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的四大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思维的四大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师;地图
1引言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方便人们对空间认识的一种重要载体。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这是地理学科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教材,是地理学科的骨架。是学生汲取重要知识的源泉。它不仅是地理学科研究重要对象,也是学习和研究地理的手段,同时也是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和使用地图,可以获得有关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相互联系、地理原理和地理成因、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动态变化等信息。因此,研究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是一个重要课题。
2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作用
对于地图的重要性,相对于地理课本的文字而言,地图以其形象、直观、简明、生动的特点,更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理解。
地理知识方面,其主要来源,应从地图上获得。比如说:地理名称、景观等地理事实材料,是和地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些地理的基础知识,在地图上看来是更加直观、生动和具体。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过程,受他们年龄特点、认识特点所影响,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内容,才能更有效的形成地理观念,进而理解更多的理性知识,如地理规律、成因、基本原理等。
2.1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阅读地图,首先应懂得地图中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即要先学会看图例。图例是对各种地理事物的形象的简化,图例的设置就是人们形象思维的结果。熟悉了图例,学生才会懂得地图中各种符号或颜色的意义。认识图例就体现了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有的地图比较简单,学生能很快地明白地图要说的主要意思。如“中国人口分布图”,先带领学生熟悉图中各种颜色代表的人口密度,然后让学生从整幅图上去观察东、西部人口密度的差异,从而得出东部人口密度比西部人口密度大的结论,然后教师再进一步让学生阅读地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最密集的是哪些地方。经过这样层层深入的学习,学生就可以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主要特征。这样由学生自己总结得来的知识,比起教师的讲解的效果要好的多。
2.2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的地图比较繁杂,图中有许多地理事物,这就需要教师先对这些事物进行分类处理,以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再向学生讲授。如“中国地形图”的判读,图中有山脉、高原、平原、盆地,还有丘陵、河流等。若教师不先分类,学生将无从下手。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看整幅地图的颜色,大体分为三种,从而知道我国地势分为三级。再借助立体的“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感知地势西高东低的特征。如果不借助地图,而只是让学生凭空想象,他们将无法得出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接着就是对各种地形区位置的认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各种地形的特征来分析它们所处的位置。如平原的海拔一般较低,根据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征,让学生预测平原将出现在东部还是西部,再通过与地图进行比较发现,我国的平原在第三级阶梯。通过这种比较直接的推理和对照事实的比较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顺序,让学生对各个地形区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如认识我国的四大盆地时,可以按照从北往南的顺序;而认识四大高原时可以按照从第一级阶梯到第二级阶梯由北往南的顺序。
2.3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
当教师在告诉学生某些地理名词时,还可以讲述一些当地的地理特征,或者让学生通过一些照片、谚语去感受各个地形区的特征。经过多次强调,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有各类地形区位置的图像,以后在填图时就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在地图上认识各类地理事物都可以先提供给学生一定的顺序和方法,地图上的事物不是杂乱无章的,都是有一定的条理性的。可以通过逻辑思维过程,把这种条理性提取出来,便于学生理解。这样,不但让学生找到了阅读地图的一种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有步骤、有条理地分析各类事物的能力。这一过程,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3初中地理教学中科学应用地图的建议
3.1讲授新课练读图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耐心细致、有步骤地都会学生阅读地图。
首先,看图的标题。地图标题注明了地图的属性,这是阅读地图的前提。新教材突出了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图片大量增加,分散到各章节中,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地图,了解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阅读地图。
其次,看地图图例,地图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许多学生填注地图时,不是寻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图例,而是强记填注内容在图中的位置,既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常常出现将海洋名称填注在陆地上,把国界线当成了河流等张冠李戴的笑话。
最后,看地图内容。教师要紧扣地图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标题、图例进行思考,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并适时板书,阐述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2课堂提问练用图
地理知识概括起来,一般都分属于四类知识,即名称概念、地理特征、分布与发展规律,成因与原理。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指图说明地理特征、基本原理,分析地理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这是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进行地理思维的重要途径。
3.3课外作业练填图
在学生的课外作业中,适当填绘一定数量的地图,是复习巩固所学地理知识的重要环节,是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再现在图上,用以强化学生记忆的最有效办法。
4 结语
掌握地图是学好和运用地理知识的最重要手段。只要学生能做到经常读图、填图、用图、制图,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逐步掌握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学习会变得轻松而有滋味。
篇2
—、逻辑学与科学
逻辑学与科学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也是支撑人类思维大厦的基础性学科。科学的特点在于“求知求真”,而逻辑的力量也正是源于对纯粹真理的不断追求。对科学而言,逻辑学不仅提供了建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塑造了科学事业得以进展的“求真”氛围。所谓的“科学精神”即为求真之精神。逻辑学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内驱力。离开逻辑学谈科学,必定是残缺的、畸形的科学。
亚里士多德创立的以三段论为核心的演绎逻辑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逻辑学体系。
人类历史上第一门成型的科学 几何学就是欧几里得在逻辑演泽法指导下构造的。欧几里得从少数被认为是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按照逻辑原理,推演出一系列定理或命题。这正是演绎式科学方法的基本特征。他严密的逻辑,完整的体系,不知使后世多少个科学家着迷,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理论逻辑结构的典范。到了近代,牛顿仿效欧几里得,用公理方法把前人的力学知识加以系统化,形成了一个逻辑体系,牛顿的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是由许多定义、定律、推论组成的;后来拉格朗日的力学著作、克劳胥斯的热力学著作、斯宾诺莎的哲学著作,也都是用类似方法写成的;欧氏几何的逻辑性给12岁的爱因斯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逻辑学对科学所产生的作用可见一斑。
