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素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体育课堂 教学设计 研究思考
一、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设计好体育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要素,保证体育课堂顺利高效的进行。(一)体育教学任务现代的体育教学思路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共同发展为目标,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的分析好体育教学任务。首先要分析好学生的真正需求和预测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决定了体育课堂能否顺利进行。通过分析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才能够制定教学的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要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找到最佳的方式实现教学的任务。根据教学任务制定教学内容,解决好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样的设计够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二)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灵魂,是体育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核心依据。在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要以学生学习目标为主体,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目标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体育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时候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不仅关注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内在思维、情感与价值观。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制定有层次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能够更容易的接受和掌握体育的知识和技能。(三)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要符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同时能够适应学生的特点,解决好“如何教”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应该是多样的,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最优化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能够适应教学的任务,完成教学的目标,通过教学方法可以将教学的内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在设计教学方法时,要充分发挥体育老师的优势,这样可以极大的提升教学的效果。(四)体育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就是教学活动的进程,是教学任务、目标、对象的结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方式、观念和思路,将各个教学要素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强化教学效果。(五)体育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要素的考核,是修正教学每个环节的重要依据,在设计教学评价时候,要对教学的方案、学习课堂、学生学习的情况等进行充分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及时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体育课堂教学设计遵循的原则(一)系统性原则体育教学是将老师、学生、体育器材、体育场地等体育教学要素结合起来,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的考虑这些要素,系统的将这些要素构成一个整体,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始终贯穿系统性的原则,这样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每个体育要素的特点,分析出要素间的关系,然后将要素进行组合,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方案,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果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缺乏系统性,就会在实际教学中产生很多问题,影响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二)趣味性原则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中,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整个课堂充满趣味,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依靠学生的智力因素,还有学生的动机、兴趣以及内在情感等,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中,老师要仔细的去了解学生的兴趣,然后根据学生兴趣设计教学,对一些枯燥的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尽量使枯燥的内容增加趣味性。(三)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原则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体育教学有大量的身体活动,所以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运动量,合理安排学生的体力负荷,这样既到达了学生的锻炼效果,又保证了学生的身体安全。(四)可操作性原则通过体育课堂的教学设计,可以将教学的理论变成教学实践,所以在设计时要考虑可操作性。如果设计完的方案无法实施,或者太过于抽象,这无法进行教学实践,那么教学设计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的考虑各种实际因素带来的影响,保证设计完成的方案可进行实际操作。
三、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流程一个好的体育教学设计可以保证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质量。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中,首先要设计好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的身心的特点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是体育教学的核心。然后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利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第三,要设计好教学的方式,利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体育的知识和技能。第四,做好评价设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能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评价可以修正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还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解决,保证学生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
四、结语通过体育课堂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的提升体育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激发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为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林.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
[D].上海体育学院,2008.
[2]郝之.营造中学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途径探究
[J].成才之路,2010,(25).
篇2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 教学方法 本质特征 构成要素
1.“教学方法”的本质属性
由于研究问题的视角和方法不同,对于教学方法的概念,从国外到国内在相关的教学理论论著中,不同学者、不同时期的认识都存在一定差异。总的来看,我国学者和前苏联的学者对教学方法的定义界说,比较侧重于对教学方法这一概念的本质的分析和内涵的揭示,而西方学者则更侧重于描述性和操作性。虽然各种界定说明并不一致,但还是存在着一些共性特点,归纳起来教学方法的本质属性集中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无论是明确论述,还是隐含其中,国内外学者的界定说明,都体现出教学方法必须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思想。由此可见,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为前提。
第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间要有密切联系。教学方法最主要的本质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密切联系,这种密切联系表现为教学活动本质就是,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双边互动活动。现代教学方法的定义无一例外的都是以此为核心而阐述的。“现代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学论研究工作者的一种共识。
第三,教学方法是教学中师生双方行为动作的体系。教学方法一般包括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的方式、程序、手段和技术等一系列行为动作的总和,表现出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行为动作的外部行为特点。
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比较集中地反映教学方法这一概念的最本质和最一般的特征,所以它在教学方法的定义界中应当是不可缺少的。据此可以对教学方法作以下表述:教学方法应当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共同进行的一系列双边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步骤和技术的总和。
2.“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的涵义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从前苏联全盘引进体育课程理论体系至今,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定义,前苏联学者科里亚科索夫认为:在体育教学中所谓教学方法应当是,指教师和学生所借以达到既定目的的那些方法。吴志超、刘绍增等定义为:它是实现体育教学任务或目标的方式、途径、手段的总称。在我国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金钦昌认为,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所实施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吴锦毅、李祥叙述为: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体育教学目的所采用的工作方式。
以上几种界定各不相同,但不难发现还是有着一些共识的,这些共识的取得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体育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1)体育教学方法要直接服务于体育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2)体育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出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双边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行为、动作等总和的体系。(3)体育教学方法的功能趋向多元化,它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掌握技能,同时要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德育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体育教学方法不同于体育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是构成体育教学方法的细节,是具体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教学手段是为增强体育教学方法运用效果而采用的各种媒介物,主要指各种器具和设备,属于体育教学的物质技术范畴。体育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只被运用于体育教学中,并为完成预定的体育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3.体育教学方法的本质特征
