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绿色消费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26 15:1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绿色消费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绿色消费;特征;环境;调查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6-0040-02
近年来,河北省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 587元,同比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 023元,同比增长9.4%。然而,日益增长的消费规模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面对新形势,大力发展绿色消费,不仅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供给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更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需要[1]。本研究根据河北省居民绿色消费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探讨绿色发展理念下促进居民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之对策。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本次调查采取当面访谈填写和网上问卷填写方式,调查样本覆盖了河北省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保定、沧州、邯郸、邢台、廊坊、张家口、衡水、承德等11个市。问卷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人口统计变量、绿色消费认知、绿色消费态度和绿色消费行为。
调查时间为2015年10月―2016年6月,期间共有1 002位居民参与了答题,有效问卷926份,有效率92.5%。有效样本中,男性占46.2%,女性占53.8%;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 岁,合计占89.5%;职业分布上,党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及职员占41.7%,企业管理及职员占24.5%,学生占22.7%;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占5.0%,高中及中专占10.7%,大专或本科占64.5%,研究生及以上占19.8%;家庭结构上,已婚占59.7%,未婚占40.3%。本次抽样总体比较均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二、结果与分析
1.β躺消费关注度高,但认知存在偏差
在对绿色消费了解程度的调查问题中,有73.2%的居民表示听说过绿色消费的相关知识,但不了解;15.5%的居民表示非常了解;11.3%的居民表示完全不了解。这说明,居民对绿色消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真正能深入了解的非常低。进一步的问题“您认为绿色消费是指(多选题)”,给出的三个选项分别是“无损身体健康的消费”、“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消费”、“节约资源、不过度的消费”。在所列的三个选项中,89.7%的居民选择了“无损身体健康的消费”,56.2%的居民选择了“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消费”,44.5%的居民选择了“节约资源、不过度的消费”,而三项都选择的人数仅为36.5%。表明人们高度关注消费中的安全问题,关注消费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至于个人的消费是否对环境造成危害,以及消费是否节约资源、是否过度消费,并不十分关心。这说明大多数居民对于绿色消费的具体内容认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2.对绿色消费认同感高,但没有完全转化为绿色消费行为
调查显示,89.6%的居民认为有必要进行绿色消费,6.9%居民认为没有必要,3.5%的居民选择不知道。这表明,多数居民对绿色消费的认同感较高,支持绿色消费。但是与居民对绿色消费所持的积极态度相矛盾的是,绿色消费意愿没有完全转化为实际的购买行为。进一步调查显示,大多数居民购买过绿色食品、节能家电等绿色产品,其中“只购买”和“经常购买”绿色产品的居民分别占8.4% 和37.2%,“偶尔购买”绿色产品的居民占最大比例,为53.4%,只有1.0% 的居民“从不购买”绿色产品。关于不愿意选购绿色产品的原因, 36.1%的人认为绿色产品的价格太高,31.2%是因为不会识别绿色产品,21.0%的认为绿色产品和普通产品区别不大。这说明,目前河北省居民对于购买绿色产品已形成一定的消费意识,但是由于绿色产品价格普遍较高、绿色产品知识普及不够,具有绿色消费习惯的居民仍然较少,大多数居民仍是偶尔为之。
3.绿色消费缺乏获得感,实施绿色消费的内在动力不足
对问题“您家的生活垃圾是如何处理的?”仅有21.7%的居民选择“分类后将垃圾投放到垃圾箱”,高达72.9%的居民选择“直接将垃圾投放到垃圾箱”,5.4%的居民选择“随意扔了”。在对造成垃圾不分类的原因调查中,52.9%的居民认为太麻烦,耽误时间,42.9%的居民认为没有分类回收的设施,4.2%的居民认为垃圾没有必要分类。说明在真正的消费行为上,考虑方便自己的居民比较多,分类回收设施缺乏、分类回收不便捷,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居民垃圾分类的行为。
三、促进河北省居民绿色消费发展的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
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教育。对中、低受教育程度的居民,应加强环保知识和绿色产品知识宣传教育,推进消费观念的更新;对高收入阶层居民应加强节俭、适度消费和循环利用物品的教育,建立合理的绿色消费结构。青壮年居民是消费旺盛群体,应加强健康时尚的绿色生活方式宣传教育,力戒奢侈性消费、攀比性消费。其次,要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作用。此次调查发现,互联网、电视和社会宣传是居民环保知识和绿色消费知识获取主渠道。因此,各主要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要在黄金时段、重要版面制作公益广告,及时宣传报道绿色消费的理念、经验和做法,加强舆论监督,曝光奢侈浪费行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2]。
2.健全政策法规,刺激居民的绿色消费需求
本次调查显示,经济激励政策会使垃圾分类投放的居民人数大幅增加。说明绿色消费,不仅靠居民自觉,更要靠政策法规的激励和约束。一方面,应健全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增强道德约束力,使居民认识到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既是个人选择,也是法律义务;另一方面,应完善绿色消费经济政策。对居民购买绿色产品,提供一定的价格补贴,让居民能从绿色消费中得到更多实惠。而对消费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的行为,通过征收消费税进行约束,控制居民对这类产品的消费量,引导居民转向绿色消费。
3.完善基础设施,为居民绿色消费提供支撑
在对造成垃圾不分类的原因调查中,52.9%的居民认为太麻烦、耽误时间,42.9%的居民认为没有分类回收的设施,也就是说高达95.8%的居民对目前垃圾的分类方式不满意。基础设施不完善、不便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居民绿色消费行为。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居民发展绿色消费创造环境、增加后劲;反之,则会成为制约绿色消费发展的瓶颈。为此,河北省今后要做好如下工作:推动“互联网+回收”模式创新,建立废弃物在线交易系统;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促进低碳绿色出行;鼓励个人闲置资源有效利用,有序发展网络预约拼车、自有车辆租赁、民宿出租、旧物交换利用等[3],节约资源、物尽其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十部门.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2016.
篇2
关键词:绿色消费;大学生;环保可持续
一、引言
当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发展动力枯竭,传统道德的衰落衍生大量的急功近利的社会问题,消费品受到严重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侵害。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此情况下,生态学者们提出“绿色消费”的概念,引导人们传播绿色文化,关爱环境,关爱健康。
绿色消费是一种消费观念。国际上将其内涵概括成5R,即:Reduce――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evaluat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us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cycl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scu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1]在中国,普遍接受的“绿色消费”的概念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在追求健康,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能,实现可持续消费。[2]
从含义来看,绿色消费是真正符合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保要求的消费模式,是极具推广价值的理念,值得全社会广泛关注并积极践行。大学生是社会上庞大且特殊的消费群体。这一群体在消费内容、心理、行为等方面呈现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推动我国绿色消费的发展的实践中,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阶段增强大学生群体对绿色消费的认知,提升绿色消费的态度和意愿,促进主动的绿色消费,对我国当前的消费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
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特征明显,呈现出消费水平差距大、消费多元化、消费超流行和前瞻性、追求个性化、自主意识强几方面的特点。[3]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消费潮流。研究大学生群体的绿色消费问题十分必要。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对日常环保的关注;对节能行为的关注;可持续发展意识4个方面。问卷形式包括单项选择与多项选择两种,综合许多学者对大学生绿色消费的研究来看,描述统计是最能展现调查全貌的,直观简洁的统计方式,这里也将借鉴前人的经验,采用描述统计对问卷进行分析。
本研究立足于北京林业大学,以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对大一至大三学生展开研究。采用描述统计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针对大学生消费特点设计问题,注重调查的简便性与可操作性。选取7个学院共120人填写调查问卷,剔除其中的无效问卷,共有有效问卷103份,有效回收率85.83%。其中被调查男学生39人,女学生64人。
三、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
在被调查的103名大学生中,52人认为他们了解绿色消费的知识,占总人数的50.4%;46人表示对其并不了解,占到总人数的44.7%;选择我很不了解的只有5人,没有人认为自己很了解。调查设置了关于绿色消费知识的细节题,用五个选项阐述了绿色消费的5个范畴,让被调查者从中选出他们认为属于绿色消费内容的选项。但52个在第一题选择“了解”选项的人中,能将5个选项全部选中的只有21人,在选择“不了解”的人数中有17人全部选中,概念认知正确率为36.9%。可见大家虽有绿色消费的意识,但认知并不清晰,概念模糊。统计结果如图1。
(二)环保关注度问题
关于大学生环保关注度的问题,主要通过其对商品绿色标志或环保标志的认知和对待一次性消费品的态度两方面来考察。绿色产品标志或环保标志是商品从原材料到制成品全过程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并且产品质量安全可靠的保证。大学生是否会留心产品的绿色标识,可反映出他们的环保意识。调查表明,“偶尔关注”绿色产品标识是被选择次数最多的选项,百分比高达73%,其次“从不关注”和“经常关注”两选项有11%的学生选择,经常关注环保标志的人只占少数。
大多数学生对绿色标识和相关环保认证的关注度不高,随意性大,未形成较好的环保意识,经常关注的人数过少。
一次性消费品包括一次性碗筷、塑料袋、一次性纸杯等,这些商品不能被重复使用,生产过程对外排放的有毒物质污染环境,同时此类产品质量并不可靠,经常使用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丢弃后处理困难。问卷选取了大学生生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次性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对一次性消费品的态度与对绿色标志的关注态度呈现一样的山峰趋势,选择“偶尔使用”的人最多,只有一位同学选择“每次都用”。这表明大学生对环保可持续的认识度较低,还需要进一步规范自身不环保行为,减少对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
(三)校园节能意识与节能行为
校园生活中的节能问题,往往离不开节水节电、绿色出行、环保购物等。若每个学生都能做到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环保出行,将会为社会节约庞大的资源,减轻水电供应负担。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生态文明将不再是空谈。为了了解大学生节能意识,问卷使用李克特量表法,让被调查者为公共交通出行、节水、节电、环保购物、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5个环保行为评分,5分为最重要,1分为最不重要。结果显示,93位学生将公共交通出行评为5分,未评5分的学生认为自行车、步行等方式也很环保;几乎全部的同学都认为节水节电是最重要的;87位同学将环保购物评为5分,82位同学将废物回收评为5分。
