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程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课程教学计划

篇1

摘 要 本文结合目前的中职体育教学实践,分析了中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体育教学的策略。目的是为了促进中职体育教学的深入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中职体育 教学 问题 策略

党的十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中职教育迎来了又一次发展良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能,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创新学习能力,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健的体魄。中职体育教学肩负着培养中职学生提升身体素质、掌握正确的身体锻炼方法的重任,这就要求中职体育教师不断提升体育教学能力、掌握先进的教学法,中职学校加大对体育教学的投入力度、加强对教师的评价考核,学生应该转变对体育学习的态度、积极地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去。

一、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专业出现的问题

(一)体育器材简陋陈旧,基础设施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职院校的教育投入力度,为学校建设体育场地和购买器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和以往的教学环境相比,那时由于资金匮乏和场地有限,提供给学生锻炼的器材和场地不多,很多体育项目都难以开展,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体育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不高,导致体育课堂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师缺乏对体育教学的正确认知,不能做到以人为本

中职院校的教学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一些教师和学生认为体育是“副课”,导致很多教师以及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开设不够重视。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参与积极性都很低,而在中职院校中,对体育课程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部分教师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个别教师认为体育课程教学可有可无,没有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和切合实际的教学理念,导致体育课程难以得到健康开展。

(三)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课程设计不合理

中职院校的学生年龄较小,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发展都不够成熟,学生意志力薄弱,耐心不够,随意翘课,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这种学习态度对于体育课程教学而言,困难程度较高,而且学生从根本上不重视体育教学,在体育课上的表现也比较松散懈怠,不能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增强自身意志力以及身体素质能力的锻炼,因此,学生缺乏端正的态度,对于中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师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

对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要贯彻落实到位,需要学校管理层给体育教学提供更加有力支持。由于多数中职院校地处市中心,昂贵的地价使得学校不能够在空间上得到拓展,学校对此可以加大宣传力度,赢得更多投资,结合现有的场地和教学设施,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全面高效率的利用到体育教学中。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学校管理层还可以加强与第三方的合作,向第三方购买服务,为师生提供更加良好的体育设施,为学校的体育教学提供环境支撑和人力物力支持,把体育课程摆在和其他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优化对体育教师的评价考核力度,在评优、晋升上可以适当向体育教师倾斜,给体育教师创造更多的培训、深造机会。

(二)创新教学方式,加强体育教学的时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培育综合性人才的教学观、夯实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守正笃实精神,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不能够片面的认为中职院校就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地方,而忽略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的提升。很多教师和学生甚至认为学习体育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对于专业课程没有任何帮助。导致这些错误观念的产生既有思想观念的问题,也有教学方式不够新颖、教学设计过于单一的因素。创新教学方式应注重结合学生和中职院校的实际,灵活运用小组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吸引学生的眼球、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评价和考核,督促学生更好地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来。

(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体育教学中来

篇2

21世纪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培养高素质且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为学校体育室内课教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体育基础知识认知的发展、体育观念的更新、体育技能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改善,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希望能引起体育教学从观念到形式的全面变革,从而推动学校素质教育。

【关键词】

体育教学;网络技术;多媒体应用

当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让课程和电教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用网络技术生动形象的反映出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展现教学内容,可以很好的满足学生试听感官的需求,以此激发学生的视、听觉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我们教学创新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大学体育教学,谈谈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大学体育教学的相结合特性和运用方法。

1.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相比传统体育教学,网络教学具有资源丰富性和空间开放性以及时间拓展性等特点,它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共享,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不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枯燥。

1.1吸引学生注意力。

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人,相对来说比其他年龄段,对网络信息的接受能力要强一些,所以现阶段网民结构中占据着一定分量。原因就是网络的虚拟化能极大地满足大学生的探秘欲望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正是由于网络的新奇、有趣、操作性强的特点,很容易就会吸引并被他们所接受。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诞生,对广大学生和老师来说,是能为网上体育教学方式打好坚实基础的。

1.2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有学习兴趣才会有学习动力。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存在着丰富的知识和多种学习形式,都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使大学生对学习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体育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的有机结合,对学生查找学习资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把有关体育的文字、图片和动画视频等和实际教学相结合。后期效果是,让学生不会在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并且也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时能够自主学习。

1.3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

在一般情况下,体育教学和其它学科一样。只在书本上学习知识,教师对学生也不会进行一一指导,这会让学生在固定学习模式中感到枯燥、乏味,从而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不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网络技术课程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时可以自由分配时间,在任何方便的时间内学习,并且不会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要学生有能接入网络的电脑,就不会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1.4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资源共享。

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技术运用在体育教学中。网络的虚拟性和资源存储量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大学生分享学习资源的方式也有很多种:E-MAIL、网上留言簿、网络论坛和网上聊天室以及社交软件等,这增加了老师和同学间的互动频率。还能向网上的权威专家讨教学习方法,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看法发表在网络论坛上,实现资源共享。这种互动模式既增加了师生关系,也能结交到有志之者。

2.网络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制作多媒体课件是体育教师应该学习的基本教学方式,这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处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上遇到的问题,比如,学生的成绩、档案、出勤管理、数据库等。

2.1运用网络技术制出效果独特的体育课软件。

运用网络技术为学生制作出效果独特的课堂软件。比如,在上跳远课的时候,老师在讲台上认认真真的讲课,可是台下的学生却想象不到跳远的运动过程,如何做出这个动作。这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把跳远的运动过程运用电脑平台表现出来即可,让学生能深刻了解跳远的技术、动作。具体的操作方法:第一,找出跳远的VCD片或录像带并用电脑里操作系统中的视频捕捉卡分解跳远的技术动作;第二,用方正、奥思等多媒体制作平台把这些录像片段配上教师的讲解制成软件并收入到电脑中以便后期使用。在以后的教学中,只要把该软件放到电脑里,随时可以使用软件中的画面或图片。这样做的优势就是代替录像片或VCD片中在实际操作上的不足。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把体育教师引用的视频、图片拷贝下来,方便在实际学习中纠正自己容易出错的技术动作。

2.2运用电脑系统软件制作教案资料。

教案资料可以运用电脑中的办公软件来制作,比如,汉字处理系统中的WORD、WPS软件等,具体就是把所需教程和教学计划导入到系统中去。运用电脑系统中自带的画笔工具或制图软件对教学挂图、插图等图片进行后期修改,然后把资料保存到电脑里。

2.3运用FOXBASE数据库建立学生档案。

体育活动中教师在统计学生是否出勤、是否达标以及是否出席课间操等方面的问题时,只需利用电脑软件——FOXBASE数据库,把学生的实际成绩输入进去并建立起班级信息。在期末评价时,教师直接把软件的统计数据用打印机打出来就行。结语

总之,网络技术课程化是改革大学体育教学方式的关键,多媒体网络技术是体育教学方式中的一种手段,多媒体网络技术合理地应用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资源的优势,并加以运用。把外界学习不到的知识和课本内容相结合,这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能学习并掌握丰富的体育知识。以此看来,多媒体网络技术在体育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运用它,对未来的体育教学也是非常重要。

