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算机老师的教学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计算机老师的教学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计算机老师的教学建议

篇1

关键词:综合实践能力;计算机专业;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协调发展判断、创新、沟通和团队协作等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通过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教学与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上述各种能力,以期达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具备从事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然而,制约毕业生就业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学生是否具备利用专业知识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成功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其它能力不同的是:实践能力只能通过专业实践与训练获得。

与重点和一般本科院校的同专业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进入高校时存在文化课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自学能力不强等特点。因此,更加需要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形成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某独立学院对2002级至2004级计算机专业部分就职IT企业的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67%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缺乏专业综合实践训练,在就业的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感到因缺乏专业综合能力难以胜任工作。这与当前IT企业期望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一至三个月就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愿望有明显差距。

该院未能与IT企业建立固定的实训基地联系,除了少数学生能够自己联系IT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外,其他学生难以获得工程实践的机会。因此,学院有必要设计工程实践课程,让学生在课程中模拟工程实践。

此外,该院越来越多的在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认识到良好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是他们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的保证,纷纷参加培训。据统计,该院2002级至2007级计算机专业参加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所在年级人数比率依次是:37.5%、24%、24%、39%、21%和8%。由于这些学生需要同时兼顾专业课学习和职业培养,专业课程学习势必受到严重影响。如果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只能通过社会培训机构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失职。

针对这些情况,该学院于2007年和2008年秋季学期前十周,尝试为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方向准毕业生开设专业综合实践课程,通过软件工程项目实训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2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

2.1课程目标

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应区别于一般计算机专业课程。课程设置需以学院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指南,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经济时代企业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通过全真或者仿真的工程训练,侧重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软件工程的综合实践能力。实现如下目标:

(1) 扩宽专业知识面及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学习新技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 通过对设计方案的各种分析、选择、比较,掌握软件工程设计的方法,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或应用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基本能力;

(4) 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5) 协作配合工作的能力。

2.2教学内容

该课程需强调软件工程的相关概念、原理或者观点。在已掌握软件工程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软件配置管理、项目管理、快速原型技术、人机界面技术、软件测试和软件开发新技术等方面的训练。除了要考虑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还应兼顾当前人才自由流动的特点,教学内容应及时反应国内主流IT企业的开发技术、平台和开发流程。以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和主干专业课为先导课程。

2.3教学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课程应该确立“学生和指导老师双主体,在实训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部署各个阶段,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并适时给予适当指导,以团队形式在仿真企业真实应用场景的实验环境里,遵循软件工程规范完成中等以上规模的应用系统的研发”的原则。团队规模一般为五人,按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部署、项目管理环节灵活设置成员的角色。以团队为单位按要求通过综合课程实训后才能进入毕业设计环节。

2.4教学实施

结合2007年和2008年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情况,一个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建议如下:

(1) 教材:讲授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己组织教学内容,或者选择内容适当的教材。但要求学生在实践中选择J2EE和.NET平台之一的主流开发技术。

(2) 课堂教学:48学时(16学时课堂教学+32学时实验教学);工程实训:352学时;整个教学用时:400学时(8学时/天*5天*10周)。

(3) 实验室提供仿真IT企业开发平台的环境。项目开发期间,学生能够使用主流开发技术与工具进行项目管理、版本管理以及软件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等任务。

(4) 课程考察方式:课程结束时提交团队开发的应用系统的源代码、可执行版本以及相关开发文档。

(5) 指导老师严格按照软件工程规范对项目各个阶段进行检查与评价,对团队选择开发技术及开发中存在的困难提供适当的建议。

2.5教学评价

课程结束时对2004级和2005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别发出并收回25份、67份调查表,合计两次调查数据。结果表明:86%的学生赞成在第七学期开设综合实践课程。94%的学生认为通过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综合实践能力确实得到提高。74%的学生建议增加指导老师,每位老师最多指导二至四组。47%的学生建议教学用时延长至一个学期。38%的学生建议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开发环境需进一步完善。43%的学生建议开设网络工程方向的综合实践课程。38%的学生建议在先导专业课程学习中,加强编程技能和算法设计的训练。

上述统计数据表明:在第七学期开设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有助于增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显然,科学评价教学效果还需进一步统计与分析这两届学生在IT企业就职后的工作情况。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软件工程方向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缺乏适合综合实践教学的指导用书。笔者选用教材时,曾在国内知名计算机专业书籍和教材出版社的网站上搜索,所找到的教材并非完全适合综合实践课程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裁剪。

(2) 缺乏软件工程经验丰富的、能够胜任综合课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独立学院自聘教师的标准工作量过大,指导综合实践课程的老师还必须承担其他教学工作任务。因此,对于部分选修综合实践课程的学生的指导不及时且不充分,这严重影响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3) 计算机专业实验软硬件配置不合理。实验室缺乏部分商用软件,提供的开发环境难以完全仿真IT企业的真实开发环境。

(4) 由于在先导专业课程的实践技能未达到预定要求,例如学生编程能力欠缺、对主流开发平台与技术掌握不够,这也严重制约这些团队的开发进度。

3.2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如下改善措施:

(1) 组织具有深厚IT行业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和教师,根据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特点编写合适的教材或指导用书。

(2) 引进“双师型”教师,构建适合综合实践课程及其先导课程教学的教学团队,在教授专业课时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聘请专业培训机构的IT行业从业经验丰富的老师主持或者指导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

(3) 了解不同规模的IT企业的主流开发平台与技术,完善计算机专业实验室软件硬件的配置,建立仿真IT企业开发环境的实验环境,以满足综合实践课程教学需要。

(4) 重视先导课程的实验教学与课程设计指导,提高学生编程技能;展示综合实践课程实训中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提高工程实践技能的积极性。建议充分利用第六学期后的暑假,增加实训时间,确保专业实践能力欠缺的学生完成一个项目,而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两个不同的项目。

(5) 加强与信誉良好、师资力量雄厚的IT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建生产实习基地,尝试合作办学模式。适当地修订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或者将课程体系中部分侧重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与培养机构的相应课程进行置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结束语

本文分析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建议没有与IT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联系的独立学院可以通过设置计算机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学生在实验室仿真

环境完成生产实习环节;以软件工程方向为例,介绍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组织形式、实施和教学效果评价以及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实践表明:开设专业综合实践课程,能够有效地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庆成,朴松昊. 应用型本科学生基本能力的分析与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28-129.