但现实的校园生活中,浪费水电的现象随处可见,废旧衣物书籍回收再利用活动开展的并不理想,参与同学少,环保购物未引起大家的重视。因此,在大学生环保意识强烈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环保节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
可持续发展是现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体现这一理念,例如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废旧电池的回收并妥善处理,对消费品进行循环使用等。问卷以废旧电池回收、垃圾分类、二手书籍回收利用为例,研究大学生对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从图3可看出,大学生对废旧电池回收与垃圾分类关注少,但对二手书籍回收再利用关注度很高,这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可认为,虽然社会广泛呼吁垃圾分类与废旧电池回收,但落实情况并不好,相关硬件软件服务跟不上。人们希望做到垃圾分类,可分类之后没有对应的回收条件。居民间能响应的少之又少,也没有适当的奖励措施,垃圾分类变成了一句空话。这一情况切实反映在校园里。废旧电池回收也面临同样的尴尬,生活中少有人将废旧电池收集起来,回收问题更无从谈起。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在绿色消费认知与行为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度较低。多数人不了解绿色消费的知识,对内涵认识较为模糊。绿色消费这一概念已提出多年,但公众对其了解还不够,这样的现状必会导致绿色消费无法普及,无法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从2008年开始,学者们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进行研究,但得到的结论一直是认知程度较低。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虽有转变但不明显,绿色消费理念还需普及。其次,大学生在节能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得不够好。大学生是素质高群体,但这个群体的环保与生态文明意识并未明显优于社会其他群体,这一点会极大影响社会的节能环保实践。问卷显示大多数大学生都有环保意识但不强烈,虽关注节能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但停留在想起来就做,想不起来就不做的阶段,环保理念未能深入人心。能做到节能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人过少,但对此表示毫不关心的人数也非常少。
(二)建议
针对大学生而言:提高大学生绿色消费意识, 加强绿色消费知识的教育与宣传是关键。学校作为传道授业的知识殿堂,在帮助学生树立绿色消费理念的方面能做许多工作。学生自身也可以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认知水平。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学习科学的生活方式、塑造良好的思维模式非常有必要。大学生应积极了解绿色消费、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自觉拓宽获取绿色消费信息的渠道,加强对绿色消费的认知水平,形成良好的绿色消费态度。[4]这样,绿色消费才能落到实处,全面发挥作用。
针对企业而言:企业为其产品进行宣传促销、实际体验等活动,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为消费者灌输绿色消费的思想。因此基于企业的角度,可以考虑:(1)积极实践绿色营销活动。绿色营销是指:在满足消费需求、争取适度利润的同时, 注重环保减少污染, 将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机会的一种新型营销理念和活动。[5]企业想要取得长久成功,发展绿色营销是关键。销售过程应注意保护生态,推广绿色健康产品,确保产品营销过程的绿色环保。(2)加大绿色消费知识的宣传教育。鉴于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意识普遍较弱,企业在进行产品推广前应首先重视对相关知识的宣传,为后续营销活动打好基础。(3)制定合理销售方案,开展绿色产品的促销活动。调查显示,大学生购买绿色产品往往依据现实情况而定,选择产品时更加注重质量和价格因素。如今高校的绿色产品市场并未引起各产品厂商的关注,考虑大学生消费现状,企业应当制定适宜的销售策略,控制产品价格,提高产品质量,适时适度将绿色产品投放高校市场以获得销售成功。
参考文献:
[1] 刘秋剑.绿色消费与循环经济[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322:35-36.
[2] 赵明辉.绿色消费_新世纪的消费主题[J].北方经济,2001(05):36-39.
[3] 张天华.大学生消费特点及成因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504:265-266.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营销 NGO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74-02
近年来,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实践中人们发现,若想达到合理的发展,必须提高生产效率并改变消费习惯和结构,以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减少废弃物。
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最早提出了“低碳经济”。自此,低碳经济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我国也先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2009年11月,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把减排目标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企业和消费者在这个目标的实现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其中,企业更是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近年来绿色营销引起了各国营销学界的普遍关注。
一、低碳经济与绿色营销的内涵
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经济是其核心内容。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
英国威尔斯大学的Ken Peattie教授在其所著的《绿色营销――化危机为商贾的经营趋势》一书中指出:“绿色营销是一种辨别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我国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关于绿色营销的观点。总结可知,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目标,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为出发点,并采取适宜的营销策略获取利润和谋求发展而实施的一种新的营销观念。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必要性
当今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结合国家做出的减排目标,企业要想生存必须适应新形势,实施绿色营销。具体来说,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有以下必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目前,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实现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因素,倍受世人的关注。企业实行绿色营销,真正考虑到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担当起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从而实现了低碳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规避绿色壁垒,提高出口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来自主要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挑战,仅2003年我国因绿色贸易受阻的产品总值就达到500亿美元。实行绿色营销,可以应对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提高出口的竞争力。
(三)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生产绿色产品虽然增加了成本,但同时也因其高售价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如我国青岛生产的胶州绿色大白菜可卖到12元/。同时由于环境持续恶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实行绿色营销,树立绿色形象,可以使企业和公众保持良好的关系,提高企业知名度,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四)顺应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
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消费品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中国社会调查事物所(SSTC)在2005年对北京、上海等10个城市的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专题调查显示:有53.8%的人表示愿意购买绿色商品,有37.9%的人表示已经购买过绿色商品。企业实行绿色营销正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
三、当前我国企业绿色营销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企业和消费者对绿色营销的认识也有限,因此在绿色营销上存在着诸多问题。概括说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国家宏观管理方面的不足
随着绿色营销的兴起,我国加强了对企业绿色营销的引导和管理,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对企业绿色营销进行激励和扶持的环境。以绿色法规的制定为例。截至2009年底,我国制定了三十多部有关环保的法律,加上已有的行政法规和环境标准,已经初步形成了环保法律体系。但已有的法律法规涉及的内容尚未完善,加上在执法过程中的不足,影响了绿色法规的真正实施。
(二)大多数企业没有实施真正的绿色营销活动
1.许多企业都患有“近视症”。虽然发达国家大多数企业已经转变企业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的观念,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够,现有的大多数企业仍过分注重近期利益,对环保和社会长远利益考虑得不多,从而患上了只顾近期利益的“近视症”。企业产生“近视症”的原因一是没有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注重环境保护,二是成本太高。
2.假冒伪劣绿色产品阻碍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现阶段,我国的一些企业利用消费者对绿色产品鉴别能力不够,恶意炒作绿色概念,标榜自己其实并非环保型的产品为绿色产品。这种做法损坏了企业的诚信度,但更为严重的是消费者在受骗以后,对所谓“绿色产品”的印象大打折扣,不利于企业继续开发绿色产品。
(三)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不强
经济发展使消费者开始注重绿色消费。在我国因为经济发展不均衡,农业人口及贫困群体占有很大比例,消费者收入偏低及环境保护观念的淡薄,使得我国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不高,尤其是中小城镇与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者仍按传统的消费习惯购买便宜的非绿色产品。这些情况都不利于绿色营销在全国大范围的推行。
(四)环保领域的NGO太少,且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到目前为止,在我国自发的环保领域的NGO大约在300家左右,比较出名的有北京的“自然之友”等。但我国这些NGO的影响力也不够,既不能促使政府采取更好的措施,又不能让绿色消费在我国推广开来,这些都不利于绿色营销的全面推行。
四、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对策
绿色营销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方面
在宏观管理方面,政府应通过战略调整和政策,即运用直接的和间接的调控手段,为绿色营销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政府要树立绿色战略思想,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实下去。特别是在完善立法方面。既要加快在空白方面立法的步伐,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现有的法律,同时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同时应加大支持力度,通过信贷、税收等措施在资金上对实施绿色营销的企业给予大力支持。
