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27 17:3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安全风险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校园安全管理的现状
1,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并举
在安全管理工作方面,各校均制定了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包括学校安全保安制度、食堂管理制度、实验室药品管理制度、课间护导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对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范围和程序进行了限定,比如:食堂管理制度要求二次更衣、消毒、生熟分开、48小时留样等;实验室药品管理制度要求将化学危险品放在独立的化学危险品柜里,执行“双人双锁”制度,课间护导制度要求值日护导教师做好课间指定区域的巡视工作,在学生主要活动区域设立“安全文明岗”(学生护导点),由值日护导学生在课间对学生进行督导。为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学校还制定了各种预案,如校园踩踏事故应急预案、校外集体活动事故预案、学生意外伤害事故预案、食物中毒应急预案、火灾事故应急预案、传染病应急处理预案等。
学校层面的安全教育主要通过3个途径进行:(1)演练。中小学校根据市教委的规定,每年都会举行消防演练。(2)讲座。聘请区青保办主任、法制副校长(兼职民警)做关于如何避险、逃生的讲座。(3)利用宣传栏、宣传手册、广播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例如消防日、安全日的主题教育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校将安全教育的课程内容以漫画的形式呈现。
2、物防、技防,人防相结合
在校园维修制度上,除了学校层面的常规维修外,在区、县教育局层面,主要采取大修与小修相结合的模式。例如:上海浦东新区的教育局规定:辖区内学校每10年进行一次大修;如果出现房屋渗水等问题,则学校可每学期申报,教育局于暑期组织维修。
在技术防范方面,在校长室、财务室、电脑房、食堂安装与110联网的红外报警系统,在校门口、教学楼主要出入口、宿舍区等关键部位安装摄像头,建立校园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在校园围墙安装周界报警系统。
学校门卫由正规保安公司的保安人员担任。政府每年组织学校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现场培训。
3、教育局、公安局,交通局、卫生局通力协作
教育局专门成立“校园安全管理办公室”,该办公室人员每人配一辆电动车,定期到辖区学校进行安全检查;为学校的技术防范提供经费支持;通过开展安全文明校、行为规范校的评比工作,强化学校的安全管理意识。公安局为每个学校配备了法制辅导员,片区民警定期定时对学校进行巡视。交通局为校门口的马路划定斑马线,在学生上学、放学的高峰时段有交通警察或者交通协管员维持秩序。卫生局负责对学校食堂卫生工作的常规检查。
4、引入市场化手段,转变政府和学校角色
伴随上海市中小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上海市教委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立了一批具有经营学校食堂资质的餐饮公司,负责经营学校食堂。通过“外包”这一市场化手段,学校食堂的经营权由学校转变为专业的餐饮公司,学校与政府的角色由经营者转变为监督者。
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该区的社会发展局专门成立了后勤社会化办公室(简称“后勤办”),负责该区学生营养午餐的具体管理工作,包括:(1)指导、协助学校与餐饮公司依法签订合同。(2)制定营养午餐的卫生标准和营养标准。供餐单位需提前一周将菜单报“后勤办”审定,符合标准的菜单将在网站上公布。(3)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营养午餐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在网站上公布。(4)组织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参加相关知识、技能培训,督促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5)协助卫生行政部门调查、处理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事故,维持秩序,控制事态发展,并启动应急预案。
学校配备专职或兼职的食品卫生管理人员,监督食品的卫生、质量状况;成立由学校领导、学生及其家长组成的餐饮监督检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营养午餐进行全方位抽查监督;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由教师、学生、家长、供餐单位参加的学生营养午餐听证会;督促供餐单位按时办理“学生营养午餐保险”。
市场化手段既分担了学校的风险,同时将经营权与监督权分离,有利于保证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提高服务质量。
5、保险险种丰富,风险被转移
目前,上海市适用于学生伤害事故的险种主要有校方责任险、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少儿住院基金、城镇居民(学生)基本医疗保险。校方责任险自2001年起实施,由上海市教委为上海市全体中小学校集体投保,险种覆盖率为100%,城镇居民(学生)基本医疗保险的对象只限于具有上海市户籍的学生,对具有上海市户籍的学生覆盖率为100%,少儿住院基金的覆盖率与学生意外伤害保险的覆盖率也在90%以上。险种丰富、覆盖率高的社会保险,大大增强了学校的抗风险能力。
二、校园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安全制度缺乏特色
在勘查中我们发现,在一个区内,各校的安全管理制度的条款内容基本相同,有的学校直接将教育局下发的文件经过剪贴变成学校的规章制度,没有基于校情制定安全制度,导致制度的有效性下降。教育行政部门在检查这些规章制度时,主要看规章制度是否完备,而对制度的有效性关注不够。
2、对学生健康问题以消极管控为主
目前,教育部虽然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作出了硬性的规定,但是由于害怕学生在体育锻炼时发生伤害事故,因此不少学校总是想方设法减少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与活动量,或者取消风险系数较高的体育项目。学校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还是以消极管控为主。
3、学生午餐由“营养饭”变为“安全饭”
在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学生的午餐主要由校外的快餐公司提供。在调研的过程中,学校总务主任均反映“盒饭的口味不佳”,其中一位总务主任的话颇有代表性:“以前是学校自办食堂,现烧现吃,口味好,现在是外送盒饭,盒饭自快餐公司运出,经过冷藏、杀菌、消毒、加热后,饭菜的口味差了很多,盒饭由‘营养饭’变成了‘安全
饭’,有的学生只吃几口就将其倒掉,导致饭菜的浪费极大。”
4、心理咨询室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上海市中小学校普遍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心理咨询室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多学生即使遇到心理问题也不愿意去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因为心理咨询室的咨询教师多为本校任课教师兼任,学生对他们的专业性与保密性存在质疑。
5、学校对学生的心理伤害事故关注不够
从调研结果来看,各校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身体伤害事故,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主要是针对如何预防学生身体伤害事故的发生,而对学生心理伤害事故的关注不够。
6、缺乏专门机构进行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
目前,上海市还缺乏专门机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善后工作。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都会直接找校长,这占用了校长很多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在学校与家长难以达成和解的情况下,校长很难再管理学校的其他事务。
三、对策与建议
1、关注学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特色和有效性
目前,学校有关安全的规章制度在数量上已经比较多,教育行政部门下一步的检点应该放在这些规章制度的有效性上,鼓励学校结合校情制定出有特色的规章制度,完善配套措施,使规章制度更具可操作性。同时,把如何预防学生心理伤害事故的发生列入规章制度中,让师生树立起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同样重要的意识。
2、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工作
