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脑卒中;焦虑抑郁;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71-02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老龄化,老年人脑卒中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1]。为了更好的了解高龄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本研究选取2007年2月至2009年7月50例高龄脑卒中病人进行焦虑抑郁症状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实施针对性地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50例均为住院高龄脑卒中病人,男25例、女25例,年龄80~92岁,平均(82±1.64)岁,均符合脑卒中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行头颅CT、MRI确诊。并且所有患者意识清楚能配合。脑出血8例,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30例、糖尿病12例。文化程度:文盲31例,小学及以下19例。婚姻状况:有配偶28例,丧偶22例。生活不能自理者15人。平均住院15天。
1.2 方法
1.2.1调查工具:应用老年抑郁量表(GDS)以及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 [2]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两表分别由30条和20条条目组成,内容包含情绪低落、痛苦等消极的评价。
1.2.2调查方法:患者入院1周后进行评定。有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对每个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应用上述量表进行评定。共发放量表及问卷各50份。收回有效量表和问卷各50份,回收率100%。
1.2.3评价标准:GDS评分,1~10分为正常,11~20分为轻度抑郁,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SAS评分,≤50分为正常,>50分为患有焦虑症状,分值越高,焦虑症状越严重[2]。
1.2.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统计描述。
2 结果
2.1评定结果
本组50例患者中存在焦虑状态34例(占68%),其中轻度8例(24%),中度16例(47%),重度10例(29%);抑郁状态46例(占92%),其中轻度抑郁5例(11%),中度28例(61%),重度13例(28%)。
2.2 高龄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的原因 例(%)
3 分析与心理护理
本调查显示,高龄脑卒中患者焦虑的发病率为68%,抑郁的发生率为92%,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家庭关系不和睦、经济窘迫、丧偶、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者,以及外带一些其他疾病如褥疮、高血压、糖尿病等,我们结合患者的病情,将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分为3个层次进行相应心理护理。
3.1 轻度焦虑抑郁病人的心理分析与相应心理护理
高龄脑卒中患者往往都有好几种慢性病缠身,如冠心病、高血压等,且大多数有偏瘫或肢体障碍等症状。再加上高龄脑卒中患者的子女也已步入老年人行列,其体力和精力都不比年轻人,以至于送患者入院后,就请护工照料,自己很少来看望。老年人就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自己行动不便,使其丧失自信,感觉自己没用,就会产生焦虑抑郁心理。其相应心理护理如下:①陪伴关心老年人:鼓励家人多陪伴老年人,给予老年人各方面必要的帮助,多陪老年人外出散步,或参加一些学习和力所能及的社会、家庭活动,使之去除孤独、寂寞感,感到家庭的温馨和生活的快乐。②开导老年人:多安慰、支持、鼓励老年人,遇到病人情绪悲观时,应耐心询问原因,予以解释,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以活跃情绪。③维护老年人的自尊:注意尊重老年人的人格,对话时要和颜悦色,专心倾听,回答询问时语速要缓慢,使用简单、直接、形象的语言。多鼓励、赞赏、肯定病人在自理和适应方面做出的任何努力。切忌使用刺激性语言,避免使用呆傻、愚笨等词语。④不嫌弃老年人:要有足够的耐心,态度温和,周到体贴,不厌其烦,积极主动地去关心照顾老年人,以实际行动温暖老年人的心灵。⑤指导和帮助老年人及其家属正确认识分析焦虑抑郁的原因和表现。正确对待引起焦虑抑郁的原因,如是家庭关系不和睦引起的,应告知其家属,想法解决问题;⑥作为护士,应通过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准确掌握其病情和心理反应;在交谈过程中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⑦指导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疏导和自我放松,建立规律的活动与睡眠习惯。⑧帮助老年人的子女学会谦让和尊重老年人,理解老年人的焦虑抑郁心理,鼓励和倾听老年人的内心宣泄,真正从身心上去关心体贴老年人。⑨高龄脑卒中后更容易造成肢体残疾,生活能力下降[3],应制定适合高龄患者的康复训练计划,使其恢复自信。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可以给予按摩患肢或背部,使肌肉放松。对于精神紧张的患者,可以让患者听轻音乐或喝杯牛奶[4]。⑩让老年人和病房里的老人多聊天、多沟通,相互鼓励,相互安慰,一起度过焦虑抑郁期。
3.2 重度焦虑抑郁病人的心理护理
高龄患者在思想上较偏激,易钻牛角尖,常会不自觉地对自己或事物保持负向的看法,如不及时沟通或得不到家人的关心,就很容易从轻度转化为重度。其相应心理护理如下:①我们必须了解事态的严重性,告知其家属多陪伴老人,多与其沟通。重度焦虑抑郁的病人往往有自杀企图[5],因此要有专人护理,最好是亲属,且24小时不应该离人。②应该协助病人确认这些负向的想法并加以取代和减少,可以帮助其回顾自己的优点、长处、成就来增加正向的看法。③要协助病人检查其认知、逻辑与结论的正确性,修正不合实际的目标,协助病人完成某些建设性的工作和参与社交活动,减少病人的负向评价,并提供正向增强自尊的机会。④鼓励子女与老年人同住,这样不仅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同时在精神上给以关心,提供精神赡养。和睦、温暖的家庭和社交圈,可以缓解老人的病情。⑤严重抑郁病人思维过程缓慢,思维量减少,甚至有虚无罪恶妄想。在接触语言反应很少的病人时,应以耐心、缓慢以及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对病人的关心与支持,通过这些活动逐渐引导病人注意外界,同时利用治疗性的沟通技巧,协助病人表述其看法。⑥为病人创造和利用各种个人或团体人际接触的机会,以协助病人改善处理问题、人际互动的方式和增强社交的技巧。并教会病人亲友识别和鼓励病人的适应,忽视不适应行为,从而改变病人的应对方式。⑦在必要时给予精神用药,用于治疗疾病,但注意要做到看服到口,以免患者藏药而发生意外。
4 结论
综上所述,高龄脑卒中患者往往因缺乏家庭的关心、生活无法自理、疾病带来的痛苦等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心理。我们必须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以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仲迪、周瑾、刘红英、马兰,《高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护理杂志,2008(8).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5-42.
