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创新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25 09:5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的创新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的创新思维

篇1

(一)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互联网思维嫁接模式1、两种思维嫁接的方式: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是用户思维,其次是社会化思维,其本质是物质与信息传递,而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过程本身也是信息的传导过程。通过互联网思维方式的嫁接,吸取更大范围、更多资源参与技术创新,实现科技人员之间、科技人员与用户之间、科技人员与市场的全方位互动,促进技术成果的完善。同时大大缩短技术推广的中间环节,体现技术成果转化的简单快捷、直观可视与应用标准化。2、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思维转换:在互联网思维引导下,传统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必然要与市场接近,科技创新可由项目管理部门组织,由科技人员、企业、农民提出研发需求,将研发需求放到互联网平台上,打破原有部门、地域界限,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通过网络,组织相关人士出谋划策,广泛征集创新思路与产业发展意见,让者和其他思维碰撞,让用户参与研发,让未来的成果提前与市场对接。即使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亦能使研究与产业应用更加接近。3、互联网思维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大布局:一是实现农业技术推广途径的多元化。通过推广体系的技术示范与农民培训、电视频道、科技入户等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畅通技术推广渠道;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品种、技术在线展示与自助培训,实行定向推送技术。三是构建线上展示与线下示范的O2O形式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强化物联网应用,在有条件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农业技术云服务平台落地服务站,集中在网上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实现线下现场观摩与线上展示结合。

(二)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技术创新推广思维的融合模式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目标与方向。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合:一是基于互联网思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泛团队集群研究为平台,打破部门地域、技术领域界限,体现群策群力的技术创新与推广思维模式。二是基于互联网平台,以技术“物化”创新与推广为导向,以简约化创新与技术标准化信息传递为目标的推广思维模式。三是基于农业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网络在线展示与标准化技术在线自助培训推广新模式。四是基于移动互联平台,集成农业政务信息、技术与市场信息、农资产品、农产品配送等功能,建立模块化、菜单化与技术推广定制的农民电商园、智慧农民手机卡的技术推广与产品营销云服务平台模式。2、建立面向农户、农业企业的农业科技推广云服务平台。以互联网思维实现农业技术的泛推广,须统筹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大数据库,建立国家级或省级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云平台。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云平台运作前,必然要回答建立哪些类型的数据库,由谁建?建立后的数据库怎样为农业生产发挥作用?如农业产能数据、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技术创新成果数据、农业生产技术数据等,做好云平台的顶层设计。其次,通过推广服务云平台,解决好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结合点、云平台服务方式与农技人员、农民的结合点以及农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模式;第三,要解决技术传播与互联网媒体、微媒体的结合方式,使尽可能多地覆盖更多地区、更多领域、更多农户。3、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标准化信息传递与推广。与互联网思维融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必然要求提供标准化的技术信息。首先,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想到将农业技术成果变成数字化、可信息传递的网络“产品”,变为农民、企业易于接受的图片、动画视频、标准化文字等。科技管理部门要将提供适合互联网传播的数字化产品与各类农业应用型研究项目的评价考核挂钩;其次,通过平台集聚相关涉农科技成果,建立易于分类、检索与推广的农业大数据库,实行全国范围的农业大数据联网互通;第三,通过线上与线下示范,以及手机推送App、微信平台载体技术,让农技人员、农民知道最新技术成果,实时了解市场行情,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第四,通过农民及农技人员互联网应用后的口碑宣传,扩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农业技术普及率。

二、互联网思维对园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影响与实践探索

(一)互联网思维对园艺科技创新与推广思维方式的影响1、园艺产业技术创新思路转变。农民、农业企业对园艺产业技术创新的要求较高,对园艺产品的市场价格比产量更加关注。对园艺产业技术创新的思维逐步从传统“品种--配套技术--加工”狭义的产业体系技术研究,转变为从生产到餐桌,从农资供应、机械耕作、信息指导到物流配送的广义产业链式研究。根据顶层设计、反向推导、目标公开、底层互动、跨界协作、系统集成、成果物化、迭展的原则,构建园艺产业科技创新大团队、技术集成大平台的互联网创新思维。2、建立园艺技术物化与集成优化网络化推广的思维理念。在园艺生产中,更多的技术成果通过技术物化方式被用户所接受,如种质资源以种子种苗的形式进行物化推广,农业生产资料如新型农膜、基质、新型肥料、生物农药、微生物制剂,以及新型设施装备、新型农机等等本身就是物化成果;对于灌溉技术通过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对于授粉坐果技术以提供蜜蜂、熊蜂、生长调节剂进行物化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也可通过色板、性诱剂、杀虫灯等进行物化推广。即使对于难以物化的栽培技术,也可通过微电影、视频、图文教材、挂图进行物化推广。园艺产业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生产模块,标准化的物化产品,提出不同设施、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系列技术集成优化方案。

(二)构建园艺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大数据平台1、构建园艺产能经济数据监测平台。园艺产业产能经济数据监测平台包括区域内园艺生产产能的监测、生产基地与市场价格指数分析,产业发展分析与产业政务信息等方面,由政府部门相关产业政务信息,加强省、市、县农业部门对区域园艺基地生产运行监测,包括品种结构、种植面积、产能与上市时间等。及时准确、系统掌握区域内园艺生产信息与发展动态。通过监测平台,实现园艺产业发展运行预测预警,准确把握行业走势,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的苗头性问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为政府宏观决策、指导服务。2、构建园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以园艺产品优质优价为导向,与产销对接平台对接,重点引导区域内园艺生产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加强质量产品追溯,并积极加入省园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提高上线园艺企业生产的品牌、质量意识。大力发展地理标志品牌农产品,实现产地追溯、品牌追溯、质量追溯。通过园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实现优质产品产能监测分析,集中重点宣传展示江苏园艺品牌产品。3、建立联产联销的产销对接服务平台,推进园艺产品消费定制。一是为省内园艺生产者、经纪人、批发市场、集团消费大户提供供需信息的平台,促进产销对接。二是为优质可追溯的园艺产品提供联产联销的云服务平台。通过平台,改变传统“生产基地+经纪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的营销模式,以产品溯源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园艺产品配送企业和城市溯源果蔬联营店,实现优质产品的联产连销,实现优质优价而不超价。三是实现园艺产品从大宗消费走向品牌定制消费。结合部省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在商品化、品牌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园艺生产基地销售分拣、分级、品牌销售。通过平台,进一步推进云订单、云销售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园艺生产基地,通过物联网技术使消费者在互联网上能够实时看到基地田间生长状况、了解种植过程及投入品使用情况,增加对基地产品的认同和信任,建立定制需求,逐步引导蔬菜生产实现生产溯源。4、构建园艺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服务云平台。建立区域性园艺生产技术在线培训系统,改变传统面对面的技术培训模式。一是建立园艺技术创新需求互动平台。园艺技术创新需求与创新方向,实现技术人员之间、技术人员与用户之间、研发人员与推广人员之间互动。实现专家在线解答,组织远程视频诊断等;二是建立园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的网上示范平台,在安排科技示范任务时,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线下实体展示点,在网络相关展示信息,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开辟现场视频展示,成为农业科技云平台的线下落地服务站;三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数据库。集中国内外园艺科技创新成果,购买、委托制作或网友免费提供园艺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可视化技术推广课件,如生产微视频,图文电子教材、专家现场培训课件等,供网络(移动互联)在线学习;四是建立园艺技术推广与营销互动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互联网互动方式,如农民学习技术交流讨论,学习分享园地,专家智库等;五是建立集聚农民及生产者关心的农资采购与优选平台。通过各类农资产品的网络展示、现场示范与用户评价,推出一批优质农资产品。通过网络平台,集中推出一批江苏名牌园艺产业、名牌园艺产品品牌、名牌园艺产业基地、名牌园艺技术成果、名牌园艺技术专家,推进园艺生产全程标准化。

篇2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 必然性 新媒体 融合 “广播+” 广播广告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广播广告面临新媒体广告的全面威胁,这与新媒体技术先进于传统媒体有必然关系。总体而言,相较于传统媒体,以互联网技术应用为特征的新媒体广告虽凭借其互动精准的优势特点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增长性,但纵观二者沉浮却可以发现,每天都有新媒体夭折,而某些传统媒体经历过营销创新后,广告生命力反而日益增强,并始终保持收入高增长。