2.政府应该加强对消费者的绿色教育。绿色消费是绿色营销的思想源泉。鉴于我国人们绿色消费意识差别大,且低层次者较多的特点,政府应行动起来,担负起宣传教育的责任,并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方式,积极传播环保和绿色消费知识,提高人们的绿色意识,以推动绿色营销的发展。
(二)企业方面
1.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培养绿色企业文化。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要转变生产方式和管理思想,从“近视症”中走出来,考虑长远利益,真正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在决策中既要考虑企业的利益,又要考虑社会利益和环保利益。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应注意培育绿色企业文化。
2.搜集绿色信息,制定绿色营销目标。有需求才能有消费,企业要根据营销环境,收集和掌握相关的各类绿色信息,为企业展开绿色营销提供依据。在了解信息的基础上,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人力、物力、技术力量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确定出实施绿色营销的具体目标。
3.开发绿色产品
(1)绿色设计。企业在设计产品时应着眼于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要易于回收,低污染,节省能源等。材料的选用要无毒无害,易于分解处理,产品在使用中安全节能。
(2)生产绿色产品。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即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减少它们的数量和毒性。
(3)进行绿色包装。绿色包装具体有以下三点:在包装设计上,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在包装材料上,要选用无毒害和可分解或能再生利用的材料;在包装风格上,要力求简单,避免过度包装。
(4)制定绿色价格。绿色产品由于支付了相当昂贵的环保成本,其价格一般会比较高,这也是影响绿色营销在我国实施的重要因素。对于我国低层次的消费者,实行低价定价策略,实现薄利多销。对于高消费的群体而言,实行高价策略。因为他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对于价格不是太敏感;同时这类消费者大多有攀比心理,价格越高,可能购买欲更强。
(5)建立绿色渠道。绿色渠道的畅通是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建立良好的绿色渠道,有以下方式:一是选择那些关心环保、在消费者心中具有良好信誉的中间商;二是设立绿色产品专柜和销售公司,尽可能缩短销售渠道;三是在选择经销商时注意该经销商所经营的非绿色商品与绿色商品的相互补充性和非排斥性,以使其能虔心推销绿色产品。
(6)开展绿色促销。为了更好地宣传企业形象与产品,企业必须重视绿色促销。绿色促销就是围绕绿色产品而开展的各项促销活动的总称。企业要通过各类有效的宣传媒体,传递绿色产品及企业在技术上可依赖的绿色信息。通过直接造“势”间接造“市”,既培育了消费者与潜在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又可促进绿色产品促销。
(7)争取绿色认证。绿色标志是标明产品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中符合特定环保要求的标志。它已经同价格、质量一样成为重要的市场竞争因素,特别是ISO14000认证,已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突破绿色壁垒的“绿色护照”。企业要从长远考虑,争取获得ISO14000和环境标志等相关认证,从而突破贸易壁垒,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
(8)完善的绿色销售服务。正如现代营销需求服务一样,绿色营销同样离不开,没有提供服务的企业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绿色企业。除了充分提供企业绿色产品的维修服务之外,还要鼓励产品的回收利用,搞好产品的回收利用处理工作。
(9)实施绿色管理。企业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监督和管理企业绿色营销的实施和发展。绿色营销管理机构的职能主要有:绿色信息管理,绿色产品质量的监测与控制,企业治理“三废”及其他环保指标的制定与监督管理等。
(三)对于消费者,要学习环保知识,自觉成立和加入各种环保组织
消费者作为绿色产品的消费主体,通过绿色教育,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有关绿色法规,增强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应该自觉地加入一些NGO,为了我们生存家园的美好而做出努力。
五、结束语
绿色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理念,是企业响应国家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而必须实施的,也有利于帮助企业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绿色营销意识还很薄弱,企业缺乏实施绿色营销的主动性。企业绿色营销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等的共同努力。只有这几方面联合起来,才能真正的让企业做到绿色营销,从而实现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后芬.绿色营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绿色采购;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采购;环境保护
Abstract:Withtheinternationalrecyclingeconom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modeofdevelopmentandevolutionofgovernmentprocurementincreasingattentionto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ecologicalbalance,constantlymovinginamoreenvironment-friendly,moreharmoniousdirection。Governmentgreenprocurementinthecurrentenvironmentisbecomingincreasinglyseriousandgrowingscaleofgovernmentprocurementsituation,withimportant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ThisarticleontheGovernment''''sgreenprocurementforabriefanalysisoftheneedforresearch,andonthatbasistobuildonourgovernmentgreenprocurementsystemproposals。
Keywords:greenprocurement;circulareconomy;sustainabledevelopment;governmentprocurement;EnvironmentalProtection
前言
随着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公共财政改革趋势的不断增强,政府采购制度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在政府采购快速发展过程中,有1个明显的趋势不容忽视,就是政府采购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不断朝着与环境、人类更友好、更和谐的方向发展。政府绿色采购就是指政府在依法采购规定的产品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将环境标准、评估方法和实施程序纳入并贯穿于整个政府采购体系之中,优先选择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确保采购到环境友好型产品,以推动社会与人类的可持续及和谐发展。
由于环境问题所具有的社会共同特征,决定了其必将成为人类购买活动所涉及与影响的1个重要领域,合理利用政府采购行为可以有效地调节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明确提出“有关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推动政府采购政策改革,积极开发、采用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2004年,在日本举行的第1次世界性国际绿色采购会议签署了《Sendai绿色采购宣言》,强调了利用采购的影响力为低污染产品和供应商创建市场的重要性,鼓励各国政府机构积极实施绿色采购计划,提出要建设国际绿色采购网络,以便加强国际交流。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在积极推行政府绿色采购,联合国、世界银行等1些国际组织也相继成立了绿色采购联合会,1些著名的非政府组织和国际大公司也自愿实施绿色采购活动。政府绿色采购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已开始成为世界性趋势。
1。政府绿色采购的必要性分析
政府采购目标是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内容,可分为财政性目标、政治性目标、市场性目标和政策性目标。其中政策性目标主要包括保护民族产业、促进就业、保护环境、稳定物价、扶持落后地区发展等。1969年美国行政会议指出,政府采购是政府调节经济和社会的基本手段,是政府解决贫困、种族歧视、浪费资源、环境破坏、经济危机等1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方法。政府绿色采购在深刻诠释了政府采购社会政策性目标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政府采购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3位1体”。
1。1政府绿色采购可以有效调控宏观经济——经济效益
现阶段各国政府采购规模不断增长,对社会经济领域产生的影响日益加深。据统计,欧盟各国政府每年采购额约1万亿欧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4%左右;日本中央政府每年采购额已达到14万亿日元[①]。我国自实施《政府采购法》以来,平均每年以近500亿的采购规模递增。政府采购制度作为国家管理直接支出的基本手段和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其采购产品的数量、品种、频率等指标,可以有效地反映出公共财政政策的变化趋势,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从而在宏观上达到调节国民经济的目的。政府绿色采购的内涵非常丰富,范围几乎覆盖了政府办公的所有领域。政府招标文件中已明确规定某些产品必须达到最低环保和节能标准,而对某些产品的标准规定则只体现了政府鼓励的倾向性意图。政府根据环保产业政策和经济技术政策,认为需要给予1定扶持的新兴产业或项目,在政府采购招标方案中会倾向多考虑它们的产品,这样既可注入财力,又可在社会上产生示范效应,鼓励、刺激环保企业发展,而且通过制定适应政府需求的弹性采购计划,可以调节部分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可见,政府绿色采购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其采购行为既会影响消费者乃至全社会的消费取向,也会影响商品生产企业和销售行业的发展取向。政府只要将环境准则纳入其采购模式,增加绿色产品的购买力度,必然会对市场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品的供给产生重大影响,这也正是许多国家将政府绿色采购作为调控宏观经济发展重要手段的原因。
1。2政府绿色采购可以积极发挥环境保护的导向作用——环境效益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世界各国也都非常重视环境问题,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以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其中就包括政府采购领域。政府采购1项重要的政策性目标就是保护环境,政府可以利用采购的规模优势和采购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绿色消费的导向作用,落实政府保护环境的政策意图,积极引导改变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推行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绿色增长模式,合理配置、利用环境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首先,政府绿色采购可以积极影响供应商,供应商为了赢得政府这个市场上最大的客户,肯定会采取积极措施增强其产品的绿色度,提高企业的绿色管理和技术创新水平,尽可能地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其次,政府绿色采购因其量大面广,可以培养扶植1大批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有效地促进绿色产业和清洁技术的发展,进而形成国民经济的可持续生产体系。再次,政府绿色采购对普通消费者有着强烈的示范作用,可以引导人们改变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倡导合理的消费模式和适度的消费规模,减少因不合理消费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进而有效地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据联合国统计署调查,84%的荷兰人、89%的美国人、90%的德国人在购物时会考虑选择环境友好型产品[②]。尽管这些国家的公众绿色消费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政府绿色采购在其中无疑发挥了重要的表率和引领作用。最后,政府绿色采购可以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政府采购程序,如运用电子技术,包括电子邮件、电子信息交换等,采购信息并在网上完成部分或整个采购过程。这样不但解决了传统采购方式中难以克服的时间和空间问题,使得采购活动更加灵活、高效,更为重要的是大幅度降低了采购成本,尽量减少了资源浪费。
1。3政府绿色采购可以充分体现社会公共利益——社会效益
