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务业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务业基本概念

篇1

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业基本概念与范畴

健康服务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WHO:“健康服务涉及疾病诊断和治疗、预防、健康促进、健康维护与康复的所有服务,包括针对个体和非个体的健康服务。”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2013国务院40号文)

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的相互关系

健康产业――是指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

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的国民经济新兴域。

健康服务业具有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重属性,是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服务业态。

我国发展健康服务业的背景与需求

国家层面:健康服务业具有扩大内需、吸纳就业的巨大潜力。围绕健康的产业布局与调整,是现阶段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

社会层面:依据国务院40号文件布局要求,加快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服务,是深化医改、走出“怪圈”的必由之路。

国民层面:国外实践证明,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服务,是提高国民自身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

我国健康服务业的现状与挑战

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医疗服务:一支独大,多元化办医格局正在形成;

健康管理:起步晚,发展快,服务单一,急需融合与提升;

健康保险:规模小,发展慢,前景看好,政策支持是关键;

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机遇

国民健康需求持续增长的牵引;

国家目标和配套政策的保障;

科研与技术进步的支撑;

医学目的与医学模式转变的导向。

健康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卫生总费用GDP占比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

健康服务业发展规模及水平不平衡;

对发展健康服务业认识和行动不统一;

健康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不配套;

健康管理服务是健康服务业中惠及民生面最广、吸纳就业量最大、稳增长效益最持久的支柱体系,是健康服务业增量的主体。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健康管理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健康管理服务市场初具规模、相关产业链逐步建立,为健康管理学科及其服务业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健康管理创新理论与学科体系初步形成

统一了健康管理的相关概念

健康管理的概念:“以现代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过程。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学的概念:健康管理学是研究人的健康与影响健康的因素,以及健康管理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新兴医学学科;是对健康管理医学服务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健康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现代医学的重要创新;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医学科学知识体系。

健康管理学科范畴:健康管理学是在健康医学理论指导下,集医学科学、管理科学与信息科学于一体,重点研究健康的概念与内涵,健康测量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健康风险因素检测与评估、监测与控制,健康干预方法与手段;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与实施路径;信息技术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等。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的概念及要素: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是在健康创新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健康服务。服务的主体是经过系统医学教育培训并取得资质者;服务的客体是健康、亚健康、慢病早期或康复期人群;服务的重点是通过“零级预防”和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手段对健康人群及慢性病高风险因素人群实施检测、评估和有效干预,对慢性病实施规范管理和控制。健康管理服务的两大支撑点是健康管理信息技术和相关适宜技术及产品的集成运用。

摘自:《健康管理概念和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2009》

健康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

健康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包括健康管理学科基础、健康管理基本概念、健康管理基本理论、健康管理方法学、健康管理技术体系和健康管理职业技能等。

健康管理服务范围与服务提供

健康管理服务的范围

健康管理服务:是指从业人员运用健康管理理论、技术和资源,为健康人群和慢病早期以及疾病康复期人群提供旨在维护和增进其健康的一系列活动。

按服务属性:可分为医学服务和非医学服务,其中医学服务,又可分为基本医学服务和非基本医学服务。

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提供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提供: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与咨询、健康体检与评估、慢性病风险筛查与干预、慢性病康复与管理、中医养生保健、心理咨询、健康监测与医学物联网等服务。

健康管理非医学服务提供:主要包括养生保健、运动健身、生活美容与按摩、营养指导、健康旅游、养老与健康照护等服务。

健康管理(体检)医学服务机构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以健康体检为主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发展规模不断攀升。据2013年估计,全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数量已由2005年的约两千家增加至一万家以上,从业人员近50万人,年体检人次超过4亿。

健康管理非医学服务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健康管理非医学机构逾60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

当前我国健康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健康管理服务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缺位;

健康管理服务人力资源供求矛盾突出;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提供单一、质量参差不齐;

健康管理服务信息标准化和网络化建设严重滞后;

健康管理适宜技术与产品开发及集成应用明显不足;

规范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模式和路径尚未建立;

健康管理服务付费机制不健全。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促进我国健康管理创新发展,必须转变观念,真正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原则;必须始终秉承“学术引领产业发展,产业推动学术进步”方针;必须致力于形成“产、学、研、用”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联动机制,坚定不移地朝着2020年健康管理“学科大发展,服务业大繁荣”的宏伟目标迈进。

进一步完善促进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加强健康管理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

持续推进健康管理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

篇2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薄弱,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大任务,如何在工业化的同时确立信息化战略,发展信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形成我们自己的信息化战略,首当其冲的是对信息、信息经济以及信息服务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正确的初步了解。

一、信息服务业概念

根据现有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很多学者的研究都涉及到了信息服务业的概念和范围,但是一般来说,大多数学者仅仅是在论述信息产业的结构和范围时,介绍和论述了信息服务业的概念和范围,真正深入的专题研究还很少。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1962年马克卢普在《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中将所谓的“知识产业”(现在学者们一般认为与广义的信息产业范围大致相同)分为教育、研究开发、通信媒介、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这几个部门。而信息服务部门又包括法律服务、医疗服务、金融服务、会计、工程服务、中介服务等。显然,马克卢普眼中的信息服务的范围过分狭窄,他所认为的信息服务可归纳为专业服务和中介服务两类,这与现在学者们所讨论的信息服务业相去甚远。

2、传统的美国信息产业协会的观点。美国信息产业协会将信息产业分为广播网、通信网、通信技术、集成技术、信息服务、信息包、软件服务和信息技术这八类。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信息产业协会是以信息的应用为核心来分类信息产业的,他对信息服务业的范围界定的仍然较窄。

3、日本科技与经济协会的观点。日本对信息产业的研究一直比较重视,日本学者对信息产业的分类坚持自己的标准,其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日本科技与经济协会的信息产业分类体系。即信息产业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商品产业,而前者又包括机器产业、软件产业、媒介产业,后者含有报道产业、出版产业、数据库产业、咨询产业、中介产业、教育产业、教养产业。应该说这个定义既清晰又模糊,清晰是因为罗列了各个具体的行业,模糊则是因为这个分类甚至没有提到信息服务业。这也是这个分类体系理论性不足的先天缺陷。

4、欧盟的主要观点。欧盟大多数国家主张信息服务业包括信息设备产业即信息产品产业外的所有行业部门,包括信息处理服务、网络服务、软件产品、系统集成、专业服务、交钥匙系统等。

5、我国学者的观点。我国学者对信息产业的研究较晚,但也有许多代表性的成果。如张守一将信息产业分为信息技术部门、信息商品化部门和准信息部门三大部门,就是吸收了日本学者的观点和波拉特的观点,并加以创新。学者刘昭东和陈禹则主张将信息产业分为信息技术与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产业两个部门。值得指出的是:刘、陈两人都将信息服务业分为传统信息服务业和现代电子信息服务业并加以研究,范围如下:信息服务业包括传统信息服务业和现代电子信息服务业,前者包括新闻报道、印刷出版、图书档案、文献情报、专利标准、邮政电信;后者含有数据库业、信息提供业、信息处理业、软件开发与处理业、集成系统服务业、咨询服务业。