这一“反常”现象更揭示出广告业的一个深层规律:如以传统媒体思维经营媒体,即使经营的是新媒体,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淘汰;若能以互联网思维经营传统媒体,却可以让传统媒体重新焕发生机,实现持续性增长。互联网思维可以从广播广告经营传播链上的广告产品生产和定价、广告产品推广、广告产品销售、广告营销过程中的服务及广告效果评估等阶段切入广播广告营销,进而有效提升广播广告整体营销水平,这也可被视为媒体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互联网对经济的重要贡献是利用网络特征、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提升并改造线下传统产业、改变其原有的产业发展节奏,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基于这样的理念,本文着重讨论互联网思维在广播广告经营中的应用及其对广播广告经营模式的优化和提升。

一、广播广告营销采用互联网思维的必然性

从我们所处的历史时代来看,广播广告经营采用互联网思维的必然性有以下三方面。(1)我们的客户:作为发展迅猛、对市场推广渴求度高的主流企业,广告主已在有机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同时使用互联网思维;(2)我们的高端受众:高学历、高收入、高影响力、高消费力的受众都是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智能终端的用户,他们采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和消费模式;(3)广播的内容编播在技术层面已经广泛利用互联网技术,但从业者的思维,特别是其在广告经营上的思维却互联网化不足。

从广告形态上看,传统的广播广告存在以下问题。(1)自中心点传播的大众媒体与新媒体相比缺乏精准性和互动性,且效果不易被评估、很难被广告主所感知;(2)产品不够碎片化且形态单一,与现代大众碎片化的媒体接触习惯不符,并和媒体消费者在购买中更注重体验和情感因素的需求背道而驰;(3)在新的大众传播模式中,广播因忽视二次传播的作用而在传播影响力上表现堪忧。

因此,广播广告经营管理者需要在营销中引入互联网思维,并将新媒体整合进广播广告传播链,这样才能让广播广告在实现升级的同时被已具有全新思维模式、价值观的广告主和受众所接受,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二、广播广告营销中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已渗透至当今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从大众价值观到社会生活方式,甚至可以具体到消费模式和人际交往方式。因本文只讨论与广告营销相关的互联网思维,故仅将在广告营销中涉及的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思维加以对比,如表1所示。

表1:传统的广告营销与互联网广告营销思维对比

传统的广播广告销售的是广告时间资源、特定位置的广告产品或以收听率为指标的受众注意力;而互联网思维下广播广告营销的是广告的价值和客户满意度。广告的价值和客户的满意度通常以服务过程的满意度、投放带来的网站点击量、呼入进线量、单成交广告成本来衡量。

时至今日,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已发生颠覆性变化,最显著的特征即从整体化传播、直接到达转向碎片化传播、二次到达。这种变化除体现在受众的媒体接触时间外,还表现于受众接收到的媒体内容上,后者也导致了媒体接触时间的碎片化。碎片化传播和二次到达让“内容为王”概念不断弱化,在企业、机构和个人的自媒体时代,只需将现有的海量内容进行及时、科学的再编辑,即可成为新内容。与此同时,利用传媒端口占有受众注意力,引导二次传播,则成为应对碎片化传播最有效的手段,故“端口为王”才是互联网思维的进行时。

三、互联网思维在广播广告经营中的应用

互联网思维在广播广告经营中的应用可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将互联网思维用于广播广告的经营管理;其次,借鉴新媒体营销模式营销广播广告;第三,将新媒体整合进广播广告的传播链。

(一)互联网思维在广播广告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广播广告的经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传统的广播广告经营管理与新媒体相比凸显其粗放管理弊端,因此需要在广告时间资源管理、广告客户资源管理、销售队伍培养和激励、环境变化应对等多方面引入互联网思维。

1.数据化营销

对比新媒体,广播广告经营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数据缺位,仅“凭感觉看市场”。即使经营中应用数据,所涉及到的数据也存在实时性差、准确性低、缺乏全面性的问题。而且,在数据使用方式上仍以散乱无序为特征,未将数据构建为科学的数学模型后再加以应用。

从新媒体的数据化营销视角来看,广播广告经营主要涉及三大类数据:环境数据、媒体客户数据和媒体广告业务数据。这三大类数据以及其中包含的众多细分数据间具有千丝万缕的数据关系。数据间关系又构成了一个复杂数据关系模型,其中每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引起某个或某些数据的随之变化,共同构成变量环境(如图1所示)。

图1:广播广告经营中的主要数据

传统的广播广告经营管理在面对众多数据和复杂的数据关系时,往往认为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系统的不可控性。但当我们利用新媒体惯用的数学建模、优选法、黑箱理论进行实时数学分析时,能够清晰地发现复杂数据背后的简单逻辑关系。这与互联网思维中一句名言契合:“很多事情我们找不到规律,不是因为事物本身没有规律,而是因为它有更高层次的逻辑。”

广播广告的饱和度营销理论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这一理论利用数学模型,科学地展示了广播广告饱和度――广告价格――频率广告收入间的复杂数学关系,为广播广告实现收入突破提供了理论基础(如图2所示)。

图2:广播广告饱和度营销模型

数据化营销对于数据有严格的要求,使用过时的、不准确的、断裂的数据必然无法实现准确的、科学的判断,那么实时的、前瞻性的判断和整体把握更无从谈起。数据必须是正确的、完整的、实时的、无成本的、不违法的,符合上述要求的数据既可以是来自于媒体外部的“大数据”,也可以是来自于媒体自身和客户效果的“小数据”。在广播广告数据化营销中,将来自于市场的“大数据”和媒体自身的“小数据”进行对接后再从中发现规律,必将使复杂的管理更趋向于精致和有序。

2.广告的价值重构

多元数据分析这一互联网思维方式,还给广播广告带来了经营理念的转变。在传统经营中买方与卖方是博弈易关系,但在互联网思维中,二者已转变为双赢的合作关系。在这一变化中,传统媒体的广告经营模式从销售资源转变为实现客户价值感知的最大化。也正因如此,广告的价值也需要重新构建。

在新媒体引领下,广告主对广告价值的评估现已普遍采用图3所示公式。其中,客户感知价值与广告效果、广告创意策划制作过程质量、广告价格、客户获得成本四个变量呈以下函数关系。

图3:广告价值评估公式

新媒体也带动了广告价值的再定义,广告价值分为三个方面:产品价值、服务价值和体验价值。传统广播广告因缺乏互动性,所以客户体验价值极低,但它低成本制作和快速发播的优势却十分适合用于体验。图4显示了广播广告的价值结构发展趋势。

图4:广告价值重构

3.打造营销工具箱

作为服务性行业和文化创意行业,缺乏专业人才是限制广播广告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突破这一发展壁垒,可借鉴互联网思维中“信息和经验共享”理念,将营销团队中资深人才所掌握的一系列解决方法、营销技巧、项目流程等经验予以“解构”后“重构”,并加以规范化和标准化,实现其“工具化”,打造营销工具箱,最终运用于广播广告营销核心人才的培养。

广播广告营销工具箱充分发挥了广播媒体优势,实现了人与经验的分离,这种分离让毫无经验的新入职者在通过“营销工具箱”培训后可以迅速成长为掌握先进营销工具和理念的优秀营销人员。

广播广告的营销工具箱包括价格营销、产品营销、品牌营销、事件营销、碎片化营销、甲方数据营销、多媒体联合提案等众多营销工具。每个媒体均应根据自身媒体和经营团队的特点打造具有自身属性特征的营销工具箱,并且通过不断升级营销工具箱而实现营销升级。

此外还可采用项目小组模式、模块组合模式、案例组合模式等互联网常用的技术开发模式进行客户和市场开发。

(二)广播借鉴互联网广告营销模式

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虽然不能移植互联网的技术,但相当程度上可以借鉴互联网的广告营销方法,如碎片化营销、甲方数据营销、数字化提案、互联网化广告产品创新等。