政府采购具有非盈利性,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通过政府采购行为以实现其政府职能或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提供某种使用或服务。同时,社会公共利益原则是政府采购合同订立和履行的特殊原则之1,政府采购活动必须服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就是其重要体现。首先,采购人应当在某些产品的招标信息时,明确提出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其次,采购人应对供应商的业绩、信誉、技术等多方面情况进行资格审查,选择满足其确定条件的供应商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审查的1项重要内容就是供应商的活动必须有利于环境保护,不能造成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再次,决标评审委员会有权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把破坏环境资源、不利于环境资源保护的供应商淘汰出局,有权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履行社会责任和尊重社会政策的企业作为中标人。最后,采购人有权在与中标企业签订的采购合同中,要求中标企业承担保护环境资源的社会责任,并且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采购合同有违社会公共利益时,政府采购双方当事人应当变更、中止或者终止政府采购合同,有过错的1方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此外,环境保护还是保护民族工业冠冕堂皇的理由之1。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1些发达国家,都以保护本国环境资源为由,积极设置绿色采购非关税壁垒,禁止或限制外国供应商进入本国政府采购市场。为了更好地体现政府采购的公平性、公正性和规范性,1994年达成的WTO《政府采购协议》(GPA)明确界定了1个关于政府采购法律、规则、程序和措施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多边框架,希望缔约方能够实现世界贸易的扩大和更大程度的自由化,改善并协调世界贸易再造的环境,同时希望随着政府采购竞争的扩大,加强透明度和客观性,促进政府采购程序的经济性和高效率。
2。构建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我国《政府采购法》第9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保护环境等。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6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以上两条是我国政府绿色采购最直接、最明确的法律依据。此外,1些地方政府的采购管理办法也有相关规定。如《上海市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第18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采购中心和采购人应当优先采购低耗能、低污染的货物和工程。2004年,财政部与国家发改委出台了《节能环保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制定了我国首份政府节能采购清单,并列举了汽车、电脑等8类100多种政府优先采购的节能产品,成为我国第1个政府采购促进节能与环保的具体政策规定。可见,我国1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已经涉及到政府绿色采购的有关内容,但只是散见于若干规定中,与1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未形成完整的框架体系和政策计划,也就是说在目前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法律体系中还缺少对绿色采购的明确规定,导致了在绿色采购执行过程中缺乏强制力和可操作性,造成了很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为进1步适应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本文认为,我国已具备了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条件,应在借鉴国外政府绿色采购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积极构建自己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2。1我国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条件
第1,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可持续消费模式,为建立政府绿色采购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环境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瓶颈,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鉴于以上形势,国家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要求必须改变原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技术方式,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商品和服务对环境和自身健康的影响。而可持续消费既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国内外的实践和发展趋势看,政府绿色采购是我国建立可持续消费体系的4个切入点之1,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构筑绿色消费模式,促进绿色消费的重要措施和突破口。
第2,我国部分法律法规对政府绿色采购已有规定,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和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中,为完善绿色采购法律体系创造了有利时机。我国《政府采购法》第9条明确规定了政府采购的环境保护目标,1些单行法和地方性法规已涉及到政府绿色采购的内容,实际运作也积累了1些好的经验和作法。再有,我国《政府采购法》已实施4年多,有关实施细则和制度正在酝酿完善过程中,这对我国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是个难得的机遇,可以此为契机,抓紧制定政府绿色采购实施条例,或者从长远讲,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法》,为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
第3,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的广泛实施,绿色采购产品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培育了良好的市场条件。1993年,为响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全球“生态标志”运动,我国开始实施环境标志计划和认证制度。环境标志计划较好地配合与支持了环境保护事业,在产品绿色标准制定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方面紧跟国际同类标准发展趋势,积极完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确保了我国环境标志标准技术逐渐成熟。我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包括了环境保护国际履约类、可再生回收利用类、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类、改善居室环境质量类、保护人体健康类和节约能源资源等六大类,基本涵盖了政府采购的产品内容,既培育了绿色消费市场,促进了绿色技术和清洁技术发展,又扩大了绿色采购产品的市场规模。迄今,我国已批准颁布环境标志标准56项,1000多家企业,18000多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认证,形成了700亿产值的环境标志产品群体[③]。
2。2构建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几点建议
2。2。1建立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明确政府采购环境政策目标
美国《联邦政府采购法》对政府绿色采购做了详细规定,还以联邦法令与总统行政命令作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基础;加拿大《环境责任采购法案》要求政府使用环境标志产品;日本和韩国则分别制定了《绿色采购法》和《鼓励采购环境友好产品法》;德国、奥地利等国家也都在有关法律中对政府绿色采购作了明确规定。可见,通过立法强制推行或鼓励政府绿色采购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可为实施绿色采购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此外,各国确定政府采购保护环境资源的政策目标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在政府采购法中,有的是在环境保护法中,还有的是通过专门的行政法规进行明确;有些国家的环境政策目标是强制性的,有些国家只是指导或鼓励性的;有些国家对实现环境政策目标已经确立了具体的实施机制,有些国家仍停留在倡议阶段。目前我国部分法律法规对政府绿色采购的规定只是原则性的,且这些规定仅反映了政府采购的环境政策目标,没有具体的实质内容,作为支持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法律依据远远不够。因此,现阶段可考虑在已有的政府采购大框架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绿色采购实施条例或办法,进1步明确绿色采购的环境政策目标,完善和细化目前的政府采购法。当然,从长远来讲,还是要制定专门的《政府绿色采购法》,对政府实行绿色采购的主体、责任、绿色采购标准和绿色采购清单的制定和等做出明确规定,为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2。2制定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公开绿色采购的环境信息
制定绿色采购标准、绿色采购清单是实施政府绿色采购的核心。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则是制定绿色采购产品标准和清单的重要基础。许多国家为了方便核查和审计,将环境标志产品作为制定绿色采购产品标准和指南的基础依据,要求选择政府采购涉及的优先领域,分行业、分产品制定并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如德国“蓝色天使标志”、日本“生态标志”等。环境信息是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指南、产品清单的重要依据,公开绿色采购信息可以增加政府绿色采购的透明度,便于相关部门监督和管理。日本绿色采购产品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较为完善,其绿色采购的基本原则之1就是注重环境信息的获取、利用和,即积极获取有关产品生产和出售企业的环境信息,并按照1定的规范。我国可根据已实施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合理选择政府采购所涉及的优先领域,制定合理、完善的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便于采购者科学、有效采购。同时,可建立绿色采购产品的环境信息系统网络和公开制度,及时公布政府绿色采购的实际执行情况,方便采购人和供应商了解和掌握相关绿色信息,进1步拓宽和畅通绿色采购的信息渠道。
2。2。3完善政府绿色采购配套制度,健全绿色采购评估和监督机制
政府绿色采购必须有完善的配套制度和监督机制,才能实现政府采购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关于改善公共采购的环境表现的议会倡议》中建议各国政府:①以符合成员国的竞争和其他相关国内政策,以及他们的国际义务和承诺的方式确定自己的绿色公共采购政策。②采取具体步骤以确保将环境准则纳入到产品和服务的公共采购当中:③提供合适的政策框架将环境要求和价格、性能等要求以其纳入产品和服务的公共采购中;④引入财政、预算和审计等手段来确保公共采购的政策和实践考虑产品和服务的环境成本;⑤为参与公共采购和使用的政府人员,包括那些指定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的人员、负责采购的人员以及使用产品和服务的人员提供信息、培训和技术支持;⑥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工具,以帮助各级政府可以实行绿色公共采购;⑦传播相关的信息,以促进和鼓励绿色公共采购的决定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和利益;⑧建立相应的程序来确认符合绿色公共采购要求的产品和服务;⑨鼓励建立测量和追踪绿色公共采购进展和结果的指引;⑩评估绿色公共采购政策,以确定它们具有经济效益和环境效果。可见,在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体系中,除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采购信息的获取和公开制度外,合适的政策框架、产品和服务的环境成本评估、环保产品的界定等也非常重要。比如,为了实现政府绿色采购,采购人在做出采购决定前,必须考虑产品、服务或工程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环境影响,比较不同产品、服务或工程在环保性能上的不同,评估产品、服务或工程的环境成本等环境因素等。我国《政府采购法》目前就缺乏对产品、服务或工程的环境性能和环境影响进行鉴定及评价的制度,更未建立起产品和服务周期的环境影响的档案和资料库。因此,完善我国政府绿色采购配套制度的重点应该放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成本评估、环保产品的界定以及绿色采购的监督、报告和追踪系统上,并探索建立对政府绿色采购的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制订强化购买政策来推动绿色采购发展,进1步明确各自的法律责任和评价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进展和效果。