[2] 教育部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软件工程学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Discussion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mprehensive Course

for Computer Speciality of Independent College

YU Bo

(Swan College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

篇2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问题;意见和建议

随着社会注意建设的开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了全面的发展教育,我国对高职教育的开展也越发重视,近些年,我国更加注重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为了培养高素质的高职学生,不但提高高职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运用的能力,而且,为了推动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我国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开展,从而,提高我国高职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增强高职学生对计算机的运用能力。

1在高职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这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我国高职学生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高职教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还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职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现高职学生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在高职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变化,增强高职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了解,提高高职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能力,一定要对高职学生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高职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使得高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面的成效还微乎其微,为了更好地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高这一教学的效果,我国有必要对高职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来促进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发展,使得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可以有序进行,增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效果。

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第一,我国高职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时缺乏科学合理的目标指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没有科学目标的导向,就容易造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偏离方向,还会造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效果无法提高。第二,我国高职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时教学方法太过单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老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来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关知识,要想提高老师教学开展的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兴趣,积极打造高效课堂。第三,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高职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更倾向于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没有充分尊重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热情,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甚微。一、推进高职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第一,树立科学、合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1]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为教学的开展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导,还可以更好的规范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的开展,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开展提供动力。第二,高职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而且还要积极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方法。[2]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增强教师课堂的感染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老师自身的魅力,包括人格魅力和能力魅力。尤其是老师的能力魅力,具备更高教学技能的老师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课堂效率提高,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关知识。老师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该运用的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发展。第三,在高职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3]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合理的处理师生关系,在老师与学生之间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与情感交流,老师要积极主动的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才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推动教育教学的开展。

3结语

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我国高职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开展,提高我国高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效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春梅,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J].滨州学院学报,2007,23,(3):84-86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职业化教育特点;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2

1 引言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主要以台式机的“组装”和计算机系统的“维护”为两大主题,讲解计算机的简要发展历史、计算机的组成结构、计算机中各配件的作用、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和选购技巧、台式机的配置方法、台式机的硬件组装与软件系统安装、计算机系统的日常维护以及计算机简单故障的处理方法等。课程内容的丰富、实用性以及学生作为计算机用户对课程所涉及知识的依赖性决定了大部分学生对该门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过程中带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这是课程教学的基础,它对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然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开设的情况和教学效果并不太理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实践条件的限制(没有专门的实训机房、实验用计算机的档次太低、课程实验的风险性比较高等),长期沿用“以讲为主、以练为辅”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所讲授的知识与市场严重脱节,让学生普遍感到所学知识不够新、不实用,学生由主动学习模式变为被动学习模式,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也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淡,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针对以上情况,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实践,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找到了一些有助于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并提出相关改革措施,希望能够推动该课程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2 教学建议与改革思路

2.1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践环节在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将课程与“硬件技术工程师”、“桌面运维工程师”等具体的职业岗位相结合,同时要兼顾学生认证考证的需求,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参考工信部电子教育与考试中心推出的硬件工程师系列认证的考试大纲,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另外,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建议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

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我们对“硬件技术工程师”、“硬件维护工程师”、“桌面运维工程师”等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

(1)熟悉最新的市场行情和最新的技术应用;(2)能根据用户具体需求制定计算机的配置;(3)能独立完成计算机的购置、硬件系统的组装和调试过程;(4)能独立完成各种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5)能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性能检测以及优化;(6)能进行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维护;(7)能进行常见软、硬件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2.2 考虑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开课时机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适合在第一学年开设,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新生都希望在入学后的第一年购买一台属于自己的学习用计算机,并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们有理由将该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甚至是第1学期,以通过课程的开设实现学生独立购机的愿望,让学生有一种学习的成就感。这样一来,学生会带着一种目的去学,并将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自身购买学习用计算机的实践,这对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大有好处。

2.3 根据“购机装机”过程,序化教学内容

课程以“配置、购买、安装和维护计算机”工作任务为中心,设置不同的学习情境,合理的组织和实施教学。将“配置、购买、安装和维护计算机”工作任务按逻辑细分为以下几个过程:(1)了解计算机的系统组成;(2)掌握计算机硬件相关知识;(3)熟悉市场主流产品和最新技术;(4)掌握购置计算机的原则;(5)作好购机前的需求分析;(6)初步确定计算机的配置;(7)选择合适的商家和购机时机;(8)最终确定计算机的配置;(9)独立完成计算机配件的购置;(10)完成计算机的硬件组装;(11)进行必要的CMOS设置;(12)完成硬盘的初始化;(13)进行计算机的软件安装(含杀毒软件和防火墙);(14)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检测与优化;(15)计算机系统的备份;(16)系统的日常维护;(17)计算机简单故障的处理等。

将完成以上过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到不同的章节中,然后根据“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进度,保证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完成配置、购买、安装和维护计算机的过程,融“学”于“做”。

2.4 选用一本最新出版的优秀教材为教学参考

计算机类教材与其他学科教材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变化,教材的版本也应做到及时更新。否则,教材的内容与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节奏和新技术的发展步伐,知识显得过于陈旧,教师和学生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当然,每一本教材的编写、出版都会有一定的周期,这个周期至少是半年以上,教材中的内容无法完全做到与市场同步。另外,一本教材涵盖不了教师所需讲授内容的全部。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用教材中没有的新知识、新技术作适当补充,保证知识的前沿性、实用性。这样,学生学习时会有一种新鲜感,不会造成所学知识与现实的脱节。所以在选用教材时,尽可能选择那些新近出版的、项目化的优秀教材。