1.碎片化营销

广播广告的碎片化投放是将全年、高频次、长时间广告投放提案分解为短周期、短时长、小预算,针对事件营销、体验营销、试错试投放的“碎片化”方案(如图5所示)。

图5:广告碎片化投放模型

大企业广告投放决策链长,若提案预算涉及金额大、周期较长就需要经历多个审批环节。“碎片化”方案让企业将广告投放失败的风险降到最低,且投放过程中可全程贯彻体验营销和事件营销理念,因而被客户广泛推崇。

碎片化提案不但是传统媒体快速获得客户的有效手段,还可以直接打击选择长期提案的竞争对手,并向广告主充分展示媒体对于自身影响力和广告效果的信心。但与此同时也需要广播电台在经营管理、制作发播等环节上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

2.甲方数据营销

广告主最相信的是自己的经营数据。在广告投放过程中,广告主提供实时的经营数据与媒体共同分析,如呼入点击量、成交额、经销商反馈等。双方根据经营数据变化情况,调整、优化广告投放方式和创意,既提高了客户感知价值,又可对广告效果即时评估,有效实现精准化的广告投放。

3.C2B模式的柔性化组合产品

这里的C2B(customer to business,消费者对企业)可定义为客户订制。传统广播广告通常是在价格表上为客户规定固定的套播广告产品,这很难满足客户多变的事件营销、体验营销、季节性宣传、用户教育、情感沟通等多元化的需求。

广播电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将自身的各广告开口拆分为尽量小的(如5秒)销售单元,同时允许客户挑选“单元”数量,再组合为不同时长、不同频次、周期变化的广告产品。这样向客户提供的是标准化模块再组合的解决方案,是“类C2B”概念的柔性化、多元化产品。

4.将传统广告变为B2R广告

电子商务的致命弱点是货物到达消费者的最后500米。正因如此,社区零售网点受到了厂商的高度重视。广播广告覆盖广的优势可以帮助广告主直接开发社区零售点,使广告主的电子商务与社区零售点实现有效对接。B2R(business to retailer,商家对零售商)广告的目标人群不再是普通消费者,而是零售商,广告宣传重点则在于推广企业官网、推送企业微信平台。

5.数字化提案

在新媒体广告营销中,广告主多元化需求是用多个广告版本投放来实现的。当用户的受众特征、时机等因素发生变化后,广告主的不同需求比重随之产生的变化则通过版本替换来实现,在此过程中,多元和多变均通过数字和比重来展现。这样的数据化模式用于广播的广告提案,不但可以大大提升广告主对于广播广告的认可率,还可改变其对于广播“粗放、不科学”的认识。

图6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给中石化自助加油项目广告投放的提案模型。在这一模型中,不同版本的数量是基于项目利益点、利益点作用人群分类及不同人群的商业价值而进行的数字化分配。

图6:中石化自助加油项目广播广告版本分布提案

(三)将新媒体技术整合进广播广告的传播链

对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曾有人提出“打不过它就加入它”的建议,但这个建议将传统媒体置于了弱势地位。在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广播广告整合新媒体技术的案例。

1.基于搜索引擎的“关键词”广告

2013年百度的广告收入超过了中央电视台。搜索引擎关键词广告的飞速增长拉动了利用广播传播关键词的需求。广播的广覆盖和伴随性特征,在关键词传播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广播的小预算、低成本制作、快速发播等特征更使其成为互联网关键词营销的利器。广告时长5秒钟的搜索引擎关键词广告大量节省了广告时间资源,而关键词中涵盖的“品牌关键词”“周围关键词”“长尾型关键词”使广告主的关键词营销诉求不断膨胀。目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已有近百个此类客户。

2.声音二维码广告

声音二维码是将数字信息编码转化为不超过2秒时长的声波信号形态。将其运用于广播广告营销中后,可将广告主宣传内容编码为声波信号,通过广播实现广泛传播后被手机应用程序所识别,再被转译为网页、文字、图片等直观信息,可将受众直接引导进入企业官网,并与受众实时互动。即使在行驶的汽车内,识别转译的准确率仍可达到95%以上。

声音二维码在广播广告中的应用解决了广播讯息不能驻留和广告资源有限的问题,更多应用有待营销人员的深度创意。

3.与微信营销相融合

广播广告与微信的融合使大众传媒与社交媒体高效对接,无论基于移动终端定位服务的“摇一摇”,还是利用其附带的电子货币支付功能,或是二次传播,都可从多方面实现规模、精准、跨界传播一体化,传播―沟通―销售功能多元化。广播广告与微信营销融合后的更多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实现。

4.音频比对技术

现阶段,人的语音命令已可以被智能终端识别,广播广告的声音也可以被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所识别。基于此,一般专业工作者利用近乎免费和成熟的开发工具,即可开发出与广播音频对接的手机应用程序,从而记忆识别广播广告音频,最终通过个人终端将受众带入客户的官网。除此之外,也可开发出微信应用程序,通过识别用户语音,帮助用户找到互联网云平台上存储的广播节目或广告。

四、总结

随着媒体的多元化和人们接触媒体的碎片化,广播广告已经越来越难作为独立载体获得盈利。打造融合了新媒体的广告产品和服务,即“广播+”这样的广告升级产品,可以有效拓展传统媒体的媒体空间,实现内容可驻留性;开辟传统媒体在线下对受众持续教育和情感沟通的渠道,突破内容限制,拓展时间和空间;贴近年轻移动人群,优化自身的广告结构,更好地利用广告时间资源;为广告主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节约广告预算,让广播广告插上腾飞的翅膀。

广播广覆盖的传播形式在今天的广告市场仍旧拥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商业价值,但面对受众和广告主已经变化了的思维方式和媒体接触方式,广播广告的经营方式必须转变,转变的前提是广播广告从业者需引入互联网思维。新思维的引入对于广播广告经营者而言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其难点在于广播广告既往的巨大成功和曾经所处的垄断地位。广播广告从业者只有客观面对眼前的挑战和既往的成功,努力改变自己的观念和业务模式,在思维方式和营销模式上,用“互联网基因”替代广播的一部分传统媒体基因,让其变为“转基因”,才能使广播广告的广覆盖优势重新焕发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3

>>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微思政”模式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微信营销研究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微信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的微课程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思考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微信创业实证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微营销策略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服装品牌微信营销手段的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微信营销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英语听说课堂互动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微信反腐Sit制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谈互联网背景下的翻转课堂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微信营销探析 浅析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微信电子商务发展与应用 “互联网+”时代下微课教育模式研究 浅析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微”宣传育人功能探析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微课程开发探索 略谈互联网思维下的微课制作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11.

[3]刘长庚.理性认识传统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03):83-84.

篇4

移动互联网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营销传播途径,并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营销的传播环境,促进了现代营销观念的变革。

(一)缩短企业营销过程

由原来的四个阶段(导入—成长—成熟—衰退),压缩为3个典型阶段(进入—平稳—退出)。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产品的导入期和成长期这个两个阶段间反应营销差异的指标不明显;成熟期的持续时间较以往有所缩短,企业延伸成熟期的难度越来越大;衰退期产品退市场的速度明显加快,大多企业会选择放弃策略,而研发新产品,一般不会设法延伸产品的市场存续期。

(二)营销渠道扁平化

传统营销流通模式下,由于配送能力、仓储能力、信息传播与反馈能力等的限制,多采用多级渠道分销模式。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厂商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得以解除,尤其是电子支付、第三物流平台的支持使得企业的配送能力和结算能力大大加强,企业到消费者之间已经不需要多个流通中间主体的参与,营销渠道扁平化趋势明显。

(三)消费者权力增加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强大的瞬时信息沟通能力,消费者的建议、意见等信息可以及时反馈到生产厂商,大大缩短了信息反馈时间。同时,消费者可以网络平台上依法自由发表对产品的意见、建议和产品使用感受,其他消费者可以根椐这些进行评价、选择。传统上作为弱势一方的消费者权力明显增加,企业必须提高顾客满意度,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的消费者体验来赢得市场。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营销人才提出新要求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企业营销发生了重大变革,同时也对营销人才提出新要求。