注释:
①③陈燕平。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引领可持续消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2005年循环经济与绿色营销战略研讨会材料。
②赵英民。建立政府采购制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J]。环境保护,2005。8。
参考文献:
[1]李挚萍。经济法的生态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92-200。
[2]何红锋。政府采购法详解[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26-186。
[3]王小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初探[J]。法学研究,2000,(1):80-94。
[4]陈兆霞。政府采购法律问题研究[J]。现代法学,2003,(2):56-62。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采购;环境保护
随着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公共财政改革趋势的不断增强,政府采购制度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在政府采购快速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趋势不容忽视,就是政府采购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不断朝着与环境、人类更友好、更和谐的方向发展。政府绿色采购就是指政府在依法采购规定的产品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将环境标准、评估方法和实施程序纳入并贯穿于整个政府采购体系之中,优先选择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确保采购到环境友好型产品,以推动社会与人类的可持续及和谐发展。
由于环境问题所具有的社会共同特征,决定了其必将成为人类购买活动所涉及与影响的一个重要领域,合理利用政府采购行为可以有效地调节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明确提出“有关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推动政府采购政策改革,积极开发、采用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2004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一次世界性国际绿色采购会议签署了《Sendai绿色采购宣言》,强调了利用采购的影响力为低污染产品和供应商创建市场的重要性,鼓励各国政府机构积极实施绿色采购计划,提出要建设国际绿色采购网络,以便加强国际交流。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在积极推行政府绿色采购,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一些国际组织也相继成立了绿色采购联合会,一些著名的非政府组织和国际大公司也自愿实施绿色采购活动。政府绿色采购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已开始成为世界性趋势。
1.政府绿色采购的必要性分析
政府采购目标是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内容,可分为财政性目标、政治性目标、市场性目标和政策性目标。其中政策性目标主要包括保护民族产业、促进就业、保护环境、稳定物价、扶持落后地区发展等。1969年美国行政会议指出,政府采购是政府调节经济和社会的基本手段,是政府解决贫困、种族歧视、浪费资源、环境破坏、经济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方法。政府绿色采购在深刻诠释了政府采购社会政策性目标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政府采购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三位一体”。
1.1政府绿色采购可以有效调控宏观经济——经济效益
现阶段各国政府采购规模不断增长,对社会经济领域产生的影响日益加深。据统计,欧盟各国政府每年采购额约1万亿欧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4%左右;日本中央政府每年采购额已达到14万亿日元[①]。我国自实施《政府采购法》以来,平均每年以近500亿的采购规模递增。政府采购制度作为国家管理直接支出的基本手段和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其采购产品的数量、品种、频率等指标,可以有效地反映出公共财政政策的变化趋势,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从而在宏观上达到调节国民经济的目的。政府绿色采购的内涵非常丰富,范围几乎覆盖了政府办公的所有领域。政府招标文件中已明确规定某些产品必须达到最低环保和节能标准,而对某些产品的标准规定则只体现了政府鼓励的倾向性意图。政府根据环保产业政策和经济技术政策,认为需要给予一定扶持的新兴产业或项目,在政府采购招标方案中会倾向多考虑它们的产品,这样既可注入财力,又可在社会上产生示范效应,鼓励、刺激环保企业发展,而且通过制定适应政府需求的弹性采购计划,可以调节部分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可见,政府绿色采购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其采购行为既会影响消费者乃至全社会的消费取向,也会影响商品生产企业和销售行业的发展取向。政府只要将环境准则纳入其采购模式,增加绿色产品的购买力度,必然会对市场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品的供给产生重大影响,这也正是许多国家将政府绿色采购作为调控宏观经济发展重要手段的原因。
1.2政府绿色采购可以积极发挥环境保护的导向作用——环境效益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世界各国也都非常重视环境问题,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以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其中就包括政府采购领域。政府采购一项重要的政策性目标就是保护环境,政府可以利用采购的规模优势和采购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绿色消费的导向作用,落实政府保护环境的政策意图,积极引导改变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推行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绿色增长模式,合理配置、利用环境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首先,政府绿色采购可以积极影响供应商,供应商为了赢得政府这个市场上最大的客户,肯定会采取积极措施增强其产品的绿色度,提高企业的绿色管理和技术创新水平,尽可能地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其次,政府绿色采购因其量大面广,可以培养扶植一大批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有效地促进绿色产业和清洁技术的发展,进而形成国民经济的可持续生产体系。再次,政府绿色采购对普通消费者有着强烈的示范作用,可以引导人们改变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倡导合理的消费模式和适度的消费规模,减少因不合理消费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进而有效地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据联合国统计署调查,84%的荷兰人、89%的美国人、90%的德国人在购物时会考虑选择环境友好型产品[②]。尽管这些国家的公众绿色消费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政府绿色采购在其中无疑发挥了重要的表率和引领作用。最后,政府绿色采购可以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政府采购程序,如运用电子技术,包括电子邮件、电子信息交换等,采购信息并在网上完成部分或整个采购过程。这样不但解决了传统采购方式中难以克服的时间和空间问题,使得采购活动更加灵活、高效,更为重要的是大幅度降低了采购成本,尽量减少了资源浪费。
1.3政府绿色采购可以充分体现社会公共利益——社会效益
政府采购具有非盈利性,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通过政府采购行为以实现其政府职能或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提供某种使用或服务。同时,社会公共利益原则是政府采购合同订立和履行的特殊原则之一,政府采购活动必须服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就是其重要体现。首先,采购人应当在某些产品的招标信息时,明确提出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其次,采购人应对供应商的业绩、信誉、技术等多方面情况进行资格审查,选择满足其确定条件的供应商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审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供应商的活动必须有利于环境保护,不能造成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再次,决标评审委员会有权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把破坏环境资源、不利于环境资源保护的供应商淘汰出局,有权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履行社会责任和尊重社会政策的企业作为中标人。最后,采购人有权在与中标企业签订的采购合同中,要求中标企业承担保护环境资源的社会责任,并且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采购合同有违社会公共利益时,政府采购双方当事人应当变更、中止或者终止政府采购合同,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此外,环境保护还是保护民族工业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一。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都以保护本国环境资源为由,积极设置绿色采购非关税壁垒,禁止或限制外国供应商进入本国政府采购市场。为了更好地体现政府采购的公平性、公正性和规范性,1994年达成的WTO《政府采购协议》(GPA)明确界定了一个关于政府采购法律、规则、程序和措施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多边框架,希望缔约方能够实现世界贸易的扩大和更大程度的自由化,改善并协调世界贸易再造的环境,同时希望随着政府采购竞争的扩大,加强透明度和客观性,促进政府采购程序的经济性和高效率。
2.构建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我国《政府采购法》第9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保护环境等。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6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以上两条是我国政府绿色采购最直接、最明确的法律依据。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的采购管理办法也有相关规定。如《上海市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第18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采购中心和采购人应当优先采购低耗能、低污染的货物和工程。2004年,财政部与国家发改委出台了《节能环保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制定了我国首份政府节能采购清单,并列举了汽车、电脑等8类100多种政府优先采购的节能产品,成为我国第一个政府采购促进节能与环保的具体政策规定。可见,我国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已经涉及到政府绿色采购的有关内容,但只是散见于若干规定中,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未形成完整的框架体系和政策计划,也就是说在目前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法律体系中还缺少对绿色采购的明确规定,导致了在绿色采购执行过程中缺乏强制力和可操作性,造成了很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为进一步适应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本文认为,我国已具备了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条件,应在借鉴国外政府绿色采购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积极构建自己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2.1我国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条件
第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可持续消费模式,为建立政府绿色采购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环境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瓶颈,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鉴于以上形势,国家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要求必须改变原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技术方式,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商品和服务对环境和自身健康的影响。而可持续消费既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国内外的实践和发展趋势看,政府绿色采购是我国建立可持续消费体系的四个切入点之一,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构筑绿色消费模式,促进绿色消费的重要措施和突破口。
