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学的属性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科学的属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课余体育训练 竞技体育 属性定位区分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47-02
一 前言
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无论在体育人才输出、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是在体育经济可持续发展上都日益呈现出一些弊端和不协调,不符合当前形势下国际体育的发展趋势及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后奥运时代,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国的竞技体育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科学化训练为手段,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有措施地建设一个与我国教育机制和体育机制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这个体系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但在这个体系的名称定位上,有的学者称其为“学校课余体育”,有的称其为“学校竞技体育”,还有的称其为“学校业余锻炼”等。那么,该如何看待不同名称下的深刻内涵呢?其表述含义是否一致,是本文所致力解决问题的方向。
二 研究结果分析
1.相关概念对比分析
“课余体育训练是在学校体育教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为推动学校群众体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后备体育人才,组织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以代表队的形式,在课余时间里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比赛。它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竞技体育,指大学通过招收有一定体育特长和爱好的学生运动员并且提高他们的竞技运动水平,以参加校际竞技体育比赛为主,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一种教育过程”。
由以上两个概念可以看出,一些学者将课余体育训练归类为一种基础性的体育教育行为,将其理论应用于中小学体育文化范畴下,将其“打基础,挖潜能,培养大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作为课余训练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将学校竞技体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体育教育行为,是在课余训练基础上的更高级别更高层次的拓展。其所处环境主要为大学院校、高职高专等,目的是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且能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为国家、学校在世界高水平竞赛上争得荣誉,为学校校园文化、声誉及培养大批具备创新、学习、合作与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体育人才作出无可比拟的贡献。
2.不同内涵下的外在表现
第一,学校课余训练。由概念可以看出学校课余体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通过科学选材、科学训练,为我国培养一支强大的竞技人才后备军。《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2000年)》中明确提出:“课余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特别强调必须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课余训练。但就目前来看,学校课余训练存在着本末倒置,把少数运动员作为重点培养目标的误区。
第二,学校竞技体育。体教结合,依托高等学校培养选拔优秀运动员,是体育教育领域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围绕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整合体育教育资源,由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探索培养人才的创新机制,它具有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双重特性,其目标是整合高校的教育资源与体育系统相结合,自主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和运动队,促进其文化知识、专项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并在各类高水平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为学校、为国家争得荣誉的一种教育活动过程。
3.比较综述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目标是在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发掘出有潜力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采用科学的训练方式和手段,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完善各项训练体制机制,合理地进行锻炼和比赛,同时注重文化课的学习和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学课余训练逐步发展为我国未来竞技体育明星的成长摇篮,发展为大学院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人才打造基地。学校竞技体育的目标则不再是基础的打造和初级人才的发掘,它的侧重点是将后备人才发展为主力军,将技术素质能力发展为成绩和荣誉,将潜在的无形资源开发为强有力的有形资产,推动了人才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更增添了体育产业的无限生机。
4.二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和学校竞技体育在概念上虽具有一定的区别,但其现状及发展过程都受到一些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不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青少年训练存在着严重的早期专门化趋势。目前部分中小学教练员被眼前利益所蒙蔽,过早专项化的训练及照搬成年运动员比赛项目的竞赛体制使得许多优秀的体育苗子裹足难行。(2)训练经费短缺、投入太少。据调查,90%以上的经费取决于学校的行政拨款,而由于学校的经费有限,分摊到课余训练上的更是寥寥无几。(3)普遍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和配备精良的训练设施。目前从事课余体育训练的教练员绝大多数由本校的体育教师承担,缺乏系统的科学训练理论和实践经验。(4)社会意识、家庭因素及学校领导理念的影响。受我国现行考试制度的影响和制约,人们更注重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忽略了体育的社会价值。(5)学生文化学习与课余训练的矛盾。学生参与课余训练的同时又要学好文化课程,为以后人生的发展做铺垫。但部分学生文化学习重要性的观念意识淡薄,学训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致使二者间矛盾不断加剧。
三 总结与建议
第一,需要各级中小学校、体育院校明确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明确自身任务;各高等院校在有选择性招收体育特长生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资源,努力发掘体育后备人才。
第二,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包括体能设计师、营养师、医务人员、心理训练辅导员等)。课余体育训练可以采用招聘专职或半专职的专业运动队退役教练员作为培训老师。学校竞技体育则在拥有高水平教练队伍的基础上再建立起整套科学完善的体育科研队伍,完善训练场地的基本设施,使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与世界水平同步接轨。
第三,由于课余体育训练受其自身因素影响,其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需要国家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等各个方面的重视和支持,确保其稳定发展。而学校竞技体育由于其自身的性质、环境的优势,可以通过寻求社会、企业扶持赞助等来丰富资金来源。
