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范文

时间:2023-11-26 15:1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

篇1

关键词: 幼儿 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方法 发展趋势

目前,对幼儿进行早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利用幼儿期这个心理发展关键期进行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而且可以促进未来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势在必行。寻找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教育方法

1.注重对幼儿的情绪情感进行合理的培养和疏导。

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注重幼儿健康情感的培养才能有助于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而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要基础。因此培养幼儿健康情绪情感的前提就是要满足幼儿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而且包括精神需要。老师和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应时刻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与幼儿进行交谈,充满关爱地抚摸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关爱与呵护。教师应培养幼儿与同伴合作和友好交往的意识,可以开展合作性活动促进幼儿体验互助互乐的乐趣。当孩子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老师和家长要进行合理疏导。当遇到合适的机会和场合时就要让其不满情绪得到合理发泄,同时还要教育孩子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家长和老师的健康情绪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以自身的榜样来影响孩子的情绪情感。

2.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其健全心理的发展。从幼儿的行为表现可以看出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塑造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对幼儿加强行为培养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和家长应利用榜样作用引导幼儿对其正确的行为进行辨别和引导。其次,家长和教师要针对幼儿所做的好人好事及时地表扬和给予肯定,进行合理强化,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最后,教师和家长可以定期带幼儿去户外野游,接触大自然,培养幼儿豁达、乐观、热情的健康心理有助于其产生正确的行为。

3.注重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通过成功体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合理的挫折教育是培养和锻炼幼儿坚强意志和性格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教师和家长要充分发挥挫折的激励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针对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具体事例对幼儿进行教育。比如,幼儿不小心跌倒了却不哭不闹,医生给幼儿打针的时候能勇敢面对,此时教师和家长就要针对这一事件对他进行及时教育与强化表扬。当幼儿自己面临困难的时候,教师和家长还可以用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光辉形象来激励幼儿积极应对,战胜困难。进行合理的挫折教育之后更要注重的是让幼儿在成功体验中树立自信心。教师和家长要经常给幼儿提供锻炼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其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之情。比如可以给幼儿提供展现自己的才艺舞台,让其在所有小朋友和家长面前唱歌、跳舞、演讲,表演结束后给予喝彩;还可以举办各种比赛,教师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和奖励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当幼儿面临困难时,教师和家长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并且耐心地帮助其解决问题。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积极面对,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点

1.不断加强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

国际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学会提出了《儿童权利公约》和《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政策性文件,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我国提出《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由此可以看出世界都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幼儿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具有巨大的潜能性和可塑性,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成人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关键。我国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应更加注重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2.不断加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和心理素质。

要想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和规范化,就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才能顺利成功完成这项专业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因此要不断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心理品质。幼儿教师在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针对幼儿的教育方法和技能,努力提高自身有关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掌握相应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等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有效地运用到幼教工作中去。这是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艰巨工作。幼儿教师的健康人格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不断锻造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积极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至幼儿园。教师要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态,为幼儿创设轻松、和谐、无拘无束的氛围,这是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3.给幼儿的心理健康营造和谐的氛围。

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应整合成一体共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摇篮。家长在这个环境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家长对幼儿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和父母关系都会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家长应重视家庭环境的创设,注重言传身教,不断提高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自身的综合素质。幼儿园的环境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变化。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满足幼儿需要,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以及团结互助的教师关系均会使幼儿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氛围中产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从而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形成。社会环境要抓住每一个契机为幼儿营造合作、乐群和创新的环境,创设和谐民主的群体氛围,促进其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4.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个别化指导。

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条件。对幼儿存在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矫治,效果是显著的。还可以通过有效的游戏解决幼儿由负面情绪而导致的问题,让其将不满情绪宣泄出来并重新认识自我,从而学会自我控制。特别要针对发展水平较差的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与辅导,使其努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只有幼儿教育工作者依据发展趋势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才能不断改进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最大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一、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教师心理健康有一些具体的标志,例如:有幸福感;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良好;身体、智力、情绪充分协调等。目前国内社会现状是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地位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影响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主要来源于外部。特别是幼师,较低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不当的学校管理,不良的学校氛围等等都成为直接影响到幼师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其次也有来自幼师自身的原因。在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教师由于无力改变现状,没有及时地调整自己心态以此适应外部环境,也更加导致心理不健康。

二、幼儿教师自我调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离不开教师自身维护,提高教师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将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一)认同幼儿教师职业

在部分幼师的观念里,他们认为幼师社会地位低,无法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加上经济收入不符合期望值,有着较强的职业自卑感。如果教师不认同自己的职业,就不会有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更不会有幸福感和成就感。