[3] TclrajW,SlowikrA,SzczudikA.Firstischemicstrokeintheveryold:etiology,clinical course and outcome[J].Przegl Lek,2003,60(8):512―515.
篇2
论文摘要:我国商业保险公司虽已推出了长期护理保险,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认为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体系,达到增进老年人福利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适应本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考虑到“银发市场”潜在的巨大购买力,适时推出了“长期护理保险”,为解决“老年护理危机”提供了基本制度保障。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体系,达到增进老年人福利以及促进经济和谐发展的社会目标。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概况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长期护理(LongTermCare,LTC)定义为“由非正规照料者(家庭、朋友或邻居)和专业人员(卫生和社会服务)进行的照料活动体系,以保证那些不具备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能继续得到其个人喜欢的以及较高的生活质量,获得最大可能的独立程度、自主、参与、个人满足及人格尊严”。因此,长期护理包括非正规与正规两类支持性体系。正规的支持体系可能包括广泛的社区服务(即公共卫生、初级保健、家庭保健、康复服务和临终关怀)、私人疗养院以及临终关怀院,也指那些暂停或逆转疾病和残疾状况的治疗。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CareInsurance),也称长期照料保险,是指为那些因老年、疾病或伤残导致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而需要被长期照顾的人提供护理费用或护理服务的保险。老年人是长期护理服务的主要使用者。20世纪70年代,长期护理保险开始在美国商业保险市场上出现。到了1986年,以色列政府率先推出了法定护理保险制度。随后,奥地利、德国、日本等国也相继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出资责任承担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个人和家庭应承担长期照料保险的主要融资责任,政府只有当个人无力承担出资责任时,才能作为最后的责任人,由此形成了商业护理保险。商业护理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自愿开办,以美国为典型代表;另一种是政府要确保老年人享受到综合的照料服务,政府应居于主导地位,而不管老年人是否具有经济上的承受能力,由此形成了社会护理保险。社会护理保险由政府强制实施,以德国和日本为典型代表。
实行长期护理保险需要考虑的因素
制定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在于老年护理保险的需求增加,而需求主体主要来自老年人个人(及其家庭)和政府。
从个人及其家庭的角度看,个人及其家庭对于老年护理需求的增加,主要受人口变动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两方面的影响。人口变动趋势主要指生育率下降、离婚率上升以及分年龄死亡率下降等因素的作用;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主要指人口教育程度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提高、工资收入和退休收入(包括社会保障金、退休金、资产等)也随之增加等变化。
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显现,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老年人数增多,如心、脑血管疾病、肠胃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显著增加,由此导致老年失能和残障状况突出,使老年人对于长期医疗护理或日常生活护理需求急剧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家庭的护理功能在弱化。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核心化,老年人独居或与配偶共同居住的人数增多;即使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大多也因子女工作而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许多老人转而求助于住院护理,或入住专业护理机构,而庞大的医疗费用和专业护理费用给老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建立在“四二一”家庭结构基础之上,即一对独生子女夫妇要抚养一个孩子和赡养四位老人,家庭的护理保障作用明显不足。
从政府医疗保险支出的角度看,在长期护理保险出台以前,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不能解决老人的长期护理问题,明确地将长期护理费用排除在外,其结果造成投保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老年人长期住院费用导致医疗保险支出急剧上涨。
长期护理险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当前我国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大的城乡、地区差异决定了建立统一的社会护理保险制度尚不具备可行性。然而,商业性老年护理保险则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一方面,老龄化发展迅速、护理需求较大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较高,市民保险意识也强,部分家庭已具备购买老年护理保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老年护理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护理保险的内容应具有多样性,而商业保险灵活的保单设计能更好地满足这一要求。完善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建议
(一)分阶段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配套措施
德国和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由政府强制实施,属于社会保险制。在德国,社会护理保险制度基本上解决了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和经费问题。其护理保险制度分为居家护理和住院护理两个层次。近年来,其护理项目已经由日常生活护理,扩大到医疗护理和精神护理,还增加了心理咨询和治疗等内容,以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要。
日本护理保险一般采用“护理服务”给付方式为主,“保险金”给付方式为辅的做法。被保险人需要护理服务时,首先要提出申请,经过专门机构审查认定后,护理保险管理机关将根据病人实际身体状况提供相应内容、相应等级的护理服务。日本护理保险制度中护理服务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医生、看护人员上门进行访问护理;接送老人去日间护理设施,或保健设施进行康复训练;以及出借轮椅、特殊床等福利用具等三大部分。
在我国,现有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仅限于对护理费用的补偿,一经确定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老年人所得到的保险金金额也是相对固定的。今后,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仅应给予老年人“保险金”的补偿,而且应提供“护理服务”和“护理信息”在内的全面保障。与“保险金”给付方式相比,“护理服务”给付方式更能适应被保险人的多样需求,而且能较好地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节省护理费用支出。在“护理服务”给付方式中,应恰当划分护理等级,针对不同等级规定不同的给付数量和服务费用。此外,还应积极鼓励“居家护理”方式,既满足老年人居家愿望,又节省了住院等高昂护理费用问题。
(二)制定适合我国实际的《长期护理保险法》
