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4 18:0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

篇1

【关键词】创意产业;产业园区;规划引导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英国首先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在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下我国的一线城市也开始以创意、创作等为主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其他二三线城市紧随其后,以“文化创意”为主打,开展了园区规划设计建设。创意产业在目前的经济发展体系中属于新起之秀。其具有创新性高、附加利润大、污染程度低、产业关联度高、生产工艺较为繁琐复杂以及包含一定的人文价值观等特质。创意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氛围下,以其独特的发展方向得到了发达国家的支持和依赖,成为其主打产业。目前,世界最发达国家GDP收入大多来自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创意产业依靠知识创新和思想创造充当了服务业中的主力军,也因此成为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重点经济收入对象。

一、创意产业园区特征分析

1.1、园区产业类型特征

创意产业园建设的三大要素分别为技术、人才和艺术。以创造智力劳动为主,表现出研发和培训等多种全方位的功能。不同的城市和地区需要根据其地区特点和发展特点进行整合规划,建立本地区所特有的创新之处,利用地区资源进行产业类型定位。其中我国创意产业园区的产业分类共为类,分别是广播影视、新闻传播、设计服务、工艺时尚、广告展会、文艺娱乐、咨询策划以及科研教育等方面。

1.2、园区功能组成特征

综合各方面的分析,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需要具备六项基本功能,分别为文化创造、文化服务、教育培训、信息、会展交易、休闲娱乐等。在实际应用的设计中,因城市特点和地区发展差异,各个园区的发展不一定具备全部的功能特征。在综合性较强的园区设计中,可能具备多项功能设施,反之,则功能相对不同。

1.3、园区空间环境建设特征

对于园区的空间环境建设,可根据其按照物质空间形态划分。工作空间、休闲空间、交流空间、商业空间、培训空间、展示交易空间以及生活空间。在设计建筑空间时,结合创意空间的特质使其具备综合性和创意性等特征。根据创意要求,园区的空间建筑环境设计应该从外观上符合美学的设计要求,对其内部功能设计要做到技术保障。充分体现创意空间的理念。

1.4、创意产业园用地特征

经过分析一线城市的创意产业文化园区的发展建设情况,在常规性的创意园区选址问题上,多考虑资金问题。根据城市的城市规划常常选择在工业基地等地以此来符合城市的工业发展。作为创意阶层,根据不同的城市发展规模和工业以及创意产业用地的规模都有不同之处,在对创意产业园用地的征用过程中,要多考虑其周边环境,对其综合的发展因素做出数据分析。创意产业是项新型产业发展项目,在选址确定上,没有特殊的要求指定其必须设在哪些地理位置上,反而因为其特殊的发展需求,要考虑创意园区的市场、资金、交通、受众范围以及周围设施建设和政策法规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在综合各方面因素后,对其作出经济、社会、法制等多方面的特征分析,从而选定合适的创意产业园区地址。

二、现代文化创意园区产业发展现状

2.1、发展集群

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按地域划分为六大重点集群。首都创意产业集群,北京地区的创意园区涵盖十六个区县范围,对其进行创意园区改造,改造了莱锦创意产业园、非洲文化产业园以及朝阳区和海淀区等产业园区的改造也在进行中。众多知名文化产业园区在国内外产生影响力。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以上海作为中心,辐射周边沿海城市,其横店影视产业基地和南京创意东八区等成为其典型性发展成功实例。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主要是广州和深圳,以其特有的对外发展优势,凭借其优越的外贸经济和对外文化,在早期开始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滇海创意产业集群,主要是云南地区的创意产业基地发展,昆明的创库是综合性的艺术家工作基地,其他多位影视方面产业。川陕创意产业集群,主要是指重庆、成都和陕西西安,成都有着目前规模最强的数字软件园区。陕西西安凭借其古文化优势大力开发大唐文化,重庆也在重点发展数字娱乐产业文化。中部创意产业集群,以湖南长沙为主。凭借其演艺传播媒体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规划。除开六大集群园区,还有其他省份在进行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我国正在全面开展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

2.2、发展方向

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倡导“五位一体”的制度改革,其中文化体制改革也摆在了重要的发展问题上来。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其独特的多元化发展方式,深得政府的重视。在以后的国民经济发展结构中,必将占据一席地位。未来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设计建设要结合当地人才和科技优势进行文化产业的发展,突出其文化和科研设计的优势,全面整合人才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

三、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选址与规划原则

3.1、选址问题

在园区的设计建设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选址之其重点项目。合理科学的选址规划才能使园区的发展更为长久。选址要素包含周围环境因素、周边设施完善程度、交通通达度、文化氛围、市场流动、人才科技等重要因素。选址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多面的全方位的数据考察,寻找最适宜的园区基地。