第四,学校课余体育的发展规模、程度以及发展项目是学校竞技体育的来源和后备,各中小学校可以根据国家需要及社会发展现状结合各学校自身发展优势和地方特色,整合全国学校的体育资源,调整项目结构,完善项目布局。
第五,针对高校竞技体育的现状,改善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机制,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制度、政策、法规,实现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同时需要进一步改革竞赛体制,增加比赛次数,增加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从而推动高校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关于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通知[S].1986
[2]吴贻刚.普通高等学校与高等体育院校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与文化教育资源利用的探讨[J].体育科研,2005
[3]李庆.关于学校课余训练问题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7
[4]张薇.论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冲突和尴尬[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
[5]杨铁黎等.我国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J].体育学刊,2005
篇2
一、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兴趣
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性,具体性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具体化,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如认识数字“1”为例,我先出示课本《快乐的家园》图片实投,学生们一下子被色彩斑澜的图画吸引住了,我让学生说出图上那些东西的个数是“1”。学生们说出“1”间房子,“1”个太阳,“1”条小船,“1”条小狗等等,再让学生在桌上摆1根小棒,举起1本书等具体的实物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老师使学生得知尽管这些东西各有不同,但数量都是“1”,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使他们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再让学生看看自己的身体和周围,说一说有哪些事物能用“1”表示?学生讲出数量是“1”的各种各样东西,然后老师又问:“你们看到或听到‘1’这个数时想到了什么?”他们说,想到1朵花,1个汽球,1座山,1个苹果等等,从而使学生又从抽象“1”想到实物,使学生初步形成“1”的概念。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买文具”时,我设计了一个购买文具的生活情境,让三位学生扮演售货员,让部分学生购买文具。学生自由购物,适时指名说一说自己准备如何付钱并关注三位售货员是如何找钱的。在这一仿真购物活动中,大部分学生似乎置身于超市里,正在进行有趣的交易活动,孩子们的脑细胞都在繁忙地工作着,对人民币的认识与使用也在这一活动中得到很好的巩固与提升,其探索知识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低年级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要巧妙地把他们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上来,把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浓,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找朋友,夺红旗,开火车,我是小小邮递员等等。在讲认数10时,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小圆片摆10的组成,看看谁摆得又多又快又准。在教5的乘法口诀时,老师分别写有“5”的乘法算式和结果的卡纸发给不同的同学,让他们找朋友。做这个游戏时,同学们开动了脑筋,注意力非常集中,很少有错。每当他们胜利时,都高兴地鼓起掌来,尝试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牢牢的记住了“5”的乘法口诀,比起给时间要他们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
四、把数学中的美寓于生动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中
故事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打开教材,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美丽的童话内容。作为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数学课编成一个个以童话故事为主线的学习内容,让数学课充满强大的生命力。例如我在教学《前后》时,把书本龟兔赛跑的两幅插图,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并让学生扮演龟兔的角色,学生们学得高高兴兴,同时也渗透了思想道德教育。
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利用数学学具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感知活动,让学生在动手中去思考,在快乐中长知识,使教学中的难点有效地突破,通过动手获得的知识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如二年级有一个测量的实践活动。活动要求学生测量出自己的铅笔长度,数学书的厚度,自己的小臂长度,学生座椅的高度,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觉得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学生们拿出了数学学具中的卷尺认真的操作起来,并在各种操作中、探索活动中,既学到了如何选择测量单位知识,又体验到自己动手的成功乐趣。
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3
(1)整体把握内容、灵活处理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根据现有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等,实施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案例1: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105、106页呈现了两个例子来学习中位数,教材试图通过第一个例子的教学,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内涵,掌握求奇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通过第二个例子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概念,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并再次体验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因此,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两个例子要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就可能隔断时间的有机联系。我们对教材做如下处理:在教学第一个例子的基础上提问:“如果再增加一位同学杨冬的成绩24.5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又是多少”,这样,就把第二个例子的内容整合到第一个例子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一气呵成,便于学生的有效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能整体建构的知识绝不分散建构。同时,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对教材中的一些内容进行适当整合,实施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2)活化手头教材,适当补充教材。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认为教材已经给了我们一幅“锦绣作品”,教学时只需要“照本宣科”就行了,从而极少去思考教材呈现的知识是否全面、是否合理。