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从事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制定心理咨询工作条例,规定哪些信息心理咨询师应该保密,哪些信息可以与任课教师分享,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3、成立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专管部门
篇2
[关键词]校园风险 校园风险管理 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124-02
[收稿时间]2013-04-23
[作者简介]章小平(1979-),男,浙江淳安人,中国美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徐元(1984-),女,浙江绍兴人,研究生,中国美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新闻宣传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几年来,学校安全、危机事故发生概率上升,不仅对正常的教学、管理和生活秩序产生了影响,而且直接使学校形象和声誉受到损害,而声誉和形象的受损虽没有实物或人身安全受损而产生的直接影响,但其影响的持续性更久远,产生的负面效应更广,所以更应得到关注。因此,从实践层面对校园风险进行研究是学校稳定和发展的直接诉求。
一、高校校园风险管理的意义
校园风险管理在于对风险进行识别、判断并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应对。校园风险管理不同于危机处置、突发事件的处置,而是注重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判断以及制定合适的处置方案,重在过程的管理。校园风险的管理目的并不是要消除风险,实际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不可能完全规避风险。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以最有效、最明智的方式处理风险,以及规避在教学、研究和学生活动时,教职员工和学生所遇到的潜在风险。
二、校园风险的产生原因及常见类型
根据校园风险发生后才产生的结果,校园风险可以分为人身伤亡、实物损失、名誉受损几种类型;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及处置不当和因教学设施所带来的隐患等,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发事件的风险
突发性事件指一些不可预知预见的风险,包括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食品安全、食物中毒、流行性疾病等公共卫生事件,踩踏、校车安全等事故灾难,以及校园、校园刑事案件等社会安全事件等。
(二)人为处置不当的风险
人为处置不当是指校方教学活动中,由于经验不足、技巧缺乏等无意发生的技术性失误,或者因出于某种目的而有意做出的行为性不当。技术性失误诸如事件回应的时间不合适、言辞不恰当、方式欠周到等。行为性不当包括事故责任认定不当、损失数据统计不当等。例如学生对取消学位的申述,学生在社会实践等外出活动中摔伤等案例。
(三)学校教学设施的风险
校园基础设施所带来的风险是指包括教学楼、宿舍楼、实验室、运动场馆等校园基础设施由于潜在的安全漏洞或保障缺失引发的安全隐患,从而产生的相应风险,诸如教学楼、宿舍楼的地面湿滑、门窗等防盗性不强、建筑自身的牢固性等问题,以及实验室实验装置、实验器材的不安全性、运动场地、运动器械的安全隐患等因设施问题所产生的问题。同时还有一些校园盗窃案、学生在外宿居住地发生的治安事件或纠纷中也有将部分原因归结为学校设施、条件不能满足需求而造成的风险。
三、校园风险管理的过程
校园风险管理包含风险的识别、判断,对风险的评估,对风险的应对和监督与反馈。具体的流程如图1。
图1:校园风险管理过程图
制定活动计划是指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办学目标,组建风险管理团队,制定宏观的风险管理计划,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前提。
风险识别包括收集风险信息,判断风险是仅能为学校带来正面影响的风险,或是仅能带来负面影响的风险的纯粹风险,或是为学校带来负面和正面影响可能性并存的机会风险。
对风险的评估是指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的条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和影响程度或机会价值,并以此作为依据,对如何进行风险应对提供支持。风险评估是一个持续性和重复性的互动过程。
风险的应对包括风险规避、风险承受、风险降低和风险分担等应对类型,在具体操作中,学校根据自身围绕自身发展战略和外部环境,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和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选择一种或多种应对类型,从而控制、降低风险带来的不良影响,并进而有效利用机会风险,从中获取竞争优势、促进学校发展。
对风险管理的监督应贯彻在整个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将对全过程的持续监控和对过程中的个别评价结合起来,分析缺陷,总结经验,并及时予以纠偏或改进。
四、校园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完善机构决策,理顺应对机制
建立由书记、院长、分管副书记及宣传部、学工部、保卫处等学校有关单位和部门负责人等组成的常设的校园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校园风险管理工作,对重大事宜做出最终决策和最高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风险处理中心,办公室负责开发应急预案,落实责任制度,整合处理信息和组织调配资源。风险处理中心作为风险发生后的第一反应方,对风险作出及时的评估,明确风险类型和责任,并根据应急预案,明确牵头的部门,调动必要的资源,提高应急管理的专业化。
(二)突出风险预防,整个校园参与
校园风险管理链开始于教师、工作人员和学生,因此,整个校园的师生员工都要共同参与到各项应对风险的计划制定,并自觉主动地提高对风险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为预防风险,学校要开展经常性的日常安全宣传,包括开展各类讲座、明确各类救助渠道、各类安全指南、培训救助技能、建立心理档案、开展现场模拟等。此外,对校园风险的排查和事前监控必不可少,及时发现并努力排除各种潜在隐患。
(三)加强沟通合作,提高管理能力
对于校园风险的应对,需建立学校、政府、家长乃至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体系。一方面,学校与公安、消防、医疗卫生和周边社区的守望互助,密切联系,消除校园周边的安全隐患,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当风险、危机发生时,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也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及时、主动地与学生家长联系并保持接触,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争取获得家长的理解、认同与支持。
(四)培养媒体意识,注重危机公关
首先,要加强公关传播,培养公关意识,学会与媒体打交道,当危机发生后,对媒体要积极引导,把握信息和事态控制的主动权,不可封锁消息或缄默不语。其次,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等信息公开机制。危机发生后,学校的新闻发言人和宣传部门要及时官方信息,成为正确信息的惟一来源,避免谣言及不实信息的传播。第三,尤其要加强网络公关,加强网络监控,收集信息、及时消除或控制已有的负面言论,并积极利用校园网、论坛、QQ群等及时疏导危机,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正面功能。
(五)加强保险教育,规避转移风险
教育主管部门极力要求学校购买校方责任险,以保险的方式转移赔偿责任,规避校园风险。当事故发生后,由保险公司根据保险条款规定赔偿给参保的学生。为学校分忧,同时也维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但是,校方责任险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免除责任,当发生台风、地震、雷击、洪水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是学生自伤、自杀等情况时,保险部门将不予赔付。为此,学校可在与建筑、外包服务单位等签订合同时,将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故和灾害带来的风险的赔偿条款纳入其中,明确事故责任方,如识别和评估与管理学生宿舍相关的风险,得出结论:学校不具备有效地管理学生宿舍此类大型居住物业所必需的房间服务能力,可将宿舍管理外包给一家专业的管理公司,从而可更好地降低由此带来的相关风险的影响和可能性。还可通过设立基金等方式,减轻诸如上述安全事故和灾害带来的损失。
[ 参 考 文 献 ]
[1] 彭才根,岳凤岐.职业院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机制及途径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2,(5).
