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法的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5 09:5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践教学法的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践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篇1

关键词 图解教学法 问题导向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48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Graphic Teaching Method

――Taking Accounting Course as an Example

HE Ying

(Tourism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accounting cours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graphic teaching method and explores the combination of question 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and case study with graphic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 graphic teaching method; question oriented method; case study

1 研究背景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是以提供经济信息、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学是研究如何运用正确的会计方法真实、客观、及时、全面、系统、连续地确认、计量、记录与列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及其反映的经济信息的一门学科。“会计学”课程是工商管理学科大类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本原理、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工作组织与程序三部分内容。被誉为“商业语言”的会计学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具体核算方法和多样组织程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寓教于乐并结合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试图将学生原本印象中枯燥的会计学原理、纷繁复杂的会计核算变得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一些、更有趣一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以会计学基本概念为起点,以知识脉络为主线,通过运用图式呈现基本概念、章节基本知识点及其脉络,帮助学生轻松入门,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能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从而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更好地学以致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图解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表、图例、图片、图形、图像等形式,结合语言、文字、字符及其他形式,对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事实、事例、事件和过程的形态、性状、关系模式进行描述和展示,使受教者加快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对事物的构造、机能、功用、特点、外延与内涵有更清晰的认识。从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Tony Buzan创造了简单有效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改进笔记方法的思维导图,到David P.Ausubel(1978)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只有学习者了解所要学的概念的意义,学习才会有成果。因此主张教学首先要了解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教授新的概念,与学习者现有的认知结构相关联。再到Novak and Gowin(1984)带领一个研究小组在康奈尔大学推动一系列活动的结果显示概念构图法是一个能促进学生学习成效的学习方法。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结合特定教学领域实践展开了图解教学法研究。

邱垂昌(1988)、陈美纪、康自立和徐敏芳(1999)以中级会计学教材进行概念构图实验教学。邱垂昌、陈瑞斌(2000)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概念构图能有效促进学生高层次认知及帮助学生整合观念,亦有助于学生较低层次认知能力的培养。何治玲(2002)探讨将概念构图与合作学习应用与会计科目教学。陈莉(2008)提出运用会计图解教学法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系统归纳,有利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所学知识。陈牡丹(2009)以概念构图法融入会计案例,发现多数学生肯定概念构图法对于厘清题意、拟定解题计划、搜寻及应用相关会计原则与概念有益。莫锦笑(2009)认为在各种教学方法中,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如果较多地使用图解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会更好。冯建荣(2009)强调加强会计学教学的系统性,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与特点,应较多地应用图解教学法。陈其末(2010)在多年的银行会计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图解教学法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银行会计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图解教学法,应当把图解教学法作为银行会计教学方法的核心内容。容辉(2010)认为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进中应较多地应用图解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肖建义(2011)认为会计教学实践证明图示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会计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枯燥乏味、晦涩难懂、抽象的会计知识理解得更容易、更透彻、更深刻。任丽丽(2011)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认为会计教学,尤其是非经济类专业会计教学中,最能取得满意效果的是图解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吴娟娟、周台龙(2012)实证研究发现图解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本会计的成效。姚艳(2012)、姚艳、徐海清(2014)认为将图解教学法应用于基础会计学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习者注意力,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郭红彩(2014)采用DID模型对概念构图法在会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概念构图法的确对学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帮助学生跨越会计核算的障碍,使学生能从琐碎枯燥的会计分录中解脱出来,有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方法也可延伸到财务管理等课程中。

综上所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将图解教学法应用于“会计学”等相关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会计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尝试以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为引导,以图解教学法为主体,以案例教学法为载体,不断丰富图解教学法的内涵。

3 图解教学法应用特点分析

3.1 化繁为简,突出要点

“会计学”课程中涉及大量的会计学专业术语,这对初学者而言是一个难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图解教学法有助于将这些繁杂的基本概念通过简单、形象的图示展现出来,使学生既能快速把握相关基本概念的要点,又能全面、完整地理解这些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例如: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等专业术语对于初学者而言比较抽象,教师通过简洁的图示讲授这些基本概念,化繁为简、突出要点,有助于初学者理解和学习。如图1所示。

3.2 化零为整,强调整体

“会计学”课程围绕企业资金运动发生的一系列经济交易进行确认、计量、记录与列报,为相关决策者提供经济信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该课程主要讲述会计基本理论、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组织程序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图解教学法有助于将企业纷繁复杂的经济交易、丰富多彩的财务活动、纵横交错的财务关系等零零散散的每一个知识点以企业资金运动为主线连接成知识链条,使学生在学习每一个知识点的同时能全面理解和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脉络。例如:以企业资金运动为主线,将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账簿―财务报表等知识点通过图解教学法可化零为整,有助于学生理解每个知识点及知识链条。如图2所示。

3.3 化整为零,拓展链接

“会计学”课程内容与“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管理会计”、“经济法”、“税法”、“审计”、“战略管理”、“管理学”等课程相关内容紧密联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图解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在把握“会计学”课程本身知识脉络的同时,链接相关课程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把握课程之间的关联,构建系统的开放式知识网络。例如:企业以资金运动为主线发生的筹资、投资、营运及收益分配活动是“会计学”课程核算的主要内容,也是“财务管理”课程管理的主要内容,但是分析的角度不同,这些财务活动的结果都会集中反映在会计工作的成果“财务报表”中,这也是“财务分析”课程分析的依据和主要内容。“会计学”课程重核算、“财务管理”课程重管理与决策、“财务分析”课程重分析与决策。与此同时,企业的上述财务活动与“经济法”、“税法”、“管理会计”、“审计”、“战略管理”、“管理学”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相关联。教师通过图解教学法链接相关课程知识点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地学习“会计学”及相关课程。如图3所示。

4 图解教学法应用要点分析

4.1 图示准确性

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图解教学法的第一个挑战在于图示的准确性。无论是表达“会计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还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课程之间的链接,都要求教师保证提供图示的准确性。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全面、系统、深入地掌握课程基本知识点、重点与难点以及课程之间的关联性。

