的运动项目,找寻其中的共同点,,另外还要结合动画视频的形式更加直观形象,既提升了教学环境的娱乐氛围,又完善了体育教学体系建设。第三,“自由、平等”,教学关系由“单向”转向“双向”甚至“多向”互动发展。具体表现在以“教师中心型”发展为以自我教育为主的“环境实用型”,由于教育关系的转变,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由权威式教授知识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学核心价值观的公正化、自主化、终生化、和谐化。为提高青少年素质教育思想,终身体育的理念,健康第一的原则奠定基础。

3.2 着重发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第一,“和谐”,传授知识的价值。身为中小学体育教师面对的是素质较高的青少年,在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知识、运动技能传授时简洁明了,切合主题,以便青少年有效掌握和运用,其中还应侧重方法性的知识和观念的详细解说。第二,“民主”,指导的价值。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遵循启发引导的原则,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第三,“公正”,组织的价值。因为大部分体育教学的场地是在室外开阔的地方进行,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有序的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运动,限定在一范围内,队列整齐,便于讲授新知识,传授新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第四,“敬业”,转化的价值。表现为教师对体育教学价值的追求和认知转化为学生对教学价值的认知和追求。依据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优势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在一定价值观念上,教师体育教学的核心价值观映射出其对体育教学价值取向的认识、组织与判断。

3.3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第一,“自由”,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是要经过学生自身思维的转化,在价值观的指引下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加工改造,从而转化为自我行为习惯的过程,也即是体育运动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第二,“敬业”,只有学生亲身积极性的参与学习、练习、思考来掌握知识、锻炼能力、不断发展,才会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才会尊重体育运动,产生体育健身兴趣。第三,健康营养的价值观。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有关提高自身健康素质与全面发展体能的理论方法的同时,选择合理的营养膳食并保持良好的习惯。只有具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够在体育运动中找寻乐趣,成功体验运动的快乐,也是实现“快乐体育”“成功体育”最基本的保障。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遵循“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教育思想,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践行核心价值观,锻炼道德情操,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同时养成体育运动兴趣和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季浏.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运动技能教学[J].体育教学,2006,(2):4~6.

[2]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18.

[3]牛森.体育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塑[J].教学与管理,2013,9:122~124.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队列队形;教学新探

队列队形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队列队形是对身体姿态和空间感觉的基本训练,也是活动,培养组织纪律性和整齐一致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身体的正确姿势,培养学生自信坚毅的个性,具有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品质,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气质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对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具有良好的锻炼效果。

然而,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新课标中“快乐体育”理念的冲击,队列队形练习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队列队形的练习太过枯燥乏味,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缺乏创新,学生不愿意练,自然就无“快乐”可言。所以,教师必须认清队列队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队列队形练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队列队形的教法: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场景模拟法

教师把训练场地布置或用语言描绘成一个特定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利用小学生好奇、爱新鲜的心理特征,激起他们训练的热情。

例如在齐步走的训练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国庆五十周年大阅兵的场面,让学生感觉自己就是一名光荣的战士,教师也要置身其中,扮演好检阅者的角色,用语言激发他们的激情,用口令来指挥他们的行动。

2.游戏竞赛法

每个人都希望在竞赛中取得胜利,小学生的好胜心更为强烈,在游戏中获胜是学生参与活动最重要的原动力,因此设计一些竞赛性的游戏也是队列队形训练的有效载体。

例如在“集合―解散”的训练中,教师可以把全班分成几个小队,围成几个简单的图形。在解散状态下,听到集合哨声时,比一比哪个小队集合的速度快、队列整齐;看一看哪一队的队员精神饱满,站姿准确;听一听哪队队员报数的声音响亮有力,评选出“优秀小分队”,予以表扬。

二、降低难度切合实际

体育教学首先是教育,它必须为育人的最高目标服务。因此,体育教学必须突出它的教育性、人文性,在魇谔逵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注意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小学体育教材中队列队形练习的内容和要求都是参照军事训练的相关要求制定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军事化的要求对小学生来说是不切合实际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及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表现出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心理素质不稳定等现象。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以高标准去要求他们,只会使他们的生理、心理都承受巨大的压力。

例如在教学原地踏步和齐步走的练习中,教材中对摆臂的角度与幅度有很高的要求。可是这种空间感和本位感较强的动作,对小学生来说是很难达到的,而且对动作刻意的强调,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进而影响整个动作的准确性。诸如此类的高要求还有很多,如原地踏步时提腿的高度,集体训练时的动作同一性等,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排斥抵触的情绪。在教学中,面对这些难点,教师要降低动作难度,使学生易于做到。如摆臂时学生能够做到双臂自然摆动、动作协调、姿态美观,就可以视作达到要求。学生在训练中有了兴趣和自信,才能使以后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三、丰富语言调控情绪

