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原则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管理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当前中学教育管理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中学教育管理中多注重行为管理,而忽视了知识的交流和传递,教师的思维受到层级、职能、职责等的禁锢;注重数量管理,忽视质量管理,以班级学生的达标率、优秀率、教师上评优课的次数量化指标来评估教师的工作;注重教学模式的统一,教师的个性无法合理发挥,统一的课堂评价标准使得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师个人的个性、情感意志等相互分离;“教”重于“学”,注重灌输式教学,忽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课堂互动性较低,学生没有掌握自主探索知识的方法,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重营造学习氛围、轻心理教育,重培养纪律意识、轻人文情感熏陶,重教育性、组织性、普遍性和继承性,轻娱乐性、自主性、独特性和创新性。这些教育管理和文化建设问题的存在导致中学教育难以健康、稳步发展。
2中学管理文化建设的原则
2.1立德树人原则
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实践活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因此,中学应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正确把握教学价值取向,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学习、爱劳动教育,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审美素养。[1]除了让学生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学生身心健康之外,还应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培养,让学生了解和继承优秀中华文化,并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并保持发展。
2.2教书育人原则
韩愈有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因“传道”、“授业”以及“解惑”而存在。教师除了教书外,还承担着授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的重任,因此,中学教师应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教师应采用恰当的方法将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获取知识或掌握技能。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情感、认知,甚至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在日常教学中用自己良好的精神气质和品质去感化学生,向学生渗透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使学生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中。
2.3激励和奖励原则
无论何时,激励都是促使人的潜力发挥的最好途径,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原则。因此,在中学教育管理文化建设中,应采用激励原则,营造一种有利于中学教师和中学生释放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氛围,以激励性规章制度来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师生不断努力,创造更高的价值。当教师或学生表现优秀时,学校应给予相应的合理的奖励,通过奖励肯定师生的努力成果,进而促使师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激发以及释放。
2.4启发原则
虽说“解惑”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但“授之以鱼”远不如“授之以渔”,直接回答学生的疑惑仅可以解决一时之需,学生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中学教师应坚持启发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引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形成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取知识的意识。对于学生提出的疑惑,教师不应直接给出答案,而应对学生进行点拨,分析学生困惑的原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找到自己出错的原因。在教师的启发性指导下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5创新原则
新形势下,创新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中学教育管理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因此,在中学管理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创新管理意识,进而领导全体师生不断创新。采用创新原则,引导师生形成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品格。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而创新能力是人的良好发展的最直接体现形式,因此,教师应形成创新意识,并将创新意识渗透到教学当中。[2]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积极履行各种教育职责,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不断反思,进而创新教学模式或教学形式,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3中学教育管理文化建设策略
3.1深化学校的品质和内涵
新背景下,中学已经由规模扩张式发展为转变为内涵提升式发展。首先,中学教育工作管理者应明确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方向,引领全体师生朝着发展方向不断前进。其次,明确学校管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吸收和引进优秀的管理文化,引导师生不断学习优秀文化,提升师生的文化内涵。在管理层人员的管理、指导和带领下,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进而提升中学的内涵和品质,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3.2以质量管理为基础,强化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教学质量是中学的发展之基和立校之本,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是中学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中学教育管理中应立足于质量管理。除了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通过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形成健康的体魄。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打造高素质的中学生,使师生提高团结协作意识,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激发教师的潜能,解除教师的思想禁锢,适当进行个性化教学,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形成独具个人魅力的教学模式。张扬师生的个性,展现师生的特长,进而促进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
3.3优化教育管理文化建设
首先,在中学文化建设中应注重组织性和自主性的结合,应充分将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个体需求考虑在内,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使文化建设具有民主性和多样性。其次,将文化建设的教育性与娱乐性有机结合。提升文化的活性是文化建设的重点,学校应提高文化建设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激发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活力,形成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文化氛围。灵活多变的形式来增加文化建设活动的趣味性,在无形之中影响师生的内心,并使师生不断接纳校园文化。再次,学校应协调好创新和继承的关系。一味地继承固然可以保持学校的传统文化,但如果不进行适当创新,那么学校很难跟上时展的步伐,如此,学校难以在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继续前进。因此,学校可以继承积极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进行文化创新,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赋予文化建设新的内涵,从而使文化建设良好发展。
3.4教育管理文化建设有章可循
所谓无章则杂乱,若想提升中学的教育管理水平,必须依靠一定的规章制度。因此,中学管理者应研究学校运营的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尤其是在教育管理文化建设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结合本校的管理实际和文化建设实际,集思广益,听取师生的可行性建议,进而制定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适应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规章制度。必要的刚性管理手段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学校良好发展的有力保障,可避免杂乱无章现象或局面的出现。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使得文化建设和教育管理工作有了指引和保障,在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引导下,学校的管理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文化建设过程更加顺利,师生共同遵守规章制度,从而促使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使师生形成道德情操。
3.5提升办学思想的境界
作为办学理念和办学价值观,办学思想是中学校长在长期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校长思想境界的反映,是学校的办学旗帜以及全体教师和学生的行动纲领,中学的总体高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学思想的高度。因此,中学校长应追求更高境界的办学思想,所秉持的办学思想应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时展的要求相符合。此外,办学思想还应体现师生发展的需要、反映学校的发展历史、体现学校发展的前进方向,进而促进中学教育管理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提高社会对中学的认可和信任度,最终使学校保持发展。
篇2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在教育管理模式上,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包括人是处理问题的主要线索,而且还包含充分挖掘人的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是现代高校的主体之一,相应政策是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相关权益与高校应负的责任应当重视,也要适当对高校管理当中的漏洞予以适当监管,以使学生在教育管理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行自我升华。
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性
1.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教育管理理念是适应时代的发展
当今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日俱增,不管是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生活都处于迅速快捷当中,多元文化的交融式发展成为总的趋势。又因我国人口基数大,教育压力、就业压力过大,促使社会各方面竞争激烈。所以将以人为本贯彻到高校管理体系中,为提升学生自我完善意识、致力于把自己锻炼成社会需要的关键人才和负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体,提高社会和谐的有效性。
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高效管理体系是实现高效教育的客观
需要
目前我国经济模式下的高校教育管理主要是按照物质基础要求和教育管理原理,合理分配利用资源,以培养当代社会需求下的人才为目标,使教育管理活动成为发展社会主义特色制度的活动之一。从概念上而言,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育人才。而以人为本的原则的教育管理模式着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自律和全面的发展。所以,教育与管理的目的如出一辙。良性的管理为教育的有效实施与目的达成创造了有利的氛围。在建立此种良性管理体系时,强调以人为本,同时管理者应当以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作为管理的首要目标,将管理作为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窗口,以被管理者主动积极的配合完成管理活动,灵活运用教育管理措施才是真正的管理。
3.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原则是更好地提倡科学发展观