第二,我国部分法律法规对政府绿色采购已有规定,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和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中,为完善绿色采购法律体系创造了有利时机。我国《政府采购法》第9条明确规定了政府采购的环境保护目标,一些单行法和地方性法规已涉及到政府绿色采购的内容,实际运作也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作法。再有,我国《政府采购法》已实施四年多,有关实施细则和制度正在酝酿完善过程中,这对我国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是个难得的机遇,可以此为契机,抓紧制定政府绿色采购实施条例,或者从长远讲,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法》,为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
第三,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的广泛实施,绿色采购产品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培育了良好的市场条件。1993年,为响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全球“生态标志”运动,我国开始实施环境标志计划和认证制度。环境标志计划较好地配合与支持了环境保护事业,在产品绿色标准制定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方面紧跟国际同类标准发展趋势,积极完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确保了我国环境标志标准技术逐渐成熟。我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包括了环境保护国际履约类、可再生回收利用类、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类、改善居室环境质量类、保护人体健康类和节约能源资源等六大类,基本涵盖了政府采购的产品内容,既培育了绿色消费市场,促进了绿色技术和清洁技术发展,又扩大了绿色采购产品的市场规模。迄今,我国已批准颁布环境标志标准56项,1000多家企业,18000多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认证,形成了700亿产值的环境标志产品群体[③]。
2.2构建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几点建议
2.2.1建立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明确政府采购环境政策目标
美国《联邦政府采购法》对政府绿色采购做了详细规定,还以联邦法令与总统行政命令作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基础;加拿大《环境责任采购法案》要求政府使用环境标志产品;日本和韩国则分别制定了《绿色采购法》和《鼓励采购环境友好产品法》;德国、奥地利等国家也都在有关法律中对政府绿色采购作了明确规定。可见,通过立法强制推行或鼓励政府绿色采购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可为实施绿色采购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此外,各国确定政府采购保护环境资源的政策目标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在政府采购法中,有的是在环境保护法中,还有的是通过专门的行政法规进行明确;有些国家的环境政策目标是强制性的,有些国家只是指导或鼓励性的;有些国家对实现环境政策目标已经确立了具体的实施机制,有些国家仍停留在倡议阶段。目前我国部分法律法规对政府绿色采购的规定只是原则性的,且这些规定仅反映了政府采购的环境政策目标,没有具体的实质内容,作为支持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法律依据远远不够。因此,现阶段可考虑在已有的政府采购大框架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绿色采购实施条例或办法,进一步明确绿色采购的环境政策目标,完善和细化目前的政府采购法。当然,从长远来讲,还是要制定专门的《政府绿色采购法》,对政府实行绿色采购的主体、责任、绿色采购标准和绿色采购清单的制定和等做出明确规定,为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2.2制定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公开绿色采购的环境信息
制定绿色采购标准、绿色采购清单是实施政府绿色采购的核心。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则是制定绿色采购产品标准和清单的重要基础。许多国家为了方便核查和审计,将环境标志产品作为制定绿色采购产品标准和指南的基础依据,要求选择政府采购涉及的优先领域,分行业、分产品制定并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如德国“蓝色天使标志”、日本“生态标志”等。环境信息是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指南、产品清单的重要依据,公开绿色采购信息可以增加政府绿色采购的透明度,便于相关部门监督和管理。日本绿色采购产品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较为完善,其绿色采购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注重环境信息的获取、利用和,即积极获取有关产品生产和出售企业的环境信息,并按照一定的规范。我国可根据已实施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合理选择政府采购所涉及的优先领域,制定合理、完善的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便于采购者科学、有效采购。同时,可建立绿色采购产品的环境信息系统网络和公开制度,及时公布政府绿色采购的实际执行情况,方便采购人和供应商了解和掌握相关绿色信息,进一步拓宽和畅通绿色采购的信息渠道。
篇6
关键词:绿色营销;演变;内涵;对策
一、绿色营销的演变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一场空前壮阔的绿色革命,它从经济到政治,从观念到行为,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会议制定了《21世纪议程》,该《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若想达到合理发展,则要提高生产效率并改变消费习惯与结构,以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生产废气物。这表明人们已开始关心消费中的环境代价,呼唤既无污染又有益于健康的绿色商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环境危机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进一步变化,消费者越来越关心环境保护问题。以降低消费品污染和保护环境为主要特征的绿色消费观念代表了当今世界公众消费观念新潮流,它必将引起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的一场彻底的革命。珍惜生命、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目标和愿望,已成为多数消费者消费活动的中心内容。而每个企业直接面对的对象就是他们的消费者,其目标是通过刺激消费来获取利润,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每个企业都应以最优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以获得消费者的信赖。
现代社会生产方式中,一种将生态工程和基因工程相结合的“绿色科技”逐渐带领着一个涉及环境协调、清洁、无公害化的“绿色产业”。在生产上,企业积极引进“绿色科技”,主动承担“绿色责任”,争取产出无污染,有益人类健康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企业管理上,内部注重培养员工“绿色意识”,外部注重企业形象,无论是生产上还是企业管理上都逾越了传统营销。
而在国际产品市场上,绿色成分越来越浓,形形的绿色产品层出不穷,从“绿色食品”到“绿色用品”,从“生态玩具”到“生态时装”,从“绿色汽车”到“绿色住宅”等无所不包、无所不有。
不可否认,21世纪的高科技,给经济带来了高增长。但面对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已逐渐转化为消费过程中一种自律行为,更倾向于追求适度、无污染、保护环境的消费。在绿色消费的驱动下,绿色营销观念应运而生,并将日渐成为21世纪世界市场营销的主流。
二、绿色营销的内涵
1.绿色营销的含义。绿色营销的概念产生于世纪之交。英国威尔斯大学肯·毕提(ken peat tie)教授在其所著的《绿色营销——化危机为商机的经营趋势》一书中指出:“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别、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我国学者也指出:“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中要重视保护地球资源环境,防治污染以保护生态,充分利用并回收再生资源以造福后代。”从这些界定中可知,绿色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利益为目的的社会需求管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市场营销方式。
归纳起来,绿色营销就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除或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为出发点,创造和发掘市场机会,并采取适宜的营销手段获取盈利和谋求发展的一种新型营销观念与营销策略。
2.绿色营销的特征。消费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与传统的营销相比,绿色营销是以绿色消费为前提,是较高层次的消费观念。人们的温饱等生理需要基本满足后,便会产生提高生活综合质量的要求,产生对清洁环境和产品的需要。满足绿色需求是绿色营销的出发点,绿色营销是以绿色观念为指导思想的,其所追求的是人类的长远利益与可持续发展,重视协调企业经营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力求实现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发展。
3.绿色营销的作用
(1)绿色营销的道德引导作用。如果说全球道德是一支动人心弦的交响曲的话,那么,绿色营销便是其中的和谐音符,因为绿色营销蕴涵人类道德观念。它帮助人们确立生态文明道德观,臭氧层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都是因为人类的行为失范所致。所以,人类有计划有节制的开发自然和保护自然,就是一个涉及生态文明道德问题。从销售角度讲,就是使消费者纳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律之内,从而采取符合自然生态演化规律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这有助于挽救生态危机。它能帮助人们确立绿色发展道德观,即无公害、无污染地发展经济,使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2)绿色营销对企业的作用。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占领市场和扩大市场销路,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和优化企业行为。随着“绿色意识”的增强,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成为时尚和明智之举,而企业也将采取积极的防污染技术,通过绿色营销,树立企业“绿色”形象,促进产品销售和企业发展。
三、绿色营销必要性
1.绿色消费引发商机。绿色法规的实施和绿色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一些新产品的生产。绿色消费的兴起为引导和强化这些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市场机会。比如,汽车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又造成了空气中一氧化碳、氧化氮和铅含量的剧增,而绿色汽车则追求节能、无污染、高技术、高档次,要求使用节能装置、新材料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2.绿色产品带来的效益。绿色产品的生产过程实质上是对传统生产模式的否定,其关键是在减少环境恶化的同时增加价值,取得利润。如“变废为宝”工程,使企业的废气物得到重新的利用。绿色产品开发价格上浮10%-30%,将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
3.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呼唤绿色营销。绿色营销是在绿色消费的驱动下产生的,绿色消费是可持续消费。关于可持续消费的定义,联合国环境署于1994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华发表的报告《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指出:“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可见,绿色营销提供的绿色消费,完全符合人类永续发展的要求,符合人类的生存原理——人与自然和平相处,共生共荣。
4.绿色营销是21世纪企业兴衰的根本。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生态平衡以及政府规范化立法的压力驱使企业必须树立环境观念,开展绿色营销。另外,随着广大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需求剧增,企业也应顺应需求,开展绿色营销赢得顾客。
