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主要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25 09:5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育主要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中流舐柱。我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
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以此为依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必须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需要。同时要求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思想,坚持“以能力为本、实践为主、需求为重”的办学理念,根据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需要设置课程,明确教学内容。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要求“贯彻产教结合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专业、创业的本领”。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针对职业岗位群,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培养的人才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上应有所突破,还应具有控制和处理生产技术的综合知识结构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构。要贯彻落实上述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中职教育人才层次的中等性、知识的实用性、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就业去向的基层性,突出技术性和技能性,就必须对中职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与分析
1.课程价值取向问题与分析。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忽略了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课程本身的创新价值,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及具体规定。其主要原因:沿袭以学科为中心设置课程的传统模式未能改变,没有很好地把“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和就业目标”作为价值取向的依据,部分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未突破“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结构,仍处于第一年上基础课、第二年上理论课、第三年上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培养规格与要求不够明确,课程设置的观念陈旧,传统观念占主导地位。
2.文化课程设置问题与分析。文化课被删减的现象较为突出,有的学校只开设主干文化课程,有的甚至少开设或不开设文化课程,削弱了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地位和作用,文化课与专业课不对接,教学无用的东西过多,脱离学生生活现实,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社会要求、企业要求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受“企业需要什么教什么,学生能学会什么教什么”、“重专业课程、轻文化课程”等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之学生文化基础差,易产生厌学情绪,学校和学生对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观点认识不足,使文化课开设与不开设、多开设与少开设成为争论的热点。
3.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与分析。一是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课程门类过多,课程内容过难,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使学生学习失去方向,难以学会、学好、学精;二是强调以学科课程为主,注重本学科课程的系统性,未按照不同学科间相关性的逻辑顺序进行开设,使职业技能课体现不明显,职业技能训练有所淡化;三是课程设置缺乏论证,缺乏产业、行业、专家的参与,缺乏市场调研,使某些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脱节;四是课程设置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不相适应,给学生参加社会组织的各种“合格证书”、、资格证书”等考试带来难度,难以获得多种证书来增加自身就业竞争的筹码;五是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困难重重,实践、实习教学主要建立在校企之间的感情之上,缺少法律、法规的激励与约束,缺乏可持续发展机制。其主要原因是受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模式的影响,受学校办学条件的限制,对社会需求调查研究不够,对职业种类的变化难以适应,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实践课程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学校教育与社会各种资格考试要求不能很好地实现有效衔接。
4.教材存在的问题与分析。在中职教育的文化与专业课程、实习与实训领域虽然有一些规划性教材进入课堂,但仍未改变教材增增补补,个别教师依靠经验来统领中职教育课堂的局面。现有教材理论性较多,结合生产实践内容较少,缺少企业专家或一线岗位技术人员的参与论证,针对性和现实性不强。教材资源贫乏,新教材短缺,实践性教材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其主要原因:职业发展迅速,职业种类增多,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资金投入不足,知识更新加快,教材更新难度大,教材难以跟上社会发展和教学的需要。
5.教师队伍问题与分析。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结构不尽合理,有的教师被“荒废”,有的教师教学任务过重;年轻教师快速增长,往往是“先上马,后备鞍”出现课程开发与教师开发双重矛盾;不少学科教师专业局限,知识单知识陈旧落后,传授的知识与未来学生职业劳动实践直接联系较少,不能满足现代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其主要原因:中职教育大幅度扩招,学校规模膨胀,教学资源不足,教师培养经费短缺,培养机会不多,互相交流合作很少,几乎都是自己单独摸索,每个教师的特色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在1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对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与建议
1.课程设置思路。遵循国家职业教育指导方针,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实行灵活性、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培养方案为依据,以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用人单位要求为质量标准的课程设计理念,把培养方向定位于既有多种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又有转岗和继续教育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把课程设置定位于既有弹性和综合性特征,又有多种课程形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更符合现代中职教育的实际,更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满足城乡居民对中职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2.课程设置观念。逐步实现三大转变:培养方案从单一型向复合型、操作型向智能型、就业型向创业型、终结教育型向终身教育型转变。着力改变过去以知识为基础的课程设计理念,加强人文、历史、环保、健康知识、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诚信度、忠诚度等非职业技能因素的教育与培养,达到以岗位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的目的;课程设置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着力打破过去原学科课程体系,达到课程、教师、教材配套开发与建设的目的;课堂教学从文本模式向实践模式转变,实行“工学交替”教学,让学生早期接触企业、早期接触岗位、早期接触工作,进一步改革学年教学与评价制度,达到学用一体化的目的。
3.课程设置框架。开展岗位调研工作,确定岗位课程目标,根据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岗位是什么、岗位任务是什么、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能力是什么以及支持能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元素进行设计。按照“岗位、任务、能力、知识、技能、态度”六个项目组织课程设置,构建中职教育岗位课程知识技能体系框架结构,使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得到合理布局,最终形成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岗位技能课、岗位实训课和职业资格培训课的岗位课程结构。同时,努力探索与构建“先具体后一般、先应用后基础、先实践后理论”的创新课程模式,使学生在实际中发现差距,从实际中激发兴趣。
篇2
【关键词】 新课程 英语教学 问题 对策
1.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师把握不准教学重点,教学方向不明确
传统的英语教学使不少教师习惯于根据考试大纲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重庆市普通高考英语考试大纲2012年秋季学期才出台,要到2014年高考才执行;加之教师对教材模块内容与模块功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心中无底。所以大部分教师感到茫然,摸不清高考重点在哪里,对教学的重点把握不准,教学方向不明确。
1.2教师对高中英语教学内容不能进行有效“重组”和“取舍”
走进新课程后,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变化很大,特别是内容增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重组。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教师把握不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始终担心学生在高考中吃亏,因此在处理教材内容时,没有根据目标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取舍”,而是像传统教学一样,习惯性围绕教材中每一个细节问题进行“挖掘式”教学,不自觉地加大了教学难度。结果人为增加教学内容,导致教学课时不足。
1.3词汇量大影响了教学进度
词汇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初中、高中所选用教材的词汇不衔接,造成词汇缺口,据统计,约700个左右;二是现行高中英语教材词汇量大,学生学起来很吃力,特别是生源质量较差的学校,教师为了与新课标的词汇目标接轨,又根据教学经验增添词汇,致使词汇教学时间偏多,只能放慢教学进度。
1.4综合测试卷的命题方向不明确
在命题方面存在着一个问题:检测题的题型难以确定。传统的英语教学使教师习惯于按高考考试的题型进行命题,重庆进入新课改后,2013年的高考英语命题是使用新教材后的第一次命题,新的高考方案还未实施。所以教师在平常检测命题时,在难度的把握和题型的确定方面,心中无数。