[2] 吴水平.浅谈安全意识的培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6).
[3] 胡元洪.狠抓安全学习提高安全意识减少安全事故[J].交通企业管理,2009,(8).
篇3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之风险识别教育可行性
在中学体育教学当中渗透安全教育之风险识别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一点在本次调查数据整理中可以显现出来。以访谈法为基础调查方法对某中学体育教师与学生展开调查,谈及对安全教育的理解。被访谈体育教师认为:“安全教育实施环节并非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理论灌输过程,还需要教会学生风险辨别的方法,将案例分析、活动体验与理论灌输三个方面做好融合与协调,才能够发挥实效。”可见,多数体育教师能够意识到体育教学安全教育之风险识别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个人对于风险识别教育的看法。在对学生的访谈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更愿意看到更加形象的宣传片以及亲身体验情境,在情境中感受体育魅力的同时提升安全问题风险识别能力。整个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师与学生都能够意识到安全教育之风险识别教育的重要性,这一点与《体育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要求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基于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之风险识别教育,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但需要依靠具体的教育策略支撑。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之风险识别教育策略
(一)培养安全至上意识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行动能力较强,思维较为活跃,但识别风险的能力则有待于去具体培养。体育学科由于学科自由性受到青少年的推崇与热爱,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所以体育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对于体育学科的学习兴趣做好安全教育的渗透。例如,在中学体育教学前期准备阶段,可以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做好基本知识点介绍之后阐述活动安全内容。当然,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显然不可取,我们可充分运用多媒体以及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从视听感觉上受到冲击,更直观地了解安全问题所引发的严重后果,从而学会自我保护,树立健康第一、珍视生命的思想理念。一旦学生安全至上的思想意识得以形成,则证明安全教育之风险识别教育已经发挥实效。
(二)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拓宽了传统体育课堂的学习领域与涵盖范围,明确指出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具备与掌握安全生存的基本能力。但这一目标如何在教学实践当中具体呈现,则需要发挥安全教育之风险识别教育的效用与价值。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固化,教学内容创新性严重不足,安全教育与风险识别教育也未得到重视。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体育教育要求,需要做出调整与更新。一方面,教师应该具备安全防范知识与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能够针对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安全问题第一时间做出处理,树立榜样意识,让学生学会风险识别;另一方面,体育课堂内加强对学生安全知识的传授,可以借助相关工具与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于安全知识的理解。
(三)增强学生实践体验
在调查中也可以发现,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更愿意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去感受安全及风险识别的重要性。针对这一调查结果,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安全问题与风险识别的重要性。例如,在整节体育课授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基本的理论知识,包括逃生技巧、逃生注意事项与步骤等,让学生大致了解安全逃生的技巧。体育授课时可以通过实践演练的方式模拟火灾现场,让学生运用课前所讲的逃生技巧进行演练,课后教师需要对逃生技巧的基本动作与逃生过程的意外处理方法做出最后的总结。通过整个体育课程的全过程设计,可以发现学生实践体验能力明显增强,对风险的认知也有所提升。可见,让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全程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他们掌握风险识别的内容与安全逃生技巧。
(四)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体育场地、器材与设施都是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的物质基础,安全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学生感受体育课魅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当然,体育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充分借助多种器材完成教学,可见器材与教学环境构成了体育课堂。因此,在开展风险识别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去感受风险因素,理解风险因素,学会规避风险因素的产生,进而保证自身安全。
参考文献
[1]李万虎,钟霞.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研究追溯与风险应对反思[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95-100.
[2]杨辉.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学校体育风险识别及应对策略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52-55.
篇4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校方责任保险工作会议。我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三部委关于校方责任保险工作的文件精神,以及《*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年校方责任保险工作的通知》精神,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抓住机遇,全力推进我县校方责任保险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和谐健康和稳定发展服务。下面,我就如何开展校方责任保险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校方责任保险工作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尤其是体育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中小学生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伴随的意外伤害事故也逐年增加。同时,随着寄宿学校的增加,学校周边环境的日益复杂等等,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面临和承担越来越多的办学风险。校方责任保险作为风险保障的重要手段,能在切实保障师生身心健康、减轻师生负担、降低学校经济损失、加强学校科学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维护学校稳定,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要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认清形势,统一思想,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做好校方责任保险工作。
通过近两年其他县开展此项工作的的实践证明,实施校方责任保险,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客观要求。教育要和谐,平安是关键。校方责任保险是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机制,能为学校提供及时可靠的安全风险管理服务,有效促使学校增强保险意识,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安全管理,防范各种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同时,在安全事故发生后,校方责任保险又能迅速提供经济补偿,有效化解事故矛盾和纠纷,协调各种关系,帮助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对于构建平安、稳定、和谐的校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实施校方责任保险,也是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开展校方责任保险是新时期学校安全工作方式的重要转变,是保障教育行业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因此,通过开展校方责任保险,建立一个功能健全,运作规范、服务学校和师生的教育风险管理服务机制,会给我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明确要求,强化管理,确保校方责任保险工作健康开展
关于20*年的校方责任保险工作,县教体局制定下发了具体的工作意见(汝教办〔20*〕号文件)。由于这项工作是教育事业的一件大事,是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安全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所以,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围绕一个目标:就是立足把校方责任保险做实做大,促进我县教育风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20*年力争使全县投保覆盖率达到在校学生总数的90%以上,实现投保学校风险经济赔偿率达到100%。
(二)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为学生人身保障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的原则;二是坚持投保校方责任险所需费用由学校公用经费中支出,不得向学生收费的原则。
(三)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用足用好政策,加大推进力度。各级关于校方责任保险的文件、规定和要求,是我们做好该项工作的政策依据,应充分运用好,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结束后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会议确定的目标要求和时间要求抓紧安排部署,二是加强网络建设,搞好宣传培训。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明确归口管理部门,落实人员,赋予职责,原则上要求每个乡镇中心学校都要落实一名专门人员负责校方责任保险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校方责任保险的重大意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抓好学校安全管理和保险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和保险意识。三是实施规范运作,促进健康发展。校方责任保险工作是教育系统一项全新的,政策性、专业性强的工作,根据市教育局的要求,我们要坚持“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统一市场、统一服务"的原则,各级各类学校要树立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确保政令畅通,坚决杜绝各类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确保该项工作合法合规、稳步发展,树立教育部门良好形象。