篇7
关于绿色校园的标语精选
1、小草对您笑,请您把路让。
2、与绿色同行,当环保卫士。
3、节约资源、能源,坚持废物分类回收,循环再生。
4、整体发展,共同参与。
5、建设绿色校园,营造绿色环境。
6、席地而坐绿草怨,信手涂抹白壁嫌。
7、积极发展绿色科研,着力推进绿色教育。
8、上楼不争先,下楼不恐后;老弱扶一把,人人把您夸。
9、增强环保意识,造福子孙后代。
10、同在蓝天下,齐做补天人。
11、创建绿色学校,要坚持六大原则。
12、少赠一张卡、多植一棵树。
13、爱我长江水,还我太湖美。
14、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15、循序渐进,灵活多样。
16、增强环境意识倡导环保行为。
17、蓝天、绿山、碧水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18、创建绿色学校,旨在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19、我们和鸟做朋友。
20、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21、努力培养,全面提高师生可持续发展素质。
22、倡绿色消费,过环保生活。
23、分餐不分心,文明见真心。
24、保护大自然,共创美好家园。
25、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准则。
26、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篇8
有针对性地加强政策指导。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加强政策指导和监管约束,倡导绿色财政金融理念,健全绿色财政金融运行机制及相关配套政策,推动建立符合国情的绿色投融资机制、绿色财税、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制度等,为发展绿色财政金融创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体系。
国家财政已开始增加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强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责分工。加强了对资源的征税力度,不断完善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财政部会同发改委推进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升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15年,50%以上的国家级园区和30%以上的省级园区将实施循环化改造。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发文,宣布将通过补贴等方式,力争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
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并与环保部、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通知》等文件,加强宏观信贷政策指导,积极发展“绿色信贷”。
截至2011年底,国内已有13家规模较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了绿色信贷规范文件,全国19家主要银行“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增速比全部贷款平均增速低3.3个百分点。
加快绿色财政金融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财政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长效的财政金融制度保障。在包括财税、银行、证券、保险在内的整个体系中,综合运用政府采购、税收、货币、信贷、债券、利率、汇率等工具和杠杆,构建调节经济运行、调控产业布局、引导合理消费、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
要建立环保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关于环保的财政横向和纵向转移支付力度,通过《环保法》确定一定时期内环保财政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以及增长幅度,从而得以改善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补偿运行机制需要将法制建设、财政扶持、税收调节和保障措施等系统化,推进《生态补偿法》的制定,完善并建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转移制度纵向化、“环境财政”等制度,构建完备的生态补偿评估、考核、监督管理体系。
应完善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制度,逐步拓宽绿色产品政府采购的范围,加快对绿色产品政府采购的立法进程,同时也要完善对环保产品的认证。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然处于初期阶段,主要参与金融机构是商业银行,因此,应以“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的落实抓手和突破口。要健全绿色金融的运行机制,坚定实施“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限制“两高一剩”的信贷投放;要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政策支持,加快研究出台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加快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化进程,为发展绿色金融创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要将环境与社会责任融入信贷政策、信贷管理流程、信贷文化之中,建立包括项目评审、产品设计、风险管控、激励约束、信息披露在内的绿色信贷机制,把企业环保情况作为信贷营销调查、审批的重要内容。
深化绿色财税金融业务创新。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应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等。适时开征生态税即环境保护税,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征收相应数量的税收。如将对二氧化硫、水资源的收费纳入生态税的征税范围可以加强对污染行为的调节和限制。目前理论界对生态税的呼吁声越来越高,开征生态税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对现行与环保相关的间接税种的调整和完善也是十分必要的。如对消费税而言还应该扩大其征税范围将更多的资源纳入范围以加强其环保功能。
参考国际绿色金融的经验,在充分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内涵与经济发展转型方向的基础上,开发绿色理财、绿色担保、绿色信托、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探索发展碳资产证券化、碳交易CDS、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补偿等结构性金融工具,创新绿色金融的直接和间接融资工具,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发挥征信的激励约束作用。近几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与环保部先后联合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中国人民银行还与环保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小企业环保信息联网政策,将六万八千家企业环境信息纳入到银行征信系统。2007年,中国银监会又发文,要求违法严重的企业提供贷款,2008年以来,环保部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提供了数万条的企业环保违法信息,并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查询服务,不少银行对违法企业采取停贷等措施。此外,环境保护部和中国银监会新建首个环保经济部门信息,环保部还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研究了63个行业的环保情况,引导商业银行、投资机构加强投资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这些举措的出台和具体实施,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生态文明,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商业银行因此要定期对有融资余额的公司客户展开环保检查,对客户环保信息进行动态管理,按照所面临的环境风险将客户
篇9
[关键词] 培育绿色饭店绿色消费观念思考
所谓绿色饭店是国际饭店业一种新型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以“安全、健康、环保”三大理念为核心,在安全方面重视消防、治安和食品三方面安全;在健康方面突出绿色客房、绿色餐饮和卫生操作;在环保方面关注节能、降耗和垃圾处理。做到环境保护与饭店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如何建设绿色饭店,众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而对宾客饭店绿色消费观念的培育,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绿色饭店
绿色饭店的概念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首先由德国的一家绿色标志组织提出并发起,开始仅为学术性的研讨。“绿色饭店”可以简单的翻译为“green hotel”,但国际上又把“绿色饭店”翻译为“eco-efficient hotel”,意为“生态效益型饭店”。应该说,“绿色饭店”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用来指导饭店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发展方向。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外绿色饭店的观念传入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的外资、合资饭店和一些由国外管理集团管理的饭店开始实施“绿色行动”。1997年,国内开始尝试创建绿色饭店工作,2001年6月浙江省旅游局首家颁布了《浙江省绿色饭店标准》,此后区域性的以环保为主要内容的新标准在各地相继出台。随着近两年国际上一再出现能源短缺,原油、电力、煤等供应不足,人们开始反省自己原来的定式思维。
饭店既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环境污染重点单位之一。特别是饭店日常用的一次性用品,浪费和污染情况相当严重。以北京为例,旅游饭店能耗成本巨大,用电量占住宿业用电总量的80%,每天客房一次性用品产生的垃圾达11吨,每年累计4000多吨,饭店的耗水量约占全市总耗水量的10%。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饭店业告别高能低效的传统经营模式已势在必行,而取而代之是进入以节能降耗,绿色环保为主的一个新时代。实施绿色饭店活动,既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又可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这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绿色饭店的普及和推广,提高饭店的管理水平,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国家有关部门为绿色饭店活动的开展做出积极努力。国家经贸委于2003年3月1日正式实施《绿色饭店行业标准》,提倡“减少浪费、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一次性用品与布件,按顾客意愿更换,减少洗涤次数”。2004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版《旅游饭店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也引入了绿色环保理念,规定饭店必须为一次性用品的再次使用设立征询客人意见牌等。 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于2005年12月30日联合了《关于开展创建绿色饭店活动的通知》,推动住宿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住宿业开展创建绿色饭店活动的有关工作,通知中提出,力争到2010年全国创建10000家绿色饭店((商改发[2005]655号)。2006年4月,国家旅游局出台了《绿色旅游饭店》标准。该标准规定包括,饭店房间的牙刷、梳子等一次性客用品和毛巾、枕套、床单等客用棉织品,要按顾客意愿更换,减少洗涤次数。同时,饭店不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等,积极减少使用一次性毛巾。同年8月23日,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牵头制定的国家级《绿色饭店标准》正式实施。
绿色饭店的实施需要消费者的配合,但是,绿色饭店活动的开展在我国并不顺利,2005年6月,北京首旅建国饭店管理集团旗下的13家旅游饭店宣布将撤下“六小件”。后有141家星级饭店加入。但事隔仅仅一个半月后,其中部分饭店就恢复供应一次性用品,此次事情说明绿色饭店活动的开展,不能仅是饭店业的一厢情愿,不能与宾客的需求冲突,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配合。实施绿色饭店,培育饭店绿色消费观念,任重而道远。