3.2、规划原则

(1)强调创意文化原则。在园区的建设选址中如周边文化底蕴丰富深厚,对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多种多样的文化氛围下,发展自己的独特创意文化,形成个性独特的风格特点。形成创意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性和创新性。

(2)选择良好的自然环境。园区的周边自然环境的优越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创意文化的创造有着影响力。优美或者独特的自然环境会让创意人员从中得到灵感源泉和思想启发,对于其创作设计有积极影响。

(3)实现创意产业园区的周边经济增长。在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带动周边社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形成产业聚集才能汇集创意产业,产生规模性发展的效益。通过对创意园区进行政策调整规划,带动周边相关产业聚集发展。增加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和整体效益,打造出影响力和知名度,带动社区经济的繁荣。

(4)创意产业园区的交通联系。创意产业园区的交通通达度对于产业园区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作用。其复杂程度虽然不高,但因其独特的空间分布和外界市场环境影响,对于产业园区内部的交通疏导尤为重要。对产业园区的各个分区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加强交通工具的协调配合,从而保证园区的交通环境安全通畅。形成全面的交通网状系统,达到交通便捷性、合理性、通畅性。

篇2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SWOT分析;对策

0.引言

目前,济南市的传统制造业在其产业结构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以文化创意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则刚刚起步,在创意产业的政策研究、产业规模、机构建设等方面,与上海、北京等城市均存在一定差距。2013年,济南将举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这类大型艺术活动的举办将给济南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其空间物质载体――创意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也必将成为济南市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中的新亮点。

1.济南园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的 SWOT 分析

1.1优势(strength)

1.1.1地理位置优越

园博园位于济南市大学科技园内核心位置,大学科技园东起京福、京沪高速公路,西至济菏高速公路,南起崮山镇以南一带山体,北至北大沙河一带山体,总用地面积约43平方公里。园博园是第七届中国园林花卉博览会的会址,园区内拥有1平方公里水面的长清湖及6公里的上下游河道;整个园区水面占10%,绿化覆盖率达45%,山环水绕,自然景色优美,生态环境优越。独特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环境景观,在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期的中国将成为日益稀缺的资源。同时也为文化创意阶层的有效聚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1.1.2旅游资源独居

园区所在的长清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秀丽,自古享有省会济南“后花园”、“山水长清,齐鲁仙境”之美称。区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7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4处、市级14处,有史称“海内四大名刹之首”的灵岩寺,与泰山、灵岩并称“鲁中三山”的道教圣地五峰山,有“江北第一植物园”之称的莲台山,堪称“中国长城之父”的齐长城,中国最古老的地面建筑汉代石室孝堂山,构成了东线以佛教文化为主、西线以秦汉文化为主的“山河文化”景观群,是“一山一水一圣人”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旅游区。

1.1.3人力资源丰富

园博园所在的大学科技园内聚集了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10所高校,约18万师生,240万教学科研设施。园区开设美术、音乐、人文、戏剧、雕塑、绘画、影视、动画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比例超过80%,从事文化创意类学习的学生人数占到总人数的40%以上。高素质人才为开发和创造高品质文化创意产品提供了智力保障,也是构成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的最活跃的消费群。

1.2劣势(weakness)

1.2.1产业意识淡薄

济南文化底蕴深厚,但是济南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贫乏,资源占有意识和产业开发意识淡薄。济南是著名的“泉城”,但与“泉城”相关的产品稀有,“特产”稀缺,缺乏视角独特的开发,文化资源要素得不到市场确认、产品链接和营销整合,没有转换成产业资源。

1.2.2创新能力不足

在当前科技与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济南2010年从事化及相关产业的单位9899个,从业人员102452人,但从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来看,并无任何优势可言。另外,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和销售领域,文化管理和经营人才缺乏,没有形成产业人才群体。人才结构的不平衡导致总体技术力量薄弱,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明显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的掌握和控制,创意设计产品数量不足。

1.2.3产业结构失衡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形成完整、合理、高效的产业链,这是产业有序发展的基础。产业各部门的分割、行业的垄断和地区的封锁,就难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济南文化创意产业长期以来没有形成以核心业务为龙头的经营机制,产业链条尚未建立,资源和成本消耗过大。济南近年来力主发展的动漫产业尚未形成产业优势,缺乏竞争力,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没有显现。

1.3机遇(opportunity)

1.3.1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发展的大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浪潮的产物――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促进经济转型的战略举措,积极打造的崭新的支柱产业,这为济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历史机遇。这一态势有利于济南遵循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1.3.2山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声势

山东将集聚各类文化创意人才;重点培育创意群体;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培育一批大型文化创意企业已经写进了“十一五”规划。济南文化创意产业园也成为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化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