1.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

在机械的队列队形练习间隙,教师幽默的教学语言是缓解学生身心疲劳的有效方法。幽默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有助于放松练习带来的紧张感,能让学生更快地自我调整,投入到下一个环节的训练中。教师可以抓住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句话与学生开些善意的玩笑,打一个比方,作一个对比,鼓励学生说些健康的俏皮话。也可以应景说一句歇后语或反正话,课堂气氛会在学生的笑声中活跃起来,学生的注意力与兴奋性随之提高,学习的效率也就显现出来了。

2.琅琅上口的顺口溜

为了让学生牢记动作的要领,同时也激发训练的兴趣,教给学生一些自编的顺口溜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配合相应的队列队形练习内容,笔者编了一些简单易记的顺口溜,在教学中应用,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丰富有趣的肢体语言

体育教师肢体语言的运用是各学科教师中最频繁的。要使学生掌握一项技术,教师的动作示范是必不可少的,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同样重要。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精神饱满、严肃认真,动作熟练、准确,口令宏亮、清晰。体育教师从动作上传达的信息有时远比语言来得清楚,学生通过观察不仅看到了准确的动作,还能感受到形体姿态的美,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

篇4

论文摘要:本文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基础,论述了城市中学开展户外运动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希望能对城市中学体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现在的城市中学生被认为是“体格好体力不好”的一代,根据近年来的体质测评,他们不仅体力和运动能力持续下降,而且肥胖的比例也不断增大,“生活习惯病”的发病率一直不断提高。这不仅是孩子自身的问题,也是将来会波及和影响到社会整体的问题。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举办多种多样的户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1开展户外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户外运动体育教学作为中学体育课程的拓展,把原先体育课上竞技性很强的走、跑、跳、投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和大自然,这不仅符合现代课程改革的理念,而且可以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户外运动体育教学所特有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坚持长时间的耐力锻炼,他们穿梭于空气清新的丛林、山地、溪流、湖泊等自然风光之中,角逐着体力,较量着智力,在不断的地形判断和路线选择中,快乐地接受识图用图知识,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身体,同时也增强了意志力。户外运动体育教学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中,体会所学的地理、生物等其它学科知识,并学会基本生活技能,如何处理简单的运动损伤、迷路等紧急情况。

(2)学生可以在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身心素质,改变学生肥胖型、豆芽型的外形,并塑造他们不畏惧困难,不害怕挫折的思想。

(3)学生可以在互相合作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户外运动体育教学,学生能够在面对困难时,相互合作,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作为城市中学,把学生带到户外锻炼,不仅能开阔学生眼界,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认识自然,崇尚自然,进而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环保意识。

2开展户外体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笔者将户外运动定义为青少年群体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亲身实践为主要形式,以包括定向越野、郊游、野外露营、野外生存能力训练(包括搭建帐篷、生火做饭、急救护理、危机处理)、野外物种及自然知识的学习与考察、各类体能拓展(包括一些极限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在自然环境开展的各类青少年教育活动。

(1)中学户外运动体育教学的开展方式。现在,不论是在户外运动体育教学盛行的美国还是日本,都还没有全国性的标准化户外运动体育教学计划,但是,在中小学、短期大学、综合大学等,各种户外运动体育教学的学习计划都正在被广泛使用。这些户外运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者有中小学教师、体育教师、生物学者、资源管理者、余暇活动指导员等等。他们制订出的户外运动的学习计划,并使其得以实施。

(2)城市中学户外运动体育教学的策划与组织。①教学内容和时间。教学内容可分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理论课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主要讲授户外运动概论、户外医学、饮食卫生、危险因素、自救求救的基本知识,实践课则注重学生户外技术、技能及生存技术、技能的培养,尽量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技术自己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及应变能力。除正常的体育课时外,时间可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统一组织,合理利用教学资源。②指导要点。户外运动体育教学的指导方针和指导方法是引领活动顺利进行并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户外运动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城市中学生得到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完全不能体会,只能在大自然中才能获得的新体验。教师或指导者既要事先考虑活动管理上的可行性,也要考虑能给予他们新的目标而不断挑战新的活动计划和内容。此外,应设置需小组共同完成的研究课题或任务,制造通过直接经验而培养团队精神的学习机会。③课程的评价。户外运动体育课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等方法。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实践操作考核、综合评定。理论考核占总成绩20%,考核内容包括所有学过的户外运动知识;实践操作考核占总成绩的40%,考核内容包括所学过的技能技巧,抽签考核其中的一种;综合评定占总成绩的40%,教师应根据同学在户外的表现(吃苦耐劳、互相帮助、团队精神、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城市中学生对户外运动的感兴趣程度较高,参与户外运动的态度较为复杂,他们对户外运动的功能有较清楚的、多元化的认识,表现出较高的认知水平。这为在城市中学开展户外运动体育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2)户外运动体育教学注重于对城市中学生生存能力、体力、精神力量和合作意识的培养,能从根本上改善现在城市中学生体力、运动能力和协同合作意识差、精神世界空虚的现状,具有开展的必要性。