总体来说,学者们对信息服务业范围的界定,仍存在一定的分歧。尽管各自的观点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信息服务业的本质和特征,但总体来说,理论性与系统性都略显不足。

二、本文对信息服务业的概念界定

本文认为,应该从产业链的全新角度来界定信息服务业,即:更注重各个前后行业间的联系和相互的影响,而不是从孤立的角度来看待信息服务业。

1、产业链与信息服务业科学决策。产业链是由具有特定内在联系的产业环节共同构筑的行业集合,这种行业集合由围绕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的生产与服务提供所涉及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赖的行业构成。从组成产业链的行业之间所具有的关系特征看,产业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产业链,是满足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某一产品的生产所涉及的全部企业集合;而狭义的产业链,仅仅涉及直接满足特定需求或特定产品生产的企业集合。与广义的产业链所关注的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相比,狭义的产业链以特定产业内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为立足点。

产业链的形成基于产业内部分工的细化,当产业内部的这种分工发展到各个环节,在规模上取得相互匹配的进展,且在各行业环节之间保持一定的行业关联,比各行业环节封闭独立发展更有利于提升各自的行业竞争力、形成竞争优势的情形下,才能形成较为稳定的产业链。专业化分工体系的不断发展,在更为细分的产业领域有了形成产业链的可能。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多个行业环节,这些行业环节可分别归入上游行业与下游行业。

产业链上的各个行业环节呈现如下主要特征:1构成产业链的各个行业环节是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个有机整体,共存于同一技术平台且以多样化的形式发生联系;2产业链上的各个行业环节,由于技术背景的变化及产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呈现出分离和集聚并存的趋势;3受行业特征及发育状况影响,各行业环节在技术层次、增值与盈利能力上具有差异性,在行业发展战略定位上,行业链的不同环节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引发产业链内部的结构变动。

2、信息服务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向信息服务业转移,信息服务业的规模效应日益显现。受益于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构筑的技术平台和产业基础,信息服务业内部各环节之间形成分工与合作相互交融的产业聚集趋势,以前后关联的形式呈现出明显的产业链结构特征。信息服务业内部所有相关业务因此形成一个融合信息产品、基于信息产品的信息服务、与信息产品的生产和信息服务提供相关的技术标准等,需要紧密配合的庞大行业价值链。

信息服务产业链是由信息产品的生产、信息的与传输、信息源的收集、组织、管理及以加工组织后的信息向信息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等诸多环节构成。各环节依照信息的流动规律进行组合、聚集,形成信息产品的生产以及基于对信息源的收集、加工组织、管理与信息服务提供两大分工明确的产业环节。这些在信息服务业中有着不同的价值结构与价值取向的行业集合,共同组成了信息服务产业链。信息技术与公共网络平台则是信息服务业各产业环节共同的外部支撑。

随着信息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产业内部的分工在逐渐细化。比如,社会调查业、电信服务业、咨询业的出现都是新鲜事物,分工更加细化的结果。同时,应该说在产业链的稳定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各个部分的发展还没有达到相互匹配的程度,比如有些环节得到重视,很快发展,但有些则不被重视,发展缓慢,最终导致各部分的不协调,形成畸形。而且各部分的行业关联还不很稳定,同样我们能意识到信息服务业各部分相互协调的发展比单独的发展应该更有竞争力。对于产业链上的各个行业环节呈现的特征以及信息服务业的上下游企业的界定问题,也将在给出本文的信息服务业的定义后给予解释。

3、本文的观点。本文将信息服务业分为两大产业环节:

(1)专门提供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技术的产业环节。它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等传统印刷型信息产品,以电子技术为支撑的各类数字型信息产品与信息处理服务,各种以光盘或直接通过网络生产与发行的数字图书、电子期刊与网络期刊,政府信息的生产与,广告、报纸与网络新闻在内的各种大众传播工具,以及为信息服务提供软件支持和集成服务、网络支持与集成服务、系统集成服务、数据库及资源服务、网络信息内容提供、公用网络平台建设等相关产业集合。尽管各种信息产品在满足信息用户的不同需求上存在功能上的差异,但生产不同信息产品的生产企业与企业集团形成一个以信息产品为核心的产业集合,它们共同构成信息服务业的上游产业。

(2)基于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技术,提供信息中介服务的产业集合。该产业环节包括电信服务业、咨询业、经纪业、公共信息服务业、其他信息服务业。这些信息服务机构与企业开展以各种方式向信息的终端用户提供从信息的检索、查询到文献全文的远程获取服务。包括:以信息的增值为目标的各种信息的深度分析与信息开发服务;以各种载体、各种来源的信息资源为基础开展的信息获取服务及信息咨询服务;以政府信息资源为基础的政府及社区公共信息服务等。由于信息资源有公共资源、准公共资源及商品化资源之分,信息服务这一产业环节聚集了商业化的信息运营商以及如图书馆一类的以公共信息品提供的非赢利性信息服务的信息服务机构。总的来看,该产业环节作为信息服务产业链上的下游产业,需要依赖信息产品生产商与信息服务技术提供商提供的资源与技术的双重支持,在广泛收集各类信息资源并构建信息资源的本地化利用环境的基础上开展相关业务。

4、对本文信息服务业界定方法的判定与评价。首先,我们看一下本文定义方法是否科学,即信息服务业是否真正符合产业链的基本特点。特点符合了,我们才能从产业链这个全新的角度来界定信息服务业。

篇3

其中一个趋势是服务业整体亟待升级,高端服务业门槛正在升高。这里的服务业指所有大众销售型公司的销售职位,包括奢侈品行业的门店销售、外资品牌门店经理等等。比如,某知名快时尚服饰零售商在招门店初级职位时,非常看重候选人是否有过海外留学背景。除了语言原因外――他的确需要在管理门店时与外籍陈列师沟通――他们认为,有过海外留学经历的人会对服务业有不同的看法。

这个说法不无道理,一方面,中国内地服务业入门门槛很低,服务从业者素质不高,人们的服务观念还停留的服务的买卖双方不对等的角色观念。大学毕业去门店“看店”常会给人一种挫败感。而另一方面,海外留学生一般都有餐馆、酒店打工经历,对服务业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的职业有清晰规划。换句话说,如果你端过盘子,对帮助顾客找到想要的外套号码不太会感到厌烦。如果你敢卖保险,相信你是真心想做一个销售人员。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时尚品牌对候选人气质和品味要求也很高。他们并不是简单需要“漂亮”,他们要追问候选人对品牌的认识,对穿着搭配、不同材料、纤维的基本概念,甚至还运用一些压力面试法,综合评估候选人对品牌的认知和实操经验。当然,面对如此严苛的甄选,品牌也会为此支付较高的起薪。相应来说,由于客户高层的女性比例较高,我们提供服务的团队也会特别注意增加异性人数并提升他们的时装品味,包括要适应时尚行业男士的服装和造型。