我国应在调查的基础上,做好长期护理需求的预测,研究长期护理保险缴费起始年龄、缴费标准,划分长期护理等级,制定适合我国实际的《长期护理保险法》。
德国1992年通过了《护理保险法》,1993年开始实施。它对护理保险的范围、标准、支付办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自1995年起,所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员都有义务参加社会护理保险,即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护理保险为需要护理服务的参保人提供家庭护理,目的是为那些失去自理能力及需要经常性帮助的人支付护理费用,其主要管理机构是在法定医疗保险公司附设的护理保险公司。
篇3
【关键词】内科老年患者 心理特征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307-02
随着进入老年期,老年人系统组织器官和心理状态也随之出现变化。内科病房老年患者大多恢复慢、病程长、住院治愈率较低,而且入院后环境的改变和病情的发展,也会使其产生特有的心理反应[1]。此时护理人员应善于分析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时给予和正确的心理疏导,创造老年人有利于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对象为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内科病房治疗的老年患者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住院时间:21~59d,平均34.6d;年龄58-85岁,平均63.2岁。
2 老年患者心理特征分析
2.1 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日趋衰退,再加上离退休、儿女不在身边、人际交往少等原因导致很多老年患者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的心理。心理上的这种孤独感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常会愈陷愈深,如果得不到来回的护理对疾病的预后是非常不利的[2]。
2.2 焦虑与忧郁
老年患者常见的心理表现是焦虑和忧郁。老年患者既往身体很好而突然发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正常生活被完全打乱,由心理矛盾而产生焦虑心理,表现为焦虑烦躁、愁眉不展、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等。
2.3 恐惧与害怕
由于老年患者很不适应医院陌生的环境,怕连累家庭,怕经济实力达不到、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等而使老年患者产生恐惧和害怕情绪。这是老年人进入患者角色的初始反应,应得到及时正确的护理。
2.4 猜疑心理
由于老年人听力减退、视力差,对护士常发生误解,对护士的表情及语言非常敏感,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怀疑自己的病情及预后,还担心打错针、吃错药,担心他们身上会出现医疗差错。
3 老年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
3.1 理解、尊重、关心、爱护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感觉很受冷落,再加上疾病的折磨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患者密切接触的护理人员,此时要与患者多沟通,要尊重、关心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通过语言和表情来显示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患者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让他们感受到受尊重。
3.2 主动帮助老年患者解决困难
由于老年患者生理和心理状态的特殊性,他们对护理有着特殊要求,但出于自尊却很少主动提出[3],护理人员在护理上此时应做到问寒问暖、关心体贴,主动帮助他们端水送饭等,有时间就多和他们聊聊家常,消除彼此的陌生心理,增强老年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稳定老年患者的情绪
老年患者对所患疾病都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常怀疑医生对他隐瞒病情的严重程度,怕得不到满意的治疗等。这时护理人员要及时站出来,给予充分的温暖关心和必要的健康教育,以改变老年患者的消极态度。好的社会环境,好的人际关系,好的信息也会促使老年患者疾病的好转或痊愈。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并主动向老年患者介绍疾病治疗情况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能力,增加信任与安全感,以稳定患者的情绪。
3.4 适当引导患者进行心境转移
内科老年患者的心境是极其复杂而又多变的,是比较微弱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一个人除生物致病因素和理化致病因素外,人际关系、社会因素以及信息的改变也会通过心理活动使人产生消极心境导致心身疾病,而好的社会环境、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好的信息则会促使疾病的好转或痊愈。患者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态度和行为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改变对疾病的不正确看法,减轻或消除消极情绪和异常行为。
3.5 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
由于住院环境对老年患者有很大影响,所以努力创造出良好的住院环境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平时应尽量保持病房整洁和舒适,努力维护病区秩序,努力做到开门轻、说话轻、走路轻、拿放物品轻。护理人员另外还要主动协助医院搞好整体环境建设,共同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满意的医疗环境。
3.6 将关爱融入护理过程
内科护士必须做到技术精湛,体贴入微,服务周到。营造以仁爱之心关爱患者,精湛技术服务于患者的服务氛围,情感支持。护士应以文明礼貌的称谓、体贴关怀的话语、主动扶助的动作使患者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对病情反复变化者,要以熟练的技术、沉稳的态度赢得患者的信任,介绍同种疾病成功病例,度过急性期病情就会逐渐好转,告诉患者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康复。病情一有好转即给予祝贺以消除其悲观、绝望的心情。并根据病情允许家属短时间探视,在情感上给予支持,以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抑郁感。另外,应主动交待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费用情况,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4 讨论
老年内科患者疾病种类繁多,对其实施心理等护理干预措施是整体护理的一部分。为内科老年患者实施及时正确的护理干预可以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刺激,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防止患者身心疾病的恶性循环,更好地让老年患者配合检查诊断。同时,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和状态也直接影响着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尚的医疗护理道德,以优秀的服务、高尚的情操和娴熟的护理技术,努力让老年患者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这样才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4]。
参考文献
[1] 雷松蕙,全鹏,李娉.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认知的社区护理干预[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5(9):723.
[2] 谈燕飞,梁柳梅,李素珍,等.老年心脑血管病人抑郁状态调查及心理护理效果评价[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2(2):201―202.