(二)无条件接纳自我,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有条件地自我接纳,在当自己表现很好或得到别人认可时才接纳自己,反之则责怪自己。当自己表现不好时,会怨恨自己;当表现好时,又会担忧明天可能遭遇的失败。如果一个人总是习惯于有条件地自我接纳,就会导致自我认同不足、紧张和沮丧。有学者主张把接纳自我、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看成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幼儿教师更要自我接纳,试想如果一个教师自己都不喜欢自己,学生又怎会接受、喜欢和欣赏他呢? 幼儿教师要善于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在认识到这些不足之后,要学会扬长避短,并不断改善和提高自身素养。另外,幼儿教师要及时修正和调整价值目标。仔细衡量自己的能力、现实的条件等因素 ,尽量不要确立不切实际的目标。

(三)改变不合理的观念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情绪困扰和非适应性行为都源于不合理的观念。不合理的观念常有三种典型的表现形式:“绝对化的要求”、“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极”。当用这些不合逻辑、不合理的观念去思维、去行动时,就会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就会适应不良,出现心理不健康的倾向。为了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建议幼儿教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来改变不合理的观念。

三、完善外在因素,对幼师实施心理健康干预

(一)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完善薪资福利架构

目前,幼儿园往往把生源的多少与教师的薪资福利挂钩、把幼儿的安全与教师的薪资福利挂钩、把家长的投诉与教师的薪资福利挂钩。幼儿园应把教师的“勤”“懒”界定在对专业的孜孜以求上。幼儿园可以对幼儿教师实行绩效考核,定期对幼儿教师的师德以及专业能力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优秀者,应该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引导和激励教师把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力当作首要大事。

(二)改善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建立幼儿园与家长沟通机制

国内很多幼儿园教师特别是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接近于服务行业中的“家教”+“保姆”。要改变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就需要认识到幼儿园教育机构不能与“服务行业”划等号,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应建立在共同认同的幼儿教育理念上的有相互的尊重和理解的一种沟通和交流。幼儿园可以建立家长工作制度,不定期组织家长到学校了解教学情况,对有分歧的认识和理解及时进行疏解和重建。

(三)建立幼儿教师进修制度

幼儿师范类院校毕业生良莠不齐,质量每况愈下。因此在强调和引领社会对幼儿教师重建尊师重教观念的同时,对教师的在职培训管理必须跟进。幼儿园可以规定每位教师执教资格的定期认证和入职后的继续教育,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以赢得社会的尊重。

篇3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教学

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古语早有之:正心修身。这恰恰也是符合我们健康教育的一个标准。在新的教育理念中,“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的健康发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有机结合的,更渗透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幼儿园的“健康教育”要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1 现阶段幼儿健康教育的问题

1.1 幼儿的健康教育和其他的幼儿教育之间的矛盾。许多的幼儿教育表面讲究“健康首位”的观念,实际却只注重对智力的开发。许多幼儿园不断增加对资金、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投入,对孩子进行大量的智力训练和开发,却没有按照孩子成长的规律来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不遵循科学合理的教育原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不仅和幼儿园的教师的观念有关,还与一些家长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家长往往更加关注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知识,而不是得到了怎样的能力。然而,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健康放在首位,才是实现其他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1.2 各学科教学分散,没有实行有效的渗透。上面提及的是对幼儿健康教育不够重视,这里要谈及的是,有些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得到有效地开展,通过开展一些体育课和常识课,来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往往只注重对幼儿进行专门的教学,而没有实现幼儿教育整个课程的整合和综合教学。只有把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合到其他课程的教育中去,注重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才是不浪费对孩子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

1.3 幼儿教育自身存在问题,就目前现状而言,对幼儿的健康教育往往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以往的观念是孩子没毛病就行,但是,随着近年来出现虐童等一系列问题,更多的家长开始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了更大的关注。幼儿的健康,既需要身体的健康,更需要心理的健康。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在生活中乐观积极地融入集体的活动里去,养成开朗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在幼儿园的教育中,要注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不要对孩子进行体罚式教育,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

2 创造融洽的交流环境,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师生交往中的分分秒秒

2.1 师生平等是师生沟通的基础。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创设主动与幼儿沟通的时机,放下做教师的架子,虚心向他们“请教”,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2.2 尊重幼儿,满足幼儿的需要是师生沟通的前提。幼儿是社会的人,因而,幼儿具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要求得到成人的关注,要求自主,要求被赞扬和被认可。