(一)营销人才的知识结构

一是要掌握网络营销知识,特别是能够正确运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进行营销的知识能力;二是掌握新的信息技术知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线下营销渠道被线上电商平台所取代,企业相继建立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需要懂信息技术和电商技术的营销人才,对电商平台进行构建、维护、运营和管理;三是客户沟通管理知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营销人才不仅要掌握客户服务与管理的知识,还要利用各种移动互联终端工具与客户进行良好沟通知识和沟通心理知识。

(二)营销人才的技能素质

一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产品的更新日新月异,企业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离不开科学的市场调查和分析,这要求营销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市场调查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准确地搜集市场信息,分析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为企业经营提供宝贵的信息情报;二是信息处理能力,尤其是大数据分析能力。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量是海量而复杂的,需要营销从业人员从这些信息中总结、归纳、分析出对企业有用的信息,这要求营销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营销人才的能力素质

一是线上组织团体的管理能力与影响力增强。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上客户多而分散,企业要想把分散的客户聚拢,形成火爆的购买情景,就要靠营销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与影响力及网络营销的策划能力。二是创新能力。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产品日新月异的时代,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市场营销模式、方法都必须创新,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有发展的空间、利润的空间。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的教与学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营销重点发生变化,对市场营销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新要求,而对于专门为企业培养人才的职业院校来讲,有必要从企业的人才要求出发,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中心,来探讨市场营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应如何教与学。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应如何教

1.与时俱进,积极学习。专业教师应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学习、增强自身适应新时代的专业能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手段和营销理念都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对营销人才的要求也提出新要求,但当前大部分营销教学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理念与方法,专业教师的知识水平也仍停留在过去,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为了应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选择具有时效性和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和有效教学的方法,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应积极学习,接受营销专业教师再教育,应定期下企业锻炼学习,参加专业团队学习,扩大自己对外交流范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重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择与开发适用性教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理论与应用范围已发生了变化,这需要营销专业教师根据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充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实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营销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在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还应选择与开发适用性强的教材。根据市场营销具有全程性、综合性、实践性强特点,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在选择与开发教材时应以实战型教材为主,而实践型教材内容应与企业营销的实际情况紧密相关,各个案例具有时效性。

3.加强创新思维培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着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市场营销直面市场,而市场是竞争之焦点,也是最需要创新思维的地方。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师首先应该改变过去那种为教而教的纯教育观念,转换角色,从一个讲解者、传授者、解惑者、裁判者,转化为参考者、组织者、协调者、导向者和营销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搭建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我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营销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充分改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开拓新的教学手段,笔者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教学手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运用网络模拟教学中心进行教学,利用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互联网网络平台。教师在虚拟的平台中教学,综合运用各种理论来分析市场、开发市场并进行市场的决策的模拟教学,学生在模拟的企业中比较不同的决策与策略所带来的不同的结果。第二,设立真实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营销中心。学校成立营销基地,提供一定的办公条件与销售店面,让学生在真实的营销环境中实战,运用淘宝、微商或其他的商务平台建立自己的网络店铺进行产品的销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传统市场营销理论与移动互联网营销理论相结合学习。第三,开设各种竞赛平台。以赛促学,通过各种技能比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思维培养。如市场营销策划大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业大赛等这些比赛对教学、创新思维培养及学生认识不足、调整自负的心态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应如何学

1.充分利用网上课堂,进行第一课堂补充学习。现在互联网网络资源丰富,新时代的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补充学习。如阿里巴巴商在线课程、百度大学的在线课堂,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尤其是现在的市场营销专业在关于移动电子商务课程开设还不是很足的情况下,这些资源的补充弥补了市场营销网络理论知识的不足。

2.积极认真地听课、参与到教师的教学当中。当今的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学习意识不是很强,教师在不断地改进教法,而学生不参与进行,也达不到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调整教法,但学生却无法积极地融入到教学情景当中来,如案例教学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案例,并经过精心的设计,可学生却没有一点兴趣,教师不得不放弃。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应加强学生的危机感,使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

篇5

关键词:互联网;艺术设计;关系;影响

1互联网和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

艺术设计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发展和变化中,每个时代都有着其特有的特色。艺术设计发展和国家上层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也在不断发展和改革,从设计思想、设计手段和艺术设计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对其创作过程产生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艺术设计不断创新和发展,适应时代的发展,艺术设计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艺术设计的深远发展。艺术设计和互联网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促进和发展。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艺术设计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在艺术设计行业中的普及,互联网促进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发展,在艺术设计发展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艺术设计需要不断的创新,互联网是艺术设计创新的重要工具,在艺术创新和发展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2互联网对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

2.1互联网有利于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互联网的应用促进艺术设计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相对于传统的艺术设计来说,互联网作为基础的艺术设计中,具有更多的新意,在设计方法和设计方式中不断突破。例如,在互联网中相关软件的移动、缩小、旋转以及画面美化等技巧,是传统的艺术设计方式无法做到的。这些工具方式虽然单一,传统的艺术设计方式无法做到演练和比较。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通过互联网新的创意,寻找新的事物,带来更多的艺术设计灵感。同时互联网可以激发更好的设计激情,创作出高质量的设计作品。在艺术设计的发展中,互联网有着深远的作用和意义,从事艺术设计的人员需要加强艺术设计的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和专业学习的方式,在艺术设计领域应用互联网,使得艺术设计课程和知识更好的学习。借助互联网技术将图像、声音、数字以及文字等元素有效的结合,促进艺术设计形式的创新,形成新的艺术设计风格,促进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借助计算机三维技术,输入和输出对其修改,对建筑元素进行操作和编辑,使得建筑形式更加的多样和复杂。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制图中利用AutoCAD软件,模型和渲染方面可以使用3DMAX和FormZ软件等。互联网可以实现传统图形媒介的输入方式进行模拟,对草图进行处理。

2.2互联网优化艺术设计过程和传播途径

互联网在艺术设计的应用中,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找资料、简化设计、扩展传播途径,促进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在艺术设计环节,互联网可以代替设计师的常规操作,设计师可以花费更多时间进行思考和改造。在实际的艺术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各种工具,对其进行变换和组合,利用互联网软件进行修改和美化,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类型的设计方案,创造出更多具有新意和感染力的艺术设计作品。互联网让世界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艺术设计作品的传播,受到更多人的喜欢。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自身设计作品的网络传播,获取更多的创意灵感,借助互联网完成建筑艺术图纸设计,为后期施工提供便利。

2.3互联网不利于艺术设计人员的创新思维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对艺术设计具有积极性的作用,互联网在艺术设计中产生比较多的问题。艺术设计需要设计人员具有更多的创新思维,设计人应当注重建筑图纸设计过程。在传统的艺术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当不断的思考和创新。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设计者快速完成艺术设计。但是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互联网软件工具在利用的过程中比较机械和单一,设计者的思想无法完全表现,因此,简化了设计过程,打断设计者的创作思路。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艺术设计的速度,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学习,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艺术设计人员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艺术创作设计激情,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不断减弱,导致设计水平的降低。

2.4互联网是艺术设计剽窃现象严重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作品传播渠道不断扩展,设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参考其他的设计作品,或者通过网络作品寻找艺术设计的灵感,导致艺术设计产生比较多的问题,如设计人员在艺术设计中缺乏自己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导致艺术设计作品和其他作品有着类似性,出现很多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给素质较低的设计人员带来可乘之机,如抄袭他人的设计思路或者设计作品,出现比较严重的剽窃现象,不少的艺术设计作品存在复制粘贴的情况,出现一个作品有着不同的作者。网络自主产权缺少相关的法律法法规,受害主体缺少自身利益维护意识,剽窃者行为得不到遏制。政府需要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培养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净化网络环境,促进艺术设计的自主创作和发展。

篇6

时代光华作为第六届中国在线学会(CEFE)的钻石赞助商和“博奥奖”冠名商,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E-learning供应商,受CEFE大会组委会的邀请,承办了本届CEFE大会“从学习到绩效・创新篇”专场。

“时代光华 创新会场”以创新为题,以E-learning为纲,以学习到绩效的转化为内容,为参会者奉上了一道知识与思想的大餐,令人感受到了创新思想、真知灼见的力量。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时代光华创新会场”看点无数、亮点频现,以下撷取几处,以飨读者。