二、饭店绿色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实施绿色饭店、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经营成本,是一项有益于全社会的活动,但得不到社会的广泛支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既有政策的导向、又有社会的配合,同时还有技术处理的欠缺,关键在于对绿色饭店消费观念的培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策支持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今年4月,国家旅游局出台了《绿色旅游饭店》标准。由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牵头制定的国家级《绿色饭店标准》也已颁布。这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绿色饭店的普及和推广,提高饭店的管理水平,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标准的制定对于绿色饭店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执行的标准有法可依,促进绿色饭店的建设规范化,但关键是如何落实。绿色饭店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标准的制定,更重要的是扩大宣传范围,强化标准的执行与监督,加强饭店绿色消费观念的培育。
2.传统的消费习惯影响了饭店绿色消费活动的开展
饭店配备一次性易耗品,布件实施一天一换、一客一换由来已久,在消费者心中已形成习惯。这些规定确实方便了客人,满足了客人卫生心理。但是,相当一部分国内宾客,没有携带一次性用品的习惯。更关键的是传统消费意识在人们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并不是每一位客人都认同饭店的这种做法。北京部分饭店在宣布取消供应一次性用品后不久又恢复供应。事实说明,没有宾客环保意识的普遍增强与宾客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饭店业的绿色消费活动很可能步履维艰。
3.实施饭店绿色消费活动采用的方式不当
绿色饭店活动的开展,要照顾到国家利益、饭店企业利益、客人消费权益。饭店取消一次性用品,减少了布件洗涤次数,降低了成本,保护了环境,利国利民。但是客人的消费成本并没有降低。虽然数额不大,但在顾客看来,这毕竟是一种损失,他们会用原来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用品配置,而且,需要饭店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平衡客人的消费心理,奖励客人的绿色消费行动。饭店在正常收费的同时,却减少了应正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相应地节省了开支,但客人并没有得到实惠,这显然不符合公平原则的交易行为,也是客人对绿色饭店活动产生误区的原因之一。饭店在付出绿色努力的同时,更要引导宾客的“绿色消费”意识。
4.绿色饭店活动的开展舆论配合不够
绿色饭店活动开展的地区是有限的,舆论活动的开展的范围是有限的,并不是所有的客人都给与理解与配合。绿色饭店的消费观念并没有在广大的消费者中产生积极的反响。绿色饭店活动的开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006年10月~11月,中央电视台实施绿色饭店万里行活动,实际上,旅游饭店只是我国饭店行业的一个部分,他们实施绿色饭店建设,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如何带动整个饭店行业,应是考虑的重点问题。
因此,开展绿色饭店活动,需要政策的支持,舆论的配合,消费习惯的革命。同时,还要做好技术处理、饭店绿色消费观念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加快我国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饭店绿色消费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绿色饭店与饭店绿色消费观念培育
要使绿色饭店活动得以顺利开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培育客人的饭店绿色消费观念势在必行。开展饭店绿色消费活动,培育绿色消费观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政策导向作用,实施全社会的支持
旅游业不是无烟工业,饭店作为高级消费娱乐场所,会产生大量污染环境的生活垃圾。绿色饭店活动的开展,需要从上到下,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努力。政府可利用政策导向,通过各种形式,充分发挥的市场调节作用,调动饭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注重产业政策和环境规划等的调控和监控职能,运用强制性和诱导性、直接和间接的调控手段,完善政策制度,建立管理机构,刺激绿色市场的发展。绿色饭店活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政府对绿色饭店要采取政策上的支持,还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协助,其中包括环保部门、工商部门以及城建单位等,更需要社会公众的配合。同时饭店也要做好绿色消费的宣传工作 ,如在大堂、餐厅、客房的卫生间和床头柜等处贴上诸如“节约资源,有利环保”的告示。营造饭店绿色消费的良好氛围,促进绿色饭店活动的健康发展。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使消费者在思想上重视绿色饭店活动。政策导向、舆论宣传、社会支持,是宾客树立正确绿色消费理念的社会基础。
2.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消费习惯
饭店配备一次性用品,方便了客人的旅居生活。布件一天一换,增加了客人的卫生安全感。使用的方便,使人们对一次性用品难舍难分。饭店配备一次性用品,对有的客人确实是非常必要的。由于认识的差异,对社会环境造成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却无人关心。是宣传不够,还是人们认识不足,显然都不是,关键问题是传统消费的积习影响着人们的旅居生活习惯。
客人是饭店是使绿色活动的主题,是饭店的特殊合作伙伴,没有客人的理解与支持,绿色饭店活动将取法正常开展,因此,饭店应做好宣传工作,为客人提供实行绿色消费的条件,让客人认识它,了解它,购买它,摈弃传统的消费模式。知易行难,节约重在更新观念,改变习惯。适度消费,拒绝浪费,减少污染,不仅是责任公民的表现,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消费者的参与、支持,是饭店绿色消费活动开展的原动力,改变传统消费习惯是培育饭店绿色消费观念的思想基础,
3.维护合法消费权益 ,调动宾客绿色消费积极性
实施绿色饭店活动,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降低了饭店成本,对于客人的利益并无损害。观念问题是操作得法,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饭店的做法会逐步得到客人的配合。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如何调动宾客实施绿色消费的积极性[5]。饭店取消一次性用品,减少布件的洗涤次数,对客人来说,从表面上并没有带来实惠,却增添了麻烦。他们会用原来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硬件配置。所以,宾馆饭店应做好技术处理。因为饭店所取消的,或减少的,都已包括在客人的消费成本之中,如果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客人来说是既不合理,又不符合公平原则的交易行为。饭店有必要实施告知义务,取得客人的谅解与支持。通过合法权益的保护,调动宾客饭店绿色消费的积极性,使宾客在饭店消费期间,体现绿色消费观念。消费者提高环保素质,增强绿色意识,自觉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消耗,是培育饭店绿色消费观念的价值基础。
4.加强客用品的技术管理 ,为宾客绿色消费提供方便
饭店绿色活动开展困难的原因,还有技术处理问题。卫生间的一次性用品的不到有效利用,同饭店采用的技术处理手段有关。如卫生间放置的皂托,原来是一个,常常使客人在使用易耗品时造成浪费,有的饭店将标准间的皂托与用品一分为二,客人容易确认,使易耗品得到充分利用,既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又降低了经营成本。客人需要更换使,服务员及时送来新的易耗品,做到有效控制,保证使用,既保护了环境,又物尽其用,减少浪费,还降低了成本。卫生间客人使用的布草,常因颜色一样,会造成客人的交叉使用,有的饭店卫生间的布巾,使用不同的颜色,便于客人的区分而增加使用时间,减少更换次数,减少因多次洗涤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包装或改进包装制作材料等,合理的技术处理是培育宾客绿色消费观念的物质基础。
5.设置客人自选用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
实施绿色饭店活动中,宾客反响比较大的是地停止摆放一次性用品。关于一次性用品,众说纷纭,质量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标准规定问题、宾客是否需要问题等等。对此要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停止摆放一次性用品,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之所以遭到宾客的反对,其原因确实是一部分宾客生活的需要。一次性用品的取消,给他们的旅途生活带来了不便,也是饭店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为环保,却给客人带来了麻烦,也不是绿色饭店活动的初衷。饭店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引导客人进行绿色消费,与客人的消费行为是同一性的。因此,从方便客人的生活的角度出发,饭店或设立客人自选用品,进行适当收费;或对没有使用一次性用品的客人,返还部分费用;或采取其他形式的奖励手段,同样能够起到培育宾客绿色消费观念的作用,达到实施饭店绿色消费活动的目的。设置客人自选用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是培育宾客饭店绿色消费的技术基础。
绿色饭店节能降耗、利国利民,节约、环保是国际饭店业的发展趋势,在国内推行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加强饭店绿色消费观念的培育,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同时媒体也应给予配合宣传。通过宾客饭店绿色消费观念的培育,将使绿色饭店活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陆诤岚:绿色饭店[M].辽宁科学出版社,2001
[2]艾芳王 杰:迎奥运,北京饭店业掀起“绿色浪潮”[N].经济日报,2006~1~19
[3]吴芸廷:“绿色饭店”理念及其在中国的运用[J].商场现代化,2005
篇10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党政机关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管理制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机关运行成本,推行绿色办公,率先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引导干部职工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良好氛围。
二、目标要求及职责分工
(一)目标要求
到2021年底,建成节约型机关。
(二)职责分工
局创建领导小组牵头负责全局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局办公室具体负责局机关及其所属单位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各科室及下属单位要加强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节约型机关创建。
三、创建内容
(一)完善制度体系。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管理制度,明确负责节约能源资源工作的管理机构和工作职责,设置能源资源管理岗位;强化能耗、水耗等目标管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能源资源消耗考核指标;实行能源资源消耗分户、分区、分项计量,建立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台账,做好分析和公示工作。
(二)推进绿色办公。严格执行《关于印发省公共机构绿色办公行为准则的通知》要求,积极推进绿色办公,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带头践行绿色出行,带头采购更多节能、节水、环保、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产品,推进机关率先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三)实行垃圾分类。率先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按照《省公共机构垃圾分类评价标准》,严格配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做好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建立垃圾清运台账,确保各类垃圾规范处置。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活动,引领带动全社会开展垃圾分类。
(四)开展宣传教育。组织开展节约能源资源宣传实践活动,将节能、节水、垃圾分类等内容纳入干部职工培训体系,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岗位培训等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活动,增强干部职工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崇尚生态文明、践行绿色发展的氛围。
四、有关要求
(一)落实工作责任。节约型机关创建是党的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各级党政机关带头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具体行动。要把节约型机关创建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重点,落实工作措施,确保节约型机关创建稳步推进,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监督审核。要加强对本单位节约型机关创建的监督检查,开展自查评估,确保创建工作进度。严格对标审核,确保创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