作者:许进 张姗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方红,谢钢.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林丽.体育教学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之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篇3

一、要想优化教学模式,就必须树立以下的教学思想

(一)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发展心智的活动,在全部活动中学生应该始终处于中心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作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都是要以学生获得发展的需要为转移的;换言之是为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这就是创新教育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认识,离开了这样一种认识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

(二)经历学习过程比获得结论更重要。

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某种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他们只有在经历这一过程的活动中,才能使才智得到发展,才能学会怎样去发现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获得创造的能力。这绝不是仅仅记住现成的结论所能奏效的。

二、注重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学生提前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到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所以说预习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成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许多教师在要求学生预习时,常常流于口头上的布置,缺乏。因此,如何把预习落实到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数年的教学成绩我总结出一些预习学习法的有效途径;预习内容要具体。

九年级的课文比较长,一般我都会提前把要预习的内容用活页的形式发给学生。内容设计要简单,找几个课文中重点的短语,几个重点的短句。有效的指导和监控手段。学生做了预习,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落实,如在上新课前找几个学生在黑板上背写。

三、尝试不同的阅读

1.速读:每篇文章第一遍都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带着问题读完,了解课文大意,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并逐渐培养不翻译直接理解英文的能力。

2.朗读:跟着录音机读,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发音断句准确。一般跟读2~3遍。

3.精读:精读文章,以达到对文章的准确理解,并熟悉语法结构,加深单词记忆。

4.背诵:每篇文章都要求学生记住好词好句,同时培养自己的语感。但是不要太多,一段,或者是三五句话。但一定要坚持,每天都记一些里面含有一些常考题的好句子。

四、听力

1.从最初级的听力入手,听懂每个单词、每句话、每段话及每篇文章。逐步增加难度。每天坚持听。每天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英语内容,要因人而异,难度适中。让学生有成就感。

2.跟读英语,跟着录音机,读一方面加强听力,一方面训练口语,同时还能培养语感。注意发音的准确性。 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读音和标准音之间的差别。

五、纠错

冀教版英语配套的基础训练非常好,题型符合中招题型,在讲新课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有个约定,只要学生不抄袭答案,初三的英语作业只做基础训练。我要求学生做作业时分三步,第一步,把作业当成考试现场,第二步,讨论自己不太确定的问题,但要有痕迹,第三步,做错的题要用红笔注明考试的知识点。

六、对学生所支配时间的考虑

学生要有基本的时间保证,一是激发学生对时间重要性的认识,督促学生争分夺秒地去学习;二是教师的教学安排要考虑给学生时间,以保证学生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当然这个“基本时间”是对全班大多数学生而言,而不是个别和少数;三是对不同学生应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对后进生只有降低任务要求,才能保证其基本时间,教师则应充分抓住课堂时间,少讲多练多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消化时间,晚自习则应留给学生,节假日课余时间则应加强督促,让学生完成适当的、必要的任务。

七、教师观念的转变

篇4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加快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这种信息爆炸的现象不仅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也在改变着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尤其是对作为教学“第一现场”的传统课堂产生了剧烈的冲击,课堂教学的手段、形式和目标都在发生变化。从十几年前开始普及的电子化教学,到现在的翻转教学理念,都是这种冲击的具体表现。时代的改变促使教育工作者必须改革传统课堂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1-6]。本文以高等工科专业教学中的机电一体化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该课程翻转教学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方法,并给出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为该课程的翻转教学尝试提供依据。 

2 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体系框架 

翻转课堂是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与模式,它通过在网上录制好的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家中可以自主学习,从而将课堂教学时间解放出来,通过课堂作业、讨论和答疑等新型课堂交互教学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解决学生的问题和疑惑。这个教学模式受到广大学生和学校的欢迎,被称为本世纪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教学变革,受到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该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其将教学过程从传统的教师传授转换为学生自学,这样将教学过程的推动力由教师变为学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众多教学资源的制作和组织、仍然由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师来完成,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是其进一步得到推广和发展的关键。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信息化的网络教学环境;并通过重新规划和设计课前、课内、课后的各种学习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以萨尔曼·可汗等美国教育专家推出的微课教学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微课教学是一种在线提供时长5~15分钟的教学视频资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网络教学方法[2-5]。与传统常规授课方法不同,微课的视频内容常用以讲授单一知识点或某个教学问题,因此视频时间很短,一般在学生知识接收的生理极限之内,更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学习,开展自主学习使学习效果可以得到最佳化。目前,微课教学已经在基础教育和一些技能教育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在高等教育论文的专业课程中如何实施仍处于研究尝试中。 

进行机电一体化课程的翻转教学设计,首先要构建课程实施的教学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中教师的大部分教学活动需要在课堂之外进行,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方式也要从面对面直接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为借助微课等多媒体工具简介传授。首先,在课堂教学之前增加教学资源的制作与环节;并且在网络上的微课教学资料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同,需要更符合学生自主学习使用,便于学生认知和掌握课程的知识要点;在传统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将被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起到引导、答疑和评估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3 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设计原则 

由于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的新特点,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的设计原则。 

微课内容短小化 在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设计上要遵循人们认知和学习的一般规律。研究表明,人们的知识获取的持续时间一般在6~7分钟,超出这个时长,大脑接受信息的专注度和效率会迅速下降。因此,在知识点分解和微课视频制作时一定要注意时长的控制。 

微课内容表达方式的多元化 微课视频的制作手段简单方便、丰富多样,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构架适合的教学场景,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易懂、生动形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质量。 

教学资源内容更适合自主学习 在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把握学习进程。因此在教学资源制作时,必须要保证其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些教学资源顺利掌握课程知识要点。可以考虑组织课程组,由多个教师合作来完成教学资源的制作,使教学资源的教学风格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同时在教学资源中需增加学习过程的指导内容,便于指导学生顺利高效地按时完成自主学习。增加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估内容,帮助学生自我检查学习成果,方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引导。

教师翻转教学效果评估与改进中的主导地位 在翻转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被弱化,但不等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被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的手段需要随之改变。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过程指导内容的描述来引导教学,虽然手段间接化了,但责任更重了。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关的检查和评估手段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加以及时的指导;并在课程结束时对教学进行总结,以便在下一节授课式改进教学形式和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实践仍应遵循教育和学习的一般规律 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的教学实践涉及教学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其中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和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是其教学实践的基础和关键,在这些教学活动中仍和传统教学一样,需要按照人们认知和学习的一般规律来进行。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内容教授方式的匹配,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改进。 

4 基于微课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翻转教学设计 

机电一体化课程是机电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前导课程涉及机械设计、电工学、检测技术、微机原理、控制工程基础等多门专业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要求高、专业知识面要求宽,学生需全面理解课程知识点,并能够灵活应用,才能较好地达到课程学习要求。 