中国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可以和古希腊相媲美的名辩之风,具备了逻辑学产生的思想条件。然而,政治“实用理性”大行其道,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逻辑意识十分薄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逻辑发展处于“中断”状态,而直觉、顿悟却大行其道。这种直觉、顿悟并不同于今天的直觉思维和灵感,它几乎不需要什么逻辑过程,因为那种“大全”既不能用概念分析也不能用语言表达,“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中国文化中最具影响的儒、释、道三家都特别强调直觉、顿悟。正如金岳霖在其名篇《中国哲学》中写道:“中国哲学的特点之一,是那可以称为逻辑和认识论的意识不发达”。其实,.不只是哲学,中国的其他学科也多如此。例如,中医起点与西医相比较也许要高,即使在中国西医也比中医普遍得多。为什么中医难发展?这与中医基本理论没有为逻辑分析留下足够空间有关。简言之,中国缺乏逻辑学传统。著名逻辑学家殷海光先生曾指出:“在文化的规范、美艺、器用、认知四种特征中,中国文化的规范特征过于发达,特别是自汉以降逐渐成为文化价值取向的主导力,由此导致‘在价值的主观主义的主宰之下,益之以美艺的韵赏和情感的满足,认知作用遭到灭顶的惨祸’:这是对中国社会思想状况的准确概括。逻辑系统不发达导致中国系统的逻辑学贫乏,科学也就缺少发展的前提,科学理性在实用理性之前处于劣势,最终导致中国科学的落后。
作为科学发展主要基础的形式逻辑和几何学这两大知识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缺少的。中国古代几乎没有可与亚氏逻辑、欧氏几何相提并论的科学体系,即使在被李约瑟先生称为“中国科技的领先时代”时的《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著作中,大多只是关于技术的描述性记述,或者零散的科学思想,而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建构。也就是说,这些著述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四大发明”也仅仅停留在经验的总结之上,实用价值较大,理论价值小。它们只告诉人们“是什么”和“怎么做”,而很少涉及“为什么”。相应地,我国至今也没有创造出像相对论、宇宙大爆炸理论、耗散结构论等世界级的科学理论,迄今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
逻辑学的昌盛是科学事业发展和发达的一个必要条件,逻辑精神的缺乏是造成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和近代科学落后的关键因素。中国文化整体偏重直觉和顿悟,缺乏逻辑思维传统,而西方的传统却是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我国在逻辑学研究和应用方面一直落后于西方,这是我国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的重大根源之一。
爱因斯坦认为,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两大基础上的:一是亚里士多德创立的演绎逻辑体系,二是近代实验科学家创立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即培根为代表的归纳逻辑)。正是有了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西方近代科学才得以稳步发展;也正是缺乏逻辑基础,缺乏逻辑传统,尽管中国有引人称羡的悠久文化,却没有产生一门系统的自然科学;尽管我们历代科举制度培养了500多名状元,还有不计其数的进士、举人、秀才,却没有培养出一名牛顿或爱因斯坦式的科学家。费正清在论及中国近代科学不发达的问题时也认为:中国科学未能发展同中国没有更完善的逻辑系统有关。如果中西方不加接触与交往,双方思维传统的迥异及其后果还不明显。历史是无情的,面对着西方先进的科技,面对着西方的工业文明,面对着西方的坚船利炮,近代中国能说什么,做什么呢?那段血与火铸成的近代史无遗暴露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弊病,也警示我们必须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正如冯友兰所说广逻辑分析方法就是西方的手指头,中国人要的是手指头,这里的‘手指头’是指点石成金,即发展科学技术的手指。”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强国富民,现代大学教育应该加强和重视逻辑学。
二、逻辑学与创新思维
逻辑与创新的关系,近年来已成为逻辑界的热门话题。这一话题又可分为两个层次:逻辑能否出新知,以及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笔者赞同逻辑能出新知的观点:首先,演绎出新知主要表现在把已知中所蕴涵的、不为主体意识到的“潜存”揭示、显明出来,使主体更全面、深刻地认识已知。例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三段论是发现事物存在和变化原因的工具;数学理论系统就是以少数公理为依据,经过一系列演绎推理建立起来的;正是运用演绎工具,罗素发现了震惊数学界和逻辑学界的集合论悖论。其次,归纳是个别经验知识到一般知识的飞跃,结论已超出了前提,有着前提无法蕴涵的内容——这显然是新知。近现代各种发明创造及新发现运用归纳推理的事例比比皆是。第三,类比是据两个(类)对象有若干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另一属性也相同的或然推理,其含义本身就说明了其与新知的关系。类比推理能够启发人的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它具有提供线索、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在科学史上,科学理论的许多重大突破就是通过类比实现的。例如,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莱布尼兹的乘法计算机原理等。
有人认为,创新思维(含灵感)是非逻辑反逻辑的。但笔者以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第一,创新思维是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如前述,逻辑能出新知,逻辑思维亦有创新功能。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外延上是交叉关系。第二,灵感过程也有鲜明的逻辑性——在其诱发、触发、巩固阶段中,逻辑始终居于主导地位。灵感始于问题。任何问题都包括三个基本成分——条件A、目标E、A与E之间的障碍集D。当主体意识到不能消除D时,就可能进人冥思苦想状态,形成诱发灵感的态势场。为何主体会意识到无法消除的D存在?这显然是逻辑分析的结果。在触发阶段,无法消除D的原因是A必须联合另外的(条件)信息集B才能导出E。B便是主体冥思苦想、孜孜以求的对象,也是灵感的触发器旦它为主体意识检索到,便会触发灵感。无论B源自外界还是潜意识,都必然与D逻辑相关,胡思乱想难以成就灵感。由于与D逻辑相关且不为主体意识到的集合C的元素可能并不惟一,对B的寻求就显露出一种不确定性。但无论如何B都受制于C,其加上A就能消除D、导出E也说明了灵感触发阶段的逻辑性。在巩固阶段,灵感结果只有通过逻辑论证才可能完善定型、转化为成果,才能在其基础上,“推理一个接着一个”,得到新的认识成果。结果的必需论证性和逻辑上的可续发性进一步说明了灵感的逻辑性。其实,不仅灵感有逻辑思维活动,“根据现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一些成果和观点,想象、经验、直觉这些心理活动都有推理,都是思维活动”。
三、逻辑学是大学教育中培养求真精神与创新水平的重要手段
大学教育旨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语言表达等能力,而这些都是以逻辑思维素质为基础的。学习能力是主体获得其他能力的先行条件。在21世纪,这种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信息大爆炸、知识快速更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就业、失业、再就业已成为社会常态。当人们进人一个与以前知识技能结构几乎毫无牵连的岗位时,也必须使自己尽快具备新岗位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这一切都表明,自学教育将成为个人教育的主流。美国教育学家罗伯特赫钦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大学教育不再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更关键、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近年来有学者在大学生中作过一个调查,结果表明:刚入大学时逻辑思维能力测试成绩优秀者,三年后其各科成绩均优良,三好生、专业奖学金获得者也多出自这部分人;而测试成绩最差者(正确率低于40%),三年后学习上几乎都是后进生,甚至有的因不及格学科累计超过学校规定而被劝退另一方面,各学科飞速发展,越来越高精尖化,这也意味着各门学科的抽象化程度愈来愈高、逻辑性越来越强,许多学科向形式系统化、公理化方向发展,符号越来越普遍地出现在学科之中,甚至深人生活的各个角落。学科系统化、生活符号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如果主体逻辑思维素质不高,就难以驾驭这些符号,难与这些符号系统交流。良好的逻辑思维素质是学业和事业成功的保障。
语言是人类的重要能力。“舌头”、“原子弹”和“金钱”曾经被称为三大战略武器,现在也把“舌头”放在“美元”和“电脑”之前,作为新三大战略武器之首,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重要。语言要有“三性”: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准确性显然是逻辑问题,语无伦次的语言无论词藻如何华美,对别人只能是灾难,对自己更是悲剧。逻辑学最初又叫“雄辩术”(logic),log的一个解释,是“说”的意思,是逻辑的延伸意义。惟有良好的逻辑素质,思维才能敏捷严密,富有说服力。逻辑的力量赋予语言表达不可抗拒的威力,逻辑是语言表达的支柱,逻辑思维素质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核心。