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将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到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中,不仅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也彰显了我国教育管理体系改革的新成果和观念进步。
4.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的高校教育管理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进步思想、民主理念的重要突进。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是体现学生当家做主的教育管理,凸显学生个体价值,使其获得社会更多的认可与尊重。特别是现代社会,个体发展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日趋明显,使得管理者需要在工作过程中要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的真实性。在实践中要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所需,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与自觉性。
二、实现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议
1.重视教育改革创新,以学生、以管理中心
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为实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适时确立了以学生为管理中心的原则。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中,学生处于被管理的位置,自己权益的实现也处于被动状态,难言主体之说。只有实现将学生作为教育管理体系的主体,在教育改革创新下才能站稳脚跟,才能对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做出实践经验。
2.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关爱与尊重学生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的理念下,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流,没有服从与被服从的隶属关系。这就要求在日常管理中,深入学生基础,了解帮助学生,为学生建立与教师之间平等交流的平台,实现学生为管理体系的主体。另外,也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已有的规章制度,服务帮助学生成长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做到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
3.在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之上,适当进行激励政策
以人为本即要尊重个体差异发展,也要体现大多数人下的民主选择。在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中,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关乎自身权益的民主活动,既在实质上给予学生当家做主的机会,也是对学生能力的积极培养,有益于培养其责任心。改变学生在传统教育管理体系中所扮演的被动角色,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赢得尊重。
4.有效组织学生自治组织,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一般在高校中都会有学生会或者研究生会的学生自治组织形成。学生自治组织的管理主体是学生,被管理者也是学生,实现学生管理和学生的良性管理循环。那么,有效地组织此种自治组织将是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有效措施,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趋于自觉性。
5.秉承依法治国,坚持以人为原则,科学治校
在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体制中,也要让学生形成权利与义务对等性的认识。享有该有的权利,就会滋生相应的义务。再是要重视学生正常权益的保护,在学校建立相应的管理维护机构,保障学生自身权益不受侵犯。这为学生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提供了有效载体。
篇3
关键词: 建构主义教学观 教学模式 物理课堂教学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长期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提出的著名认知发展理论。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与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上广泛使用。
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事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事实,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个人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所有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按照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更不能用科学家、课本与自身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虽有些偏激,但它向传统的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2.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形成一定的经验。当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要把它作为新的知识的增长点;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的传递,而应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也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而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3.建构主义的学习活动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是主动的。学习并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它包含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是新旧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且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使每个人在他自身环境中,所建构的知识从一开始就很不相同,个体在认知上的差异又会影响其后的学习过程。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念,在教学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作为建构过程的主体,学生应该为自己的学习过程提供原动力,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选择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自我调控学习过程。在建构主义的理论之下,教师应该怎样去做呢?事实上,在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中,教师的工作更富有挑战性。教师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教学的目的要转变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在各个环节中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例如,在复习提问时,教师不应仅是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而应复习所有与新知识学习有关的内容。在新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恰当时机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才有利于学习建构知识,另外,恰当的反例,对于学生自行纠正理解上的错误有一定益处,对帮助学生知识建构也是有利的。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在实践中完成自身知识的建构,具体的做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建构主义理论的引入必然会为物理教学改革的实现开辟一条道路,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其中较为典型、较为成熟的有如下三个。
1.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景,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教师同样是情境中的事件探究者或问题解决者,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这里的情景是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景,是与现实情景一致或类似的。由于这种教学是以真实情景或问题为基础的,故又称之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通过学生和教师对这些事件或问题的探究,教学内容及其进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例如,在进行《反冲运动》一节教学时,我首先播放“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发射过程的纪录片,然后请有关学生演示自己制作的“小火箭”,当其他学生看到自己的同伴成功放飞了他们自制的“小火箭”,心情无比激动。此时此刻,学生极想知道火箭的工作原理,这个时候正是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最佳时机。然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并加以适当的点拨,阐述反冲运动的原理,学生听完以后心领神会,继而再把问题引向深处,让学生探讨有关火箭加速和使用何种燃料等问题,这样学生都能很愉快地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2.随机访问教学
随机访问教学是另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兴分支“认知弹性理论”发展起来的。认知弹性理论认为,人的认知随情景的不同而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复杂性和差异性。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随机访问教学,是指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景,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获取多种意义的建构。 “随机访问”即自由地、随机地从不同角度访问、探索、建构同一内容。这实质上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换一个情景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3.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通过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支架”用来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通过其支撑作用,学生的认知发展不断从实际水平提升到潜在水平。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使这样的概念框架尽可能完善。例如,在进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内容的教学时,为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这一定律,我设计了以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作为学习主题。首先将有关概念,如路端电压、内电压、电动势等作为预备知识,给学生建构支架,再让学生进行实验电路设计,探讨不同外电阻下的路端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变化情况,记录不同外电阻情况下对应的路端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数据,我在其中起引导作用,最后让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作出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曲线图、路端电压随电路中的电流变化曲线图、电源输出功率随外电阻变化曲线图等,借助图线学生自然得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
三、建构理论观下的物理课堂教学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和自主性发挥到极致。这就决定了现代物理课堂教学应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1.问题性原则
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和冲动时,也就激发了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欲望,这便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开始。因此,教师必须善于从教材、生活中发现问题,创设具有新颖性与多面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问题思考、互相讨论、开展交流,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个原则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一定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一定要设计好宽松和谐的提问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