2.3 把握好与幼儿沟通的时机。沟通时要注意把握沟通的时间、地点及与幼儿沟通的内容,积极寻求主动与幼儿沟通的契机,使沟通产生事半功倍的成效。

2.4 提高挫折承受力,培养积极的情绪。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挫折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沮丧,另一方面又能给人一生受益。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避免幼儿经受重大挫折,防止严重的心理创伤;另一方面要有意识的培养、锻炼幼儿的挫折承受力。教师可有意识的把幼儿置身于现实生活中,让他们通过亲身的感受,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应付挫折的能力。成人应有意识的设置各种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与表现的情景,使幼儿不断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对幼儿心理强度的提高,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3 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将心理健康教育嫁接到家园配合的方方面面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3.1 心理健康的教育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成员之间和睦、民主,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和家庭气氛,在观念上和行动上真正尊重孩子,更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家园交流、合作,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利用家长园地、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特别是开设家长学校:举办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讲座,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开展亲子活动,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互动;请家长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开展咨询,切磋经验,提高家教水平和家园合作质量。

幼儿健康教育是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为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的态度,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所实施的教育。为此,只有正确认识当前幼儿园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并正视存在的问题,结合健康教育本身的特点以及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相信在今后的幼儿健康教育中一定会取得很大的改进和成效。

幼儿的健康教育是每一个教师的重头之戏,乃至国家的重头之戏,只有幼儿的健康得到多方面的保护,国家的未来才会更加辉煌灿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篇4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许多学者都加强了对健康教育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国情,多数学者认为: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其宗旨是帮助人们增进和提高健康愿望,促进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降低、消除各种危险因素,共同创建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并学会在必要时寻求适当的帮助,从而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1]。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幼儿健康教育,切实贯彻《纲要》中的幼儿健康教育思想。幼儿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素质教育为幼儿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幼儿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幼儿的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待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的态度,培养幼儿的各种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行为与习惯。幼儿时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建立幼儿健康行为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如果幼儿养成不良习惯,随后要纠正也是非常困难。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结合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健康教育方法,培养幼儿在该时期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与习惯,使之终身受益。因此,幼儿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和鲜明的特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当前幼儿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幼儿健康教育是在传统的科学保健教学和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从开始实施到现在,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尽可能提高幼儿健康的效果,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表面上重健康,实际上重智力开发

目前很多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注重幼儿智力开发,忽视幼儿健康。虽然很多幼儿教师在观念上明白,幼儿教育应该以健康为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多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他们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在身体健康方面问题不多,所以老师们更注重智力的开发,同样,家长们也更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知识,增长了什么能力。但实际上,身体健康不单单指没有疾病,还应该包括幼儿的心理是否也健康。保护幼儿身心健康是进行其他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尤其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前提。如果忽视幼儿健康教育,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

(2)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早期,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就是能吃、能睡,没有疾病。但近年来,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除了身体健康外,还应包括心理健康。幼儿健康不仅包括幼儿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还应具有开朗、乐观等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对环境较快的适应能力。然而,现实中幼儿心理健康是一个薄弱环节,往往被忽视了。我国幼儿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行为控制力差、意志力薄弱、怕苦怕累、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孤僻等 [2]。心理学家指出,很多成年后的心理问题,都可追溯到幼年时期。因此,在关注幼儿身体健康成长的同时,还应大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幼儿心理素质。

(3)重安全,轻身体素质培养

安全问题是幼儿园最重视的问题之一。近些年来,媒体也报道了不少关于幼儿园的不安全事件,这让幼儿园对于安全问题更加重视。原本很多该由孩子完成的事情,由老师代劳,严格限制孩子的各种活动,导致孩子由于缺乏锻炼,过多保护,身体素质较差,对危险事物缺乏防范能力而发生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故。因此,幼儿园在考虑孩子安全问题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加强孩子身体素质的培养。

三、解决方法

(1)健康教育与智力开发两手抓

幼儿园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能只顾开发幼儿的智力而忽视幼儿的健康教育,应当认识到幼儿的成长过程应是健康、愉快、活泼的,需要把健康教育与智力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在坚持“健康第一”的基础上,科学开发幼儿智力。《纲要》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根据《纲要》内容指示,要转变过去只重视身体健康而轻视心理健康的观念。许多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育方法、态度以及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有关。解决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第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第二,为幼儿心理健康创建良好的环境,教师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第三,在各种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充分了解幼儿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3]。总之,在幼儿健康教育时,既要注重幼儿身体健康,还需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提高幼儿心理素质,让幼儿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2)开发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健康教育课程系统

《纲要》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园提供的学习课程既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所谓显性课程,是指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通常以集体教育活动、游戏和户外活动等形式来进行。幼儿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潜隐课程和非正式课程等。隐性课程具体可分为创设健康环境和提供健康服务。