看点一:互联网思维玩转“创新会场”

“时代光华创新会场”将创新进行到底,借助互联网思维的强大威力,在大会的环节安排上独具匠心,设置了微信扫码送魔方、音乐表演、沙画欣赏、微信滚动抽奖等项目,精心为参会人员营造良好的体验与参与感,把现场气氛推向了。

看点二:捷报频传,时代光华斩获多项“博奥奖”重量级奖项

在本次CEFE大会颁出的“博奥”大奖中,时代光华的“程教售:移动绩效支持”产品获得“最佳移动学习方案奖”;另外,时代光华的25家客户也获得大奖,囊括了最佳技术应用奖、最佳课件奖等多个重量级奖项,成为本次大会的又一亮点。

看点三:E-learning干货分享盛宴

“创新会场”紧扣“创新”主题,荣幸地邀请到兴业证券财富学院副院长戴涛先生、华泰保险集团的首席人才官吕通云女士、时代光华设计研究院院长李彦哲先生、时代光华设计研究院的刘慧丽老师和谢佳宁老师等五位在业内享有盛誉的嘉宾,为大家奉上干货无数,带来了一场E-learning的分享盛宴。

体验变革:打造工作学习生态圈

时代光华设计研究院院长李彦哲先生就E-Learning领域的五大热点话题―非正式学习、游戏化学习、O2O、移动学习及绩效转化―展开精彩阐述,提炼出未来E-learning发展的趋势与动力。李彦哲先生指出:目前E-learning行业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技术发展,特别是移动技术带来的冲击,将颠覆培训的定义,绩效支持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E-learning将进入一个新的业务模式。

同时,李彦哲先生展示了时代光华全新打造的绩效支持全产品“程教售”。这款产品获得本次博奥奖的“最佳移动学习方案奖”。“程教售”是一款移动应用APP,适用于移动设备,通过对工作流程的关键节点的支持,加入精巧的经验回流机制,能够帮助企业打造学习工作生态圈环境。这款产品的,引起了参会者的极大兴趣和认可。

变革与突破:绩效关联的2.0课程演进

时代光华设计研究院内容研发部的刘慧丽老师,为大家精彩呈现了在E-learning发展的过程中,课程内容随之发生的变革与演进过程。刘慧丽老师提出:判断课程好坏有一个最简单的标准,即员工学完这些课程内容后,行为上是否有所改变,组织绩效是否有所提升。学习能够转化为绩效的,就是好课程;学习仅限于学习知识,而不能促进绩效生成的,则不能称之为好课程。

基于这个课程标准,培训课程可以划分为1.0课程和2.0课程。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培训课程都属于1.0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侧重于知识点和技能的讲解和传授,学员的学习也主要停留在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上;2.0课程不同于1.0课程,它是把单一的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学习项目进行设计,包含“准备―学习―转化―评估”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

刘慧丽老师在分享中基于学习到绩效改进的四个阶段,对1.0课程和2.0课程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相较于1.0课程,2.0课程更能够支持学员的行为转变,更有可能提升组织绩效。

“微课程”倍受追捧:创新思维改变兴业证券E-learning

兴业证券财富管理学院副院长戴涛先生携兴业证券的“微课程”来到创新会场,同听众分享了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微课程”是如何俘获学员、大获青睐的。

戴涛先生从证券行业的人才需求入手,和听众探讨了80后、90后员工的特点。如何让这批人热爱学习、享受学习并快速成长,不仅是兴业证券面临的一个挑战,也几乎是所有行业都在探索的一个问题。面对这种挑战,在E-learning学习领域,兴业证券财富管理学院借鉴了互联网思维的打法,推崇“用户思维”,将学员视为用户。兴业证券财富管理学院准确把握了学员有思想、节奏快、爱社交、爱分享的特点,同时代光华合作,推出了“兴业证券微课程”产品。由于“微课程”从内容到形式都渗透了互联网思维,当中的每个元素都直击学员的“痛点”,在上线初期就得到了学员的热捧。这是兴业证券财富管理学院大胆借鉴互联网思维的一次成功尝试。

短短的30分钟,戴涛先生带领听众真切感受到了E-learning与互联网创新思维结合的魅力,令人意犹未尽。

华泰保险集团E-learning:“天猫”模式试水成功

当E-learning遇上互联网思维,会发生什么?华泰保险网络学院的“天猫”运营模式,就是两者碰撞的结晶。

华泰保险集团的首席人才官吕通云女士用她一贯的优雅、专业,将华泰保险集团网络学院的“天猫”模式娓娓道来,为听众带来了 E-learning应用实施领域的又一生动的创新案例。

结合华泰保险集团的业务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吕通云女士一语道出了网络学院“天猫”运营模式的核心,即打造精品学习社区,激励先进学习个人。通过树立优秀学习社区和学习个人,打造华泰网络学院自己的“精品店”。

篇7

在互联网时代,通信产品的质量管理也应融入互联网特色,将用户思维、平台思维、大数据思维和创新思维有效地利用到管理实践中,以探索更加符合通信行业运营模式和中国移动采购产品特征的质量管理模型。

本期选用的文章重点阐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采购共享服务中心提出的采购产品“双平台驱动”闭环质量管控模型,强调以用户为中心,为质量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

――栏目主编 余力

【摘 要】在总结互联网思维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搭建了基于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和沟通协同平台的中国移动采购产品“双平台驱动”闭环管控质量模型,从用户思维、平台思维、大数据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角度提出了模型应用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产品采购 互联网化 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模型 双平台驱动

[Abstract] Internet thinking and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eory were summarized. The closed-loop management and control quality model of China Mobile product procurement based on quali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and coordination platforms was establish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user thinking, platform thinking, big-data and innovations, the detailed strategy of the model’s applications was presented.

[Key words]product procurement Internet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quality model double platform drive

1 引言

近年来,云计算和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呈爆炸式发展,互联网化思维正通过对企业、用户、产品以及全产业链的颠覆,把人类带入一个以开放、平等、互联为特征的信息化革命的全新时代。面对互联网时代“客户感知为王”和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不断提升的新趋势,用户对中国移动质量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质量管理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随着4G网络覆盖面的逐渐扩大,用户对信号强度、通话质量、信号覆盖范围等网络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同时伴随着移动通信配套产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国移动的通信网络管理能力面临着更大挑战,原先对信号覆盖的定性管理模式也亟需转变为对网络性能的定量管理模式,这就需要中国移动在扩大网络覆盖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全网运行的产品的质量与性能,确保通信服务质量的高水平。

本文将在综合互联网化思维和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运营商主导型供应链体系的复杂性等特点,探索更符合通信行业运营模式的质量监控机制,提出符合中国移动采购产品特征的质量管理模型。

2 中国移动采购产品全面质量管理探索

2.1 互联网化思维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探索

对互联网化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本文基于当前学术界和企业对互联网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的总结和提炼,认为互联网化思维主要包括用户思维、跨界思维、创新思维、平台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和大数据思维等七大思维。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Feigenbaum A V在DemingW.Edwards PDCA(Plan-Do-Check-Action)质量管理理念基础上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

本文总结互联网化思维和全面质量管理思维,认为两者在以下4个方面是相互匹配的:

(1)用户思维:互联网思维和全面质量管理都强调价值链上客户的全员参与。

(2)平台思维:互联网思维和全面质量管理都认为基于平台的协同合作将会提高管理效率。

(3)大数据思维:一切皆可数据化,质量管理相关数据积累越多,可挖掘的价值也就越大。

(4)创新思维:互联网思维讲求微、快的迭代和创新,这与全面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思想吻合。

2.2 中国移动全面质量管理实践探索

本文基于业务、能力和基础三大方面(如图1所示),对中国移动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以来的采购产品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分析。

(1)质量检测业务方面

1)驻厂检测试点工作

中国移动将驻厂检测试点产品范围从2类扩大至14类,针对检测不合格的产品规定不予出厂,并按照要求追究供应商的质量责任。同时,还进一步明确了驻厂检测的集团公司、统筹省公司、实施省公司和下单省公司的分工职责。