(3)城市中学户外运动体育教学的开展方式、策划和组织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授课时间除正常的体育课时外,可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统一组织、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3.2建议

(1)城市中学开展户外运动体育教学,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户外运动体育课的开展提供政策保障,还需要设计与之相配套,符合户外运动体育教学开展规律的各种具体制度,逐步构建我国完备的户外运动体育教学教育体系。

(2)以自然环境为场所是户外运动体育教学的最大特色。校园的绿地、城市公园、社区空地、动植物园、城市附近的农村等等都是户外运动体育教学的良好场所。充分利用这些我们身边的活动场所,是最为便利的可行途径。

(3)培养优秀的指导者是推进户外运动体育教学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可以通过帮助城市中学体育教师、生物学者、户外运动指导员参加国内外的参观、培训和研讨,促进他们在专业知识、理论素养、活动程序、目标途径等方面迅速提高,满足和适应开展户外运动体育教学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0

[2]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

篇5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

近年来,我国对于青少年的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小学生体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身体形态指标显示为肥胖的儿童越来越多,小学生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无论是力量、速度还是柔韧性等指标中都显示出越来越低的数据。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学中更应当以提高小学生的体质为主要的教学目标,知道小学生在科学的方式方法下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针对学生需要进行教学,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高度的热情并积极地投入到学练之中,并且通过多次的练习后,学生能够喜欢甚至能够引用所学的知识或技术动作。要想在有限的场地和有限的40分钟内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体育创新学习能力,只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更好的途径,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正确理解新课标,吃透教材,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体育课堂教学以教材为直接依据,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决定教学的有效程度。对教材理解透彻,就能合理地对体育运动技术进行分解和解析,教学的步骤也就清晰。就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技能的力学结构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特别是技能的教学中就能使用高效率的辅助练习和保护措施,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技能。为此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体育课程标准,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所阐述的学习内容、要求和组织方式,接受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细心研究、分析教材,正确处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取舍,应充分考虑小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和能力基础,结合本校特色,确保最基本内容的落实,如低年级的走、跑、基本跳跃、掷轻物、滚动、爬行、悬垂、攀爬、跳绳和律动等,要有机融入其他基本内容的教学,体现确保基础、简中求精、贴近生活和增进健康的原则。优化组合教学内容,科学理顺教学过程。

二、创设有效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获得最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情境。例如:在低年级队列练习课中,把“踏步走”和“齐步走”结合起来设置为道路交通的场景,采用三种信号板分别代表“红灯”“黄灯”“绿灯”。教师举起“绿灯”学生就明白安全可以通过,并用语言解释,“绿灯行”同时做“齐步走”的练习;当教师举起“黄灯”时学生就会想到可能有危险要注意,并解释“黄灯看”原地做踏步练习;当教师举起“红灯”时学生知道危险应停止,并一起答道“红灯停”,于是,便立定不前;教师通过简单的信号指挥,既把生活实际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又满足了学生爱玩的心理,同时,树立了法规意识培养良好的安全知识,让学生充分体验了参与之乐、竟争之趣、成功之悦。总之,把体育教学与生活情境紧密结合,融德育、教育、安全教育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小学体育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三、合理利用游戏开展教学

好动、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单调、乏味的体育教学他们不会喜欢,如果教师在体育活动中适当加入游戏,或者把体育活动游戏化,定会深受小学生们的喜爱。而情境教学正是让学生沉浸在一定的氛围中,寻求现实生活场景的美感,在思维、想象能力相协调的情况下很快激起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游戏中。通过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关心集体以及勇敢、机智、果断的优良品质,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提高学生跑、跳、投掷、支撑等基本活动的能力,为学习田径、体操等基本技术打下基础。

1、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游戏相对于单个的体育动作而言,它自身具有非常多的优势,深受广大小学生的喜欢。采用儿歌与游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游戏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一边朗读儿歌,一边愉快地进行游戏,既大大提高了游戏质量,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游戏目的,并且不同的儿歌内容具有不同的教育意义。

2、促进游戏的多样性

对于教师来讲,不要局限于一项游戏只有一种游戏方法,而是要不断创新游戏方式,使一项游戏至少有两种以上的游戏方法,比如,拔河游戏项目,可以女生对男生、男生对男生、随即挑选学生分组等多种玩法。多样的游戏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参与情绪,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让学生在富有教育内涵、富有美感、充满智慧与情趣的空间中尽情的遨游、尽情的欢笑。传统的游戏教学模式往往是单向式、指令式的,让学生产生一种“距离感”。情境教学是通过创造“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以及“美、趣、智”的学习情境缩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参与到游戏中去,并获得主动发展,提高体育学习能力。不仅如此,和谐、民主的人际情境与游戏情境也培养了学生热爱体育、尊敬教师、团结同伴的美好情感,陶冶了宁静致远的心境,提高了学生社会交往的心理素质。

