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理论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5 09:5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美术理论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学过程注重形式,忽视课程实质
创新教学形式是当前教育的基本要求,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优化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虽然许多民间艺术在当代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性,但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民间艺术又开始逐渐得到重视,在各种版本的小学美术教科书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民间艺术种类繁杂,受到各种地域文化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关注课程的形式大于关注民间艺术本身所富含的艺术特性,忽略了课程实质。特别是农村学校,许多学生没有办法利用各种类型的新媒体去查阅相关资料,就造成民间艺术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流于表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设计民间艺术课程时,采用的形式与普通课程无异,这便造成了目前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定位存在一定偏差
在既有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部分教师仍然认为,不管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怎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根本目标都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民间艺术的应用也是为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服务的。一些年轻教师在接受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思想比较前卫,但是一些执教时间较长的教师基本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既有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如果想要这些教师将全新的教学方法融入教学体系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从教学本质来看,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定位存在偏差,而教学目标又是教师采取教学方式的主要依据,所以在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目标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会从潜意识中排斥民间艺术的应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实现民间艺术的有效应用,显然是面临诸多困难的。
二、民间艺术在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对策
(一)夯实学生能力基础知识,提高美术综合素养
小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加强小学生的美术鉴赏与实际操作水平,能够为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水平的提升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民间艺术作为美术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让学生通过美术课的学习,了解我国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课本中有限的教学资源,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能够夯实美术理论基础知识。在遇到相关民间艺术课程的教学时,应采取各种教学模式,挖掘当地民间艺术资源作为本校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从身边的艺术学起,知道民间艺术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因此,为了有效提升民间艺术的实际作用,应该将知识教学和能力发展相结合并作为基本教育原则。比如教师在讲解“崇明扁担戏——小戏偶巧制作”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民间艺术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具体来说,刚开始接触这些内容的时候,小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了解程度还不够,所以也不能理解其中的艺术内涵。此时教师可以将民间艺术融入其中,利用崇明灶花、扁担戏和剪纸等民间艺术,重新优化设计教学内容,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中,这样农村小学生通过直观地感受民间艺术,就会加深对扁担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
(二)结合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民间艺术应用的针对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式的选择应该充分结合学科教育的基本特点,在明确具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其较好地融入实际的教学内容之中。因此,每种教学方法的应用都不是照本宣科进行的,而是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科特点进行适当的变通。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即使是同样的教学模式,在不同学科之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刻把握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民间艺术的优势,将其有效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重点关注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尤其是之前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结合农村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立科学的课堂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的,合理选用民间艺术形式,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讲解“多彩的剪纸”这一课的时候,就应该科学设定教学目标,然后合理选用民间艺术作为教学辅助。“多彩的剪纸”一课主要讲解了我国不同地区剪纸作品的艺术风格以及相应的发展特点,因此教师应该通过这一节内容的讲解让小学生了解我国的剪纸艺术。
(三)充分应用新媒体新技术于农村小学美术课堂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国家对于农村学校教育的大量投入,许多农村小学的教学硬件设施已经比较完善,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也成为拓展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法的重要方式。而民间艺术这一广义概念时常令学生不好理解,如果能充分地利用新媒体教学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例如陕西的特色民间剪纸工艺,南方的小学生其实并不能理解其中所富含的民族意味。而利用课堂的导入阶段展示陕西的特色民居——窑洞,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思考原来还有这样的房子,那房子里贴的五彩斑斓的剪纸作品也就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再通过多媒体微课的形式,将剪纸的技巧用精致的微课进行呈现,大大节约了课堂的时间成本,充分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合当地特色,开发校本民间艺术课程
农村地区学校有它的地域限制,同样也有它的地域优势。教师可以结合农村地区的特色,开发符合本校实际的民间艺术校本课程。如把传统手工艺人请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可以让孩子们走出校园,参加研学之旅,深入探究民间艺术背后的故事,然后再回到课堂,通过直观感受,让学生从小就为我国民间艺术感到自豪,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地域的民间艺术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树立学习自信。例如2016年大热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就充分利用了福建永定土楼的特色,让观影者感受到中国民间建筑设计的博大精深。而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对本土民间艺术的挖掘,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体。