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是教学的一个起点,而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凭借自己的智慧、灵感、经验,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完善或加工,必要时还需作适度补充,努力挖掘教材的内在价值,让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案例2:在教学了“折扣”这一内容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书店为了推销《数学词典》,打出了这样的广告:《数学词典》每本10元,购买200元以上(含200元)的给予九折优惠,购买500元以上(含500元)的给予八折优惠,假如我们班上42每人均要购买1本,你能不能设计一种最好的购买方案,使每人出最少的钱并购买到《数学词典》。”这样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都能很快设计出以下的几种方案:方案一:每人都买,各人付各人的钱,全班共要付钱:10×42=420(元)。方案二:全班合起来买,总价超过200元,应按九折付钱,10×42×90%=378(元)。方案三:想办法和其它班合起来买,使总价超过500元,这样可得本班应付:10×42×80%=336(元)。学生通过将这三种方案相比较,显然可以知道是第三种方案最好。这样通过生活案例将数学知识引导到生活中来,充分挖掘教材的现实意义,又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提升课堂效率。
2、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条件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它不仅强调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让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技能的形成与应用意识,学会独立思考;不仅强调让学生“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思维能力”,改变用“纯数学”去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能力,“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关注其它三个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案例3:在教学“圆锥体积”时,让学生分组做实验:一个圆柱形容器、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还有沙子或水,让学生用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中装水(或沙子)从而证明V=1/3sh的成立。实验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继续实验,直到成功。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自己亲身体验过的知识,印象才深刻。
3、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从学生喜欢的活动入手,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情境不仅是导入,而是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数学是抽象的,但是对儿童来说,他们往往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数学现象。案例:在教学《分类》时,我运用主题图设计了一个小故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逐步呈现图中凌乱的生活场景,学生顿时兴奋起来,熟悉的生活环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整理房间”就成了他们迫不及待要做的工作,自然,“分类”的方法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呈现出来,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学生学起来亲切、有趣、易懂。这种情境是学生学习分类的认知基础,也是效果好、效率高的一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2)运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活动,并把数学知识技能目标和谐地融合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与体验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案例:在教学《重叠问题》时,首先通过学生投票统计并提出问题:“喜欢篮球的有8人,喜欢足球的有12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20人。“对吗?”教师轻轻的一句追问,立即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原来直接用加法求总数的简单问题遭遇了新的情况,学生开始关注信息之间的关系,产生整理杂乱信息的必要。这时,放手让学生整理学号,当学生调整学号时把既喜欢篮球又喜欢足球的放在中间,老师提问:“这里有16张学号卡,究竟是几个人呢?”学生马上想到可以把重复的学号叠在一起或干脆拿掉一张,老师再次引导:“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家一眼看出:喜欢篮球的有几人,喜欢足球的有几人,两种都喜欢的有几人?”通过讨论学生觉得可以用笔圈一圈,于是韦恩图自然生成了。教师又巧妙地再次组织如下活动:“如果让你上来贴,你会把学号贴在图上的哪一部分?为什么?”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韦恩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到该让学生研究时放手给学生研究,不需要的地方决不浪费时间,从容不迫的巧妙引导大大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篇4
关键词:新课程中 学生的主体性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的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理论依据。
《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仅在基本理念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还指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设计生动有趣、适合学生水平的现实情景,引导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关系去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自己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每个学生都具有发现的潜能,由他们自己某种程度上通过组织和整理,进而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活动是可能的。数学课程应当推动这种潜能的开发,使学生通过足够的资源、空间和时间,有重复人类数学发现活动过程的机会。
以下就学生主体性与自主学习的主要表现做如下阐述: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就是让学生想学、乐学。在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建立在对学生片面认识的基础上,而学生只作为接受的主体,没有形成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的培养,达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因此,从教师方面,应培养、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将丰富的现实情景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从学生方面,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走出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幸福,变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从而想学、乐学,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学习应从依赖走向独立。