4.2 图示简洁性

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图解教学法的第二个挑战在于图示的简洁性。只有简洁的图示才能发挥提纲挈领、突出要点的作用。只有简洁的图示才能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简洁的图示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把握课程要点与实质以及相关构图技巧。

4.3 图示完整性

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图解教学法的第三个挑战在于图示的完整性。无论是表达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还是强调重点与难点,只有完整的图示才能保证所呈现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使学习者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构建知识链条与网络。这就要求教师系统、完整地把握课程及课程之间的联系。

5 图解教学法应用融合

在“会计学”教学实践中,图解教学法的确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教师将图解教学法与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式教学法等方法融合应用会锦上添花。笔者认为图解教学法应用融合需要注意以下三个要点。

5.1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为引导

在“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思考、学习课程知识,还要肩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以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为引导,结合课程内容,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学习课程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

5.2 图解教学法为主体

在“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为引导提出问题,以图解教学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帮助学生轻松入门、把握要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系统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

5.3 案例式教学法为载体

在“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章开篇和小结时结合实际案例围绕章节基本知识点、重点与难点提出问题,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用图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学习者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系统理解和应用章节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图示教学法应用融合的要点是教师以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为引导、以图解教学法为主体、以案例教学法为载体系统教学。如图4所示。

6 结论

从20世纪70年代末国外学者开始研究概念构图教学法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台湾学者在中级会计学领域探索概念构图实验教学,21世纪更多的教师在不同学科教学领域特别是会计学教学领域实践着图解教学法。实践证明,图解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在酒店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中应用图解教学法,可以发挥其化繁为简、突出要点;化零为整、强调整体;化整为零、拓展链接的特点。同时,以图解教学法为主体,融合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学习“会计学”课程。

参考文献

[1] 徐平.图示与图解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电大(经济),1995(3):91-94.

[2] 王文海.现代教学的“十大教学法”(一)[J].中国电子教育,2005(2):62-64,75.

[3] 赵国庆,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8):42-44.

[4] 吴娟娟,周台龙.图解法对提高成本会计学习成效的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4-29.

[5] 陈莉.《基础会计》教学方法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1):147.

[6] 莫锦笑.《会计学原理》课程特点与教学方法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2):80-81.

[7] 冯建荣.会计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4):72-73.

[8] 陈其末.图解教学法在银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2010(1下):107-108.

[9] 容辉.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6中):145-147.

[10] 肖建义.图示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11(2):7-8.

[11] 任丽丽.非经济类专业基础会计学教学方法初探[J].河南农业,2011(7下):13,15.

[12] 姚艳.《基础会计学》教学方法设计――借贷记账法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J].财 会通讯(综合),2012(7上):36-39.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 VFP 应用

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事件进行分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进一步提高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从而重点培养其探索、合作、创新能力的教学形式。

Visual FoxPro(简称VFP)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传统的教学组织顺序是从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类型、基本结构,到数组、函数、数据表、数据库、查询、表单、菜单然后到报表文件。由于基本概念比较多,内容枯燥难懂,学生往往会失去学习的耐心和兴趣。实践证明,VFP教学很适合使用“案例教学法”。在VFP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对具体“案例”的讲述上,要学习的概念和语法带入具体实例中讲解,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与效果,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等有一定的成效。

一、合理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

案例的选择非常关键,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选择案例既要与教学目的吻合,又要采用学生易于接受和感兴趣的生活案例。教师进行教学时,案例在教学当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应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根据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在开展VFP课程的教学时,可在简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以及VFP的基本操作之后,引入—个典型的实用案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这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实际应用系统,可以分为学生学籍管理和学生成绩管理。在学生学籍管理中可以实现学生的基本信息、录取、助学金、奖罚情况、毕业信息等的浏览、查询、修改等;在成绩管理中可以实现学生的课程设置、成绩、任课教师等情况浏览、查询、修改等,因此,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案例教学计划的制订

教学计划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制定计划不仅要符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还要符合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规律,要合理分散重点、难点。制订VFP课程的案例教学计划,就是根据VFP的课程任务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以所选择的案例作为该课程内容的学习主线,建立起该课程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的过程。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在案例实施前,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对VFP的基本概念、数据类型、基本结构、数组、函数等进行简要系统的介绍。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大概认识和总体把握,便于学生在以后的案例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接受和理解。

1.案例的引出

在开始讲解新课程内容之前,教师首先要演示编写好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当学生看到漂亮的用户界面、强大的功能以及简捷方便的操作时,会对VFP数据库管理系统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具体的实例将抽象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学习目标框架。此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阐明VFP课程学习与其他课程学习不同。VFP是一个连贯性的课程,需要从始至终完成一个小型的管理系统制作。

2.案例教学的过程

在VFP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案例教学”为主,适当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来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主线,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参与的方法完成《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案例的每一步操作。

(1)分解案例。教师将“案例”分解成具体、浅显易懂、容易完成的教学实验,并且和教材中的章节“对号入座”,使学生能有目的地分步进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中的具体章节,可以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案例分解成多个教学实验,从项目管理器的建立开始,到数据表、数据库的建立,查询视图的建立,报表标签、表单、菜单的建立,实现学生信息及成绩的浏览、查询、修改等,并且尽可能使各功能简单、实用。最后再进行应用程序设计,使学生全面了解具体数据库管理应用系统的实际界面、功能及其开发方法和步骤。

(2)讲解案例。在讲解新课之前,首先给学生演示本节课将要制作的实例,并做简单介绍,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入新课内容。在案例讲解过程中,尤其是对具体界面设计时,先给学生介绍窗体上的各个控件,然后根据操作步骤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界面,自己去尝试使用窗体上各个控件,发挥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可以进行强调和解释,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解释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保证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

(3)案例的制作与实现。通过教师案例的具体讲解,学生已经对VFP课程有了一个大体认识,但他们的创造力并未发挥出来,还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实际,在教师讲解完之后,学生就可以亲自动手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操作,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分析和创新,实现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最后教师将所有基本内容讲解完之后,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程实践环节。即由教师带领学生,按照系统开发的标准步骤一起完成《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让学生掌握系统开发的完整过程,使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系统、牢固。

3.案例教学的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环节,具有激励和检查的作用。通过对学生参与完成案例的过程进行回顾与分析,找出成功与不足,教师再进行适当的提示、分析、点评,并进行最后归纳。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表扬和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应指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总之,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在VFP教学中的实施,始终贯穿了以“能力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主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探索、合作、创新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在VFP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案例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詹自胜.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探索与实践[J/OL].,2008-11-17.