2. 高中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2.1要把握好高中英语教学的重、难点,明确教学方向
由于许多教师平常总是忙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暇顾及对教学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就谈不上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指导和改进教学。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关系不大,研究教学理论是教育专家的事。新课改后再坚持这样的观点,教学的方向一定会模糊。所以广大教师必须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只有不断学习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才能明确教学方向。只有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材中的体现才能把握好高中英语教学的重、难点。
2.2对高中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有效“重组”和“取舍”
掌握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才能有效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取舍。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认识到高中英语教学应力求做到“依托教材而不是依赖教材”。教材内容更丰富,结构更灵活,给予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机会。
2.3改进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先解决燃眉之急,把急需掌握的单词整理出来,让学生强化记忆,从而迅速补齐单词缺口;二是从学习单词的技能引导入手,培养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了解字母、音标和单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出单词的拼读规则,从而使学生掌握“新词、新意、新拼写”的英语构词特点与拼法。
2.4弄清命题依据
历年来,高考所考的都不是教材上原原本本的内容,而是能力的迁移。现行高考英语命题的原则是“能力立意,依纲不据本”,似乎学什么知识并不重要,但出于对三年后学生的高考负责,必须弄清命题依据。不管教材是什么版本,编写都是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完成的,所以方向是一致的,不会超纲。新课改倡导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只是体现了“殊途同归”、“一纲多本”的新课改理念,不会对高考造成影响。
2.5尽快缩短教学适应期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多数教师都处在适应和摸索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正确使用新教材、真正体现课改精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只有在朴实和扎实的教学道路上行走,找到新旧教学方式的切合点,走出一条既符合英语学科教学特点,又符合课改理念的英语教学途径,才能尽快走进新课程的教学,缩短适应期。
篇3
1课程与大学课程
从广义上来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的总和,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之中。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2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历史回顾
2.1建国初期的大学体育课程
我国建国后到以前,由于各方面制度不完善,自1951年开始学习前苏联的课程模式,大有“全盘照搬”的架势。由于特殊的国情和政治因素的需求,迫切的想摆脱“东亚病夫”的帽子,以及希望通过体育促进外加关系的发展。我国体育课程的设置以竞技体育为主,课程结构很单一,其指导思想基本以教师、课堂、教材三要素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集体教学,教授整体划一的动作,师生间缺乏互动,整个教学体系形成一种教学法。这种单一的控制模式导致了教学效率十分低下。总之,在我国建国初期,主要是引进前苏联的教学模式,我国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体育得到了加强和发展。
2.2时期的曲折发展
十年的,不仅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造成严重的破坏,其中高等教育体制和课程的设置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扭曲。全国大学体育课程基本被取消,少数地方以“军事训练课”代替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由于政治原因,课程目标价值也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脱离了其应有的价值取向和学科轨迹。
2.3改革开放初期,以增强体质为目标的课程模式
我国早期体育课程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政治色彩,受到政治形势的操控和影响。但是进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慢慢恢复了其应有的面貌。突出的标志就是1979年“扬州会议”的召开,使我国的大学体育课程又重新走上了正轨。在这个阶段,大学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增强学生体质,特别是在1979年重新修订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对这一目标提出了重点要求,但是在这个时期过分重视体质的增强而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课程内容的编制,课程教学组织都有所突破,教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2.4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单一的增强体质向多元化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大学体育,除了增强体质,还注重学生心理、社会方面转变。由最初的单一模式逐步转变为“三元”模式,注重学生身、心、社会三方面的和谐发展。这一阶段的课程改革走向了繁荣阶段。
3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为我国新型大学体育课程的实验阶段。不再呈现单一、守旧的传统模式,开始向自由化、多元化发展。在“健康第一”、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特别是在《新纲要》颁布以来,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轮大学体育改革的新。在体育课程模式、课程指导思想、体育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体育课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科学化、现代化发展。可以看出,我国当代大学体育课程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主要特点如下:(1)在课程理念的设计上不断与时俱进,并逐渐与世界接轨,在新的课程理念中,突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和满足不同教育主体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不同需要。关注个性的发展。(2)课程指导思想在不断转变,任何形式的变革,首先都要从思想观念入手。课程改革也是如此,由当代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可以看出,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正由“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向“健康第一”进行转变。(3)课程内容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逐步走向多样化。主要变现在运动项目的增加和上课形式的丰富,以适应学生个性和兴趣爱好的多样性需求。同时将野外生存、职业拓展和休闲体育纳入了教学范畴。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趋势。运动项目的增加和课堂形式的丰富有助于培养有个性的、复合型的人才,以便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适应社会的需求。
4我国当代大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4.1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我国几千年的应试教育给我国的教育事业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把分数当作衡量学生成绩好坏和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正是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观念的落实,也影响了基础教育的质量,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4.2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脱节
课程改革理念要与时展同步,并逐渐与世界接轨。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出现很多与社会不一致的现象:(1)体育教学观念传统落后;(2)大部分教学依然采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3)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不科学,片面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重视教学效果的质量。
4.3大学体育必修课的存
在使教育培养目标脱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当前的大学体育教育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兴趣来设置体育课程的科目和内容,而我国目前的大学体育课程必修科目过多,盲目设置了许多不合实际的教学课程,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4.4大学体育课程只是对中学基础体育课程的简单重复
进入20世纪以后,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问题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衔接不连贯,大学体育和基础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没有本质的区别。简单地说,大学体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基础体育教育的重复,没有实质性的发展和突破。
5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分析
5.1国家、政府部门的干预措施不断变化
教育系统是一个庞大的教育机构,他的运行需要国家、政府的干预,只有在正确的政策指引下,教育事业才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但是过多的干预又会让教育事业脱离实际,不能自由发展。而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来看,这种政策性的干预是在不断减弱的,让学校有更多的办学自。这样更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置体育教学课程,另外,政府部门会不断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支持,为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5.2课程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手段不断优化