体育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形式,它规定了教学的双方必须按一定的可操作的行为方式去活动(包括师生双方外在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人体内部的生理与心理活动,如大脑所进行的复杂的学习过程等)。要全面深入地认识体育教学方法,只有从多角度、多层面加以剖析,才能认识其本质特征。
第一,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是利用自身多种生理器官和外界物质,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双向交流活动。不难看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等多方因素制约着教学方法的使用方式,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效果。例如对盲人就无法进行示范法教学、对聋哑人不能进行讲解法教学、对小学生不宜用发现法教学等。因此教学方法的本质特征首先应当涉及人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第二,从教材内容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方法是与教学内容密不可分的特殊活动方式。教材内容的性质、结构往往决定教学方法,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教法与学法使教材活化起来。如果没有合适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就可能变成无法被学生所掌握的僵死的东西。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阐述的:“教学方法的本质特点是它的内容的方向性,正是内容赋予方法某种说明其本质的方向性,方法乃是内容的活动形式。”
第三,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方法是师生间多种信息传输、储存、交流、转换的方式。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将各种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传输给学生,而学生通过一定的教法与学法接受并储存信息,并通过反馈将信息传输给教师。因此,教学方法就是师生双向信息传输与交流的一种活动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都不仅需要通过视觉、听觉接受信息,而且需要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下,运用动觉、位觉、触觉等感知信息,特别是通过本体感觉感知自己身体运动的各种信息。
第四,从教学过程的时空特征看,在体育教学过程的开始、发展和结束等不同阶段,教学方法发生着变换,如:在某一具体内容的教学活动中,一般情况是:开始阶段,教师主导地位与作用较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逐渐加强。那么相应的教学方法就必须随之改变。而在某一段教学结束后,就会根据评价结果,反过来对照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制订新的教学计划,开始一个新的教学过程,这一环接一环的教学活动,都是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在发挥着作用。
4.体育教学方法的构成要素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何种教学方法,也不管它最终会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都包含一些共同的特征或者叫做要素。也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由一些基本的要素所构成的,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方法主要包含语言、实物、实践、心理等四个基本要素。
4.1体育教学方法的语言要素
语言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最重要方式,因此它也是构成体育教学方法的第一要素,是沟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重要媒介,整个体育教学过程都需要语言作为基础。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说的“讲解”就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语言形式,此外还有“口令与指示”、“口头评定”、“说明”、“批评与表扬”、“谈话与询问”、“讲评”等形式。这些语言形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交替出现,是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方法都需要的基础。
4.2体育教学方法的实物要素
体育教学实物是构成体育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因素,概括起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利用人的视觉感受器为主要渠道,传递信息的教学实物。其中包括:真正的实物与实物的形象两个方面。真正的实物主要指教师或由教师指定的学生所做的动作示范,从状态方面来讲又可以分为动态与静态两种;从速度方面来讲可分为快速、常速与慢速示范三种;从方式方面来讲可分为正误对比示范、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等;从方向方面来讲可分为正面、侧面、镜面和背面示范。实物的形象主要是指体育挂图、录像、电影、教具模型、幻灯、标志物等。2)利用人的听觉感受器为主要渠道,传递信息的教学实物。它包括:节拍器、口哨、录音机(播放口令与音乐伴奏等)、发令枪、手鼓等。3)利用人的本体感受器为主要渠道,传递信息的教学实物。它与上面两种传递信息的实物不同,必须亲自接触、使用该实物才能通过自身的本体感受器接收到信息。如:橡皮筋、实心球、哑铃、牵引器、踏跳板、弹跳板、绷床等。
4.3体育教学方法的实践要素
体育教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在教学中,师生利用特定条件进行实践活动,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一方面是体育教师的实践,其中主要包括示范和对学生的保护帮助等方面,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学生的实践,指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从事的身体练习,另外还有动作示范和学生相互之间的保护与帮助等。当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还包括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协调等行为。
4.4体育教学方法的心理要素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中,“心理因素”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心理要素不仅包含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的自身心理状态,更主要的是应当在体育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体验,适时、合理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情况,并通过多种辅助手段与设施,及时准确地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兴奋、抑制、紧张、激动、焦虑、胆怯、羞愧、急躁等各种心理状态分别加以刺激、强化、暗示、弱化、消除等,引导其心理状态朝着有利于体育课教学的方向发展。
只有将上述四个要素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方法。通过四个要素的变化、组合,就可以构成用于不同教学目的的多种体育教学方法。
5.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施,国外体育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引入,我国的体育教学观念已发生了重大变革。现代教育理念已经渗透到了教学方法的发展之中。纵观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已逐渐呈现出以下趋势:
5.1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受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已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各学科教学无不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体育学科教学也不例外。同时,终身体育思想确立,又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主动参与体育的意识和兴趣及体育能力、养成习惯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主动积极的运动实践者这一价值观已经得到全社会的认同。这种教育观念和体育思想的转变必然要求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要与之同步。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不仅要求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问题,还要求将教学方法设计的重心由教法向学法转化、由教授向指导转变。更要求,在运用、实施教学方法时重视学生体育学习时的心理活动变化,并注意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学会学习。
5.2注重体现体育学习的全体性。
“全体性”是从现代教育角度出发的,强调教育的平等性(或平权性)对体育教学提出要求,而每一个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有待“全体性”的落实。“全体性”在体育教学的思想上,强调平等而愉快地接受体育教育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而通过体育学习应使每一个学生在身体、技能、心理、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上越来越注重每一个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让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获得成功学习和运动乐趣的体验,增强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自信心,确保每一个学生体育学习的提高和身心的充分发展,落实体育教学的“全体性”。例如:教学中对竞技运动素材的改造,改变有关比赛规则和媒介物,就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能以积极、主动、进取的态度和心理参与体育学习。
5.3注重体育教学的认知性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而终身体育的实现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体育学习、锻炼和身心养护等方面的知识、方法和原理,具有终身体育的能力。这就要求在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时,不能只停留在传授技能、进行体能训练的层面上。要在传授技能时不忘启智开慧,在进行体能练习时知其所以然,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认知性学习。要做到注重体育教学的认知性学习,在教学方法设计时,就要改变传统的以技能传习为主线的教学思维定势,以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认知活动为主线设计教学,把学生的体验、领悟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发展学生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会体育运动的规律。
5.4重视学生的良性情感体验。
体育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是产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它对体育学习活动的引发、兴趣的保持、效率的提高、习惯的养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对以往那种以训练技能和增强体质为主、在方法上强调高效率和一律性的体育教学日益淡漠,而倾向于从事那些乐趣性、自主性较强的体育项目。针对学生体育需求的这一变化,体育教学方法设计就必须从学生内在的体育需要出发,激发其体育学习的内发性动机,并通过各种良性情感体验进一步强化体育学习的动机,进而养成持久稳定的体育学习动机――体育兴趣。如德国的“运动教育”(Sports Education)和日本的“快乐体育”,在其教学方法体系的建构中,都试图从人类从事体育运动的原始动机出发,探索体育的真正目的,寻求最好的教学方式,把各个运动项目中的内在乐趣作为教材研究的重点,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把这些乐趣有意识地呈现出来。我国体育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教学改革探索,都是从重视体育学习的良性情感体验入手,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探索。