篇3

关键词:生态学;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29302

1引言

生态学是研究地球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具有强的应用性与交叉性等特点[1~3]。作为生物、环境类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生态学授课质量与教学效果对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生态学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交叉性、应用性强等特点,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代生态学教学需要[4~6],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和调整,以充分满足和适应本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现实需要[4]。

笔者结合生态学课程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问题教学法,以科学阐释生态学问题与现象,讲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取得良好效果。

2问题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

2.1问题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创造性教学的一种方法[5],即将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与此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由此可见,科学创设情境是问题教学法的重要基础,合理设计问题则是有效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讨论的关键。

2.2问题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问题教学法的突出特点就是把知识点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用问题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教学概念和知识的认识,从而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并加深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知识结构和运用规律的理解。问题教学法强调把对问题的质疑权交给学生,利用其好奇与探索的心理,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挖掘学生综合潜能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问题教学法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态学内容广泛、领域繁多,涵盖基础、应用等多个方面内容,又涉及诸多层次与生态阶元[6],单纯依靠教师讲授教学效果往往不明显。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法的引入与实践很好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1突出全球变化的时代背景,合理设计科学问题

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是指在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与驱动下,导致大气成分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最终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土地荒漠化的过程。全球变化不仅仅是气候变化,它是由大范围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环境变化组成的。因此,现代生态学问题需要在这一大背景下去阐释和考量。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通过电影《后天》、《A Convenient Truth》的介绍,为学生创设出特定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变化尤其是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等实际问题,组织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对问题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并揭示相关生态学规律与本质。

同时,因现代生态学关注的重点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在此变化过程中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农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内容讲授时,分别向学生提出了生态农业、城市化等当前热点问题,引发热烈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结合区域热点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

滨州市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其生态环境具有典型的三角洲特色。而黄河三角洲地处渤海南部的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这一地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国务院于2009年11月2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若干区域生态热点问题向学生展示,并引发积极思考与热烈讨论。如在讲授湿地生态系统相关内容时,结合黄河三角洲滨海滩涂资源开发与保护实际,以图片、新闻报道等素材为核心,组织学生展开专题讨论,并结合相关研究文献系统阐述有关概念与科学原理。

3.3关注现实生态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法有效运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素材和资料储备。如课前搜集整理山东省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资料,特别注意将黄河三角洲地区两个重要自然保护区资料进行整理汇总,以备教学需要。在讲授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相关内容时,以位于滨州市无棣县境内的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贝壳堤岛近20年来的植被变化动态,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贝壳堤岛生态系统与植被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重建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深刻认识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自然生态系统会发生剧烈变化,同时理解植被群落的演替过程受群落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这样的问题设计与讨论过程,不仅让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生态学知识、培养应用能力的动力与兴趣。

3.4以问题为核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生态学体系中的核心主题。在讲授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时,列举“生物圈二号”试验,引出地球环境系统与生命系统的协同进化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从这一试验的过程与结果等方面总结经验与启示,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反思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的基础性和不可替代性。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资料查阅的基本能力,同时也通过让学生从认识表象到揭示问题内在本质一步一步进行剖析,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综上,在生态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将问题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做好设计问题、创设情境以及合理切入、组织讨论和揭示规律、释疑解惑等各个环节,通过对问题的引入、讨论、解答,阐释生态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问题教学法的突出特点,在于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教学法应用于生态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十分关键。一方面要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窠臼,合理发挥主导作用,又要注意“适度”、“适时”、“适当”、“适法”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和点拨[7],才能真正发挥好问题教学法的固有作用,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掌握生态学基本原理,并锻炼和提高应用能力。如何更好地运用问题教学法,发挥其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功能优势,有待于广大教学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戈峰.现代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牛翠娟.基础生态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4] 耿红.生态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3):190~191.

[5] 张桂萍,茹文明,金山,等.生态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教学模式[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 (2): 100~101.

篇4

【关键词】教学改革;数字图像;驱动教学

0 引言

数字图像处理是研究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去除噪声、增强、复原、分割、提取特征等处理的一门科学,是具有鲜明学科交叉性的综合性技术。作为一门本科课程,数字图像处理要求学生在掌握图像采集、图像增强、图像变换、图像编码、图像恢复、图像分割、图像分析和图像识别等有关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编程实践技能,能够利用计算机编程实现图像信息的各种处理等。本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①内容繁多,课时少,基本概念比较抽象,涵盖的研究应用领域很广泛,涉及大量的数学问题,数学公式推导较为繁琐,学生没有一个感性认识,从而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易失去学习兴趣;②学生学习完全依赖课堂,过度依赖课堂笔记,认为记好笔记就可高枕无忧,放弃了利用课外时间深入学习;③对于本科生来说,多数学生的编程水平有限,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内容较多、任务量又大、有的难度较高,而实验时间紧张,又往往造成流于验证性实验,创新性开放性实验严重缺乏;④尤为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所学不知何用是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介于此,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课程中的原理和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1 教学现状与拟解决问题

2 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项目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运用到数字图像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就是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并将整个教学内容有机贯穿到项目实施中,学生在项目研发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什么”。因此,项目驱动教学法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

3 驱动教学法的实施程序

根据《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知识层次和内容体系,同时结合我们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组织教学内容。《数字图像处理》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通过一个或几个项目为载体组织在一起。以“实施项目”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和主题,展开教学内容,可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换为“兴趣驱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基本思路如下图1。