(四)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切实抓好教职工校方责任保险工作。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广大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心理压力越来越。另外,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在上下班工作期间遭受意外伤害的风险进一步增高。目前,随着学生校方责任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的开展,学生这块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而教师这块儿还是空白,广大学校和教师呼声很高,所以急需建立一种针对教师的风险防范保障机制。为适应这种需要,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及时推出了教职工校方责任保险。
教职工校方责任保险保费低廉,保障宽泛,全面保障教职员工上下班工作期间遭受的意外伤害和职业所导致的疾病。教职工校方责任保险的保费可以从学校公用经费中解决,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总之,要宣传到位,把对教职工的关心落到实处。该险种的推出,对学校、教师、家庭、社会来说都是一件好事。请各级各类学校像对待学生校方责任保险一样高度重视,加强宣传,确保把好事办好,确保这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三、加强领导,科学管理,确保校方责任险工作取得成效
篇5
利用高校责任保险来处理校园安全责任事故,有利于防范和妥善化解各类校园安全事故责任风险,解除学校、家长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推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我国高校责任保险制度的立法现状
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许多地方都相继出台了全面推行学校责任险的具体措施,但是一直没有一部学校责任保险的专门立法,涉及到学校责任保险的一些地方性的教育行政规章和政策性措施的差异性也比较大。2001年,上海率先推出校方责任保险以来,由于该保险能够有效地转移风险,极大地缓解了学校的赔偿压力,有利于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而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广泛欢迎。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处理办法》),明确了在学生发生意外伤害时,学校和学生的相关责任,并且提出“学校有条件的应当依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参加责任保险。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鼓励中小学参加学校责任保险。”2006年教育部等部门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规定“有条件的,学校举办者应当为学校购买责任保险”。这些部门规章一经推出,全国近20多个各省市积极响应,根据本省市的具体情况,推出了各自的具体实施细则。如《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杭州市中小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北京市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江苏省中小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湖南省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重庆市教委《关于开展校方责任险试点工作的通知》等等。[3]
2008年4月,由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关于推行校方责任保险,完善校园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一联合部门规章,对学校责任保险做了详细的规定。该规章规定:由国家或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都应投保校方责任保险。但是,我们发现,该《通知》只涉及到中小学校推行意外伤害学校责任保险制度的内容,并未涉及高校责任保险。上海、北京、湖南、江苏等地先后出台的地方规章涉及的学校责任保险的范围也都只针对中小学生,也并没有将高等学校包括在内。经调查发现,在我国范围内仅有重庆市、厦门市、深圳市、山东省、江西省等个别省市的地方规章和政策性措施中将高等学校纳入到学校责任保险的范围中来。我国还没有针对大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制定专门的法律。各大高校应对大学生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一般有三个:一是利用公费医疗支付学生部分医疗支出。二是保险赔偿。即如果学生投保了学平险,则帮助学生积极获得保险公司理赔。三是寻找事故责任人要求其赔偿。但是面对巨额的支付,这些往往是不够的。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学生及家长对于学校的责任会提出索赔,从而可能引起官司。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的负担,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教学工作。我们应当将高等学校纳入到学校责任保险的范围中来,并制定专门性的立法进行规定。
完善我国高校责任保险制度的建议
从“高校责任险”这个名词来看,此项险种应该是责任险的范畴,我国《保险法》第50条规定:“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高校责任险具备了该责任保险的定义并具有责任险的一般特征,比如高校责任险的补偿对象是被保险人即高校,承保标的是校园内外、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和责任等等。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处理办法》第31条规定:“学校有条件的,应当依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鼓励中小学生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提倡学生自愿参加意外伤害保险。”从《处理办法》中的“有条件”和“鼓励”这样的字眼可以推定这并不是一个强制性的规范,学校是否参与责任保险,条件是否成熟,完全由学校自己判断,该条款将学校责任保险界定为一种自愿的保险。笔者认为,应当将高校责任保险界定为法定强制性保险。原因在于:首先,根据强制保险的相关理论,国家实行强制保险,主要出于以下原因的考虑:第一,投保某种保险会涉及社会公共利益或公共安全的,国家可以实行强制保险。第二,投保某种保险涉及到国有财产的安全,国家可以考虑实行强制保险。[4]如前所述,高校责任保险有利于防范校园安全事故责任风险,推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涉及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公共利益的保护问题。学校责任保险与汽车交强险相似,在于维护受害学生的利益,使学生因学校的责任受到伤害而学校无力赔偿时能够得到保险公司的赔付。高校责任保险具有十分明显的社会公益性,它关乎学生人身安全和学校侵权责任,涉及社会整体利益,所以对其实行强制投保在理论上是具有可行性的。我们建议通过法律规范将学校责任保险列为强制保险,责任人没有选择是否投保责任保险的权利,只有选择到何种保险公司投保的自由,立法还应制定统一投保水平、保险费率和保险金额,以供各地学校遵照执行。
笔者认为我国高校责任保险的责任构成应当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主观上看,我国校方责任险的保险条款中明确规定“校方是由于疏忽或者过失”造成伤害才能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学校是故意行为,心理上是故意状态,那么不属于校方责任险赔偿范围。因此从归责原则上看,高校承担的是过错责任原则。当然相应的我们应当明确高校责任的免责事由。如果高校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不具有过错,则不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如大学生自伤、自伤等等。第二,从主体上看,行为的主体是高校。但高校只是一个团体,无法实施具体侵权行为,侵权行为的主体实际中还应是高校的工作人员,即教职工职务行为。如果教职工的行为是为了实现学校的意志和宗旨,体现了设立该学校的特定任务和目的,则属于职务行为,在执行职务过程中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就是职务侵权行为。第三,从客体上看,高校责任保险的客体是在校学生,投保时必须提供参保学生的所有花名册,有详细的学生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班级、学号等,一旦发生高校责任险的赔偿事故时,先要确定该学生是否在当时投保的名单内,如果当时未投保则不能赔偿。第四,存在损害事实,具体指的是学生的人身伤亡事实和财产损失事实,并且学校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从教育部2002年的《处理办法》和2008年教育部、财政部和保监会联合下发的《通知》中的规定可以看出,保险费的承担方应当是学校。从各地的实践看,保险费的承担者绝大多数都是学校,个别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承担。笔者认为:由学校自行承担保险费的方式不可取,因为学校的本职工作是教育教学,由其花大力气去筹措保险经费不可行,而且学校的投保意识普遍较弱,加上教育经费紧张,如果由其投保,则投保率很难保证。我国有的学者认为应当将高校责任保险费纳入到国家赔偿体系,有的学者认为应当由国家为所有高校承担保险费。笔者认为以上的观点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建议学校责任保险费应当由学校的举办者来承担。
第一,对公办高校而言,从产权关系看,其经费全部或大部分依赖国家财政拨款,国家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国家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同时也是学校侵权责任的最终承担着,各级政府行政部门承担保费,为学校投保,分担风险、补偿损失,理所当然。而且我国法律虽然明确规定了高校的法人资格,但是由于其公共性、公益性等特点,其没有法人所必须具备的独立的财产权,因而国家对高校实际上仍负无限责任。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安全素质;培养模式;大安全观;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175-03
一、引言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数直接进入生产现场,成为一线新员工。据相关部门统计,新员工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发群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新员工缺乏职业安全素质是关键因素,如对安全生产缺乏认识、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不强、缺乏安全技术知识和处理发生事故的应变能力,等等。[1]因此,面对我国当前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和社会对高安全素质人才的急迫需求,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已迫在眉睫。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的观点,强调从人才培养源头上规范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观点,[2-8]但缺少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等相关内容的研究。本文结合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这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地的具体状况,对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目标、内容体系、培养方式方法及培养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对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目标