篇4
关键词: 老年患者;护患关系;沟通技巧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士要充分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的有关知识,对病人实施全方位的整体护理,可见,护士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操作,而且还包含了更复杂的心理护理。因此,护士与病人如何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护患能否顺利沟通直接影响护理工作质量,我们根据老年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护患沟通方法,现总结如下:
1老年患者独特的心理、生理特点
老年患者感觉能力与记忆能力均减退,容易误听、误解,衰老引起的形态改变容易导致患者不满意自己的形象,自尊心容易受损,再加上离休后的角色改变,导致老年患者心理上的不平衡,因而产生一系列的情绪反应,所以老年患者不仅需要同情,更需要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顺利的与其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护患沟通方法
2.1护士首先要有同情心:在患者入院时,护士要热情接待,首先做好自我介绍,站在老干部患者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其着想,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由于患者的自身条件,人生经历文化背景方面与护理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往往使护患双方对问题的看法不一致。如果没有同情心,就难以与其沟通,更不能护理好老年患者。
2.2良好的语言是激发患者沟通的前提:沟通是护士与病人进行交流的一种治疗性的护理技术,是实施病人教育并取得成效必不可少的方法。
我们在与患者交流中要热情服务,并使用礼貌性语言,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很抱歉、打扰了等,这样使患者感到护士的亲切与文明。在入院介绍时应先自我介绍,再有选择的介绍作息时间及住院规则。态度要和蔼热情,让患者在愉快的心情中接受护士的介绍,就如同在家里一样,而不应机械呆板,使患者有受训斥的感觉。对患者绝不能以床号代替招呼,我们可以用姓加职务,如:某领导,这样可以体现对老年患者的尊重,以消除其失落感。为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时,要用商量的口吻,避免用命令式的语言强加于人,以免引起患者反感,不予配合。如静脉穿刺未能一针见血,需行第二次穿刺时,应向患者诚恳的表示歉意。
2.3选择恰当的话题是沟通的基础:在临床工作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有些护士做了许多工作,却因为难以找到恰当的话题而与患者无话可谈,得不到患者的认可,而患者则感到护士态度冷淡,从而影响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所以,护士应因时、因地、因人确定恰当的交谈内容。如进行晨间护理时,可向患者问好,询问他的睡眠情况,从而与患者进行感情交流,缩短彼此的距离。话语虽不多,却使人感到温暖和关怀。或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嘱咐,如:今天降温小心别着凉等。同时我们要留心观察患者所想,这样才容易与之沟通。如我科曾有一位老年冠心病患者入院后,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走路不敢抬头,不愿与医护交流。经了解才知道患者这样是旧病复发,害怕病情又加重。为此,我们主动关心患者,耐心讲解冠心病的有关知识,还找来报刊、杂志等给患者阅读,帮助患者了解病情,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篇5
【关键词】 老年抑郁症;心理护理;生活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3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38-01
近年来,老年性抑郁症的发生率在逐年增高。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丧失兴趣、精力缺乏、自我评价过低等症状[1-2]。老年抑郁症,对老年人的健康影响较大,它会影响老年人许多疾病的恢复,或进一步诱发新的疾病。严重的老年抑郁症会导致老年人自杀[3]。本文研究在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2年11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老年抑郁症患者106例。其中男61例,女45例。年龄64-79岁,平均(68.5±5.5)岁。病程1-6年,平均(3.3±0.9)年。所有患者均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排除有能干扰研究结果的躯体疾病的患者。10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5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另外给予以下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2.1 一般心理护理 安置患者住在护理人员易观察的大房间,设施安全,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整洁舒适的治疗休养环境中。墙壁以明快色彩为主,并且挂壁画及适量的鲜花,以利于调动患者积极良好的情绪,焕发对生活的热爱。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与患者发生争执,遇有矛盾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精神治疗对抑郁症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解除致病原因,使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可以促进抑郁症的好转乃至痊愈。耐心、细致地协助老人维持适当的营养、排泄、睡眠、休息和活动及仪表。
1.2.2 预防患者采取伤害自己的行为 首先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密切观察自杀的先兆症状;如焦虑不安、失眠、沉默少语或心情豁然开朗、在出事地点徘徊、忧郁烦躁、拒餐、卧床不起等。不应让患者单独活动,可选看一些电视风光片、音乐片和喜剧片,给予心理上的支持,使他们振作起来。医护人员应能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及异常行为,加强安全护理、防止发生意外。要加强对病房设施的安全检查。严格做好药品及危险物品的保管工作,杜绝不安全因素,发药时,应仔细检查口腔,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性吞服。
1.2.3 心理疗法 认知疗法:通过自我监察、自我说理和自我强化,建立正确的认识方式,丢掉思想的谬误,纠正其偏激和自怨自艾的想法,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人生和世界,让患者学习以理性思考代替错误信念,以新的人生观去面对生活,从而改善心态。主要是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其发病的原因,不要老是计较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同时正确认识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与精神病是两回事,不要混为一谈,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社交程序法:针对患者人际交往功能的缺陷及应对功能的不足,制定有关对策,通过模拟训练,以增强信心,接受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运动疗法:鼓励患者投身到群体活动中,与他人互勉、互助、重获信心。多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可使体内“内啡肽”释放增加而产生欣快与轻松感。
1.3 疗效评价 在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2、4、6、8周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均降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老年抑郁症不仅是一种主要的精神疾病,而且可以导致精神伤残状态。可导致患者意外自杀。并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患病率有上升趋势[4-5]。抑郁症患者的躯体和社会功能明显下降,严重影响慢性疾病患者的康复,其患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加重了患者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目前,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抑郁药物,药物治疗虽然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不能改变患者的人之理念,不能阻断患者的负向、消极思考[6]。而心理护理措施可以很好地弥补药物治疗的不足,护理人员通过鼓励患者倾诉,协助患者确认负向的想法并加以取代和减少,帮助患者回顾自己的优点、长处,可以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增加患者对问题的正向看法。
总之,心理护理可以控制、缓解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负面情绪,促进患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巩固药物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代江.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对照研究[J].重庆医学,2008,37(11):1207-1208.
[2] 廖红.老年抑郁的特征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0,8(5):33-35.
[3] 王峥嵘.团体心理治疗对老年抑郁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1,5(4):243-245.
[4] 化前珍,范燕燕,范珊红,等.老年期抑郁症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4):2019-2022.