2.探究性原则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告诉学生物理结论,而且要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家是如何提出问题,采用什么方式研究探索问题的。物理学家之所以有所发现,全在于他们探索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与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性。教师要使学生受到物理学家思维的启发,进而领会物理学家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3.实验性原则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实验性原则,做到堂堂有实验,让学生去经历、动手、体验和感悟。
在重视学生随堂实验的同时,教师还应创设一些新的实验活动,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大胆探究,进行实验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生成性互动原则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应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不完全是预设的。
(2)教学中有互动的过程,互动者有思维的碰撞。
(3)课堂教学气氛要相当活跃,有教学,通过师生的共同作用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4)通过快与慢的转化,大与小的转化,动与静的转化,个别提问和集体回答相结合,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相结合等形式,使所有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讨论教学的方式方法,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设想,对于物理科的教学改革,对于物理教学中进行的创新教学,对于发挥物理学科在提高学生素质中的作用,都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一定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己也会从中大有获益。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师生;英语;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11-1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起到教学的主导作用,两者互相作用,激发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在外语学习上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天生有能力习得语言。学习英语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把学生认为是教学的主体。大体上说,有四种师生关系原则。
(一)教室中的教学应该个体化。要把重点放在个体的需求上。(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应被老师考虑在内。(三)教学是由学生决定的。教学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四)既然学习是为了学生学好语言,那么教学活动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主学习。这种原则不仅仅适用于英语教学,其他学科的全面发展也遵循这个原则。
英语教师不仅仅要监督指导学生学习英语,同样也要关心学生的全方位发展——道德、智力、身体、审美,还有学习能力等等。英语老师、学生的父母和所在学校都应该起到主导作用,教育孩子对于常识的认知,而不是主观的需求,这样才能使教育可持续。学生要有完整的集体主义观和个人主义观,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一个和谐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从而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同样,教师要训练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有创造性思考的能力。
事实上,学习英语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英语表达,自我免疫和自动消化。在最初学习英语时,学生往往集中注意力在单词上,用单词发音来表达想法。比如在教授学生体操时,要给学生描述和展示正确的姿势。在学英语时,老师要解释单词的意思和语法结构,并如何将单词运用于上下文中。值得注意的是,英语表达是学生而不是老师的英语表达,学生会尝试着表达。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展示他的学习成果,监督指导他们的练习过程。在最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会犯很多错误,但是要让学生在随后的展示中加以改正。之后,学生便会想起刚才犯的错误,因此,不再犯同样的错。这时,学生能够开始不断练习,一遍又一遍,教师要适当的安排任务,直到学生能够毫不为难地正确回答此类问题为止。这时学生是自动化的行为,但很可能忘记如何用英语描述问题。最后,学生用他们自己所掌握的那一套学习方法开始自己提高自己,通过不断的、进一步的实践练习为手段。学生开始加速他们的英语表达,去创新,去展开他们自己的英语练习。他们开始自动学习了。这时,学生基本不需要老师的教,他们可以自己自主学习了。学生想要巩固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是要通过实践活动的。因此,最重要的教学活动就是提供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够有效地参加到实践活动中去。活动应该是激发学生去锻炼英语技能,并对学习材料反复练习。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而不是老师。比如,在口语活动中,很多学生听老师讲远远多于学生自己讲,这是不可取的。在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到,并不一定要求英语交流一定要用真实生活中的回答,也可以是书面的文字。语音练习和词汇练习同样是有效的。活动应该是能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让学生能自由的回答,并能在各种条件下和别人自由地交流。思考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思考,学生能够将学过的知识重新思考一遍。学生也会联系到所学的知识,通过同化、联系、分类、对比等过程,加深了对英语的记忆。这些精神层面的活动将会强化学生对英语的学习。
篇5
关键词:教室资源管理;规则库;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1-0065-03
一、教室资源管理现状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室资源的数量急剧增加,教室资源管理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人工管理教室资源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通过对教室资源管理过程进行分析,可以把教室资源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总结如下:第一,教师和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当前教室的使用情况,管理人员也无法对教室使用情况进行整体把握和有效的调控;第二,利用电子表格或纸质材料记录教室借用记录容易丢失数据,且历史借用记录的维护和查询也比较困难;第三,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全校教室资源管理仅仅依靠单个职能部门,不仅管理的工作量非常大,而且工作效率也比较低;第四,教室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冲突现象,缺乏有效的检测机制。
二、系统设计方案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室资源的使用主要包括:教学任务安排的需要,教师调停课、补课的需要,院系开展教学活动的需要,校内/外培训的需要,考试安排的需要,但不管何种使用情形,最终它们都将转化为教室的借用问题。因此,解决好教室借用问题就成了本系统设计的关键。
1.系统设计指导思想
教室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提供实时教室资源使用情况查询接口,便于师生迅速掌握相关信息。教室的使用情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及时掌握当前哪些教室正在使用,哪些教室可以用,可以方便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方便学生找到合适的教室自习;方便管理人员对教室资源进行合理调度。
第二,提供教室使用冲突检测机制,避免教室借用冲突,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三,管理人员可以对教室资源的借用设置相应的规则,规定哪些教室可以用、哪些教室不能用。当然,规则的维度应该是多元的,以便于对教室资源的借用活动进行灵活、有效的调度。
第四,尽量提高教室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高利用率、低就坐率以及教室孤岛现象。
2.教室借用流程设计(见图1)
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教室资源的使用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校内用户使用,另一种是校外用户使用。对于前者,一般表现为日常教学活动,这时,用户可以直接打印教室借用申请单,并送交多媒体办公室办理教室借用手续;而对于后者,一般表现为校外培训,为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教务处需要对校外机构进行相应的审核,审核通过后方能进一步履行教室借用手续。
三、系统实现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1.教室借用查询信息表示
用户在履行教室借用手续时,先要查询出当前可用的空教室,然后有针对性地借用相关教室。在查询空教室时,用户需输入相应的查询参数,查询参数的结构如图2所示:
其中Term表示当前学期信息;WeekDes表示教室借用的周数信息,用20位二进制数表示,二进制数的长度表示当前学期有效的周数,其中0表示无效,1表示有效,如00010000000000000000表示当前查询的是第四周的空教室;Week表示借用星期集合信息,如“Week=1”表示当前查询的是星期一的空教室,“Week=1,2”表示当前查询的是星期一和星期二的空教室,多个取值之间用逗号分隔;Bjc表示借用起始节次;Ejc表示借用截止节次;Capacity表示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Capacity的值应小于等于借用教室的容量,在教室借用过程中教室容量与Capacity相当的教室将优先推荐,以提高教室的使用率。
周数信息的构造对普通用户来讲比较复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周数信息的构造对用户是透明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只需要提供借用日期即可,系统会根据用户的输入自动转换。使用二进制格式表示每学期的周数信息比较直观,在处理教室的批量借用时也比较灵活。譬如,要借用一间1至18周都有空的教室,那么在表示周数信息时只需要将二进制数的1至18位全部用1表示即可。另外,使用这种数据结构也便于教室借用冲突计算。
2.即时空教室检测算法
即时空教室是指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从学校所有可用的教室资源中去除已经被使用的教室资源后剩余的教室资源集合。
教室冲突现象是指不同的用户借用的同一间教室在使用时间上存在重叠,使同一间教室在相同的时间内同时开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活动的现象。假设存在教室R,那么在同一周、同一天有两个借用时间段[A,B]和[C,D],它们存在冲突的可能可以描述如下:①[C,D]的起点落在[A,B]内;②[C,D]的终点落在[A,B]内;③[A,B]是[C,D]的子集。(见图3)
综上所述,检查某间教室在某个时间段是否被占用的算法可用sql描述如下:
if exists(select * from roomBorrowInfoList where roomID = @roomID and (f_weekdesOper(@weekdes,weekdes) = 1) and term = @term and [week] = @week and @bjc >= bjc and @Bjc
or exists(select * from roomBorrowInfoList where roomID = @roomID and (f_weekdesOper(@weekdes,weekdes) = 1) and term = @term and [week] = @week and @ejc >= bjc and @ejc
or exists(select * from roomBorrowInfoList where roomID = @roomID and (f_weekdesOper(@weekdes,weekdes) = 1) and term = @term and [week] = @week and @bjc = ejc)
begin
print '当前教室已经被使用'
end
其中,roomBorrowInfoList表示当前已经被借用的教室信息集合,其数据来源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排课所需的教室信息和开展其它教学活动所需的教室信息。weekdesOper是数据库自定义函数,用于计算查询周和目标周之间是否存在重叠,其算法描述如下:
--计算给定的两个周数之间是否存在重叠
CREATE function F_WeekdesOper(@w1 varchar(20),@w2 varchar(20))
returns int
as
begin
declare @flag int
set @flag = 0
while len(@w1) > 0 and len(@w2) > 0
begin
if left(@w1,1) = left(@w2,1) and left(@w1,1) = '1'
begin
set @flag = 1
end
set @w1 = stuff(@w1,1,1,'')
set @w2 = stuff(@w2,1,1,'')
end
return @flag
end
掌握了教室冲突检测算法后,再查询教室资源集合中符合要求的空教室就比较容易了。在查询时间一定的前提下,将当前可用的教室资源和已经借用的教室信息之间进行冲突计算,如果不冲突就是可用的教室,反之亦然。其查询过程可描述如下:
Foreach(Room in RoomList)
{
Foreach(RoomBorrowInfo in RoomBorrowInfoList)
{
如果当前教室借用和已经借用的教室信息在时间上发生冲突 那么
当前教室不可以使用!