5.5关注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教会学生合作是当今教育强调和关注的又一重要价值理念。教会学生合作,尤其培养学生,通过公平竞争而进行有益合作,已成为各学科教育普遍重视的问题。由于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存在着许多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素,因此,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方法(包括组织教法)的具体实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团结、守纪、公正、助人等良好的社会行为,善于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如:日本采用的小集团学习法,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小群体教学法”、“课堂社会模式”等,都充分反映出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关注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趋向。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篇3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育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是影响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即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和知识的本质观点,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流行话语。固然,我们没有必要趋附于某种流行,但是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G.Hem,1991,)。体育教学是众多教学中的一种,当前的教学改革呼唤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人类已经进人学习理论的新世纪,在体育理论界借鉴新型学习理念,挖掘、探求新的教学模式是体育与社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1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
1.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的提出者可追溯到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学派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他的理论充满唯物辨证色彩,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坚持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所谓同化,就是指把外部环境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就说是个体对外部环境信息的简单接受,进而储存到自己认知结构内的过程;而顺应,是指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个体不得不作出相应的调整去适应外部环境,即个体认知结构再加工、重组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到个体能用现有的认知去同化外部信息,他就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的认知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进而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立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得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特点。
1.2其他学者的建构主义
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认知过程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作用。所有的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创造了条件。
2建构主义与当代学习理论的关系
2.1当代学习理论的要素框架
尽管对什么是当代学习理论还存在分歧,但就其一些关键性的要素,还是获得了比较广泛的认同(Duffy&Jonas—sen,1992;Perklns,1992;Resnick,1996;Willis;1998):情境、建构、专注、能力和共同体是其关键性和共同性要素(Trilling&Hood,1999)。根据这些要素,我们可以描述当代学习理论的要素框架,如图1所示。
2.1.1情境:注重基于情境的学习
学习的环境条件,如客体、人、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至父重要。知识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并不容易实现。教学实践要求真实的学习任务与现实的条件相匹配,对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以便为发现、探究、设计、实践、教学探索和建构提供更多、更广的情境化机会。
2.1.2建构:注重心智模式的构建
构建心智模式,就是同化、顺应新经验一一当新经验与心智模式不“相符”时,就必须顺应变化,重构心智模式。重构活动包括“实际的”建构(如搭积木等)和“虚拟的”建构(如在纸张和汁算机屏幕上绘画,通过模拟SimC中进行模仿等)。学习中的设计、模仿和建构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们不仪支持完成学习中的建构、模拟和设计任务,而且为学习者履行木来的知识工作提供了方法上的准备。
2.1.3专注: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
就学习的效果来说.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重要。如果学习者能真正关注自己的学习任务,就可产生高效的学习结果。知识时代要求学习者、工作者充分发展自立、自主和自我激发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难题,为棘于的、复杂的问题寻求答案,所以,教学应当充分注重学习者控制目的或日标导向的教学设计。
2.1.4能力:注重多元智能的发展
能力闪同的爱好偏向而不同,智力因不同的行为类型而相异。不论是R.Sternherg的一l元智力理论,还是H.Gardner的多智能理论,都强凋r_多种学习方法与多种学习风格多种理解表达方式匹配的重要性。无论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还是不同小组的协作,或者是为不同对象进行服务和产品的时尚设计,都能从多种才能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最大的益处。
2.1.5团队合作:注重学习团队精神的作用
学习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实践共同体对知识时代的学习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小组瓦动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特点,同伴、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小组文化以及工具、条件和技术的环境影响,为学习者顺利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知识时代的学习、工作,通常需要运用协作学习基于整个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从不同的实践共同体中学习可以得到相关能力的训练。
2.2建构主义与当代学习理论的本质一致性
情境、建构、专注、能力和团队合作五个基本要素不仅反映了当代学习理论的基本精神,代表着当代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走势,亦即任何包含上述五个基本要素精神的学习理论都属于当代的学习理论。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碑论与上述五个要素的内涵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因此在一定的意义E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学习理沦的同义语。建构主义学习理沦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再也不是传统教学那样,只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最后经过学生死记硬背地“深加工”。拷贝到试卷上,也算是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回过头想想,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模型是什么?时间生活中的知识应用更是迷惘。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对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模式正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新型的教学结构和方法的体现。
3.1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特点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图改变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倾向和单一的课程结构,构建起能充分体现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的新的基础教育体系。所以,体育课程的改革需要新的学习理论作为支撑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再取其精华理念,与体育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新型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本质的区别,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学过程、媒体作用等四个方面的转变。
3.1.1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体育教师由原来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生产者、服务者、学生主动建构锻炼习惯的促进者,进而抛弃“拧螺丝帽”的传统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锻炼方式。
3.1.2学生地位的转变
在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是应付体育课的学习,变成了学习过程中的新型劳动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模仿者,变成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求索者;学生的健康体魄也不再由他人主宰,变成增进健康的设计者。
3.1.3教学过程的转变
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将由原来的知识归纳型或逻辑演绎型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商讨会话、团结合作、意义建构等新的教学过程。
3.1.4媒体作用的转变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3.2“支架式”体育教学模式
“支架式”体育教学,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一种理念框架,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而搭建的“情境平台”,站在这个“情境平台”,经过教师对问题的分解,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逐步深入。追根溯源,这种教学模式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按照“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可以把解决问题分成两个水平: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第一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发展水平)。这里所说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支架式”体育教学模式,就是不停顿地把学生从第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支架式”体育教学模式的几个组成部分:(以直道跨栏跑教材内容为例。)
(1)搭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教师先配合挂图、示范动作建立直道跨栏跑的概念。)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概念框架中的节点。(教师可以鼓励素质好的学生试跨2~3架低栏,真实体验一下跨栏跑的技术,同时也感染了其他学生,使他们逐步有“别人能跨过,我也能行”的强烈欲望,从而对跨栏充满信心,为下一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3)独立探索或分组探索——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独立探索,也可进行分组探索,在学生探索中教师可以给予指导,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大一点,以后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一阶段要换成标准的跨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最好是身体素质较好的和身体素质一般的穿插分组,让所有学生按照挂图和示范进行动作的模仿,不要求动作规范,只要能跨过栏就好,在学生自己感受动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他们适当的帮助,提示并示范学生注意感受摆动腿、起跨腿的跨栏技术,同时注意保持上下肢的协调配合。)
(4)团队合作——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学生初步感受完跨栏动作后,教师可以安排他们休息几分钟,在短暂的休息中要进行讨论,让自告奋勇地说出跨栏的感受,把这些感受整合在一起,也就说明了此次教学存在的问题。讨论结束后,趁热打铁,教师再重新做完整的示范动作,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跨栏跑的基本模型已基本建构,也为后来的巩固、提高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3“抛锚式”体育教学模式
