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心理健康范文

时间:2023-11-26 15:1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的心理健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的心理健康

篇1

关键词:培养 幼儿 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

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正常的心理健康的表现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它的发展取决于周围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以及良好的教育影响。[1]

如何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呢?

一、创设良好环境,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

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环境。它们是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设备、材料、玩具、物品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欢乐,被尊重,为集体所接纳,自尊、自信,获得成功,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变化。

如:新小班幼儿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与之分开时,会经过或多或少的分离焦虑。表现为经常哭闹一阵,部分幼儿看到别人哭他也哭、别人笑他也笑,情绪不稳定。这时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一些色彩鲜艳,材料轻软、安全的布娃娃、绒毛小动物等玩具,在活动室里贴上幼儿与家长的照片,开设多个“娃娃家”活动区等,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抱一抱、摸一摸、亲一亲幼儿,帮幼儿穿衣服、脱鞋子,以动作、表情等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教师们共同营造温暖、关爱的良好环境,使幼儿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情绪越来越好。所以说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满足幼儿需要,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切实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环境健康,而家庭环境不好,也是不能说幼儿心理发展有了健康的环境。因此要想幼儿心理健康,除了教师努力外,家长也同样需要努力。而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再者幼儿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

二、发挥游戏功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实践中,我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

三、教学活动中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

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我们利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拾落叶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学会感恩,学会分享,感受合作的快乐。

四、坚持正面引导,使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渗入了主体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动。幼儿自我意识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成熟、不稳定。教师应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首先,教师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经验及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并认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营造平等、宽松、支持的心理环境,多用鼓励的方法,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使幼儿表现得自信、主动,容易获得成功。

其次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幼儿。如:利用入园、离园、家访、开放活动等时间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肯定幼儿的优点。日常活动时经常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引导幼儿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幼儿能正确的自我评价,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五、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幼儿的早期教育很重要,我们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点,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为幼儿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

篇2

1幼儿教师心理素质

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要教授幼儿基本的学习生活技能,还要求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常言道,教育是塑造灵魂的艺术,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必须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幼儿教师应爱岗敬业,具备崇尚的师德,通过恰当的心理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其次,幼儿教师须具有正确的心态与顽强的事业心;最后,幼儿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顽强拼搏,满足幼儿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

2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2.1幼儿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和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教师是包括父母在内的第三个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由于幼儿心理状况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能关系到幼儿的一生。幼儿教师作为陪伴幼儿成长的核心人物,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发挥着积极促进的作用。如幼儿会向教师学习处理事情的方法等。

2.2幼儿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保证心理健康,才能够使人们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由此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影响到人的很多活动是否能够正常进行。尤其是幼儿教师,其教育对象远不止一两个,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幼儿群体,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好坏会直接对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同的影响。

2.3以丰富的感情感染幼儿

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用爱浇灌他所培育的花朵,而爱的力量是相互的,幼儿在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后,也会回之以真诚的关心。因此幼儿教师应与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关系,用自身积极的心理状态影响幼儿,调动幼儿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如在上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真心赞美、拥抱幼儿等方式,让幼儿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喜爱,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3有效提升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方法

幼儿教师不良的心理素质也可能是幼儿产生心理障碍或者消极心理的原因。例如,教师不够自信可能会让幼儿也产生自卑或胆怯的心理;教师不稳定的情绪会让幼儿形成爱发脾气、说谎争吵等行为。因此,幼儿教师应积极克服自身不良心理素质,具体途径分为以下几方面:

3.1对幼教事业持续保持高度重视

幼儿时期是其性格形成的关键期,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个阶段幼儿的性格都有较强的过渡性、模仿性和过渡性。身心健康发展的幼儿是我国未来的希望,也是21世纪的建设者,幼儿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对幼教事业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充分掌握幼儿的成长情况,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幼儿教师应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转变自身对于幼教行业的认识,培养自身积极的心理素质。

3.2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幼儿教育工作相对于其他的教育工作来说,更加繁琐、单调和有差异。因此,幼儿教师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充分认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作用,随时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与幼儿建立起和谐的师幼关系,争取每一处都给幼儿带来积极影响,其教师不能对幼儿有硬性规定,应该要耐心地、不嫌麻烦地对待和照顾幼儿,要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同时,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自身言行举止,给幼儿树立良好榜样,以积极热情的情绪去感染幼儿,用良好的心态去教育、影响幼儿,起好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幼儿感受到轻松、欢乐的群体中健康成长。