篇3
一、 小论文试题的基本特点
1. 能力要求专业化
历史学可以分为史实的考证、史事的理解、理论概括、史学评价四大能力层次,《考试说明》也规定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大能力要求,而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就是属于史学评价层次范畴,要求同学们具有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要有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学科能力,这种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要求同学们具有一定的历史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历史试题对能力的要求显然具有专业化倾向。
2. 考查内容固定化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第3问是“对材料三中的恩格斯的历史认识的评价”,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是“根据这段材料选择观点进行历史评论”,2011年江苏历史卷第22题第3问是“根据材料中历史学家陈旭麓关于生产方式变化的历史认识进行评价”,显然小论文考查内容都是以固定的、有范围的、具体的史家和史著的历史理论作为依托材料,创设新情境,让同学们对固定的材料所涉及的重大史学理论和认识观点进行概括、提炼,形成逻辑严谨、阐释有序、主旨明确的历史小论文,所以试题考查内容呈现固定化特点。
3. 考查形式多样化
虽然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2011年江苏历史卷第22题考查内容的呈现都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这样共同特点,但考查内容呈现的具体形式各有特色: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其实是传统的材料问答题,是“老树开新花”,嫁接新高考命题意图;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是一种创新题型,具有开放性特点,能够考查同学们从不同视角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同学们的能力要求最高;2011年江苏历史卷第22题是史学探究题型,考查同学们探究能力和史证意识,也是一种创新题型,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和2011年江苏历史卷第22题这两种呈现形式将是历史小论文命题呈现的主导题型,因此试题考查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二、 小论文试题的备考对策
1. 做题方法科学化
做任何题型都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掌握做题技巧,才能事半功倍,提高做题效果,做历史小论文题型也不例外,小论文通常由主题观点、论点、论据三部分组成,有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所以做题第一步要从史家和史著的历史理论材料中阅读、提炼要评析的观点,确立小论文要阐述的主题;第二步根据主题内涵具体分解为若干具体小论点,选择以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其中某一史学范式作为评论视角,论证主题内容的合理性,初步形成全文的思维框架;第三步联系自己所储备的史实来支撑每一具体论点,做到论从史出,史实与论点之间有严谨的逻辑顺序,构成严密的因果关系;最终以清晰的思路来进行全文阐释,思维要有层次性、逻辑性、整体性。
2. 新史学范式运用常态化
历史学就是历史理论学,不仅新高考教材编写渗透着新的史学范式,而且新高考命题者也越来越关注史学前沿理论,而历史小论文题型是这些新理论的最好呈现形式,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整体史观等新史学范式,它们是认知历史和诠释历史的不同视角和方式,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和阐释历史,有助于我们更为真切、全面、辩证地认识客观史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客观历史本体的不同面,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以体现评论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个性,所以在备考复习中要领悟新史学范式理论内涵,运用不同新史学范式理论对重大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理解其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运用不同新史学范式理论构建、整合新的知识体系,串联构建中外历史发展的清晰主线与整体框架,为将来历史小论文的撰写提供史识、论点、论据。
3. 历史思维和史证意识培养化
撰写历史小论文通常需要具备很强的历史思维能力,即依据历史事实,分析历史思维、挖掘历史智慧的能力,既包括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归纳、论证等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历史的眼光、观念和方法,是史学素养的重要体现,反映了历史学的本质要求。但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历史概念内涵外延的理解、以新史观范式为指导、以主题专题通史形式构建纵横交错的宏观知识体系、以学术前沿、热点焦点问题来联系历史,着力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强化自己的历史实证意识,有几分史料说几分话,使自己的每一个历史认识和判断都有坚实的史实作为支撑,形成史实越确凿、丰富、充分,由之得出的历史认识就越全面、辩证、有说服力,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做到史实与论点之间符合严谨的归纳逻辑,构成严密的因果关系。
篇4
由于受专业训练的固定格局所限,财务人的工作重心常常聚焦于数字,而忽略了数字报告背后的沟通对象,这是财务人在沟通交流上常常不自觉陷入的第一个误区,即Who的问题,没有搞清楚所表达的东西是给谁看的,沟通对象到底是谁。一份报告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与技术复杂程度往往需因人而异:给总经理看的就要简明扼要,给直属上司看的可以多些技术论证。很多财务专业人士的通病是一开始就扎入到技术细节中,让人一头雾水。一个真正懂得表达的人一定是遵循由外向内的思维过程:根据读者对报告内容的了解程度做必要的调整,或加入背景介绍,或从关键要点入手等等。
第二个误区是数据多、提炼少,缺乏要点,即What的问题,核心内容不够精炼深刻。很多人的报告,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多半是数据的罗列。但数据只是基本素材,只有经过提炼之后才能成为有价值的信息,而提炼的信息如果过于繁杂,还需要理出一条讯息。比如一张实际费用与预算的对照表,在算出各个部门的各项支出对比之后,最好能用一句话概括,比如“除了营销部门3月份的一次性展览超支,其他部门的费用都在预算之内”,这才是画龙点睛之笔。
第三个误区是头重脚轻、结构混乱,也即How的问题。很多人习惯把自己耗时最长、研磨最深或是最有心得的那块内容作为重点,自以为展现的是精华,却不知整个结构凌乱无序,让读者无从下手。笔者在四大工作的朋友讲过,四大非常讲究做事的方法和结构,即要把一个主题表达清楚,结构最重要。应当是由粗到细,由大到小。在起草一个报告的时候,第一步不是动笔就写,而是先花时间设计结构,比如分哪几个部分来讲,每个部分又有几个小点,数据图表又该在哪里作为辅助材料切入等等这种“以终为始”的写报告方法往往有这样一个特征:头轻脚重。这里的“轻”是简洁轻灵的意思。第一页PPT演示报告常常就是结论或核心观点,然后点击相关要点再弹出数据支持的明细。有时正文可能就一两页而已,所有的支持材料都作为链接文件放在附录里。
篇5
【关键词】高考;语言运用;探究
“语言表达”板块历来为高考“主菜单”一道“金牌菜”,养眼夺目。如何在这块自主创新园地里播种出艳丽多姿的“创新之花”,也是考量一份高考语文“套餐”成败的关键。
“语言表达”板块,全国各地的高考都有哪些出题倾向呢?笔者通过对这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分析,作出以下归类:
(1)评点短评型。评论着眼于对具体事实的点评或引申;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显。
(2)引导介绍型。引导介绍型,此类试题着眼于对具体书籍、人物、景点、古迹、事物进行推广性地介绍说明。
(3)婉拒劝阻型 婉拒劝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公园中温馨提示语、旅游景点的友好劝阻牌辞、各类告知、友好提醒等应用广泛,此类试题是对“赞赏词”的传承与发展
(4)建言献策型。本类试题载体是新闻分析或综述、图表或图文转换试题、数据或流程图及各种会议等,
(5)人物述评型。人物述评包括“人物传记”与“人物评价”。
(6)新闻,也叫消息,短讯,便是短消息。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手段,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迅速而及时的报道。
有鉴于此,“新”一直是本“板块”的底色与基调。高考新题型将基于以下三个变量:一是“新课标”全面实施,“课标”精髓与高考整合无垠;二是“区位”特色更加明显,“文化”与“地域”成为自主标杆特色;三是个性参与评点探究色彩愈加浓厚,与现实契合更为娴熟自然。现实生活需要语言,更需要得体的语言表达,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作为人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