“抛锚式”体育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让学习者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应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最可行的办法莫过于让学生走进生活环境去直接获取经验,而不是简单地聆听别人(例如教师)的讲解。
“抛锚式”体育教学模式的几个组成部分:(以足球教学中脚背正面颠球教材为例说明。)
(1)创设环境——使学生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关于足球运动,学生最熟悉的明星莫过于巴西队的罗纳尔多。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导人情境:同学们,大家喜欢罗纳尔多吗?你们是不是希望能像罗纳尔多那样脚法细腻地运球、传接球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从足球运动最基本技术——脚背正面颠球开始练习。)
(2)确定问题——在上述的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所选的事件或问题就是抛锚教学中的“锚”。(这一环节教师要讲解并做出标准的脚背正面颠球师范动作,然后确立几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①颠球的用力问题;②触球的部位问题;③身体的重心问题。)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给学生以解决问题的线索,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学习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这一环节教师要告诉学生脚背正面颠球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要求颠球有多么标准,尽量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自己的问题。)
(4)团队协作——讨论、交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这一阶段教师可将学生两人分成一组进行面对面颠球,就刚才自己探索出的问题进行互相交流,避自己之短,学别人之长。最后集体进行交流,指出脚背正面颠球动作的共同缺点,从而对脚背正面颠球技术进行完美建构。)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的是实际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说,由该过程就可以直接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不需要进行独立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观测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师 教学能力
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力是以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以智力为核心,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并能表现出来的能动力量。体育教学能力是属于能力这一大范畴中一个小的分支。对体育教学能力内涵的界定则应在能力定义的基础上来阐述其特殊性。因此,体育教学能力是指以一定的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个人职业价值取向)为支持条件,以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为必要条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逐步提高并能外显的能动的心理特征。
一、初中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一)组织教材能力
指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基础现状和条件来选配或增减教材内容的能力。如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和编写教案等。建立最优化、完整、系统的教学工程模式。
(二)组织教法能力
指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途径和手段。包括理论教法、技术教法和练习教法等。这些教法都是根据课程类型、教材内容、综合学生接受能力而选择出的最佳教学手段,具体表现为:1.讲解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精讲多练,示范准确。2.动用启发式激发学生兴趣,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3.做到教有教法,学有学法,合理安排练习密度和拉制运动量;使学生既快又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三)表达能力
包括文字表述、动作表述和意情表述能力:1.文字表述能力体现在教学文件、教案图表和各种教学计划中。2.动作表述能力包括示范直观教学和模型直观教学。示范直观教学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对学生学习兴趣及效果起着深刻的影响。模型直观教学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分解动作或完整动作的教学。3.意情表述能力,包括表意能力和表情能力。表意能力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的口头语言上。因为语言是传授知识的有效手段,所以要求语言清晰、简洁、宏亮、富有激情和感染力。表情能力表现在教师的体态及其它非语言能力。体态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是由教师的教态、举止、神情、手势和着装等因素构成,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
(四)教学管理能力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设计出具体的教育方案的能力。体育教师教育管理能力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应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为人师表,既教书又育人,把育人放在首位。2.既要掌握普遍的教育规律,又要掌握本学科的教育特点和方法。3.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预见力,要及时了解问题和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五)教学评价能力
包括教学评价、体育课评价等。体育教学评价的对象包括教学工作的一切因素。即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函、教学计划文件、教学法、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和学习成绩等评价。体育课的评价是体育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函,包括课堂评价、课后评价。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作业做出及时、恰当的语言评定,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课后评价包括课堂小结和课后小结。课堂小结对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及表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课后小结,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总结,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
二、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互动关系,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因素构成的课堂教学系统。这一系统能否作为一个控制系统通过教师这个施控主体对学生受控客体进行能动作用,使受控客体根据施控主体的预定目标而动作,并最终达到这一目标,主要依靠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技巧使教学能力得以实施,达到施控的功效。体育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动的心理特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概括为“同化―内化―概括化―直觉―创新。”认识来源于实践,体育教学本身是思维活动和身体活动的结合,是在掌握一定地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在反复地练习中,通过自身的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并收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实效。构成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基本要素必须完备,构成教学能力结构的各功能系统也必须完备,否则将导致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阻,教学能力结构不可能达到相应的功能要求。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其过程中,既涉及它们之间有机融合、目标的制订、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又涉及信息反馈、评价与矫正,还涉及操作规范与要领等。
体育教学能力相关的基本素质、心理素质、外部条件,都不同程度的影着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身体素质及环境是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其中,身体素质是影响其教学能力形成的主要主观因素,学校体育课的安排是影响其教学能力形成的主要客观因素。初中体育教师应具有危机意识,从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来说,应调整观念,顺应社会需求,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大幅度的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关于实施创新教育的几个问题.教育研究.2000.(03);
篇5
1健美操教学和美学渗透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健美操教学和美学渗透之间的关联性很大,这种联系的紧密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教育主体的身心能够达到美与善的统一。从这个方面来看,健美操教学与美学渗透之间就有很紧密的联系。其次,健美操运动作为一项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对陶冶情操、矫正体形、审美能力等也有着一定的教育作用,因此,也可以说健美操运动的教学过程即是促进人体全面、健康发展的过程。这样的培养过程表明健美操教学和美学渗透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最后,以体育美学的角度来看,人即是用美学发展的角度来创造的物体。所以,可以说健美操的教学过程遵循着美学规律和教育规律,两者是相互契合的关系。
2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美学渗透的实践路径
健美操教学系统的过程性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见图1)。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美学渗透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反馈、教学环境和人际关系几个方面的实践路径。2.1教学目标的美学渗透路径 高校健美操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健身塑体,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审美的能力;使学生全面的学习健美操相关的技能知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教师应该围绕这一教学目标结合健美操运动自身的特点,在增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全学生的品质人格、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寻找、分析教材中美的因素,科学合理的将它们制定成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有审美的体验。使健美操运动不仅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同时也是感知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过程。
2.2教学内容的美学渗透路径
健美操的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和人才的培养有着重大的影响力,是完成健美操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主要依据。在高校健美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重新审视健美操运动的作用和意义,将教学内容和自己的实践经验融人到教学工作当中,把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挖掘出教学内容中美的知识,并且把这些美的要素通过美学渗透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还可以在进行健美操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2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美学渗透路径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高校健美操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丁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好坏。具有美学渗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健美操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美学渗透的效果。所以,在高校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适当的美化,将美化纳人美学渗透教育中,进而促进美学渗透教育工作的顺利、有效展开。除此之外,还应该在课余活动中创造出美的要素,要选择具有美的音符的背景音乐,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手段运用和方法选择要遵循科学性和合理性,还要具有艺术性和教育性特征。