在高级人才流动方面,不变的依然是股权、期权带来的激励。例如我们在为某个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挖掘游戏开发人才时,发现高级管理人才通常非常稳定,股权期权等交叉利益关系将整个团队完全锁定,难以撼动。但这也并不一定是铁板一块,当我幸运的挖来一个副总裁级别的候选人时,竟然引来一大群中层管理人员的跟随。

另一种情况是消费型外企入华,常会选择高举高打,铺天盖地的广告配合天量的各项费用,与刚刚诞生时的民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也成为候选人争相投奔的工作场所。但随着民企的发展壮大,尤其在借助资本上市后,人才也会被推动到民企。这对于我的工作有着奇妙的影响:没有永远的客户也没有永远的候选人。比如,我可能把毕业生招进外企,工作5年后他成了中层管理人才,我开始帮他招毕业生。再过5年,我代表其他企业挖他做高管,他顺利入职后,再帮他猎选中层。猎头的工作既繁忙又辛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候选人工作时间结束后才能打进去电话,所以我的秘诀是要与候选人做朋友,真诚地与他一起直面问题给出建议。

篇4

关键词:云计算;网络;计算机;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9-4590-02

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几种云技术的对比,对云计算的技术结构做了简要的总结。最后对云计算在实际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分析。

目前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原理以及实际应用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单个计算机的性能的提升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需要研究以及解决的现实问题。用户在使用大量的网络资源的时候,实际上是已经采用了网络的优势取代了以前个人手中资源来实现计算机性能的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共享转换为了现实。由于网格计算的概念主要是面向应用层面的,所以在网格计算的概念被提出以来,计算机性能的提升就面临这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的用户需要将其使用的程序转换为网络共享所需要的分布式程序结构,程序员面临这更多的技术问题,技术方面的障碍导致一般的用户在应用网络资源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目前市场上对于高性能的计算具有强烈的需求,面向WEB技术的网络服务也具有重要的地位。自从面向WEB的技术获得成功以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拓展,网络的发展使得其功能已经由简单的信息传输或者信息的转换为信息资源的共享等应用。计算机云计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应运而生了。尽管云计算技术发展时间不长,但是云计算的思路已经涉及到了诸如分布式系统技术、集群技术、网格计算等多种技术。从这个方面来分析,云计算可以认为是上述技术的综合以及升级。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如微软的Azure ,Amazon的EC2等云计算平台为代表云计算的商业应用已经成为了现实。

1 云计算的定义

美国的Larry Ellison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自己对于云计算的见解,他认为计算机云技术中存在这样的现象,也就是说一般需要根据目前已经完成使用的产品来重新定义云计算。Andy Isherwood也在2008年提出,对于云计算的专业研究,几乎所有的研究者所给出的定义都存在着差别。目前对于云计算的定义的业界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能够实现云计算的平台也是多种多样。目前对于云计算的定义主要是根据Ian Foster等人的研究以及对于云计算的分析与总结。

1)云计算中的每一朵云都是目前计算机并行分布式系统中一种,是由一些了网络化以及虚拟化的计算机提供的同意的服务层。同事会可以对计算资源进行同步。

2)网络中用户不是基于较长的时间间隔来进行基础设施的规划使用,目前可以实现分钟级甚至是秒级来实现基础设施的规划,这样应用的好处就是避免了网络资源的浪费或者是网络资源的过载。

3) 云计算不是孤立的,云计算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综合概念。一般认为云计算是软件技术发展的下一个逻辑阶段。对于用户而言,最能够被理解以及接受的所谓云计算其实就是在因特网层面上的集成软件。本定义中强调了云计算网络服务的基本属性。其他一些定义则注重了网络中基础设施的虚拟化,从本质上而言这些都是对于云计算概念不同层面的阐述。

根据以上的研究分析,云计算可以定义为:云算是通过网络进行常用的服务形式,其中所有涉及到的软件系统以及硬件系统的总称。与云计算相关的概念主要包括集成技术、网络计算、超级计算机等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区分但是又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云计算中主要是以其服务形式对网络中的用户提供必要的计算机网络资源,因为这个平台可以获得比传统的集群系统具有更为广泛的优势以及规模,所以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平平所能够提供的计算机性能就很有课程超过目前使用的超级计算机。另外在灵活性以及规模等方面,云计算技术的优越性更为明显。

2 云计算发展背景

云计算的出现以及迅速发展与网络的应用紧密相连。随着Web2.0相关理论的成熟以及相关技术的现实应用,云计算已经由商量的实验性网站逐步发展到目前广泛使用的校园内网以及多种应用方面。网络的商业模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一般运行的商业化网站为例,对一个可以获得较大商业利润的大型网站继续宁维护,所涉及的方面很多。主要包含了对系统硬件的维护以及对于市场调研的分析。这样就需要一个涉及等多方面的工作团队,同时对于网站所涉及的软件系统、硬件系统要负全面的责任。网站最终的获利只是这个超大规模团队的顶端的一小部分。这种极为不平衡的特点阻碍了网站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传统的计算模型主要存在一下的困难。

1)目前服务支持平台的规模缺乏可伸缩性,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变化。当服务业务的需求规模发生变化的时候,传统的计算模型无法作出适应性的及时调整。

2)目前建立大型的底层基础设施的成本较大。一般企业或者商业组织要在短期筹备相应的运行资本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商业机遇总是争分夺秒的,快速岂不的能力对于网络运营商极为重要。

3)服务商对于提供的定型服务需要进行长期的维护,因此就没有办法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新业务的开发。云计算平台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以及可靠性,网络用户可以根据目前现有的服务快速建立起许啊哦的系统。同时可以将基础设施的维护任务由计算机提供商操作。因此用户可以集中各项资源进行业务方面的操作。云计算的还具有可伸缩性,这样就可以根据业务量大小的变化进行实时的调整并降低服务成本。

篇5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与计算原理

1988年,易中胜等人对作业成本法做了介绍,开创了我国研究作业成本法的先河。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余绪缨教授等人全面介绍了作业成本的计算、框架、内容和与管理的内在联系,探讨了作业成本核算方法和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随后涌现了大批关于作业成本法在理论上和实践应用研究的文章。