语言表达能力是人与生具来的.但是有的人语言表达很流利,而有些人则很差,连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能很好的说出.这是为什么?因为语言表达是需要锻炼来提升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就自身主观的努力来说,首先要提升自身的个人修养,要有良好的自我修养.荀子《劝血》篇指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成善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见语言表达的人语言能力的提高,决非朝夕可成,必须通过平时的艰苦磨练和自我修养。而高考“语言表达”却正是为了这一能力的实现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怎样才能有效地复习好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开展训练。
1.强化审题能力训练
最近几年来,高考语言运用题的题型不断地在变化。先后考过的题型有:提取文段信息,写关键词;图文转换;拟写一段话;写一段介绍的话;概括三句话等等。从考查的知识点来看,也从多个方面进行考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修辞的运用,等等。
因此,语言运用题考查的范围是很大的,命题的角度是很灵活的。题型和考点不同,其要求和解题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学生必须要有强烈的审题意识才能更加准确地答题。我们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学会认真审题,学会思考题干和材料。审题首先要全面,不漏掉任何一处要点,不放过一个字、一个标点、一个符号,包括字数及其相关限制。其次,要突出重点,找出答题范围、答题角度、要点中心等。还要审明命题者的意图,明确答题方向。总之,要认真读懂题目的要求和材料的内涵,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
2.强化解题思路的训练
近年来,高考语文广东卷的语言运用题在命题的侧重点上是有所不同的。
2.1 侧重于逻辑思维。例如1、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2、科学家培根等人曾提出一种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如下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这一模式。3、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粤剧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90字(含标点符号)。4、下面是一段关于大众阅读价值取向变化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2.2 侧重于形象思维,例如,1、请你也“放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一本,写一段话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提醒他继续参与“图书漂流”活动。要求字数在90字以内(含标点符号)。2、下面是2008年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请你选取一个,围绕图形内容,紧扣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要求语言通顺,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含标点符号)。3、右边是一幅剪纸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方法。
考查的侧重点不同,解题的思路也应有所区别。大家知道,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它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解答这类题时,要学会从文字或图表的材料中筛选、整合信息,舍弃表象,根据题目要求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提取要点,从而归纳出规范的符合题意的答案。
3.强化答题的语境意识和文体意识
语言运用是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来表达的。“语境”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大前提。没有具体语境的语言表达是没有评判的标准的。就考试的试题来说,题干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说来,语境对语言表达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例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23题:右边是一幅剪纸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方法。解答这条题目的思路要注意表现“情深”的意蕴,这就是语境限制。
不同的文体对于语言表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回答语言运用题时,也要根据不同的要求来做相应的调整。例如,写一段欢迎辞,语气要热情、友好、礼貌。写一段介绍某种事物的文字,则要求语气平实,语言精确。
篇6
【关键词】 思维方式; 审计核心价值观; 中庸
201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并详细阐述了“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要求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提高审计队伍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明确提出审计人员的核心价值观,与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脉相承的,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英语民族和犹太民族可谓是世界三大民族,三大民族都为世界文化、人类进步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三大民族的传统文化、思维方法却存在很大的差异。传统中国文化曾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从近代开始中国的科技经济文化落后了,这里有历史的客观原因,也不能排除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对中国科技、教育、文化所带来的缺陷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西方制度、理念和价值观的涌入,人们在释放自己潜能和活力的同时,片面追求物质生活的高水平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统领了人们乃至社会的价值取向,利益和财富逐渐演变成人生的终极目标,由此带来的是核心价值观的模糊和扭曲。裹挟在社会变革洪流中的审计事业也不例外。改进思维方式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前提。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或思维惯性,是一种相对定型化的思维活动样式、结构和过程。思维方式是民族精神的核心问题,它对民族的心理和性格具有深刻和长久的影响。中国深受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的熏陶,历史悠久丰富,较注重情感的变化,因此观察事物有时是凭直觉、非理性、综合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经验性、封闭性、中庸性等特征,这些传统的思维方式对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又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思维方式的影响
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强调以人为万物之本,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考察万物,因此这种思维方式在认知上必然把一切“人化”,由人的价值体现物的价值、以人的规律来取代物的规律,它表现在价值判断上就是以善代真,以情。这种思维方式的优势是注重对人类自身的求索,推动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治理、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发展,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融合,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弊端是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在某种程序上抹杀了对象的客观性,具有泛情感化的倾向。
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中责任意识的形成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的结果。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审计人员树立民本审计理念,了解百姓的疾苦,反映群众的呼声,处处为民着想,事事为民谋利,寓服务于监督中。常言道:责任重于泰山。对于审计人员来说,法律赋予了他们神圣的监督职责,立审为公、执审为民是他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责任胜于能力,是一切动力的源泉。一个人有了责任心,就意味着能够主动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热忱地为事业作出贡献。责任感是我们战胜工作中诸多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当责任感成为一种习惯,成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担负起责任,而不是为赢得别人的夸赞去做,不是刻意去做。