传统教学以教师理论讲解相关知识点和设计分析方法,学生按要求在课后通过部分作业练习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但由于涉及知识面较多,常常出现教师在黑板、PPT上讲授、演示,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虽然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要求,在目前课时量不断被压缩而授课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并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用传统的教法明显已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基于微课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翻转教学模式,可以将教学工作的重点从教师的讲授转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教师从不断重复的教学过程中解放出来,通过不断研究教学的形式与过程,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增强教学效果。下面介绍基于微课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翻转教学模式中课程的教学流程及实施过程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的分解与学习进度规划 教师在课程教学资源制作之前,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确定课程教学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和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重点。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机械结构、检测系统、数字控制器、接口技术、驱动技术等知识内容,因此,教学内容分解就需要在此基础上细化知识点,并注意与其相关前导课程的教学内容衔接。其次,制定各知识点教学微课表达手段和制作方案,比如:新型机械结构的介绍用三维动画,能够更好地展示其工作原理与性能;电路分析则需要将工作原理动画与性能公式推导相结合,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其设计计算的本质。最后,拟定学生的学习进度指导书,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确定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评估点,安排检测评估的方式与时间。 

教学资源的制作与 根据课程设计得到的全部知识点,组织任课教师搜集教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整理和完善。目前网络上的专业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降低教学成本;但这些教学资源往往是针对不同学校的不同课程,因此需要根据自己的课程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才能使用。同时要想增强教学效果,适应微课教学的需要,还需要根据学生知识接受的习惯和爱好,自行制作相关微课视频内容。 

将制作好的机电一体化全部知识点微课视频、部分知识点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学习进度指导书和机电一体化课程练习题、自测试题等教学资料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通过该平台的管理功能控制教学资料的与访问权限,进行教学进度的管理。学生可以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自主观看微课视频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源,并完成学生工作页上相关引导问题及学习笔记,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该平台上讨论问题,分享学习体会。 

课堂教学 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的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重点不再是教师对知识的讲授,而是用来完成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答疑、讨论和检测。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将变得更加多样化。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定期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引导,并通过课堂或网络的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指出并纠正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将从网络交流中收集到的学生反馈问题进行集中性解答,并组织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灵活应用。或者在课前布置课堂讨论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锻炼学生活用知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在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在一旁协助并适时引导和点评,帮助学生领会课程知识的应用。 

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的课堂教学的学时安排也应有所变化,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可以将部分课时削减,以自习课的形式交由学生自主安排;同时注意在课程初期应适当安排课堂教学学时,既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掌握足够的课程知识点,又不会因为学习内容的不适应影响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知识领域设置里程碑式的课程节点,通过课堂检测和讲评进行阶段性学习进度和效果的检查,促进学生进行学习进度的把握。 

课外的交流与测试 由于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因此要保证学生在设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学习,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通过课堂教学进度的把握来保证教学进度的完成。虽然课堂教学节点的测试检查可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但是课外的引导、讨论、交流与检测分析仍然非常重要。因此,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是课外教学跟踪和教学研究改进的基础。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针对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向教师进行询问,这样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惑,并有利于教师归纳教学中的普遍问题,从而为课堂教学和教学改进提供对象。教师根据学生线上表现和测试结果,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 

5 总结 

通过基于微课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翻转教学方法的研究,发现以微课来贯穿整门课程的翻转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核心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采用移动互联设备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将教师从繁重、重复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关注课程教学的方法与教学的效果。这样必将推动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进展,提高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学习深度和效率,对于新环境下的大学专业课程教学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篇5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很多教师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角度,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李子奈指出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上没有体现出经济学科特点,应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数据的分析作为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被许多教师认识到。李芝倩提出计量经济学在教学中应该以应用为导向,在基本理论讲解的基础上,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张长青认识到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等问题,忽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建议应建立具有符合专业特色的案例库,使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合理衔接。也有的学者比较了国内外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如谭砚文等对比分析了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发现美国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衔接紧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教学理念、课程设置都明显落后。

这些学者与教师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改善所做的有益探索对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在针对授课对象为工科背景的普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业表现?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怎样才能对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知识具有较高的保持率并把所学计量模型有效迁移到实际经济情境中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的经济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鉴于此,我们根据多年的计量经济学教学经验,对普通工科院校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对该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优化问题尝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做一个有益的补充。

一、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 一) 学生对先修课程知识有效迁移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

计量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有机结合的一门经济学课程,其先修课程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统计学、高数和线性代数等课程。尽管高校在大学一、二年级给本科生都开设过这些课程,但大部分学生不能把这些课程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迁移到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上来。根据我们对该门课程的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这种知识的有效迁移并不成功,表现在教师在讲解计量经济学课程时涉及到的有关先修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思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的反应经常不是忘记就是模糊不清。例如在讲解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时要用到线性代数矩阵运算知识,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先修过这部分内容,于是便把这些知识点直接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对模型进行推演讲解,但是大部分学生却常常对矩阵的秩、逆运算等概念和公式理解不到位,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感到困惑茫然。这种学生在先修课程结束后对已获知识的低保持率无疑对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 二) 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与计量经济学课程性质之间的矛盾

计量经济学课程从课程性质来看既是一门理论课程更是一门实践课程,干中学的性质决定了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要想较好地理解和把握这门课程,不仅要有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数学基础,去学习和尝试使用基本数理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通过现有的经济学模型去理解、思考经济问题;而且还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也就是学生必须要针对具体现实的经济问题,按照科学的步骤和程序,学会在相关网站上查找、收集和处理数据,使用计量经济学相关的软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和课程设计。这种既强调学生要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工具分析经济问题,又强调实际动手处理数据、建立模型和用计量软件来完成教科书上的习题和例题的能力与当前多数学生在考试前两周突击背书的学习和考试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学生还是沿袭背题背书的模式来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不仅得不到理想的考试成绩,而且还会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无所适从、焦虑厌学的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方式和端正学习态度,那么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 三) 采用的教材难度与学生对知识点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

教材内容难度适中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把握和接受程度。目前国内综合性院校和财经院校普遍采用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对于以工科为背景的普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知识难度较大,尽管教材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部分进行删节和微调,但是学生还是对教材内容中多处以矩阵推导与运算为核心的计量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内容的学习感到普遍吃力,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材本身产生畏难心理。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大学一二年级所学过的线性代数、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点的低保持率和迁移率,使得学生一开始对计量经济学关键知识点的接受和把握程度较差,随着教师课堂讲授知识点的增多,内容不断的日积月累,使得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产生畏难,甚至厌学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优化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 一) 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做到科学合理