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主要处理好这五件事:前提、关键、核心、途径、目标。

3.1 前提

选择合适的项目。邀请教研室内具有相同授课经历的老师组成讨论组,在授课的年轻老师为主体,老教师为顾问,共同对《数字图像处理》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紧扣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以此确定所学知识的“主题”,并为这些主题寻找到相关的案例。这些案例主要来源于历年来的毕业设计,结题的科研项目等。

3.2 关键

合理分解任务。以教师讨论组为媒介,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按照认知规律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3.3 核心

提倡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为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时间,应在授课之前将项目内容、相关资料、重点难点以及要求在网络群里,由任课老师提出任务,并分配给事先划分成的若干小组(5人左右一组为宜),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和发现任务中相关的知识点及解决途径。若有疑问还可随时选择网络或面对面和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给出项目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上与业余时间收集资料,通过小组内协助、自主及协同学习等方式实践动手解决问题。

3.4 途径

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必须将传统教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交流和讨论。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显。

3.5 目标

4 结束语

教学实践表明,自项目驱动教学改革尝试性实施以来,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表现在学生自觉完成授课任务,并将课堂活跃为其相互切磋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平台,学习竞赛气氛渐已形成。这一方法的实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原动力,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真正转变了传统的“授之以鱼”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授之以渔”之法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下一步将进一步深化项目驱动教学法,以期形成一种成熟的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2]汤宗健.自主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7).

篇5

摘要: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高校教师们普遍面临的问题和难题。在高校管理类课程中应用苏格拉底教学法对解决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作为有效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法,在高校管理类课程中将苏格拉底教学法与传统讲授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和案例研究教学法等其他主流教学法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而且对于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和增强学生逻辑分析能力有着积极作用,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关键词:苏格拉底教学法;管理;结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202-03

近些年来,虽然很多普通高校在管理类课程中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法和案例研究教学法,但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生课程较多和课业负担重等原因,推广的课程范围和实效性都很有限。过多的课堂讲授和灌输不仅容易让学生失去对管理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容易僵化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其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更谈不上创新型思维的培养。“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类课程不能局限于对知识的讲解,而是应该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管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会以多维、广阔、独特、创新的视角看待管理问题。苏格拉底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其他教学方法,也有益于课堂效果的提升。

一、苏格拉底教学法

作为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不仅是西方哲学思想的奠基者,而且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均有建树。尤其在教学方法上,苏格拉底独树一帜,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教学法”,而他则形象地将自己的这套方法称为“产婆术”,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就像是产婆为婴儿接生一样为思想接生,引导人们产生自己的思想。他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由于“苏格拉底教学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对于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如苏格拉底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正义、非正义;什么是勇敢、怯懦;什么是诚实、虚伪等。一段具体形象的运用苏格拉底法的师生对话可能是这样的:老师问:“什么是革命?”学生答:“用武力政府。”老师又问:“如果这个国家本来由某个国王统治,结果国王的弟弟杀了他篡位为王,这算是革命吗?”学生答:“那应该不是。”老师问:“这么看来,是不是并非所有以武力政府的情况都是革命?”学生答:“是的,不是所有这样的情况都算是革命。”老师接下去问:“那么除了武力之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造成革命呢?”由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角色不是制定规则,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清晰地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从问答中获得学习的成果,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校管理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法

目前,高校管理类课程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以外,还有翻转课堂教学法(张晓梅等,2014)、案例研究教学法(武艳,2011)和情境模拟教学法(李玮,2008)等主流教学方法。

1.翻转课堂教学法。翻转课堂最早起源于2000年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经济学入T”时采用的“翻转教学”模式。2007年,科罗拉多州Woodland Park高中的两名化学老师开始通过录制的视频和PPT上传到网络为缺课的学生补课,由此演化成学生课下通过视频网络等进行自主学习,课上提出问题教师协助解决的教学模式,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目前这一教学模式被普遍推广运用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2.案例研究教学法。案例研究教学法始创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1908年开始被哈佛商学院引入到商业教育领域。案例教学通过选取适当的案例,让学生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案例的同时,不仅将知识理解、内化和吸收,而且通过案例的分析与交流不断的锻炼和增强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应用能力等,从而有利于学生多维视角和综合能力的塑造。目前,在高校的工商管理类课程中,案例研究法已成为公认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被普遍采用。但是,案例教学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案例教学的具体形式以及案例教学所占的教学比重等,各高校各课程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3.情境模拟教学法。情境模拟法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茨霍恩等首先提出来的,主要用于在职面谈、人才测评、管理培训等领域。所谓情境模拟即指依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编制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项目,将被试者安排在模拟好的逼真工作环境中,要求被试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和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情境模拟教学法在医学护理等专业领域运用广泛,在工商管理类课程中也有一定的应用。教师需要选用合适的案例,进行恰当的情境设计,让学生进行角色的实战模拟演练。情境模拟法是案例教学法的有效的延伸和补充。

三、苏格拉底教学法在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苏格拉底教学法对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苏格拉底教学法的硬件上的实施条件和限定因素相对较少,因此在高校的各类课程中均有大量的应用范例,比如,法学教育(冉杰,2007)、大学英语(张立梅,2011)、软件工程(王小刚和黎扬,2010)等课程。或许是由于案例教学法等在管理学课程教学领域里的流行与普及,对苏格拉底教学法在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很少有学者提及并进行深入的探究。作为启发学生思维的问答式教学法,苏格拉底教学法特别适合于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理论以及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思维获得判断与分析的能力。因此,苏格拉底教学法既可以与传统讲授法结合应用,又可以与翻转课堂教学法和案例研究教学法融为一体。情境模拟教学法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的情况下采用的,聚焦于学生的实战演练层面,而且教师并不是参与其中的角色,因此不适合结合苏格拉底教学法。另外,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和教学硬件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情境模拟教学法在我校本科生的课程教学中并未得到广泛的采用,所积累的教学经验有限,有待于今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摸索。因此,下面主要分享教学过程中苏格拉底教学法与传统讲授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和案例研究教学法的结合应用。