(一)基本概念

“作业”(Activity)指的是企业为了实现其生产经营目标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活动,这些活动是连接资源与产品成本的桥梁。这里面的“活动”可以是非常具体的活动,也可以泛指一类活动。按作业的产出方式,一般可分单位层次作业、批量层次作业、产品层次作业和设施层次作业。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ABC)指的是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方法,它首先通过对资源动因的确认和计量,将各种资源费用归集到各种作业上,再通过对作业动因的确认和计量,将各种作业成本归集到各成本对象上(如产品或顾客等)。以“作业”为中介,是ABC处理成本问题的核心理念之一。

“成本动因”(CostDriver)指的是隐藏在制造费用后面的实际推动成本发生的因素。通俗地讲,它是成本形成的起因。成本动因可以是一项作业、一个事件或者一项活动,它支配着成本行为,决定成本的发生。成本动因可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前者是资源与中间成本对象(在ABC下,是“作业”)的中介;后者是作业与最终成本对象(如产品等)的中介。

(二)理论基础

ABC的理论基础是:企业的成本和价值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作业为中介联系在一起,即“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成本的发生是消耗各种作业引起的,而产品的成本取决于各自对作业的需求量。通俗地讲,企业是为了制造产品、提供服务并满足客户需求而做一些工作,而工作需要使用到资源(如人),并因此产生成本。

(三)计算原理

ABC认为“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因此,ABC的计算原理是首先要建立各作业中心成本库,然后将各种资源费用按不同的资源动因分别追溯到各作业中心成本库;最后将各作业中心成本库之成本按不同的作业动因追溯到各产品。

可见,作业成本计算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确认作业、主要作业、作业中心、作业中心成本库,并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中心成本库。第二阶段: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作业中心成本库之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

二、我国EMS企业面临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EMS企业正面临着在微利时代下如何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

从波特五力模型看,国内EMS企业的低成本战略受到严峻挑战,成本的逐步上升和竞争的加剧等各方面原因正急剧压缩行业的利润空间。供应商由于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等原因纷纷涨价;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迫使EMS厂商进一步压低价格;产品的同质化导致产品的可替代性增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共享,高额资金和独有技术已难以构成进入壁垒,行业的进入门槛逐渐降低;现有竞争者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大大加剧了行业内部相互间的竞争。2006年,EMS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6.2%。到2007年,已经下降到不足3%。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引起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更是将EMS行业带入了寒冬。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利润空间的急剧压缩使得EMS企业的管理者已不能承受太多的产品成本误差,他们要求提高产品成本准确性的呼声越来越高,他们也迫切需要知道企业产品之真实成本。

三、我国学者关于作业成本法在EMS企业的应用研究成果综述

在中国知网上,通过“作业成本法”和“电子制造服务”进行全文收索后,发现ABC在EMS企业应用研究的文献仅有以下三篇。

路英杰、仰书纲(2004)将ABC的基本原理运用于某EMS企业,得出ABC法可成功运用于EMS企业以解决成本失真问题的结论。同时,他们指出,EMS公司可以通过ABC法归集的作业成本信息,预测和分析重要的财务或经营业绩信息,从而改进经营和消除无增值成本。

黄恒强(2009)以传统作业成本并未包括“资本成本”为切入点,引入“集成成本”的概念,阐述了集成成本的优越性和有效性判断条件,设计了集成成本计算模型及其成本控制系统,并结合H公司成本管理系统的改进,实地研究了集成成本如何应用于EMS企业。其将企业作业管理的目标从单纯的降低成本提升至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层次上。

曾迪(2010)认为我国很多电子制造服务类企业己经具备应用ABC的基本条件,之所以没有推广实施,主要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实践方面的指导。其以XYZ股份投资有限公司为例对ABC在EMS行业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阐述,并对ABC的构建过程进行了说明,为EMS企业实施ABC提供了可参照的依据。

路英杰等人的研究开辟了在我国应用ABC至EMS这一行业的先河。虽然他们研究的重点不大相同,但是都初步证明了ABC应用于EMS行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也初步探讨了ABC在EMS这一特殊行业的构建过程(包括作业中心的构建和成本动因的确定等关键问题)。毋庸置疑,这对后续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

路英杰等人的研究成果对我们后续的深入研究固然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笔者认为其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

第一,没有考虑到产品发展阶段有试产阶段和量产阶段,致使其中的“单位成本”到底是什么成本不明确,是“试产总成本÷试产数量”?是“量产总成本÷量产数量”?还是“(试产总成本+量产总成本)÷量产数量”?这个问题涉及涉及到:产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什么?产品成本的特定范围是什么?依据他们的实施过程得出的结果,可以给管理者决策怎样的参考意义?这些基本问题在文中并没有交代清楚。

篇6

关键词:湖南;服务业;品牌软实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重要性越来越高。据统计,2016年湖南省服务业发展继续领跑三次产业运行,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2%。服务业在湖南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2016年湖南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485.3亿元,同比增长10.5%,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为46.3%,较2015年提高2.1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2%,较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4.6个百分点。此外,国务院在2016年6月10日,专门颁布了一份文件: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做好品牌引领工作。从国家层面也在开始推动品牌软实力建设。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的发展,必须走品牌,提升软实力。可见,从品牌软实力方面提升湖南省服找捣⒄顾平和综合实力已经成为省经济工作的重点。

一、基本概念与研究现状

本文认为了解品牌形象的概念能为塑造品牌形象提供明确的目标,认识到软实力的实才具备提升软实力的可能性。20世纪 90 年代,关于品牌形象定义的四个流派趋向融合。“Biel(1992)认为品牌形象是基于消费者认知的与品牌名称相关的属性和联想组合。品牌联想可以是‘硬性’的,如有形的或功能性属性;也可是‘软性’的,像情感性属性。”总而言之,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总体印象,并且是消费者经过与品牌的接触交流并且拥有该产品的使用经验所发展成的印象。软实力(Soft Power)是1990年哈佛教授约夫在《注定领导:美国力量的转变和软实力》中提出来的。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了由经济、军事、科技实力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国家软实力是相对硬实力而言无形的力量,如价值观念、文化特色、诚信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制定规则的能力和动员资源的能力等。也就是说,软实力是通过潜移默化吸引对方主动行动,从而得以实现目标。软实力与硬实力更加奏效也更得人心。

目前,我国服务业品牌建设仍然处在探索之中。国内现有关于品牌建设的文献,大多数是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切入某一角度来研究服务品牌建设,如范秀成从顾客体验、韩梅从顾客价值、杨魁和张怀林从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心理契约入手进行研究。尽管这些文献从不同角度的分析,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服务品牌建设的过程,但却无法从总体及系统的描绘出服务品牌建设的完整路径,不能更好地指导湖南品牌建设实践。本文以提升湖南服务业品牌软实力为研究对象,适应了时展潮流。为从总体上把握湖南服务品牌建设的方向,首先从不同视角的湖南服务品牌建设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从而提出强势湖南服务业品牌创建及发展的对策,以期为湖南现代服务业品牌建设提供参考。