1.3.3“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契机

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将在济南举行,这是一次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现济南形象,彰显泉城特色的难得机遇。十艺节期间,各地的艺术家将给济南更新的创意思维,更震撼的视觉冲击,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为济南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巨大发展契机。

1.4威胁(threat)

1.4.1文化创意产业缺乏规划

政府部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概念比较模糊,、内涵界定也不清晰,缺乏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存在多头管理,行业协会也基本处于松散状态,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与指导不足。

1.4.2缺少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体系

由于济南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比较模糊,统计上存在一定困难。目前,统计数据无法科学、全面地反映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不利于宏观决策,无法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科学指导。

1.4.3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济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加入WTO后,我国逐步放宽了外国产品和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文化、传媒、影视业巨头更是携资本、品牌、渠道等优势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对济南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行业形成强烈的冲击。

2.济南园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对策思考

2.1依靠政府支持促进园区规范快速发展

园区政策与法规是政府部门制定的影响园区发展的法规、制度、标准、措施等的统称,它是园区良性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由于园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政策体系和法规体系在理论、实践、制度与技术等层面还存在不科学、不完善的地方。园区的健康、高效发展,有赖于政府制定完善的政策与法规、科学的管理与决策及适当的引导与宣传。

2.2对园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布局

科学规划是园区成功创建的前提和关键。结合济南园博园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区的总体功能定位,将园区划分为六个功能区,包括艺术创作区、交流展示区、产品交易区、培训孵化区、创意生活区和公共服务区。六大功能区互为依托、协调发展,共同构成了济南园博园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区的有机体。

2.3重视园区产业链的构建

在产业链条构成上,济南园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成为融艺术创造业、艺术制造业、艺术营销业、艺术传输业、艺术养成业、艺术管理业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创意园区,其业态、功能、项目等诸多方面与国内其他文化创意园区相比有其特性,可形成集文化艺术学习、创意、研发、孵化等功能和艺术品及其衍生产品设计、生产、展示、销售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并最终形成六大运行功能。

2.4树立园区品牌意识,打造园区竞争优势

济南园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济南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拥有极高的品牌价值。可以利用这一品牌价值推动济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应积极与济南主流媒体合作,如齐鲁晚报、济南时报、山东卫视等,合办主题艺术活动或主题艺术节、艺术周等,打响名字提升园区品牌价值。

3.结语

济南园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要大力推动济南文化创意发展,只有在明确自身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前提下研究园区发展的对策与思路,才能为创意产业园区的顺利开展和成功创建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顾作义,严永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高文化创造力―广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启示.广东社会科学,2010,(1):13-20.

[3]张翼峰,郑金.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探讨―以武汉创意产业园为例.规划师, 2009,25(4):39-44.

篇3

关键词:河流景观规划;景观都市主义;景观规划设计;长利涌湿地公园

Abstract:Riv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producing relatively profound influence on urban economic society, spatial patter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ustom culture. Currently, the absence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river landscape caused that most rivers didn’t come to their full play and faced ser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risis. Applying landscape urbanism to guide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river landscape can promote the joint development between rivers and cities. The specific idea is to break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thinking of constructing river landscape on both sides and to solve four problems of ecological safety, function compound, engineering landscape and urban culture involved with urban rivers from the overall aspect, systematic planning aspect and engineering design aspect.

Key words: river landscape planning ; landscape urbanism ;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andscape ; Changliyong Wetland Park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5)-11-57(7)

1 河流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关系

1.1 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

山水是城市空间格局的基底,河流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据统计,目前我国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流经绝对部分城镇。我国幅员广阔,南北地区河流在水文、水量、水位等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对城市发展中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文化民俗等方面具有共性影响。

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现有城市建设模式对城市河流的生态影响较大,以至多数城市河流失去了原本具有的作用与功能,比如缺乏监管的产业污水排放破坏了河流生境,高密度的河流护堤硬质铺张影响了水质的自我修复,擅自改变河流形态影响了汛期防洪要求,较多的滨河住宅开发侵占了公共岸线资源。

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是运用工程设计技术,综合解决河流所涉及的生态安全、经济社会、文化休闲等综合问题,推进河流与城市共生发展。在日益注重“城市特色”、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需要突破传统的“唯工程论”思维,基于城市共生视角优化其工作思路与技术路线。本文在总结传统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引入景观都市主义概念,探析新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1.2 目前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中,普遍存在政府、开发企业和设计师对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认识不足的问题,导致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多个不足之处。

