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意识培养

篇1

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处于“做梦”年龄的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思考问题不受任何约束。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把原有表象加工改造成新的表象的思维方式。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人们往往否定孩子的主体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例如,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合老师的要求,答案和标准答案不同时,老师就判断为错,这样让学生拘泥于一种答案、一种思维方法,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要呼吁老师,不要对孩子“离奇”的想法过分强求一致,而应因势利导,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和保护,才能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自尊心是一个孩子进步的原动力,他们在回答问题或讨论中只有消除顾虑,不必为答错受到老师批评、同学嘲笑而担心,才能展开思维的翅膀去思考,去回答,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而有的老师在学生答错时,竟用“笨蛋”等词挖苦学生,这样只会带来集体歧视的效应,大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在这种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状态下,什么创新,什么发展,便无从谈起,因此,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为他们提供创新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直观教学,引发学生联想

在教学中,可运用动手操作、游戏激趣、鼓励质疑、巧设练习、引导联想等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创新思维。另外,笔者还在课外活动时,指导学生搞小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指导学生用旧纸盒制作小火车、高楼等不同的作品,用饮料瓶制作会跳舞的小人儿、花篮等,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想象

教学中运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把学生引向积极思维的境地,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想象。例如,在学完《小鹿的玫瑰花》后,引导学生想象:还有谁看到了小鹿的玫瑰花,闻到了玫瑰的香味?他们会对小鹿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后,再让学生想象人物的动作、表情,分组进行表演,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29-01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1.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3.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研究探讨。笔者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情境时教学模式的采用、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交互式合作的方式以及实践活动的方式。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真正做到面向全体。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用亲切的目光看着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学中,教师的态度要和蔼可亲,语言要富有幽默感,这样有利于情感的调动。学生喜欢受表扬,因此,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表现,教师要尽可能做到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求知之源。学生的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周围事物、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因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吸引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设置悬念,引出新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如在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说:“以前都是老师出题,同学们算。今天改改,同学们出题,老师算。要求大家先算一算结果,然后考老师。”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争着出题,但不论学生出的题多难,都被我答对了。学生产生了“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地判断出来”的疑问,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迫切想知道老师的方法。此时,我趁势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

三、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问难是学生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学生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旺盛,教师应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积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答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既可以深化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联想、猜想、试探等方法,打破常规,从新的角度或方向大胆探索,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如,让学生演算“8+8+5+8+8+8”这道题时,我引导学生不用逐项累加的方法,看谁还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学生思考后提出了两种解法:第一种方法是8×5+5=45,第二种方法是8×6-3=45。有些学生刚看到第二种方法时产生了疑问,不明白这种解法的思路是什么。提出这种解法的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了说明:可以把算式中的5假定为8,这样就可以利用8×6来计算。但因原式中多加了3,所以应在8×6中减去3。我抓住这一时机,对提出这种解法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

3.鼓励学生参与操作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发展,脑使手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出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在操作中,逐步发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种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篇4

质疑问难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107-0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今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创新学习,最大程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笔者就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三点看法。

一、营造宽松课堂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宽松的课堂环境能够使学生保持最好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从而更好地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创设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语言魅力的作用,善于使用幽默、鼓励性、和蔼可亲的语言,如“你真棒”“很不错”“谁能帮帮这位同学”等,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笔者让学生想办法把手中的圆柱侧面展开,随后下去巡视,发现部分学生按照书本的方法操作进行,其后鼓励学生积极开拓、大胆尝试、勇于创新。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展开的怎么是一个长方形呢?”笔者趁势提问:“干得不错!想想,什么样的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已非常活跃,把教学过程推向了另一个。

在以上过程中,笔者运用了鼓励、和蔼的语言营造了宽松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能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进行了创造性的操作,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语言的魅力是非常重要的,积极的语言可以让学生获取信心,激发创新意识,但是,也要做到适度、适量,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行为过程。

二、培养质疑问难习惯,增强创新意识

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有效问题引导下,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增强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其大胆探索和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抓住一些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并掌握相关知识点,把教师的“教授”转为“引导”、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探究”,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时,笔者让学生将底面积和高完全相同的圆锥体与圆柱体进行比较:将圆锥体装满水后,把水倒入圆柱体中;将圆柱体装满水以后,把水倒入圆锥体中。结果发现:圆柱体容器并没有被装满,而圆锥体容器的水却已经溢出。这时,学生们纷纷提出质疑。

生A:是不是操作错误呢?