此外,中国移动通过驻厂检测作业指导书、更新驻厂检测管理办法、建立飞行检测供应商名单并调整相关检测项目、加强对检测单位的管理、加强对到货检测问题的驻厂检测环节反查等一系列措施来加强驻厂检测力度。

2)飞行检测模式创新

飞行检测是跟踪检测的一种形式,通常指事先不通知被检查部门而实施的现场突击检查,其目的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检测工作效率、降低检测成本,增加检测的突然性。

飞行检测覆盖省公司库存产品、供应商出厂产品、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完成后的无损样品。通常情况下,飞行检测检查小组成员由采购共享服务中心委托的总部设计院相关专家组成。

(2)质量管理能力

1)重点问题产品质量检测力度

为加强产品到货检测力度,集团公司采取了以下措施:收集整理质量问题信息并纳入质量监测体系;编制完成自行检测和第三方检测要求说明书,包括检测方案、检测频次、抽样要求、合格判定标准等内容;组织省公司开展一级集采产品到货质量检测,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供应商采取了换货、罚没履约保证金、停止供货等处罚措施。

2)各省质量问题协同处理能力

中国移动在全国范围内对产品质量进行排查,各省公司针对一级、二级集采产品进行质量协查,防止不合格产品入网。同时通过每月的《质量月报》收集质量问题,根据供应商的分配情况标出质量问题,形成质量协查表,并将质量协查表分发给各对应省公司进行协查,协查完成后,通过《质量月报》报送给中心。

在质量协查的过程中,遵循“一点发现,全网协查”的原则,严抓已发现的质量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质量漏洞。

(3)基础管理支撑

1)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

建立质量管理平台,目前各省的质量检测数据均能通过该平台进行报送和汇总,集团公司即能够实时进行质量数据的分析、统计,使复杂、重复的工作变得简单、高效,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统计分析的准确性。

2)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为提升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集团公司设计了集采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中级培训课程,重点关注了课程的延续性,并增加了实践环节,拓展了质量管理培训的范畴,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双提升。

3)质量制度管理

中国移动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各种检测管理办法,实现了质量管理的制度化。

4)质量管理研究及应用

针对无源器件项目检测手动测试存在测试效率低、测试精度差、测试结果一致性差、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不确定度难以保证、统计分析能力差等问题,中国移动联合研究院开展无源器件的自动化测试试点工作,设计了一套无源器件射频自动化测试工具软件,可严格按照集团制定的标准完成无源器件射频性能指标的自动化测试,通过编制自动化测试软件对检测仪器进行管控,提升测试效率、保障测试精度。

2.3 互联网化思维下中国移动全面质量管理提升

方向

基于互联网化思维和中国移动全面质量管理实践,本文总结出了未来中国移动质量管理提升的4个方向:

(1)用户思维――基层意见沟通不畅

在当前集采大环境下,由于质量管理仍以自上而下的“推式”管理为主,而未形成基于用户需求的“拉式”管理,加上供应商准入制度不严格、价格竞争激烈、质量淘汰力度弱,导致质量问题流入风险巨大。目前质量和服务直通车尚未建立,协同排查还有待完善,同时部分省公司并未严格执行协查,信息共享和预警机制不健全。

(2)平台思维――缺少多方沟通协同平台

缺少采购产品质量多方协同平台,基层一线人员、检测机构对采购产品质量评价的即时信息难以有效反馈到采购前端,质量检测已积累了一些数据,但质量信息反馈到采购前端的效果不佳,导致低质低价、劣币驱逐良币、采购源头不断有质量问题流入等问题,加大了检测和工程质量压力。此外,质量管理部门与供应商、检测机构、使用部门等双向沟通也不流畅,影响质量管理效率。

(3)大数据思维――数据待整合和挖掘

虽然质量检测已积累了一些数据,但工程和网络质量数据缺失严重,各环节质量检测数据也未实现整合和共享。

质量数据评价工作复杂,不同数据需要设计评价权重,缺陷等级需要设计权重,不同产品要考虑差异化的权重。目前中国移动缺少对结构化和非结构数据的加工、统计、分析和挖掘,质量管理数据未体现其价值,对质量管理决策支持力度非常有限。

(4)创新思维――质量管理仍以定性管理为主

近年来,在大力推进全面质量管理下,采购产品的质量虽然有了一定好转,但各省公司物资使用部门的投诉一直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就在于质量管理手段单一且仍以定性为主,缺乏客观、公正、科学的惩罚和奖励机制,对供应商的管控效果不佳。

3 中国移动采购产品“双平台驱动”闭环

管控质量模型

3.1 建设目的

应用互联网的用户、平台、大数据和创新四大思维,建立“双平台驱动”的闭环管控模型,加强集中采购产品质量,确保产品的技术性能满足相关的技术标准,达到在质量合格基础上性价比的最优,同时促进供应商之间的平等竞争,构建优胜劣汰的产业环境,从而完善集中采购产品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3.2 总体原则

(1)全员参与原则:从集团到各省市公司全员关注并且参与到质量建设活动中来。

(2)信息共享原则:从各个流转环节产生的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信息入手,采购、建设、维护等阶段层层监控,直至产品退网。

(3)闭环管理原则:形成闭环管理,结果直接用于供应商选择、评估、追责等工作。

(4)科学管理原则:创新质量定量管理手段,保证质量结果更加科学、客观和合理,过程更加透明、公正。

3.3 模型构建

中国移动采购产品“双平台驱动”闭环管控质量模型包括2个闭环平台,整体模型如图2所示:

(1)质量管理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从前期准备、采购、交付、建设到使用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质量全流程信息的可管、可控和可视,形成“预防、发现、跟踪、处理”的质量管理信息大数据库。各流程下质量管理的关键信息包括:

1)前期准备阶段:质量规划数据、研究产品质量标准、产品质量策略、检测单位与专业协会参与的质量检测指标体系等。

2)采购阶段:采购文件中质量信息、质量违约惩罚规则、框架协议、样品第三方质量检测数据、样品检测合格率、驻厂检测数据等。

3)交付阶段:交付产品质量管控数据、到货检测数据、飞行检测数据、大区检测数据、首次供货合格率等。

4)建设阶段:在产品安装、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质量问题反馈信息等。

5)使用维护阶段:在运行时产品质量异常及检测数据、使用部门质量定期检测数据、使用部门改进意见等。

(2)质量管理沟通协同平台

建立质量管理沟通协同平台可以有助于改善内外部协同,使得质量问题传递和处理更为顺畅,从而保证问题的及时解决。这4个沟通协同包括:

1)采购部门内部沟通协同:质量管理涉及到需求、采购、合同、调度、报账等多环节,通过协同平台可以将各个环节有机串联起来,形成闭环沟通机制。

2)采购部门与横向部门内部沟通协同:部门壁垒是流程传递的障碍,可以通过利用采购部牵头组织月度质量联席会议、基于Internet或者Intranet的在线沟通机制、阳光点评等方式,进行跨部门沟通与对话,快速解决质量问题。

3)集团与省公司沟通协同:集团的要求是否在省公司落实,省公司的反馈意见是否得到重视而处理,需要通过沟通和信息共享机制打通质量信息传递和处理的高速公路。

4)公司与供应商协同:采购质量问题多与供应商相关,如果质量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快速解决,供应商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助力,否则就很可能成为阻力。

4 中国移动采购产品“双

平台驱动”闭环管控策略

4.1 用户思维――建立质量服

务直通车

建立质量服务全流程一线沟通、一线人员质量评价等机制,推进采购工程质量管理早期介入,作为研发和供应商的桥梁来影响需求,避免质量风险和成本浪费。

建立质量沟通渠道,保障质量服务渠道畅通,保证基层员工及时反映产品质量和服务问题。具体策略包括以下3点:

(1)收集质量数据方面:整合各种质量检测数据,确保质量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各项数据的完整和共享。

(2)质量评价方面:开展更为积极、公开和公正的质量数据评价工作。不同数据需要设计评价权重,缺陷等级需要设计权重,不同产品要考虑差异化的权重,保证质量数据的科学和权威。