二、湖南服务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湖南省在近几年非常注重服务业的品牌建设。“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就有打造5个国际知名服务品牌;2012年物流品牌成功列人湖南名牌的评审目录;全省加快了广播电视等产业的发展,湖南卫视品牌竞争力排名全国所有卫视第3名;经过努力,湖南省在2010年有12家企业人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虽然湖南省服务业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品牌意识淡薄、品牌维护不力、品牌管理低下等待解决的问题。

(一)品牌意识淡薄

目前,湖南大多数现代服务业企业品牌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服务行业即使已有自己的品牌,但品牌定位模糊,品牌建设的意识薄弱。多数企业在进行品牌定位时,不能准确找出有差异的目标市场,不能准确定位出差异化、个性化的品牌。如,株洲批发市场从21世纪90年代迅速崛起,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许多的商家却还是十几年前的观念,依赖批发市场来销售商品。在批发市场还有利可图的时候,没有致力于打造自身品牌,并且缺乏发展长远的规划。

(二)品牌维护力度不够

品牌在营运时可能遇到各种意外和变化,这些意外和变化可能会让企业的发展陷入停滞甚至终止。比如,科技进步、原有技术被淘汰、产业政策调整、竞争对手攻击、行业危机蔓延,甚至谣言都可能导致品牌的危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许多老字号不知所措,产品市场定位模糊,产品和技术开发的盲目、迟缓和落后,从而进一步蔓延到了终端销售渠道。并且,营销前端定位的扑朔迷离,导致了其品牌载体的呆滞和僵化。

目前湖南共有“老字号”两千余家,名声影响大,令人遗憾的是,如今能正常营业的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由于市场开放化、主体多元化、业态多样化以及竞争白热化态势的日趋强劲等。如,湖南著名品牌――杨裕兴。其面对全新的市场格局,没有注重对老字号品牌的维护,忽视品牌运营结构的监控与治理,忽略品牌危机的预防和控制,从而影响品牌的长期发展。近年来,杨裕兴也逐渐退出了大众视野,不如十年前辉煌。

(三)品牌管理低下

统一的品牌管理方式,对于一些大型企业可能会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要想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就得大胆创新品牌管理。目前,湖南中小型服务企业因受到技术和资金的限制,从而不敢大胆创新品牌管理,而是盲目选择其它企业的品牌管理方式。此外,对于中小型服务企业而言,存在资金不足及吸引先进的品牌管理人才的情况,这样就让有意进行品牌营销的中小型服务企业难以开展。

三、提升湖南品牌软实力的对策及建议

服务品牌集聚程度是反映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服务业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因此,湖南的服务行业应充分发挥品牌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更加注重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推进湖南现代服务业快速平稳发展。

(一)政府方面:加强领导服务业品牌建设,健全长效机制

1. 营造优良环境

缺乏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是大部分服务品牌竞争无序或不敢创牌的主要原因。湖南政府职能部门应为服务品牌建设与运营提供优良环境。比如,加强服务业品牌的认定标准,健全品牌保护机制,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形成品牌监管体系。

2. 统一规划建立湖南服务品牌工作机制

建议成立湖南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的办公室,成立湖南现代服务业行业协会。发展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服务业各领域全面发展。并由发展工作办公室牵头联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各部门统一审议确定品牌建设规划、评定标准、工作规范、奖励政策等。各司其职,逐步建立起“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服务品牌建设工作机制。

3. 大力引进世界级服务品牌

湖南政府各部门应着力引进大型商贸、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重量级服务品牌入驻湖南。积极整合服务业品牌资源,统一规划,坚持以专业化、特色化为导向,发挥以点带面的带动效应,让湖南服务也品牌积极走出去。

4. 加大服务品牌聚集区建设

要本着高品质、高起点的原则,针对服务品牌聚集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去建设湖南服务品牌聚集区的服务模块与功能。另外,需对品牌聚集区的各板块进行分门别类,如分为“特色旅游”、“高档商贸”、“物流中心”等板块。并且,应在政策、资源、人才等各个方面对湖南服务品牌集聚区有所倾斜和扶持,形成专属服务品牌聚集区的“特区政策”。

5. 积极引导,加大培训

政府应积极引导,强化湖南现代服务业老板或高管品牌意识创建,转变其经营管理理念,变被动为主动,改变其品牌意识不强,甚至觉得不用牌的思想。另外,针对目前湖南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并且从业人员对品牌建设理解不一等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在前期应加大培训力度,面对不同层次的从业人员开展不同层次及内容的培训。而且应强化竞争手段单一、恶性价格竞争、定位模糊雷同、服务模式陈旧、广告泛滥等方面的培训。

(二)企业方面:调整步伐,加快品牌升级

1. 熟悉服务品牌建设系统

服务品牌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需要考虑品牌的定位、内涵、传播、形象、名称与标志、规划、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在互联网时代,消费体验已融入品牌的内涵,品牌建设不再是企业的唯一主导。所以,企业应综合品牌各要素,吸引消费者共同参与,运用新的营销能力,科学、高效建设服务品牌。

2. 品牌有特色是百年品牌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

在服务业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的环境下,湖南服务业企业应突出特色依据自身优势和基础加快发展。服务业企业在制订战略时应考虑品牌建设。品牌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个漫长的过程。企业在发展初期应准确定位市场,明确经营目标、熟悉自身状况,结合消费习惯恰当定位品牌。并且,企业应寻找到独属的特性,运用现代经营模式深耕细作。

3. 加强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

加强特色品牌宣传是湖南老字号企业开拓市场必不可少的营销途径。比如,湖南老字号火宫殿。首先,湖南的电视传媒具有的很强竞争优势,其可以借助电视传媒行业多种渠道宣传企业的产品和文化。比如,电视广告、网络媒体等渠道;其次,借助火宫殿特有的长沙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优势,以本地旅游行业为依托,组织开发民俗活动宣传品牌,如庙会等。

4. 为企业培育储备人才

目前,商业的竞争很大一块是高端人才的竞争。湖南现代服务企业的从业人员流动频繁,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品牌规划与建设。其中,企业品牌运营的高素质人员的流失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应建立自身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如:在外资企业,经理人培育接班人已经形成相关制度。如果经理人职务的提升和离开需要培育出可以接替他工作的下任经理人。此项制度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力利于职业经理人提升自身的信誉度。

参考文献:

[1]高辉.品牌形象理论和实证研究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07(01).

[2]刘绛华.国家软实力分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04).

[3]范秀成.顾客体验驱动的服务品牌建设[J].南开管理评论,2001(06).

[4]韩梅.顾客价值导向的服务品牌构建路径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0).

[5]杨魁,张怀林.基于心理契约的服务品牌模型构建[J].商业研究,2010(09).

[6]王玉伟.我国企业品牌维护问题及对策[J].企业战略,2012(11).