3.3注重自我修养

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形成的,心理训练是指运用专业心理学的技能对教师的心理状态造成影响,使其形成教师需要的心理素质。具体途径有:①幼儿教师应该认真、坚持的学习,通过提升自我修养不断进取,努力完善自我,进而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水平;②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当代心理学知识,再通过心理训练等特殊方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3.4创设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

教师的心理素质问题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是一般都是由教育环境所导致的,所以要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就必须要给幼儿教师创设出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打造出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布置幼儿园的环境及装饰品时需要尽善尽美并有教育意义。幼儿园的教师与教师之间、园?L和教师之间以及幼儿和教职工之间要尊重彼此、团结友好、平等互助,以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3.5健全幼师心理素质培训与保障机制

从根本上来说,要提升教师心理素质,第一必须注重培养高校师范生的心理素质,第二要更加严格把控师范生心理素质的鉴定工作,第三聘用幼儿教师时,要重视应聘者的心理测试环节,心理素质不合格的人坚决不能聘为幼儿教师,第四有关部门需要在进行教师资格证认证时增加测评教师心理素质的环节。以上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心理素质不合格的人成为幼儿教师,从源头上提升了整体幼儿教师心理素质。

篇3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成人关注的问题,在孩子幼儿时期就应该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发育的第一时期,在这时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各种问题中,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如今,家长只知道让孩子吃好玩好,往往忽略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下面我们就谈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幼儿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如今,幼儿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有:(1)儿童多动,主要表现为爱打架、手里总拿着玩具、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等行为。(2)在性格和情绪方面,具体表现有烦躁、任性、哭闹、随意摔东西等。(3)在神经功能方面,包括言语迟缓、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4)在生活习惯上,表现为吸手指、咬指甲、咬衣服等。这些不良的行为极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长期拥有这些不良行为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影响家庭甚至影响社会。

二、建立良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为使幼儿性格开朗,达到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要求,有较好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为幼儿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幼儿园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中,与幼儿一日教育生活紧密结合,以多样化、新颖的教育方式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1.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给孩子,要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交流,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从幼儿早晨入园开始,应让每个幼儿都感受到关爱和温暖,让每个幼儿的身心得到放松,愉快入园。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做到充分地接纳和尊重幼儿。在对幼儿无私的关爱的基础上,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有趣的课堂教育方式,让幼儿有浓郁的学习兴趣,在愉悦的氛围中全面发展。

2.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幼儿。幼儿时期的孩子还处于模仿阶段,老师的一言一行,或者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就会造成幼儿的误解,从而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有时老师的一句闲聊如哪个孩子调皮,哪个孩子讨人喜欢,当事人听到就会受到重大的心灵伤害。有的幼儿会因为老师不经意的训斥而不愿来到幼儿园,所以老师的言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3.为幼儿心理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也有不同的爱好,老师应细心观察记录,了解幼儿的各自特点,发现幼儿的爱好,正确地引导幼儿,让孩子感受到爱。

4.为幼儿提供可以发挥的空间。幼儿对新鲜事物存有极大的好奇心,这就要求老师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在活动中以孩子为中心,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使孩子身心愉快地投入教学活动。严格的约束、过分的限制会严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丧失自信心,所以让孩子有足够发挥的空间,才能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5.给幼儿一个自尊、自信的心理发展环境。幼儿园的环境是为幼儿更好地成长服务的,应该使每个幼儿都感到快乐。教师应做好家园共育、保育结合的工作,为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家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幼儿在人生旅途上的第一站,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应该为幼儿营造爱的氛围。爱是幼儿的基本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幼儿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

1.父母要克服传统的教育模式,放手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锻炼独立性,让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2.父母要相信孩子,让孩子坚信自己“我会”,“我行”,学会尊重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3.父母要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经常与孩子交流,消除代沟,与孩子做亲子活动,拉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使父母成为孩子的好朋友,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三、结语

幼儿代表着祖国未来的发展动力,预示着祖国的繁荣富强,只有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让幼儿健康成长,为祖国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发展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刘维良.心理健康教育从娃娃抓起[M].华文出版社,2010.

[2]冯丽静.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M].广东幼儿教育出版社,2008.