2.5 充分利用资源,创造理实一体化实践条件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如果实践性环节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活动组织得好,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会有很大的促进,让学生在“做”中体会到“学”的乐趣,使学生真正的融入到各种学习情境中,并在一次次的成功操作中有一种成就感。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实践环节主要涉及台式机的配置与购买、计算机的硬件组装、硬盘的初始化和与软件相关的操作等四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为了很好地解决部分学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实践条件的不足,本人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对实践条件的改善有所帮助。

2.5.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完成台式机的配置与购买

组织学生参与台式机的配置与购买这一实践活动这对于一些学校来讲实施起来的确很困难,尤其是远离大城市的偏远地区,没有相对集中的电脑市场,市场信息和电脑配件的行情都把握不准,完成台式机的配置与购买这些实践活动条件不足。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访问一些权威的网站,例如中关村在线,了解最新的市场信息和电脑配件的行情,而且该类型网站一般都提供模拟攒机功能,可以使学生在做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顺利地完成计算机的配置过程,且各配件的单价和整机价格与市场基本保持一致。

2.5.2利用学校的淘汰机器完成硬件组装过程体验

至于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这一实践活动,我们不可能纸上谈兵,一定要创造基本的实践条件,但是考虑到该实践活动所带来的必然风险,我们又不可能拿新机器来做实验。所以建议各个学校将办公和教学用的淘汰电脑集中起来,提供给学生做计算机硬件组装的实验。当然,对这些计算机的基本要求是配件齐全(最好是独立的声、显、网卡),并且组装完成后通电能够点亮,否则无法验证装机过程成功与否。

有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认为实验用电脑与市场主流机型相差甚远,配置上有很大的不同,似乎与市场脱节,无法达到实验预期的效果。对于这一点,任课老师可以强调一下实验的目的,即掌握计算机硬件组装的流程,体验计算机装机的全过程。新、老计算机在硬件组装过程中区别并不大,主要的不同点任课老师上课时交代清楚即可。

2.5.3 硬盘初始化和与软件相关操作用虚拟机完成

除了上述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存在风险外,硬盘初始化和与软件相关操作同样存在风险,尤其是同样一个实验项目多个班级分批次轮流完成时,对机器硬件的损害尤为明显。所以这一实践活动的实施,我们建议使用虚拟机完成,即使用VMware Workstation软件在物理机上创建实验用虚拟机,在虚拟机中完成硬盘的初始化和与软件相关的操作。该软件已经有不少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过,其具体功能和使用方法,我们在此不再详细介绍。

2.5.4 要建立为广大师生提供免费技术服务的窗口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利用极其有限的资金,由优秀任课教师牵头、学生为主体组成技术服务团队,成立计算机装机与维修服务中心,免费为校内师生提供计算机的配置、装机、维护与维修服务,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最新配置的机型,获得与市场同步的信息,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

2.5.5 根据学生自身配机需求,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如前所述,大部分学生都是带着一种目的来学习这门课程的,也说是说,他们要买一台属于自己的学习用计算机。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够最终实现独立完成“爱机”的购置与装机全过程,并能够做好计算机的后期维护与简单故障的处理等工作。那么,既然是这样,任课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将学生自己购机、装机的过程放在课程实践的后期,并安排在课外进行,学生能否独立完成购机和装机任务,这是对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检验过程。

2.5.6 组织计算机装机技能大赛,提高学习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广泛参与竞争的意识,满足部分优秀学生的表现欲望,我们可以在课程开课前成立由学院领导、企业技术人员和任课老师等共同组成的“计算机装机技能大赛”组委会,并邀请合作企业赞助此项赛事,并为大赛提供竞赛用计算机配件,由组委员拟定一个详细的竞赛计划和竞赛方案,确定竞赛流程、竞赛规则和评分奖励办法等。激励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踊跃报名参与此项赛事,以便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竞争的氛围。

2.6 采用具有职业化教育特点的考核办法

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一门课程结束后,如何评价其教学质量和效果,如何对学生掌握的职业技能进行考核,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考核方法,我们充分吸纳了合作企业技术骨干的建议,摆脱传统的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采用具有职业化教育特点的考核方式,学生的职业素质、服务意识和职业技能在课程成绩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具体做法是:在考核过程中,为每个学生设置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让学生独立的完成,根据学生对该任务的完成情况,参考相应的职业标准和规范,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再结合平时上课和作业完成情况,确定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3 总结

以上是本人根据自身从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工作实践提出的一些教学建议和课改思路,目的是同广大读者交流与分享,希望对兄弟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有所促进。其中一些出自本人的个性化的观点难免会与同行专家或其他任课教师的观点相冲突,在此恳请各位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吕正荣.试论《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现[J].福建电脑,2011,7.

[2]姜庆伟.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电脑学习,2010,2.

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三本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1-0000-01

Institute Training of Computer Network Teaching Reform

Guo Yang,Chen Chen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stitute,Dalian116034,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ternet down to families,and computer network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ubjects,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s and the computer network as a course of instruction,training in this area,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As the three institutions,the computer network has become a professional computer training courses in an important,but most of the students reflected the complex network of curriculum theory,theory and practice difficult.In this paper,three college courses computer network status an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combin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college students,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odels and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for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Three institutions;Teaching reform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和全面变革的关键因素,国家信息化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创新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应用领域极其广泛的学科,高校的许多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的相关课程,尤其是三本院校的学生,应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网络本身就是一门注重动手能力注重实践的学科,如何使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分析三本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现今多数高校网络课教学方式还是以多媒体教学、老师说教为主,课后安排几节实验学时,学生记大量枯燥的理论内容,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网络课程内容理解困难,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后,只记得一些基本概念,考试前背概念,应付考试,并未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技术,教师的教学内容未能做到与时俱进,教学内容过于落后,导致实践环节实验内容单一落后。

(二)师资力量薄弱

在高校招生中,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近两年才出现的新专业,有多教师曾经并不是这个专业出身,导致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缺乏实战经验,许多教师还未获得网络专业资格认证,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扎实,不完善。