一是重生态轻使用,导致河流与周边城市功能割裂。虽然在河流规划设计中满足生态安全是基本要求,但同时需要兼顾其游憩、文化、休闲、科普教育等相关因素;二是重使用轻生态,严重破坏河流生境。具体表现为对河流两侧用地功能的过度设计,融入了较多人工要素,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三是大量滨河住宅开发侵占河流防护绿地,有损城市河流防洪的整体性安全。城市河流沿线是土地经济价值较高的地方,部分用于防洪缓冲区的安全敏感地块被侵占;四是城市路网建设对河流生态保护造成影响。城市河流生态系统需要有一定的完整性与连续性,规则性城市路网对河流的干扰较大;五是规划设计方法较为单一,构图过于图形化,忽视对城市河流的体验需求和文化特色塑造。

2 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

2.1 景观都市主义的思想起源

景观都市主义的兴起主要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是现代景观科学和生态科学对于人居环境营造的日益深入影响。在城市病与环境危机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以生态理念为主导的当代景观科学应运而生,并被人们作为应对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二是当代城市无序蔓延、城市边界模糊不清、城市肌理破碎使得一种“景观范式”被引入,对城市现象进行重新阅读和研究。这种“景观范式”是与注重个体形态的“建筑范式”相对立的,侧重各类要素的交叉作用和动态变化的过程,它突出弹性化的城市环境应随着时间推进而不断转变。

2. 2 景观都市主义的基本观点

2.2.1 城市空间的有机联系

景观都市主义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对进一步理解城市人工建设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即将自然引入城市之中,根据不同城市特征进行设计,建造景观化城市,将景观城市化,城市景观化。

2.2.2 城市发展的时间梯度

景观都市主义从过程视角理解规划设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强调规划过程的弹性与动态性。时间梯度是景观都市主义的基本观点,不同时间段的城市景观存在不同需求和特征,身处其中的人们获得不同的感受。景观都市主义关注这个变化过程中时间、空间和人们体验的互动关系。以时间的不确定性为原则,允许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进行自我修正、置换或者替代的可能性,规划设计则需要留有余地予以应对。

2.2.3 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景观都市主义认为,城市景观不是独立而空泛存在的,而应该具有文化、生态、情感等多方面意义,将景观作为阅读城市的窗口和媒介,将城市理解为一个生态系统。

2.3 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

2.3.1 河流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与城市功能是互动统一的关系

河流是城市“图底”的重要构成部分,与其他开敞空间是统一的关系。城市内部河流承载了居民活动与休闲服务功能,与城市生活密不可分,加强河流与城市功能的互动与优化组合,可促进发挥安全、生态、景观、防灾等综合效益,是河流景观建设的基本目标。

2.3.2 景观设计与生态安全的融合,注重河流的生态功能

景观都市主义认为,景观应该具有复合型功能,其中生态功能是一个重要方面,将景观设计与生态要素结合,使得景观兼具游赏、文化和生态的复合功能。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优化组合河流景观要素,并引入新的成分建构新的景观格局。

2.3.3 人工建设要素的生态化和景观化

河流生态敏感性较大,且容易受到破坏,河流景观要以自然生态为主,弱化人工建设的干扰。景观都市主义强调设计的“景观性”,将自然过程作为设计形式,充分尊重场地的原始自然环境和生态价值,以场地的肌理及其演变规律为出发点,为设计师的创造工作提供最基本的依据。

2.3.4 充分发掘河流景观的文化和体验价值

传统的河流景观设计大多基于功能使用导向,注重物质空间建设,对文化与体验感受重视不够。都市景观主义对城市河流的景观价值有了新的拓展,一是城市河流应具有传承城市文化,宣传正确生态价值观的文化教育意义,二是充分考虑身临其境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掘生态和景观上的体验价值。

2.3.5 基于生态优先原则,采取多样化的生态要素修复与保护策略

建设性破坏在目前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实践中是普遍现象,由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受损。景观都市主义以生态视角审视河流规划建设,运用生态策略并结合其他规划设计手段,应对工业化城市建设的种种弊病,积极推动城市转型。如洛杉矶河流复兴的总体规划,其目标就是重整废弃的景观,采用多种手段修复损坏严重的生态系统,使整个区域重新焕发活力。

3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改进思路

景观都市主义体现了系统化和综合化的设计思路,强调城市河流景观的生态、文化与社会意义。相对传统设计思路,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存在五个方面的改进:一是站在城市尺度对总体发展环境和需求进行研判,有利于将河流景观融入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之中;二是以河流景观与周边区域在生态、景观、功能的整体协调为原则,扩大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范围进行研究,不仅是依据上位规划和规划任务书要求;三是考虑河流与城市功能的互动,并结合公园内部的功能协同与功能分区,统筹确定河流沿岸功能与规模;四是采用概念方案与分系统方案,结合反馈的设计方法,形成最终方案,力求整体方案和局部系统的最优综合(图1);五是对河流沿岸的人工建筑要素采取生态技术方法,将其作为自然要素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基础设施工程景观设计等。