职业安全素质是指人们对所从事的行业应具备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心理等素质的总和。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素质,是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要途径,是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因此,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目标应为: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使学生掌握所属行业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具备基本的职业安全意识、心理素质及应急能力,成为具有较好的安全知识基础的专业技术人才或成为具有较好安全知识基础和较好专业技术背景的高安全素质技能型人才。即为用人单位输送具备较高职业安全素养的“安全人”。[9]
三、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体系
1. 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体系
大安全观是指将以生产领域为主的技术安全扩展到生活安全与生存安全领域,形成生产、生活、生存的大安全,将仅由科技人员具备的安全意识提高到全民的安全意识,尤其强调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10]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必须先加强其大安全观教育,以提高其基本安全素质。安全素质教育不同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校园环境、专业交叉、教育资源、大学生自身状况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素质培养应主要包括:安全基础知识、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安全心理、应急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见图1。通过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素质培养,可以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普及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自我保护和应急能力。
2. 基于行业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体系
高职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进入生产作业现场,因而,开展与本行业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安全教育极为重要,尤其是机械、化工、纺织、机电、建筑等行业风险较大的工科类专业。由于学生毕业以后就业场所和岗位不尽相同,发生事故的几率不同,潜在的危险因素差异也很大,因此,要区分不同专业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基于行业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相关的安全知识。不同专业有不同安全知识结构、安全技能,比如建筑类应加强建筑安全知识学习,化工类应加强化工安全知识学习,等等。
(2)风险管理知识。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风险,但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理念是一致的,高职学生应加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相关知识的学习。
(3)行业相关的应急知识。不同的行业发生事故后产生的事故后果不尽相同,因此应该加强适用于本行业的应急知识培训,比如化工类专业应加强火灾、爆炸和泄漏事故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
(4)事故案例分析。加强与本行业相关的事故案例教育,是提高学生职业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比如建筑类可重点加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触电等事故案例分析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方式
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应该结合学校、学生和专业的实际,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活动,当前,主要的培养方式有以下几种:
1. 理论知识教学
安全理论知识涉及面广,可以开设安全类公共理论课程和专业安全类课程。开设安全类公共课程可使学生从系统安全角度了解安全知识的重要性,增加安全理论知识在大学生中的普及,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安全认识论和安全方法论等基本概念的认知。而开设专业性的安全知识课程,可以增加学生对本专业职业安全的认识,并建立起各个专业相关的职业安全知识体系。比如化工类专业就可以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知识课程教学活动,可在培养方案中增加1~2门安全理论与技术相关的公共必修课程,如《化工安全技术》、《安全系统工程》等。
2. 实践及实训教学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实践及实训教学是其走向职业生涯关键的一步,加强这一环节的职业安全知识教育,既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又能加深高职学生对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领悟,从而有效提高其职业安全意识,为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职业安全素质基础。因此,可以在实践或实训环节增加安全技术、安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与考核。如开展实践过程中的应急演练活动,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应急技能的掌握。
3. 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建设
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安全观念、行为安全、系统安全、工艺安全等。[11]安全文化主要是通过“文之教化”的作用,将人培养成具有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安全情感、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表现的人,是提高学生安全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在校园内举办多种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如定期邀请消防、气象、安全方面的专家来校讲学;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教育讲座;进行事故案例、事故预防、应急处理、逃生自救等安全知识图片展览;结合社团举办“安全教育月”活动;组织安全素质教育巡回演讲等,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广泛营造高职院校安全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氛围促进安全素质的提高。
4.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就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穿插一些典型的事故案例或安排一定学时的事故案例分析,比如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让学生感受事故的残酷,并吸取教训,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
5. 信息化教学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多通道地为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如网络教学、短信平台提醒、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掌握的安全知识更广、接受的渠道更多、学习的形式更丰富。
五、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的对策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为此,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才能确保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得到落实。
1. 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必须得到社会、企业和学校的重视,尤其是得到高职院校领导的重视
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竞争、维护学校安全与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落实,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将“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理念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2. 优化课程设置,适当增加安全素质教育内容
各专业应结合实际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的设计,适当增加或渗透一些职业安全素质教育的课程,尤其是对于危险性较大的行业,如建筑、化工、机电等,更应增加现场安全技术相关的课程教学。
3. 加强专业师资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工作
只有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必须加强专业师资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展专业教师现场接受职业安全培训或教师定期到企业交流等活动,积极培养专业教师的职业安全意识、安全技能。
4. 加强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评估体系建设
学校必须建立职业安全素质培养评估考核体系,对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进行考核,以确保教学效果。可建立完善的职业安全素质指标评估体系,选择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评估考核,以掌握学生职业安全素质的实际情况和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的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安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安全素质的全面达标。
5. 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加强校企联合办学
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可以通过加强校企联合办学、项目化教学、订单式办学等举措,从企业生产现场实际的角度来加强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在教学手段上,要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手段,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形象生动地掌握安全知识要点。在教学场地和知识点选择上,不应仅拘泥于教室和书本,要积极采取现场教学,请校企合作单位安全技术人员或专家结合生产现场存在的安全问题,把教学课堂摆到生产现场,讲解安全技术要领和安全事项,示范安全操作步骤,这样的现场教学对提高安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有实效。
六、结语
现代工业的发展对一线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包括了职业安全素质,所以,加强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应通过建立以安全素养培养为主线,以安全防范教育、行业及专业安全教育和一般安全理论教育为内容的,各方面有机配合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体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知识和所属行业的职业安全知识技能,消除因对本行业危险、危害无知带来的恐惧,提高职业安全素质和从业能力,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安全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淑兰.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的探讨[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1,7(03).