科学合理是指教学内容安排既要符合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符合授课学生实际知识基础,要做到讲解的教学内容针对授课学生更加明确有效。尽管不同的院校对《计量经济学》学时安排不同,但基本上都在48 学时到64 学时之间。如果安排在48 学时,由于课时的限制,我们一般给学生讲到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这一章。但是通过实际授课和参加各种教学交流研讨会,我们认识到要讲解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这一章的重要性。这一章主要包含的内容有: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类型设定、总体回归模型设定、应用模型函数关系的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变量性质设定,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此,我们重新编排了教学计划,把这一章安排了4 个学时,对其他章节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删减。针对李子奈老师教材的《计量经济学》( 第三版),我们把主要课时重点放在了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放宽基本假定的模型、以及虚拟变量和滞后变量模型的专门问题上,同时对教学内容中运用矩阵描述、推导和证明的过程进行了适当的删节。我们还安排了4 个学时的计量经济学软件课程,主要给学生讲解和练习Eviews 软件,同时,由于R 软件是免费开源软件,我们安排了一课时初步讲解R 软件的下载、安装以及部分程序的使用,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对R 软件进行自学。

( 二) 要注重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性

教学方式方法是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方式方法包含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其中教师的教法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性是指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与同行的交流,我们认为针对计量经济学学科的性质,要重视对计量经济学模型建立的原理、思路和重点的讲解,不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计量模型建立和公式的数学推导上。同时,在计量经济学授课原则的把握上,一定要把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课程,而不是一门数学课程讲解。作为授课教师,要清楚地理解计量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三门课程的有机结合,其课程实质是一门经济学课程。自己过去教学在习惯上总是试图把计量经济学模型建立的细节和公式推导过程给学生讲解清楚,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模型,以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但是,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效果表明这种想法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数学基础,尤其是概率论和线性代数基础参差不齐,使部分学生对模型推导不感兴趣,降低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过分注重于模型的推导使得学生把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看成数学课程,而不是经济学课程,偏离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与宗旨。因此,在给学生讲解计量经济学模型时,要有目的地选择要重点讲解的模型,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把建立模型的思路、原理与重点讲解清楚,同时强调模型成立的假设条件与模型使用的经济学含义。对于部分数学推导比较复杂的模型,把思路讲清楚后,针对模型的数学推导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去思考,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难题的能力。

( 三) 要注重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特殊细节的处理

在计量经济学授课内容上注重特殊细节的处理,这样不仅会帮助学生对教材关键知识点的领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这门课程的知识脉络。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几个需要特别注重的教学细节主要有:一是要从细节上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建立正确的计量模型,而不是仅仅把教学注意力放在模型参数的估计与检验上。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认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正确理论设定是学生在学习过理论经济学应该知道的知识,计量经济学所做的主要工作是计量模型的估计与检验。然而现实情况是学生在学习完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结束后,对理论经济模型和经济学基本定律理解的程度以及将已学课堂知识迁移到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能力明显不足。因而,在课堂上如果只讲解计量模型的估计与检验,而不从细节入手讲解如何建立正确的计量模型,从实践效果上看,对学生后续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端正与转变起不到积极的作用。二是对随机误差项与随机扰动项区分的重要性。这两者对于理解模型的建立和对结构参数与分布参数的区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三是对计量模型结构参数所采用的普通最小二乘法、广义矩方法以及极大似然法,这三种估计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各自的作用要讲解清楚,尤其是让学生明白最小二乘法是在有具体明确的观察值时采用的方法,而如果没有具体的观察值,就不能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应该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以前我们在讲课时没有太注重这些细节,然而这些细节在教学中的明确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点深刻的把握都是必要的。因此,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相应教学范式的改变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工程流体力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19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改革项目,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型工程技术人才。天津工业大学是天津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实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是我校的重点学科方向之一,而工程流体力学是本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为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行业通用的工程型人才,针对“卓越计划”开展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流体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流体静止和运动的力学规律及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环境专业中讨论的各类问题,例如流体在管路中的运输、气体和液体中颗粒物的分离等均离不开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因此学好工程流体力学有助于后续专业课的理解和掌握,为培养工程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课堂授课时间长,内容抽象、枯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工程流体力学课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流体,流体本身没有固定的形状,进行研究讨论的时候缺少固定的客观形象,难于理解和掌握,并且公式推导较多,推导过程复杂,对学生的数学功底、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存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1]。其次,授课方法单一,主要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忽视教学中的互动性,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三,课程成绩由最终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决定。学生考试都是依靠老师划重点和考前突击复习的方式通过,死记硬背的定义、公式在考试结束后马上被遗忘,对课程知识没有消化理解,就不可能有综合运用的能力[2]。

2 教学改革的内容

2.1 课程内容的优化改革

减少理论教学学时,强调学以致用。将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与“卓越计划”的目标相结合,为增加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时间,对本科教学课程的教学时间进行调整,课堂讲授课时由76学时减少至60学时。教学内容上相应减少繁琐的理论公式推导部分,特别复杂的公式或结论不需要死记硬背,只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公式的物理意义、应用范围和各项参数的含义等。同时,增加了泵与风机(即流体机械)部分内容,将前面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要求学生了解流体机械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掌握计算运行参数及设备选型的方法。例如增加了叶片式泵与风机的理论基础内容,主要掌握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工作原理、工况分析及选择和安装的方法,其他类型的往复泵、真空泵等也会做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2 教学方式的改革

完善教学手段,增设实践讨论课,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多媒体教学手段会增加授课内容,提高讲课速度,但会使教师忽略学生对课件内容的理解消化需要时间,导致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讲课速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板书有机结合起来[3]。利用ppt课件中的视频、声音、动画等直观的表现方式展示流体流动的状态、流体机械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等难于用语言和文字描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书本中抽象的文字和图片。而公式推导过程、各参数意义及计算方法等则采用板书书写的形式,这样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授课方式由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改为教师、学生一起讲。增加实践讨论课,让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举出各种流体力学中的原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并制作ppt课件对实例加以解释,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课后作业做到少而精,并增加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作业的内容既包括上节课重点又能引出下节课的难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遇到不懂的地方,鼓励学生们自己查资料解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考核方式的改革

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丰富试题内容,综合考查学生能力。课程的结课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考试成绩综合决定,平时成绩所占份额由原来的10%增大到30%以上,期末试卷成绩比例由原来的90%降到70%以下。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除包含出勤率外,还包括课堂听讲情况、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实践讨论课参与情况等。这种综合考核方式可以减少考前突击现象和考试抄袭现象,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督促和帮助的作用。同时,调整期末考试试题内容,对于选择、填空等客观题量减少,主观发挥题量增加,并且主观题不局限于教材后习题,而是选择更贴近日常生活的各种常见问题。

以“卓越计划”的目标为前提,我校进行了上述方面的改革,达到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学工作者的最终目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范围和条件,寻找一种适合“卓业计划”的教学方式仍是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改革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黄芬霞.《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吉林教育,2009,(5):46.

[2]谢海英.《工程流体力学》在环境工程专业中的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95-97.

[3]张春桃,王海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化工原理精品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2,(128):15-17.