在旧的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中,主要以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作为课堂评价的标准。而在现在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理论中,则不断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以及进步变化的幅度纳入到评价内容的体系中,评价方式也不断多样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这种趋势还将不断得到发展与优化。
5.3大学体育课程的开设逐步与社会需求接轨
需求是物质发展的动力,有需求就会有发展。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同样要依存于学生以及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双向选择,所以为了能更好地找到工作,提高就业率,大学体育的课程设置将不得不更多地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立足社会需求来设置大学体育课程,让学生能更多地学到适合就业的专业技能,这是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5.4减少必修课程的种类,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满足个性化教育是世界范围内体育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身心特征出发制订大学体育课程,必修课程具有更多的共性,会强制性地压制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教育。所以,减少必修课程的种类势在必行。
5.5大学体育俱乐部将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
篇4
论文摘要本文适应我国东北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拟培养出适合我国东北的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
(2)研究对象。是主要以吉林省的长春地区、吉林地区、白城地区为研究对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的各主要地区进行实际调查,各高校专业办学规模有了迅速的发展,虽然办学规模达到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体系,适应我国东北地区体育发展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2.2 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内容的总体框架
(1)教育内容的构成。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综合教育和专业教育三部分。由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包括普通教育知识体系、综合教育知识体系和专业教育知识体系。(2)学分、学时修读要求。建议本专业学士学位的修读总学分原则上位160-180学分。教育内容的学分比例见学分分配比例表,各类课程内容学时为2560-2880学时(可按16-18学时/学分计算,本规范以16学时/学分计算)。
2.3 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
(1)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框架。本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由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构成。基础知识包括体育科学基础知识、社会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主要由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管理和体育社会工作等知识构成;专业实践由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构成。
(2)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根据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本规范对专业教育内容知识体系中的不同知识领域做出相应的界定教育内容的设计如下:①基础知识: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技能、相关学科。②专业知识: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③专业实践:社会体育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2.4 专业教育内容的课程体系
按照本专业的知识(技能)领域要求,东北地区根据地区特色构建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
(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程,是专业教育内容的基础知识,为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及知识单元概括:课程名称: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能训练、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
基本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课程应按照上述内容设置。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应在健身类基本运动项目和球类运动项目中各选一项,每个项目课程建议2个学分。
(2)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重点突出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专业教育内容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应用操作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专业方向课程(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79页)属于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偏重于社会体育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涉及领域比较广泛,考虑到东北地区不同地区存在的较大差异性,以及社会体育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本规范设置健身与娱乐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建议修读学分为25-30。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基本要求:在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培养方向规格的要求,以某一方向课程为主进行设置,也可以适当兼顾其他方向课程,形成本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主要突出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拓展与补充,使学生具备较宽的适应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专业选修课程分为限制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建议修读学分:35-45,限制性选修课程约20学分,任意选修课程约25学分。
(4)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社会调查:在第一学期安排不少于1周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深入实地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社会体育发展情况、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状况、街道或社区体育开展情况、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作机制与市场发展前景。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在第二学年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见习。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体育企事业单位的机会,了解社会体育所涉及的各类工作岗位的情况。见习期间记录见习日志,完成一份见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践设计:在第三学期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实践设计。专业实践设计包括健身技术指导、体育营销与管理策划、全民健身活动推广、体育中介服务等内容。主要的目的是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应用机会,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建议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的方向,最少选择一项内容,设计一份完整的策划书和计划书,通过一定的实践,最终形成一份为专业实践设计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习:在第四学期安排不少于10周的专业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地安排专业实习岗位,实习岗位主要是管理岗位、技术指导岗位、销售岗位等。实习期间记录实习日志,完成一份实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毕业论文:在第四学年安排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根据学生的选题配备指导老师,并通过论文答辩。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3 结论
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和完善,社会体育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公益性和社区、单位福利型持续发展、准经营型大幅度增长、商业经营型逐步发展。因此,在此现状下,在高校建立一套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来培养符合东北地区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篇5
论文摘要本文适应我国东北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拟培养出适合我国东北的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1研究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
(2)研究对象。是主要以吉林省的长春地区、吉林地区、白城地区为研究对象。
2结果与分析
2.1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的各主要地区进行实际调查,各高校专业办学规模有了迅速的发展,虽然办学规模达到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体系,适应我国东北地区体育发展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2.2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内容的总体框架