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认为学生的“独立性”有这么四层意思:第一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第二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的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第三层: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他们在学校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第四层: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从而有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研制的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确定哪些知识、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概念,并且强调学生学习与方法。北师大教授康健认为:“学习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光为工作,而是变成了安身立命之本,是生命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社会发展太快了,不学习,生存就要受到挑战、受到威胁,这一点不光是对孩子,对我们所有的人都很重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因此,培养学生愿意主动、独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自主学习”确立了“先学后教”的原则: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值得强调的是,就是在教师教的过程中,也依然要十分注重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会学、善学。
(三)充分了解学生的独特性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塑造,不仅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较全面地发展,而且促进每个学生相对于他自己而言是最好的发展。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认为:“我们过去强调共性较多,强调个性较少,对个性凸显者往往缺乏宽容。这就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我们应用一颗关爱的心去保护孩子个性,而不能用统一模式来评价孩子个性的发展。”
注重学生个性的素质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把学生看成一个理性、感性和灵性的“全人”,而不是吸收、储存知识的仓库或者专门应付考试的机器人。
二是确认“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不是教“教材”(书),而是教“学生”(人)。
三是教师应了解、尊重、欣赏并发挥学生个性,由因材施教达到人尽其才。
四是通过各种教学设计与措施,使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而由先前成功的经验助长学生以后不断获得成功。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题,加强课堂练习,以达到掌握目标的目的。练习应分为三类:A类,课本练习题,适应基础差的学生;B类,课本A组题,适应中等的学生;C类,补充练习,适应于优生。通过分层练习,使不同层次能学习均主动达标,体现了学生的独特生。
(四)在学习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总之,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体;教学;体育游戏;重要性
一、教学内容分析
1890年由庆丕、翟汝舟译自日本的《幼学操身 一书(益知书会本) ,是我国现在已知最早出版的学校体育教材。梁肩超曾把这本书的书目列入他编撰的 西学书目表》中,说该书“述体操之法。与中国易筋经相仿佛,而其法较善。西人学堂, 皆立体操, 定课每日以一二小时为之”。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实施的《奏定学堂章程》正式确立了中国的学校体育体制,当时体育课被称为“体操课”。以后,以“兵式体操”为主的体操课在中受到了猛烈冲击, “兵式体操”在学校中日渐没落,l922年《壬戌学制》公布之后,在l923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中正式把“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体育课以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为主要内容。解放前的学校体育课虽为必修课,但一般学校只重视选手体育,体育课可有可无,体育课多为放羊式教学。
二、教学目标
国内的一些大城市开始学习前苏联体育教学大纲的内容,其教学特点注重健康性、教育性、全面性和实用性。1950年开始规定每周两节体育课,教材内容主要有基本体操、游戏、舞蹈、球类、技巧运动和田径赛 。从此以后,体育游戏才真正的树立在人们的面前,成为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体育游戏可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体育课上得更生动活泼、有实效,发展游戏者的体力和智力,或是为了娱乐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同学们在游戏的运用过程中,可以创造性的发展游戏的内容,制定游戏新的规则,以及不断创造新的游戏,提高体育游戏的功能,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完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方面有着重大意义。因此,重视和发展体育游戏是各个教育机构和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任务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拟定《探讨体育游戏在高中体育课教学中的重要性》课题实验方案;2、建立课题研究组,明细分工,制定研究实施方案;3、收集整理对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拟定子课题,确定研究的具体目标内容;4、根据课题的研究的目标内容,收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初中的学生从生理、心里上渐渐成熟了。那种命令式的教学方法只能让他们越来越反感。上体育课有种敷衍了事,凑合凑合的心态。你会发现,一旦教师宣布解散后,很多学生会拿着课本和小册子找地方坐着。学习固然重要,但在体育课堂的时间去学习别的知识,对学生本身而言是一种资源浪费,一周一节的体育课,看似不重要,但其设置和存在有着必然性。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上好一节体育课可能对一周的心态都是一种好的调节。而现在的体育课却恰恰违反了体育的这两个特征,它把所有学生集中在一起上同样的课,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或者是不是喜欢,严重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完全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就导致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心态、体质自然就受到影响,导致很多不良的结果产生。
六、教学过程
体育课与纯粹的游戏课还是不同的,不能完全按照学生自己的兴趣来按排,因为体育课有着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体育教学必须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和按照教学步骤来进行,这就限制了体育课的自主性和宽松性。但我们可以在遵守教学原则的基础之下,对教学方式做一些变化,那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特点以及自身需要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每个老师挂牌教一到两项体育运动项目,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了。
七、教学评价设计