生B:同样是等底等高,但两个容器的体积却不相同,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

师: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圆柱体体积和圆锥体体积的关系呢?

生C:我们可以把圆锥体装满水以后倒入圆柱体中,看分几次可以把它装满,就知道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的体积的几倍了。

生D:也可以把圆柱体装满水后倒入圆锥体中,看看可以装满几次,这样也可以知道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

在以上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质疑,增强了创新意识,并抓住有效问题对圆锥体积计算方法进行科学探索,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否有价值,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循序渐进地培养其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增强创新意识。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创新意识

实践活动是创新意识培养的沃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磨练了永不放弃的意志。思维品质都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生主动参与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思维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意识得以提高。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可操作程度,结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设计适宜的实践活动。首先,根据操作步骤所涉及的用具,做好充分的材料准备,其必须具有安全性、便捷性、易操作性。其次,明确操作内容,鼓励学生采用丰富多样的方法进行动手操作,提高创新意识。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活动作适当点评,总结相关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时,笔者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圆的周长,有的学生用一根绳子围成圆的形状,大小也相近,然后通过测量这根绳子的长短就可以得出圆的周长;而有的学生把圆涂上颜色,在纸上滚一圈,再量留下的痕迹就可以得到圆的周长……教师对各种测量方法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接着引导学生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发现圆的周长总是该圆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得出圆周长=直径×圆周率。

篇5

关键词:创新意识;课堂;教学

教师要将创新意识带进课堂应具备的条件是:1.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使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做到大胆创新,勇于进取。2.有独特的个性品质,概括为“新、特、求、活”。“新”是指对工作有好奇心,不墨守成规;“特”是指思维和行为具有独特性,不随波逐流;“求”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尝试不同方法,在拼搏中探求规律;“活”是指思想开放,不遗余力地去开创新局面。3.创造性的教学风格。教师要做到教学民主,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教学开放,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富于感染力,教学方法灵活、创新。教师如何将创新意识带进课堂呢?笔者作为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巧妙设疑,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地去学习。数学这门课程是一个系统性比较强的学科,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把前后知识用一条“线”有机地串联起来,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比较容易。教师在设疑时,要深入地研究新课标及教材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掌握教材的纵横联系,熟悉每一课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在每单元和整个教材中的地位,这样的设疑才能体现出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逻辑顺序,才能由点到面地让学生掌握整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巧妙的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数学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学生自己,教师把一些最基本的定理和公式告诉学生,其他的学习全靠学生的钻研和练习。对于一个公式,学生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只有这样才会把数学这门课程学的越来越“活”。

二、积极鼓励,诱发创新思维意识

好的学生是夸奖出来的,这句话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的创新来自于学生内在的动力,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信心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多进行鼓励,给学生营造一个富于创新、和谐宽容的学习气氛。在课堂上,教师要从点滴做起,对于学生的进步要善于发现和鼓励,从而让学生对学习充满自信。在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对不完整的答案要进行补充。教师对于问题的出现应当场解决,同时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直接举手对教师的观点提出疑问。教师要耐心地解答每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解答的时候让所有的学生都要认真地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共同进步。对于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得出答案,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起来。通过讨论,学生创新的火花放射出美丽的光芒。

三、创新意识的形成需要开放性与社会性的问题为前提

创新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实践,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活动时,教师不能使用传授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境,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东西。例如,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图形可以一笔画出(七桥问题)?让学生设计最快知道瓶子里装有多少粒黄豆的方法,这些有趣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凡“一笔画”一定有一个“起点”,一个“终点”,还有一些“过路点”;有一条线进入“过路点”,必有一条线离开“过路点”。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敞开了,思维有了新的生命,创新意识会在这些具有创意的问题中悄然走进课堂。