否则
当前教室可以使用!
}
}
3.教室借用规则表示
教室借用活动应符合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教室资源是公共教学资源,院系或教师不得长期占用一些教室。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室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充分提高教室的使用效率至关重要。二是学校能约束用户的借用行为,以保障特殊时期学校对教室的需要,如国家等级考试、学校期末考试等。为此,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定义教室借用规则。
第一,管理员可以为教室使用申请设定一个时间阈值,用户只能申请特定时间范围内的教室。如果用户想申请超出时间阈值以外的教室,那么他就必须到教务处履行相应的借用手续。这可以避免少数用户肆意占用教室资源的问题。
第二,制定一个教室借用规则库,详细定义教室资源借用的约束条件,以便对教室借用进行更细微的调控。规则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教室禁止借用的时间范围;
(2)教室禁止借用的楼宇信息;
(3)教室禁止借用的楼层信息;
(4)教室禁止借用的教室信息。
教室借用规则采用XML格式来进行描述,不仅可以明确表示规则模型中各个部分的意义,而且增强了规则的扩展性。教室借用规则可以描述如下:
//借用规则节点
敏知楼//楼宇约束
2 //楼层约束
2010-12-7 0:00:00//时间约束
2010-12-15 0:00:00
//房间约束
……
四、系统实现
基于本文设计思想我们开发了一个基于规则库的教室资源管理系统,用户可以在线查询指定日期的教室使用情况,并根据需要办理借用手续。如图4所示,教室被使用的时间段用灰色的底纹填充,白色底纹表示的时间段内该教室处于空闲状态。教室使用情况一目了然,给师生安排各项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
参考文献:
[1]顾兴强,蔡小飞.高校教室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9): 25.
[2]乔魏.基于RIA技术的教室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商贸工业, 2010(17).
篇6
[关键词] 开源软件; 网络教学管理系统; 体系结构; Moodle; Sakai; Claroline; Dokeos; Ilias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王咸伟(1965—),男,海南澄迈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应用、信息技术教育、认知神经科学与媒体学习等研究。E-mail:。
一、引 言
开源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简称OSS)的兴起是计算机软件领域中极具历史意义的事件。与闭源软件相比,开源软件所具有的零许可证费、开放和自由、公开透明、可修改源码、灵活和可定制等特点,打破了一些由于著作权和资金问题造成的壁垒,给软件开发和使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性、开放性、共享性和民主性。开源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作为开源软件大家庭中的一朵奇葩,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在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展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目前许多教育机构和个人都希望了解开源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发展程度、优劣和应用现状等,并按自身需求选择一款合适的系统,为课程设计、教学活动组织、E-learning项目实施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和支撑平台。鉴于正在进行中或已达到产品化阶段的开源网络教学管理软件项目已有超过50种,其功能、质量良莠不齐,本着系统性能稳定、社会化程度高和技术可行性好等原则,筛选目前国际上常见的Moodle(http://)、Sakai(http://.)、Claroline(http://)、Dokeos(http://)和Ilias(http://ilias.de/docu)等五款开源系统来进行研究。
二、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功能
网络教学管理系统是实施网络教学的技术基础和载体,是体现网络教育优势的关键,在我国有着多种称谓,如网络教学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CMS)、学习管理系统(LMS)、数字化教学系统、在线教学平台和E-Learning平台等。它是面向教师、学生和教务管理者,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需要而构建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综合教学支撑平台。
开源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一般基于B/S 结构模式,遵循 “浏览器+Web 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体系结构。就常见的开源系统来说,大都是基于四层模型的设计架构,[1][2]如图1所示。
表现层:位于系统最外层——客户端,包含系统的显示逻辑,提供浏览器端的可视化界面、交互操作界面及渲染效果,主要负责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数据等。
应用层:包含系统的事务处理逻辑,提供课程的教学、管理和开发及各种子功能。它通常与表现层结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可视化服务。
业务逻辑层:提供系统底层代码的功能实现,实现系统具体业务逻辑的封装,响应应用层中各功能模块,并完成与数据访问层间的数据交互。
数据库层:提供底层一些数据信息和数据处理逻辑,实现物理数据存储和组织、数据库分布式管理、数据库备份和同步以及数据维护。其主要工作是面向设计和创建课程用户库、课程库、知识库、答疑库、习题库、作业库、实践资料库和教学资源库等。
从图1可看出开源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和扩展接口在整个系统的体系结构中的定位。由此,我们可归纳出该类系统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 课程设计与开发。该功能可以方便教师设计与开发网上课程,简化教师开发网络课件及备课的过程,降低课件开发对教师计算机技能的要求,主要包括多媒体集成工具、课程内容结构图和课程设计模板等。
· 课程管理。课程管理功能对调配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总结教学等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教学管理、教务管理、资源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功能。
· 课程教学。以网络软件为核心,在网络教学管理系统支持下,合理有效地利用学科教学资源,为实施全方位的现代远程教学提供服务,并将网络软件与学校的远程教学服务乃至与数字化校园有机地集成,通常包括课程中心、交流协作和辅助工具等三部分内容。
与闭源系统相比,开源系统的一大优势就是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开发主题包、功能模块以及插件等来扩展系统的功能。
三、系统的比较
根据我们的项目研究与应用实践,[3]并结合国际上著名的网络教学管理系统评估网站Edutools(http://edutools.info)及其相关研究,[4]从超过50款开源系统中筛选出五款(Moodle 2.1、Sakai 2.8.0、Claroline 1.10.4、Dokeos 2.0和ILIAS Release 4.1.6)较为成熟、质量较高、版本较新的系统作为研究样本,拟从基本属性、技术特征、学习支持、内容开发、学习管理、学习评价及应用现状等七个维度进行分析与比较,旨在进一步深入了解各自的主要指标和功能的差异,帮助我们对系统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评价,并选择和应用较为成熟、功能较为完善的开源系统。
(一)基本属性
从基本属性看(见表1),[5]Sakai属于半开源软件,底层代码是封闭的,后期开发与维护成本较高;Dokeos有免费、专业和医疗等三个版本;Sakai遵循Apache License等许可证,它允许将开源产品融入到自己的产品中再重新(Combine with Proprietary);其余的则遵循GPL协议许可证,均支持英文、中文和德文等多种语言,其中Moodle对中文的支持是最好的;均支持中、小型应用,而Moodle、Sakai和Dokeos还支持大型应用。
(二)技术特征