四、重视课后反思,深化有效教学

课后反思就是我们平常写的课后教学小结,即教师在每上完一节课后,通过自己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情况的信息反馈,记录本节课的成功和失败,以及智慧的生成,和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即“再教设计”。具体来说,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自己在课堂教学当中发现的问题或产生的困惑;课堂教学当中发生的事件的真实发展过程;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完成的怎样;对“偶发事件”的及时处理;师生之间的精彩对话;这堂课最大的亮点是什么、最失败的地方在那里等。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综上所述,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有赖于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力。为此,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体,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力,将有利益有效性教学的实现,对于学生自主性与个性化的培养与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刘彬.浅谈体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3)

[2]李亚.沟通互动交流合作优化提升――谈如何优化武术课堂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0)

篇6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队列队形练习的内容比较单调,不外乎立正、稍息,向左转、向右转,齐步走、跑步走等。反复的训练中,学生会感觉枯燥疲惫,从而失去了对队列队形练习的兴趣,把它看作是一件苦差事。教师在教学中不妨采取情景创设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调节教学气氛。

1、场景模拟法

教师把训练场地布置或用语言描绘成一个特定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利用小学生好奇、

2、游戏竞赛法

每个人都希望在竞赛中取得胜利,小学生的好胜心更为强烈,在游戏中获胜是学生参与活动最重要的原动力,因此设计一些竞赛性的游戏也是队列队形训练的有效载体。

二、降低难度 切合实际

体育教学首先是教育,它必须为育人的最高目标服务。因此,体育教学必须突出它的教育性、人文性,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注意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小学体育教材中队列队形练习的内容和要求都是参照军事训练的相关要求制定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军事化的要求对小学生来说是不切合实际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及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表现出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心理素质不稳定等现象。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以高标准去要求他们,只会使他们的生理、心理都承受巨大的压力。

三、丰富语言 调控情绪

1、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

在机械的队列队形练习间隙,教师幽默的教学语言是缓解学生身心疲劳的有效方法。幽默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有助于放松练习带来的紧张感,能让学生更快地自我调整,投入到下一个环节的训练中。教师可以抓住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句话与学生开些善意的玩笑,打一个比方,作一个对比,鼓励学生说些健康的俏皮话。也可以应景说一句歇后语或反正话,课堂气氛会在学生的笑声中活跃起来,学生的注意力与兴奋性随之提高,学习的效率也就显现出来了。

双手紧贴大腿边,双目炯炯视前方。

3、丰富有趣的肢体语言

篇7

摘 要 队列队形是中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体育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活动培养学生组织纪律重要手段。本文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游戏竞赛,激发训练情趣;根据中学生身心特点,降低动作难度,以及必要的训练和教育等方面对体育课中队列训练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体育课 队列训练

经常队列练习,它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站立行走姿势,对学生身体素质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新课改背景下,当前的体育教学中,受到“快乐体育”理念的冲击,队列队形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究其原因,队列训练严格紧张,动作单一枯燥,又属命令式教学,老师教法单调,学生学得烦躁无味,自然就无快乐可言,所以当前体育教师必须思考队列训练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作如下浅见:

一、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以往上体育课时,常规的队列训练方法就是集合整队整齐报数,然后就是反复的立正、稍息、向左转、向右转、齐步走、跑步走等训个不停,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烦躁疲惫,从而就失去了队列队形练习的兴趣和乐趣。那么在新课改指导下,老师在授课中不妨采取创设情景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活跃课堂氛围。

在室内课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国庆大阅兵的雄伟场面,让学生扮好自己角色,激发训练热情,提高训练水平。

二、 游戏竞赛、激发训练情趣

每个人都希望在竞赛中取得胜利,中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也强烈,及时鼓励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并自觉遵守队列游戏规则,如(反向游戏):立正——稍息、向左转——向右转、蹲下——起立。另外,可以设计一些竞赛性游戏也可增强队列训练趣味性、有效性。

例如在“集合——解散”训练中,可以把全班分成几个小分队,围几个简单图形,在解散状态下,听到集合哨声时,看哪个小分队队员集合速度快,队列整齐;看一看哪个小分队集合精神面貌好;听一听哪个小分队队员报数整齐而宏亮。评选好的分队,及时鼓励予以表扬。

三、 根据中学生身心特点,降低动作难度

体育首先是教育,因此,体育教学必须突出它的教育性,人文性,新课改的自主性。教师在上体育课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注意学生身心特点,因人施教,因材施教。队列训练是兵式体操的一个部分,然而实际教学中,这种军事化的要求对中学生来说不完全适应,那么老师在设计教案时对训练内容的难度就要考虑小学生好动,精力不集中等因素,既不让随心所欲,想练什么内容就练什么内容,想练多长时间就练多长时间,也不要全然不顾学生实际情况,一味高标准严要求,这样只会使学生身心承受巨大压力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教师要尽量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和教学常规要求加以调整,让学生既做到尽力又要量力而行。