(1)教育内容的构成。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综合教育和专业教育三部分。由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包括普通教育知识体系、综合教育知识体系和专业教育知识体系。(2)学分、学时修读要求。建议本专业学士学位的修读总学分原则上位160-180学分。教育内容的学分比例见学分分配比例表,各类课程内容学时为2560-2880学时(可按16-18学时/学分计算,本规范以16学时/学分计算)。WwW.133229.coM
2.3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
(1)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框架。本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由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构成。基础知识包括体育科学基础知识、社会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主要由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管理和体育社会工作等知识构成;专业实践由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构成。
(2)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根据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本规范对专业教育内容知识体系中的不同知识领域做出相应的界定教育内容的设计如下:①基础知识: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技能、相关学科。②专业知识: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③专业实践:社会体育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2.4专业教育内容的课程体系
按照本专业的知识(技能)领域要求,东北地区根据地区特色构建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
(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程,是专业教育内容的基础知识,为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及知识单元概括:课程名称: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能训练、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
基本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课程应按照上述内容设置。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应在健身类基本运动项目和球类运动项目中各选一项,每个项目课程建议2个学分。
(2)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重点突出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专业教育内容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应用操作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专业方向课程(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79页)属于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偏重于社会体育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涉及领域比较广泛,考虑到东北地区不同地区存在的较大差异性,以及社会体育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本规范设置健身与娱乐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建议修读学分为25-30。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基本要求:在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培养方向规格的要求,以某一方向课程为主进行设置,也可以适当兼顾其他方向课程,形成本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主要突出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拓展与补充,使学生具备较宽的适应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专业选修课程分为限制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建议修读学分:35-45,限制性选修课程约20学分,任意选修课程约25学分。
(4)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社会调查:在第一学期安排不少于1周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深入实地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社会体育发展情况、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状况、街道或社区体育开展情况、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作机制与市场发展前景。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在第二学年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见习。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体育企事业单位的机会,了解社会体育所涉及的各类工作岗位的情况。见习期间记录见习日志,完成一份见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践设计:在第三学期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实践设计。专业实践设计包括健身技术指导、体育营销与管理策划、全民健身活动推广、体育中介服务等内容。主要的目的是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应用机会,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建议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的方向,最少选择一项内容,设计一份完整的策划书和计划书,通过一定的实践,最终形成一份为专业实践设计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习:在第四学期安排不少于10周的专业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地安排专业实习岗位,实习岗位主要是管理岗位、技术指导岗位、销售岗位等。实习期间记录实习日志,完成一份实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毕业论文:在第四学年安排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根据学生的选题配备指导老师,并通过论文答辩。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3结论
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和完善,社会体育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公益性和社区、单位福利型持续发展、准经营型大幅度增长、商业经营型逐步发展。因此,在此现状下,在高校建立一套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来培养符合东北地区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篇6
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不容乐观,还有不少问题存在,主要就是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与重视。因此,我们应该从人文教育观出发,把人文精神渗透到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去,充分尊重并弘扬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从而让学生得到全面且协调的发展。这是因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主体本身就是学生,体育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并在人文教育观的引导下开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局面。
二.人文教育观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间的关系
人文教育观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间是一种相互渗透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文教育观中包含了体育教育理念。这就是说,人文教育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校体育教育理念,即重视人的发展潜能、发展持续性以及发展全面性。具体来说,人文教育观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有的学习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那么,这种理念体现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就是要求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体系都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促进学生在现有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人文教育观还强调人的发展持续性。因此,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就应该重视学生体育技能的持续性发展,即把大学体育课程知识向学生进行长期且有效的教授。此外,人文教育观还重视人的发展全面性。这就需要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知识性技能培养,并努力让学生提高体育学习兴趣。
2.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渗透了人文教育观。具体来说,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处处渗透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首先,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求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充分体现出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从而为学生强身健体提供一个理论指导与教学要求。其次,当代大学生是一群具有较强主观性的年轻群体,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与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的主体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来。此外,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还要求贯彻执行人文教育观的全面发展与终身体育的理念。
三.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分析