(3)评价应用方面:要能够及时、顺利地应用到采购、招标、供应商准入和退出等环节。质量反馈流程如图3所示。

4.2 平台思维――四位一体检测体系和闭环管理

机制

(1)完善四位一体质量检测体系

完善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构建“驻厂、大区、到货、飞行”四位一体的质量检测机制,及时发现产品的质量问题,将结果输出到采购前端,实现采购产品质量管理前移,构建良性循环的质量闭环管理体系,协同五大区完善大区检测管理细则。四位一体质量管理体系如图4所示。

同时,明确各质量检测模式的定位和特点,理清各检测模式在供应链中的检测节点,明确主要检测实施主体,建立好责任追溯机制。质量检测模式表如表1所示。

(2)加强供应商闭环管理

开展供应商寻源试点,推进实施供应商认证,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建立供应商退出管理机制,逐步构建闭环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制定供应商注册、审核及信息共享管理制度,完善信息模板,规范寻源入口。建立全集团共享的供应商信息库,探索供应商审核常态化管理,继续开展供应商审核技能培训。根据供应商履约表现情况,规范对供应商的违约管理,建立违约供应商退出机制。

通过阳光点评优化供应商绩效评估。全面对接质量检查数据,实现质量问题与评分结果的实时联动反馈。推进绩效评估结果通报,帮助供应商改进协作短板。

4.3 大数据思维――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1)提升管理实时性

在大数据思维下,任何信息和数据都有价值,中国移动需与检测部门、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对质量检测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的时效性监控,将时效性控制由事后监督变为提前预警,同时基于大数据分析还可以过滤到常见问题,提升质量工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2)提升质量服务

运用大数据手段,管理和服务将变得多样化,中国移动通过收集、整合质量管理信息共享平台下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质量信息,包括所有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匹配出在不同时期采购部门、供应商、集团公司、省公司以及各级需求部门的质量关注点,精确获取客户感知,从而提升质量服务水平。

4.4 创新思维――建立质量检测积分制

(1)总体思路

针对中国移动一级集采产品供应商管理,对供应商质量考核和应用进行量化管理,创新供应商质量评价办法。

(2)主要内容

给予每个品类物资的每个供应商年度质量积分初期总分为12分;将质量问题分为“质量投诉问题”和“质量抽样检验问题”2类进行管理,按月度对每个品类物资的每个供应商的质量状况进行统计并进行相应的质量积分扣减操作,积分实行累计制度。质量投诉问题扣分表和质量抽样检验问题扣分表如表2、表3所示。

(3)处罚机制

月度对供应商质量积分进行统计,对于质量积分达到3分处罚线以上的供应商,通过通报批评、暂停供货、罚款、产品冻结、取消下年度的投标资格等方式,进行质量处罚。处罚机制图如图5所示。

(4)奖励机制

对于后评估结果排名靠前的供应商,予以奖励,降低相应检测频次,通过飞行检测的方式进行不定期抽查,节省检测成本,同时在下次集采招标时,优先考虑质量表现优秀的供应商。奖励机制图如图6所示。

4.5 强化质检队伍

最后,要能有效推进互联网化思维下的全面质量管理,关键还是在人。因此,加强质量管理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这些举措包括:

(1)基础业务能力:提升自身发现质量问题的能力;安排质量管理人员到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实地观摩学习;请检测机构派人随工到现场进行教学;教授质量管理人员检测原理、检测步骤及操作方法。

(2)信息处理能力:提升质量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水平;吸引互联网领域的优秀人才;加强质量管理人员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等。

5 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用户对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文首先从互联网化思维和全面质量管理2个方面进行理论探索,结合中国移动质量管理实际情况,认为互联网化思维中的用户思维、平台思维、大数据思维和创新思维可以有效应用到中国移动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中。再次,本文基于互联网化思维提出了中国移动采购产品“双平台驱动”闭环管控质量模型,其中质量管理信息共享平台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总结了产品的全过程信息,质量管理沟通协同平台从内外部角度总结了质量管理开放协同的思维。最后,本文基于用户、平台、大数据和创新等维度,分别从质量服务直通车、四位一体检测体系和闭环管控机制、质量管理水平、质量检测积分制以及质检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详细地提出了模型应用策略。

该研究成果对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下未来中国移动质量管理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对当前整体运营商行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也有较高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旭亮. 一本书读懂互联网思维[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2] Peyton Paxson. Media Literacy: Thinking Critically About the Internet[M]. J Weston Walch Pub, 2009.

[3] Feigenbaum A V. 全面质量管理[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4] Johnson C N. The Benefits of PDCA[M]. Qua1ity Progress, 2002.

[5] 迈尔・舍恩伯格,库克耶. 大数据时代[M]. 盛杨燕,周涛,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6] 代天翼,冀晶燕,潘露薇,等. 大数据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商品与质量, 2015(2): 78-78.

[7] 禄杰,陈怀达,程静雄,等. 运营商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 移动通信, 2014(13): 48-55.

[8] 吴凯声. 21世纪电信网络运行质量管理的创新[C]. 第八届亚太质量组织(APQO)会议论文集, 2002: 771-781.

篇8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现代信息技术则能帮助教师组织更生动的教学活动,教师的讲解演示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它能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加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经多媒体的演示变得形象、生动,使教学更富直观性,教学过程更加活泼、有趣,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使教学变成师生互动、人与电脑互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并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了解和兴趣。教师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拓展课堂容量,增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画、影像、图片等素材,利用优美的外国名曲、生动的卡通动画、美国式的场景环境等声、色、图、文多种媒体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愉快的语言学习氛围,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学习境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还可充分运用教具、学具、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模拟演示,突出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感知、动手操作,使新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教师把握时机恰当提问、适时点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和目标,通过语言实践过程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变学生“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网络――辅助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

随着教学科研的不断进步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英语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改革。而实际上,这种改革已经悄然步入我们的课堂,学校校园网络的建设与应用、网络远程教学、多媒体课件以及电子词典和电子刊物等都已经成为学校英语教学与学习的新手段。尽管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较晚,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基本覆盖全国各地,较多学校也都已经具备了上网的条件。如何通过互联网提供的资源学习到新的教学思想,构造崭新的英语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已经开始成为英语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二、网络资源的利用

互联网上的英语教学资源如此丰富,而获取这些资源又是如此方便,但我们只有正确、充分地应用这些资源,才能体现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真正意义。

1.获取资料,充实教学内容。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常常需要大量的背景资料、练习或测试试题、或者现成的教学课件。此时我们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从头开始,而只需要从互联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源,稍加整理即可使用。

2.网上交际,提高教学效果。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网上交流了:OICQ、电子邮件、论坛及留言簿、IP电话等,无论是对我们的生活还是学习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尝试过在网络教室的课堂上跟学生进行即时对话、假期里跟学生通过邮件交流学习、创办自己的学习网站和开设留言簿及论坛等网络英语教学方式,效果比较理想。

我们还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参加英语学习电子论坛、订阅英语新闻、参加网络英语即时测试和竞赛,引导他们进入虚拟的英语教学课堂,在网络空间享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使他们在自然、真实和快捷的交际环境中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3.直接应用,加快教学进程。

在条件允许的学校,还可以将网络搬进课堂,利用大屏幕投幕或者单人单机,直接通过互联网进行英语教学。我们学校就已经将英语单元检测放到了网络教室进行。教师课前制作网上考试网站(可以使用asp简易代码实现)并放到学校校园网服务器上,上课时学生可以通过访问某个IP地址(如192.168.1.6),登陆该网站进行答题,答题完毕后还可以自动自主地进行评分操作。在这种练习过程中,学生一直兴趣十足,对枯燥的英语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可以通过在线翻译、在线词典的工具进行即时语言翻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篇9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产业融合发展,都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前所未为的机遇和挑战。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内涵和运作模式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冲击。本文针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互联网+时代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策略,以期推动事业单位的创新发展。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缺乏效率

许多事业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多采用行政发文手段,强调自上而下的输入式管理,员工关系维护及教育培训偏重于组织命令及上级安排。部门之间扯皮、员工不愿意相互合作的情况时有发生。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记考勤、算工资、写文书等初级阶段,大多采用单人主机式的工作方式,工作效率偏低,缺乏整合人力信息、优化工作流程的管理平台。