我从实验的学生身上体会到他们喜欢上体育课,他们年龄小,朝气蓬勃,对初中生活很向往,可能都是优秀生的缘故,管理起来比较得心应手,这还是很让我很欣慰的。刚抓实验班时,我们体育教师就得到了上级的命令,就是一门心思抓中招体育考试的内容,虽然一开始还比较慌张,但安静的坐下来一下,上网查看的了大量的资料和书籍后,感觉问题还不是很大,最起码有了基本的头绪。从考试内容,即:男女生立定跳远、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男生的引体向上或投掷实心球、女生的仰卧起坐或投掷实心球。详细的研究的考试章程和规则以后,进而又考查了每一个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后,帮助学生选择考试项目和训练方法,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又周密的分成了训练小组,让他们的成绩优秀者起到示范作用,让学生自己心中有数,对这样的生活产生兴趣。从早操开始,就让学生放松、训练,最后达到设置的目标成绩。他们真的很努力,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八.教学反思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课堂提问的作用是明显的,但如何恰当地提问确实是一种教学艺术。做得好,自然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反之,也很有可能吃力不讨好,并使学生谈虎色变。数学课与其它课有许多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下面结合笔者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例如,在学了等差数列之后,再学习等比数列,许多同学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此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l)等比数列中公比是否可以为0?是否可以为l?(2)若等比数列的公比大于1,是否该数列一定递增?公比小于1,是否一定递减?(3)结合定义,判断由等比数列各项的相反数、倒数、平方数分别组成的数列,是否仍为等比数列?(4)等比数列所对应的各点是否均匀分布在指数函数的图像上?这几个问题,看上去并不难回答,每个同学都有想尝试的愿望,给他们提供了机会。通过强化联系,比较不同之处,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既强化了学生的参与,又做到了及时地反馈和矫正。从学生的回答上,可以透视出学生对等比数列定义的诸多疑问之处,从而促进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和掌握。
二、提高提问教学的目的性
例如,复数部分引入棣莫佛定理时,教师提问:“(1- i)100等于多少?”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讲,学生利用复数的代数形式可以直接计算,但实际操作过程却很麻烦,此时,教师可适时指出本题有很简单的计算方法,很自然,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急于知道如何进行计算,提问目的便实现了。
三、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例如立体几何中涉及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等一类题目时,对球心位置如何确定、点面距离如何计算、画出截面圆等问题,完全可以提出平面几何中三角形内切圆的相关性质问题,这样便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相应问题——事实上,类比推理的思想对所有学科都有重要意义。
四、教师的提问要通俗易懂
例如:“是否存在实数k,使关于x的不等式x2-kx-1>0恒成立?”对于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有些学生却不知如何下手,此时,教师可对其作出说明:“存在”是指“有一个”,“恒成立”是指“永远成立”。再结合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图像等描述,学生就较容易解决上述问题。
五、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
虽然课堂提问总是由一个或几个学生来直接回答,但提问的目的却是希望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这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使问题处于大多数同学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使问题的答案成为跳起来可以摘到的苹果,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提问固然不能过浅、过易、如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但也不能过深、过难、使回答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甚至只能由教师自问自答,成为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应让大多数同学都可以入手,都可以尝到成功的喜悦。
六、按一定层次提出问题
现代信息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因而必须根据教学要求与学生认知水平,按一定层次提出由浅入深、步步递进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养成深入探究问题本质的好习惯。对同一数学问题的提问应尽量从不同角度进行,这就好比电影艺术中拍摄时,除了一台机器从一个方向拍摄的传统方法,也可以采取多台机器从不同方向甚至从空中拍摄的手段,实际上,后者的效果更具立体感,更有震撼力。数学提问也是如此,同样一个问题,除了代数法,用几何法是否可以处理?另外是否还有办法?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如果经常这样提问,便可以使学生窥见知识的全貌,对知识的理解也会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平面到空间。
七、对学生回答问题作积极性评价
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教授在其《行为管理学》一书中说,同样一个人经充分激励后发挥的能力,相当于未经激励前的3到4倍,可见“肯定”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在提问后应对回答的学生及时评价,对于回答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仅有的一点)应大力鼓励和表扬,即使回答完全错误,也应首先肯定其积极思考,再帮助其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评价中不应涉及学生的个性品质,不应将其与学生“是否聪明”、“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联系在一起。总之,我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能再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让他们学到一堆死的书本知识,而应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通过进行有效的问题教学策略,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终身受用的数学学习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一、提问要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研究证明,教师的提问绝大部分是事实和回忆类型的,学生只是被简单要求回忆一些信息,并按照最初传授给他们时的精确形式回答。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例子通常是“Who...?When...?Where...?”,这类提问对于了解学生对事实等表层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果仅使用这种形式,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也不利于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更不利于其分析、评价、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提问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问些评价性或跳板式的问题,多问“Why...?”What’s your opinion?”“What do you think about it?”之类的问题。这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使其个性发展,掌握更高等级的学习技能是十分重要的,这样的提问有助于加强学生主动的对课程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使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还能将知识灵活运用,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提问要和学生能力水平和以前的知识相适应
所提问题不应该太困难或太简易,要有一定的坡度,兼顾大多数学生,和已有的知识相连接,如果太简单,学生不需要经过太多的思维活动,则缺乏挑战性和趣味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初中英语“What a good kind girl”一课,如问:“Did she know the way?”就显得太简单、太乏味。如果在问题前面加上:“Why or why not...”就会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根据已学的知识回答,如:“May be she was new there/She may be lost there/May be she had a bad memory”,等等。此类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单纯简单的“yes or no”之类的问题要有效得多,并且对旧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巩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都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另外,所提问题不能太困难,如果太困难,学生不会回答,则持续的失败会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造成自信心的降低和心理包袱,也会造成他们努力程度的降低,使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完成任务而不得不放弃努力。