幼儿健康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幼儿园的设施建设和使用设备等。适宜的户外活动场地是开展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为了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达到锻炼的最佳效果,我园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户外运动场地,总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如塑胶地、风雨操场、轮滑场、仿真草坪、天然草坪、卵石路等,还设置了玩沙区、玩水区等。此外,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园操场设置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大、中、小型器械,除了利用幼儿园的现有器械以外,我们还鼓励教师和家长共同开发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或改制适合幼儿需要的各种器械,有栩栩如生的民间舞龙、颜色各异的抛接球布垫、招人喜欢的喜羊羊投掷器、一物多玩的魔力棒……

精神环境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和文化环境。幼儿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可以自由充分地活动,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养成热爱生活、爱护公共卫生和环境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健康服务是指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一系列卫生保健和保育措施和活动,如对幼儿进行健康检查、预防接种。提供营养均衡的膳食和生活照顾等。要真正切实有效地改善幼儿健康教育的效果,需要在课程编排中把幼儿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整合和吸纳进去,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结合。

(3)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素质

教师在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她们不仅向幼儿传授知识,提高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启迪智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其专业水平的高低和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为了改善幼儿健康教育的效果,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自身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在对幼儿老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有的放矢,结合实际情况,查缺补漏。如果是缺少相关知识储备,则应丰富相应的知识;如果是教育理念不对,则需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观念;如果是教育方法不对,则需要帮助教师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宜的教育方式与途径,避免出现空洞和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通过培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规范其言行举止,有效提高其自身的专业素质。

(4)形成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位一体化的幼儿健康教育系统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对幼儿的健康教育都有着重要影响。幼儿园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4]。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学习的启蒙学校,孩子在父母面前更愿意表达情绪和情感,家庭教育对孩子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如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如果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幼儿园的健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应该体现层次性和系统性,在实施过程中应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进行,如聘请专家对家长开展课程式的理论培训、每月举办一次互动式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我们的体验式教学、调查一些家庭式的健康活动等。另外,社会健康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工作量大的社会教育工作,主要由各级专业健康教育机构和各级文化和娱乐部门等团体来实施。在进行幼儿健康教育时,必须重视不同教育方式的参与和配合,根据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使幼儿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使家长和社会更好地关注幼儿的健康教育,《指南》里针对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对教师及家长等提出了许多“教育建议”,这些建议通俗易懂、涵盖面广、指导性强,为我们有效实施家园一致性教育搭建了桥梁。综上所述,幼儿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在幼儿园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还必须得到社会和家庭的配合与支持,只有保持三者的一致,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使幼儿健康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幼儿身心健康关系着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因此,关注幼儿健康势在必行,它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有益于幼儿健康成长,为幼儿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童慧玲. 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对策[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33.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健康有效实施

一、营造和谐良好的人文环境

对于刚接触生活和学习的幼儿来说,一切都是未知神奇的,这个时候的幼儿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幼儿平时的言语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幼儿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言语行为,防止给幼儿带来不好的影响。同时,幼儿阶段的孩子心灵十分脆弱,其感知能力也非常敏感,因此,教师在学校要保持积极的教学状态,和幼儿交谈说话时要把握好自己的语气,如果幼儿犯了错,就对他们大呼小叫,进行言语上的呵斥,则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阴影。所以,幼儿园需要建设一个和谐友爱的人文环境,让幼儿的心理健康在良好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

教学活动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措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引导幼儿心理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要善于观察每一个幼儿的心性格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比如在开展《汽车跑呀跑》这一主题活动时,可以采取扮演的方式,让小朋友们分别扮演不同的小汽车、行人、以及交警叔叔,让幼儿们学会过马路的时候要注意红灯停、绿灯行、要走斑马线等等,不仅利用课堂进行了教学,并且让幼儿学会了正确过马路的方式,这种教学活动将知识和心理教育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再比如开展《水的世界》这一主题活动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播放视频的方式,在课前提前准备好课堂中所要讨论的内容,可以播放关于水的重要性的视频以及不同地方水的图片,引发幼儿的好奇心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小朋友们有谁知道水有哪些用处?”“没有了水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小朋友们要如何爱护水资源?”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幼儿们就会有强烈表达欲,这种上课方式不仅使得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而且还向幼儿传达了水资源十分重要的观念,让幼儿的心理有了要爱护水资源的认知。所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当中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要在自身的教学基础上加以改进,让幼儿心理伴随积极乐观的心态成长。