篇4

【关键词】早教幼儿心理教育环境问题对策

一、 问题的由来

3-6、7岁的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幼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发展,对幼儿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乃至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因而,本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任何滞后与偏差,给今后的发展和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一个健康的幼儿,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应该包括心理健康。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国际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学会颁发了《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文件,把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

综合国内外有关心理学专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及有关幼教工作者研究的成果,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及幼儿心理学有关理论,结合我园实际我们认为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是:(1)情绪情感健康发展方面表现为情绪稳定、活泼快乐、富于同情心、有道德感和理智感;(2)个性和谐发展方面表现为活泼开朗,独立自信,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3)意志行动发展方面表现为能按成人要求控制自己,有一定的坚持性和毅力;(4)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适应状态。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进取的精神、充沛的活力、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以及对现实的良好适应状态。

三、 目前幼儿心理健康的状况

由于先天性因素和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儿童多动症、儿童感觉统和失调等等神经系统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社会行为方面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破坏行为、偷窃等等。这些新问题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们严重的阻碍着幼儿潜能的发挥。阻碍着幼儿健康个性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四、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他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里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我认为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结构简单,孩子的生活空间小了。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二 一的结构模式。祖父母、外祖父母加上八零后的父母围着一个孩子,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成人在一起缺少同伴交流玩耍。和他们相伴的大多是玩具、电视、电脑游戏光盘等。造成很多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等心理行为问题。除此以外,如夫妻离异、家长工作上的压力等因素使得家长的心理也处于亚健康状态,忽视了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等等,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过度保护。孩子是家长手心里的宝,为了呵护这个“宝”,许多家长都怕孩子吃亏,怕孩子受苦,怕这怕那。于是,过度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丧失了许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剥夺了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剥夺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孩子养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胆小等心理行为问题。

(3)家长对幼儿期望值过高。在我任教的幼儿园中,从中班开始就教授拼音、算数等内容,如果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本子上没有几个拼音或是算术题家长对老师就会有意见,反之则很高兴。到了大班小学化更加明显,家长对老师、对孩子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到幼儿园毕业的时候小学一年级的内容孩子们基本上都要掌握。

2、幼儿园因素的影响.在幼儿园中,保育和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幼儿园往往只注重幼儿生理卫生保健,忽视了心理卫生保健。(1)幼儿的心理健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重视幼儿园内的教育,忽略了幼儿园以外心理健康的延伸教育。(3)教师的人格特征在教师与幼儿的师生关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教师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态度等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五、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

1、 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所以作为家长,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摆正自己的心态,注意同步培养幼儿的心智,而非单一的只关注智力与身体健康。(1)创设平等对话交流的环境与空间,促进亲子关系。(2)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给孩子创造与同龄孩子交往的机会。(3)家长也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科学的育儿观。(4)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要切合实际,对孩子的能力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评价。(5)家庭教育应保持一致性。

2、 幼儿园应关注幼儿心智并重的培养。(1)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保持阳光心态。(2)幼儿园要积极的向家长介绍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3、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是社会的责任.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幼教工作者都应重视的问题,全社会都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大此方面的宣传力度,坚决抵制不良媒介对孩子的思想的腐蚀,多关心一些“问题家庭”的孩子,多举办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讲座和培训班,采用在职培训、脱产进修、增设师范院校健康教育课程等多种途径,为幼儿园和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健康教育师资。

总之,要本着《新纲要》“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在今后的幼儿健康教育研究和事实中,既防止单纯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也要防止片面强调幼儿的心理健康,否则,必然与身心并重的初衷背道而驰,也必然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及成熟。幼儿教育只有取得家庭、社会、幼儿园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幼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从人的自身发展来讲,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关键。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在求学的路上承受了来自各方的压力,但是有的学生却半途放弃,有的却可以抵达终点,且取得成就。目前,这种现象已经逐渐向低龄化蔓延。可见,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这样,能够使他们从小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那么,在幼儿教育中,如何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呢?

一、对疏导幼儿的情绪、情感给予合理培养和高度重视

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就是具有良好的情绪、情感。情绪是人对客观失去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而需求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因此,满足幼儿的需求是培养他们健康情绪和情感的首要前提条件。这里指的需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另外,当幼儿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合理的疏导,避免幼儿的心理产生其他不健康的情绪。当在合适、恰当的时机和适当场所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幼儿宣泄自己内心不满情绪的机会,同时还要给予幼儿调控自己情感的方式方法,且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幼儿时期,教师是他们主要的模仿对象之一。因此,教师要用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运用自身的情绪来影响幼儿的情感。

二、实施合理的挫折教育,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合理的挫折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和锻炼幼儿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性格,还能够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挫折教育的效用,善于运用激励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可以运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实例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幼儿较容易接受,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当教师看到幼儿不小心跌倒且能够不哭不闹地自己爬起来的时候,要及时给予表扬。教师还可以运用平常生活中的实例,来教化其他的幼儿,使幼儿都能够克服遇到的困难。