三、提问方式和所指对象要多样化
提问可以让学生举手回答、齐声回答或由教师点名让学生回答等,要发挥各种回答方式的优势,避免劣势,各种方式要交互使用,不能单用哪一种方式,提问所指对象范围要大,无论男生、女生,优等生、中等生还是学困生都要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有些教师从不提问学困生,认为让他们回答问题会浪费时间、破坏教学气氛,其实有时教师可以给这些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尽管他们回答问题的水平不高,但成功回答问题的经验,很可能会使这些学生树立新的自我形象,增强学习信心。另外,有些优等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也比较少,原因是教师认为这类学生上课肯定会认真听,也肯定能听得懂,没必要提问。其实,优等生也有必要时时提醒。总之,上课提问不要使某些学生产生“老师肯定叫不到我或肯定又是让那几个人回答”的感觉。
四、提问时和学生回答时要注意表情和语气
对于喜爱的学生,教师一般都能耐心而亲切地给予引导,这类学生在课堂上也相应地较为活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每个班级、每堂课上都存在一些不敢回答问题的同学。他们一听到问问题就害怕,生怕喊到自己,生怕出洋相或受到老师的批评。对他们,教师特别要注意营造轻松友好的气氛,不仅要注意自己所说的话,还要注意自己的非言语信号,像表情、姿势、动作等。我们要多一点微笑,多一点鼓励,多一点理解,特别对内向敏感的学生和一些学困生,一些不恰当的话或不适当的非语言信号会使他们觉得教师在取笑他们,讽刺他们,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点头或以“That’s ok!”“Fine!”“Come on!”等语句鼓励他们,这会让学生多一点信心,多一份动力。
五、注意回答问题后的评价
对于客观题,学生必须回答得精确、客观,而有些主观题就不应存在狭隘死板的所谓的“正确”答案。不管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应引导学生多思考,找出解决方法,并且尽可能多地使用已学的语言回答,这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思维发展都有好处。奖励“对”的回答而处罚“错”的回答,就造成了学生不敢尝试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创造一种气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努力都得到鼓励和奖励。教师要避免对学生的回答做过多的总结或总是提出自己的观点,因为教师往往被学生视为权威,解题方法会被学生认为是一种“正确”的“唯一”的回答,这样会阻碍学生进一步的思维活动。科学评价,应注意让问题及答案尽量保持开放性和变化性,让学生有进一步思考的机会。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 艺术性
语言是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对利用课堂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兴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简明扼要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就能够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其心智,陶冶其情操,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一、课堂提问的目的性
1.就内容而言:围绕教材重难点
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紧紧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将问题多设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上,这些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若将学生的思维启向枝节问题,就失去了提问的提问意义。也就是说,让学生摘到的“桃子”,味美而有营养的,才能收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散文教学,更要我们把重点难点放在学法的指导,达到“教为了不教”的目的。《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标准》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着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因此,我在设计教学重难点的时候会问绕课文内容,从问题入手,提纲挈领式地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从文本中寻找情感产生的依据、观点支撑的材料。学生寻找“证据”的过程,就是自己研读文本、品味文本、深化理解的过程,其中,学生的认识可能会有所变动,表明他对文本的研读真正落实了实处。而引导学生自己研读文本,寻找思想感情正是散文教学的重难点。
2.就对象而言:区别性对待学生
一个班级,学生的知识建构,学生水平都有高低之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问题设计,提问回答对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别。以《江南的冬景》为例,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能体现江南冬景特点的词语。”该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删减信息的能力。在通读课文后,学生很快从文章中找出相关信息,回答该问题。因此我让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回答,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阅读时删减信息的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设计目标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更加注重课堂的实际效果。我们不应该偏离自己设定的目标,单纯为了追求课堂效果而提一些华而不实的问题,而应该具有渐进性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实现对授课内容的最优掌握。
二、课堂提问的互动性
课堂提问在大多数情况下特指教师向学生发问,其实课堂提问也包括学生向教师及全班同学发问。这也是提高诗歌教学效率不容忽略的一种方法。
如: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我遇到了难题,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由于三年学习形成的定式,他们认为语文学习只是一个简单的记录过程,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因此提问时发现,最简单的问题学生回答都存在疑惑。于是,我采取了同伴互动的方式,在教学环节上,我用简洁的语言将第一诗句解读、示范之后,让学生自己来解读下面的诗句。每人一句,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先提问那些主动举手的学生,让他们给大家作个榜样,慢慢地,随着课堂环节的深入再提问那些不太敢举手、想参与进来的学生,让他们模仿着说,活跃起课堂气氛,进而带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于是,渐渐地,兴趣浓的、成绩高的学生自然越来越在语文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语文风采,而一些语文成绩不太高、很希望在高中阶段有些突破的学生也在第一节语文学习中给自己增强点信心。
三、课堂提问的严谨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依靠提问来支撑的。然而,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并且提问方式过大或者过小,过大,则会造成学生答非所问,摸不着头脑,而问题太小,则缺乏提问的价值和意义。
如月考卷分析大阅读题《两片秋叶》有一个问题:作者将两片秋叶放在一起对比,领悟到它们的作用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其中不同之处是,前者:(不超过12个字)