三、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

家庭是幼儿心理成长的第一站,一则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幼儿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和温暖,自然就会在情绪上变得开朗稳定,不会产生太大的情绪波动。二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如果家长用全面理智的态度来教养孩子,幼儿就对于事情的是非对错有正确的认识,比如孩子手里已经拿了一个冰淇淋,能够判断是非曲直的孩子不会大吵大闹再要一个,反之,家长的溺爱和要什么给什么的态度则会使幼儿心理成长变得扭曲。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也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难而复杂的任务。”因此,学校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要通过“家长会”、“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研讨会”、“校园资讯”平台以及活动,为学校和家长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下,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会更加完善。

篇6

[关键词]爱 身心健康 影响

健康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爱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爱使幼儿感到安全和满足,获得激励和信任。让他们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每个做老师和家长的责任。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然而,不少来自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交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性,家庭对幼儿心理发展也及为重要,而且是最基本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的影响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但是,对幼儿健康的理解和关注,无论是父母或是老师,在思想上认识上以及教养方法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偏差。健康的生命并非完全由自然给予,而需要个体的积极参与,健康状况因个体自身的活动而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家长所特有的健康观点直接影响其教养的方式和行为。

采用那些形式去爱幼儿呢?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老师要公平的关爱每一位幼儿

实践证明,一个充分享受到老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幼儿,总是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老师厌弃的幼儿则常常自弃,形成自卑和逆反心理。比如,有些幼儿喜欢捣乱,活动时常常打打闹闹,这往往是由于老师对他们的爱及关注不够,他们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获得老师的爱。老师平时不经意的行为,如活动中的提问、表扬、对某一动作的肯定、甚至于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在幼儿的心目中却是爱的表示。所以,请老师们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向每个幼儿表示我们的爱。

二、培养幼儿自爱、自珍、自尊

自爱、自珍、自尊是人的潜能得到发挥的重要条件。这些心理品质是幼儿逐渐形成的。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渐渐地认识到自己珍重自己,自己保护自己,从而形成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老师需要做的是尊重幼儿,由此去培养他们的自爱、自珍、自尊。老师尊重幼儿,首先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应该观察到幼儿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而不是简单地判断该幼儿行为的对与错。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应真正成为他们的大朋友,老师与幼儿之间必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三、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家庭因素

1、家庭教育中教养方式不恰当

在有的家庭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孩子吃好穿好,保证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如:我班有一个小女孩,她裙子被别人拽了一下,她就冲上去抓别人的脸,老师刚要准备和她谈,她就大声哭着说:“我告诉我爸爸,你打我”。而当老师告诉家长这件事后,家长却一笑了之。现代家庭中,这种现象时常发生。因为家长更注重的是身体的健康,而对道德及行为习惯培育却不重视,重饮食营养的投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幼儿独立性培育,对孩子的溺爱现象非常普遍。

2、家庭教育中父母忽视了榜样的作用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坏毛病,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是一顿打骂。家长却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做事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实严谨那是很难的。又如: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很可怕,会变的非常胆小,也有孩子为了避免受欺负,也为了保护自己而变的撒谎或打骂同伴。所以孩子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行为不当之处。

3、幼儿园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是幼儿身心健康的必经之路

篇7

1幼儿教师的一般心理特征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幼儿教师的心理特征(几乎全是女教师)既有做事认真、情感丰富、竞争意识强、好学、心细等良好的心理特征;同时,也具有妒忌心强、斤斤计较、话多、疑心等不良心理表现。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NEA)在一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中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决定性影响,或严重忧郁,或极度偏见,或凶恶而不能容人,或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它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一般而言,教师如果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有某些欠缺,只要她有敬业精神,肯努力,教师自身的素质会得到一定的弥补和提高;但是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带来的后果是:要么她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要么她在教学过程中会以不良人格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

2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涵义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从静态的角度来说,健康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一般来说,评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是:心理活动强度,主要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心理活动耐受力,指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周期节律性,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于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其它的还有是否易受暗示,以及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至关重要的心理自控力、自信心、与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在不同的环境的积极适应能力。