[2]欧彦麟.论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J].中国集体经济,2011,(12).
[3]陈仙等.高校学生安全素质调查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6).
[4]朱忠祥,童政权.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0,12(3).
[5]赵文武等.工科学生工程安全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2).
[6]梁晓瑜等.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宿州学院学报,2009,24(1).
[7]刘伟,陈晓红.现代工程类大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研究[J].安全,2011,(2).
[8]邵辉,王凯全.校园安全文化对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影响与作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5(2).
[9]金长星,白树新,董连阔.谈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0(04).
篇7
一、基础教育
1.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严格执行《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加快制订出台本地区的具体实施细则,确保幼儿园开学时按新办法执行。幼儿园不得在保教费外以开办实验班、特色班、兴趣班、课后培训班和亲子班等特色教育为名向幼儿家长另行收取费用,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幼儿家长收取与入园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建园费、教育成本补偿费等费用。
2.治理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按照快乐生活、健康成长要求,做好各项保教工作。落实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要求,严禁教育部门推荐和组织征订各种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各种名义向幼儿园推销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幼儿园不得要求家长统一购买各种幼儿教材、读物和教辅材料。
3.规范义务教育入学工作。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不得采取任何形式的考试、考核、测试选拔学生。禁止举办与入学挂钩的培训班。坚决制止奥数等各种学科竞赛、特长评级与学校录取相挂钩的行为。不得设置或变相设置重点班。
4.坚决治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择校乱收费。严格执行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2012年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严禁通过招收特长生方式收费,严禁公办学校以民办名义招生和收费的行为。严禁地方政府、有关单位和学校以任何名义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
5.坚决治理教辅材料散滥。认真贯彻落实一个学科配备一套教辅材料和自愿购买原则,做好无偿代购服务。禁止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向学校摊派教辅材料。禁止学校和教师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统一订购或到指定书店购买任何教辅材料。严禁进入学校宣传、推荐、推销任何教辅材料,学校不得在为自愿订购教辅材料的学生提供统一代购服务过程中牟利。
6.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各级学校必须通过设立公示栏、公示牌、公示墙等形式,向社会公布学校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批准机关及文号)、收费范围、计费单位、投诉电话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收费减免的政策也应进行公示。中小学按照规定收取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必须坚持学生或学生家长自愿原则,必须坚持非营利原则,严禁将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与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并收取。
7.严禁违规补课行为。不得利用节假日、双休日或午间休息时间补课。不得对学生实行有偿补课,不得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举办的文化课补习班。坚决纠正和整治个别学校教师课上故意少讲,课下有偿补课的恶劣做法。
8.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要给予老少边穷地区学生、灾区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孤儿以及城市特困家庭子女等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9.高度重视校车安全管理。会同公安等部门在开学前后开展一次专项治理,摸清底数,找准问题,并切实加以解决。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校车使用许可申请的受理、分送、审查和上报工作。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各项制度,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加强校车安全维护,保障学生乘坐校车安全。
10.加强校园安全防范。进一步加强人防、技防、物防建设,继续推动落实中小学、幼儿园配备保卫人员的工作。完善落实值班、登记、出入巡查等校园内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安全法制教育。做好秋游、运动会等集体活动的安排,周密制订应急预案,做到严密组织、精心安排,把安全工作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
11.确保每天锻炼1小时。因地因校制宜,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和审定的教材组织教学,不提高课程难度,不赶超教学进度,不挤占体音美等学科课时。
12.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全面推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卡,加强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发放监管工作。加快推进学前教育资助工作,及时落实资助资金。进一步加强资助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13.抓好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落实各项制度和要求,责任到人,精细管理,规范操作,确保收到应有效果。
14.关心教师待遇问题。结合本地实际,改进教职工绩效考核办法和程序,进一步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并加强督促检查。要关心青年教师和离退休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
二、职业教育
15.加强招生管理工作。禁止有偿招生、抢拉生源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禁止重复招生、重复录取等不规范招生行为。高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批准的招生专业招生、组织实施和管理教学,严禁借联合办学名义在低层次学历教育学校举办高层次学历教育。
16.加强学籍和资助管理。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新生学籍和享受国家资助的资格审查,做好免学费和助学金资助对象的认定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学生应助尽助,杜绝虚假注册、虚报冒领助学金等违法违规行为。
17.加强实习管理。落实实习岗位须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或相近的要求,建立学校与实习单位密切联系、共同负责的工作机制,维护学生项岗实习期间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工作收入、安全保障等合法权益,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通过参加实习保险等方式,加强实习风险管理。
三、高等教育
18.畅通“绿色通道”。各高校要在新生报到现场设立“绿色通道”,确保所有提出申请且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都能通过“绿色通道”入学。及时开展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排查、认定工作,采取各种措施给予资助。
篇8
[关键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紧急预案
[作者简介]文娟,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博士,广东 广州51022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2-0173-04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成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但近几年来,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在高校中一直存在,且死亡人数呈现出逐年上升之势,这种现象是当前高等教育必须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大学生非正常死亡是指区别于新陈代谢自然过程导致的生命殒灭,是指除老死和病死以外的其他各种死亡,包括自杀、他杀、意外事故等等,其中自杀所占比例最高。2007年7月,在中国保监会主办的首届校园安全与风险管理论坛上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和3000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而近期另一份调查报告则显示:突发性、脆弱性和报复性是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突出特点;心理素质差、社会压力大、某些媒体的不良宣传误导和教育的缺失是引起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由于自卑、失恋、受挫等心理因素而导致的自杀已占到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类型的第一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不仅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而且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影响了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对高校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紧急预案和预防措施,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和控制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