(三)实践环节欠缺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授课模式大多是M+N模式,即M节理论课+N节实验课,实验学时安排的较少,甚至有些院校并没有专门的网络实验室,导致实验环节不正规,实验内容难度较低,学生学习的大量理论知识不能用实验来验证,理论和实践脱节严重。

二、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

计算机网络的理论和知识本身也是呈网络结构的,既丰富、复杂,又相互交织,如何梳理这些内容,是每一个网络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通过几年的三本院校教学的实际经验加上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对三本院校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提出的一些改革建议。

(一)课程开设标准的改革

三本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技术人才。教学内容组织要注重社会需求与教学的关系,体现三本的办学特色。所以三本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不应只停留在书本和概念上,应该面向社会需求,注重高新技术培训,注重实践环节,贴近实际应用。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计算机网络内容比较抽象,概念、知识点多而杂,如果能够使学生轻松的掌握理论知识,使抽象的概念变的通俗易懂,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能够用一些现代的技术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制作一些技术性的flash教学课件,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OSI参考模型、令牌传递、邮件收发等都可以使用动画演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模拟器、虚拟机、当场演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理论更加形象化,学生可以更加容易地接受。讲课中多使用一些生活中的类比事件,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易懂,比如可以通过邮局收发包裹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明白“层次”、“协议”、“服务”等抽象的概念,明白双方之间的通信是需要规则的。

在教学内容上还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例如许多教师注重介绍OSI模型的知识点,忽略了现在实际的情况多数网络采用的确是TCP/IP协议模型,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是计算机网络应用中的两个很重要的方面,有些教师这两部分内容却是一带而过,甚至忽略不讲,以及现在流行的”物联网”等技术概念,我认为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更需教师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先进技术,将社会最热门的网络技术以及技术发展趋势及时介绍给学生。

(三)努力建设教学实践基地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首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如果不能使自己的学生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那么这个教师的教学是失败的。现在很多三本院校因为意识不到位或资金不到位,没有建立网络实验室,这对计算机网络教学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对于培养应用型网络人才十分重要。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条件为学生创造实验环境、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如我们信息学院建立了两个专门的网络实验室为计算机网络及相关专业课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可做实验数达到70个,学生分组进行实践,亲自抓包进行分析,加深了对局域网、网关等知识点的认识,效果非常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现今仍有大量的从事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教师并未获得相关的网络技术专业资格认证,大多数年轻教师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教育工作,实战经验并不丰富,这就需要学校给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平台,鼓励教师进修,还可以派遣年轻教师去企业深造学习,提高师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度。

目前的三本教育中,计算机网络是一门核心课程,对计算机网络教学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三本院校,办学层次和办学特点各有不同,应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制定不同的改革方案,结合各专业课程的需求及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计算机网络教学。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关键词:计算机教育;现状;问题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使用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到民用、企事业、军事、国防等,几乎没有哪个行业能够离开计算机。世界各国也都致力于计算机的研发,为本国的围民经济服务。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互联网将会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十大领域重点部署。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高等教育计算机专业的发展速度也空前迅速,高等教育培养出的计算机人才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国互联网在国际中的地位。但是我国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教育相对国外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晚,尽管我国计算机教育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明显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2.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育方法仍显陈旧

    当前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大体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上,主要以老师讲解,学生被动的接收为主,这种教育方法上的落后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需求,不能培养学生自主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实践在计算机技术研究、计算机应用以及计算机教育中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2.2 缺乏足够的软硬件设施

    我国的教育基础条件相对来说底子比较薄,全国各个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也存在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软硬件教学资源的不足使得我国许多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没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且各学校在配置计算机时,由于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学校在购置、安装中只是被动接受。同时,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硬件淘汰速度较快,使得学校在硬件设备投资上更难以决断。部分学校在购买硬件时采用了集资、贷款等方式,设想在预期时间内收回投资,而成本刚收回,设备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如果要全部更新,经济上难以承受。

    2.3 高素质的计算机教师数量偏少

    不同于数学、化学等传统基础学科,知识更新快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对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的计算机教师数量总体并不少,但是部分教师在知识结构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部分有着较高学历、较高能力的教师又缺乏必要的教学工作培训。同时,计算机教师必须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才能做好计算机教育工作,这些因素结合到一起导致我国当前高素质计算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2.4 有限的学时与繁多的教学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计算机技术涉及的知识面和知识容量非常大,比如数据库、计算机原理、各种编程语言、信息安全、网络、各种计算机应用等等,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课时是十分有限的。如何保证计算机教育中学生在学习的质和量两个方面,当前我国计算机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该问题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教育中学生的具体实践安排。

    3.改进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建议

    3.1 改进专业教材和教学方法

    从教材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将计算机教学内容相互之间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真正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从突出学生的实践的角度,加大实际动手的教材和教育内容,讲授贵在精而不在多,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自己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思考问题的起因和解决思路。在考核方式上也要从当前过于单一的书面和上机操作,发展为综合理论知识、实践报告和具体操作为一体的更为合理、全面的考核方式。

    3.2 加大计算机教育的资源投入

    要高度重视计算机教育的资源配置问题,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计算机教育拥有足够的硬件设施,特别是中小学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其次要精选和开发合适的软件资源,一方面用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提高其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要将教育与计算机软件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效计算机教育实际效果。

    3.3 加强计算机教师的培训

    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整体素质,既要吸引更多的高素质计算机教育人才,更要注重现有师资力量的培训工作,不仅要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必要技能的学习,还要注重追踪计算机学科的最新发展理论,更是要加强在教育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学习。让计算机教师不仅能够熟练的掌握各种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可以更加准确的掌握当前计算机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本质要求。

    3.4 高度重视计算机实践学习

    计算机教育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单纯的纸上谈兵对于计算机教育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计算机教育不仅要注重通过实践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老师讲授的知识,更是要认真做好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有机统一,实践课程应当是理论课程的延伸、具有针对性。同时在学习中要注重将计算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与学生学习的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 穆艳玲,中美高校本科计算机教育现状比较与探索[J],学园,2011(11):15-16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教室;组建;维护;设备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5-0000-01

Formation of Multi-media Classrooms and Equipment UtilizationImproving

Wang Shuo

(North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Changchun132012,China)

Abstract:Modern education in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 is widely used,and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multimedia devices are upgrading,with each passing day.Built multi-media classrooms and improve equipment utilization,the development of multimedia teaching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school.