当幼儿遇到困难想着后退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童话故事里正面的人物形象,激发幼儿心底对成功的喜悦之情,使幼儿能够战胜困难,得到教师的表扬,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进一步树立幼儿的自信心。进行合理的挫折教育之后更要注重的是让幼儿在成功体验中树立自信心。教师要经常给幼儿提供锻炼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其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之情。另外,当幼儿面临困难时,教师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并且耐心地帮助其解决问题。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积极面对,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注重实施个性化,指导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个体差异为依据,从而更好地实施针对性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还要注重实施个性化教育,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够受到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实施个别辅导

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通过组织案例讨论,收集与幼儿有关的个案资料,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在大量的个案分析中积累经验,制订出个体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2.问题幼儿的心理治疗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滞后等原因,我国幼儿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不少幼儿表现出行为偏异、情绪障碍及人格方面的缺陷等。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幼儿,我们除了加大对他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积极采取心理保健措施以及心理咨询、治疗技术,对他的心理障碍实施有效干预,促进问题幼儿转化。

篇6

关键词:环境;儿童心理;影响

我国曾经有过一个城市做过调查,发现孩子患有各种心理障碍的却占受检人数的69.9%,这一结果表明我们多年来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漠视。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自己、他人行动的认知,对心理状态彼此间相互联系的认知均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有关。所以,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到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的培养。儿童出生以后遇到一个具体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之后随着年龄的成长将面临幼儿园教育。本文试就儿童心理教育问题从家庭以及幼儿园教育两个方面的提出建议,希望对儿童心理的成长有所帮助。

1 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北张家口的某幼儿园做了一个以40名3-4岁的幼儿以及家长为调查对象的调查中,显示以下问题:

1.1 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幼儿家庭教育的环境

基本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1.2 家庭成员中的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同

即采用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经常运用威胁打骂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发展产生多方面的问题。

1.3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和家长适度的精神交流

幼儿教育过程中有的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不打不成材”。所以一旦孩子的成绩不好或者犯错误,就动辄棍棒相向。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长期处于家长高压政策下的孩子们容易出现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另外的一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是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发展采取“放任”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们的成熟是水到渠成的,认为很多道理孩子们长大了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于是他们对孩子们漠不关心。在这样形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因为得不到适度的关心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是放荡等不良的心理问题。

2 积极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不同文化程度家长都应该注重自己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形成,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行为。所以家长们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儿童教育和心理素质,多一些育儿知识。以上本文提到了诸多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包括“严厉教管”、“自然成熟”等,都是值得改进的。以下我提出几点建议:

2.1 家庭教育中的家庭气氛

这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对4000名独生子女的调查发现:家庭气氛活跃、常有笑声陪伴的家庭,孩子们的智商都比不和睦的家庭高。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形成和睦的夫妻关系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有潜在的巨大作用,父母对抗、父母分居、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容易出现不安全感、内疚感、自卑、猜忌的心理。

2.2 家庭教育中的积极教育方法

通过上文的比较看出,采取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和采取威胁打骂的教育的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建设的影响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且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所以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增加自信心,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2.3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间沟通方式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资料、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等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的确立、道德判断的形成、学业成绩、和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应该在平时的时间有意识的分配专门与孩子玩耍、交谈的时间。从中了解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变化、需求、困惑。

2.4 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

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不要在陌生人面前批判孩子。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曾说过:“自尊心是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及其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上的露珠”,这的确是一个真理。父母应该帮助孩子们保护自尊心并找到正确的情绪宣泄的方式,从而逐步控制孩子的发脾气程度。上述提到了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毋庸置疑,家庭因素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3 幼儿园阶段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成长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塑造阶段,在认知、情感、自制力都不成熟,还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因此,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和幼儿园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影响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幼儿园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主要有:教材内容的影响、教师的影响、幼儿园环境的影响。下面我就幼儿园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做些具体的探讨。

3.1 教材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结果

对于儿童的价值观形成,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灌输。但是另外一方面来说,教材也为儿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所以教材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内容要与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结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3.2 教师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幼儿教学中若采取好的教育模式,能为幼儿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引导、疏通、激励和启迪等作用。老师要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快乐。教学活动并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结合,只有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幼儿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的幼儿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让他们感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3.3 幼儿园环境的影响不可忽略

篇7

[论文摘要]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身心疾病、来自社会与家长的压力、人际关系、教师自身的内在心理压力以及经济上的压力等。增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除了社会、幼儿园评价标准的改进外,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学会自我调适。