后者:(不超过25个字)
大阅读题,我和学生强调四个字:“文本意识”所谓“文本意识”就是要求学生答题要有依据,通过阅读,从文章中找线索,找答题点,而不是泛泛而谈,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发现,从“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秋叶搁在一处。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越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我迷惘起来,我并不懂自己,何故竟会发生了要将这片枯死的形体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这一部分是开始把两片叶子进行对比,可是在回答时候发现把范围框死框小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片叶子,在对比后显现出的作用:以枯树形体冷了心。然而第二片叶子的特点(也就是两片叶子的不同)则是下一段加以阐述:“它却是挤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可见,教师提问要注重提问范围大小的确定,若能对学生正确引导,可使学生轻松的找到问题解决的切入口,让学生能由此到彼,由因到果,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篇9
一、有效的预习,是有效数学课堂的必然需求
1.素质教育呼呼学生的自主学习。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必然导致人们的终身学习,学校教育,也必然与社会接轨,引导学生既要想学,更要会学。课前预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知识层面得到收获,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数学课堂需要学生的课前预习。素质教育下的数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除了动脑想动手写,还要经常进行一些实际操作和调查实践活动。数学课堂,因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完成更多的教学目标,所以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对数学课堂的有效补充。
3.有效课堂离不开学生的课前预习。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学生,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衔接程度,才能因材施教。学生通过预习,可以了解自己哪些知识已经懂了,哪些知识还存在疑惑,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合作交流环节有目的,而不至于盲目应付,人云亦云;教师也就可以把合作交流当做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不仅节约了大量时间,而且可以通过巡视,有效地了解学生,对个别问题即时指导,对面上问题放在后面重点突破,大大增强了“教”的环节的针对性,使学生在成果展示环节有成就感,在听讲环节有兴趣感(学生听已经懂的知识无兴趣感,就爱造成听课走神)。同样,在巩固练习环节也就可以有的放矢。可见,成功的预习,是有效数学课堂的有效开端。
4.课前预习,是数学课后作业一种新形式。有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不爱做课后作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业形式单一,无新鲜感。课前预习,不是要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是要在学科课后作业的总时间内,减少对上一节课内容的重复,让学生体验探究未知领域的新鲜感。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喜新厌旧”心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二、精心设计预习方案,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数学学科的课前自主预习,不能采取松散的“放羊式”,让学生回家看看书就可以了,而应该把预习当成一种家庭作业,精心设计预习方案,引领学生做由浅入深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以让学生对新知识自主分清“会――疑惑――不会”三个等次为标准,切实为课堂教学服务为目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具体设计中,应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1.精。预习方案要提前印发给每个学生,当做课后作业的一部分,内容一定不能过多,不能增加学生的课后负担。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精心研究教材,设计的问题要精练,设计的内容要有挑战性,要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欲望。
2.细。预习是学生自主的认知过程,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来自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不注意很容易造成预习的终止。所以在预习方案中设计的问题,特别是有点难度的问题,跨越性不要大,要细密,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让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不出现“知识断层”,使学生顺着问题的“台阶”一步步走进我们预设的“轨道”。
篇10
摘 要:我国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教育背景下,逐渐衍生出了更加完善的教学系统,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有了全新的制定。课堂活动的建设和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逐渐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活动效率,在学生学习参加的过程中注重提问,来改善学生对学习的态度问题等,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现实性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就此内容进行简单分析,希望对数学教学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现实性
一、课堂提问的课题研究
学生在小学阶段是非常善于提问的,而且对于小学数学课程来说,学生的提问往往可以有效帮助自身融入数学课堂中,但就目前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教学安排中,学生所提及的课堂问题大多是没有针对性的,问题的内容也与学习内容的关联性不大,并且有效问题的部分中也有很多是水平偏低的,制s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教师在处理学生提问的过程中,也缺少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实际的课堂提问效果就相对较差。
单从课堂提问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来说,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环节中,有效地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数学中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加集中注意力,且提高对于数学课程的理解和发散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应对学生的各个环节,首先在面对提问时,一定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思考的内容更偏向于课堂内容,从而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沟通,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完善课堂作业。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中,教师有效的提问可以极大程度帮助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拥有更加扎实的数学思维基础。因此,拥有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让学生在未来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更可靠的数学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就本班人数提出问题。