2.4教学反馈的美学渗透路径
教学反馈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方法和内容表现出来的。对于高校的健美操教学而言,教学反馈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练习反馈才能判断出学生的动作是否达到了标i佳。因此,在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地去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及时的、科学的、合理地调节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要积极地通过教学效果来引导学生追求美。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学生不良的身体姿势,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完善身体形态,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和韵律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气质都有质的变化,与此同时,还会使学生更深人地认识美、了解美、追求美。
2.5教学环境的美学渗透路径
教学环境这一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被人忽略甚至是无视。任河的教学活动都必须要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这个教学环境既可以是具体的,又可以是无形的。高校健美操的教学也是一样,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对教学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健美操教师应该积极地为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展现环境的美育效果。如整洁的地板、明亮的壁镜和设施齐全的场馆等,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全身心地投人到动作练习中,增强教学效果和质量。营造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融人到教学过程中,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学生经常在舒适、优美的环境下进行健美操的学习和训练,长期的耳濡目染,会激发学生对健美操的学习热情,以及对美的追求,进而提升练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2.6人际关系的美学渗透路径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因素是始终与实践活动同时存在的,因此,他们的美感是都是带有情感因素的动作展现。学生的情感是非常丰富且突出的,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情感变化的规律,通过健美操运动的美学感应,激发学生的冲动、兴趣、欲望等情绪,形成积极向上的教学心理氛围,使学生在塑身健体的同时,也有美的视觉享受,提高审美的认识能力、感受能力和修养,使学生保持性格的开朗、精神的偷悦,拥有坚强的意志,使身体和心理同时受到培育。
篇6
关键词:教育规律;体育规律;训练规律;关系
中图分类号:GS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01-05
投稿日期.2006―09―25
作者简介:葛春林(1954-),男,安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1 认识视角:从本质看规律
本质界说:事物的本质就是关于该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决定此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原因。讨论本质,是为了发现和遵循规律。认识教育和体育的本质,就是为了掌握它们的基本规律,促进事业的发展。
规律界说:“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了事物必然的发展方向。
从本质看规律: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联系,就把握了规律。因此,认识事物的规律,应当从事物的本质和事物本质之间的关系开始。
2 教育规律、体育规律及其关系
2.1教育的本质
2.1.1不同观点评介 目前,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第一类,外部属性说
该类观点主要包括教育本质的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等。
第二类,内部属性说
主要包括教育本质的特殊范畴说、社会化说、个性化说、培养人说、传递说等。
第三类,脑力劳动说
这是最近有人提出的观点,认为要探讨教育本质应寻找新的切入点,并指出教育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脑力劳动”。
第四类,内部属性之间以及和外部属性之间本质的关系说
从教育本质的内部属性看,讲的是“教育是什么”,从教育本质的外部属性看,讲的是“教育应当是什么”,这样在定义教育本质时就出现了两个本质:一类为真实存在的、客观的东西,即“实然”的教育本质;另一类为应当存在的、带有规范性、价值性的、主观的东西,即“应然”的教育本质。出现“实然的”与“应然的”两个本质,违背了唯物辩证法本质是客观的原理。他们认为将教育本质问题变成“教育应当是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停留在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上:以价值判断代替对本质的客观描述。认为“实然的”与“应然的”教育本质是统一的,共同构成教育的本质。
2.1.2我们的观点我们认同第四类的观点。
哲学上认为:规律是指事物和事物之间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必然的关系。可以这样认为: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事物间的本质关系,是指教育自身的本质的关系,故是内部规律;教育的本质与其它活动的本质之间的关系,是外部规律。
2.2教育规律是什么
2.2.1定义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其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2.2.2特点 1)是教育现象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只要教育现象存在,教育规律就存在。
2)是反复起作用的。教育在任何状况下都受到自身规律的制约。
3)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受阶级意识的制约和影响。
2.2.3教育规律的最一般说法:教育规律包括两条规律:一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一是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
2.2.3.1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性,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如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等),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如培养所需人才、促进政治民主等)。
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宗教、文学、艺术、科学等)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构成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也影响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如促进社会意识的传播等)。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过程;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2.2.3.2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遗传、环境和教育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三大要素:
遗传素质既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又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社会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身心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教育对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要有所不同。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2.3体育的本质是什么
2.3.1不同的观点对体育本质含义的不同理解,主要基于三种不同的分析角度。
第一类,教育说
即从教育的角度看体育,认为体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不同于竞技运动,如“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手段)的教育”。竞技运动则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或挑战性、娱乐性、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
代表性观点:就本质而言,体育是为了人的存在和发展而有意识进行的教育活动。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的教育。
第二类,社会文化说
即从人的社会文化角度出发认识体育的本质。认为体育是人类社会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代表性观点:体育是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建创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它存在于每一个特定时代或特定民族的文化模式之中,随着人类社会中需求的改变而调整着本身的内容和
结构,改造着自身的功能。
“体育是人类通过专门设计的身体运动和游戏,达到增强体质、提高竞技水平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第三类,双重属性说
即从人的生物和社会两重性进行分析。
代表性观点:认为“体育是通过人体运动――运用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的运动手段,作用于人类个体和社会,取得物质与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综合效果的社会活动”。
第四类,身体活动说
即体育本质是人类为自身特定的目标(适应与丰富社会生活,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竞技水平)而专门设计的身体活动。“身体活动”既是体育的属概念,又是游戏的种概念,反映了体育的文化本质;体育具有娱乐性、教育性、规则性、竞争性或挑战性、健身性等本质属性;根据体育目标的不同侧重点(适应与丰富社会生活,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竞技水平),可以将体育划分为适应身体活动、体育教育和竞技运动。
2.3.2我们的观点:我们认同第四类的看法在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身体活动作为体育与体育的娱乐性、教育性、规则性、竞争性或挑战性、健身活动等属性之间的内部联系,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联系在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不断重复出现,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了体育事业必然的发展方向。
因此,可以说我们所认识到的体育规律,就是身体活动及与若干本质属性关系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基于这个看法来探讨体育规律。
2.4体育规律是什么
2.4.1定义体育规律是指体育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4.2体育规律的特点 1)是体育现象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
2)是反复起作用的。体育在任何状况下都受到自身规律的制约。
3)体育规律的认识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2.4.3体育规律基本内容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是:体育事业发展规律;群众体育的普及规律;竞技体育的制胜规律;体育产业的运作规律;以及学校体育的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2.4.4体育规律的运用 在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下,体育的具体规律在实践的运用上也所不同:比如在群众体育的普及规律运用上,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持之以恒原则;政府及社会组织体育开展原则;以及促进体育市场形成的原则。在竞技体育制胜规律运用上,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训练的系统不间断原则;周期性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比赛与训练相结合原则等。