Keywords:Multimedia classrooms;Formation;Maintenance;Equipment utilization

如今各大中小学校为了学生的学习能够,更加直观,形象,高效,已经开始不断的推广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不同,在于可以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够更加的生动、直观,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这也对多媒体教室的组建和维护以便提高设备利用率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本人就初浅的对多媒体教室的组建和维护进行下探讨。

一、多媒体教室的组建

(一)多媒体教室主要设备

要组建多媒体教室,需要的主要设备有多媒体设备机柜、计算机、投影机、投影幕、数字展台、移频功放、多媒体中央控制器、音箱,界面麦克。如果在有需要时还可以加配DVD播放器、录像机、电子教鞭等教学设备。

(二)如何选择多媒体教室的硬件设备

1.多媒体计算机。如今计算机的品牌众多,而且配置更新换代非常快,所以选配计算机时,需要考虑计算机运行的稳定性和售后服务质量,还要看计算机配置是否能够满足老师的教学需要,如果配置过低,会导致一些教学应用软件无法正常运行,就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计算机的配置选择上要依据学校的具体教学情况而定。

2.投影机。在多媒体教学中,投影机的选择尤为重要。因为投影机是最直观的教学内容展示,可以给学生呈现最佳的视觉效果。所以选择投影机的亮度指数非常重要。目前常用的投影机可以分为LCD和DLP两大类,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投影机在亮度、清晰度等指标都是不一样。选配教学用机,一般情况下亮度应在2600流明以上,但最终还是要由教室的大小,来决定投影机的各方面指标。

3.中央控制系统。中控系统主要是控制计算机、投影机、投影幕等设备的开关机和信号切换。对于中控设备的选择主要有三个原则,一是使用简单,便于操作;二是要求所需的功能齐全,稳定性高;三是维护方便。建议学校尽量采用一个厂家的设备,如果品牌众多,会给老师的使用带来不便,后期维护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4.功放、音响与麦克。对于扩音系统来说,无论是在播放教学课件的音效上还是麦克的扩音效果,都应该达到语音清晰,保真度高,消噪功能好,在多媒体教室内应频响范围应达到80Hz- 15000Hz。

(三)多媒体教室的软件配置

计算机一般安装WINXP 操作系统,因为XP系统的兼容性性相对比较稳定。还应安装教学用的专业软件、办公软件和可升级的杀毒软件。可是,每天有很多老师需要使用U盘或移动硬盘连接多媒体计算机,有些病毒杀毒软件很难防范,所以也可以选用保护卡防范病毒,现在的保护卡可分软件保护卡和硬件保护卡两大类,软件保护卡安装简单,使用方便,可是防病毒能力较差;建议可以使用品牌机专用的硬件保护卡,它与计算机的兼容性好,而且防病毒能力强。

二、加强多媒体教室的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

(一)提高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高校中多媒体教学方法,在各个学科中使用的比较普遍,有的多媒体教室一天要有七八个小时处在开机状态,这样严重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如何提高设备利用率,就需要维护人员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1.要保持多媒体机柜内部的清洁,这就要求上课的老师要有以学校为家的思想,爱护设备,不在机箱内乱扔杂物和堆放粉笔,保持一个整洁的环境。2.计算机、功放、中控设备等,都是一些比较精密的电子仪器,附着在电路板上的灰尘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腐蚀各配件、芯片的电路板,由此会引发故障,尤其是计算机的风扇灰尘过多,导致CPU过热就是出现死机现象,还会产生很大的噪音。所以要定期清理设备内部的灰尘。3.投影机是多媒体设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投影机亮度的好坏严重影响授课效果,所以做好维护工作,是提高投影机利用率的关键。首先,投影机的灯泡一般规定时限是3000小时,到了时限就要及时更换,继续使用会产生炸灯现象,会严重影响投影机的使用寿命,炸灯后即便换上新灯泡,投影的亮度也会大大降低。其次,定期更换投影机的空气过滤网,一般在两到三个月更换一次,如灰尘过多,会使机器过热保护,无法点亮。最后,定期给投影机内部清理灰尘,有助于提高投影机的使用率,保持设备的稳定运行。根据本人的工作经验,建议两年左右对投影机进行一次内部清理。

(二)多媒体教室规范管理的几点心得

1.在每个学期开学以前,应对新任课的教师做好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培训工作,并制作多媒体使用说明书,附加上保修电话,贴到多媒体机柜上方醒目的地方。2.在每学期开课前,应对各教室设备进行检修,发现问题及时排除。制定好定期巡检计划,一般在两周或三周对设备巡检一次,并做好故障登记和维修记录。3.在期末课程结束以后,应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全面维护,由其是要对计算机的操作系进行杀毒或重新安装系统。以上的工作完成好后,就会大大降低设备的故障率,也会减轻人员少、设备多、任务重等工作压力,还能够为学校节约很多维修费用。

篇7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实践

1.前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计算机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再也无法离开计算机及其应用,社会各行业与计算机及其应用越来越紧密,对各行业从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之一[2]。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积累丰富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经验,是将来成功立足于社会的必备条件。这反映到教学上,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时,要与时俱进,要与社会发展与需求相适应。

2.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我院自200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在很多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师资力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薄弱,教学条件特别是实践条件还不够理想,再加上入校学生素质差参不齐,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国内重点高校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整体上不是很理想,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