1.苏格拉底教学法与传统讲授法的结合应用。在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传统讲授法主要用于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阐述与讲解。由于大学生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过于抽象和模糊的讲解会让学生似懂非懂,容易感觉枯燥乏味,甚至失去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将苏格拉底教学法糅合在传统讲授法中,一方面,通过不断的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思维逻辑,逐步完善得到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结合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概念或现象进行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概念和问题的本质。比如,在讲解“管理”这一基本概念时,如果将书中的下述这些概念直接表述出来讲解给同学听:“管理是指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管理就是决策。”那么学生就会觉得生涩和难以理解。采用苏格拉底教学法,先让学生发散性的思考:“你觉得什么是管理?哪些行为和活动可以归为管理的范畴?管理跟哪些要素相关呢?管理活动是否也会渗透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呢?”通过总结和归纳学生的回答,再结合具体概念的描述,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管理这一概念的内涵。运用这种苏格拉底教学法与传统讲授法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理解概念,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式和发散式的思维延展,不拘泥于单纯对知识的被动领受,而是自动自发的探寻与思考。

2.苏格拉底教学法与翻转课堂教学法的结合应用。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将传统的学生在课堂上知识点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在课下的主动自觉式学习,而在课堂上旨在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及讨论交流的方式巩固内化知识和提升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师对问题的设计。采用苏格拉底教学法对问题进行设计,保证了问题间的逻辑性,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展开,直到深入问题的实质,有效避免问题设计的表面化和学生回答的一知半解。比如,在学生自学完成关于战略的层次的知识以后,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战略的层次有哪些?”进一步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更进一步的再提出问题:“你觉得是不是每家公司都会有三个层次的战略?请举例说明。”以检验学生对战略层次这个问题是表面上的记忆罗列还是真正实质性的理解。

3.苏格拉底教学法与案例研究教学法的结合应用。案例研究教学法在国内外的商学院中被普遍采用,尤其是MBA和EMBA教育。由于案例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因此,在高校本科生教学中,工商管理类的课程不再是满堂的知识讲授,而是引入案例教学,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可以是针对一个主要知识点的小案例,组织学生课上进行讨论,也可以是需要综合能力的大案例,学生以小组形成完成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小案例环节,如果教师只是直接提出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并且仅限于此,那么学生的回答就容易因迎合教师所讲的知识点而表面化。因此,结合苏格拉底教学法,在问题之前设计一些与案例的理解相关的问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到问题的答案。比如,一个德鲁克经典小案例中,最终的问题是:“如果你是拉瑞,你准备如何与老板一起工作?”事实上,如果直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学生心中的拉瑞都各不相同,甚至有些学生会像拉瑞一样选择辞职,根本不想跟老板一起好好工作。因此,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可以设置如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有更透彻清楚的思考:“你觉得拉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觉得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觉得拉瑞为什么选择辞职?”“请描述下拉瑞辞职前和辞职时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你觉得拉瑞有]有后悔自己辞职的选择?”需要小组汇报的大案例,教师可以结合苏格拉底教学法对学生汇报中逻辑和观点不清楚的地点进行提问,这种提问既可以根据学生的书面报告进行准备,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即兴发问。比如,学生在汇报索尼公司战略转型的案例中,罗列了索尼公司各项业务的情况和多次并购行为,也指出了高层近几年所做出的行动,但是这些材料散乱,没有内在的逻辑主线。将苏格拉底教学法引入,通过问答引导学生具有清晰的分析思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你们小组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这个结论是如何被推出的?如果战略转型是必须的,那么索尼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型?促使它进行战略转型的动因和要素有哪些?”

四、结语

苏格拉底教学法,一个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教学方法,至今仍在我们的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格拉底告诉了我们一个至简的育人智慧:“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随着全球经济的兴起和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需要创意精英来凝聚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也不断的呼吁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苏格拉底教学法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提供了一个最便捷且简单易行的方法。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将苏格拉底教学法与传统讲授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和案例研究教学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而且对于吸引学生课堂注意、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增强学生分析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有着积极作用和良好的效果。《管理百年》一书中写道:“管理没有最终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对于管理类课程而言,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不断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苏格拉底教学法对于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和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具有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晓梅,王妍妍,马增林.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探索,2014,(7):60-61.

[2]武艳.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三江学院学报,2011,(1):30-34.

[3]李玮.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管理学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7):63-64.

[4]冉杰.苏格拉底法在法学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评论,2007,(06):132-135.

[5]张立梅.苏格拉底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1):79-80.

[6]王小刚,黎扬.苏格拉底教学法在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0,(14):77-79.

收稿日期:2016-11-30

篇6

论文关键词:教学法,教学实施,模块化教学体系,考核评价机制

自我校电气专业获批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以来,按照“面向电力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了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电路课程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开展PBL教学法,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保证。

一、PBL教学法的内涵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即基于问题的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通过该教学方法的展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PBL的教学目标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资料组织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PBL教学法的基本要素为如下几方面:

(1)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问题”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源动力;

(2)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鼓励学生团队协作、自主探究;

(3)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4)激发创新性思维,强调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5)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

2PBL教学法在电路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培养人才的任务是通过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得以实现的。课程体系与结构的优化,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2.1确立基于PBL教学法的教学实施过程

在广泛调研国内外PBL教学法在工程教育领域应用的基础上,探索电路课程(包括理论课《电路理论》、实践课《电路测试技术》)应用PBL教学法的总体思路,构建了基于PBL的教学实施流程。PBL的教学理念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因此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先问题,后内容”的基本规律。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依据“案例——问题——自学——讨论与实施——评价”的步骤,实施教学。