四、课堂教学注意“人本”意识的渗透

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教师要发现学生的“发光点”,让学生尝试多种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让他们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在平时所遇到的语言情境、图形情境、实际应用情境等各种特定的情境中,实现玩中学、做中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学会质疑,学会反思,学会变通角度思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展现他们的创造性,让学生真正在创新中发展。

五、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创新欲望

篇6

【关键词】写作;创新;命题;立意;题材;布局

写作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作文水平很差的学生语文成绩是优秀的;相反,我们也很少看到作文得心应手而语言成绩却不令人满意的学生。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的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我们要努力提高中学生的写作素质,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必须从初中生开始就注重对他们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引发和培养,必须对作文的命题、立意、题材、布局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

一、命题要有创新性

作文教学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窒息的现状,出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文题应起到迫使学生作用。具体的说就是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通过细密的构思,在文章中使之合理化。大力进行这种具有创造思维的初级化训练。由此,教师在命题应注重这样三点:

首先,注重命题新颖性,逼使学生开启创造性思维。好的作文题目。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和写作兴趣。例如写人记事的作文可命为《亲情故事》、《妈妈叫我“淘气鬼”》、《爷爷的故事》等,这样的题目,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创造想象乐趣,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再如,题目《2020年回故乡》、《20年以后的我》就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充满美好希望的内容。

其次,注重命题激发性。能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兴趣的题目,使命题是努力做到:新奇活趣;难易适度;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导向。如《假如我有了钱》、《长大想×××》这们的题目学生写起来就有时代感、新气息。

第三,注重命题多样化,为使学生有话可写,命题最好用半命题,如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补充上:我长大了,我学习前进了,我流泪了……这样,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写出来的文章也真实感人。

可见,在作文训练中,题目拟的好,学生一见眼亮。精神一振,兴趣顿生,跃跃欲试,定会有强烈的写作欲望。

二、立意要有突破性

作文立意要解除传统的束缚,教师应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首先,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要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使其作文具有积极的意义,真正做到“文道结合”。对中学生应努力树立科学高尚的情操,道德品质和远大理想,然后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中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生活阅历丰富,体验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作文时,文思使如江水出闸一泻千里,畅通无阻。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剖析自己的文章,也就是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想什么写什么,如写《我背地里做的一件事》,教师意在让学生大胆地说出心中的秘密而做文章。又如,指导学生写发生在家里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一件事,板书题目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氛围:同学们,你们每个家庭都有许多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仔细回顾一下,选择一件写出来,于是同学们有写《帮爸爸戒烟》、有写《和妈妈下棋》、有写《给奶奶过生日》……这些题目都可以写,像这样指导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千人一面,众人一词了。

第三,选择创新的独特角度。如写《记一个熟悉的人》,少写班上刻苦学习的同学,或是他敬爱的爸爸、老师等。这些作文虽都可写,但他们缺乏创新,如果能换一个角度立意,写生活中一个爱管“闲事”的老人,平时言语不多,不讨人喜欢,但在关键时刻,他为了维护群众利益,敢于同坏人做斗争,则比较能吸引人,又如,若是写一个残疾青年如何战胜自卑,开店铺,自己养活自己,并诚心为大家服务,赢得大家对他的信任的事,也就比较有创新了。而且习作富有时代气息。从创新的角度培养学生创作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

三、题材要有灵活性

中学作文教学再也不能走技术主义、形式主义的老路了,只有以内容题材为中心,以精神和思维训练为中心,方能开创作文教学的崭新天地,拓展学生的写作题材,让题材贴近生活,注重写作实效性,是引发和培养中学生作文创新意识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生活是作文之源,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教师要通过课内课外开放,要重视开拓中学生的社会生活视野,培养他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面向社会,接触实际的良好意识和能力,力求做到写作题材与学生生活合拍,从而使作文内容生活化。这样,不仅解决了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写出内容充实,富有新意的好文章。