如:在训练齐步跑步的行进与立定时,教材中对摆臂出脚的长度,高度角度等都有严格规定,可是这种空间感立体感较强的动作,对中小学生来说就很难达到,而且对动作刻意强调,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进而影响整个动作的准确性、规范性。学生就会对队列课望而生畏,产生排斥、抵触、厌烦情绪,面对这些难点,老师要降低动作难度,使学生易于做到。如摆臂时,学生能做到双臂自然摆动,动作协调,姿态美观就行了。所以中小学生的队列训练要适时,适量,让学生在训练中有了兴趣和自信,才能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取得好的训练效果。

四、 必要的训练和教育

提高队列素质的主要形式是训练,其主要意义在于教育,因此要使队列练习成为体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必须重视。在集体活动的队列纪律要求和教育工作,要让学生知道必要的磨练忍耐和自由限制,要队列训练教育强迫和理解,要求和启发,痛苦和快乐很好结合起来,要把队列练习作为规范和集体适应能力的教育对待,这样就可以避免脱离教育本质的盲目队列练习了。

五、 善于表扬,促进队列素质提高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过程;因素;职能;整体效应

一、前言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但对于相关因素的认定,目前国内说法不一,有“二因素”、“三因素”、“四因素”不等。根据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基本理论,不同观点指导下,必然产生不同的整体效应。本文试图从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出发,通过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学及其过程,客观地分析并确定其基本构成因素及其职能,并根据系统原理和效益原则,就如何增强体育教学整体效应展开讨论。

二、提高认识摆正位置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育,始终与其教学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抓好体育教学工作,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显然是无可非议的。从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的有关规定看,它是从小学到大学唯一连续开设的必修课,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它必须依照并达到国家统一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它固定教师、班级、课表上课,有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基本保证,具有可实现性、稳定性和实效性:它用于教学的总时间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排名,小学第三、中学第四,乃至大专院校也占有相当比重,足以显示其重要性;并且它还是唯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有其明确方向性。这些充分展示了体育课在学校体育中的核心位置,由此必将对学校体育的存在与发展产生的关键性、决定性作用。

因此,搞好体育教学就成为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既是师生应尽的义务,也是教师从事劳动和学生享受体育教育的一种权利。因而,大家理应端正态度,摆正位置。

三、把握相关因素及其职能

1.因素分析

潜心探求其相关因素,协调其关系,就成为事关体育教学整体效率和效益的首要课题。

从“三论”观点来看,体育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把从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体育文献和教学论中获得的信息和有关学生体质、健康、体能、技能、智力和心态方面的信息,加工成教学信息,用一定媒介手段将其传输给学生;学生接收从教师、教材及其它来源(如报刊、电报、同学群体等)中得到的信息,将其加工(如认知、体验、反复练习和运用等);再按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师的要求,用答问、练习、测验、运用等方式,把学生关于掌握体育课程大纲教材质量和效果,反馈给教师(当然也同时反馈给学生),教师再加工传输,学生再接收并加工,如此控制往复,直到全面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若站在管理学角度分析,则又可将体育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确定目标――组织实施――评估效果”的过程。总之,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

然而,评估事关效度,离开评估的体育教学无疑是盲目的,必然影响实现教学目标的速度水准。若站在管理学角度观察,体育教学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和被管理者学生都是人,而人是管理的核心,其积极性则是管理的动力。且人的积极性发挥程度与管理效能成正比。而科学评估则直接影响到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程度。显然,评估又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此外,上述五个因素的职能活动一般都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发生,即言之,离开了特定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同样无法进行或没有好的效果。

至此,笔者认为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评估和环境都是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主要因素,缺一不可。它们的性质和功能彼此独立、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集合起来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堪称一个系统,其整体功能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2.性质与职能

(1)教师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显然只有教师才能具体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全面的,甚至是永恒的。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要随时分析过去、把握现在、面向未来,并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思考,围绕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作出决策、制订具体目标计划,安排学习条件,提供教学信息,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及传输手段方法,评估体育教学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实地领导执掌体育教学过程,协调各种关系,不时了解、激励、教导、指引和影响学生,因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2)学生

学校教育目标,全部教学设计均指向学生、落实在学生身上。在强调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等公民意识作用下,学生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这是因为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体验、运用及健身、健心的过程,除学生自身外谁也无法代替。但学生同时又是被管理者,只有当他们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智力、非智力和体力上全面投入,积极协同配合并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3) 体育教材

教材,既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又是健身健心的重要手段。它以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的体系建造,包含了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念,培养的行为和习惯,集中反映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和价值标准。既是传递的信息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和成果;是预期达到的,也是实际的。因而,教材的建设与执行对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4)媒介手段

指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刺激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交流形式或工具。包括讲课、讲解、示范、教具模型演示、电视技术、讨论、辅导、答疑、练习、游戏、比赛以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其主要职能是传递信息,促进学生学习。