近些年来,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过去5年中,有关方面在广东、广西、山西、湖北、河南、河北、浙江和上海等地分别进行的针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的调查表明,幼儿教师的性格大多热情、开朗、果断、自立,但是在整体上心理健康水平却要低于一般人群。川以广东省各地的235位年龄为1847岁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的研究表明,幼儿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常模,特别是敌对性、抑郁两项存在问题少于常模,但在强迫、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等方面,幼儿教师存在的问题比较常见。某幼儿园曾邀请心理专家对全园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当时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有26.1%的教师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一、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每天太累了,回到家只想躺在沙发上一个人静静,话都不想多说一句。”“晚上睡觉时都想着班里事情,好不容易睡着了,又被惊醒了。”“回到家就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这些话反映出许多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

幼儿教师工作非常繁重、复杂,责任心很重,需要随时处理突发事件。家长对幼儿寄托了更多希望,这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责任。研究表明,大多数幼儿教师认为工作太琐碎,身心疲惫,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职业厌恶感,容易产生多种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

(一)身心疾病

健康是一个整体(wholeness ),包含身心双方面的良好状态。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感”,而应该是“身体、心智和人际关系三者都处于最佳状态”。因为人是一个“完整的人”(total person),心理的不健全会影响身体的不健康,心理的原因会引起生理的征候或疾病。

美国著名情绪心理学家扎伊德等人提出“动机一分化”理论,认为人们的行动由内驱力引起,内驱力需要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起这个放大作用的就是情绪过程。对幼儿教师来说,在工作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应急事件,比如孩子摔伤了、生病了,或者很执拗地哭泣。传统观念认为,如果孩子不听话,出了问题,老师也同样有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教师都会有“犯错误”的感觉。在这种情绪作用下,内驱力所形成的力量作用于老师自身,久而久之,就会引起躯体的反应,造成心身疾病。幼儿教师中常见的心身疾病有慢性咽炎、心律失常、神经衰弱等。它们大多由焦虑、抑郁、强迫、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引起。

(二)来自社会与幼儿家长方面的压力

有研究表明,在家长的高期望值与教师的实际承受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现代幼儿教师面对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自己的子女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此,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也有了较高的期望。这种高期望在幼儿教师身上的投射就变成了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三)人际关系

同事关系满意度低是幼儿教师人际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幼儿教师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有着共同的弱点:情绪容易波动,从众心理较强,注意领导和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会为一点小事唠叨不休等。这些弱点集中于一个群体中,易造成教师之间较难相处,使教师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同事之间关系变化的这种负面效应,无疑是形成教师心理压力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人们对同事的态度,总是会受到工作评价标准的影响。我国现在大部分幼儿园的培养目标都较混乱。标准的制订与执行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容易滋生各种人际冲突。幼儿园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其职业特点造成了人际交往范围的狭窄,幼儿教师有时心中有郁闷而无处宣泄。

(四)来自教师自身的压力

幼儿教师面对的对象是3}6岁左右的孩子,教育上的任何失误,幼儿教师都无法归咎于孩子,“孩子都是好的”,于是就认为自己工作不主动,爱心不够。这种归因包含了对自我的否定,长期如此对身心是有害的。

幼儿教育的改革,要求幼儿教育课程现代化,课程内容日益丰富、复杂,课程目标的日渐整合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使幼儿教师深感原有的知识水平已经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如何不断提升自我,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要求,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在晋升职称、评优等诸多方面,幼儿教师也感受着程度不等的压力。

(五)经济收入现状

经济收人也是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因素之一。广东经济比较发达,但从教师的经济收人水平来看,他们在社会群体中仍然属于中等略偏下,这与他们所付出的艰苦劳动、承受的巨大压力是不对等的。这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一定的心理不平衡,产生职业倦怠感。调查显示,在62位25岁以下幼儿教师中(其中月收人只有1位教师达到4000元,5位达到3000元,其余均在2000元左右),有37位不愿意工作到30岁后,因为在这个时期他们极度付出却收获甚微。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天真、幼稚、可塑性极大的幼儿,幼儿每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与教师朝夕相处。教师不仅是幼儿知识、智慧的启蒙者,更是幼儿情感、意志、个性的塑造者。在幼儿眼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正是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儿童时期的心理是否健康,关系着人的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和行为

教师行为冲动直接影响幼儿产生不良习惯,咬指甲、眨眼、皱眉、咬衣服等。幼儿教师的心理状态还会影响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幼儿是成长中的个体,自我意识正在形成,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不稳定,就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幼儿会体察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会揣摸教师是否喜欢自己、信任自己,因此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影响着幼儿的心态。如果教师表现出心烦、冷漠、沮丧、敌意、心不在焉等情绪或训斥、打骂幼儿,就容易使幼儿变得自卑,认为自己不好;反之,教师表现出友善、愉快等情绪或积极关注、理解帮助幼儿,幼儿则会自尊、自信、快乐。