篇7

关键词:湖北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湖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及竞争力分析

收录日期:2012年9月11日

前言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及竞争力提高对于湖北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现代服务业的基本概念,本文通过建立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对湖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依据湖北、江西、湖南、安徽四省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在中部地区并不是最高的。这与中部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发展湖北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为了科学、全面地评价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水平,同时依据综合性原则、可获性原则,本文从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结构层次、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选取15个经济指标,对湖北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具体指标见表1。(表1)

统计指标解释由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以及竞争力评价体系,所以本文根据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的统计年鉴中对服务业、第三产业的统计口径以及本文对现代服务业的定义,把现代服务业涵盖的行业界定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5个行业。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中扣除交通运输业、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这几类传统服务行业增加值的剩余部分作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剩余部分中虽然还包括了个人服务业和政府服务业等的增加值,但这些行业增加值数额很小,对总体数据影响较小。

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现代服务业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一栏中,本文选择了金融业增加值、技术市场成交总额、专利申请量这三个经济指标。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金融业。金融可以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所以一个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与金融业息息相关。另外,技术市场成交额、专利申请量则是地区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

二、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其经济涵义

(一)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本文涉及15个评价指标,数量较多。为了减少变量数,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反映所有指标的信息,运用SPSS软件实现主成分分析,将15个指标集成一个可以评价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变量,并对主成分分析结果进行排名。由于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指标的数量大小没有可比性,首先运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命令对原始数据Xi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后的指标记为Zxi(i=1、2、…、5)。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Total Variance Explained方差贡献分析表及Component Matrix(主成分载荷矩阵),具体数据(略)。

经过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同时为了便于本文的分析,本文提取3个主成分,它们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99.9%,这3个主成分代替原来所有指标来描述现代服务业发展代表了原始数据99.9%的信息,可以非常显著地反映各省份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主成分的方程为:

F1=0.31ZX1+0.21ZX2+0.29ZX3+0.16ZX4+0.32ZX5—0.06ZX6+0.04ZX7—0.27ZX8+0.32ZX9+0.30ZX10+0.01ZX11—0.30ZX12+0.30ZX13+0.31ZX14+0.31ZX15

F2=—0.14ZX1+0.27ZX2+0.22ZX3–0.46ZX4+0.08ZX5+0.45ZX6+0.53ZX7+0.08ZX8+0.06ZX9–0.07ZX10–0.26ZX11+0.23ZX12+0.02ZX13+0.13ZX14+0.08ZX15

F3=—0.12ZX1+0.38ZX2–0.12ZX3+0.01ZX4+0.04ZX5+0.34ZX6—0.03ZX7—0.39ZX8+0.05ZX9+0.24ZX10+0.60ZX11+0.05ZX12–0.26ZX13—0.14ZX14—0.22ZX15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得到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模型(得分公式):

F=0.622F1+0.237F2+0.14F3

(二)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经济涵义

第一主成分F1对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贡献率为62.2%占主要比重。其中,人均GDPX1,工业增加值X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X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X11,现代服务行业就业人员增长速度X12,金融业增加值X13,技术市场成交总额X14,专利申请量X15,载荷系数都在0.9左右,具有很大的载荷解释能力。这些指标基本上反映的是发展基础、结构层次、创新能力这三个方面,说明了现代服务业竞争力首先取决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基础、现代服务业所占经济比重以及其创新能力。

第二主成分F2对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贡献率为23.7%,占次重要比重。现代服务行业就业人数X6、现代服务行业固定资产投资X7具有很大的载荷解释能力。这些指标基本上反映的是其发展规模,说明了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已成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之二。

第三主成分F3对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贡献率为14%,占第三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X11具有很大的载荷解释能力,较显著地反映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中的速度因素。

(三)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运用(得分公式)。运用评价模型(得分方式)计算出湖北、江西、湖南、安徽四省的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得分。按照得分的高低顺序排名,依次为:湖南,得分1.6560;湖北,得分1.5428;安徽,得分—0.7798;江西,得分—2.1490。从综合主成分得分来看,湖北位于这四省的第二位,其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并不是最强。这表明湖北省的现代服务业与中部最发达省份的地位还不相称,距离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则更大。因此,湖北省需要花大力气来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积极发展湖北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一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规划和指导作用;二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这是推进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三是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现代服务业具有在中心城市高度集聚的特性,其产业集聚带来的互补、共享等外部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推进资源在空间的集聚,形成若干个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带和集聚区。

(二)突出重点,分类发展。湖北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有选择、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与发展。目前把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发展,成为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突破口。如,武汉应优先发展体现都市功能、具有巨大产业潜力的金融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武汉要在中部金融改革、重组和发展中起作用,加快发展与城市服务功能高度相关的金融业。同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产业及数字内容产业等,把武汉建设成为“中国中部文化创意中心”。

(三)创新投入要多元化。集政府财政、创新型企业、现代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各类基金之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多元化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创新体系。有重点、有选择地培育各层次、多产业、全社会的自主创新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形成健康、优质、高效、可持续的区域自主创新格局,共同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四)加强政府与跨国公司合作。把湖北优化为跨国公司的中国中部发展服务业基地。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政府要充分利用外资,与有资金、技术的大的跨国公司合作,成为他们整个国际生产线中的一个环节和国际服务网络的一部分。这样,把他们的经济利益与他们在湖北的效益联系起来,他们才有动力不断提供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管理方式,现代服务业发展才能跟得上全球产业更新发展的潮流。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一、“两化”融合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aschauer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信息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提高产出效率和规模[1]。同期的 hardy 也指出,在信息基础设施较差的国家,市场主体信息搜集成本较高,各厂商间的交易范围也受交易成本的约束而被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改善,成本约束会逐步发生变化,经济系统的产出效率和产出规模都将因此提升。bernsteinadn、pantelis等人也对不同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对于企业、产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促进程度做了进一步阐述[2]。

近年来,“两化”融合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研究。周叔莲和姜爱林[3~4]在分析了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互动关系之后,对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融合关系给出了若干对策;郑大庆、黄丽华、罗钢[5]在对上海现代工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层次模型为基础,提出推动上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策略和建议;谢康、肖静华和乌家培[6]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问题,在理论上可以表述为一个技术效率问题。俞立平[7]等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认为信息化波动是影响工业化波动的主要原因,但工业化波动却不是影响信息化波动的主要原因,该模型主要讨论二者关系而未涉及融合。李欢[8]等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内涵的角度,分析了“两化”融合的作用机理及融合模式。谢康等[6]将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应用于“两化”融合研究,提出“两化”融合机制的技术效率模型,较好地解释了融合中成本最小化和收益递增的观点。陶长淇[9]提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从目前研究现状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化”融合的基本概念[10]、必要性和可行性[11~12]、融合模式[13]等相关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定量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本理论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其内涵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在技术、产品、业务、产业衍生等多个层次实行融合,是生产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全面剧烈转变的过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发生在工业领域,也发生在社会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生活领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一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融合,即信息化发展战略与工业化发展战略要协调一致,信息化发展模式与工业化发展模式要高度匹配,信息化规划与工业化发展规划、计划要密切配合;二是指信息资源与工业资源的融合,能极大节约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三是指虚拟经济与工业实体经济融合,孕育新一代经济的产生,促进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四是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it 设备与工业装备的融合,产生新的科技成果,形成新的生产力。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互动关系