(5)评估

通过评估,揭示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有效程度,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活动中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便于作出鉴定、区分等级、预言其未来发展;又为有关教学策略、手段方法提供效能资料,以指导调整具体教学目标计划、实施手段方法以及评估过程本身,确保体育教学沿着目标方向发展。

四、树立整体观点追求整体效应

其一,从微观上看,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就要根据各因素互为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变化所构成的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实行动态对应协调。事实上,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以每一具体教学情境的独特性为依据,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手段方法及评估标准,不时运用反馈调节其教学行为,以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为此创造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它集中反映了教师们出色的工作,已引起了广大体育教师及其主管部门的普遍重视,并视为搞好体育教学的得力举措而常抓不懈。对此,我认为不无道理。这是因为教师既是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具体操作者,对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负全面责任,并起着决定性、关键性作用。

其二,从宏观上看,就要树立整体观点,提高整体效应。这是因为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且几十年体育教学实践表明,尽管广大体育教师不辞辛劳地工作,可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仍然很不理想,显示原因决非单方面的。例如,教师好,而“英雄无用武之地”,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好,全部竞技化、标准化,而学生不愿投入或投入不积极,或根本不适应班级授课需要,学生积极性高或班主任不支持或学校不予重视或根本不创造环境、条件等,都不会产生好的整体效应。因此,必须在追求各因素同步发展的同时,努力促进其协同配合,优化组合结构,使之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个体功能,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集体矢量,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总之,由于认识上、操作上的原因,各因素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上存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各因素间的有机结合上,尚待研究的问题也许更多。但为了从根本上全面大幅度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应,加速体育教学目标实现,对其相关因素实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实乃当务之急。

五、结束语

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与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评估和环境六个因素密切相关。只有树立整体观点,下决心促进各因素同步发展与协调配合,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和效益,保证体育教学沿着高效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强、张燕生、朱永杰主编《西方管理思想宝库》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2]崔伟《论体育教学系统》《体育学刊》1996年第1期

[3]《体育管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  整体性 思考

1、前言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但对于相关因素的认定,目前国内说法不一,有“二因素”、“三因素”、“四因素”不等。根据系统“要素—结构一功能”基本理论,不同观点指导下,必然产生不同的整体效应。本文试图从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出发,通过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学及其过程,客观地分析并确定其基本构成因素及其职能,并根据系统原理和效益原则,就如何实现体育教学整体效应进行讨论。

2、增强体育意识,确立体育课的重要位置

纵观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活动实现的基本事实,教学与学校教育并存。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种,始终与其教学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抓好体育教学工作,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显然是无可非议的。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的有关规定性看,它是从小学到大学唯一连续开设的必修课,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它必须依照并达到国家统一颁发的《体育与健康锻炼标准》的基本要求,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它有固定教师、班级、课表上课,有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基本保证,具有可实现性、稳定性和实效性:它用于教学的总时间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排名,小学第三、中学第四,乃至大专院校也占有相当的比重,足以显示其重要性;并且它还是唯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有其明确方向性。这些都充分展示体育课在学校体育中的核心位置和由此必将对学校体育的存在与发展产生的关键性、决定性作用。并且体育作为一门教育性课程,包括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承担着学校教育中一个方面的目的任务。因此,搞好体育教学就成为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既是师生应尽的义务,也是教师从事劳动和学生享受体育教育的一种权利。因而,理当端正态度,确立体育课的重要位置。

3、把握相关因素及其职能

对于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部门上并无统一定论。就体育本身而言,无论是《体育理论》,还是《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中,虽都有过界定,但其说不尽同。归纳起来,其共同点是①体育教学是根据学校教育计划和《体育与健康锻炼标准》安排进行的;②体育教学必须向全体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人体运动技术技能,并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锻炼学生身体,形成多种身体技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增进健康,增强体质;③体育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④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从“三论”观点来看,体育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把从《体育与健康锻炼标准》、教材、体育文献和教学论中获得信息和有关学生体质、健康、体能、技能、智力和心态方面的信息,加工成教学信息,用一定媒介手段将其传输给学生;学生接收从教师、教材及其它来源(如报刊、电报、同学群体等)中得到的信息,将其加工(如认知、体验、反复练习和运用等);再按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师的要求,用答问、练习、测验、运用等方式,把学生关于掌握《体育与健康锻炼标准》教材质量和效果,反馈给教师(当然也同时反馈给学生),教师再加工传输,学生再接收并加工,如此控制往复,直到全面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若从体育管理学角度分析,则又可将体育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确定目标——组织实施——评估效果”的过程。总之,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潜心探求其相关因素,协调其关系,就成为事关体育教学整体效率和效益的首要课题。鉴于上述认识和理解,考察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相关因素,凡是从事过体育教学的教师都不难发现,它至少与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介手段等因素相关。对此,国内习称教学的“四大要素”,早已形成共识。但仔细加以考察之后,就会深刻感觉到,上述各因素效能是否得到应有发挥,又当怎样发挥其功能才会使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更高、产生的效果更好,实实在在又无时无处不涉及到一个评估的问题。评估事关效度,离开评估的体育教学无疑是盲目的,必然影响实现教学目标的速度水准。若再从管理学角度观察,体育教学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和被管理者学生都是人,而人是管理的核心,其积极性则是管理的动力。且人的积极性发挥程度与管理效能成正比。而科学评估则直接影响到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程度。显然,评估又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此外,上述五个因素的职能活动一般都是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发生,即言之,离开了特定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同样无法进行或没有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学校体育馆里经常几个班挤满一堂同时上课,被此内容不一,形态各异,显得闹哄哄、乱纷纷,讲解听不清,观看示范注意不集中,散开练习还随时可能发生伤害事故;有的班级受“文化至上,升学第一”影响严重,体育课上学生要动不动,伯出汗耗体力影响文化课学习;有的教师间、师生间、学生间关系紧张,彼此缺少理解与支持等,类似这样的环境,断定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至此,笔者认为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评估和环境都是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主要因素,缺一不可。它们的性质和功能彼此独立、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集合起来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堪称一个系统,其整体功能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它们的性质与职能似可分别概括如下:

教师,与学校与教育并存,是活的知识技能载体,有思想有情感,不能为其它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取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显然只有教师才能具体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全面的,甚至是永恒的。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要随时分析过去、把握现在、面向未来,并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思考,围绕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作出决策、制订具体目标计划,安排学习条件,提供教学信息,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及传输手段方法,评估体育教学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实地领导执掌体育教学过程,协调各种关系,不时了解、激励、教导、指引和影响学生,因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转贴于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学校教育目标,全部教学设计均指向学生、落实在学生身上。在强调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等公民意识作用下,学生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这是因为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体验、运用及健身、健心的过程,除学生自身外谁也无法代替。但学生同时又是被管理者,只有当他们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智力、非智力和体力上全面投入,积极协同配合并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体育教材,既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又健身健心的重要手段方法。它以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的体系建造,包含了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念,培养的行为和习惯,集中反映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和价值标准。既是传递的信息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和成果;是预期达到的,也是实际的。因而,教材的建设与执行对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媒介手段,凡指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的、刺激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交流形式或工具。包括讲课、讲解、示范、教具模型演示、多媒体技术、讨论、辅导、答疑、练习、游戏、比赛以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其主要职能是传递信息,促进学生学习。

评析,即指评价与分析,包括总结性评析和形式性评析。前者以作出总结为目标,关心教学实施的结果;而后者则以为教学实施过程提出改进意见为目标,关心的是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诊断与计划调节。通过评析,揭示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有效程度,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活动中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便于作出鉴定、区分等级、预言其未来发展;又为有关教学策略、手段方法提供效能资料,以指导调整具体教学目标计划、实施手段方法以及评析过程本身,确保体育教学沿着目标方向发展。环境,凡指为体育教学活动提供的背景。包括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风气或社会环境、学生集体环境、师生群体环境、教师集体环境以及具体的课堂环境,其主要表现为对待体育及其教学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集体的价值标准,集体内部的交往,外部联系以及有关物质条件特点等。无论是客观存在的,还是可以由教师操纵的,它支撑着整个过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结果。