1.没有重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情感需求。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就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但是,目前为止,仍然有不少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体育教学更多偏向于对学生的体育技能与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方面的疏导,无法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学习观,也无法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潜能与创造力。这本质上就是对学生进行的填鸭式体育教学,严重忽视了学生对体育的情感需求,最终影响到学生对于体育的参与度。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向学生传递出体育的人文精神,也无法充分发挥出体育对于学生身心的改造作用。
2.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没有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不仅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同时还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方面的实践指导,从而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较为低下。在很多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上过很多年体育课但仍然不会进行体育运动的学生。这是当代大学体育教学的尴尬之处,也是最大的症结所在。具体来说,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仍然片面的强调体育技能与知识方面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健康知识与终身体育思想的灌输,从而无法让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指导,没有合理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造成的。
3.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并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虽然说也在努力采取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但是,其根本的指导思想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无法真正更新体育教学内容,也没有能够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总体上来说,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仍然表现的较为滞后和僵化,从而无法真正完成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设置的新任务,即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体育的人文教育理念,也无法真正实现体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因此,有大学体育教师直接指出,经过多年的体育课教学,他并没有真正体会到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的巨大变化。这与我们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理念相悖,且无法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改革理念。
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体现人文教育观的必要性
1.人文教育观是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必有理念。根据人文教育观,大学体育教学应该成为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这实际上是人文教育观的核心理念与大学体育教学目标之间的高度一致决定的。在人文教育观指导下,大学体育教学必须在重视学生体育素质提升的同时,重视学生情感与学习兴趣的培养,并积极引导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先进理念。
2.人文教育观也是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有效指导思想。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应该以人文教育观作为指导理念,因为人文教育观将为日益多元化与综合化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效指导,否则,大学生仅仅学习体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树立起人文教育观中的全面发展观,才可以充分挖掘出学生的体育潜能。同时,体育学习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观,才能够让体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并逐步内化为他们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
五.人文教育视角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策略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尽管说来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重视了与人文教育观的融合与渗透,也在一定意义上实施了人文教育观,但是,总体改革状况仍然有待进一步改善,主要就是说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中并没有能够充分体现出人文教育观,从而让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并没有能够彻底深入下去,最终影响到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效率与效果。鉴于此现状,我们认为,我们应该从人文教育观视角出发,采取积极有效的改善策略,推动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化发展,最终让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更为科学、合理且可行,促进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健康、长久发展。具体的应对策略阐述如下:
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体育;幼儿体育课程
幼儿期(又称学龄前期),处于人的3~7岁,相当于幼儿园生活时期。幼儿园作为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幼儿教育机构,离不开幼儿园课程的支撑。本研究通过对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探讨,力求对幼教工作者有所助益和启迪,在幼儿体育领域建构更有效、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理念,设置成功的课程模式,为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一、影响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主要因素
(一)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创造有利条件,防止不利因素,促使幼儿正常生长发育。
(二)科学安排体育活动负荷与密度。幼儿体育活动科学化,是当前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其中探索幼儿体育活动负荷与密度的适宜性是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对幼儿体育活动负荷与密度准确界定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影响幼儿体育活动负荷与密度的因素,掌握科学调节幼儿体育活动负荷与密度的策略,结合体育课内容和幼儿的实际进行科学调节,遵循幼儿开展体育活动负荷、密度适宜性的各项原则,以达到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目标。
(三)完善幼儿教师教育体系,提升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幼儿教师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过程中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课程教育资源中最积极、主观意识最强的一个主体。因此,在幼儿体育课程设置中,探讨幼儿教师的素质和培养、教育体系问题将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目前幼儿教师的培养、教育模式中的弊端也是影响幼儿体育课程合理化设置一个明显的制约因素。作为幼儿教师的培养机构当务之急应该对当今社会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原则有所明确,对教师技能进行及时的培训和调整,以真正把握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方向,提高幼儿教育整体水平。
二、幼儿体育课程的教育大纲
(一)教育任务与目标。幼儿体育课程以国家教育法规为准绳,贯彻执行国家教委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完成其中提出的健康领域的教育任务,并达到目标。
(二)教育原则与方法。宏观上贯彻执行《幼儿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教育原则与方法的总体精神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一部分提出的五项总则与第三部分提出的选择教育内容应体现的三项原则。
(三)教育内容与形式。原则上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健康领域的教育目标与内容要求为指导。课程的内容立足于发展幼儿体育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要求与幼儿体育目标相吻合;源于幼儿体育的特殊性,教育形式也应体现多样性,一般说来以基本动作的练习、体育游戏、体育器械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
三、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中转变传统的幼儿体育教学观念,强调体育意识教育,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幼儿课程设置改革。
(二)是针对性原则。在制定幼儿体育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要遇到幼儿体育课程设置标准化的弊端。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将是幼儿体育课程反映时代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新的要求。这种针对性应涵盖个体针对
性和区域针对性。
(三)是游戏性原则。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根本,要在游戏中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实现“游戏”和“教育”的结合。四是生活化原则,所实施的课程应建立在幼儿真正需要的基础上,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四、幼儿体育课程结构
(一)课程的理论依据。课程的理论依据包括政策性依据和学术性依据。作为课程,必须有明确的教育大纲,包括教育任务与目标、教育原则、教育环境、教育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要求与指标。
(二)课程的基本目标。幼儿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应体现为: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和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等体能;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力;认识自己身体结构的功能,学习在体育活动中自我保护和安全技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质和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加幼儿心理健康