1)选择案例

由于电路课程是电气专业的基础课,教学内容中理论分析与计算较多,工程实际应用较少,教学案例的选择尤为重要,既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又要力争满足专业特点与专业的基本需求。通过案例的确立,既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与专业素养。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科研课题成果、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融合到教学案例的设计中,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激励学生采用更为广泛的学习方法与手段进行自主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问题导出

PBL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具备以下特征:具有不良结构,开放真实;引出所学领域相关的基本知识;具有足够的复杂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探索与创新;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形成结论并互相补充反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相应的“问题群”式引导性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广泛思考、深入探索、资料查阅和小组讨论。例如以“变压器原理”为教学案例,通过设定“变压器基本结构”、“变压器工作原理”、“变压器作用与分类”、“变压器的正常运行与检修”等系列问题,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学习,既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又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3)自学过程

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查阅文献、咨询等多种渠道开展自学活动,构建各自独到的见解,形成问题讨论提纲及汇报提纲。通过小组协作学习,既可以激发学生个体的优势,又促进了学生的团队协作与交流能力的提升。

4)组织讨论与实施

教师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中,首先由组长代表小组进行学结,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修正。教师注重启发引导,根据实际情况设疑、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5)效果评价

评价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之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同学评价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共同进步;通过教师的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为学生布置课后思考题,进一步实现知识的升华。

2.2形成适合于PBL教学法的模块化、层次化的电路课程教学体系

应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的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制定适合于PBL教学的教学体系。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教师自我思维转向学生群体思维,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结合工程实际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电路课程的教学模块,提出每个模块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要求。既要保证内容的完整性,又要保证内容的层次性。

篇7

【摘 要】 扬州大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使用了同伴教学法,在改变评价方式、转变题目类型、引导学生参与的基础上,富有成效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 同伴教学法;大学物理;评价方式

马祖尔教授自1991年创立并逐步向全世界多所学校推广了同伴教学法。扬州大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也使用了同伴教学法,变传统单一的讲授为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富有成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1.改变评价方式

由于大学物理是大一下学期开设的,而大一的学生普遍公共课较多,学习负担较重,要他们自觉主动的转变学习方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辅以评价的刺激就很有必要了。

经过实践,比较合理的评价方式:平时成绩占总成绩40%,期中成绩占总成绩2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40%。平时成绩的具体构成如下:

(1)内容综述:每次2个学生进行复习和预习讲述相关内容,占总成绩6%。

(2)研讨发言:主要针对课堂讨论、板演、发言等,占总成绩24%。

(3)自主学习:对于课程安排的学习内容,能按要求完成阅读,并提出问题,占总成绩10%。

期中不做测试,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在开学时要求学生研究一个和物理相关的实际应用,或者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现象,在期中的时候交稿,占总成绩20%。小论文的评分采取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同伴互评占70%,要求每个学生评4份,不能相互交换评分;教师评价占30%。期末考试安排在全部内容学习完成之后,时间2小时,占总成绩40%。

2.转变题目类型

同伴教学法重概念、轻计算。有些概念测试题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却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错误概念,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这就要求我们转变题目类型。要使用专门设计的用于揭示学生概念错误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概念测试题。

以等厚干涉中的一个题目为例:一柱面状平凹透镜放在一平玻璃片上,用单色平行光自上方垂直向下照射,观察柱面状平凹透镜和平玻璃片间空气薄膜的反射光干涉的等厚条纹。请分析干涉条纹的特点(形状、分布、级次高低)。

这种题目的解答往往需要用物理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不是将数据代入公式。而以前学生普遍认为掌握课程内容最重要的步骤就是解题,学生一直在集中精力学习“处方”,或者是在教材中称为“解题策略”的东西,而不去考虑其中的物理概念。

3.引导学生参与

(1)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在扬州大学,大学物理课一般都是大班课,学生人数在70-100之间不等。在大班课实行同伴教学法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每组大约6人。先组内讨论,提交答案,然后组间讨论,修改答案。对已经理解的问题,可以请学生作答,老师补充即可。对还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动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寻求答案。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中,学生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在一直有尊师重教风尚的我国,学生怀疑老师确实很难,学生“不敢、不爱、不会”提问。这对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在美国,灌输式教学在20世纪中后期已经基本被放弃,取而代之的是鼓励学生质疑教授的权威、参与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每个人都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陈述,在获得更多信息的同时反思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评价不同的概念和观点的有效性,通过思辨得出新的结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教学改革的成果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

由于在绪论课时就和学生说明了评价方式,学生从一开始就知道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环节越来越花心思,提问的水平越来越高了,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有价值。例如,刚开始有学生会问:“伽利略速度变换公式看不懂”这类的问题,这说明学生只是很粗浅的阅读课本,没有深入思考,指望老师详细的讲解。但经过一段时间有学生问:“引力势能和重力势能是什么关系,若是等同,为什么一个是正一个是负,函数图像也不同?”显然这个问题的提出是经过了学生的思考的。可见,在实施同伴教学法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加深了

同伴教学法使用专门设计的用于揭示学生概念错误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概念测试题,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本质概念上。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基本概念上,也不能影响解题能力的训练。一般情况下,概念测试大约占课堂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这样留给系统讲课的时间就会减少。所以在课前会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讲义,观看课件、视频。

(3)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

在讨论问题的时候,由于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部分学生不愿意开口回答问题、表述观点。这时评价方式的改变无疑给学生一个促进作用。只要回答问题,不管对错都给分。这样可以打消学生的顾虑,让他们可以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不用担心对错。通过老师不断鼓励、不断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以前问题出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多,现在就不是那样了,往往几个同学一起站起来,所以现在规定“男生让女生,后排让前排”。

5.改革实践的结论

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取决于课程内容的设置,还取决于教学传授的方式。在培养人才的时候,提倡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学会相互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同伴教学法无疑是一个值得采用的创新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8

1.LBL教学。学生进入卫生检验实验室后在教师带教下进行现场实验。教师要讲深讲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讲授内容包括实验内容、基本概念、操作步骤、实验原理、常见检测方法等,学生按照实验指导操作进行实验,最后教师归纳总结。一切实验准备工作均由教师在实验前做好。