3.2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改进思路,提出以下五个规划设计要点,具体包括:与城市功能融合的河流复合功能、以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景观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与体验设计及生态修复与保护。

3.2.1 与城市融合的河流复合功能

借鉴景观都市主义关于城市空间有机联系的观点,将河流作为城市空间系统组成部分,与周边城市功能进行互动。从生态角度,河流是城市生态结构和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应加强河流与周边城市地段的生态联系;从文化角度,挖掘河流文化要素并在其设计中体现出来;从功能角度,建立河流周边开发地块的联系,提升周边的土地价值和环境品质。

3.2.2 以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指由各种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为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提供支撑,同时起到雨洪防护,改善水质,节约城市管理成本的作用。

3.2.3 景观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包括城市道路、铁路、桥梁、变电站、燃气站等等,而这些设施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对河流整体环境产生较大干扰,常见的如穿越湿地斑块的城市干道、为防洪需求建筑硬质护堤等。通过思考优化策略后发现,基础设施可作为一种公共活动空间和生态景观资源,与生态廊道、绿色通道、城市水系进行整合,统筹建设。景观都市主义将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综合的人造有机体系,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城市机器,从而减小基础设施对城市生态网络的冲击。

3.2.4 生态修复与保护

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对河流生态的修复与保护是极为重要的,直接影响到河流生态效用和环境品质。首先是对已被破坏的河流生态进行修复或重建,将其生物特征恢复到破坏前的状态。其次是规划管控方法创新,根据不同河流保护地段,设定不同程度的开发控制和活动管制。

3.2.5 文化与体验设计

城市河流两岸的景观体验与游憩功能对体验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根据不同群体兴趣及情感诉求的个性,使其在一定区域获得良好的游憩体验。具体设计,包括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策划,引导游客与河流两岸景观的情感互动,增强游憩体验等。

3.3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内容

通过探讨景观都市主义下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改进思路与基本要点,对传统“自上而下”式的线性规划路径进行反思,并运用系统规划方法优化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过程,具体涉及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以及工程设计层面。通过三个层次的规划设计工作,建立河流与城市共生发展关系,有效协调生态与经济、社会、休闲活动的联系,并通过具体工程设计予以落实。

3.3.1 总体层面优化内容

总体层面是基于城市视角论证河流的本质特征,及其与相关要素的联系,并指导后续两个层面的设计工作,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注重城市发展背景及区位分析,从扩大区域范围审视河流景观建设的目标,涉及城市结构优化,延续城市文脉精神等内容;二加强河流与周边区域的关系研究,分析周边区域在空间、功能、生态、交通上对河流景观的影响;三是基地现状与资源条件的研判,挖掘河流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并运用到具体设计中。如在对杭州西溪湿地资源的研判中,发现西溪湿地除了具有迷人的江南水乡和田园风光外,在历史上也曾是杭州著名的历史文化圣地,与西湖、西冷印社并称为“三西”名胜,是人文墨客常年驻足之地。在其设计过程中,以“梵、隐、俗、闲、野”的不同意境响应其景观内涵。

四是生态承载力的分析,以生态承载力的评估作为确定人工建设开发量和容纳人类活动强度的基础依据,加强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科学的合作;五是综合考虑河流的经济、社会、文化和使用价值,避免规划目标与重点的单一、片面性;六是规划结构与功能布局方面,强调河流与周边区域的系统联系性,并与总体功能相互协调。

3.3.2 系统规划层面优化内容

系统规划层面内容是对总体层面内容的响应与落实。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系统规划是针对不同问题展开的具体设计工作,包括功能分区、生态安全、景观规划、交通规划四大方面。

功能分区。河流周边地块一般属于居住、商业商务、广场公园等功能用地,功能分区强调河流两侧地块在功能上高度混合,以此加强市民对滨水的利用,增加城市活力,并在整体上把控河流两侧建筑群体空间,变化有序的天际轮廓线,进退有度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

生态安全分为防洪安全、水系组织与岸线布局三个方面。防洪安全是河流景观设计的首要任务,弱化防洪工程影响,需要结合水系组织与岸线布局进行同步考虑。水系组织规划指将水系置于城市整个绿地系统中考虑,通过水系及周边绿色空间的组织,优化,完善城市绿地布局。同时,规划范围内的水系应与周边水体尽量连通,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提高水体的流动性和净化能力,提升河流生态功能。岸线布局:目前河流驳岸设计中存在生态化不足的现象,岸线布局需要满足不同时期河流水位要求。作为生态交错区,岸线设计应充分发挥其“边缘效应”,尽可能多的创造丰富多样的生物栖息环境,同时尽量避免线型的道路对生态的隔离。在材料选择方面,尽量选用生态型的驳岸,减少混凝土等对生态影响较大的人工材料,使驳岸设计在满足防洪需求的基础上,能够更显得绿色和自然。