2.5教育规律和体育规律的关系:同一与差异
2.5.1在与社会和人的发展关系的意义上具有同一性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与体育基本规律中的体育事业发展规律,群众体育的普及规律,竞技体育的制胜规律,体育产业的运作规律,以及学校体育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关系上具有同一性。
2.5.2在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上存在差异性 由于事业发展的目标的不同,以及当今体育发展和体育内容的相对分化状况,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其规律有它们的特殊性。对教育规律和体育规律的认识,应当在不同的方面进行。
1)在教育的意义上:体育规律中的学校体育规律是服从于教育规律的。它是教育中的一部分。
2)在竞技体育的意义上:体育规律中的竞技体育规律和教育规律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3)在群众体育的意义上:体育规律中的群众体育普及规律和教育规律是既相互区别有相互联系,它们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3 普通教学规律、体育教学规律及其关系
3.1普通教学规律
3.1.1定义教学规律是指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稳定的联系。即是说,当一种联系或关系具有必然性和稳定性时,才可以称之为教学规律。
3.1.2教学规律的内容
3.1.2.1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需要的规律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还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
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民族心理对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也有明显的决定作用。
3.1.2.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这里的发展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身体方面的发展,包括身体的健康与各部分的功能;二是智力方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智力、能力和技能技巧等;三是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发展,包括情感、兴趣、态度、意志、性格等。
1)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
教学要以学生身心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为条件,这是人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共性而言,同时,人的发展还有个性(个性差异),教学既要适应学生发展的共性,也要适应学生发展的个性。
2)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前面所说的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意思是要说明,教学要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成熟程度及特点作为基础,并与之适应。另一方面,教学不只是消极地去适应发展,教学还可以积极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如维果茨基(前苏联)“最近发展区”理论。
3.1.2.3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教与学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动者。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有两个侧面,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即主导与主动的统一。
教师和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教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
3.1.2.4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的规律
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馈等七个要素。
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孤立地、简单地产生的,而是在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换言之,教学过程的每一要素都在产生一定的力,但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之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在诸要素之间的实际关系中形成的一种合力。
3.2体育教学规律
3.2.1定义体育教学规律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和必然显现的、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及其有规则的变化。
3.2.2体育教学规律的内容观点一:体育教学规律包括一般教学规律(即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所共有的普通规律)和特殊教学规律(即体育教学所特有的规律)。
1)一般教学规律:(也可以说是上述“(一)教学规律”的另一种归纳)
社会制约性规律
认识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反馈规律
2)特殊教学规律:
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即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人体开始运动时,身体承受运动负荷,体内异化作用加
强,体内能量储备逐步下降,这一期间,称为“工作阶段”;经过间歇和调整,可以使体内的能量储备逐步恢复并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这是“相对恢复阶段”;再经过合理的休息和能量补偿,机体恢复水平可以超过原来的水平;称为“超量恢复阶段”。根据这一规律,为了使学生达到增强体质之效,后一次课应尽量安排在上一堂课后的超量恢复阶段。
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体育教学中,学生身心同时参加活动,在反复的练习和休息的交替过程中,学生的生理功能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一节体育课来看,呈“上升――稳定――下降”的趋势。
观点二:体育教学的五大规律…
1)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体育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而运动技能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巩固到巩固的发展过程。
运动技能形成、提高的过程是: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虽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每次课只有45分钟,每周只有间断的2―3次课,体育课安排不可能明显地体现和准确地划分出动作技能掌握的这三个阶段,但从一个动作技能掌握的长链结构看,仍然是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的。
2)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体育教学是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完成的体育习得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体必定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生理负荷越大,对学生身体产生的生物性痕迹效应越深,对体能提高的效果也越强。但是作为教育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不同,其追求的并不仅仅是生理负荷和生物性改造,还有其他方面的教育意义。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合理地利用生理负荷,又要合理地控制胜利负荷,这就是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
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过程是:①热身和逐步增加运动负荷的阶段;②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和控制运动负荷的阶段;③恢复和逐步降低运动负荷的阶段。
3)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体育运动文化和身体锻炼的知识,体育教学中所培养的认知也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运动认知。由于体育学科具有独特的运动认知体系,所以体育教学还要遵循体育知识和运动认知的规律。
体育学科特有的运动认知体系是不断提高人体对物体,对自我的速度,对时间、空间、距离、重量、力量、方位、平衡、高度等因素进行识别和控制的能力,是一种“身体――动觉智力”。所谓身体――动觉智力主要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个体能否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并使之对事件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是否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构成身体――动觉智力有三个核心要素:一是有效地控制身体运动的能力,二是熟练地操作物体的能力,三是体脑协调一致的能力。
体育教学中运动认知过程是:①广泛进行感性认知,形成感性基础的阶段;②进行理性的概括,形成理性认知的阶段;③将理性的认知演绎到各种运动情景的应用阶段。
4)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在集体合作、配合和相互帮助中进行的。
因为体育项目和活动中大多数都是以集体形式呈现练习的,所以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集体性学习体现了体育的特性和目标指向。因此,体育教学要注重和突出学生体育学习的集体性规律。
体育教学中的集体教育的过程是:(1)组成集体,形成集体因素的阶段;(2)集体巩固,在集体中接受教育的阶段;(3)集体成熟,自觉进行集体的阶段;(4)集体分解,形成新学习集体的阶段。
5)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地体验运动的乐趣,这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的首要条件,也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进健康的前提条件,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把握的客观规律。
体育本身就是充满了乐趣的运动文化,学生对体育的乐趣追求也是体育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体育中的乐趣可使体育教学成为活泼和充满乐趣的过程,忽视体育中的乐趣也可使体育教学成为“身顺心违”的过程,成为“磨难”的畏途。
体育教学中的乐趣体验过程是:①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技能水平上充分地运动而体验运动的乐趣的阶段;②学生向新的技能水平进行挑战从而体验运动学习乐趣的阶段;③学生在运动技能习得以后进行技术和战术的创新从而体验探究和创新乐趣的阶段。
3.3普通教学规律与体育教学规律的关系:同一与差异1)同一性:我们认为,体育教学规律中也包含着一般教学规律(即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所共有的普通规律),即在认知发展方面的教学规律。
2)差异性:我们认为,在体育教学规律上,它有自身特殊的教学规律。即在技能发展和身体健康促进方面的教学规律。
4 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关系
4.1教学规律(一般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前已论述)
4.2训练规律
4.2.1定义运动训练规律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诸因素中本质的联系。
4.2.2运动训练规律的内容及其运用 竞技体育的制胜规律是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竞技体育的制胜规律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如下原则的遵循上:
1)“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
2)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
3)训练的系统不间断原则;
4)周期性原则;
5)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
6)比赛与训练相结合原则等。
4.3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的关系
4.3.1同一性由于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同,教学规律和体育规律具有同一性:1)一般教学规律中的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约于社会需要的规律;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的规律,也是训练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2)体育教学规律中的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包含着运动训练规律的基本内容。