篇6
【关键词】 心血管;护理;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310-01
一 心理护理
患者通常会产生焦虑、不安、烦躁等不良情绪。在多数情况下这些情绪都是由来自社会、家庭及自身压力所致。其中心理作用占据着重要的部分。每个人在患病都会不安,尤其是心血管病患者,往往他们承受的压力比较大,而这样的压力对心血管病的治疗过程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进行护理时,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各个环节,对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的患者进行心理观察干预,使之能够在放松中接受治疗。同时打破一些患者对于自己病况的不乐观的看法,让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以获得良好的精神状态。
心理的变化往往同环境息息相关。创造良好的治疗氛围,用一种家的温暖去感染患者,放松心态,而不是用冷冰冰的仪器去包围原本就对自己身体深深担忧的患者。家的氛围可以让患者感受来自护理人员的悉心关切,这对病情的缓解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 换位思考
从传统工作的角度来说,护士的工作就是执行医生开出的医嘱。在提倡护理工作人性化的今天,除了要执行医嘱之外,护士还应多了解自己所管辖患者的生活、性格特点,把自己除了是护士还是晚辈的角色体现出来,与患者的和谐沟通有利于向患者进行疾病预防宣传,指导疾病治疗,同时也有利于工作得到配合并顺利开展。首先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是喜欢安静还是喜欢热闹,是顽皮型还是抑郁型,可根据不同人的特点营造良好、温馨的气氛,而不是给患者冷冰冰的感觉;应给患者天使般的印象,而不是某些媒体宣传的“魔鬼”恐惧感。其次,了解患者的衣、食、住、行习惯,针对病情有目的地指导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以减少疾病恶化的几率。在心血管内科,最常见的急救患者就是心功能不好的老年患者,在天气转冷或者日夜温差大的时候不注意保暖,容易引发严重心力衰竭,因而,对那些自以为身体还可以的、比较倔强的老年人就要注意劝说的方式,但最终目的是要其注意穿衣保暖。最后,对患者的关怀可以延伸到对其家人的了解。
很多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被发现存在害怕孤独的心理,其主要原因是子女工作忙,老人又不好意思开口,此时医护人员除了要帮助老人解决心理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以一个专业医疗工作者的身份对患者家属进行善意提醒,使其配合患者的治疗。
三 护理重点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如果睡眠不足就会引起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症状。因此,凡是会影响患者休息的因素,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都是要引起重视,并尽量避免,这同样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心血管内科护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睡眠护理
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着因住院后环境、心理、疾病因素导致失眠,表现为难入睡或是入睡后易醒,醒后不能继续入睡的情况。失眠原因还包括心血管疾病本身的特点,心血管病易反复发作,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低氧,患者往往因胸闷、憋气而惊醒,导致睡眠不稳。由于夜间平卧后,皮下水肿液的吸收,膈肌上抬,使患者产生阵发性呼吸困难,影响了睡眠。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如利血平、可乐定、卡托普利等。医护人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效干预,包括保证病房的安静、睡前开小灯,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个人睡眠条件。
2.人性化护理
大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都为老年人,对于疾病的治疗大多数的他们是因为子女的不放弃,护理人员应该把老年人当作自己父母一般去关心,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大家,每一个都需要爱,而这些老年患者更需要爱的关怀,护理人员在做好一般护理的同时,更重要的也是从人性化出发,关怀患者。
护理工作是治疗疾病重要、有效的手段之一,良好的护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故护理人员应切实认识到这一点,将人性化的思想带到护理工作中,在心血管内科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琴;心血管防治的一些新观点[J];中国校医;2004年05期
[2] 付婕;;病人心理社会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讨论[A];全国护理临床研究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会[C];2001年
[3] 孙剑波;;老年心血管病人的膳食调查[A];中国营养学会第八届临床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三届营养与肿瘤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成立研究小组 研究小组由3名护理教育与管理专家、1名临床护理专家、1名在读研究生组成,主要任务是:编制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确定专家咨询标准,选择参与的专家,以及对专家咨询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1.2设计函询表 研究小组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国家课程设置相关政策,拟定了函询表。通过3名护理教育专家进行预试验,再进行修改与完善,初步形成高职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函询表。该咨询表由3部分组成:①前言,简要说明该咨询表的背景、目的;②高职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由“4个模块+2个性质”组成38门课程,咨询表采用Liken 5级计分法,“很重要”计5分,“重要”计4分,“一般重要”计3分,“不太重要”计2分,“不重要”计1分;并设有修改意见栏和需补充项目栏,专家可对各级指标进行修改、补充和删减;③专家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工龄、学历、职称、工作}h}质等内容,以及专家对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
1.3专家的选择 专家纳入标准: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该领域工作10年以上;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对于本研究具有较高积极性,同时能在该研究领域内提出科学、全而的意见与建议。本研究共选取25名专家进行咨询。
1.4进行专家咨询 采取会议方式、研究者亲自发放和E-mail方式发放咨询表;采用“界值法”筛选指标,条目重要性平均分值(Mj )、满意率(Kj)为高优指标,变异系数(Vj)为低优指标;高优指标的界值一均数一标准差,得分高于界值的指标入选;低优指标的界值一均数+标准差,得分低于界值的指标入选。若某一项指标的3个数值均不符合界值的标准,则删除指标;若其中2个数值不符合标准,则课题小组讨论再做决定;若只有1个数值不符合,则保留该指标;同时结合专家意见,对相关指标进行修改和调整。
1.5咨询专家结果分析 专家积极系数用咨询表有效回收率表示;专家权威系数由专家自身学术水平、对咨询表的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决定叫,用三者的算术平均值表示;专家集中程度用均数、满分率表示;专家协调程度由变异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W)及其显著性检验(检验水准a=0.05)来评价。咨询表回收后,采用EpiData3.1录入数据、SPSS21.0软件建立数据库,分析数据,整理结果。
2结果
2.1专家基本情况本研究进行了两轮专家咨询,专家年龄以40岁一49岁为主,第1轮专家共25人,年龄45.16岁±5.90岁,第2轮专家共24人,年龄45.08岁士6.01岁。两轮专家工龄以20年一29年为主,第1轮专家工龄为24.16年±7.31年,第2轮专家工龄为24.21年±7.50年。专家学历都是本科及以上,两轮专家硕士及以上学历达5600;70%以上的专家担任有行政职务;两轮专家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达90%以上;专家工作分布在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或临床护理等多个领域,但以护理教育为主,达70%以上。
2.2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系数第1轮发放25份咨询表,有效回收25份,有效回收率达10000,其中18名(7200)专家提出建设性意见;第2轮发放25份咨询表,有效回收24份,有效回收率达96 0o。说明专家对本研究积极性很高。本研究各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73 -1.00,专家权威系数在0.85以上,说明专家权威性较高,具有可靠性。