2.1学生的现状

由于我院是新办本科院校,生源与学生素质与国内重点高校相比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我们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主要是城镇中学毕业的学生在入校之前对计算机有较好的了解;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贫穷家庭或偏远地区,不少人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或者对计算机只是一知半解;一部分学生自认为上二本高校是高考失利而萎靡不振,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自暴自弃;还有极少部分学生抱着混日子的心态进入大学,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整日玩游戏或睡觉,无所事事。

另外,我们还看到,实践课的到课率、课堂纪律,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要比上理论课高。我们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实践课学习和掌握实践技能,积累经验,以备将来求职和工作之需,他们认为理论课讲授的内容比较枯燥,而且对他们将来工作用处不大。

2.2教师的现状

在我院,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甚至部分系部领导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无技术含量,对任课老师要求不高,认为只要会打字、会用Windows就可以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甚至有个别教师耻笑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同事。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有这种观念的人认为这门课只不过就是让学生打打字,学习Windows和Office而已,与上世纪90年代的电脑培训班没有什么差别。

正因为有这种观念,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专职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人数并没有因为每年入校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加,反而有所减少。而且部分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成员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锐减,特别是青年教师,他们刚入校时的满腔激情被这种现状浇了一盆冷水。

虽然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没有专业课深入,但涉及面广而泛,几乎涉及计算机专业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仅从这点来看,并不是什么教师都可以承担这门课的教学工作的。

另外,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能及时向学生传达新知识和新技术,只有这样教学课堂才会有活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安于现状,几年下来没有外出进修和学习,也没有从事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科研和实践工作,在专业方面孤陋寡闻,在课堂上讲的都是一些陈年旧事,课堂一潭死水,这自然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3教学现状

目前我院每学期都有上千学生学学计算机基础课,而专门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仅仅4人,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因此不得不请计算机专业教研室的老师承担教学工作,但有些教师可能是因为教学工作量不够,想以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来充数;有些是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工作压力小,承担该课程可以轻松应付;有些青年教师暂时还不能承担专业课程,就被安排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来当练兵;再加上上面提到的一些偏执落后的思维观念等原因,可以想象我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有多混乱。

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福建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不少教师采用应试教学模式。理论课上,教师要么念经式讲授,要么讲解如何应付考试;上机实践课上,教师要么放任学生上网玩游戏,要么练习考试题库中的习题。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虽然可以顺利通过省等级考试,但等到毕业时,很多学生,包括不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毕业论文和求职简历排版基本都不规范,甚至需要请别人代劳,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不是学生和我们想看到的。

另外,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和肤浅。据我们调研了解,目前我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与城镇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相重叠,而且其深度与广度并不比中学增加多少,这让那些自认为是计算机高手的学生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也不过如此,只是中学信息技术的更新版,从而对该课程失去学习的兴趣。

2.4考核方式

目前,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非常单一,一考定胜负,也就是只要通过了福建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就可以了,无论平时学习认真不认真,实际学习效果好不好,平时考核成绩都没有计入在这门课的总评成绩当中。

显然,这种考核方式过于简单,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因为有前面提到的应试教学,再加不少师兄师姐的“经验”传授,不少学生认为平时可以不认真,只要考前奋斗一个月甚至一两周就可以了。而且事实上,那些因为这样做而通过考试的学生就更深信不疑了,他们又会将这种“经验”传授给他们的师弟师妹们。于是,任课老师平时的考核在学生面前只不过是个摆设而已,根本不能约束学生,这样严重削弱了任课老师管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3.教学改革方案与实践

3.1改进教学方式

要改进教学方式,首先要明确自身客观条件和教学目标。对于像我院这样的二本院校,学生素质、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相对比较差,纯粹的理论教学必定行不通,纯粹的职业技术培训明显与本科生的教学要求不符。我们认为可以结合这两种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上简要介绍计算机文化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发展方向,以及当前计算机的常见应用技术,特别是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领域,让他们明白计算机并不只是聊天和玩游戏的工具,而是他们必须掌握的工具,学会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是学好他们相关专业技术必备的条件之一;实践课上,教师应该设计一些综合的,特别是与实际应用有关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过程中,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计算机的工作能力,应用领域,以及计算机的魅力,激发他们想学和爱学计算机的激情。

要做到这一点,任课老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对那些想用计算机基础课程填补教学工作量空缺的,拿计算机基础课程来练兵的,以及其他一些有不负责任想法的教师应该坚决不让他们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

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任课老师之间要相互学习,多多交流,争取更多的机会外出学习和进修,及时跟进当前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态势,了解和学习当前计算机的最新应用技术,加强自己的专业技术和应用技能,积累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另外,还要大力建设和壮大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毕竟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利用教学团队的力量,可更有利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特别是实践教学,需要团队共同研讨设计,综合利用每个团队成员的观点与经验,以多维角度来设计实践案例,使学生从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对于教学内容,要尽力避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相重复,若有雷同的可以跳过,或者简要介绍,或者增加深度和广度,总之,要让学生对该课程保持一种新鲜感,保持他们学习的激情。

3.2改进考核方式

我院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上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显然不全面,最起码要将平时考核成绩计算在综合成绩之中。另外,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包含了实践教学,那么学生的实验报告和作品就应该是检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而且,学生的实验报告和作品的成绩在这门课的综合成绩中应该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我们建议,该门课程的综合成绩的计算可按以下方式计算:

综合成绩=平时考核成绩×10%+省等级考试成绩×50%+实践成绩×40%

对于这样的考核方式,我想应试教学必定行不通,学生也必然不敢以“考前奋斗一两周”的心态来学习这门课程。

另外,在实践考核中,要严防抄袭,并对涉及抄袭的双方要给予严厉打击。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在实验报告和作品中添加有关学生自己的信息,比如学号和姓名作为水印、标题和记号等标志,并以此标志来鉴别是否存在抄袭,这样可以加大抄袭的难度;如果一旦发现抄袭,抄袭双方均按零分处理,这样可以大大威慑那想抄袭或让别人抄袭的学生,从而可以较好地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