作者简介:刘莹,天津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天津 300387

篇7

关键词: 化工原理 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化学、应用化学、工业催化、高分子化工和环境与生物工程等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过程中各种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化工原理课程是继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这四大基础化学之后,化工专业课之前的专业基础课[1]。该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与四大化学的不同在于开始让学生接触单元操作工程实际,体现了所学的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具有工程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与基础理论课采用严谨的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来进行问题分析的做法不同的是,作为工程科学,化工原理所面临的是大量的工程实际问题的处理和解决,其内容涉及数学、机械、物理化学、物理,甚至计算化学的诸多基本概念和理论,单元操作分门别类,概念和知识点分散,理论和经验半经验计算公式众多。如何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化工原理的内容体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有限学时内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具备良好的工程意识,是在目前高校教学改革压缩课时的背景下值得教学工作者思考和讨论的[2]。笔者结合在安全工程专业化工原理(学时较短,54学时)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针对其专业性较强的特点,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对如何提高教学效率作了初步探讨。

1.强调化工原理课程在安全工程专业中的重要性

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刚开始接触化工原理课程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疑问:“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学化工原理有什么用?”这就需要在开始学习化工原理课程的时候给学生强调化工原理在安全工程专业中的重要性。化工原理课程主要研究的是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所用典型设备的结构和设备工艺尺寸的计算或设备选型。化工厂的整个生产流程正是由不同的单元操作所组合而成的,进行化工安全生产管理,就必须了解单元操作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及相关设备的结构等知识。强调化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就必须具备化工原理课程的相关知识,可以向学生介绍化工厂中高空作业、动火作业,以及设备检修过程中所需要的安全措施,并用化工原理课程的相关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要采取这些安全措施,从而强调化工原理课程在安全工程专业中的重要性。

2.师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在短学时化工原理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提出富有启发性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3]。如讲化工原理第四章传热时,可以在开始授课前设问:“一个口渴的人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尽快将一杯热开水冷却下来?”通过学生的回答,从而引入传热这一章中传热的方式,各种传热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等内容。这样很快地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中去,唤起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授课中,通过设置一定数量和一定难度思考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保持教与学思维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交流,使学生与教师的思维同步甚至有所超前,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3.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化工原理课程涉及大量复杂的化工设备,具有复杂的设备结构、操作原理及流程,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对于短学时化工原理的教学是个较为困难的课题。多媒体技术具有生动和直观的特点,可弥补学生在实践经验上不足所产生的学习困难。利用多媒体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功能可形象逼真地展现各种单元设备的内部结构,过程原理,以及设备的工作情况,使得复杂结构直观化、抽象概念简单化,为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设备结构、流动混合状态和操作参数之间的联系打下基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存在于传统教学中化工设备教学的难题,提高了教学质量。此外,在化工原理课程的学习中,涉及许多工程处理方法,如因次分析法、数学模型法、过程分解法、极限处理法等。若采用板书的教学方式,就会占去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分散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关注。为了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可将原本枯燥、难清晰表述的单元操作基本理论、计算公式、各单元操作设备等通过一定的幻灯片,Flas等多媒体方式来展示,这样可节省大量时间,并且能够自然、有效地调动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兴趣。此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灵活、方便地展现自己的授课特色,引导学生紧跟课堂进度理解、吸收、思考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提高短学时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效率。

4.充分利用习题教学和类比式教学

化工原理内容抽象、概念众多、公式繁杂等特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应讲解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在有限的学时内,教师在例题类型和数量的选择上,以及习题课进行的形式上需要精心安排。习题的选择对于习题课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常我们根据对知识点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习题形式。在例题的选择上,要以点代面,通过典型问题的分析解决难点问题,并且要注意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交叉应用能力,了解各种单元操作的异同点,使其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利用习题教学,通过一些代表性的例题帮助学生记忆并理解众多的概念和公式。每一章的习题课,穿插安排在相应理论教学课上,给学生留一定的练习时间,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大量的概念和公式,从而在进行习题解答时做到游刃有余,可以加强类比式教学。化工原理课程的各个单元操作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一定的规律性。从化工原理各单元操作的基本结构看,物料衡算、热量衡算、过程速率、相平衡关系及过程特征方程等基本概念均贯穿于各个单元操作的全过程。为了加强对某一单元操作的理解,可以用学过的具有相似传递规律的理论来进行类比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着“三传”和“研究方法”这两条联系各个单元操作的主线,把所授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体系有较深的理解和记忆。

综上所述,对于较短的学时的化工原理课程,必须结合专业特色与化工原理的相关知识,重点突出地进行授课。针对短学时的特点,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习题教学和类比式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姚玉英,黄风廉,陈常贵,柴诚敬.化工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篇8

【关键词】 税务会计;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学生需求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3―0061―06

一、研究背景

自1999年教育部决定实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来,电大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以天网地网人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综合应用为特色的网络教学环境日趋完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日趋成熟,成效逐渐显现,但距离项目的主要目的和要求,即“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性的高等专门人才”,还有较大差距,包括教学内容组织、课时安排、考核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还不能很好地贯彻和体现项目的主要目的和要求,不能较好地满足学生提高职业技能的渴求。如何通过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模式改革,加大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满足学生提高职业能力的需求;如何架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监控和学习成果的全面评价,是提高电大开放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会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电大会计专业的学生尤其关注如何通过接受电大开放教育,获得职业技能,提高执业能力。目前,电大会计专业的大多数课程都有课程一体化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设计思路和内容组织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专业教育的特点,如缺少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完整架构,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没有突破传统考核方式,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

针对上述现况与问题,本研究以税务会计类课程为改革试点,以电大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迫切需求为切入点,以具有丰富税务从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为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实践指导教师,与课程责任教师、面授辅导教师、导学教师(班主任)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完成税务会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方案的设计并予以实施。我们希望通过该一体化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出具有应用型、技能型、职业型的税务会计人才,为解决电大财会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广大远程教学当中的面授教师、实践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及调查内容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文献检索法、实践法、案例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本研究对北京电大专、本科学生以及用人单位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通过此次调查,归纳出学生及用人单位对税务类课程的诉求导向,在此基础上设计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一体化方案并予以实施。

(一)学生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

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为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院会计专业专、本科学生共计121名。问卷涉及学生个人情况、单位情况及学生学习税务类课程需求等三部分内容,共计22道题目。

1. 问卷数据统计及分析

(1)个人情况调查

①.专业、年龄分布

本次接受问卷调查的121名学生中,专科学生58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47.93%;本科学生63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52.07%;

学生年龄层次分布比较集中,21~29岁的学生85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70.25%;30~39岁的学生28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23.14%。

②岗位分布及工作情况

本次调查的学生人群主要以会计专业学生为主,因此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明确从事会计工作的24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23.08%;从事出纳工作的13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12.50%;从事其他财务工作的11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10.58%。

被调查学生中,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工作1~3年的人数最多,为47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40.87%;工作3~5年的29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25.22%;工作5~7年和7年以上的分别为11人和18人,占该题投票人数的9.57%和15.65%。