问:同学们,咱们班集体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答:老师,一共是35个。
问:那现在同学们按顺序提问,说一个数字,然后用数学方式检验这个数字,判断35与这个数字的倍数关系。从第一位开始,第一位同学提问第二位同学回答,然后第二位同学提问第三位同学回答,回答对有奖励。
在以上的问答环节中,学生人数决定了问题的多样性,不仅可以让学生很好地融入课堂中,而且还锻炼了其自身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思维。
二、课题研究与概念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时代背景的要求下,不断实践新的理念,逐步从传统教学的单一内容过渡到了注重教学过程的科学有效性和教学系统的完善性上,这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目标从根本上适应了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对于学生的培养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在这种形式的教学环境下,小学数学的教学逐渐开始重视起了现实性概念,目前教学大纲中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现实性概念没有很高的关注度。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可以将教学现实性的研究发展到数学理论中,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用数学思维和数学眼光来对待周围环境,用头脑来理解研究周围的事物,引导学生用数学课堂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难题,让学生不仅仅是在课堂中学习,还要运用于生活,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现实性课题研究的主要核心内容。
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科,从其科学价值观来看,也是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数学学科中的科学推动力是不可缺少的,外在学科逻辑性也是很重要的成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的理解能力,日常生活的细节和要素是学生在生活中必然要接受的,如何引导学生,让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目标。
例如,教师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课程时,可以将课本中抽象的概念延伸到现实中,让学生从周围环境找到类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际物品轮廓。教师可以先进行简单举例,比如,黑板是长方形,门是长方形,窗户是正方形等等。让学生顺着这个思路进行思考。
三、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建设和实践分析
小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建设主要的出发点还在于学生本身,怎么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乐于回答教师的提问并且乐于给教师提问。有了良好的学习出发点才可以构建完整的教学课堂,让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把课堂提问的价值良好的表现出来。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教学策略建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思维和心理两方面的特点。小学阶段学生在抽象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相对来说是非常薄弱的,大部分的知识仅仅只是具象延伸到抽象的,并且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自觉性很低,比较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分心。教师在课堂提问教学的同时,应首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比如,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很简单,数学教学能否引起他们的学习乐趣是关键因素,但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不好把握,需要教师多加了解才能掌握。还应该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记忆能力,否则容易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随着时间逐渐下降。
在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后,教师就应该着重课堂提问的策略实践了,首先是问题的设计程度,要保证问题必须具有严谨的科学性而且是严格符合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让问题不仅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难点,而且还应该抓住教学的盲点,让学生不会在课堂提问中走入思维误区。其次,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突出数学的学科特点和价值,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数学教学的内在重要性。
例如,教学几倍求和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按照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练习。
1.农民大叔准备拉一车西瓜,用小车可以运1500千克,用大车可以运小车的三倍,大车可以运多少千克?
2.农民大叔准备拉两车西瓜,用小车可以运1500千克,用大车可以运小车的三倍,大车加小车一共可以运多少千克?
3.农民大叔准备拉6000千克西瓜,最少用几辆车可以拉完?最多用几辆车可以拉完?用几辆车可以正好拉6000千克西瓜?
四、小学课堂教学现实性实施的问题与策略
学生在课堂提问学习的基础上,还应该注意的就是对课堂教学现实性的理解和学习,我国传统数学教学中主要强调的是科学性及逻辑性的教学,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关联,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了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教学不仅难以提高成绩,而且还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这就是在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实性研究的主要原因。
在课堂教学现实性实施策略的研究上,我们首先想到是联系性,把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和生活要素紧密联系起来,教师与学生都参与到这样的课程环节中来,构建完整的现实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透过实际案例来理解数学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数的整除综合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问:我们生活中用的电话号码一般由几个数字组成?
答:老师,由八个数字组成的。
问:我现在家里也安装了一部电话,但是电话号码被设置了密码,希望同学们可以帮老师解开谜题。谜题如下:电话号码:ABCDEFGH。其中A是2的倍数,B是最大的质数,C是只能被3和9整除的数,D和E都不是自然数,F是最小质数的2倍,G减去2就是最小的合数,H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答:可能是27900461,47900461,67900461,87900461。
问:是三个中的哪一个呢?
答:肯定是87900461,因为大家的电话都是8开头。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既能帮助学生进行整除综合练习,又能不断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在今后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难点和重点,特此希望所有的教育工作人员通过实践中的经验,让数学课堂的存在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为学生的未泶蛳铝己玫幕础,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更广阔的学习思路。
参考文献:
[1]张福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去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