3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对策

要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前提是把好教师素质关。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培养除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外,还要作到:一是对幼儿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方面的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且还使他们能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教育,促使幼儿心理健康地成长。二是加大幼儿教师中男教师的比例,努力改善幼师队伍的性别比例,促使幼儿,尤其是男孩子健全人格和品质的形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篇8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家园互动 活泼乐观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222-01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如何才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呢,我认为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是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家园共育达成共识是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1 家园互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1)对新入园的孩子进行家访,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孩子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在家访中也跟家长进行沟通,初步介绍幼儿园的概况。家访后对幼儿性格特征进行分析。以便孩子入园时出现的各种心理焦虑及安全感得以更好的解决。阶段性反馈幼儿的心理健康,通过幼儿发展评估手册,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利用家长来园接孩子的时间,进行简短交谈,如我班一心小朋友性格属于典型的自私、孤僻。班里的小朋友要跟他玩时,他总会哭闹。他在玩玩具时别的小朋友一碰他,他哭得更是厉害,针对这一情况,我与家长共同协商。我们在探讨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解铃还须系铃人。他的妈妈谈到孩子的外公外婆太过于宠爱,一切听从孩子指挥,只要孩子高兴让他打都乐意,吃饭要抱到电脑前喂,想要的玩具必须立刻买,日子久了孩子就养成现在的不良习惯。在幼儿园与家长的引导下,一心小朋友慢慢学会与人分享,懂得合作地乐趣,在我的鼓励下也会做起小朋友的榜样。也变得合群了。通过家园互动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2)邀请家长参与班级家长会,在家长会中,不但让家长与家长之间有一个沟通的空间,如相互留下对方家庭的电话号码,为孩子的串门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扩大幼儿交往范围,更好促进交往水平,家长们听取老师对本班孩子在学期里概况做一个分析,从横向与纵向来观察孩子的表现。分析孩子的整体发展,让家长体会到我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有哪些优势,哪些地方还需要努力,看到自己孩子的长处,也知道不足,以及了解当前育儿宝典和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3)我们还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的一日活动,家长们会体会到对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如孩子会排队喝水,有序的进卫生间,做到不喧哗,不吵闹,与同伴间的玩耍学会轮流玩等。孩子还会主动邀请长辈喝水。通过家长开放日的开展,家长了解到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发展孩子心理健康为前提。也更加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同时也开展亲子活动:如“家长助教、迎六一游园活动、迎新活动”等。

2 结合各项教育活动,抓住教育的契机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1)在班级创设各种标语,如在操作区,为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我们的标语是“动动手你最棒”。在美工区,标语是“巧手真能干”。在图书区,我们的标语是“我是你们的朋友,请你爱惜我。”在建构区,标语是“小朋友玩玩具轻轻拿,轻轻放。”在生活区,标语是“吃饭喝水请排队”。通过创设这一系列提醒式的标语,是非常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2)在礼仪教育中,也培养了幼儿一系列良好的习惯,如《早入园》以儿歌的形式“早入园,不迟到,见老师,要问好”简单的几句话蕴含着大道理。我们还在班级门口请幼儿当礼仪小天使,被请到当小天使的小朋友要在门口做迎宾工作,要学会说:“你好!请进来!还要会说阿姨再见。”孩子在日积月累中养成礼貌行为。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的教育”让孩子在国旗诵读礼仪经典,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效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3)在社会性活动中,我们结合节日开展活动,在“三八节”我们与家庭共同制作亲子手抄报,激发幼儿对长辈的尊重。抒发对妈妈、阿姨、奶奶表达爱。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时我们通过碟片观看叔叔阿姨在不同工作岗位的艰辛。同时教育幼儿不乱扔纸屑,垃圾应放到指定的位置,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也培养幼儿爱社会的情感。

(4)在角色游戏中,开设“娃娃家为主题”、开设“理发店、医院、超市、风味餐厅”等。通过角色游戏的开展,培养幼儿帮助他人,与人交往的能力,在角色游戏扮演中幼儿学会学习与分享、合作、谦让、互助等行为,体验愉悦的情感。

(5)我们还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一日活动中,保持教育的一致性,需要老师、保育员、家长的配合,如在语言课,老师请小朋友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户外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根据自己的需要扮演角色。保育员也要在课间活动时鼓励幼儿相互交流情感,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3 家庭积极配合,共同为幼儿营造心理健康的环境

(1)父母应先提高心理素质。合理排解自己的压力,保持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宣泄不良的情绪。不要因为自己的心情不好而拿孩子当出气的材料。

(2)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要经常和孩子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我班梓涵妈妈是一个对孩子心理健康非常重视的家长,她发现孩子回家后情绪出现反常,表现得很郁闷。就这一情况小寒的妈妈及时反馈给我,就此问题我详细对他的一日活动做了一个分析,其实梓涵是个非常乖巧懂事的孩子,是老师的小帮手,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个同伴。但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他的新同桌宇恒小朋友,上课时总喜欢摸他的头发,而乖巧的她,从不反抗,不懂得拒绝小朋友的不良习惯。在我的细心观察下,我用讲道理的方法让宇恒明白上课时是不能乱摸别人的头发。而且我对这两个孩子的观察并没停止。经过一段时间的关注,宇恒小朋友已经是梓涵的好朋友,俗话说:不打不相识,因为这件事,双方的家长也认识了,并且还成为好朋友。梓涵郁闷的情绪也消除了。