2.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僵化

大多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仍未跳脱以“事”为中心管理模式,疲于应付日常事务,对新形势变化不敏感,仍遵照行政管理、人事奖惩的传统体制管理,无法实现与组织战略同步、与业务发展同步思考、解决问题。这就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对事业单位新形势、新现状,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一方面难以跟上发展,成为闲职;另一方面无法对组织创新提供智力支持,桎梏了事业发展。

3.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平衡与分配机制不合理

人力资源配置不平衡、分配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情况在事业单位工作中较普遍,这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线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单位事业发展。在国家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改革背景下,“铁饭碗”已不复存在。加之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对称透明,面对与市场不对等的薪酬收入,事业单位一些高端复合型人才开始选择出走。事业单位吸引人才的稳定“红利期”正逐渐消失,部分单位面临“高层跳槽”与招不来人的人才断层的严重局面。

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对策分析

1.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互联网+时代,创新才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所以,人力管理者必须积极营造创新氛围,促进形成创新的组织文化。这不仅是事业单位培养造就人才的关键,也是促进事业发展的基石。具体的做法包括:一是鼓励创新,鼓励员工的发散性思维与工作创新实践,设立创新奖励基金奖励员工的工作创新行为。二是培养员工拥有创新思维与技能。在教育培训中倾向对员工创新技能的培养,拓展员工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三是机制创新。将创新工作纳入员工日常绩效考核,引导员工用创新思维开展日常工作。

2.利用互联网技术应用提升管理效率

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改变传统人力资源的单项式、单一化的管理手段。通过搭建人力资源信息化平台,建立人力资源大数据,优化内部人力资源事务流程,在减轻工作负担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利用互联网技术,改进各项工作管理模式,如在招聘工作中,通过网络在线测评对应聘者进行筛选,降低招聘成本,精准定位招募人才。构建云系统,实现绩效云的实时跟踪、辅导与改进,形成培训云的共享开放。在人事服务中,根据管理对象实际,可采用微信、钉钉等APP管理工具,实现移动办公、线上互动、网络考勤等,以此提升管理效率。

3.立足互联网思维变革管理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人才观是开放连接的,只有打破传统事业单位各自为营的壁垒,才能在改革中发展。面对事业单位的人才短缺,要利用善于“长板理论”,采用项目合作、购买服务方式,借助外脑进而解决人才缺陷和事业短板问题。此外应注重流程重组与跨界融合,打破六大管理模块划分,从事业建设层面构筑人力资源三大支柱(领域专家―COE、业务伙伴―BP、服务共享中心―SSC),使人力资源从行政管理的职能部门向促进事业发展的业务单元转变。

4.促进组织与员工共同成长

互联网+时代,人才就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当事业单位面临诸多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只有让员工将自身的发展与单位未来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员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使组织实现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一方面单位应当尊重员工的个性发展,构建内部顺畅沟通的平台,给予员工更多参与组织决策机会。另一方面在人才激励上,开辟员工多通道职业生涯晋升路径,建立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实现绩效总量有效合理分配。重视对人才创造性的发挥,坚持以人为本,采取用户思维管理服务,实现事业单位和人才共同进步与成长。

三、结束语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事业单位改革步伐日益加快,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已进入了“新常态”。只有对事业单位人才战略重新定位,树立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手段,不断创新管理理念与模式,才能让人力资源真正地成为事业单位主要的战略资源,才能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中掌握事业单位的命运。

参考文献:

[1]牟春艳. 知识经济时代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2:80.

[2]刘静. 网络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分析[J]. 经营管理者,2016,21:151.

篇10

【关键词】杜威教育思想;创新能力;信息技术

一、引言

杜威教育思想在全球范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所倡导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课程教材”、“从做中学”等教育思想给近代中国的传统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以陶行知、陈鹤琴及为代表,他们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引入中国,这种影响不仅在近代中国,在现代的教育教学中仍然有着杜威的教育思想。

二、信息时代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挑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说到底就是中国教育缺少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认识世界、掌握世界的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的产生,如何培养学生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快速适应社会并具有创新能力?杜威教育思想中注重社会、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注重学生的经验与教材都给我们在信息时代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三、杜威教育思想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信息技术支持的“经验与教材”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杜威认为,课程教材应该尽可能以儿童直接的亲身经验作为基础,同时课程教材必须与现在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经验与教材”相结合的教学思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杜威还指出:在传统学校中,按照科学原则组织起来的教材“其实并不适合于儿童,只有儿童的心智达到成熟的地步,他才能理解为什么教材的安排采取这种形式,而不是别的形式。只有儿童的心智达到了这种成熟的地步,才能够采用按照科学原则组织起来的教材”。在他看来,儿童比课程教材更为重要。

教材作为学校教育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知识都是来自于教材,教材的结构及内容应该适合相应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知识水平。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练习等都是在符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而制定的,教学内容的呈现必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只有符合学生当前认知水平的教材才是成功的教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教材以其丰富的媒体呈现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多媒体信息内容的跨时空、跨地域和情境性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间接经验,很多以前传统教育中没法再现的场景、现象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奠定了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读物改变了传统书籍知识呈现的固定性和线性,将知识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出来,相关知识的连接性表现得更为突出,电子读物的非线性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容易。电子读物中的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间接经验,改变了传统学校中按照科学原则组织教材而并没有注意儿童心智成熟的缺点。以丰富的电子读书资源和呈现形式,结合学生本身心智发展,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发适合儿童心智和发展的电子读物,以其知识的无限性和丰富性将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做中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批判传统教育“书本中心出发”,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在他看来,“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应该认识到,自然的发展进程总是从包含着从做中学的那些情境开始。”

“做中学”需要借助一定的理论基础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盲目的推崇“做中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知识、技能的快速进步,但是作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基于“做”才会有创新产生,通过做和实验去发现原理、现象,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将知识升华并变成创新。“做中学”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操作,不断丰富的软件为学生的实验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改变了传统实验实现困难、大量的资金、危险等缺点,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软件进行设计,比如Protel、3DMAX、FLASH、Autocad等软件。三维虚拟社区系统实现角色在虚拟世界的互动与交流,角色之间可以通过为文字、视频、语音进行交流,也可以进行肢体的互动。利用微博、BBS构建基于主题的协作式学习,让学生利用相关知识,在小组的共同参与下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让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体现的同时,让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也得到了体现,更能实现一种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BBS的“头脑风暴”打破传统教育中对正确答案的限制,没有既定的参考答案给学生提供更宽广的想象空间,同时也能借助别人的观点看法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开阔自己的思维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杜威首先论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并明确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包含了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创新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创新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和改造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生活的需要以及对生活中经验的总结。培养的学生适应于社会,适合社会需求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杜威认为学校教育与社会相脱离是最大的浪费,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一书中明确写道:“儿童的社会生活是其一切训练或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社会生活给予他一切努力和一切成就的无意识的统一性和背景。”教育不仅要让孩子获得书本知识,更要让孩子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增长见识。学校即社会,学生的教育除了来自于老师的教以外,也来自于社会,来自于自然界。

创新思维的产生与社会、自然、人类是相联系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更多的依赖于互联网和计算机,互联网将全人类链接到了一个广泛的虚拟世界,人们之间的交流、交往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信息时代的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之中。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也会促使人们生活、工作、思维方式的改变。创新作为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动力和源泉,同样也会受到影响。虚拟世界给创新思维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虚拟的人际交往、虚拟实验、虚拟现实技术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更有利的平台,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创新思维提共了更丰富的资源。虚拟的广泛的人际交往为个人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更好的可咨询的对象。信息时代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如图1)。创新思维、学生个体、社会、虚拟社会、自然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图1 创新思维、社会、学生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然而我们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恰当的利用其思想来为我们的教育服务。陶行知针对当时中国人对教育普遍存在的“做、教、学分离,知与行脱节,教育与生活脱离”观念,对杜威“做中学”思想进行了中国化改造,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因此创造一条适合学生个体发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新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争对学生个体,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少限制、更多的学习空间,少些评判成绩的标准,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定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近现代美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EB/OL].http://.cn/tkc045a/FED/Course2/chapter8/A1007002TC08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