景观规划分为工程景观、公共空间与生态景观三个方面。工程景观是对河流范围内外基础设施的景观设计,比如跨河交通、高压走廊等,通过景观手法弱化基础设施对城市环境的干扰。公共空间是河流沿岸提供的活动场所,是自然与地域文化特色的载体。生态景观是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的进行景观环境设计。

交通规划包括综合交通规划、绿道系统规划、水上交通规划、交通景观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反映了道路、铁路、港口等交通设施与河流的关系;绿道系统规划是河流内部及其与外部联系的慢行交通系统,侧重非机动车与步行交通;水上交通规划需要融合城市整体水上交通系统,并结合城市旅游线路统筹考虑;交通景观规划是融化交通设施的景观干扰,属于工程景观范畴。

3.3.3 工程设计层面优化内容

工程设计是系统规划的具体落实,是指导河流两岸景观建设的具体技术文件,具体包括竖向设计,河流防洪工程和两岸驳岸工程设计,雨水排放与收集设计,植物配置设计,夜间灯光照明设计,公共服务设施与建设小品设计等六大方面。由于工程设计层面涉及具体设计规范内容,本文在此不具体展开。

4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4.1 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概况

肇庆新区位于肇庆主城区东北部,肇庆高新区的西南部,处于主城区和高新区的发展轴线上。长利涌湿地公园位于肇庆新区西南(图2),规划范围为上游至九坑河水库大坝,下游至西江,流域长约9.7公里,总面积约756公顷,是肇庆新区中的主干水系(图3)。

4.2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思路与要点

4.2.1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思路

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运用景观都市主义的指导思想,首先面对的是“长利涌在肇庆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肇庆新区需要什么样的河流景观”的问题,通过对城市发展背景和基地现状解读,并综合类似地区的案例研究,从而确定长利涌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与基本定位。

在长利涌生态、景观、功能设计的过程中,始终将周边区域纳入研究范围进行统筹考虑,以此在功能上保持与周边商业、会展、居住、绿地功能的互动协调,加强内部与外部用地的关联性。最后,通过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与工程技术层面三个技术阶段的成果反馈与优化,形成最终成果。

4.2.2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要点

借用景观都市主义运用在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核心观点,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中提出五大设计理念,包括功能复合化、景观生态化、设施景观化、河流内涵化,以及生态安全化,并在各层面设计中予以落实。

功能复合化指长利涌两侧用地功能的多样性,联动城市发展;景观生态化是设计中强调景观的自然性和生态效益;设施景观化是运用景观和生态手法,将长利涌驳岸以及穿过基地的铁路、321国道、城市干道等进行景观化处理,使之与环境协调;河流内涵化主要是赋予河流公园文化主题,建设肇庆市生态文化展示窗口;生态安全化是本着最小化人工干扰原则,注重水土保持,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构筑城市生态廊道。

4.3 长利涌湿地公园总体层面设计内容

将长利涌湿地公园项目纳入不同层次区域中分析,并站在城市发展视角研判本项目的规划需求与目标,即该项目成为继产业园区开发、居住新城开发之后的新的生态运营模式,是启动肇庆新区建设、贯穿低碳生态建设路线、打造珠三角城市湿地公园精品的核心项目。

其次,长利涌湿地公园应作用肇庆新区生态安全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领衔水雏天堂、长利涌堤防加固工程、砚阳湖、龙吟谷生态创意度假区、生态新城中央绿轴等多类市级重点项目与城市资源,合力构建肇庆新区生态格局,并以湿地公园建设作为契机,带动行政、居住、商业、旅游等城市功能的复合发展(图4)。因此,规划中理清长利涌湿地公园与周边项目的关系,通过湿地公园的“串、连、统、合”手法,形成肇庆新区的生态廊道构架(图5)。

其三,对长利涌湿地公园的生态现状进行全面评估,计算长利涌的生态承载力,以此为依据进行功能布局,体现景观都市主义的生态优先理念。最后,将长利涌作为连接两条城市功能轴的纽带,通过交通与活动空间形成长利涌多元功能水轴,打造“之”字形的规划结构(图6),使长利涌融入城市绿色空间结构,体现景观都市主义中的城市结构完善与生长动态过程理念。