篇8
(一)高职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当前,我国高职体育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在体育设施、体育场地及师资力量等方面严重缺乏。而高职体育教育投入不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高职院校在主观上对体育教育重视不够。虽然我国早已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提倡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和培养,然而,我国在应试教育下形成的重文化教育轻体育教育的传统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尤其是我国高职院校旨在培养技术型人才,其教育的职业目的较强,因此,绝大部分领导都忽视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使得高职院校在体育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十分有限;二是高职院校在客观上存在教育经费不甚宽裕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学校的自营收入,而高职院校的自营收入主要是来自学生的学费收入,收入来源相对单薄、单一,且一些刚刚成立的高职院校因建设教学楼、聘请文化课程教师等文化教育投入而花费了大量的经费,导致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设施、场地等方面不得不节衣缩食,省之又省[1]。
(二)高职体育教学内容重复单一
我国高职体育教育存在教学内容重复单一、课程教学时间较短的问题。当前我国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较为单一乏味,课程内容缺乏有效的计划和安排,从而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导致了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出现了学生怠练、逃课等现象。另外,我国高职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性教育,其学制较短,一般为3年,加之采取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一般只有两年半,体育课程一般只在大一、大二阶段开设,且绝大部分院校把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休闲教育,体育课程的上课频率相对较低、开课时间相对较短[2]。
(二)高职体育教学观念落后僵化
在现阶段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观念依然较为落后。例如:片面追求体育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采用增加重负荷强度的方式来增强学生体质,教学方式以老师为中心、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及个体差异等。这种灌输式的体育教学模式、重技能培养轻能力培育的教学理念都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背道而驰,同时这也导致了高职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无法有效地改善学生的体质、更无法促使学生终身体育体系的有效形成,高职体育教育的目标难以有效实现。
二、我国高职体育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高度重视体育教育,逐步加大经费投入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其关键原因之一就是高职院校的领导及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把体育教育当做一种可有可无的休闲教育。因此,高职体育教育改革首先要求高职院校领导及体育教师充分认识高职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体育教育的各种投入。对此,教育部可以针对高职院校颁发《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大纲》,要求高职院校领导及体育教师充分认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对相关改革办法进行指导;同时,教育部还可对参与建校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进行一定的经费补助,补助的经费主要用于体育教育投入,如:改善体育教育设备、设施等硬件条件,引进优秀的体育教师等软件资源,最后还应对补助经费的后期运用效果进行评估,从而实实在在地解决高职院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最后,通过对教育部参与建校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来引导民办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改革,并对其形成竞争压力,从外部方面给予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动力。
(二)优化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体育教育的目标不仅包括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还包括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因此,高职体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健身运动、运动技能、体育保健的基本方法;了解运动创伤处置、基本疾病预防、运动处方设计、基本急救办法等体育保健知识,还应使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抗压能力、自我调节与恢复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为了达到以上体育学习目的,可以考虑将体育课程分为分为三个子系列课程,即健身体育课程、保健体育课程和活动体育课程,并分别挑选合适的老师对学生进行专项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其中,健身体育课程主要传授基本的健身方法和技能;保健体育课程主要是体育保健的知识讲授与实践模拟;而活动体育课程则是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运动兴趣
传统体育教学主要是采用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体育教学模式,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身体素质等个体差异,因此,体育教学缺乏针对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素质教育改革就是要将以往的被动灌输式教学改为主动式教学,因此,高职体育教育改革也应遵循这一模式。具体来讲,可以考虑打破原有的年级、专业、班级组织,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体质及兴趣爱好组合成新的学习单位和组织,在正常体育课程设置之外,开设篮球、足球、网球、排球、乒乓球、武术、太极拳、跆拳道、健美操、交谊舞等专项体育兴趣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使其形成一项或者多项体育特长,养成“终身体育”的运动习惯。
(四)强化体育教师激励,提高体育师资水平
前文提到了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多种方法,在这一系列的改革办法与措施中,我们始终在强调“学生”这一中心,当然,这也是由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所要求的。而事实上,高职体育教学目标能否有效地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能否主动积极地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以往学校重文化教育轻体育教育的现象比比皆是,体育教师得不到应有的肯定,被迫边缘化。素质教育下的高职体育教育应当充分尊重和肯定体育教师,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促使其自觉主动地提升师资水平,为体育教育改革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具体可以考虑将专项体育兴趣课程作为体育教师的激励标准,即以体育教师所带兴趣课程班的数量及各个兴趣班的报名人数做为其绩效工资的考核标准。在具体实施方面,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部在学生选课之前,应将所带兴趣课程班的体育教师的相关资料,如:所获证书、学历及实践经验、以往年份其所带兴趣班的报名人数及其他可以证明体育教师师资水平及教育水平的信息,学生结合公布的信息,并根据其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兴趣课程班,最后,为了防止体育教师因忙于兴趣课程班教学而忽视基础体育的课程教学(非兴趣课程班),可考虑将体育教师所带基础体育课程班的学生对老师教学的反馈信息作为教学考核的一项基础标准。
三、小结
篇9
关键词:职业需求 中职院校 体育课程 全面改革
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关注不仅在于专业能力、知识素养,而是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工作者的身体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在中职院校中体育教学对人才的培养将有重大的意义。
一、定位中职体育教育目标
(一)进行专业的体育锻炼
在中职体育教育中,专业的体育职业锻炼是以有关体育项目的教育模式来进行。好比是体育专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培养专业的体育竞技人才为目的。在中职所有课程中。对学生专职体育的教育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方案,并指引体育专业学生向着更高的目标去努力。
(二)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
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但是。为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上各行各业的需求,就一定要加强人才身体素质的培养,以应对工作中的压力以及各种挑战。所以,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应了解学生的专业依据其日后要从事的工作的性质来设立一些体育项目。不仅要加强学生身体的基本素质。还要培养学生具有特殊工作岗位所需的身体适应能力。所以,中职院校应以职业需求为基本导向。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相应的培养体系。
二、中职体育课程的改革思路
目前来看。我国中职院校对体育教育还不够重视。在课程的设置上,课时较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中职院校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体育课对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其与学生未来工作的关系。所以,要改善中职体育课的课程现状。一定要先从体育与学生未来职业的关系人手,提高重视度。当代很多行业,都对工作者本身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反应速度等有很高的要求,一些行业重点关注从业者个人的反应速度、准确的判断力、手指的灵活性、身体素质等方面。