③ 专业技能及证书获取情况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被调查学生中已获取“上岗证”的学生与未获取的学生相差不多,比例分别为55.37%和44.63%。从该证书的获取率上看,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已不再是单纯行业内的上岗证明了,而是衡量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标尺之一,从事非财务工作的人员也同样可以考取。

会计技术职称证书:参与投票该题目的学生中,只有17.36%的学生(21人)已经取得了该证书,为数一半的参与者近期不打算参加社会上的会计技术职称培训班。

是否会使用网上报税软件:43.33%的被调查者不会使用网上报税软件,据统计,占据该部分比例的大多为从事非财会工作,以及不从事对口工作的学生。但是不从事这项工作并不意味着可以不了解,学校应以帮助学生提高职(执)业能力为目标,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网上报税软件。

(2)单位报税情况调查

被调查学生的单位性质如图1所示。

图1 单位性质

被调查学生的工作行业众多,可细分为服务、金融、IT、房地产、投资、教育、餐饮、地质、工业、建筑等等。

被调查学生的单位目前正在使用的报税方式如图2所示。

图2 单位报税方式

(3)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①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与学习方法

如图3所示,学生获取课程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组织的面授课程、电大各级学习平台上的教学补充资源,以及小组讨论学习。这样的知识获取途径架构也体现出目前电大教学的现状。

图3 学生获取课程知识的途径

如图4所示,学生认为应该提高比重的教学形式,主要集中在课堂面授及实际案例讨论两个类别。从开放教育学院各学期开展的学生评教座谈会上收集的意见反馈来看,增加面授课时是学生主要反映的类别,占据压倒性比重。

图4 学生认为应该提高比重的教学形式

在被调查学生中,88.04%的学生认为学习小组形式非常好,有助于增强团结、扩展知识面。另外,认为学习小组效果不佳的学生也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形式是好的,但若能增加实践教学的讨论则效果会更显著;需要教师的带动,能够随时指正问题。

如图5所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首选向授课教师和同学请教,工作中若遇到困难则多选择向有实践经验的同事咨询。选择“其他”选项的学生,据统计,多为选择网络查询来解决遇到的困难。

图5 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68.52%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教学内容只能满足常规工作需要,换句话说,课堂上教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际上是与日常应用相脱节的。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得更紧密,这个问题正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也是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② 学生对税务类课程的需求

如图6所示,学生对实际案例的需求始终排在第一位。无论是面授辅导课程还是网络教学,学生都希望能够增加更多的实际案例题,而这种案例分析可以采用讲故事、讨论、咨询、举例等形式。

图6 学生对税务类课程的需求

64.21%的学生表示,愿意并且能够参加学校安排的利用工作日去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

③ 学生对现有考核模式的意见或建议

据调查,85.09%的学生认为,现有的考核模式,即4次形考作业+1次期末考试,能够达到检验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目的;认为无法检验的学生建议开设实践类课程,增加实践得分的比重,利用实操来完成考核。

2. 调查结果

(1)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偏离,实践类教材缺乏

学生根据工作需要以及知识兴趣选择了会计专业,但是学到的知识并不能运用于工作当中,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缺乏实践经验的介绍,学生对于案例及实操知识极度渴望。

目前使用的教材,涉及实际案例的部分严重不足,更新速度较慢,造成与社会实际情况相脱节,学生在课堂内外得不到实际操作的演练和帮助。

(2)学生欠缺网上报税知识

被调查学生就职行业广泛,但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表示会使用网上报税软件,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该项知识。

(3)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单一

就目前统计数据来看,学生网上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比重并不大,主要依赖于面授辅导。如何引导学生课外学习及开发网上资源,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4)考核模式形式化

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的考核模式能够检验学习效果,但实际上,学生并不理解真正的考核目的,正如学生给出的建议,也是本研究的另一目的,即让学生从实践中得到锻炼,学习每一个操作步骤,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到位。因此应该完善考核形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

(二)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

本研究对3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用人单位的类型、规模与所属行业等基本情况,以及该单位对会计部门各岗位人员的技能需求等。

1. 用人单位情况调查

如图7所示,接受调查的29家用人单位中,商业行业的比重最大,占被调查单位的43.33%;其次是服务行业,占被调查单位的33.33%;工业类型占10%;事业单位和其他行业各占6.67%,其中包括1家特殊行业。

图7 用人单位类型

2. 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技能需求的调查

(1)对会计岗位人员的技能需求

用人单位对本单位会计岗位人员的技能需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 持证上岗,中级以上会计职称;

b. 熟练掌握基础会计技能,有基础知识及实践经验,对数字敏捷灵活;

c. 熟悉会计岗位职责;

d. 了解会计基本操作流程和财务知识,能记账、报税、核算等;

e. 熟练掌握计算机以及会计专业软件;

f. 熟悉相关行业税务政策;

g. 为人正直,不贪心,有责任心,认真负责。

(2)对税务会计岗位人员的技能需求

a. 了解税务基础知识,能在实践中运用;

b. 熟练掌握纳税流程;

c. 熟悉税务会计岗位职责;

d. 了解国家相关税务政策,按月按时向纳税部门申报及缴纳相应税款;

e. 熟练掌握基础会计技能,了解和分辨各种税票,能够熟练抄税报税,能够及时调整调控单位税负等。

(3)希望会计人员拥有哪些证书

统计表明,用人单位不仅希望会计人员拥有最基本的从业资格证书,还对人员的学历、计算机操作能力、专业技术等级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一些用人单位还建议学校“能够开设与职称及准则相贴近的课程”,“加强对会计人员实操训练和职业技能等能力的培养”。

(三)调查结论

1. 学历、从业资格证书、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样重要

用人单位在人事聘任时,不会单一考虑应聘者的学历,能力水平是相当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

2. 实践经验很重要

接受调查的用人单位表示,会计工作各岗位人员均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知识和经验,不仅要了解国家相关行业的政策与法规,各岗位的操作流程,更要懂得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筹划与分配,能够独立应对和处理问题,同时拥有一定的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解决措施

1. 加强执业证书考试辅导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执)业能力、就业能力、竞争力,本研究计划从面授教学、答疑、讲座中按照会计职称考试内容进行一定的教学设计,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答疑辅导对学生职称考试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

2. 补充实训教学内容

本研究拟编制《税收实训教材手册》、《报税软件实训手册》、《税务会计习题集》等实训教材,制作六大税种的多媒体小课件;定期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和网上教学案例讨论,为学生创造经验分享的机会,提高全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达到引导学生主动上网学习的目的。

3. 完善考核评价一体化设计

综合学生需求及用人单位需求的调查结果,根据税务类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各项技能和内容,设计针对各项技能和内容的考核方式,并最终形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监控和全面评价。

三、研究内容

根据调查结果,设计并实施税务会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方案。该方案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在面授教学中加入模拟软件实训教学、手工纳税会计实训教学等强化教学过程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技能培训。