4.4 长利涌湿地公园系统规划层面设计内容

长利涌湿地公园系统规划层面设工作是整个项目的核心部分,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功能混合:长利涌湿地公园作为线性城市空间,需要充分考虑与相邻用地的功能协调关系,结合与其相邻的商务、会展、体育及商业用地,划分以动态为主题的滨水利用区,建设滨水商业带、滨水娱乐区、文化展示区和城市滨水景观带;根据“一轴三区”的总体规划结构,依次由滨水利用区、湿地调节区和生态保护区构成,形成三区轴串的生长型空间结构及景观序列(图7)。

4.4.1 生态安全规划

长利涌湿地公园的水体设计充分体现水网、开放空间和城市景观的生长特性。首先对区域水网进行整体分析,总结出长利涌水网生长发散型的特质,通过保护、调节、利用等措施调整优化整个水网系统,使之在肌理上体现出区域水网生长性的特点(图8)。并通过“节点―廊道―中心―廊道―节点”的分级手法设计,衔接、打通、融合周边重要的开敞空间和景观要素,使城市开敞空间和景观得以生长延续。

4.4.2 生态化和亲水性的驳岸设计

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视角和生态策略,对于目前城市湿地公园岸线设计中的人工化倾向,具有良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通过对长利涌水文条件的分析,设计中将驳岸处理形式分为自然原型、自然型和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多采用生态型的自然驳岸,充分体现生态化理念。

4.4.3 体现生态和文化功能的景观设计

结合周边功能以及滨水游览要素,长利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了12个生态文化景观节点,以水为轴形成生态景观带(图9),将长利涌打造成为肇庆市低碳生态示范基地,借助湿地自然景观塑造城市生态文化品牌。

4.4.4 以生态手段弱化负外部性的交通系统规划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内有三条铁路穿境而过,321国道也与铁路交错,乡道贯穿区域,交通系统对城市湿地生态的干扰不可避免,在景观都市主义指导下,以生态和景观手段弱化交通设施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4.5 长利涌湿地公园工程设计层面内容

长利涌湿地公园的工程设计中,采用了若干生态策略和景观设计手段,使人工化的工程设施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并使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最小化,增加湿地公园的景观效益。其中,重点处理防洪堤的生态安全问题:由于长利涌河床高于周边地势,形成“悬河”,因此防洪堤在达到防洪标准基础上采用岩石和生态护坡砖结合的方式进行加固,确保砖内土体的表面保持稳定,不易流失,最大程度的保持土壤和水分,加强区域生态建设和生物链的完善。其它工程设计,包括长利涌及其周边地区的竖向设计、利用设计、公共服务设施与建筑小品设计、植物种植设计与夜间灯光照明设计等。

5 小结

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直接面向城市人群,在发挥多种生态效益的同时,亦具有居民游憩、文化娱乐等多样化功能,是城市公园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忽视了日益复杂的城市系统对景观环境的要求,同时缺乏考虑河流自身的特点,因而在设计中常常出现重使用轻生态、构图过度人工化等问题。

景观都市主义源于对西方后工业化社会城市问题的应对,它提倡改变以建筑为城市建设元素的传统方式,强调把城市作为生态系统来考虑,突出景观作为城市空间联系的媒介作用,实现自然与人工的对话。景观都市主义对解决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大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基于此,提出了“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工程设计层面”的改进建议。最后,以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为例,阐述景观都市主义指导下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具体实践应用,同时希望能为我国其他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思路与借鉴。

参考文献:

[1]James Corner. Landscape Urbanism//Mohsen Mostafavi and Ciro Najle.Landscape Urbanism:A manual for the Machinic Landscape[M].London:AA Publication,2004.

[2]Bélanger P.Landscape As Infrastructure[J].Landscape Journal, 2009,28(1):79-95.

[3](美)马克・特雷布.现代景观――一次批判性的回顾 [M].丁力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毕凌岚.城市生态系统空间形态与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翟俊.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J],建筑学报,2010,(11).

篇4

记者:追溯呼和浩特的历史,几乎就是在追溯玉泉区的历史。玉泉区委、区政府发展服务业的整体思路是怎样的?

格:玉泉区曾经是“商贸重镇”,商贾云集,商铺林立。辖区内胜景荟萃,具备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玉泉区曾是呼和浩特宗教文化中心,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潜质。为此,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工贸旅游文化强区”的发展战略,借助旅游业、商贸业大力发展服务业。

记者:“十一五”期间玉泉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怎样?

格:“十一五”以来我区服务业迅速成长,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4年,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8亿元,2008年已实现83.1亿元,预计到2009年可完成服务业增加值98亿元,是2004年的3倍,第三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记者: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运行成本低、科技含量高和环境污染少的特点,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服务业提升产业层级的大趋势。在服务业集聚方面,玉泉区有什么具体举措?