所以,对以医护、维修、制造业等为职业方向的学生来说,可以将羽毛球、乒乓球、篮球作为主要体育教育项目,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以采矿、爆破、煤矿等为职业方向的学生来说,开设的体育课程项目可以是足球、铅球等,锻炼学生的抗氧能力以及视觉调节能力。销售、公关、管理等专业方向,则对学生的礼仪气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学校开设的课程以瑜伽、舞蹈等形体训练为主,主要目的在于塑造学生的形体,并能具备把控情感的能力。安保人员、警察等职业需求是较强的身体素质以及反应能力。学校可以开设的体育课程是体能训练、短跑、跆拳道、搏击等,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对抗能力。
三、改革中职体育课程的措施
(一)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中职体育教学中,应将职业导向为前提,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班级为主要对象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程的权利。学校可以以俱乐部的形式开展中职体育教育,营造休闲体育教育模式,借此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都能得到锻炼。
(二)教学中进行职业模拟
中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训练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下去感受。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职业对于自己身体素质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而非盲目地去学习课程。所以,学校应尽可能地多与一些社会企业单位合作。让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明白工作的需求,并根据需求,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质量。
(三)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
中职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专业的技能人才。并适应发展需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职业素质。体育教育是中职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重要方式。中职体育教育应依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并结合学生本身的体质以及年龄的特点来开设体育课程。所以,在改革中职体育课程中,要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上课模式,可以将学生进行重组,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课。
篇10
1UA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特点
新西兰于1999年颁布了《中小学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该标准取代了原来的健康教育、体育和家政学等课程,从而使得这门课程更具综合性,因此,也对体育与健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由奥克兰大学和新西兰教师委员会批准设立,学习时间为4~6年,全日制和兼读方式均可。该专业的主要目标是为新西兰培养未来体育和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通过注册的方式可以成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师。除此之外,毕业生还有可能从事与户外教育、社会体育等相关职业。总体而言,该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目标有以下3个特点:1)注重体现教育的专业性。在该校体育教育专业中,认为核心概念包括“教育”和“体育”二者,所以,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和“体育”2方面的知识;但也并非是将二者割裂开来,而是强调对学生体育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应置于整个大教育之中。具体强调4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应扎根于教育背景之下;应着重于培养学生对教育教学核心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对知识质疑、辩证思考和行动能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反思、实践和反馈能力。2)注重满足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新西兰国家教师协会对全国所有的注册教师在职业素养和应掌握的知识方面有明确的标准,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将这一标准细化为针对体育教师的标准,包括:掌握扎实的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对健康和体育教育课程有良好的专业认知并能教学环境下运用;对人体发展知识的认知;对不同文化、法律和政治背景下的教师实践文化理解;对教育实践下教师角色的认知;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了解;理解研究及其体育教育中的贡献和应用。3)培养学生对毛利民族文化的敏感性。在奥克兰大学都非常强调学生对民族多样性的尊重和满足不同种族学生的不同需求。体育教育专业特别重视与毛利文化和多样文化的联系,要求学生认识新西兰毛利民族在整个教育中的特殊位置,全面了解毛利教育,并且鼓励学生努力朝少数民族体育教育方向发展。
2UA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特点
2.1课程结构与特点
学生如果进入奥克兰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4年共要求学习480学分(每门课程均为15学分),其中核心课程420学分,选修课程30学分,通识教育课程30学分。每个学期均学习4门课程,即每年学习8门课程,年均学习120学分。该校体育教育专业以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程和通识课程很少。在必修课程中,健康与体育教育类的课程所占比例较高,且呈现出逐渐深入、从简单到复杂的典型特征。这样的课程设置更有利于培养针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保证了课程的深度,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
2.2课程类型与特点
在该校体育教育专业设置的课程中,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5种类型,即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每种类型的课程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见表2)。
2.2.1学科基础课程注重基本知识学习
学科基础课程主要由运动技术课程和学科理论课程构成。其中,共60个学分的体育教育实践系列课程即为运动技术课程,占总学分的12.5%,主要学习田径、游泳、球类、体育游戏等科目。运动技术课程的课时较少,且对技术的练习和熟练程度要求不高,注重对技术的概念学习。与运动技术课程相比,理论课程比例较大,占总学分的25%,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涵盖了与健康和体育教育相关的生物、物理、解剖等学科知识,而社会科学类课程则包括与健康和体育相关的文史哲相关内容。通过学科理论课程的学习,为未来体育教师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保证其知识体系的广度和全面性。该校体育教育专业认为,未来体育教师被雇佣的原因并非是他们拥有专业运动员般的运动技术,而是因为他们具备相关知识的教育素养。这种理念很好地避免了因为大量的运动技术练习而带来的时间消耗及对学生造成的巨大压力,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2.2.2专业教育课程注重毛利民族教育、健康教育和户外教育
专业教育课程是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提供平台和基础。从表2可知,专业教育课程主要侧重于3个方面:一是毛利民族的体育教育。毛利族是新西兰最大的少数民族,奥克兰大学每年都会招收一定比例的毛利族学生;因此,该专业专门开设了“毛利民族体育教育”的课程,主要介绍毛利族的体育文化以及如何针对毛利族开展体育教育。在该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习相关的语言、文化、等理论知识,还要参加毛利族的体育活动、舞蹈、游戏、集会等。这不仅强调了毛利文化在新西兰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减少未来体育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时可能产生的隔阂和对其体育文化认知的缺失,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弘扬。二是强调健康教育课程。从该校体育教育专业设置的课程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课程都是针对健康与体育教育,这说明健康教育是专业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新西兰《中小学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对健康与身体发展相关知识有明确的内容要求,包括心理健康、性特征与教育、食物与营养、身体养护和安全等[4]。通过在专业教育课程中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整合,加强了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相互联系,突出了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实践表明,该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部分在中小学或社区从事健康教育工作,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方向。三是注重户外教育。新西兰被誉为“户外运动天堂”,户外教育的历史已有150多年,现已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体系。从教育角度而言,新西兰的户外教育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育环境、完善的户外教育设施。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门开设了户外教育教学课程,不仅包含户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方法,还安排学生参与户外露营的实践体验,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这对于拓展新西兰的户外文化及推动和完善新西兰户外运动教育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2.3教师教育课程强调教学技能培养