第二部分:组成拥有多种行业背景的税务会计课程师资团队。聘请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以及学院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优秀毕业生作为实践教师,指导各税种实际案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经验分享,同时为学生解答工作中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税收筹划,就当前税收政策进行解读等。

第三部分:设计学习过程考核评价方案,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考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克服目前形成性考核不完整、一次期末考核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弊端。

四、研究过程及成果

(一)编制教学资源

1. 编制了《税收实训教材》

该教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主要税种的实际申报和会计核算内容组成。第二部分包括网上报税的基本流程和报税方法。

学生通过对该教材内容的学习,可以掌握填制会计凭证、账簿、纳税申报表和缴款书以及网上报税等的实际操作,从而获得实际的纳税执业能力。

2. 编写了《税务会计习题集》

3. 编制了多媒体小课件

采用电子杂志的形式自行制作税法多媒体小课件四个(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为学生开展网上学习提供了方便。

(二)制定课程一体化教学方案

本研究根据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各项技能,设计了针对各项技能的考核方式,以及每个技能考核所占的权重,并最终形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监控和全面评价。这一课程考核评价方案,有效解决了目前电大形成性考核不完整、流于形式、期末考核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中权重过高、对学生学习过程监控不力的问题,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考评。我们通过这一学期的方案实施以及实施过程中与学生的及时交流,不断完善和提高该评价方案的有效性,为该评价方案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1. 一体化方案设计思路

(1)过程考核与集中考试相结合:基本实践技能过程化考核(针对各税种的实践操作模块进行测试),理论知识期末集中考试。

(2)个体考核与小组考核相结合: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考核采用个体考核形式,案例分析与经验交流采用小组考核形式。

(3)课内考核与网上学习考核相结合:学生面授课出勤率、形成性作业成绩与自主网上学习及网上讨论等评分相结合。

(4)课程责任教师、授课教师、实践教师、导学教师相结合:各类教师分别对学生的不同学习环节进行评分,共同进行考核。课程责任教师对理论知识考核(期末)进行评分;授课教师对形成性考核作业、网上学习讨论、小组活动进行评分;实践教师对实践技能部分进行评分;导学教师对面授课考勤进行评分。

2. 考核要求

形成性考核作业、实践技能考核与理论知识考核都及格,总评成绩才能合格。即:以上三项考核要求均在12分及以上。见表1。

(三)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实施

我们以北京电大选修课《纳税基础与实务》课程为试点,针对此课程设计了《纳税基础与实务一体化教学方案》,并在开放教育学院2012春专科学生中进行了教学实践。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在原有面授课时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学生进行《纳税会计实务实训练习册》的教学指导部分的教学课时,在课上引导学生完成实践操作模块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报税的实践技能。

2.聘请有丰富职场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作为实践活动专家,对学生进行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培训,并现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丰富了学生的会计职业经验。参加活动的学生普遍反映,此次活动的开展使自己对会计职业所需的经验有了更加真实和深入的了解,对于今后的专业学习及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并进行讨论。实现了老生带新生的目的,提高了学生交流、总结、表达、分享的能力。

4.组成拥有多种行业背景的税务会计课程师资团队。除了北京电大自身的面授课教师、实践课教师以外,还聘请了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以及学院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优秀毕业生共同组成税务会计课程的师资团队,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与辅导。

(四)项目完成后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形成“关于学生对会计专业税务类课程改革效果的调查报告”

对参与课程改革的学生和参加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后简称“专题讲座”)的专、本科学生分别进行抽样调查。参加学生共计153人,发放并回收57份该活动效果调查的有效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试点班”学生均对本次改革持积极欢迎的肯定态度,认为此次教学实践改革,将多种学习过程相互结合,是能够检验所学知识的,同时强烈表示,希望学院能够多组织类似活动。

五、结论及建议

1. 通过完善实训、课件等途径可以弥补实践技能教材的缺失

在原有面授课时基础上增加对学生进行《纳税会计实务实训练习册》的教学指导,在面授课上引导学生完成实践操作模块的操作,并通过小课件的形式加强知识点的学习,是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报税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学习过程中须加强小组学习(网上讨论)、师生之间的沟通

组织小组活动(网上《习题集案例部分》讨论),邀请已毕业的三名会计本科学生,结合自己所在行业,就自己工作范围内的纳税经验进行介绍和说明。“试点班”学生通过“上讲台”活动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与大家分享,并进行讨论,实现了老生带新生的目的,提高了学生交流、总结、表达、分享的能力。

3. 组成多层次教学团队的同时需引入“分层教学”理念

通过此次教学改革,构建了多种行业背景的税务会计课程教学师资团队,可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水平学生进行教学与辅导,即“分层教学”,打破常规教学班的建制,以学生的需求和能力为基点,“教”和“学”有的放矢,真正做到“教”为“学”所需。

4. 明确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实施对象

通过对会计专科学生的试点教学, 发现专科类学生的会计理论水平较弱,还不具备广泛的会计职业经验。因此针对专科学生的教学内容应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试点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方案,更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激发学生自身的经验,互为老师,互为资源。同时针对职称考试的习题分析、注册会计师的讲座与答疑等,对具有从业经验的本科学生而言,应该具有更实际的帮助与提高。试点课程的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实施对象,本科学生的效果应该更为突出。未来的教学实施应选择在本科学生中进行。

以上研究成果,加大了税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联系实际,更加贴近学生工作的需要,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职业经验;进一步完善了对学生的考评方式,实现了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监督和考核,使考核更加全面、有效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完善了网上教学资源,制作的生动、活泼的多媒体小课件更加易于学生的远程学习。这些研究成果为探索如何在财会专业教学中不断满足会计职业需要、提高学生执业能力,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为远程开放教育探索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职业型人才找到了又一富有意义的切入口。

篇9

【关键词】工程招投标;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一体化;能力

1 《工程招投标》课程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难题

(1)《工程项目招投标》课程内容由工程招标和工程投标两方面内容组成,各高校该课程集中为20学时-30学时之间,大多数没有设置上机实验学时,没有设置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学时。授课时间仅够讲解理论知识,课上没有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和实训模拟。

(2)缺乏与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模拟操作及标书撰写相关的应用软件。随着电子招投标平台系统的发展,编标软件早已普遍应用于建筑行业,并且一些高端产品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由于与之相应的校内实践训练培养环节少,加之软件缺乏,学生毕业后要经过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才能上岗进行招投标相关工作,导致企业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满意度有所降低。

2 基于“能力本位”翻转课堂模式的《工程招投标》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

2.1 基于“能力本位”翻转课堂模式的《工程招投标》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

1)做好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

2)确定每节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首先明确学生学完本次课能做什么事情、活动、工作,其次明确要做的事情、活动、工作需要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应学会那些知识、需要具有什么样的职业素养,最后以此确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

3)选编教学内容。教师依据《工程项目招投标及合同管理》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精心设计编写课程的主体内容。补充符合建筑行业相关规范以适应地方建筑市场经济发展的课程知识。