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泛情感化倾向的弊端,对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中国人习惯于讲感情,有时把感情看得比理智还重,“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有些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讲“交情”、重“义气”、讲“情理”,丧失党性原则,蔑视党纪法律,漠视人民群众利益、国家和集体利益,最终误入歧途,触犯法纪“高压线”,出现审计风险,陷入、贪污腐化的泥沼中。
二、整体思维方式的影响
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古代中国的整体思维主要有对称、中庸、兼两、联系等形式。这种整体思维认为,天和地、人和物都是一个整体,即所谓的“天地一体”、“万物之一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要认识整体必先了解部分;反之亦然。这一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医学、军事、农业、艺术四大实用文化之所以能领先于世界,无不受益于中国传统思维的整体性。但这种笼统的整体思维方式不足之处在于主客体不分,客体的形象与属性、特征与主体的主观体验和神秘的情感融为一体,限制了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描述,且这种整体缺乏对部分的精确分析,缺乏科学实验的基础,因而具有明确的模糊性和笼统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于审计人员来说,整体思维方式能有效引导他们在审计过程中形成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形成对国家、对职业的忠诚度,忠诚代表着诚信、守信和服从。审计人员的忠诚就是要忠于党、国家、人民、审计事业,以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以坚持真理和正义、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敬业精神热爱祖国的审计事业。忠诚要求审计人员的个人意志要服从国家意志,树立大局观,不计个人得失,要有豁达大度的气量、宽容待人的心胸。
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在考虑问题、采取行动时,从全局出发,不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这也不一定适应审计职业道德要求。它的模糊性和笼统性限制了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描述,忽略了个体思维的独立性,对审计核心价值观中的独立性有一定的冲击。独立性是一个人所具备的基本特征,更是现代人所必需的时代精神,没有独立性就不会有自己的个性,更不可能有什么创造性。一个人云亦云、唯书唯上的人,只能是一个平庸之辈。这种意识如果成了一个民族的普遍心理,又不去改变它,这个民族将与现代化无缘。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作为审计人员的价值核心,是审计的灵魂,企业内部的契约监督活动和企业外部的投资公众的投资决策,均依赖于独立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没有独立性,审计就失去社会价值。审计独立性包括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与被审查企业或个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如不得拥有被审查企业股权或承担其高级职务,不能是企业的主要贷款人、资产受托人或与管理当局有亲属关系等等;否则,就会影响注册会计师公正地执行业务。实质上的独立性也称精神上的独立或事实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时,应当不受个人或外界因素的约束、影响和干扰,保持客观且无私的精神态度。当然,我们强调思维主体的独立性,并不排斥整体性,而是强调要摆脱教条主义、集群理念等各种框框对人的思维方式的束缚,允许、尊重和倡导个人的积极探索。只有在审计的过程中允许个人的独立存在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审计人员的创新潜能才能充分地发挥。
三、直觉思维方式的影响
直觉思维是与整体思维密切联系的。由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整体思维既不能用概念来分析,也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因此,对整体的把握只能靠直觉顿悟。中国古代的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的理学都特别重视直觉。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迅速、直接地理解和掌握的思维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突变、飞跃、升华,是思维中断时的突然顿悟。它不是靠逻辑推理,也没有思维空间的连续,整体性、直接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和自发性是其基本特点。这种思维的特点在于,它不需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不需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也不需经验的积累,而是完全凭主体的自觉认可、内心体验,在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老子的“涤除玄览”,庄子的“以明、见独”,孟子的“尽心、知性”乃至佛教的“顿悟”和后来程朱的“格物致知”,陆王的“求理于吾心”等等,都具有直觉思维的特点,直觉思维的本质和规律是知、情、意的高度统一,是悟性、意志和情感的内在联系。直觉思维较之逻辑思维的一个优势是,可以利用过去和前人积累的经验,对事物的大致方向、发展趋势和整体效果作出预见和选择,还可以通过触类旁通去认识未能接触到的事物;弊端是太重视经验,甚至陷入经验的泥潭里不能自拔,且容易导致思维的模糊和不严密,不利于思维向形式化、定量化发展,容易导致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这种思维方式是审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形成的主要依据。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依据有关标准,在审计实践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客观审计对象和主观审计行为作出的合理的专业认定、判断和评价。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帮助审计人员迅速引起职业警觉,作出准确的判断并直接切入审计重点、难点、疑点,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敏锐地捕捉相关信息,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尤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些问题没有明确的规章可循,只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及经验作出判断的时候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与保守性,在职业判断的过程中应努力使思维方式具有坚定的理论思维依据,突出科学理性,严格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法理精神,在审计过程中要以事实为基本出发点,按照法律的规定严格规范自己的审计行为,避免随意性,要重视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追求事物的精确性和规律性,更多地应用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客观公正、精确严密地进行审计,使自己的言行完全控制在法律框架之内,利用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程序来规范和监督审计工作。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弘扬质疑、批判精神,破除唯上、唯书、唯权威的思维习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演绎、归纳、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科学认识,还应当重视科学实证方式,大胆假设,严密论证,全面提高审计质量。
四、中庸调和,辩证性思维方式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维强调矛盾双方的联系和统一,如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长、长短相形、高下相盈”、“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程颢的“物极必反”,朱熹的“一中生两”等论述都表明,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有对立的两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体现了辩证法思想。这种尚同不尚异、尚统不尚变的中庸思维有利于人们和睦相处,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类的和平发展,造就了国人内向、含蓄、稳健、忍让、合作的性格,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崇尚“和为贵”、“和气生财”。但是,片面追求和夸大矛盾的同一性,忽视斗争性,不符合科学辩证法的精神,容易导致思想的封闭保守,阻碍新事物、新思想的产生,它在一定程度上铸成了中华民族中正持平、均衡保守、循规蹈矩的民族性格和缺少进取、创新的民族精神。