(二)教师情绪影响幼儿情绪发展

教师情绪不稳定会引发幼儿发脾气、争吵、说谎等社会行为问题。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定。教师情绪不稳定、烦躁,幼儿也会受到感染,如幼儿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是非常有害的,长此以往,会导致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幼儿也会同样积极。

(三)教师性格影响幼儿性格形成

幼儿教师的性格还会影响幼儿的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幼儿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的性格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榜样。教师的行为方式、人格品质、处世态度等幼儿都会模仿,而且这种模仿是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如教师性格古怪、脾气暴躁、性情多变、偏执偏激等,就会造成幼儿性格和情绪问题,使幼儿自卑、胆怯、退缩等。

三、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促进和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体层面人手,综合各种因素,创设和谐发展的组织氛围,进而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变压力为动力,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造每位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让每位教师获得成功,获得自信。面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多一点引导鼓励,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率先示范,少一点空洞说教,让每位教师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建立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

合理运用评价激励机制。在考核评优和职称晋升中务必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使之成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动力之一。

(二)幼儿教师学会自我调整

对于幼儿教师来讲,外在的环境有时候很难改变,如社会的评价标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家长的过高期望,也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因此,学会自我调整,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乐观健康地过好每一天,由此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会冲淡某些挫折和焦虑。为此,专家提示几个技巧:

第一,在每天看到的地方贴一张纸条,提醒自己“我会因为孩子的行为而生气,我有情绪不是我的错,但也不是孩子的错,因为孩子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虽然不能对孩子发脾气,但是要让孩子知道“你这样的行为让我不舒服”,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第二,提高教育技巧,增强控制感。研究发现,具有高控制偏向的教师更多地表现出职业倦怠。幼儿在2~4岁正处于第一反抗期,教师在要求孩子做事情时,可以多给孩子几个选择,这样做可以使教师的控制感增加,不至于被孩子拒绝就变得十分沮丧,从而减少工作倦怠感的发生机会。

第三,多参加互动性的学习讨论。几乎每个幼儿教师都会碰到大致相同的问题,同事之间共同讨论解决之道,分享共同的心得体会,有助于增加亲密感,改善同事关系。

(三)爱生活,爱工作,爱孩子

篇8

1.职业性质决定了责任大

幼儿园阶段的幼儿一般年龄都在3-6岁左右,这个年龄的孩子基本上还不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且不说外界的伤害,即使幼儿本身也可能造成对自身的伤害,例如:"吞咽了细小的异物","自己跑跳过程中磕碰",这些看似很意外的事件,其实在一线教师的工作日常中却是时常发生的事情,并且一旦发生此类事件,后果往往比较严重,处理起来工作难度相当大。这就决定了一线幼儿教师在上班时段必须精神高度紧张,时间长了就会造成精神压力过大,身心疲惫。

2.工作时间长

幼儿教师一般来说上班时间都较其它行业早,因为要赶在幼儿父母上班前就把孩子接手过来。下班比其它行业晚,要等幼儿全部接走之后,再准备好离园前的安全检查工作,甚至还要加班备好明天的课才能下班。再加之平日的工作内容琐碎、工作量过大等原因,从而产生职业厌恶感。

3.普遍收入偏低

就目前幼教行业的整体薪金待遇來看,是普遍偏低的。即使是一些公立的幼儿园,工资水平也仅仅处于当地社会整体收入水平的中等偏下,就别提一些民办、私立的幼儿园了。于是,劳动强度与付出与所得回报的不成正比,包括社会主流媒体的不理解与错误的舆论导向,加剧了这个行业的整体职业倦怠现象。以至于很多幼师专业出来的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并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

那么如何帮助调节现阶段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恢复其美好的心境、稳定的情绪,从而拥有一个积极的工作态度呢?