从技术特征看(见表2)。五款都支持Web2.0、Scorm等规范、跨系统运行、MySQL开源数据库、主流浏览器、二次开发和周期性更新,其中尤以Ilias、Sakai支持的标准更为广泛,且Sakai一直致力于支持Scorm 2004,比Moodle等更重视对现有E-learning标准的支持。除了Sakai(支持Java、JSP、J2EE/Java EE)外,其他四款都支持PHP、LAMP构架、底层代码完全公开,提供很好的开发语言PHP,它比Java易上手,但Java中一些功能强大的JavaBean组件能增强系统功能和软件重用性, 重用性是未来软件开发的趋势。 从这点上看,Java的前景比PHP更为广阔。从开发架构分析,Sakai是面向服务的组件式微内核架构, 从技术角度讲, 它比其他四款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可重用性和安全性都更强。五款都对二次开发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支持,更新速度以Moodle最快、Ilias次之、Sakai则较慢,更新周期较长。
(三)学习支持工具
系统的学习支持工具包括交流工具、效能工具、学生参与工具和辅助工具等四种。[8]从交流工具来看,五款都支持讨论区及其管理、文件交换、电子邮件、实时聊天等功能,但功能强弱有别;Sakai、Dokoes和Ilias要比Moodle和Claroline更优异,Moodle和Claroline不支持在线日记(笔记);除了Claroline外,其他四款均可通过插件支持白板;Sakai具有博客和播客功能,Dokeos、Ilias可用于创建播客,其余两款尚未具有Blog(播客)功能。从效能工具来看,五款均具有日历/进度回顾和明确的导航(帮助)等功能;仅Ilias具有书签功能;除了Dokeos外,其他四款均具有课程搜索功能;同步、离线工作以Sakai表现最好,Ilias次之,其他三款有所欠缺。从学生参与工具来看,五款均具有小组合作、社会网络功能,但表现有强有弱,其中以Sakai较强,既具有学习小组激励机制,又支持学习与知识协作,Moodle则次之;仅Sakai支持电子档案袋,更重视E-portfolio这个教育技术界的前沿技术,且更能接受“混合学习”模式。从辅助支持工具来看,Moodle、Sakai和Dokeos均支持网页设计或个人站点构建;Moodle和Dokeos均支持在线概念图、幻灯片演示,Dokeos还支持Flash视频会议、集成两种免费虚拟教室方案;Ilias则支持虚拟课室和Google地图。此外,Sakai与Ilias所提供的个人设置比Moodle、Claroline和Dokoes更具人性化;Ilias的导航细节设计显然要比其他的更出色;Moodle支持基于自定义规则建立学习小组、Sakai提供学习小组激励机制、Dokeos支持基于情境测验以及Ilias可自定义测试类型题等功能,均体现了自身的特色。
(四)内容开发工具比较
从内容开发工具看(见表3),五款均支持内容分享与重用、用户界面定制、教学设计;Dokeos不支持内容更新提示;Claroline不支持存储兼容,且与Dokeos一样不支持课程模板。
(五)管理工具比较
从管理工具来看(见表4),五款都支持验证、注册集成、系统管理和主机服务,但各自的功能强弱有所差异,如Moodle和Sakai均具有组件管理功能以方便系统功能扩展,总体表现较优;Dokoes缺少课程授权。
(六)学习评价工具比较
从学习评价工具来看(见表5),五款均支持多种测试类型、自动测试管理、自动测试支持、课程管理和学习追踪,但各自相应的功能强弱有所差异;Claroline不支持在线标记,Ilias则不支持在线成绩簿。
(七)应用现状
表6列出五款系统的应用情况,[39]可见Moodle和Sakai的社区活跃,普及率高,用户众多,且主要集中在高校等大机构;Claroline和Dokeos拥有强大的开发团队,具有国际协作性,主要面向中小学;Sakai对研究和协作的关注度显然要高于其他四款。
四、系统的选择
综上比较并参考相关研究,[40]我们给出以下开源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的选择原则。
1. 社会化程度。包括全球的普及程度、应用现状,国际国内拥有的用户群体,特别是开源社区的支持力度,拥有积极健康发展的论坛,用户采用此产品的程度,如Moodle和Sakai的网络社区活跃、社会化程度明显较高。而Claroline则具有强大的开发团队后盾,具有国际协作性。
2. 经济可行性。开源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具有零许可证费,用户可自由地获得一个软件的复制并进行完整的评估。但这并不意味着系统的所有源代码都可以免费使用,如Sakai的底层代码、Dokeos的专业版和医疗版是要收费的。
3. 技术可行性。即用户文档丰富,技术门槛低,易学易用。教师只需短期自学,完全能快速掌握。系统还应具有友好用户界面,编辑效果能“可视化”和“所见即所得”。如Moodle、Claroline对于教师来说都较易入门,而Sakai是采用J2EE/Java EE体系架构,架构复杂,开发入门门槛和成本高,后期维护难度大,但对于开发人员来说,它可用于打造创新性商品化网络教学管理应用平台。
4. 管理可行性。应提供完善的管理工具,具有完备的用户注册管理机制,访问者在成为用户后才能访问系统,管理员和教师可指定课程的访问性和开放程度。
5. 本土化程度。系统应本土化(汉化)程度高,符合我国国情。如Moodle的本土化程度较高,而Claroline开发思维和使用方式与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一致,设计思路符合中小学教师的习惯,适合于做教育培训。
6. 对技术理念与规范的支持和整合。支持信息化的国际标准,保证资源的可重用性和互操作性。由于以IMS、ADL Scorm、OKI和AICC等为代表的E-learning规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开源的学习系统支持的标准,因此系统应能兼容Scorm。如Moodle和Sakai等对技术理念与规范的支持程度都较高,并可部分替代商品化网络教学管理系统。
7. 工具多样化,支持不同学习模式。应在学习支持、管理、学习评价、内容开发等方面提供多样化的工具。除了E-mail、实时聊天、BBS等基本的互动学习工具外,可以引入博客、播客、微博、同步桌面工具以及社会网络(SNS)工具等;全面支持Office文档格式,并能在系统中动态链接;应能提供丰富的内容集成开发工具,特别是课程模板,并可以添加在线概念图工具等;支持幻灯片播放并支持移动应用等。系统工具应能支持不同学习模式,包括问题解决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发现学习、协作学习等,并引入学习激励机制。
8. 良好的扩展和二次开发功能。即系统应能支持二次开发以便拓展用户所需的定制功能。
9.可持续性升级并融合、应用新技术与社会软件。在开源社区支持下,系统应可持续性升级;可升级程序要适合完整和简洁安装,并解决用户、内容和功能模块的增加问题;系统应能融合智能技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点对点技术,甚至是云计算等新技术,以及Blog、Wiki、实时通信、SNS等社会软件,能够通过电子邮件跟踪内容变化、RSS订阅论坛内容、支持个性化教学、对学习路径实现智能记录、智能检索等,如Moodle可部分支持移动应用。
通过上述多方位的分析与比较可看出,虽然各系统同质化程度较高,但是各有所长。从其主要指标和应用现状的分析与比较结果来看,前四款系统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较大,国内的应用案例较多,共享资源尤为丰富,且功能较为齐全,可满足一般网络教学管理要求,尤其是Moodle和Sakai,其基本属性较好、技术特征明显、学习、开发、管理和评价工具丰富、功能较强、应用现状良好、优势明显。因此,我们认为用户可根据自身具体需求来选择开源系统。就多数用户来说,我们首推Moodle,其次是Sakai,再次是Dokeos、Claroline和Ilias。对于中小学用户,可以选择Claroline和Moodle;对于高校,可以使用以课程为中心的Moodle;而Sakai与Ilias 则更适合建设大型的学习社区。这里要着重提到的是Moodle。它引入我国后,在高校、中小学校均得到广泛的应用。笔者曾选用它开发了“华南师范大学综合实验班网络教学管理平台” 等教学应用系统,[41][42]均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篇7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佛山528333)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开始关注并积极响应这一运动。小微企业面临内外经营环境的双重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将直接影响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将立足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就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基本要求之间的差距展开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确保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其自身能力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SA8000;员工基本权益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140—02
收稿日期:2014—01—19