2.3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两轮咨询中,各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分别为(3.64-5.00),(4.21-5.00);满分率分别为(28.000^-100.00o),C41.700^100.000),说明专家集中程度较高。两轮咨询中,各指标变异系数分别为(0.00-0.32), (0.00-0.19),两轮专家意见的Kendall's W及其显著性检验结果。
2.4高职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内容
2.4.1两轮专家咨询指标的界值表根据界值法原理,统计两轮专家咨询表,最终两轮专家咨询各指标的界值表。
2.4.2高职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具体内容根据界值法,结合专家意见,最终构建高职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模块8门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模块3门课程、护理基础课程模块5门课程、老年护理专科课程模块14门课程;其中必修课20门、选修课10门,共30门课程。
3讨论
3.1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 两轮专家咨询中,既有经验丰富的专家,又有思维敏捷的年轻骨干。专家学历层次都在本科及以上,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达56%以上,专家的学历普遍较高,同时专家工作分布全国各地,涉及护理教育、管理、临床等多个方向,咨询结果具有相当高的代表性、权威性。同时两轮咨询表的有效回收率分别达到100%和96%,对该研究表现出了较高积极性。专家情况中,专家权威系数均达到0.85以上,一般情况下,专家权威程度>0.7为可接受,说明专家权威程度高。高职老年护理课程设置在第1轮咨询中Mj界值为4.19分,Kj界值为47.27%,Vj界值为0.22;第2轮咨询中Mj界值为4. 56分,Kj界值为60.99%,Vj界值为0.13。可以看出第2轮咨询的集中程度高于第1轮,集中程度都较高,并且波动性小。同时两轮专家咨询的Kendall ' s W值为0-1,且P均<0.01,咨询结果偶然得到的可能性小于0. 01,说明专家可信度高,专家的协调性趋于一致。
3.2重视人文课程人文教育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对高职老年护理专业教育,由于学时有限,很多院校减少、淡化人文课程,从而重基础、重专业。本研究开设了《护理伦理与法规》《护理美学和人际沟通》(含护理礼仪)、艺术综合(琴、棋、书、画)等人文课程,使人文教育以沟通、艺术等典雅的人文内涵形式来陶冶高职护生情操,增加了人文课程的种类,涉及美学、沟通、哲学、伦理学等护理学人文课程,阐明了护理领域的人文现象,提升了高职护生人文素质。而对学生而言,最成功的教育是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并且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达到统一;这些价值的实现,都与人文教育分不开。
3.3注重老年护理专业教育 为突出老年护理专业特色教育,本研究设置了老年护理专业课程模块,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如老年临床护理学课程由“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老年急救”“老年病学”整合而成,既培养护生临床护理能力,又注重培养护生老年护理核心能力。齐玉梅等叫调查湖北省公立机构对老年护理专业教育需求时,提出要重视培养护生的核心能力;其中,中医课程教育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健康养老中的作用,推动中医护理的发展mo。高职护生能够深入、系统地掌握老年护理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提高护生发现、分析、解决老年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实用型高职老年护理人才,提升老年护理教育质量,促进老年护理教育的发展。
3.4突出专业前沿性教育 为解决高职护生随时了解专业的动态、弥补学生学时不足的问题,本研究设置了以“讲座”形式授课的课程,如《国内外养老现状与趋势》《就业指导》课程,既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也可更新知识。但以上课程对授课教师有以下建议:教师自身要在该领域有一定成就;授课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针对每次讲座的专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阐述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再发表自己见解,通过这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路,从而达到开设该课程的目的。
篇8
【关键词】艾滋病;依从性;护理对策
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病毒侵犯辅T淋巴细胞,使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目前AIDS主要采用HAART疗法进行治疗,大大降低了发病率和病死率[1]。研究表明AIDS患者至少需要95%的用药依从性,漏服几天的药物也可能产生病毒耐药性[2]。近年来老年AIDS患者呈上升趋势,而老年AIDS患者服药依从性普遍较差,因此,提高老年AIDS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是抗艾一线护理人员的艰巨任务。通过对本院105例老年AIDS患者依从性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院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HIV确认实验阳性,CD4T淋巴细胞
2依从性差的原因分析
2.1药物不良反应
文献资料[3]显示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首位因素。研究表明[4],HAART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如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使许多患者因耐受不了而漏服,甚至停服。EFV治疗前三个月,胃肠道反应较严重;NVP易引起皮疹,特别是颜面部出现皮疹,红肿,让患者不敢出门,影响形象,担心隐私被暴露。AZT导致的贫血后头昏,软困等症状让患者感觉治疗效果不佳,失去信心。由于HAART是采用三联或四联抗病毒药,治疗方案相对复杂,这也是导致患者依从性差的重要原因。
2.2心理因素和文化程度
目前AIDS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加上合并各种机会性感染,所以患者的心理负担重,易出现焦虑、恐惧、孤僻、自责、羞愧等心理,这种心理反应与依从性的好坏密切相关。疾病本身不可治愈,亲眼目睹病友的不幸去世,都成为一种恶性刺激,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绝望自杀。老年人服药的依从性与文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 忽视疾病的严重性与治疗的重要性。
2.3社会家庭因素
由于AIDS患者担心遭受社会甚至家人歧视,多数患者不敢告诉家人朋友真实情况, 常常躲避他人服药,甚至放弃治疗。加上机会性感染反复发生,患者多次住院治疗,医疗费用高,老年患者收入低,有些患者甚至没有经济来源,又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常使患者陷入经济困境。患者家属对AIDS认识不足,谈艾色变,歧视孤立老人,使老年患者产生巨大心理压力,更加悲观绝望,失去治疗信心,从而依从性差。
2.4医患关系
护理人员的行为、专业知识、服务态度、沟通技巧亦是影响服药依从性的因素之一,护患沟通好,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高,会增强其依从性。如果与患者沟通不好,患者对医务人员信任度不够均可对依从性产生不利影响。
3护理
3.1服药依从性教育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依从性教育,介绍AIDS的相关知识,抗病毒药物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遵医嘱服药、不能随意更改服药的时间、剂量,更不能中断服药,抗病毒治疗要终生进行,停服或者漏服会影响治疗效果或出现耐药。指导患者根据自身的作息规律合理安排服药时间,养成按时按量服药的良好习惯。服药依从性教育要反复进行,贯穿于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本组病人经过反复的依从性教育,有100例患者能按时按量服药,按照我们预约的时间定期随访,依从性达到95%以上。
3.2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
耐心地向患者解释各种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及处理、依从性与耐药性的关系等,使患者充分了解坚持遵从医嘱的意义,并承诺长期配合治疗。告知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时,坚持服药,如不良反应严重就要及时就诊。胃肠道反应是HAART后最为常见的副反应,故减轻胃肠道反应对增强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至关重要。皮疹也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轻微皮疹经过抗过敏治疗可以消除,严重皮疹可以更换药物治疗。本组病例有85例出现胃肠道反应,20例出现轻微皮疹,通过治疗和护理,症状好转,能配合坚持治疗,只有1例出现严重肝损而停止抗病毒治疗。