3.3培养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前面已经提到,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任课老师的要求并不比专业教师的要求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课老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考虑到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技术优势,可以将任课老师组建一个教学团队,专门负责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设计。如果有条件,可以按章节来安排任课老师,每一章节的教学均安排那些最有专业技术能力和经验的教师承担。这样,各个教师便可以更深入钻研自己所擅长的专业方向,从而更有利于教师的个人发展,而且不会出现什么都懂,但什么都不精的尴尬现象。

同时,教学团队成员必须定期交流教学和实践经验,密切跟进最新技术和应用,积极参加相关培训,争取更多机会到企事业单位调研、学习和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

3.4培养梯队人员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个教师根本没办法详细指导和管理几十个学生。这就需要培养梯队人才。我们的经验是将每个专业班级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5―8名学生,然后选派若干位有一定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的学生担任各小组的组长,任课老师负责管理与指导这些组长。在上课之前,教师对这些组长作简短培训,上课后由这些组长去详细指导他们各自组的成员,教师在实验室内巡视,进行监督和个别辅导。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3.4.1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没有什么压力,学习气氛比较轻松。

3.4.2组长手把手地指导,任课老师平时的教学压力明显减小,但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3.4.3通过各组长的指导和管理,学生学习气氛明显好转,聊天和玩游戏的现象大幅减少。

3.4.4一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到一些知识,每个学生都会有成就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不断增强,心情也会变得舒畅愉快。

4.结语

根据教学经验和调研分析,我们对我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同时我们也发现自己的教学和实践经验不足,需要加强学习与锻炼,与时俱进,密切关注计算机及其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应用,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丰富专业技能和经验,用自身的技术与经验来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努力培养大量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洪家军,陈俊杰.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西教育(C版),2010,(12).

[2]李儒银,欧红玉.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9,(8),46.

篇8

1.1教学模式固定

在计算机的课程设置中,老师是课程的主导者,在课上老师灌输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的知识,同学们在强力记住老师讲解的内容,没有太多时间用来实践,学生们是很难掌握好的。一般老师上完课都会布置很多的习题来做,这就让学生更加反感。同时老师上课的时候,不和学生进行交流,很多课堂上都出现了老师在讲台上面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十分古板,会对学生产生很坏的影响。

1.2教学内容单一

在计算机课程上,有些老师讲解的内容很是单一,有的照着课本一字不落的读,完全不会拓展课外知识,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有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更是敷衍了事,譬如,教师教授基础课程时,只知道计算机技术的基础内容,而不知道讲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更是不会讲与计算机专业课相关联的知识,将基础与专业分离开来、将知识与实践操作分离开来,使学生难以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有的老师只为教课而教课,忽略了自己身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在这种教学氛围熏陶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思考模式会越来越单一、僵化。

2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发展提出的相关建议

2.1完善现有的教学方法

针对教学模式的单一问题,先采取完善现有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模式。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增强学习的兴趣,主动学习。这样就构建成了“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做到最早的投入实践中去,同时学生可以多实践,勤实践。同时老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进行逐一教学,逐一解决问题。这样老师就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这样呢,解决学生的问题也会更加迅速,更加具有效率。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自然而然就能够主动学习,对计算机专业就会感兴趣,这样以后学习就会突飞猛进。老师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就见效了。

2.2增添新的教学课程

以往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中只存在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这些课程大多枯燥乏味,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增加新的教学课程。比如说在专业基础课上,增加相关的科普知识。在对计算机的介绍中,联系历史知识,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同时也为培养历史兴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比如说枯燥无味的专业理论课上,老师可以增加一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实践,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专业课的讲解中,老师要多增加一些科普知识,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专业课的作用,从而认真的进行课程学习。

2.3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为了更好的评价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同时也为了检验老师的教学效果,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这个评价体系建设将在如下面进行。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考核与评价,目的为了是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学自用。除了对学生的考核之外,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应该进行考核,其目的是进一步改进老师的教学工作,在师资队伍上改革和创新,然后能够更好的调动老师教学的积极性,让老师能够主动承担起自己的教学责任,提高教学效率,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3结语

篇9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西部地区高校中,计算机专业的少数民族班学生学习的现状,分析了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其他同类地方学校的教学起借鉴作用。

1引言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国家越来越重视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计算机普及和专业教育工作。但是,长久以来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工作比较落后,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比较低,加上计算机专业内容均采用汉语教材授课,内容又比较抽象,都造成了计算机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如果高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中仍然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与汉族学生同样的教学计划和方法讲授计算机专业知识,从长远看,将会严重影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工作。

我们发现,计算机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究竟应该怎样帮助民族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提高教学质量?究竟应该怎样为新疆的信息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信息技术专门队伍,加快和促进了新疆信息化建设?

2针对上述问题的探讨

2.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有抱怨情绪

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听到个别教师抱怨:少数民族学生上课纪律差,知识接受慢,教学跟不上进度要求等。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这些抱怨是要不得的,这只会使教学效果更加不理想。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表述通俗化

根据民族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汉语水平,尽量把深奥难懂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例如,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理论问题形象化。用具体事例说明理论问题,使理论的表述浅显化,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然后再抽象成一般性的结论。对较复杂的理论问题,注意从多角度进行分析,防止以偏概全,不能为了通俗易懂,而用特殊代替一般,用具体代替抽象,结果导致错误的思想方法。

(2) 给学生一个活泼、可以发挥想象力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他们能听懂了,感兴趣了,注意力集中了,课堂纪律也就自然好了,从而也提高了教学质量。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上面提出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2教学过程不能“一刀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有时会民汉同班,民汉使用同一个教学计划,这就造成了教学过程中民汉“一刀切”。这很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消化专业知识。因为民族班学生运用汉语言的能力较差成为学习的一大障碍。在计算机专业中,课程与其他专业的课程有两个明显的区别,一是内容抽象,二是理解和实践操作的内容很多。而这些则给民族班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带来很大困难。民族班学生运用汉语言的能力相对较差,他们很难清楚明晰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也很难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准确地用汉语表达出来,老师必须费很大的劲才能搞清楚他们要问的是什么问题。这对他们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形成很大的障碍。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尽量让民族班小班单独上课