教师教育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也是教师教育类专业的特色,是专业性与师范性的结合[5]。该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主要由3种类型组成:一是教师教育理论类课程,如学习和教学评价、健康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旨在从理论角度培养学生对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二是教学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体育教育教学法、健康与体育教育教学系列课程。教育方法与技能课程特别强调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相结合,在“体育教育教学法”课程中,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每一种方法都有课堂模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备课与模拟上课。“健康与体育教育教学”课程则更加侧重于实践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三是教学实践课程,主要是在中小学进行见习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在不同的学校担任多种教学任务。实习从大二开始至最后一年,共3门实习课程,从简单到深入,教师指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大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2.2.4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重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所占比例较小,学生在大学4年期间仅需选修2门课程,且选修时间为大四第2学期。从表2提供的娱乐与休闲、教学与教练运动、健康与体育教育中的研究课题、健康教育者这4门选修课程可知,内容与体育相关,但不局限于体育教育。实际上,这4门选修课代表了体育领域的4个典型方向,即休闲体育、运动训练、体育科研和健康教育。虽然选修课程以体育为主,且选择较少,但这对于扩大学生在体育学科其他方面的知识面很有好处,加深了学生对整个体育学科的认识和兴趣。除了选修课程之外,该专业还设置了30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时间为大一第1学期和大三第2学期。通识教育课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跨学科选择,对学生的专业背景与知识没有任何限制,包括人文学科类课程、社会与行为科学类课程、生命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语言文学类等课程,涉及金融、科学、语言、艺术、文学等多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以社会与行为科学类课程为例,学校提供了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地理学、人类学、犯罪学等课程供学生选择。通过学习通识课程,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3课程学习的评价与特点
该校体育教育专业非常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评价,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比例灵活,尤其强调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在课程评价方式方面,主要采用从A+到D-的等级评价。从表3可知,不同课程会用到很多评价工具,如小组作业、实践报告、课堂汇报展示、论文、课堂测试、期末考试等,平均每门课程选择2~4种。评价方式的多样选择能够从多维度有效地检验学生通过学习不同课程所培养的能力。在评价比例方面,不同年级差别较大。在大学一年级,期末考试所占比例约为60%,课堂测试为20%~40%。随着年级的增长,考试和课堂测试所占比例明显降低,课后作业、研究课题、小组汇报、论文等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不同比例的选择与学生所学课程类型密切相关,如大一主要为学科基础课程,以记忆和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为主,期末考试和课堂测试能更有效地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督促学生自主复习,故所占的比重较大。到了高年级,专业教育课程和研究类课程增多,对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合作、交流和研究能力要求提高,而以研究课题、小组作业、论文、课题汇报等评价形式更能反映学生的能力,故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部分课程到最后甚至取消了期末测试。评价方式的灵活性与针对性,使得教师能够根据课程的需要有针对地考核和评价学生。除此之外,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要求较多,比如每门课的课堂学习时间约为40h,但课外学习时间约为100h,主要用于完成作业、课题、论文等。有些作业需要独立完成,如论文等,而有些则需要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如研究展示,小组汇报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沟通表达等能力。另外,每门课程都要求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文献资料,从表3可知,一、二年级的平均要求为10篇,三四年级为15~20篇,少数课程则要求学生自行查找文献资料。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大,其阅读能力、效率和自主搜索信息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学生就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和文献检索的方法。通过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与视野,养成阅读的习惯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3UA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活动与特点
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非常注重学生开展实习活动,通过实习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学校和教学,提高教学技能。一般而言,实习主要在初高中和相关体育部门。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在不同学校尝试多种教学任务,从而提升了教学工作的胜任能力。首先,在实习的时间安排方面,分布在大学4年之中,实时间为19周,学校配备了专门的实习联络员。从表4可知,随着年级的增长,实习时间呈阶梯式增长,且实习中需承担的教学活动与任务也逐渐增加。比如,第1年实习活动以见习为主,教学任务较少,主要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与监督下备课并尝试教学。而到了高年级,随着教学技能与经验的增长,学生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备课的内容和难度逐渐增加,并需要独立完成教学并学会搜集课堂评价、学生表现等数据和信息。总体而言,实习时间充足且安排合理,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教学技能和实践经验循序渐进的增长规律。其次,在实习地点选择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实习在初中,而二年级以后则可在高中和相关体育机构实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学校,如高等分或低等分学校①、混合或单性别学校、小型或大型学校、公立、综合或私立学校、多种族或单一种族学校等,体验不同的教学方法、风格和文化,丰富教学经历。到了大学三年级的第2学期,学生还可以选择到体育相关机构如户外教育中心、体育行政机构、各种教育机构(如残疾人教育)和社区健康中心担任与体育或健康相关的工作。实习地点的多样性,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教学经验,能满足不同学生的特长与兴趣,丰富工作经历,拓宽就业渠道。第三,在实习监督与评价方面,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联络员给每位学生都安排了实习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来负责学生的备课、教学、评价等。如果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旷课、事故等异常情况,指导教师会及时与大学联络员联系,保证问题随时得到解决。在实习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习评价在不同年级有所区别。比如,在大学一年级学生实习结束时,学生需要上交指导教师签字的考勤记录表、任务表和评语,自己的听课记录和自我总结;二年级则增加了小组互评,即学生被分成2人一组,互相观察实习表现与教学活动,给出反馈意见与评价。同时,实习指导教师需要直接向学校上交评价报告;到了大学三年级,在实习结束的前2周,学生需要和奥克兰大学实习联络员沟通,预约大学老师前来听课和评课,大学教师需要从教案、备课、课堂教学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大学四年级的实习结束之时,学生将会获得一个实习档案,里面包含所有的评价记录以及实习的综合评分。对于那些没有达到标准的学生,则需要重新安排实习。由此可见,该校学生的实习评价体系完善、客观公正、科学有效,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了直接反馈。除了教育实习之外,学生还有机会参加户外露营实践活动和毛利民族集会。以户外露营实践活动为例,时间为3天左右,由专业教师带队前往新西兰的某些山区或森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并运用户外生存技巧。而毛利民族集会一般为一周,学生可以亲身接触毛利族,了解毛利族的舞蹈、传统体育活动、等习俗。这些丰富的实践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塑造健全人格[6]。
4UA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资格证认证情况
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教师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通过各种途径在毕业之时均可获得教师资格证,而在新西兰却不一样。新西兰的教师资格认证非常严格[7],比如,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完成学校和学院的规定学分后,只能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但并不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如果学生要想从事体育教师工作,则他们在毕业后需要向“新西兰教师协会”申请并缴纳一定费用,协会将会对毕业生的学位证书、成绩单和个人背景进行认证,若所有条件都合格,协会将会向申请者颁发有效期为5年的临时教师资格证,从而成为临时注册教师。在获得临时教师资格证之后,毕业生才有资格被中小学聘请为体育与健康教师或实习教师。在获得临时教师资格证并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他们需要在工作岗位上接受为期2年的入职指导,合格之后方可申请正式的教师资格证。在入职指导过程中,临时注册教师可以在就职或实习学校选择1名拥有正式教师资格证、有能力和意愿指导自己的老教师作为入职指导导师。在2年入职指导期间,导师需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指导纲要要求为临时注册教师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使其尽快达到新西兰注册教师的标准。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对临时注册教师进行评价,并保留与指导工作相关的证据。2年指导期结束后,临时注册教师需要向“新西兰教师协会”递交相关材料来证实自己已经达到了新西兰注册教师的标准。协会在证实材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之后,将会授予其正式注册教师的资格证。由上述教师资格证获得程序可知,在新西兰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要获得正式教师资格证并非易事,整个认证过程非常严格;但这样能够督促职前体育教师或者临时注册教师认真完成各项学习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素养。通过从临时注册教师过渡到正式注册教师,进一步规范了入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新体育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提升了整个教师资格证的含金量,这对于塑造体育教师良好的专业形象、提升专业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5结束语
- 上一篇: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
- 下一篇:化学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