(3)合理评价自己的孩子,提高抗挫能力。孩子是否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估价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父母应帮助孩子分析,提高自我认识水平,父母应让孩子知道。

总之,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的步入社会的发展是否顺利,是否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让家园共育一起行动起来,一起营造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篇9

一、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因素

1.抗拒入园。刚上幼儿园的幼儿因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园的一切感到陌生,加上有些家长平时的溺爱或娇纵,对外交往过少,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群体生活等。都会使幼儿对入园感到陌生和不适应,甚至有些幼儿会对新环境感到恐惧。

2.孤独。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部分幼儿有可能因为自小缺少玩伴而养成喜欢独处的习惯,不合群或拒绝接受其他孩子的亲近。

3.咬指甲。这可能是幼儿发泄内心紧张的一种方式,大多是因为父母或老师要求过高,对幼儿批评过多,态度粗暴所致,致使幼儿只好用咬指甲来减轻内心的压抑。经常咬指甲可使被啃咬的指甲短小变形,个别指甲有可能发生出血或感染。幼儿还有可能通过咬指甲造成细菌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而引起各种疾病。

4.任性。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难于克制自己。有些幼儿会因为某一件事情大人没有满足自己的愿望而采取极端任性的态度和动作。有些孩子活动时喜欢以“捣乱”、“打人”来引起教师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

5.进食问题。主要表现为偏食、挑食、厌食以及进食行为异常。不良的进食行为可以直接影响幼儿对营养的吸收和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幼儿缺钙、贫血等,免疫力低下而引发各种疾病。

6.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和开展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好动,难以安静下来做好一件比较简单的事。

二、针对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1.教师在新生入园前,适当地带上一两件幼儿喜欢的玩具去家访,并在家访时和幼儿投入地玩上一会儿,这将会大大地增强家访的情感效应,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教师要记住每个幼儿的姓名。幼儿每天来园时,教师都要大声而亲切地称呼他,这样可以大大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3.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处于心理困境的幼儿。

4.要允许幼儿犯错误。由于经验、能力的限制,幼儿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幼儿心理发展所必需经过的,同时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我们以成人的标准去苛求幼儿,那么幼儿将被置于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中,这当然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创造力的发展。

5.教师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幼儿。这是我们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前提。

6.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的人格,与幼儿平等相待。

7.教师每天都要与每个幼儿有肯定性的接触,尽可能地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我们在与幼儿的交往中,要让鼓励、微笑成为一种习惯。

8.教师要经常用肯定的语气、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幼儿身上的每一点微小的值得赞赏的地方,幼儿将会从我们的眼神中得到支持和鼓舞,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

9.我们不要在幼儿面前发火,发火是我们教育无能的表现,同时又会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利。

10.幼儿教师重视和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同时还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因为这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11.让每个幼儿都不断地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获得进步,进而增强其自信心,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12.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应贯穿在整个学期乃至整个学年甚至整个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全过程,日积月累才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意识态度和行为习惯。

13.应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任务融合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随机教育,而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亦称心理教育课)。幼儿园的一切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活动、生活活动、节日活动、游戏活动等都蕴含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时机。担任各项教育活动组织的教师,在心中应时刻装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抓住在各项教育活动中的一切教育机会,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幼儿自身的心理活动及其心理经验的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不是靠老师的单向灌输“教”出来的,而是在有关活动的感染、熏陶下,在幼儿与周围环境的发生交互作用的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然后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作用的关键不在于她对幼儿说些什么,而在于她为幼儿提供了多少心理活动的空间。

篇10

【关键词】 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

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随着新《纲要》的贯彻实施,一些幼儿园开始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经对幼儿群体的调查研究资料表明,幼儿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约占5%~10%。其中约5%左右的幼儿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心理治疗,6岁以前是发现心里问题与矫正的最佳时机。3~6岁的儿童一旦出现行为偏异,如:与大多数同年龄的小朋友相比活动过多、恐惧、过分害羞、抽动症、口吃、注意力不集中、爱咬指甲、吸吮手指、梦游、抱怨、行为冲动等,应找出原因,尽早矫正。下面介绍几种3~6岁幼儿中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矫正方法。

1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因素

1.1抗拒入园:刚上幼儿园的幼儿因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园的一切感到陌生,加上有些家长平时的溺爱或娇纵,对外交往过少,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群体生活等。都会使幼儿对入园感到陌生和不适应,甚至有些幼儿会对新环境感到恐惧。

1.2孤独: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部分幼儿有可能因为自小缺少玩伴而养成喜欢独处的习惯,不合群或拒绝接受其他孩子的亲近。