3.3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掌握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患者的心理、家庭成员、经济情况以及家属对本病的看法和重视程度,帮助患者调整社会角色、情绪、缓解心理社会应激及增强适应能力,让患者意识到只有积极配合治疗才有生存的希望,同时尊重其人格,注意保密等[5]。要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给予心理护理,让病友间相互倾诉,相互鼓励,也可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支持和帮助,从而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3.4营造支持性社会环境
动员患者家庭和朋友支持其治疗计划,如让家庭成员和朋友协助或监督给药;调动医护人员、同伴教育者、志愿者、病案管理者、药剂咨询师等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及家人提供相关帮助,提高家庭成员的支持力度, 消除社会歧视,为患者保密,使患者不会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本组有9例患者,被家属遗弃,经过我们耐心、反复地跟家属讲解有关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列举一些治疗好转后的病例,使家属重拾信心,坚持治疗。
3.5加强护患沟通
与患者沟通最好采用面对面的访谈方式,也可以采用电话咨询的方式。沟通时态度要和蔼,语言要通俗易懂,使患者感到被重视,被尊重,被理解和支持,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切不可表现出不耐烦,使患者感到心情舒畅,心理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而提高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有利于增强依从性。
4讨论
病人的服药依从性与治疗效果息息相关,因此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对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药物不良反应多、自责、羞愧等心理、对AIDS的认知不足、社会的歧视以及家庭的遗弃、经济情况差等原因,引起依从性差。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加强依从性教育,使其了解AIDS的相关知识,加强护患沟通,做好家属思想工作,争取得到家属精神上、经济上的支持,消除致其依从性差的一切不良因素,使患者能长期配合医务人员治疗,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及存活率。
参考文献
[1] 王克荣.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9):718-719.
[2]屈文妍,李春梅,闫会文,等.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2):1078-1080.
[3]李宏,王哲,崔卫国,等.艾滋病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的服药依从性及其双关因素的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57):507-510.
[4]Fong OW,CE,Fung LY,et al Detem inants of adherence to highly actiretroviral therapy in Chinese HIV/AIDS patients [J],HIV Med,2003,4:133-138.
篇9
关键词:老龄化 老年服务人才 现状
2016年8月份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截止2015年底,我国有老龄人口2.22亿,占人口总数的16.1%,数量接近印尼人口总数,超过西方发达国家英法德三国人口总数之和。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超过60岁以上的老人将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届时,我国将成为重度老龄化社会。数量巨大的老龄人口,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正是认识到我国面临老龄化社会的严峻挑战,国务院和民政部连续下发文件,都提出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然而,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高素质的专业服务人才队伍缺乏是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一、安徽省养老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为了详细了解安徽省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2016年7-8月,我们采用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合肥、芜湖、安庆、蚌埠、淮南、马鞍山、宿州、六安、铜陵、淮北、池州、阜阳、黄山13个城市的养老服务业人才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共计调查581名养老护理员,127名养老专业人员(社工、康复师、助老志愿者等),225名老年人。涉及到13个公办公营养老机构,7个公办民营养老机构,29个民办民营养老机构。对地方政府官员、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养老服务专业人员和入住机构的老年人,累计访谈近200人次。
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工作人员数量少,工作任务重
按照国家标准,养老机构的老人与护理人员的配比应为3:1,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所调查的49个养老机构都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基本在5:1左右,护理员短缺,加重了每一个护理员的工作量。在“你每天的工作时间有多长”这个问题上,选5个小时以下的占7.1%,5-8小时的占32.3%,8小时以上的60.4%。
(二)专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目前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存在着严重的流失现象。在“你的从业时间有多长”这个问题上,选不到1年的占24.8%,1-2年的占35.9%,3-5年占20.6%,5年以上的占18.7%。在18.7%的人中间,75%以上的是编制内人员,剩下的25%的人多是45岁以上的护工人员,他们工作年限长大多是因为年岁大了出去不好找工作,他们在访谈中表示,如果能够找到收入不错的合适的工作,会考虑转行。
在调查后的访谈中,我们进一步发现,导致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的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待遇差、社会地位低、风险责任大、劳动强度大和家人不支持。在“你的工作待遇是多少”这个问题上,选平均月收入在1000-1499元的占42.9%,在1500-1999元的占34.8%,47.6%的人对收入不满意。在“你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这个问题上,表示感到心理压力非常大占21.9%,比较大占26.7%。
(三)文化、专业水平低
通过访谈和调查我们了解到,所调查的49家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大部分是外来农村人口,部分是退休工人,学历大都是小学、初中、水平,有些甚至是文盲,他们没有专业的老年护理知识,仅仅是在当地政府的要求下经过了3到7天的培训,就正式上岗的。而这些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多是转行以后从事老年护理事业的,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大多是在工作中获得的老年护理知识,因而比较零散,不够系统。
(四)培训机制不健全,职业发展空间小
在调查中,接受访谈的人纷纷表示,目前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训机制不太健全,各地的养老服务专业技能水平不尽一致,部分养老机构又受到经费等方面的制约,使他们接受正规培训的机会很少,从而使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前途”的职业,加剧了养老服务人才的流失。
二、安徽省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与以上问题相对应的是,我省有能力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还为数不多。据我们了解,截止2016年8月底,我省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职业院校仅8家,本科和研究生专业没有。这仅有的8家,每年的招生规模也只维持在30人左右,有毕业生的只有2家,这远远低于市场对老年服务人才的需求。
三、安徽省老年服务人才培养策略