作者简介:张成(1977— ),男,湖北松滋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我国企业在近些年来因社会责任审核不达标痛失订单的事例越来越多,已经阻碍了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步伐,由此推动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意识的探讨。本文将以SA8000社会责任标准为例,就小微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展开论述,并从小微企业自身的特点出发,如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受到企业内外多重生存环境的制约等,依托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探讨基于社会责任视角下,如何改善小微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的合法性,以更好地获取竞争优势,提升综合实力。
一、社会责任标准概述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来看,主要包含五个维度,即环境、社会、经济、利益相关者和自愿。我国企业联合会于2006年将其定义为:企业不仅应对股东负责,还应该向其他对企业作出贡献或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利益相关方负责。人力资源协会(SHRM)将其定义为:一个组织在取得财务业绩和对员工、当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作出贡献二者之间进行平衡的承诺保证。随着社会责任运动的广泛推进,在国际劳工组织、人权组织的推动下,企业在其生产活动中必然需要将“自我约束”转变为“社会约束”,从而承担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如SA8000所规范的:禁止使用童工,不能要求雇员交纳“押金”或寄存身份证件,不能对员工进行歧视、强迫性劳动,不能在不具备作业条件下强迫员工工作,危害员工的健康与安全,不能低于法律或行业所规定的最低工资或报酬,不能违反法律及行业要求的工作时间规定等九方面内容。
二、社会责任标准对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要求
以SA8000为代表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要求,与当前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进行对比,其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对工作环境的安全与健康标准的要求,也就是说,小微企业在开展企业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满足国家职业健康和安全标准的要求,结合行业发展及环保要求,制订相应的对策来确保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如开展相应的职业安全培训,购置相应的安全防护器具,改善工作环境条件等;二是对员工的雇佣应建立在尊重员工、善待员工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不得以任何借口来歧视员工,不得使用童工,不得进行强迫性劳动;三是对员工劳动及工作价值提供相应的报酬,也就是说,从国家法律及行业规范出发,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的劳动和贡献,在特殊情况下实施的短期加班,要征得员工的同意,并保证员工能够从加班中获得额外相称的津贴,同时,工资报酬要不低于国家法定的最低标准,不得拖欠或惩戒性地扣减员工工资等。
三、社会责任标准对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分析
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于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企业在强调社会责任时,尽管降低了员工的离职率,提高了企业形象,并获得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职业认同,增强了劳动效率,但也相应地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在人力资源使用上的经济外部性的减少,会进一步加重小微企业的负担,从现行小微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来看,如果企业增加劳动保护、提高加班津贴,将人力资源成本纳入企业内部消化,虽然迫于舆论压力改变了人力管理受制于资本的情形,但却骤然增加了小微企业的成本负担;再者,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水平来看,小微企业管理者往往身兼多职,对市场、利益、技术革新的重视程度要高于人力管理,以至于轻人思想较为严重,忽视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对员工权益保护的关注。
四、基于社会责任标准下的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规范化、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因此,应当结合小微企业管理实际,借助社会责任标准视角下小微企业的管理现状和特点,从不损害企业经济活力,并在企业能够承担的社会责任范围内寻找平衡点,最大化地激活企业的发展动力。
(一)提升小微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及能力
强化对社会责任的建树是推动小微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的小微企业经营环境里,由于企业产权和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使其在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时面临更多的阻碍和困难,而制约的主要因素不外乎企业的所有者,即企业主。为此,应当从道德责任上提升小微企业主的意识水平,规范企业人力管理制度,如按时发放工资,落实8小时工作制,提高工作环境的舒适度和安全性,确保员工的生活质量等。同时,企业主要不断学习来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以满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决策能力和竞争力。
(二)结合小微企业实际,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制订需要结合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从战略高度来推行具有建设性的对策。
一是优化选人用人策略,小微企业因其规模的限制,在人员管理上要能够从行业发展实际来选择合适的人,不能好高骛远,脱离企业生产经营的现实水平,从而在不违反法规的基础上,强化对员工能力的长远性考虑,如适当聘用职专毕业生、中专生,既可以为其提供发展空间,又能够从待遇上满足其心理需求,为日后企业的发展蓄积更多的人力资本。
二是制订员工培训发展规划策略。培训是提升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新进员工的培训是小微企业聘用人才的首要问题,要通过建立有序的员工上岗培训机制,选派实战经验和理论水平较高的老师来帮助员工适应工作岗位。
三是构建完善的薪酬福利制度。只有坚持员工与企业利益的一致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为此,结合小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员工入股制度或岗位股权制度,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员工参与到企业的分红赢利中来,使每个岗位都能享受到对应的股权,从而将员工与企业的发展捆绑在一起;建立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增加员工的成长晋升通道,结合企业实际改进绩效考评体系,为更多的优秀人才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以激励员工发挥其自身的工作潜能;建立企业发展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为一线员工提供发表心声的机会,并鼓励员工能够从生产、经营、管理中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意见,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进行决策,凸显员工的主人翁精神。
五、结语
以社会责任为前提的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从企业生产管理实际来循序渐进地实施,不能够操之过急,更应该从企业内外环境的平衡上来发挥“人”的潜能和优势,不能从短期利益出发,仅仅关注企业的发展,更应该从企业规范用人、改善员工工作条件、保护员工的基本人权、完善员工福利保障、加强员工培训等方面,最大化地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
[
参考文献]
[1]陈智,徐广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1(4).