4、树立整体观点追求整体效应。

前已述及,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至少受到六个方面因素的作用与制约,这些因素又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且每一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因素的变化和整体的变化;而整体目标的变化发展,又会要求各个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揭示驾驭体育教学过程至少必须思考两个层次方面的问题。其一,从微观上看,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就要根据各因素互为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变化所构成的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实行动态对应协调。事实上,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以每一具体教学情境的独特性为依据,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手段方法及评估标准,不时运用反馈调节其教学行为,以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为此创造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它集中反映了教师们出色的工作,已引起了广大体育教师及其主管部门的普遍重视,并视为搞好体育教学的得力举措常抓不懈。对此,我以为不无道理。这是因为教师既是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具体操作者,对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负全面责任,起着决定性、关键性作用。其二,从宏观上看,就要树立整体观点,提高整体效应。这因为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且几十年体育教学实践表明,尽管广大体育教师不辞辛劳地工作,可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仍然很不理想,显示原因决非单方面的。据1999年9月至2003年8月实地考察苏北盐城、淮安,连云港和苏南的镇江、南京、常州等28所中学后发现,其中只有17所中学有环形田径场,而6校田径场上仅有一个沙坑;只有5校(8.6%)能基本保证雨天上体育实践课;95%以上体育教师感到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数量不足而不方便组织体育教学;初三、高三毕业班停上或少上体育课学校比例分别为69%和89%;教材使用比例,田径、篮球占89.11%,武术2.91%,韵律体操舞蹈0.57%,器械体操0.98%,典型学校的体育课经常是“教师发球,学生自由”,观察58节体育课,69.83%属于“放羊”,课上学生练习密度很小,初中19,86 %—25.2%、高中17.6%—27.3%;专项练习密度更小,如跳远5.55%—7.4%、跨栏5.2 %—6.9%、投篮4.2%—7.9%,学校课外体育活动,10校占17.2%无法开展,70.6%学校经常只有少数学生活动,业余训练绝大部分是田径,78 .9%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只对代表队训练和比赛感兴趣。观察大专院校体育课21节(42学时),教学内容上二项基本教材16节,一项基本教材的2节;课上教师讲述教材对学生身心作用者4节(占23.2%);运用评估指导学生、刺激其积极性者7节,占三分之一;绝大多数教师只重技术技能教学,而不能同时兼顾教育、教养双重任务。且所实地考察的大学和中学的79节体育课,仅23节(占29%)是在单独教学环境中进行,甚至有2—4个班挤在相邻场地或挤满一堂,在彼此干扰情况下进行教学。这些现象进一步揭示当前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确存在包括学校领导在内的不少薄弱因素和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根据系统原理和效益原则,首先要下决心改善薄弱因素,使各因素同步发展,并逐步完善各项功能指标体系,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因为只有个体功能指标好,其整体功能指标也才可能同样好。进而言之,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又并非各相关因素功能简单相加,也不是无原则和无节制的追求某个单因素的突出才可以获得的。例如,教育者好,而“英雄无用武之地”,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好,全部竞技化、标准化,而学生不愿投入或投入不积极,或根本不适应班级授课需要;学生积极性高或班主任不支持或学校不予重视或根本不创造环境、条件等,都不会产生好的整体效应。因此,必须在追求各因素同步发展的同时,努力促进其协同配合,优化其组合结构,使之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前提下,充分发挥其各自功能,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集体矢量,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总之,由于认识上、操作上的原因,各因素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上存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各因素间的有机结合上,尚待研究的问题也许更多。但为了从根本上全面大幅度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应,加速体育教学目标实现,对其相关因素实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实乃当务之急。

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 教学方法 概念 科学的“放羊式”

一、“放羊式”体育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过去,农村学校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活动空间太小,很少考虑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更没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上体育课时,老师用5分钟时间集合学生,训话后做一套广播体操,然后解散,或者是发一些体育器材给学生自由活动。

科学的“放羊式”“自练式”体育教学是一种教法设计和学习指导。在教师的帮助下,运用放开、教、训导、收的教学途径和手段进行教学活动。

二、“放羊式”体育教学的辨析

体育学科涉及知识广、学制最长的学科。体育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体育教学就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放羊式”体育教学方法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教师与学生的和谐统一。通过“放羊式”体育教学的思想教育属性,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完美健康发展。

“放羊式”体育教学就是要把学生作为体育课堂的主人,关爱学生,营造教师和学生平等人和合作的新型关系,达到人本主义思想境界。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的和谐,是“放羊式”体育教学的根本宗旨。师生共同以主人的身份和责任感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这就是“放羊式”体育教学实践的深远意义。

三、关于“放羊式”体育教学法的运用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身参加体育锻炼,是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成为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新课程把学习领域分成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方面,这里把运动参与放在第一位自有其原因。因为只有学生主动参与了,才能完成其后四大内容的教学,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1.增强兴趣,积极参加

我们面对的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小皇帝”,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约束。在这节课中,学生们都兴高采烈;造成这一情况的首先就是学生自身的内动力――兴趣!其次才是教师的组织引导。

2.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

现在的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更应该是成为师生共同开发,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这里,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内容,组合小组。在具备共同兴趣的小组中让他们自行商量解决活动的方式方法,让他们自己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相互间的合作。按照发现――探讨――解决――组织这样一个模式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中间,他们有发现、有交流、有创造,同时他们也能主动找老师帮助。

3.培养了个性,发展了特长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锻炼的前提。现在在许多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因为我们的体育教学太格式化、太僵化了。小学高段的学生已不满足被动的形式,更热衷开放、活泼、主动参与的锻炼。现在的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锻炼的热情和兴趣,难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在这里,教师打破传统模式,让学生在一定条件下选择内容。其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基础。据调查一个人一生能够坚持锻炼身体的项目也不过一二项。可见学校体育“双基”教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特点,让每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伴随着他们成长。

四、结语

教育教学来源于人类的活动,就必须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正确理解,扩展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空间。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处于对那块沃土和绿洲的眷恋,对那可爱生灵的思念,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钟爱。本人试图将科学的放羊实践经验与体育教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一个生活的侧面,引导启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学生可能不爱上体育课,但不可能不热爱生活,不可能不爱寻美丽富饶的草原,不可能不爱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迷人景象。我们就是想以此为契机,重新唤回孩子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使我们体育教学更富于生机和活力,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课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宗湖主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人民体育出版社

2.《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编委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

3.金生著.《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