3)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可以协调地发生作用。因为知识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的协调作用,不仅可以促进竞技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解决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问题。
5)训练效率的提高为教学活动提供时间保障,教学活动的充分开展也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3.2差异性由于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不同,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又有各自的特点。
1)一般教学规律体现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人的培养上,体育教学规律体现在学生的动作技能学习和身体健康促进方面,而训练规律体现在人的“竞技能力”的培养上。
2)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一般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体现教学计划安排上,它基本是整体的、连续的、稳定的和不易变更的;而在训练计划安排上则是个体的、针对性的、比较容易变更的。
3)在实施的对象方面,一般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体现在一般的教学对象上,采用班级授课方式;而在运动训练的训练对象上,基本是个体的、个别的,是少数有潜质有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
4)在内容安排方面,一般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体现在内容安排上,采用材进行授课;而在运动训练的训练内容上,基本是单一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安排。
篇7
一、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事业心,更新观念,完善自我,注重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组织好各项活动,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出现在课堂上,用自己热情洋溢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其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实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造的能力,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运动中产生兴趣,达到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三,教师上课时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注意听、注意看、注意想、注意练习,争取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如果发现学生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或练习动作不到位、不准确时,应耐心仔细地指出学生动作完成不好的原因并及时给予指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学习活动中。在进行一些具有危险性技术动作教学时,教师应在旁边进行保护与帮助,给学生安全感。
二、选择和谐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终身受益。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尽量突出健身性、全面性、实用性、终身性、娱乐性、观赏性的特征,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武术、韵律操、羽毛球、毽球、体育舞蹈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意愿选择和搭配教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广和深入,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自己的选择空间。如排球的教学,以往我们总是像培养运动员一样进行教学,大量的时间花在垫球、发球等基础技术动作练习上,忽视了让学生体验排球运动的乐趣。现在教师可以采用小场地、低网等方法降低练习难度,只要排球不落地就可以继续比赛。这样可以使同学有更多的机会进行锻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改变,使技术动作的教学有机穿插到比赛游戏中,让学生在“玩球”的过程中喜欢上排球运动。
三、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中学体育教学面对的学生是多种多样的。在进行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表现出男女性别的差异、体质强弱的差异、运动基础上的差别;有的项目需要保护与帮助、有的项目需要助力和阻力。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内容、学习方法与适度的疑难问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行分层教学,因为不同的层次小组有不同的知识能力和练习要求,同一活动的不同环节要有不同的难度,教师可预先向学生提出经过努力可以达至的指标,让学生按预定的指标进行练习。如:跳高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不同的高度将学生分组,实施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促使每个学生尽心尽力地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允许有不同进度的学习,如障碍跑、立定跳远、不同人数的足球、篮球、排球比赛等等。创设这种课堂情景,学生们才能做到人人参与,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得到充分发挥,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能得到充分地展示。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意义所在。另外,教师应要求学生之间多加沟通,进行互帮、互学、互教,适时进行点拨,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如完成动作的正确与否,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出跟其他同学的差距。这样对于改进与提高动作技能起着积极的作用,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更积极有效地参加体育学习,不断积累体育运动经验,扩大体育知识领域。
四、重视改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
篇8
所谓快乐体育是学生在心境自然、开朗的环境下在教师的指导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自觉而快乐地进行体育课的学习与锻炼,同时也是指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需要出发,从感情入手,对学生进行的健全人格教育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快乐体育的发展是体育教学的改革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的需要。
快乐体育教学的本质规定,则需要学生在身体与精神上的完备努力,以此,才能发展学生内在天赋的各种心理潜能,帮助学生有效形成和发展人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能力和经验等。快乐体育是深层的心理或成功感,能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立足尊重学生体育运动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引导学生的体育运动动机,养成运动的习惯,并认为体育叫过程本身就是快乐和有吸引力的。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斯说:“如果让小孩子从小就失去自信心,那么长大了我们还能对他们抱什么希望呢?”,在学生时代,没有比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更重要的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是一句口号,以前提述“成功体育”就是想通过体育的成功促使每个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材的选择,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上使每个学生都需要学有所成,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愉快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快乐体育的目标和内容
快乐体育以研究学生的情感需要、体育需求、人格需要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在自身愿望的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上,把身体锻炼中的乐趣和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以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适宜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过程充满欢乐、愉悦、和谐的情感与气氛。在这样的教学气氛中,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这里有必要强调,“快乐”二字是对情感而言的。情感上的快乐不仅不排斥意志上的勤学苦练,而且是勤学苦练等意志努力得以坚持、发扬的必要条件。快乐体育的含义,简而言之,就是寓教于乐。这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而以苦为乐、乐此不疲则是包括教育在内一切事物能够持之以恒,进而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快乐体育的基本要素
(一)环境优化
教学环境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影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物质因素与人文因素的总和。通常把前者称为“硬环境”,把后者称为“软环境”,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自发性和潜在性的特点,但其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优化教学环境,简而言之就是“硬环境”美化协调,“软环境”健康和谐。其中快乐体育特别强调优化教学氛围。和谐的教学气氛的形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激情与对学生平等的态度,取决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取决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频繁的、多向的情感交流与教学信息交流。
(二)情感驱动
情感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动力,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是学生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自主、自动地从事体育学习,取得体育的、具有动态意义的自我学习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快乐体育非常重视情感的功能。
(三)协同教学
所谓协同教学,是指运用协同论的基本原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教与学诸要素之间的参量配置协调。同步与互补,以形成体育教学活动协同高效的运行体制,使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得以放大、增值。
(四)增力评价
增力评价由口头的形成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组成。是一种即时的教学反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知道学习效果的学习,往往是低效率的学习。
(五)快乐体验
主要是指快乐的运动体验与成功体验。在教学中强调不同体育活动所具有的乐趣。以“乐教”、“乐学”为中介,达到在发展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求得发展的目标,这是快乐体育的精髓。
四、快乐体育的方法
快乐体育的方法是以构建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自发、自主地学习,充分体验运动的内在乐趣为基点的。
(一)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教学的基点
快乐体育是以怎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为出发点来研究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的。它标志着学习主体地位的真正确定。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学习计划的确定,一直到体育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调控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主体作用发挥。
(二)采取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首先是教师为确立一个共同的目标,然后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达到这一目标。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能力基础和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快乐体育特别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现有的能力去享受运动。