2“.LBL+TBL”教学。采用“LBL+TBL”教学法的主要步骤如下:(1)组建小组:学生进入卫生检验实验室后分为4个团队,每个团队为4~5人组成的小组。(2)学生预做实验及准备实验: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在进行实验课之前,将教学目的要求及简要操作告知学生,在指导下分工配制实验所需的试剂和调试仪器、设备。预做实验失败,就要分析并找出本次实验失败的原因,及时改正,从而学到课堂以外的许多知识。(3)组织并讲授实验课,在指导下学生组织和讲授实验课,带教教师适当补充,可展开讨论和辩论。(4)测试:实验结束后进行现场测试,允许在小组内讨论。

3.TBL教学。采用TBL教学法的主要步骤如下:(1)组建小组,方法同“LBL+TBL”教学。(2)学生预做实验及准备实验。方法同“LBL+TBL”教学,但教师不指导。(3)讲授和组织实验课,学生完全自主讲授和组织上课,带教教师不做补充。4.效果及评价方法。采用考试的形式对各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统计得分情况。同时用问卷形式调查所有学生对不同教学法教学效果的认同情况,调查内容由“优、良、中、差”评价,收回问卷,有效收回率98%(有一位同学中途生病请假回家休息),数据用统计学检验。

二、结果

1.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LBL+TBL”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强、课堂气氛活跃,将原来的单向教学转变为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互动。而单独采用LBL教学,学生参与性差,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

2.各组考试成绩比较。考试成绩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B组明显优于其他各组,C组优于A组,而A组成绩最不理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教学问卷调查结果。为了对TBL教学效果进行系统的评价,针对教学目标、课前预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度、基础知识与实践结合的紧密度、学习主动性、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教学互动性以及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理解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将学生对“LBL+TBL”教学法的评价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其中对各方面评价为优均占到了总数的80%左右,评价为良、中、差分别占到了总数的10%左右与1%~5%之间。由此可见TBL教学法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80%左右的学生认为,“LBL+TBL”教学法形式新颖,提高了在实验中解决遇到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也有少数学生认为TBL教学知识点较零散,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

三、讨论

传统的教学方法(LBL),将理论大课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知识框架,易于理解和记忆,不可完全否认传统的LBL教学。但单纯应用LBL教学也有不足之处,卫生检验实验内容多,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按教师要求进行实验,不能很好地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学生对实验的总体理解和把握较差。即使采用提问答疑启发的方式,这些学生的参与性也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TBL教学法正好弥补了上述不足,TBL强调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卫生检验问题的能力,还锻炼了学生文献检索、逻辑推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但我们在TBL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学习和讨论,学习负担加重,个别小组将课前准备任务轮流交给某一成员负责,其他学生不愿参与。其次,有些学生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对TBL教学方法不适应,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三,部分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操作细节问题或争辩无关紧要的问题,而忽略了主要目标。第四,TBL教学要求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否则教学效果较差。TBL与LBL教学各有优点与缺点,可视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点。我们将T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根据实验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认可“LBL+TBL”教学。当然教师在准备TBL教案过程中,需设计与专业相符而且具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教师指导解惑作用不可替代,而教师也可以从学生讨论中得到启发,并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做到教学相长。

篇9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湖北文理学院原名襄樊学院,1998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原襄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襄樊职业大学和襄樊教育学院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的地方性综合大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更是服务于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我院提出的"双证通融"的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必修学位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与现行的规范、规程等有关的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也要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1.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定位和执业资格考试对课程教学的要求

本课程主要研究的是混凝土基本构件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方法及梁板结构的设计方法。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后续设计类专业课进行设计的基础,同时对于向其它学科和工程领域扩展也十分必要。

在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中本课程占有非常主要的地位,分别出现在一级注册结构师基础和专业考试和二级注册结构师专业考试中。其中一级注册结构师基础考试是放在结构设计课程中,占4~5题,二级注册结构师专业考试是以一门课程形式出现,占20题,考试内容涵盖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中从钢筋混凝土构件至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所有知识点,这些都是人才培养和执业资格考试对课程教学的要求。

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上偏重公式的讲解和应用而不重视基本概念和构造措施的理解,不注意 结合规范,没有使学生养成查阅规范的好习惯;(2)教学手段上单一枯燥,以注入式教学为主,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好;(3)教学过程中虽然联系了一些实际工程,但只是泛泛介绍,学生感觉比较空洞,实际工程能力偏低,即使完成了课程设计,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1】。

3. 教学改革措施

根据本课程要求及特点,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优化重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着手。

(1)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规范和执业资格考试要求优化重组教学内容

根据我院"双证通融"的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修订的2014版人才培养大纲,优化重组教学内容首先应考虑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正确理解基本概念是掌握设计

理论,灵活运用计算方法的前提;其次加强对设计规范的学习,根据2011年开始执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2010),教师在讲解时应注意新旧规范的不同,加强学生对规范条文的学习和理解,学会如何查阅规范;再次,加强部分内容的讲解,这里主要指的是两部分内容,一是构造措施的讲解,学生对基本公式比较容易理解,但在应用时往往将构造措施丢掉了,如在确定纵向钢筋的根数时忽略了对其直径、级别及间距等要求,计算是正确的,但结果却是错误的;二是加强对重点章节的讲解,如基本构件设计中,受弯构件和受压构件设计应重点讲解【2】;最后,注意与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结合,执业资格考试侧重于从知识结构、专业体系和某一学科自身的系统性来设计每一道考题,讲解时应注意知识的系统化、理论化。

(2)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应引入反复教学法、启发式、案例教学法等多种课堂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积极性。对重点内容应采用反复教学法,如结构设计原理,应在基本构件设计的每章中重复讲解,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对于概念原理多的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法目前已广泛运用在土木工程专业课中,通过对实际案例的研究、分析、学生讨论及课后总结评析,提高学生主动分析并掌握问题重点的能力, 强化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另外, 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现实工程情况的了解,通过互相沟通, 培养和发扬团队精神。

( 3) 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 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定位,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

节。应从以下几点改进实践教学:为增强学生对土木工程结构的空间想象力,可将实体模型引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土木工程体系概念的整体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课程设计可采用真题真做和假题真做相结合,务必做到一人一题,达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结构竞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教学改革措施,能有效提高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质量,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宋岩.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 12(29):83-84.