“中庸”是指恰到好处,过犹不及,要求人们在“过”与“不及”之间“中行”。对于审计人员来说“过”与“不及”很难把握,在利益面前,很多审计师选择了“不及”而抛弃了独立性。“不进”“不退”则“适中”这种过于谦逊则有迂腐之嫌;推崇清新寡欲,难免疏于参与和进取;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势必有碍于创新和进步。“中庸”处理问题善于“审时度势而后行”,不愿冒风险,“隐恶扬善”,“执其两端”搞折中。而审计的原则是“求实讲真”,审计的工作是“查账”。“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与审计核心价值观明显是相违背的。
中国人的思维方法虽然有自己的长处,如辩证、整体思维为当代智者所称道,但思维的短处也是致命的,它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不是一无是处,但也不全是宝贝,它对于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我们对它存在的不足也要有充分的认识,采取“扬弃”的态度。在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我们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借鉴西方人的思维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研究和学习科学思维方法,才能培育出一种积极向上、旗帜鲜明、为广大审计人员所接受并自觉实施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指导和规范审计团体成员的行为,从而增强审计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 马忠莲,王红艳.变革传统思维方式与活跃创新精神[J].宁夏社会科学,2009,9(5):140-142.
[2] 代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形成原因[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8(8):42-46.
[3] 刘家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J].中国审计,2012(3).
[4] 刘家义.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奠定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根基[J].中国审计,2011(23).
[5] 邢莉萍.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2).
[6] 马青山.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J].中国审计,2011(24).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数学教学课程是让教师给予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而初中数学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了学生学习成绩能够进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初中数学教学就要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和创新。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强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着重加强创新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那教师应该如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一、在游戏中让创新思维得到激发
在数学课堂上,如果教师在讲台上讲、黑板上写,学生在课桌上对着书本的听,那么学生就只是听众,从而失去了动手与亲身体验的机会,学生就变得很被动。那么教师应该在备课的时候设计与数学有关的游戏,游戏内容贴近生活实际,从而让数学知识的虚无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存在,让学生从生活联系到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提出更多的创新主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与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例如,设计一个模拟的商场,让学生进行买卖活动,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当中动脑,想出一些创新的主意,如,打折、降价等,吸引别人买你的东西。在这样的买卖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动脑并参与到动感的数学课堂中。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数学课堂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使学生更好、更牢固地记住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让学生在游戏中积极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在团队合作中发展创新思维
一道数学题通常有很多种解答方法,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并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认识到别人正确的解题方法,并认识到自己思考方式的不足。这对于学生数学思维有很好的发展,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利。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出开放性的应用题,让学生分成小组一同探讨解决问题。如题:“甲、乙两地距离40千米,摩托车的速度为45千米/小时,运货车的速度为35千米/小时。”请将这道题补充完整,并列方程解答。让学生分组讨论,在此过程中,主动思考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在数学课堂上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一道习题的不同解答方式。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既看到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又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不同做法,这样可以督促学生积极思考,与其他同学共同合作,从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并对以后的学习有深刻的影响。
三、引导创新,激发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格、特征、知识认知程度,设计具体的研究性和开发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独立自主的探索机会,让他们在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归纳、分析、总结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数学基础概念和在讨论过程中获得的数学知识与应用。开展数学讨论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深刻记住数学知识,掌握逻辑思考方法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也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比较、总结更好理解数学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而牢牢记住知识,并在基础知识上有所发展与延伸。
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创新
在现在的初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的,建立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数学教学是十分有帮助的。教师通过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提升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激发潜在智力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成为一名小教师,教师扮演学生,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都可以发问,让学生解答问题,使学生有成功感,并对教师产生深厚的情感。让学生自己将课后预习理解出来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表达,不但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创新,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形成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多鼓励学生,以奖代罚,对学生进行友善指导。因此,要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就要搞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要使我国的数学教学有更好的发展,就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开发,又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教育,教师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也为学生打好牢固的学习基础。