篇2
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观念之一是文化观。每个人、每个群体、每种文化现象都受其所处的生长文化环境影响,在看待这些人、这些群体和文化现象时,应当透视其所在文化系统,尊重文化的特殊性。其二是整体观。整体观是对某一研究对象展开整体性、全貌性的深入研究,注重多方面因素与全面资料的运用,这样除了能把握事物的表现现象,还能深入事物的内部联系,把握深层意义。其三是比较观。通过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之间和某些方面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深入发掘特殊性的产生原因及特征,以便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其四是相对观。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要肯定每一种文化的独创性和价值体现,不同文化之间应相互尊重,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其五是主位观与客位观。主客位观点的提出源于田野调查,注重尊重对象文化。主位观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也就是用局内人的观点与态度去解释自己的文化。客位观是站在调查者的角度,也就是用局外人的观点与态度去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对某一研究文化的理解,要尊重被研究者的主位话语和文化意义构成,只有客位观与主位观互补,才能够真正获得研究的真正意义。
文化人类学观念与成人教育美术理论
课程教学文化人类学观念下的成人美术教育是以一种更加广阔的视野来审视的。将美术理论的教学与文化、社会、历史、传统紧密联系起来,从文化观、整体观、比较观、相对观、主位观与客位观等观念的角度关注受教育者在各种情境中的学习及学习的有效性,以获得对教学工作的更加全面、真实、客观的理解以及反思。
(一)文化人类学观念下的培养对象成人美术教育的培养对象具有广阔的文化资源背景,呈现出基本成熟和稳定的社会文化特征。成人对知识的把握和处理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较强,思想富于独立性、批判性和深刻性,但也容易固守业已形成的行为与思考模式。成人在文化信息的吸纳与自我确证感的探求方面,与社会期待存在客观偏差,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需要,有较强的学习潜能和自学能力,他们希望能够通过继续教育获得知识体系的完善与自我价值的提高,能够吐故纳新,体现出兼容性与开放性的学习需求。从文化的相对社会地位来看,受教育者属于受抑文化群,在社会主流文化的驱使下选择接受继续教育,通过这一文化行为转变自己的文化社会地位,从而使自己能够自由地进行文化表达。
(二)文化人类学观念下的课程安排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课程应该吻合课程的整体联系观,吻合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吻合人类发展的需要,吻合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其应以受教育者的文化需求角度为出发点,也就是在课程的设置中关注受教育者的学习状态,尊重受教育者社会群体的差异性,尊重他们对不同文化的选择以及不同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态度。通过本体性课程、条件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和综合开放性课程,丰富美术理论基础知识,拓展艺术思维,满足个人艺术体系的构建和艺术素养的提高。本体性课程主要包括中国美术简史、艺术学概论等美术学科基础知识,这些课程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素养,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满足自身美术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注重人的发展的整体文化价值,同时培养受教育者正确审视某一文化系统的能力。条件性课程针对受教育者的文化和职位需求展开,深层联系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实现文化知识的内在统一与融合。比如,针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需求,安排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课程,把握美术教育发展的时代脉络,更新观念,把握前沿,为基础美术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多样化、实用性强、适量地选修课也可以纳入条件性课程的范围,在保证知识体系的整体性之外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专业发展。实践性课程以技能理论课程为主,注重理论与实践具体性的结合,拓展专业技能素养,将课程的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融为一体,形成知识与能力兼备的个人文化系统。色彩学、解剖学等实用性强的课程适用于各自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比如解剖学,具有很好地指导人物画创作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实现理论与技能的双向良好互动。综合开放性课程可以为受教育者构建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的情境,冲破传统课程体系框架,突显人的主体价值以及本质的完整性。比如,安排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性的讲座,或是通过一些公共文化设施单位开展学习活动等,重视人的精神自觉能力和自我生成性的发展。
(三)文化人类学观念下的教学内容美术理论课程内容体现出多重文化因素的互动,既表现出了文化的多元化、民族化、地域色彩的外部特征,又隐含着人类普遍文化共性与不同文化殊异性的内在。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观念来看成人教育美术理论的教学内容,透视审美活动的嬗变,洞悉美术现象的真实意蕴、整体性的观察,尊重文化相对性的思考,从而获得更为多元而深刻的内涵。课程的文化整体功能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强调整体协调,优化组织结构,发挥综合优势。强调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衔接以及美术学科知识和社会系统的联系,强调以受教育者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组织课程内容,其实质在于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受教育者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文化人类学的观念与方法来思考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更多的是在整体的文化格局中寻求和把握美术研究中的人类价值,并尽可能地通过美术现象了解和分析人类文化的真实状况,发现和揭示美术作品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乃至于洞察不同社会下的文化模式。
(四)文化人类学观念下的教学方式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美术课程教学中有不同文化群体的碰撞互动,有文化输出与输入的互动,有文化身份与文化构建的互动等等,种种相融合或相抵触的互动都可以通过教学方式实现协调一致。文化观下的教学方式注重把握不同民族文化的基本价值与特性,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课程内容,感知社会历史时代所特有的文化心理与探析民族文化环境影响制约下的美学观念、审美特征。无论是在文化艺术发展脉络的宏观理解上,还是具体到某一理论或作品的微观学习中,都应在理解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展开,探究和阐释艺术活动及其成果得以形成、发展的文化根源和本相。整体观下的教学方式注重相互联系、相互呼应的完整的系统观念,使艺术本体存在与现实、社会、民族等外在存在对应起来。这会使受教育者的文化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清晰、敏锐,课程之间的融合性与联系性也因此得到体现。比较观下的教学方式注重分析发掘审美文化呈现出来的差异性,通过对课程内容中相似理论知识的历史纵向比较分析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横向比较透视,探索发现新的知识点与教学课题,剖析美术现象的殊异性特征及其成因,以获得更为深刻的内容与意义。相对观下的教学方式注重较为客观平实的评价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引导受教育者树立一种正确对待文化的态度。透过文化的表现形式去看其独有的传统和体系,对于任何一种的文化特征与价值都采取尊重、宽容的态度。主客位观下的教学方式注重两种文化立场牵引双视角的解读方式,要求受教育者以局内人也就是活动主体的思维,思考内在文化法则,不以自身文化标准来衡量,结合技能实践,亲自试验、观察、发现问题并进行内部的研究。同时结合局外的也就是客位的视角理性、客观分析活动行为,主客位观点相互验证和补充,以获得更为全面和真实的掌握。
结语
-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 下一篇:实践教学法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