篇10

关键词:“基础会计”课程;会计基本理论;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是会计类专业以及其他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经济类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该课程是学习“财务会计”等后续课程的先导课程,是会计学知识的入门课程。同时,也是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一门必考课程。“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应用性都比较强的学科,既包括抽象的会计理论,也有具体的实践操作,要求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使学生不但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概念,而且能熟练地运用会计的各种方法技能。因此,学好并掌握它,能为将来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就业从事财务会计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这门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学生又没有任何实际经验,学生学习和理解有较大的难度,因此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基础会计”课程概念与学习目的

首先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基础会计,为什么要学习基础会计,这是初学会计时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教师讲课时首先向学生重点讲授的内容。

1.什么是基础会计

基础会计是由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组成的。“基础会计”,从字面上来看是阐述会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技能的一门基础学科。

会计基本理论是对会计所涉及的各个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说明,回答了“会计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它一般包括会计的基本概念、职能、对象、任务、会计核算的方法以及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等。

会计基本方法是指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技能,是学习和掌握会计知识的重点。它一般包括会计要素的划分和会计等式及其运用、账户和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账户分类、会计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会计核算形式选择、财产清查方法运用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内容。

会计基本知识阐述了会计工作组织,包括会计机构的设置和组织分工、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会计规章制度以及会计电算化等。

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这三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基础会计”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会计相关课程起到很好的指导入门的作用。

2.为什么要学习基础会计

会计学是由众多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等课程组成的一门经济应用科学,这些课程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的基础学科,它所阐明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在会计学科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会计学中的多数课程是在运用基础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该课程研究对象特点而设置的,即基础会计学的理论方法对上述任何课程都是适用的。因此,要想学好会计学,首先必须要能理解运用“基础会计”的知识,否则会影响其他会计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目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几种普遍现象

从“基础会计”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来看,目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四重四轻”的现象。

1.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培养

“基础会计”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在教授基础知识时,教师原封不动地完全采用“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书本内容讲授给学生,没有激发学生探索认知的积极性,不注重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却不知怎样应用,有的学生甚至原原本本地将书本中的“重点” “难点”记录下来,用来作为对付考试的“宝典”。另外,教学实践环节设置不科学。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在授课时间的比例上不“对称”,存在“头重脚轻”的现象。此外,有的授课教师理论功底十分扎实,但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在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上存在不少的问题。

2.重理性阐释,轻感性强化

“基础会计”课程具有高度的理论性、专业性和抽象性,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会计专业缺乏感性认识,加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注重教学方法,强调理解阐释,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一般化,导致学生对“基础会计”的理解得不到丰富的感性认识,往往会觉得这门课程枯燥乏味、不易入门,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他们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

3.重章节教学,轻系统培养

“基础会计”课程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各个章节的内容紧密相关,密不可分。往往由于教学时间紧促的关系,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割裂了各个章节内容之间内在逻辑连接关系,注重讲解工作中实践较多的章节内容,而忽视了其他章节,导致学生在学习前面的知识时不了解后面的内容,学习后面的知识时又忘记了前面的内容,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进程,学生无法把“基础会计”各个知识点有效地联系起来,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重强制灌输,轻主动培养

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会计这门学科对他们来讲,显得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再者,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高校的学习环境不相适应,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少学生为了达到顺利通过考试的目的,存在考试前打“突击”,搞“变通”等。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兴趣,也不善于积极地思考。而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也会忽略这个因素,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积极性缺乏具体的方法,致使教学质量始终难以突破传统界限。

三、提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基础会计”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打牢初学者的知识基础,为深入学习研究会计学或就业奠定夯实的基础。就是使初学者通过一定课时的学习,熟练掌握运用会计的基础知识,即“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有效解决以上分析的几种现象,我们觉得需要强化“三个理念”。

1.强化启发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问题教学法。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循序渐进地提出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比较独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动,找到问题的答案,获得知识,进而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教学法。一堂课的效果好不好,最重要的是学生能不能“动”起来。应该把学生被动的“动”,变为主动的“动”,即出于个人学习的动机需要。这个动机可以是由外在因素诱发,如教师、教学环境等,也可以是自发的。这时,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自主归纳所学内容,理解重、难点,将所学知识完整化、系统化。

(3)图例启发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图解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不仅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清重点、难点,而且能够直观地表明一些相关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生动、形象,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边讲边画,将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理论浅显化,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强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将教、学、做、练有机地结合

(1)模拟教学法。一是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后,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和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举一反三的练习,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能灵活运用、掌握各类会计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基本规律和方法。二是教师通过讲解作业及练习题等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三是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小测验等,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吸收、理解和实际运用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实训教学法。为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和动手能力,在讲完基本理论和复式记账方法等内容后,围绕课程内容设计实训教材,采用课程实训的方式,让学生根据一套完整的模拟账务资料,按照会计工作的实际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实训材料,完成一个完整会计循环的全部操作,并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传授、融入到实训过程,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从而对会计工作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强化兴趣牵引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1)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 提供可模仿、借鉴和引申的范例给学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能力得到更进一步深化。同时,对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结合实际案例加以分析与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参与的主动性,使学生能结合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法。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学方法提供了创新机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网络连接教师和学生,可以实现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同时,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图文声像并茂、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针对性等优点,能动态展示财务会计实践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强学生的持续关注,并通过建立前后知识之间的连接,实现知识点的重新组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四、小结

本文针对“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提出了以上三点建议,旨在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理论,增强感知,变抽象理解为主动学习,提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张文华.融职业素养培养的基础会计教学探析[J].商业会计,2013(04).

[2]许燕萍.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