(1)给予尊重。首先要呼吁整个社会给予幼儿教师应有的尊重,毕竟媒体报道的个别伤害幼儿的教师是极少数现象,不能以偏概全,一棍子打翻整船人。心态良好、人性善良的一线教师毕竟是大多数,特别是自己有了孩子的教师,一般来说,心态还是比较良好的。而社会方面,应当积极提高幼师行业的工资待遇水平,提高福利,给予其与劳动付出相对等的劳动报酬,稳定幼师队伍,减少其负面情绪。

(2)加强自身的学习。常言道,越努力越幸运。首先要把教育教学放在第一,认真对待教学的担当和重要性,要集思广益,达到共同学习的意识,不断的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严于律己,要求自己,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从思想上,生活中全面了解幼儿,爱护幼儿,懂得怎样的教育与呵护,才能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并给幼儿良好的示范教育。

热爱教学,诲人不倦是教师履行教育使命的传统美德,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平的主要标志。首先热爱自己的工作,喜欢爱护幼儿,用自己丰富的思想与感情,培育幼儿潜在的能力,加备对幼儿的关爱与呵护,倾注全部的爱,寻找他们生活中的亮点,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拉进与幼儿心灵上的距离,使孩子感受到母爱般的温暖,飞跃成长。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树立幼儿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教师必须具备敬业精神,忠诚党的教育工作,兢兢业业,激发对工作的热爱,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幼儿的教育中去,献身使命,是教师道德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是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前提。

一个好的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注重个人素质,要以自身的行为做表率,展现自身人格的魅力,为人师表,礼貌待人,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教育幼儿,诲人不倦。

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树立幼儿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目前的幼教行业中,更多的是注重幼儿教师理论及专业性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其心理健康的培养。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淡化功利,接受现实,通过自身的心态调节,适应现阶段不能立刻改变的社会整体现状。毕竟心态决定人生。每一朵花都有属于它的美,每一个角度决定每一处人生的风景。

总之,幼儿教师行业整体的心理健康调适,需要社会、单位及教师个人的共同努力建设,要整个社会改变观念,不要已消极的情绪针对她们,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我们要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从方方面面入手,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增进与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改善幼儿教师的心理现状。

参考文献:

[1]郭德珍:《浅谈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调整的策略》

[2]廖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3]百度文库:《教师奉献心得体会》

篇9

根据我国发展来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受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幼儿心理出现不健康的信号。表现为: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和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任性,骄横,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不懂得尊重别人;父母代劳独生子女本应自理的事情,使其易于形成依赖性,和自立能力差,缺少劳动自觉性;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不易养成与人协作精神,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物质条件好,大人忽视对子女应有的思想教育,容易养成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的不良习惯;因此,幼儿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幼儿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日益关注的问题。

针对以上状况,作为幼儿教师就责无旁贷地肩负起重任,帮助幼儿正确认知各种情感意识,正面地看待每样事物对自己带来的体验。 一、创设良好环境,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情绪是人对外界事物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幼儿情绪具有冲动性、不稳定性、外露性、肤浅性等特点,年龄越小表现越为明显。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环境。实物环境是指教室中实物的摆设,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满足幼儿需要,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心理环境是指老师与幼儿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幼儿园里人与人之间像家人一样相处,这就是爱的港湾:语言环境是指幼儿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有礼,民主平等,商量谅解。在新学期小小班幼儿对亲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与之分开时,会经过或多或少的分离焦虑。表现为经常哭闹,部分幼儿看到别人哭他也哭、别人笑他也笑,情绪不稳定。这时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一些色彩鲜艳,材料轻软、安全的布娃娃、绒毛小动物等玩具,请他们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去哄小娃娃睡觉、吃饭、玩耍,以动作、表情等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二、发挥游戏功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幼儿希望能像周围成人那样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但愿望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之间形成矛盾,而游戏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式。在游戏中,幼儿能扮演各种角色,假设自己的愿望和喜爱的言行在这里能得以实现,情绪就在这一刻舒展开来,需要得到满足,体验到巨大的快乐。老师带领幼儿玩体游《小小飞行员》,一听到飞行员的角色他们都高兴极了,因为他们的偶像是杨利伟叔叔、心愿是做宇宙飞船。老师带着幼儿在假设的太空中翱翔,猜猜看到什么、跟你的好朋友发信号,整个活动他们都显得很投入和陶醉。还有,在游戏城的“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老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初步培养了幼儿与别人共同游戏,有条里地使用玩具,能模仿成的语言说有关游戏的话语;“建筑小公园”里,幼儿在建造公园设施时与同伴交流“我造了一块草地”、“我建了一个小乐园”。通过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乐他们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在“我找到了小猫”游戏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猫妈妈找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动物”将在不同地点找到的小猫送到家里,并高兴地告诉猫妈妈自己是在哪里找到小猫的。当猫妈妈对“小动物”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游戏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三、坚持正面教育,使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老师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经验及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并认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物质材料准备和知识准备。在教育活动中老师为幼儿营造平等、宽松、支持的心理环境,多用鼓励的方法,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使幼儿表现得自信、主动,容易获得成功。老师要广泛搜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中有关发展的信息,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幼儿。如:利用入园、离园、家访、开放活动等时间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肯定幼儿的优点。日常谈话时提示的语言让幼儿说今天有哪些小朋友做了好事,或者在哪些方面有进步,使幼儿善于观察别人好的地方,在交谈中达到自我教育学习的目的,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作为家长给幼儿一个正确的、适当的评价,既不能苛刻地批评、指责幼儿的行为结果,使他们感到困难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自己是否一无是处;也不能夸大其实,给幼儿觉得不但没难度而且只要一步就能登天的感觉,对以后遇到较大困难时马上就丧失信心、无法正视困难;更不能过度保护幼儿,把前面的风雨都档去,给他们一路的阳光,体验不了失败的感觉又怎样学会重拾信心迎接下一个旅程呢?在引导幼儿在做事情时要有积极的情绪,勇往直前会带给你无穷的力量,经过自己的努力会有好的结果。