(三)采用有利于学生互教互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快乐体育强调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承认个体差异,允许每个人根据现有的能力从事活动,享受运动。
篇9
一、师生互动
什么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是社会的代表,学生则是社会期望接受者的代表,简单来说,就是在特定背景下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并相互作用。这应该是一个兴奋激活,文化冲击,自主创新。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手段,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性质和影响力的互动和不同层次的各种形式。师生互动,本质上是一种在很多情况下,包括在各种各样的地方、多种的形式、各种内容方面的一个互动系统。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的两个基本要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指师生相互之间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的影响和作用,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将学生培养成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教学理念中,在课堂创造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改变过去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和学生的情感、知识和心理、精神等方面获得畅通交流,在相互交融中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互动式教学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情感互动、信息互动、精神互动等内容。狭义上的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情境下产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教法不断出现,我们应该吸收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运用到篮球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教学生会学、善学。同时强调知识价值、智力价值和能力的发展。中学篮球课程中师生互动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师生互动教学法从教学过程的主体出发,着眼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普遍性,将合作性的团体结构纳入了课堂教学之中,构建了以教学交流为基本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教学的本质,减轻师生的负性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学篮球课应用师生互动教学法操作程序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详细具体地说明教学活动的逻辑步骤,以及各步骤所要完成的任务等。在篮球教学中,成功运用互动教学法的前提是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了解学生,师生在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是决定互动教学法成功的关键。互动教学法的互动程序为:课前-课中-课后。
课前:中学篮球课程上课前,教师在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备好课,同时教师向学生指出本节课的内容、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等。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中:中学篮球课堂教学中,先由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向教师发问,由教师做出解答,然后教师对于学生没有问到的或教师认为需要进一步深化的问题再向学生发问。在学生理解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篮球技术的练习,师生可以在练习过程中针对所遇到的细节问题进行交流,包括教师示范技术动作、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等,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情况作出适时的点评。课结束前,教师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反馈的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评价和总结。这样,就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个过程中,变被动学生为主动学习,在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中掌握教学的内容。
课后:中学篮球课下课后复习,即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对所学的知识、技术、技能进行复习,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动作质量,培养学生对篮球的热爱,有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篇10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体育教育学 运用
一、体育教育学是不断创新和不断有新发现的教育学
体育教育不但要注重人的体力的发展更要注重人的智力的开发,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进行体育教育中应该利用图解观察、因势利导,启发人的思维。体育教育是多样化的教学,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体育教育的模式。这些模式既要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也要取向于教育和接受教育者的关系,要从追求接受教育者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
体育教育学的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体育教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不断的调整。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也将逐年加大,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体育教育的目的也将随之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被教育者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反对教育者在人格上凌驾于受教育者之上,对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动辄指责、喝斥等简单教育方法,要编排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使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他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我们要认识体育教育学的特点,把握好体育教育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因此活动量和生理负荷是最显而易见的因素,但身体活动又并不只限于给人以生理上的作用,还兼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发展、情感的体验等作用,因此创新教育首先应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其次,受教育者的进步应表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感觉、理解、创造的思维递进上。而在培养人格、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性、改善学习效果、增加运动乐趣等作用的认识和功能上应得到充分发展。再者,身体活动外在技能的因素除来自于学习者本人努力之外,其他的因素如遗传的身高、体重、肌肉类型及神经类型的不同也影响很明显,因此体育教育中的个体差异大于其他教育中的个体差异。在创新教育中应给受教育者充分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运动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推动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活动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策略体系。体育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育技术,这四者之间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相互孤立、互不相干的简单组合,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有机整体。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遏制了学生的个体化发展需要,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有望改变教学信息的传播方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而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核心,通过建立师生之间讲解、互动与研讨,使学生主动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学习知识。在这种教学新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知识的探究者;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班级教学发展为小班教学、小组教学与个别化教学并举的局面,为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创造条件。
三、体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教学节点主要配置有多媒体计算机,这些计算机通过局域网和宽带网相连。学生可以通过异步教学点进行网上注册、多媒体课件学习、教学录像点播和其他教学资源的浏览学习、参加课程考试和进行专题讨论等活动。同步教学节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时的双向交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一种面对面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实时地看到教师的讲课画面,听到教师的讲课内容,教师也可以实时地看到学生听课的情况并能够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或进行讨论。同步教学节点除了配置有异步教学节点的设备外还配置有视频会议系统、课件播放系统、电子白板、音响系统和一些其他配套设施。
体育教学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其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师做的示范、讲解不能被学生形象化理解,直观教具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弥补这些缺陷,使教学过程变得灵活,教与学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随地获取教学资源,对标准动作或者分解动作进行回放,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四、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生健美操的动作时,要求学生学习由头颈、上肢、胸部、腰部、下肢等部位的屈、伸、转、绕、举、摆、振等基本动作,特别是髋部动作。但有些学生不能充分做出来,这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动作慢放,一个一个地分解,让学生对照、揣摩和观察,然后再在教师指导下实践,这样既能很快地掌握动作要领,又能够使课堂气氛生动形象。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也能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提高学生的兴趣。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迅速增长,各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增加,在体育领域中充分表现了这一点,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开发,获得信息途径的来源广泛,国内外先进的体育技术与信息具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能力。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和管理如果用人工的方法非常困难,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对这些资料进行管理,方便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庞志强.学校体育教学与教学的模式[M].北京:现代知识出版社,2001.
- 上一篇: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议
- 下一篇:体育课程教学计划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