四、布局要有新巧性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无奇。如记写某个人物时,可先贬低后赞扬,为扬而抑,抑的目的在于扬,抑制是为了更高的扬起。有个学生写《爸爸不求“爷”了》一文,开始写爸爸信神,磕头祷告,求财神赐福,且还执意信“老天”。这是“抑”。然后,敬“财神爷”总不发财。后来,爸爸信了舅舅的话,不信神,去养鸡,结果成了养鸡专业户,发了,终于明白:“想发财还得靠自己。”这是“扬”。

篇7

    关键词:自然教学 探索 创新意识

    面对当今这个多变的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我们已无法用过去所学的,教现在的孩子去适应未来的世界,只靠传统的注入式教育已无法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我们要求继承传统,更希望推陈出新。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

    一、 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自然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在自己面前发生,比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好得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并且可以灵活运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一节课无论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不符合学生的知识规律,不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那么这样的课就是失效的。一定要让学生在自然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例如教学《水是怎样的物体》一课时,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知道了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时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牛奶、白酒、白糖水、盐水、酱油、醋等几种液体,让他们自己设计出鉴别水的实验方案,学生人人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研究讨论的结果,认为先看、再闻、最后尝味道,才是最合适的程序。这样,学生不但对水是什么样的液体认识得很清楚,并且掌握了鉴别水的方法。

    又如:学生在没有学习《花的构造》一课以前,从平时的生活中,从语文课上,对花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学习这一课时,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他们发现大多数植物的花都由雌蕊、雄蕊、花瓣、萼片四部分构成。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发现,花不一定都有这四部构造:黄瓜花有的只有雄蕊,有的只有雌蕊……学生为自己的新发现感到兴奋。抓住这个时机,教师给他们讲“完全花”、“不完全花”等知识,学生会觉得难度较小,从而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

    对学生来说,只要把要学的知识作为待创造的结果,就能把学习新知识和培养创新意识二者统一起来。

    二、 适当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适当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性问题极具挑战性,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课的起始阶段一般是先提出本课研究的中心问题或某一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某种现象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不管是采用哪种提出问题的方式,目的都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明确研究目标。例如教学《热胀冷缩》一课,教师出示一瓶橙汁汽水,一瓶桔子汽水让学生观察,让他们看一看,想一想,你想研究两瓶汽水的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后,提出了很多问题:

    ① 我想研究汽水为什么会冒泡泡?

    ② 我想研究汽水的盖子为什么能封得那么严实?

    ③ 我想知道人们为什么管它叫汽水?

    ④ 为什么人们都爱喝汽水?

    ⑤ 为什么汽水一般装在玻璃瓶里?

    ⑥ 为什么瓶里的汽水不装满?非要差那么一点点?……

    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许多知识,今天我们只来研究其中一个问题:汽水在瓶中为什么不能装满?学生看到研究的问题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培增,创新欲望强烈。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三、 放手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的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留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便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例如《磁铁游戏》课,让学生玩“巧取试管铁钉”游戏时,开始有的学生感到茫然,不许倒掉试管里的水,又不能用夹子等东西,那怎么将铁钉取出来呢?他们经过动脑思维,互相启发,将试管取钉的问题和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的知识挂上了钩,从而找到了取出铁钉的办法。他们有的采用了用磁铁在试管外壁先吸住铁钉,再沿管壁向上移动取出铁钉的办法。有的学生先用磁铁吸住一根长铁钉,再让长铁钉又吸住一要长铁钉,使两钉首尾相连地悬吊着,然后将悬吊的铁钉伸进试管里吸出小铁钉。虽然第二个办法不能说明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但他是经过积极思维后才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师也应给这些学生鼓励表扬。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生物论文

    这样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主要参考资料:

    《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邵永良、庄允吉、童国飞

    (宁波出版社,1999年2月第二版)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陈龙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篇8

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新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师要认识到,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基本设施电脑都非常感兴趣,但是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却并没有同样浓厚的兴趣。教师应该找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电脑的结合点,使信息技术课程与多媒体电脑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接触多媒体电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我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创造多种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教师要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内容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巩固课内所学知识,拓展学生视野。课外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以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课外活动要与课堂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紧密联系,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向各个不同的方向扩散,使学生明白一个问题并非只有一种解决方法,也可能有不同的解答,启发学生要深入思考,从各种可能性出发,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这种不受现有的一种方法、一种途径的限制,从多种角度出发思考,得到多种不同的正确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就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画面形象生动的优势,刺激学生的感官,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渐渐学会求异思维。