(一)澄清对“老年服务与管理”的错误认知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几乎每一所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在该专业招生时都会面临相同的问题:学生报到数低于招生计划数,以及学生报到后要求转专业。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学生家长对“老年服务”的理解存在偏差,直接理解为“伺候老年人”。要纠正这样的错误认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政府、媒体、学校等各方联合起来,共同行动,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宣传老年服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支持、关心老年服务人才的的氛围,形成全社会尊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支持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①。
(二)建立可操作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措施
国家在“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中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培养养老服务人才,民政部、卫生部等部门也联合下文,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但这大多是宏观层面的,缺乏微观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措施。我省相关政府部门可结合相关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养老人才培养措施:对于毕业生,可以出台就业保障政策和优惠就业措施,吸引其从事老年服务相关行业;对于在职人员,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组织其参加社会保障部门或行业培训机构的职业培训;对于创业者,可以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提供贷款等,进行帮扶。
(三)扩大招生规模,完善老年服务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要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根据养老相关机构的实际需求,扩大招生规模,制定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老年服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联合企业行业开发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抓好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四)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行业企业应对老年服务相关人才所需要的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老年服务人才资格标准,并与高职院校和职业资格鉴定机构合作,实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在学生毕业时实现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双证”在手,缩短企业培养周期。
篇10
2012年7月11日,全世界将迎来第23届“世界人口日”。全球人口的列车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前飞奔,截至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据联合国统计,全球目前有将近7亿人口的年龄在60岁以上,这一数字预计到2025年将翻一番,并在2050年达到20亿,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世界人口正以不可逆转的速度步入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危机与商机并存
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同时还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不到25年的时间便进入欧洲用了近一个世纪才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状态,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的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总量为1.78亿,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13.26%。记者探访了北京石景山区北重西厂小区的人口老龄化情况,据社区居委会主任介绍,作为一个较早的社区,该社区目前总人口数为3600人左右,而60岁以上的常住老人则为600多人,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16.7%左右。人口老龄化在中国已是一个严峻的客观现实。
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原新教授指出:人口老龄化在中国经济社会的现状是“未备先老、未富先老”,国家必须在经济、社会制度方面做好准备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危机。然而,人口老龄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国家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对众多的企业来讲,更是一座藏金蕴银的大矿藏,无限的商机正等待着企业的开发和利用。由于这个市场的消费主体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于是美其名曰“银发市场”。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2012年世界卫生日纪念大会上指出,“我们真的需要改变对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看法,过去形成的那些观念已不再适用。当一个百岁老人去年成功跑完马拉松时,我们就明白,必须改变对‘老年’这一概念的定义了。”银发老人在向社会贡献其青春年华之后,不但成为重要的社会和经济资源,而且引发和推动了银发市场的大发展。
据《中国(含全球)银发族服务产业发展研究与前景分析报告》一书指出,预计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将达到2.43亿,占总人口的17%,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老年消费群体。预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不少于8000万人。民政部的调查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到2030年将达到13万亿。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部陈勇鸣教授认为,“银发产业是中国经济新的内需增长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逐步推进,在老年人人口数量及其收入同时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如果能合理、有效开发,“银发市场”必将大放异彩。
银发市场蕴藏巨大发展空间
岁月催人老,老人需关爱。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一生沧桑之后,老年人都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能从家人、社会获得较多的关爱;在时间、精力及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时寻找机会弥补过去因条件限制而未能实现的消费欲望,尽量给自己安排一个满意的晚年生活。因此,从内容来看,银发市场所涉及到的,并不局限于专属老年人使用的特殊生活用品,如老人床垫、浴盆、手杖、按摩器、治疗仪、测量器、轮椅、老花镜、助听器、假牙、假发等商品。随着老年人市场需求的日渐强烈,银发市场领域内涌现出了一大批可观的商机,如老年社会服务业、老年医疗保健业、老年家庭服务业、老年保险业、老年金融服务业、老年职业培训、老年旅游业等。可以说,银发市场是应“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社会需求而生,不仅涉及适合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康复保健,还包括老年人学习、娱乐、休闲、理财、保险和婚姻等。银发市场成为众多商家瞄准的一块大蛋糕。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四二一”模式的家庭结构,独生子女作为唯一的养老责任主体,在稀缺的养老资源支持下,繁重的生活、工作压力的影响下,子女对家中老人的日常护理常常力不从心,因此催生了老年护理家政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养老机构的巨大需求。各大城市的家政服务公司都开设了老人护理服务,并且经常季节性地出现供不应求的现状。一位73岁高龄的退休老人吴老太太告诉《中国新时代》记者,她家所在的那栋楼里,已经有三位常年需要家庭护理的老人,“退休工资基本上都用来支付护理工资了”,“最怕遇到不勤快、手脚不干净的家庭护理员了。” 吴老太太说,她家隔壁楼上有位75岁的老伯在一年中连续换了三个护理人员后,半年前搬去了一家养老院,“那里有他的表妹,只要交钱,吃、住有专人管,还能有伴一起玩,也算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