[2]尹开国,梁志钢,杨自业.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现状评价与未来趋势[J].预测,2011(4).
[3]章竟.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公司治理完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篇8
审计起源于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分权制,审计的目标是检查、评价经营管理者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以确认、解脱其经济责任,从而确保经济责任的履行。审计对受托者履行经济责任具有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
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国家不计利益回报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将资产经营权、管理权、使用权整体让渡于高职院校管理者,由其独立行使法人资格,自行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对资产经营权、管理权、使用权实行二次分解。由于审计责任的不到位,必然造成经济管理上的自由泛滥和资产流失的无度。在经济责任的视角下造成国有资产在高校范围内的严重流失。
一、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严重滞后于其发展速度,国有资产的“过剩”与“不足”矛盾较为突出,资产流失也较为严重。就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 资产管理法制环境相对薄弱
国家为保障高校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财政部早在2006年就施行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于2012年、2013年也分别颁布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工作规程(暂行)》。部属院校资产管理的宏观法制环境得到了逐步优化和规范。而从法律、法规体系进行搜索,未能从找到关于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单行法,相关文件也未确定高职院校是否比照普通高校执行。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必然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即国家投资,个人管理,集体享用,因此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法制环境相对薄弱,管理国有资产无所适从,个人管理决策权过大,集体享用过于集中,国有资产的保护意识淡薄,从而造成很多国有资产毁灭性使用,资源浪费严重。
(二)投资者缺位,监督、检查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力度不够
国家对高职院校进行投资,并不进行成本核算,不计投资回报,管理者不承担具体的受托经济责任,形成随意性较大的弹性管理。重庆市所属高职院校仅在2006年全国性的清产核资工作进行过资产清查工作,虽然后来示范建设、教学评估等新增了大量的国有资产,却未对新增资产进行再次清查,出现了投资者缺位。政府审计无暇顾及、内部审计独立性受到限制、外包社会审计项目,受利益驱使,审计质量有待商榷,导致高职院校“免疫系统”失灵,腐败的滋生蔓延。就近几年职务犯罪统计数据显示高职院校甚至高校系列为刑事案件高发区。
(三)资产管理经济责任不明晰,问责机制不全,执行乏力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个根本性缺陷是责任不清,权利不明,利益不分,无论是高校管理顶层的领导者、还是管理中的各级部门,还是具体化的个人,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权利、利益界定都不明确,经济责任不明晰,不细化,形成了各个部门都在管,哪个部门都未真正管;有利益就争,遇到问题就踢皮球的管理模式。部门责任意识的强弱、个人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二、资产管理经济责任制下,高职院校国有资产审计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资产管理经济责任制,实行经济责任审计
高职院校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经济责任制是贯彻《高教法》、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党的十也提出将推行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改革思路。因此要合理确定国有资产管理的事权,再建立和落实与之相适应的资产管理经济责任制度,建立一套能将责、权、利统一起来的激励问责机制,将管资产、管人、管事三者有效结合起来。对经济责任制确定的“责、权、利”目标进行量化、分解、监督和考核,进一步落实资产管理的经济责任。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根据校内管理层次将各管理层次的责、权、利合理划分,有效结合,建立若干层次各级经济责任制,确定各层次具体责任人员的经济责任指标;签订资产管理责任书,明确和落实经济责任,对照指标结合社会效益综合考核责任层次和责任人员业绩,进而跟进与事权相对应的经济责任审计,把资产的完好率、使用率等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评价指标,将审计结果与其经济利益、行政利益直接挂钩,使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在资产管理的过程中,既按规定行使权力,又必须按规定履行责任。
(二)探索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系提高高职院校使用教育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有力工具,在高职院校发展和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审计的过程中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教育成本进行归集,测算出生均成本,通过国家对教育资源的总投入与生均教育成本的对比,进行一个投入与产出的分析,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方面进行效益评价,从经济的角度发现教学、专业设置、管理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而进行资源的整合、调整。
(三) 推行管理审计
在国有资产审计过程中,推行以经济责任制落实为主要审计内容的管理审计。将经济责任分解为日常预算收支经济责任,经济政策和制度制定与调整的经济责任,国有资产完整与保值、增值经济责任,重大支出项目和对外投资的经济责任,从经济责任的履行完整的展现资产管理的全过程,资产管理审计就是对资产管理全过程的审计。通过过程的审计,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哪个层次上出现问题,其上一级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整改落实,并可追究相应层次有关人员的责任,让管理、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从而提高管理能力。
篇9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教育管理创新发展
小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奠基阶段,教育管理工作是重要内容,这一阶段不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知识开端,还要做好小学生的启蒙工作,这就需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素质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教育管理要不断深化改革任务,对教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更加全面、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1小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教育管理观念落后
小学的学生年龄在6~12岁,学生群体对新思想、新理念的接受度较高,这就需要在小学教育管理上创新管理理念和教育模式。一个学校的教育管理方式和理念通常是由校长决定的,校长的教育观念保守、落后是无法提高小学教育管理质量的。小学管理者的教育管理观念无法及时更新,难以适应这种改革模式,上行下效,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成绩,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质量无法及时提高。
1.2教育管理目标不明确
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教育管理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为目标,学校需要依据其改革要求树立新的、正确的教育管理目标,尽管我国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从小学教育管理实际来看,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小学教育管理尚且处在摸索阶段,教育目标不明确,盲目进行教育管理,会导致教育管理出现效率低下等问题。
1.3教育管理流于表面
小学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可知,小学管理者应该立足于校园实情,及时调整管理模式,将教育管理落实到实处。但在大多数小学,教师的教育管理不符合要求,教育管理者一般有普通教师兼任,教师缺乏教育管理经验,管理能力弱,导致教育管理流于表面,小学教育管理质量难以有效提高。小学教育管理一般表现为两种,一种是由班主任通过开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另一种是由小学教育人员组成评估小组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这两种教育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教学质量,但由于学生个性存在较大差异和教育管理评估存在主观性,会形成评价差异,教师很难从评价中获得有益意见,从而造成教育管理不全面、不深刻,教学质量和效率无法提高。
2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小学教育管理应该主动顺应改革潮流,按照改革要求,创新小学教育管理方式,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开创小学教育的新局面。
2.1加强小学教师的管理
教师在小学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小学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必须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构建高效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小学管理者必须要改变当前的管理局面,强化教师管理,同时还要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大的晋升空间和成长机会,为小学教育管理补充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鼓励新老教师积极合作、互动、互助,老教师要帮助新教师度过教学适应期,新教师的思想比较活跃,可以帮助老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改进教育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机能,以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2.2改进小学教育管理理念