1.3咬指甲:这可能是幼儿发泄内心紧张的一种方式,大多是因为父母或老师要求过高,对幼儿批评过多,态度粗暴所致,致使幼儿只好用咬指甲来减轻内心的压抑。经常咬指甲可使被啃咬的指甲短小变形,个别指甲有可能发生出血或感染。幼儿还有可能通过咬指甲造成细菌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而引起各类疾病。

1.4任性: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难于克制自己。有些幼儿会因为某一件事情大人没有满足自己的愿望而采取极端任性的态度和动作。有些孩子活动时喜欢以“捣乱”、“打人”来引起教师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

1.5 进食问题:主要表现为偏食、挑食、厌食以及进食行为异常。不良的进食行为可以直接影响幼儿对营养的吸收和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幼儿缺钙、贫血等,免疫力低下而引发各种疾病。

1.6 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和开展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好动,难以安静下来做好一件比较简单的事。

2针对以上的儿童心理问题采取对策

2.1在新生入园前,保教人员要和每个幼儿建立最初的情感。许多新生初入园时,总是长时间地哭闹,这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幼儿园里没有其可依恋的对象。如果在新生入园前,保教老师就和每个幼儿建立了最初的情感,那么幼儿初进幼儿园面对陌生的环境时,心里也就不会那么紧张和恐惧,要记住每个幼儿的姓名。在新生入园前,保教老师就应努力通过相片记住每个幼儿的相貌和名字;当幼儿来园时,对小班幼儿可用他在家用的小名称呼他,同时今后幼儿每天来园时,都要大声而亲切地称呼他,这样可以大大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2.2关注每一个处于心理困境的幼儿。保教老师要善于观察与揣摩幼儿的心理状态,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摸他、温暖他、激励他。要允许幼儿犯错误。由于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幼儿经常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幼儿心理发展所必需经历的过程,同时也是正常现象。如果我们以成人的标准去苛求幼儿,那么幼儿将被置于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中,这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创造力的发展。

2.3保教老师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幼儿。不管幼儿的出身如何、性别如何、性格如何、长相如何、聪明与否、听话与否、缺点多少,我们都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幼儿,包括接纳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这种接纳的态度,会使得我们能心平气和地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这也是我们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前提。尊重每个幼儿的人格,与幼儿平等相待。与其交谈时,应尽量蹲下或弯下腰,注意倾听幼儿说话,并与幼儿保持经常性的目光交流,这是一种平等的交往态度,也是对幼儿的一种尊重。尽量不要用命令、警告、威胁、讽刺、指责、贬低、心不在焉等武断的或者高压式的口气或姿态与幼儿谈话,应该多用商量的口气和幼儿谈话。每天都要与每个幼儿有肯定性的接触。这方面的接触包括肢体、表情、目光和语言。坚持每天和每个幼儿说说话或者进行目光交流,或者经常对幼儿微笑,尽可能地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让我们在与幼儿的交往中,鼓励、微笑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持之以恒。幼儿任何一种心理品质的形成或改变都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应贯穿在整个学期乃至整个学年甚至整个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全过程,日积月累才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意识态度和行为习惯。所以不要指望只通过一次或几次的教育活动,就能改变幼儿的不良心理,或培养出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或改变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有长远的教育计划。应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融合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随机教育,而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幼儿园的一切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活动、生活活动、节日活动、游戏活动等都蕴含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时机。担任各项教育活动组织的教师,在心中应该时刻装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抓住在各项教育活动中的一切教育机会,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的健康持续地发展。

2.5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幼儿自身的心理活动及其心理经验的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不是靠老师的单向灌输而“教”出来的,而是在有关活动的感染、熏陶下,在幼儿与周围环境的发生相互作用的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然后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作用的关键不在于她对幼儿说些什么,而在于她为幼儿提供了多少心理活动的空间。坚持发展优先和防重于治的策略。发展优先,防重于治是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先着眼于发展幼儿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心理出了问题的幼儿的矫正与治疗上。因为从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来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怎样使幼儿心理正常健康地发展,因此,发展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幼儿心理健康,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从效果上看,如果到了幼儿出现了心理问题才来做补救工作,进行矫正和治疗,难度则很大,就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区做后期工作,效果还不一定显著。而如果预防工作做在前面,就能防患于未然,幼儿的心理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因此,抓预防工作是关键。而发展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幼儿具备坚定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他们就不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心理问题最根本的预防。只有坚持这项策略,才能更好地发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2.6要有专人负责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家长宣传和普及关于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教师和保健医对有问题行为的幼儿,要进行跟踪观察,建立个案分析。要及时地采取环境干预和行为矫正,尽早让幼儿心理的发展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