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二者具有内在联系:从产生上看,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派生物,信息化虽然产生于工业化,但却不是工业化的附属物。从发展阶段上看,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后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特殊表征,信息化是工业化之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作用上看,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信息化是推动工业化的重要手段,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和主要载体。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方向

1.信息技术与设计、制造技术融合。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是科技创新的主要舞台,也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信息技术融合到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生产装备、企业管理、产品流通、营销渠道等各个环节中,推进了制造业从生产性制造业向服务性制造业转型。研发设计和工艺流程设计,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制造业最早应用信息技术的领域。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技术,正在经历从单项的技术突破,向集成应用方向的演变。

篇9

关键词:医院 科室 预算 作业 成本

1.实施基于作业的预算动因

1.1传统预算存在的问题

传统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表现在预算编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固定预算和增量预算,而这两种方法都是假定以往所发生的数据是准确的,包括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使用的有效性、流程的先进性等,掩盖了以往资源使用的浪费和低效,从而使某些不合理使用的资源得以延续,达不到持续改善的目的。

传统成本预算不准确,如传统预算的计算方法主要是平均费用与门诊病人数量或住院病人数量之积,所依据的成本核算依据主要局限性在数量方面,而医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学科,人体也是一个综合的统一体,某一种疾病的表现虽然单一,但其背后往往隐藏着诸多其他问题,因而基于传统的成本预算并不能提供非常准确的成本预计。

1.2基于作业的预算优势

基于作业的预算可以持续改进成本,其成本预算编制方法通过作业分解将预期医疗服务的具体需求传递到作业层次,使医院或科室能仔细检查为完成目标所需的作业和每项作业所耗费的资源,计算出每作业的单位成本,进而有效而明确地将工作落实;与医院内部或行业内的相似作业进行比较,发现医院或科室管理上所存在的差距;检查各项作业和流程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按其对业务的重要性进行优先流程排序等。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使医疗服务及相关成本得以持续改进。

基于作业的预算可以有效服务患者,降低医疗成本。持续改进成本的过程,就是一个医院或科室持续提高管理和降低病人负担的过程,通过将详细分解的作业,管理者会发现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从而达到改进医疗服务的目的;另外,通过持续的医疗服务改进,削减了一些不必要的相关服务项目,也达到了降低医疗成本,降低患者费用的目的。

2.基于作业的预算原理

2.1相关概念

基于作业的预算编制方法,即作业预算法,就是医院或科室在理解作业和成本动因的基础上,对未来期间的作业成本指标和资源需求量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它从成本动因的角度揭示了成本水平随成本动因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能够使预算指标(作业成本和资源需求量指标)更加科学、精确、可靠。

作业预算法的目地在于预测未来期间医院或科室达到运营目标而对各种资源的需求,而这些资源需求是由未来期间提供的医疗服务的数量决定的。因此,作业预算法编制预算的起点是预算期间服务的需求量水平。它是建立在资源消耗观的基础上,根据“服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原理,首先预测服务量,再预测服务消耗的作业量,最后预测作业消耗的资源量。即先确定服务需要消耗的标准作业种类,并建立作业中心;然后确定每一个标准作业需要消耗的各类必要资源;再根据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成本动因和成本动因率,计算每种作业需消耗的各种资源需求量和资源需求价值量,最后将各个作业需要消耗的资源价值量汇总,得出各个作业成本,相加即医疗服务总成本。

作业预算法中涉及到的几个基本概念如下:

产品:预算管理中的产品,是指各项医疗服务等。作业预算下的医疗服务需要耗用医院或科室的各项作业,而作业需要耗用各种资源。医疗服务成本的高低与耗用的作业直接相关,资源的耗用量与医疗服务的成本没有直接关系。连接医疗服务、作业、资源的是成本动因。

作业:作业是预算管理的基本概念。所谓作业是医院或科室为提供一定量医疗服务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等的集合体,是联系资源与成本对象的桥梁。如:诊断、医生开医嘱、病房治疗等。如果将作业定义为在一个共同目标的指导下医院或科室进行的各项活动的话,则一个医院可以有成百上千个作业,因此要适当地划分作业,并对作业进行管理。

资源:资源是指作业发生过程中消耗的成本或费用来源,也就是作业执行过程中所需要花费的代价。预算管理中的资源是预算的标的。预算的目的就是预先估计特定医疗服务的作业过程中消耗的所有卫生材料、人力资源、固定资产、资金等。

成本动因:所谓成本动因就是决定成本发生的原因和方式,它可以是一个事件、一项活动或作业。支配成本行为决定成本的产生和大小。因此,要详细了解医疗服务成本的构成,必须要了解成本行为,恰当地识别成本动因。根据成本动因在资源流动中所处的位置,通常可将其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两类。

(1)资源动因是指作业消耗资源的原因和方式。作业量的多少决定着资源的耗用量,资源耗用量的高低与最终的产品量没有直接关系。资源动因是作业对资源耗费情况的分类标准。

(2)作业动因是指医疗服务消耗各项作业的原因和方式,它是将各项医疗服务分解为所需的各项作业的标准,也是将资源耗费与医疗服务相沟通的中介。

成本动因率:成本动因率是指发生某单位医疗服务所消耗的作业或资源的比率。在作业预算中,成本动因率是事先确定的重要标准,也称为成本动因率定额标准,它决定着预算数据的准确程度。按照设定的计算模型和给定的成本动因率定额标准,可以依次计算作业层次、作业中心层次和产品层次所需要的资源数量及价值量,预计出作业层次、作业中心层次和产品层次的作业成本、单位作业成本和总成本等。

2.2作业预算法的步骤与流程

2.2.1作业预算编制基本步骤

首先,作业预算法将战略与预算通过运营计划联系起来,结合战略规划,确定下一步的重点流程和作业,并为作业和流程在成本、质量和作业时间等多方面设定目标。

其次,进行作业分析,确定各项作业的可控性和协调性,了解作业存在的必要性,消除作业之间的瓶颈,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增强业务的可控程度。

再次,按照改进后的作业和流程预测未来的工作量,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资源分配,编制预算草案。

最后,按照战略目标确定作业的优先顺序,调整资源需求和资源限额之间的差异,并形成最终以作业为基础的预算。医院在运用作业预算的情况下,其业绩目标可以被传递到作业层次,而不仅仅是资源层次;基于流程或作业的预算管理使医院能够仔细检查每个业务单元的作业和每项作业所耗费的资源,也能够计算出作业产出的单位成本,进而能与内部或外部的相似作业进行比较,发现存在的差距,寻找持续改进的关键点或关键环节,制定出与医院战略密切相关的、明确的、可衡量的目标和相应的职责。