一、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因素,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从主观上讲,是大学生自身的不健康的心理行为造成的死亡,如学业问题、就业压力、家庭因素、感情受挫等形成的心理因素。从客观上讲,即非学生自身能控制的一些行为造成的死亡,如车祸、患病,突发病致死、外出旅游发生意外、校园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学生攀爬高处意外跌落或进行危险动作等意外因素。从死亡种类的统计结果看,大学生非正常死亡是主观原因占多数。另外,造成近年来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校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严重缺失。
从主观方面来看,造成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独生子女大学生已经逐渐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近年来,中国独生子女社会文化和社会问题首先在高校中显现出来。每个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不一致,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校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大学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是导致非正常死亡的诱因之一。有些学生因为同学之间关系不够和谐,造成心理压力而导致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由于长期缺少倾诉和交流的对象,而逐步形成一种孤独、焦虑和烦躁的情绪,久而久之,心理障碍越来越严重,导致任性、自私、性格孤僻、不善交际、承受挫折的能力差等问题发生,或产生交际恐惧症、自闭症等疾病。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就很容易酿成过激行为或产生轻生念头。
2.贫困大学生数量增加。我国普通高校自1997年实行并轨收费制度以来,困难学生的比例逐年增加,他们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以及择业就业的压力,往往是自尊与自卑并存,焦虑与抑郁并存,自强意识与依赖心理并存,软性自卫与自我封闭并存,亟需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和劝慰。更有极少数学生不思进取、态度消极,甚至产生仇视社会的心理,并进一步为这种矛盾心理所困扰、扭曲,从经济上的贫困演化为精神上的贫困,一旦出现某种刺激因素,便选择自杀的极端方式解决问题。
3.法制观念淡薄。由于刚开始接触社会,有些在校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常常会为一些所谓的哥们义气,参与到社会或同学间的矛盾纠纷之中,事实上他们并不真正懂得什么叫友谊,认为在一起吃喝玩乐,相互帮忙,助威助阵,讲哥们义气,就是友谊。而这种所谓的友谊很可能已经埋下了自身或他人人身伤害的隐患,加上当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多,他们长期受家庭宠爱形成了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有的人不能像常人一样约束自己的行为,冲动时不考虑后果,从而引发违法犯罪行为。
4.情感问题造成的压力。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默许态度,大学生恋爱人数呈增加趋势。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并不成熟,很多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和家庭观,再加上毕业后的发展前景不确定,经济不独立,导致失恋成为多数恋爱学生的结局。失恋的打击容易使一部分大学生自卑、消沉、苦闷,对生活丧失信心甚至产生绝望、报复等一系列异常心理,甚至精神失常,出现自杀或报复杀人的恶性事件。
5.沉迷网络对现实社会缺乏认知。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使某些自制力不强或本来就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找到了宣泄和解脱的地方,将网络社会视为“精神家园”,成为其逃遁现实社会的所在,并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而在网络的虚幻世界里为所欲为,形成网上网下双重人格,有些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网络性心理障碍”,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甚至产生自杀的意念和行为。
客观方面造成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原因主要有:
1.自我安全意识淡漠。在校大学生平时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故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不少人就会选择结伴外出游玩,使紧张的精神得以放松,但游玩时有的同学往往会忽视安全问题,做出一些对自身安全不利的事情,使自己陷于危险之中,从而导致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
2.精神或生理疾病。有的大学生在入学之前精神或生理上已存在疾病,如果学校没有及时发现或发现后不重视,此类学生在入学后往往会因为受到环境、学习、生活等外部因素的刺激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有时甚至会给自身或他人造成严重伤害。某高校学生李某患有精神疾病,在入学时没有被发现,其后也一直表现正常,而面临毕业时由于压力增大,导致其精神病发作,并伴有严重的自杀和伤害他人倾向,造成了学生中的恐慌,幸好学校相关部门及时把他送到医院治疗,才没有造成意外和伤害。
3.遭遇意外事故时缺乏正确应对措施。由于不少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不够重视,很多大学生在入校后没接受过系统的安全知识培训,在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缺乏应急、应变能力及避免人身安全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正因为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一旦真正面对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很多大学生往往会显得束手无策,从而错失最佳避险机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二、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预防办法
近年来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的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努力防止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发生已成为各高校必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和控制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1.大力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生命教育必须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合力共同推动开展而学校在这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意识教育的内涵强调生命的本体价值,引导人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强调生命的终极意义,探索生命的归依,强调在生活中体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生命意识教育的生活化。第二,生命历程教育。生命历程教育是教育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生命历程中的挫折,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没有挫折和磨难,当面对挫折和磨难时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生命。通过生命历程教育可以使人积极发现生命的真谛,发现学习和生活的情趣,增强对美好未来的信心,从而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成功辉煌和挫折失意。第三,生命价值升华教育。生命价值升华教育即生命质量提升教育,是生命意识教育的最高层次,生命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使个体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悦纳自我,从而最终实现自我。现实生活中之所以出现大学生自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与这些学生不能够正确看待自身的价值,长期生活在压抑和自卑的心理状态下有着直接关系。
2.高校应认真做好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有的在中学时代就有过自杀企图或自杀行为。所以,在新生入学后,有关部门应积极做好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心理健康普查一般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一些具有反映学生心理素质的问题进行客观性测试。普查后发现异常结果的,及时将该学生所有信息查出,通知所在系,并督促和要求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及宿舍成员密切注视学生动态,一旦发现心理障碍行为,辅导员应及时与其沟通,并试图找出原因,做好心理上的疏导工作。对于不能解决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应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救治。同时,应将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及时通知家长。
3.高校应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大学期间,一些学生因为学习障碍、恋爱受挫、就业压力等因素形成心理障碍,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行为变得异常,长期如此这一部分学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通过心理咨询,利用专业的心理救治理论和实验,逐渐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心理咨询可早期发现各种心理问题,帮助摆脱各种心理困扰,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及时恢复心理平衡,并最终消除心理疾病。对于那些已出现自杀念头的学生,如果及时进行咨询和接受适当的心理治疗,能够避免自杀行为。