篇8
柳斌同志说:“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创造。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素质教育融于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就是数学教学的素质观。为了学以致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中学数学教师自然把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数学课堂上作为我们的教育目的。
一 、素质教育的含义
为了使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全面的发展,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造。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素质教育有四大特色:面向全体学生,为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保障学生学习基本权利,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我们在实施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时,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素质教育的举措
素质教育是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实施“分层教学递进达标”的模式,能让认知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实践不同层次的习题的解法,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反馈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善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就初中几何“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对“分层教学递进达标”的做法与体会。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学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节课的开始,我提出:“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任两个角的位置和数量有什么关系?”待学生回答后,我又提出:“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构成几个小于平角的角?”待学生回答后,我又提出:“对于公共顶点的两个角之间,它们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呢?”然后我由图指出几对角,让学生来观察、分析这些角的特征。
由此,我认为在认定目标时,只有提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问题,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味才能被激发起来,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师适时点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任何一种学习方法的获得,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首先让学业生自读教材,讨论思考怎样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构成这些角特征是什么?然后,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察一对同位角的位置关系,从而能找出其它三对同位角。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直接观察识别出内错角、同旁内角。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辨认这些角的位置关系的要领,学会了新知识,而且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学习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分层次教育
分层次教育的理论依据是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原则和心理效应。同一个班的学生难以在同一教学目标及要求下同时得到各自应有的提高,因此在设计练习和习题时必须有层次,既让差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让优等生得到高层次的提高。例如,我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中设计了三个题组训练。题组训练一是在基本图形中找出三种角,此题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题组训练二是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辨别三种角,此题以培养综合运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题组训练三是补充了较为复杂的错例辨析,此题以提问能力,发展智力为主以上教学程序,也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可以说是一种良性循环的教学过程,它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循环发展。
三、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拓展
加强素质教育的直接成果就是大大的提升了学生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同时数学教师的启发式教学也尤为重要。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有关内容所涉及的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提出种种观点、看法,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努力形成自己的观点。
篇9
要使孩子的左右脑得到充分开发,均衡发展,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对孩子的脑部发育进行多方面增强训练,同时辅以合适的营养食物,对不同阶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激发方法。
训练1――激发孩子左右脑潜能
0~1岁(启蒙期)
脑部特征:以右脑形象思维为主,最明显的特征是“脑映像”,孩子能在瞬间记住看到的事物。婴幼儿时期进入大脑的信息,有83%是通过视觉图像获得的,因此,通过良好刺激促进视觉发展,有助于孩子的右脑开发。
家长锦囊:
左脑开发:每天抽20分钟,进行“母子共读”。从小让孩子听或读儿歌和故事,虽然他还不太懂,但这些语言信息会在他脑海中留下印象,为日后的语言发展打好基础。
右脑开发:家长可在孩子面前先把东起来,再让他去找。捉迷藏是开发右脑最立竿见影的游戏。同时,还可以用“音乐浴”熏陶孩子,训练他的听觉。
1~3岁(活跃期)
脑部特征:语言逻辑能力迅速提升,左脑作用显现,右脑也处于活跃期,开始用画表现看到的东西,逐渐能判断多少和分辨方位。
家长锦囊:
左脑开发:可利用益智图卡,教孩子看图识字,同时教他分类、排序,锻炼他的逻辑思维;提问孩子时,可多出现名称、动态等词汇,如“小鸭子是不是在水里睡着了?”培养他的语言思维。
右脑开发:鼓励孩子绘画及多用左半身,如用左手拿东西,用左耳听音乐,增加左视野游戏等;并用和谐悠扬的乐曲激发他的右脑;用右脑记忆法训练他的记忆,培养他对图形的认知。
3~6岁(学前期)
脑部特征:左脑有更好发挥,词类范围扩大,能说较复杂的句子,数学逻辑能力提升;右脑形象及创造性思维起作用,语言中有明显感彩,对音乐很敏感,手能做出更多精细动作。
家长锦囊:
左脑开发: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的能力,家长可以一面教他背成语,一面锻炼他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还要加强他对数的应用。
右脑开发:拓展孩子视野,多带孩子到大自然去,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左手左脚,如左手写字、左脚踢毽子等;还可鼓励孩子唱歌、跳舞、学乐器;配合围棋、象棋等棋类活动,活化右脑。
训练2――平衡开发孩子左右脑
综上所述,聪明的孩子,既非左脑特别发达,也非右脑功能特别出众,同时唤醒孩子左右脑的潜能,才能打造真正意义上的聪明宝宝。那么,哪些具体方案可以帮助孩子充分阐发他的“聪明潜能”呢?
最佳方案:读经
留德博士林助雄先生从生理医学层面剖析了孩子读经的科学性,由于孩子在背经的过程中完全松弛,有时还伴随着身体的自由摇摆,致使脑波从β波转换为α波,在α型脑波的推动下,诵读的“直觉学习”被阐发出来,大脑的记忆功能与潜意识开始互动,加强了其记忆力、判断力、注意力、灵感和创造力。林博士强调说,孩子诵经的过程类似于念唱,眼睛看文字和念唱的律动直接刺激和启动了右脑,而辨别字形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整个读经过程恰恰同时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学习能力增加了2~5倍。经过抑扬顿挫的诵读与训练,这些经典古诗文将成为唤醒沉睡的大脑潜能的“导航图”。
最新方案:珠心算
在计算机时代,为何还要花许多力气去教孩子打算盘?