2.2.2作业预算法的计算原理与过程

作业预算法的计算原理如下:

(1)在已知医疗服务需求量的基础上,依据确定的医疗服务消耗作业的原理和方式(即作业动因),确定各类医疗服务所需的各项作业;

(2)根据作业消耗资源的种类和成本动因率,计算完成某项作业所需的各项资源数量和资源成本;

(3)将提供所有医疗服务所需要的同类资源的数量合并,求出预算期某种资源的需求总量;

(4)将完成某项作业所需的各项资源成本相加,得出该项作业的成本;

(5)将提供某种医疗服务的所有作业的作业成本相加,得出该种医疗服务的预计总成本,再除以医疗服务数量,得出预计单位成本;

(6)将上述计算结果分别填入相应的预算表格,形成各项预算目标。

通过作业分析,医院的管理人员可以很清楚的把握住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减少并消除医疗服务环节的非增值作业或成本。我们应当很好的学习和利用这种方法,为医院预算管理探索更好的方式,以适应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需求。

2.3举例

医院运用作业预算法编制201X年1月科室成本预算时,以骨科病房为例。骨科病房包含的收费项目名称及每个项目需要的作业,如表1所示。

根据医院HIS系统的历史成本数据,确定其预算期内各项资源的单位价值量及工作量如下表所示,以此确定当期科室成本,亦如表1所计算。

通过以上步骤及方法就可以准确预算出该科室201X年的总成本,同样医院预算的编制也可参照此方法,只不过是项目更多而已。

3.展望

篇10

关键词:共享经济;价值共创;协同生产

一、文献综述

(一)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的社会学教授MarcusFel-son和JoeLSpaeth于1978年在其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提出的概念,主要的思想是,通过第三方提供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交易平台,将闲置的资源,如住房、汽车等以出借或者出租的方式给使用者,优化资源配置,获得相应回报的经济模式。

(二)价值共创

价值共创思想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主要在服务经济学研究领域出现。1823年Storch在研究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时曾指出,服务过程需要生产者与顾客之间的合作。Pra-haladRamaswarmy(2004)基于多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从竞争理论视角,强调顾客的体验价值,提出价值共创理论。其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两点:首先,顾客与企业共创价值的核心在于共同创造消费者体验;其次,价值共创根本的实现方式是参与者之间的互动。Vargo和Lusch(2004)把服务重新定义为:实体为了自身或其他实体的利益,通过行动、过程和行为表现等使用专业化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三)基于共享经济下的价值共创研究

PrahaladRamaswarmy(2000)将共享经济与服务创新中的“共创”概念联系在一起,认为共享经济是由供应方和需求方双方共同创造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共享经济提供了差异化的服务,消费者参与到价值共创的过程中,从而享受更多的选择、更高的消费质量和更加低廉的价格。对于共享经济中服务或者商品的提供者来说,将闲置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获得额外收益。对于服务的中间平台,通过汇集多个买方和买方,从中获得交易费用,使得市场更加具有竞争力,交易成本降低,交易范围扩大。有学者认为共享单车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共享经济范畴,不符合“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不是将共享经济获得的收入当作其收入主要来源”的特点。但从共享经济“用而不占”的角度理解,盛行的共享单车是共享经济、共享理念催生的产物。

二、共享单车盛行的现实基础

(一)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

即使在基础公共交通十分便利的城市,上班族也经常要花费5-30分钟走到最近的地铁站或者是公交站台,共享单车的出现,给早起上班的人节约了时间,在出行高峰期的时候,不会出现堵车的情况。

(二)市场需求巨大

全球移动数据研究机构猎豹全球智库2017年3月的《共享单车全球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已增至2.27亿,预计2019年规模达到3.06亿,而以摩拜和ofo为首的头部企业当时已经获得共享单车90%的市场份额。

(三)模式触动了小部分人“奶酪”

共享单车主要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与出租车、滴滴打车、公交车、地铁等城市其他交通工具形成了互补关系。当距离较远的时候,消费者还是会选择出租车或者公交车和地铁;只有当距离较短,公交车不能到达、出租车等待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消费者会选择共享单车作为代步工具。

(四)低碳、清洁的交通工具

共享单车与国家鼓励的“低碳出行”政策相契合。从国外的研究看,斯德哥尔数据的分析显示,共享交通节约了3%的里程并减少了5%的骑车使用量,因而有助于环境保护(Uber,2015)。

三、共享经济模式下价值共创维度的确定

K.R.Ranjan(2016)通过对以往研究价值共创文献的整合和梳理,重新定义了价值共创的概念和测度,总结出价值共创的两个基本概念维度,分别是“共同生产(Co-production)”和“使用中价值(Value-in-use)”。协同生产是指通过合作与对话整合多边资源到价值配置中;使用中价值是与个人动机、专业能力、行为过程、偏好有关,根据消费者的意思和主观评价产生使用中价值。

(一)协同生产

结合文中对于共享经济的重新定义,将共享经济背景下价值维度确定为协同生产和使用中价值两个维度;知识共享、公平、相互影响、体验、关系、个性化六个次维度。知识共享是指分享消费者的知识、想法、创造力和技能。知识共享维度可以用年龄、学历、性别、是否拥有骑车技能来衡量。公平维度是指企业愿意分享控制权,消费者也愿意参与策划活动。共享单车的使用者自愿下载、注册、运行共享单车企业提供的智能服务终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在骑行前、骑行中、骑行后都可以使用共享单车的服务终端向共享单车服务商反馈信息。公平维度用单车使用者是否自愿注册或退出使用共享单车来衡量,若使用者资源注册并在线登记使用共享单车,表明使用者愿意分享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使用者缴纳押金注册成功使用贡献单车,表明企业愿意分享控制权;企业如约退还全部押金,表明企业不再分享对共享单车的控制权。

(二)使用中价值

体验是指通过体验产品或者尝试服务产生共创价值。在共享单车的推行阶段,各大共享单车运营商推出免费骑行业务,或者低价格的月卡业务。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共享单车骑行的体验服务,由此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锁定目标客户。关系是指使用中的相互依赖需求建立了双方的合作关系,增加感知和自我动态价值交换的循环,而不是线性的交互。目前在共享单车与使用者的关系中仍然是单向、线性的。共享单车的服务商给予使用者奖励,比如免费骑行、邀请好友得免费骑行、分享或者骑行集卡得红包等奖励机制。个性化与实际的或者可感知的使用过程的唯一性相联系。单车使用者可以自己规划行车路线,不必像公交车和地铁有固定的运行线路,这条自行规划的路线是唯一的,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最优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