除此之外,网络技术发展成熟,一些直接、面对面进行交流的网络技术可用于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网页上可开辟对话空间,采用问答的方式直接进行咨询;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利用QQ或者MSN等聊天软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这种心理咨询方式简单、易用,而且对于那些“不好意思”咨询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具实用性。
4.学校有关部门应设立全方位的学生行为观察点。有些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他们认为心理存在疾病是可笑的,会担心被周围的同学看不起。但越是“讳疾忌医”,后果就越不堪设想。心理疾病得不到救治,内心的“痛苦”就越积越多,长此以往,爆发出来的行为也许不仅仅是自己的死亡,或许还会祸及他人。其实,出现非正常死亡现象的多数来自这一部分群体。如何发现这一部分学生就尤为重要了。从一定程度上说,学生的日常行为可以大致反映学生的心理状况。
5.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学生干部职务。心理委员负责全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预防。对存在异常行为的学生,心理委员要及时报告班主任和辅导员,及时监控。班级所有学生干部密切注意班内成员的行为与动向,在教室、宿舍、食堂、自习室等地方,学生干部应关注班级所有学生的行为,特别要注意那些家庭出变故、经济有困难、学习很吃力、身体有疾病、感情遇挫折的学生的日常行为,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宿舍长也要关注宿舍其他成员的生活与行为。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宿舍度过的。宿舍作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最能反映一个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地方。宿舍成员之间的互相了解是最深的,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思想与行为,宿舍成员一般是最先知道的,学生的异常行为也是最容易发现的。所以说,从宿舍长到每一位成员,都应该积极地去关心和了解其他成员,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成员一面积极开导,一面及时报告。
6.辅导员应经常深入学生学习与生活区域,近距离了解学生思想与行为动态。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引路人,是学生的依靠者。辅导员应经常深入宿舍、教室、自习室等地方,心系学生,不高高在上,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师益友的良好形象,增强亲和力,做学生的贴心人。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心,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思想上的动态。我们从细微的心理角度去考虑,这样做对于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可以起到一定的安慰作用,或许他会向辅导员倾诉自己的思想问题。
7.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应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学校相关部门应长期观察、记录大学生各方面的行为表现和心理问题、定期进行心理测试,以便较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上的变化,这种建档的做法对预防学生非正常死亡很有实际意义。
8.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要注重通过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舆论氛围来培育大学生的生命情感。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各个方面,充实校园的文化内涵,要高度重视网络对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强化作用,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他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正确引导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开展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其它活动,使大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精神,
学会欣赏他人,接纳他人,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减少伤害他人生命事件的发生。
此外,系统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提倡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尊重人的意愿和情感,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保护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基础,也应该是教育的基础。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领悟,真正增强防灾减灾的安全理念,从而具备很好的意识及能力去守护生命安全。而学生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的提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遇到危险时成功自救,把危险和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可能发生的危害有高度敏感性,自觉维护校园公共安全,防患于未然。
三、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处理办法
尽管我们已经采取了种种预防措施,但是,随着我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普遍增多,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出现的概率越来越大,处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当这种事件发生时,高校领导成员要发挥指挥控制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局势,将事件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并做好善后工作。
1.高校要采取各种主动措施,针对校园安全管理的疏漏,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认真的态度,采取具体措施,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隐患。例如,高校可选择那些信誉好、能力强的保安公司来负责学校的安全,建立校园110报警机制和巡逻机制,加大保安设施的投入,充分利用摄像头、报警器等先进设备防范各种校内违法犯罪事件。与此同时,学校要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现场讲解、模拟演练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危险性活动的指导和监管,提高大学生的安全警惕性和自卫能力,增强他们的求生本领和各类急救技巧。
2.当校园发生安全事件后,要有及时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如可以制定一系列针对校园火灾、犯罪、传染病等紧急情况的应急预案,保障在非安全事件发生后,学校各单位能够作出迅速及时的反应,确保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有条不紊地开展救急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在危急事件中学生死伤情况的发生。
3.制定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应急预案,要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学生管理部门、团委、保卫机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对存在隐患的苗头要及时制订科学有效的处置措施,把预防学生非正常死亡这项工作作为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重点来抓。校、院、系三级均要制定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应急预案,力争在事件发生后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解决善后问题,防止事态扩大化和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为了防止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后各种负面问题给高校稳定造成的隐患,高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必须互相配合,统一口径,规范媒体行为,对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不美化,不炒作,不失实,不描述过程,不刊登照片,防止媒体不规范操作的负面诱导作用,以免影响和扰乱正常的教学和工作秩序。
4.对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科学处理既要综合考虑我国法律和文化层面的特殊性,又要综合考虑社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到以法为据、以人为本、以案为鉴、以和为贵,创新工作方法。处理的首要原则应该是以法为据,就是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学校和相关方面与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发挥法律顾问或专职律师在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作用,依法协商或通过法律途径进行处理。这既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秩序的需要,更是促进校园和谐与社会和谐的需要。在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处理中,要充分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对死者的哀思,二是对其家长和亲属的抚慰,三是对各方合法权益的维护。学校在处理这类事件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体谅家长失去子女的悲痛心情,尽量给予力所能及的安抚和慰问,满足家长在处理过程中的一切合理要求,对不能满足的应给以耐心解释和说明,争取家长的谅解,尽量减少事件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要制止家长在处理过程中的不理智行为,必要时要争取司法机关及相关部门的配合,避免学校和相关个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不法侵害。
[参考文献]
[1]吴平.高校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心理预防机制研究[J].科教文汇,2009,(1).
[2]张福珍,王兰兰.从大学生非正常死亡谈高校生命意识教育[J].江苏高教,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