管理活动中,管理理念起着指导的作用,新课程环境下,小学管理者要想提高管理质量,必须要树立新课程理念,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强化专业能力,提升专业素质。如以校长为代表的小学领导集体要积极参与小学教育管理培训课程,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改进自我的管理能力。另外要小学教育改革中,管理者要明确学生的地位,遵守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在教育管理者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赢得学生的信任感,以便于更好的实施教育管理行为,提高小学教育管理质量,如领导集体要了解教师的教育困难和实际情况,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提高教育管理的人性化,同时还要规范教育管理尺度,要在师生接受范围内实施管理,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提升教育管理能力。
2.3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
小学阶段是学生极为关键的奠基阶段,小学作为开放的系统,应该构建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在明确的目标指导下实施管理行为,以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第一、小学教育中,教师作为教学任务的承担者和具体实施者,必须要具备专业素质和能力,能够自觉、积极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承担教育管理的责任,如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岗前培训,积极倾听有经验教师的课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育管理上,要坚持规范、民主、文明的原则,建造和谐的班集体,以便于更好的实施班级管理。第二,小学教育管理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保证校务向学生和教师公开,如学校管理规定、学校发展规划、学校资金流动情况等,让教育管理行动在师生、社会、家长监督下进行,以提升师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第三,要注重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小学领导者必须要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还要设置校长信箱等以便于社会、家长可以为教育管理活动献计献策,以此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
3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实现创新发展是满足当前教育管理需求的必要手段,也是促进师生发展的必要选择。小学实施教育管理的创新和变革,要以当前小学教育管理现状出发,分析具体原因,从教师、学生两个维度认真总结,仔细探索,提出有效的创新发展意见,以优化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促进小学教育管理更好开展,以构建完善的小学教育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特殊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制度改革
1高等特殊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1.1是新时期与特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特殊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为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新旧观念交叉碰撞,加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也在建立了多年以后开始逐渐进行着自我的完善与更新,人才竞争的市场环境变得日益激烈起来,这就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巨大的压力。因此,高校必须尽快适应新形势与特殊高等教育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的迫切需要,紧紧抓住各种发展的机遇与有利条件,努力创新自己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采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来提升教育管理质量,从而有利于特殊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2是高校解决自身教育管理中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特殊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较为滞后,其自身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着多种问题,很多时候是按照较为传统的管理经验与管理方式来处理并解决相关问题的,其真正的民主性特征不够高。因此,为了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管理标准与管理制度,高校必须尽快实现自身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要适当征求被管理者的建议,采用较为综合性与灵活性并存的评价方式与评价体系,这样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才真正有利于满足高校自我管理工作中的各种弊端解决的实际需要。
1.3是特殊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时俱进的需要。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正处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金融危机等都影响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当今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要求和标准也在提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学生面临着多方冲击和压力,如何适应当前的新形势,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做到与时俱进,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中的要求。
2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2.1统一性原则。统一性原则指“学校所制定的制度,其内容不得与国家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抵触”。高等特殊教育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其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必须服从国家意志,维护政府尊严,接受政府的领导与指导,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
2.2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是指学校所制定的制度要从本校实际出发,便于操作,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中庸之道”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原则,。中庸之道”的核心是执两用中,这要求教育管理者在学校制度的决策过程中,必须持有辩证思想。如学校的管理制度过于抽象或严格,便难以把握;过于浅显或宽松,便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为此。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在制度决策时,要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根据特殊教育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便于制度的贯彻和执行。
2.3.程序性与高效性相结合的原则。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制度建设的程序性原则有助于切实保障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精神。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只有掌握了管理的“双重性”,认真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决策、领导、组织、协调与沟通、控制等环节,才能在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中真正做到程序性与高效性相结合,如高校中的特殊教育学院,大多开设美术、中医、特殊教育等专业。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应让各专业教师充分享有民、自,按程序性原则办事,而在重大问题决策时,管理者应在集思广益后,按高效性原则处理问题。
3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
3.1明确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深刻地认识到特殊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热情地为师生做好服务工作,以确保学校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并要想方设法地提高管理水平,做到学以致用,重在实践。同时,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以应对新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要加强教育学原理、特殊教育发展史、特殊教育心理学、视力残疾儿童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相关方面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工作能力。
3.2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校在运作过程中所体现的以教育基本理念为指导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残疾学生需要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也比普通教师付出了更多的劳动,为此,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组织文化对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尤为重要。这样一来,在增强了学校组织凝聚力的同时,也为学校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可能。
3.3实施全纳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要使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得到落实,就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以让残疾学生融入社会主流为基本教育目的,通过校内、外调查研究和毕业生信息反馈,发现高等特殊教育领域中现有的几个专业已不能满足残疾学生的需要。总之,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特殊高等学校特殊的学生群体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都影响着高等特殊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既是通才又是专才,能客观地认识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要求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能在对学校内部的财务、人事、教学、决策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管理的同时,也能站在国家的高度上,集思广益,为学校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
作者:阎洪涛 单位: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