篇10

[关键词] 教师 角色 心理健康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有了第一声啼哭以后,我们在身体不断成长的同时,心理也在不断成长。现代健康理念告诉我们,健康的人应该是身心俱健。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身心是不自觉地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发展着的。

笔者的教育对象是六七岁之间的天真活泼的孩子,他们正处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和他们接触的每个人,尤其是成年人的言行会对他们的心理成长产生影响,环境的健康程度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作为学校的一位幼儿乒乓教练,笔者每天要和学生共同度过3~4个小时的训练时间,这几乎占了他们除睡眠以外时间的四分之一。从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来看,教师是除家长之外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成年人了。因此,研究如何利用好这段时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是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总结多年从教的经验,在孩子的心理成长中,教师的以下几种角色选择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有很大的帮助。

一、良师

何为良师?我以为,不断地激励学生的长处,使其越来越长,以其之长奠自信之基;不断引导学生的短处转化为长处,使短变长巩固自信之基,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有多个健康的思维,为未来正确对待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是为良师。

在我的实际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如果经常对孩子某种行为给予正确激励,孩子就会重复这一行为,使其不断内化为自身素质,孩子就能在健康状态下成长。反之,负激励则会使孩子放弃努力,产生消极情绪、自卑心理,将会对孩子终身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并应用正激励手段来强化孩子的长处。而对于孩子的短处中,则要善于在孩子的生活中去发现其极小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使其建立起变短为长的自信,达到扬长避短。而自信是进步的重要心理基础。当然,也要正确把握好自信的度,避免孩子产生自傲,目中无人,经不起挫折的倾向,在以往我就发现有个别孩子,成绩相当优秀,处处要出人头地,一旦受到挫折就经不起,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经常表现出一些不正常的行为,有一件事不如别人就产生妒忌心理,结果离开了集体,遭到了同学们的孤立,一度时期成绩明显下降。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度”是十分重要的,过分的宠爱就会导致孩子成长的失败。

所以,也要在激励的同时,要防止这一偏向,要注意引导孩子学会怎样正确对待自己,要不断向他们提出努力的方向,鼓励他们不断进取,但在进取中要注意同学之间的友谊,要确立一种协作的精神,明白没有协作是不能很好完成一项工作,任何一项工作单靠个人是难以完成,没有群体的力量是不能达到目的的,真正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有时我就针对这些现象,我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活动,把教育寓在活动中,让学生感悟,从中得到启迪。平时在学生交往中,我也十分注意观察,时时做个有心人,发现一些苗头,有针对性地随机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动,让孩子从中得到自我教育,效果比较好。做个真正的良师,就是要时时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处处引导、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二、慈母

何为慈母?母亲意味着依靠、信赖、温情、呵护。我以为,学生在学校期间,教师应替代母亲,给予孩子以母爱,使母爱与严师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孩子脆弱的心灵得到恰当的保护,免受伤害。

在教学中,我总是关注每个孩子,以便在需要时能及时给他们帮助。比如,有的孩子被欺负哭了,我及时地处理好两个学生的问题,并鼓励被欺负的孩子要坚强,使其树立自强的意识。特别是孩子在学校遇到了什么困难和不开心的事,我们老师要做一位有心人,去关心他们,去帮助他们,让他(她)感到温暖。激励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感受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爱上集体,融入到集体中。但慈母不代表护孩子的短,特别是对优等学生,不能一味呵护,对他们存在问题抱着能原谅就原谅的态度或不以为重视,结果使他们的问题发展趋向严重,所以在爱护的另一面就要贯穿对孩子的一个严格要求,要让他们在这严格中悟出一种爱,明白严也是一种关心,也是为了让他不断进步。有这样和谐的师生环境,才能更好地育人,才能体现真正的“慈母”。

三、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