格:玉泉区服务业发展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即“四张牌,一个体系”。四张牌是指: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传统商贸业和现代商贸物流业。一个体系是指强化配套,完善服务体系。

记者:玉泉区集聚了呼市最有特色的宗教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格:是的。我们发展旅游产业,以整合资源作为重要抓手。首先,把大召区块改造作为整合的重点,以大召、乃莫齐召和观音庙为基点,辟建绿地广场,恢复名胜景观,使大召、席力图召和五塔寺形成统一的召庙文化旅游景观区。恢复月明楼、德泰玉等87处历史上有名的老字号商铺,新建大召民俗广场、康熙御道、内蒙古民俗文化村等新景观。2006年的大召区块改造,在40天内迅速拆除了遮挡大召、席力图召旅游景点影响市容观瞻的50多栋低档商业楼,建成了占地47700平方米的大召广场一期工程和席力图召广场,完成了五塔寺景区扩建和大召内部装修。在拆除占地近400亩共4000户危旧平房的同时,修缮并扩建了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乃莫齐召、观音庙、财神庙等名胜古迹,改造了88条小街巷和仿古街道,恢复了老字号、建设了总面积达十几万平方米的九久街、大召前街、阿拉坦汗广场组团式商业文化街区,使其整体统一在历史民族文化特色氛围之中,构建了民族文化、召庙文化、蒙元文化、旅蒙晋商文化为一体的“民族历史文化特色区”。

记者:打文化创意产业、传统商贸业这两张牌,区政府有什么独具特色的举措?

格:在大召、观音寺、五塔寺、昭君博物院、蒙古风情园正在逐步成为我市旅游“名片”的同时,我们深度挖掘召庙文化、蒙元文化、旅蒙商文化和昭君文化等资源内涵,着眼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旅游观光与休闲购物、非物质文化体验与传统工艺展示的有机结合,引导形成集文化展示、文化体验、文化娱乐于一体的都市文化产业功能区。打造并充分发挥vX"蒙元文化”和“旅蒙晋商文化”为主线的旅游品牌的整合效应,跨区域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我区以老城区改造为突破口。从优化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入手,致力于加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服务业投入,先后建设改造了商贸环境和大型专业市场,不仅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变,也使居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示范,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鼓励和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技术手段和流通方式改造传统零售、餐饮等服务业,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形成了一批业务特色鲜明、市场辐射半径大、自主增长能力强的批发贸易企业,增强我区商贸业规模效应和辐射能力。

记者:通物流是这方面的典型企业,您对这类专业市场业态的集聚有什么看法?

格:美通首府无公害物流中心、食全食美水果批发市场、蒙联瓜果批发市场水果销售量占全市水果批发份额的90%以上。这个企业是一个从传统的国有企业成功过渡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的典型。重振传统商贸业需要这样在市场经济环境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也同样需要来自国内外的客商一起为玉泉区的建设贡献力量,这是一个双赢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民生工程。例如,以开泰、金峰、福利达为主的肉食品、副食品批发市场已形成规模,这些直接关系民生的项目,不仅增强了我区城市的综合功能,为服务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使我区基本形成了服务于全市及周边城市的农副产品批零网络。我区的金旺角服装批发市场、天孚品牌服装批发市场和恒昌服装批发市场也已经形成了服务于广大最基层群众的中低档服装的批发网络,零售业务辐射我市各旗县区。我区的三千浦餐饮有限公司不仅将连锁餐饮店发展到了鄂尔多斯市等盟市,还进军到了北京、苏杭、广州等地。

记者:玉泉区服务体系的建设很有特点,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区政府采取了哪些务实的措施?

格:近几年,我们积极促进旅游服务硬件设施的改造建设,不断优化旅游发展软环境,已建成的蒙古风情园成为中外宾客来我市旅游住宿的首选。我们已在南湖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了五星级酒店――南湖嘉远大酒店,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旅游业;大召区块的特色餐饮、购物已经成为我市的又一商业带,不仅是游客,本市市民每逢节假日携全家老幼逛大召、尝小吃、购名品也已成为时尚。我们在推进这些项目全面运营的同时,还不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旅游管理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使我区旅游产业逐步实现由资源经济向产业经济、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游、由游客集散地向旅游目的地的三大转变,切实打造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黄金旅游带”,从而带动我区餐饮业、商业及旅游产品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记者:请您谈谈制约玉泉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瓶颈”因素有哪些?

格:主要的制约因素有两个。一是交通问题。玉泉区地处老城区。拆迁难度大,城市扩建改建面临的压力比较大,城区道路建设不如其他区那么顺利。二是历史欠账比较多。全市40%的低保户在玉泉区,消费能力有限。这些都对玉泉区服务业结构升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