4)教学情境设计。一般教学情境的创设有五种方式;故事化情境、活动化情境、生活化情境、问题化情境和职业活动化情境。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学生特点、专业特色选择适宜的创设方式。表现方式主要以视频、图片、仿真环境、讲述等为主。

5)设计教学载体、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要依据单元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形成规律,设计教学情境,选择是“项目”,还是“任务、案例、仿真、模拟、活动”等与之有效的教学载体;依据载体、教学环境和全课整体设计第(3)步中对应的有效教学方法。

2.2 《工程招投标》课程“能力本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阶段,主要采取以下程序和方法。

1)设计教学情境。在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中教学情境设计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情境。教师在实施中要从知识应用和岗位需要的角度,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和内容、引出新问题;在教学情境的变化、延深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仿真或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体验、感受、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布置任务。根据课堂设计给学生布置相应任务。

3)翻转课堂教学。在翻转课堂教学环节中,主要突出教、学、做一体。

教师根据任务内容及所确定的学习载体,首先,依据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中设计的能力训练内容及过程在教学中导入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入,结合工作(学习)任务,知识穿插在教学载体(如案例、任务、项目等)中,发现遭遇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补救教学,给予个别辅导。教学中要体现“教师指导,学生主体,注重知识应用,注重能力形成,教、学、做一体”的一体化教学。

4)教学评价。灵活使用教学评价方式。根据评价调整、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听得懂、学得会、有所用”。

3 基于“能力本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及效果分析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学习《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工程管理12级1班的40名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基于“能力本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3.2 教学模式实践应用情况

对于“能力本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兴趣,提升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进行了调查,80%以上的学生认为此模式有助于理解课程知识,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2015-2016一学期工程管理12级学生应用“能力本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期末考试成绩见表1和图1。学生成绩有显著提升,且基本呈标准正态分布。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基于“能力本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4 结语

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得出在《工程项目招投标》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中采用基于“能力本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雷.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项目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5(29):37-40.

篇10

Applied undergraduate food major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Experience

ZHANG Wen-li1,2 ZHANG Jian-ping1,2* CHEN Shang-long1,2 WU Yong-hua1,2 YU Nan-nan1,2

(1. 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221018, Jiangsu Province, 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Food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Safety,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18, 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experience of the subject basic course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in the subjec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food specialt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many problems in the new students' weakness in the course, content of courses and limited courses hours.

【Key words】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Food specialty;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Subject Basis Courses; Teaching

“?o机及分析化学”是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整合为一的课程[1-3],这门课程不仅是化学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近化学专业如食品、环境、生物、医药、材料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4]。因此,学好这门课程至关重要。对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5-9]来说,这门课程的教学要做到重视基础内容,敢于摒弃、整合旧内容,及时补充新理论知识,让学生所学知识能应用到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随着近年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的课程[10-12]教学现状如下。首先,该课程的课时数相比以往有所减少,目前我校食品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有64学时(不包括实验)。课时数减少的同时食品专业所需的相关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并没有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学难度。其次,我校食品专业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除了高中时期专门参加过化学竞赛的同学基础稍好,其他同学的化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这对于教师讲课的内容和教学设计有一定的挑战。再者,该课程是食品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开设在大学的第一学期,该课程与“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联系比较紧密,该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后续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最后,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好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此,教好和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对食品专业新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积累和科研素质培养非常重要。

本课程的教学要完成教学任务,更要为食品专业的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来说,该课程总体教学的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这就要求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的要求,提出教学目标,以此来安排合理的教学。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过程,从几个方面谈谈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教学的体会[13-18]。

1 教学目标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食品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学科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提问、课后练习和实验课为辅。该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学科基础课,现总学时 64学时,每周 4 学时。课程教学开始前,需要了解学生的相关化学知识学习状况: 该门课程所教授的知识点,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过,但不够系统和深入,除非参加过竞赛的同学。所以说,学生整体化学知识薄弱。鉴于现状,整个课程中无机化学部分比例稍大,占36个学时,分析化学占28个学时。具体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该课程能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处理一般无机与分析化学问题的初步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其次,该课程要求学生对课程中知识的重难点明确掌握,课后作业题独立完成。再者,涉及该课程的具体内容有:让学生重点掌握平衡的原理、溶液中的各种化学平衡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和掌握各种化学分析方法;让学生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原子和分子结构、分散体系和溶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分析化学中的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和吸光光度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的教学目标,我们是以 “加强理论基础知识,重视实验操作,联系实际问题,反应科学前沿” 作为该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食品专业本科生所学习的 “无机及分析化学” 课程中涉及到的大多数知识点,在后续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中又会在更深的层次上重复。那么如何选择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这也是一个难题。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知识结构的整体性教学,突出知识体系的主干,不讲或少讲与食品专业后续学习无关的部分,重点讲授基本的、容易混淆的和难以理解的概念。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和系统。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理论与实验和实际的结合。该课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无机化学侧重于元素化学的学习,二是,分析化学侧重于分析科学思维模式的培养。两者都需要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验现象和实际生产。通过增加“应用实例”,比如:测定三聚氰胺中蛋白质的含量或麦芽糊精中总糖含量的测定,来提高学生们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热情。再次,在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反应科学前沿,具有先进性。满足一些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3 教学方法

在课程开课之前,通过对食品专业学生的新生调查可知,不同地区中学化学课开课情况以及掌握情况各不相同,有些新生甚至没有接触到化学实验。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需要从教学方法上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充分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地位和用途。该课程是化学两大基础学科分支的结合。通过学习无机化学,我们可以不断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还能创造新的物质世界。通过学习分析化学,将有助于我们对原料的筛选,对工艺流程的控制以及对食品质量的检测。该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对后续“食品分析”“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等专业课的学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学习该课程在将 来从事食品的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等各领域、各部门工作时都颇有益处。

(2)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突破重难点。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和专业的需求,对教材的内容有所增?p。但是,基本知识、反应、公式和实验都是需要系统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知识与提高素质相结合。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布置成思考题,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课堂上不能自导自演,要做到与学生互动。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及时的进行反馈点评。增加课堂提问和练习的力度。根据课堂学生反应情况布置课后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布置课后练习时要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够较好地掌握。

(3)认真的备课,做到有备而去。讲授时要做到主次分明,层次清晰。更新自己的教学手段,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讲课时要做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有快有慢,循序渐进。根据教学进度计划表,运用好教材,有条不紊的进行教学。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些知识没必要讲的太细太繁。

(4)理论课的学习一定要与实验课相结合。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增加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也能起到巩固理论知识的效果。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开放性实验和创新实验,结合实验也可以对理论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比如,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待测铁样中总铁的含量,来巩固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此外,通过实验也能够训练学生正确的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综合性实验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5)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大学新生第一学期的课程相对不多,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和巩固该课程。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要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如概念类、原理类、反应类、方法类、浓度类和计算类等。辅导结束后,学生要继续做题进行巩固,达到真正理解和应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