孩子在一生中发展最快速的时间多用右手活动,相对应地左脑功能得到较好地开发,而左手活动得少,动作也不灵活,造成左右脑发展不平衡。孩子珠心算教育恰恰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珠心算运用双手同时拨珠,也就是左手打算盘的前半部和进位的加,右手打后半部和退位的补数,左手清盘。通过左右手共同拨珠,促进了大脑整体功能的开发,使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及整个肌肉群都协调一致,大脑左右两半球“一齐上阵”,共同指挥手的操作,右手的运动开发了左脑的计算和逻辑功能;左手的运动开发了右脑的想像力和创造功能,左右两半脑在珠心算的过程中仿佛搭建了“信息立交桥”,使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更上一层楼。孩子学珠心算进入练习的高级阶段后,大脑中形成“脑像圈”,训练“在脑中打算盘”,这一过程主要是依靠右脑活动进行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高度融合,有力地带动了右脑功能的开发,从而促进了大脑整体功能的平衡与提高。
参加过珠心算学习的孩子,在智力开发中有四大成效,即他们计算的快捷性、观察的瞬时性、记忆的牢固性、想像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均优于对比组的孩子。而这些出众的效果,与珠心算平衡开发左右脑的功能,有极为紧密的联系。
游戏方案Ⅰ:“绷绷绳”游戏
“绷绷绳”游戏被国外专家誉为“最佳亲子互动游戏”之一。很少有人知道,这一流传了上千年的古老游戏,也是开发大脑潜能、促进左右脑发展的一大功臣呢。玩“绷绷绳”必须双手齐上阵,伴以复杂的穿插和翻转,10个手指各司其职,一个手指的动作不到位,绷出的图案就可能走形。在玩“绷绷绳”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孩子的精神完全处于愉悦、松弛的阶段,其空间想像与孜孜不倦的兴趣完全是自发的,与绘画、器乐等刻板的练习不同,孩子不会因厌倦而使大脑发出“抵触”指令,于是脑波中的α波出现得更频繁,孩子的大脑功能得到整体性提升。
游戏方案Ⅱ:“手指木偶”游戏
篇10
[关键词]高效数学课堂;课堂练习;有效设计
众所周知,平时的一节数学新授课,主要有两大部分例题教学和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是例题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提高,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练习就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练习的设计,不仅要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更要成为提高教学实效的一种有效工具。那么如何设计高效的课堂练习,才有利学生发展呢?
一、明确课堂练习的教育、巩固、反馈和发展“四大”功能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数学知识具有应用的广泛性,结合课堂练习可以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补充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现象与本质,可以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通过课堂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即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同时学生对课堂练习的态度、解题的策略、练习的效率等方面,通过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也会受到教育与启迪。
另外在数学课中,几乎没有一节课是只讲不练的,就是新授课,上新课前有为学习新知识服务的预备性练习。新课过程中结合有关内容作单项的、局部的反馈性练习,新课结束时巩固性基本练习、变式练习,还有提高性对比练习、综合练习等,总之新课后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律、性质进一步理解、巩固、掌握,以及各种技能形成。
再就是课堂练习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掌握、形成技能等各种信息,一节课常要安排多次反馈性练习,如前面所提的预备性练习、新课中的反馈练习、巩固练习以及课后练习等,以便得到强化,错误得到纠正,及时调控教学进程。因此教师及时把握各种练习的情况,学生完成练习后,他们最关心的是练习的结果是否正确,但这种关心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漠,因此教师要及时点评,给予肯定。如果是错误的,则要让学生明白错误原因。
通过课堂练习还可以使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得到提高,数学思想方法得到锻炼,思维品质得到培养,从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条理化、概括化,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和数学才能。
二、掌握课堂练习设计的目的、层次、针对性、多样性 “四大”原则
首先课堂练习设计必须内容科学,必须符合教学内容所提出的教学要求,准确把握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客观规律,同时设计的练习要目的明确。
其次课堂练习设计要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由巩固性练习到发展性练习。因此在设计课堂练习中,教师必须考虑到练习的难度和层次性,必须适合学生现有水平并兼顾到学生的能力水平。既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又不至于因练习太易而失去认真练习的动力。
再次设计课堂练习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去考虑,克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求练习数量和难度,而应根据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关键、重点、难点去设计练习。
最后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注意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从题型上有填空、选择、解答等,从方式上有口述、动手操作、书面练习,有单项练习也有综合系统练习等。要将平淡乏味的数学问题置于有趣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愉快而富有挑战性心态下完成知识的构建。
三、乐于对课本的例题补充思维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编写都是十分精练,仅是完整的解题格式,省略了分析解决问题思维过程,如果一字不漏地抄上答案,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数学教学中最大的弊病。这种教学充其量学生只能获得一种模仿能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搞懂解题依据是什么知识,用的是什么方法,是怎样形成解题过程的。
例如,在完成课本例题:已知圆的方程 ,求经过圆上一点 的切线方程的解答后,为激活学生思维,寻求新的解法,可提示、点拨,由平面几何知识中的勾股定理,以及使用向量知识 ,对问题进行解决。在学生思维活跃时,改变题目条件,创设变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变式1】若圆的方程变为 ,求经过圆上一点 的切线方程。
【变式2】若圆的方程变为 ,求经过圆外一点 的切线方程。
【变式3】已知 为圆 内异于圆心的一点,判断直线 与圆的位置关系。
【变式4】已知 为圆 外的一点,过 作圆的切线,求切线方程。
以上变式问题多且有层次性,入手相对较易,坡度适中、排列有序,形成有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不仅使学生有成功感,而且体现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思维产生了质的飞跃。
四、勇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课本中的解法是科学正确的,但并非只有一种。教师要引导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积极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创新热情,如果学生有了自己新的问题思路,他会为自己的伟大发现而兴奋不已,产生对数学学习极大热情和愉快成功的体验。
例如,讲授椭圆的概念时,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画出了一个椭圆。然后提出问题思考讨论:
(1) 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
(2) 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3) 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4) 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最后教师再揭示本质,给出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