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寻求多样性的答案,这就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克服以往单纯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教师可以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教材中能一题多解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出发,尝试各种方法,得到多种解答。例如在学习“新建一个Word文件”时,教师可以学生自己尝试新建一个Word文件,然后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做必要的补充与总结。

学生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后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1. 在桌面上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新建,Microsoft Word 文档。

2. 点击开始菜单,程序,Microsoft Word。

3. 在一的打开的Word文件上方点击“打开”快捷键。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这多种解决方法中,找到一个最便捷的方法。

三、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穷的。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想象的对象可能是现实中已有的事物,也可能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所以说想象具有创新意识的内涵和特性。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发挥信息技术课程新异性与变异性的特点,让学生自由发挥展开想象。

中学生受到年龄、知识、阅历等因素的限制,他们的想象能力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电脑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想象能力。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创设一定的技术环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具有的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富有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还要经常设计一些旨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作业,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疑问意识

疑问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心存疑问,自觉的发现问题,独立地思考问题。疑问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地投入学习。疑问意识还可以激励学生勇敢探索,大胆创新。

篇9

首先,在历史课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我们要意识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不能只靠自己的三寸不乱之舌,和一些与历史教学不太有关的虚构故事来取乐学生。而是用自己人格的魅力,风趣的语言使枯燥乏味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用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搞一些历史游戏,猜历史谜语、讲历史故事来活跃课堂氛围,打开学生智慧之门。比如,我们讲“万里长城”时,可以先叙述长城的工程浩大,修建得雄伟壮观,连绵万里,气势磅礴,这是人类历史上伟大壮举,还可以论述长城具有抵御外族的侵扰,维护国家安宁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讲述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来证明这项工程宏大、艰巨,需要很大的国力才能能做到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佳境,让学生感悟到我们生在这个国度而骄傲自豪,还增强了爱国主义意识。

其次,历史教师要想通过历史课的教学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努力创设历史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记得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他说的是写文章,只要感受深切,才能入境。是的,也是同样的道理,人的情感在一定的环境之下产生。你能创造出好的环境、氛围,学生就能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我们讲“二万五千里”时,给学生看一些的故事篇,唱几首《组歌》,背几首有关的诗歌等,使学生仿佛看到英雄前辈可歌可泣的壮举。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创新和感情的升华!

再次,作为历史教师,要想通过历史课的教学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努力利用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一种沟通心灵的艺术,在课堂上,不应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历史事件、年号,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应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来掌握真才实学。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出对教学的创造性的见解。

篇10

一、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

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美术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科研成果,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

如“用画笔美化我们的校园”,号召学生在教室外的瓷砖墙壁上绘出美妙的图画,美化我们的环境。每位学生要尽情地用画笔创造美、展现美。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的美术才能得到极大的展示。还可以搞一些画展:“我能行”“我画的最棒”“露一手”“看我的”。给学生更多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美术创新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初中美术教学中,应努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美术课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

美术课堂,教师要勇于丢掉“师道尊严”,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示范作品固然很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样品,但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作品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而应该允许学生的作品有他们自己的个性。当学生有所创新时,要及时表扬、鼓励。

尽可能多地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有了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会插上翅膀,自由遨游在思维的领空。在探索、研讨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初中生喜欢异想天开,有的想法甚至有些离奇,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不要把知识技能看作僵死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他们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如果不能提出问题,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潜能才会被激发。创设好最佳的问题情境,能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如学习《色彩》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视频,看了几种样式相同而颜色不同的箱子,提问:“你认为哪个样子较重?”结合学生以及视频中随机采访的路人的回答,提出一个问题“相同样式的箱子,为什么人们会认为深色的重?”学生经过思考,纷纷提出不同见解,然后我们进入了学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