教师一定要做好民族班课前的教学设计,精心安排两学时的教学内容,争取使整个教学过程最优化。虽然以教师讲为主,但也要避免“填鸭式”的满堂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处处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时,我们要制定适合少数名族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

(2) 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如在计算机上机课中,对基础较差的少数民族学生应进行启发教育,如发现其闪光处,多作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爱好;对于学习基础较扎实,课堂接受和理解较好的学生,须用高标准严要求,引导这类学生去自己看、自己检查、自己对照、自己编写的程序的“得”与“失”。实践证明,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教学方法能照顾个别少数民族学生乃至整个集体,可以改善教学效果。

2.3不应过奖或责备过多

学生取得了好的学习效果虽然要充分肯定,加以鼓励,但是对学生的鼓励应有分寸,适可而止,不能过奖,因为过奖不利于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不利于学生以严要求自己,不利于学习进步。另外,少数民族学生运用汉语言的能力较差成为学习的一大障碍,因而在上课时,如果对知识的接受较慢,教师除了适当的鼓励、疏导外,还应避免过分求全责备,以免造成课堂死气沉沉,闷闷不乐,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课程望而生畏,影响教学效果。

2.4上课不能搞“一言堂”

如今绝大多数计算机课程都采用幻灯片授课,这比板书授课可以讲授更多的内容,但也常常造成了教师不停地讲,学生迷迷糊糊地听。同时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往往还是云里雾里,有的心不在焉甚至打瞌睡,这就是教师们常抱怨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况且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更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课上的不良状态会直接导致上机课上对老师布置的题目无从下手,毫无思路,最后只好打游戏了。因此,老师可以针对少数民族同学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采用提问式教学,或者布置一些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让学生积极地通过查资料、互帮互学地完成。

其实,教育家叶圣陶老前辈早就说过:“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修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因此,教给学生实际动手过程中的评改和自改的方法,这又是一关键。

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切忌教师的“一言堂”。变“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让同学们自己赞赏好的,评点不足,引导同学们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敢于做上课的主人,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5上机不应该搞“包教包会”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少数民族学生上课效果不理想,上机课不会操作,有些老师不得不手把手地告诉学生每一步该怎样做。这是一种“保姆”似的“包教包会”现象,很不利于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有位计算机教学前辈说过:“计算机教学中应提倡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老师检查出的错误应多引导学生,少去改它,改得越少越好”。对于上述主张,笔者深有体会。笔者上少数民族班级“VB程序设计”这门课时,就观察到很多同学对这门课程很感兴趣,常常向笔者提出一些问题和自己的想法。上机过程中,笔者就有意让学生对别人已经完成的题目进行改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老师在学生上机过程中,首先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对学生在编写程序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要一改到底,只需简单提示修改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上课学习的知识去思考。同时,理论课上,老师可以演示一些上机中出错的或者较好的程序,引导学生一起对程序进行评价,并且让大家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方案。这样上机实践和理论课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终一定可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结论

高校培养大量的少数民族信息技术人才,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之一,是一项光荣而崇高的事业,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项挑战性工作,要求我们全力以赴、全身心地投入,用我们的“爱心、关心、耐心、尽心”去关怀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参考文献

[1] 刘永曾. 教育创新认识与实践[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技校 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应用最广、与人们工作生活结合最紧密的科学技术,掌握计算机操作是现代职业人所必备的职业技能。对于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技工院校来说,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计算机普及率相当高,使用计算机的家庭也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学,学校的机房成为摆设,有些学生连键盘都没摸过。

2.学生学习态度较差

部分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差、学习方法不好,考不上高中,“不得已”进入技校;有些学生本身学习能力不错,对学习技术有兴趣,选择了到技校进行学习。

3.教学上存在“一刀切”的情况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中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初级工考试内容,学校重视通过率,教师也就只讲授考试内容,对一些基础知识一带而过,忽略了对学生计算机应用意识的培养。学生为了能快速得到证书,也只在意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将精力放在套题的练习中,忽略了实际使用能力的培养。

4.教学脱离社会与企业的需求

现在,社会和企业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学校开展素质教育。而由于计算机硬件、软件更新速度快,学校的教学只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导致学生虽然学了却感觉没学到什么知识,或者学的东西没什么实际用途,提不起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建议

1.转变观念,合理设置课程

首先,学校要改变“考证通过率高就是优秀”的观念,建立新的考核评价机制,让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设计上。其次,合理设置课程。应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不同专业的契合度,合理设置教学课时。如旅游专业可以适当减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课时,而装潢设计专业则适当增加课时。

2.合理设置教学侧重点,加强与专业课的衔接

计算机应用基础可分Windows基础、文字输入、Word、Excel、Powerpoint以及Internet基础几大块内容。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因此,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侧重点与拓展内容不尽相同。如针对财会专业,教学侧重点为Excel的应用;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则应该侧重PPT应用的教学。

3.建构新的教学模式

应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组织、指导教学的过程,通过根据情境创建案例、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及自主扩展学习的教学目的。

4.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1)教学的重点由“教”向“学”进行转变。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相比,知识更新速度快,要使学生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重点由“教”向“学”进行转变。比如在Word的文本框教学中,教师可以“制作个人名片”为例。教师先提出文字文本框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框是否只能放置文字?图片是否也一样可行?使学生对文本框产生探索的欲望,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完成对图片等素材的调整,实现一个比较理想的排版效果。

(2)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分层教学。采用将难点分散、拆分的教学方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让学生感到悬念一个接着一个,学习很轻松,学到的知识很有用。那么,学生就会喜欢上老师的教学。在PPT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情境安排任务——制作电子贺卡。电子贺卡分静态与动态两种,教师将两种贺卡都展示给学生欣赏,并引导学生讨论哪一种贺卡比较好看。若动态的贺卡好看,那么如何才能让素材动起来?从而引出“自定义动画”的概念,接着教师再深入讲解动画间的连接。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要求基础较好的同学完成附加的内容,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